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篇1

【关键词】区域经济;对外贸易;相关策略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越来越稳定的状态,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出现了不平衡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改善与协调,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得以平衡,并且深入总结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外贸易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要想使区域经济朝着快速、平稳的方向发展,就必须构建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促使对外贸易的积极性、活力得以调动,使对外贸易作用充分发挥。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两者间的关系

就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对外贸易扮演了两个角色,一方面,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外贸易的产生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较大变化。

1.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

对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因各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存在差异,极易受全球经济市场的影响,容易出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上看,两者的产业结构有明显差异,导致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区域对外贸易可能会发生两级分化。在发达国家中,对外贸易活动所占比例较大,然而发展中国家则大多使用高耗能能源,伴随时间的延长,高能耗产品会严重破坏区域环境,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良影响。

2.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对外贸易可分为两种,分别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在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时,需综合评判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们必须意识到,对外贸易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外部市场的扩张,本区域经济能够得以带动,不仅能够促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而且能够改造、升级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促使区域经济发展朝着科学、稳定的方向发展。其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进口贸易也占据了较重比例,市场需求对进口贸易具有刺激作用,可增加进口贸易,对新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另外,进口贸易有利于引入外国先进技术,促使相关项目研发费用减少,使产品生产效率提升。利用进口贸易,能够同本区域经济产生竞争关系,采用优胜劣汰的方式,使区域产品尽快更新换代,促使产品设备变得越来越完善。通过制定合理、完善的发展战略,有利于使区域经济发展得以推动,对本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刺激作用,可使经济转型加速。

二、对外贸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策略

要想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发展方案,明确对外贸易区域经济发展特征,使区域经济发展得以平衡。

1.促使人力资本投入增加

目前,我国信息化进程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且工业发展迅速,若单纯凭借资金投入与劳动力,则难以使现代经济增长需求得以满足。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上看,企业不仅要重视投入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还需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合理应用新技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政府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方针,以科教兴国作为发展目标,加大力度培养优秀人才,促使资金利用率提升。就区域教学而言,需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条件。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素养,地方政府要采取措施,使医疗保险制度变得更加完善。

2.调整产业结构

因受到地域特征的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政府在相关政策上对东部地区的发展有所倾斜,基础条件较好,然而西部地区的发展却不够理想。上述原因的产生与政府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措施存在关联,目前,各地区的政府都已经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开始采取措施,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使农村机械化水平提升,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工业化进程加速。

3.促使对外贸易机会变得更加均衡、平等化

目前,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各区域经济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不过从实际发展情况上看,也存在差异。各区域在相关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上有明显差异,这会致使区域间贸易机会出现差异,各区域经济发展受到约束。为此,区域政府要采取措施对区域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并制定合理方案使相关法规变得更加完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在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活动可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然而每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差异,区域政府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完善措施,制定合理、科学的政策法规,使这种差异缩小。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机制会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政府必须制定协调发展策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对策;动力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14-01

近来,我国各地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加。区域经济发展最初的动力来自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对经济发展要求日益提高,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意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地域局限性和有限性,依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很难使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结合其他手段才能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两难。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二、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策略

1.加强宏观调控

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强化经济区域功能

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

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加强人才资源的培养

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增加社会物质价值、文化价值,促进社会和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生产与服务效益的核心资源。人才资源作为科技进步的首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形成区域发展优势的必要条件。必须利用区域内的人才资源或吸引区域外的人才资源,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多做贡献,提高单位人才资源的综合产出。要实现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必须要抓住机遇,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活力,提高其使用效益,促进当地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区域经济政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应以市场为主导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现阶段市场经济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同时由于一些地区的落后,必须依靠政府制定相关措施来支持各地的经济发展。并且要防止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也必须依靠政策来扶持。因此,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正确的,是科学合理的,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罗素梅,刘健.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视角[J].统计与决策,2007(23).

[2]江世银.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03).

