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经济研究

篇1

(一)县域农业经济政策的研究还在深化

现在,县域农业经济的形势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县域农业经济容易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因此,这就对县域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加完善的要求,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针还在不断深化。

(二)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1.现在,县域传统农业的规模在缩小,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所以,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应该确保能够运用在每个环节中,从而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在流通环节应该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2.人们进入了知识时代,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农业是自然和经济共同的产物,所以,农业经济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农业是关键,现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3.现在,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也实现了全球化的发展,但是,农产品具有特殊性,所以,县域在进行农业贸易的时候,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4.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中,呈现出了土地报酬下降的形势,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成本不会减少,而且会随着积累越来越多,这对农业经济管理产生了一定的问题,现在,人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很多新的管理方法会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这对处于递减规律的农业经济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二、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分析

(一)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应该突出特点

现在,农业经济面临着压力,随着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经济的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而且,我国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的发展方面,考虑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使农业经济能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县域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运用针对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突出有特点的管理方案,从而能够使农业经济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团队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能力

在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相关学科的改革,从而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管理队伍,从而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特色化,这样的团队成员可以由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构成,从而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的合理化管理,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分清主次,按照流程管理,而且,在进行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理论,在实践中对农业经济管理理论进行扩充。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农业生产;二项logistic模型;农业经济;生产意愿;对策建议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光取决于城镇经济,也决定在农村经济。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也相应下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下降到38.1%,占乡村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到63.4%,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剧。[1]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他们既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又因年龄过大而无力耕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废。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的结果更加显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20岁以下的占5.3%,21~30岁的占14.9%,50岁以上的占32.5%[2]。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先发地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以浙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例,50岁以上的占到53%,30岁以下的仅占6%。在校读书的“90后”,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未将农民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在外找工作或经商的80后、90后也大部分不愿意回到农村务农。

杜乃涛指出,依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确定,45岁及以上的农业劳动力为老年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所占比重超过农业劳动力15%时就可称之为劳动力的老年型结构。对照这个标准,“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问题实在令人担忧。[3]

针对此,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以及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角度建立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存在的模型关系,从中探究出农村生产意愿在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有怎样的显著关系。文章会用logistic二项分布模型为基本,通过SPSS分析软件得出结果,并在最后通过分析给出结论,提出相应对策。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一)理论基础及变量选择

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明显的地区性,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4]同时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形成了农村人口对待农业生产意愿的变化,对于中国农民,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同时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是很强的,农民进城就业的不稳定与风险性,使得绝大多数进城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往往是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从而对待生产意愿,往往在不同的年龄段存在不同的观点,年轻的一点更愿意转移劳动力,去城市发展自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不同性别也会存在差异,女性比男性更不愿意从事劳动量大的生产;最后农村人口的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会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

(二)研究假设

由于数据是通过人工咨询的方式获得,数据的准确性因存在个人隐埋未透露真实意图而存在数据的偏差,故而鉴于此,需假设:

1.参与调查的人员完全出于真实意愿;

2.解释变量不存在大的变动和其他主观影响;

3.农业生产意愿只存在愿意和不愿意两种选择,不存在模糊的选择。

(三)模型选择和变量赋值

Logistic回归模型是研究定性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之一,鉴于因变量“农民有无生产意愿”是一个二分变量,所以,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最为理想。Logistic 回归就是针对二元因变量,即是1或者0,在logistic曲线中有一个临界递增的s型函数,当X越接近于无限大时exp(x)会越近于无限大,此时logistic 函数会越接近于1;同时,当x-∞时,exp(x)会越接近于0,此时函数会越接近于0.。其函数公式为:

在5项指标中,首先,对被解释变量“有无生产意愿(Y)”进行赋值,回答“有”赋值为“1”,回答“无”赋值为“0”;其次,对各个解释变量进行赋值,“性别”,为“男”

赋值为“1”,为“女”赋值为“2”,“是否参加新型医疗”,回答“有”赋值为“1”,回答“无”,赋值为“0”。?各变量的赋值及对各因素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作用方向预期见表1:

三、数据计算与分析

(一)数据计算

根据变量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对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将有无生产意愿(wish)作为因变量,将为了年龄(age)、性别(gender)、是否参加保险(insurance)项作为自变量全部引入回归方程,建立回归方程形成模型1,在此基础上,采用Wald向后统计法,将进入和删除标准设为的0.05和0.10,依次将显著水平不符合保留要求的自变量逐一删除,直到所有的变量都在既定水平上统计显著为止,最终得到回归模型。其模型表示为:

(1)

(二)结果分析

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到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

从模型的Wald检验值来看,模型(1)见表2的显著性明显优于其他模型,其拟合优度良好,因此,本研究计量分析模型以模型(1)为主,对影响农民迁移意愿的主要因素及其显著性进行归纳分析。

从表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年龄、性别、保险金3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从统计结果来看,不同年龄段对生产意愿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在0.01水平上显示相关,表明在其它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年龄的不同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认识和看法不懂,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有不同。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增收仍然缓慢,在追求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中,农村中年轻的人更愿意接受城市生活,追求城市工作,而年老的人由于缺少必要的劳动技术,难于在城市中立足,同时伴随着年龄的增大,年龄大的人倾向于在农村家里。

性别影响系数在回归中体现着正的影响关系,说明性别的不同对农业生产意愿也存在着一定影响,主要是农业生产属于高强度的作业,男女在生理构造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如男士体能一般比女性要强,且能处理很多农业机械及农业操作。故而女性对从事农业生产意愿缺乏积极性。

最后一项影响因素是关于社会保障方面,农民参加了社会医保对从事农业生产意愿也有影响,且影响系数为正。社会保障的完善,确保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有了一定保障,会积极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从中也可以看出,政府提高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对农业生产会起到好的作用。

