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篇1

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将十分缓慢。同时,国内经济虽总体向好但回升基础仍不稳固,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结构性调整也将会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并结合成都的实际,2012年,成都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内需增长将会有所减缓,对外贸易趋紧形势将有所缓解,物价水平保持小幅上扬。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成都经济运行特点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下降4和4.9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已为以来的最低。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保机制、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域结算、报销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感”,为我市消费在严峻的宏观形势下仍能保持20%以上的增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近期成都经济运行应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活力与动力的主要源泉。我国今年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国将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去年我国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造成各地政府债务急剧增加,通过政府追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难度加大,我国将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措施可能在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等领域提出更具体的安排,并在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方面安排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扩大民间投资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将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三)房地产需要保持平稳发展。去年的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复苏的微妙形势下,房地产发展既直接涉及当前的经济复苏,又涉及社会稳定的大局。国家近期密集推出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政策,主要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对自住型购房和改善型购房持鼓励态度,政府将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房建设速度。未来房地产的调控将兼顾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处理好投资复苏政策、扩大民间投资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本身政策这

三者调整关系的搭配衔接。再则,支撑房地产市场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政策”,大规模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在即,房地产很难出现大幅度下跌。对成都来说,蓄积的刚性买房需求在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2012年下半年以后住房供给面积将较快增加,因此预计房价不会快速上涨,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力度。随着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率持续走低,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我国居民消

费率和政府消费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投资与消费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将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五)管理好通胀预期,给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以传导到国内,今年货币的供应可能影响到通胀的预期,明年物价有一个“翘尾”的因素,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但是我们要预见到通胀有可能出现。当前,成都经济处在逐步回升好转的态势,但还需要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回升的基础,巩固经济持续回升的势头,又要防止物价上涨过快,把物价上涨保持在一个温和可控的范围内,管理好通胀预期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2012年成都经济运行态势预测

篇2

一、第一季度经济分析

(一)工业生产稳步发展。今年以来,我区坚持实施“工业立区”战略,高度重视重点骨干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工业生产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25797.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9%。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5074.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全区限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17124.5万元,同比增长10.7%。前三个月,全区工业生产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轻工业增长速度高于重工业。累计到3月份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5074.5万元,同比增长18%,重工业由于基数较高增速放缓,前3个月实现工业增加值17613万元,同比下降14.3%。轻工业增长速度高于重工业7.4个百分点。

(2)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增长。前3个月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23203.5万元,同比增长38.1%,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增加值3643.5万元,同比增长22.3%,其他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164万元,同比增长30.8%。

(3)支柱产业对全区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在前3个月实现工业增加值超500万的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5个行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及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对全区工业生产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4)重点骨干企业稳步增长。10家重点骨干企业前3个月完成工业总产值94932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5.5%,对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其中白象面粉、福源集团、哈森药业的增速均在15%以上。

(5)新增骨干企业项目支撑全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2006年我区新投产的一批重点项目将陆续发挥作用,其主要工业增长点有:原创:天瑞水泥粉磨站生产线项目预计可增产值3.2亿元;广安乳业预计新增产值9000万元。其它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度顺利。日产600吨的远大面粉厂正在进行试生产;总投资8000万万元的新加坡工业园项目正在规划,并已申报用地;上海现代医药集团已到位资金500万元;明清药业建设项目省发改委已批准立项。

(二)消费品市场平稳上升。前3个月,累计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2500万元,同比增长14.9%,个体贸易餐饮业零售额为53694万元,同比增长7.4%。

(三)国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前3个月累计完成投资15997.5万元,同期比增长32.6%。其中民间投资增长672.5%,增近6倍;私营个体投资同期增长754.6%。按产业分第二产业比去年同期增长223.7%,第三产业较去年同期增长25.8%。

(四)财政收入增速平稳。元—3月份,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622万元,同比增长41.5%,财政支出为3744万元,同比增长32.4%。

(五)人民生活: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据调查元—3月份,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888.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我区第一季度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业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带动企业,工业运行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效益还不够理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还不够快;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下一步,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大工作力度,克服困难,努力把我区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下步工作建议:

我区继续坚持“工业立区,科教兴区,商贸物流带动,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克服不足,开拓创新,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夯实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发展现代农业,以稳粮增收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点带面,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畜牧业,重点抓好养殖小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劳务输出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三农”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持贫开发、电网改造、村村通油路等国债和政策性资金,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乡镇卫生院,乡镇汽车站、“四位一体”沼气工程,引黄和节水灌溉工程为重点,完善农田林网,沟、河、路、渠防护林建设,抓好林产品加工,林业育苗工作。

2、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企业

一是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壮大工业企业规模,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引导商电铝生态园区二期工程、天瑞水泥粉磨站、哈森药业原料药基地、正龙集团白象面粉厂等骨干企业,以资产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细带,实行强强联合,培育成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其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二是以增大投入为保证,大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重点抓好商电铝生态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天瑞水泥、长虹碳素、丰隆碳素、远大面粉、广安乳业、桐木加工厂等已建成项目的后续工作;继续抓好商电铝生态园区二期工程、上海现代原料药生产基地、华宝棉纺、上海新先锋医药物流中心、华诚公司制造车间改造等在建项目,促其尽快投产,早见效益;抓好温州工业园区、河南农药化工工业园、上海东华大学商丘科技园区、立孚木业麦秆高密度板等新建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3、坚持不懈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发挥商会、驻外机构和我区在外工作人员的作用,采取外派干部挂职和小分队出击,全方位服务等措施,瞄准国内100强和国内有产业转移趋势的大企业,提高招商成功率。二是注重招商实效。突出抓好以工业项目、流通项目和市场建设项目为主的招商活动,要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技术会含量较高的工业项目和大市场项目,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有较强辐射力,影响力的中原地区物流中心等项目。三是实施回归工程。动员我区在外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4、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搞活县域经济

重点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努力形成医药、木材、食品加工业基地,促进民营经济园区的健康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形成产业群,发挥规模效益,优化环境,使民营企业扎根梁园。

5、加快繁荣商贸流通

依托我区的商贸优势,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原创: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聚集和规范整合各种商贸要素。重点做好省政府规划的依托光彩大市场、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在陇海铁路以北、东香(济广)高速公路以西,京九铁路和310国道交汇地带建设豫东综合物流园区的前期工作。

6、积极做好财税工作,增强经济发展支撑力

篇3

【关键词】 医院制剂;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在我国, 基本上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制剂室。以前, 制剂室由于具有用药灵活、批量少等诸多优势, 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如科研、教学等的需要, 为患者的用药提供了便利, 也为医院带来了一定的收入, 但现在由于制药工业的迅猛发展, 医院制剂存在的问题便显得越来越突出, 在制药工业的冲击下, 制剂室的减少, 制剂所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的减少, 对于医院制剂来说, 要想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中继续生存, 转变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1 医院制剂的现状

