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大量的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现阶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佳途径就是实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还能从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获得成就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1]。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场所,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教育内涵的完善实现人才素质的培养,为社会提供创新型的人才是目前高校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性问题。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当下就业形势要求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理念
目前高等学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要场所,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并且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活动也受到外界的高度关注。长时间以来我国大学生处于分配工作的状态,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也被忽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逐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下凸显出来[2]。目前大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不能准确定位,对自身需求和社会要求不明确,无法在符合自我就业目标的前提下实现自我价值,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紧缩期,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环境处于比较尴尬被动的局面。并且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沿用传统的重理论教育,忽略综合实践的教育模式,造成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处于劣势,大学生需要的实践能力无法在学校得到提升,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大学生自身并为从实际出发,造成就业市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相脱节。在目前紧迫的就业形势推动下,转变传统的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突破口,实现大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3],成为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
2.创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内涵。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解放,同时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能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的创业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倡导创业精神,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将大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创业实践中,在创业实践中形成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是市鼍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参与,只有创新创业人才的大力参与和支持才能促进经济高速、高质量的发展。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能促进自身的实践能力不断地提高,并且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形成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企业的生产劳动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际影响
1.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最佳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提升大学生的结业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能从深入改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改变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消除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障碍因素。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他们有较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积极性和进取心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大学生的能力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实现创业的理想,实现自身的抱负。创新创业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的就业障碍。
2.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且提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实践完成的。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充分地将自己在校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能真正地意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在校学习。同时创新创业实践能有效地提升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积极地了解社会就业发展动向,为今后就业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能够增加学生专业及实践水平
研究者提出就业工作者需要七种基础专业技能,包括了基础技能、基本能力技能、沟通技能、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群体交往能力、影响技能等。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际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积累,通过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实现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用人需求,了解单位、企业用人需求,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我的沟通技能和群体交往技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4.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能在社会中创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事业,而这方面的能力正是目前大学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所需要的。现阶段的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因此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能充分弥补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提升过程中的缺陷,使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体验、竞赛科研、创业辅导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的主动性
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率。因此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的就业需求,了解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主动地学习就业方面的知识,提升就业的主动性。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社会的变化不能及时掌控,作为就业主体,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现阶段的实际就业环境,体会当代经济发展的强烈竞争氛围,才能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自身的能力,促进自我发展使之与市场发展相吻合。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此目标作为教育的具体目标,也要以此作为教育的最终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在就业选择和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学生的发展长期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制约,在创造性方面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现阶段仍然有许多的高等院校没有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也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观念造成教学方法上的单一和枯燥,学生长期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出现懈怠的现象,甚至长期呈现出被动学习的局面。高校肩负着教育的使命,同时中国的教育也正在历经深刻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无论是从课堂教学方式上还是从课外探究的方式上,将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高等院校还应打开校门,广泛吸收其他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以学校本身的创业环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大量的模拟实践或体验式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对创业意识的理解,激发创业的热情。
3.通过创业创新教育中的实践方式,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高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学生通过实践能有效地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就业整体情况有所了解,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大学在校期间,大学生很少关心学校外界发生的事情,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的趋势没有整体性的概念,因此导致在就业时出现手足错乱的状态[4]。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从世界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局面为学生做出详细的就业发展计划,分析创新创业的热点项目,促进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新的认知。
4.通过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创新意识、观念和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摒弃原有的学生以考试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思想观念,同时要改善学生由于升学而产生的压力,以及对就业认识的不充分呈现出来的被动就业的状态。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在就业和工作中充分发挥出积极主动性,主动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快速地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我位置。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提升都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能为以后的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新A,周 月.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英国高校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3-50.
[2]陈 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影响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结构中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其就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迫切需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特点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导致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降低,尤其是由于处在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很多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都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也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城镇的发展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也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开始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企业基于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趋势的预测,开始减少新员工的引进。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使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区域就业形势差别较大,整体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此外,企业用人成本也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也不利于企业吸纳大学生。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特点
受经济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就业观念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经济利益,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平台,在区域和行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区域和城市,因此,出现了“北漂”、“蚁族”等群体。大城市在发展资源和平台上,更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小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此外,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选择,相反,中小企业则受到冷落。其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有所转变,随着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竞争更加激烈,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面对压力、疏导压力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就业选择上往往比较盲目,缺乏目标和规划,甚至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以逃避的方式和消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信,增加了心理压力。此外,在就业定位上,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定位。进入大学后,盲目参加各项社团和校园活动,对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技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面临就业选择时,才发现岗位的能力需求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差较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当前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
(一)就业岗位有限
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在就业拉动能力上,有所减弱。同时,因受教育体制改革影响,高校的扩张政策导致了大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人才供需的不平衡,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倾向与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上看,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需要较高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局方面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但同时,由于我国第三产业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欠发达,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无法解决大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更强,无论是在薪酬水平、发展机会、职业成长、还是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而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地区,则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到大城市去奋斗和拼搏,导致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过剩,竞争日益激烈,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域和农村则由于缺乏人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对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高素质专业性人才是经济建设的智力保证,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现代企业也更加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当前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二)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力较弱。促进大学生就业,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党的十上,进一步稳定了深化产业结构,发展高回报、高效益、低能耗产业的经济建设策略,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大学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路径探索
(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
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拉动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根据2013年经济形势报告显示,过去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能拉动100万人就业,这个数字经过经济转型和调整还在不断提高;目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能拉动130万—150万人就业。可见,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坚持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同时加大力度,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二)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
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应坚持扩大内需,鼓励居民消费,以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动力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第三产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大力发展金融、现代服务、交通运输、文化体育、信息等产业。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三产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迫切需要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支持和鼓励小微企业的发展,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同时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创业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能够带动其他人的就业,从而提高社会的就业容量。政府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扶持、降低创业门槛等手段,减轻大学生创业成本和压力,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增加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抗风险能力。将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作为典型案例,加强媒体宣传,发挥其模范和榜样作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回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拉动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也导致了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发生转变,同时缺乏明确的就业定位,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而经济发展也使就业岗位更加有限,大学生就业倾向与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也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面临这种现状,应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峥,简国民,李善佳.地方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数学教育报,2012,(5):61-63.
