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工业经建国55年以来的发展,已形成了以煤、电、铝、汽车、食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专用设备制造几大行业为支柱,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为新兴的各色工业体系,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工业有36个,产业门类齐全。氧化铝、公路客车、速冻食品、纺织机械、耐火材料、阀门等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宇通客车、三全、思念、金星啤酒等产品获得中国名牌。
根据*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公布数据,截止到20*年,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9*6个,从业人员76.21万人;工业个体经营户42774户,从业人员30.39万人。
在工业法人单位中,国有及国有独资公司2*个,集体企业1541个,私营企业5137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260个,其余类企业19*个。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694个,制造业8262个,电力、燃气给水的供应业90个。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居全市前6位的县(市)、区依次是:巩义市、新密市、新郑市、中原区、荥阳市、金水区。
二、20*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年,*工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全市“三个一千亿”的工业发展目标,加大对工业经济运行中各种制约因素的化解力度,各级工业管理部门对全年工业发展目标早做部署,精心协调,使我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经济多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超额完成了全市全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
(一)工业生产增速加快。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69.7亿元,比上年净增168亿元,同比增长24.2%,比全年预期增长目标(20%)高出4.2个百分点,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7%)高7.2个百分点,年增速和工业生产总量均创我市工业历史最高。比全省平均增速23.3%高0.9个百分点,在全省的比重由20*年底的17.26%提高到17.6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在全国40多个中心城市中居第17位,比上年的24位提高7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7位,比上年的11位提高4位。
(二)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5.9%,比上年同期提高33.7个百分点,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50%)高4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产值1754.6亿元,同比增长20.2%,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672.9亿元,同比增长40.9%;实现利税总额突破200亿元,达到219.9亿元,同比增长47.5%,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5%)高32.5个百分点,其中利润突破100亿元,达到120.7亿元,同比增长54.5%,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0%)高44.5个百分点。
(三)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20*年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年底的43%提高到46.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0%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工业;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
(四)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工业投入再创新高。全市全年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71.4亿元,同比增长61.55%,净增103亿元。在全市年初确定的196个投资超千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中,88个项目已相继竣工投产;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了近50%;台湾中显、台塑、顶新国际,荷兰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安彩液晶玻璃、中铝公司铝精加工、中信税控机等近10个超10亿元项目奠基或破土动工。
(五)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加大,大企业发展初见成效
全市51户重点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8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2.3%,贡献率达到40%;实现销售收入565.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8%,贡献率达到38%;实现利税106.6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利润40.97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8.5%、34%。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306户,比上年净增110户,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9户,比上年净增8户。郑煤集团、郑煤机等4户企业进入20*中国煤炭工业百强;新烟集团入围中国纳税百强;宇通公司、新烟集团、豫联能源集团等6家企业入选“中国工业企业1000大”排行榜;三全公司、思念公司和花花牛公司3户企业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宇通”、“思念”、“三全”成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六)工业集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全市41个工业园区经济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大幅度增长,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收、利润、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36.4%,42.1%,50%,32%,74%。都市工业园区(楼宇)建设步伐加快,金水区重点规划了“四园建设”,管城区、二七区确定了28处闲置厂房和楼宇发展楼宇工业,中原区确定了钢木家具、童车、电子信息、服装等为主的都市型工业;惠济区利用铁路沿线综合整治后的土地,建设标准厂房3.8万平方米,已引进4家企业入驻。
(七)优势行业带动作用增强。
煤炭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8.1亿元,同比增长29.4%,比上年净增47.1亿元;原煤开采量突破600万吨,达621.7万吨,比上年净增212万吨,增幅达46.3%,两项指标均突破我市煤炭工业生产历史新高。煤炭行业实现利润21.4亿元,同比下降0.5%。
铝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0.1亿元,同比增长13.2%。随着中铝河南分公司70万吨氧化铝项目的逐步达产,20*年,我市氧化铝产量突破150万吨,达171.4万吨,预计2006年将在200万吨以上:铝加工材生产量48.4万吨,同比增长18.6%;电解铝生产量49.3万吨,增长18.6%;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电解铝行业亏损严重,铝工业全年实现利润21.4亿元,同比下降0.5%。
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完成增加值26.8亿元,同比增长17.2%,各类汽车(含改装汽车)生产量达到4.9万辆,同比增长11.4%,汽车工业全年实现利润5.6亿元,同比增长28.9%;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3亿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94.7%;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0亿元,同比增长42.2%,实现利润3.3亿元,同比增长215.7%。