四、结论与相应对策

(一)结论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的生产意愿的心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基本印证了起初假设,说明所得结论是有效的,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同年龄的人对农业生产的认识是目前主要影响农村生产的因素,尤其是年轻的人更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更希望走进城市参加工作;性别的不同也对生产意愿产生影响,应合理调节性别不同的劳动结构;最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引入对农业生产起着很大作用,能够保障农民利益和人身安全,是直接性的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意愿的。

(二)相应对策

1、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发展的滞后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转移,关键在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率以及低收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职业化,对提高农业生产是有积极作用的。

2、合理化安排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从事农业工作

目前农业作业有大杂烩的状态,应该合理分工,让各个从业者能提供最大化的劳动效果,这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如可在当地开办农业作业培训学校,让年长有经验的人给上课等。

3、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

政府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使农民人身以及财产等各方面有保障,农民积极生产作业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后顾之忧才会解除。加大农村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使农村环境得到改善,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觉从事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邓永胜. 农业生产愿望和技能 [N]. 中国青年报,2012-12-19(10).

[2]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tjsj/sjjd/

[3]杜乃涛. 农村经济问题探索 [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89-98.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机制;优化对策

富源县现代农业发展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以后已经基本确立,它基于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分别在粮油、魔芋、畜牧业、渔业、经作产业、农业机械化产业等方面做到了专项规划,基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量,为县内农业经济管理规划出以粮食安全为主体、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为目标的农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了对富源县现代化农业事业推进的有利保障。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以富源县为例,它就基于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展开了三农事业,有效推动了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完善过程,并基于各项惠农政策及保护制度为农业经济管理制定对策,对农业体系、技术设备、农研水平等方面加以调整提升,希望进一步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迎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有效优化。截止到2016年底,富源县全县借助多元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实现了45.48亿元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收入,比2015年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增长17.3%,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做法

为了跟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完成“十三五”规划,富源县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做到了多方面着手问题,希望从多个角度来实现地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为此,文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2.1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优化对策

2.1.1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基础

富源县一直以来都在推进兴水工程,希望成为“兴水强县”,现如今每年县财政预算都达到4000万元以上,专门作为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地方饮水难问题,这也是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的第一步。从2012年开始,县内地区4年来共建成水利工程280件,平均每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都达到25万亩,蓄水总库容也超过12000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超过17000万立方米,解决了当地4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再者,富源县也在不断推进交通建设,希望推进以通乡、通村公路为主要核心点的农村路网建设,为农民解决出行难问题。到目前为止,富源县在交通路网建设上已经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以上,建成了水泥柏油道路498公里,基本实现了全县124个行政村全交通路网覆盖,为地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1.2增强农业经济管理项目

富源县畜牧业是地方重点农业产业,目前县财政每年都投入2200万元用于扶持大河乌猪农畜产业发展,建立养殖小区(241个)和万头猪场(12个),大力发展规模户(1130户)。另外在地方蓝莓产业发展方面,富源县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希望将寨子口蓝莓作为地方示范种植项目来打造全省最大蓝莓基地。为此,当前县内已经种植蓝莓13000亩,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以上项目都从局部产业发展辅助促进了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地方农业经济机制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

2.1.3增强农业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2016年之前,富源县已经对县内202.47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发证,总计发放林权证11.1万宗、10.11万本,覆盖11万农户。另外还包括了流转林地38宗550万亩,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8万亩。在此基础上,地方农业经济也推进了专业化经营步伐,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种养殖协会18个,这些都实现了富源县农业金融改革的有效推进,保证了云南省三农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步伐[1]。

2.2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优化对策

在促进局部农业产业实践优化后,富源县地方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也在不断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2.1富源县已经开始健全并逐渐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具体来讲基于两方面着手工作。一方面借助政府力量来积极推动农村地方土地流转制度,实现不断创新。为此,富源县农村骨干劳动力也在逐渐向城镇地区转移,希望共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工作。该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与等级工作基础上来实现依据民情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更新,推动征地改革与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并对纳入到城镇建设用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进行严格规范。为此,富源县还实现了对农村承包管理信息网络的有效管理优化,希望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来提升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能力,做到对地方农民群众合法土地权益的切实保障。

2.2.2富源县政府也在农村生产资源集约化经营模式上下足功夫,希望农户个体在依法与自愿的前提基础上,实现对农户自发性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建设的有效指引和规范化运作,并基于土地流转方式来扶持地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借助产业龙头来拉动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对农村闲散资金资源的有效集聚,同时增加高级农业技术及人才的合理基层流动,克服传统中个体农户生产及销售能力薄弱等问题。另外,基层政府还在不断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每个农村专业合作社都配置了专门技术辅导员,帮助专业合作社之间形成技术产业联动,最终形成规模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2]。

2.2.3富源县在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于当地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十分偏重于对地方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实质上却影响到了地方农户的纯收入水平提升。为了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可持续有效增长,富源县专门深入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希望为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体系,并基于地方政资源及天然禀赋优势,大力引导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运营过程,为县内形成了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生产目标,成功打造特色农产品体系,扩大了地方农业经济管理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2.2.4富源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步的又一做法就是基于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也方式,以此来拉长农产品价值链,解决过去地方农民出售初级农产品难以获得稳定高收益的现实问题。现如今富源县在农产品生产地深加工产业建设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像农产品仓储、运输、拣选、包装、保鲜等技术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让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农产品质量得以保证。再一方面,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侧重于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价值产业链的构建力度强化,希望以技术力提升来优化产业升级,利用区域集聚手段来为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竞争优势,逐渐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团规模[3]。

3总结

为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富源县也已经做出多方面努力,解决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在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与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上做到了双重优化,这也为更好推动富源县未来三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58,67.

