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规划

篇1

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个圩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圩区的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实施旅游营销工程。

从营销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滨湖、营销,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滨湖,感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产业用地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1]。

农计发【2010】39号文件——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以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可见产业规划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中的重要性。近年,关于产业用地规划研究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论文也发表了很多,但是总体来说,对于产业用地规划的研究都是基于整个省市大区域范围的研究,很少有进行微观局部区域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对象,从理论上研究其产业用地规划,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的内容

1.1 主导产业的选择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而言,其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增长力强,关联强度高,需求弹性大,区域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生态友好,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具有社会效益,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征的,且是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导向与主角,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业[2]。

目前,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中有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理想点分析评价法、专家评价法等等,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综合评价法对农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思路可以概括成: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值标准化——指标权重确定——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结合定性分析,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1.1 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规划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5个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关联带动原则、市场潜力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政策导向原则[3],根据以上原则可构建如下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模型分为3层:目标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准则层——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带动能力,产业增长潜力,产业效益指标;指标层——区位商,区域比较优势指数,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生产增长率,人均产值系数,增长作用率,产业用地效益。

1.1.2 指标数值标准化。为了消除各指标数值间不同量纲的影响,使各指标能在相同的口径上进行比较,指标计算出来后,要对各个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1.1.3 指标权重确定。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类,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

1.1.4 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结合定性分析,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2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是以一定区域产业用地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为最大目标,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数量的产业用地分配到各产业用地部门,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的安排,在空间上得到最佳的落地[4]。

常用的结构优化模型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马尔柯夫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本研究认为,多目标规划模型比较适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其具体建模思路如下:

1.2.1 产业用地规划分类与决策变量的选择。产业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分类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首先要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界定好研究范围。其次,多目标规划方法中要求构建多个决策目标,所以要对决策变量进行选择,例如可以选择各产业用地面积、总收入值与目标值的差值、总就业人数与目标值的差值等作为决策变量。

1.2.2 目标值预测和约束条件的确定。根据第一步决策变量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目标值预测,如根据上面的例子,这里就必须在规划年进行总收入值和总就业人数的预测。约束条件一般需考虑四个方面的约束,包括有:目标约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约束、资源环境约束和非负约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1.2.3 建立多目标模型。根据前两步要素的确定,便可以建立多目标模型,包括制定目标的目标函数和对变量进行约束的约束条件。

1.2.4 模型的运算与预测结果。最后,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模块,根据不同增长率的目标值预测组,可以得到相应不同的一组结果。

2 基于GIS的产业空间布局

本文的产业空间布局,是指狭隘的产业空间布局,即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各个产业进行空间上的合理配[5],并简单地运用GIS进行分析。基本思路为:在GIS里对划分的每个区块进行产业适宜性的评价打分,最后得出每个区块最适宜的产业类型。基本技术路线为:基本地块单元划分——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GIS分析得出结果。

2.1 基本地块单元划分

首先必须在GIS里人为定性的进行区域划分,根据区域现状和现有的一些路网进行基本评价单元划分,作为工作底图基础。

2.2 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

地块适宜发展什么产业或者说限制发展什么产业,需要多个因素来确定,如交通条件、水源条件、地块坡度、土壤酸碱度等等[6],制定好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指标,对划分的每个地块进行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打分。

2.3 GIS分析结果

每个地块都会有各个产业适宜指数分值,分值最高的即为该地块最适宜发展的产业。

3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1 实施项目支持

对接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库,争取上级投入。积极申报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积极争取农业部实施的动物保护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以及信息平台工程项目资金,省、市农办实施的龙头企业以奖代补资金集中投入,加快产业建设。

3.2 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建设关系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局,必须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税收上优惠,努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发展氛围。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支农的重点。

3.3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建设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快农产品升级换代,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增强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活力,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3.4 监督管理

对获得信贷和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跟踪管理,严格验收,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要实行项目终身责任追究制,对弄虚作假,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搞面子工程,造成损失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 丁玉莲.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J].三农问题,2003(10)

3 周利娴,袁清坡,袁富坡.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导产业选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9)

4 范况生.河南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12)

篇3

1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本质,也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这种结果也可以视为是二者有机互动的过程体现。不论是结果体现还是过程体现,都必须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号,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限体现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客观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信息网络体系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否则只能说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适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的地方特点,也就是区域性,没有区域特点的战略规划必然不会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其次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背景条件,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和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方社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组成经济环境的各种要素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复杂性,且各种经济环境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关系,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与现代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只有系统梳理和规整这些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也要树立动态观点来考察和分析这种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准确有效的环境信息,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对于各个地方而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由地方经济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决定,且这种差异又是别的地方所难以模仿的地方,可以说是特质,这种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能够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力,甚至塑造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力。与企业组织相类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也拥有固有的资源,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发展历史等,有形资源主要是人财物资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被量化。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紧密联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决定现代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甚至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价值指向和行为方式。