[2]庞金玲,王艳明.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3]葛淑芳,孙永林,孙健.浅谈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2,(17).
[4]徐幼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9):50-53.
[5]张清芳.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Logit模型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75-180.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
所谓自主创业,是指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以及其他因素自己创办实业,解决就业问题。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而是主动地为自己以及他人创造“饭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堪称当代经济奇迹。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也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
一、大学生创业是我国创业的大势所趋
据统计,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先后出现三次自主创业,在30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自主创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年)间,一般以无业人员为主,主要是小商品贸易,尤其是南方省市较为集中,结果成就我国第一批富人,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第二次自主创业是在1990~1996年间,以国家公务人员离职创业为主,主要以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经营一些企业,即俗称“下海”,成就了一大批轻工业和改制企业,实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促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第三次自主创业是1999~2005年,这一时期创业主体人群有两类,一类是网络精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普及,中国的阿里巴巴、百度、搜狐等著名网站都在这一时间成功创业,创新发展出新型互联网行业。另一类是由于国企改制,减员分流出现的人群,由于失去工作而被迫进行创业,主要靠他们的技术、经验从事维修、零售等服务,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中国将迎来第四次自主创业潮,这一阶段自主创业者主体是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大学生创业已成为高校校园里“点击率”较高的词汇之一,也是目前社会上较为热门的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不过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很低;创业质量不高,多数大学生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如餐厅、家教、零售等科技含量低的行业。
客观地分析,除了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外,我认为,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外在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在大学生是否选择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社会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大学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出现大学生“毕业意味着失业”的现象。就这两年来说,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是历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而2014年全国有727万大学生毕业找饭碗,再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之难,失业人数之多,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现实。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之路。
其次,大学生就业制度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而大学毕业生从“工作找我”到“我找工作”再到“我去创造工作”,这期间人们经历了思想和认识上的艰难转变。长期以来,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后,才去考虑创业的问题,以致形成了大学生“无业才创业”的错误认识。
再次,大学生自主创业迎合了产业发展转向“知识经济”的趋势。为达到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借助学习力和领悟力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具有创造性思维和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的力量,社会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由此而言,社会渐渐开始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公众舆论氛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政府越来越大的重视以及社会给予的关心支持,大学生创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2、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它对学生影响也是最大的。大学生是否会选择进行自主创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教育。
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要有创业意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创新求变能力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就需要创业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是一种“应试教育”,即使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以文凭(学历)衡量能力标准,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矛盾遂成为各高校的心腹之患。为促进大学生创业,近年来许多高校采取了开设创业培训课程、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和高科技创业园区等做法,但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大学进行“创业教育”的方式流于形式,已经开展的创业教育也只是重视普及一些创业理论知识,还是一样用单方向知识传送的方式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引导他们发展创新思维、产生对市场机会的敏锐认识,缺乏实践指导。创业能力不足也导致了学生自主创业较少、成功率比较低。
3、家庭影响
在大学生是否选择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学生的家庭背景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各种家庭因素中,家庭条件和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两种影响因素。
首先,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因为有资金和信息、人脉资源等支持,敢于创业。经调查,有不少大学生创业者是家庭为他们提供了启动资金。还有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家庭主要成员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或影响,能结识一些有利于从事创业活动的关键人物,对其创业有很大帮助。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创业者会更加在乎创业的成败,考虑创业将会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其次,家庭教育模式会影响下一代“生存能力”。如果能获得创业意识的培养,无论家庭条件好坏,对创业者来说都有可能成为有利因素。由于中国的传统习惯,许多孩子大都是享受父母的宠爱,对父母的依赖过于强烈,习惯于接受到手的工作,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在创业问题上不够自主。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市场化经济运行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化意识的普及与深入人心,现在的家长们正慢慢转变教育观念,开始注重对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是教育改革