[3]董玉明,段浩.论宏观调控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调整[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4]吴双.谈宏观调控与区域经济[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6(09).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运输经济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59-02

1 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之间是较为复杂的关系。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存在不同结论,但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也成为了当前制定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一种观点主要认为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交通运输需求;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并突出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种观点则综合了前两种观点的结论,认为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虽然上述两种观点都部分地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之间的相互关系。但笔者更同意第三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两者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1.1 两者可以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完善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形成工业聚集效应。随着该区域供给水平的不断增长以及扩大辐射范围所带来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反过来又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城市交通运输自身加快发展和完善。运输发展满足了产品输出以实现比较利益的要求,而追求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将推动更为发达的城市交通运输提供支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能够为城市交通运输的良性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从而使得城市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两者可以相互制约

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不仅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为交通运输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及雄厚的资金支持,那么就会阻碍交通运输的发展。而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反过来又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影响当地的消费和需求,同时也会使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应减少。落后的经济不能为当地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也制约了交通的发展。而且政府也没有认识到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往往在城市整体规划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交通基础设施也不完备,不能给交通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

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运输经济问题

2.1 区域经济发展与道路运输发展不相协调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同是社会经济系统中两个密切相关的子系统。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提供重要支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又是决定交通运输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与道路运输发展不相协调,主要表现为交通规划水平不高,应变能力和整体协调性也相应缺失,不能使交通道路的建设与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规划相协调,导致当地城市不能更好地全面的发展;交通堵塞的情况也愈发严峻,究其原因就是,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速度远远落后,跟不上需求。交通堵塞必然影响到客货运输、商业洽谈等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道路建设规划的延后,严重阻隔了这些区域和外部地区的联系,不能使外界了解当地的有利资源状况,就更不谈不上资源的开发了,相应地,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就更加延缓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重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2 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运输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1)在国家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经济活动的增加导致原材料、产品、人员的流动增长和位移的增加,从而使交通运输的需求也呈现出急速增长的态势。虽然如此,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致使我国当前对交通运输方面的资金投入量相对于其他方面较为有限。

(2)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我国各地区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情况参差不齐,造成各地区间存在很大差距。尽管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在经济规划中加大了对交通运输设施的投入,但是政府总体上对交通建设还是缺乏资金支持,从而导致交通运输建设不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导致运输成本过高

在区域经济落后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和周边地区难以形成产业高度集聚,物质高度集聚,资金高度集聚,技术高度集聚,人才高度集聚的经济优势,因此缺乏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使得地区间的运输难度增大,运输成本提高。另外,影响运输成本高低的因素较多,其中运输工具的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若运输工具的效率较低,也会造成运输成本的增加。

3 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运输经济问题的措施

3.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道路运输发展相协调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交通运输与经济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协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称为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形成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首先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不但可以强化区域经济系统内外的经济联系,加大和提升系统开放的程度和效率,而且随着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改善和功能的增强,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愈加明显和集中,主导产业得到加强,反过来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增大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增强地区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区域经济子系统间既有的联系,促使区域主导产业前向、后向扩散范围和程度扩大。同样地,区域经济水平的增强,可以促进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因为经济水平的增强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加强,这又导致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并且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加大对区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会进一步构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多环正反馈系统。

3.2 增加地区对交通运输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区域经济发展阻碍交通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对交通运输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只有提高政府对交通运输建设的资金支持,扩大交通网络,大力拓展城市内部交通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建设,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周边地区与中心城市的人员、商品、信息的流动,才能实现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3.3 加快建设交通运输设施,推进交通运输整体发展

(1)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畅通的运输网络,可以缩短运输相对距离,压缩企业的运输成本,特别对以交通运输作为大量成本发生点的企业,压缩这方面成本的要求就更迫切了。

(2)在规划方面要注重协调性、综合性,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社会其他系统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助力。

