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农业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蒙古地区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集中区域。作为农业大国,发展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目标。为了使农业能够得到更为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调节好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在农业经济系统中的投入产出分析中,投入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指农民,劳动资料主要包含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种子、化肥、农药等。产出主要是指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以及各种分配使用的方向。在农业经济系统中产出和投入,不仅能够预测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够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农业经济系统做出具体的分析。
1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
1.1 基本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是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其最初出现是在法国重农学者魁奈所提出的“经济表”,随后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率”,确定了两大部门的比例关系,瓦尔拉斯为其补充提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确立了多个部门间的比例关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又逐步出现平衡表和各种与经济有关的数学模型,这些在分析和研究经济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国在1982年正式编制,确立产出表、实物表、价值表三个表作为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基础。
1.2 原理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是利用数学计算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的方法,并结合网上编程和有效的软件,通过这些将经济系统中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比例精确的计算出来,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其不只是简单的运用于一个部门,而是在多个部门中有着相关联系,甚至其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
1.3 基本模型
投入产出的基本模型主要分为四种:一是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二是价值型和实物型;三是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四是报告期和计划期投入产出模型。第一种是按照模型反映的时期而划分出来的,第二种是根据计量单位的不同,第三种是投入产出表按资料范围划分,第四种是按照资料的性质和内容划分出来。在投入产出分析过程中,这四种基本模型能够对经济系统做出计划和安排,以及根据所得的数据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2 投入产出分析在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2.1 利用投入产出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经济做出预测
在农业收成之后,往往会根据收获的农产品做出具体的投入产出表,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动态分析能够预测出在将来近一段时间内农业的收成情况,再根据这些趋势做出安排和改进。在2002年对内蒙古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产出表就能够比较出农业产业结构的比重是有所上升还是有所下降,同时也能对未来的发展情况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2.2 分析重大决策对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系统的影响
若要维持内蒙古农业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就需要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重大决策往往会给农业经济系统造成巨大的反响,甚至会造成一系列的反应,所以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对于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投入分析能够综合各种因素,评估重大决策的可实施性,所以在分析农业经济系统中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例如,国家“三农”政策推行以来,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农业不仅没有造成不良的后果,而且经投入产出分析,其能够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内蒙古东部平原地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投入产出分析在设施农业经济效应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农业技术手段也层出不穷,设施农业有着较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为使其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内蒙古经济系统的收益得以提升,必须对设施农业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日光温室在目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内蒙古地区气候差异过大,采用日光温室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必须对其可操作性进行具体分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分析出生产成本、产值以及净收入等具有关联性的联系,然后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对策,再根据定量、定性等分析方法做出更为具体的分析,提出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3 结语
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提高经济效益,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预测出未来农业准确的发展趋势,为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做出保障。加深对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让其与农业经济系统零距离,共发展。
篇2
关键词:“互联网 +”;改造农业;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天然的包容力,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立国之基。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发展空间大,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互联网+农业”战略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受科技、政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处在初级时期,主要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投入多而产出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时展的最强音。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此以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没有实质性的变革,一直停留在农耕时期。建国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上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范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才真正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农业机械开始大规模使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集中作业方式逐渐推广,农业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农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与新的科技因素融合,必须借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生产要素进行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当今,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互联网经济是时展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相对于工业文明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信息化是更高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变革我国农业产业模式重要驱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互联网+农业战略是实施是对农业全产业深度改造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互联网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互联网系统的开发,充分利用农业智能设备,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创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
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产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更多依靠着传统农业的经验,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这一农业发展生产的短板,既造成了农业的产出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又一定程度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在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以色列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农业数据的分析总结,对农业发展的各环节进行精准把控,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准干预重要技术支撑。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通过传感器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进行监测,为农业发展提供相关数据,在科学分析相关数据的条件下,对农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料。
农业精准化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的精准体现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如土壤湿度和肥力、光照程度、温度的高低以及杂草、病虫害等情况,将这些数据资料通过分类整理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以上数据信息进行精确分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实现农作物生长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精准对接。在实施农业精准干预的过程,需要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协调配合,缺一不可。在硬件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的传感器等智能设备进行投入,构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信息化监控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进行跟踪。在软件建设方面,要建立农业发展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的优化整合。在建立数据库系统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卫星遥感资料、病虫害资料和区域气象资料等三个方面资料的整理,针对农作物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建立分类标准、体系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
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对农业生产进行跟踪检测,是食品安全的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法对农业生产过程精确记录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可以方便快捷的给每个农产品建立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农业管理者可以对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信息进行全面跟踪、完整记录,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农产品的信息进行存储定位。最终,就会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呈现在消费者和监督部门的面前,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追踪溯源提供了条件。
三、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