食品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1%,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工业生产均保持高位增长,分别达到41.1%、15.3%、21.3%、16.8%,“三全”、“思念”等公司生产的各类速冻食品生产量达到32.3万吨,同比增长34.6%,居全国第一位,方便面生产量达20.5万吨,同比增长16.3%,占全国方便面市场份额达四分之一。食品行业全年实现利润4.9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今年实现扭亏,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21.3%、14%、89.6%。
(八)重点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年全市汽车产量达到4.9万辆,是“九五”末的6.2倍,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产销量居全国第一,*日产的高档皮卡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铝工业中氧化铝产量171.4万吨,是“九五”末的1.8倍,蝉联亚洲第一;铝材加工48.4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铝板带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食品加工量比“九五”末增长2.7倍,其中速冻食品产量达到32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机械装备制造业中液压支架产量10万吨,是“九五”末的5.3倍,高、中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38%;纺织设备产量5.3万吨,是“九五”末的3.7倍,国内市场占有率45%以上。
(九)县域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这几年,县(市)域经济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工业支撑地位日益凸显,对*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拉动作用。
今年以来,各县(市)区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及早部署、措施得力,全年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稳步发展,
篇2
关键词:污水处理;现状分析;发展前景
引言
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以及有害还有高热量的废水就是工业废水,工业废水中大多都有着随水而流失的生产所用的材料,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污染物还有中间的产物等。工业废水在我国的污水中是最大的主体,工业污水的防治不仅仅关系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工业废水的污染源还有废水量大幅度增加,进而使得水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甚至威胁到我国国民的生存空间,影响了身体的健康。所以工业废水比城市污水的处理显得更加的重要。近些年,我国在工业废水的处理上越来越重视,并且也采取了很多的对策,用以缓解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1 工业废水的类别以及处理的原则
我国工业废水的类别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根据工业废水所包含的污染物其化学性质定性为有机废水以及无机废水;有机废水包括食品类的废水还有石油加工的中间废水等,而无机废水多为电镀废水还有矿物质加工中间废水等。而根据企业产品还有加工的对象,其分为:冶金废水、制革废水、金属酸洗废水、染料废水、炼焦煤气废水、电站废水、造纸废水、纺织印刷废水、农药及化学肥料废水等。三是根据废水污染物的成分,分为:碱性以及酸性废水、含铬、氰、汞、镉、醛、硫、油、磷以及放射性物质等废水。第一种以及第二种工业废水并没有涉及到废水污染物的成分,也不能清晰的明确该类别废水的危害。而最后分类的方法,不但可以清晰的指出污染物的成分,还能够了解废水的危害性。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可以分为七点。第一点是废水处理工艺的改造,其次就是环保原料的使用,在生产时,尽最大努力将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摒弃掉或者大幅度的减少使用,将有毒原料替换为无毒原料。第二点是在生产的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工艺还有生产相关的设备,对相关执行操作守则严格的执行。第三点是剧毒废水例如含放射性物质以及重金属还有高浓度酚废水和无毒废水进行分流处理,在处理的同时还能够将有用的物质回收二次使用。第四点是轻污染废水比如说冷却废水,这样的废水是不可以直接排入下水道中的,这样会造成污水处理厂以及城市下水管道的负荷,其应该经过处理之后再次循环使用。第五点是污水中的成分如果与城市污水有所类似的有机废水,比如食品废水造纸废水等,可以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排入城市的污水处理指定的污水处理厂。第六点是如果废水可以通过生物降解,那么在厂内经过处理之后,并且达到相关的要求后,排放到城市下水管道。最后一种是废水中含有难以降解的有害物,应该单独的处理不能排入到城市的下水管道以及污水处理厂中。
2 工业废水的特点以及处理措施
2.1 农药废水
我国的农药种类非常的多,所以农药废水中的水质非常的复杂,其主要的特点是废水中的有机浓度比较高,而且化学需氧量最高时每升数万mg,而且这种废水的毒性非常大,除却农药还有相应的中间体之外,还有例如酚以及汞等剧毒且难以降解的物质;农药废水多伴随着恶臭,对生物的呼吸道还有粘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药废水的处理,首先一点是要降低生产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有效的增加回收利用率,最大程度达到对环境无害,该类别的废水处理方法可以使用活性炭进行吸附,或者是蒸馏以及实施氧化法等等。但是,研究含毒量低,残留少,效果高的新型农药才是最正确的手段。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666等有机汞还有有机氯的生产以及使用。
2.2 食品工业废水
我国食品工业所使用的原料非常广泛,而且其种类也是非常的多,所以所产生的废水水质差异比较大。食品废水所包含的多是固体漂浮物,例如碎肉以及果皮,再有就是悬浮的油脂以及淀粉等等。食品废水的特点就是悬浮物以及有机物含量特别高,极易腐败,通常没有太多的毒性,但是食品废水呈现出富营养化,进而会导致水生物的死亡,导致水源恶化污染环境。食品废水的处理应该设计两级生物滤池或者是两级曝气池进行处理。
2.3 重金属废水
重金属废水多是来自于电镀以及油漆还有冶炼等企业的废水。所以废水中重金属的种类还有含量等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而发生改变。重金属难以进行分解,所以只能转移存在的位置还有物理化形态。例如经过化学沉淀之后,废水中的重金属可以从溶解粒子形态转变为难溶性化合物沉淀下来,从水中转移到污泥中,再者经过离子交换处理后,重金属离子会转移到离子交换树脂上。所以重金属废水处理的原则,首先一点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的工艺,尽量不使用毒性较大的重金属,其次就是选择最合理的工艺流程,进行科学的操作,减少重金属使用量以及流失量。而除此之外就是尽量就地处理重金属废水,与其他废水进行分流处理,避免污水处理复杂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决不能够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城市下水管道,避免重金属污染扩大。重金属污水的处理,应该将游离的重金属转化为不溶或者是难溶的化合物,再经过物理的沉淀或者是上浮进行祛除。
2.4 印染废水
印染行业的用水量非常的大,通常每加工印染一吨的纺织品,会消耗水量一百到二百吨,而在这些消耗的水中,有百分之八十是以废水排除的。所以印染废水的处理多为回收再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回收再利用所指的,是根据废水的特点,进行分类回收,例如漂白煮炼工序的废水就不能与染色印花工序的废水进行合流,漂白煮炼的废水可以进行对流洗涤处理,这样一来可以一水多用,减少废水排放。还有就是碱液的回收利用,其采用的多是蒸发的处理方法,如果水量比较足,还可以采用三效蒸发,如果水量比较少,就选择用薄膜进行蒸发;染料的回收上,例如士林染料利用酸化成为印巴酸,并呈现为胶体微粒状悬浮在残叶中,之后经过沉淀过滤回收就可以。而无害化处理包含了化学法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物理法包括了沉淀法以及吸附法,沉淀是榱巳コ废水中的悬浮物,吸附法是为了去除溶解污染物并进一步脱色。化学法包括了中和法以及氧化法,中和法是调节废水的酸碱度降低色度,氧化法则可以氧化废水中的可还原性物质。生物法包含了活性污泥法以及生物转盘法以及接触氧化法等等。而想要达到回收的标准,最好是几种方法一起使用。
3 结束语
综合本文所述,污水处理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改进,以可循环发展角度对污水进行治理。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走上环境保护还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娜,叶树强,周朝勇.活性炭吸附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6,06.
