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水资源不足,属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地域广大,时空分布不均,海河、淮河、辽河、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海河流域包括京津两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
据统计,我国600余座城市有300余座缺水,全国城市缺水60×108m3/a,因缺水而减少的工业产值估计为1200亿元/a。水资源紧缺问题已制约部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近年展开节约用水,但各地用水量增势强劲,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开展污水回用则开辟了一种新的水源。
一、国内外污水回用现状
污水回用归纳起来有三个层次:第一,大型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作为城市用水水源;第二,小区内(例如一个工业区、居民区)的污水收集处理,并在小区内回用;第三,在建筑物内部的回用。
对一个城市,特别是以工业为主的大城市而言,工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79%以上。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既需要高质量的,也需要一些质量较低的,例如大量的冷却用水。因此回用水重点应该防在量大、质量要求不高的工业用水。其次是农业用水、地下水回灌,再其次则是城市的杂用水、景观、绿化等方面。
1、回用与工业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伯利恒钢铁厂自1971年回用水即作为工业冷却水及部分工艺用水,用水量最高达76万m3/d。美国亚利桑那州帕洛弗迪核电站污水回用冷却水,水量达1.2~1.7×108m3/a。南非发电厂用约翰内斯堡回用污水作冷却水,水量达5×104m3/d。
北京华能热电厂用高碑店污水厂二级出水作水源,经加速澄清、加氯接触,变空隙滤池加氯消毒、过滤后入循环系统作冷却水补水。按电厂70%~90%额定负荷计算,每月平均节约自来水45×104m3,每年节约自来水540×104m3,节水率为40%。按相同用水量计算,可增加发电能力1倍以上。
大连春柳河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脉冲澄清、双层滤料滤池,消毒后回用于红星化工厂作工艺用水,水量达1×104m3/d。
天津石化总厂供排水厂二级出水,经微絮凝纤维滤池过滤,消毒后供工业冷却及居民小区冲厕,水量达1×104m3/d。
山东淄博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絮凝气浮、纤维滤池过滤,消毒后出水计划用于电厂冷却和居民区,水量达3×104m3/d。
2、回用于农业
以色列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国家,自20世纪60年明滴灌技术后,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腾飞的经济奇迹。年利用污水2.6亿m3,占总用水量1/6。美国加州是一个农业发达大州,污水回用于农田灌溉;德克萨斯州干旱缺水,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主要用于地下回灌。实践证明,地下回灌是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缓解和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防止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
我国利用污水灌溉已有多年历史,当前是要利用经一定处理后的污水,满足农田灌溉标准,做到对农作物、农田及环境无害。
3、回用于城市杂用水
范围极广,包括绿化、景观、浇洒马路、洗车、空调、消防、冲厕等等。
日本国内并不缺水,但是它创造了中水道系统,在建筑物内设置双供水系统。室内可用于冲厕,室外则可用于绿化、消防、冲洗马路等多个方面。1985~1996年用再生的污水排放在城市河流中,复活了150余条小河,达到“清源复活”、修复与保护水资源。美国佛罗里达州,污水回用(价格为自来水40%)供高尔夫球场、城市绿化及建筑冲厕等。
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内1×104m3/d污水回用于厂内及部分生产、消防。大连经济开发区污水回用于绿化、浇洒马路等。
北京市政府1986年作出规定:即建筑面积在2×104m2以上的旅馆、饭店、公寓及建筑面积在3×104m2以上的机关、科研、大专院校、大型文化、体育等建筑,应配套建设回用设施并应与主体建筑三同时。已在北京市清洁车辆厂、劲松宾馆、环保研究院小区、国际贸易中心、方庄小区等等,多处应用。
天津市梅江住宅小区,以纪庄子二级出水作水源6×103m3/d作冲厕用水。
二、污水回用技术
污水回用技术,必须抓住两头,即取什么水质水作水源和经过处理以后作什么用,即回用水的水质应符合何种水质标准。
1、城市污水处理二级出水作水源的区域性回用
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回用,一般称之为区域性回用。其利用形式有两种:直接回用和间接回用。直接回用多用于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工厂工业冷却、农田灌溉、回灌地下水、草场、市政用水等。回用的途径及方式受到地域的限制,比较单一,调配运转不方便。间接回用是从水域的整体考虑,从水体上游取水净化供城市使用,产生的污水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排入水体的下游,回归于水体(此过程构成了水的循环),再经过一定河段的自然净化,可为下游城市地区利用。间接利用是将水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有机结合,在水体自净容量的限度内,对水体基本不造成损害的一种利用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从宏观上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传统活性污泥法:
原污水格栅泵沉砂一沉池活性污泥曝气池二沉池消毒排放。
二级出水仍含有一定量的污染物,其中:BOD5 20~30mg/L;COD 60~100 mg/L;SS 20~30 mg/L;NH3-N 15~25 mg/L;P 6~10 mg/L及细菌、某些重金属。为达到一定回用水质要求,需做深度处理。它的核心技术是过滤,经过滤后,BOD、COD、SS、浊度、色度等水质指标均可达杂用水水质要求。在过滤之前一般均设有加化学药剂混凝、沉淀或澄清,因此对磷应当有所去除。
实例:北京华能热电厂污水回用作循环冷却水,引用北京市高碑店处理厂的二级排水作水源。回用水源水质和回用水质标准见表1。
表1 污水二级排放标准及热电厂回用水质标准
项目二级处理排放标准热电厂回用水标准PH6.5~8.56.5~8.5SS (mg/L)<30<30BOD(mg/L)<30<20COD(mg/L)<120<60
污水回用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加速澄清池中加入石灰、聚合硫酸铁作混凝剂加入聚丙烯酰胺作助凝剂,在澄清池内进行混凝沉淀,再经过加酸、杀菌和过滤,其作用是去除暂时硬度、游离二氧化碳、胶体硅等杂质,还可降低色度、磷酸盐和COD等。
聚合硫酸铁 石灰乳 硫酸 液氯 液氯
原水机械搅拌加速澄清池推流式氯接触池变空隙滤池推流式氯接触池─
循环水系统过滤水池
图1 污水回用处理流程
95%的出水回用作循环水系统的补水,5%作输煤系统冲洗和绿化、冲厕等用水。
在循环水中加入天津化工研究院提供的TS-9508型阻垢剂3~5mg/L或中天兰清水处理公司提供的TRL-400B型阻垢剂2~6mg/L,以及每周三次冲击加入有效含量为9%的次氯酸钠,维持余氯0.1~0.2mg/L。浓缩倍数可达4倍,一般在2.5~3.0倍下操作。
传统活性污泥法加生物脱磷脱氮:
污水脱磷脱氮深度处理在经济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1996年日本有162处污水厂有深度处理设施,西欧各国远早于日本,已相当普及。
最典型的生物脱磷流程如下:
原污水 排水
──── 厌氧 ──── 好氧 ──── 二沉池 ───
(释放磷) (吸收鳞、去除BOD) │
│
篇2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带来了对国际市场过于依赖的经济风险。而国内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地区封锁、统一大市场难以建立等问题。为了实现内外贸的联动,促进我国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国内贸易及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从内外贸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贸易的优劣势,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内贸易 国际贸易 内外贸一体化
我国国内贸易及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国内贸易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国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近三十年中,我国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颇为可观。我国国内贸易一般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衡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是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商品零售额。从表1可以得到,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平均比重为22.69%,其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988年的32.3%和1982年的14.7%。这一数据从宏观上表明了我国批发和零售业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其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呈逐年缩小的趋势。而与之相反的是,住宿和餐饮业的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从2006年开始平稳上升,在过去30年间也比较平稳,保持在5.4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也在持续上升,但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其增长率有放缓的趋势,说明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国内消费总体水平增长速度降低。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政府开始将国内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例如家电下乡、农村医疗改革等,通过补贴等方式影响消费者对收入的心理预期来扩大内需,提升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比率,降低对外贸的依赖。
