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报告认为,未来3年内国际各大经济体总体将保持温和增长,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很可能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因此未来3年内我国出口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渐趋向平稳;由于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我国进口额增长速度可能保持稳中有升。
对于国内经济形势,报告认为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预计2007-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仍然保持上升趋势,但考虑到进口增长速度稳中有升、出口增长速度稳中有降等因素影响,贸易顺差增速将有所下降。
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报告预测2007-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仍将延续前阶段的扩张趋势,总额上呈现递增的势头,但增速逐渐减缓。出口额分别约为11996.1亿美元、14700亿美元和18200亿美元,进口额分别约为9455.8亿美元、11800亿美元和14800亿美元,贸易顺差增长率逐渐从43%下降到20%左右。其中,中美贸易顺差仍居高位,中美、中欧、中日进出口所占总量的比例仍将保持在15%、15%和12%左右。
篇2
本文得到教育部“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基金支持
内容摘要:本文对 1979-2004 年之间我国 GNP 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三大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经济现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GNP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 相关性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是衡量国内经济均衡的主要指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我国从1979年开始经济改革开放,伴随着市场资源配置与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国内经济出现了多次波动。本文通过对1979-2004年间我国历年总体经济变量的定量分析,以寻找经济内部均衡的规律,为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种定量依据。
1979―2004年我国总体经济形势与政策回顾
1979年开始的国内市场开放带来了市场需求与价格水平快速上升。为控制物价上升,1985下半年央行采用了紧缩货币政策。
1987年央行货币政策方向为“紧中求松”;1988年开始价格体制改革。这导致了物价水平的急剧上升和经济态势过热。
1989年,国家采用了经济紧缩措施,并对市场进行了严格整顿,导致了价格水平的急剧跌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1991年起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加快经济发展,物价随货币投放量增加而上升。1993年我国经济成功“软着陆”后,经济增长在较高水平上稳定下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严重受损。随后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缓慢并存。1998年开始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2002年我国的经济再次恢复。
1979―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性的比较分析
经济变量关系图:以GNP增长率、零售物价指数增长率和城镇失业率,形成三大宏观经济指标用以衡量我国经济的波动状况,见图1。
经济变量波动性比较:按经典经济周期分析模式,我国经济分为5个周期:1979-1981、1981-1986、1986-1990、1990-2000、2000-2004。波动规律如下:经济增长波动性明显下降,且产出波动显著时期都对应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扩张时期,说明产出波动性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溢出效应”。物价波动呈较明显增加趋势,且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失业率波动相对平缓,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没有明显关系。
1979―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变量波动规律解析
单个变量波动性分析
经济增长逐步稳定:按支出法考虑GNP四个主要构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1986-2004年间,投资与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744、 0.232。所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稳定主要源于1996年后投资与消费支出的稳定。
物价水平波动性增强:物价波动主要受央行的货币政策导向的正向影响。在1991-2004期间,零售价格上涨率与M2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63。
失业率的非周期波动:体制造成的“虚假就业”,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劳动重新配置,以及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交错作用,导致了失业率变动的非周期性。
变量间的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经济增长与失业: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系数-0.168,未通过Pearson检验。根据增长理论,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改革开放中新资本的注入和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了劳动边际效率;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了高失业率与经济增长并存。从而,二者的关系违背了宏观经济学的一般逻辑。
经济增长与通胀:二者体现出较强相关性,系数为0.587。说明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显著“托宾效应”,即通货膨胀速度和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正向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同时受到了货币扩张的正向影响。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对失业率的降低没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0.385。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就业变动与整体经济波动方向并不一致。
篇3
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用“新常态(new normal)”来描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形势,他提醒人们,世界也许再也不能够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稳定的“正常”状态了,而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新的金融体系、新的消费观念和商业环境,以及危机以后经济复苏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一些研究机构认为,未来几年,中低速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国内有研究认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主要情况是:1979-2013年,贵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特别是2003年以来,贵州经济连续11年保持了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这在贵州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在过去36年里,贵州经济增速低于8%的只有6个年份,低于7%的只有4个年份,其他各年均保持了高速甚至超高速的增长,全省在这一时期创造的国民财富(以GDP衡量)相当于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这30年里创造的国民财富的总和的20倍,比1413年建省以后至改革开放前这565年里创造的国民财富的总和都还要多好几倍。因此我们可以说,高速、超高速增长是这一时期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贵州经济增速在2011年达到15%这一新的高点后,却呈现出逐年回落的情形:2012年13.6%,2013年12.5%,今年上半年10.8%。于是有人开始担心,贵州经济增速会不会一路下滑下去,同全国一样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呢?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常态,虽然会考虑外在因素和短期变动,但主要看的是内在因素和长期趋势。根据近年来我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经济运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较强韧性,可以看出,“十二五”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基础与内在动力不是弱了而是大大增强了。