篇3
关键词:海沧;工业产业;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3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厦门市海沧投资区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工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符合环境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比重逐渐提高。2016年,海沧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990亿元,同比增长2.1%,工业增加值290亿元,同比增长2.3%,是自金融危机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海沧已结束了高速规模化增长的历程,随着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问题日益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海沧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推动力。
一、海沧区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趋势
(一)工业企业产业结构状况
2016年,海沧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2家,按照行业类别,主要包括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及配件、生物医药、卫浴、造纸印刷、烟草、热力电力、食品纺织等其他轻工业(以下简称为“其他轻工”)等。从企业数量上看,机械、电子、其他轻工三个产业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4.5%(图1);从企业产值上看,机械、汽车及配件、化工三个产业产值较大,占总产值的58%(图2)。从总体上看,海沧基本形成以机械、化工、电子、汽车及配件产业、生物医药、卫浴等行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二)海沧工业结构调整趋势
1.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缓慢降低
受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经济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工业在海沧国民经济中的结构逐渐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速也低于GDP的增速。近五年来(2013年-2016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从69%降低至53%。2016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3%,而全区GDP增速为7%。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提高
在工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符合厦门环境发展要求,代表技术和市场发展方向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及配件等产业发展较快,化工等产业增速较慢,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也逐渐降低,如2013年-2016年期间化工行业的比重从33%降低至15%。
3.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任务艰巨
海沧工业企业行业较多,主要产业数量和产值均不具备显著优势,产业链及产业链群未形成,未能发挥主要支撑作用。从企业数量上看,海沧化工、机械和其他轻工企业达15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的一半以上,可见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仍占主要份量,海沧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海沧工业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结合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相关指标,从招商项目评估主要要素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产出效率、利税能力、集约用地情况等方面考虑,以海沧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为分析对象,本文选取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用地产值四项指标来衡量海沧产业的经济效益情况。(备注:由于烟草和热力电力产业具有垄断性和区域分布特殊性,不在本文分析范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生物医药、汽车及配件行业四项指标均高于平均值,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电子、卫浴行业三项指标高于平均值,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机械、化工、p工三项指标低于平均值,急需转型升级;造纸印刷行业存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单位用地产值指标低于平均值。
三、产业分类调整结论
综上所述,海沧区工业产业升级调整方向总体思路应是弱化经济效益低下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一)重点培育和发展汽车及配套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根据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沧的汽车及配套产业具有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市场前景好、行业带动力强等特点,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生物医药产业是以基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型制药技术等相关高新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海沧生物医药企业经济效益好,对区域经济体贡献率大。发展汽车及配套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也符合海沧产业发展情况。
(二)重点改造卫浴、电子产业
海沧电子产业发展较快,企业经济效益良好,但大部分电子企业以OEM为主,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低,利润微薄,应重点扶持产品结构进行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海沧卫浴产业创新能力较强,有超过50%的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大部分企业以为国际知名品牌ODM为主,应重点扶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三)引导机械、化工、其他轻工产业等部分企业有序转移、淘汰或转型升级
除汽车及配套企业外,海沧其他机械产业企业(除造船外)主要以简单机械加工为主,经济效益低下;受经济形势、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造船行业也面临交船难、接单难、盈利难、融资难等诸多问题,应引导该产业企业加强创新能力,逐步转型升级。
随着PX项目的迁移,海沧化工产业地位已逐步弱化,已经无法形成产业集群,缺乏竞争优势,经济效益低下,同时还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和污染隐患,与厦门发展定位相冲突的部分化工企业应进行有序转移外迁。
其他轻工产业中的部分企业效益较差、生产效率低下,对不具优势、占地面积大、附加值不高的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造业、应引导其有序调整。
另外,针对为工业产品配套行业印刷与包装产业,存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单位用地产值较低的情况,需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用地集约化程度。
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一)强化产业招商,引进补链式项目,培育支柱产业
分析汽车及配件、卫浴、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的缺失环节,积极引进龙头型、补链型企业,拉长增粗产业链,培育支柱产业。具体可以分水平式补链企业的引进,目的是扩大同类产业的聚群;垂直式补链企业的引进,目的是延长产业链条。利用对台优势,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大力扶持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百亿企业集团。
(二)强化政策扶持,发展先进制造业
1.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财政资金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重点投向汽车及配件、生物医药等产业,鼓励企业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品牌创建、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2.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政策体系
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与高等院校合作,加大R导际跞瞬拧⒕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换、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3.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加强与风险投资基金合作,支持生物医药等孵化、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三)打造完整产业社区,促进产城融合
注重生态、生活、人文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不断的完善工业园区生活配套、提升软环境和服务能力,将园区与社区的紧密结合,探索工业社区的新发展。推进规范化、智能化和便利化物业服务进程,对社区内的工厂、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和管理,搭建人才、技术、设备、物流、项目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对接。引入中介机构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王喜文.中国制造2025解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8:152-162.
