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发展策划

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山西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山西作为一个内陆资源型省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相当艰巨,因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便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山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2009年已发展到4200多家,销售收入达到420亿元,对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明显带动作用,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如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落实难,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不高等。

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山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政府可通过制定实施财政、金融、税收、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来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从全省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中切出一块作为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并整合各种涉农、支农资金,优先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或关联项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政府及金融机构的作用,对国家和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重点给予信贷支持。

三要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高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开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行业,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真正享受到国家和山西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四要进一步改进和适当放宽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地管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需非农建设用地,可优先安排国有土地,也可采取作价入股、联营、租赁等方式,盘活集体存量土地,还可引导农户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地使用权,或以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此外,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电、通路、办证、收费等方面,也应制定和完善具体优惠政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鼓励发展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为主体的中介组织,是连结市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机制好、服务优、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大市场与小生产中的纽带作用及农户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其次,要建立和发展行业协会。按照“民办、民营、民建”的原则,重点扶持建立和规范一批规模较大、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良好的行业指导协会,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发展格局,发挥协会在行业指导、价格协调、信息交流、科技推广、产品流通和企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要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纪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兵作战”模式,鼓励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农民经纪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实践证明,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机制,是把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一)要加速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引导其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要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取每个龙头企业都能培育出一两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得出、叫得响的精品名牌。

(三)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鼓励煤炭、房地产、钢铁、采矿行业的老板投资农业产业,同时采取“内联外引”的方式,实施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实现龙头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四)要积极引导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农户和中介组织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稳定的融购销、服务为一体的利益联结关系,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

四、全面提升企业管理者素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家素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措施。要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常规或专题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有目标地分期分批组织龙头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到省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到有关高等院校进行研修,或就地举办培训班聘请高级专业人才集中授课,以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经营管理和市场策划、营销、开拓能力。

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引进高、新、先进科技,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

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科研项目,各级科技、财政部门要给予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

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应用科技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发挥山西农业的比较优势,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山西特色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思路,着力打造九大产业链,全面构建山西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一)是依托长治、晋中、忻州等玉米优势产区,打造玉米产业链,大力发展以饲料、淀粉及其深加工为重点的玉米加工企业。

(二)是依托太原、晋中、吕梁、朔州等高粱优势产区和东西两山杂粮优势产区,打造小杂粮产业链,大力发展白酒、老陈醋为重点的高粱、杂粮加工企业。

(三)是依托晋城、大同、朔州、太原等生猪重点生产区,运城、晋中、吕梁等肉鸡产区,中北部肉牛养殖优势区。忻州、朔州、大同等肉羊产区以及特种养殖优势区,打造畜禽产业链,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猪、鸡加工企业,稳步发展肉牛、肉羊加工企业。

(四)是依托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打造奶业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乳制品加工企业。

(五)是依托中南部水果产区,东西两山核桃、红枣产区,山楂、沙棘等特色果品区,打造果类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果汁、核桃、红枣以及山楂、沙棘等果品加工企业。

(六)是依托晋中、运城、临汾、大同等蔬菜主产区,打造蔬菜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蔬菜加工企业。

(七)是依托朔州、大同、运城、太原等优势产区,打造薯类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薯类加工企业。

(八)是依托运城、吕梁、朔州等油料优势产区,打造油料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油脂加工企业。

(九)是依托晋北黄芪,晋东南党参、黄芩,晋南生地、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打造中药材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药材加工企业。

总之,要围绕九大产业链优先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推动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参考文献:

篇2

1.1有机农业在多数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有机转换过程,过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有机产品论证,取得有机产品标识,才能大规模地发展。宜春市除万载县外,其他县(市)有机农业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绿色食品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1.2生产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认识不清

一是对有机农业强调建立持续的生产体系不清楚,把有机农业仅看成是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传统农业,把发展有机农业简单地当成走回头路。二是把有机农业转换期出现的情况

当成整个有机农业,认为有机农业的作物品质低、营养差、产量低。三是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者概念混淆,用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替代有机农产品。

1.3农民的短视行为影响有机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讲究实惠,而有机农业需要3~5年的有机转换期,有机转换期收入较低使一些农民难以接受。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农民也受短视行为影响,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有机农业产品的品牌发展。如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源地茭湖乡尽管有机农业已深入人心,但据调查,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时常有施用农药、化肥以增加产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1.4政府、社会、农民三方未形成合力

万载县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有机富民”,靖安县提出将该县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有机农业县,其他县(市、区)也有一些提法和思路,但各县之间协作较少。宜春市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发展,成立了有机农业办公室。虽然办事机构齐备,但上下齐动、各方形成合力不够。

2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2.1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齐心参与,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对有机农业的管理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认证、稳步发展。如加强有机农业、有机产品生产的组织和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法规标准,严格实施有机质量控制;出台扶持政策,实行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有机生产技术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加强有机生产的配套产业开发,为建设高标准有机基地创造条件;建立宜春市的有机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等。