从发展阶段看,贵州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13年工业化率为33.6%、城镇化率为37.8%;根据工业化、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在这种情形下,以贵州已经具备的发展基础、态势和潜力,只要不出现不可控的巨大外部冲击或持续的天灾人祸,贵州在今后几年要实现高速甚至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仍有可能。
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看,现阶段贵州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前几年虽有所降低,但仍然超过12%,这说明贵州高速超高速增长的长期趋势并没有改变。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在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速度。它表示一个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术语叫适度增长区间,它表示实际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而波动的可接受的幅度,在这个波动幅度内,既不引起资源的严重制约,也不引起资源的严重闲置,既无通缩也无通胀。目前贵州经济基本上仍在适度高速增长区间的下限内运行,并没有继续下滑至“中高速”的明确证据。
因此,我认为,目前贵州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幅度的回落主要并不是内在因素造成的,而可能与外部冲击有关,包括后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减速、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虽然外部影响和短期波动(下滑)很大,但贵州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今后几年高速超高速增长可能仍将是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
篇4
关键词:货币供给;经济增长;相关性
一、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完成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目标,政府必须要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调控。市场经济存在着特殊的发展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经济波动时有出现。货币供给在经济增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以及实证方面研究作为经济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阐述了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内涵,并对国内外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的关系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怎样控制货币供给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期为理论界与实业界提供借鉴。
二、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内涵
1.货币供给的内涵
货币供给就是一定时期内某一国家的货币供给主体向经济系统中投入货币、创造货币、扩张或者收缩货币的整个过程。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涵主要分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所谓动态的货币供给就是一定时期某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者收缩货币的整个过程。而静态的货币供给是说在一定时点上处于流通中的货币存量,即平时说的货币供给量。
2.经济增长的内涵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就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某一国家人均产出或者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大小是对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的体现,也是对国家或者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进行衡量的标志。
三、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对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有推动论、中性论和抑制论3种观点。曾令华发现我国名义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且实际经济增长率亦随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货币供应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姚远发现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滞后性,长期内货币非中性,而经济增长并不对货币供应有影响。在经济增长中货币供应量的改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经济增长的变化却并非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米咏梅、王宪勇研究发现我国经济波动的根源是总供给的冲击,总供给冲击产能对出波动的90%进行解释。
增加货币供给会提高均衡时的资本存量,推动经济增长,但就长期而言,货币供给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具有有限的影响,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是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等非货币条件。杨柳和李力利用Calvo模型研究发现我国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型的,货币非我国经济波动的根源。潘李剑研究货币供给与经济波动,短期看来,广义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会明显造成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然而长期来说二者不会影响经济波动。傅伟力持有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供给量不能对GDP的变动进行很好的解释。同时,还有研究认为中国实际货币供给量和实际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为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而实际货币增长率并非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目前尚无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短期来看,货币供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今后发展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货币政策应重视稳定物价,突出货币政策的主体地位,中国货币供给必须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相适应,从而推动中国利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地调控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曾令华:论我国M2对GDP的比例[J].金融研究,2001,6.
[2]张 奇: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EMC模型分析[J].中国社科研究生院学报,2006,1.
[3]姚 远: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2.
[4]黄忠民 高 珂:中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86-2007[J].中国经贸,2009,16.
[5]米咏梅 王宪勇:供给冲击、财政冲击、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SVAR方法的分析[J].2011,3.
[6]杨 柳 李 力: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DSGE模型的数量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5.
[7]潘李剑: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波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2,1.
