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融资服务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融资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融资服务

篇1

一、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公司市场定位

为投资人的闲散资金找到出路,为融资难的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者找到入口,为投融资双方提供中介服务平台。让民间资金从“地下”走到“地上”,让民间闲置资金在阳光下“活”起来,应该是催生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登记机构)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微观经济需求现实。

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是指依法在一定区域内设立,为当地民间借贷双方依法提供资金供需信息、中介、登记等综合交易平台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经营范围如下:(一)投融资信息登记、;(二)民间资金投资者与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等融资需求方的融资对接;(三)投融资中介服务:提供投融资业务咨询、投融资策划、交割监督等中介服务;(四)债权转让中介服务:对投资人通过民间资金服务机构产生的债权,提供到期日前一对一、非公开的债权转让中介服务;(五)咨询顾问服务:民间资金投融资研究、投融资顾问、理财顾问、财务顾问。目前,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的主要业务是融资对接,其他业务尚未开展或开展较少;主要利润来源于《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的可以按照成功对接融资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以昆明市官渡区为例,从2014年至2015年3月,有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6家,注册资本金4500万元,其中最高的1000万元,最低的500万元。融资项目72个,融资项目对接金额47673万元,平均一个融资项目对接金额662万元。一定程度满足了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发挥了民间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有效对接作用,起到了金融机构外“阳光化”融资补充和辅助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开业后业务发展不平衡

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经过审批等手续开业后,在开业半年至1年多时间里,从账面资料反映,有三成积极开展业务,有七成业务发展缓慢,仅发生2~3笔业务,业务最少的一年内仅办理1笔项目对接业务。与政府金融办发展登记机构,发挥促进民间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作用的初衷有较大差距。再者,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的办公及营业用房大部分是租用,一年的房租均在几十万、上百万元,筹建成本较高,业务发展缓慢何以盈利?何以生存?据调查了解,形成原因主要是,未做好业务发展准备,包括对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性质认识不够到位;对业务发展市场及前景研判不够;能够适应业务发展的管理人员及主办人员不多,还有就是有的申办人获批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就是想先买一个“壳”,观望一段时间再说。

(二)对资金来源、使用真实性审查核实不够

对投资人、融资人资金来源、使用真实性审查核实不够。政府金融办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规定明确要求,在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登记的资金借贷双方应保证所提供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应对资金借入方资金用途真实性以及偿还能力认真审查核实。资金供给方的出借资金须为自有合法资金,并应出具承诺书。必要时,登记服务机构可对大额或活跃参与者的资金来源进行合法性调查。

实际操作中,登记机构对投资人即借出方仅要求提供身份证或营业执照、资金来源证明(多为银行存取款及划账凭证);对借入方即融资人要求提供说明资金用途真实性的合同、协议、财务报表等。由于各种原因,以上资料一般提供不全,即使提供全了,也难以判定其真实性,存在真实性审查核实不够或流于形式,形成原因,一是登记机构性质是中介,认为工作重点在登记服务上,资金借出方借入方只要提供以上资料就够了,进一步真实性审查核实会加大成本;二是登记机构也属于工商企业,在涉及银行、工商、征信查询、抵押登记查询等涉及借入方资金用途真实性以及偿还能力审查核实方面,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依据,审查核实存在一定难度。

(三)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实施办法》对风险控制的规定是,“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制定稳健有效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突出的是议事、决策、内审,是制度层面;缺乏的是按风险权重对融资对接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监控机制、风险处置机制,不能较好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需要的科学客观的及时监测和监控,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实施办法》对风险控制的另一条规定是,“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应当向当事人充分提示风险警示,主要内容包括:从事民间融资行为具有较大风险,当事人必须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进入经批准设立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进行融资行为,不代表政府或该机构将承担任何的担保或风险损失责任”。突出的是充分提示风险警示,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不承担任何的担保或风险损失责任。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纯粹是“中间人”,是“搭桥者”,没有相应的风险准备金。融资风险实际上是融资双方和担保公司承担。一旦出现融资风险,极大影响登记服务机构的公信力和融资人认可度。

以上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公信力和认知度面临挑战。融资双方凭什么信任你?融资出现风险有什么有效措施进行规避?

(四)担保公司实力不够,存在潜在风险

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融资对接业务主要是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和反担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担保公司存在多头担保,担保信息不对称,担保公司实力不够,存在风险或潜在风险。如某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就已经出现4亿多融资对接业务风险,担保公司无力履行担保责任,资金供给方多次到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索债、讨要说法。认为出借资金是通过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借出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应承担资金偿还责任,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资金供给方在索债中发现担保公司无力履行担保责任,只有抓住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不放。凸显出融资对接业务的核心还是资金安全问题。

(五)融资对接项目过度集中

调查中发现,部分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存在注重追求利润,“赚快钱”的经营思想,忽视风险。没有在业务发展上确定适合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特点的发展方向和客户群。融资对接项目没有主要投向中小微企业,以上述昆明市官渡区数据为例,平均一个融资项目对接金额662万元,如果某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注册资本金是500万元,则超过一倍,如果注册资本金是1000万元,则超过50%,没有进行分散投放,存在较大风险隐患。而是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或某几个企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对接业务相对较少,覆盖面不够。融资对接项目方向上大多是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客户,有的还是企业集团客户。这部分资金需求者资金需求旺盛,通过融资对接获得“过桥资金”,解决“资金调头”或短期资金需求。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认为,这些都是银行信贷客户,银行对其进行过信用评级和审核审查,企业经营效益是好的,可以作为融资对接业务参考。在经济下行情况下,由于经济行业和信贷政策发生变化,一些原来银行支持的企业,变成信贷限制和信贷退出。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由于缺乏对经济走势和企业走势的准确判断,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继续操作之前操作过的“过桥资金”融资对接业务,认为没有什么风险。由于银行不再对这些企业续贷,“过桥资金”变成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接手的“烫手山芋”,形成不良融资对接业务。

(六)操作流程及管理制度规范性和落实性不够

《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实施办法》规定,“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应对所经营的业务制定工作方案及操作流程,并报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及所在地州(市)金融办备案”。由于是备案而非规范性规定,导致操作流程不统一、不够规范,再就是管理制度规范性不够,执行及落实性不够,不能覆盖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业务发展需要。

(七)规定不明确,监管不到位,部分业务经营不够规范

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部分业务经营不够规范,有规定、制度不够明确的因素,也有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业务经营不遵守规定、制度的因素。如《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实施办法》规定,“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应按照核准的业务范围在当地开展业务活动,即资金借入方和借出方均为当地法人或自然人”。规定对“当地”这个区域概念没有具体明确,是县区内?还是市内、省内?实际操作中,由于对接业务过度集中、集中于几个大客户等因素,部分资金借入方已经跨县区、市、省,形成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调查核实和及时监测掌控难度,存在风险隐患。再如《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实施办法》规定,“在登记服务机构登记的借贷当事人,协商确定借贷利率、期限、资金用途、抵(质)押物等内容,其约定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实际操作中,部分借贷当事人协商确定的借贷利率明显超出实体经济赢利水平,甚至是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倍,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没有进行风险提示和风险评定,业务照做,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再如《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实施办法》规定,“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可以按照成功对接融资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服务费收费标准应报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备案”。规定对“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没有统一标准,“收取一定比例”规定含混,不利于执行。实际操作中,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有的收取3%,有的收取超过5%,比如某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对接业务服务费合同约定应收539万元,实际收取646万元,形成合同约定和实际收费不一致,多收取107万元。中介服务费缺乏统一标准,形成服务费收费比例五花八门,甚至是合同约定一个比例,合同外再约定一个比例。服务费收费比例不统一,容易造成服务费收费过高,增加资金借入方融资成本。

目前,《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实施办法》对不规范经营没有细化、具体的处罚规定,缺乏约束力,存在风险隐患。

(八)业务系统和监管系统未健全完善

《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实施办法》规定,“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完备的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对客户履约情况、信用记录等建立信息库,按期向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及所在地州(市)金融办报送真实、准确的统计监测信息和报告”。规定的目的是通过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对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业务情况如客户履约情况、信用记录等进行实时了解并建立信息库;同时监管部门通过监管系统,对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业务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监控。

目前,由于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的业务系统基本是各自为政,尚未实现在一定区域如省内联网。监管部门制定的监管系统尚未健全完善,尚未正常运行起来。监管部门对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的监测监控,只能一是定期收集其上报的统计数据和业务报告,二是实地进行检查调查。业务系统和监管系统未健全完善,影响监管部门实时监管监控,及时掌握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的业务运行情况和风险情况。

三、建议

从顶层设计方面重视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这种新型民间融资形式的生长,关注其成立以后的运行情况。从制度规定层面不断完善、规范融资中介服务这个核心主题,促进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在一定区域范围、业务定位、业务经营内涵方面真正发挥金融机构外的融资补充和辅助作用。

建议在制度办法层面对真实性审查核实内容、方式进行具体细化规定,便于操作。对审查核实工作中涉及需多方面支持的难题,寻求解决办法并在制度办法中体现出来,保证和促进审查核实不流于形式。

监管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管制度,按季或按年加强指导监督。进一步促进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规范统一,促进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监督机制、风险处置机制落到实处,真正管用,起到风险控制作用。

健全完善制度办法,对引入担保公司要有能起到保障作用要求的标准,杜绝担保公司实力不够、多头担保等风险隐患,让担保公司真正发挥保障作用。

建议在制度办法层面对融资对接项目投向、数额进一步规范、细化,让融资对接项目更多覆盖中小微企业,达到数额小、笔数多、支持众,分散风险。

对制度规定进行健全完善,促进其明确、清晰,能够覆盖业务经营,对不规范经营不留空隙,不留打“球”的空隙,增加业务经营不规范处罚条款。

篇2

一、民间融资的重要作用

1.缓解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现阶段,民间融资已成为金融机构贷款、中小企业自身资本积累之外重要融资渠道,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渴求,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提供重要助力。对一些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但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在自身资本积累不足又难以得到银行贷款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民间融资能够有效缓解其融资难的局面。

2.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虽然存在高息、高风险等不规范甚至不合法问题,但民间融资又具有较强的地缘性和人缘性,投资人对其投资对象即中小企业较为熟悉,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得到较好解决。因而民间融资一方面可以增强投资人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担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借款人理性而慎重选择投资项目,严格履行还款责任。对投融资双方而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在间接融资成本高企的条件下,民间融资的经营绩效高于正规金融,民间融资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长期正相关关系。

3.弥补正规金融服务的不足。当前,国家经济政策难以惠及中小企业。在自有资本不足、难以从银行贷款或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一种无奈条件下的次优选择。民间融资具有手续方便、资金可得性强、时效性强的特点,采取个性化服务,能很好地满足临时性和季节性融资需求。因此,民间融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目前无可取代。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民间融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服务的漏洞和不足。

