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稳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是稳定发展。“十二五”期间,需要逐步缓解2003年以来经济超常规增长(其中“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速达11.4%)、连年突破了一般公认的潜在增长率(9%左右)而带来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产业结构失衡、社会建设滞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中国经济面临从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型向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革分配制度,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均衡,不再一个劲儿追求GDP短期高速增长,适当放缓经济增速至8%左右,以便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常态的可持续的增长。最近,货币政策已确定回归稳健,宽松的财政政策看来在一段时间后也会回归中性,以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走向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和出口急剧下滑,大批出口企业停工或倒闭,上千万农民工返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11月,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四万亿投资等一揽子计划,2009年和2010年分别新增长贷款9.6万亿元和约8万亿元。这就使货币(M1和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加CPI上涨率。2009年底,M2同比增长27.7%,超出年初预定指标17%十多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32.4%,增速比上年加快23.3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增速仍处于高位,至11月底,M2增速为19.5%,M1为22.1%。其结果,是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大量游资到处冲击,主要是冲击房地产市场,使房价2009年上涨25%,2010年上涨15%左右。接着是带来CPI的逐步攀高。年初许多权威机构和经济预测专家都认为2010年CPI涨幅将在7月份登顶,然后回落,但是CPI在7月份上涨3.3%以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预计全年涨幅将超过计划的3%。2011年上半年CPI涨幅可能还要高一些,达4%—5%左右。当然,中国这轮CPI节节攀升还同部分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季节性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有关。面对逐步加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正在用更大的力气抗通胀,一再重拳调控房地产市场,最近国务院又出台16条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因此,今后为了逐步消化和吸收大量过剩的流动性,为了抵御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零利率政策致使全世界流动性过分充裕容易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冲击,政府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下大力气稳定经济、稳定物价,以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确定2011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其次是协调发展。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太低,低得离谱(2009年只占GDP的35.1%)。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一些专家建议应逐步提高消费率并在“十二五”期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人均GDP从2001年起达1000美元,到2010年增加到4000美元,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GDP呈几倍增长而提高,一直在40%左右徘徊,同现代化进程脱节。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越来越突出,主要矿产品如铁矿石、精铜矿、原油等的对外依存度一路走高至50%以上。今后将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把节能、节水、减排等列为约束性指标缓解矛盾。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祸及子孙后代。今后既要努力做到生态局部改善而且要求在总体上也要改善,建设生态文明。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接近0.5,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1,如加上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不平等,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则进一步扩大为5∶1。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让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今后五年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已成为各界共识。
可见,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篇2
关键词:全民参保登记;统计应用;经济效益
一、统计学的普遍性与全民参保的相容性
统计思想发展至今,已成为探求各门科学真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应用领域已发展至整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经济等多个领域,统计学在社会保险中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十八届五中全会统一部署在全国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工作。全民参保登记工作以社会保险全覆盖为目标,通过信息比对、入户调查、数据集中管理和动态更新等措施,对各类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记录、核查和规范管理,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避免重复参保、重复补贴、重复领取待遇,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对于现代政府来说,统计学是达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制定长期或短期计划一种应用工具,全民参保登记工作要取得理想效果,必须用好统计学这一必备工具。
二、全民参保登记工作中的统计应用
通过对全民参保登记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统计理论渗透于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下面从具体的实施步骤中来阐述统计是如何服务于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的。
(一)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准备阶段中的统计调查方案。1、确定调查对象。全民参保登记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因此应以村(居)为单位,以全部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2、设计调查表。确定全民参保登记工作需要采集的信息,按照综合性、具体性、规范性的要求设计《个人信息采集表》,必填项目包括:人员姓名、身份证号码、参保状况、学历、就业信息等,其中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为后续摸清参保基数、社保卡应用、社保账单邮寄工作奠定基础。另外,从整个人社业务范围考虑,可以将学历信息、职业资格信息纳入调查范围,运用高拍仪采集相关证书的照片信息。3、确定统计调查方式。经过多年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地已经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经办平台,统计调查以村(居)为单位采取入户调查再逐级汇总上报的方式,由村(居)协理员根据常住人口入户采集信息,《个人信息采集表》由村(居)民个人填写,年纪较大或不识字的由协理员,由镇以及负责信息的汇总与录入。4、调查组织方式与经费预算。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由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成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为该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统筹协调和保障任务、措施、人员、经费、设备“五到位”,指导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二)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实施阶段中的统计信息整理。1、按照大数据环境下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路,应开发全民参保登记信息系统,整合城乡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信息,通过与公安联网,建立全省统一的、以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人员信息集中管理,有利于通过统计分析实现各类社会保险已参保和未参保人员的动态管理。2、督导检查与组织保障。建立全民参保登记信息调查工作的质量责任制,协理员对本村(居)采集信息数据质量负责,如果发现数据不实、有空项、字迹潦草的必须返工。区、镇一级要成立督导组,深入村户,监督《个人信息采集表》填写采集情况,指导相关工作。3、对人员信息的查缺补漏。人员信息采集以入户调查为主,同时在区、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信息采集窗口,人员在办理人社业务的同时可以补充录入基本信息和证件资料。