[2]周素红.基于金融支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探[J].经济问题,2006(10):60-61.

篇4

关键词:财政农业支出;农业经济发展;财政农业;农业生产总值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且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重要影响。发展需要社会力量与政府部门的双方支持,同时也需要农民自身为发展提供动力。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目前是农业经济发展投入的基本重点,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农业现状及推动我国农业整体经济水平,并排除阻碍有着最为直接与显著的成效。对于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所对应的内在发展规律也有着直接的作用关系。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对于调整和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现有的结构和布局,带动资金管理和利用水平的提升有着根本的促进和改变意义,同时对于农业转型升级具有关键性指导价值。

二、关系研究及数据整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选取格兰杰因果关系及回归分析法两种方法对我国农业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一定的研究,借此印证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据现有研究手段而言,数据模型构架与现实数据测量结果,可以有效反映出我国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促进影响。数据采集以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近十年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其中,国家财政支出具体来说意指国家针对农业生产以及农业发展建设而进行的财政补贴与扶持政策,该支出重点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此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获得相应结果数据得出反馈结果如下:在原假设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不会引起财政农业支出变化得出观测量为17,F统计值约等于0.70,显著性水平为0.515。相对的,如原定假设为财政政农业支出变化不会引起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则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反馈出的F测量值为4.39,另外其显著性获得值为0.041。

三、数据结果分析及讨论

1.农业支出与生产总值关系。从本次研究讨论结果反馈分析得出,两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虽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差别,然而通过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密切度趋势,并结合数据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生产总值间存在着不同表现系数,结果显示两者存在的系数都处在一个高位水平。由此可以证明,当前我国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与目前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联系,是可以认定为彼此影响的。同时,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生产总值在进行散点图表现后,可以得出以上的结果有直接的验证效果。因此,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生产总值直接的关系是一种正向关系,然而就目前的结果分析,并不能确定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借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在二者联系检验上进行分析比较后,获得反馈结果如下:在本次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中,第一原假设获得数据反馈的结果F值的显著性为0.515,相较于显著性平均临界范围的0.05明显高出,根据显著性检验标准可知,本次假设不成立,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对于财政农业支出而言,是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的。相对的,针对第二假设的F值显著性比较可知,0.041小于均值0.05,由此可知,财政农业变化不能有效引起生产总值变化,因此同时该假设。通过本次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获得相关关系可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对于财政农业支出而言,是单向影响关系,故可导出其客观的因果性,即财政农业支出的的变动会引起农业生产总值出现一定的变化趋势,而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动不会引起财政农业支出发生改变。

2.农业生产总值与财政农业支出之间线性回归研究。回归分析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客观性,并且印证其之间存在影响,确定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本次研究根据实际检测数据结果建模,结合不同参数去求解,进而判定回归模型能否对拟合实测数据有着直接反馈的结果现实。当拟合的程度高则按照自变量原则进一步地预测其相关的结果。通过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增长率指标变动,并结合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指标的改变来做出系统观测可知,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其异方差会出现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结果必然导致了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造成本次研究中财政农业支出及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形成明显差异,致使研究结论无效。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次可通过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生产总值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运用等差处理,并分别以GAP与FAE缩写表示农业生产总值系数及财政农业支出系数,按照参数数据,借由对财政农业支出增长系数进行自变量设定,并对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系数进行因变量规定,随后依据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回归系数S统计值明显高于临界变量,检验结果也都有一定的明显表现范畴和波动系数范畴。从而验证财政农业支出的增长与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之间是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该回归方程所得F值的实际范围为180.6989,其结果在进行验证后,可以得到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等于0.914011,按照对方差解释可以得出,其变动范畴在91.4%,对于DW统计数值等于0.368709,其结果的变动都存在了明显的变动。由此,按照回归模型的差项考虑可以得出序列的排比结构。同时按照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对历史数据模拟获得的效果成效较低,并残差项也需要不断地变化计量的符号。当出现大量的负号后也会出现一定量的正号,通过回归模型运行发现,其残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序列自相关关系,该关系体现在正自相关回归模型残差项中,假使继续采用VWL方式进行模型评估,将导致VWL违背高斯•马尔柯夫定理的基本假定,并造成严重的不实结果产生。由此可见,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对财政农业支出增长来说,并不能以简单的线性回归进行印证,因此简单线性回归无法验证二者之间关联。

3.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与财政农业支出增长间广义回归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的目的在于揭示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系数在财政农业支出增长系数之间的变化和结构导向关系。也可以合理地对序列中相关问题进行一定水平的分析和解释,因而本文采用广义差分回归分析方式首先要保障模型残差可以存在一定的序列独立结构,按照序列结构的区分进行相关性的分析,其构成了广义差分回归分析最为根本的解决体系。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系数以及财政农业支出增长系数进行的原回归模型中的变量选取,并进行一定的结果导出。同时从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系数以及财政农业支出增长系数的广义差分回归的变化波动可以得出,在经广义差分变换后,回归模型不仅成功地消除了残差项的序列自相关问题,而且模型对历史数据的拟合效果也处在一个最为合理和稳定的变化过程。因此,得出目前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与财政农业支出之间的广义差分回归如下:LOG(GOP)(2005-2015)=8.413647+0.275613LOG(FAE)+[AR(1)=1.311155]+[AR(2)=-0.518442]。在广义差分回归模型中,模型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为0.284802,按照参数对应原则,当提高一个系数单位后,其LOG(FAE)会出现一定水平的增加,对应的增加单位为0.284802个单位量,进而可以得出结论,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发展贡献系数为28.56%。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结论进行分析,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对应和紧密的关系,并存在着一定的单向因果对应关系,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原因为国家财政农业支出,这种影响因素与生产总值之间呈现着较为复杂的关系,在2005年到2015年期间,FAE开始增加一个1%后其对应的GAP会增加28.67%,进而我国财政农业的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直接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当前,财政农业支出呈现浮动变化趋势,这种变化方式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最为明显和直接牵引作用。农业生产总值在不断地创着新高。通过对整个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依旧存在众多不谨慎性支出,这种支出相对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以支出效率分析,支出效率呈现线性趋势。同时我国在近几年颁布了大量的对农业扶持意见,对农业投入也不断增加。不断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需要对出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政策见解:

第一,将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进行调整,这种改革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但受到财政农业支出的影响,地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致使农业支出存在较大的困境。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故国家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改革,不断优化农业支出构成。同时,在财政支出上,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做好项目反馈与记录,将中心放置于经济效益上,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各阶层的进步,做好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共同建设新农村;此外,在财政结构上,坚持秩序有限原则,保证所有经济调整,有条不絮,并让现有秩序结构获得最为优化的效能,在调节农业经济投入时,应着重落实资金配置,严格掌控资金的变化渠道,在资金运用上,防止某一资金行使过于偏颇。

第二,监管为首要,做好财政支出监控。在原有的经济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革,并建立一套与实际相符的监管体系。当前,受到财政支农资金政策的影响,对于违规惩治,仍然显得力道不足,尤其在财政支出方面,这种现象直接导致资金的浪费,以及各项人力物力的再支配。从目前的支农项目中可以看出,农业支出资金监管,已然成为相关部门着重解决的重要问题。并要重新构建资金分配机制,做好各资源的配置问题;在有效的机制下,保证各项资金运转,正常进行。从确保财政支农预算出发,首先,按照地区的实际需求,进行预算评估,这种评估还要在今后的执行中,不断进行改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资金管理和审计工作,以增加经济效益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做好社会监督管理工作,转换被动监督为主动,并在今后的行使中,逐渐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提升违规违法行为的惩治水平,缓解支农资金困难等状况。

第三,以国家财政扶持为主导。国家扶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一种农业产业化变化的过程,结合农业科技发展多种产业,建立物流配送流通方式,并做好科普培训信息交流,积极拓展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试验园区,通过对园内各产业之间的沟通,促进各产业之间的配合,并根据科技创新,实时进行产业升级。国家扶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方式,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断研发农业科技潜力,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建立新的产业园发展支撑体系,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松.中国式分权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农业经济增长绩效研究[D].重庆大学,2014.

[2]李佼洋.四川省财政农业支出经济效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型农民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有组织发展经济和进行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调动农户积极性,实现有效组织和高效率生产,完成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结构形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价值与作用,必须展开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研究。

1.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的现状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范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在广大农村普遍推行,根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认知程度还处于关心和想要了解的阶段,但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在短时间尚未全面展现出来,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广大农户中的认知上还存在不足,很多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抱有观望的态度,必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方面效益与收益,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农户的广泛认可,形成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发展、壮大的全面支持。

1.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价值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农户提供广泛而准确的生产信息和技术服务,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组织作用将分散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专业经济生产的规模优势,共同抵御存在的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的风险,从而走出一条集团化快速发展的道路,

1.3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

不同专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农户对各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农户想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结构和模式的改变来提升自身的经营与生产水平,改善当前农户信息、技术和管理缺乏的问题。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接受程度不高

相当数量的农户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了解,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害怕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范围内自身的特点受到影响,降低了自身的收益和效率,这样的心态具有普遍性,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及上的困难,出现了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门槛心理”,难于跨越关键的步骤。

2.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速度缓慢

农户讲求实际的经济利益,如果没有切实的收入增加会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同时,如果没有农户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将落入低质量和低速度的怪圈,而且还会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外部农户加入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价值和作用难于发挥。

2.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难于增大

规模效益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关键,当前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而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却存在严重的不足,不但不能实现对农户需要的满足,而且不能起到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促进作用,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的艰辛和发展速度的缓慢。

2.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功能不足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过多地重视专业性,而失去了对农户服务这一核心理念的贯彻,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够为农户提供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指导,也不能够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高层次服务,不能满足农户的普遍性与差异性需要,进而丧失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吸引力,影响到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3.提高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措施与方法

当前应该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当作推动农村工作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要将发展看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真正有需求的农户的自主参与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

3.1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挥规模、技术和集群化的优势,科学设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这也是增强农户关注度,扩大农村市场的主要方法。现阶段,合作社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发展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业劳动力素质有所下降,加上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体制分散,这都制约了农业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3.2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主动出击,通过愿意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专业人才吸引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农民增长农业科技、开阔思路、建立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热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热带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热带农产品的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探讨热带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领域与体系架构,对于提高热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热带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热带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已加入WTO,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全面启动,中国的热带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如何使热带农业经济研究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热带农业和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架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是随着热带农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主要是开展热带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调查,进行热带农业区划研究,例如:《华南各省区自然区划》、《华南各省(区)橡胶等热带作物宜林地选择及开发利用》两项成果均获得了1979年广东省科技大会奖;80年代,在继续做好热带地区农业区划工作的基础上,也开始了区域热带农业发展战略、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问题的研究,特别是1982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开始创办热带农业经济学的专科班,开始探讨热带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农业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在专业委员会的推动下,热带农业经济学学科体系逐渐构建起来,例如:《海南岛农业区划报告集》在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科技三等奖,《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研究-中国橡胶树气候区划》和《中国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海南岛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均在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一等奖,《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研究-我国天然橡胶与椰子生产发展研究》在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热带作物种植业区划》在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大力发展热带作物,热带地区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特别是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之后,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集中于热带农业产业与区域发展等问题上,在推进热带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热带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1世纪,国家大力支持热带农业发展,连续的八个“中央一号”文件,都落实在农业问题上,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从热带作物产业经济研究、热带地区农村区域发展研究、热带农业资源环境经济研究等拓展到热带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国际热带农业研究等领域。