1. 1 制剂改造投资大 由于医院的工作重点是临床医疗, 对于医院制剂的投资并不高, 因此对于不同的医院来说, 制剂室的规模和硬件条件等都不尽相同, 可能刚刚满足要求。近年来, 国家要求对医院制剂室进行改造或新建, 基本要求是3000 m2, 估计投资可能需要1000万, 这样的投资对于一些基层医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因此,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来说, 这样的要求难以承受[1]。

1. 2 生产设备利用效率低下 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医疗制剂标准中明确规定, 注射用水等的制备需要经过多效蒸馏水器制备, 且要符合临床规定。国外在40年前就开始配备了这些设备, 但国内医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使得这些设备的生产效率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如大型的多效蒸馏水器的使用, 由于一次生产就可满足长时期的要求, 因此, 这些设备多为闲置, 利用效率不高。

1. 3 制剂实验室不完善 许多医院由于投资的问题, 并未配备制剂实验室或所配备的实验室并不符合临床需求, 因此, 对于临床上制剂所用的原料等不能进行相关的检验, 也无法保障其安全。

1. 4 制剂的有效期短, 合格率低 对于医院制剂的质量问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对国内多地多家医院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医院制剂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大容量注射剂占了整个药品批次的一半以上。按照规定, 大输液的有效期应为半年, 小针剂的有效期应为1年, 但实际上, 多数的医院并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有的有效期甚至只有3个月[2]。

1. 5 品种单调, 缺乏特色 对于医院的制剂, 多数生产的都是利润较高、需求量较大的品种, 与大规模的制药厂的品种相似, 因此, 医院制剂由单纯的产品供应到技术开发的转型较为困难。

1. 6 包装材料重复使用, 安全性难以保障 最近颁布的验收标准明确规定, 对于大容量注射用制剂的包装等不可重复使用, 不可使用外购的软包装袋, 而目前医院制剂仅仅在医院内部使用, 并不能保证做到彻底的消毒和灭菌, 并有严重的回收再利用的现象, 严重地影响到了注射制剂的安全性, 且多数供给医院的外包装袋生产厂商也并不能提供可证明其安全性的有效证明。

1. 7 管理体制未达到要求 目前, 多数的医院由于并没有配备与药厂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在制剂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方面也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 导致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从而不能保证制剂的质量安全。

2 医院制剂的发展前景

2. 1 逐步转向工业化生产 目前针对国内医院制剂存在的问题, 国家也多次颁发了制剂许可证, 并严格规定了制剂的要求, 同时也对一些生产规模或生产效率难以达到要求的制剂室进行了撤消, 这就意味着不满足相关要求的制剂室可能将逐步被取代。最近实施的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 医院制剂的生产范围是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并不供给的药品, 并要通过省级卫生部门的审核, 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药厂生产的药品重复的现象。因此, 医院的制剂室只能是药品生产制剂的补充形式, 并转向对于市场缺乏的药品的生产或制备临床需要的完全肠外营养液[3]。

2. 2 将生产方式由供应保障型转为技术开发型 对于医院制剂来说, 现在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一定的药剂制备, 应从满足当前法律法规所提出的要求方面出发, 整顿资源,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开发临床新剂型。由于医院的制剂来自于临床, 应用于临床, 因此, 其安全性、有效性更应符合相关的规定, 这是医院制剂生产模式转型成功的关键。同时由于医院制剂与临床的关系更近, 并且更加灵活, 因此, 可以考虑用于临床新药剂的研发, 国内使用的许多临床新剂型就是以前的医院制剂。

2. 3 发展特色制剂 医院制剂应该以目前的验收标准为准, 进行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的升级, 如建造必要的制剂室, 以符合现行的规定, 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争取能通过相应的验收, 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发展自己的新药剂。

对于临床上反复使用的, 已成为非标准制剂的传统制剂, 可以利用现在的新技术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 以符合现今的临床需要。据调查, 许多临床使用的儿童制剂, 虽然使用频率较高, 但有的不易买到, 因此, 医院制剂室可以将其制成适宜于小儿服用的药物, 必要时可调整浓度以达到安全的效果。

综上所述, 医院制剂在现在的新形势下, 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 不断地更新自己, 发现不利自身发展的因素, 并加以改造, 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剂, 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发挥新形势下应有的价值, 才能在改革中继续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杨丽萍.浅谈医院制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5):92.

[2] 苏石旺.医院制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1):169-170.

篇4

在对信阳市经济型酒店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政府主管和协会建设相结合、走集团化与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加强市场营销、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利用业务外包提升竞争力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

信阳市;经济型酒店;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60-02

1 概述

关于经济型酒店,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行业管理界,目前尚无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国外对经济型酒店的界定,很多都是以价格或有限服务为主要标准。我国学者对经济型酒店的界定,大多是从星级档次、价格、设施、规模及目标市场定位等方面给经济型酒店下定义。本文认为,对经济型酒店的界定要从主客观两方面综合考虑,主要涉及酒店投资额、定价、硬件设施、服务项目的配置及经营方式等客观指标和顾客满意度、性价比等主观评价指标,其核心内容就是怎样在提供尽可能良好的服务和尽可能减少支出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经济型酒店(Economy Hotel或Budget Hotel)应是一种以客房为主要产品,凭借经营上的连锁性、成本上的经济性和管理上的专业性,提供有限、优质、高效且具备特色的设施及服务,以满足大众消费群体需求的高性价比的现代饭店业态。

2 信阳市经济型酒店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信阳经济型酒店的SWOT分析就是运用SWOT矩阵对信阳市经济型酒店行业内部的优劣势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评价,从而为信阳经济型酒店业的发展选择最佳经营战略。

2.1 优势

2.1.1 旅游资源优势

信阳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生态优美,气候宜人,已多次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信阳风景名胜众多,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6处,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16个。这些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为信阳经济型酒店带来了丰富的客源,发展空间十分乐观。

2.1.2 成本优势

信阳市的经济型酒店之所以发展迅速,与其较低的建筑成本、人力成本以及能源成本是密切相关的。首先,信阳的经济型酒店大都是租赁并改造原有的酒店、商住楼等物业来经营现有酒店,新建酒店很少,因此酒店的物业成本较低。而且,经济型酒店以满足客人的基本住宿需求为目标,减少了大量不必要休闲娱乐设施,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投入比例以及后期的追加成本和维护费用。其次,经济型酒店强调高效的机构设置,精简的人员配备,而信阳属四线城市,人力及能源成本较低。

2.1.3 价格优势

相对于高星级酒店不菲的消费水平,经济型酒店聚焦“睡一宿好觉”相关的几样:床铺档次、卫生、安静,而在其他环节则减少投入,因此价格要实惠得多。目前,信阳经济型酒店的价格一般在150-250元之间。在国内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普通消费者拥有越来越多外出的机会的背景下,在既能享受一定服务水平又能为普通大众经济能力所承担的条件下,经济型酒店成为广大商务或旅游客源市场的首选,能够满足绝大部分普通旅游者、中低档商务旅客、高校学生等大众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