尽管如此,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相互支持的,也有的时候表现为相互妨害、摩擦和冲突。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不论是难以量化的无形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有形资源,都会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抑制各种资源的负向作用以及各种资源之间的负向联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负面影响,保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规划的制定。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利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这种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意见建议很可能是战略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2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将其置于战略管理的理论视野中加以审视,战略规划的是一个静态的阶段或者说是战略思想转化的结果体现。也就是说,战略规划不能够停留在静态层面,必须使其具有一定实践指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战略规划的内在作用。可以将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概括为战略实施。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实践的过程,也是战略规划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样,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也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

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组织制度;招商引资;产业化

一、促进农村组织制度

在新的农村组织制度中,原乡级政府的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可以转化为县级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法,通过济手段和导向性政策来实施宏观调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如专业协会、合作社)把众多小农户重新组织起来,行使农业生产方面的组织职能,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组织模式。而村级的日常事务则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处理,实行村民自治。

二、重视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一个很好的尽快搜集发展所需资金的很好办法,并且它具有传导效应,可以吸收先进的技术,国家要吸引外资,工业生产要招商引资,农业同样需要招商引资。农业招商引资,是指提供优厚条件,吸引有资金、有技术的个人或团体来当地进行农业生产,以尽快改变农业现状的措施。要进行农业招商,也需要进行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把农民手里富余或生产效率极低的土地承包给承包商,让他们进行现代化耕作或者是多种形式的农业型生产活动。这项措施和吸引人才入农业交相呼应,那些大中专毕业生可以进入这些承包商的门下,进行技术研究指导或者是市场开拓。

三、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投资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关系到招商引资的力度,也是城市化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必须引起重视,建议国家和地方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切实的改变农村的电力、通信、供水、供气、交通等状况。对农业的投资不但要减轻农业税,主要必须集中在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科研上,改善农业生产的灌溉和抗灾害等能力。

四、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保障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采取政策扶持措施,例如可以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从而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2)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3)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政策与措施。

2.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1)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最低保障制度,对于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过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来保证农村劳动力既能转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脚。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历史证明:每给农民松一个绑,国民经济就有一次大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一轮高增长。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发展小城镇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力、带动力。推进小城镇健康协调发展,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承载能力和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制定和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向城镇集中,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能人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引导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农村的经营大户吸纳到小城镇来,把过剩的劳动力引到城镇来经商,发展服务业,带动农村的发展,促进繁荣。

六、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教育、科技引进示范、科技推广应用,把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使之真正产生效益。培养一批服务农业生产的稳定的高水平科技服务推广队伍,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 要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

篇5

关键词:贵州省 农业现代化 发展评价 政策选择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阶段,同时我国也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阶段。在这“四化”中“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最为艰巨,尤其是对我国经济不发达西部地区的省份来说,农业现代化发展更为关键。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是全国唯一以山地为主的农业省份,又是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廖婧琳等,2008)。贵州农业生态脆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高。贵州农业一直处于薄弱状况,2011年贵州农林牧渔业产值为1165.5亿元,仅占全国总产值的1.43%,与周边省份相比,明显低于四川、湖南、广西、云南和重庆。推动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改善农村村容村貌、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在县域经济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文红,2009),加快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

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为了科学准确评价贵州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应当选有一套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拟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指标按照严密的逻辑性构建一个指标体系。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较多,例如国际上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内学者蒋和平等(2009)。有些学者研究发现,荷兰、以色列等农业生产条件并不理想的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升都有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刘晓燕,2009)。还有学者研究发现资本投入、科技进步、政策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农业经济波动起到直接影响,而农村居民收入、农业贷款、市场价格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经济波动的间接影响因素。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就业占比、每亩机械总动力、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贵州农业现代化不同年份不同指标的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般一个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就意味着该地区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贵州省2011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701.84元人民币,2006-2011年平均每年为3833.56美元,差距还很大。

农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直接反映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回报。2011年贵州农民纯收入为4145.35元,没有超过3000元,贵州农民纯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2011年贵州劳动生产率为5623.36元/人,从2006年到2011年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11年比2006年增长1.02倍,但是2006-2011年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仍然没有突破5000元/人,仅为4106.04元/人,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土地生产率。衡量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另一重要指标为土地生产率,计算公式为农业总产值/耕地面积。2011年贵州土地生产率达到2489.41元/亩,2006-2011年平均每年土地生产率为1866.05元/亩,仍然没有突破2000元/亩,土地生产率相对较低。