(二)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使我国由封闭的经济体走向开放,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经历了由逆差向顺差的转变。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贸易逆差累计超过400亿美元。而自1990年起,除了1993年的逆差,我国对外贸易开始保持顺差状态,并且不断扩大,其中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3718亿美元(见表3)。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注重以生产技术的提高带动生产能力,宏观调控开始强调改善贸易结构,以出口为导向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贸易顺差为我国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在长时间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但顺差规模的持续攀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例如我国内外经济的失衡,对出口的过度重视也是我国内需低迷和经济发展内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此外,我国加入WTO也为对外贸易带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入世促进了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融合和出口部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和竞争力,但同时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接踵而至。2002年到2010年中国遭到的反倾销投诉比入世前增长了近一倍,平均值达到29%。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在显著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仍待解决的问题。
内外贸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内贸与外贸长期分离的管理体制给内外贸一体化带来了政策、法规和机制体制方面的阻碍。国内外市场的分割、国内区域市场的分割以及行业市场的分割都不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而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则需要政府、企业集团的共同努力以及相应的法律环境支持。我国的企业集中度较低,与国际上拥有雄厚资本与技术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难以竞争,这就需要通过企业集团化来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组织形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谭祖谊(2011)认为,内外贸一体化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供求规模和产业分工为基础,以国内外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逐步融合为基本内容,以市场竞争为主要推动力量,并引致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政策协同变化的经济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自发演进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会自然成为产业链的一环并与国内外要素市场相联系,其生产经营活动层面的一体化要早于政府管理层面的内外贸一体化。
(一)内外贸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净出口值可以用于对国内总需求的数据分析。我国对内和对外贸易存在顺差,说明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包含了内需与外需两个部分,长期的顺差表明我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对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对出口及政府投资的过分依赖会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不考虑制度因素,产业规模和结构将会决定投资和收入的分配以及实际需求的规模。而贸易结构又制约着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因此内外贸一体化会通过调整贸易结构来推进国内实际需求的增长,同时推动形成具有规模收益递增优势的产业结构。
篇3
一、高职教育集团化概述
(一)高职教育集团化内涵
高职教育中的“集团化”引自经济学中的“集团化”概念。经济学中的“集团化”理念指将经济市场运行中规模较小的市场主体通过合并、融资等方式组成一个有机的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取得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将该理念引入高职教育,是指高职教育院校通过联合中介、行业管理部等相关教育主体以及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以兼并、合资、合作等共同办学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形成集团化的高职教育实体。高职教育集团化的运作目的在于充分联合学校、企业、中介等各相关教育主体,以实现教育办学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行业内资源共享,从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二)高职教育集团化的运作模式
高职教育集团主要有以下三种运作模式。一是纵向衔接,即在高职教育集团运作中,将中职教育及高职教育联合在一起,以分段培养为主要方式,以实现中、高职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为高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横向连接,即引进同类型的其他院校、行业,以及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高职教育院校借助行业、企业的优势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相关行业、企业通过参与高职教育,提出自己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以获取满足自己实际需求的人才,从而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三是中介参与,参与高职教育集团中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人才交流中心,为高职院校提供所需的相关信息,如市场所需人才类型等各方面信息资源;行业协会,主要为高职院校以及行业、企业建立共同信息交流平台,以便双方实现资源共享;教研机构,主要为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相应理论指导,以促进高职教育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接轨。
二、国内外高职教育的集团化对比
以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对比作为高职教育集团化对比研究的突破口,有助于我们在了解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的异同点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知,为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及实践支持。
(一)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的相似之处
1.早期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国内高职教育集团化起始于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并不断对自身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与发展历史较为久远的国外高职教育有相似的一面。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的出现是建立在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高职教育的出现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方式使企业自身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减少传统岗位数量,增加新的技术岗位,造成企业对传统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需求大大降低。为应对这一状况,高职教育不断升级改造自身办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办学质量。当然,这也正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满足各大企业对职工的素质要求,高职教育才会出现集团化趋势。2.现阶段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相似性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轨道上,为实现经济的迅猛发展,必须做到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技术手段,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对工人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工人的艰巨任务,因此国内外高职教育机构都在高职教育上做出了相同调整。通过高职教育集团化的发展,将不同行业领域的优势资源连接起来,以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教学模式的相似之处国内国外高职教育学校为适应现代职业需求,纷纷采取多样化办学模式,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实践中。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既要求各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亦要求学生必须拥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做到把自己的知识准确、迅速地应用到现实中。凭借自身的熟练技术,就业后能够马上投入工作,减少岗位培训所需时间,为企业减少人才成本,从而为自己争取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二)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的差异
1.办学主动因素在我国,国家对高职教育集团化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国家从宏观角度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高职教育迅猛发展,而国外企业则更多参与高职教育集团化过程,使高职教育集团化培养出来的高职技术人才更能满足企业自身需求。2.办学理念方面由于高职教育集团化开始的时间不同,办学理念有所差别,使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存在差别,运行理念各不相同。从现实发展状况来看,国外高职集团化办学发展程度较高,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与极强的应用性。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集团化处于起步阶段,对自身发展缺少科学规划,同时受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对高职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使高职集团化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发生脱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高职集团化的速度,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3.高职教育地位方面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作为本科教育的从属品,国内高职教育的地位较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使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化的热情远不如国外高涨,导致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较慢。通过分析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之间的差异,使我们对自身高职教育集团化的现状拥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我国找出当前高职教育的不足,不断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职技术人才。