2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就目前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

2.1研究领域与学科内容滞后于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形势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大规模开发热带作物资源的决定,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热作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促进我国热作产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与大农业比较起来,由于热带农业所占地份额比较小,社会关注度不够,热带农业的保险、补贴政策,热带农产品的收储机制、农村的贫困问题,资源环境高效利用问题等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领域未拓宽,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建设还跟不上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热带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是未来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

2.2缺乏自身的特色热带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大农业,热带作物多属多年生作物,其生长习性不同于粮棉油等传统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以致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研究。目前,热带农业经济的研究还是按照传统农业经济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的,缺乏创新;热带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一些理论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的特色;同时,也缺乏系统的专业教材,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一门学科没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那么这门学科发展就相对缓慢。

2.3其它的一些问题①热带农业经济学尚未构建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②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的建设定位还相对模糊;③由于热带农业经济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系统性、社会性等特点,更加大了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难度等。

3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的意义

3.1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世界热带作物重要的生产区和贸易区之一,但是热带农产品表现出较弱的产业竞争力,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经常发生,并且在一系列的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进程中,屡遇瓶颈。在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竞争异常激烈的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热带农业产业要在市场中赢得地位,赢得生存与发展,就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备研究队伍与学科体系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将热带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2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为国家、热区政府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热带农业受到了农业部、热区政府的重视,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建设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可以为国家、热区政府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提供基本信息,为各级领导发展热带农业提供决策理论依据,明确主攻方向,制定发展目标。而现实中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滞后,信息的不对称,制约着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修正和完善。因此,为了政府能够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十分迫切的。

3.3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国际热带农业合作的需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日趋明显,我国与热带地区国家的经济贸易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大湄公河次流域国家、非洲、南太平洋岛国合作纵深推进,再者,当前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和经济体系重设,中国热带农业应该抓住历史的契机,开展科技外交,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才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建设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及时接收和分析最新经济资讯,为我国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国际热带农业经济研究接轨,加强热带农业国际竞争与合作提供参考。

4未来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热带地区多处发展中国家,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热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展开,许多关系到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重大问题,先后成为热带农业经济的研究重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热带农业与热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①热带农业国际化进程与市场化程度加速,从而竞争程度进一步提高;②热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地区之间的协调问题愈来愈受到政府的关注;③改革向纵深发展,土地、金融、财税、政府等方面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和有所突破;④热带农业微观管理和产业组织将进一步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基于这些变化与特点,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研究领域方面,主要表现为“热带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热带农业灾害与风险管理”、“热区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国际贸易与经济自由化”、“收入、贫困与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现代数理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量模型与分析方法已成为国内外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由以前的注重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为主。随着热带农业、热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由注重产业宏观领域转向了微观经济问题,从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转向产业链的微观层面,加强了与信息的结合,加强了农业企业层面的研究。

5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的架构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的架构,应该紧扣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和特点,从任务、内容出发,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就可构建和形成一定特色的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

5.1热带农业产业经济主要开展现代热带农业宏观发展战略、主要热带作物产业宏观发展战略、热带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热带农业产业基础与组织、热带农业产业发展与模式、热带农业产业管理与政策、热带地区畜牧业、热带海洋渔业发展战略问题、国家农业政策、国家热带农业政策等研究。为制定热带农业产业,为制定的热带农业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

5.2热带农业区域经济主要开展热带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域热带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热带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热区农村发展政策与评价、热带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与对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热带农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热区农村贫困与反贫困政策措施、热带地区农村扶贫模式、热带地区城镇化问题等研究。为国家制定区域热带农业的发展战略、区域规划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5.3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主要开展以生态与环境为中心的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生态与环境经济及政策研究;以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为中心的热区农村能源建设和现代热带农业能源需求研究;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主的热带农业资源管理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热带农业污染防治、热带地区农村环境保护、热带农业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管理、热带地区农村能源建设、热带农业能源结构、气候变化与热带农业生产、全球变暖对热带农业的影响、生态扶贫政策、天然橡胶林生态建设、经济地理和城乡区域管理等。这些研究可以为热带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热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5.4国际热带农业经济主要开展热带农业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中国热带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中国热带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热带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战略、国际热带农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热带农业问题、热带农产品进出口关税问题、国际热带农业经贸合作与交流等。为提升我国热带农业的发展水平、增强我国在热带农业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提供策略。

5.5热带农业技术经济主要开展热带农业技术经济与热带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重点是热带农业技术进步理论与政策、热带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热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热带作物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现代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与政策、热带农业市场风险管理和预警及政策研究、热带农业经济模型与政策效果预测评价等,为提升我国热带农业的科技含量提供依据。

5.6热带农业信息经济主要开展热带农业信息收集和整理及分析、热带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热带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技术、热带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热带农业精确决策理论与技术、热带作物模拟模型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热带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开发、GIS技术应用、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热带农业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及管理、热带农业风险管理信息化、热带农产品安全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热带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及市场等方面信息的监测和智能信息分析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等,为热带作物产业发展规避风险提供指导。