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加工率可以反映农业生产出的产品转化、加工的程度。其计算公式等于农副产品加工产值/农业总产值,该比率越大,农产品加工率则越高,说明农产品加工的程度越高。2011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22.38%,从2006年至2011年,农产品加工率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2006-2011年平均每年的农产品加工率为14%。

农业机械化率。机械化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按照每亩耕地上使用的机械总动力数进行计算,即贵州全省机械总动力/全省耕地面积。2006年每亩耕地使用的机械总动力为0.46千瓦,2011年每亩耕地使用机械总动力为0.70千瓦。

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农业劳动力就业能衡量农业劳动有效投入的情况。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说明农业有效劳动投入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等于乡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全社会就业人数。2006年贵州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为75.48%,2011年下降至69%。2006-2011年贵州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平均为72%。

综上各项指标可以看出,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相对缓慢,发展还存在较大的潜力。

贵州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

从表2可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贵阳市以3.56万元/人水平、人均纯收入水平处于首位,说明贵阳市农业现代化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背景。农村劳动力就业来看,黔西南州农业就业比例所占最高,为63%,其次为六盘水市和安顺市。其他各地农业就业比例均在60%以下,其中贵阳市和毕节市就业比例都在52%。农业机械化方面而言,贵阳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铜仁市的机械化水平较高,每亩农业机械总动力都在0.9千瓦/亩以上,而遵义市、毕节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不足0.5千瓦/亩,其他各个地级市的机械化程度在0.5-0.9千瓦/亩之间。从土地生产率看,贵阳土地生产率最高,每亩土地产值超过4000元,其次为铜仁市,每亩土地产值超过3000元,除了六盘水市每亩土地产值低于2000元之外,其他各个地级市的土地生产率都在2000元/亩以上。从劳动生产率来看,贵阳劳动生产率最高,每人农业产值超过1万元,其次为遵义市和铜仁市。六盘水市和安顺市的劳动生产率较低,每人农业产值都在4000元以下,其他各个地级市劳动生产率在4000-5000元/人之间。

为了更加准确分析贵州各个地级市农业现代化程度,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所谓聚类分析,指将研究对象的集合分成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聚类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第一,确定相似性;第二,选择合并的计算方法;第三,确定类数。在合并的计算方法选择上,系统聚类分析是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之一。可以根据Ward法确定类与类的距离。采用系统聚类分析Ward法对贵州不同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聚类的树状图如图1所示。将聚类分类成四类,可以发现贵州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差距(见表3)。第一类为贵阳。贵阳市是贵州省经济最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背景。无论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土地生产率,还是农业占就业比例,都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比较优势,属于综合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二类是遵义市和毕节市。这两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处于中下水平,劳动生产率较高,但是土地生产率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属于劳动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三类是黔东南州、黔南州、铜仁市,这三个地级市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生产率较高,但是劳动生产率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属于机械土地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第四类是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安顺市,这三个地级市农业机械化程度、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相对其他地区来说都比较低,农民人均收入不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低,属于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亟需政府扶持。

加快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不难看出,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存在区域差距。加快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缩小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差距的过程。因此,本文从如下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加快贵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贵州农业发展滞后的很重要原因就是科技进步贡献率不足。贵州省农业科技任务艰巨,加快科技进步的要求紧迫(张建,2010)。贵州农业生产条件差,科技改善农业生产的空间就越大。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从本文分析结果看,只有贵阳、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土地生产率相对较高,其他地区的土地生产率仍然偏低。政府必须加强基本农田改造,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将农业不利的生产条件转变为有利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产出率提高。

促进农民技能提高,增强劳动生产率。现代经济学已经证实,教育和培训在人力资本基本上的重要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不是代价和投入的问题,而是劳动主体转换的问题,即必须培育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钱津,2010)。从本文分析的结果看,贵阳、遵义市、毕节市的农业劳动力生产率较高,其他各个地级市劳动生产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贵州省应当对农业发展薄弱地区进行有效的财政支持,同时加强基础教育和农民生产技能培训,提高贵州农民人力资本。

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近年来,贵州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反映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城市的主要劳动者,供给城市就业队伍,对城镇建设发挥了积极的贡献。由此也带来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劳动力缺乏的现象。而农业机械化程度是对劳动力的一个替代。提高贵州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方面要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农民购置各类农机具补贴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率。

积极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加强地方政府政策支持。贵州省各级政府除了严格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之外,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对率先能够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域实施重点支持,促进种植业、畜牧业等具体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贵州少数贫困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要联合出台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增收,促进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做出实际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农业科技进步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在贵州农业的应用初探.西南农业学报,2010(1)

