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篇1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内涵;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村人口至今仍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三农”问题始终关系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全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也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重大变化。“增长方式”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相应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有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除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外,还应有如下要求。

(一)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等。

(二)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但其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以色列,1991年农产品出口创汇6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6%。我国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2005年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3.6和6倍,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污染环境。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三)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

(四)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

(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应从切实保障农业投入出发,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向“三农”的倾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减少农村资金的非农化流失。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投入的积极性。此外,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在我国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为无论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左右,且农业人才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1.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向,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及农药、动植物无特定疫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应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人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现在农村文盲人数虽然减少,但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不多。因此,必须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培训。首先,要在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其次,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再次,要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功立业(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实行合同化管理的途径,解决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实现农业产业化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一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精心组织粮、棉、油、禽、菜等骨干农产品的生产。二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的多元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品牌,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业,要求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标准的内容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因此,必须严格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户小规模、集成大群体式的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并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等市场主体,使它们成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使他们与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适应农业市场体系和国际化要求,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强对农户的农机、水利、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为农产品创造增值的机会。

(四)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体制性约束,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的长期过度索取;对农民、农村和农民的歧视性待遇;政府对农业的干预过多等。因此,必须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1.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长期以来,人们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视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最大的制度障碍。其实,家庭经营制度是天然适应农业特点的经营形式,也是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有效形式。纵观世界各国,凡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无不实行家庭经营。因此,农业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工业化要向家庭经营注入现代生产要素,城镇化要为扩大家庭经营规模转移农村人口,市场化要为扩大家庭经营提供完善的社会化经济技术服务。在当前和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这种生产经营机制适应我国农业状况,是我国农业基本的生产经营制度。因此,必须在坚持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优化现代农业组织体系。

篇2

一、坚持规模发展,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泗洪县委、县政府围绕壮大水产、蔬菜、畜禽、优质稻米四大主导产业,邀请部分专家制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高效农业发展纲要》,明确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品”、“多乡一品”,打造规模优势。以往那种小而散的生产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基本形成了西南岗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区、城郊设施蔬菜示范区和宁徐高速公路两侧高效农业示范带、省道245两侧现代农业产业带、沿湖沿河生态水产养殖产业带“两区三带”发展格局。

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县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5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7家,县绿色生态食品加工产业园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企业发展带动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泗洪小麦、水稻等农产品价格平均每500克高于周边地区0.05~0.10元,使每亩种粮收入增加了约200元。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龙头企业已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1.12万人,连结基地农户9.95万户。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97.23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72个,约30%以上纯农户参与高效农业发展,参与高效农业发展的农户人均现金收入在5200元以上,比从事传统农业高2500元。

三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配套服务,建成20万亩高效渔业、60万亩优质稻米等五大种养基地;发展17家农产品仓储、物流企业。正在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旅游于一体,建成智能化温室大棚24万平方米,游客采摘中心、农家风情园已投入使用,每年可接待游客7万多人。

二、强化科技运用,突出高效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主动与江苏省农科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先后实施千亩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500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500亩大棚草莓示范基地等产学研项目5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7项,其中,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是国内唯一达到有机食品标准的无土栽培技术。全县“三新”推广面积为12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亩均综合效益提高了120元。

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深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民培训计划”,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等重点,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着力解决农民在发展高效农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坚定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信心。今年1~8月份,已开展送科技下乡10次,专题授课740场次,培训农民11.96万人次。开展农业用地资源普查,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田达150万亩,项目实施区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立100名农业技术员、100名林果技术员,100名养殖技术员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基本实现农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建成“泗洪农林网”、“农业一线通”12316智能电话语音系统,打造“农业科技服务110"品牌,“农业一线通”自2006年开通以来,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3000多次;在县电视台开办《农家致富》栏目,为农民提供直观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等信息服务。

三、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保障质量安全。建立质量溯源制度,设立农产品检测站,定期对农副产品进行检测,今年以来,共抽检生猪、牛奶、水产品等46批次,合格率达93.28%,有效保证了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共创建“三品”生产基地183.07万亩,占全县农产品生产面积93.63%。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地方生产标准64个,其中有6个被列为江苏省标准、2个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行业标准,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成为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全国唯一指导性标准。

篇3

1.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

现代农业是合作农业。近几年倡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基本上仅仅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其他方面的合作,尤其是跨经营领域、跨行业、跨地域、跨层次的合作,都还是新生事物,必须“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国农业要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就必须像发达国家那样,逐渐跨过松散型合作发展阶段,发展紧密型合作,以紧密型合作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目前,发达农业国家的合作化农业已经发展有科技服务合作社、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农业互助保险与信贷合作社、农业生产者合作社、各类服务性的合作社等类型,正在向农村建筑、审计、法律咨询、卫生保健、文化娱乐、消费等方面的合作社发展,普遍出现了跨经营领域、跨行业、跨地域、跨层次的合作组织。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

2.通过走规模农业之路,实现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规模农业。规模农业的基本特征,包括集中、成片、集约、高效等方面。我国的规模农业虽然目前发展势头还比较好,但由于土地流出、土地流入、土地产出效益、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远远没有达到又好又快的程度。我国农业发展要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及时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为加快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同时,制定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规划,注重建立土地中介服务机制和土地评估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补贴,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扶持政策,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通过走竞争之路,实现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