6推动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的建议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架构,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调整自身的研究内容、学科定位、框架和体系,具体说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6.1坚持正确的学科指导思想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热带农业和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服务热带农业、热带地区农村发展和推动热带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集群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热带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热带农业科研与推广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中国热带农业和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6.2系统凝练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针对当前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热带地区高等农业院校和热带农业科研院所的力量,对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组织学者们对热带农业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的讨论,逐步在某些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热带地区高等农业院校热带农业经济课程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

篇7

一、概述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的索络就提出了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在劳动质量、资本类型确定的情况下,对资源配置、知识进步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80年代中后期已经进入到对其决定性的分析。在我国,2008年由杨灿等人利用索罗斯模型、投入产出系数法,对我国广东地区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了分析,效果较好。目前,世界范围内的400项左右的农业科技投入,带动了世界农业的极大发展,且投入后的回报率高达49%之多。

二、实证分析

1.基本情况说明

静态实证分析,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理论模式。根据我国农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动态性的关联性分析才最为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位列世界第二,但实际拉动经济过热的因素主要是国有企业与房地产等行业,所以,整体来讲财力有限,尤其是体现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的已经出现了南方投入多、北方投入少的局面。另外,农业投入本身属于周期长、回报慢、回报率低、风险较高的行业,因此,这些特征往往导致了农业自身在科技、资金方面的吸引力的不足。但整体来看,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一种正向的发展趋之中。本次研究中以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准进行分析,基础是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数据,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时间确定为1986-2011年,原因是2011年后,房地产行业极速发展,热钱最多,所以,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意义不大,将时间确定在以上范围)。首先,构建动态模型,即以数据统计性质为基础,通过相关时间序列系统预测、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从而实现二者间的动态关联性分析。其次,本次以农业科技投入、农业GDP两种数据作为代表性指标,具体数据是由《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1中国农业科技投入数据)、《全国农业计资料汇编》(2001-2011中国农业科技投入数据)采集而来。

2.实证分析

首先,在身量自回归模型中,按照变量的平稳性要求、白噪声序列向量假设要求,本次研究通过协整检验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农业GDP变量序列水平值、一阶差分值、SC准则,实现了对滞后阶数的确定。检验结果表明,通过序列LASTT、LASTT、LAGDP、LAGDP检验后发现ADF临界值分别为-3.6795、-3.5806、-2.9719、-2.9719;所以,结论是非平稳、平稳、非平稳、平稳。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农业GDP变量序列均属于非平稳序列;然而,在一阶差分完成后,单位根消失,成为平稳序列。其次,在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方面,本次研究通过对序列单整检验进一步分析了作为一阶单整序列的LASTT、LAGDP,结果满足条件。因此,通过EG两步法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具体是通过最小二乘法对二序列进行长期线性均衡关系估计,得到关系式如下:LAGDPt=6.8937+0.6823LASTTt(78.2789)(32.9513)R2=0.9749F=1085.79然后,不规则根据单位根检验,即:et=-0.2216et-1+0.4049et-1(-2.3105)(2.3346)结果表明,残差项无单位根,且属于平稳系列,所以,可以由此得到农业科技投入中的资源配置效率要素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及影响;即得到LAGDPt中的R2值、F值、D.W.值:0.2695、5.9285、2.1410。根据模型得到的影响系数为0.0488,因此,当投入变动为1%,那么增长变动就为0.0488%,因而长期影响较大,而短期影响较小。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平稳序列是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农业GDP变量序列的基本特征,但也存在着二者之间的长期稳定性的协整关系,即动态相关性;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样本选取与之前的朱希刚、王桂所进行的研究比较,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偏低,分析其中的差异原因发现,主要是数据存在差异,本次研究主要是采用新时期的最新数据,所以,误差得到了修正;经济增长弹性与其影响系数相比也显著较高,证明了长期影响的有效性。因此,建议如下。首先,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要注重整体的战略部署,做好长期投资的计划与实施步骤,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同时,应该实行换届不换业务的政策,让这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长期计划得到有力实行。其次,经济增长不能过分依赖于农业GDP,即以统计数据为纲,因为农村相对分散,且在统计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加上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往往会导致不精准,所以,要以对农村农民的实际收入数据统计、日常生活水平方面的数据统计等作为参考,共同进行有效评价,有力促进这种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动态良性互动。

四、结语

无论从实践分析还是从理论进行论证,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确受到了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科技投入的进一步影响,且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在这种关系中,也透过出一些地区科技投入少而经济增长慢的弊端与不足之处,所以,应该尽可能在新一轮的新农村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增加在农业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投入水平,从而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最好是通过先富带后富的模式,实现区域性的合作并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全面推动农业转型与升级。

作者:李守美 单位:吉林省抚松县北岗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兵,周彬.欠发达地区农户农业科技投入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灌南县农户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15(1):40-44.

[2]张跃强,陈池波.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0):50-54.

[3]马发展.关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24(6):44-49.

[4]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等.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122-130.

篇8

1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建设具有长期性的特征。之所以要进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得我国的农业实现增产,因为由于地区的差异及水文条件的差异,许多地区的环境可能并不适宜于发展农业,所以要想在这些地方将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就必须利用农业水利工程来改善当地的土质和水利条件。通过农业水利工程的兴建,还可以使农田能够有效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由此可见,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农业的产量,而农业产量的高低又依赖于农业水利的发展程度。所以,建设好农业水利工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发展了农村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依然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想使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

2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中央财政投入不足

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所以在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如果缺乏政府的支持,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举步维艰。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的农村地区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所享受到的政府的支持是少之又少的,目前我国的中央财政部门主要将其投资用于城市的基础建设中,而对于农村的支持力度是比较小的。虽然国家在近些年开始重视农村的建设,但是在农村水利方面的投资力度却还是远远不够的,使得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2基层投资能力有限