(三)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完善阶段中的统计分析评估。1、实现金保工程与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资源共享,按照统一的数据字段对数据进行归集,横向上与各类保险中现有的登记信息进行对比,纵向上与部省级平台数据进行对比,全面摸清本地区人员参保状况,通过对人员信息进行全面摸底,摸清未参保人员底数,可以对未参保人员进行精确定位,并对未参保人员数据进行分析,分类施策,进一步规范用工及参保行为,从源头上全面提升了扩面征缴工作水平和实际效果。2、通过对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数据管理,定期对参保登记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有关数据分析报告,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对全民参保登记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向省一级部门书面报告全民参保登记情况,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等。3、对各类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记录、核查和规范管理,实现参保登记单位、人员的全员管理、动态管理、精准管理,通过查询对比,避免重复参保、重复补贴、重复领取待遇。4、挖掘对社保基金的预测分析能力。通过对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分析,进一步发挥全民参保登记基金监控的积极作用,为基金动态分析、预算、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为制定科学的保险基金运行提供。
参考文献:
[1]刘汉良.统计学教程[J].上海财经大学1997.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从1978年到2006年这28年间,平均的增长速度为12%左右。但是在此期间,有些年份也出现了大的经济波动。比如1989年只有2.5%,1992年却达到25.6%,高低相差23.1个百分点。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短缺经济时期,而且是在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压力不大、资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或高或低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然而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比如由温饱进入实现小康与现代化的阶段,经济增长就不能再延续越快越好的模式了,而是要考虑到多方面的约束因素,寻求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增长。所以,在新的发展时期,江苏逐步形成了新的增长理念,力争保持高位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将经济增长的周期拉长,峰谷差缩小,波动的频率放慢。
近几年来江苏经济的高位稳定增长,其根本原因就是认真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具体表现在:
第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形成了江苏重要的增长极或增长带。沿江地区在江苏经济过去的发展中,是极具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水)优势的地区,理所当然是最具增长活力的地区。沿江地区通过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最大限度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沿江产业的集聚优势,必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全省经济高位增长的带动地区。自2003年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以来,沿江经济增长明显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基本保持在15%以上。
第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深化,苏北经济开始从低谷起飞。加快苏北发展,是江苏经济保持高位增长的重要环节。从实践来看,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力度,通过加快苏北振兴,苏北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面貌有了很大改善,苏北经济增长也出现加快的势头。例如,2006年1月―11月,苏北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47.2亿元,增长21.2%,比苏南高0.2个百分点。苏北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同比增长76.24%,分别比苏南及全省平均水平高38.8个和33个百分点。
第三,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所占份额逐渐增大。民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最富竞争活力。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乡镇企业改革的基本到位,加之全民创业热潮的兴起,民营经济正在成为江苏经济增长中最有活力的部分。2006年,江苏民营经济总量在高位上实现再攀升,全年完成增加值9879.51亿元,同比增长15.3%,占GDP的比重在上年45.1%的基础上继续提升至45.8%,上升了0.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6.3%,拉动全省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
今后一段时期,由于就业压力、富民压力,以及环境和资源压力的影响,江苏经济仍然需要保持高位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策略选择上,今后的发展应倾向于主要依靠发展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重点的重新选择、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具体包括:
推进苏南产业发展的技术自主创新。现在,苏南经济发展明显受到能源原材料、环境、土地等多重约束,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主要是自主性的创新,具体包括利用外资模式的创新、产业发展主体的创新、具有优势技术的创新。利用外资必须强化与本土产业的配套,强化本土企业经济地位的提升,强化对外资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籍此提高对外部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培植具有长期发展优势的增长机制。
加快沿海开发及沿海等重要结点的建设。前几年,在江苏经济发展的区域选择上,人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山东、浙江的优势在沿海,江苏的优势在沿江”。近几年,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沿海高速、沿海铁路的逐步建成,江苏沿海发展的优势日趋凸显。在今后较长时期里,江苏经济发展正在由南向北、由沿江向沿海推进。沿海城市正成为重要的发展结点或增长极,将带动沿海和整个苏北经济乃至全省经济的加速发展。关键是在现有交通设施基础上,突出港口建设,填补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海运南移留下的空间。通过港口建设,建设大城市,培育大市场、发展大产业,扩大集聚与辐射效应,形成巨大的流量经济。
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主导性的产业。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产业分工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推进,服务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核心是要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和改变人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制造业中注入先进的科技内涵,在产业分工中增加协作和专业化的因素,让人们的消费享受到更多完善的服务。
篇4
一、“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在全国上下特别是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9年,我国粮食实现了总产10600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总产、单产双双连续6年增长,双双超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在较高的基数上仍然实现了6%的增长。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二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5.9:55.5:38.6变为2008年的27.6:45.3:27.2;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2006年的49.8:3.7:31.5:10.2逐步优化为2008年的50.1:3.8:36.8:9.3。乡镇企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6.09万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20万亿元。三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剔出价格因素,2006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了7.4%,2007年比上年实际增长9.5%,2008年比上年实际增长了8.0%,2009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587元增加到2009年的5153元。四是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595万人,2008年全年共有51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到2009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0%;截至2010年2月,已有2328万户、4840.4万人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工作正向“应保尽保”的目标迈进;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促进了农村教育公平。
二、“十二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将面临重大的变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多变,自身发展的要求将更加提高,支持的政策将更加有力。适应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稳粮增收为主线,保持农业稳定。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增产,但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需求明显增长背景下,粮食供求平衡任务仍然艰巨。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粮食生产的“三条底线”,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我国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人均粮食占有不低于400公斤。同时,加快推进耕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集约、节约、高效用地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助,并加快研究其他相应的扶持政策。要加大粮食收购价格提升幅度,继续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补贴。