2.向清华.贵州省属农业科研机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贵州农业科学,2011(9)

篇6

1.农民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务工效益的提高,农业收入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原本固守土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和农村妇女。由于相对青壮年,他们在文化素质、劳作技能等方面都相对欠缺,造成了农业生产基本上维持原有发展水平,很难谈得到提高,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尤其在人均耕地较少的地区农业种植更是几十年一个样,停步不前。

2.农业人才的挤出效应明显,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劳动条件艰苦,待遇较低,而且成长过程较长。相对于企业等科技人员,在社会保障、身份地位、报酬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以致于大多数青年不愿报考农业院校,即使所毕业的农业院校科技人才,大多改行从事其他收入较高的行业。逐年累计造成了现在基层从事农业的科技人员大多数七八十年代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或者是自己摸索的土专家,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

3.缺少政策激励,建设机制缺失

一是在乡镇等基层农业技术部门激励措施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重视学历、职称,不重视实绩,不能做到人尽其材、才尽其用,挫伤农业专业技术积极性。二是县级、乡镇对基层农业技术部门重视不够。虽然在编制、人员等方面国家对农业技术部门有较大的倾斜,但大多数乡镇农业基层部门人员编制不能全额配制,更有甚者抽调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其他工作。三是对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土专家”、“技术能手”等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和模范带头作用的宣传。

二、对策建议

1.加大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整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明确基层农业科技综合站、所的功能定位。承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站、所,要充分发挥主力和正规军的主体作用。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方面要有保障,在专业知识、技术特长方面要深度,在推广应用、服务农业方面要有效益,将本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为第一要务。

2.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提升人才质量

一是在现有农业科技人才存量的基础上提升素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较快,而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大多在知识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不能适应。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应建立正常培训机制,将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送出去培训,将更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吸收引进。二是保障农业科技人才的正常增长。县级、乡镇等农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建立正常科技人才增长机制,不缺员、不断层,满足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贴近基层农业发展实际,实施高教农业专业结构的优化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要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深化,农业技术推广进一步专业化。尤其在农业家庭承包逐步让位于小规模连片种植、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式耕种,农业发展处于巨大转型的背景下,对高层次、实用型的农业科技人才将呈现出井喷式的需求,为此应结合高等院校办学实际,着重加以考虑。一是采取类似于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在学费方面予以减免,在工作方向上提前明确,在服务年限和服务地区上进行限制,增强对农村青年投身农业科技工作的吸引力,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二是农业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在结构、教材体系上进行科研攻关,尽可能地适应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实培养出能够跟得上农业发展,解决了农业技术问题的高层次人材。

篇7

关键词 设施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97-01

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隆德县按照“高标准规划、高科技支撑、高效益经营、高水平建设”的建设要求,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有水源保障的渝河和甘渭河流域率先实施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精心规划,全面培育,强力推进设施农业产品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基地规模化、设施现代化和效益最大化,有力地促进了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2]。

1 发展现状

1.1 建设规模不断壮大

紧紧围绕花卉苗木和设施农业,先后引进静宁方圆、静宁绿怡、加记(中国)农业开发公司等12家企业落户建设示范基地,投资建设资金达1.5亿元,规模流转土地0.13万hm2,基地建设呈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态势。2012年,全县设施农业面积0.36万hm2,是2010年的1.6倍,总产量达11.5万t,总产值22 296.6万元,全县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纯收入达453元,占全县农牧业总收入21.1%。

1.2 基础设施配套先进

园区建设标准高、配套先进,智能日光温室利用微电脑控制内部环境,配置水源净化及集水、集雨循环利用设施;日光温室全部建为四代标准温室,拱棚全部采用钢管和氧化镁新型材料搭建[3]。在蔬菜和花卉的生产、种苗培育、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脱毒种苗快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鲜切花培育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以设施栽培为主的工厂化农业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

1.3 科技支撑体系健全

设施农业对品种、栽植、管理的技术要求高,在设施农业发展中,严把技术关,实行技术责任制,组建技术团队。主推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10项技术,技术到位率、新品种覆盖率、水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农机化水平等普遍提高。

1.4 种类和品种实现多样化

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发展带动了蔬菜、花卉产业的兴起,进而促进农业由单一蔬菜种植向蔬菜、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有效转变,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蔬菜种类主要有辣椒、黄瓜、西瓜,花卉以百合、非洲菊、康乃馨、剑兰、郁金香为主。景观苗木以高山黄杨、红叶小蘖、金叶女贞、樟子松、油松为主。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观念落后,种植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二是农户资金困难,资金投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三是设施园艺(花卉、果树)在隆德县刚刚起步,种植技术、销售渠道等关键环节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龙头企业发展设施农业的投融资渠道较少,带动力还不强。