(3)针对不同的区域,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设计划。例如,对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度超前建设交通设施,以适应快速增长的运输需求;而对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则要更加重视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为这些地区以后的经济发展,做好最基本的交通保障。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近年来,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和持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使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很多国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上都将区域一体化作为主要策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速度能够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过于滞后或超前发展的交通运输都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在区域经济大系统中,交通运输作为一个子系统,紧密联系着区域经济,两者不但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促进。想要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成为客观基础和必然要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概况

(一)区域经济

所谓的区域经济,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在相应的区域内相互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其中,一定的区域范围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各个要素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作为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可以将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充分反映出来,特别是表现为能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及矿物等资源,科学性与经济效益能否通过合理布局地区之间的生产力使其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单一的经济指标是无法完全表现出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思量时需要全方位进行,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能够有效结合地区性的生态效益。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对国家经济中地区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分析其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现状;三是分析方案是否能够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或者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分析其协调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五是对基础设施的适应。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联系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交通运输在人类生活和获得生产资料的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各个传统的行业界限需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来打破,按照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能够统一规划交通资源,使组织与协调工作保持合理性,从而确保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运转正常,同时创造便利条件使交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此同时,可以使交通运输需求的各类条件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从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一是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要载体,发展方向和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所制定的要求标准相符合;二是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并不是叠加汇总各类运输方式,主要是把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有效组合。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全局性;三是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最主要特点,其中一体化中包括政策要素、规划建设以及市场要素等;四是区域间经济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得到充分的展现,另外也使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健康发展。

二、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一)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影响着交通运输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提升,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就是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同时可以有效整合产业结构资源以及地区之间的布局,对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相比较,区域经济特有的特征为关联性、一致性及层次性。在划分区域经济系统时能够根据这些特征把区域经济系统划分为区域生活、发展条件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交通运输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已成为其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进一步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长期的实践能够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对区域经济研究分析能够看出,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和制度,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各个部门,可以使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得到充分实现。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如果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同样能够增加区域内的大量经济收入。另外,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样作为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利用,使其和谐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2.区域经济能够带动交通运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高标准的运输需求能够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来满足,同时对于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规划目标,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不断升级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对运输布局和运输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均衡状态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到不断进步和完善。现如今,在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重要载体,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想要推动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将以下两方面做好。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给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条件。所谓的区域可达性主要是指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所存在的便利程度。提高区域可达性,能够使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得到促进,使区域和外界的沟通联系得到加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运输成本的不断减少和运输距离的进一步缩短,能够使区域的区位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使其在区域内更具有竞争优势;二是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加,确保不会间断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组成部门,能够使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交通运输业作为区域间的人和物等要素之间的重要载体,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合理的优化配置各个地区的资源,同时将区域优势进行充分展示,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使市场一体化的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二)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对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加强重视。合理地配置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布局以及运输结构,同时对多极化、网络化的运输系统进行同步建设。将行业界限打破,对各类运输方式积极发展,确保分工合理,使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有效提高。2.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部门必须打破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从而确保多样运输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不断强化,保障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另外,还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市场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保障区域内合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使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3.促进区域制度规范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对相关的管理规范进行制定,确保区域内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和发展,使多头管理有效减少,确保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将行业垄断行为打破,使市场规定更加透明和公开,从而推动区域统一的市场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通过有效措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交通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能够便于区域分工的强化,使区域贸易得到加强,使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得到促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公路的运输能力和承载能力。当前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日益重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质量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目标,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秦春亚 单位:驻马店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2]徐阳,郗恩崇,苏兵.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与改革,2013(2).