篇5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着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
一、
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篇6
与经济周期相联系,一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周期性,即国际贸易周期或对外贸易周期。在一般情况下,由本国经济周期所决定的对外贸易的扩张期和收缩期通常与本国的进口波动更具有相关性,而由世界经济周期所决定的国际贸易周期则与一国的出口波动具有更强的联系。当然,由于世界各国的开放度不同、本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依存度不同、资源的丰裕程度不同、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及其他原因的存在,与上述不符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中国进口的增长速度决定于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而言,当中国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进口的增长速度也会相应加快;反之,当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进口的增长速度也会相应下降。
中国的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数据显示,除个别年份外,对外贸易进口的波峰年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或者相一致,或者最多相差1年。例如,就经济周期而言,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的第一个波峰年,同年的外贸进口增长率创出了新高,为51%。此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收缩阶段,一直到1981年,经济增长率为5.2%,中国的进口增长率滞后1年也降到了谷底,为-12.4%。此后,中国经济于1984年迎来了中国经济周期的第二个波峰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5.2%,而次年即1985年的进口增长率也创出了新高,为54.1%。1985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又进入收缩阶段,1990年进入第二个谷底,GDP增长率只有3.8%,而同年的进口增长率则下降到了-9.8%。当1992年中国经济增长又出现第三个波峰(增长率为14.2%)时,1993年的进口增长率为29%。1993年到1999年中国经济又进入收缩期,1999年经济增长率为7.6%,对外贸易也相应进入收缩期,并在1998年进入谷底,进口增长率为-1.5%。2000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又进入扩张期,进口增长率一直在高位运行,除2001年和2005年外,各年的进口增长率每年都递增20%或20%以上。
由于外贸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几个周期,外贸进口也就存在几个周期。
如果按波谷年计算,贸易周期的划分就显得更为清晰。从1982年到1990年可以视为笫一个周期,1990年~1998年可以视为第二个周期,1998年~2009年则可以视为第三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年。之所以把本轮周期的波谷年定义为2009年,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2007年中国经济处于波峰,2008年掉头向下进入收缩阶段,根据中国经济周期的波长规律,2009年中国经济有可能会完成筑底,GDP增长率可能在8%~8.5%附近,进口增长率很可能会跌到5%以下。2010年,中国经济将重新进入新一轮的扩张阶段。
当然,在个别年份中,中国的外贸进口增长与本国经济增长也存在不相一致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贸进口的波峰和波谷有时滞后或领先于经济周期的波峰和波谷1年;二是在经济增长未见波峰的情况下,个别年份的外贸进口增长率却创出了新高。
其实,无论外贸进口的波峰年或波谷年滞后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或波谷年1年,还是外贸进口的波谷年领先于经济周期的波谷年1年,亦或是外贸进口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或波谷年完全一致的情形,都属于常态。这与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直接相关。例如,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又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并且199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路下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出现了1998年进口增长率领先于经济周期波谷年1年(1999年)的情形。如果在经济周期的波峰年过后的次年,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经济将会掉头向下进入收缩阶段,受乐观预期的影响,外贸进口的波峰年就可能滞后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
中国外贸进口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真正出现不一致的年份是在2000年和2003年。2000年和2003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4%和10%,而进口增长率却分别高达35.8%和39.9%,创出了1986年以来的新高。要解释这一现象并不很困难。1999年是中国经济周期的波谷年,2000年经济开始复苏,并进入下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加上企业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预期,以及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波峰年的到来,2000年出现进口的高增长是在情理之中,很大程度上属于恢复性的增长。但是,2001年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出现较高的增长(以前各个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一般都只有2~3年),甚至出现了扩张过程中的停滞,经济增长率比2000年还下降了0.1%。与此相联系,2001年的进口增长率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由2000年的35.8%下降到了8.2%。当2002年中国经济完成复苏阶段并于2003年加速扩张进入繁荣阶段以后,进口又出现了具有恢复性和爆发性的增长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2002年以后,中国的外贸进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年递增20%以上的高水平,就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真实写照。
中国外贸出口会于2009年降到近年来最低点
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决定于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也取决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数据显示,当世界经济增长率较低时,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很低;反之,当世界的经济增长率较高时,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相应较高。例如,1978年,世界经济增长进入波峰年,GDP增长率为4.5%,滞后1年即1979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40.2%。1982年,世界经济进入波谷,GDP增长率只有0.8%,次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是负值,为-0.4%。1984年和1988年,世界经济进入第二个波峰年,这两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4.6%或4.5%,1984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上升到了17.6%,1987年更上升到了27.5%。1993年,世界经济又进入新的谷底,经济增长率为0.9%,1993年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率也跌到了8%。当2000年和2004年世界经济迎来第三个波峰年和第四个波峰年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于该年分别上升到了27.8%和35.4%。同样,当2001年世界经济进入谷底,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1.5%时,中国出口增长率也于该年下降到了6.8%。可以肯定,如果2009年是世界经济周期的波谷年,那么中国的外贸出口也会降到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