3 对策

3.1 科学制订设施农业规划

在巩固、提升原有设施示范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在渝河流域有水源保障的区域集中搭建大中拱棚,空闲地搭配种植花卉、苗木与蔬菜,花卉以蜀葵、波斯菊等草本观赏花卉为主,蔬菜以甘蓝等叶菜为主,打造绿色屏障、白色温棚、靓丽花带相结合的生态景观带,形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带。

3.2 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力度

聘请国内外设施农业专家对农技人员、农民进行集中轮训,力争每户至少培训1名掌握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的明白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经营的积极性,增加劳力投入,切实发挥农民参与建设的主体作用。

3.3 加强农业信息网和农村信息网点的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网和农村信息网点的建设,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推介农产品销售信息,大力培育经济合作组织和营销队伍,抽调头脑灵活、善跑市场的骨干充实到隆德县蔬菜协会,广泛联系市场,确保农副产品高产出、销售快、有效益[4]。

3.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区内外企业积极投身和投资设施农业建设,完善设施蔬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产量链条,提高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最终使设施农业生产和销售各环节服务呈现系列化,产品走上产业化经营路子。

3.5 强化示范园区带动作用

按照“一个园区、一名专家、一名挂职干部、一个技术团队”的要求,强化政府引导、倡导社会参与、推行企业主导的运作模式,着力打造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断提升了园区技术到位率和科技入户率,提高了产业效益,从而带动各乡(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窗口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实现由分散、粗放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转变,农民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科学种田和农业产业化,最终有利于农民致富。

3.6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在稳定农村土地长期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有效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模式,实现了由农业变产业、田间变车间、农民变工人、分散变集约、低效变高效的新途径,真正实现企业盈利和农民增收双赢,推动了现代设施农业发展[5]。

4 参考文献

[1] 康义.宁夏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2(5):56-57,67.

[2] 何洁,张和广.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7-18.

[3] 杨文武.弥勒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245-246.

篇8

吉林市“三农”工作将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拓宽新边界上下功夫,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挥市本级4400万元“三农”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抓好一个重点,扭住一条主线,实现五个突破”。继续保持110亿斤粮食总产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以上。

抓好一个重点。就是启动建设温德河百里农园现代都市农业带,规划面积610平方公里,打造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城乡共建共美的农业现代化新区域。做优“五韵篇章”。一是围绕“农耕乡韵”,建设有机稻米生态农业展示区。把握产、加、销等关键环节,抓住土地流转、溯源管理、稻田景观等支撑要素,实现全程绿色可控生产,展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情画意。二是围绕“田园福韵”,向着十万亩寒地高效设施蔬菜、五彩水果和千亩食用菌产业基地方向发展。体现“春节到农家过大年”“早春到乡村去踏青”“初夏到农村品美食”“仲秋到田间去采摘”四个主题,让更多城里人到田园感受农业体验的幸福时光。三是围绕“展会新韵”,创新“一展一会”融合互动的产业集聚模式。“一展”是建设白山松水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一会”是构建农业多功能综合体,举办吉林乌拉农业嘉年华盛会。四是围绕“山水美韵”,抓好温德河流域生态治理。启动沿河景观路、西岸慢行系统工程,建设东北特色民宿区,实现全域全景。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五是围绕“冰雪凇韵”,建设“吉林雪乡”度假小镇。将关东雪乡风情与滑雪、赏凇等优势资源结合,让游客在寒来暑往间品味江城之美。

扭住一条主线。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加减乘除”做好农业现代化这篇大文章。一是做细加法,保障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重点建设50个设施农业园区,8个万亩林下产业工程,提升精品牧业渔业品质,体现“寒地、青山、绿水、沃土”地域特色,增加“名、优、特、新”产品比重。二是做足减法,厚植可持续发展基础。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5万公顷。建成2.6万公顷高标准农田、323个水利项目。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做优乘法,开展创业创新活动。鼓励返乡人员扎根农村,发展农业。探索在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批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四是做清除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年末力争完成确权归户,做好颁证准备。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先行先试,打破集体经济的“玻璃鱼缸”,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权利。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缓解融资难题。

实现五个突破。就是抓好5件事,快出成效。一是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上突破。抓好城区都市农业发展。指导36个重点乡(镇)制定现代农业规划。投资16亿元,实施21个项目,提升万昌、孤店子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水平。二是在科技新上突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搭建农业科研、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三个平台。壮大可视农业联盟,可视基地发展到50家,构建“闭环+透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三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突破。“六清”环境整治向镇、村全域拓展,建设9个新农村示范片区,栽树5.9万棵,改厕2.4万户,修路2194公里,让农村“亮丽起来”。建成一批生物质能源项目,开展秸秆成型燃料,户用改燃试点,年内综合利用秸秆100万吨以上,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完成1997户农村暖房子试点建设,让农民“温暖起来”。四是在脱贫攻坚上突破。完成贫困村、贫困户剩余“双40%”脱贫收尾工作,实现两年时间在全省率先脱贫。五是在农民持续增收上突破。开展农民收入倍增行动,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文件,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