二、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现状

1.民间融资主体多元化,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民间融?Y发展迅速。民间融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由初期的个人到现期的各类经济组织(包括各类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流向由临时急需和生活消费为主转变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投资行为,民间融资规模不断上升。

2.民间融资利率水平偏高。按融资主体的性质及资本用途不同,民间融资的成本相应发生变化,同时参考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关贷款利率水平。来自我国央行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民间融资利率为12%左右,农户间融资利率相对较低,个体工商业户融资利率相对较高。

3.融资程序日趋规范。民间融资自身的高风险性和中小企业对资金的渴求,使得民间融资有强烈的降低风险的要求,因而在法律程序上日益规范。初期的口头承诺和借据被现期的正式合同取代,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降低风险的操作方式日益增加。大量民间融资经纪人、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为融资双方沟通信息、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融资的规范发展。

三、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存在的问题

1.民间融资风险高,易产生纠纷,不利于社会安定。民间融资游离于法定金融体系之外,不受法律保护和国家监管。民间融资虽近期在规范性上有所改进,但仍存在许多漏洞,缺乏法律依据,债务违约非常普遍,债务人“跑路”现象层出不穷,由此造成的融资双方债务纠纷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安定。

2.地下钱庄和非法集资现象频现。法律规范缺失、投融资渠道不畅、正规金融机构疏导缺失、“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无形限制,导致企业大量资金闲置。面对民间融资高利率的诱惑,地下钱庄悄然兴起,非法集资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威胁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危害社会稳定。

3.高利率加重企业经营负担。民间融资利率成本极高。在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其他渠道融资的条件下,无奈只能通过民间融资获取资金,在本已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高利率更是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增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中小企业的风险偏好上升,违约风险相应上升,不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

4.资金流向不受国家宏观调控。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的民间融资属于地下金融,其资金投向不受监管,国家调控难度加大,政策引导效果差。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任务艰巨,需要相应政策大力调控投资流向。但民间金融的部分资金仍流向低端过剩产能,不利于中央政策目标的实现,扰乱经济社会发展秩序。

四、规范和引导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有关民间融资的法规体系建设。民间融资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严重不完善有关。许多法律法规条文与当前正当民间融资发展不相适应,必须尽快予以修改或废除。另外,对新出现的民间融资问题,可以进行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如正规民间融资和非法融资之间的区别,明确保护正规民间融资的发展,打击各种形式的非法融资。同时,应对民间融资主体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利率、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相关法律要件加以明确,形成规范民间融资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民间融资走出地下金融的“暗窗”,置于规范化发展的阳光下。

2.破除准入限制,开放金融市场,促使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服务。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特性,专门设立中小企业监管部门和行业互助组织等,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敦促和鼓励商业银行调整发展战略,实行差异化战略,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业务比例,扎根金融生态基层,加快业务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3.进一步拓宽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反思当前正规金融在吸引居民资金上的不足,适应时代需求积极革除弊端,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吸引力的资金汇集通道和工具。面对民间资金量大但投资渠道狭小的窘境,监管机构应进一步放宽审批力度,推进市场化运营,鼓励市场推出更多合法、成熟的投资工具,解决投资渠道不畅的问题。政策上应着力构建促进民间投资的财政税收体系。应进一步细化政策内涵,提升可操作性,简化投资审批,提高征税标准以提高民间投资收益,为民间投资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增强投资积极性,保护合法投资收益,严厉打击非法扰乱资本市场行为。同时,应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保制度等改革,解决民间投资的后顾之忧,释放民间投资潜能,促进民间投资渠道的畅通。

4.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多渠道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扩大资本市场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手段之一。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细化操作,完善规则,鼓励优秀中小企业进入各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鼓励其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天使投资。完善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在债券设计、承销、发行及上市交易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培育专业机构投资者,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完善场外交易市场,为无法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新三板等场内交易市场上市的各类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建立与场内交易市场的联动机制,促进信贷资源合理流动。

篇3

【关键词】 民间借贷风险 服务性中介机构 第三方模式 风险管理

一、引言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刺激了社会资金需求快速增长,而正规金融信贷的利率及规模管制抑制了资金供给,由此产生的信贷资金配给造成我国中小微企业巨大的“麦克米伦缺口”。中小微企业转向非正规金融寻求巨额资金需求的满足,为民间借贷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民间借贷主体通常是具有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的个人或企业,彼此之间信息较对称,交易成本较低。但近年来随着民间借贷金额和借贷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严重,从根本上产生了对中介机构的大量需求,催生了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放贷机构,也促进了起着民间资金借贷服务性平台作用的中介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以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理财服务等命名的投融资公司、P2P网贷平台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登记手续简便、监管宽松、资金运作方式灵活,通过为居民提供资金借贷信息、代办借贷协议、提供担保服务等中介服务,打破了传统民间借贷血缘地缘的限制,使民间资金能够在更广泛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融通。一方面扩大了社会直接融资规模,提高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其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也有利于我国“普惠制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居民个人和家庭提供了一种收益更高的投资理财方式,其对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资金的分流,有利于促进银行自身的改革和转型。同时由于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资金利率水平更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客观上也有助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因此自产生以来,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新36条”明确规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以及2012年国务院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后,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规模更是迅猛增长。加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P2P借贷模式在国内的演变,各种P2P交易技术和平台大量涌现,使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P2P网贷平台公司1200多家,各大中城市的投融资公司数量很多,名称各异,上海总数超过5万家,成都、深圳超过1万家,下辖市县区的分公司更是不计其数,机构扩张速度很快,交易规模连年增长。

但是在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相关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显现。今年大量P2P网贷平台公司跑路,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大量融资性担保公司摘牌退市,各地投融资公司被政府大量取缔、出借人围攻讨债等事件的发生,将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风险暴露无遗,很大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抑制了居民的借贷意愿,不利于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以促进民间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采用的模式包括纯中介模式、第三方模式、债权转让模式、过桥贷款模式等,其中最为普遍、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是第三方模式,因此从第三方模式视角对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风险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代表性。

二、第三方模式运作机制

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第三方模式的运作机制如下图所示,具体流程如下。

融资中介公司(包括投融资公司和P2P网贷平台公司)建立借贷双方的信息平台,收集借贷主体信息。一方面中介公司通过传单、网络、电子屏、熟人介绍等各种渠道,向具有投资理财意向的潜在客户宣传民间借贷理财业务,吸引客户登记放款意向,明确放款金额、期限和期望利率。另一方面公司通过类似各种渠道寻找潜在借款客户(个人、企业或项目),获取借款金额、期限、利率等信息。

融资中介公司对民间借贷主体提供的身份信息、商业信誉、借款用途、还款能力、抵押财产等各种材料进行审查、甄别,确认信息真实性,筛选合格出借人和借款人。

融资中介公司对借贷信息进行集中配对,对较为匹配的出借人和借款人进行撮合,协调适当的额度、利率和期限。融资中介公司协助办理抵押、担保等手续。对抵押物的评估一般交由独立的评估公司进行,或由中介公司进行实地评估,以此确定最高贷款额度。为顺利撮合促成交易,中介公司一般会引入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借款人进行担保,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由担保公司代为偿付,借款人向担保公司支付一定比例担保费。有的中介公司自身也会提供担保服务,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连带责任。融资中介公司、借贷双方签订融资居间服务协议、借贷合同,中介公司提供配套的法律文书、文件,并到公证处公证。

出借人将款项打入借款人帐户,借款人支付融资中介公司手续费。

融资中介公司对借款人资金使用、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跟踪调查,协助并监督借款人偿付利息,到期前联系双方还款撤押,并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中介公司协调双方进行展期。如果出现坏账,中介公司协助出借人通过抵押品变现、担保公司代偿、诉讼等法律手段追讨本息。

从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第三方模式的运作机制来看,出借人贷出资金有着借款人经营收入、抵押物、担保公司、融资中介公司等多方面保障,安全性应当比较高,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借人面临的风险却非常大,在借贷活动各个环节,都存在诸多风险,对出借人利益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第三方模式下民间借贷风险分析

1、对融资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

以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理财服务等命名的投融资公司和P2P网贷平台公司,是民间借贷双方的融资中介公司。居民通过融资中介公司从事民间借贷,首先要面临对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民间借贷市场上融资中介公司数量众多,良莠不齐。居民个人家庭对中介公司的了解,主要通过传单、网络、报纸、熟人介绍等方式,相关信息不完备,加上对法律规定、投资理财等方面的知识欠缺,不能对中介公司的合法性、可靠性进行有效甄别。一些中介公司往往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和爱占小便宜的心理,一方面通过向前期出借人许诺支付更高利率的方式,要求他们帮助对外宣传公司,或通过给营销人员较高回佣,使他们违背职业道德进行虚假宣传,造成通过中介公司进行借贷低风险高收益的错觉;另一方面承诺高于民间借贷市场平均水平的高额回报,以此吸引客户参与借贷。由于自有资金实力雄厚、运作规范、风险控制能力较高的融资中介公司,给出借人的回报承诺通常比较低,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的是运作不规范、风险控制能力较差但回报承诺较高的融资中介公司。这些公司要么在资金运作、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不能有效解决期限错配和结构错配问题,流动性出现困难,造成资金链断裂;要么本身就从事一些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甚至集资诈骗等活动,很容易出现跑路等事件。对融资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往往会让出借人从一开始就处于较大的风险之中,缺乏基本的资金安全保障。

2、融资中介公司的委托风险

民间借贷双方素未谋面,借贷交易中起关键桥梁作用的是融资中介公司。居民与融资中介公司签订融资居间服务协议,即委托中介公司代为收集、审查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还款来源、抵押资产等情况,代为办理抵押、担保、公证等相关手续,代为监督借款人资金使用情况、经营状况,代为处理还本付息及违约等事宜,与中介公司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而对融资中介公司资金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信息的不对称,出借人面临着中介公司不尽职进行信息收集、风险甄别和管理的道德风险,即委托风险。具体表现为:(1)融资中介公司缺乏贷前审查制度,对借款人的身份资料、资信状况、信用证明、借款用途等不作认真调查,为出借人提供的借款人信息失真,只是急于撮合借贷双方交易成交,以取得中介手续费。(2)中介公司从业人员存在为了个人佣金串通借款人故意隐满相关风险、诱导出借人将资金贷给高风险项目的行为。(3)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财产的性质、估价、是否涉及重复抵押等不作审查,或不按约定对抵押财产办理抵押登记,使抵押担保方式形同虚设。(4)选择资金实力差、运作不规范的融资担保公司。(5)中介公司在贷款发放后不积极监督借款人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的变化,出现违约风险后,不积极采取措施追讨借款,出借人收回本息难度大大增加。(6)内部管理混乱,业务凭证、档案资料保存不齐全,业务数量、金额、资金往来等财务账目混乱。一旦发生违约,出借人很难理清相关资料追讨欠款,给出借人造成巨大损失。