现代农业是竞争农业。我国竞争农业发展中虽然近些年的竞争意识有所提高,但竞争本领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增强。竞争视野还没有从局部区域转向全国和全球,竞争手段还没有从传统的经验指导转向信息引导,竞争方式还没有从产后推销转向产前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竞争取向还没有从“模糊定位”转向“精准定位”,竞争策略还没有从产品战转向品牌战。在实践中,还没有很好地谋求比较优势,还没有很好地发展特色农业,还没有很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没有很好地追逐高新技术,还没有很好地拓展内引外联。我国农业要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就必须按照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区域布局,通过发展精细农业和设施农业,推动板块经济从分散走向集中,依靠建大基地、抓大龙头和搞大品牌,尽快形成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品牌经营为核心、以现代流通业态为载体、以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为特征的竞争农业发展格局。

4.通过走多功能农业之路,实现从单一凸显粮食安全功能向讲求农业多功能性转变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多功能农业的应有之义,是指现代农业除了应该具有经济功能之外,还应具有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种功能。我国农业要从单一凸显粮食安全功能向讲求农业多功能性转变,就必须尽快跳出发展农业仅仅是为了穿衣吃饭的传统思维定式,在确保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农业应该具有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使农业的多种功能持续彰显,使农业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不断地得到世人肯定,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甚至令人推崇的产业。

5.通过走高科技农业之路,实现从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向以高新技术为主转变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高科技农业的应有之义,便是用最新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科技武装农业,并将高新科技融入到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我国农业要从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向以高新技术为主转变,就必须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制订和实施好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和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并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6.通过走效益农业之路,实现从单一重视农业产量向产量、质量和效益“三兼顾”转变

现代农业是效益农业。发展成功的效益农业,一定充分合理地运用了现代科技和资源环境,一定实现了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最优和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在内的综合效益的最佳。我国效益农业发展中虽然近些年也一直在倡导追求“三大效益”,但常常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为主而兼顾不到生态效益。许多地方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但要么没有做到从资源条件出发,要么没有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要么没有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要么没有以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为辅助。农业要从单一重视农业产量向产量、质量和效益“三兼顾”转变,就必须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牢牢把握农产品优质化的发展方向,强化农业品牌意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一套与品牌农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和产品优质化的现代化大农业,切实提高“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忠诚度等“四度”,使农产品品牌更响亮、更升值,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尽快走出“农业丰—农民穷—生态恶”的逆袭性怪圈。

7.通过走可持续农业之路,实现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的核心要义,是在确保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能够为当代人类及其子孙后代持续供给所需要的农产品。我国近些年虽然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但发展前景和目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从发展前景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人多地少水缺的格局难以根本扭转,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多种化学制品、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与失调、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病虫害猖獗发生等不利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对生态和环境的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从发展目标看,无论是确保食物安全,还是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和根除贫困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我国都没有圆满实现这些目标,更是达不到确保的程度,大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我国农业要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就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切实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进农田内循环、种养循环、生物链循环、农业外循环等“四大循环”,大力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时、节种、节粮、节能等为主的“八节”农业技术,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强力构建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资源节约体系。

二、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一般来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包括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条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农业组织形式转变等多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要彻底完成农业发展方式的复合型、综合性转变,就必须厘清上述每个方面应该努力促成的重点环节。

1.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农业大省大而不强,合理农业生产结构的上述四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潜能可挖。尤其是农业产业布局欠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比较低。而农业产业布局是否得到了优化,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国家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能否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能否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等方面。因此,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狠下工夫:一是培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围绕既定的粮食增产目标要求,全面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以巩固提升高产田为支撑,以打造吨粮田为方向,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完善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实现粮食生产的内涵式发展,扎扎实实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优化开展农业区域布局。密切结合各地区的主要特点,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全力打造包括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规模高效农业区、绿色生态农业区、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都市农业试验区等在内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三是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推进保护性耕作,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农村清洁工程,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健全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兼顾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2.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建设依然薄弱,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比较小,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新型农用工业发展还比较慢,甚至不少地方还存在“靠天吃饭”的严峻现实。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差,不仅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而且已经成为我国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制约因素。而农业物质装备是否得到了加强,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水利设施完好无忧,能否使中低产田得到全面改造并建成了占耕地总面积50%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此,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狠下工夫:一是夯实水利设施建设。在制定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分门别类地加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国家承担大型水利枢纽建设费用,省市区承担中型水利设施建设费用,用灵活的激励政策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到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中来,不断增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及水生态安全的保障能力。二是夯实高标农田建设。尽快完成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尽力向高标准农田倾斜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尽量多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尽快实施粮食增产田间工程,尽早建成规模经营、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三是夯实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与土地流转和开展规模经营相适应,着重发展大中型、多功能农业机械,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推进工程,推动农机装备结构升级,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3.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不给力,主要体现在许多地方仍然在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许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相悖。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讲求的是能将资源、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在知识农业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必须是在高新农业科技引领下,不断地由“平面式”“自然式”“常规式”“单向式”“化学式”向“立体式”“设施式”“生态式”“综合式”“生物式”发展。而农业科技含量是否得到了提升,主要体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健全,现代种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能否得到快速培育等。因此,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狠下工夫:一是强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政策,维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强化包括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打造数量众多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综合试验站;强力实施国家粮食核心区科技支撑专项,力争在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产品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二是强力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的要求,建立职能明确、设置合理、布局优化、运转协调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鼓励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以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三是强力建设现代种业。整合种业科研资源,建立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科研平台,提升小麦、玉米超高产新品种选育及超级水稻新品种开发等种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国内外顶尖的种业集团。四是强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借助“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业劳动力培训项目,将全职务农,勇于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的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创办人等实用人才,尽快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促成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脊梁。