2.2 劣势

2.2.1 行业管理不规范

由于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发展成熟的高档次星级酒店的发展动态和行业标准,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管理都将高星级酒店作为模板,甚至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大都是针对高星级酒店“量身定做”。经济型酒店缺乏一套细化、完善的服务标准体系,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更没有独立的职能部门对酒店进行培训、检查和监督,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经济型酒店成为信阳酒店行业管理的相对薄弱地带。

2.2.2 空间分布不合理

目前信阳经济型酒店的实际分布情况是,城市中心地带过于密集,而普通地段和郊区供应不足。90%以上的的经济型酒店主要分布在城市商务贸易、旅游购物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繁华中心地带,甚至出现一个繁华路口几家经济型酒店对望的情况。经济型酒店在黄金地段扎堆,导致租赁费用上升、客房出租率却因为供过于求而下降。可见,信阳市经济型酒店目前的不合理空间布局,已经造成了部分区域的经济型酒店过度竞争的局面。

2.2.3 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

由于经济型酒店的进入门槛低,且经营模式并不复杂、易于模仿,因此,信阳市大多数经济型酒店往往不是根据顾客需求、市场分析来设计和开发酒店的产品、组织酒店的日常经营活动,而是简单抄袭知名连锁酒店的设施布置和管理模式,缺乏自身定位,盲目跟风,僵化模仿,造成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特色和精品意识,难以形成品牌认知和品牌忠诚,促使行业竞争加剧,不利于本市经济型酒店市场的良性发展。

2.3 机遇

2.3.1 大众旅游持续升温

信阳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信阳市提出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在多方面为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性推动作用,到信阳的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逐年增加,这些有利因素给信阳的经济型酒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2.3.2 国内外经济型酒店业的推动

虽然经济型酒店在我国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一种发展较为成熟的酒店经营模式。目前在国外,经济型酒店数量已经占到全部酒店总数的70%以上,在我国其比例只占全部酒店总数的10%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北京、上海等发达一线城市的市场慢慢饱和,很多经济型酒店品牌已将发展重心转移至区位相对重要、交通比较便利的三四线城市和西部城市。而信阳作为鄂豫皖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三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和京广、京九等运输干线交叉汇集的交通优势,正为多家知名经济型酒店品牌关注并布局圈地。

2.4 威胁

2.4.1 竞争加剧

经济型酒店以其低成本、高回报、短周期吸引了诸多资本进入,这些“热钱”夹杂了较多非理性成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管理和服务不规范,有经济型酒店之名却无其实,给市场的有序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许多低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改头换面,冠以经济型酒店,挤压了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空间。目前,这些不规范的“类经济型酒店”已对信阳的经济型酒店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如成本上涨、入住下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

2.4.2 人才匮乏

经济型酒店的人力成本比同等旅馆低2/3,一般三星饭店1.5人/间,经济型酒店每间房的人力配置上限为1:0.6。经济型酒店人力成本的节约性,决定了其对人才要求的特殊性,即从基层服务人员到管理人员都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做到一专多能。但目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人才基本都是为高星级酒店而“订做”的,经济型酒店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个问题也正成为遏制信阳经济型酒店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 信阳市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策略

3.1 坚持政府主管和协会建设相结合

政府部门应根据信阳市自身实际和特点,制定经济型酒店的行业规范和准入标准,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来管理和监督,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经济型酒店市场秩序。成立经济型酒店行业协会,探索制定针对性的规则、引导扶持方案及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以引导本市经济型酒店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协调经济型酒店与其他酒店业态的和谐发展。

3.2 走集团化与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由于集团化经营具有节约投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共享信息技术、降低经营风险等诸多优势,因此,选择合适的集团化道路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对信阳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集团化是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品牌则是酒店集团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的综合体现。加强经济型酒店的品牌建设,重点是强化品牌形象,传播品牌理念和文化特色。酒店可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传播独特的经营理念等途径,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展现产品特色和企业文化,以加深顾客对酒店品牌的印象,提高顾客的品牌认知度。同时,要善于利用新闻媒体、网络、推介会等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实施品牌营销,以扩大酒店的品牌形象。

3.3 加强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

第一,认真分析客源,找准目标市场。经济型酒店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首先要对其面向的顾客群体进行细分。当前情况下,信阳市经济型酒店入住人群以商务、散客旅游和探亲为多,酒店定位宜以经济、舒适、有特色为佳。既要价位适中,又要环境舒适有自身的特色,利用高性价比寻求突破,提高市场覆盖率。

第二,在产品和服务上加以改进。一方面,优化产品和服务结构,回归经济型酒店“有限功能”的本质。另一方面,突出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打造酒店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强调自己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产品和服务。

3.4 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信阳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的开发要“内外并举”。对内,要做好酒店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储备。为员工制定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内部管理学院、业务培训班等灵活有效的方式对酒店员工进行全面、持续的职业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考核和评估,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对外,要注重酒店外部人力资源的引进。可以通过设立实训基地、奖学金、委培班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合作,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3.5 利用业务外包提升竞争力

经济型酒店定位于为大众提供高性价比的住宿服务,这决定了其功能的有限性和业务的精简性。外包业务可以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组织自身的再设计和发展,而自身仅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业务。因此,信阳的经济型酒店尤其是本土的单体经济型酒店,要摒弃以往“大而全、小而全”的错误思想,充分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将洗衣、绿化、安保、设备维护这类容易控制的非核心业务外包。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金成本、规避经营风险,还能优化资源配置、集中精力做好核心业务,从而充分发挥低价、高效、优质的竞争优势,大大增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若磷.丽江市经济型酒店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89-90.

[2]邹统钎.经济型酒店的关键成功因素与经营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29-32.

[3]夏琴.浅析宜宾市经济型酒店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J].酒店管理研究,2013,(2):61-61.