在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一直困扰着农业的长远发展,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产品要受阳光、土壤和水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成长的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这与市场经济的周期特点是不相符的,难以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容易导致农产品不符合市场变化而难以销售的情况;另一方面,农产品难以长时间存放。超出农产品的保质期,农产品的安全就会被质疑,出现了难以销售的现象。农产品本身的这两个特点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行业长期是一个弱势行业。而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兴起,为农业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找到了途径。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方式,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的消费者服务,推动农产品高效流通。
第一,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业订单业务,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模式。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要加强农户与企业、超市、个人等各方面的联系,互通有无 ,通过签订农产品订单的形式,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在这一过程中,是立足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其目的在于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第二,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发展提供三种可供参考的重要模式。模式一,充分利天猫、京东等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其中,农业电商能够集中精力研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一对一服务,较综合类电商的潜力和作用更大。这种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模式二,是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自主开发互联网平台,借力互联网资源。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与用户进行广泛的沟通互动。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利用自有平台优势,可以打造自己个品牌农业,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更好为用户服务。模式三,是个体农户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机的大规模普及,为个体农户利用互联网实现营销创造了条件。这种模式的准入门槛低、使用的程序简便,对操作者没有过多技术上的要求,是我国目前阶段发展农业的适宜道路,适合我国农业经营分散化的特点。
四、小结
篇3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农产品;三农问题;一体化
农业体系相关概念
(一)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就是农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农产品的数字化交易运作形式所衍生的农业产业链新生态,也是集产供销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的综合型商务模式,使农业与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目前,农产品除了在主流的B2B和B2C电商平台交易外,一些专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也相继成立。但是,农村电子商务并非只是改变了农产品的交易形式,而是相关主体根据国家的政策形势和经济形势进行精准预测而进行的差异化生产与经营,涉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流通、服务等各方面,使得传统农业的管理、经营和贸易的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深远变化,并为农业业态增加了物流、信息、金融等新要素,使得农业向精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综上所述,农村电子商务对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提升其经济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农业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和智能软件设备对农业生产和加工等环节进行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监测和决策,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环境智能分析、精准种植、危险预警、远程诊断和指导等功能。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确保农产品安全,使得农业生产和交易等过程更为健康可持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智慧农业是国家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是关乎民生的根本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三农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金融扶持。2018年全年,国家为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成立4个国家级示范区和2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图1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我国农业财政支出逐年递增,推动农业发展科技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呈持续提升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得益于财政支出的支持,也得益于智慧农业的进步。仅2018年来说,我国农业信息数据库初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农业遥感应用体系逐步完善,农业智慧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总体来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导向明晰。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指明了农业发展方向,即通过互联网推动对农业精细化生产模式和操作模式的应用,加快智慧农业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提升其智能感知、监测、分析、诊断、预警、作业和控制等功能的完善和成熟,培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可复制模式。二是大数据平台日益完善。农业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与地理、气候、土壤、虫害以及人类活动等客观因素密不可分,加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作物种植模式和经验不能完全复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有限、稳定性和可控性较差。2015年底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大数据分析,可对不同地区的作物、土壤以及气候等因素进行分析、指导和监测,帮助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决策,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三是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的崛起。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科技和技术要素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一大批科技型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推动农业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物联网的发展为农业科技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农业科技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软件开发企业,中游为设备制造企业,下游为设备维护和运营企业,共同推动农业向智能化不断迈进,实现农业种植的智能化管理,极大提高了农业种植的规模和效率。
(二)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者受教育水平较低。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科学技术与人才。农业作为我国最为传统和古老的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不仅农业生产劳动力流失十分严重,目前专业务农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十分有限,现代化农业生产意识淡薄,导致大部分务农人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对农业智能化趋势的认知程度和对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使用意愿更是有限,智慧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极度匮乏。二是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当前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制,农业生产大多沿袭数千年的传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规模小、效率低、盈利十分有限。而农村经济活力较低,农业设备价格昂贵,农民既不愿意也无力承受智能化生产设备的购置成本,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设施设备较为落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此外,我国农耕地规模较小,无法通过智能设备投入生产带来的规模化经济效益实现盈利,也极大限制了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偏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体现在农业领域就表现为农业科研体系仍然未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智慧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能力都较为欠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政府部门对第一产业的培育力度十分有限;农业科研机构规模较小,且分布分散,全国没有统一的组织部门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化指导和协调;农业科研大多是缺乏农业实践经验的学者进行,由于理论与实践脱离,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应用检验,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从农村电子商务角度探析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一)农村电子商务对智慧农业的重要作用农村电子商务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了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规模效益,不仅让更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互联网+农业”,原本的农业经营主体也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获得更大的增长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和技术涌入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使得智慧农业需要的软硬件系统得以不断完善。同时,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加快了三大产业的融合,带动体验农业、旅游农业、绿色农业等新业态企业的成长。二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转型。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模式改变了农业的产销结构,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售规模都成倍扩大,带来的规模效益更是显著增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显然无法与之匹配。相关主体必须通过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以提升管理效率,减少经营成本,引领绿色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培育智慧生态农业。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了农业产业链的高效链合。农村电子商务得益于信息技术,向产业链的前、后端延伸,农业管理、经营、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共享更加快捷,同时降低边际成本;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元素的加入使得行业上下游成为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大趋势驱使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四是农村电子商务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农村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交易模式,以销定产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资源损耗,同时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对农产品的供需情况以及消费者消费倾向进行分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农业生产、销售、服务更为高效和精准,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为智慧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
篇4
1信息管理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分析