3、融资中介公司经营风险

实践中很多融资中介公司缺乏具有金融知识背景的、具备融资从业资质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风险甄别技术和控制管理技术,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瑕疵和漏洞,增加了出借人的融资风险。

(1)缺乏有效的风险甄别技术。目前融资中介公司要么是利用地缘、血缘等关系,以及简单的财务报表审查,对借款人资信及其资金用途进行了解,要么主要依靠对抵押担保物的审查来对借款人信用进行评估,为出借人提供相关信息,作为出借人借款决策的依据。因为这些方式都不能有效甄别借款人的实际风险,主要将借款偿还建立在抵押担保物上,而不是借款人的实际偿还能力上,因此往往会误导出借人做出错误的借款决策,将资金借给信用风险较大的借款人。

(2)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技术。融资中介公司为出借人提供的借款项目,用途往往非常集中化,主要为房地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等国家调控或限制的项目,可能遭遇到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较高,并且往往是众多出借人向某一借款人集中大量放贷,风险大量集中在某几个领域或某几个借款人,不能进行有效分散,一旦借款项目、借款人出现资金链断裂,出借人将面临巨大损失。

(3)关联交易风险。在第三方模式中,有的融资中介公司就是由借款企业成立的,为自身经营或项目进行融资;有的担保公司就是融资中介公司成立的,为借款人提供担保,促成借贷交易成交。由于融资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借款企业或项目实际上均为相同控制人或内部股东,出借人的多方保障实际上并不存在,风险隐患很大。

(4)超过经营范围开展业务。融资中介公司在工商部门登记的经营范围是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市场调查、商务中介等业务,在民间借贷中应当发挥的是为出借人和借款人牵线搭桥的服务中介作用。但在实践中,很多中介公司远远超过其经营范围,建立“资金池”,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发挥的是信用中介作用。信用中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存在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期限错配、结构错配等问题,需要中介公司具有相当高的风险甄别、管理水平和损失消化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防范借贷风险。但融资中介公司一般自有资本较少,注册资本从几十万到几千万,总体规模偏小,资金实力较弱,损失消化能力很低,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从业人员和风险控制技术。发挥的是银行的作用,却不具备银行经营的高要求,因此极容易出现贷款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导致公司破产倒闭,使出借人遭受损失。

(5)违法经营风险。实践中部分融资中介公司不满足于中介费收入,利用融资中介公司作为掩盖,开展非法集资或集资诈骗活动,利用借款企业或项目名义多融资金,或挪用客户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高息借贷,赚取巨额利润,或者直接卷款潜逃。一旦融资中介公司卷入高利转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违法经营活动,出借人的资金往往都是有去无回。

4、借款人风险

民间借贷中的借款人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所谓次级客户,属于信用评级中较差的部分,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出借人贷出资金会面临很大的逆向选择风险和违约风险。出借人关于借款人的各种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于融资中介公司,信息真实性和完备性依赖于中介公司的信息搜集、甄别能力和尽职程度。出借人自身对借款人信息进行搜集,存在专业知识欠缺、实地考察成本高昂等问题,特别是在P2P网络借贷中,借款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取有效信息。而实践中,融资中介公司提供的借款人信息通常都比较简单粗略,有的P2P借贷平台甚至只有借款人名称和主营业务,其他信息一概没有,因此出借人对借款人往往存在较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高度不对称情况下,由于不能很好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和还款能力,出借人不可避免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将资金贷给那些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急需资金周转,也最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或项目。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出借人无法对借款人使用资金进行后续有效监督,也增加了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故意赖账而产生的违约风险。特别在出借人不关心资金的实际去向,只片面相信融资中介公司的资金回报承诺以及担保公司保证的资金安全情况下,出借人面临的借款人逆向选择风险和违约风险更大。

此外,由于有的融资中介公司通过高回报承诺吸引出借人资金,加上高额担保费率,直接导致借款人实际融资成本增大,有的借款利率甚至达到30%~40%,虽然解了借款人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但往往会加重其财务负担,导致资金使用恶性循环,拆东墙补西墙,更容易造成借款人资金链断裂,出现违约风险。

5、抵押、担保风险

民间借贷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的市场,借款人主要是从银行和证券市场难以获得融资支持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普遍不高,因此一般需要借款人提供抵押物,并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以增强借款人信用,降低、分担出借人借款风险。而实践中,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为借款人所持有的房屋、汽车、商品等,种类单一,变现性较差,不利于防范风险。而且抵押物价值评估缺乏有效约束,往往出现在贷款前市场价值高估,违约拍卖时严重贬值的现象,不能完全覆盖出借人本息。并且通过相关流程进行拍卖,耗费时间较长,拍卖费用较高,出借人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担保方面,在民间借贷活动中提供担保服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大多注册资本偏少,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担保能力差,为出借人提供的风险保障非常有限。由于民间借贷规模日益增加,对担保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杠杆率一般都在最高限水平波动。而担保业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很多担保公司自身缺乏有效的资本补偿和风险防范机制,加之市场再担保机制尚未建立,一旦借款人违约风险有所集中,担保公司根本没有能力消化风险,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时有发生,无法实现对出借人进行代偿,也就无法有效发挥为出借人分担风险的作用。此外,如果担保公司和融资中介公司、借款人存在关联交易,担保公司的存在也没有实质性意义,沦为一个空壳,没有任何风险保障作用。如果融资中介公司自身提供连带担保责任,也会面临中介公司由于资金实力不足以消化违约风险而无力代偿的困境。

6、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体系,现行关于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等的法律法规分散于《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刑法》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对融资中介机构的相关管理办法、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的相关司法解释,以及不同省市的地方规范性文件。今年实施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作为我国首部规范民间金融管理的法规,也只是地方性法规,国家还没有颁行任何规范民间借贷的专门法律法规。因为没有专门法律进行约束,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存在着诸多法律风险,具体表现为:(1)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性质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明晰界定,不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审批,只需要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对业务开展需要的资质、人员、技术等方面没有要求,准入门槛很低,任何个人、企业及社会组织都可以注册成立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特别是P2P网络借贷公司,成立条件更低,造成了大量资质较差的融资中介机构的出现,经营良莠不齐,扰乱了融资秩序,增加了公众借贷风险。(2)没有相关法律对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经营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其经营范围外延非常模糊,营业执照许可的业务范围与实际从事的民间借贷中介业务有很大出入,公司命名也无统一规范,出借人和借款人很难分辨中介机构本身的合法性、可靠性,无形中加大了借贷双方的风险隐患。即使一些融资中介公司从事的是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经营活动,公众也很难进行确认和防范。一旦产生法律纠纷,相关借贷活动很有可能因为中介机构本身的不合法或超范围经营,而被认定为效力待定或无效,使借贷双方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3)出借人对融资中介公司提供的融资居间服务协议、借贷合同等法律文件、文书的真实性,内容是否完整、合法合规等,难以进行有效甄别。有的融资中介公司借贷双方借贷手续不完备或者存在重大瑕疵,出借人只与中介公司或借款人签订了合约,或者签订的合约内容很简单,对很多事项约定不明或者根本就没有约定。中介公司和借款人可能利用相关合约和文件的漏洞逃避法律责任,使出借人权益受损。(4)出借人不熟悉抵押担保相关规定和流程,有的借贷活动只对部分债务设定了抵押、担保,或者借款人出具了抵押物,但没有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或者抵押物存在重复抵押等现象,都有可能导致抵押、担保无效,出借人相关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5)发生违约纠纷后出借人诉讼到法院,但法院审理周期较长,而且判决生效后借款人或融资中介机构自觉履行比例或法院能强制执行的比例较低,出借人的债权难以实现。

7、监管风险

虽然第三方模式下民间借贷中介机构做的是服务中介业务,但涉及到的是资金的借贷活动,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但目前我国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活动,是不受证监会、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而是由不同主管部门进行多头监管。其中担保公司受中小企业发展局管理,融资中介公司受工商部门管理,民间借贷没有纳入一个整体的金融监管框架之中,存在诸多监管漏洞。在实践中工商部门往往忽视了融资中介机构的金融功能,按一般工商企业进行监管,在对融资中介机构进行注册登记后,就放任其自由发展,对中介机构的实际业务范围、运作模式、收费方式、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风险控制等均缺乏具体规定,对相关民间借贷活动缺乏有效的跟踪调查和动态管理,产生了大量监管上的空白,造成很多中介公司业务名不符实,缺少诚信,吸储放贷等违法违规业务经营额远远超过正规的中介费用,乱象丛生,风险无法控制,难以有效维护民间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风险管理建议

在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活动中,出借人面临的以上诸多风险一旦爆发,不仅会严重损害出借人利益,引起和社会动荡,还会扰乱金融秩序,不利于融资活动顺利开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保护出借人利益,规范中介机构行为,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1、出借人控制风险的建议

社会公众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进行民间借贷,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对借贷活动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而实践中通过融资中介公司进行民间借贷的出借人,一般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不可能像银行信贷人员或融资中介公司那样去筛选中介公司和借款人。因此出借人要有效控制风险,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理财素质,熟悉相关财务知识、投资知识、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选择中介公司和借款人。在挑选融资中介公司时,要充分了解公司背景、资金实力、经营能力、历史交易记录,公司实际控制人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信用记录、人品、口碑等,最重要是了解公司对风险进行管控的措施和能力,以规避对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委托风险和经营风险。在选择借款企业或项目时,除了从融资中介公司获取信息,了解借款人的信用记录、经营情况、资金用途、还款能力等内容之外,还应当从其它渠道(比如实地考察、到工商部门了解等)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正确评估借款企业或项目,规避借款人逆向选择风险和违约风险。在与融资中介公司、借款人签订书面合同时,必须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看是否详细确定了借款用途、金额、借款时间、还款方式、利率、违约责任等以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并对各种合同办理公证。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应当避免抵押种类单一,要求借款人提供包含房屋、土地、汽车、国债、存折等多种资产的抵押物组合,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对为借款人提供担保的融资担保公司,应当审查其与融资中介公司和借款人有无关联交易,了解担保公司的资金实力、杠杆率、历史业务记录,选择独立的、资金实力强、运作规范的担保公司。在提供借款时,应当使用银行转账方式,直接汇交借款人并进行确认,避免融资中介公司建立“资金池”或挪用借贷资金。款项借出之后,出借人还应当随时关注融资中介公司、借款人、担保公司、抵押物的相关情况,如果出现拖欠行为,应当及时督促相关当事人制定还款计划,并在诉讼时效内申请债权保护,或通过抵押物拍卖、担保公司代偿、融资中介公司代偿等方式追讨借款本息。

2、融资中介公司管理风险的建议

融资中介公司作为民间借贷桥梁,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促进民间资金顺利融通,优化配置资金资源,必须要加强自我规范。其一需要提高风险甄别技术,构建针对不同类型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的相关体系,以便为出借人提供准确信息,协助其作出借款决策。其二需要提高风险分散技术,协助出借人将资金分散于多个借款企业或项目,避免借款用途集中化。其三需要建立完整的业务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切实做好贷前审查和贷后跟踪调查工作,避免关联交易和超范围开展业务。

