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篇1

工程定额是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消费定额。它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消耗在单位产品上的人工、材料、机械、资金和工期的规定额度。按编制程序和用途可分:施工定额、预算定额、概算定额、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指标和工期定额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定额管理并控制工程造价是非常必要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工程定额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统一性、稳定性特点的同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还具有它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应该清醒的承认:工程定额的法令性特征正逐渐淡化,其在工程计价活动中的作用更在于它的指导性,这是客观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完全以工程定额为基础的工程造价控制活动,所反映的大多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完成工程建设中某项产品与各种生产消费者之间特定的数量与价格关系,其内容包括: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其反映的价格是相对固定的,并不受供求关系等市场因素的影响。但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定额计价恰恰缺失了市场运行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程序,也造成了一定时期内建筑产品价格与其它行业产品价格相比的特立独行。

2、脱离了市场,就无法实现在工程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就无法促使社会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合理分配,就无法完成企业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节省社会劳动,提高社会效益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3、施工定额是以社会平均先进水平编制的,预算定额是以社会平均水平编制的,无论是哪个施工企业,都执行一种定额,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优秀的企业无从体现它的竞争优势,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施工企业为减少个别劳动时间而努力改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实现内部挖潜,提高经济效益的努力。

既然如此,那么是否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定额可以不要了,利用工程定额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功能就可以取消了,甚至可以把工程定额这个“失宠的孩子”抛弃了呢?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离不开工程定额。我们知道:

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主体行为既是理性的,又是盲目的,理性在于他们总是以趋利避害为原则进行市场决策,盲目在于他们受自身地位所局限,无法了解他人如何决策,更不能了解宏观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只有通过工程定额对工程建设中的直接劳动耗费进行研究、测算、计量,才能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社会财富的浪费。

目前的工程定额是由多种定额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既有专业定额、施工定额,又有预算定额,既有国家定额,又有地方定额,其定额水平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更新,它是自1950年以来,通过吸收苏联的经验和方法,经过我国几代专家学者及造价从业人员的努力建立并完善起来的,它的字里行间无不凝结着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它的科学性、严密性、实用性是无可替代的。工程定额对目前的工程造价控制及管理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推出,为我国的工程

计价方式注入了市场化元素,从而在施工企业之间引入了有序的竞争方式,而工程定额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好工程量清单计价,造价管理部门已经对现在的工程预算定额实行了量价分离,并根据规范要求对选择余地较大的施工措施项目单独

分部,使这种工程造价计价方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对工程定额如何更好地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工程定额在当前的造价控制应用与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应回避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按现行预算定额及取费标准为依据计算的工程造价与建筑市场实际的承发包价格存在很大差距,如一般砖混结构的住宅工程,定额价应在每平方米1050元左右,而实际的承发包价格却大都在每平方米850元左右,造成这每平方米近200元的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多少反映出现行的定额计价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

如何利用工程定额确定投标报价是否低于成本价的问题,也是困扰造价控制及管理的一个难题。虽然我们可以依据工程定额计算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成本,但又不可否认企业个别成本的存在,究竟如何判定投标报价是否低于成本价的标准,现在还没有现成的答案。按现行的规定:评标委员会应该对存在异议的投标报价进行评审,但现在的有的地区的造价管理部门根本就不参与工程招投标,评标委员会的专家成员也都是通过临时抽签请来的,要想让他们当好投标报价是否是低于成本价的恶意竞争报价的“裁判”,恐怕是有点勉为其难。

在引导施工企业确立价格风险意识,加强施工合同的规范管理也是当前工程定额管理的重要课题。如在2008年,由于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和国内基本建设进入高峰的影响导致国内钢材价格持续攀高,2008年八月份的钢材价格与2007年同期比,平均每吨上涨约2000元,涨幅达50%以上,致使某些含钢量较高的框架等类结构工程每平方米成本提高达百元以上,可不少施工企业是在上年签定的固定价格施工合同,合同价格是按合同签定时钢材的价格考虑计算的,或己在去年年末就进行了基础施工,但在合同价格风险条款中没任何约定,这就使这些施工企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为此吉林省建设厅下发了《关于建设工程材料价格指导意见的通知》(吉建造[2008] 8号)文件,但此文件毕竟是指导性的文件,能不能执行最后还要看建设单位的脸色。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程建设中的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现行的定额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编制和更新。如代表世界顶级建筑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等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建筑已落户中国,PP-R管材的大量使用已经颠覆了传统且笨重的采暖给排水管道的施工材料和工艺,钢挂石材、玻璃幕墙、新型塑钢门窗等的出现,使我们看到装饰材料和工艺的发展更新几乎是日新月异,这些无异给工程定额的控制应用及管理提出了更紧迫、更科学、更广泛、更严密的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作好工程定额的控制应用和管理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工程建设服务呢?