1.1在作物精准种植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种植技术主要是指作物在播种过程当中,通过卫星导航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作物播种的农艺要求等,依据作物的实际生产能力、季节性市场要求、作物的生理特点,进一步对播种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实现精量播种的目的。此外,精量播种技术在农业种植当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节约了种子及成本,还可以为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生长环境,进而全面提高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与效益。
1.2在精准施肥技术当中的应用
精准施肥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主要通过电子地图当中的土壤微粒结构、类型,以及其养分的实际供需能力情况,并对作物的类型进行分析与计算,建立适合农作物需要的施肥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施肥进行量化管理。此外,在对土壤进行肥力检测的过程当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根据作物的实际生长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采用缓、控、释“配方施肥”,进而有效的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1.3在精准灌溉技术当中的应用
在农业种植过程当中,水是一切作物的生命之源。为了有效实现科学、节约的灌溉需要,要不断的加强对水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在保证自动化的基础上,通过远程监控技术加强对物联网中的灌溉器件的管理与运用,特别是喷、滴灌技术的全程自动化推广运用,进而有效的提升灌溉的时效性和精准度。采用精确灌溉技术,不但可以保证农作物的生理、生长需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此外,在集约化灌溉的基础上,传统的灌溉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灌溉的精准要求。因此,精准灌溉技术在农机当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天气时常发生,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当前北方干旱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作物田间的灌溉建设与管理,利用大型机械与微型喷滴灌相结合,对田间作物进行大面积灌溉与局部微灌有机配合作业,适当的调整灌溉的密度、频率、面积、范围,强化灌溉技术的覆盖面,进而提高电气化、机械化的灌溉档次与水平,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而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1.4在精准收获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收获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地理信息、气象信息系统,对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成熟情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总体分析,并制定、预测收获的相关信息,对农业机械进行科学调度、收获与管理。此外,农户在实际的生产当中,加强对产量分布图的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种植信息,为下一季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数据基础。
2农机技术的推广的相关合理化建议
2.1科学规划农机技术的推广
在农机技术的实际推广过程当中,农业机械化与信息管理化的有机整合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二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农业管理部门、农机用户、农机生产商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政府相关单位要利用特有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对农机信息搜集、处理,并及时对有价值的农机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甄别、,根据其数据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有效提高信息管理技术在农机发展当中的应用。
2.2加大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农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政府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社会资本的合理参与,搭建多方建设平台,实现多方共同努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助机制;切实加快农机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积极构建信息化网络体系。此外,相关部门要始终坚持节能环保的原则,不断探索出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农机发展机械化的中国特色之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理念,加强对农业作物的田间管理,例如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进而有效地提升农业作物的总体产量与效益,努力推进农机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面,实现信息管理在农机技术推广当中的应用。
篇5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地是突飞猛进,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电商平台呈井喷式的扩充市场,毫无疑问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所谓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就是指的农村地区特色农业农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促进农村网络创业,拉动网购消费。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帮助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社会共同目标下,电商扶贫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一、 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一) 网络覆盖,农村地区有了传送带
目前,甘肃省70%以上的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网络覆盖,40%以上的贫困乡能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宽带就像是一条传送带,将信息、人才、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北农村地区。
(二) 三大电商助力,电商交易平台遍地开花
2015年,三大电商京东集团、苏宁易购和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的农村电商计划相继落地甘肃,数千个的县级运营中心和数十万个村级服务站的建立,将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甘肃省70%强的县以及50%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已在甘肃遍地开花。
(三) 快递也下乡,农村物流网逐渐建立
“要致富先修路”,同样的,要发展农村电商对贫困地区而言,首先就需要克服物流问题的困难。在加快“快递下乡”的政策性指导下,甘肃省80%的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物流网,但多数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的物流网仍在建立当中。
二、 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农业现状概括
以草食畜、蔬菜、林果等产业为主要农业发展方向的甘肃省目前形成了粮、经、饲“三元”一体的农业结构,另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加快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
目前,该省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蔬菜产品、中药材人工种植、马铃薯六大特色农业在全国范围具有重要地位。
(二)农业发展瓶颈
1.自然灾害频发
甘肃省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样,农业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近几年,甘肃省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如持续性的干旱就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
2. 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市场竞争力在全国来说相对较弱。现如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该省农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易受到其影响。
3. 农村劳动力不足
因缺乏资金、技术,甘肃省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缓慢。
三、 电商精准扶贫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 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果
1.信息先行,提供网络信息平台服务
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1个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80多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4000多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政府在工程总投资出资3100万元,各村级信息服务点日常运行费用也由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列支,不增加农民负担。
2.以点带面,建立电商扶贫示范点
2016年,甘肃省以点带面在全省建立了一批兼具典型特点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商示范县和示范村,数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也在贫困县建立起来。
(二) 政策推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互联网和电商扶贫意识仍有待加强;贫困农村地区的资金及融通方面活力不够;电商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农村地区的电商平台虽然基本建立,但是技术层面仍有待提高。
(三)电商精准扶贫为农业经济提供新思路
1.电商+农业+人才
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引进大学生人才边学边干成为技术骨干,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掌握现代技术,使农民真正成为“能手”。用技术留下青壮劳力,推动新型职业化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人才缺乏的瓶颈。
2. 电商+农业+资金
近两年电子商务逐渐向金融领域发展,电商精准扶贫“电商+农业+资金”模式为解决农村融资难、资金缺乏等困难提供了新路径,在农村融资问题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便于农村地区资金的融通,在国内知名三大电商平台的支持下,甘肃省积极培育兼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本土农村电商平台。
3. 电商+特色农业
甘肃省电商扶贫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开辟了“电商+农业+旅游业”、“电商+绿色农业”等新的模式,为该省特色农业真正地、长远地、可持续地发展提供新思路。
4.电商+物流网+品牌建立
在电商精准扶贫政策下,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上达到了高度融合。电子商务平台和物联网的建立增强了区域间联系,以县带村,联合发展,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培育农业农产品等特色品牌。
篇6
关键词:县域金融 县域经济 支撑作用
金融与风险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作为将资金作为行业核心经营项目的金融行业,其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的不稳定性也可能直接带来经济市场的不稳定,也正是因为如此,目前各县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县域金融多采取僵硬的、保守的管制态度,最终导致县域金融无法按照市场需求正常发展,进而也就无法更好的服务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事实上,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县域金融的支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说,县区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县域金融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保证县域金融健康稳定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利用县域金融带动县域经济,这样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长久发展。那么具体而言,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县域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能绕开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产业发展,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县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的发展,甚至在有些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县域金融对农村发展产生支撑作用,自然也就是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支撑作用。
(一)县域金融促进农业创新