2.2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走综合开发之路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有下列有利条件,①生态优势,宜春市自然生态条件好,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②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面积达6667hm2,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政策优势,宜春市政府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的四大重点产业来推进,在人、才、物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利用生态优势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例如该市竹材加工和利用历史悠久,在80、90年代竹产业的加工产品基本是“三板一筷”(竹地板、竹胶板、竹模板、卫生筷),通过对竹产业的技术引进以及科技创新,目前该市的竹产品已经发展到竹键盘、竹鼠标、重竹地板、侧压板、竹纤维以及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等[3-5]。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有机农业。硒元素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防衰老、排毒解毒等功能。宜春市的袁州区和丰城是富硒地区,丰城富硒农业产业园中富硒蛋、富硒大米及袁州区的富硒矿泉水已有一定名气。将有机富硒农业策划好、宣传好,提高其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

2.3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发展宜春市优势产业基地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2.4形成各县(市、区)有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规模

篇3

1 同心县农业主要产业基本情况

种植业是同心县农业经济的基础,种植业在同心县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符合产业发展的方向,对同心县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属同心县农业的基础产业;劳务产业在同心县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对增加农民收入影响较大,对同心县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同心县农业的支柱产业;草畜产业在同心县具有资源优势、数量优势、传统优势和民族优势,发展势头强劲,属于农业的优势产业。在党的政策的支持下,同心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农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56900.2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1703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900元增长到2011年的3942元。主要表现在特色种植、草畜产业和劳务产业已初具规模,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基本稳定等方面。

2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植业结构还不够科学合理

旱作区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陈旧,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冬小麦、春小麦面积过大,上等好地都用于种小麦,但经济效益差,在正常年景下,每亩小麦的产量仅有40多公斤,亩收入80元左右。遇到旱灾,没有收成。

2.2 农业支柱产品规模不大,数量不多,产业链条不长

市场经济规律下,农产品不是物以稀为贵,而靠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增产、增效。但同心县的农产品,除了玉米、马铃薯外,其他产品都因数量太少,形不成规模。

2.3 设施农业发展不快,效益差。

同心县扬黄灌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步伐十分缓慢,“菜篮子”工程效益发挥不明显。同心县现有温棚3万亩,真正发挥效益的还不到30%。在市场上,70%以上的蔬菜都是靠到外地拉运,50~60%的牛羊肉也是靠外地贩运。

2.4 输出劳务人员劳动技能低,收入不高

目前,劳务经济已占同心县农村经济的1/3以上,但绝大部分都属于体能型,就是说凭体力挣钱,而不是凭技术挣钱。据同心县劳动就业部门统计,2007年截止8月底,全县输出劳务人员7.9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76亿元,输出人员人均收入729元。如果输出人员有一半是有一技之长,每人次按提高工资30%计算,同心县的劳务经济收入至少会达到3.6亿元。

2.5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不足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从总体上说,农民普遍家底簿,没有资金积累,农业投入乏力。地方财政每年的支农资金由于落后非常有限,主要是靠中央和区财政来支农。金融系统仅有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村进行信贷,但由于信贷资金有限,也远远满足不了发展农业产业的需要。农民贷款难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

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心县是以农为主的地区,农业兴,则全县兴,农业衰,则全县衰。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必须要走产业化的路子,这是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所决定的,结合同心县的实际情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

工作。

3.1 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方向

以发展增效农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条件,因地制宜,优选农业支柱产品,对支柱产品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发挥优势挖潜力,扩大规模增效益。实现装满“粮袋子”,丰富“菜蓝子”,养牛养羊“垫底子”,劳务输出“挣票子”的目的。

3.2 选准支柱产品,促进优势支柱产业的发展

社会要求发展现代农业,但现代农业不仅要求高产,而且要求优质高效,这是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同时,同心县农村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大部分农产品都必须进入市场后,才能成为农民的收入,要取得市场优势,不仅要有批量,而且要有质量,只有靠产品数量和质量去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占稳市场,取得效益。在种植业上,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西甜瓜、红枣等优势产业。

3.3 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实现品种优良化、管理科学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产业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技术。一是留住和用好现有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大胆搞创新。二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力争每个农户中都有一名以上家庭成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三是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尽快解决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品牌杂的问题,力争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四是十分重视规模化,没有规模,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效益。

3.4 处理好发展支柱产品与非支柱产品的关系

一个乡镇有一个乡镇的农业支柱产品,要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支柱产品,绝不是不允许发展非支柱产品,恰恰相反,非支柱产品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客观性。首先,要满足科学轮作倒茬的需要;其次,要满足农民自身以及城市居民饮食多样化的需要;第三,为今后新兴支柱产品的选择提供较大的“预选框”。在安排支柱产品和非支柱产品的生产结构时,要符合作物生产的自然规律,适当考虑农户的习惯,重视示范引导的作用。要做到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比例协调发展。农业支柱产品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要以养殖业、加工业作为出路(如提供饲料、原料),养殖业的发展又要以种植业发展为条件,互相促进,循环利用。