[3]谭建新,杨晋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篇5

论文摘 要: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试就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

1.1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政策、财政上纷纷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如淮海经济区内的徐州、微山、宿迁等政府纷纷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推荐优秀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并在经济上为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人员提供支持,学员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可以从财政上报销学费。应该说,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很难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增加了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促进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既能掌握更新更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又使自己在事业上更有作为,有更好的社会和经济回报。2006年12月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硕士生的工资要比本科生高近1倍。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比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让自己在从事的工作领域中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另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区域内人们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为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优质生源的增加,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1.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新增长理论指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存在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研究生教育恰恰是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最显著的教育层次。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不仅使个人在未来有良好的收益,还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恰恰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急需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目前,淮海经济区内既有专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又有培养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公共管理人员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既有为企业培养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还有为各类学校培养师资的高校教师硕士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些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输送到社会上后,逐渐成为了区域内各行业的管理或技术骨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2.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与现场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区域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有待提高等。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的认同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针对特定职业或岗位的需要来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相比,虽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由于设立时间较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如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影响大,在社会上还不完全被认知,甚至被认为是“不正规的研究生教育”,误解为只要花钱就可以读的研究生,是混硕士学位证的研究生教育。因此,应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开展招生宣传等活动,走进政府管理部门和厂矿企事业单位,让社会加深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2.2明确办学方向,发挥专业学位教育的区域优势。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非全日制教育,招收在职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就使得人们基本上就近选择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免影响工作。因此,高校应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方向,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特点,为所在的区域经济服务。同时,区域内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腾飞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依托教育资源优势、立足地方,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输送作用。就淮海经济区来说,高校应立足于区域经济实际,抓住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建立联合培养的生源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才能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高校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根据区域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方向,立足于“两个面向、两个服务”,即面向能源科技主战场、面向区域经济的主战场,服务煤炭行业,服务淮海经济区。相继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兖州、新汶、济宁、徐州、大屯、淮北、永城等矿区都建立了生源基地,招收工程技术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与商丘、连云港、徐州、宿州、宿迁、淮北等地方政府合作,招收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人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与徐工集团、徐州电力、中联水泥等企业合作,招收企业管理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

2.3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为区域经济服务。

高校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经济内关键产业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要发挥区域内关键产业群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产业群的技术含量,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让科研成果进入区域内企业进行孵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应主动加强与区域的联系,积极承担区域科技攻关项目,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促进和辐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近年来围绕淮海经济区的发展,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构筑以矿业工程和能源科技为核心的“大采矿”学科体系,既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了创新血液。

2.4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区域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形式。通过高校与区域社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将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尽快转化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优势,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产学研合作也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自管理或生产实践第一线,了解所在部门管理或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解决管理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出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建立大学科技园或工程技术中心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平台。2005年在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化基地)和中国矿业大学(研发基地)分别挂牌成立的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建设在煤炭企业的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钱佩忠,潘海天.与区域经济互动,推进地方高校持续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前言

知识的进步关系着时代的发展,而时代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目前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重要的关系,根据西方国家的和教育实践证明,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能够促进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双方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份力量。

一、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地理原因、政策原因、历史原因和资源原因等,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高等学校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布,也可以认为是知识分布的薄弱,影响了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高等学校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这样的支持来自于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策和资金,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的普通高校当中,其中三分之二的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来自于当地的政府,而学校的后续发展也离不离开相关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从这一方面来看,高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依赖区域政府的支持。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等学校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同时其中的各项福利和制度比较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群众的生活更加能够得到保障,在这样的基础前提下,人才的流动方向便会更加倾向于这些地方,人才力量的流入,会给区域经济提供更强大的发展动力,而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的地方,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只有高等学校得到发展,相应的区域经济也会得到发展,在许多地方,这样的关系都得到了证明,在区域经落后的地方,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发展情况也较为落后。

另外,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在国外也有实践,在高校教育当中,所涉及的专业较多,而专业的强势发展也能够催生一种产业,而这样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当地的高校并没有发挥其主要作用,但是在第三地浪潮发生的时候,当地的著名高校却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而在现代的高校发展当中,高校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心,而且在产业的竞争当中,厂家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了重要的体现,高校以其技术扶持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在认识到高校重要性的情况下,也会投入较多的资金和物力保证高校的发展。美国的硅谷是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地理位置处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附近,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位置,硅谷以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作为依托,逐渐的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了整片区域的发展。