通过对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外在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校园教育缺乏对创业教育集中的、系统的和全面的研究。创业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我国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是解决当前及今后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方法。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的人才,这一教育形式不以单一专业知识或技能的传授为目的,而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与传统就业指导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像传统就业指导教育一样用课程内的知识和系统逻辑阐述一门学问,而是调动学生所有的相关知识、技能、心理品质去解决一个创业课题,让学生意识到创业需要把握的原则,掌握一些创业的操作方法。
篇4
我国进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正在进行重大的改革,市场经济渐趋成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市场充分激活,为更多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呈现出一片大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更多人立志创业,希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环境中大展身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拐点,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更加先进的高科技技术行业提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务之急。创新创业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更加积极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大学生创业,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创业条件,让更多有志从事创业的大学生都有更可靠的保证,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再循规蹈矩,积极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依靠创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争取更多的市场,赢得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与更多跨国企业进行全面竞争,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出路。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是高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创新创业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进一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思政内容结构体系,确保教育内容更接地气,还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思想政治更好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应用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创创新以精神创业理想,造就更加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专业学习,并且与专业学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理论,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创新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思维。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鼓励更多大学生将专业与产业相融合,以此来寻找更好的创新支点和创业契合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综合素质,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提升他们应用对风险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立志创业或者创业成功,但会影响他妈的终生,创新精神不仅决定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更决定了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创业不仅让大学生在高校能够真正的认识感悟,更让学生一生都努力去实践,让大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一直都走在创业的路上,创业的激情始终不减。这样既能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更能够让创新创业教育不急功近利,扎扎实实地推进理论和实践教育,让高校大学生先具有相应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业经验,引导学生做好创业规划,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迈好人生创业创新的第一步,走好创新创业最为坚实的一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充分解放思想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是时展的需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既要注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和综合素养;更应注重教育改革和创新,融入更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此来培养创新创新创业人才。为此,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首先更新理念,解放思想,接纳更多的新事物,选择更好的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环节做好创新创业渗透,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精神,培养创业理想。做好相应的创业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知识点和实践都与创新和创业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够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近学生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时效性和实践性。
篇5
关键词:拇指营销;校园生活;大学生消费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08602
拇指经济由短信时代过渡到校园生活APP时代,通过研究分析其性质和特点,了解了其中所呈现的校园产业链性价值――大学生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对拇指营销作出了一定的经济贡献;另一方面,拇指营销拉动了相关校园电商产业经济发展。因此,本项目以重庆文理学院在读学生为蓝本,进行调查研究和辨析关于“拇指营销”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影响。
1拇指营销对校园生活的意义
1.1提供校园便捷服务,提高校园品质生活
国内外手机软件服务行业以及电商(新媒体)销售行业发展已逐步完善,“校园手机软件用户扩大化”和“拇指消费群普遍化现象”明显,因此,本项目以大学生为切入点渗入,揭示了校园“拇指经济”的发展规律。拇指营销的运用与推广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品质生活方式,其发展造成了校园消费结构产生巨大变化。例如,手机充值一卡通、快递签收、外卖订单、甚至学费缴纳等动动拇指便完成整个交易过程,拇指营销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完成各项琐事,拇指便捷服务可谓是造就了21世纪的新校园新品质新生活。