篇4
关键词:吉林;玉米加工;产业现状;科技创新
0.引言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它是人类主要使用的农产品,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也同时是人类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其特征是可加工空间大,产业链条较长。据相关统计显示,世界上已经开发出来的玉米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数千个品种。每一品种都可形成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牵引着一个大产业。玉米经过深加工后,其产品的附加值比卖玉米原粮增加效益3—100倍以上。[1]吉林省具有十分优越的光、热、水、土条件。除东部高寒山区和西部部分少雨干旱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都适合于玉米生长,具有不可多得的地域优势。吉林省玉米生产的优势,为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现状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的中部,全省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现有耕地面积522.48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农耕土壤条件优越,土质肥沃、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生长。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 5.1℃左右,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400—950毫米之间。[1]
(一)产业规模大,种类齐全
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农副产品加企业2586家,占制造业单位总数的30.6%,从业人员89413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4%;其中规模在500—2000万元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253个、从业人员15674人;2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83家,从业人员29636人。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涉及玉米加工业玉米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3大类;包括糕点及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酒精及饮料酒制造等9个中类,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玉米加工业体系。
(二)龙头企业显现
与过去相比,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格局有所改变,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超亿元的企业9家,在吉林省所占的比重较大。
(三)主导产业明显
吉林省的玉米加工业的发展速度迅猛,逐步发展成为吉林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在2005年占全省加工业的2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玉米加工业中的应用,使玉米加工业在2010年占全省加工业的45%左右,比2005年增长了1.8倍左右。
二、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加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
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是以农副玉米原料的初级加工为主。玉米制成品水平低,企业整体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自我发展不足,企业衔接不紧密,严重制约了吉林玉米加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行业加工方面,食物资源总体上粗加工行业多,精深加工少,特殊人群食用的玉米发展不够,不能满足不同人群对现代玉米加工的发展需求。深究产品结构,我们发现产品花样少、档次较低、包装较差;大众产品居多,高档产品少;产品类型趋同,更新换代慢,不能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
(二)生产集中度低
吉林省玉米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型或微型企业,龙头企业较少,最终导致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能力低下,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设备较为落后,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竞争后续能力匮乏。并且玉米加工行业对企业的规模效益要求较高,可是因为吉林省大多玉米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达不到合理要求,形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竞争能力弱、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客观现状,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吉林玉米产业的发展壮大的“瓶颈”。
(三)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玉米加工历史上是农业和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时的首选行业,入行门槛较低。[2]虽然,近年来一些行业的部分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客观上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即使今天
仍有大部分企业仍沿用简陋的厂房、简单的设备和传统的生产技艺,就整个行业而言,由于企业规模小,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仍显不足。
(四)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个体私营企业小企业或微型企业,因而在企业管理水平上相对较低多数企业至今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经营的模式;企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企业管理水平的低下,必然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发展变化缺乏预见性,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设想。
三、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对策
(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发展状大四个优势玉米产业:即畜禽肉制品业、面制品业、果汁加工业及调味品业。 大力开发四个现代玉米产业:即乳制品业、保健玉米业、休闲玉米业和玉米添加剂业。乳制品业应推广普及质优价低的学生奶,满足广大中低层消费人群;保健玉米应大力开发大豆粉产品。[3]休闲玉米的重点是开发新型膨化玉米、焙烤玉米和新型炒制玉米;玉米添加剂业继续坚持“安全、天然、营养、高效、复合型、多功能”的发展方针。
(二)重点打造,生态玉米种植从企业层面讲,要对产品质量好 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大力支持,使其尽快壮大,同时,要按照集群经济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玉米加工业资源,发展园区经济,加速其集聚化进程,发挥其集聚效应,促其成为吉林省新一轮玉米加工业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健康、保健玉米需求大幅度增长,绿色玉米和有机玉米的兴起,更加快了人们对玉米质量的需求。这为吉林扩大玉米发展规模,发展绿色优质玉米工业提供了很大空间。值得重视的是,农村玉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也开始有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从目前情况来看绿色玉米市场前景广阔,大力发展绿色玉米,将为吉林玉米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创新科技,推动深加工。
一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薪技术和成果,使之应用于玉米加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上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加速形成技术创新机制。
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玉米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联合体,促进玉米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
(四)创新营销管理模式。
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小企业,在产品销售存在着诸多问题,可积极的吸收借鉴产销分离以销定产的营销模式,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营销方式,形成以销售打品牌以品牌促营销的良性循环。
四、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丰富多样化
近10年间,我省玉米加工品种已从单一的谷物淀粉类主食发展到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禽蛋等多品种的主食,并显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快捷方便化
快餐业发展战略目标是,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式快餐品种,供应的对象先以流动人口为主,逐渐扩大到城市工薪阶层和学生阶层等;发展要求高速度,年平均增长不低于20%,其工农业收入要从现在占饮食业的30%增长到50%。
(三)无害卫生化
我国目前的大多玉米为达到“色”美之目的,滥用多用玉米添加剂,包装因工艺、技术等落伍而大量采用塑料包装、复合材料容器等,毒性较大。因此,我国尚待开发和生产、填补的玉米包装空白还很多。
(四)精细高级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玉米质量的精细要求和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虽以发展大众化玉米为重点,但发展中高档玉米粗杂粮制品已提到议事日程。如专用系列面粉中的面条粉、油炸粉、自发馒头粉;大米中的黑米、红米、紫米;油脂加工向精炼油脂发展等等。
(五)多功能保健化
未来的玉米不仅要求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还要具有治疗慢性病和防病保健的医疗作用,成为多功能的保健玉米,副玉米的药用价值也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青睐。
注释:
[1] 顾莉丽.《吉林省发展玉米加工业的研究》[d].学位论文 2004。
[2] 罗锦宏.《廊坊市食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
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
[3] 敬艳丽等.《河南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2010年。
参考文献:
[1] 王红.《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军.《玉米期货市场对新疆玉米产业保障作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3] 姜会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篇5
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四、结论
篇6
1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
2 中国资源型产业及制造业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3 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4 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 物质流指标下的工业经济解耦问题研究
6 金融危机下的工业经济发展困境:内因抑或外因——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工业经济的比较研究
7 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
8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9 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10 江苏省工业经济时空差异及增长趋同
11 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以广东和广西为例
12 中国电力产业链与工业经济波动关系研究
13 工业经济新常态愿景下的分化与突破——2015年工业经济运行特征与2016年展望
14 中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的分行业面板数据研究
15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实证分析(1978-2009)
16 稳中求进的中国工业经济