4.将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点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经营方式尚不理想。这主要体现在:真正的集约经营还没有完全实现,粗放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许多地方还在卖原粮、卖原棉,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当薄弱,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还不发达,亟待发展壮大和振兴。而农产品加工业是否得到了振兴,主要体现在食品工业能否得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能否得到大力培育,市场流通体系能否得到大力健全等。因此,必须在以下几个环节狠下工夫:一是发展和壮大食品工业。各地可依托区域内的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业,大力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创出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等拳头产品,培植果蔬、油脂、调味品、休闲食品等高成长型行业,促进结构升级,逐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二是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等原则,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鼓励大型和特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其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及无形资产声誉建设全产业链企业集团。农副产品加工业中的中小食品企业,要引导其集聚发展,培育出特色鲜明的食品产业集聚区,提高食品产业发展的集中度。三是发展和壮大市场流通体系。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以统一配送为中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5.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业组织形式转变的重点

篇4

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兴庆区设施园艺发展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设施主要以土木竹结构的一代半面棚为主,设施保温透光等性能较差,只能生产叶类菜,不能进行越冬果类菜生产。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政府加大了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大面积建设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和移动棚,并配备滴灌发展节水农业,使设施农业迅速发展,规模空前扩大。在昆仑农业园区引进了百合、蝴蝶兰、红掌、番茄树、巨形南瓜、君子兰、油桃、李、杏、草莓、樱桃等30多个名特优新蔬菜花卉品种,实施了无土基质栽培、营养液配方施肥、生物农药防治、水培、气雾培观赏蔬菜等10多项先进生产技术,努力打造以发展休闲采摘、旅游观光农业为目标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目前,兴庆区设施园艺水平也走在了自治区前列,温棚总量达到5.2万亩,主要集中在大新镇、掌政镇。建成了塔桥、昆仑、洼路、茂盛、官湖、新渠等7个“千亩万间”的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22家,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6.9万亩,生产基地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无公害产品认证达到42个,绿色产品认证2个,同时打出“鸣翠牌无公害瓜菜”“碧佳牌无公害瓜菜”等品牌5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外蒙、俄罗斯等地,设施园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主导产业。

奶产业水平全区领先

兴庆区奶牛养殖业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较深厚的基础。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兴庆区已发展成为自治区规模化奶牛养殖程度最高、总体饲养管理水平最好、奶牛品质和生鲜乳品质最优的地区,奶牛养殖成为兴庆区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截至目前,辖区共有奶牛养殖户207户,存栏奶牛3.2万头,日均销售原料奶272吨,奶牛养殖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0.2%。

规模化程度高,生产装备配置水平大幅提高。百头以上的规模户58户、500头以上的规模户10户,奶牛的规模化养殖率达到99.3%。TMR饲喂系统、先进的挤奶机械、生鲜乳冷藏贮存、全株玉米青贮料收割加工及取用等生产装备的配置逐步得到普及。

奶牛改良持续推进,奶牛品质好。兴庆区优质进口冻精的运用率达到了30%、性控冻精的使用逐步普及,大部分低产及品质差的牛已基本淘汰,规模养殖场奶牛平均单产达到7500公斤。

饲养管理水平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全株玉米青贮广泛普及,苜蓿干草、啤酒糟、豆腐渣、过瘤胃脂肪等饲料得到运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全面推广。

生鲜乳奶品质好,企业竞相收购。100%的产奶牛实现了机械化挤奶,原料奶实现了从产出到加工的全封闭控制,避免了污染和易酸败,确保了质量,各乳品企业竞相收购,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周边省区。

优质稻产业生机勃勃

近年来,兴庆区高度重视优质稻种植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大户)优势,加强和企业合作,在提升优质稻产业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方面,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厂化大棚育秧项目,狠抓优质水稻规范化旱育稀植技术、示范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机水稻立体种养技术,不断推动兴庆区优质稻生产现代化水平。

兴庆区优质稻基地主要分布在黄河金岸沿线的掌政镇和通贵乡。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即每个乡(镇)创建1个万亩示范片,亩产指标650公斤;每个万亩示范片创建4个百亩核心示范区,亩产指标680公斤,建设有机稻生产示范基地2.02万亩,稻蟹种养示范基地6000亩。2012年4月,在基地新搭建育秧大棚60栋,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为大田提供秧苗4000亩,品种以宁粳43号、宁粳21号、吉粳105为主,搭配富源4号、吉特105等,为优质稻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引进宁夏昊御现代农业产业化专业合作社在通贵乡通南村、通贵村流转土地1.1万亩,进行有机稻生产,同时通过机械开挖鱼塘、蟹沟、搭建鸡鸭养殖棚舍、蟹围栏、鸡鸭鱼围栏网等配套辅助工程,在田间养殖鱼、扣蟹、欧洲雁、绿头鸭等,形成立体的生态种养模式,既提高了科技含量,又促进了兴庆区优质水稻产业跨越式发展。

花卉产业锦上添花

篇5

一、农业具有的多功能性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农业发展应一、二、三产业相结合

农业不能仅简单地视为“吃饭产业”,农业功能也不能单一化地认为只是实物农产品的提供。当今,农业功能应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的认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为此,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一要继续强化实物性农产品的生产,要以本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主导,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二要切实关注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供能直接面向各级市场,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加工品;三要发展农业服务业,其中除应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减少农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环节,在农产品流通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使生产者与消费者双赢外,还应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加快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的发展。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经济学家今村奈良臣针对当前日本农业(村)发展,主张应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并提出了应将农业“六次产业化”的观点。目前,这一主张已在日本政府的政策制定中得到体现,2010年4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了《农山渔村六次产业化对策事业实施纲要》,力促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现阶段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时期,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以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应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部分地区农业高产也不恰当地主要依赖化肥与农药的投放,导致农业自身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很多,不具有可持续性。