3、监管部门管理风险的建议

监管部门对融资中介机构和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督管理,在民间借贷风险管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有效控制相关风险,应当:(1)针对民间借贷不断扩大的趋势,尽快建立健全适应民间借贷活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民间借贷在金融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对合法民间借贷与非法融资活动做出明确的法律解释,对借贷主体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权益保护、合同要件等方面加以规定,以规范、保护符合经济发展的正常的民间借贷活动,保护合法民间借贷双方的权益,引导民间借贷活动健康发展。(2)针对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的经营现状,尽快制定出台《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明确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主体,将融资中介机构纳入与小额贷款公司等类似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而不是单纯由工商部门进行普通监管。可以考虑将其纳入银监会监管体系,或者纳入地方政府金融办管理,由银监会或者政府金融办进行审批。明确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性质、成立条件、组织形式、机构名称、业务范围、从业人员资质条件等,加强市场准入管理。(3)对现有融资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借助银行账户、支付结算系统、审计等手段跟踪其资金动向,掌握其经营模式、资金融通总量、潜在风险等情况,严禁超越合法范围经营,严厉打击吸储放贷、高利转贷等违规业务操作,坚决取缔违法中介机构,强化其作为服务中介的功能。并要求其拨付风险准备金,以提高其控制风险、消化风险的能力。同时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融资中介机构进行业务培训和政策法规宣传,加强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职业道德,以规范其业务经营活动。(4)加强对融资中介机构业务和民间借贷活动的监测。建立监测制度,推广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模式,对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业务的交易金额、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抵押担保形式、偿还情况等进行登记。建立区域性及全国性的民间借贷交易统一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民间借贷信息阳光化,将其发展变化纳入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监测中,及时掌握民间借贷市场相关信息,减少监管部门在民间融资领域的盲区,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范管理,防范大范围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飞:民间融资中介机构运作模式、运行风险及现实影响――基于成都市民间融资中介机构的考察[J].西南金融,2014(7).

[2] 刘瀛洲:中介机构介入民间借贷问题探析[J].金融经济,2013(14).

[3] 陈捷、陈静、张旭辉:民间资金中介机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1).

篇4

关键词: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法律规制;监管

中图分类号:F9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04-02

近年来,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已成为困扰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而包括湖南在内的很多地区,民间资本充裕、活跃,为小微企业发展开辟了融资新渠道。但当前我国立法对于民间融资的保护、规范和引导等问题上还存在诸多缺陷,直接影响到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完善法律规制,已成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情况概述

近年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民间资本日趋活跃,小微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与民间资本的大量闲置,自然契合成小微企业对于民间融资的依赖。

本文所研究的小微企业民间融资,可以界定如下:是指来源于民间个人或企业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在没有法律明确对其监管而内生于经济发展需要,旨在满足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的合法的资金筹借活动。这种资金筹借活动是由于当前金融法律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内生的制度变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市场行为,与非法融资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以湖南为例,据了解,2011年年末,湖南全省民间融资规模平均约1572亿元,接近全国平均系数,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提供符合小微企业“快速、小额、信用”特色特点的融资需求,因此被迫转向利息较高的民间融资。根统计分析,民间融资分布情况为:亲戚朋友45.2%、投资(咨询)公司12.7%、私人钱庄占比25.6%、典当行2.9%、商会4.8%、小额贷款公司3.6%、担保公司等4.2%。其用途也较为集中,其中,企业借款用在生产经营的占比69.56%,主要是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用于投资的占比30.47%。

从以上数据来看,民间融资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对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但是,也存在融资机构良莠不齐,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等问题。而相关法律规制的缺陷,是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诱因。因此,分析现行有关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法律制度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制度的建构,是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

二、小微企业民间融资的法律制度现状及评述

纵观我国有关小微企业民间融资的立法现状,并没有专门立法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现有的有关内容散见于各个层级的规范性文件中,内容庞杂,且数量繁多,存在诸多问题:

(一)基准规范缺位,相关法律分散凌乱

从规范的层级而言,目前,在法律一级,我国尚未存在针对民间融资,以及小微企业的专门立法。长期以来,民间融资一直处于“盲目和无序”的状态,既得不到有效保护,也无规程可循。作为当前针对民间融资管理的相关主要法律,《刑法》并未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范围作出区分,《民法通则》、《合同法》也仅就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问题作简单规定,民间融资与非法融资的法律界限不清。而金融法领域的主要法律也均未涉及诸如民间融资如何审批、审批标准,以及对非法集资认定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本身所面临的法律环境也不容乐观,《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已有十余年,变化不大,已经有些滞后,并且,其法律条文过于原则性,细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规定,规范本身的权利义务不清晰,对中小企业划分不明,而其他相关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如《个人独资企业法》、《公司法》等,也缺乏针对性,上述立法对于刚起步的小微企业而言,扶持效果并不明显。

近年来,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也陆续颁发了一系列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整体而言,这些文件具有·定政策性和时效性,但稳定性不足、缺乏配套细则、存在着内容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衔接不足等弊端,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参股设立小金融机构的条件,提出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依据有关规定改制为村镇银行,那么“放宽”的标准是什么?“符合条件”具体指那些条件,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监管效力不足,制度设计存在偏差

首先,实践中,民间融资主体实施民间融资行为绝大多数都未经有关机构批准,而我国当前立法主要以是否“经有权机关批准”作为界定非法融资的标准,处理办法也以取缔为主,这种“管制”而非“引导”的色彩,使得民间融资极易被披上非法的外衣。

其次,由于民间融资至今没有合法的法律地位,与金融监管相关的一系列法律并未对民间融资业务的监管职权予以细化,所以依然存在监管主体缺位的问题。目前,除了经前置审批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有明确的监管机构与监管制度外,其他如投资公司、民间资本投融资服务中心、民间借贷中介网站等从事民间融资的中介机构及其他民间融资方式均未有专门的监管部门与规范性的管理办法,上述机构从设立到业务办理均只需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即可,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风险较高。

最后,缺乏风险性监管。由于征信平台和引导平台的缺失,加之监管手段和技术的落后,不能深入民间资本市场,调查分析民间资金的流动方向和运行态势,难以获取小微企业民间融资的真实活动情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并且各部门之间的联动监管机制尚未形成,容易造成民间融资流动无序。

三、完善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法律规制的建议

(一)确立民间融资合法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小微金融组织

从法律规范的体系化而言,在民间融资的立法完善中,首要的工作是制定《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明确其作为基准法的功能属性、行政法规的层级属性、客观规则的性质定位,待条件成熟时,再出台专门的单行立法。在条例中,一方面,要对民间融资的法律概念、民间金融主体的法律地位、资金投向、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融资方式、利率管理、风险纠纷的处理及收益的税收调节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保护正当的民间融资行为。另一方面,应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非法民间融资予以明确界定,重点打击上述违法金融活动,取缔非法地下钱庄,惩治高利贷,为发挥民间融资的积极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而各省,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民间金融的特点,先行制定或调整有关政策法规,让民间融资有法可依,例如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台具备可操作性的民间融资指导意见,为民间融资发展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

其次,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或者独创真正面向小微企业的小微金融组织。有序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机构,取消银行作为村镇银行主发起人条件的限制,在坚持“只贷不存”的前提下,适当放松其他制度限制参数,让在实际经营中表现优秀的小额贷款公司晋级为村镇银行,可在股东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村镇银行组建审批指引》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将其规定规范改造为村镇银行。

最后,应尽快制定《小微金融机构促进法》以促进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促使小微金融组织与小微企业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联系,通过其提供的优质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如此既能有效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又促进了市场竞争,完善了金融组织的市场组成。同时,尽快出台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配套的细则,及《小微企业法》等多种扶持微型企业的法律法规,力促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期化和法制化。

(二)完善监管机制,加强风险性监管

完善小微企业民间融资的法律监管,探索各种可行的监管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善监管立法,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而完善的监管体系。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在中央一级确立央行和银监会对于民间融资监管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使其监管职能与现有民间融资活动接轨,尤其应当明确对社会集资如何审批、审批标准以及对非法集资认定的依据等问题。

第二,探索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分类管理民间融资机构。由于民间融资的区域性、地方化色彩非常强,不同地区的民间融资在资金供求、借贷链条、经济基础甚至发展模式等方面都呈现着各自的特点,这种区域性差别决定了中央层面的统一监管难度较大,因此,在地方政府在地方金融监管及风险处置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民间融资发展较为活跃的省份,可以考虑建立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同时,由于现阶段民间融资的创新形式层出不穷,因此,对于监管主体尚未明确的民间融资机构,应进行统一监督管理,避免监管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的情况,并且要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管措施,对于从事融资中介服务的投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民间资本投融资服务中心、民间借贷中介网站等机构,应改变仅由工商部门登记即可经营的模式,参照小额贷款公司的做法,前置审批,动态监管,鼓励其规范发展。而对于商会、标会等,也应纳入监管,进行规范,重点预防非法集资和放贷行为。

第三,建立民间融资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和监测民间融资运行情况。监管部门应建立民间融资信息采集机制,定期收集有关数据,重点监测民间融资规模、财务制度、资金流向、市场利率、信用程度、风险状况等。监测方式可以考虑互联网、自助式电话报告、传真等自由申报方式,同时也有必要设立派出机构或者信息检测中心,负责进行调研和信息报告的编制,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同时应以简报的形式定期通过网站或相关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信息监测的结果,对高危民间融资行为和风险聚集点及时发出红色预警。

篇5

关键词:民间融资;中小企业;缓解;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型企业的前身。国家的发展需要中小企业的不断创造和成长,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缺乏竞争力和在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诸多阻碍,尤其是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中小企业的大难题。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融资虽然是中小型企业首先渠道,但由于自身的不足和银行信贷紧缩及偏好的原因,中小企业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融资通常会遭受重重阻碍。因此,民间融资的低门槛和灵活性无疑成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佳方式。

一、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中小企业在我国不同地区和各个发展阶段曾遍存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每年保持7%-8%的增长率,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5000万家,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企业以其灵活而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给配套的大企业带来协作一体化的好处,大大节约了成本,减少了风险,增强了盈利性,担负着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创造的DGP占全国的60%,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小企业功不可没。

2.中小企业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小企业的面广量大、开业快、投资少、竞争激烈、经营灵活、吸纳劳动力的容量较大,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新增的就业机会中有85%以上来自于中小企业,其就业的人数占到全国就业总人数的80%左右,这些都是大型企业不可比拟的。

3.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财源来自于中小企业。我国各级政府5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在我国的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源。