在定额的编制上应该更进一步的接近实际。根据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多数工种都是以完成的实物量包清工方式付人工费的特点,可以考虑减小预算定额人工降效及人工幅度差的设定,对材料损耗量的计取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的鉴定,在工程定额的使用上要尽可能简洁、方便、快捷,在计量单位、项目划分等方面要向更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需要发展。

作好人工、材料、机械等市场价格的调查、分析、测算等信息工作,利用工程造价信息网,及时各种工程造价信息,为社会各界利用工程定额控制工程造价服务。

造价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及时掌握市场变化,使工程定额的更新跟上时代的变化的要求,造价从业人员也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认真细致地工作,以使工程定额能更准确地控制工程造价。

作好人工成本信息、城市住宅造价指数、概算定额、投资估价指标、工期定额等的编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服务。

篇2

【关键词】会计核算;公允价值;市场运用;前景

1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这个名词最先是在1993年FASB的一个草案中提出的,在我国提出的时间是1998年。1998年,我国颁布了多项具体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就是在这些会计准则中引入的。多年来,公允价值一直在会计准则中被运用,可其争议很大,在2001年,我国曾终止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的监管。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公允价值的运用。

2当前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所出现的问题

公允价值在国内市场运用中,市场环境复杂、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对公允价值的认知成为最为明显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2.1公允价值运用的可靠性不足

虽然公允价值被写入新会计准则,但由于国内的市场环境过于复杂,并不足以支持公允价值在国内的运用,所以公允价值在国内市场的运用有许多阻碍。我国的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不能完全监管复杂的市场环境,导致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有待提高。

2.2公允价值的实施成本偏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现状不足以支持公允价值的运用,多数国内企业无法将资产总数、负债项目等财务服务的报价在市场上完全公开,而公允价值的实施还需要配备和培训相关的会计人员以及市场信息渠道等各种基础条件。这些都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致使公允价值运用的成本偏高。

2.3财会人员对公允价值的了解不足

公允价值现今无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财会人员本身对公允价值的了解不够。首先,在财会工作人员的传统工作认知中,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概念认识有所偏差,认为二者之间有冲突;其次,在国内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和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财会工作人员认为公允价值方便了人为的操作,所以认为其可靠性并不高,忽略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和特点,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公允价值。

3当前公允价值在我国应怎样运用

3.1建立适应的市场环境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公允价值的概念被引入市场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不论以任何方式引入,都势必会引起经济反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适应期和过渡期,这就要求国家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提高公允价值在人们心中的可信度,保障公允价值的法律效益,建立一个适合公允价值发展的市场环境,以便更好的引入公允价值,使其在经济发展建设方面起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3.2加强监管力度

公允价值模式的执行,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尤为重要,所以公允价值模式的执行要更加公开,透明,以保障使用者的基本权益,所以要加强监管力度,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按时核查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对其进行反复核实,避免出现作假的信息,破坏使用者的权益,影响公允价值在人们心中的可靠性,阻碍公允价值模式的发展,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3.3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

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得以保障,还得依赖于财会人员的多方面配合,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所以企业可以对财会人员进行入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培训,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让公允价值模式在企业中更好的执行,保障了公允价值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企业还可以不定期的举行法律讲座,提高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自觉保证不做违法的事情,从而使公允价值模式更加深入人心。

3.4建立相关机制

建立健全的价格发现机制,便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及时了解价格的变动对公允价值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便于公允价值模式更好的实施,公允的价格更加合理,便于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

4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加入了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与世界的经济发展相接轨,我国也在不断优化金融,会计方面的发展,公允价值在多数国家被列为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我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会加大力度引进公允价值模式,作为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公允价值的可执行难度也会降低,可靠性,可依赖性会逐渐增强,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新的会计发展模式将取代旧的会计发展模式,成为我国会计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国际金融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金融也衍生出很多附属品,其附属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复杂,用传统的计量方式难以计量,只有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才能准确确定其附属品的价格,所以公允价值模式会是我国未来会计发展的尤为重要的模式,具有指导,影响会计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对我国企业的保护力度和监管力度,从而扩展了公允价值模式的发展。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内企业不断向国际迈进,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也愈加频繁。导致必须要使用公允价值才能准确的进行计量,对一些不方便用金钱来衡量价值的事物,如智力、专利等更智能靠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所以公允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也更高。

参考文献

[1]徐淼.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03):262-263+233.

[2]朱渝.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核算应用的利弊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6):115+188.

[3]才汝红.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使用的利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111+115.

[4]郭艳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及其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J].财会月刊,2007(20):7-9.