目前,维持18亿亩耕地已成为我国政府确定的控制红线。然而,面对经济建设用地、灾情灾害性毁地及保护生态等需要,红线控制的难度与压力无疑很大,加之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少,因此,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我国农业的发展,无法寄希望于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高效、资源节约型尤其是节地型农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

当然,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经济特点各不相同,既有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也有快速城市化地区和已具相当规模的大中城市,因此,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应一刀切,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进行创新。如江苏省基于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现状,也基于设施农业能打破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往往数倍于传统农业的实际,将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计划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目标是使未来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转变。又如浙江省人均耕地只有0.53亩,人均粮地只有0.34亩,在土地、环境、劳动力等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的路径之一,浙江通过“资本输出”,用“全球化”来突破生产资料配置的时空格局。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截至2010年6月,已有50万浙商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农、林、牧、渔等产业,承包土地面积300余万亩;加上跨省承包务农开发的土地5000万亩,面积已超浙江本省耕地,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浙江农业。通过外拓农业、飞地农业的形式,浙江正探索着一条运用他国资源为本国服务以及跨地区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合理结合的农业发展路径。

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实现对环境的友好,而对环境友好的表现应反映在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农业生产过程的展开、农产品物流加工等诸多环节。如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应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为先;农业生产过程的展开应一以贯之地体现有机、生态、不滥施化肥农药、生物多样化与低碳等理念;农产品物流加工则应强调保质保鲜,避免二次污染,杜绝不当添加物的使用,提升农业副产品与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等。为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安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需求,应在全社会提高绿色、安全意识,研发运用相关的生产与检测手段、措施,并贯穿于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

三、着力农田规划整治,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土地生产力

我国可谓农产品生产大国,谷物、肉类、水果等农产品生产总量长期居世界首位,但我国不是农产品生产强国。以谷物为例,2008年我国谷物产量占世界总产量19.0%,居世界第1位,与居世界第2位的美国相比,高出3个百分点。然而,我国谷物单产水平低,未能进入世界前10位国家的行列,与居世界第4位的美国相比,我国每公顷谷物产量低了1753公斤(注:2007年数据)。显然,土地生产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用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三分之一强,中低产田占比很高的局面没能改变。实行后,大规模、高质量的农田规划整治及必要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以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国家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至2008年间,我国年平均受灾面积为4604万公顷,其中年平均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约为55.9%。就河北省而言,2008年全省农田受灾面积为115.2万公顷, 其中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二位,高达72.4%。另外,由于注重短期效益,不能正确处理种地与养地的关系,加之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有资料表明,我国有40%以上的耕地出现土壤退化。优质的土地是农业高产与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好比母壮子茁,我们有必要着力农田规划整治,进行土壤复壮,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由于不同类型土地,农田规划整治资金投入后的边际产出效益不同,因此,资金投放要全盘统筹,锦上添花固然不错,但更应雪中送炭,以中低产田的规划整治为重点加大投入。现阶段,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各地可用于农田规划整治的资金量不同,通常,农业主产区、中低产田占比过高地区,可用于农田规划整治的资金投放不足。因此,除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政策应有所倾斜外,还应鼓励地区间合作,允许资金跨区域流动,形成机制,以实现农田规划整治资金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两个最大化。

四、发展集约型农业,培育与稳定农业骨干,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受高速推进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农村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影响,我国农村空心化及农业劳动力妇女化、老弱化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变化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了农业劳动者的知识提高、观念更新和技能训练。因此,同经济发达国家比,我国农业发展高度依赖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低素质农业劳动力的投放,已成为农业各生产要素结合中的短板,使资源配置效益无法达到最优,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从农业发展的实践看,现代农业是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农业,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在此,撇开人少地多、以使用大型农机为主的美国,分别以人多地少的日本和国情居于两者之间的德国为例,看两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并与中国作一比较。如2006年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的拖拉机使用量,日本为434.6台,德国为79.6台、中国才11.2台;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的收割机使用量,日本为220.6台,德国为11.4台,中国才3.1台;另外,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的化肥使用量,日本为369.7吨,德国为209.4吨,中国为363.3吨。上述三项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指标中,唯化肥使用量中国接近或高于日、德。但这里的问题是日、德两国十分关注环境问题,注意科学化施肥和减量化施肥,而我国化肥结构不合理、施肥不科学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成为重要的农业污染源之一。

然而,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发展集约型农业,现有农业劳动者状况与发展目标严重背离。鉴于此,从中央到地方有必要制定政策予以引导,形成机制予以激励,并长期坚持,培养与稳定一批具有务农热情和专业技能的农业骨干。此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应继续积极地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减员,促进农业骨干土地经营规模扩大,达到相应的规模效益;二应城乡统筹,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使农业成为一种职业,形成长期稳定且有一定吸引力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队伍;三应推动各种形式农业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壮大,合作组织的存在不仅应维护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规避风险,也应规范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从田头到餐桌的行为,实现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及各类农业服务的标准化、品牌化。可以预见,以知识型、技能型农业骨干为核心,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为基础的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将会带来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大提高。

篇6

开鲁县设施农业达6.2万亩,其中温室2.2万亩,大棚4万亩,年生产蔬菜18万吨。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人均收入135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0%。全县设施农产品的花色品种日益丰富,由原来主要生产叶菜发展到瓜、果等多种产品;由过去以生产蔬菜为主,逐步向生产瓜果以及食用菌、花卉、育苗等多领域发展。全县各蔬菜市场和小区的蔬菜外销数量逐年增加,蔬菜外销覆盖东北、赤峰、通辽等周边市区旗县。