二、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原因分析

1.民间融资的概念

民间融资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运营模式,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但总的来讲就是区别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它不受限与国家法律制度管理,也被称为民间借贷、体制外金融、非正式金融、民间金融等。因为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流程系统,很多资金的运转不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一些民间融资为了高额的利润而不择手段。因此民间融资也被称为黑市金融、高利贷、灰色金融等等,民间融资由于它的自由性而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2.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原因分析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首选方式来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会选择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来融资,但最终事与愿违,很多企业却选择民间融资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在发展中基础薄弱,管理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一是家族企业在中小企业占的比重较大,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公司治理能力有限,存在盲目决策情况,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二是很多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资产负债高,抵押担保能力不足,影响贷款。三是中小企业存在产权不明晰现象。很多是采取承包、租赁的经营方式,主体缺位而带来的高风险使银行望而生畏。四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据金融机构反映,多数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产品开发和市场研究缺乏科学依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市场波动,金融部门的贷款会产生较大风险,致使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信存有疑虑,对其贷款的审查、发放比较严格和慎重。

(2)目前银行自身在机构设置、产品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都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现有的信贷体系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地方性中小银行相对不足,还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瞄准的是大型企业,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出现了类似的“倾斜”趋势,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能力又很有限。商业银行在越来越重视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况下,面对风险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惜贷”,这自然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各商业银行为把新增贷款中的不良贷款比重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上,采取了贷款加收的个人负责制,一旦发生贷款偿还违约,发放贷款的信贷员可能会被罚款、内部“下岗”,或者失去升职的机会,这种政策严重影响了银行采集中小企业信息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3)民间融资更适合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正规金融所不具有的:第一是利率的管理,正规金融机构受限于国家制度的管理,利率是也是由国家管制,而民间融资不受限与国家管理,在融资过程中利率往往由供需双方协商而定;第二个方面是正规金融机构经常存在着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而不惜编造虚假财务信息或者其他造价手段,最终导致贷款信息的不对称,而民间融资不存在这一现象,因为融资双方对彼此的情况都非常了解,融资信息可以实现高度的透明化;第三是民间融资的成本低,在民间融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搜索融资方的信息,而不再需要有“公关”“寻租”的流程,有效的降低了融资成本;第四是民间融资的交易过程简便,没有那么多的手续和流程。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三、发展民间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其投资渠道需求增加,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融资难问题的不断加重,民间融资无疑是解决这种供需双方要求的较好方式。其实,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整个社会一直在探讨的话题。就目前来讲,我国中小企业内部集资和民间借贷大量存在并还将不断增加。民间融资具有正规金融部分没有的优势,可以填补它的空白。因此,国家应该正确的看待我国中小企业与民间融资相匹配的现实,大力扶持,承认民间融资的合法性,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同时,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共同承担风险,为规模小、资金缺乏的中小型企业打通一条希望之道,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民间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国家应该尽快的制定相应民间融资保护法,为融资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护,这样也能够使民间融资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也是使民间融资更加健康的发展。对于民间的非法金融机构要予以打击,比如高利贷以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的民间融资。允许中小企业以吸收股本金以及职工内部集资等融资方式。同时要依靠法律手段规范民间融资的流程,使其更加规范化和契约化。当然,在这种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民间融资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来建设民间融资正规化和阳光化,避免一些中小企业无力承担。

2.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管

银监部门应切实担负起监管职责,制止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尤其是对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金融活动加强监管,避免“金融风波”,同时也要坚决保护合法的借贷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首先是对亲戚朋友间的互助借贷不予干涉,同时对其进行保护,并鼓励其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是对中小型企业内部集资活动的管理,主要的方式是对其进行引导。减少审核控制和风险,让员工的投资更加合理;最后的对民间融资的中介进行严格的管理,务必要加大监督,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可以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完善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

3.完善民间融资机制

建立完善的民营金融机构,为民间融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制定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各项规则和章程。鼓励民间融资参与个大型正规的银行。同时在民间融资的内部也要健全体系。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对财务的管理上缺乏完善,没有专门的财务部门,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低下,财务报表不够具体和准确,财务信息不够完整合透明等等。这些财务信息都是融资债权人迫切需求的资料,是企业的“信誉卡”。所以,一定要对不完善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和改进,建设为一个正规的诚信系统,以推动与民间融资的合作,促进企业的发展,也推进民间融资的发展。

4.建立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系

国民资本和民间资本要共同参与到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之中,同时,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与信用担保体系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做到:金融工具和产品实施全覆盖的应用与建立;引导、扶持各类金融机构和各类投资主体,将各类金融工具和产品对所有产业集群实现全覆盖,鼓励、扶持各类机构向各类聚集区深入服务。不同的金融机构,应该根据自身机构及品种的市场定位和中小企业的需求条件,实施差别化经营;为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使各类金融工具得到高效运用。

以上建议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联动。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进行制度和体制的创新,规范非正规金融的运行模式;银行要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服务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让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方式。从而构建立规范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佳勋.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视角[J].管理学刊,2012,25(06):61-64.

[2]王晓勇.基于稳健货币政策下民间融资升温的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04):11-15.

[3]肖凯,陆川.充分发挥检察职能 有效规范民间融资——中国检察学研究会金融检察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金融检察论坛观点综述[J].人民检察,2012(23):29-31.

[4]陈时兴.民间融资的风险成因与制度规范——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5):99-103.

篇6

株洲市是我国南方工业重镇,境内企业众多,其中,小微企业在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株洲市的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最大难题是融资难。为此,分析了株洲市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提炼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株洲市;小微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0001

株洲为湖南省辖地级市,是中国老工业基地,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实验区。近年来,随着株洲市经济迅速发展,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止2014年6月底,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21家,其余均是小微企业,其中仅个体工商户就有158813户,同比增长14.14%。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芦淞区、天元区、石峰区、荷塘区。小微企业对全市工业总量增长、财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贡献率非常大,是活跃株洲市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然而融资问题成为了小微企业发展的拦路虎。因此本文就株洲市小微企业目前的融资现状进行描述,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希望对株洲小微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1 株洲市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1.1 有强烈的融资需求

株洲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小微企业自身要发展,势必需要技术革新、引进专业人才、提升管理水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抓住商机、发展壮大,靠自有资金很难实现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株洲有60%左右的小微企业有外部资金需求,在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中,75%左右的小微企业需求在100万以下。

1.2 融资渠道单一

株洲三分之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仍以自有资金为主,民间借贷为辅,只有6%左右的企业能通过银行融到资。为了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株洲市设立了风险投资基金,但小微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融资的机会也很小。

1.3 银行贷款难度大,融资成本高

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先天条件不足,如规模小、抵押资产少、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等,而银行作为经济理性人,即要保证资金的安全又要具有盈利性,往往钟情于与大中型企业合作,针对小微企业的放贷额度很小。像工行株洲分行截止到今年5月,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4亿元,在全行贷款总额中仅占7%。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695.81亿元,也只占比18.87%。在融资成本方面,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大约比大企业高出4%-5%,成本构成主要包括利率成本、时间成本、评估费、担保费等。

1.4 担保公司的数量少,难以提升小微企业的信用能力

小微企业因为自身原因信用低、而银行往往有抓大放小的偏好,这就需要中介机构能提供担保,通过风险转嫁的原理,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加大小微企业的信用能力。但目前株洲市融资担保公司仅有13家,同时对被担保企业有一定限制条件,使很多小微企业无法通过担保来提升自己的信用能力。

1.5 民间融资利率高、风险大

近年来,株洲经济发展迅速,民间资本快速积累,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占了17%的市场份额,但是民间融资一般利率很高,株洲民间融资月利率主要在0.8%-5%之间波动,其中54%的企业融资月利率在3%左右,个体融资的利率则弹性更大.这使原本困难重重的小微企业雪上加霜,有的甚至因为还不起利息而倒闭。此外,民间融资不受现行金融体制约束,易于发生法律纠纷案件,2013年市两级法院接办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847宗,同比增长六成。

2 株洲市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2.1 内部影响因素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银行往往喜欢抓大放小、嫌贫爱富,对小微企业贷款缺乏积极性。小微企业资产少、抵押能力低。银行放贷一般分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多以不动产贷款为主,而小微企业大部份都是租凭厂户或门面进行生产经营,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而信用贷款是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无需抵押担保。但小微企业信用级别低、申请信用贷款几乎不可能。小微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报表数据失真。很多小微企业为节约开支,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甚至有些老板自己都不清楚企业是否盈利,更别说向银行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从而导致银行调查成本高、放贷风险大。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低,违约情况较常见。小微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一般附加值较低、同质化程度较高,竞争能力差。“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的现象不断重复,企业主出现跑路现象较多,融资款项无力归还的违约情况经常发生。

2.2 外部影响因素

证券市场融资门槛高。债券和股票的发行条件都有很高的限制,就连针对中小企业的创业版也要求发行人至今连续1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至今连续1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至今连续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并强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而小微企业一般没有相应的资质,因此想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来融资的可能性非常小。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为了响应国家倡导金融机构要积极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株洲的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成立了小微企业专营支行长沙银行芦淞支行、

民生银行推出了城市商业合作社模式、株洲其他银行业也

都在不断向实体经济靠拢。比如高新区联合浦发银行、建设银行、华融湘江银行、招商银行成立的“科技银行”,就专为缺乏抵押担保的科技型、创新型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尽管这些银行已经“放下身段”,但真正得到大银行信贷资金的小企业仍是少数。加之贷款审批时间长、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因此仍有千千万万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用度较高、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处于融资“门槛”之外。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高。为解决株洲市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株洲市人民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耗资400万建立了株洲市中小企业新型工业化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了株洲市中小企业服务超市、株洲市民间金融服务中心等。但据不完全统计,株洲市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每年服务的中小企业数量仅为1000户左右,且很多小微企业还不知道有这样的服务平台。

3 解决株洲市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3.1 小微企业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最本质的原因还是自身力量薄弱。要想改变金融机构的偏见,小微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各个方面进行提升,包括财务核算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人才激励机制、诚信意识等,从而形成自已的核心竞争力。

3.2 金融机构需完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运作模式,加快创新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要根据小微企业的特点按照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思路进一步完善相关战略和规划及管理体系,使小微专营机构真正成为小微金融的核心、小微金融创新的主体,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便捷的通道。

篇7

关键词:民间金融 法律制度 金融抑制

引言

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官方金融而言的,是指民营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以及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工商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金融活动。民间金融分为正规和非正规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指那些在我国正式金融体制内并受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有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及村镇银行等新型民间金融也已经被央行纳入金融机构的范围;后者主要是指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在政府监管之外所存在的金融行为,例如民间借贷、合会、私人钱庄,股权投资、财富管理等。