2.以改革分配方式为手段,夯实发展基础。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改变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和底层的局面,建立有利于劳动作为分配依据的社会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物质经济条件。加大转移支付等手段在平衡社会收入方面的调控作用,实行国民收入二次分配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要继续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3.以培养农业人才为方向,培育新型农民。针对农村青壮劳动力日渐减少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乐于务农、善于务农,适应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新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者。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和农民技术骨干。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联合有关部门选拔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完善有关政策,引导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业产业发展聚集新生力量。
4.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促进提质增效。要转变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方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型农业产业。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资金实力雄厚、企业责任心强、科技管理水平高的公司进行合理的产能扩张或兼并收购,使农产品由数量向质量提高方向转变,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5.以农村经济组织为纽带,提升服务能力。要继续扶持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农业农村服务主体。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尽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从事市场营销、农资采购经营、信息服务、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支持或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并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或参与政府建设项目的有效机制,扶持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继续支持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开展技术服务、整合行业力量、提升谈判地位的功能。研究制定和完善在开展农业保险、组织实施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措施。
6.以对外开放为导向,拓展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吸纳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发展农业,又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走出去”,开辟境外农业资源开发新渠道,积极参与农业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出口。加强农产品进出口宏观调控,规范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管理,建立农产品贸易快速反应机制,有效保护我国农业。
7.以统筹城乡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要彻底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各种要素的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建设城乡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加大金融扶持农村发展的力度,最大限度的吸纳农村人口、拓展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提高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形成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在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行之有效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1.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出台《农业投入法》,依法保证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建立农业建设发展基金,建议出台文件明确土地出让收益的一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的80%作为农业建设基金的主要来源,把这部分资金集中到中央农业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引导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农业,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的投资和经营。调整农业投入结构,使农业投入向农业科技研究、中小型农田建设和粮食主产区建设等方面转变。
2.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坚持“补农民、补农业、补农村”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在稳定“四补贴”的基础上,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幅度提高对大豆、油菜籽等实行单一低关税且非常重要的敏感产品主产区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全面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下乡补贴政策,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补贴,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适时开列新的补贴种类。
3.加强农业支持保护。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内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对我国重点农产品产业安全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加快建立统一的、权威的全国性大宗农产品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并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加强对种子产业的管理,完善种子产业体系建设,确保种子质量,切实保障农业生产。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对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着力加强,力争在动植物遗传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加强对生物质能源相关技术和设备研发力度,制定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转基因工程,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业战略性技术的储备水平。
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实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高产创建,经济作物集中生产,园艺作物设施化发展,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高效设施园艺业、有机农业、农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满足国内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与育种、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化农业等的建设,全面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建成物质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功能完善、效益一流的新型农业。
篇5
【关键词】会计计量属性;经济稳定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的计量属性是解决“是多少”的问题,研究的是价值的属性。但是目前的计量属性都是滞后的,或者说是被动的反映。目前会计准则(2006)允许使用的会计计量属性有五个,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历史成本是滞后的,我们不用讨论。其他四个计量属性我们可以通过两类事件来说明被动反映的事实。首先说的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这使得原本受世界各国推崇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美国和英国的多家银行都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使得其财务报告中的账面数字螺旋式的减少,导致企业资产缩水。似乎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都被公允价值无情的否定了,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强烈地冲击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投资者的信心锐减,出现了市场上对资产恐慌性抛售的行为,造成恶性循环,严重恶化了次贷危机,从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很快席卷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其次是现在国内的通货膨胀,2011年各种商品的价格都在攀升,所以各个会计主体又再螺旋式上升的计量自己的资产,其价格远远偏离其实际价值,市场显示繁荣假象,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更高。所以有人说,会计对这些情况的蔓延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认为这都是会计计量被动反映的结果。
会计应该是反映客观的经济情况。那么什么叫做客观。客观应该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反应,当经济的发展出现扭曲的时候,那么会计也要按扭曲的事实来反映吗?