篇3

关键词经济法法典化综合法整合法

作者简介:吴爱林,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095

新时期,相关的社会生产和发展要求有全面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作为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主体不断出现,经济社会关系和工作越来越复杂,时代要求有更加规范化、体系化的经济法,需要构建科学化、整体化的经济法,这对于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国家法制工作走向完善的必要路径[1]。对此,需要政府强化经济法的相关法治建设工作,做好顶层设计,针对目前经济法综合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来促进经济法不断走向完善,推动经济法从综合化走向整合化,确保相关立法机制不断完善。

一、经济法法典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法律在不断走向形式化的阶段,通过立法来完成,而对于相关法律来说,法典化是其最高形式。法律的法典化起始于法国的《法国民法典》,很多国家都将成熟的部门法作为学科追求的重要目标[2]。在十九世纪末,部门法法典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而行政法法典化稍晚一些,不过,在这一方面,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了行政法法典化的进程。

虽然大陆法系区域非法典化的发展,不过,我国在立法中,也以大陆法系为主,目前国家的宪法、刑法以及诉讼法等都逐步的法典化,还有民法典编纂也步入实质发展阶段。行政法以单行法模式为主[3],但是,对于行政法的法典化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相关的建议稿被推出。相对而言,商法学以及民法典等法典化的经历为经济法法典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不过,目前经济法的法典化过程中,具体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来实现,这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也是经济法法典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里笔者综合相关的法律法典化的发展历程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法还没有满足法典化的要求,需要做的是强化体系建设工作,通过部门法典化的路径,研究经济法的法典化发展路径。

(一)法典化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要知道,实现经济法的法典化必然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4],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长期积累来完善经济法的相关法典化基础。民法典始于法国,但是最初还是从古罗马法典编纂中发展而来的。刑法典源于早期的制定法,刑法典法典化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在1215年的英国《大》中,最初提到了这一问题。诉讼法典的法典化进程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司法和立法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得出的成果[5]。所以,新部门法想要在短期时间内实现法典化进程是很困难的,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修改和补充,存在的漏洞都会比较多[6]。从历史上的相关法典化发展历程来看,距离第一个将经济单行法产生不过一个多世纪,而我国的经济法立法中,相关的数量虽多,但是立法質量并不高,相应的执法和司法经验不足,对此,要促进法典化进程发展,必须要依赖法典形式,来确保法的完整性、确定性以及普遍性,要获得高的立法技术支持。而目前的经济法法典化的进程中,阻碍经济法实现法典化目标的因素中,司法人才的短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法法典化的学科概念化问题没有解决

综合以往的法典化经验来看,法典需要以多个单行法为前提,结合相应的标准和逻辑开展编辑和组合,固件体系化框架和结构[7]。这需要有具体清晰的概念支持,还需要构建抽象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一个基本范畴和概念的体系。国家确立法典,法学家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的法学家应该具备较强的抽象概况能力,可以在大量法律资料中探索一般法的原则和概念,用比较科学合理的逻辑将相关的资料构建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就近代的法德民法典的成功立法历史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是以罗马法作为基本概念的,这些和19世纪的概念法学派努力也密切相关。经济法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程了,不过,相对于民法和刑法相关法来说,经济法还有很多的不足,还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要应付相关的经济问题,经济法对于一些经济学和学科的概念直接采纳和使用,但是缺乏从法律角度的专业化界定。在经济法的发展早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规范,没有将市场经济作为法学理论的基本背景和条件,相关的研究也只能和计划相关的法律文件相结合,概念化的研究需要加强,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具体要求。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经济结构转变和调整,因此会出现更多新的社会问题,也需要经济法的支持和补充。对此,需要研究法律制度,但是研究对于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等研究中,缺乏逻辑层次,相关的概念体系构建不完善等,都严重阻碍了经济法法典化的进程。

二、经济法从综合法到整合法的发展

在经济法的发展中,法律的系统化发展是趋势,这也是对于法律进行合理化分类的需要,通过相关的综合法应用,构建了经济法从内容到规范上的系统化体系。目前的经济法有比较清晰的层次感,相关的内容结构和设计结构合理性也较强[8]。在经济法的系统化发展中,考虑到经济法的权利分散和统一、内容单一和系统的发展需要,正朝着管理范围混乱到体系协调的发展过程。

目前,社会发展中,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和调整,部门法制度化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这也导致人们对于部门法没有系统的认知,无法对部门法科学有效的理解。所以,将经济法和相关的部门法对比,可以看出经济法和民商法之间联系较多,要采取可靠的方法来进行系统化立法,这也是相关部门科学立法的需要。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要依据实际的发展需要,确保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能够获得灵活性的经济法支持。在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和改革中,经济法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综合法到整合法的发展历程是必然的。