创新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政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而农业作为传统的产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其发展模式相对固定,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不管是农业发展本身面对的自然环境的改变,还是农业发展中面对的竞争环境的改变,都要求现代农业做出创新和改变,只有创新和改变,农业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我们知道,传统农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产出值并不高,也就是说输入和输出之间并不成比例,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要打破这样的局面,那么就需要农业创新。农业创新需要以及的创新资本,比如进行基本的农业科研研发,或者进行其它创新试验田等,而这些资金的来源,就需要县域金融作为支撑,比如通过融资、信贷等形式。由此可见,县域金融对农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县域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撑作用的体现。
(二)县域金融推动精准惠农
“精准惠农”是最近推出的一项新的惠农政策,其基本含义就是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民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惠农活动,可以说,精准惠农是新时期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政策。我们指导,在精准惠农政策的实行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人才或者资金的投入,而不管是什么投入,其根本都是资金的保证。以目前精准惠农政策的实际适用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的精准惠农,都需要地区金融的椭,从基本的资金借贷到资金引入或者招商引资等行为,事实上都是县域金融在发挥作用。所以说,县域金融推动精准惠农,也是对农村产业发展的一种支撑。
二、县域金融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县域市场经济主体的乡镇企业,自然需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样体现在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上。与大城市的大规模企业相比,乡镇企业具有很多自身特点,其一是乡镇企业的资金基础相对薄弱,大企业的崛起通常具备一定的原始资本的积累,但是乡镇企业则不同,由于门槛较低,或者政府鼓励等原因,最初的资金投入并不大,所以总的来说,乡镇企业的资金基础都相对薄弱;其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大,由于乡镇企业最初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其可塑空间大,而一旦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某些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因素,那么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通过对乡镇企业的基本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需要资金的融入,而资金的融入来源,大多数是县域金融。所以说,县域金融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是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体现。
三、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支撑作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其促进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方面。县域金融本身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行业,他的存在就打破了县域经济的纯实体经济的局面,丰富了县域经济的组成,同时,县域金融的存在也可以为更多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现代技术产业发展、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发展等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县域金融与其它行业的互动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进而保证县域经济的长久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自然灾害;种植业;农业保险;国际经验;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实现了速度、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在促进改革、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党的“十”后,我国保险业加速发展,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战略举措[2]。2016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扩大畜牧业保险品种范围和实施区域,探索建立水产养殖保险制度,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设施农业保险”。从实践角度分析,农业保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我国自然灾害相对高发国家,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
1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实践
美国是世界知名的农业发达国家,建立在农业保险等基础上的农业金融体系在支撑美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早在1933年美国就通过制定《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了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在刚刚修订和实施的《2014年农业法案》中,美国农业保险预算接近900亿美金,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在风险分散方面的功能。日本在推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保险体系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功能,并建立了全面的农业保险体系,不论是政府强制性农业保险项目还是农户自愿购买的农业保险产品都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同时,日本建立了由农业共济组合、农业共济联合会、农业共济再保险会计处三级体系共同构成的农业保险分担体系,对于一般性农业风险政府承担50-70%的风险支出,对于特大风险,政府全额承担保险赔款。法国在推动农业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相对较低的保险费率和相对较高的政府补贴相互结合的方式,通过相对较低的保险费率和相对较高的政府补贴相互结合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政府对农民所交保险费的补贴比例在50%-80%左右,农民只需交保费的20%-50%左右,从而帮助农民分散了风险,减轻受灾损失。
2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在农业保险的制度层面,2014年至今,《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大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制度的通知》不断强调农业保险在支撑农业发展中的功能。《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力争使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的农业保险发展目标[3]。2016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扩大畜牧业保险品种范围和实施区域,探索建立水产养殖保险制度,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可见,支撑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农业保险的实践层面:首先,涉农保险主体机构的数量大幅度增长,2008年我国仅有7家保险机构涉及农业保险,而截止2016年,我国涉及农业保险的主体数量已经增加到25家;其次,农业保险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传统的农业保险主要面向农业损失进行保险,而正在苏州探索的农业水稻保险正由从“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延伸,两级财政共同承担了80%的保费支出,农户只需承担20%,同时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保险形式不断充实到农业保险中。在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保持了年均15%的增长速度。
3从自然灾害角度看农业保险的价值
总体而言,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从自然灾害总数的情况分析,以2016年上半年国家民政部统计数据为例,我国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约600起,其中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约为367起,造成经济损失约455亿元,发生风暴灾害191起,造成经济损失约214亿元,两项灾害合计约占我国灾害总数的90%,我国的自然灾害中;从自然灾害地理分布和造成损失的特征情况分析,2016年上半年我国发生的各类灾害事件中,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相对较重,其中广州、湖南、贵州、江西、云南等地区的造成的农业损失相对严重。结合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发生情况和特点,我国发展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具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而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健康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通过发展农业保险的方式,能够在发生灾害和农业损失的情况下降低农户损失,保障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从而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2)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且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呈现出进一步扩大趋势。自然灾害地理分布和造成损失的特征情况分析,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和损失较重单位,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降低农业损失,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3)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农户因为遭受自然灾害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受灾农户,特别是因灾返贫的农户是最需要帮扶的对象。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因此,发展农业保险,本身就是一种定向化的扶贫方式,有助于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益。
4我国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
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应分阶段分步骤推广农业保险覆盖性、发挥国有资本在农业保险的示范作用、建立农业保险的多主体共同分担机制、建立适配种植业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1)分阶段分步骤推广农业保险覆盖性。由于我国自然灾害的频发,每年都有因灾致贫的,导致农民不敢向农田进行大投入,在集中力量做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作物、主要农畜产品和森林保险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建议把国家的所有农作物种植全部纳入自然灾害保险范围,强制性的全参加保险,由国家来支持和承担保险,特别是对我们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大省和国家级贫困线的粮食生产基地,应该是由国家来全额进行农业自然灾害的保险。2)发挥国有资本在农业保险的杠杆作用。虽然农业保险发展前景可期,但农险专业度相对较高,中间环节复杂,加之经营受年景影响巨大,容易导致农业保险经济效益不显著。因此,国有资本应该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为了有效丰富资本金来源,应大力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农业保险,可以通过依托国有资本发起和设立农业再保险公司的形式发挥民营资本参与农业保险的激励功能,进而实现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的发挥。3)建立农业保险的多主体共同分担机制。从目前实践情况看,我国在农业大型风险的多主体共同分担机制建设方面尚不健全,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4],往往由单一市场化主体作为承担主体,这种风险分担方式不利益市场化主体的积极参与,也不利于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因此,应针对因干旱、洪水等灾害造成系统性风险的大灾事件建立风险转移分散机制,积极构建由政府、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共同参与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4)建立适配种植业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种植的方式以及农业种植业的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农业保险产品的设计能够有效适配种植业的需求。例如,在种植业产业链方面,提高农业保险对农业种植业产业链覆盖的全面性[5],在种植业生产方式方面,探索诸如农业大棚种植保险等地方特色种植业保险,积极探索保额型、价格型、收入型以及“保险+期货”、“农业保险+险资直投”等农业保险产品创新,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农户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于洋,美国农业保险改革历程与财政补贴体系探索[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5):95-98.