目前,开鲁县的设施农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群众和社会投入有所增加。县财政预算投入设施农业补贴资金每年达1400万元,发放设施农业贷款5300多万元,群众自筹建设资金近5000万元,初步形成了“农户自筹、政府补贴、金融贷款、项目倾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使社会投资成为设施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是建设规模逐步扩大。设施农业逐渐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联户连片园区化发展,全县超千亩的种植小区有6个,50亩以上的种植小区38个。

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新发展的温室多数采用了钢结构、厚墙体、下卧式结构,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厚墙体节能日光温室。技术人员和广大种植户还集中智慧,不断研究节本增效技术,应用了钢竹混用、竹木混用技术,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与此同时,秸秆分解增温技术、膜下滴灌、防寒沟和绿色防控等手段在设施农业上得到推广应用。

四是经济效益逐步显现。设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农民由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转变,推动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精细生产、集约经营、市场运作的方向转变。保安农场三星分场小区种植户每亩温室蔬菜仅春茬一季纯收入就达1万-1.5万元;开鲁镇飞机村大棚蔬菜纯收入0.6-0.8万元,加上秋茬设施农业收入十分可观。

五是科技服务向纵深发展。各设施农业小区配备专门的蹲点技术人员,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定期到小区中进行科技培训,电视台每周制作科技讲座,为农民的蔬菜生产答疑解惑。同时,建立信息平台,让菜农及时了解天气、病虫害等情况,增强农民的防灾、抗灾能力,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开鲁县设施农业尽管发展很快,但仍处于发展壮大的起步期,存在着投入低、基础薄,菜农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等问题,加之市场意识不强,管理水平粗放、品种较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贮藏保鲜能力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开鲁县委、政府提出了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的新目标:到2015年,设施农业达到新增15万亩以上,农户户均1座温室或大棚,农民人均设施农业收入5000元的目标。

一是要继续加大政府补贴、金融贷款、项目倾斜的扶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设施农业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对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实现外销产品的多元化;加强对各小区种植户的引导,促使农户按市场需求改变种植结构,打破集中上市,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趋同性和随意性。

二是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的覆盖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加强对外销蔬菜、瓜果的保鲜和包装管理,通过对外销绿色农产品使用精包装、小包装、小标签,提高农产品外销附加值。

三是继续加强各小区批发市场软硬件环境建设,确保蔬菜物流进出顺畅。

四是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营销流通队伍,培植贮藏保鲜、运销大户,提高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依靠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

五是将贮藏保鲜业纳入设施农业范畴。保鲜业对果菜生产具有保值增值能力,目前开鲁县红干椒保鲜贮藏能力达1万吨,蔬菜、瓜果保鲜贮藏逐步形成中小型冷库和农家简易贮藏窖相结合的贮藏保鲜业,提高存储能力,增强设施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篇7

一、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并且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了。随着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问题的显露,我国也开始加快农业经济转变的节奏,开始不断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融入低碳理念。经过总结我们发现,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来说,不合理使用农药、农产品残留超标的问题非常严重,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化肥使用过多也导致了土壤板结现象的新出现,土壤内有机物质含量不断降低,这也给以后的农产品出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问题都给人们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一)农业环境的严重污染

我国农业人口普遍存在着文化层次较低的问题,其知识水平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很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就得不到落实,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十分传统,粗放式发展依然是主要形式,其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会导致其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也就自然无法理解低碳理念了,在农业生产中必然也不会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逐渐紧张,越来越多的高污染企业正在向农村地区转移,这也是造成农村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在农产品中,很多都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真正的绿色食品已经越来越少,直接影响到人们自身的健康情况。

(二)科技水平不足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依然得不到明显改善,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其没有足够的受教育程度,并且生活水平也受到了限制,知识水平自然也就无法提升,新型的农业技术和设备难以在这些地区大规模推广,仅仅可以按照旧有的方式维持耕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技是无法在这些地区得到有效推广的,新技术在这些地区没有用武之地,农业依然主要依靠人力进行,机械化水平停滞不前,所以生产率低下也是一个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如果想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环境情况,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中,举例来说就是重视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以及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形势,下面对这些形式分别进行列举。

(一)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条可行的产业形式,举例来说,其可以将旅游和农业这两个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让市民更加贴近自然。并且更好地提高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有利于三农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促进农村的建设,让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耕地资源较少,只有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实行减量化生产形势。通过农业部门对于新型化肥和农药的推广和普及,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这些新的生产资料,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降低农业发展所造成的对环境以及生态的影响;其次,对于农业废弃料应该采用再利用的形式,减少农业废弃料造成的资源浪费。具体的方式可以有建立与农业相关联各行业的合作关系,将畜牧业和农业有机结合在在一起,通过将农业废弃料转化为畜牧业的饲料,以及通过发酵形式转化为沼气等能源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取代对木材或者碳的应用,提高能源的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效果。

