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0502

1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需不足

长期“亲城市,远农村”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过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还是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能支撑工业发展的现实市场,我国农村居民现在仅能满足温饱,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过低,难以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农村消费配置设施落后也限制了农民对于工业品的现实需求。农村市场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巨大市场,而没有成为现实的巨大市场,农村市场目前状况无法支撑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城乡市场交换,城市工业发展就越来越脱离农村,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将导致我国经济无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分隔政策导致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分隔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以城市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使城市职工享有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则更高,这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使得有些沿海企业过早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吸纳大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城乡二元经济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下,来自农业的生产剩余减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做,也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投入方式使得我国农业非常脆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则采取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单位成本低。入世以来,我国逐渐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多年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我国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最多的隐患在农村,城乡差距的悬殊已成为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原因

3.1 国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以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优先发展工业。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服务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稳定,大量的获得农村剩余及将农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资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当时中国资本资金缺乏,外汇储备匮乏,资金动员能力也非常低下。为了确保原始积累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府部门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汲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为了尽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费,政府又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的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城乡封闭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两部分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广大农村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分化。直到今天,这种围绕“行政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市场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用于购买农产品,而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在农业中比在其他产业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拥有量提高,比较优势逐渐转向其他产业。相比而言,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工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较快。加之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逐步向市场导向过渡。这个阶段,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消费的大部分项目的支出,如住房,汽车,电器,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业的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没有太大关系,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即使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或农民提供的食品,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的进口,城镇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于城市而不是农村。这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断裂,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行政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体系,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尽管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恶性的自加强循环体系,使得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又束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4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民工进入城市建设城市;二是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按照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其次应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大中型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4.2 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且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协调工业化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着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协调工业化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4.3 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科教、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也才能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形成一盘活水。所以,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重庆:改革,2005,(04).

[3]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5]杜小军,苌花荣.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加剧的成因[J].商业研究,2006,(1).

篇2

一、深层次、全方位地促进理念深度融合,树立新型的安全价值观

作为河南能源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面对新的形势和各种新的理念,鑫珠春公司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把更新理念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前提,把“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安全零理念作为广大干部员工安全工作的行动指南,充分利用广播、橱窗、标语、报纸等媒介宣传先进安全新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对员工进行理念灌输,使之融入员工思想当中去、融入到员工的行为方式中去,凝聚力量,推动工作。通过文化融合,有力推动了思想的解放。通过理念宣贯,人人以安全为己任,多思安全之忧,多谋安全之策,多出安全之力,营造了一个盼安全、谋安全、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立体式、互动式地开展安全预防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而实现安全生产,最根本因素就是“人”。企业把安全预防教育作为员工提升综合素质、培育安全意识的重点工程来抓。一是宣传教育日常化。大力实施以广播、电视、板报为主的安全教育“一阵地”,以地面工业广场为主的“一长廊”,以采掘头面为主的“一条线”,从井口到井下运输大巷为主的“一条龙”,以区队、班组学习为主的“一园地”的“五个一”安全教育工程,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真正实现以全方位的舆论导向影响人。二是警示提醒亲情化。借助班前班后会、技术课等有效平台,让干部员工登台对以往的隐患事故进行讲解、剖析,用现身说法,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时,通过邮寄亲情书信、邀请家属进行安全培训等形式,让家属用亲情感化教育“三违”人员,让广大干部员工时刻牢记安全生产。三是安全预防超前化。在大力推行手指口述、岗位描述、应知应会的基础上,根据著名的“海恩法则”,把“无”当成“有”来预防,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全面实施了“一想二察三提醒”岗位安全分析法。即:一想:岗前安全预想;二察:岗位隐患排查;三提醒:伙伴温馨提示。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安全识别能力、隐患的判别能力和工序过程中的危险预测能力,有效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三、精细化、精品化地推进工作方式转变,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坚持把推行精细化管理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的先决条件,持之以恒地推进工作开展。一是实现从“唯大”到“抓小”的方向型转变。在抓好大工程、大方向的同时,着重抓好各项工作的细节管理。从粉刷大巷,硬化皮带巷地面、更换电缆和道轨,到捡饮料瓶、食品袋,清扫井下电缆和设备上积尘等小事做起,从规范各个岗位安全操作到规范员工一言一行、行为规范做起,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实现从“标准”到“精品”的本质型转变。按照“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精心打造掘进工作面、变电所、井下车头房、灯房、压风机房等一大批“精品工程”,有效带动矿区质量标准化、双基建设等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实现从“经验”到“数据”的管理型转变。切实改变以往井下管理凭经验观察、想当然办事的工作方法,真正用实物、用数字说话。在现场管理上,改变以往的经验管理,实现了棚棚上量具,切实保证了规格质量。四是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目标型转变。从井上到井下无论任何时候、任何部门检查及参观,保证不停产、不整修、不突击应付。力求在广度上考虑到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做到环节不减、工序不漏、操作无误,实现“动态”达标。