篇5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市、省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保定市下辖21个县(市),无论从人口总量,还是经济总量,县域经济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保定市一直大力实施“强县兴市”战略,2012年5月,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又下达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域实力的提升托起全市的整体发展的意见。

而在当前不断扩大开放的形势下,要实现保定市县域经济的腾飞,除了满足国内需求外,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条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发挥第三驾马车的作用也很有必要。

二、保定市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的优势

1.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交通十分发达。保定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 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京广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滨保高速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由京港澳高速、荣乌高速、京昆高速、保沧-保阜高速在保定周边互通连接,形成纵、横、环合理分布的高速交通网。保津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和京石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将实现到北京30分钟和到天津40分钟的公交化联系,保定大部分县(市)也即将进入环京津“一小时都市圈”。以上条件都为保定市通过陆、海、空等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

2.外向经济资源丰富

根据赫克歇尔——额林的要素禀赋论,发展外向型经济时资源优势可能出现在任何方面。对于保定市来讲,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可以利用的比较优势首先就是相对于国外,甚至相对于国内尤其是周边的京津等地区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第二方面是附着于土地上,地域特征明显的资源优势,例如西部山区蕴藏的煤、铁、铜、铝、石墨、石棉、大理石等矿产资源,东部平原埋藏着石油、天然气,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众多的旅游资源,如省级湿地保护区“华北明珠”安新白洋淀,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等。

第三方面是保定市各县域特色产品众多,很多驰名海内外。保定市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有白洋淀鸭蛋、阜平大枣等,已在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蠡县(麻)山药、荣城绿竹笋、唐县大枣、顺平桃、望都辣椒、涞水麻核桃、白洋淀咸鸭蛋、白洋淀皮蛋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全国乃至世界驰名产品如满城磨盘柿子、高碑店豆腐丝等。保定市众多的文化产品也会带来广大游客,如保定老调、满城寸跷、易水砚台、曲阳石雕、白沟泥人、驴肉火烧等,有很多京津甚至全国的顾客慕名而来。

3.技术支持有力

保定市内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省植保所、省畜牧所、省微生物所、市农科所,这些单位都为保定市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三、保定市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1.特色产业集群化程度低

保定市的特色产业是最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的,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除了个别地区的的个别产品如高阳的纺织、安国的中药材外,保定市绝大多数特色产业都属于小规模、低层次、分散化经营,导致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规模效益差、再投资能力弱。

2.外向型县域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上看,保定市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水平。2011年,保定市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38.0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824.9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499.39亿元。农业比重高、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县域产业结构不利于发挥外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

从各县看,县域间相同产业比较优势差异现象突出,例如,安国市的第一产业比较优势明显,满城县、涿州市的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保定县域中优势较大,此差异明显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制约着总体效益的扩大。

3.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保定市地理环境复杂,有平原区、半山区、深山区等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各县的资源分布差别很大,导致各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较好的涿州、高碑店等县市比之西部地区落后的唐县、阜平等县,无论是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人均社会零售品总额等指数都要高出很多,这对于总体效益扩大,发挥优势地区在外向经济中外引内联作用的效果会降低。

4.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

县域特色经济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较低,例如容城服装、高阳纺织、安国药材等。从人口构成来看,县域经济从业人员以农民为主,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对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来讲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人才素质不高可能体现在对国际商务和经济规则的陌生,使企业无法应对技术壁垒、绿色壁垒、限额、汇率波动风险等国际贸易问题。此外人才素质不高还可能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等很多其他会影响外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5.产业链不完整

在县域经济范围内,产业关联程度较低,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与配合,专业化与协作水平不高,尤其是缺少一批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视野、行业整合能力、国际化经营水平的龙头企业,因而难以实现规模扩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优势,这种格局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缺乏抗衡能力。

6.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确实有政府支持,但是支持力度不到位。而有针对性的推动外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信息服务、有效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中介机构建设等才是最紧缺的。

四、保定市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的思路

1.做大做强特色产品

特色产品是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最适宜的选择。保定市不同县市在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上有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各自的优势产品,通过借助技术支持改进并创新特色产品可以不断做强。

保定市的各个县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上又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有着可借鉴之处,为保定市的特色产品扩大经营范围、充分利用品牌、提高规模效益提供了发展空间。例如阜平的大枣都是具备全国性地理标志的产品,而实际上是可以推广到唐县、曲阳甚至整个保定市的山区的。

发展特色产业还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培植和引进新的企业,延伸产品领域,拉长产业链,使特色产业形成更大优势,增强产业集群整体实力。

此外还要注重龙头企业的培养,找出每个产业集群中的关键性企业,支持骨干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引导骨干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强化品牌营销,提高其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和外向型县域经济的发展。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要双管齐下。首先要积极引进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急需的人才。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熟悉国际贸易理论、精通外贸操作流程、英语运用熟练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要做好现有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华北电力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驻保高高校的良好条件,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以解决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所需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的人才

3.要增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推动保定市外向型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是加大财政政策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减轻每个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负担。

第二是提供金融政策支持,应尽快建立和开办对县域企业风险担保基金贷款和企业发展基金,拓宽县域外向型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三是搭建信息咨询服务平台,通过书籍、广播、电视、网络多种途径为企业提供法律、政策、管理以及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各县域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营销策略制定、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焦伟伟:《保定市县域特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 业与科技》2009年第2期。

[2] 贾俊敏,王爱霞,于洁:《保定市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研究》[J],《数字地方》2010年第4期。

篇6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DOI]10.13939/ki.zgsc.2016.24.232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各国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各国也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视,不断更新发展贸易手段及策略,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市场变化。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逐渐呈现出了规范化、多元化等趋势,各国还需加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以推动本国经济健康发展。

1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的效益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能够通过相互作用提升各国经济效益。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保证其国际地位稳固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国际经济的发展使其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对各国提出了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使其能够融入到全球多元经济发展体系中,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提升各国经济水平和经济竞争力,实现国际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能够促进各国企业发展。各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保证能够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便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使企业潜力得到充分激发,积极运用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基于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有助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先进技术设备。[1]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各国必须不断促进加大本国科学技术发展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并利用国际贸易手段,引入国际上的优秀科学技术,以完善本国科学技术体系,提升本国经济水平,同时推动了本国和国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的效益巨大,对各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良好掌控当前形势,以保证本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2.1 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国企业国际竞争意识不断提升,为提升自身竞争力,企业积极提升自身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很多企业为了拓展经营发展空间,也开始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这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愈发多元化。互联网本身具有全球性的特性,在其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各国企业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交流和贸易变得更加便捷,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使其国际贸易利润得以提升。而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之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必然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

2.2 自由化发展趋势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国际市场愈发复杂,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资源技术的流通愈发自由,贸易主体和贸易对象持续增加,且已经覆盖到了世界各个地区。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对象,目前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本的货物贸易,而是扩展到了服务、技术、投资等多个方面,贸易主体也涉及全球的大部分国家,并还在继续增加。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朝着自由化趋势不断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贸易摩擦问题也越突显,各国开始运用贸易壁垒等多种贸易保护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争端,因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下,各国应尤为关注贸易摩擦问题,采取有效手段予以应对,避免阻碍自身经济发展。

2.3 科技化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3]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基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深入挖掘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发展规律,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关系及发展战略,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科学、健康。因而,科技化发展趋势,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2.4 规范化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4]这些原则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证各国之间交易的行为的规范合理,符合人类道德水准和正常发展规律,注重相关准则和规则的建立。例如国际新能源领域,在最初发展阶段,相关企业遍布各国,最小的企业都能够达到年产100兆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与规模扩张,未能建立相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准则,导致产能过剩,国际纠纷频频发生,甚至一些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采取反倾销策略,严重限制了国际新能源领域的进步,并阻碍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目前针对这一情况,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一些标准贸易规则,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也必然会朝着规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2.5 高速化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呈现了高速化趋势,增长势头迅速。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也使各国提高了对本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并在相互交流合作的同时,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而在这种竞争的刺激下,各国将会更加积极地采取各种贸易手段,企业竞争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阶段,国际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各国之间比拼的势头日益强劲,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将继续以高速化发展趋势继续发展。