3.5 转移农村剩余劳务力,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同心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就业门路不广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过剩是目前农村诸多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几年,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劳务输出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反馈回大量信息,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输得出,一个村男劳力的输出要达到60%,女劳力的输出达到10%;二是搞好输出劳务的技术培训,收入肯定会有大幅度增加收入;三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农业资源,拓宽农业发展空间,转移更多的劳动力;四是加快小集镇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

3.6 注重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大力提倡建立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科技现场会、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在培训内容上,一是加强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并对传统农业和先进农业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嫁接等,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分包,投包,农业政策。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体制的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是在巩固的基础上,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扶持、引导扩大农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农业产化之路,是当前农村工作重中之重。

一、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三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利益一体化。

从制订战略性政策的角度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农业运行的全过程,其中除农业产品市场化外,特别重要的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和技术的市场化;二是推进农业运行的高度化。一方面是将传统的低级产业一一粮食种植业降低比重,通过发展其它种植业,用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式, 促进农业高度化发展; 另一方面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使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提高其附加值, 再则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水平, 使大工业技术和"实验室"技术能普遍而有效地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实现农业运行的有序化, 不但使农业生产各部门要有组织性地进行局部的分工与协作, 而且还要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农业资源的有序和有效配置。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农业从传统的产品生产演进到商品生产,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经营明显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农业。基于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将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注入新的内容。如何实现农业增产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实现农民增收才是我们工作的中心。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农产品市场已经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农产品短缺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过去一提到农业往往意味着农业生产以产出为首要目标, 现在所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必须认识"经营"农业的真实含义,即搞农业生产要与赚钱挂钩;农业不再是过去的"从田头到地头"只求产出不求收益的统购统销的模式,而是要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让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机制获得和投资其它产业-样的平均利润。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也涵盖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在产业化经营农业的观念下,过去单个的某一种农产品都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整个农业将呈现为众多的各具特色的"链条型经济"格局。积极探索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竟争力,实现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是制订和实施农业产业政策基本点。

"经营"农业还体现人们对农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对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多样化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要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出现了"生态环保农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等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要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要懂得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而且还要懂得农业的经营管理,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品牌经营意识,讲究市场营销策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借用工商企业管理的理念,用工商企业的经营之道去经营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的企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整合,它包括相关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享,这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最终能使各相关的利益主体都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成本。目前,农业产业经营实现形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基地化,集约化生产,这种模式是由具体的农产品生产引发和拓展而成的。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上属于这个层次,虽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公司十农户","订单农业"多受制于市场开发不力,流通渠道不畅及信用关系脆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时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靠"田头摆卖",小商小贩式地"惨淡经营"。因此,寻找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和配置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化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应成为我国政府农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因而对政府指导和管理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相关政府和法律为各参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制订政策的角度来把握,一是要发挥农民主体精神和首创精神,遵重农民意志,不搞硬性搭配,不搞一刀切,实行自愿、自觉的原则,以典型示范引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要素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二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定位的改革力度,从创造"产业化"农业和"经营"农业的良好环境出发,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三是要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培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产品化的观念使农业商业化经营未能获得全社会认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因此,要十分注重发现、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人才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

篇5

1增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尽管潍坊市是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源地,并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产业体系不断向精深加工延伸,经营方式不断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经营体制不断向以产权为纽带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转化、农业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问题仍然存在。面对新形势和机遇,必需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一是充分认识到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连接起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衔接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二是认识到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竞争力和比较效益。三是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一头连农业,一头连工业;一头连农民,一头连市场,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经营理念、现代管理模式,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将会产生综合效应,必将有力地带动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一定要进一步增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主要矛盾,突破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继续深化发展[3]。

2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取决于龙头企业的素质。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产业化;没有龙头企业的大发展,就没有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大提高。必须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大的龙头企业,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必须遵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按照“形成规模优势、相对集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地域界限”的要求和“放活、少取、多予”的原则,突出“多(多种形式)、强(强带动)、外(外向型)、深(深加工)、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大规模)”,坚持高位起步、多元投入、扶优扶强的思路,努力建设一大批能够搞好服务综合功能、深化加工、开拓市场、更好地发挥引导生产,真正担负起辐射带动作用,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

一是合理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并举;二是大中小并举,构建功能互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体系;三是质、量并重,促进龙头企业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四是搞活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农业龙头企业法人结构,完善经营监督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的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3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推进企业与基地建设一体化进程