虽然中国的出口周期是受世界经济周期影响的,但是,在个别年份,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并不与世界经济周期一致。例如,199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0.8%,而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15.8%,199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2.2%,而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31.9%。这表明,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并不完全与世界经济增长的波动相一致,它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影响;汇率;建议
1外贸依存度的概念和我国近年外贸依存度的变化
外贸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一般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 x100%。它不仅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同时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扩大,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1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了43.97%,2002年进一步上升到了50.18%,2003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继续攀高到60.37%,其中出口依存度为31.1%,进口依存度为29.28%。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7%。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表明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与世界已经形成相互依赖的经济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偏高的外贸依存度也暴露出我国贸易伙伴国集中、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方式不合理、不利于稳定劳动力市场等诸多弊端,说明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在增加,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风险在加大。
2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
2.1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加工贸易还是一片空白。而到了2004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接近5500亿美元,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竟达到6905亿美元,增长25.6%,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48.6%,几乎占到了贸易总额的一半。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配套率也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计算的外贸依存度指标必然被高估。
2.2国内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我国的贸易主要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即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偏低。反映在外贸依存度上,我国的货物贸易的对外依存度要远远大于服务贸易的对外依存度。如表2所示,我国第一产业的GDP从1998年到2003年逐年递减,而相反第二产业的GDP则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49.3%上升到2003年的52.9%,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则变化不大,围绕在33%左右变动,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对偏低反映在贸易依存度上就如下表后两栏所示,货物贸易依存度远高与服务贸易的依存度。这也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之一。
2.3汇率水平的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统计原因造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被低估
由于统计原因,作为外贸依存度指标中的分母--国内生产总值被低估。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统计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统计遗漏较多,表现在:(1)一些本应纳入GDP的服务业增加值无法获得统计数字,使得统计的范围明显的比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偏小;(2)我国工业增加值目前只计算规模以上企业,而且规模以上企业统计遗漏也很多;(3)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民自产自销的商品价格往往被低估,甚至有的未被统计在GDP之中。
2.5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明显滞后对外贸易增长速度
一般情况下,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依存度则会随着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的提高而提高。近年来,全球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在6%左右,比世界经济增长率高2-3个百分点。2000-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为18%,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高9.4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我国对外贸易与实际GDP的相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外贸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GDP的增长速度比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快,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贸易依存度增大。
3外贸依存度增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1贸易伙伴集中,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
由于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特别是出口连续走高,一些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壁垒等手段对我国出口设限,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特别是我国目前进出口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少数国家及地区,不仅加剧了我国与贸易大国的贸易摩擦,也不利于分散外贸风险。由表3可看出2000-2004年中国对美、日、欧等国的出口贸易是逐年增加,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强。新的贸易壁垒使我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国际经济摩擦的时代。
3.2贸易结构不合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当前,我国的进口产品结构呈现出资源性产品品种数量、高技术及其产品进口依赖不断增大,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形态上分析,伴随外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战略物资、关键产品和重要技术的进口比重还将不断上升,进口依存度的不断加大。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外部需求的波动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中必须面对的风险。世界经济发生的剧烈变动,对于国外需求依赖程度不断增强的我国经济将有难以预测的冲击。
3.3贸易方式不合理,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得到迅猛的发展,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已经超过了一般贸易,成为了我国出口贸易最主要的方式。加工贸易依托的是低成本劳动力,不会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在拉动就业,促进资源利用,推动经济增长上作用明显。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各国在贸易方式的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工贸易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越发的显现出其不适应性。