1.2发展校园团队精神,开发校园创业模式
拇指营销是当今大学生创业的理想方向,组建和培养优秀的拇指营销团队,利用校园有利人力资源铸造大学生团队精神,开发了校园创业的新模式。拇指营销推广的两大必要条件是发展主体和手机载体。手机软件载体为主的拇指经济以类似于植入方式存在于手机之中,并以辅助人们生活消费形式高速运转,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利用拇指营销“零成本”创业提供所需前提条件;营销传播源保证、人口传播基数大,是“零成本”的营销另一途径,促进大学生利用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新型创业。各项数据表明,综合拇指营销多方面优势,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低门槛的新平台。
1.3规范校园管理体制,深化校园理性消费
通过对2014-2015学年度重庆文理学院全体在校学生整体消费情况调查分析,了解“拇指营销”对大学生消费影响程度,发现校园移动手机用户群已进入发展成熟阶段,拇指消费平台多面体系形成,满足了主体差异化对消费的不同需求。探讨研究拇指营销对重庆文理学院在读大学生生活消费方式的实际影响和改变,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拇指经济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考验校园电商的信誉和促进校园信用体系发展,完善拇指经济为主的电子经济体系,规范校园管理体制,深化校园理性消费,以期“拇指经济”在校园中规范化方向引导,调整大学生生活消费方式合理化、结构化。
2拇指营销对校园生活的影响
2002年一根发短信的“拇指”传奇般地救活了“眼球经济”,“拇指经济”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经营模式,成了中国网站一大盈利支柱,走入了当下校园生活。那么,拇指经济能否真正成为一个无尽头的市场,取决于三个因素:技术、内容、资费。而国内拇指经济遇见了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存在传统营销禁锢发展、手机载体存在风险、消费行为难以控制、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等问题。因此,校园拇指经济发展现状虽呈现良好趋势,但上升速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2.1传统营销禁锢发展
目前,出现了手机银行、向上理财等拇指新应用,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仍无法达成令人满意的商业化运营状况,尤其是在学校,学生对拇指类型手机理财产品缺乏认识,传统理财方式仍居高主导。校园无线互联产业需再创奇迹,“拇指经济”任重道远。传统门窗企业,因受互联网短时间窜红且销量稳居高位的品牌打击,开始意识到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营销的重要性,传统营销结合O2O模式再创佳绩,校园拇指营销方式是否止步于线上销售而忽略线下关键性。面对传统营销的创新挑战,拇指运营者应深刻认识到,两种营销模式是相互依存且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应结合发展开辟新道路。
2.2手机载体存在风险
调查数据表明,拇指经济在校园中发展方向仍有待调整,朝向健康良性引导留有空间。拇指经济营销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是其问题存在的内在因素之一,网络数据显示,一个基站支持流媒体的用户不超过10个,即在5平方公里的小区内,只有不超过10个用户可以享受流媒体服务,严重制约了手机通讯、手机电影和手机游戏的发展,当涉及经济问题时,学生对其选择将更加慎重;其次,未来出现的手机病毒、手机信用卡安全问题,都是对技术的挑战,拇指经济校园化未来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引领和保障。
2.3消费行为难以控制
消费载体移动化与消费主体差异化两者发展趋势必将影响校园生活消费方式。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大软件使用人数参差不齐,层次不同,造成消费观产生误差情况,大学生对消费文化的理解差异会误导大学生拇指经济恶化走向,例如,“双十一”购物节高校学生贡献率不低于八成,多属于不理性消费,学生个人消费行为实属难以控制现状。如今,以个人移动终端为平台、人机之间互动为传播方式、海量信息和高度普及的通讯网络为依托,向学生传递多种消费信息,消费自制意识较弱的学生将无法筛选对自身有利信息进行消费,造成助长不良校园攀比风气的局面。
2.4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国外市场随着其手机APP发展体系完善,手机普及化早,拇指经济”发展快,完善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速运转,对欧美国家学生独立创业意识强产生了一定激励作用。媒介技术不断革新,第五媒体――手机短信占居新领地。短信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等限制,几乎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为校园创业提供传播新途径,校园拇指经济逐步显示其市场号召力。然而相对于国内市场属于后兴经济,“零成本”拇指营销的“诱惑”下我国校园却止步于跃跃欲试而止于行动或是虎头蛇尾式创业失败场面,导致我国学生创业热情遭受打击,自主创业意识更显薄弱。
3拇指营销在校园生活中规范与对策
整合所有调查数据,发现存在问题,最终结果分析将提出改变现状的有效措施和途径,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作出何当调整,以保证校园拇指经济的高效运行,完善校园拇指经济体制,从而达到促进整体经济效益增长的目的。
3.1认清拇指经济性,调整营销的方式
拇指经济面对传统营销创新挑战应正确认识与看待,并调整营销方式,保证校园拇指经济的良性发展。无论是拇指营销还是传统营销都不光是看规模数据,可持续发展才是追求经济保障的目标,因此,应根据社会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政策的颁布,对校园拇指营销作出具体调整方案,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两者竞争的同时应重视合作,更重要的是营销方式在行业内校园中的声誉、号召力有待提高,将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作为绩效的重要衡量标准。
3.2维护拇指数据库,用心提高销售度
手机专业技术水平是体现营销水平高低的考量条件之一,将提高其质量为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来维持拇指经济数据库,减少病毒阻力,是提高拇指经济水平和发展营销质量向里程碑方向的迈进。
其次,整治手机载体存在风险这一问题离不开强力的行政介入,既要强化网络监管,又要对助恶平台严格问责追责,用心提高拇指营销质量。最后,对发展拇指经济载体的同时可与金山毒霸等杀毒软件进行联合绑定,从而保证拇指数据库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交易,提高校园拇指经济整体销售额。
3.3提高定位准确性,加强学生自律性
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受众,表明学生族是除了白领外拇指营销推行的有效推力,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考虑,拇指经济在校园生活中的推力与拉力应做到有效制约,做到对在校大学生拇指生活的明确导向,加强学生自律性,帮助其树立正确消费观,确保校园拇指营销对大学生消费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发展趋势,避免滋长校园不良攀比之风。
3.4明确学生创业路,完善发展保障体系
拇指营销为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提供了有效平台,创业方向仍需加强引导,避免创业出现“虎头蛇尾”或松散经营导致创业项目以“后续资金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等原因失败告终,影响后续学生创业热情,应该明确学生创业方向,以长远经济效益优先、依托资源优势设立以及创新营销发展等原则为发展对策,同时,政府创业扶持政策发展保证和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是实现学生创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
4结束语
本文通过了解对2014-2015学年度重庆文理学院全体在校学生整体消费基本情况,对拇指经济进入校园生活后对在校学生影响程度深入调查后,开始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及研究,学生通过拇指消费,如网上购物、短信订餐消费等数量、频率、影响程度等建立相关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为其提出了拇指营销推行中存在问题相对应的建议及对策,完善了相应措施,为促进校园正确消费观及拇指经济在校园生活中良性循环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析儿.拇指经济――如何让它更经济[EB/OL].http://.cn,20080413.
[2]蒋金华.对手机短信――拇指经济的反思[J].消费导刊,2008,(09).
[3]袁嘉彤.拇指经济――商机无限[EB/OL].http:///view,20060614.