(三)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篇8

(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简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农业的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产生变化时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概念是相同的,但是实际上,它们的重要区别在于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并不会因为经济层面的数值增长而消失,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改变,一些问题仍旧十分严重,放在我国的农业经济来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数值上的增长,还要进行质量上的改变,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要从单纯地依靠生产要素的增长转变为效率更高的科学发展的增长,这种带有经济结构转变因素在内的经济增长才能被称为经济发展,这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农业机械化的简介。农业机械化是指使用先进并且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来对农业进行优化和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对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各种效益都有一定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是体现在农业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它通过机械的装备和技术和农业劳动力、农业特点的结合,对农业中的大部分作业都有提高效率优化效果的作用,所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农业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间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农业整体的发展,并且促进农业由生产力的推动模式转向科学技术的推动模式发展,而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模式的发展又势必会为农业的机械化做出贡献,所以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与必然结果,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是农业机械化能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利用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农业产权的流转以促进农业活性的提高。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是我国当前的农业土地制度,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耕地较为分散、产权无法转让的限制让当前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业的活性,农民过度追求短期的经营利益使得农业发展处于一个长期的不健康的阶段,所以促进农业土地的产权优化和产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更加有效率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的活性,从而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 发展方式 低碳化转变 外在必然 内在可能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024-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日益恶化的农业和农村环境,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切实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努力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入研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外在必然、内在可能以及具体内外路径与措施,这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外在必然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的发展也应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低碳化之路。特别是当今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约束,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更需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路径,努力实现农业低碳化发展,这是我国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我国农业内涵式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1.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我国人均资源短缺且浪费严重,这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低碳化转变,努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我国,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生产基本自然资源要素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加之传统农业中粗放的生产方式,生产资源要素浪费严重,利用率不高,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农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传统农业中粗放式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环境,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我国,由于过去多年粗放式的掠夺性开发,致使草地资源退化、沙化、碱化严重;水土流失加重、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原退化现象突出;天然林面积大量减少,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急需转变,切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传统农业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致使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客观要求转变生产方式,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问题,造成土、水的富营养化以及动植物的品质质量下降。此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大量种植、养殖废物有效利用不够,在广大农村随意丢弃、堆放或无控焚烧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业源碳排放高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2.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提高现代化生产综合效益的必然要求。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综合生产效益差。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综合生产水平。首先,在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中,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劳动的综合生产率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都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降耗,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其次,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能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减少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能源等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能有效从根本上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的产生,有效治理农业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凸显农业生态效益。再次,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转变不仅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借助低碳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态措施,还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不仅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品质水平,同时增强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3.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破解内涵式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农业产出主要依靠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数量投入的增加获得,而不是依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在这种粗放型、外延式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多,效率低,利用率不高,碳排放量大,对环境破坏影响深、对资源浪费严重,是一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而与之相对应,在集约型、内涵式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中,农业产出的获得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实现,主要依靠减少生产要素投入,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是一种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改变过去低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改变过去农业发展单纯依赖资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思路,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和要素的使用效率,不断破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压力问题,走内涵式农业生产发展之路,从而切实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变。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内在可能

1.传统农业中优良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提供先天性基础优势。我国传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这为我国农业从高碳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提供了可能,奠定下了先天性基础优势。事实上从20世纪60~70年代起,我国农业在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基础上就自觉不自觉地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就自觉不自觉地积极探索和实践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主张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相结合,强调无机农业与有机农业相结合,注重现代农业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相结合,突出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提倡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业。这些自觉和不自觉地农业低碳化生产方式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传统农业中优良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基础上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当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向低碳化转变提供了先天性基础。

2.农业自身的内在本质特征使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具有转向低碳化发展的先天可行性。固碳和碳减排两种方式是我国农业转向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而农业的本质特征在这两种转变方式上具有先天可行性。首先,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产业,与自然环境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农业天生具有固碳功能。许多农业生产活动,例如秸秆还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都具有固碳功能,都能增加农业自然生态碳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化。其次,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自身具有碳减排功能,比如农作物的生长本身就要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碳排放,这是农业天生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减碳形式。这些都使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在向低碳化方面转变提升上具有先天可行性。

3.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现阶段存在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提升的巨大空间。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总体上看仍处于高碳农业发展阶段,存在着巨大的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提升的巨大空间。首先,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角度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高。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投入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这些农资产品进入土壤后,经微生物分解,会释放出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因而碳排放高,属于典型的高碳农业。其次,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过程角度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高。由于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以及种养、加工、运输等都要大量消耗石化能源,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而排放量高。再次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意识角度看,农民低碳农业意识不足,缺乏低碳农业生产的意识自觉性。例如农民随意焚烧秸秆,污染大气;随意堆沤大量未利用的畜禽粪便,直接释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现象都比较普遍与严重。这些都充分说明,目前我国农业减排空间巨大,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将大有作为,面临着极大的转变提升空间。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内外路径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必须走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此,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以此形成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长效机制,从而大力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低碳化转变。

1.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大力强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首先,要树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现代农业所要追求的GDP是绿色的GDP,是低碳的GDP,是农业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GDP。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路。现代农业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努力探索出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低碳化发展之路。再次,要干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源投入品消耗,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避免以往农业发展中的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

2.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必须建立和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首先,要建立农业低碳生产结构。其中主要包括要种养结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要科学核定单位面积草场的载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要统筹规划,强化农村工业科学布局,建立合理的农村工业结构。其次,要建立农业生产低碳能源结构。在农村要努力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例如生物能(沼气)、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此大力减低对传统高排放的石化能源的依赖。再次,要建立农业生产低碳技术结构。具体而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大力发展高效集约化农业、有机化农业、无公害低排放绿色农业。