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对农业生产中产、加、销脱节现象,真正把基地建成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大力推广“公司+基地(或中介组织)+农户(或农业工人)”的现代经营模式[4-6],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基地的关系,实行工厂化管理,改变目前主要靠市场采购原料的被动局面。企业可采取返还一定利润、建立风险基金等形式,严格地管理、指导基地生产过程,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五统一”的办法,包括统一供应生产物资、统一制定质量标准、统一组织生产管理、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和统一检测收购销售。此外,也可由企业对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企业长期租赁农民的土地,农民以企业工人的身份为企业生产原料,提高产业化程度,实现原料生产工厂化、农民工人化、基地车间化。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与龙头企业通过签订原料生产收购合同,中介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农户生产,从而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或者直接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共同参与企业经营和分红,使企业与农民形成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4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质量不高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和农业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如何将市场对农产品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农民可操作的标准,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具体而现实的问题。应当做好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农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为使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生产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以便与国际标准接轨。二是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形成以国家级质检机构为龙头,以省级质检机构为骨干,以市、县质检机构为重点,以企业质检机构为基础的配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健全质量检测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严把质量关,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加强质量认证工作,积极开展质量认证,培育出更多的消费者认可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凡是达到质量认证条件的,都要搞好原产地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具备一定条件的,要积极争取ISO9001、ISO14000以及GMP等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和安全卫生认证。靠名牌带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水平发展。此外,还应搞好生态农业建设,保证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无污染。因此,潍坊市应加强灌溉用水污染、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

篇6

论文摘要 总结了大通县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大通县属高原大陆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候凉爽,土质肥沃,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交通便利、宁张公路贯穿全境,并通有宁大高速和宁大铁路线,乡乡通柏油路,50%以上村庄实现道路硬化,利于农产品的运输。通讯发达,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开通了大通县农业信息网、农业电话语音咨询热线,县乡各机关单位全部实现电话、传真与电脑办公,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通过实施省、市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的建设,为打造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通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大通特色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1 农业生产现状

“十五”期间,在确保农村自用粮食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4.6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总产量7.9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1.40万公顷,总产量4.56万吨;马铃薯0.57万公顷,总产量2.48万吨;蚕豆面积0.26万公顷,总产量0.71万吨;油料1.94万公顷,总产量4.43万吨;蔬菜面积0.29万公顷,总产量11.26万吨。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占到60%。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调整优化,由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产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结构”转换。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了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级病虫监测点。

2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2.1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

“十五”末,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农技推广中心现有职工5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名(占85.7%),工勤人员8名(占14.3%)。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9名,初级职称22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由专人负责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病虫信息,指导全县的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全县20个乡镇均建有农技综合服务站,管理模式以乡镇管理为主,现有人员74人,其中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6人,其他14人;村级服务基本以县乡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服务为主。

2.2 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了青春533、高原448、乐麦5号、民和853等小麦优良品种;青海9号、10号、11号、12号等蚕豆新品种;青杂1号、青杂2号等杂交油菜品种;狠抓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点推广了脱毒175、下寨65、青薯2号、大西洋等马铃薯脱种,使粮油作物的生产逐步向“小麦良种化、蚕豆优质化、油菜杂交化、马铃薯脱毒化”的方向迈进。并累计推广旱作沟播技术0.73万公顷,配方施肥技术7.67万公顷,种子包衣技术0.18万公顷,病虫草害防治技术23.0万公顷以及农业重点新技术2.43万公顷,受益农民19万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2.3加强了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

重点实施了优质油菜、优质蚕豆、马铃薯种植基地等项目。2007年共建立优质蚕豆、油菜沟播、小麦良种繁育、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商品薯生产等为主的31个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6.7hm2。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且特色种植初步形成,并向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县建立14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其中马铃薯特色产业村3个,面积232.92hm2,平均产量33.75t/hm2,收益达2.025万元/hm2(0.6元/kg),总收入471.7万元;油菜特色产业村4个,面积9.488万公顷,平均产量3 375kg/hm2,收益1.215万元/hm2(3.6元/kg),总收入达512.3万元;小麦良种繁育种子村4个,面积327.7hm2,平均产量4 500kg/hm2,收益1.08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53.9万元;蚕豆良种繁育种子村1个,面积505.4hm2,平均产量4 875 kg/hm2,收益1.17万元/hm2(2.4元/kg),总收入39.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和特色种植产业重点乡镇,发展势头积极。

截至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842.85元,比“九五”末增长64.98%,“十五”期间年递增10.53%。农技推广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3 存在的问题