篇9

关键词:镇江市;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41-03

1 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镇江市拥有2 651km2的丘陵山区面积,16万hm2耕地面积,5.33万hm2林地面积,8.2万hm2水域面积。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光、水比较协调,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蚕桑、茶叶、多种瓜果蔬菜以及各种淡水产品和畜牧产品。近年来,镇江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城郊型农业总体定位,发展高效、外向和生态观光农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镇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体表现为:

1.1 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建立 优质粮油、优质肉奶、高效园艺、特色水产、生态经济林业以及休闲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区域优势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以经济林、种草养畜、应时鲜果、无公害茶叶等为主的丘陵地区农业,以优质粮油、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为主的平原圩区农业,以设施农业、时鲜蔬菜和休闲农业等为主的城市郊区农业[1]。

1.2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从2012年开始,镇江市在市辖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职机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已确认镇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A级诚信企业59家、B级诚信企业154家。大力推进以标准化茶果菜园、标准化畜牧场、水产场为主体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共建设标准化园艺园23个,总面积达1 683hm2,建成标准化鱼池3 866.67万hm2,建成部级标准化养殖场4家,省级生态健康养殖场163家。全市“三品一标”总量达到1 03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955个(含水产158个),绿色食品57个,有机食品2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绿色生产资料1个。

1.3 休闲农业初具雏形 截至2015年底,镇江已有32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句容戴庄村由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它也是全省唯一获得此殊荣的现代农村。丹阳万新农庄和丹徒区开心农场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企业。另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提档升级创建活动,位于句容境内的江苏岩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四星级升格为五星级。镇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采摘为重点的农事体验模式、以人文景观为重点的旅游观光模式、以花卉苗木或植物园为依托的观光休闲模式、以现代农业园为依托的度假休闲模式等四种观光农业的模式[2]。

2 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休闲农业指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通过利用农业景观、农村环境和农业资源,以农村文化生产、生活为依托,以体验农村及农业生产为目的,具有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型态。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其集中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功能特征,实现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优势,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有效提高了现代农业各项评价指标[3]。

3 当前镇江市休闲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镇江市休闲农业建设与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市相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特色不突出 当前镇江制定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经营内容雷同,功能不配套,重复开发等问题严重。

3.2 经营管理粗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镇江的大部分休闲农业企业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经营较粗放,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休闲农业园区内住宿、餐饮、环保、卫生等缺乏规范操作,从业人员多为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缺乏休闲农业的服务技能,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3.3 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 当前镇江市加大了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力度,但是广大市民对于休闲农业仍缺乏了解,多数人都是在朋友的推荐或带领下才能找到农闲农业园,而对于每个园区里有哪些服务项目更是不清楚,尽管部分休闲农业园进行了一定的推广宣传活动,但力度仍不明显。

3.4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 发展休闲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旅游项目的推广,当前在休闲农业开发中,注重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存在,尤其是在引入商业投资后,原本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

4 进一步发展镇江市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领导,以政策带动发展 江苏省已经明确了全省休闲农业的主管单位为各市农业部门,为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制定了《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镇江市应进一步制定详细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休闲农业路线,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4.2 因地制宜,规划先行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科学的发展规划为前提,以“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为要求,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谐发展”为原则,避免雷同、重复建设,根据区域特点,做到有序开发。另外,还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互衔接,确保休闲农业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及可持续性。

4.3 组建协会,推动发展 为了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做好行业自律,通过成立休闲农业协会,加大对协会成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各园区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行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经营规范、服务周到、安全卫生,深受游客欢迎的休闲农业基地,推动农业休闲市场的发展[5]。

4.4 彰显特色,示范引导 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镇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与资源优势,将镇江的现代休闲农业做精、做亮,突出品味与个性,增强吸引力。同时,还应利用好镇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镇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加快谷阳镇槐荫村、宝华山千华古村等古村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历史风貌的再现和现代农业的结合,打造出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历史古村落。另外,镇江还应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重点休闲观光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村和精品“农家乐”,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档次和品味。

4.5 多远投入,吸引外资开发项目 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和关心支持。从2011年起,农业部、国土部、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扶持,省财政每年设立2 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示范村发展。随着休闲农业功能与效益的不断显现,镇江市应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农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的带动下,民间资本、外资也开始关注休闲农业投资,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6]。