[2]黄延信,互助合作保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力保障——陕西、湖北两省发展农机互助保险情况调查[J].中国保险,2013,(7):11-16.
[3]张琳,白夺林,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计提和使用问题研究——以湖南省水稻种植保险为例[J].保险研究,2016,(03):45-56.
篇8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自我改造能力比较弱,因此,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用互联网技术深度改造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模式的根本变革。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薄弱环节,互联网改造农业主要包括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干预、精确记录,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网上销售。
关键词:
“互联网+”改造农业精准生产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代表先进的生产水平,因其无限的创造力和与其他产业天然的融合性,迅速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互联网融合的空间巨大。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使农业产业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一、实施“互联网+农业”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含量、生产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传统农业因生产要素“世代使用”而发展十分缓慢,必须用工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几千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没有实质性的变革,汉明的犁耙在明清两代仍大量使用,期间生产工具虽也不断改良,但一直停留在农耕时代水平,导致“虽然中国农业在制度和技术上经过多次变革,迄今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范畴”[1]。随着代表工业文明的机械、化肥农药等广泛使用,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在农业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质的变革,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升,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车道。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同时又缺乏自我变革的能力,因此,必须借助代表更高级产业文明的生产要素进行改造,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催生人们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对于工业文明来说,由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信息化是更高形态的产业文明,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造,必将创造更加高级的农业产业模式。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交易效率低下、产品追溯难度大的状况,极大影响农业的竞争力,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进程。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就是瞄准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深度改造,实现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其中,在生产和管理环节上,主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精准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在流通环节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改变农业传统营销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总之,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通过农业互联网系统研发、农业智能设备使用、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创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必由之路。
二、运用智能技术发展农业精准化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水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不高,农户从事播种、灌溉、施肥等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个人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和精细操作。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化、粗放式,不但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还造成水、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精准化生产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使用,如以色列详细记录农作物所需的光照、水分、养分、温度以及预期产量等数据,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这些数据对灌溉、施肥、温度等进行精准控制,极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为我国农业精准化生产提供了借鉴。
首先,要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准干预。精准干预即以物联网、智能设备、监测系统为基础,通过传感器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将相关数据实时传入后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在科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决策,并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精准操作。以农作物为例,在田间配置一定数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对土壤湿度和肥力、光照、温度以及杂草、病虫害等情况进行监测,将这些信息不断向后台控制中心传输,控制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感器提供的信息进行精确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在最佳时间开启智能设备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精准干预,实现农作物生长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精准对接。可以这样说,“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打破了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农业因此获得了类工业的产业属性”。[2]
实施精准干预,需要配套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一方面要打造农业生产智能设备。在农作物行业,构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物联网测控体系;在畜禽鱼等行业,建设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精确的农产品专业化数据库。通过开展精准农业资料搜集、信息格式标准化建设,完善卫星遥感资料、病虫害资料、区域气象资料、自然禀赋资料,将农作物不同阶段的体征参数、生产资料需求参数、生长干预参数具体化、标准化,建立详细的数据库,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3]其次,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确记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建立农产品生长过程追溯体系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课题。实现生长过程可追溯,需要对农业生产过程精确记录,给每个农产品建立“成长档案”。如双汇集团为每一头生猪配备档案卡,记录了生猪从出生到出栏的日期、配种时间、进水进食情况、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等信息。智能设备的运用,为农业生产精准记录提供了方便。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后台控制中心将农产品生长环境、生长周期、干预手段等信息完整记录下来,通过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储并与农产品绑定。消费者和监督部门可以使用信息识别工具详细了解农产品的生长过程,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追踪溯源提供了条件。
三、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农业营销模式
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农产品具有“一长一短”明显特征。“一长”即农产品生长周期长,在投入生产到产品上市的周期内,生产决策依据的市场情况可能已发生很大变化,农产品就会因不符合市场需求而滞销。“一短”是指农产品保质期短。超出保质期,农产品就会失去使用价值而无法销售。农产品“一长一短”的特点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加快打造‘互联网+农业’电商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健全现代农业营销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推动农产品高效流通、价格稳定”。[4]首先,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一短”的特点凸显其符合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一长”的特点又使这种符合的难度很大。对这一悖论,发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订单农业是最佳解决办法。订单农业是一种新型营销模式,主要做法是农户与企业、超市、个人等签订农产品订单,并根据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和交易。其实质是根据潜在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优势是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由于信息平台不健全,一开始订单农业的应用并不广泛。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B2B、B2C、C2B等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同地方的买卖双方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洽谈业务,订单农业得以大规模应用。
其次运用电子商务模式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逐渐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2014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对于农产品网上销售,我们提供三种参考模式。第一种是利用淘宝等综合性电商和一亩田等农业电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销售业务。其中,农业电商能够集中精力研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一对一服务,较综合类电商的潜力和作用更大。这种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第二种是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开发自有互联网平台。农业企业可以借鉴小米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与消费者进行广泛互动。可采用O2O模式实行线上线下融合,邀请网上消费者到企业进行实地产品体验,形成集网购、体验、休闲为一体的农产品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以自有平台为基础,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直接,有利于深入挖掘产品价值,打造品牌农业。第三种是个体农户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农户可以用微信、微博等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随时随地产品信息、完成订单。这种模式门槛低、程序简便、操作简单,十分适合我国农业目前分散经营的状况。
四、小结
在我国的三次产业中,农业发展最薄弱,基础设施、生产方式、销售方式最落后,依靠常规方法,农业很难赶上二、三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个领域和产业利用互联网加快发展的机会均等。因此,在由互联网引发的新一轮产业融合和调整中,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具体的农企和农户,都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快速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差距,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心合.论传统农业及其改造[J].农业经济问题,1996(4):39-44.