三、经济法法典化发展中的注意事项

实际上,经济法的发展必然是和社会发展相对应的,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法典化很容易造成相关的体系封闭,导致相关的市场经济能力被削弱。要想让经济法法典化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必须要做好法律本身的完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科技不断进步,相关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各种经济交往活动趋于复杂化,相关经济活动的涉及面也更广,导致人类需要面临的经济整体也在不断增多。纵观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法法典化过程中,也经历了早期的垄断、劳动危机、食品安全、消费者运动、生态恶化等过程,这些问题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增多,这其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新的经济问题,处理经济关系等,需要经济法有一个适应的对策,及时响应新发展,做好及时有效的经济法补充和修订,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经济法立法条款。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开展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这表明了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市场复杂性将进一步提升,预示着经济法的立法工作需要不间歇开展,需要做好随时的应对准备。而法典化的目的不仅仅是构建一套完善的法律概念体系,还要不断将相关的法律条文规范化纳入相关法律制度中,这一点和经济法的发展需求是相符合的。

此外,经济法的统合性立法是经济法法典化的一个趋势,指的是在具体的立法过程中,将众多单一的法律规范进行整合,构建成一个统一的法律规范,通过将多个单一法律文件进行整合优化,推动经济法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在具体的立法完善中,相关立法人员需要对于零散、单一的法律进行整合,构建相应的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的法律表达体系和框架。换句话说,立法借助对于大量法律的统合,构建起完善的法律体系。而对于司法体系化认识的不一致,让目前的经济法立法也分为法典化和问题导向式立法两种观点,法典化研究如何对于法律进行法典化设计的问题,但是这种立场缺乏立法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的论证,而问题导向式立法又失去了法典化的观念,指出经济立法应该直面实际的问题,却没有认识到经济法体系化的问题会带来的后果。

将法典化作为立法统合的终极形式,也就是实现对经济法中相关法律的全面吸收,是对于现阶段法律体系的一种颠覆和调整,这其中,需要做好对这一过程的可行性的分析。在研究经济法法典化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更多不足和欠缺的地方还需要完善,既要保持立法的规范和实用性,也要注重其规范性和科学性,才能构建一个统合度高、系统性强化的经济法体系。

篇4

关键词:机遇 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21-01

一、前言

历史告诉我们,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国必须要加入世贸组织,迅速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中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但是,在入世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入世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1.1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有助于不断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入世之后,国际化的准则将帮助中国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为今后国内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借鉴和思考。同样,中国只有不断完善健全本国经济体制,才能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才能帮助中国更加公平、公正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行列中去。

1.2 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引领中国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汇中,中国作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将受益于国际资本流动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同时,各种外来竞争压力的加剧也迫使中国不得不去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渐使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

1.3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各国尽可能的降低贸易壁垒,相互开放本国市场,允许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自由配置和流动。在这种环境下,国内企业发展将面临国内外两方面资源,多个市场,为国内有实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本土优势,聘用更优秀的高端人才,借鉴更高端的科学技术,寻找更加廉价地经营空间,建立属于自己的产、研、销发展网络,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占有度。

1.4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助于中国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利用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推行霸权经济和强权政治,维护着国际间不合理的经济旧秩序。但是,随着中国世贸组织的加入,尤其是这些年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度也是不断增强,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事务中言语权,为建立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将有权利参与到国际经济规则的修改与制定,此时对世纪经济全球化方向进程的影响将不可同日而语,从而更加有利于推进世界经济秩序向着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国内企业竞争实力与国际企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之间要降低贸易壁垒,倡导各国贸易自由化发展。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一些原本受到高度保护的产业及新兴产业很有可能将遭受到重创,甚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于灭亡。此外,随着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加快,世界资本平均利润将趋向一致,这就是说,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将完全失去价格优势。同时,受制于资源成本、环境污染的约束,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必将大幅提高,将进一步削弱其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2 增加经济运行风险,削弱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使资本主义市场中固有的矛盾和消极因素迅速波及到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全球性经济危机,08年美国市场崩盘带来的全球性的危机灾难就验证了这个问题。同时,随着我国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数量的快速增长,贸易摩擦和金融风险也急剧增多,这样也会影响到国内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非经济因素,诸如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等,都会强加给他国。无形中增加了本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削弱了本国对经济调控的能力。

2.3 国内收入分配差距将会加大,贫富差距日趋明显

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完善,这种贫富差距不平衡的现象就会波及到成员国内。比如:在跨国公司就业人数增加的同时,相当数量的企业因无法生存下去而倒闭,下岗员工在无有效再培训、冉就业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将更为突出。

2.4 政府对经济规制的制定有待加强,要求将更加规范

世贸组织地加入,要求各国政府在职能规范、放松管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虽然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可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提供稳定的多过最惠国待遇保障。但能否抓住这一机遇迎接外部激烈的竞争,政府经济规制、交易成本的高低是重要因素,在竞争激烈的情况甚至是关键因素。政府规制成本与效率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美国“新经济”与政府放松管制、改进服务有很大关系。

三、结论

总之,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要认清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东升.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与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J]. 商场现代化.2010(18).