四、严奖罚、重实效地注重责任落实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安全事故出不起,落实责任推不得,工作作风不能松”,这是鑫珠春公司干部员工的共识。“安全事故出不起”。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作用,通过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质量标准化抵押金、安全结构工资等有效措施,加大安全事故、“三违”的奖惩力度,让干部员工算安全帐、算经济帐,挣安全钱,吃安全饭。“落实责任推不得”。严格规范各级领导、各个岗位责任制,并对照新标准、新要求,每项工作都具体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严格规定完成时间、工程质量、工作措施,做到人人有责任,处处有标准,事事有落实。“工作作风不能松”。积极推行了“干部在一线指挥、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措施在一线落实”的干部井下一线工作法。并把是否把份内工作做好、是否把领导安排的工作做好、是否把下级反映的问题处理好,作为审视工作作风转变成效的重要依据,在矿区形成了“团结务实、真抓实干、创新争先”的良好工作氛围。

五、推行技术革新,提升矿井安全运行能力

篇3

一、经济转型

(一)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探讨经济转型之前,应分析“转型”一词的词义。“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献中,对经济转型的表述及研究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中文文献往往以“改革、转型、渐进和转化”来描述。

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

(二)经济转型的分类

经济转型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划分方法:

1、按转型的状态划分: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

体制转型。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体制转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制度创新。

结构转型。是指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因此,结构转型又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等。

另外,有的学者把经济转型的状态分为四类: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型等。我们认为,无论怎么划分,经济转型都不外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两种类型。

2、按转型的速度划分:分为激进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

激进式转型。指实施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数学者把俄罗斯和东欧“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称为激进式转型。激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终极目标。

渐进式转型。指通过部分的和分阶段的改革,在尽可能不引起社会震荡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的目标。多数学者把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改革称为渐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过程。

(三)经济转型的特点

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在谈到经济转型时,我们往往把某个时期经济在体制和结构的变化称为经济转型。因此在制定转型计划时往往会以时间多长、经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来衡量是否完成经济转型。其实,这只是阶段性的经济转型。但是从长期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经济本身时时刻刻都在追逐着质和量的提高,这种质和量的缓慢变化本身就是经济转型。习惯上我们把某个时期经济发生的较大变化称之为经济转型,即段性经济转型。

渐进性和激进性的交叉。经济转型往往表现为时而激进,时而渐进,在某些领域激进,在别的领域渐进。

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的同步。经济体制的变化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经济体制的创新。

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互动。在经济转型中,政府和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基本动力,而实现经济转型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两者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

区域性和国际化的结合。经济转型通常是区域性经济发展措施,而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又不得不考虑国际经济发展潮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经济转型必须紧跟当前科技发展步伐,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动向。

(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持续性指的是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以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经济本身应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经济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具有“匀加速”或“加加速”前进的能力,将来不会出现因“加速度”急剧下降而产生经济衰退现象。其二是经济具有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能力。即经济发展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要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虽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但要同社会进步相协调,不能以损害社会、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所谓的和谐经济就是经济结构要合理,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要与国家政策和谐、与社会发展协调、与环境承载能力适应等。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大量使用了本国的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严重恶化,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是我国老旧工业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里,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些工业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高消耗,低效益,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短期“效益”基本消失,其后果是将大量的发展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使环境失去持久的经济支持能力,并使区域经济发展受阻。因此,老工业企业的出路就是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实行经济转型,进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中,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但是环境生态目标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和各类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如果破坏了这个基础,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制约。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就必须走经济持续增长,经济与能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

其三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使我国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林。达到这个目的,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行。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各种资源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为了充分发挥环境与资源这个生产力要素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使经济与资源、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三、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领域内的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内在需求,是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篇4