三、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优化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高职教育集团建设
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集团发展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集团明显处于落后、被动状态。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要从政策优惠、财政支持、经济杠杆等方面积极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我国企业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集团化建设中,促进高职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与社会企业更好地融合,推动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现代化发展。
(二)转变教育办学理念,提高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综合办学能力
现代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知识型、创新型以及实践型的综合素质人才是我国新型教育的办学理念。因此,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在办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知识“灌输”型人才培养观念,降低对课本教材以及课堂教学的依赖,多开展开放式教学、实践型教学,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自身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促进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发展,以教育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国内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强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办学热情
从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办学状况来看,社会对其认可度远比不上本科教育。这种教育领域的等级观念严重束缚了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发展。因此,为推动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宣传、政策支持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转变对高职教育的传统认识,提高国内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并给予高职教育办学机构与本科院校同等的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方面的资助以及待遇,增强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认可度,从而有效提高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的办学热情。
四、结语
篇4
一、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体育经济认识不足,体育消费意识滞后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一个内陆欠发达省份,又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省。较多的农业人口使得河南省居民在人均收入、消费支出以及对体育消费的认识等方面都较落后,体育经济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河南省对体育事业的管理多采用行政手段,相对缺乏经济手段、缺乏对体育经济的准确定位,造成对体育经济认识的滞后消费者对体育投入未能达到预期期望,因此对体育消费的欲望下降,从而限制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2.体育市场不完善,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省内的体育用品企业多数处于积累原始资本的小本经营阶段,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不高,无法与国内外“名牌”竞争;同时,这些企业还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倾向,哪种体育运动获利较高时,众商家便都往一条道上挤,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的不良现象。另外,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等的垄断(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体育竞赛市场的垄断)经营,致使其他利益团体无法与之抗衡。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市场功能难以发挥。
3.体育经济开发领域拓宽,但产业结构需要合理化
据调查,河南省体育经济开发的领域在不断拓宽,许多有形和无形体育资产、资源都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然而,体育消费决定了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了体育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大众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因此,体育经济是由多层面、多种类构成的复杂系统。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因垄断经营而缺乏活力;体育经纪、体育传播缺位;体育用品、体育建筑、体育旅游等在还未发展起来,这些使河南省体育经济产业结构失衡陷入发展困境。
4.体育管理人才培养落后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目前,河南省还没有专门从事培养体育经济类人才的院校,虽然个别院校开设了与体育经济相近的专业,但远不能满足市场上对大量实践型体育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目前,体育经济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尤其是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产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构成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的瓶颈。
5.社会投资不断增加,但缺乏河南省自己的品牌通过对河南省主要城市的体育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调查发现,从大型体育器械到一般的体育服装用品,到处所见的不是国外的耐克、阿迪达斯,就是国内其他省市的李宁、英派斯、澳瑞特等著名品牌产品,没有一家河南省的知名品牌,诸如释小龙体育用品等品牌与国内其他知名品牌产品相比也较为逊色。省内多是一些机械制造厂或一般服装厂组织一些来料加工,或模仿名牌(贴牌)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体育用品,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影响体育经济发展。
二、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育改革力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河南省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办体育,但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真正按市场规律发展体育经济。
2.大力发展学区体育产业,使其成为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学区体育是为适应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要求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新型社区体育形式,这是实现学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新模式,其硬件建设、改造和实施的各个阶段,以及学区体育开展活动时的诸如俱乐部、会员制等形式,都可以成为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学区体育以其特定的地理区域和文化内涵,在整个社会中凸现,通过学区体育的发展可以逐步形成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从而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社会体育消费总量。
3.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合理构建产业结构
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市场、加强宏观调控。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组合理构建产业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扶持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河南省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体育市场化的需求,这就要求规范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秩序,引导健身娱乐消费,尽快使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走出发展滞后的低谷。
4.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培养体育经济复合型人才
体育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内外经验和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途径进行人才培养:一、开办体育经济知识培训班二、利用体育院系进行人才培养。三、在经济院系开设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类课程,培养非体育类从事体育经济的人才。
篇5
[关键词]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产业;产业集群;调研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18-02