[2] 张纪凤,黄萍.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2).

[3] 刘信一. “以人为本”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经济学专家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观点综述[J].思想战线.2011(01).

篇5

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值此全国第12个税收宣传月来临之际,很荣幸参加讲比赛,宣传倡导依法纳税、诚信纳税,主动纳税的新风尚,提高全民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形成一个严厉、规范、有序的纳税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聚财出力。我演讲的题目是《依法诚信纳税,构筑企业信用品牌》。

“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孔子就已经提出了“诚信”这一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对我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而诚信纳税则是衡量企业商业信誉的标尺,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它传播着企业良好的商业信誉,它预示着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只有诚信纳税的企业才会赢得较高的商业信誉和更多的商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不但要依法纳税,而且更要提倡诚信纳税!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五堰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是**市知名的老字号商业企业,五商的发展历程是**商业经济发展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2年,五堰商场的前身五堰商店——**市第一家国营商店诞生了,她历经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风雨洗礼,伴随着车城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了。30年来,五商始终坚持服务车城、服务**经济,全心全意为车城人民提供满足的精神和物质产品,一九九六年,五商在全市首推亲情式服务,确立了“五堰商场真诚服务”、“让顾客满足是我们永恒的服务宗旨”的企业信条。30年来,我们时刻把诚信经营、诚信纳税作为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明理诚信,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五商公司在**市首批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治理体系认证,“以人为本、诚信兴商、顾客至上、服务兴企”成为企业至高无上的质量方针,优化内部治理提升服务质量,树立企业良好信用形象。五商公司凭借自己30多年来在车城消费者心目中铸就的金字招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依法经营、创新思维、开拓进取,在增加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依法诚信纳税。

20**年,五商公司被湖北省国税局授予“湖北省百佳纳税人”荣誉称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消费者给予五商很高的荣誉,五商集团先后被授予“国家级诚信单位”、“全国商业信誉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消费者满足商场”、“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五商公司还被国税局授予“20**年度纳税先进企业”、“诚信纳税单位”,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我们在市各级领导和国税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在以总经理韦建中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外塑形象、内抓治理、与时俱进的结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市场呼唤诚信、企业呼唤诚信、人民呼唤诚信!五商公司将以更加真诚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实现其诚信经营、诚信兴商、诚信依法纳税!依法诚信纳税社会风尚的形成有赖于千千万万纳税人的积极参与,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诚信为本,操守持重,通过诚信守法的自觉行动,促进和推动诚信纳税社会风气的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朋友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诚信构筑企业的信用品牌,树立企业的信用形象!朋友们,当您走在宽广的人民路上,当您悠闲地徜徉在微风轻拂的沿河公园中,当您站在高处欣赏着漂亮如画的**夜景时,您可曾想过,这便是企业和个人依法诚信纳税的杰作吗?

朋友们,您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吗?您希望全社会形成一个依法诚信纳税光荣的氛围吗?您希望社会稳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吗?那么请和我们一起,依法诚信纳税吧!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内涵;区别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高中生而言,就需要认识到不同经济形式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两种重要模式,有必要对他们之间的区别予以辨析,从而正确把握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内涵

(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经济体系下,所有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都是完全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引导的,不受到国家或是地方政府的引导限制。从市场经济的内涵上来说,其就是一种具备很强自主性的经济模式,产生生产的多少、销售的价格、销售的渠道等等,都是有市场主导的,市场需求多,那么就多生产;市场需求少,那么就少生产,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虽然市场经济具有很高的自主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经济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或是滞后性。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是整体把控,不会出现盲目生产的问题。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信息复杂,千变万化,再不能及时获知信息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生产盲目或是滞后,最终导致损失。但是市场经济可以让市场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促进经济的最大化效益。[1](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一种和“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模式,其是商品生产、交换、售卖的全过程总和。说的直白一点,商品经济就是以直接交换为根本目的的经济形式。根据商品经济形式的内涵,可以发现其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具有交换性。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交换,所以交换性就是其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第二,开放性。商品经济的产生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实现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行业差别。正因为存在行业差别,才会产生商品交换的需求。而且随着经济行业的不断扩张,这种需求也逐渐提升,使得商品经济表现出了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第三,进取性。商品经济时代的生产者也是逐利者,为了在竞争中占据强势地位,或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然要积极进取,对生产技术予以革新,或是扩大生产规模,表现出了很强的进取性。[2]