3.4恶化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能使贸易双方得到利益,但是这个利益并不是均等的。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而且受益较小。我国对外贸易也呈现出这种趋势。虽然我国已是贸易大国,但远非贸易强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以低成本、低价格的数量增长型为主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在国际交换中获取的比较利益较少,我国一些产业确实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4应对我国高外贸依存度的建议
尽管国际上对外贸依存度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鉴于我国经济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我国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外贸依存度进行合理调控,变被动为主动,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4.1培育对外贸易新增长点,大力发展贸易服务业。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领域。从世界上开放型经济大国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及服务业的市场开放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重点服务部门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如鼓励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出口、大力促进文化产品出口、发展服务外包、促进技术出口及进一步开拓服务贸易市场等。这样可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也可以提升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增加分子的比重,达到降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目的。
4.2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立足点。
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我们需要努力扩大内需,将扩大内需做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立足点。我国应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形成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只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尽可能扩大出口,就能够从容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幻,把握市场主动权,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步增多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药。
4.3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内资外资平等。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进大出”,这种模式并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也不能得到升级。一旦我国失去人力资源优势,外贸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我国要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政府在制定发展加工贸易政策时,应大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加工企业增大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提高国际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变中国的加工地位为生产经营地位,以提高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在内外资方面,中国应该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建立一个对内外资企业真正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加工贸易真正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纽带。
4.4优化进出口的商品结构
我们应当积极推进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多元化战略,改变原有的出口贸易市场集中和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4.5完善国内经济核算制度,准确反映经济总量及其变化
在总结我国统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科学规范的GDP数据调整和修正制度,改革现行国内经济核算和数据制度,提高我国GDP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并根据有关统计调查不断加以完善和修订,使GDP数据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4.6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人民币贬值是刺激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和贸易盈余的增加,欧美和日本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为此,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适当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外贸依存度,减少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崔大沪.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思考[J].界经济研究院报,2004,(4).
2.刘新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影响与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报,2005,(3).
3.王艳.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几点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2,(3).
4.温耀庆.中国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
5.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
6.张二震,野清.国际贸易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7.曾杰:《我国高外贸依存度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北方贸》, 2008年第9期,第35-37页.
8.崔玮:《从外贸依存度看我国经济的外部潜在风险》,《对经贸实务》, 2006年第4期,第8-11页.
9.徐晓玲、吴玲:《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及存在问题析》,《价格月刊》, 2008年,第89-91页.
10.李舒研.我国贸易结构分析与优化建议[J].对外贸易,2004(6).
11.孙纲.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结构调整分析[J].北方经济2006(2).
篇8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告来看,2012年中国经济政策强调一个“稳”字,并通过这个“稳”字,来保证经济结构转变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实现现任政府向新一任政府的过渡。所以,从经济政策的层面上来看,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上都强调了一个“稳”字。笔者认为,经济政策的“稳中求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增长指标将强调一个“稳”字。可以估计,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GDP还是CPI等,都会把这些指标放在一个适度范围内。比如GDP的增长为8%,CPI上涨为4‰但我预计2012年的实际情况会比指标要好一比如2012年的GDP仍然会达到9%,而CPI也会在4%的水平上回落。而政府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要改变“唯GDP增长是从”的指导原则,改变对地方政府业绩考核标准;另一方面,是希望所有的经济增长成果能与重民众分享。