管道装备制造业是沧州的主导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区域性生产中心,管道装备制造业呈现出总体规模大,发展成为集中分布于市区、四县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产品也由初期的弯头法兰形成了管道、管件品种的完整产品体系,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1 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高、品种配套齐全、产品高低端结合、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就产业的区域分布来看,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目前实现了在盐山、孟村、沧县、青县、新华区等区域的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对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调研,发现这个特色产业集群对沧州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目前沧州管道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道装备制造业的小规模、大群体特征比较明显
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近30年的发展,星星点点的管件加工小作坊已发展成为规模性产业集群,产品也由初期的弯头法兰生产逐步形成管道、管件品种齐全的产品体系,形成了国内颇具影响的产业集群,在县域内布局分散,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颇具一定规模的企业所占比例太小。
1.2 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全市范围内除了几十家骨干企业外,大多管道制造企业规模比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品科技产量低、生产成本高,在市场上整体竞争力不强,特别是消费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难以面对变化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1.3 产品同质化现象尤为突出
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多数处在同一档次、同一类别水平上,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异质化程度比较弱,从而引发产业内企业间竞争比较激烈,产品出口能力不强。同业企业竞争大于合作、集而不群的现象明显。
1.4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这些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家族式企业,管理理念趋于传统、保守,缺少创新意识,盲目跟风,产品多数处在同一档次、同一类别,同位竞争明显,错位发展不足。还没有跟相关高校、科研部门等建立紧密联系,导致技术、设备、人才等创新因素未能得到及时应用。
1.5 产业价值链不成熟
很多管道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产业价值链,钢铁产业与下游用钢产业、特别是下游制造产业集群的联系有待加强,链条上相关企业合作意识薄弱,生产的产品配套性不强,还没有足够实力和能力去承担国内外的重大工程中所需要的产品,从而影响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益。
2 制约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分析
结合前期调研所获得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管道装备产业作为沧州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沧州经济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影响了前进的步伐。具体的制约因素既有硬环境方面又有软环境方面的。
2.1 硬环境要素分析
所谓的硬环境是指基建中为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的交通、电力、通讯、供水工业厂房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
2.1.1 区域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基础设施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平台,是产业集群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体现,企业所在的区位条件、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对产业成本有影响。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住宅小区、文化教育、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商业物流等城市配套设施还不健全,从而影响到产业集群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2.1.2 地理条件利用效率低
盐山、孟村公路两侧小作坊企业的“马路经济”经营现象,导致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产业之间的整合升级做的不到位,很多企业在地理条件利用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来发展管道产业。特别是临近黄骅港,再利用这一港口运输优势方面有待加强,从而更好地促进管件产品的内贸和外贸市场的良好发展。
2.1.3 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足
在资金、用地、项目建设方面、政府要及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鼓励企业良性发展。针对管道产业集群发展,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还略显不足,在已经兴建的工业园中,还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管道产业集群集聚式发展。
2.2 软环境要素分析
2.2.1 “共赢”的经营理念落后
管道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经营理念还存在一定的落后性,特别是相关企业在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方面还存在相当问题,很多企业都是自立门户,自己去开发客户,发展客户,即使遇到自己不擅长的客户时,也缺乏跟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产业竞争力,这样对产业集群的核心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2.2.2 企业专业人才缺乏
人才是企业竞争中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要发展就离不开专业人才的供应和保障。在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中,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所占比例还不足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2.3%,缺乏优秀的科技人才,尤其是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这对企业专业化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特别是企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存在相当的问题。沧州管道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多分布在县城内,很多毕业生对在县城这样的工作地点感觉不太满意,所以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存在相当困难。
2.2.3 企业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沧州管道产业集群中大多是小而分散的企业,具有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的管道企业很少,企业自身实施品牌创新意识还远远不够,企业在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国际合作等方式学习和掌握核心技术方面还要下功夫,从而更好地打造企业品牌。
3 沧州管道产业集群的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采用文案调研法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大量检索,了解沧州管道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通过采用访谈法,课题组成员亲自走访沧州龙马钢管制造有限公司、沧州鑫源钢管、盐山鼎成管道装备有限公司、盐山县中凯管道设备有限公司、沧州恒通管道制造有限公司等,了解到管道产业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调研回来后,课题组成员认真做统计、分析,最后提出解决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措施。
3.1 政府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对沧州管道装备产业集群如何提升竞争力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具体的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要研究国家政策走向,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政策;第二,要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第三,政府要努力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给企业多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第四,政府通过制度安排,创造适合产业发展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南企北上、南资北移等有利时机,来吸引资金,借力发展;第五,建立公共研究机构,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丰富的公共知识,同时解决研究开发的外部性问题;第六,通过与高校合作,为产业创新奠定基础。
3.2 管道企业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出更多的改变
篇6
【关键词】中部地区 承接 长三角地区 产业转移 可行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的不断转移是必然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区域间经济差距比较大。长三角地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凭借其区位、资源和实力优势,抢抓战略发展机遇,加速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夕阳产业的发展,因劳动力相对不足和劳动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而变得举步维艰,有的长期亏损,面临倒闭。寻求产业转移成为必然的首选措施。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长三角,即长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划范围大致包括苏中南、上海以及浙江的东北等地区。该地区位于长江入海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是我国的富庶之地。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一跃发展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区之一。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上海浦东新区开发速度的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更为强劲。据有关资料统计,2011年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浙江和江苏两省一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3972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3.80%,高出全国经济增长平均值3.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的21.1%。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最具成长性的经济发展区,逐步变为国家的经济中心。