二、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之间存在的差异

(一)市场形式的差异。不论是市场经济还是商品经济,市场都是最为核心的载体,没有了市场,经济模式也就不复存在了。对比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来看,市场形式之间的差异是二者最为显著的一个差别。具体而言,在市场经济形式下,市场的形式是一种多层次多线条的球状化结构,即不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而每个行业内部又会朝纵向和横向不断拓展,最终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市场形式。而商品经济的市场,是一种单层次的多线条结构,不同行业之间的经济交互是比较浅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而且存在差异化的行业经济区别。所以对比来看,在市场的形式上,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就存在差异。(二)市场类型的差异。除去市场形式上的差异,在市场的类型上,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之间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式,所以在市场类型上,其只有一种类型,也就是商品交换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的。而市场经济除了商品交换市场之外,还具有生产要素市场,这就是和商品经济存在的最大区别。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资源配置,即可以通过一定的经济形式来获得资源。而商品经济的市场不存在资源配置,只有通过劳动成果才能交换得到。换句话说,在商品市场中,经济活动的双方是一种交易关系,也可以说是交换关系。而在市场经济中,尤其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中,经济活动双方是一种契约关系,通过一份契约达成当前的经济交易活动,而不是商品经济中的交换,这是一种本质性的区别。[3](三)经济发展的差异。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商品经济的未来就是市场经济,或者说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二者在最终形态上是存在差异的。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商品经济是在经济发展初步具备了一定规模时产生的,这从商品经济出现的时间点就可以看出来。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只有经济规模和经济条件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会产生市场资源配置的需求,在经济规模较小的时候,是不会产生这一需求的。因此,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就是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

三、结束语

篇7

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为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就必须在完善自身建设的过程对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换代。传统的化工行业也是如此。在化工企业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化工设备与机械是其发展得一个重要因素。化工设备与机械对化工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工企业正常生产的过程中,把握化工设备和机械的最新动态,及时解决其中产生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化工生产中产生的主要矛盾,促进化工企业的生产,将其各种潜藏的危害降到最低状态。

1.化工设备机械发展历程与前景

化工行业已经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为促进化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笔者对其发展历程以及后期发展前景进行简单分析。

1.1.化工设备与机械的发展历程

我国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化工行业和石油行业不断扩大,工业生产已经实行了战略性转移,从过去粗放的经济生产模式已经转向成为集约型经济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1]。化工机械生产得不到创新,使得该行业处于一种亏损的状态。在我国化工企业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化工设备机械技术在2004年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将我国化工亏损状态迅速地转变过来。这样的转变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使得化工企业结构和制度获得相应的调整。有资料显示,我国在2005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工行业的经济能够持续保持增长的模式,从市场低靡状态转变成为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化工行业抓住良好的商业契机,不断拓展市场,以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地位。

1.2.化工设备与机械地发展前景

现如今,化工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化工企业必将迎来更广泛地发展前景,其经济效益也会随之稳步增长[2]。化工行业的迅猛增长带动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得机械行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我国将在不久的未来迎来化工设备机械的良好发展,促进化工行业步入一个良好的发展轨道。

2.化工设备与机械的重要性

从某一方面上而言,化工设备的完善和整体水平决定了化工生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化工设备和机械必须符合化学工业的机械化要求和安全可靠的运转。化工设备与机械为化工企业的产品提供了良好的作业基础,保证化工企业的正常运行。在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化工设备与机械基本上就已经决定了化工生产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化工企业在其要求高产出、低投入的过程中化工设备与机械必须首先运行。化工设备与机械是整个化工产品生的基础和根本,化工设备和机械运行的具体状况决定了企业现代化运行的状况。

3.提高化工设备与机械高效化的措施

化工设备与机械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化工设备与机械的高效化,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严格采购设备与机械,重视产品质量

化工设备与机械在出厂前,在其生产加工和组建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化工设备与机械采购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检查、验收产品的合格质量。从产品的外形、型号、设计、技术、工艺等方面做好质量检验工作。化工设备与机械采购重质量获得了保证,在其后期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才能够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3.2.正确安装设备,合理操作规范

化工设备与机械到达使用的区域内,应当认定法机械与设备的放置,同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将设备与机械放置在最合理的环境中。将设备与机械平稳固定的打牢,做好相应的调试工作。在对化工设备与机械安装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安装说明书,并且有专业人员进行安装。专业人员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及时解决化工设备与机械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设备特点和性质进行合理规范的安装。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不可让设备与机械符合运转。每次使用设备与机械之前,合理调整使用方式,定期检查设备与机械。检验设备机械运作的环境与工序是否符合相应的规范。

3.3.做好设备与机械的保养工作,保持设备与机械的正常运行

化工设备与机械最容易出现老化。因此,在每台设备与机械使用寿命期限内,重视对设备与机械的保养工作。保养工作可以延长设备与机械的使用使用寿命,延缓设备与机械的老化速度,在生产的工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采取有效的保养手段可以快速复原设备与机械,不耽误化工企业的生产工作。

3.4.做好定期检查工作,保证化工设备与机械的同步维修

定期检查工作能够有效保证化工设备与机械的正常运行。对化工设备与机械的定期检查还是化工生产所必备的。定期检查化工设备与机械,可以将化工生产中的故障降到最低。化工生产是一个连续性的操作,若是其中莫伊环节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其他工序的操作。对化工设备与机械的定期检查可以避免生产中问题的出现,即使出现问题时也能够及时地解决。