3.1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大通是少数民族居多的自治县,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本素质偏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差。虽然每年都进行科技培训,但传统种植观念改变较慢,因为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真正掌握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青年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力度不大;由于经费紧缺,不能系统的进行定期培训,科技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3.2良种引进、繁育管理工作滞后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其职责是进行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引进良种是农业的基础措施,而我县在良种引进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在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执行,往往导致引种速度慢、推广面积小,甚至出现引种失败的现象。我县农民对良种引进的认识不够,习惯于常规品种的种植。另外,我县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购买良种的能力有限,在良种推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引种方面,管理工作跟不上,对未经审定的品系,进行随意种植,导致品种繁杂。不能明确品种优良性,也是不能取代常规品种的根本原因。

篇7

摘要: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失衡,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城乡间的经济交融,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因此,研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城乡的非均衡发展,而且这种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改变城乡二元格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通过贸工农一体化和产经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可以促进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促进城乡间经济交融,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一 城乡一体化概述

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这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在这里,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整体,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资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存,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与作用。城乡一体化并不等于城乡一致和城乡差别的消失,更不意味着非均质社会空间演变为一种彻底的均质空间。它强调城乡间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交流、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这种差别,是城乡之间合作、互通和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而且在科学合理的配置安排下可以转化为各自特色,促进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形成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而提出的。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早期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并非我国特有,但是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产生的城乡户籍制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城乡产业的发展和资源的流动,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相对于其它的发展中国家更加明显。

我国特有的城乡隔离制度和经济二元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当前,农业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农村已经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市民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时期。因此,重新认识和调整城乡关系,使两者由对立、分离逐步走向协调、融合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乡一体化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包括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模式,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模式,苏南以乡镇企业为连接点、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的城乡互动发展模式以及以龙头企业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等。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1农业产业化的内容及其特征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农业产业化以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为首要问题,以市场化农业为经营对象,以生产的专业化和集中化为表现形式,以集约化生产为其内在要求,以社会化服务为根本保障。

2农业产业化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1)农业产业化缓解二元结构矛盾从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计算公式来看,理论上讲,有两条路径可以实现对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改善:第一,“非农产业GDP比重的缩小、农业GDP比重的扩大”有助于改善二元结构强度;第二,农业人口比重减少、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也有助于改善二元结构强度。

农业产业化则是一条较为有效的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强度的路径:农业产业化实行农企合作,通过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商品化,从而使大量从传统农业中“涌流”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消化在现代农业内部和转移到其它产业中。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传统农业的人口比重,增加了非传统农业人口的比重,另一方面,又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在国家GDP中的比重,从而改善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关系。

(2)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农产品走向市场,提高商品化率和转化增值率,催生和扩大市场农业份额,使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与市场有效对接,在城乡之间实现市场化最优配置,提高市场化水平。通过农工商联合公司、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国内外市场,一头联系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的农民,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环相扣,为农民走向市场牵线搭桥)。

(3)农业产业化可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使产供销有机结合,农民可以分享一部分加工增值和经销利润;通过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使农民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同时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条件。近些年来,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使我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了3000多元。

三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虽然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但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许多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经营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有待于创新,龙头企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壮大,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市场流通还不顺畅,相关产权界定仍不明确,政府职能发挥还不到位,社会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此,对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以下对策:

城乡差别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于产业差别,现在以农业与非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差异即城乡二元结构强度作为指标来考察城乡产业差别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1创新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按照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有效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按照参与主体划分主要有: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几种,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买断式、合作式(包括股份合作式)、合同式、利润返还等。各种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对于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的适用性,因

此,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对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创新。在模式的创新选择上,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本着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的思想,改变一家一户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引导农户规模生产;在利益机制的选择上,要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旨在通过创新机制调动各利益主体合作的积极性。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组织者、生产中心、加工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所以,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如何,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直接影响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并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的水平。

(1)扩大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

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因此,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要根据区域优势重点发展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狠抓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招商引资,落实各级扶持政策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龙头企业积极上项目,发展精深加工,创建知名品牌,增加企业效益。在建项目的同时要谨防主导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聚优质资产,实现强强联合,扶持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2)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聚氰胺”事件给我国的奶产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少龙头企业面临危机。因此在龙头企业的建立过程中,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按市场准入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就成为关系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提高质量,不但要加强企业内部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测,建设自身质量标准体系,注重产品的包装和标识,还要对生产基地和农户提出要求,帮助其建立起必要的检测手段和制度。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还要注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带动农户能力的大小,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龙头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大力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

3完善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分散状态下的小农户相对于市场的瞬息变化属于弱势群体,难以规避和化解市场风险。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市场信息、良种策育、疫病防治、技术推广等专业协会,支持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政府部门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主动“让渡”应该由市场中介完成的事。中介组织也要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对农户组织的吸纳力,为农户走向市场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组织支持。政府要帮助引导中介组织建立一套权利制衡的管理机制,形成规范化的运作制度,使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形成的中介组织在沟通市场与农户间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实现一体化经营。