[2]杨彩莲.论“互联网+农业”的新经营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63-65.
[3]王永峰.我国农村建立精准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J].农业经济.2015(3):18-20.
篇9
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交叉、渗透发展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在科学、技术、理论、设备更新的推动下,农业生产加工在经历多重变革后逐渐向成熟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结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一书,分析如何运用农业机械和电子信息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探索农业机械设备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
从农业机械生产、农业生产实际发展需求来看,自动化、信息化已然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趋势。第一,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农村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水平、规模空前。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收益和能效。目前,仍有部分贫困落后地区,农业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人力、畜力劳作仍占很大比重,应切实提升其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普及应用程度,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升经济文化水平。第二,农业机械设计应考虑其性能和便利性。在设计农业机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使用环境的多样和复杂性,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舒适性,因而需要设计多种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例如减震、防噪、防晒、防雨等。《农业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应用发展前景,细致阐述了农业机械与现代智能技术结合、创新的基础概述和主要理论。该书着重讲述了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优点,介绍了结合后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同时为加深读者印象、强化理解,还精选了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的经典案例。
二、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1 )电子设备与农业机械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设备的结合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农业机械操作的精密度、智能度,同时实现对农业机械操作、设备状况的实时监控,既为农业机械设计创新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反馈,还可以为农业机械应用提供安全保障。电子设备与农业机械结合依赖于ECU这一终端设备,该设备主要用于机械的自动化控制,操作者只需要事先在某一模块按照实际情况和生产需求输入与之相对应的指令,农业机械就可以按照指令完成相应工作。(2 )通信技术与农业机械农业机械与通信技术结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应用无线电技术,另一方面是应用总线通信技术。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设备对农业机械随时随地进行精确、远程控制操作,打破时间等多重限制。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与通信技术融合渗透持续深入,农业机械生产动态化、现代化管理模式已初见成效。(3 )统计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与其他科研领域一样,农业机械生产、设计也需要使用大量的数据信息,用于农业机械设计、调试、修理及应用,故在农业机械设计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设置相应的数据信息收集、管理装置和设备,切实提升农业机械的网络管理系统在面对繁复的数据信息时的管理能效性,进而为农业管理决策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信息参考。使用PLC与农业机械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农作物精准化、自动化播种和收割。《农业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详细介绍了PLC与农业机械的结合路径和策略,以及每种结合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该书探讨了农业机械与多种新兴技术和理论结合方法,以及相关典例分析,为读者强化理解提供便利,并给予读者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启示。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结合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机接口,应用总线通讯技术,结合应用管理决策技术。《农业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不仅对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应用三大方面的多种具体场景做了详细介绍,并指出目前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为读者指明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创新的方向。综上所述,对于农业机械发展而言,进一步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探索具有诸多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农业机械操作、应用、管理实践的安全性、精准性、智能性,同时能够提升农业机械应用多元性。《农业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书末还就农业机械智能化、现代化发展作出展望,可为农业机械设计、应用提供参考,也为高校农业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思路。
篇10
关键词:两型农业;技术菜单;产业模式
科技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正在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业资源的紧缺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影响了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资源约束和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农业要实现持续、稳定和协调地发展,根本出路就在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切实需要以科技作为支撑,选择和优化两型农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两型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技术、环境保护型技术(下文简称“两型技术”)就是努力解决科技对资源环境负效应的结果。
1 两型农业技术的机理及其选择机制
1.1 农业科技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机理
发展两型农业对于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单纯地依靠传统技术是无法解决和难以有力支撑两型农业发展的。只有在科技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起农业两型技术支撑体系,两型农业才有可能持续快速的发展起来。
1.1.1 科技创新是农业功能拓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两型农业是一种产业创新,且创新的根本推动力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和供求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结果。例如:①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应用于农业,使农产品生产方法和产品品质大大改进;②现代工业设施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一样具有可控性;③分子生物化学技术、微生物代谢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使得农产品成为工业用新型材料的供给来源,使生物质能得到发展等等。
1.1.2 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节约农业资源
①农业科技推进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农业规划保证农业系统有序运动,避免农业资源浪费,使社会、经济和生态更好地实现良性耦合并迅速向高层次运动,从而节约农业资源。②节本增效效应。农业科技应用可有效的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可节约耕地、水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物质和能源减量化,合理有效的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有利于缓解农业发展中人均农业资源严重短缺的根本性矛盾。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社会消费的节约化。根据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所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单产的增加,约50%来源于科技进步;而质量的改善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几乎全部依赖于新品种的推广和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③发展方式转变效应。依靠农业科技,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经济效益好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效益型增长方式的形成。
1.1.3 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环境友好