二、加强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措施

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为了加强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来进行:

1.首先,高等学校需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也不同,所以说,目前的高校需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来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高等学校的合并和扩招,盲目的进行综合性和高水平发展,忽略了原本的办学定位,另外,高等学校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确定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针对这种情况,高等学校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整体实力,来确定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依据地方科技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条件来选取方向,同时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实践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来缩短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时间。

2.另外,地方政府需要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共同对待,以此来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其中的重点是保证高等学校的知识产品是否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了一定的优势,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地方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地方产业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首先是加强对高等学校优质人才的培养,根据当地的产品发展情况,来调整高校人员结构,使其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另外,当地政府需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逐渐淘汰对环境有害的生产项目和企业,为了使区域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根据调整之后的产业结构,来使教育生产力尽快的转换企业生产力,使高校人才培养转化为当地的经济效益,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另外,当地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扶持高等学校的发展,同时区域中的各个企业需要提高相应的财力和物力来促进高等学校中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使两者进行长期的合作和发展。

三、结束语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高等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逐渐形成了正相关系,高等学校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也能够扶持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当地政府合理的调整高等学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耿立民.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驻保高校为例[J].中国经贸,2014(20):41-42.

[2]尤芳,敖丽红.辽宁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3(2):6-9.

篇7

(湖南省新化县人大,湖南 新化 417600)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产业扮演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物流产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其对区域经济的巨大贡献已经引起更多国家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约束,民众对物流产业的认识不够,导致我国现阶段物流行业发展落后,企业规模不大,操作方式落后,供求关系调节欠佳,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因此,需要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了解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掌握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物流产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63-01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罗廷(1982-),男,湖南新化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一、引言

物流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分配,在区域经济贸易、资源分配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将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物流产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亟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物流业与区域经济概述

只有掌握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了解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对用,才能协调好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并且生产资料的需求随之增大,从而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反之,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物流行业与区域经济是一种互相促进、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促使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同时对区域的空间结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此外,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布局规划,促进以区域为中心的市场网络的建立,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1. 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

(1)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对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以及资源进行整合,物流发展过程中会将人力资源迅速调动起来,建立支柱产业,聚集资金,良好的物流发展有助于经济区域健康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2)物流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扩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物流业的发展以及运营管理能够使得区域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物资转变及扩散能够使区域及周边地区实现经济飞跃发展。

2. 区域经济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物流业规模的扩大提供条件。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了物流业的有效发展。区域经济规模越大,物流业所发挥作用的空间就越大,进而促进物流业规模的扩大。(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提升物流业的水平和层次。[2] 通常来说,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也很高,因为区域经济内部需要优越的基础物质条件以及配送条件。因此,区域经济能够促进物流各方面的发展。

三、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完善物流产业的市场机制、加快体制改革、提升物流产业的管理水平,进而增加区域经济效益,加强区域间物流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1. 完善物流产业的市场机制,加快体制改革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健全并完善物流产业市场机制,主要原因是物流市场机制的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衡量该区域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3] 因此,发展物流产业必须首先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对物流产业的调节作用,加快市场体制改革,为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科学合理的、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此外,市场机制的完善将给物流产业带来新鲜活力,提高人员的就业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周围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2. 提升物流产业的管理水平,增加区域经济效益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物流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基础产业,良好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能够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 加强区域间物流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顺应时展的重要举措。加强区域间物流产业的良性互动,能够更加统一地、科学合理地对物流产业进行统筹配置,逐渐将区域物流调整到跨区域发展,以顺应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从而带动全民经济的发展。多个区域间通过合作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制定适合于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应政策方案,促进有效的产业分工以及合理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强区域间物流产业的良性互动,将会对区域经济及周围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物流行业也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完善物流产业的市场机制,加快体制改革、提升物流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区域间物流产业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亚贞. 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评价[J]. 物流技术,2014,(3).