3.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第一,全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要求建立起“农业资源—农业产品一农业废物再利用”的新型物质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等现实发展问题,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低、物质能量利用高的新型农业发展新目标。第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是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保护和改善良好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各种现代生产技术以及传统农业经典经验建立起来的人类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这种农业生产体系强调降低能量消耗、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是一种能获得很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避免石油农业带来的弊病,强化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生物能利用率以及物质循环利用率;可以增强以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为支撑的新型农业比较优势,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低碳化转变的新跨越。第三,深入发展有机农业经济。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有机农业强调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在遵循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学和生态环境系统运行规律基础上,避免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要求利用天然性农业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防治病虫害;主张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强化秸秆还田、施用动物粪肥等土壤培肥措施,以此保持农业生产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化。在我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有利于增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

总之,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进一步现代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充分的外在必然性和内在可能性。为此,在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大力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全力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以此有效形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长效机制,从而切实促进和深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中国农业发展研究—现状与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2] 周玉新.南京市发展设施农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乡镇经济2009(10)

[3] 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

篇10

一、‘双创”驱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我国前一时期以增量改革为特征的体制转轨要素稟赋将会逐步消退。m人口稟赋、投资稟赋及自然资源稟赋条件等均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使“双创”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一)人口禀赋条件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内生的经济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经济取得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1982~2011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从61.5%上升至74.4%,但2011年后,劳动力供给呈下降趋势,我国持续30余年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国的工作年龄人口将在2017年开始下降“未富先老”成为中国转型期的巨大挑战。0人口结构的转变使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并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负面影响是农业劳动者的工资和非农业产业工人的工资显著提高。此外,从劳动力迁移角度看,由于传统低效率农业满足不了农民就业的需求,一些地方出现“农地抛荒”现象;伴随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也会进一步加快,农业劳动力短缺状况将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的特点也愈加凸显。2008年,农村40岁以上的劳动力比重首次突破50%,且呈逐年上升之势。据相关调查,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57岁,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接近60岁。H这种变化必然会通过要素价格等信号让企业家、投资者及劳动力的供给者做出反应,其结果就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其本身为适应诸多条件变化而内生的经济需求。

(二)投资禀赋条件发生变化,“投资驱动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在过去30多年里,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拉动,出现了高投资、高储蓄的特征,形成了投资稟赋。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为20%~30%,而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处在30%~40%之间。152000~2008年,我国投资回报率处于8%~10%之间,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大幅下降。2012年,已降至2.7%的新低水平。H这意味着债务堆积的风险加剧、对外资吸引能力的下降及经济潜在增长速度的下降,这说明以高投资为特征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近年来,农业作为以往各类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冷落”领域,开始得到关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同时,构建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这一政策将支持未来现代农业投资状况的改善,但该政策的具体落实面临“人口红利渐失”的巨大挑战。只有在保持‘‘人口红利”的前提下,加大投资才能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可见,单纯依靠资本要素来驱动农业经济发展变得不可持续,有必要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发生变化,“双创”驱动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应运而生

在过去30多年里,我国工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然资源稟赋。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代价沉重。其中,我国农业资源的消耗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有增无减,目前按播种面积计算我国氮素化肥平均施用量分别是法国、德国、美国的151%、159%和329%,而粮食单产水平较这些国家低一至三成;薪柴和秸轩等传统的生物质能的使用绝大部分采取传统炉具直接燃烧的方式,能源的有效转换率仅为10%~20%,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1.25%。另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告显示,2007年农业排放的二氧化碳(CO2)、总氮(TN)和总磷(TP)达到1324.09万吨、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全部排放量的43.71%、57.19%和67.27%。2010年,上述三大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达1310.44万吨、350.75万吨和48.95万吨。7其中,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上升29.69%和71.95%。今后一段时期,能源和资源短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对经济发展的掣肘作用也会越发明显。我国亟须建立低耗能的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

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等“无形要素”的投入,有助于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已率先改变以往主要运用科技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借助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的“双引擎”作用,拓展农业功能,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提升农业附加值。荷、日、德、英、法等国家因此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而我国的创意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依靠科技创新带动发展的同时,文化创意等“无形要素”的投入成为现实需求。因为文化是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无形之手,能渗透到创新过程的各环节,影响着创新的思维、质量及其转化效果o“双创”驱动型发展方式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结构等多重意义。

二、‘双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

建立在“双创”基础上的创意农业是创意经济的产物,它突出表现在对科技、文化、社会和人文创造力的综合运用上。它不仅使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环节通过创意得到改造和提升,而且使农业的休闲、观光、体验、娱乐、度假、文化传承等功能放大,使农业各环节联结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打造创意农产品、创意农业活动和创意农业景观,传播创意农业文化,形成综合性、互动性的产业价值体系,从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实现大发展。。创意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主要有:

(一)可使农业向知识性、节约型转变

创意农业可充分运用并释放文化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引领农业发展方式向知识型、资源节约型转变。一方面,创意农业通过智力对生产全过程及其产品进行创意,从而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及精神需求。91另一方面,创意农业注重培养并不断提升创意农产品的文化创意感召力,使创意农产品的消费者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心理共鸣,甚至也参与到创意中来,在实现资源节约的同时,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二)可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创意农业本质上是一组完整产业链条,其创意具有“乘数效应”引领农业发展方式向结构优化型、效益型转变。创意农业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体现在重组、改造产业链各环节,并向相关产业渗透,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创意农业生产的创意农产品覆盖面广,不仅包括面对消费者的创意农产品,而且还包括大量以中间品投入为存在形式的创意农产品。此外,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创意农业节庆活动、农事体验、田间课堂等都是新的生产能力的良好载体,通过提升其文化附加值来提高经济效益。创意农业生产者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同时进行创意,将会产生“乘数效应”,经济效益也随之倍增。创意农业的价值核心是位于创意农业产业链价值高端的知识产权(专利、商标、品牌等),它拥有强大的辐射力,带动产业链条各增值环节,共同实现产业链条的整体价值。