二、假象的构建
会计的不断发展的目标就是要真实客观的反应现实的经济情况,并对决策有支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会计理论界对资产内涵的定义从“成本观”转向了“未来经济利益观”,这就要求计量属性必须要反应计量对象的未来经济利益这一根本属性。计量属性从而变得的更加丰富。
但是即是是计量属性丰富了,也还是被动的接受市场反应的结果。例如公允价值的使用,准则这么解释其定义,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使用有个前提,就是存在活跃的市场的交易。但是当经济发展扭曲时,市场定价就失灵了,那么还按照准则的要求来做账务处理,肯定公允价值不公允。就难免掉入入推波助澜的漩涡。
对于这种情况,FASB最终决定对准则相关条款做出调整,给予公司管理层更大自由来决定计价方法。IASB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企业把手上的金融投资工具重新分类,对非衍生工具的金融资产毋须按市值计入损益表,从而避免必须按市值计价(Mark-to-market)的结果。
FASB和IASB这样做的前提假设是:市场参与者在得到所有可以获取信息的基础之上,可以合理理解资产、负债和交易。但是我们知道市场参与这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经济出现扭曲的时候,他们肯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会计处理方式。而FASB和IASB却把这种会计处理的权利交给了企业管理当局,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层所做的计量未必是最符合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事实的。
因此,为了避免公允价值计量不能简单依赖活跃市场下的交易价格,应该“通过对价格上涨和下滑时间长短,涨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以及借助估值模型和假定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价值”。(王岩,2009)
本文就是从价格上涨或者下降的幅度上提出自己的假设。为了避免单个企业组织掌握不了应当获得信息的充分性,而做出不恰当的反应。我觉得应该设置一个商品价格随着经济发展正常发展的波动的区间,在这个区间内,企业可以有自主计量权,价格的波动超过了这个范围,就只能按区间的最高价格或最低价格来计量,这样就不会被动的去反应了,而是在经济发展出现扭曲的是时候,去主动稳定反应商品的而价格,从而稳定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如图所示:
这种假设的前提是:
1.会计域不存在规则性失灵。也就是假设制定准则的机构比企业界更掌握更多的信息,更能把握经济发展的稳定趋势。
2.经济稳定发展的趋势可以合理的预测。也就是我们可以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合理的预测经济增长或者降低的幅度,经济的指标最终反映在商品或者劳务的价格水平上,从而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也应该在一定的幅度内变动,否则就是不正常的。就表明市场定价的机制失灵。
三、实施可能存在的问题
1.经济稳定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预测吗,怎么量化?经济稳定的含义通常是指要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还包括有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指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通过定义来看,经济稳定在三方面有定量的指标,也就是说政府明了经济稳定的标准值。当经济的发展偏离这个标准的时候,或者说偏离的幅度超过一定水平的时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了。例如中国目前的经济稳定发展就遇到很多状况,物价上涨压力加大、房地产面临调整、制度制约消费性持续扩张、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余斌,2010)从会计计量的角度看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让经济在稳定的范围之内发展,让企业去自主的对资源和权利进行计量。政府不会过多的干预。但目前经济发展的程度很复杂,有时会超出企业可控的范围。这时政府必须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规范会计的计量,从而使经济能稳定的发展。
2.在虚拟经济领域,会计对象的价格被动的被资本力量扭曲。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手段,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本身并没有价值,但是它有价格,它可以在短时间和小范围领域,操纵扭曲会计对象的价格。这是资本的逐利的本质决定的,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资本的社会化,使资本集中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集中以后就要扩张,就要逐利。针对这种国际资本的流动和逐利,政府监管的压力很大。也给政府预测经济稳定发展的趋势带来很大的困难。经济稳定发展的幅度界定不清楚,就无法明确政府和企业对会计计量的权限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人民出版社,2008,12.