2.6 区域合作化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区域合作化的发展趋势。一些贸易大国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开始推行区域贸易,通过区域合作的战略方针,联合区域内各国共同发展经济。而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也给多边贸易体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使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局面。例如各区域成员国开始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区域贸易上、国际市场竞争从国家之间逐渐转向各区域之间、区域经济贸易比重不断提高等。随着各国对区域贸易的愈发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将会进一步朝着区域合作化趋势发展。

2.7 知识化发展趋势

在各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形势下,知识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结构也更加高级,并呈现出了知识化的发展趋势。且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各国服务业也开始兴起,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渐渐超过运输业、旅游业在市场中占据着大量的市场份额。

2.8 中国成为新生力量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虽然依旧呈现以美、欧、日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但是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并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一股新生的力量。在以往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中,发达国家占据的市场贸易出口与服务份额较大,并获取了其中绝大部分的利益,还试图通过区域贸易合作等形式控制国际贸易秩序。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所占国际贸易总量份额持续增长,也使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逐渐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3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下的应对策略

3.1 吸引高素质人才

国际市场的竞争,实质上也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需要依靠高素质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因而,在新形势下,面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国家和企业也应积极吸引高素质人才,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加强对本国人才的培养,构建一支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强、风险防范意识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实现国家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便更好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

3.2 加强知识技术的输入与输出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科技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应加强对自身知识技术的输入和输出,积极获取国际上的前沿成熟技术,优化自身技术体系,并加强对自主技术的创新研发,加大对专利技术的保护力度,以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维护自身利益,与国外企业公平竞争。同时,通过知识技术的输出,获取经济利益,帮助一些联盟国家发展,加强双方合作,实现共赢,并最终达到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目的。

3.3 积极主动应对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逃避的,国家和企业都应采取积极地态度予以应对。在其多元化、自由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家应主动出击,积极吸取国外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主动参与贸易准则和规则的建立,争取国际发言权,加强与其他各国的合作。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创新管理制度和模式,打造国际化品牌,建立与国际步伐相一致的企业文化,以使企业发展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需求。同时,加强跨领域合作,对各领域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谷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跨领域合作,最终从单纯的搜索引擎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

4 结 论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逐渐呈现多元化、自由化、规范化、科技化,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和企业也应积极应对,吸引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断引入前沿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知识等,促进知识技术的输出和输入,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标准准则的建立,在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竞争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章云.浅谈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2015(4):87-88.

[2]崔红艳.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商业,2015(14):58-59.

[3]王博.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20):33-34.

[4]袁士新.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时代金融,2013(6):274-275.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孙杏林(1969- ),女,安徽怀宁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和继续教育。(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3年度资助课题“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研究性学习研究”(项目编号:2013-R-26231)、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JSJG072)和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常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3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83-02

以工作过程为引导的高职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项目化高职英语课程和ESP课程理念相继出炉,尤其是多媒体网络化下英语教学环境的逐步完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英语师资建设成为最后的攻坚堡垒。高职英语兼具高等英语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没有相应的优秀英语师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无从谈起,教学改革和语言实践方式变革都无法进行,到头来还是新瓶装旧酒,有“余香”但无“新意”,不能满足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现状究竟如何?能否满足如今的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如何进入正确发展的快车道?这就是本文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师资情况堪忧

针对高职英语师资问题,本文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五所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英语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涉及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英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看法与评价、英语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展望。

通过问卷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高职升格前中专任职的老教师;第二类是高职院校升格后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第三类是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第一次评估引进的一批研究生和高级职称的英语教师。高职院校近几年新引进的英语教师数量有限,一方面是由于生源萎缩,各院校都在控制公共课师资规模;另一方面也受到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影响,英语课在高职整个教学体系里逐渐被边缘化。从以上三种类型的英语教师现状来看,教师学历层次较高,65%以上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比例偏高,达到40%以上,但近45%的教师认为学历、职称与专业能力不能成正比;85%的英语教师每年需承担总课时360节以上,周课时人均在12节以上,最多的达到24节;接近50%的教师未系统参与过高职英语教学法和课程改革,85%以上英语教师不是“双师型”教师,对其他专业不太了解;大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语言能力在逐渐退化,教学观念和课改热情也落后于专业课教师。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来看,英语教师基本上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各高职院校也很少在校内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教学改革理论方面的学习;英语教师相对专业课教师,出国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高职园区五所学校虽然搭建了“校际合作、资源共享”的平台,但校际之间的英语教学交流很少,校内互听课活动也开展得不多;50%以上教师平时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很少钻研英语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学校也缺乏改革氛围;英语教师教学缺乏清晰的思路,课程改革也止步于按学校安排行事,高职英语课程也因此而一减再减;虽然有部分院校倡导分层次、模块化英语教学改革,也有部分院校开始重视ESP课程教学,但改革范围基本还局限在系部和教研室主任层面,推广力度不大;85%的英语教师虽然感觉工作量较重,但思想压力不大,但52%的英语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情况不满意,对高职英语教育现状、课程改革和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

针对第三部分开放性问题,英语教师的回答可以分为两大类。部分教师认为高职英语教学情况堪忧,英语教师得不到重视,课程改革的热情也不足,相对专业课来说,英语教师参与课改和教学研究的机会也不多,进修提高的机会更少,教师知识老化,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热情,也比较安于现状,对目前处境担忧但不着急;另一部分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应从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改变目前重视专业课教学改革而忽视通识课教学的现状,将包括高职英语在内的通识课程作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高职课程整体改革进程,与专业课改革一起,按高职教育设计导向教育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高职课程的整体优化和改革;高职院校应重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机会提高英语教师语言专业素质、教学改革以及课程开发能力,让英语教师更多地参与企业锻炼和社会实践,提高双师型英语教师比例;鼓励英语教师跨专业学习,开发各专业的ESP课程。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和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令人担忧,阻碍了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对高职人才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这种情况有高职发展过程中出现“阵痛”的客观原因,更有高职教师自身的一些主观原因。

1.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通识类课程定位的误区。随着近年来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界的高度认同。尤其是2004年前后,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这次课程改革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理解上的偏差,重视专业课程的重组,而忽视了通识课程的同步改革,高职英语等通识课程受到了强烈冲击,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的本质属性。

很多高职院校乐此不疲地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扩大或提升“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或请进一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进入高职院校的课堂,学校和企业一起分析岗位需求、工作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特点一起开发专业课程,一起进行项目研讨或产学合作,专业课程教学也因此出现“弹性学制”,课程教学也因“工学结合”需要柔性安排,大量专业课教师还因课程开发和专业教学需要派出海外学习,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一度出现繁荣的景象。我们不能否定这一改革的重要性,其对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来说确实起到了雪中送炭的关键作用,也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