(三)可使农业向科技型转变

创意农业的各增值环节,包括创意的产生、创一52—新研发、创意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等,均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意主体连接起来,从而产生创意农业经济。此外,创意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从田间作业到栽培养殖,再到保鲜储运、加工包装等,各环节均具科技性和智能性。各种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智能化、多功能化农业设施的广泛运用,都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转型与增效。

三、以“双创”驱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当前,我国各种要素稟赋条件的新变化,使“双创”驱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现实需求。这要求我们从文化生态培育、创意人才培养、风险规避、组织化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双创”驱动路径进行“顶层设计”。要在全面分析阻滞“双创”耦合度提高的诸多深层次障碍因素的基础上,在统筹考虑全国各地创意农业发展的较高层次上,兼顾农业经济发展的全局,寻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创新行为。

(一)构建文化生态,培养‘‘多元型”人才

创意农业离不开创意,而创意需要一定的生成及生存环境。荷兰创意农业水平世界领先,是因其拥有良好的‘‘创意性社会结构”作支撑。这种结构包括适合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新体系(如荷兰花卉产业链的源头部分是由不断推出花卉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科研机构,以及助推花卉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公司和不断加强“链战略行动计划”研究资助与落实的相关政府部门等组成),以及激发创意的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如荷兰的创意经济环境、围海造田的地理环境和长达400年之久的郁金香文化等)。我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陈村花卉产业集群发展迅速,领衔国内花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顺德区被誉为中国大陆包容性最强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包容性”文化是对外来投资人的最大吸引力。特别是对技术而言,它是社会嵌入和制度嵌入的过程,必须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欣。

创意农业需要“多元型”人才。创意农业人才要求在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技知识基础上,结合创意经济学、农业审美学、市场营销学、现代旅游学、知识产权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工具、方式、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的能力,并能依靠这些能力实现增加农业附加值、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目前,我国创意农业人才紧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努力成为创意农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并通过校企联合搭建培养平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规避农业科技创新风险及文化创意风险,确保创意农业稳步发展

在“双创”驱动创意农业发展过程中,有一现象不可忽视,即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主体间在地域和空间上存在分隔,相互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在这种高风险的技术与创意的融合及投资过程中,信任与互动交流的缺失直接影响科技成果与创意在创意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转化与应用。当前规避农业科技创新风险和文化创意风险主要依靠两个体系:一是建立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信息双向公开、资源共享、知识产权得到保护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建立‘‘双创”互动过程中的信任体系。这两个体系的建设能大大降低“双创”互动过程中的技术与市场风险。此外,规避农业科技创新风险还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农业科技创新除面临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外,区域性的差异及自然环境的限制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本,农业科技发展基金能为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径。

(三)加强组织化建设,发展创意农业产业集群

目前,创意农业占农业经济的比例还不高,参与创意农业的人口比例也较低。从创意农业长远发展目标看,高端品牌的运作及景观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等都需要整合开发和规模经营。当前虽已涌现出数量不少的创意农业企业及相关合作组织,但其规模和水平尚待提高。推进创意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创意农业组织化建设迫在眉睫。

1.加强创意农业组织化建设,促进产业化经营。一是建立新型的‘‘公司+农户”模式。新型的“公司+农户”模式倡导农户以土地、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创意农业企业,以按股分红的形式分享企业利润(包括农产品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利润),依据风险担当及贡献大小进行利益分配。二是积极开展创意农业行业协会建设。创意农业行业协会介于农业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以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为主要宗旨,由创意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及相关科研、推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成。12创意农业行业协会可将分散的创意农业生产者联合起来,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节约内部交易费用,提升市场竞争力。

2.发展创意农业产业集群,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创意农业的发展缺乏空间集聚,难以形成“双创”耦合的溢出效应。京、沪、粵等地的创意农业居全国领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已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其基础是当地的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在创意农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了需求、服务、信息等方面的空间“耦合”。2010年,粵、京、沪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均超千亿。其中,广东连续5年蝉联全国第北京已成为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意中心。2012年,粵、京、沪、湘等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相反,全国其他省市的创意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农业产业集群是创意农业向高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努力实现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在需求、服务、信息等方面的空间“耦合”基础上,创意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通过壮大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创意农业品牌战略、优化市场环境、加强专业市场建设等举措,M把更多的创意农产品生产者紧密联结在一起,促进单一型的种植业集群向创意农产品加工集群、流通集群的方向发展。

(四)强化制度创新,改善创意农业发展环境

现阶段我国在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资源和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要素市场的行政性垄断和区域间的市场分割依然存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等,均阻碍了‘‘双创”效力的发挥。制度创新的目标是为“双创”驱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1. 建立相关的风险补贴制度及资产收益制度,形成创意农业的扩散效应。面对当前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一要适时出台针对科技企业、文化企业乃至工业企业投资创意农业的鼓励政策,建立一套相关风险补贴制度。二要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引导高素质劳动力流入农业,特别要建立一套对已拥有先进理念的外出农民工回乡发展创意农业的扶持制度。农民的创意,只有在其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发挥创意的正向溢出效应,才能使创意农产品形成市场规模。现阶段我国农业投资的比较收益率较低,不仅难以吸引新要素进入农业领域,而且农民手中积累的要素也可能转入非农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针对创意农业生产者的资产收益制度,规避农民创意农业生产的风险及不确定性,激发农民的个人创造力并提高其投资收益率,形成创意农业的扩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