4.6 加强领导,强化宣传 各级各部门应统一思想,创新思维,狠抓落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营造发展氛围,积极办好各种节庆活动,精心做好世业洲音乐节、句容草莓节、江心洲“柑橘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5 展望

镇江市休闲农业发展应紧紧围绕市委“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观光休闲农业内涵,突出休闲创意农业,拓展农业的产业功能,打破产业界限,一、二、三产互相渗透,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镇江市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速了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融合。在今后的发展中,镇江市休闲农业将重点打造三个观光农业区,即:城市周边观光农业区,突出生物科普教育功能;丘陵生态观光农业区,突出生态、休闲、观光功能;滨水观光农业区,体现农渔风光、水边垂钓、渔事劳作等功能,逐步提高现代休闲农业的外延效益。

参考文献

[1]安林海.镇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309-311.

[2]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09:38-45.

[3]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02:72-78.

[4]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30-37.

篇10

一、影响贫穷山区土地适度规划运营的首要缘由

要指导和规范贫穷山区土地适度规划运营,必需充分明确现期间的土地流转方法,深条理分析其影响土地适度规划运营的缘由,才干科学指导其有序流转、快速流转。据查询计算,年湘西州乡村土地运营权流转面积达18.2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9.2%;触及农户7.36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总数的13.8%。个中以转包11.8万亩、让渡1.2、租赁3.3万亩、交换1.3万亩、代耕等方式0.6万亩。为什么会呈现如斯项目繁复、内容纷歧的流转方法呢?究其缘由,首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政策机制不明。自1981年施行以来,贫穷山区大局部土地山林均按那时人口数分派给农民治理运营,留成于集体归村组治理的地块为数不多。加之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出台,而且将土地承包期直接延伸30年不变,林地和“四荒”等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50至70年不变,土地材料进一步被相对固定下来。而当前,乡村鼓舞土地流转的政策尚未出台,规范流转的机制不明,指导农民自在流转、健康流转的气氛不浓,可以借鉴的流转模本没有构成,多数农民担忧土地流转后难以回收运营权,甚至会损失土地,因此宁可土地撂荒也不肯意流转,致使乡村真正土地流转的户数不多、范围不广、比例不大。

二是土地行权人认同感分歧。农民是享有土地材料运营治理权的详细行权人,分歧的农民本质凹凸各不一样,对土地材料的认同感也各不一样,然后所发生的行为、采取的办法也不尽一样。恋土情结严厉的则宁可土地疏弃也不肯流转;恋土情结较重的则将土地材料交给邻里治理或请人代耕;恋土情结普通的则转包、租赁给别人治理,而思想相对解放的则盼望将土地材料质押给别人,作为异地经商从业的本钱。如斯一来,分歧的情结繁殖分歧的流转方法,进而构成当前乡村土地流转的转包、租赁、代耕、交换、出让等多种方式。

三是土地规划运作能力不强。贫穷山区土地材料多属丘陵坡地,平洼纷歧,不方便于机械化耕种治理,且栽种业所需的生产周期长,短时间难以奏效益。加之受交通、区位等瓶颈制约,运营土地的生产本钱偏高,综合效益偏低,与房地产等贸易性开发比较,个人或公司规划运营土地开展栽种业获利空间不大,农产物加工企业情愿前来投资落户的不多,无法产业化运作、规划化运营、集成化治理、高效化应用土地材料,致使土地流转工作滞后、速度迟缓。

四是土地撂荒糜费约束不力。乡村土地治理部分和村居委会因为对土地流转工作注重水平不够,当前整个工作基本上处于查询计算、数据分析的较低层面,对弃耕撂荒的土地没有开展本质性地指导和监管,征收荒凉费和依法回收运营权等工作流于方式,农民对节省用地、顾惜土地、正当用地的观念淡漠,对弃耕撂荒、不合法用地的司法律例习认为常,土地材料流转和应用与否无所谓,私自弃耕、撂荒、闲置土地和不肯流转、随意流转、肆意糜费的景象非常遍及。另一方面,参加土地流转的当事人不恪守商定,不按章做事,擅自更改合同、窜改和谈,私自改动土地农业用处的行为急剧增多,曾经危及到乡村的土地安全。