[2]吴联生.当代会计前沿问题研究―创新与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稳定;经济法;应用
一、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体制的重要性
经济法是国家控制经济发展和市场运作的一种法律,经济法的制定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实现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一)维持经济市场竞争的公平
经济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公正并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法的制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准则,并保证各个行业在经济运作过程中的公平、合理、合法,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稳定。
(二)协调市场与政府关系
政府根据当前的市场经济制定经济法,并依据经济法对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市场则根据经济法调节对市场的运作。经济法的制定使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得到加强,政府不仅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经济发动向,还可以根据其发展变化和产生的问题对经济法进行更新,使之与当下的经济发展更贴合,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建立和谐的社会
经济法保障了市场经济开展的公平、公正、公开和经济行为的合理、合法性。因而,经济法是促进社会和谐建立的一种重要手段,执行经济法,能够使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行为开展过程得到控制,使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更和谐。
(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开放的市场经济,虽然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经济法的制定约束了市场经济行为,并对经济市场中产生的不利因素进行调控,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促进了其安全、稳定发展。
(五)完善现有的市场经济
我国的市场经济也称自由市场经济,变现在产品价格由市场来定,但自由市场如果没有法律和规范的约束,就会导致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受控制,增加了经济风险,出现经济危机。经济法的制定不仅能够完善市场经济,而且对推动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是我国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产物
经济法是政府根据我国特有的经济形式,并对经济发展的形式和经济体系进行分析、调查、统计而制定的。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参与制定出经济法,通过经济法对市场经济进行控制与引导,使我国经济市场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依据市场经济制定
市场经济是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所在,市场经济的诞生为经济法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目的是为了促进其实施,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整,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单行法规较多
我国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各种经济行为都离不开经济法,经济法的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使得我国经济法有很多单行法规。我国经济法单行法规多、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经济法涉及我们生活的各种领域并对我们的生活进行调整,因而对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
(四)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结合
我国的经济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在经济法中,不仅说明了执行者的权利、义务,还对法律条例进行了解释说明,规定了责任、调节及仲裁。
三、经济法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作用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赋予了经济法新的任务,如何控制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内容并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市场经济对经济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控制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程度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自由交易、自由定价为形式并在交易过程中以公平为原则的经济,又称自由经济。自由经济的自由、开放性,使得在交易过程中产生风险的几率很大,对我国的金融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经济法的制定,使之对风险进行控制,防止经济自由发展,降低了金融业的风险性,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保障经济行为合法性
经济法能够控制我国各行业中的行为并保证其合法性,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经济法的应用不经能够对经济运作者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还能保证交易的成功率提高了我国经济效益。经济法在执行中可以有效的对一些不法商人和不法行为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其进行惩戒,减少了经济开展中的不良经济现象,促进了我国经济顺利开展和社会的和谐。
(三)促进市场经济中的信息互动
经济的开展离不开有效信息的传递,经济信息与经济行为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经济运作的成功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经济法的制定对经济活动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交易前提,并指导经济活动的经营方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营者只有通过紧密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不断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经济互动传递信息,尤其是重视经济法传递的信息,才能有效提高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朝着合理、合法、良好的方向发展。
篇7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经济功能;经济发展
经济法不言而喻是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一项法律规范。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频繁,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使得经济法的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因此科学的利用经济法的功能,特别是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法和经济法的功能概述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经济的整体角度出发,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调控和管理的过程。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经济法在我国颁布和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并且我国对经济法的解释也没有达成共识,对经济法的功能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经济法的功能从简单的层面来理解,就是经济法的颁布和实施是为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社会整体经济处于一个上升的状态,换言之,经济法的功能就是经济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经济法根据国家、地区和法律环境的不同所发挥的功能也不同,所以对经济法进行研究时要结合具体国情,对经济法的真正作用对象进行研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贸组织的加入也使得我国的经济转型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经济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现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相结合,对我国社会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整体的调整。第二,经济法是我国经济有序发展的坚强后盾,为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中明确了方向,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三,通过经济法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从而促进利益双方的和谐发展。
二、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分析
(一)为经济主体提供经济信息
在经济主体开展一项经济活动之前,会对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充分的预估,并且会进行风险的防控和预防,将经济主体的风险降到最低,以便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无论经济主体如何进行防范,都需要有法律规范作指导和保证,由此可见,经济法在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为经济主体提供了相关的经济信息,使得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更加的具有可行性。