[2] 马天牧.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探讨[J]. 企业文化,2014,(7).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区域经济管理关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建设的位置不断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的质量高低、人数储量以及人员分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人才的培养和聘用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措施。所以,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培养。

一、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人口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真正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却比较稀少。而且我国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力资源分布较为密集,而中西部却相对比较匮乏。这种阶梯性的分布使越发达的地区人力资源越丰富,越落后的地区人力资源越匮乏。所以说我国的人力资源从质量、数量以及分布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阶层性,空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的东部地区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却严重落后。虽然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各区域经济都有显著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与人力资源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在科技经济与知识经济并重的时代,人力资源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高知识水平、高技术能力、高素质文化的人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和政府认识,在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的抢夺成为了重点的发展措施[1]。各企业在吸纳人才后,还会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对人才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促进人才逐渐的成长和进步,这对优化区域人力资源质量具有重大的作用。并且目前在人力资源大力的发展下,人力资源的培养成本逐渐降低,多数企业都有实力支出人力资源的培养成本,这对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优势。

二、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区域的发展必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时人力资源的成长和进步也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扶持。所以说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因素,比如,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而人力资源的发展速度较慢,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区域经济的控制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只注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忽略了人力资源的作用,使得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跟不上不断改革的产业结构发展[2]。

(二)人力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大,但是真正具有高技术的人才较少,所以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上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现象。而且每个地区人才的分布不均,一些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过剩,虽然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支持,但是也存在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很难吸引到有能力的高端人才,由于长时间的人力资源匮乏,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目前贫富差距大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经济特征,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优化,集中了很多的核心产业,这使得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同时也吸引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相反,落后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产业占有比例小,经济发展落后,很难吸引人才加入,所以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这是经济两级分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协调政策

(一)加强人力资源的专业教育。

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所以说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校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人才的基础知识教育,同时还要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教育,为培养全面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地区企业的专业技术要求,组建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机构,有针对性的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以此来提高区域内的人力资源水平。

(二)制定优惠政策,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存在教育水平低,专业技能匮乏等特点。针对这个情况,我国可以加大力度对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大量的农村人力资源加入到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3]。首先可以利用报纸、网络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就业信息的宣传,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以开办农民就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大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国家可以为落后地区的人才引进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高尖端人才参与到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中,从而改善人才分布不均问题。

(三)增强人力资源教育,促进区域间的联系。

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与之相适应。所以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教育力度,培养出全面、高端的人才。教育是全社会的问题,所以社会各界都要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与其它地区进行交流和合作,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的优势,弥补自身经济发展的不足。通过人才的交流还能够促进人才自身的成长,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人力资源进步的支持。所以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政府、教育部门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定会使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达到平衡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崔玉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研究[J].魅力中国,2011(15):44.

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宏观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10-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民经济有了更大的进步,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有了整体上的提升。然而,由于经济政策、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水平大大提高,而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则比较缓慢,整体经济状况落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有了更大的飞跃,在这样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一步扩大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的生活质量、教育质量,也不利于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

1.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在一个合适的度上,将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区域间进行合作和竞争的基础。差异的存在,表示一方优势的存在,因此有利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能促进优势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具有激励作用。如果一个区域的发展与其他地域发展相比存在着落后性,那么将会对这个落后区域产生激励作用,能促进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并借鉴先进区域的经验,锐意发展,从而政治、经济、思想都有了进步和发展。因此,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会促进区域竞争的局面的出现,并共同提高,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过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越过了一个合适的度,易造成失稳,将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差异性比较大,那么区域间将会出现产业结构断层、贸易受阻、收入分配不公、消费不足与消费过度并存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某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例如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增长经济等。如果一些区域的经济差异性特别大,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关键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使中国区域经济被区分为两部分:发达区域经济和欠发达区域经济。这种区别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中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与改革的矛盾、协调区域发展与赶超发达国家的矛盾、主导产业尽早换与传统产业迅猛发展的矛盾、“双二元结构”的矛盾。就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而言,这些矛盾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并将步入一个新阶段的必然现象。如果能正确、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实际矛盾,将能指明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走上一条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如果不能对以上矛盾进行正确处理,将会极大地影响乃至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根据中国的实际,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依靠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