17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2011《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18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转型升级研究
19 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 环境规制与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基于经济增长分解视角的实证研究
21 苏北工业经济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探析
22 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强度与污染减排效果——基于“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23 工业用地增长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4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
25 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脱钩研究
26 我国金融发展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
27 2030年中国社会经济情景预测——兼论未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前景
28 工业用地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29 基于WTP-DEA方法的中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评价
30 区域科技人才、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我国18个较大城市的面板数据
31 宏观政策取向对工业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基于动态CGE模型
32 市场化进程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33 能源效率与工业经济转型——基于中国1998~2007年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34 滇中城市群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35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6 深化改革开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研究——2012《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37 从业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
38 通货膨胀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数据的VAR分析
39 步入“新常态”的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特征与未来趋势
40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工业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41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
43 浙江省工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44 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
45 地区性因素、集约性特征与工业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省际差异成因的经验研究
46 发展低碳工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47 太原市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研究
48 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及反思
49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与我国工业经济的转型效率研究
50 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以青岛市为例
51 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52 辽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基于产业竞争力的视角
53 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54 2009—2010年温州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55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56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
57 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研究——以海宁市为例
58 当前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及发展态势
59 武汉市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
60 当前工业经济下行趋势分析与展望
61 工业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工业的发展、选择与展望
62 对外贸易、FDI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基于1995—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63 负重前行:2014年温州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
64 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及对策
65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66 工业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污染的关系——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
67 环境失调与科技进步: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研究述评与展望
68 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十二五”展望
69 守得云开见月明:2015年温州工业经济趋势前瞻
70 基于SVAR模型的气温变化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的影响研究
71 环境规制、环境规制竞争与地区工业经济增长——基于空间Durbin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72 工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73 节能减排视角下的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74 南通工业经济运行中投入与产出结构变动分析
75 平流缓进:2013年温州工业经济展望
76 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77 基于技术创新视角下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78 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比较研究
79 2011—2012年温州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与趋势研判
80 美国去工业化与后工业经济的形成
81 高等工程教育与福建工业经济发展
82 重庆各工业部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兼论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83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动态关系研究
84 西部工业经济增长与污染治理效益分析
85 四川工业经济运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86 基于ARCH模型的工业经济预警系统
87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
88 黑龙江省工业人才资源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分析
89 镇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90 论洛阳市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
91 我国工业经济2015年景气态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92 加强金融对县域工业经济支持的模式研究
93 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94 霜降水痕收:2016年温州工业经济展望
95 延安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96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经济预警系统研究
97 西藏工业经济发展初探
98 广西工业经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柳州钢铁工业为例
篇7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柳州外贸人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
2010年1月1日,作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正式全面启动,这是一个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惠及全球19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中有超过90%即约7000种产品能够享受到零关税待遇。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随着经济融合的逐步加深和贸易投资的稳步增长,实现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企业和人民都广泛受益。201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358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2014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17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水平从2008年初的12%上升至2014年初的21%。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的桥头堡,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最早受益的省区。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获悉,2013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共计159.1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2.1%,2014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高出全国与东盟贸易总体增速42.4个百分点。而作为广西出口东盟的主体产品之一的机电产品的领跑城市柳州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柳州市是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业领军力量,在2013年外贸完成进出口总额28.8亿美元,2014年1-4月更是实现进出口贸易额为7.21亿美元。并且,柳州的生产型龙头企业近年来持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如柳工、上汽通用五菱和柳钢三家企业的出口量就占到全市出口总值的70.2%。在如此良好的贸易态势下,柳州工业经济如何稳步向前发展,柳州生产型企业如何抓住“走出去”的巨大商机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柳州外贸发展的现状
1.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柳州外贸发展态势良好,由于柳州市外贸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培育中小型企业,鼓励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大搞“走出去”战略,到东盟国家的新兴市场去投资办厂,因此从2010年到2014年,柳州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012年,柳州通过对国际工程机械顶尖企业的并购,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共出口工程机械产品7695台,同比增长17.8%。2013年,市政府更是主要从机电产品质量认证及市场准入标准认证、境外广告宣传及商标注册、国际市场开拓(境外展览会)、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支持和反倾销应诉支持等六个方面对外贸企业进行扶持,进出口总额达288429万美元,继续领跑广西机电类产品对东盟的进出口。