【关键词】金融协调 金融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

当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各国金融之间的联动效应不断增强,金融问题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一旦整个世界经济链上的某一环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经济的瘫痪,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传染到整个世界经济,引起世界经济的动荡,有可能爆发大的经济金融危机。基于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静态的均衡分析,应当扩宽思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金融问题。下面主要从金融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协调两个角度来论述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反映出了金融的研究的发展滞后于实际生活中的金融发展的现状。目前,理论界缺乏一个适当有效地方法,无法准确指导实际的金融活动,导致出现大量资金竞相追逐高额利润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发展论的提出是基于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将其运用于经济金融方面的体现。金融作为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须遵循持续发展的原则,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实现金融资源的循环和永续利用。

金融发展观是建立在金融资源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金融同一切社会资源资源一样,它同样是具有稀缺性这一特点的。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战略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遵循适度原则,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不能为追求短期的高效益而使整个金融系统紊乱。同时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拥有社会属性,它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其资源配置功能上,要求我们在调整金融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金融质量的分析,要合理的调节和控制金融的结构,以实现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实现。

金融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金融问题,要合理的协调当前发展和今后发展的关系,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高效的利用金融资源。同时,应该正确看待金融市场中出现的新的金融工具,并且学会利用这些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另外,应当积极的进行金融创新,改变目前不合理的现状,补充目前存在的空缺问题,从而使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促进资金更加快速合理的流动,加速我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良好发展。

二、金融协调论

所谓金融协调论就是要求协调整个经济金融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在合理的相关金融制度的约束下,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的调控,以实现整个金融系统的协调高效运行。金融协调论是与金融发展论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构成了宏观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

金融协调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金融协调论中制度是关键因素,制度包括诸如金融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制度在内的多种制度规范,在经济金融领域,以上三种制度的制定必须保证符合实际经济生活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约束和管理经济金融的发展。同时,三种制度之间必须彼此之间相互协调一致,即金融制度和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者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弥补空白之处,形成一个覆盖整个经济生活的一个整体性的体系和规范,以促进金融系统的高效运转。其次,金融协调论还要求作为制定和执行以上三种制度载体的政府和市场进行协调配合来达到提升金融效益的功能。这就要求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在市场上通过价格、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为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及时充足的信号,促使资金快速流动,并且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合理的分配资源,使发展情况比较好、潜力比较大的产业能够集中更多的资金来加快发展速度和增大发展规模。同时,政府要对市场做一个有效地补充,从整体上调控经济的走势,采用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保证经济平稳快速运行,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

金融协调论就是要求要注重金融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使各个要素有机的结合,从而提升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用和功能。要求在研究金融系统的时候必须从金融经济总体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金融系统问题,同时,注重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因为结构是金融演进的载体,是协调金融发展的关键。另外,在金融体系发展的过程中,要逐步的解决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同时增添一部分新的、有用的东西,来不断完善金融系统。

三、发展论和协调论之间的关系

发展论和协调论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发展论要以协调论作为前提条件,要保证发展的协调性,同样,协调性也必须有发展论作为支撑,协调不仅包括当前的协调,还包括未来的协调,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因此,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作为宏观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论。

同时,发展论和协调论各自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发展论侧重于金融在未来的一个时间段内的发展,强调的是一个时间概念,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和永续利用的问题。协调论主要侧重的是金融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结构的问题,强调的是配合问题,主要包括制度的统一性和金融系统的有序化。

在宏观金融理论研究中,我们应该坚持金融协调和金融发展的方法,打破以前静态孤立的看问题的方法,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将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充分理解两种方法论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在长时间内的可持续的运用,协调金融领域的各个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我国金融系统的完善,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毅.金融协调的若干理论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3.

篇5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18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世界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促使世界经济格局多次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常通过经济危机等剧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国际垄断资本的本质,加快了东盟经济联合自强的进程。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反映出美国经济的寄生性和虚弱性,也促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变化。