(二)为经济主体分配经济利益
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社会、经济两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经济法在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理时,根据经济主体的资格和资源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实行平等分配。但是为了确保利益主体的公平性,会按照经济法的规定,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分配标准。由此可见,经济法在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利益双方的衡量来分配经济利益,保证经济主体的在利益上的公平。
(三)激励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
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开展是以经济法作为指导和保障的,同时经济法也能够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起到激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经济主体在对经济活动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利用经济法作为依据,衡量经济活动的价值,提高经济主体的积极性。第二,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可避免的麻烦,通过经济法可以有效的激励经济主体的斗志,帮助经济主体找到解决方法。另外,在激励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也要完善激励机制,给予经济主体政策支持,这样才能取得可观的效果。
(四)降低经济主体的经济成本
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产生很多的经济成本,但是经济法可以为经济主体提供可靠的指导,这样就会为经济主体减少经济往来过程中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成本。经济法中对经济主体在开展经济活动中的很多权益都进行了保护,并且通过附加的法律规范为经济主体提供方便,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主体的经济成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法的功能就是经济法的本质和价值的体现,经济法功能的发挥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建设。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主要体现的就是经济法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换言之,经济法颁布和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的发挥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晓波.新时期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188-189.
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理念深化 研究总结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健全,为此我们要进行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以促进企业的运作环境的稳定,促进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环节的优化,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一、目标导向环节和持续创新财务管理环节的深化
1.企业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对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深化,这是企业的稳定发展的前提,通过对此环节的优化,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会计管理环境,促进其现代企业的稳定发展,通过对其内部运营环境的优化,促进其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其整体环节的稳定运行。为此我们需要进行经济环节、市场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等的深化了解,促进其相关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的汲取,确保其实际工作的稳定运行,以保证企业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要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的优化,促进其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其计划控制职能的深化,实现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确保企业的日常运作目标的实现。确保其管理理念的优化,以促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通过对每个时期的经营运作目标的优化,确保企业运作质量效率提升。
企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对其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二八管理理念就是一种重要的管理观念,促进其最短时间工作环节的深化,确保其最大效率、最高质量、最快速度的实现,以满足企业的经济环节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企业的关键部分的有效控制,确保其工作环节的优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要进行管理理念的深化,促进其关键系统的优化,实现其内部运作环节的完善。
为此我们要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以满足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其相关信息政策深化,促进企业的信息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环节的优化,这是企业的发展需要,更是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关键。为此我们要进行企业的价值管理理念的更新,满足全球信息化环境的发展需要,促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其财务系统的健全。苹果公司正是因为其先进的企业的管理理念的应用,来实现其苹果深化,当然这与苹果掌门人乔布斯自身的思维管理观念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其电脑硬件发展潜力的分析,促进其苹果公司的稳定发展。比尔盖茨也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商业奇才,其实现了对电脑软件领域的深化应用,保证该公司个人电脑软件领域的稳定发展,也实现了其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深化。
二、以人为本及其创造价值理念的优化
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结构的深化,实现其内部人员的自身利益结构的深化,促进其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的深化,以满足企业的健康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应用,促进其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效率的提升。实现对其自利行为规律的有效深化,促进其下序环节的稳定运行。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要进行双方交易系统的健全,实现对其交易原理的深入应用,保证其双方利益的稳定实现,确保双方的双赢。在实际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中,双方经济活动的运作,都是以自身利益为核心的,如果过度的以自身利益为核心就容易导致双方合作的失败,继而不利于双方的经济利益决策环节的深化,因此我们采取措施实现双方利益的双赢。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信号传递规律的应用,确保其日常经济活动的稳定发展,确保对其自利行为规律的深化,确保其企业的财务决策活动的稳定开展,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稳定提升。
为了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环节的优化,我们进行其财务管理环节的可持续控制,而非一系列的强制控制,通过对人的自发控制,来实现人力资本管理环节的稳定运行,促进其相关人员的积极性的提升,以有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环节的健全,满足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货币资本的有效控制管理。实现对其资本增值问题的深化,促进其创造价值环节的稳定运行。我们要通过对投资项目环节的深入了解,促进其有价值的创意规律的深化,确保其企业的经营环节、销售环节的稳定运行,通过对其各方内部细节的控制,确保其自身价值行为的实现。企业要实现自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优势,并且要发扬自身的优势,促进其经营活动的扬长避短。在实际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要进行其财务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应用。
三、关于思辩理论的深化应用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离不开对其内部财务交易原则的应用,实现对其风险环节的有效控制,进行报酬权衡原则的应用,确保其风险环节与报酬环节的有效优化,这需要引起相关投资管理者的重视,进行相关措施的优化,以降低其运作风险。所谓“对等关系”,是指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必然伴随巨大风险,风险小的投资机会必然只有较低的收益。 投资分散化原则,不要把全部财富都投资于一个领域,而要分散投资。其理论依据是投资组合理论。投资分散化原则具有普遍意义,不仅限于证券投资,公司各项决策都应注意分散化原则。