1.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在经济管理问题上,如果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那么说明经济效率最高。而公平则是指个体或集体能平等地获得政治权力,享受和占有平等的社会财富。公平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因此,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如果以最公平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即是实现了工作者与获利者的双赢。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就是实现了利益创造者与国家的双赢。

2.实现灵活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要实现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做到灵活性与统一性的结合。统一性是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致性,通过统一的政策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为微观活动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但统一性只是其中之一,还需要结合灵活性,因为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地域辽阔,各区域人口密度也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各不相同,每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完全不一样,但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权利,必须由中央政府进行掌控,所以只有结合灵活性与统一性,才能利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统一政策进行灵活的实施,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和法令效果的最大化。

3.实现均衡发展与倾斜发展的结合。除了以上两点要求,还必须实现均衡发展与倾斜发展的结合。因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追赶并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要接受倾斜发展的局面,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就均衡发展而言,并不是要求国内的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速度、水平都是均衡的,而是要确保每个区域都能把自身的相对优势以及绝对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区域分工中占有属于自己的地位,从而确保本区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强有力竞争态势。任由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或者完全否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存在,都不是一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态下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政策框架

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状态下,一方面,我们应该确保全国区域的经济都处在一个不停发展的进步状态中;另一方面,还要确保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以接受、容忍的范围内,不应过大。为了完成这样的追求目标,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

1.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区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创造本区域的价值,发展本区域的经济。然而,就国家政策公平问题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难以避免。如果国家没有对全国各区域一视同仁,而是区别对待,例如,给予某些区域特殊政策,而却又不给予其他区域,这种不公平的政策,就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坚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中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异性的问题,如果只是依靠市场进行调节,市场运作也只由市场机制进行的作用,那么不仅不能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问题,甚至还会进一步扩大差异性,增加其不平衡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必须坚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重视计划的作用,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政策框架的完整性、科学性。

3.坚持倾斜政策与协调政策相结合的原则。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后,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倾斜政策。倾斜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区域倾斜。区域倾斜政策的提出与实施,使中国的沿海地区得到了中央政策的保护,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区域倾斜政策也不例外,它的实施,一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改革开放往深度、纵向发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一些消极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其他区域得不到一样的政策照顾,由于所处的政策环境不一,因此不利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原有的区域经济差异性进一步扩大化。因此,为了避免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化,我们应该坚持倾斜政策与协调政策相结合的原则,例如,以产业倾斜(严格定义是:“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于国家规定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实施倾斜,而不论这些产业是分布在哪一个区域。”)代替地区倾斜,不仅能改变区域政策不公平的情况,而且还能协调全国产业结构体系,促进全国产业分工局面的形成,同时有利于产业政策在各个地区的推行和实施。

4.坚持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确保中国地方政府在区域内的经济主体地位,确保地方政府在区域内的管理权力,使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到有秩序、有指导、有规划,那么就应该坚持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因此,在全国各区域的经济活动范围内推行法律手段,将能极大促进经济规划与经济运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建立区域经济新秩序。首先,要从制定法律的高度,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权利、责任关系。其中中央和地方的权利责任关系,最重要的是事权以及财权。从事权来看,它以法律的形式,使两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固定下来,使中央与地方在以后的事物处理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财权上看,有利于中央与地方在明确各自事权的权利和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某些财权的归属问题,双方获得相应的财权,在进行财权划分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与事权相统一,这是不能违反的原则,否则将会不利于以后的工作。其次,中国的“分税制”、“补助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强、发展和规范,并实现分税制以及补助制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正确处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各自财政收入问题以及收入划分问题,最终对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划分工作进行明晰和稳定。

在十上,同志对国内外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准确、科学的论述。其中,针对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中国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将会一直存在,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宏观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愈发影响着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系到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以及实现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国家应该在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切实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金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基于十内容[J].中国集体经济,2012,(33).