这次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即碳排放因素。世界各国尽管在达成新的碳减排协议上讨价还价,但减少碳排放的诉求是一致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经将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作为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美国虽然于200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但一直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尤其是开发可再生能源。联邦和州政府采取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先后出台了《大气清洁法修正案》、《能源政策法》等强制性法案,同时采取减税、生产和投资补贴、电价优惠和绿色电价等措施,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及碳金融的国际博弈中,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争夺主导权的斗争十分激烈。从某种意义上讲,碳交易市场及碳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为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通过高密度的碳排放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如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动力逐渐减弱,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而在节能减排技术上拥有领先优势。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完成工业化的艰巨任务,大规模建设工业化项目以及对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承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碳排放量不断上升与承担减排责任的双重压力,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巨大挑战。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任务,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艰巨。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可能对世界带来的严重影响,本着对人类社会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一是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2011年上半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10176万吨,进口原油12575万吨。据此推算,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3%。如果我们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就会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制于人,危及我国的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二是减缓石油、煤炭资源的高消耗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遏制环境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广泛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遵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使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占据主动位置。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酝酿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对我国高碳产品出口影响甚大。我国必须未雨绸缪,积极主动把握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在国际贸易和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赢得先机。

篇6

[论文摘要]奉文基于新经济时代面对的各种挑战,论述了企业营销创新的必要性,着重从垒球营销观念、知识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战略性竞争观念及创造需求的观念五方面,论述了我国盘业营销剖新的思路。

世界经济是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市场呈现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进人2i世纪的。对世界经济而言,世纪交替、千年更迭已不仅仅是一个时空概念,更是一个新旧经济时代的划分标志。以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是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开端的我国企业应该怎样应对挑战,以富有远见的眼光制定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营销战略,已历史地落到我们营销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肩上。

一、新经济时代的挑战要求企业营销必须推陈出新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是2(y世纪$a年代提出的,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经济的融合,表现为资本、人才、劳务、商品、信息、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或整合,且规模不断扩大,直接的生产过程不仅在本土进行还要跨出国界。更准确地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发展与其它国家和地区间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使各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日益联结成一个紧密的、统一的、相互依存的体系。随着航空、电讯尤其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距离日益缩短。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增长,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但对各国企业来说,面对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抓住机遇,为国家的富强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就要认真分析竞争形势的变化,必须在营销管理方面深入创新。

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促使世界经济发展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进人2(y世纪94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意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不同于以土地资源为要素、以人的体力投人为动力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资源为要素、以电力为动力,以机械、化学等方法为工具的工业经济,而是以智力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核心,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经济,强调创新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创新,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自2D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以牺牲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改进与提高传统的发展模式,日益引起经济资源供给贫乏,生存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面对着社会经济系统同自然生态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人们开始反省仅为现期状况下当代人的全面享受而着想的价值导向的可取性。19’72年世界环境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7年世环委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世环委会通过了全球X21世纪议程》,提出应‘“全球携手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国制定和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19914年中国发表了《中国?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定为我国的发展战略。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种种矛盾使我们处于两难境地,只有恰到好处地精心协调,才能创造出一个持续增长的社会,才能构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中国。我国企业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走营销创新之路。

加人切爪〕的挑战。经过十几年的谈判,我国加人Wto在即,这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加人W’lr〕后,随着降低关税及逐步取捎配额与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国外商品必然涌入多国市场,对我国内工业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同时,随着加声W’hc)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国外一些大公司必然加快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国外金融机构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迅速进产中国金融市场。随着商品、资本等有形资产的大量涌入,价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必定以更快的速度涌向我国各个领域,匡外公司利用中国的原料、设备、劳动力生产国外品牌的商品赚取高额利润。因此我国加入暇叮D后,将面临更加激烈主市场竞争和强大的国外对手,为使我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参与新的国际分工,从而保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中应有的地位,惟有以着销创新方能取胜。

二、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有销观念创新的思路

营销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工作创新的先导。新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必须树立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全新的营销欢念,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8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左丽:《公共财政与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载《山西财经大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陈艳利:《我国预算编制有关问题及改革建议》载于《财政与税务》,2002年第1期

篇9

一、2017年、2018年经济增长情况预测

亚美尼亚在2017年和2018年将分别实现2.7%和3%的经济增长,而俄罗斯在2016年经济下滑了0.8%,但2017年和2018年将分别实现1%和1.5%的增长幅度。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受到美国的去库存周期的结束和日本有关的经济政策驱动影响。此外,由于大宗商品价格趋稳,通货膨胀压力缓解,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也有一定的增加。东南亚地区较其他地区或将实现更大幅度的经济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强劲的内需和融通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行。