[4]鲍海君.消费者接受行为对住宅市场手机营销策略优化的启示[M].深圳:特区经济出版社,2014,(08).
[5]曲国丽,刘聪.经济发展潜动力型大学生船业也远去的建设原则与标准界定研究[J].经济视角杂志社,201310(02).
篇6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地方经济;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12-02
一、引言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高校通过向社会输送各类型的人才来展示其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同时,地方高校的发展也依赖并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1]。因此,本文通过对留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与当地GDP的关联度的估算,来说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是灰色系统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基本上灰色关联分析是依据各因素数列曲线形状的接近程度做发展形势的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的概念,意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简言之,灰色关联分析的意义是指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如果两个因素变化的态势是一致的,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则可以认为两者关联较大;反之,则两者关联较小。
三、实证分析
以江苏省泰州市为研究对象,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和《泰州市统计年鉴2013》数据资料,我们选取2001年至2012年本专科招生数、本专科在校生数、本专科毕业生数三项指标来代表该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指标。2001年至2012年泰州市此三项指标的演化历程如图1所示。
选取2001年至2012年该城市培养的大学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作为地方高校对地区经济贡献的贡献指标,得到2001年至2012年留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与当地GDP之间的演化历程如图2所示。
由图1可以看到,泰州市本专科招生数、本专科在校生数、本专科毕业生数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由图2可以看到,留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与当地GD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下面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理论进行定量的分析。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得到江苏省和泰州市本专科毕业生数、本专科在校生数、本专科招生数与国民经济各指标间的灰色关联度,如表1所示。
可以看到当前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国民经济指标的关联程度均大于0.5,但均低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说明泰州市的高等教育正逐渐融入泰州市地区经济发展,但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公共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集聚效应,打造高等教育区域中心。高校应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集中力量,凝练特色,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2]。
下面,我们继续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计算当地就业毕业生数量与GDP关系的灰色关联度,如表2和图3所示。
当地就业毕业生数量与GDP关联度为0.6926,表明GDP与当地就业毕业生数量有较强的关系。首先,政府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留在地方,这是培养地方高校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就业观的保障。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宣传优秀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引导学生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规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等,这是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就业观的基础。
四、主要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地就业毕业生数量与GDP联系相对紧密,毕业生对地方的经济发展有一定贡献,因此需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但是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4],在认识上或行动上常常出现一些偏差。为此,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应联手为大学毕业生做好就业准备工作,创造就业条件,今后地区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予以大学毕业生平等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以稳定住房、稳定职业和稳定收入为标准,把各种不合理制度剥离出去;其次,建立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再次,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化就业信息服务网。同时,应该多组织活动让学生参加课外认知实习,增长社会工作经验,让社会更加认可学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刘伟洁.地方高校毕业生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关联分析[J].内江科技,2011,(10):153.
[2]樊乐,朱鸿翔.浅析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135-136
篇7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思政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纲领和重要依据,高校学生则是我国经济建设、直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对高校学生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思政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保持高校学生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步伐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政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1.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同时更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对高校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关注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扮演好自己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角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理想和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先辈们在长期探索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是通过反复实验践行出的真理及真知,同时更是符合当前我国发展国情、有效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有效进行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思政教育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开展来说,不仅能促进学生精神状态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还能为学生个人理想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创造航标、提供方向。
二、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思政教育开展的具体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及内容有了了解和认识,基于这一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现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与策略:
1.课堂育人,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认知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大学生系统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重担,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主渠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为思政教育的中心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首先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及模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全过程。
2.文化熏陶,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参与积极性。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校风建设、稳定校园氛围、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校园文化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报纸、书籍、广播等传媒手段,注重运用互联网络进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培养,既要用教育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又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鞭策人,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重点,使社会主义更深入学生的思想。
3.社会实践引导,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实践性。实践活动对于促进青少年融入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增加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从自身、从小事做起,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及历史使命,正确处理生活中出现的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冲突,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把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思政教育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开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引导当下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新时期有了新的目标及任务,当代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及接班人,只有大学生认同这一道路,他们才会明确自己的任务及人生的发展目标。高校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纳入到高校必修体系中,以符合学生特点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引导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发展,保证高校学生群体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杨静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全过程与践行机制研究[J]. 才智,2014,24。