2.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柳州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业贸易的桥头堡,建立了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冶金等支柱产业,并涵盖以日化、化工、制糖、造纸、建材等优势产业为龙头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柳州通过依托广西汽车城和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淘汰落后的重工业产能,提升新型工业化程度,并加大力度扶植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及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因此,柳州的进出口商品主要有:五金矿产及有色金属类、纺织服装类、轻工工艺类、化工医药类和机电产品类,柳州进出口贸易的商品构成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点,尤其是机电类产品,更成为柳州外贸出口增幅趋势最大的商品。2013年,柳州机电产品出口额达67481.9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7.5%。其中:机械及设备出口41784.89万美元,同比下降7.82%;运输工具出口22241.5万美元,同比增长22.08%;金属制品出口2836.34万美元,同比增长4%;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71.1万美元,同比增长142.29%。
3.自主品牌效应的不断提高
2010年,柳州成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近年来,更把实施出口商标战略作为一项战略重点,知名出口品牌层出不穷,如“柳钢”、“柳工”、“五菱”、“欧维姆”、“两面针”、“金嗓子”、“花红”等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东盟国家市场上享有盛誉。目前,全市注册商标将将达到6000件、广西著名商标将达到100件、中国驰名商标将达到10件、农产品商标总数将达120件。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从对柳州外贸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得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了全面推动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契机,但是,柳州的工业经济要全面的高效的发展,除了要有自贸区有利的政策、便利的贸易条件、完善的融资体系和便捷的物流通道外,具有宏观经济合作、贸易投资政策研究和深刻国际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因此,下列几类人才将成为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紧缺型人才。
1.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的国际化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伴随着国际惯例和标准的发展,在交易磋商、报价、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结算、风险评估和防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均具有完善的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它们存在于每一笔国际业务当中。因此,只有较好的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熟知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的国际化贸易人才,才能胜任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作。
2.通晓至少两种东盟各国语言的翻译型人才
语言是沟通的前提,更是贸易和商务交流的前提。东盟各国居民虽然均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他们使用得更多的是本国语言。东盟语种主要包括越南语、泰语、印尼语、马来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等。这些精通东盟小语种的翻译型人才是确保中国-东盟贸易良性和高速发展的核心组成,对于柳州这样一个力求外向发展的老牌工业经济城市来说更是显得稀缺和重要。
3.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开发型人才
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是跟东盟各国进行商贸合作的前提,由于异国他乡,习惯不同,喜好各异,制度有别,因此作为柳州各行业和企业的东盟市场开发人员必须精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人文特点和经济特性,熟知其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投资规程,确保完善的市场调研和开发方案的设置。
4.具有能为进出口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东盟各国均以农业和原油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工业基础差,技术比较落后,在贸易、服务和产业合作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设计、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还要能够为东盟国家的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帮助其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
5.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加深了“10+1”的经济合作,也拉进了柳州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距离,但是国际贸易和投融资方面的风险依然伴随着双方的合作而普遍存在。因此,柳州的企业如果拥有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能够较好的避免贸易与投融资的风险,也能较好的处理业已存在的问题,促进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
三、高等职业院校在柳州外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寻求合作的商机,因此,“10+1”各国对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快速发展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必然将顺应这种人才需求的趋势。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得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从各方面培养满足经济发展步伐的综合型人才。
1.紧密贴合东盟发展,完成各类紧缺型人才的培养
从上述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中我们不难得知,柳州的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此外,东盟各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也渴求各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认真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环境下的各类人才需求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出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模式,构建培养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出精通至少两种东盟语种,掌握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并掌握产品创造技术和提品服务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可以为东盟各国急待发展产业人才提供了储备,这为中国向东盟各国提供劳务输出设立的保障。
2.加深行业企业合作,实现相关企业员工的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
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学校的系统教育,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同样需要定期的相应回炉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在为行业企业培养新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将学校的教学资源社会化,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的服务。同时,还应该积极深化校企合作,让学校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性支持,而企业也应为学校的技能提升提供技术性补给。
3.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助力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
广西从2004年开始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柳州也随之成为其汽车博览会会场,这不单单是经济之间合作的代表,更是政府之间深度合作的象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类似的政府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努力培养这类人才,并可以为政府提供各种相关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服务,在确保政府间合作成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接轨,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总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保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柳州的外向型经济转型和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但是,人才的匮乏问题却日益制约着柳州的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为行业企业和政府输送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珏.中国―东盟自贸区特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01期
[2]赵克高.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教育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5卷第1期
[3]刘明录,陈柳悦,刘德松.广西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现状及未来预测[J].创新,2012年03期,79-81
[4]段超.2013年柳州进出口总额超28亿美元,机电产品继续领跑[N].柳州日报,2014-2-9
[5]侯文平,钮贵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09期
[6]李彬. 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04期
篇8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乏力突出矛盾,工业结构调整阵痛和转型压力与日俱增的困难局面,绥芬河市工业经济呈现大幅下滑,企业经营困难。本文在分析2015年绥芬河市工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等问题,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角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绥芬河;工业经济;困境
面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新常态发展、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全市工业企业,特别是木材企业,难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科技投入等手段来增加利润,以致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近半数规上企业亏损经营,生存发展面临困境。
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1.工业经济首现负增长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13.8亿元,同比下降3.4%,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工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负拉动0.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呈现大幅度下滑趋势,转型升级进程较慢,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乏力的矛盾突出,工业结构调整阵痛和转型压力与日俱增,企业经营困难问题突出。
2.亏损企业增加,亏损面扩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23家,其中亏损企业13家,同比增长8.3%,亏损企业面达56.5%,由于经营状况不佳,年末有8家企业已经达不到规模以上标准,将会退出限上名录库。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到14390万元,同比增长76.0%。