既然是“一环”,说明高职教育还有其他的环节,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也不仅仅强调专业课程改革,他们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更加重视。高职英语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英语在职场环境下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也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包括高职英语在内的所有通识类课程,高职学院一直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专业技能培训,通识教育简直就是浪费专业学习时间。正因为如此,通识课程在高职逐渐边缘化,通识类课程教师也没有了教学改革的信心,教师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徐国庆认为,“无论多么专门化的教育,都不能忽视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缺乏全面素质养成的专门化教育,必然使得个体逐渐狭隘”,由此可见,包括高职英语在内的通识类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定位有误就难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

2.教师自身的准备不足。不可否认,绝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的,缺乏一线的企业锻炼;高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逐年下降,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也难以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目前很多学校还是抱着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放,认为高职英语只要达到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要求即可;大多数学校英语教材版本虽然有体系上的不同创新,但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以语言知识为主线,不能体现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发展的需求,不符合高职学生以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各院校高职英语虽然也制定了不同的课程标准,但基本上是围绕着教材“逆行”,而不是以课程标准和不同的就业岗位需求开发包括教材在内的系列英语教学资源。

正因为以上事实,加上英语教师逐渐被边缘化的严峻形势,很多英语教师缺乏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没有主动地去适应形势变化,而是安于现状,仅仅满足完成课时和学生考级通过的简单要求;学校由于忽视了通识课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也缺乏有效的监督,英语教师的上课质量和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质量都在一步步滑落。这样下去,尽管很多教师有了高学历、高职称,但他们不主动提升自身语言素质,不想在教改方面投入精力,不愿意、主动深入企业或接触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不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要求,自身的语言能力也在逐渐退化,这样的老师怎么教得好学生,又怎么能进行课程改革呢?

三、高职英语教师发展路径

Philip、Adey 等认为,教师发展是所有学校改进计划的中心。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所有教育改革策略就只能是理想而已。高职英语要改变现状,更好地为培养优秀高职人才服务,英语教师发展问题是必须攻克的堡垒。

1.高职英语教师的发展必须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需求,需要纳入高职“师资队伍”提升工程的总体设计。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高职英语必须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总体顶层设计之中,不是要课时越多越好,而是要越精越好。在高职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服从专业发展的职业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内容选择务必以“有用、够用、实用为准”,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下企业锻炼,了解专业岗位需求,和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制定课程标准,开发ESP行业英语课程,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要达到这个要求,英语教师自身专业提升极为重要。高职院校可以在“师资队伍”整体提升计划下制定高职英语教师发展规划和教学质量有效监督机制,分批次让英语教师参加国外研修、国内访问、校际交流、校内观摩研讨;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企业锻炼,深入企业一线,提升双师素质;制定严格的教研和课改参与制度,所有教师必须积极参加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和网络化环境,提出自己的课改思路;打造高职青年英语教师讲堂,开展对外交流,要求他们用英语讲课、提问,提升自身语言素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或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名义)国内外英语专家授课或讲座,让英语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学校将以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英语教师课堂上课以及语言实践课教学情况纳入人才培养全方位督导系统,监督和引导英语教师在良性发展环境下成长。

2.英语教师要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形势,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提升语言素质和执教能力。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习自觉性差,且信心不足,这是后大众化教育的基本事实。但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不是要教师选择学生,而是要教师高质量地培养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市场岗位需要施教,因客户的需求施教,只有端正了高职人才培养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高职英语也要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满足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有了这些要求,英语教师就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自身要求。在英语学习和素质提升方面,不仅仅是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机会,更重要的是教师寻找发展的机会。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夯实教学基本功,学习英语教法和教改经验,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在教会学生语言技能之前先做“下水”先生,让学生佩服,在老师的个人语言魅力影响下和语言文化熏陶下增长英语语言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需要教师懂专业、会实践。英语教师要走进工厂车间、企业行业工作环境,补充行业知识的不足,反思以往的教学行为,更新教育理念,拓宽知识领域,切身体会行业英语的需求,也只有这样,课程才会有血有肉,学生也才会增强英语学习兴趣。

高职英语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专业课以及其他通识类课程一样,都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应该创造条件、采取积极措施拓宽英语教师发展路径,提升英语教师素质和内涵;英语教师也要认识到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需求,不断主动学习,争做“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提升执教能力和教学质量,使自身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进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季舒鸿.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安徽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2]刘黛琳,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2012(4).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远洋渔业经济;对策建议

远洋渔业经济属资源性战略经济,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不仅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关系到国家海洋权益、资源战略等部署。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各远洋渔业集团充分运用“一带一路”叠加区域的地理优势,紧盯“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远洋渔业经济规模急速扩大,同时也为入境口岸和周边地区水产品加工行业提供了充足原料。

一、远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从事远洋渔业的国家和地区约有30多个,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国家,主要为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及部分欧盟国家。我国远洋渔自1985年起步,至今已有30余年,目前年产量已超过100万吨。

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蓝色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海洋生产结构,在造船贷款资本金补贴、资源探捕以及运回自捕水产品免税等方面不断加强扶持,远洋渔船作业区域遍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公海和十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作业,争得配额近百万吨,产品遍及欧、美、日等重要国际市场,远洋渔业已经成为我国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远洋渔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远洋渔业不仅缓解了近海渔业资源短缺的压力,而且带动了渔船修造、水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远洋渔业的特殊性对政府、企业、船只质量、人员素质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面临着不少问题,制约着远洋渔业的转型发展。

一是成本不断攀升。虽然国家已把远洋渔业列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相继出台了造船补贴、免税柴油、油价补贴、鱼货运回补贴和远洋渔业企业所得税、鱼货运回关税、渔船及设备进口关税减免等相关扶持政策,但同时油价、人工和入渔成本也在制约着远洋渔业的发展。远洋渔业企业面临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双重挤压,对燃油价格的升降更为敏感。而且随着沿海国家对渔业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渔业合作的门槛普遍提高,一些国家将提供经济援助、提供渔业设施等作为进行捕捞合作的先决条件,加上近年来船员的工资也水涨船高,企业面临经营成本大幅增加的艰难局面。

同时远洋渔业企业也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以2014年远洋自捕鱿鱼为例,产量激增加剧了供过于求的局面,鱿鱼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典型市场行为,导致市场疲软,新鲜原料、库存原料价格双跌,价格持续低迷,成品价格也收到市场降价的不利反馈。

二是非法捕捞。IUU捕捞,是对英文Illegal Unregulated and Unreported Fishing(非法捕鱼、不服从管理的捕鱼以及不事前报告的捕鱼行为)的简称,也就是“三无”捕鱼行为,这是国际社会一致谴责的行为。近年来IUU捕捞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超限额捕捞、无许可证捕捞、捕捞许可捕捞鱼种以外的鱼、在规定捕捞尺寸以外捕捞或在规定渔区外捕捞。