[2]王继云 朱宗友 张继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思政教育――基于对皖北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调查数据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篇8
关键词:京津冀 协同发展 高校毕业生 就业路径
一、调研目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无疑为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出发点,优化调整城市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资源共享,构建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以实现区域互利共赢。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战略背景,对河北省大学生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河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高校数量众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省的难题,大学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战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为深入贯彻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的重要决策,准确把握我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阶段性特征和主要矛盾,摸清我省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路径和高校学生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提出科学的合理化建议,因此课题组开展了本次调研活动。
二、调研方案及实施
(一)活动的组织
为保证本次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课题组制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问卷》、《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等调查问卷,并做了网络问卷,确定了调查院校,并且从调查的对象、方法、实施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方案,课题组分为3个调研小组,统一组织深入到各高校进行调研活动。
(二)调研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5年5月至7月。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网络问卷等方式,调研范围包括唐山市7所高校,并有20余所省内其他地市院校参与了网络调查问卷,调研对象包括就业部门领导、院系书记、辅导员和高校毕业生及在校学生等。
(三)调研问卷的编制、发放与回收
为提高本次调研的科学性,保证信息收集的真实性,课题组针对就业工作人员和高校学生分别发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问卷》、《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等调查问卷,并做了网络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931份,有效率93.1%,课题组对回收调查问卷进行了审查整理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研数据分析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为使调研对象分布合理,选取的调研对象主要包括就业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在校生和毕业生共计1000人,有效回收问卷931人。在调研的学生中,男生521人,女生410人,本科生367人,专科生564人,省内生源768人,省外生源163人,通过对这些对象的问卷调研,能相对客观地反映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就业地域的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选择在河北省内就业的有602人,占比重达到64.6%;选择京津地区就业的260人,占27.9%;选择东部沿海地区的占46人,占4.9%;选择其他的23人,占2.6%。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看到了河北发展的机遇,愿意在河北省内就业。
(三)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自我认识
大学生对当前就业问题的认识,包括对当前就业形势、获取就业信息的方式、就业渠道的认识等,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在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上,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483人,占51.8%;选择形势一般的257人,占27.7%;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的165人,占17.7%;选择不了解的26人,占2.8%。在获取就业信息的方式上,85%的学生都选择了大型招聘网站、人才市场和校园招聘会,选择其他方式的占11.3%,有4.7%的同学选择不知道。在就业渠道上,选择家中安排就业的有70人,占7.5%;选择就业压力大但只要完善自我,就业不是问题的674人,占72.4%;认为就业太困难,没信心的187人,占20.1%。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一是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但是对其严峻性还有些认识不足,应加强就业形势教育;二是在就业信息了解和就业渠道上,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态,能主动把握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途径分析
大学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了解情况包括,很了解的28人,占3%;了解一些的329人,占35.4%;听说过的535人,占57.5%;不关心的39人,占4.1%。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在是否选择于河北省内就业的问题上,选择非常乐意的占747人,占80.2%;选择不一定的94人,占10.1%;选择不愿意的90人,占9.7%。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途径选择上,选择报考机关事业单位的427人,占45.8%;选择继续深造的289人,占31%;选择基层计划的48人,占5.2%;选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167人,占18%。
通过上述调研可见,一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认识上,比较了解这一战略的学生相对较少,大学生要多学习了解相关知识,抓住战略机遇;二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选择在河北就业的人数超过80%,在就业途径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更趋于理性,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热情也更加高涨,这说明学校和政府在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支持上,效果已经显现。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
首先,交通的便利。交通一体化,一小时经济圈的建立,为京津冀范围内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减少了生活压力,同时也为大学生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助力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给河北经济发展注入大量经济血液,经济的增长,产业的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必将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势必超越第二产业,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河北大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第三,北京、天津是全国科技人才的聚集地,聚集了全国1/4的重点院校,1/3的科研院所,1/2的两院院士,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将借力京津人才优势,助推河北产业升级,在人才交流的过程中,将为河北的大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加快河北省大学生快速成长,同时为胜任转型升级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带来诸多挑战
首先,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河北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就业上不是优秀人才的首选之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河北省的经济必将得到长足发展,势必会吸引众多优秀学子到河北省就业,这样对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将形成一定压力,对于河北大学生无论从学历还是能力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对河北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河北省是教育大省,却不是教育强省,学科竞争力上与京津一流高校相比,还有差距,河北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部分学生就业力准备不足,就业心理缺乏,对自身资源的整合能力差。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促进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分析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大学生要想抓住机遇,高校要调整办学思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学生自身也要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
(1)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实施者,其职能包括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因此,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应成为河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河北省各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结合区域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借助京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培养符合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突出有别于京津名牌高校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量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2)河北省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努力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为省内高校发展奠定基础,为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铺平道路。
(3)大学生要抓住机遇,积极提升自身素质。一是大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分析完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职场观念,做好人生合理定位,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在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已成为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要调整心态,对现实要以平和的心态加以接受,调整就业期望值,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了解自己到底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到企业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三是要有进取心。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要坚韧不拔,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在实践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参考文献:
[1] 刘晓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 439.