可以说,弱化对GDP的考核,“十七大”就提出过这个想法。当时的观念是,比GDP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绝大多数人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让全体人民的生活福利提高。因此,考核政府业绩的主要指标,并非仅是GDP。更重要的是保障与改善民生。不过,当外界突发事件出现时,刚刚酝酿的一些民生政策就因新的经济环境变化而终止了。2008年下半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所有的经济政策又回到了“唯GDP是从”的老路。可以说,2008年下半年国内经济政策突然逆转,给国内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无法修复的。
2012年,尽管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中国经济下行的风险不小,但笔者认为,政府并不会走2008年的老路,而是更为审时度势,弱化对GDP的追求。公告显示,面对当前恶劣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政府宁可把追求业绩指标的GDP降下来,也不肯轻易出台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政策,而是强调―个“稳”字。
其次,基本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不会有太大改变。2012年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稳”字,不仅在于基本的政策倾向不会变化,而且也在于具体的实施工具不会出现重大调整。近10年的经济增长,基本上表现为“货币依赖症”及过度的财政激励。1998年~2002年,银行信贷增长的速度年均1万亿元,而近年信贷增长速度则达到年均近8万亿元,但实际上,2010年GDP增长还不到2002年GDP增长的四倍。近三年的信贷增长,年均超过8万亿元以上,如果加上银行表外业务及外汇占款,其信用增长占比更是惊人。货币政策是这样,近年来的财政政策更是如此。而这些政策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在这种情况下,尽管2012年的货币政策会比2011年有所放松,但这种放松只会是定向的――不是让大量的资金流向投资市场,而是流向实体经济,政府会更注重既有的在建项目完成、农业及支农行业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至于财政政策,会注重结构性减税等,不会出现税收结构重大的调整。
第三,还表现为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坚定性。公告显示,2012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不会动摇,以促使国内住房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也就是说,就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而言,2012年的房价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住房市场将由投机炒作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如果不出现这种根本意义上的转型,那么,房地产市场要持续稳定发展是不可能的。
为何当前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投机炒作最为盛行的市场?因为存在着严重的暴利,房地产早已成了少数人掠夺与转移绝大多数人财富的工具。因此,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不动摇,通过有效的经济杠杆促使国内住房市场全面转型,也是2012年国内经济政策“稳中求进”的重要方面。
篇9
关键词:内外部均衡;经济政策;政策配合理论;三元悖论
1 我国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分析
1.1 物价
根据2000年-2005年我国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分析,我国的消费品物价指数逐年上涨,近年来我国也面临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的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相对稳定,但未来我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然不容忽视,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
1.2 就业
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严重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第四次失业的延续期。根据有关部门数据,2001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80万人)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00多万人)为1200万人左右,2002年达到1400万人左右;若加上国有事业单位、城镇集体企业与事业单位,大专以上和高职毕业生以及农民工失业者,我国估计2001年城镇实际失业人员约1900万人左右,2002年也在1900万人左右。城镇真实的失业率大约在7-8左右。因此,能不能使失业者理想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难题,还将是一个最重大、最尖锐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1.3 经济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从1978年-1998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7。从1997年至2001年,中国经济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6。近几年我国经济仍然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2。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增长出现了偏快现象,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增长偏快。2007年4月,发改委在一季度经济运行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工业生产增长百分之十八点三,增速同比加快一点六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长水平。虽然,对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过热,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我国经济增长偏快,却是不争的事实。
2 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
如何把握财政金融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不同力度,适时调整政策调控导向非常重要。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财政开支,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紧缩,迫使物价下降,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增加国际贸易顺差。但我国已经面临了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无疑会使贸易顺差继续加大,外部经济持续不均衡。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多次提高利率,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国内信贷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会使投资和消费减少,引起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
在汇率制度方面,我国现行汇率制度被称为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中有汇率浮动的机制,因此不存在稳定的汇率预期。但研究发现,从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实际运行态势上看,除了汇率并轨的初期,人民币有小幅度的升值以外,人民币—美元汇率在其他时间里是相当稳定的,一直保持在8.27-8.33(元/美元)的水平。目前我国的汇率制度就十分类似于 “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虽然人民币近年来不断增值,但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还是具有固定汇率的特征。
3 政策配合理论
政策配合理论是由经济学家蒙代尔与1962年提出的。该理论主张,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多半会对国际收支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它倾向于扩大国内外的利率差距,从而引起大量的资本流动: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这是因为货币政策通常是对国内经济活动的影响作用大,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作用小。即采用财政政策来促进内部均衡,采用财政政策来促进外部均衡,实现固定汇率下的最佳政策搭配。
政策。而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则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说我国是放弃了外部均衡来调节经济的内部均衡。这虽然可以保持国内经济相对稳定,但严重的外部经济不平衡,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4 三元悖论