五是土地无序流转隐患不少。现期间,贫穷山区土地流转基本上以农民自觉流转为主,农户之间交换代耕所进行的流转,首要是口头商定,绝多数没有签署流转合同,少量农户既使签署了,最多也只是一些简略和谈,合同内容和条目极不规范。还,参与流转的农户由于土地流转的正当性注重不够,怕费事,基本上没有严厉实行请求、注销和审核等司法顺序,和谈恍惚、合同不清、责任不明等景象遍及存在,合同文本司法效能极低,潜在矛盾非常突出。特殊是近年来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移民后扶等“以地获补”惠农政策的施行,土地维权案件分明增多,恰是无序流转土地埋没矛盾爆发的详细表现。

二、指导贫穷山区土地流转适度规划运营的实际意义

一是缓解乡村用地矛盾,指导土地健康流转。随着乡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林权准则改革的深化推进,乡村土地承包运营权权再延伸30年不变、林地承包运营权再延伸30年至70年,整个乡村土地山林自1981年施行今后,其承包运营权相对不变,一些乡村“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矛盾日愈突出,土地运营权亟待流转予以均衡。还农民受后代入学、经商、婚嫁等要素的影响,构成无人运营的充裕土地急需流转。因而,必需实时指导,削减土地资源闲置、糜费和撂荒,保证健康、有序、规范流转。

二是优化装备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效能。随着党中心、国务院对“三农”政策的不断调整,乡村经济体系体例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产物、产业构造的不断优化和农业组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速规范乡村土地承包流转,加快土地资源优化装备,为高效益的农产物加工企业和产物供应宽松的发展情况,促进乡村土地规划化运营、集约化、高效化运作,然后最大限制地提高其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三是加快乡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据计算,年湘西地域有50余万人外出务工,以人平1亩土地核算,至少会有50万亩土地参与流转。假如科学指导这些可以参加流转的土地资源健康有序流转,妥善处理外出农民的后顾之忧,给农民让出空间、余出精神,解脱了土地的约束,安心外出就业经商,甩手大干,既可以支持城镇化建立,又可以到更宽广的空间获取更高的价值,为社会发明更多的财富。

四是加速产业构造调整,促进农业规划运营。积极开展“县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农户参加”的土地流转新机制,可以有用集中土地资源,加快充裕土地资源流转和集聚,支持栽种大户和农产物加工企业运营土地,引进和推行高新技能和高效种类,有方案调整农业产业构造,积极运用农业机械设备替代人力,迅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指导贫穷山区土地流转规划运营的有用路子

一是增强土地依法流回心识。增强土地依法流转,优化装备土地资源,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活动,是顺应新期间贫穷山区发展现代农业适度规划运营的客观需求,也是综合提高土地应用效率,促进乡村经济不变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行动。只要真正派过正当流转的土地资源,企业或个人才勇于勇敢地投资,甩手大干,安心运营。只要依法流转土地,规范流转土地的期限、条目等内容,才干从源头上遏制和削减乡村土地流转能够激发的一系列矛盾。因而,各级各部分要尽快改变思想,提高认识,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把规范土地流转工作作为关怀民生、关喜欢农民、关注乡村的大事来抓好抓落实。一直把依法流转放在工作的首位,坚持在“自愿、有偿、公道、公平”的准则下开展流转工作,切实维护好土地流转当事人的正当权益,避免强租、骗租等侵权行为发生。

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治理机制。要规范乡村承包土地流转,必需成立以县乡乡村经管部分为中间的土地流转治理机构,并按土地资源总量执行定性、定编、定岗、定人、定经费,层层专抓,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治理机制。负责土地流转的机构要增强对乡村土地流转状况的查询研讨,把握乡村土地流转变态,分乡镇坚持土地流转台帐,搜集土地流转供需信息,规范流转合同文本,改变土地运营权证,查询和处置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等工作,而且组建好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认真搞好土地流转进程中的供求注销、信息、项目推介、中介协调、指导鉴证、跟踪服务和调处纠纷等服务工作,指导乡村土地正当、健康、有序流转。

三是规范土地流转律例系统。在遵照《乡村土地承包法》和《乡村土地承包运营权流转治理方法》等政策律例的基本上,结合完善乡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林权准则改革等惠农政策,研讨和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本区域土地流转的政策律例系统,确立响应的法律主体和步队。一方面,要在尊敬农民志愿的准则下,科学编制乡村土地施行流转方案,鼓舞、指导农户依法流转土地承包运营权。在流转进程中采取花样统一、内容规范,流转方式、流转期限及当事人两边的权益和任务相对明确的流转合同文本,进一步细化土地流转的范围、顺序和方法,促进乡村土地流转工作准则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糜费、闲置和撂荒土地要停发粮食直补、粮种补助等一切政策性的补助,并按规范收取必然金额的闲置费;延续二年未运用的丘块,要依法回收其运营权。对骗租、强租、倒包等不合法行为的依法查处;对不按流转合同履约、私自改动土地农业用处行为的依法告状,终止流转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