①科技在深化认识资源环境污染和破坏方面贡献巨大。科技进步能改变人类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科学精神能促进劳动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和进步,重建其思想价值体系,深化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没有资源环境科学的进步,就不能深刻认识生态破坏的危害。②科技支撑体系有利于促进两型农业实践。价值观念创新是两型农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更是其取得公众支持的基础。科技进步为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从而强化了人们发展两型农业的决心和行动。③建立两型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途径是依靠科技。例如利用环保科技,可加快“三废”资源的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和恶化。
1.1.4 科技支撑体系能够推动农业结构的两型化调整
要发展两型农业,农业产业都需要按照相应的原则加以优化组合,向两型产业模式过渡。农业产业结构变化是农业经济动态发展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结果。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则有赖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科技进步改变需求结构、贸易结构、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加速带动和推进农业结构两型化调整。因此,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1.5 利用高新技术可以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高新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和最新科技发展基础上的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从技术结构看,它包括利用生物技术繁育的动植物良种、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技术、核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农产品精加工、保鲜技术、精准农业技术、能源新材料技术和多色农业技术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利用高新技术对农业进行渗透、改造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与农业深度融合,打破自然资源的约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质性,不断开拓农业新产品、新市场和新功能。
1.2 两型农业技术的选择机制
1.2.1 两型农业技术选择存在路径依赖
①制度依赖。坚持农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推广适合农户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的集约化生产。两型农业技术选择也必须与其要求相适应。②技术轨道。如果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就要求提高技术水平。涉农企业技术的外溢渠道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保障之一。农户是否采用两型农业技术,关键看能否增加收入和福利水平。在审视农业技术发展路径的前提下,动态权衡成本与收益,作出与其相契合的技术学习战略。
1.2.2 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两型农业技术选择
①技术选择与市场需求匹配。技术决定农产品特性和质量,技术选择决定主体的产品选择,只有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带来利润。②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决定了对发展两型农业技术存在巨大需求。但是,科技基础薄弱和农业科技落后是两型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中国在两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有效途径就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③现行农业政策能否形成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例如,农业政策能否帮助农户有效规避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风险,对农户技术行为是否实施了有效监督与控制。
1.2.3 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
①要与资源禀赋结构匹配。两型农业建设也要遵循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农业生产对于技术的需求,取决于特定经济中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只有符合区域资源禀赋结构,反映该地区要素相对稀缺性,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应通过技术选择,不断引进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开拓资源深度,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②符合绿色科技化趋势。绿色科技符合生态学规律,满足两型的基本要求。绿色科技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点和指导原则,把追求人与自然、生态圈和技术圈的和谐发展作为衡量标尺。目标是积极探索高效率和资源低消耗间的最佳结合点,使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绿色科技化可体现为绿色消费技术。
2 两型农业的技术菜单和技术进步趋势
根据以上标准,当前迫切需要的适宜技术应该是:①先进、安全、适用的生物技术体系。生物技术是推动资源环境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生物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重组DNA技术、细胞培养和融合技术、固定化生物催化剂、新型生物反应器、分离纯化技术、分子克隆抗体技术、遗传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体系创新直接引发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对两型农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以生物信息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生物科技,将在动植物转基因与分子育种、微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②环境友好型肥药技术体系和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体系。新型肥药技术和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是两型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两型农业要求肥药能够高效、优质、肥效持久和安全环保;需要创新推广集约化农田肥药替代与减量化生产关键技术;需要不断研发和投入大量高效无污染肥料和低毒低残效生物性农药;需要推广肥药运筹技术,对关键时期肥药施用进行重点指导,提高肥药利用效率。正确选择和使用除草剂,加强对抗体遗传学研究。③精准化投入技术体系。运用全球定位卫星等现代观测、远程监测与控制等技术手段,开展农田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精准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精准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精准作业系统构建的集成应用和示范工作。最终形成能业务化运行的作物生产综合管理决策支持服务系统,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有效保护环境。④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也是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农业标准化在国际农产品贸易、提高与稳定农产品质量以及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两型农业建设必须结合国情和世情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化对策。⑤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体系。针对特色农产品以及绿色农产品,制定清洁生产规程与标准。中国两型农业技术升级的基础内容和当务之急就是根据作物布局,将传统农作技术、现代常规农业技术和高新技术集成。研发农业污染物循环利用与产业链控制关键技术,例如污染物监测与信息网络技术、秸秆高效利用与转化技术、畜禽粪便的沼气化和资源化技术、环境自净技术、残留生物降解技术和综合控制技术等。⑥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研发全过程生产机械化重大关键装备技术。例如残膜回收机械化关键装备技术,集秸秆粉碎还田、灭茬和残膜回收于一体的联合作业机械,驱动式整地机、双膜覆盖铺管铺膜精量播种联合作业机具、机械式膜上单粒精密播种机、大中型静电喷雾机具等重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工厂化加工及处理技术,种子智能色选关键技术及配套装备,“三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种子检测系统和智能喂料系统等,促进增产增效机械化重大关键技术集成。⑦农业数字化技术集成体系。结合国家启动的农业专家系统、科技攻关农业信息化技术示范区、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考虑区域布局,进行数字农业示范区建设。实现两型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应用示范。组织多学科、多形式研究单元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通过布局合理、高效联合、集成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现代化农业数字化技术、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业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⑧粮食安全的保障技术体系。对现有粮食增产技术集成,重点攻关,示范推广,形成粮食生产高产、优质技术模式。按照不同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对优质高产品种选育示范与栽培技术、资源利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方面科学集成,系统化技术设计,形成集成性技术体系。同时重视种质资源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开展以增产增收为目标,设计技术体系突破性研究,为粮食产业化经营提供综合技术保证。
3 两型农业产业模式的框架分析
3.1 资源节约型取向的两型农业产业模式
3.1.1 发展节约型农业模式