4.结语

总之,在我国化工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化工设备与机械的高效运转是每一个化工企业所关注的问题。提高化工设备与机械的技术水平。在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减少故障的发生,为化工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郭芳.浅谈如何提高化工设备与机械的高效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15):29

[2]孙淑珍.谈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J].科技信息,2010,17(8):20 21.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供给;金融改革

1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历程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需求的变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成立阶(1978年至1992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使得原有城乡合一的金融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由此我国开始了第一轮农村金融改革,恢复农村金融并成立了新的农村金融机构。这一阶段的农村金融改革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呈现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好互动局面。 然而,农村金融体系中仍存在一些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2)“三位一体”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阶段(1993年至 2002 年)。1993 年,国务院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标志着农村金融新一轮改革开始。 这一阶段的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 但是其实践运行与政策意图大相径庭, 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反而日益突出。

(3)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阶段(2003年至今)。2003年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国家将经济发展的重点重新确立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需求进一步增强,而农村金融网点覆盖面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不高、服务不到位以及缺乏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2 农村金融改革面临问题

2.1 资金来源有限

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东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使得非银行机构参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限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同时,由于银行资本的逐利性,大型商业银行缺乏设立农村金融机构的动力。另外,由于人们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是比较陌生的,客户认同度较低,因此农民不轻易将存款存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2 经营能力不足

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较为简单,创新能力不足。以河北省为例分析指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品种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39%的被调查者认为已开办的业务品种不能满足客户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监管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仍存在监管资源配置不足、监管指标并不完全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等问题。

2.3 人员素质不高

一般来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从发起方金融机构抽调到各地的资深从业人员,另一种是新聘任上岗的应届毕业生。前者金融从业经验丰富,但对当地情况不熟;后者刚上岗,金融从业经验缺乏。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其选择优秀员工的竞争力更加是相形见绌。鉴于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员工,导致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3 农村金融改革几点建议

3.1 适度放开农村金融市场,培育农村金融竞争机制

培育和发展具有多样性、竞争性和高效率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改善农村金融供给的基础,要适当放开农村金融市场,放宽对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扶持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

3.2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加大支持“三农 ”

合力对农村银行类金融组织进行改革和重新定位,构建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非正规金融为补充,既有竞争又分工协作的农村银行类金融体系。

3.3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篇9

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推崇。中国也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模仿,甚至直接“移植”。很显然这种制度的模仿和移植,可以大大减少新体制设计和建设的成本。但由于中国与苏联历史、客观自然因素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把出生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直接用于中国,则会可能出现诸多不适应的症状,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并对该体制不断地进行修正以适应中国的国情。从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最早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教材就是源自对苏联教材的直接模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其课程名称先后以《国民经济管理概论》和《计划经济学》出现,直至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国民经济学》,这显示出国民经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特征。

二、逻辑必然:国民经济学在当前我国的存在

当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由政府主导下的以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渐进性改革,这也是国民经济学在当前中国存在的逻辑必然。

(一)逻辑起点: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

中国所实行的经济改革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改革,因此,在经济改革进程中政府行为显得非常重要。政府在改革过程中的定位以及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经济改革的进程和效率。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行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1.政府“越位”问题的解决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体制惯性,政府在诸多方面还对经济还存在强大干预,这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如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生产管得过多过死,每年政府对国有企业大量的亏损补贴及政策优惠,对其进行扶持,极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形成;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为大力发展经济,亲自参与招商引资,将本属于竞争性领域的商业行为纳入政府职责范围之中。这种政府“越位”行为屡见不鲜,极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越位”行为正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的表现,解决政府“越位”行为是还原市场的过程。因此,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及时解决政府“越位”问题。政府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式退出市场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难题,这也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政府“缺位”问题的解决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等因素所造成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但目前来来看,中国政府在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职能并没有到位。如中国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垄断行为规制不利,垄断企业的价格同盟、价格歧视、供应不足、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政府在提供经济制度等公共物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对于经济改制中出现的急切需要解决的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经济改革中存在的寻租问题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必须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此,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正确解决政府“缺位”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方式,令政府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中国当前情况下需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必要性: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性与长期性

与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市场化改革不同,中国采用的是市场化改革是渐进性改革,这决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是一个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国家,也不同于基于“华盛顿共识”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性改革(又被称为“北京共识”)。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地进行探寻,对国民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研究,更应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总结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性特征决定了国民经济学学科以及该专业的研究生在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国民经济学学科研究发展内容展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中国现实和该学科的发展历史情况,未来国民经济学研究可能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展开:

(一)宏观调控与政策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混合经济依然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宏观经济计划和管理依然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从目前来看,中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而财政手段运用也不熟练,计划仍是目前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此处的计划已不是原先意义上的计划(高度集权的政治手段),而变为类似管理学意义上的指导性计划和政策性计划。因此,政府要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的成熟理论与经验,更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符合国情的主张,同时深入研究各个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手段的组合与协同问题。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战略与规划原本是“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的核心方向,现在仍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国民经济学与财政学、金融学相比显得更为宏观。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中国政府依然会重视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以规划的方式指导经济的发展。因此,国民经济学应着重突出市场经济中的国家战略和规划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涉及的重大项目课题的研究,比如,城镇化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等。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篇10

关键词:德国经济法;发展;借鉴

一、德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德国经济法的起步

众所周知,德国是经济法的发源地。当历史跨过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放任理论已不再占据时代的主要位置[1]。自由市场机制内在缺陷日益凸显使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显现出来。生产的集中与垄断的出现最终导致了经济法的产生。这样的理论概括对资本主义经济法的产生有一定的解释力,而且,该结论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德国经济法从一开始便是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

国家作为一种契约性存在并不是在被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相反,它总是要试图通过扩张与政治统一来扩大市场,并力求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市场经济。19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卡特尔在1873年的经济危机以后得到广泛发展,一些经济部门为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控制,与此同时,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行“铁血”政策,大力修筑铁路等基础设施,发展军火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政府拥有邮电事业和全国93.6%的铁路,44个大型矿山,12个大型钢铁厂和其他中药产业。1897年,德国最高法院通过判决,否决了为保障自由营业而约束同业公会等团体的法律条款。1910年,德国出台了抑制新设企业进入钾矿业以扶持卡特尔的《钾矿业法》,被认为是德国最早的经济法规[2]。

(二)20世纪上半叶的曲折发展

导致经济法产生的诱因和历史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德国实行战时经济管制,1914年颁布了《有关对经济措施授权联邦参议院和有关在战争时期延长汇票和支票权利期限的法律》1915年颁布了《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通知》,1916年颁布了《确保战时国民粮食措施令》等一系列战时法规,并在战后以“经济法”为名、对钾和煤炭工业实行社会化的《钾盐经济法》和《煤炭经济法》。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归责于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德国不仅制定了一大批经济法律、法规,而且开始了对经济法的系统的理论研究。

(三)二战后:社会市场经济下的德国经济法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信奉自由市场制度神话的古典自由主义被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取代。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证明了市场缺陷的存在,认为只有扩大国家干预才能矫正和克服市场缺陷,促进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德国实行由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即宏观控制下的社会市场经济,实质是国家有权调节并适当干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保证社会公平和市场自由间的平衡。社会市场经济的设计者米勒―――阿尔马克力图在“经济资本主义”与“经济社会主义”之间选择一

条中间道路,他主张建立一种“人为的”而不是“天然的”市场经济秩序,国家在经济生活中应当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不同于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通过经济“过程政策”干预经济活动本身,而是强调政府的“秩序政策”,即国家在建立和维护私有制和竞争秩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德国产生了许多新的立法。

(四)特有的法律文化传统和思辨方式

德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法律文化和政治文化中不但继承了“社会契约论”的基本思想,而且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巨匠和哲学家的雕琢而逐渐固化为一种“集体主义”的理想。阿尔勒德・韦伯提出了“韦伯区位理论”,成为现代西方区位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对德国社会在20 世纪50 - 60年代在理论上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毫无疑问,德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为德国社会在执政期间实施的经济法律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德国社会就接受了市场经济,并开始了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直接催生了《稳定联邦德国总体经济发展法》,并于1967 年通过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开创了干预经济的伟大时代,以致于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使联邦政府手中掌握了一系列新的部分是非常卓有成效的工具” ,它与1957 年颁行的《反限制竞争法》一道成为确立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两大支柱[3]。

二、对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启示

中国大陆法学界对“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曾存在很大争议。多数学者倾向于赞成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其涵盖的范围仍然与其他法律部门存在诸多交叉和重合。此问题在日本经济法学界也曾有过争论,其代表人物是美浓部达吉和田中二郎。美浓部达吉认为,所谓经济法的概念,仅仅是在对关于经济的纷繁复杂的国家法律体系予以系统总结之实际上才可以承认,从法律学角度出发,在理论上是不能承认的。作为法律学,维持公法与私法的传统分类是正当的,提出经济法的概念并使其取代前两者在理论上并无正当的理由。田中二郎则在否认经济法之独立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其置于行政法各论中予以考察。将经济法理解为经济统制法[4]。

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应当不再纠结于是否将经济法视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应当学习德国行政法对具体的制度就行合理规范,为民商法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调整创造有序的竞争环境,以社会公益原则为根本准则来指导立法、执法与司法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学 [M].第二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27

[2]史际春.经济法[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