篇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迎来了中国的炒股热,从学生到退休大爷,全国47%的居民表示有炒股经验。根据去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股票的发行从1991年的5亿股发展到2011年的367.19亿股,可以说继07年股市上涨之后就掀起了炒股的浪潮,炒股已经风靡全国上下。
而高校大学生在近年来可以算是炒股潜力军,高校大学生(特别是相关专业或者期望从事此行业的)比成年人更具国际视野,他们清楚的认识到炒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是股市的新生力量,可以为这个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所以对大学生炒股调查是必要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参与股市的情况,以“大学生炒股状况”为主题,以问卷形式对西南科技大学生在校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作为国家“栋梁之才”对于炒股的态度、看法及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于我们大学生参与股市的意义认可程度,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以后的股市发展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二、高校学生炒股现状调查
(一)调查范围、方式、内容
调查范围:针对在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为对象,主要为本科生,无专业年龄之限。
调查方式: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并与接受调查者进行一定内容的询问,对特别影响大学生参与炒股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大学生况。
调查内容:主要是关于大学生参与股市的情况。大学生对炒股的态度及动机;大学生炒股的优势对及自己生活学习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炒股的资金来源及对股市的了解;大学生炒股未来设想。
(二)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5份,回收率达87.5%,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为107人占59%,女生为68人占41%,由于我校的男女生比例失衡,出现被调查男女生人数的不均衡。
三、大学生炒股态度及动机分析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看,一部分学生对炒股是持大力支持的态度,他们参与炒股的热情还是比较高,认为不需要炒股的同学占一部分,其中30 %的人大力支持炒股,70%的人不是股民,而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是很多,加上资金的周转问题,普遍对股市及炒股的关注度一般,如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炒股方面的知识讲座,大学生对炒股认识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股市监管力度不满意的占了很大的比例为70%,可见对其信任度不够,而参加炒股大学生为40%,由于时间限制、不了解相关信息 没有兴趣、其他原因等没有参加过的占30%。
另外,大学生因为家里人在炒股并支持自己炒股而参加炒股的占炒股人数的29%,跟风炒股的占25%,想赚钱的占15%,剩下一部分为与本专业相关专业,炒股的原因就是想提前试一试,提高自己的专业性。结果如下图:
图1 大学生炒股动机统计
根据下面股市监管力度的图表,我们也不难想象,股市的监督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炒股的热情,也阻碍着股市的向上发展。
对股市的监管力度
满意30%
不满意70%
图2 对股市的满意程度统计
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股市的关注度不够,参与炒股的大学生很少,并且对其监管力度不满意,由此,应加大对股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需要透明的监督机制,过程和内容的透明也会加大股民的信心与热情。
四、大学生炒股的优势及对生活学习的影响分析
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是整个社会的精英军,他们的学习能力强,精力旺盛,大学生炒股优势十分突出,他们自己认为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呢?49%同学认为学习能力强,快速掌握是大学生的必胜武器;20%认为大学生年轻,输得起;另外有老师、同学可以咨询也成为一些同学的选择;不过也有10%的同学对大学生炒股能力深表 怀疑,认为其完全无优势。大家可能是觉得大学生软件在手,而硬件却不是自己说了算,难免体现不出自我的优势了!结果如图:
图3 大学生炒股动机统计
在优势之下,炒股真的很适合这些年轻气盛的青年人,但炒股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无法确定的,调查结果显示,炒股也是有负面作用的,毕竟这不是学生哦该做的,他们必须以学习为重,并且承受能力也是不如在社会打拼的成年人。一些学生认为炒股对学习上完全没有影响,但在课堂上老是想着股票并且认为炒股耽误了一些功课和学习,并渐渐无心向学的也大有人在,也有一些同学被炒股改变着,他们认为炒股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认为现在专业的知识作用不大,给自己重新定位新的人生道路。当然硬币都是有正反两面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大家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好的效果。图表可以清晰的反应出这些情况:
图4 炒股对大学生影响情况分析
综上所述,炒股相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自身的优势需要好好利用,同样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应该合理避免。
五、对炒股的未来设想
不凡在文章中说:“中国股市在未来要发展,必须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依靠企业发展。企业发展要有资金,要资金只有上市。以后中国的企业会全部上市。股市缺少资金承接怎么办?一是降低股价;二是扩大资金来源。股价可以到5分钱一股。资金来源可以发动全国人民炒股。中央总书记带头,全国公务员每人每年必须拿出20%存入股市,一年内不准抛出。城市每家,农村每村有电脑可以炒股。开户资金是50元,买10股起步。免税。开放夜市,每晚7:30-10:30开市。农民和上班族都可炒,T+0交易。”
这种想象下赚钱快不过炒股,现在中国所有大学全增设“炒股学”。 许多大学生都清楚的意识到股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打算加入金融工作中,有的立志加紧时机在金融界出人头地。亲身参与到炒股中,能够更加真实的感受金融的力量。
篇10
关键词:“双创”;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刺激下,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愈来愈严峻。国家为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在建立健全以及逐步完善就业环境的时候,开始着力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以此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而公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实践形式,已经在西方国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包括河南省在内的我国诸多省份与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涌现出了规模庞大的非盈利组织与带有公益性质的相关企业,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机制。所以,本文重点对“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支撑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河南省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一、“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现状
(一)利益方接受公益创业的程度偏低
根据调研发现,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高校,因当地市场经济的起步时间较早,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故率先成立了一批大学生公益创业培训基地。[1]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广大内地高校却依然处于公益创业的萌芽阶段,特别是受“志愿服务”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使得很多河南高校大学生对应用商业形式运作公益组织的模式缺乏科学认知与直观感受,从而大大限制了河南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的活跃度。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力度薄弱