我国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民间金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苏晓生教授的研究,我国的民间融资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前期。虽然那时的融资方式和担保制度与现代意义上的融资模式大大不同,但作为一种非官方的融资现象一直延续到隋唐,并兴盛于明清。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初期,民间金融几近鼎盛;在浙江沿海地区,民间金融规模已经超过了政府金融的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货币开放性趋势的推行,民间金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种勃兴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方金融垄断而对民间金融抑制导致的政策扭曲。由于官方金融自身存在诸多缺陷,由此而派生了民间信用活动。一般来讲在全国范围内,局部区域官方金融涵盖面越小,民间金融活动就越活跃,规模就越大。我国现行金融体制的官方垄断性主要表现为机构垄断、市场垄断、价格或利率垄断。只允许现行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外国银行在中国开办银行或分支机构,其他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允许开办银行,这是机构垄断;只允许批准的正规金融机构从事存贷款业务,民间借贷长期属于非法行为,处于灰色地带,这是市场垄断;由央行统一制定存贷利率的政策和行为属于价格垄断。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较快,某种程度上说明民间资本潜力巨大。民间资本不能开办银行,存银行很难保值增值,其他投资渠道狭窄,而民间金融活动又有着较高的回报,在趋利动机的驱使下,大量民间资本就流入了民间金融市场。正规金融机构特别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股份制银行出于“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考虑,主要服务于大中企业及有政府背景的项目,主要服务区域是大中城市。正规金融向大企业放贷的能力过剩,但却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和“三农”对资金的需求。而民间金融在我国民营经济和农村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满足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合作社及专业农户这些草根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民间金融是基于人际关系而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相比,民间金融在信息、成本、管理、服务等方面具备较多的优势,与草根经济天然、长期地结合在一起。民间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解决草根经济资金短缺、实现多样化资金供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我国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沿海地区,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正规金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民间融资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这些地区的民间金融规模大,浙江温州还被称作是“民间金融之乡”。

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民间金融快速增长,融资规模巨大,融资主体逐渐多元化。

(一)融资规模大且发展迅猛

企业、居民投资意识增强,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在通货膨胀预期和银行高存贷利差的条件下,一部分民间资本为追逐高收益,转向民间借贷。同时经济迅速增长带来大量的投资需求,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个私经济的资金需求难以从银行信贷渠道得到满足,迫使其转向民间融资渠道。民间金融的供给和需求都不断增长,民间资本不断发展壮大,民间金融的涉及面越来越广,融资规模急剧扩大。目前我国民间融资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而且近年增长速度接近30%。

(二)融资主体逐渐组织化

民间金融是一种复杂的金融现象,既包括保障性质的互助互济,也包括直接融资,还包括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融资活动。以往民间借贷作为自发、分散的融资活动,更多的是个人之间一种短期、小额、低息的资金互助行为,特别是在农村仍然广泛存在。直接融资主要是家族、乡邻、朋友之间在企业初创期和需求流动资金时相互借贷,以及较大规模的新办企业、房地产和高科技企业带有风险投资的性质的相互融资,这种投资性质的借贷利率高,甚至是高利贷。目前民间融资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有中介组织参加的活动,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包括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典当担保、私募基金以及合会、钱庄等。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民间资本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拥护者和实践者。有资金的个人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把资金以信用贷款的方式贷放出去,这种P2P网贷发展很快。社交网络开始发放小额贷款,一些金融产品也可以网购。由于融资主体的组织化,民间金融运作逐渐规范化。借贷手续比以前完善,现在不少民间借贷的手续参照银行办理,须签订字据,甚至签订包含金额、期限、利率等内容的正式书面合同。抵押和担保贷款方式占比提高,信用贷款比例下降。不少民间融资出于受法律保护和借款人承受能力的角度考虑,其利率一般在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以内。

(三)融资方式逐渐公开化

社会公众已普遍接受通过民间融资手段来满足生产经营和消费需求的理念。合同法和民法等明确了民间借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法律保护,这促使民间融资市场逐渐公开化。近年来,我国部分商业银行以及信托投资公司推出了委托贷款新业务。有资金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将资金由银行挑选客户代为放款,在银行的中介下,民间融资更为公开化。

(四)融资价值日益突出

当前民间金融已从生活消费需求为主转向以经营投资为主,主要解决草根经济生产经营资金不足,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领域。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和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民间金融基本满足了中小微企业初创时期的风险投资需求,挽救了一批资金链已经或将要断裂的中小企业,扶持了一大批农业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对一大批中小微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大中型企业也功不可没。民间金融与官方金融初步形成相互补充、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民间金融的制度缺陷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深入研究了民间金融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制度根源。指出:“由于缺乏规约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缺乏民间金融的有效监管制度、缺乏相应的机构设置和撤并制度、缺乏脱离行政干预的组织制度、缺乏相应的信用制度、缺乏相应的风险规避和保障制度、缺乏规范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产权制度,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民间金融出现了诸多经营环节的失范甚或违法犯罪的现象”。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民间金融存在着如下基于制度不规范基础上的弊端:

(一)民间金融还未取得正式的合法地位

遍布全国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网络组成了官方金融体系;传统的、小规模经营的民间金融,广泛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二元金融体制。官方金融机构很难与需求复杂、贷款量少且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草根经济合作,民间金融机构却可能克服正规金融机构的缺陷。民间金融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民间金融关系都应受法律保护。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法律或法规来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性,民间金融还未获得国民待遇,合法民间金融机构的数量也有限。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具有融资功能的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对缓解草根经济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的补位作用,有助于遏制地下钱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但限于数量偏少、覆盖范围有限,作用发挥不够。

(二)民间金融运作不规范且问题多、风险大

民间金融存在组织结构松散,管理方式落后,运作不规范等问题,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民间金融机构还普遍存在筹资难问题。民间金融具有为追求高赢利而冒险或投机的一面,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且随意性、隐蔽性较强,多数是私人交易行为,手续不规范,担保简单,更无跟踪监控机制,同时受借款人还款能力、经营状况和不可预期因素影响较大,易引发经济纠纷。民间金融机构也普遍没有完善的信贷管理办法来规范民间融资行为,随意性、主观性强,对融资方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一旦融资方骗贷,将给供给方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民间金融利率普遍超出了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和融资方的实际承受能力。对于资金的供给方来说,利率高能够为其实现资金收益的最大化创造条件,但过分追求资金的收益,而忽视资金的安全性,为其按期收回资金增加了难度。对于融资方来说,民间金融利率过高,加重了其生产经营的成本支出,获取利润的空间被缩小,能否按期偿还借款成为未知数。有些欠贷企业近几年由于经营不善,资产负债率高,在难以取得银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依靠民间融资特别是高利贷弥补资金缺口,加重了企业负担,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难度。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多种渠道转化为民间融资情况也大量存在,增加了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三)对民间金融缺乏有效的监管

民间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民间金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支持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推动了正规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民间金融又干扰着我国的宏观金融调控,从而引发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并不是要彻底“消灭”民间金融,而是通过合理的制度来规范民间金融,引导民间金融向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对正规民间金融机构采取分头管理的制度,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由地方政府监管,典当行、拍卖行由地方工商部门监管,而大型融资担保公司由银监会及派出机构监管。中央层面缺乏跨部门的民间金融协调监管机构;地方政府缺乏金融监管的人员、经验和技能。民间金融具有隐蔽性、分散性,有相当一部分民间金融还游离于国家政策法规之外,没有制度保障,也是监管的空白。监管乏力导致民间金融组织管理混乱,高利贷、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频发。

(四)民间金融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由于部分民间金融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资金的流向不一定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民间金融具有强烈的逐利性,投资盲目。民间资本过多集中于新兴的利润空间大的行业,极易导致行业生产过剩,出现经济结构性风险。民间资本大量流向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或企业,维持其继续生存,增大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难度。民间融资规模较大却没有纳入国家信贷总量,还干扰了中央银行对信贷和货币供给的总量监测与控制。

我国民间金融的制度创新机制

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公平竞争、相互补充、有序发展,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繁荣活跃和效率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金融活动将更加活跃,规模将日趋扩大,形式也趋于多样。应该正确认识民间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金融制度改革与创新,建立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推进民间金融制度创新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要放松对民间金融的管制,疏堵结合,将一部分民间金融纳入正式法律制度,给予合法地位,创造条件让其自发地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一)创新民间金融法律制度

民间金融是一种内生性的金融制度,由于长期金融抑制,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对其做出全面系统地规定与调整。大多数民间金融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不仅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限制其积极作用的发挥,还会产生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应当改变抑制民间金融的政策,制定有利于民间金融合理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制定《民间金融法》,明确界定融资和非法融资的界限,确定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保护正当的经营活动。引导其从地下转入地上,公开登记,逐步走向契约化和规范化轨道。明确民间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财务制度、经营范围、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明确组织禁止的民间金融行为及处罚规则。在《民间金融法》的框架下,地方政府可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规章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在立法模式方面,可在民间金融发达的地区先行试点,再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制定出一部相对详尽的法律在全国统一施行。浙江温州已经出台第一部民间借贷的地方法规《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这是温州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法制化的重要突破。

(二)健全民间金融组织体系

放开金融市场准入,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实现金融机构多样化。尽量通过发展多元化的正式或准正式金融机构来挤出部分非正规金融活动,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脱离人缘、地缘和血缘纽带约束的风险性较大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发展行业性、区域性民间金融机构,增强金融市场竞争活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及消费金融机构,比如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增设一些区域性金融机构,比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等,使之扩大规模。目前一批批互联网P2P网贷公司在陆续诞生和倒闭,因此要明确其性质、职能,促使其完善借贷流程,加强风险防控。适度拓宽民间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对风险控制水平高、运作规范的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逐步开放银行间拆借、提高主动负债能力。

(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信用服务和担保服务等,使他们改进服务价格和质量,降低风险。可以利用央行的“征信系统”和“个人诚信档案”等,构建民间金融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借贷双方自主、客观、准确地进行借贷决策。地方政府可以构筑规范运作、信息公开、有效监督、风险提示的民间借贷平台。如建设民间金融街,吸引民间金融组织入驻,并引入信用评估机构、担保机构提供配套服务,进行信用评估和担保。为进入民间金融街的民间金融组织提供交通条件、税收及其他公共服务。当入驻民间金融组织数量和融资额达到一定规模后,更有助于实现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随着民间金融街民间借贷规模大的扩大,民间借贷的规范化程度、安全性和效率就会提高。民间金融街还具有类似金融机构孵化器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培育处于初创期的民间金融组织。

(四)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和调控

民间金融监管制度应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公平高效、促进企业和公民获得平等融资机会为出发点,通过鼓励、引导、规范和监督管理,保障民间金融健康发展、提高包括民间金融在内的金融业的效率。政府要通过立法将民间金融纳入监管范围,对其实施依法监管。改变民间金融的监管思路,分层监管,并与工商、公安等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出台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民间金融行为。对民间金融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税务征收、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推进民间金融交易契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高利转贷、金融传销、洗钱,以及暴力催收导致人身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公安、司法部门应及时介入,依法坚决取缔,严厉打击。加强对民间金融的检测与调控。构建与完善民间借贷跟踪监测体系,为经济决策及宏观调控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引导民间资本合规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体经济。对民间金融的规模、利率、投向等动态跟踪把握。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对民间融资中出现的风险,能够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及时转移和化解,阻止风险的蔓延。