二、长三角纺织品制造业发展情况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长三角纺织业主要产品的生产在全国占有较大的份额,纺织业的经济效益在全国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虽然受宏观经济发展趋热、贸易顺差不断增大以及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加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该地区加快产业改革步伐,顺应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和世界贸易持续增长的时势,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拓宽国内外经营渠道,整体水平继续获得平稳、健康发展,纺织业一直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纺织制造业在打造新的世界制造业高地的同时,重复建设造成的低质竞争却成了“长三角制造”成长中挥之不去的梦魇。从总体上来看,由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等因素的影响,纺织制造业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同类企业间恶性竞争加剧,周边国家纺织业快速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等,使得纺织制造业产业转移成为必然。
三、长三角纺织制造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可行性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条件下,面临劳动力和劳动成本的不断加大,长三角纺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利润空间日益缩小,因此,加快产业升级,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是长三角纺织制造业发展的最佳之路。在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地区纺织制造业要充分把握改革深化发展这一历史性机遇,通过部分产业转移的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一是要实现由“价格竞争” 向“价值竞争”的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推进纺织制造业的多元化经营,充分利用全国各地区多种资源、多个市场,坚持在管理、技术、思想和经营模式上的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纺织制造业转移的可行性
(一)承接纺织制造业转移的产业和经济优势
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山西六省。中部地区工业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工业结构并不合理,经济处于全国次发达地带。在产业发展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了较大比重,但工业结构不完全合理,目前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政府不断投入资金支持和促进其发展。在经济水平上,中部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存在一定的差距,人均消费和GDP总量等经济指标均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因此,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的转移,具有较强的产业和经济优势。
(二)承接纺织制造业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
长三角地区由于劳动力相对缺乏,导致劳动力成本过高,而纺织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因此纺织制造业在长三角地区已出现生存危机,不少企业利润微薄,有的出现亏损或面临破产境地。而中部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较为发达,社会还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且由于不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中部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并且是全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地;中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且交通便利,发展纺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另外,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部地区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不断增加,增速较快,为承接纺织制造业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纺织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密集行业,需要耗费较大的劳动力和劳动成本。我国中部地区地域宽广,许多地区产棉较多,特别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相比来讲要低得多,在目前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新形势下,承接长三角地区纺织制造业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地理位置和产业自身等优势,可以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承接长三角地区纺织制造业产业转移是完全可行的。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11YJ58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地区经济 山东省 对外贸易 机遇 挑战
目前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经济危机其影响不断减弱,全球经济复苏,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全球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在近年来“中韩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一带一路”政策以及跨境电商,这都进一步刺激了山东对外贸易的发展。长期以来,山东凭借资源优势、沿海优势、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实现了高速的对外贸易增长。相信借助近年来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东风,山东对外贸易势必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一、山东省对外经贸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山东积极响应“引进来、走出去”的国家号召,始终将对外贸易作为带动经济、打开国门的必经之路。自加入世贸以后,我国对外贸易打开了新的局面,山东省也借助这一契机,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此外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以及跨境电商的繁荣,都进一步刺激了山东对外贸易的增长,仅2016年上半年山东进出口贸易总值就超过7000亿人民币,同期增长2.4%,虽然进出口贸易总量仅次于广东、上海、江苏,位列全国第四,但在增幅方面,却明显高于上述两省及一直辖市,增幅位列全国首位。总体来看。山东省对外经贸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
二、山东对外经贸迎来的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对山东外贸的机遇
“一带一路”是我国近年来重要的对外发展战略,山东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拓宽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并争取到了总额超500亿元的沿国家承包工程项目。从国内方面来看,“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均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虽然山东并没有划入京津冀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内,但却同时毗邻,同时受到南北双重辐射刺激的作用,以及沿海优势、资源优势的推动下,使得山东更具发展后劲,加之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对外开发,必将迎来亘古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自贸协定助力对外贸易发展
近年来我国为拓宽市场。积极与多国争取自由贸易协定,如2015年签订的中澳自贸与2016年生效的中韩自贸协定,都对我国对外贸易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以中韩自贸协定为例,这是目前我国对外签署的涵盖最广、涉及额度最高的自贸协定。山东与韩国一衣带水,凭借沿海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了中韩贸易最密切的地区。据山东商务厅相关数据显示,山东与韩国的双边贸易占中韩贸易总量的1/4,这其中不乏LG、三星等大吨位级韩国企业,随着自贸协定的生效,以及双边贸易的深入,都使山东对外贸易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三)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对外贸易增添新动力