4深化城乡流通体制改革

坚持放开农产品价格和购销的改革方向,不能因为市场上产品价格的正常波动而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要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加快农产品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农产品宏观调控机制,完善农产品保护价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城乡流通环节和流通渠道,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保证城乡物资交流渠道的通畅。城市流通部门应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为今后的工作重点,组织和协调好龙头企业与城乡之间的关系,把工业品带下乡,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要改变过去城市流通部门只面对城市市场的单向流通形式,将更多的商品、技术扩展到农村。

5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是活化生产要素,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体制的关键工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加快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核心是通过推行股份合作制和租赁、兼并、拍卖等改革措施,达到明晰产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搞活土地经营机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上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上地使用权,鼓励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6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

政府在转变职能、加强公共服务方面要做到:一是搞好信息服务,建立农产品价格和需求信息网,方便农民免费查阅。二是建设好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借贷提供方便。三是完善市、县、乡镇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和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技能培训中心,搭建起劳动力统筹就业的平台,提高农民整休素质和就业能力,维护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合法权益。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对农村“村村通”、供水改水、通电、通广播电视、合作医疗等市场失效的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低保和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保障。五是建立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着力解决产业化的共性问题,努力突破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加快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洪银兴,陈更,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

[2] 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3(5)

[3] 宋英杰,陈银春,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4] 黄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基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比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 宝应;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由产品型向商品、市场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自然型向生态、可持续型转变,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传统种养产业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推动我县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的战略举措和重要带动力量。近年来,我县围绕 “工业化强县、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发展战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明确农业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推进“赶超发展、争先进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基地化、科学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财政收入30.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1.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多年来,我县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积极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参与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得到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一批加工企业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种类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与农户联结关系较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借助各种产销协议、合同契约、保护价和按股分红等方法,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l家、省级4家、市级12家、县级18家。2010年,35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达42.9亿元,实现利税2.63亿元,加工农产品总量45万t,带动本地农户35万户次。

2.特色农业优势彰显

宝应地处里下河地区,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大宗农作物的优良品质,其中尤以有机农业和水稻、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为主的“四水”最具特色。是全国有机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县份之一。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运西湖泊、东荡湿地和中部平原为主体的三大有机农业生态体系,有机稻米、有机大闸蟹、有机莲藕、有机畜禽、有机水果五大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已陆续建成有机产业园区12个,面积10.8万亩。宝应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江苏省荷藕产业出口示范区。常年种植水稻85万亩、小麦75万亩,年产粮食80万t;“宝应荷藕”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常年种植荷藕12万亩,产量、品质和出口量均为全国之冠;荷藕、慈姑、芡实、菱角、水芹菜等水生植物种植历史久、面积大、产量高;宝应水产养殖面积50多万亩,年产水产品近15万t,其中河蟹、野生龟鳖等特种水产品5万t以上,是江苏省高效渔业第一县,“宝应湖”有机大闸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宝应也是江苏省生猪和水禽养殖优势生产区,年出栏生猪40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200多万只。

3.市场流通发展加快

近年来,我县把农产品市场流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来抓,在抓好市场建设、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农业企业和销售流通队伍,以宝应湖粮食物流中心为龙头的粮食集中加工区和以望直港水生蔬菜为主的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崭露头角。目前,已成功开发了一大批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形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全县已建立各类农产品流通市场32个,常年从事农产品流通人员10.1万人。近年来,我县还先后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到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参加或举行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成立“宝应湖优质农产品营销中心”,在大中城市设立26个专卖店,使宝应农产品不断走向更多的国内、国际市场。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同时,我县还十分注重扶持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至目前,已成立农村三大合作组织606个,其中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6个,土地股份合作组织244个,社区合作组织8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为会员和广大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和服务,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9

摘要:农村地区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地方三农事业发展意义重大。笔者基于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设置了畜牧业产业化分析的内容,并对梨树县霍家店村的畜牧业产业化进行了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提升的对策与建议。农业产业化是促进三农发展的有效途径,畜牧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畜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部分农村地区食品工业的主导产业和经济的支柱产业。许多研究人员对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但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评价的研究还很少,这方面的研究对探索畜牧业发展规律,加快地区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1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1.1霍家店村畜牧业概况

霍家店村地处吉林省梨树县镇郊,现有10个自然屯、耕地面积762hm2[1],从1997年开始走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道路。该村先是认真规划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布局,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而后形成了生猪生产基地、蛋鸡生产基地。该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同时霍家店村还建成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培养了数名经纪人,为基地农户联系市场,保证销路。目前,该村重点发展的项目有养猪、养牛、养禽、交通运输等,推动肉食屠宰加工、皮毛加工等专业化经营形式。现在全村已有畜牧业专业养殖屯8个,其中养鸡专业屯3个、养猪专业屯4个,呈现出“一屯一品、一屯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1-2]。