解决民间金融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要改变对民间金融的抑制政策,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对民间金融加以疏导。要放宽设立民营银行的限制,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对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蔡四平.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2)

3.苑德军.民间金融:中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J].当代银行家,2011(3)

4.范振喜.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5.何军,宁满秀,史清华.农户民间借贷需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苏390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1)

7.李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刘锡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9.马一民.构建我国金融安全网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10.邱兆祥,赵丽.城市商业银行宜定位于社区银行[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

11.谢平,许国平.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央行职能[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2.史纪良.银行监管比较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3.黄亮.银行业协会自律机制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2006(1)

14.宋立.当前地方金融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02(11)

15.秦敏.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监管的五点建议[J].四川省情,2005(8)

篇8

【关键词】中小城市 民间融资 非法集资

一、引言

近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小企业这一群体的快速壮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渐突出,民间融资这种“非正规金融”风生水起。特别在很多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服务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民间融资形式呈现多样化、混乱化,这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去年以来各地对民间融资乱象开始大力整治。随着温州、鄂尔多斯、安阳诸多地区高利贷链条断裂案件频出,民间借贷危机四起。何以造就中小城市民间融资问题如此突出,重拳打击下民间融资该何去何从,本文从中小城市民间融资发展背景入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二、中小城市民间融资发展背景

当前背景下,很多中小城市民间融资所处的经济发展程度、金融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和大城市有着较大差别。

(一)经济发展程度

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专业化程度、产业配套水平服务水平较低,经济规模较小,中小城市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直接影响力和辐射力较小,获得的资金有很大的地域性限制。另一方面,规模小也容易发展得快,特别是近几年及今后一二十年,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政府政策已明确城市化率的提高要以中小城市小城镇扩容为主,中小城市有快速发展的需求。中小城市靠国家直接投资的成分较小,大型企业占比重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民私营经济为主。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对民间金融有着巨大的需求。

(二)金融环境

一方面,中小城市是正规金融覆盖的较薄弱地区。国有大银行在中小城市的分支行缺乏灵活性、自主性,对中小城市占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开展业务有更大的局限性,同时中小城市的企业上市比率又较小,那里对民间融资活动有更迫切更巨大的需求,也容易造就民间融资活动的活跃。另一方面,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没建立起来,金融市场不规范,在巨大的融资需求下,高利驱使,投机盛行,各种合法的、非法的机构都试水民间金融。即使合法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也有诸多不规范的操作。

(三)制度环境

中小城市创业制度、金融创新制度较薄弱,同时,政府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常易出现执行过度或不作为的现象。这都容易导致中小城市民间融资难以有个健康发展的环境。

(四)公众对金融对民间融资的认知水平和金融意识水平较低

这在中小城市民间融资机构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很多人容易受高利贷赚钱效应而介入非法的金融活动中,而当这些非法集资崩盘,他们又容易对民间融资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三、中小城市民间融资特征

第一,中小城市民间融资需求巨大,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中小城市发展对民间融资有着天然的巨大依赖性。第二,建立在一定的亲缘、地缘、商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友圈互融资和相互推介拉拢介入民间金融的形式较常见。第三,民间金融在经济环境、制度环境不完善、公众金融意识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难以避免机构的良莠不齐,投机运作、套取资金、圈钱、关联贷款等道德风险容易滋生。第四,中小城市融资机构有很强的地域性限制,难以做到机构之间或内部资金互助、分散风险。其自有资本实力小,基础薄弱,也导致抵御风险能力差。第五,民间融资市场处于彼此分割的状态,资金、信息难以自由流动,致使无公开透明竞争而利率较高,市场无序,同时也使政府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四、关于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的建议

民间融资乱象丛生的一些中小城市在打击非法融资的重拳下,健康的民间融资秩序并没建立起来。一些合规的民间融资机构也像在走钢丝一样,担心触及政策红线,同时也因危机后公众在对民间融资的恐惧、不信任,民间融资正常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这使资金饥渴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非法集资乱象受“堵”受“杀”是好事,但民间融资更需要“疏”需要“立”。

(一)完善法律法规,界清非法集资界限,确立民间融资合法地位

在当今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不应按照原来一刀切的“高于银行同期4倍利率”或“吸收存款人数”定性非法集资。有些企业是向特定对象直接融资,如在亲友圈内或经亲友圈推介的,而且投向实业,企业资产负债比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存款人对贷款人了解较透彻,即使人数多,也不宜一概定性为非法。可以适当界宽非法集资,根据其投向、利率、资产负债比、人群范围综合界定。同时要以清晰明确的法律确立民间融资的合法地位,制定非银行放贷人立法条例,使民间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阳光化、规范化非常重要,特别对于金融认知度较低的中小城市,以防重力整顿民间融资的情况下民众从狂热走向一味排斥另一个极端,以防合规的融资活动受此影响裹足不前。

(二)加强监管

加强公安部、央行、银监会、工商部门、媒体的合作,有效监管打击非法融资机构外,也监管合法的金融机构是否有变相融资。同时加强监管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防范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另外要加强、激励公众监督检举。

(三)建立多层次的民间融资市场,多方位引导民间融资

第一,在各种协会互助会基础上,建立中小企业合作性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内部相互监督机制,同时充分发挥闲余资金的更大价值。第二,鼓励民间资金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发挥这类机构灵活性、信息获取优势。第三,中小城市可引入已成功的、独具有特色、专为小企业服务的小银行,如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在督促本地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同时,也有助于本地银行向成功者学习。第四,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增资扩股。第五,引导和推进金融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在规定业务范围内大力开展业务。第六,建立民间融资中介服务机构,给需钱者和有闲钱者牵线搭桥,提供信贷信息、法律政策咨询、合规操作与风险防范咨询。

(四)通过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渠道创新,引导民间资金供需接洽

充分利用和挖掘各方优势,进行创新。大银行有资金优势,在中小城市业务覆盖面小,有较多的闲余资金,可允许大银行向小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机构“批发”放贷,再由这些小金融机构向小企业分散放贷。银行同时有自身的资信优势,在此基础上创新服务业务,可以搭桥贷款,为民间借贷的双方牵线搭桥、充当监督与见证。银行也可以在民间融资中充当中介提供更多的服务,如结算理财、现金管理、担保见证、风险识别与控制等。各种协会和互助会有联谊优势,内部相互之间信息较充分,可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小企业合作性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城市合作发展峰会”及其他跨区的会议等,推动中小城市优秀企业、优秀项目跨越地域限制,在更大范围内融资。可以以政府为引导,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五)成立民间借贷平台

1.可依托市工商联,与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或中小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力搭建“民间借贷”平台。平台为资金供需搭桥,并通过自己的金融相关团队,为双方做出可信认证,甚至可以为贷款企业做担保。

2.创立民间金融产业园区。针对民间资金的难监管性,建立一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金融产业平台。汇聚于此的民间金融机构在此氛围下,自身将有动力规范业务、提升自身实力、商业信誉。园区监管将逐渐呈现透明化,对客户的竞争也趋于透明化、市场化、有序化,有助于民间利率合理化。

3.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或授权机构建立“同城贷”网络平台。平台促使民间借贷活动更加透明化。通过平台可方便地了解各方面的贷款信息,进行信贷咨询,可以集中比较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对象融资方式。

(六)强化信息披露、宣传普及金融常识

金融、公安、政府、工商等部门可通过单位信息栏公布金融信息,在官方网站开辟民间融资机构信息通报、金融常识、金融咨询、金融论坛等专栏,并通过媒体宣传,让众多百姓知晓。对于重大的事件,可由公安部门群发短信通告,让百姓知晓风险,也利于群众反馈,为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提供有利的线索。此外,可组织大型的“民间理财沙龙”的活动,组织阳光化操作的民间借贷机构与市民面对面,宣传金融常识同时,有利于提高外界对民间借贷行业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张希慧.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2009年我国民营经济遇到巨大困难和挑战,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在许多方面加速了这一困难,一批中小企业停产关闭,一批民间资本转向房地产和股市。事实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2009年9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在激发企业内生活力。

一、民间融资的双刃剑效应

长期以来,资金短缺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逐步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多次调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收紧银根,使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更为严峻。而中小企业中,又以民营企业占多数,以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为例,其资金缺口导致自2011年上半年开始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靠自有资金是不够的,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对民营经济无论从观念上、体制上还是技术上,对民营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不如国有企业。中小企业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缺口,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成本收益和风险的考虑,不能或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民间融资就成为中小企业解决企业资金需求的主要途径。

民间融资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能够活跃在金融市场上,有其诸多优势,其便捷性,能满足中小企业“短、快、灵”的要求,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金融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基本确立了浙江在全国各省中业务发展领先、改革创新领先、服务效益领先、运行质量领先的“金融强省”地位。“十一五”期间,浙江金融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金融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从5%增长到8.4%,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省域经济首位。2012年,浙江民间融资创新硕果累累。例如,以杭州为大本营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的崛起,杭州工商信托在全国信托业地位的稳固,厚道资产在商业地产基金上的创新,华峰集团在金融板块上的布局等等。

二、民间融资存在的风险

(一)非法集资和盲目民间借贷引发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民间融资行为中,故意欺诈的行为比比皆是,涉嫌民间融资故意诈骗的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出现一批专门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集资人,这其中混杂着少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的集资行为。集资人低息吸收资金后再以高息转借给别人,从中赚取利差,这些非法集资活动威胁社会安定,严重破坏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通常情况下,民间借贷的手续相对简单,缺少必要的管理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民间借贷容易向盲目和不规范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盲目和不规范最容易导致借贷双发发生纠纷,并妨害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以温州民间借贷为例,虽然对温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其盲目和不规范最终导致一些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境地,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危机,因此,不规范的民间借贷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二)高额利息和交替使用民间借贷与银行贷款,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为了生存发展,中小企业不得不借高利贷,虽然高利贷能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市场销售和企业自身经营等问题会使企业难以支付到期的债务,此时,企业不得不再通过吸收新的高息贷款来偿还到期的高息负债,最终企业陷入恶性循环,并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近70%的企业认为民间借贷风险较大,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虽然国家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但事实上,企业以高于此限的利率借入资金的情况为数不少,而企业的正常利润率往往达不到这个水平,当企业现金流枯竭时,只在以关门告终。另外,受高额利息的诱惑,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也通过账外经营参与高利贷活动,甚至将银行贷款高息借给其他企业,一旦与其发生借贷关系的企业资金无法及时归还时,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也因此被拖垮。

(三)民间借贷组织管理和运作不规范,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

民间融资行为一直处于社会经济边缘,究其原因,是资金供求信息的不对称性。真正的资金需求方很难通过正常的信息渠道获得闲置的民间资本,大多是通过小范围的熟人之间,或者通过一些专业的财务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具有放贷资格的法人实体进行融资。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物资调剂商行、典当商行等民间借贷组织一般都有完全公开的合法身份,这些机构有一定的自有资金和较广的人脉关系,还有一个合法的业务平台,民间借贷组织就在此身份掩盖下由过去的地下金融活动,逐渐转向半公开或公开。