自我国进行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政收入成为了我国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部分,因此中央财政就在我国的财政中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基层的建设大都依赖于中央财政,但是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仅仅依靠中央财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赖于基层的财政投资。但是由于我国的基层财政常年都是不足的,往往只能满足日常的公共开销,而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的不足,再加上基层的投资能力有限,就使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

3保障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要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就不得不对农村经济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农业生产的产量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应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对农村经济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对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予以积极的扶持。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除了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要注意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只有管理人员认真尽责,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4结语

篇9

关键词:农业用水量;农业经济发展;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022-04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Tang Lingling

(Research Cent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been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water resources.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a large consumption of water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each other are the main problems that the paper intends to 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by using VAR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water use is greater than the con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to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handong province as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 must find the growth poin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VAR model

1 山东省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2012年,经过3年的调查分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山东省区域内工作基本完成,普查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全省年用水量达232亿m3,居民用水、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和生态环境用水比例分别为9.13%、68.58%、14.75%、0.45%、3.66%、3.25%,农业用水是工业用水的4倍多,是其他用水的2倍多,创造了3960亿元的农业总产值。2015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12.77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58.0%、林牧渔畜用水占9.3%、工业用水占13.9%、城镇公共用水占3.5%、居民生活用水占12.1%、生态环境用水占3.2%,农业用水的比例降低10.58%,但仍然是工业用水的4倍多,创造了4765.78亿元的农业总产值,较2012年增加80578亿元,增长幅度达20.34%。农业用水量减少的同时农业生产总值逐渐增加,二者之间存在负向关系。2012―2015年,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农业用水量下降幅度较低,山东省农业用水存在“偏倚”现象,农业用水效率低是主要原因。提高r业用水效率,积极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当前水资源缺乏的关键。

2 回归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VAR模型方法进行分析,由于Holtz-Eakin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VAR模型以较大样本为基础的限制条件,较小样本在模拟VAR模型时仍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因之VAR模型在研究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成为优先选择的研究方法。VAR模型又称向量自回归模型,他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N个内生变量[Y(y1,ty2,ty3,t……yn,t)],一个VAR(P)模型可以如下表示:

[YT=?Yt-1+?Yt-2+……+?pYt-p+εt]

据此本研究的模型设定如下:

[yt=?o1p?iyt-i+1pαix1-i+εt]

[xt=?o1p?ixt-i+1pαiy1-i+εt]

其中Y表示农业GDP总产值,X表示农业用水量,t表示时间,ε表示误差项。

2.1.2 稻堇丛醇八得 文中采用2000―2014年的农业用水量(WC)与农业经济增长(GDP)的数据,其中农业生产总值来源于历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农业用水量来源于历年《山东省水利公报》。农业生产总值采用的是农林牧副的总产值,农业用水量采用的是农田、林果、草场用水量。运用EViews7软件对VA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2 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 由于所选取的变量均为规模变量,建立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的模型,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隐含的假设是: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假如时间序列不是平稳的,那么以这些数据建立的函数方程就会出现伪回归或者虚假回归问题,而取对数能使得数据变得平稳,所以先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并采用严格的统计检验方法单位根检验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由表1可知,农业用水量、农业经济增长的P值较大,它们是不平稳的。所以要对农业用水量、农业经济增长的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2可知,所有影响因素的一阶差分所对应的P值都比较小,因而都是平稳的。

2.3 协整检验 经济理论表明,经济变量之间往往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两个经济变量,尽管他们各自都存在长期的波动规律,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就是检验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所以我们采用的是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对文中研究的经济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2.4 VAR模型的建立 根据AIC准则,运用EViews 7软件进行操作,得到AIC最优值-5.2979,最优滞后阶数是3阶。3阶滞后期的VAR模型估计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1)当因变量是农业增加值时,农业用水系数均为负值,表明农业用水量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可见山东省农业发展方式已经限制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在技术进步的趋势中逐渐丧失。随着滞后阶数增加,农业用水量的系数呈递减趋势,表明农业用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逐渐变小的,即在短期内农业用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显著,长期内的作用不如短期明显。这是显然的,由于农业灌溉对农作物的作用是短期的,而农作物的生长要求灌溉具有频繁性,这是由灌溉的特点决定的。(2)当因变量是农业用水量时,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用水的影响系数是正负交叉的。一方面这是由农业发展的周期决定的。山东省位于北温带,农业生产周期以年为基础,再加上农业调节的滞后性,今年农作物种植的情况多是由上一年的收成和产量决定的。本年度农业用水量显然与上一年的农业生产总值正相关。此外,影响农业生产总值的因素除了农业灌溉水外,还有自然灾害、农业劳动力、种植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等。该模型中影响农业生产总值的因素只采用了农业用水量,但是其他因素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并没有消除,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相反趋势:第一期到第二期其贡献度由28%下降到25%,第三期和第四期平稳,第五期之后开始下降,在第十期达到极小值7%,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对自身的贡献度大于农业用水量对其贡献度。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农业用水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VAR模型,检验两者的双向互动关系,主要结论有:

3.1.1 山东省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和因果关系。只是与以全国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不同的是,山东省水资源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产生正向效应,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水资源的使用越是增加,农业经济增长越是缓慢;在短期内,农业经济增长也并未导致水资源的利用增加,反而减少。农业经济增长与水资源的这种关系并未体现出以灌溉为主的农业的特征。这是由较为耐旱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决定的。

3.1.2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用水的贡献度大于农业用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山东省在长期内存在从农业经济增长到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双项因果关系,这表明农业经济发展的惯性和周期性对未来几年的农业用水具有显著影响。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农业种植的作物比较固定。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种植的周期较长,另一方面是一旦投入较高的经济作物开始种植,即使收益低很多农民仍然选择继续种植,因为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其他生产活动,迫使许多农民长时间从事单一的种植结构。这就使得本年度的农业生产总值多受上一年度种植结构的影响,即受上一年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稳定的种植结构使得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也较为稳定,从而本年度的农业用水量受上一年度的影响。