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又称“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形,指的是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资本账户、保持固定汇率制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政策目标之间只能同时选择两个,不可能三者兼得。
由这一悖论我们不难推得,要在独立的货币政策框架下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其必要条件是进行资本管制。这是因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没有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则一国市场利率水平不仅由国内可贷资金的供需决定,也将受到国际资本追逐利差的套利行为影响。当一国经济发生衰退时,利用货币政策通过放松银根降低国内利率以便刺激投资,但开放的经济条件时资本流动不受或受到很少的限制,此时国内资金将大量外流,从而减少国内资本供给,直至国内利率趋近国际市场利率,这一套利机制才会停止作用,这样一来,国内宏观扩张的货币政策就无法实现了。要阻止这一状况发生,只能采取浮动汇率制,在该制度下,本国资本流出会造成国际货币市场上本币供过于求,引起本币贬值,这一贬值会很快阻止进一步的国内资本外流和利率上升,从而维护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在固定汇率制下,这一机制则无从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缺乏资本管制的条件下,当一国固定汇率遭受外部因素冲击而产生贬(升)值压力时,央行为维护汇率水准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抛出)本币以平衡市场供求、维护固定平价,这导致国家外汇储备相应减少(增加);而如我们所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外汇储备实际上发挥着与基础货币相同的作用,外汇储备的增减类同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减。于是,国内的本币投放就不取决于宏观经济的需要,而被动地取决于维持固定汇率的需要,货币政策独立性于是丧失了。
篇10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 加工贸易 经济增长
外贸依存度,也称为“外贸依存率”或者是“外贸系数”,指的是进出口总额、出口额或进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从长远来看,外贸依存度还反应了一个国家的外向程度,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外贸依存度的高低,充分显示着该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所处位置的高低,同时也不难看出该国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比例越大代表该国经济对外贸依赖度越强。加深对外贸依存度含义及其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的客观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一)外贸依存度较高
国家通过对世界银行数据库的分析,将世界各国的外贸依存度进行分档排布,共分为三档,一档是外贸依存度在30.00%以内的国家,包括美、日、印、巴等四国;二档是指外贸依存度在50.00%以内的国家,包括中、加、德等三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市场具有十分大的潜力,但中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不论从绝对数值还是从变化幅度来看,都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
(二)外贸依存度不断加速
外贸依存度的基本发展趋势决定于经济发展与外贸进出口的相对速度。近30多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外贸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同期GDP年平均增长速度高8.15%。在2008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下降的情况下,依然处在接近60.00%的高度,到2009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多年来首次下降低于50.00%,但201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则呈回升状态,达60%。2011年经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的对外依存度回落至50.1% ,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
在分析外贸依存度的过程中发现,汇率变动对外贸依存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人民币升值,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贸依存度会呈现下降状态;若人民币贬值,则刚好相反,外贸依存度升高。从1987年到1994年7年里人民币持续呈贬值状态,1978年时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例是1:1.5771,而到了1993年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例则下滑至1:5.7620,到1994年的时候,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例达到1:8.6187,导致以人民币为单位计算的进出口总额迅速增加,比1993年外贸依存率高出11%;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出口受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十分巨大,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人民币贬值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全球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这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国际产业转移从而最终致使外贸依存度增高,并呈上升趋势。到了2008年世界平均外贸度从1980年的34.87%提升到53.30%的高度。在此期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从12.50%猛增至59.20%,基本与国际外贸依存度的发展保持一个步伐。在2001年到2008年7年的时间里我国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有所提高,比同期世界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1.10%,外贸依存度相应上升了20.70个百分点。可见,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三)贸易导向战略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通过一些如“三减两免”这样的优惠政策鼓励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并且地方政府也相应的做出可很对企业出口有利的政策,一些地区更是把出口创汇作为国家干部政绩考核的其中一项重要部分,这些政策的出台导致全国各地外贸企业出口急剧增加。在进出口两方面的刺激下,导致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从而使外贸依存度相应也迅速提高。
(四)外贸结构及方式
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仅仅24.85亿美元,但是到了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9861.00亿美元,是1981年的396.82倍。在此期间,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也从1981年的5.70%提高到2007年的48.60%,是我国最大的贸易方式。现阶段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为主,但是这些加工贸易的效益并不够高,附加值很低,而进口器件和零部件在出口时海关未统计其价格,这就相当于出口贸易额不实,有所高估,从而导致进出口的总额也是高估的,这样的情况必然会使外贸依存度被高估。与此同时,在统计进出口总额时,一些跨国公司进口的设备也在此统计数额中。我国实际外贸依存度比数据统计的数据要小很多。另外,加工贸易在计算时是双向计算的,也就是说进出算两遍,这样与其他贸易相比,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就仅限于国内经济增值的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了很多。若是将这些因素除去在外,我国实际的外贸依存度要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的。
三、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我国进口商品以高新技术、资本产品为主,主要是一些工业制品,这反应了我国国内科研技术水平落后、对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本产品依赖度高的现象。我国整体经济对国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一旦国际经济出现状况,我国经济会因为高度的依赖从而产生不可估计的影响。随着重要战略物资,关键产品和技术进口数量的不断攀升,进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二)加剧对外贸易摩擦