三是渔船修造和卫生。目前对外推荐注册远洋渔船数量逐年增加,但还存在设施相对滞后,抗风险能力弱,船舶生活区较为拥挤,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理,船员普遍卫生意识不强等问题。如何按照欧盟相关法规和我国对外注册渔船卫生注册监管要求进行现有渔船改造和新建渔船修造,确保渔船甲板加工区、机舱温度控制区、生活区等关键区域及捕捞作业流程持续符合欧盟法规各项卫生要求,是远洋渔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随着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后勤补给、产品销售运输等综合配套能力不强的劣势阻碍了发展,缺少海外基地支持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有些远洋项目产品销售和后勤配套补给、运输等环节服务过度依赖外方,海上加油、扒载等大都靠国外,给渔船修造、物资补给、鱼货装卸、安全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自身缺乏与当地销售商和供应商谈判的筹码,大部分的利润被压榨。

五是船员素质整体不高。远洋渔业技术含量较高,对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要求很高,但我国只有少数船长、船员可以使用外语进行简单交流,90%左右的船员仅有初中文化程度,这也导致一些渔业企业不得不雇佣外籍船长,支付较高的工资,外来劳力急剧增加,给劳务、安全、涉外等管理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远洋渔业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一,面临着国际渔业管理日益严格的趋势。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战略焦点。随着海洋圈地时代到来,国际海洋秩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公约组织对大洋公海渔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制度日趋严格,尤其是北太鱿鱼和秋刀鱼资源已被提到列入国际公约管理的议程。为此,我们必须抢先发展,做大产业规模,为今后争得更多配额打好基础。其二,面临着国家对远洋渔业生产区域布局规划的调整。国家“十三五”渔业发展已提前谋划,应根据新的形势,抓紧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远洋渔业发展规划和实施项目,争取在国家计划盘子中占有更多份额,并进入政策扶持范围。

三、促进远洋渔业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实施“海上粮仓”战略,把发展远洋渔业作为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实现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要想可持续,必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不足,为远洋渔业的持续稳定创造条件。

一是加强对远洋渔业的管理。积极做好远洋渔船的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守船员的出海资格,在办理远洋渔业船员健康证、船员和渔船进出港、渔需物资出境、自捕水产品入境等方面,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严格管理对外推荐注册远洋渔船的修建或改造,加强跟踪监管,控制好远洋渔船出海的条件,保障远洋渔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把好出入境卫生检疫关。做好远洋船舶的检疫监管,必要时进行锚地检疫,及时处理病媒生物孳生,同时在处理后做效果评价,确保船上卫生安全,减少甚至杜绝病媒生物的发生,不让病媒生物随船出入境,同时结合远洋捕鱼船靠泊码头情况深入开展口岸媒介生物本地调查及码头灭鼠工作。

三是优化远洋渔获的通关环境。在风险分析基础上为远洋渔获物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实行个性化、贴身化“白加黑”、“5+2”、24小时预约报检、实验室检测项目加急检测等服务措施,缩短远洋渔获检验周期,方便企业货物快速通关,减少货物滞港时间,节约物流成本,激发远洋自捕回运渔获的积极性,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加强冷链存储能力建设。立足自身优势,对以存放进口远洋渔获物为主的水产品冷库做好检验检疫工作,增加法定的远洋渔获物存放冷库,同时不断加强对专业备案冷库的指导工作。强大的仓储能力、数百家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巨大原料需求、高效便捷的通关手续,才能吸引我国远洋渔船以及越来越多国家的远洋渔获物从我国口岸登陆,增加我国产业集群优势。

五是助力建设远洋捕捞基地。积极为有条件的远洋渔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海外建设远洋捕捞基地,摆脱国外公司这根“拐棍”的控制。争取在政府相关部门帮助下,建立远洋渔船HACCP质量管理体系,对部分硬件设施进行调整,使其满足欧盟法规的要求,取得入驻欧盟市场的入场券,渔船捕获的水产品原料或渔船加工品可以直接出口到欧盟市场,无须再经过工厂加工或中转出口,才能给企业真正带来便利和实惠。

六是完善远洋渔业产业链条。鼓励远洋渔业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在提高捕捞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大宗捕捞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加工利用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原产地优惠政策利用水平,以高质量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七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监督指导作用。目前我国远洋渔业领域行业协会其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建议协会积极发挥优势组织作用,对内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诚信意识,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意竞争,对外加强交流合作,做好水产品加工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工作,满足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锡壮,李永仁.关于发展远洋渔业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水产,2000(11):76-77.

[2]国小雨.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海洋经济,2013(05):25-31.

[3]刘世禄,冯小花,陈辉.关于加快发展我国远洋渔业的战略思考[J].渔业现代化,2014(04):63-67.

[4]张衡,唐峰华,程家骅,张胜茂,吴祖立.我国远洋渔业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5(05) :16-22.

[5]秦宏,孟繁宇.我国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2015 (09):57-62.

篇9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SWOT分析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发展长期以来为国家提供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但由于对资源的依赖使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开始呈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如单一的产业结构、环境压力等;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太原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撑的经济发展终将面临衰退,进行经济转型不仅可以解决资源困境的局面,同时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太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等特点进行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太原经济转型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SWOT分析

1.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优势

(1)太原市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

太原作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其传统支柱产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为太原市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工业基础,也对山西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太原市在煤炭、焦炭、电力、冶金等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有色金属、化学工业、装备制造等有也较好的基础、技术条件和产业工人队伍也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太原市具有产业资源优势

产业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山西有“煤海”之称,太原地处山西中部,储量居全省第七位,煤炭资源丰富。此外,太原具有丰富的矿藏,主要有锰、铁、铜等金属矿以及硫磺等非金属矿,铁矿储量也较为丰富;太原是世界闻名的晋商都会,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3)太原具有区位及交通优势

太原市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太原是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目前已形成了多方面、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这些优势将推动太原经济发展,实现太原跨越式的发展。

2.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劣势

(1)经济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结构单一。2011年,在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煤炭、钢铁、炼焦、化工、电力占到了65.2%。这种比较单一的经济结构将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其次,太原主导产业主要以传统基础性产业为主,产业链短,缺乏下游产业支撑,造成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下降。第三,高新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将不利于太原接替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2)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第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太原市的资源型为主的企业比较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然而以资源为主的企业多以上游产业为主,下游产业发展滞后,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第二,缺乏科技创新人才。目前城市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人才匮乏,现有的劳动力大都来自周边农村,教育水平低,技能单一。

3.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机会

第一,国家政策的支持。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第二,中部崛起战略为山西地区的经济稳步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第三,国际新一轮结构转移、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及我国重工业重新大发展等形势的变化使资源型城市面临新的机遇。