近年来山东省强化了与京东、淘宝等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合作,打造了商务示范县、示范企业、基地等,以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重点,并于2016年分别建立了近百家京东、淘宝服务站;同时,菏泽市也获批国家商务示范地区。在2016年,山东全程的电商贸易总额较2015年快速上涨31.1%。同时,山东在淘宝上的电商平台,目前已超过40万家,网络购物、网络销售额都得到了飞速提升。总体来看,山东电子商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三、地区经济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入世十余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受到的全球大环境影响也愈加深刻,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政治关系也日趋复杂。此种背景下各国间的势力制衡、对抗,以及政治因素都为进出口贸易带来了一定程度影响。比如中韩自贸协议生效初期成果显著。但近段期间受到萨德入韩、中韩政治摩擦的影响,使双边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一带一路”上的一些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局势动荡,贸易环境不稳定,存在一定风险,这都为山东省乃至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一定挑战。
(二)进出口贸易领域竞争激烈
在全球市场的环境下,各国不仅是合作关系,同时也是竞争关系。一些国家兴起了地方保护主义,在贸易中设置壁垒,对我国出口造成一定限制。比如山东重点出口产业――纺织品出口。仅在2014年一年时间里就受到了来自美、欧、日、韩等国高达50余次的反垄断影响。
(三)山东省的进出口外贸竞争优势不突出
山东曾是我国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以及第三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密集型经济已不具备优势。同时包括山东在内的全国范围,劳动力成本都在近年来快速攀升,以山东为例,仅2010-2015年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山东省劳动成本上涨10%,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山东乃至我国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产业优势。特别是近年来东南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使山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订单快速流失,这一严峻的形势也迫使山东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转型。
(四)内贸流通方面带来的挑战
供给体系不够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滞后,城市社区商务功能单一,业态布局不合理,部分社区便利店、菜市场等生活必备业态缺失,便利店的饱和度普遍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健康、养老、家政、休闲、娱乐等生活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消费、品质消费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供给效率不够高,传统经营模式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较低。供给环节降本增效仍有很大空间。
四、深化山东对外贸易发展的思路
(一)推动出口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1.优化出口贸易结构。积极转型.将高技术含量产业出口作为未来对外贸易的重点,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鼓励研发,开发自主核心技术,提升技术水平,并扩大此类产业规模,适当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形成产业集群。
2.扩大市场出口。一方面要巩固传统的对外贸易市场,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强化山东对沿线市场的双边贸易力度,积极参加境外展会。在区域格局上,对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合作,不局限于欧美,强化和亚太区域的周边地区合作,深化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韩产业园建设。对内更好地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多极带动、多点支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新开发区管理机制
自贸试验平台要取得显著成果。首先,山东应以此为契机,深化开发区的发展力度,积极打造国际合作的贸易平台、工业平台。其次,要鼓励创业推动自贸区建设,并提高海关监管力度,增添自贸的动力活力。第三,创新考核内容,将项目引入的规模、数量以及质量作为考核重点,加快高质量产业集群建设。招商引资注重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发挥高层推动机制作用,有效配置政府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项目对接服务平台建设,精准招商、精准服务,助推中小企业吸纳全球资源。第四,要加快建设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加强国际化社区、学校、医院、国际航线、国际商务酒店建设,研究制定更加积极地利用外资政策,完善境内外要素聚集的“生态圈”。第五,要深化与央企合作机制,鼓励企业提升对外工程劳务层次,培育特色鲜明的高端外派劳务基地,提升“走出去”的服务保障水平。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山东有许多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如海尔、青岛啤酒、海信、鲁能、重汽等,甚至一些品牌,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定席位。但与发达国家同行业横向比较的话,仍较为弱势,对外推广存在一定难度。为在对外贸易中提高市场竞争力,除提升技术含量外,品牌效应所带来的附加值也同样不容忽视。结合山东实际情况,为在对外贸易中实施品牌战略,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1)山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从知识产权保护、广告宣传推广、研发、信息服务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本省品牌的创设,鼓励省内各地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实际的品牌建设。(2)强化品牌宣传,省内相关部门积极宣传自主品牌,在国内外打响品牌的知名度。(3)增强品牌保护意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4)从资金扶持、质量监管等方面,对出口企业从设计、研发、制造、外销、售后服务等方面加大重视与投入,助力本省品牌打响国内外市场。
(四)紧扣时展,借力电子商务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各地都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经济创收。山东也应顺应发展潮流,在当前电子商务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要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发展力度。如发挥青岛跨境电商综试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5个省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动商城建立健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配套政策,带动机械装备和工程物资出口等。其次,要在电子商务发展建设中,强化品牌建设,借助电商平台推动外贸产品内销品牌、传统产品知名品牌的塑造。第三,要为流通提供便利。引导物流配送企业对接终端,打通制约电商上行的关键环节。加大数据建设,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抓住发展重点,开展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培训,推进电商龙头企业扶贫项目。第四,要利用聚集化效应,持续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引导淘宝村、淘宝镇、电商园区向电商特色小镇转变。按照上述原则,有条不紊地发展山东电子商务,助力经济发展。
篇8
【摘要】浙江省是全国经济发展极其迅速的省份之一,作为经济原始积累的“元老”,家庭作坊式企业无疑在很长时间内为浙江省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兴起,家庭作坊式企业已逐渐沦为末端企业。同时,伴随家自身的种种弊端,其生存发展陷入严重的困境。本文以德清县区域经济为例,分析家庭作坊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寻找该类企业重生的战略、途径,为其他相似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家庭作坊式企业; 发展困境2008年,一股强势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遭遇重创,家庭作坊式企业(以下简称“家庭作坊”)深受重创,而后几年受多方因素影响,其发展现状也不容乐观。2009年是没订单,2010年是用工荒,2011,2012年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交织影响造成的生存困境。在危机四伏的生存空间,家庭作坊发展之路路在何方?通过横、纵两个方向分析家庭作坊存在的现状,不难看出,形成家庭作坊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分析 —— 一张巨大的网
近些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宏观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于家庭作坊式而言,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即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趋紧。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外市场萎缩,需求减少,出口销售随之放缓。以德清县为例,德清县家庭作坊模式发达,轻纺、机械零件加工、以及钢琴粗加工制造在当地已经初具规模。其生产的产品很大一部分直接出口国外或者经由义乌商品城转销往国外。经济危机的来临,无疑对这种出口依赖度高的地区影响相对突出。企业盈利下滑,再加上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环保要求提高,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多因素影响下,经济结构调整压力更多集中到劳动密集型的家庭作坊式,导致该类企业困难重重,发展艰难。
其次,从紧货币政策影响明显。受其影响,大部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已开始收缩,造成部分家庭作坊流动资金紧张,原因在于其盈利有限,还款能力有限,故很难得到银行的新增信贷。而与之矛盾的是家庭作坊正在发展创新的重要时期,贷款需求较大。随着政策的改进,政府倡导强化块状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家庭作坊式企业向集约化发展,建成家庭工业园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维修机器设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创牌的生产模式、加快发展家庭小厂集中办的步伐,这一系列活动是当今家庭作坊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而无论是在建项目还是推动工业集约化发展,资金矛盾必然使企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无奈之下一些家庭作坊开始转向资金成本较高的民间借贷,导致经营成本上升,加之销售不畅,使得自身存在岌岌可危。