我们要进行资金市场有效原则的应用,促进其相关金融资产市场价格信息的有效应用,实现对信息系统的健全,满足企业的财务决策环节的需要,实现其财务计量环节的深化应用,通过对其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分析,促进其下序环节的稳定运行。确保其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实现。在实践中发现风险,报酬权衡原则、资本市场有效原则有时在我国实践中会出现阶段性偏差。这提醒我们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中不能盲目照搬理论,而应坚持思辨的理念,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正如美国“股神”巴菲特提出的巴菲特定律所说: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
四、结语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内部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全,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促进其内部管理系统的健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工商管理;市场经济;联系;促进
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工商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管理和运营的手段,在调控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自由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中主要特点,此种经济模式下的销售和产品都是由价格决定,与计划经济不同的是,市场经济需要由国家引导。因此,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决定产品销售价格和质量的管理措施十分关键。因此,对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联系与促进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联系
1.市场经济促使工商管理的有序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制度理论标准展开分析,对市场生产决定发展管理进一步确定,从根本上认识到适应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在资产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起与经济市场发展相符的工商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效率,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工商管理的有效、科学交流,对市场经济发展效果进一步改善,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推动工商管理的市场经济稳定有序发展。
2.工商管理推动经济体制的变革
在企业资源配置作用下,市场经济体现出不一样的体系,为了强化自身经济体制,并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应不断改革经济体制,逐渐向我国工商管理部门要求的标准体系逐渐发展,在推动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也应探索出有利于维护经济市场利益的工商管理制度。在最近几年来,我国颁布了与工商管理有关的一系列通知,要求工商管理部门应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合理规划市场经济,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尽量推动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确保企业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取得可持续的稳定发展。对于企业来讲,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应意识到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并在实际发展中做好与工商管理有关的工作,在确保各项工作稳定进行中,深入认识到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协调一致性的重要性。
3.工商管理体制应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符
在资源配置的影响下,市场经济会产生不一样形式的经济市场发展体系。结合市场经济体系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保护市场利益,逐渐实现国内管理专业的标准化、合理化,加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专业程度,不断提高管理效果,科学化、合理化管理整体市场制度,从实质上提高层次性与发展效率。工商管理的实质性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具有共存性、依赖性的特征,应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入探索与分析,进而找到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符的工商管理体制,形成协调的、统一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与销售价格严格监管,保证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能够严格按照具体规定实施各项具体操作。
二、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1.对市场经济主体准入制度严格规范
严格审查这是国内工商管理借助于自身的工商管理职能,是对市场经济主体建立起合理的准入制度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再加上全球化经济趋势越发加剧,很多企业都要进行注册和建立,在这个环节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应保持着严谨、高效的态度,对各项程序依法审批,加强企业的登记、注册的管理效率,确保每一项工作都严格依照具体规定进行。工商管理应严格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准入制度,确保市场经济主体合法经营,有效的监控市场经济秩序,从而保障国内市场经济机制的准入制度,促使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2.严格遵循原则办事,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在企业改革的逐渐深入下,一些已经过时的政策很难满足现代时展的要求。因此,应及时进行补充,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一是,从企业自身特征上着手,切实为企业发展着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势必要进行改革和转型,因此自然会牵扯到有关于工商管理的职能。所以,工商管理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做到不推迟、不拖欠,能够及时办到的事情要在第一时间内办到,不能办到的事情也应对申请人作出全面的解释。二是,对于企业来讲,绝对不能说空话,应在大力改革前提下,对企业大力扶持,从实际上解决企业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遵循具体法规来要求企业充分行使自身的职能,在出现一些问题后,及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具体责任,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维护人们的正当权益,并营造出良好的、高效的环境,从而树立起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问题针对性的分析,因地制宜处理好各种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化影响了企业稳定发展。在执法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不能回避这些问题,也不能推卸这些问题,更不能依据传统的办法来解决,应与时俱进,采用最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提高企业控制风险能力
在构建起以运营、开发和管理为主的企业管理体系中,不但能够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而且还能够完善监管方法。在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方式下,加大对产品制造水平、产品研究开发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确保企业有着稳定的资金链,推动企业稳定有序发展。但应意识到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风险,这些风险自然会对企业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所以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自身风险控制能力。
4.加大市场监督力度
规范市场与主体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大多数监管手段都是在市场的竞争与注册商品中实现的,所以经营活动必须要与市场规则、市场体系相符,可见营造出公平的、公正的竞争环境尤为关键。在工商管理中还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如下几点:一是,加大力度展开监督和管理,避免不公平竞争。在推行多项反垄断监督措施,对我国市场经济投资环境进行不断改善,创造出有助于投资与竞争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切实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二是,应提高企业的保护商标权意识。对于企业与商品来讲,商标是其重要的标志,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商标权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法律来保障商标,唯有做到这样,才能确保自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5.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