4.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威胁

能源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对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首要选择。这对于传统资源型城市太原造成了影响和威胁。同时,太原与周边一些城市在区位条件、资源上多有相似,所以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上会存在一定的相似,这必然会和周边地区在引进外资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三、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1.做强支柱产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第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产业。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等,利用相关政策支持,大力改造传统生产装备,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要充分抓住发展的机遇,发展支柱产业的相关产业,进行深加工,发展接替产业。第三,要顺应能源需求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加大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技术研发。

2.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利用太原市现有的产业和基础,及现有的产业资源优势,首先要考虑发展有竞争力的接替产业,包括机械装备制造业、冶金行业、轻工行业等行业,它们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所以可以不断培育壮大这些产业。其次,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太原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对太原市今后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具有优势。

3.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第一,依托高教园区培育区域人才。加强与高教园区内各高校的联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资源雄厚、设施先进、培训方便的优势,重点建立若干个制度完善、设施齐全、力量雄厚、布局合理的培训骨干基地。第二,企业员工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赴高校、科研机构去考察培训和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

四、结论

太原市经济转型是太原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通过运用SWOT方法对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得出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要发挥优势资源,避免劣势和风险因素,善于同机会相结合,通过做强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太原经济转型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吕宁.淮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资源与产业,2012,14(2):15~20

[2]郝东恒.中等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移—以邢台市为例.资源与产业,2012,14(2):3~7

[3]孟文.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2,3:115~118

篇10

关键词:制度变迁 经济发展方式

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道格拉斯・诺斯以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石,建构了制度变迁理论。在其所发表的《制度变迁的理论》中将“制度”定义为“人所发明设计的对人们相互交往的约束”,并将“制度变迁”界定为“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在诺斯看来,制度变迁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的过程,即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原有制度的替代过程,或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以及交易过程。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来自于统治者和企业家们的理性建构,并非社会秩序的自发生成。基于此观点,本文将以政府和企业两者作为行为体,用发展的眼光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制度政策,并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行分析。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现状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涉及到对内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两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取向和高强度投入的对内经济发展方式,与注重加工贸易和以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为主、借入外国债务为辅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相互作用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①但是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基本上是依靠大规模地投入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而实现的产值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弱点逐渐表现出来:一方面,随着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红利弱化,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制约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我国对外经济实际上还处于依附地位,一旦投资和出口需求出现较大波动,我国经济也将面临较大动荡。

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背景,我国在近年来开始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针对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的经济发展质量低下、社会及自然资源耗费过大、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需求等弊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旨在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事实上看,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仍相对缓慢,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小阻力。

在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上,我国实行的是以政府为指导的、由市场发挥基础调节作用的发展方式。

三、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缓慢原因

运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缓慢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一)政府和企业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认识不同,导致制度供求不均衡

首先是制度创新的供给方面。制度的供给是指一个社会提供制度的能力和提供制度的多少。诺斯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本文主要谈及的是正式制度,而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原理,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政府只有在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时,才会供给或者推动某一制度的变迁。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国政府愈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也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很高的战略高度上。但反观制度创新需求方面。诺斯认为,正是获利能力无法在现存的安排结构内实现,才导致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或变更旧的制度安排。根据这一观点,一项制度产生需求的前提条件是有潜在利益驱使、并且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从这个角度,企业作为当前经济结构转变相关制度的作用对象,往往更重视短期收益和既得利益,并不愿意花成本进行生产方式的优化改革。正是政府和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不同态度,导致了目前我国在经济结构转变方面制度安排的供给并未适应其需求,造成制度供求的不均衡。

(二)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诺斯等将制度分为“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两个层次。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环境则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

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需要鼓励发展的产业由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的限制大大地制约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以能源行业的垄断为例。卢现祥教授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制度经济学思考》②一文中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垄断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电力工业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电价确定和电力运行的调度指挥等方面都高度整齐划一,主观上是为了电力运行安全,客观上则排除了其他独立的利益主体进入电力市场。政府管制对电力工业发展的消极影响主要在于:第一,造成了电力工业经济的效率损失,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管制抑制了非国有经济成分的资本进入电力行业,从投资上限制了电力工业的发展;政府对电力行业的价格管制限制了电力企业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电力供给的完全垄断市场,使电力工业企业丧失降低成本、改善经营管理的外部压力,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第二,造成电力供求过程中的寻租现象,电力部门为了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就需要不断地寻租;为了追求自己收益最大化,电力行业从业者通过寻租的方式来获取额外收益。

有人把我国一些产业中的垄断等现象概括为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不合理的制度和制度环境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成本。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进步和生产质量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是难以实现生产方式优化的。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主要有四种: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政策激励和科技发展。可见垄断会遏制企业的创新动力,而只有当企业具有足够的创新动力时,才能够进行主动创新。外在压力尤其是市场竞争给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会逼迫企业进行被动创新。

(三)缺乏对知识产权的足够保护

十报告指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也是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缓的原因之一。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原因,主要从制度结构方面分析。上文提到,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正是的规则,而后者包括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为准则等非正式约束。两者作为制度结构中从不同角度规范社会、经济行为的规则形式,它们互为耦合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制度结构的效能。当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互补性关系较弱时,二者在保障社会经济运行方面会出现功能障碍。反之,正式制度在得到参与社会行动的个人或组织的认可,并与非正式制度在结构和功能上形成较强的互补性时,才可能在较低的实施成本上实现高效率的运转。

我国现阶段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的制度结构并不合理,社会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意识在整体上产生脱节。具体来说,“由于知识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它更容易被他人‘搭便车’,这必然导致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比普通的财产权意识更容易缺失。”③而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存在而使其收益大于成本的人还处于社会少数派的地位,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促进作用也还不能够得到非常明显的表现。社会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而直接获益,他们往往会认为知识产权法的制定会增加自己消费知识产品的成本。从这一角度出发,知识产权法在我国现阶段并没有体现出社会大多数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偏好,而社会大多数人的偏好程度恰好决定了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

四、结语

根据诺斯提出的制度变迁方式进行划分,我国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往往更倾向于采取“强制性制度创新方式和渐进方式的组合”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国有企业制度变迁。这种模式能给制度安排的变更留有调整余地,避免制度震荡所带来的破坏性,也给制度作用对象留有一定适应时间,减少抵制。但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变迁模式同时还存在着作用时滞较长和制度内生诱导性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利益集团寻租的可能性增大、“搭便车”现象以及产生摩擦成本。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一样,都是资源从旧的产业向新的产业转移的过程。资源的产业间转移受到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双重影响,因此,这种转移应该是建立在两个条件基础上的:一是市场机制下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政策层面上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实际状况是,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注重了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却在制度方面却并未与之相适应,这也是新时期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6月

[2] 廖运凤.新制度经济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 卢现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 李.战略抉择: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转型[J].学术月刊,2012年1月

[5] 何华.知识产权意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注解

① 李.战略抉择: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转型[J].学术月刊,2012年1月

② 卢现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