最后,中介机构服务职能不到位。中小企业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服务系统性、有序性、规范性并不完善。这使得家庭作坊“走出去”变得很困难,发展岌岌可危,部分民间组织,如商会的互助互利,面对危机则显得势单力薄,并不能保自身周全。家庭作坊虽成本低,但对于流动资金的需求量远大于企业主自主融资范围。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不到位,这无疑是家庭作坊式企业发展进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政府观念与政策 —— 一双无形的手
政府作为人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如此双重身份使得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必须发挥极其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如今家庭作坊式企业陷入困境,政府不可否认地成为了原因的一部分。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蒸蒸日上,政府不再仅仅着眼于简单的GDP指标,国家经济的增长不只是为了增长而增长,更要将其落实到实处,丰富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近几期的国家五年规划,将民生建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的高度,对于民生建设的支出与日俱增。相对于以往对经济建设的支出,现在支出比例明显有所减少,对于企业的扶植力度较为减弱。许多企业缺少适当的扶持和帮助,没有政府提供的正确发展导向,难免走入发展困局,而家庭作坊式企业受此影响会更为发展艰难。
其次,国家政策偏向于改变长久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借机推动国内产业调整和升级。处于末端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必然遭受冲击。政府政策也显示,对于家庭作坊,或打压生存空间,或暂时至之不理。就目前情况而言,家庭作坊式企业只是点缀于地方分散的区域,或各自经营,或一个村子联合生产形成产业链,但即使是形成了产业链,一个村子的家庭作坊联合起来也比不上经济开发区内的一个大型企业。一方面缺少相应的扶助和信息引导,一方面又要承受诸如污染、供电、税收等等多种条件的阻碍。发展,对于家庭作坊式企业来说已经存在相当大的阻力,如今它们更多面对的是如何生存和维持的问题。
最后,政府无法否认家庭作坊式企业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未能找出合适的引导方法。家庭作坊式企业对各地的经济兴起具有重大贡献,许多大型企业都是从家庭作坊式企业开始运作。且家庭作坊式企业投资条件少,方便兴办,能有效吸纳部分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但另一方面,此类企业所需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除了资源的极低利用和极高占用,还有承担巨大的环境压力。因此,政府对于家庭作坊式企业的兴废难以定夺,未能为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生产发展做出明确的定位,对于此类企业的扶持和打击摇摆不定,此类企业也就陷入了如今的进不能发展,退不舍灭亡的困境。
3“家庭作坊式企业”自身弊端 —— 一根待拔的毒刺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市场需求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繁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改善营销体系和策略,与时俱进才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
一、中小企业的地位和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重视,经济学界认为重点对于大企业、大集团进行管理,将重大企业发展上去我国的经济就强大了,所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和世界交流接轨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给经济学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惊。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惠和便利来促进其发展,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竞争越来越激烈,众多中小型企业依然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二、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定位不准确
中小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市场的定位不够准确,进行市场调查不充分,存在盲目跟风现象。[1]中小企业的进行经营过程中忽略了用户的需求,对于自身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没有始终将消费者放在首位,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日益理性成熟,对于产品有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要真正掌握顾客需求,市场定位要准确,其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够进展顺利。
2.渠道管理效率低
我国中小企也得分销渠道模式单一:厂家——分销商——下一级分销商——再下一级分销商——用户。[2]中小企业的产品在进行销售的时候需要借助分销商的力量来进行,中间环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厂家和用户之间的利益,同时增加了对于中间环节的管理难度。中小企业在进行销售渠道管理问题上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开展新的销售渠道来增加产品的销售,对于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和资金回笼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过程中不能像大型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促进品牌推广,在进行产品推广上更多的借助广告手段来进行,一方面提高了广告费用,另一方面其受众面收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3.定价缺乏战略性
中小企业在定价的时候更多的关注眼前利益的最大化,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进行综合考虑方面比较少,在进行定价的时候缺乏长期考虑。中小企业在对产品价格进行规定的时候,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价格不够稳定,价格波动过多会影响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中小企业在出现销量问题的时候,降价是经常采用的选择手段,降价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问题有很多,首先一个方面就是利润的降低,然后就是品牌的信誉受到一定的影响,初次之外降价会让前期消费者产生被欺骗的感觉,影响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三、加强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策略
1.转变营销管理理念
加强中小企业营销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营销管理念,提高营销人员的思想认识是促进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3]中小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注重人性化和柔性化,鼓励企业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帮助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和改革。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营销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转变营销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2.重视财务管理预算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市场营销关系非常密切,中小企业只有具有充足的资产,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重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预算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更符合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来进行。良好的财务支撑能够促进营销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在进行营销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决策,保证其决策管理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3.完善市场监管制度
树立完善的市场监管制度首先需要以全过程为切入点,通过规范的企业行为和操作行为,营造良好的企业营销管理环境;其次需要以企业财务工作为核心,积极配合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营销管理工作,帮助企业管理工作系统化、一体化;最后在监管过程中要组织检查并且重视检查分析结果,如果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整改。
4.重视营销人员培训
严格规范营销管理工作人员是确保企业拥有一支业务过硬的企业营销工作队伍的关键,在筛选营销人员的时候要设置一定的标准,对于营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进行考察,挑选优秀人才。对于营销人员进行培训能够有效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法律知识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为营销管理储备人才。
5.积极进行市场调研
市场需求影响价格波动,对于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和营销管理的时候有所依据。进行市场调研,有助于企业分析市场机遇,明确市场需求风向,积极应对市场需求,抢占先机,获得经济回报。准确的市场定向,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在进行定位的时候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其营销管理活动能够更有效实施。
四、结束语
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营销管理理念,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正确的营销管理制度,结合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合适的预算控制,重视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营销管理,促进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行和良好发展。
作者:孙泽红 王胜利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韩萍.关于中小企业营销策略的几点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2-44,84.