3.木材加工业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6357万元,同比下降30.3%。其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2612万元,同比下降36.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79.3%。规模以上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企业18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78.3%,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4.木材加工业整体利润下滑,收入下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7.4亿元,同比下降16.2%,利润总额下降12314万元,同比增亏10586万元。其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12.6亿元,同比下降14.5%,利润总额下降12772万元,同比增亏11177万元。
二、发展面临的困境
1.内需不足销售困难受全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房地产市场低迷,市场需求下降,许多企业生产任务不足,部分企业生产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生产设备利用率降低。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23.8亿元,同比下降24.1%。市场需求不旺,加之工业产品单一,必然导致产能过剩,销售不畅,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2.外部环境影响明显近年来,由于卢布贬值、欧美经济制裁等不利影响,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加之各口岸竞争压力加大,2015年我市对外贸易呈现大幅下降态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5.2亿美元,同比下降53.6%,其中出口6.4亿美元,同比下降77.8%。外部环境变化,致使有出口需求的工业企业纷纷转向欧美、日韩市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产品价格难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缩水。
3.工业投资减弱后劲不足2015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下降40.8%,前三季度分别下降39.6%、87.2%、38.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保持下滑,工业经济后期发展的动力不足。由于资金的限制,企业生产设备等方面的投入缺少资金支持,加之我市工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匮乏,生产技术水平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造成产品的档次、技术含量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关于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工业经济实现增长较为困难,制约工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结构不优、需求不足、资源和环境制约等问题日益凸显,转型升级已是迫在眉睫。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推动工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有以下两方面考虑。
1.政府方面一是利用市场需求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从单纯的设备更新向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转变,推动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转变,产业结构由原材料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比重,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尽快走出经营粗放的生产方式。二是利用科技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倡导企业自主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对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给于扶持和帮助,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扩展企业发展空间,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发展。三是以优化投资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提高投资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落实公平准入,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着力提高技术改革投资比重,对重点企业的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于支持。切实发挥好各类政策资金,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篇9
近年来湖北省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随着“两型社会”的提出,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快平稳增长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为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制度的创新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省现有工业经济的道路发展,揭示了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度问题,为建立“两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湖北经济;工业经济;经济制度
1引言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制度安排的效率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否快速转型取决于其内在的制度是否能匹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高耗能,低效率模式,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集约型经济为主的低耗能高效率的模式。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演进性,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把意识形态、产权结构以及政府等因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中,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对长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制度因素尤为重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政府制定的制度安排及政策保障,舍弃政府的制度供给及政策制定,政府也就无法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甚至管理,因此,政府转型也必然体现为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的革新。政府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向低能耗,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因地制宜的制定与时展潮流相一致的经济制度。本文通过对湖北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制度的分析,找出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制度问题,制度的创新不仅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也要适应经济发展,最终为湖北省建设“两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2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背景分析
2.1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背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湖北省形成了以工业为支柱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和制造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但是自2008年经融危机以后,湖北省的工业经济虽然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速,但增速回落,下行压力增大,截至2012年湖北省前四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31.5亿元,增长16.3%。湖北省为遏制经济下行趋势,着重打造武汉和十堰的工业化城市经济,其中武汉工业投资居全省第一,启建中华科技产业园,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随州计划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十堰大力推行工业兴市战略,实施“双亿工程”,建立工业园。
2.2湖北省经济制度背景以钢铁产业为依托的湖北省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丰富的钢铁、石油等资源,基于这一资源禀赋优势和地缘优势,建国后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湖北得以成为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地区之一,在此基础上,湖北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制度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却仍停滞不前,发展缓慢,经济体制还是原来的以重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到21世纪,湖北省经济体制开始转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仍是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支柱性产业。
3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现状分析
3.1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为加快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在“十二五”规划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制造业的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3年湖北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加大对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例超过43%。2014年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态势,总规模不断扩大。
3.2湖北省经济制度现状自全国“十一五”规划颁布后,湖北省为全面落实这一规划,2007年起加快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达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及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2008年为落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湖北省提出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十二五规划以来,湖北省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国有企业,科技体制改革,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是现有经济制度仍以高耗能低效率的工业为中心展开的,缺乏新动力,政策制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规划,经济制度没有贴合湖北省各城市的发展状况,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因此导致全省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武汉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过大,城市彼此间关系亲密度不高,每个城市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产业,不能建立品牌企业和完整产业链。
4湖北省经济发展道路转变中的制度问题分析