1.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的主要方式

1.2.1大型企业带动

大型农牧企业具有拓展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具有较强的牵动力,既能把握好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生产规模,又能开拓产品的市场销路。霍家店村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带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当时四平市最大的饲料公司———吉林省正邦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之后吉林达鑫禽业有限公司、吉林省兴旺集团、绿野仓储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成入驻,极大地带动了相关畜牧产业的迅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速。

1.2.2专业基地带动

围绕畜牧业基础和大型企业建设,通过合理布局、整体规划,形成专业性畜牧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霍家店村依托粮食基地和大型企业这两大优势资源,发展畜牧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养猪、养牛、养鸡等一系列产业在内的大型养殖基地,包括众多养猪大户、养牛大户、肉蛋鸡专业户,相关产业远销全国各地,商品化率高达90%以上。专业基地发展促进了畜牧产品的商品化,还实现了农民增收增富。

1.2.3市场带动

市场带动是依托畜牧产品专业市场,带动畜牧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使得畜牧产品专业市场与广大农户直接连接,同时使专业市场与相关的加工企业或营销公司紧密挂钩,进而带动整个畜牧业专业化生产。霍家店村专业的农贸市场主要贸易商品是牛,年交易1万余头,实现交易额上亿元,为本村创造了极大的利税收入,进一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

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分析评价

2.1分析方法说明

就当前可检索的文献看,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还很少,但有很多学者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研究,其中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体系实际操作性较强,能够对所研究的经济实体作出具体评价。邸文祥等以县域范围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研究对象,评价体系包括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情况、龙头企业情况、生产基地农户情况、合同与合作制关系、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7大项目的多个指标。然后根据这些评价项目的数值将我国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笔者拟通过借鉴和部分改变邸文祥等农业产业化的评价方法,对霍家店村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尝试性分析评价,对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提升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对当地畜牧业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有所帮助。

2.2分析评价过程

2.2.1指标选择

借鉴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选择10个指标进行分析,分别是畜牧产品生产总值(万元)、畜牧产品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值)、龙头企业收购畜牧产品总值(万元)、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龙头企业经营水平)、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畜牧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合作经营水平)、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社会化服务水平)、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其中畜牧产业化经营水映该产业的综合素质和水平,采用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三者的平均值;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是反映产业化经营的数量型指标,用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和畜牧农户占全村农户的比例的平均值来表示。根据综合分析,将畜牧业产业化分为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完善阶段。

2.2.2指标评价

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笔者是以村域规模为调查范围,规模性指标数值应因地域规模大小不同而有不同评价。笔者首先对霍家店村进行了农户问卷调查,并与村民、村委会干部开展了座谈,获得了大量资料,后来又通过电话就相关资料进行了核实和反馈。依据计算方法得出了霍家店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指标:畜牧产品生产总值10480万元,畜牧产品人均产值2.6万元,龙头企业收购畜牧产品总值7395万元,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畜牧业总产值的比例为70.56%,参与畜牧生产农户比例为60.34%,畜牧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为9.15%,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为7.05%,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为1.22%,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为9.25%,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为85.45%。

2.2.3评价标准

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参照标准是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他同时也指出农村产业化数据会因我国各地县域规模大小不同而不同,在使用评价指标数值时应注意灵活运用。笔者研究对象为村域范围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只可以借鉴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部分均值指标和比例性指标。基于此,提出农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参照标准来评价霍家店村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为后续进行农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阶段探讨提供参考。

2.3分析评价结果

2.3.1各项指标发展水平落差较大

从结果看出,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指标极不平衡,有的发展过快,有的发展过慢,没能形成很好的配套发展,出现了短板。各项指标分散在畜牧业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完善阶段等不同阶段,形成了一定的阶梯。其中,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合作制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这些指标构成第一阶梯;劳动生产率、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等是第二阶梯的指标;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及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方面发展水平高,构成第三阶梯。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短板指标对整体发展能力、竞争能力产生了削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村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进程。

2.3.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处于成长阶段

通过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与梨树县各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在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所占比例、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及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方面非常突出,符合成长阶段的要求,某些指标达到了完善阶段的要求;在畜牧产品人均产值、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等几个方面比较突出,明显超出了初级阶段的要求,正在达到成长阶段;合作制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等方面达到了初级阶段的要求;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低于初级阶段的要求。综合以上各项,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发展较好的指标将会对其他指标项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牵引产业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3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3.1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各个部分的平衡发展

霍家店村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分发展水平悬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质量。要制订清晰明确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积极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各个部分的协调发展,即产品生产基地、基地农户、合作制关系、社会化服务、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部分。对整体规划内的各个部分进行“SW”(强弱势)分析,清楚认识整体规划内哪些部分是强势部分,哪些部分是弱势部分,再根据不同的发展需要确定资源使用的重点。