三、民间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对民间融资的行政监管

1.监测民间融资信息

对民间融资总量、发展动态、资金来源等信息的监测,从微观上讲有助于提高资金融出、融入双方的信息对称度,从宏观上讲有助于把握民间融资走向,遏制非法集资的发生。以温州反映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偏离企业的核心业务,不负责任的高负债投机和盲目扩大投资,民间借贷脱离监管,导致中小企业的负担过重和风险积聚。因此,从信息监测的主体出发,应设立民间融资管理服务中心。由政府部门主导监测,人民银行、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配合的方式,建立民间借贷的日常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和反馈民间融资的数据和信息。通过信息监测,以期能准确把握民间融资的规模和发展动向,分析民间融资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作出相应的监管。

2.建立登记备案制度

政府登记备案制度的建立是对民间融资活动实现有效监管的前提,登记制度(政府备案制度)在规范引导民间融资活动以及维护国家金融秩序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制度优势。登记备案可由融出方来进行,因为作为融出方,其是制度的最大的受益者,其比融入方更有动机去实施它。当然,也可以设立统一的登记机构来满足社会资本的民间融资登记要求,顺畅民间融资渠道,为民间融资提供快捷便利的登记服务。另外,为了鼓励企业进行备案登记,应建立配套制度,如登记备案民间融资纠纷的利率保护机制和税收优惠制度。

(二)加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规范化建设

必须签订借款合同,明确担保条款。详细、明确、规范的借款合同是借贷双方发生借贷纠纷的处理依据,能够避免一些预见的或意外的风险,尤其是规避诉讼风险。中小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应当签订借款合同,且应当书写规范、条款清楚、意思表示明确。借款合同的当事人是单位或个人的,应分别按单位或个人的要求进行填写,同时,应注明借款币种、利率、利息支付方式、借款期限、担保方式以及违约责任与纠纷解决等。2、必须明确借款用途,确保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逐渐放弃实业,许多民间资金流入虚拟经济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由于目前民间借贷利率之高已经使企业难以用正常生产经营产生的利润来偿还,此时参与民间借贷的企业很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中小企业应严格测算资金需求,当企业面临暂时性资金短缺的时候,比如短期内资金周转发生困难等情况下,通过民间借贷满足暂时性的资金需求,但是必须严格根据事先测算的资金需求量和借款时间,并确保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努力打通中小企业与民间资金的连通渠道

1.研发各种适用市场的金融运行机制和产品

民间融资问题是集法制性、经济性、社会性于一体的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扶持中小企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以浙江省为例,“中小企业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多,投资难”这“两多两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小企业和民间资金两头未能有效对接,各种渠道的连通仍不够畅通,因此,如何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如何使民间资金在变革时期寻找全新投融资机会,如何规范引导中小企业与民间资金的对接,需要各界不断改革现有金融体系中的不足,推陈出新,研发各种适用市场的金融运行机制和产品。“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持续推进“金融强省”建设工作,以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为重点,以温州金融综改试验区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

2.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新一届政府在应对经济放缓时,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小微企业的改革举措。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金融“国十条”明确表示,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进而,工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央行及银监会等部委陆续调研,酝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多方面政策和措施。8月12日,国务院再度公布了多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集中推出政策在视觉上固然震撼,更让人关注的还是具体落实的情况。有的民营企业老总坦言:“虽然口号年年喊,政策年年有,但中央的政策到了地方难免会“走样”。很多利好扶持政策在落地时,惠及不到我们民营企业。”因此,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仅靠政策倾斜远不足以成事,还需要把民间存量资金盘活,要让多重融资体系对中小企业予以支持,包括小贷、村镇银行、担保等方式。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打造一个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的体系,不仅涉及金融业,还包括会计原则、财务和统计方面的改善,以及全面的政策开放等,同时,加紧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地带,使中小企业能更便捷、更安全地获取资金,融资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民间金融活动的风险及规范化对策[J].浙江金融,2008(3).

[2]邹昆仑,尤雅.我国民间融资研究最新进展及述评[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10(6).

[3]李来福.应尽快建立民间融资监测体系[J].西部金融,2011(3).

篇10

【关键词】民间资本;中小企业;融资难

一、引言

多年来政府部门一直对民间金融进行取缔和严厉打击,民间金融只能戴着非法的帽子,艰难地在夹缝中生存,一方面是大批中小企业资金紧缺融资无门,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民间资本闲置或低效率运转,这种资本配置错位的矛盾刺激了地下金融(包括地下钱庄)的快速滋长。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0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房产限购政策使得股市、楼市不振,越来越多的资金从股市、楼市中撤出,全国各地闹起了“钱荒”,随着借贷利率高起,民间借贷渐渐成了居民新的“投资渠道”,民间资本开始活跃起来。目前民间借贷的年利率高达120%,即使这样,民间融资还是供不应求。如何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活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防范高利贷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企业在融资面临的困境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被称为“最活跃的经济细胞”,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完成了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举足轻重相反,该类群体在融资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国有银行,其新增量信贷资金的70%都投向了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得到的只有30%左右的信贷资金。因此,可以想象,90%的企业抢占30%的资金,是根本无法满足其需求的,在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规模较小的30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是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其融资需求就被列为更低层次了。渣打银行的调查显示: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因素主要有贷款手续复杂、审批时间长、无有效资产抵押、贷款利率高、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获得贷款的附加成本高、自有资金比例低等,而这些因素又恰恰是由贷款交易双方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具有难以消除性。

2011年年初北京两会确定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性偏紧,名为稳健实为紧缩。央行在2011年已经六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三次加息。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实施之后,使得南方沿海城市大面积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进一步加重,现在逐渐向内地转移。

三、民间资本的现状

民间资本是掌握在民营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中属于私人股份和其他形式的所有私人资本的统称,主要指私营企业和个人的资金。中国经济改革30年成就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藏富于民”。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使城乡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30万亿人民币。然而,由于实业投资方面的市场准入障碍,民间投资转化为实业投资的比重较小,使得巨大的民间资本的运用效率或创富能力从总体上还是比较低,持续发展的能力令人堪忧。

当然,民间资金的所有者并不情愿将规模资金存放银行仅获得孳生利息。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的经济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法律不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存在,民间资本等于空白。伴随着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形式的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大量的私有资产为民间金融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基于金融体系稳定的考虑,国家为金融行业设定了高门槛,私人经济并没有在金融领域获得像实体经济中所获得的发展空间。随着民间资本的越来越壮大,其参与金融生活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近些年来民间资本以其他各种方式参与资金的借贷业务,包括私人借贷、集资、地下钱庄以及一些古老的方式例如合会等都体现了这一愿望,而这些方式又大多发生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中。民间资本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高利贷、非法集资、诈骗等一系列危害社会稳定的事件。随着国家对民间金融态度的转变,民间金融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因而以什么方式引导和利用好民间资本为经济服务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急迫问题。

四、利用民营资本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策略

(一)利用民间资本继续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让全国性大银行去放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是不经济的,尽管大银行为了降低成本,在开发计算机筛选系统进行小额放款,但这很难对小、微企业生效,也不利于控制风险。因为小、微企业的特点就是经营不稳定、不规范。中国存款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了,但贷款的需求满足程度还有不少差距,政府要充分尊重民间资本的投资欲望和热情,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流向,激活民间金融市场,鼓励民间资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去做这样的业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由民间资本组建的中小民营银行

民营银行是中国国有金融体制的重要补充。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必然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建立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营金融机构将有助于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缓和外资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从政府的政策导向、法律体系的建设、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的完善、产权制度的改革、投资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配套的改革,建立和发展民营银行对于启动民间资本,降低政府负担,化解金融风险,完善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制度环境、社会信用环境和市场环境。利用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搭建一个资金平台,建立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的联系,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鼓励民间资本成立担保公司

作为银行,其固有的贷款模式流程,造成中小企业主大量时间浪费,小企业向银行直接申请贷款受理较难。加快发展由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或者由政府引导和激励民间出资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开辟新方案,已是现实的必然。

首先,在贷款的风险控制方面的管理成本较高,而收益并不明显,对于这类贷款,担保机构可以通过优化贷中管理流程,形成对于小额贷后管理的个性化服务,分担银行的管理成本,免去银行后顾之忧;其次,担保公司表现出灵活多变的为不同企业设计专用的融资方案模式,大大节省了企业主的时间与精力,能迎合企业主急用资金的需求;再次,银行贷款的事后风险被担保机构的现金代偿所释放,大大解决了银行处置贷款抵押物难的问题,有些担保机构做到1个月(投资担保甚至3天)贷款逾期即代偿,银行的不良贷款及时得到消除,之后再由担保机构通过其相比银行更加灵活的处理手段进行风险化解;最后,担保公司在抵押基础上的授信,额度大大超过抵押资产值,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需求资金。

(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市场

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是一种权益投资。从风险投资比较成功的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风险投资大多来源于私募融资。发展风险投资主要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政府直接出资不是主流,民间资本才是风险投资的主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由于决策富有效率,在退出机制完整的制度安排中较易获利,因而构成市场主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既是实现民间资本增值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的双赢之举,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现实、合理的选择。

(五)完善资本市场,推进民间资本投资中小企业股权和债券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健全,股权和债券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应用还存在较多困难。然而,从国外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看,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并非从银行贷款,而是股权融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主要还是以企业家自己投资为主。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减少在这方面的政策及行政上的障碍,实施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另外,企业债券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逐步放松规模限制,减少进入障碍,扩大发行额度;完善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能够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还应放开债券利率、丰富债券品种,让中小企业以其可承受的利率获得生产发展所需资金;为便于中小企业债券的发行和流通,也应加快中小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的改革。要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本市场,加强中小企业自身信用体系建设,消除中小企业面对资本市场的进入壁垒以方便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直接融资。

(六)建立中小企业统一的征信体系,降低民间资金融通成本

通过由政府或民间主导建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服务机构,开展联合征信业务,从企业、金融、经贸、财政、税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全方位地收集企业的生产经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情况等综合信息,建立企业档案,形成客户信用调查报告。并逐步建立信息、信息共享和网络化的信用监督体系,任何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上网查询,实现中小企业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为民间资金的投向提供有力的支撑,降低民间资金的贷款和流通成本。可以说,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库,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在搭建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的桥梁上奠定了根基,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治本良药。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民间资金纳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把民间金融的固有特质与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相契合,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出路。但是,由于受缺乏法律规范、监管乏力且来自相关部门的指导不足,担保制度不完善以及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等体制上的因素的制约,使得民间融资在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从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结构、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与多层次的国民经济体系相呼应,各尽其职,各取所需,在有效控制民间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调整民间金融供需矛盾,加快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相关配套政策,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为打通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通道奠定了基础,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彩虹.美日中小企业融资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对策[J].现代企业,2002(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