[2] 关兴良,方创琳,罗奎.基于空间场能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J].地理科学,2012,(9).

[3] 谢永琴,钟少颖.产业聚集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0,(5).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 发展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十五计划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各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产生了一轮又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

一、 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到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区域资金的筹措与投放、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布局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

二、发展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1.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经济区域众多,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如何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使所有区域经济活跃、使我国整体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是发展经济首先应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低,实现现代化伟大使命的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发展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内容。而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发展区域经济。

3.从中国目前的国情看,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从扩大转为缩小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我们有理由对其持乐观态度。认真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大课题。

三、区域经济的定位

一个地区应该要找到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模式、推进方式和方法,才是区域经济应有之义和科学定位。

在进行区域经济定位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的各个影响因素。包括:①定位于区域特色文化,在区域文化的背景下打造特色经济;②定位于区域特色资源,强调资源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③定位于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不同区位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④定位于区域人力资源,明确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影响。

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如何利用区域的资源、能源和优惠政策,使区域优势发挥到最大呢?下面仅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浅谈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恩施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鄂西南,国土面积 2.4万平方公里,人口397万人。该州是享受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3个自治州之一,是国家确定的武陵山经济开发试验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试验区,亦是湖北省确定的鄂西生态旅游圈。这个区域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全州8县市均属国家重点扶贫地区,GDP总量仅占湖北省的5%。2010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居民可支配收入11406元,是典型的贫困山区。

1.最大限度的挖掘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有强大的人才做支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人才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好坏、快慢的核心因素。恩施属教育欠发达、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区域内高级策划和实际操作层面的人才匮乏,这是恩施州发展不快的根本性原因。吸引和培养人才,已成为恩施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首要问题。

为此,一是建议国家将部分高校的科研机构迁至恩施。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落户贫困地区,不仅对于增强西部的人气指数有利,更重要的在于这些人气带来的观念、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将直接作用于西部、服务于西部,从而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长期积极的影响。

二是国家利用“高薪”手段,吸引优秀的大学生扎根西部工作。虽然目前已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但是若能将高薪政策与志愿者结合,将会有更多理想远大、卓越优秀的大学生投身于西部,也将为西部的发展快速集聚人才。

三是注意培养本土人才。通过再就业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一方面增加本土专业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提高其质量,使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变成商品优势,将商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势胜势,是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恩施州有特别丰富的铁矿资源,应大力开发铁矿石,将此资源发展成恩施州的支柱工业;恩施州有丰富的水利资源,目前水利工业已成为恩施州重要的支柱工业,这条路是恩施州的成功尝试,值得推广,风能资源亦可走此路;恩施州有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特色农产品丰富,如烟叶、反季节蔬菜等,发展特色资源产业是理性和明智的选择;恩施州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石油化工工业应是恩施州优先加快发展的工业;此外,恩施生态环境极好,发展旅游业是不可放弃的产业。总之,恩施州适合走“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之路。

3.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

一是土地要素。国土既是国民生存的条件,又是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人多地少,土地问题已是关系到土地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我认为要规划和调整好地区的土地资源,在确保耕地不减少的情况下,腾出更多的工业用地和城镇用地,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土地需求。

二是资金要素。恩施州目前还有大量的银行存款和财政资金被闲置,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恩施州暂时还没有建立起切实可行、高效的资金运作平台。因此,这里迫切需要资金运作的平台和载体,需要良好高效的监管体系,在充分保障资金流动安全的前提下,加速资金的利用和周转,满足发展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三是政策因素。目前恩施州对国家的相应发展政策没有很好地研究和利用,这些优惠政策的叠加作用并不明显。我认为应该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专班,切实领会国家对恩施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的精神实质,让政策的推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让优惠政策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