①节水型农业模式。通过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农业节水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促进水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衔接城镇供水体系和农村供水管网,实现农村饮用水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实施抗旱补源工程,开展农村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减少输送过程中水资源损耗。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及再生水资源,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科学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上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②土地节约型模式。着眼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要推进工业化、村镇化与农业用地结构的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园区建设,节约集约土地。优化村镇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科学布局农产品流通、储运场所和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③能源节约型模式。在农村推广使用太阳能、立体种养和沼气工程,推广使用热水器为大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热能。通过普及立体种植的技术,提高单位面积太阳能的利用效率。④农业资源整合模式。整合区域范围内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主管部门,对其科研设备、技术、资金、市场、信息和人才等要素进行系统化整合,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联合组织,实行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充分整合资源,发挥效益最大化。
3.1.2 发展设施农业模式
设施农业集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材料科学于一身,以先进的农业设施为依托,是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有地膜覆盖、塑料小拱棚、塑料大棚和温室4大设施栽培的生产形式。目前,设施农业已经发展为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基本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能像工厂那样有计划地生产农产品。
3.1.3 发展加工农业模式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采取不同的加工和转化形式,以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主要有鲜活农产品配送、初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式。农产品配送采取分拣、整理、包装、冷藏、运输等技术措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使进人流通环节后的农产品达到标准,减少城市垃圾产生量。深加工转化主要是建设生态加工园区,对农产品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有效利用率和商品率,防止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节约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3.1.4 农业区域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在建设两型农业的过程中,将人口、资源、产业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科学布局、合理组合,对农业生产、生活、企业加工等各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使用和交换进行科学对接,实现有机结合、有效循环、有效利用,从而使该区域范围内的物质和能量能够综合平衡,形成内部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最小化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休。
3.2 环境友好型取向的两型农业产业模式
3.2.1 发展生态农业模式
针对区域主要问题,如农业环境、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等,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既保护环境,又促进农业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目前,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应用在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和农药与化肥污染等方面。①流域治理是以支流为规划单元,以地市设立项目区,以县域为建设单元,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统一进行规划,分期组织实施,以达到集中连片、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的治理效果,以期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采用流域治理和3s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②推广生态能源农业模式。建设养殖小区规模化粪污综合处理系统工程模式、百户村粪污综合处理模式、农户用小型高效沼气综合工程模式等综合处理系统工程模式。
3.2.2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模式
①果草牧一体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栽树种草、养羊、羊粪肥树”的种养结合模式,“果、菌、肥”模式和“畜、沼、肥”模式等。②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对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增加有效的肥料、饲料及新型能源,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③清洁生产模式。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技术为手段,实施全过程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主要有:以减污为主的清洁生产模式,以节能降耗为主的清洁生产模式,以节能降耗减污为主的清洁生产模式,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清洁生产模式。这4种模式之问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④农村工业和生活垃圾利用模式。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开展资源化、产业化利用,实现城乡垃圾零排放、零污染,以及不同系统间的资源对接和共享。
3.2.3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模式
整合利用闲散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强化生态旅游的应用。加强土地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园区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加大现代化设施投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逐步实现科技促进产业的发展。通过农业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围绕两型的发展路线,利用优势产业,建设标准化体系,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快绿色农业建设,从而起到带动示范作用。充分运用先进科技、工业装备和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生态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4 优化两型农业的技术选择和产业模式选择的政策建议
4.1 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和政策
发挥市场驱动与资源结构诱导驱动机制的潜力,在限制和激励双重机制下,促进各主体对两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①建立完备和科学的技术法律体系。在制定技术领域的新法时,必须以前瞻式的思维,从面向生态和人类发展的大视野出发,预测、总结新法可能面临的种种考验;其次,要相应地调整和深化传统技术法律的内容以适应两型技术发展的需要。②运用经济手段给环境政策带来灵活性和有效性。通过税收、补贴、押金退还制度等手段,对农业生产者行为形成良性刺激,帮助其有效规避技术风险,引导其主动使用两型农业技术。③确定明确的创新目标,使农业科研目标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分配。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消除农业科研部门的后顾之忧。合理组织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使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系统配套。重点抓好一批两型农业技术示范企业和企业群,为两型农业技术选择提供实践支持。加强全国层面的有关国际两型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建设,提供更多、更快捷、更实用的信息咨询。
4.2 实现两型农业技术的集成
两型农业的技术体系应集成现代科技之优点,将优质高产技术、无公害技术、清洁环保技术等集合于一体,协调好人类、资源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集成技术的整体效益。①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与规模化、专业化技术集成。完善农业标准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适应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市场准入等领域合作,带动两型农业发展。②实行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集成。注重生物、工程和管理技术的组装配套,建立综合的技术体系。③实行劳动、资金密集型技术同知识密集型技术集成,建立多层次增值的技术体系。④建立城市间、城乡联动机制,协同发展两型农业。建立区域农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对接机制和产业链合作机制的形成。⑤加强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对接,实现农业信息化网络互联互通。
- 上一篇:公司股权结构设计方案
- 下一篇: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