目前河南省出台的有关公益组织方面的文件与政策,并未体现出大学生这一主力群体,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没有进行定位。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活动中常常遭遇“天花板”现象,即政府没有安排专项的服务大学生公益创业窗口或项目,高校也未对公益创业进行合理定位。所以,当前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依然处于真空的监管地带,还未建立相应的引导措施,对其公益性与商业性缺乏足够的平衡,极其容易使其“偏离目标”。因此,强化针对河南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力度,是现阶段河南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所需资源缺乏
公益创业属于创业活动的一个分支,其依然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无论多么优秀的公益产品,一旦缺乏资金投入,也无法打入市场,更不能带来任何社会效益。[2]而大学生由于受创业经验、社会经验与自身身份的限制,因而所积累的公益创业所需资源相对较少,尤其是筹资渠道少之又少,这就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挥与实现。
二、“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公益创业认识不足。公益创业活动不但能够促使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得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进而更幸福、更快乐的生活。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产生背景、主要特征、相关概念、突出性质、重要功能等诸多内容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甚至对公益创业的浅层概念还不甚了解,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创业活动范围以及公益创业的成功率。
缺乏公益创业毅力。大学生因接受过长期教育,促使其一般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心,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为国家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经济发展等发挥价值,尤其是在公益创业初期,大多抱有高涨的激情。但实践表明,占据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公益创业领域的奋斗中缺乏长期坚持的毅力。
(二)客观因素
政策支持不足。大学生通常都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教育,其大多数拥有较强的同情心与怜悯心,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同时,大学生还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知识,头脑与思维比较活跃,具备一定的解决社会问题与创造能力,且能够产生一系列优良的公益创业想法,但由于河南省在实践管理、企业运营等方面缺乏相应支持,促使其在从事公益创业活动过程中困难重重。诸如,虽然河南省工商局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政策,但归根到底这些政策都属于原则性规定,加之诸多政策都设置了相应的限制性条件,使得其操作性大大降低。
法律支持不足。河南省各大高校目前还未构建大学生信用体系,相应的公益创业组织准入机制、规范化经营等法律体系依然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大学生实施的公益创业活动很难得到金融结构的贷款,也很难得到各投资机构的注意与青睐,直接造成相当多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计划化为了空中楼阁与海市蜃楼[3]。
三、“双创”背景下构建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的思考
(一)发展一体化的公益教育体系
公益创业教育是指对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所必备的知识、精神、能力、实践技能以及思想意识的系统化教育,工社会利益与公共利益引导性的教育,完善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包括研究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实践体系。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公益创业教育已历经近20年的发展路程,包括哈弗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一系列顶尖院校,都已开设有公益创业课程,其中哈弗商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收了首批公益创业博士生;国内的公益创业教育则开始于上世纪末,虽然目前仍处于公益创业教育的探索阶段,但部分地区的高校也取得了些许经验,如湖南大学开创的融合“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一体化创业教育模式等。[4]国内外这些大学公益创业教育经验对河南省高校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所以,努力发展课程教学、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的一体化公益教育体系,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
(二)搭建支持性的创业孵化平台
与创立商业企业相比,公益创业的艰难程度并不低,甚至对相关创业者的意志力、知识、能力与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河南省政府、社会与高校有责任对立志于公益创业领域的大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支持,最大程度解决河南省高校公益创业文化氛围不足的问题,尽可能的孵化出更优更多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组织,以此消除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方面的畏难情绪。比如,可以借鉴哈弗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创设的“SE Lab”(公益企业创业实验室),以及其安排的问题研究、组织调研、案例分析、报告撰写等课程计划;参考国内其他高校已成立的创业孵化中心,学习其创业场地的选择、软硬件设备的配备、小额资助方案、创业能力培养等服务模式。另外,由于对公益创业初始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在创业资金方面的需求通常是最为迫切的,因而创建公益创业基金可以说是搭建公益孵化平台的核心工程,具体可从两方面寻找突破口:一方面是鼓励大学生通过努力经营公益组织取得相应收入;另一方面是拓展社会捐赠渠道,帮助大学生积累初期的公益创业资金。
(三)强化导向性的创业规划能力
根据实际调查发现,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的公益创业失败率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活动并未做出一个全面的长期规划。面对当前就业压力愈演愈烈的形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是在无法就业的境况下选择的创业,不仅缺乏相应的创业能力与资源准备,而且创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较大,大大扩大了创业风险。从本质上讲,创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大学生对未来创业生涯的计划与预期,河南省各所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5]具体实施策略可从新生入学着手,即认真把握大学生的发展意愿、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并以此为着力点有效引导有潜力的大学生探索符合其自身特质的创业方向,培育其创业生涯的规划能力,使其明确自己的公益创业目标,并能自主学习有关知识与技能,且会灵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拓展自己的公益创业空间。同时,河南省高校应建立创业规划能力教育的长效机制,全方位支持大学生的公益创业动力,帮助其克服创业的盲目性,提高公益创业的成功率。
总而言之,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创业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观念的改变一方面需要大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公共服务支持、政策引导等,尤其要靠高校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大力支持等。只有进一步优化机制才能够真正推动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创业观念的科学转变,并将之应用到创业实践过程中。所以,河南省要以此为根基,充分抓住“双创”背景下的良好发展机遇,借助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强劲发展势头,帮助大学生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双创”活动对经济社会的重要驱动,推动河南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权.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调查[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3).
[2]高纬俭,梅文娟.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判制度比较研究――基于特别隐私权的理论视角 [J].天中学刊,2015(01).
[3]潘加军.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