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上市培育
1.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内外各种文献对企业在上市方面的研究都较系统,基本都从上市环境、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上市规程等方面进行探讨。国外部分资本市场法规健全、规范有序,发展更为成熟。国外关于私营企业上市的的文献,大多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着重市场自发调控监管下的上市研究,对探讨我国民营企业上市具有借鉴作用。
国内对于民营企业上市的研究内容较为集中,主要是针对民营企业上市环境和上市企业自己发展进行分析。庞耀辉(1997)对重庆市民营企业上市的可能性、上市的条件和途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指出了民营企业上市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符戈(2003)从金融体制分析和民营企业行为两个角度研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行为特征和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行为的思路,得出了民营企业融资中的障碍是体制和相关市场主体的障碍的结论,我国须在完善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开“绿灯”;袁涌波(2007)通过对四种公司治理模式的考察,提出了提升我国民营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绩效的方法,也为其他未上市的民营企业提供借鉴;陈大鹏、张宗益(2008)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角度对我国民营企业上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2.探讨方向和内容
围绕安徽省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展开深入研究,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以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为导向,从国内外经验借鉴、上市培育对象选择体系、上市培育的核心内容以及推动上市培育的保障和组织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提出安徽省民营企业上市培育的可操作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2.1借鉴国内外民营企业上市培育的先进经验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梳理国内外民营企业上市培育面临的难题、采取的具体措施及激励保障机制等,借鉴我国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上市经验,并对现阶段我省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上市机遇和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下一步的上市培育工作奠定基础性研究。
2.2构建科学的上市培育对象选择体系
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特点,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合理的目标选择体系。对民营企业的上市培育,要选择正确的培育对象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首先,培育对象的范围确定。应是具有技术先进、体制机制完备、经营管理完善、理念和文化新颖等优点的企业。其次,培育对象的选择。可根据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阶段的不同(规模、地理位置等)以及不同产业特征予以分期分批推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培育工作,进行重点引导和支持,发挥其对各类企业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最后,确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选择体系除了具有拟上市公司的共性外,主要从培育优质上市公司特性方面进行设置:(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相对较强的盈利能力;(2)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3)优秀的管理团队;(4)长远的发展战略;(5)遵循市场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业态模式及商业模式等。
2.3设置全面的上市培育核心内容
创新型欲上市民营企业应全面了解上市知识、各种法律法规、规范运作程序及各类信息披露的要求。(1)民营企业融资环境、融资渠道及企业内外部因素分析;(2)资本市场发展及创民营企业融资方式选择、融资成败分析,融资风险及风险防范及控制等;(3)民营企业上市决策的深入研究。如上市目的分析、上市地点选择、上市流程,以及上市过程中的中介机构选择与协调等诸多上市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4)民营企业上市改制的培育体系。包括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深入研究,制定适合民营企业长远发展及实现上市目标的经营结构决策;(5)民营企业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的比较分析,包括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上市各阶段工作分析与注意事项,我国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与现行主板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2.4探讨积极的上市培育保障和组织措施
民营企业规模较小,需要有积极的上市培育保障机制。本课题将从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从政府层面的支持引导进行探讨,深入研究科学合理的组织保障机制。首先,需要建立上市企业培育平台或专门机构,对拟上市的民营企业进行政策宣传和专门辅导;其次,对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进行深入研究,设置针对安徽省民营企业改制上市的绿色通道,从源头上做好保障和组织工作;最后,系统探讨政府部门对民拟上市营企业的支持和保障机制。以点带面,深度动员,积极挖掘上市后备资源,构建企业上市后备资源综合培育的保障措施。通过以上三方面设计,有效建立对民营企业上市培育的保障机制,完善上市培育工作流程。二是从民营企业层面进行研究。如何对上市融资有科学认识,如何实现企业改制成为合格市场主体,以及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等。
2.5研究系统的上市培育联动机制
民营企业上市资源的培育须政府支持、企业发展,除此之外,还需社会其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整体联动,上市所需保荐人、会计师、律师等证券中介机构积极配合。该内容从多方中介机构的专业指导为基础,主要研究在培育过程中风险投资机构的作用,研究风投在民营企业培育上市中所属角色,以及民营企业如何利用风险投资市场有效融资等。
通过以上内容的设计,本课题将对安徽省民营企业的上市培育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探索培育企业上市的组织保障措施和联动机制,大力培育和推动我省创新型企业上市,畅通融资渠道。非上市中小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等,拟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成果产业化能力受限、不能有效融入资本市场等关键问题。
3.研究理论和应用价值
研究理论依据有:
(1)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理论;(2)我国民营企业上市发展现状、安徽省民营企业上市发展现状;(3)主板、创业板上市管理条例。
民营公司的上市对推动证券市场发展成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上市民营公司的治理结构,可以与国有企业或大型股份制企业进行对比分析, 使研究结果多样性,并更具有借鉴性,容易找到上市失利的根本问题和瓶颈。民营企业改制上市为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发挥资产杠杆效应,上市直接为企业释放品牌效应和企业公信力。
通过对证券市场的理性认识,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了解,构建出安徽省民营企业上市培育理论体系;同时在全面探讨上市培育对象选择体系、上市培育的核心内容以及推动上市培育的保障和组织措施之后,能够提出安徽省民营企业上市培育的可操作方案。为即将上市或者在中长期准备上市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系统的培育方案,帮助企业成功上市,助民营企业健康(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37页)发展,促安徽经济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符戈.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陈大鹏,张宗益.我国民营企业上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2).
[3]袁涌波.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
[4]庞耀辉.重庆市民营企业上市条件与途径研究[J].重庆商学院学报,1997,(4).
[5]戈元龙.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股权融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