3.2坚持走畜牧业产业化特色

道路霍家店村的畜牧业产业化呈现出企业带动、专业基地带动、市场带动等三种类型,但每种类型的发展都没有达到十分充分的程度。同时,该村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化覆盖面比较窄,不利于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明确自身的强势资源,然后再根据资源的特点选择发展类型。该村的农业资源强势是粮食作物和禽、畜,包括玉米、肉蛋鸡、生猪等,这些都可作为加工业的下游产业,该村可以突出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市场+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4]。

3.3提高畜牧业专业化经营水平

霍家店村大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制经营不够多,企业对基地农户的服务水平不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关系。畜牧产品专业基地要有专业的组织来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等工作,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产品基地。这种组织可以是农民自己组织的协会或中介组织,也可以是政府或村委会组织的相关机构或部门,使畜牧产品基地形成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龙头企业要不断推进畜牧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还要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同制与合作制经营项目的比例,从而不断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3.4完善利益连接机制

进一步健全畜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强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的资金、技术支持,包括良种、技术培训等服务,确保畜牧产品基地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畜牧业产业化链条更加完善,畜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为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推进夯实基础。引入中介组织,对农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管,这种中介组织由农户组成,可以有效地协调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可以形成适度规模的经济实体,防范和抵御风险,促进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维利,张妍.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魅力霍家店[N/OL].吉林日报,2012-02-01(12)[2016-06-03].

[2]佚名.霍家店村[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5,12:40-55.

[3]邸文祥,赵邦宏,赵慧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与评价指标初探[J].河北学刊,2000(5):47-51.

篇10

(一)生产要素规模化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产业集约化能够有效控制企业成本,农业生产在先进科技的推动下,依托于集约化与规模化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扩大企业再生产的规模,推动企业供销系统的发展,实现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生产技术科技化

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科技水平的高低能够对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造成直接影响。依托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并且依托于科技生产出更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增强产品的个性化与独特性,辅以更快速、更高效的物流系统,能够大幅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三)经营组织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在产品种植与供应方面要以农民为主体,这也是农业产业化“链条效应”的基础和保障。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不同,农业产品需要进行深加工,因而经营组织方面所涵盖的内容更广,要努力拓展模式不同的一体化形式。

(四)生产环节专业化

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生产环节上更趋专业化与精细化,这也是工业生产的表现形式之一。农业产业化由于生产的高度集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工业化的成分,而工业化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化程度高。因此,专业化生产这一环节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步骤。

二、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贵州的农业农村工作要与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相结合,以农业、农民、农村都能更上一层楼为目标,在发展一般传统产业的同时,把气候、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突出出来,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展适合本省省情的高效农业作为目标和方向,进一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深化,农产品质量得到稳定提升,得到市场的认可。

三、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农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贵州农业产业中的出现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生产和销售、供应都是在一起,养殖和种植以及加工也都是一体化特征。农业产业化是由各方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的共同体。但是,从贵州存在实际情况来观察,目前还远未建立起这种有效的联动机制。还有,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也不算紧密,都以自我为主,缺乏联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不被侵犯。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形成规模

从贵州省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省内各州各市的农业产业分工基本完全重复,没有区分细化的分工,什么都在尝试去搞,最终都没能形成大的产业。由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多且分散,使农业发展一直原地踏步的情况,在贵州各地普遍存在。

(三)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导致农业发展资金缺乏

一直以来,专项资金对贵州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支农专项资金。但在如何更科学的管理这笔资金和如何用这笔资金去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当前,贵州省参与专项资金管理的单位太多,一度达到十几家,对于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安排及实施,缺乏整体的统筹协调工作。

(四)缺乏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与这一地区的产业加工、物流销售、商贸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龙头企业对某一地区的发展贡献颇大,一方面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影响农业产业化中的各个环节以及互相之间的配合。

(五)产业链条短

目前,贵州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多是以公司和农户以各种形式进行结合,这种生产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因为只实现了农产品供求之间的连接,并没有把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之后的销售、运输等部分很好的连成一体化的发展链条,农业产业链条过短也引发产业化的经济带动和化解风险的能力都十分有限,同时也使农户在参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收益,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也逐渐加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不到提升。

四、推动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业参与者素质和能力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经营管理者和成员的素质,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被重视的。首先,重视教育和培训,增加农民受教育和受培训的资金来源渠道;其次,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与农民的教育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后,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核心,使得农民能与市场有更多的关联,对市场有更多的了解。

(二)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把承包责任制落实好,使所有权与承包权、使用权分离,激活经营权;使土地流转规范化,妥善处理荒地;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土地流转过程中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制。

(三)积极改善农业金融环境

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问题,不仅要有对应的制度,更要有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二是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三是增进农业产业化的资本运营管理。

(四)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化程度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所在,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怎么样开展创新很重要。一方面,应建立农业产业化研发机构,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另一方面,增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共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帮助开发农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