近年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出口总额也在不断增加,这必然会产生国外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抑制,随着国外其他国家对我国经济状况的不断调查分析,出现了像绿色堡垒、技术堡垒等一系列针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手段。但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及外贸依存度又在不断的提升,从而最终致使我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国际经济摩擦的时代。
(三)恶化贸易条件
我国对一些进口能源一直呈稳定需求状态,不管国际市场的价格怎样变化,我国对这些进口产品的需求都保持持续增长状态。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量很大,受整体数量的影响国际相应的市场价格会相应跟随提升,这不仅会加剧我国对海外能源等产品的依赖,而且会恶化贸易条件从而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四)凸显了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合理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如此之高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这类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例如鞋类、纺织、玩具等这些产品是我国主要出口商品,没有高端商品的支持,这些低附加值商品行业的高速发展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的被动发展,为实现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目标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不断攀升的外贸依存度凸显了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的现实情况。
四、高外贸依存度下我国外贸发展的对策
(一)改进完善开放型经济调控机制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最初的建立主要针对我国内部经济的一个调控机制,对于对外贸易方面缺乏考虑,所以导致内外部关系失衡,对于资源配置以及内外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不够完善,我国必须尽快着手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调控机制。我国的经济贸易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在世界经济圈中的位置也在逐渐提高,随着这些发展我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加深,我国要在这个过程中,向能源、资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发展;并且充分利用我国在世贸中的影响,从长远发展来解决我国经济现有的问题。首先要加强我国战略物资的储备,减少战略物资方面对外的依赖性,要使我国战略物资的尽快来源广、稳、多,从而降低风险;其次建立完善的经济调控机制能够应对世界经济突发事件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国际通行规则,合理保护并推动国内产业的发展,与世界接轨并合理的推动利率、汇率的变化,使人民币逐渐向资本项可兑换推动,在对外经济领域也要注意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入研究开放经济的风险形成机制,尽快完善适应开放型经济的风险防范机制。
(二)在巩固外贸、扩大内需,制定内外兼顾的战略
目前,世界经济向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要将以国、内外市场的发展为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国应该首先将对外贸易的市场巩固稳步发展,同时提升国内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制定内外兼顾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市场经济能够承受国内外经济的动荡,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进步。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我国必须在此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发展动力,就必须使国内和国外市场同时发展。
不论国内市场或者是出口贸易单方面的增长,对国内经济市场都是不利的。应该不断的利用国内市场在我国国内经济市场增长的影响力,于此同时制定兼顾内外的经济政策,从而避免任何一个市场出现波动时会对中国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
扩大内需是首先能解决我国受国际经济影响的重要途径,所以为了降低国际经济对外国经济的影响,就要扩大内需,在工业制成品这一块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础。而消费则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口多,需求大,国内市场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并且我国的经济正是告诉发展的阶段,从这不难看出我国的市场需求是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比的。我国必须形成自己特有的工业制成品经济道路,将国外市场对我国经济影响降到最低,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国际服务贸易
现如今世界贸易很很重要的一部分组成就是服务贸易,从年增长速度比较来看,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持续增长的同时,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有所扩大,同时外贸依存度也有所下降。但是我过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总额中只占有很少的比重,在服务业发展上是很落后的。因此,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
(四) 外贸政策和目标要进行战略性调整
鼓励出口一直是外贸政策的主要实施方针。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持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方向已经逐渐向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转移,这也是为了在全球资源配置中能够占有主导地位的重要过程。世界各国对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都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例如近年来进出口企业融资越来越多,对应企业出国投资出台的一些相应优惠政策等等。不过这些政策和措施只能给企业出口提供一些便利条件而已,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强大还源于企业自身的实力是否雄厚。所以,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想有所提高,就必须企业自身不断发展,政府给予相应支持,社会和服务系统共同支持对外贸易的发展。贸易政策不要仅仅在贸易上的改革,同时要充分利用其他相关政策对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潜在影响,例如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同时加强包括贸易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的协调统一,消除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与不协调。
五、总结
我国作为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在此阶段提升是必然的,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随着国外内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随着不断的有所变化。我国要通过外贸依存度的变化了解其带给我国经济产生的潜在变化,利用我国的经济优势,使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逐渐稳固,于此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我国外贸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外贸的发展方式,化外贸结构,促进外贸协调发展,推进我国成为贸易强国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丽娟,王建娟.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U].科学之友,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