经济欠发达地区预计在2017年和2018年将分别实现5.2%和5.5%的经济增长,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设定的7%的经济增长率。低于目标的经济增长将会给医疗、教育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公共支出带来威胁。此外,欠发达国家应注重提高出口商品多元化,适当减少初级产品比重,以降低出口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敏感性。报告指出,欠发达经济体若不能实现经济加速增长,2030年前实现大幅度减贫的目标恐难实现。

二、世界经济放缓的主要因素

报告指出,投资疲软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最主要原因。全球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显现出投资疲软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全球需求下降企业投资恿Σ蛔愕贾碌摹W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政府因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缩减公共投资规模。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欠发达,投融资渠道不畅,限制了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疲软或将对中长期的劳动力增长和创新技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生产率增长迟缓。

贸易增长趋缓是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另一重要原因。全球贸易总额2017年和2018年预计增长2.7%和3.3%,全球需求结构等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全球贸易自由化进展缓慢均限制了全球贸易增长。而且,相对较低的原材料价格,持续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为经济增长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应对挑战的对策主要有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等。

此外,经济和政治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投资风险,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新一届美国特朗普政府宏观政策、英国“脱欧”、欧盟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等均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放缓世界经济增长。

篇10

关键词:人口;环境;收入分配;“两难”问题;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69-02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爱德华—B·巴比尔把可持续发展①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一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二是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三是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四是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二、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三个“两难”问题

(一)GDP总量比较大,但人均GDP很小

由上述表格可知,就中国本身来讲,GDP总量很大,尤其是2010年以后已经超过日本成为GDP第二大国,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比较大,结果人均GDP远远低于日本。先进与落后并存的这个矛盾体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第一、第二产业的支撑力强,但资源有限,阻碍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从人民生活和生产来讲,我们无法离开第一、第二产业而生存发展。此外,汽车、钢铁、建材以及一些污染小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共同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此可以得出,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至今,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所占比重较大,充分发挥了其支撑力。下图是我国近年来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从上述表格中不难看出,第一、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21%的人口,2009年,中国人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8公顷/人,中国的森林面积仅为2,068,610.0万公里,而作为第二产业赖以生存的能源石油2009年的产量为2,084,939.7千吨,而其中8%完全依靠进口,远远满足不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此外,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亦会引起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控制的促进中国环境文化协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担心环境问题”。80%以上的中国认为,受到污染的食品,同水和空气受到污染一样“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环境的恶化,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工矿企业野蛮发展造成的。我们不能忽视消失的罗布泊、缩了几十倍的滇池。最近南方多地出现严重阴霾情况,①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由于焚烧秸秆造成近几日南方多地持续阴霾天气。

(三)经济快速高效发展,但是收入分配不公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自2007年至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4.2%、9.6%、9.2%、10.4%。虽然经济的飞速发展会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由于生产要素等分配不公带来的一系列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却日益严重。据测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8年为0.457,2000年继续上升为0.458。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绝对不平均。按此标准来判断,我国早就进入绝对不平等区间。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贫富悬殊差距已越来越严重,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33倍。

巴西经济学家赛尔豪·福塔多从需求结构角度详细论述了收入分配不公会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前景的命题。②平等的收入分配格局在任何国家都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总量,在发展中国家更有利于将有效需求集中于国内产业部门而非国外产业部门。从而令有限的消费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拉动国内产业部门发展的作用。

三、对于三大“两难问题”的解决建议

看似矛盾但实则不能忽视的三大“两难”问题并存于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中,并时刻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笔者针对三个问题提出了三大解决建议。

第一,目前,我国面临着快速发展经济、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重任,同时又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要根据中国经济、资源和人口现状,坚持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有规划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根据科斯定理,要加强环保立法工作,明确产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而明确产权亦是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合理手段。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减少是保持第一、第二产业更好发挥支撑力的不竭动力。

第三,收入分配当中,要做到两个“同步”。③一要“多予”,建立收入较快增长机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二要“少取”,实行结构性减税,包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改变个人所得税以工薪阶层承担为主的局面等,减少居民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出行等方面的支出;三要“放活”,大力拓宽居民增收渠道,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保护和促进居民取得合法的财产性收入等。

参考文献:

[1]邓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201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主旨报告[C].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

[2]朱海冰,蔡道成,张侨.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J].先驱论坛,2011,(7).

[3]梅新育.收入分配公平是当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大家思考,2011,(2).

[4]杨永峰.人口、环境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决策[J].科学时代,2011,(2).

[5]于同申.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