4.1全要素生产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被用于综合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其实质就是技术进步率。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界环境约束增加,全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出现下行趋势,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下行危险。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继续依靠以往的以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显然不可持续。由于传统的经济制度及政策倾斜,湖北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低,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湖北省的这种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制度没有充分调动产业的积极性,产业生产率低,各大工业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投入产出比较低,产业的技术落后,竞争力薄弱。
4.2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在市场中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政府职能来实现,政府如果没有正确的制定政策,履行职能,那经济体制也不会完善。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市场一体化,竞争性弱,这都是政府在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没有形成创新性投资机制吸引资金流入,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制定适合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制度。
4.3市场开放程度低,制度缺乏创新性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是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但是各城市之间存在壁垒,城市间市场开放程度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品的竞争压力小。湖北省地处中部,其地理位置使其置身于中国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外,在政策上享受不到这些地区的经济优惠政策,也不能与这些地区共享资源开放市场,因此对其市场开放程度影响较大。湖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快,其经济发展不再满足外生增长方式,而是应该以内生增长方式拉动经济发展,经济不再满足低效率的粗旷型经济增长,但是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制度发展仍存留有原来的惯性,市场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小,市场竞争小,城乡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等,正是这些制度和政策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转变的对策
5.1政府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创新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法制的规范保障,因此湖北省政府应该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四低四高”的经济发展方式[5],转变以重工业为主体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方式,加大对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以解决失业问题,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为建设“两型社会”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战略,发展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保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上的引导作用,制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机制,鼓励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努力克服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改革工业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多样性,建立以创新型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融合发展,实现高校科研实力转化成创新收益。同时注重对全省产业的质量升级,整改低水平产业,发展高质量产业,在推行政策、制度时注重对现行政策、制度进行科学评估,使其符合湖北省的整体发展环境,因地制宜的实施各项政策。
5.2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近年来,湖北省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经济水平提升,但是这种良好的发展靠的是粗放的、外延型发展方式支撑的,这种发展方式难以支撑湖北省跨越式经济发展。因此,湖北省应充分发挥教育大省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把要素投入产业转变为全要素投入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建立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降低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例,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加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更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撑,鼓励发展优质第三产业,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整改现有低水平的旅游业,结合高新技术,开发新兴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旅游产业。
5.3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破除城际产业壁垒,首先要实现城际间的城镇一体化,因此湖北省要大力推动二级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加大对二级城市的政策倾斜,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二级城市与武汉市的经济差距。湖北省要想实现产业集聚,就应构建湖北省的整体产业格局,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新能源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密集的产业带,同时开放合作,促进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互动交流发展,形成产业的跨区产业链,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园模式。更加积极的推动城际列车等道路建设,改善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节省经济成本,吸引企业投资。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集中的优质资源更多,为早日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应进一步的开放资源,让渡部分利益,在维持自身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6结论
湖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主要是依靠工业的转型实现,现有工业的高能耗低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不高,产业技术创新优势不明显,城市间城镇化差距大,产业壁垒存在,难以形成跨区产业链,工业产业园无法形成,产业集聚的作用发挥不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湖北省政府不仅要从自身的职能出发还要从市场出发,制定新的政策制度,努力抓住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全省工业经济制度的创新,着重刺激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科技投入,着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全省资源的优化配置,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促进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早日建立“两型社会”配套试验区。
[参考文献]
[1]史晋川,谢瑞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J]学术月刊,2002(5).
[2]杨静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本在于提升制度效率[J].学术界,2010(11).
[3]王晓雨,姜晓琳.制度安排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之转型[J].学术交流,2013(08).
[4]石杰琳,秦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转型:角色转变和制度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
篇10
20*年经济运行科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调度网络系统,加强与各县市区及有关重点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二是根据省经委的统一布置和市政府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工业生产年度目标任务。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中省市企业。二是及时掌握和分析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继续加强对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及主要产品的监测和预警,密切掌握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坚持工业经济月度预测和汇总分析制度,三是继续抓好“春节”、“五一节”、“国庆节”、“元旦节”等节假日企业生产和加班情况的调度,确保工业经济安全平稳运行。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制度,每月认真总结新型工业化的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下阶段的重点工作,化解工业经经济存在的矛盾;五是加强了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在当前生产要素供应偏紧的情况下,突出做好煤电油运的协调和调度工作,保障了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生产需要。
二、强化应急工作管理。作为经委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协调科室,我们一是按照省经委的统一要求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经委系统应急工作特点,通过认真研究论证,起草上报了《*市经委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意见》和《*市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等应急预案,建立了监测预警与信息报告制度;二是在“8·19”特大洪灾中,加班加点了解灾解,及时上报企业因灾造成的损失,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反应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应急管理工作经验,积极参与重灾地区的核灾工作。
三、狠抓主要行业调查研究。一是通过认真调查研究,起草了《茔石资源开发及氟化工产业发展的思考》,二是提出了全市水泥行业布局的意见建议,三是按照省经委及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我们先后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以及纺织、有色、工业硅等行业进行了调研,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企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差距,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明确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四、贯彻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省经委的要求,我们对全市水泥、铅锌企业的经营状况,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摸排、核实,对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认真开展行业准入申报工作,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具体时间表,坚决整合和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技术装备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