3.1.3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日益重要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及农作物种植种类和结构的优化,将逐渐减轻农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过度利用的依赖,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潜力越来越多的取决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目前山东省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较低,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经发生转变,科技落后和农业创新水平偏低是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偏低,2011年第一产业的研发人员占研发人员的0.47%,经费占0.33%,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仅占14%。在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应该顺势造势,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3.2 建议 山东省要想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单纯的增加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是不可行的。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2.1 重点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创新水平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推动山东省城镇化的需要。农业在为其他产业大发展提供原材料的同时,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剩余,可以说农业现代化事关我省未淼纳存和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根本。山东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在进城务工的浪潮下,许多当地农民将土地当做副业,进城务工,一部分土地被闲置,土地利用率低。在以经营土地为主的农民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农业技术进步可提高农业生产率,一方面可以将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创造剩余,另一方面可以改进灌溉方式,以增加粮食供给和推进城市化。

3.2.2 改善种植结构 山东省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占比较低,而这些粮食作物恰恰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在灌溉技术尚未进步的条件下,大水漫灌仍是主要灌溉方式,水资源的耗费量大,灌溉成本较高。再加上农产品的价格本身就低,农民种地的收益很少,这就迫使许多农民放弃土地背井离乡。只有改善种植结构,增加收益高、耗水少的经济作物的面积,农民收入才能提高,才能吸引一部分人回乡从事农业生产。

3.2.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支农力度 山东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偏小,财政资金对农业的贡献明显不足,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降低农业发展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Nordhaus WD.Lethal model 2:The limit to growth revisited[J].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s Activity,1992,23(2):1-43.

[2]谢书玲,王铮,薛俊波.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J].管理世界,2005(7):22-26.

[3]王奎,邵东国.中国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1,30(3):34-38.

[4]彭水军,包裙.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时序数据的经验分析(1985-2003)[J].当代财经,2006(7):5-12.

[5]Romer D.Advanced Macroeconomics[M].Second Edition ,Shanghai: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Press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2001:30-38.

[6]王铮,许世远.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安全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1,9(4):47-56.

[7]马晓河.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与农业生产[J].中国农村经济,2006(10):4-11.

[8]郎一环.短缺资源类型与供需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4):409-414.

[9]刘渝,杜江.中国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假说及验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4):594-597.

篇10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经济增长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现代农业需要技术作为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使用机械设备来不断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声,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起步较早,而且从发展水平上来看,也居于全国之列,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指标构建体系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衡量指标较多,在本文中选择的都是一些对于农业的总产值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的指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将机械化当做是一种外部的力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农业研究的过程中被当做是一种系统性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评价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方法,而且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农业机械化的实际投入力度,另外一个就是农业机械的原值的增加情况,这与国家和农业的从业者有着很大的关系,说明了其重视的程度。农机水平的提高代表着综合作业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水平就能够被定义为农机的发展效率,这一指标也充分的反应出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把农业的综合作业水平与一个国家的产生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一个动态的指标,这一指标也代表着农业机械化的难易程度。农业机械化的项目较多,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农机项目是有着极大的差异的,因此是不能够使用统一的评判标准的,要选择有着可比性的农机项目来进行农业的综合评价。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机收水平、机播水平和机耕水平的加权平均值,分别是0.3、0.3和0.4。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择

数据选择的是1990到2011年期间的投入量,投入量是用流动资产和社会农业的固定资产总值来确定的,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统计年鉴中并没有关于流动资产和农业生产性的固定资产,因此在测算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当年和的生产性资产来取代了资本的投入,但是由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在测算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永续盘存法来进行测算2011年以来的固定资本的存量。永续盘存法的实际计算公式是,It和Kt分别指的是在t时间段内农业生产性的固定资产和资本的存量,δ指的是几何折旧率,在本文中使用的是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是5%。本文对所有涉及到的变量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充分的保证了所有的数值都不会影响到相应的变量的协整性,在使用的过程中,对于数形式也能够进行充分的分析,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的农业机械是种植业,这是黑龙江省的特点,为了保证简述的方便性,将农业资产的投入量设定为x1,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设定为x2,而农业生产总值设定为y,使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6.0。

(二)ADF单位根检验

在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保证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入量和所使用的农机的综合作业水平是相符地,而且是保持着长期的综合性的关系的,协整检验之前,采用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x1和x2之间不存在长期趋势或明确“非伪回归”的情况出现,即x1和x2的高度相关性与时间变动趋势无关。这样统计数据的趋势项、季节项等无法消除,因此在残差分析中无法准确进行分析。因此,协整检验之前只有通过平稳性检验才有—33—统计分析的意义,

(三)建立VAR模型

VAR模型是由C.A.Sims在1980年运用到经济领域,VAR模型规避了结构模型设定。VAR模型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估计模型。VAR模型也能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进一步解释各经济子系统变量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利用特征根和最大特征值检验是否协整关系,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需进一步明确VAR模型的结构,以便获得模型之后期数。依据LR、FPE、AIC、SC、HQ指标和最简化原则,明晰VAR模型为1阶滞后阶数,协整方程的滞后阶数是VAR模型滞后阶数-1。

三、结论

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量(x1)一个正的冲击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程度不断上升,在后期贡献率基本稳定到7.96%;而农机综合作业水平(x2)一个正的冲击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程度缓慢上升,基本稳定于12.02%。

参考文献:

[1]杨敏丽.我国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