结合具体法律法规,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不但承担起很大的职责,也具有一定的权限来管理经济市场。在实施市场监管中,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具体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合理的监管,推行行政处罚与教育相融合的监管原则,有序的、规范的引导市场经济个体行为,严厉惩处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市场经济行为,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并且还应结合相应的法律与法规,在促使经济市场稳定发展中,对自身各项职能进行不断完善,保障工商管理工作在“阳光”下实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分析市场经济与工商管理的关系下,可了解二者具有互辅互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不足,完善工商管理体制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结合工商管理标准分析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提高市场经济发展能力,保证市场经济与工商管理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海荣.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8):186.
[2]辛中舒.基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工商管理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4,(12):534.
篇10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公路运输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公路运输经济管
理前景,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前景
在我国现存的各种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应用的最为广泛。公路运输具有运输速度快、运输工具方便等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也得到很快发展。所以,本文重点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前景进行详细分析。
一、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不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够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能够保证公路运输的正常运行,提高公路施工质量,节约公路施工成本。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作为公路运输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当今社会,公路运输管理经济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公路运输管理水平,从而有效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的就是公路运输场地中基础设备不够先进。由于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落后等因素,我国一些偏僻地区和小县城中普遍存在运输场地设备落后等问题。正是由于这些基础设备不够先进,导致公路运输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影响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
除此之外,在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还存在运输水平过低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地区仍然保持传统观念,认为各个地区之间的道路应该保持独立。
这在根本上直接将各个地区的公路直接进行了隔离,降低了公路的运输效率。由于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一些偏远地区,就会使偏远地区的交通更加不发达,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前景分析
(一)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运输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能够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由于现代交通网络不断发展,公路运输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媒体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公路运输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还能够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公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产品流通。
要想让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国家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制度,编制科学合理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经济市场体系面临改革,公路运输管理系统也应该跟随市场经济体系一起改革,这就需要相关工作部门提高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视,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有效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公路运输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石
目前,根据我国各个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那些经济非常落后的偏僻县城,在交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各个地区之间的交通不畅通。但是,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由于其经济发展迅速,让这些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也更加发达。也正是由于这些城市之间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公路运输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要想保证某个地区的经济稳定发展,主要就是解决该地区的公路交通运输问题。只有公路交通运输问题解决好,才能够从根本促进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在实行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公路运输管理制度,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通过预算的方法,对公路运输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种方法就叫做公路预算管理工作。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保证各个公路企业的正常运行,提高公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公路运输能够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
公路运输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运输能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效促进公路运输的发展,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提高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视。只有应用好公路运输管理,才能虼痈本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公路交通来实现的。要想有效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要不断促进公路运输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建设公路的主要目的是想获得公路资源,但是,人们往往会发现公路建设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所以,建设公路运输不但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还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个城市如果有良好的公路运输,就能够吸引很多投资企业来该城市进行投资,从而有效促进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但是,如果该城市的公路交通不通畅,公路运输困难,即使这个城市有再好的自然资源或其他农业资源,投资企业也不会轻易进行投资,最终导致该地区的经济落后。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有效落实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制度,需要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城市内部控制和管理。不断加强公路运输经济内部管理,要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及时调整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保证城市公路运输行业的稳定发展。
公路运输管理内部完善要在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根据该城市的公路运输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公路经济管理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建立经济发展部来实现,经济发展部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和市场开发等。具体工作就是进行定期的车流量调查,在调查时,可以指定线路或者随机挑选线路,主要就是对现存的公路运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还能对公路运输市场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从而有效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因此,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分析能够得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不但能够促进公路运输市场快速发展,还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孙红玲. 关于道路运输经济管理前景的分析与探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4):10-1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