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动力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新动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新动力

篇1

浙江经济近年来与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相比,出现增速相对不断下滑、经济总量差距逐渐拉大的现象。如与同在长三角的江苏相比,2003年浙江省生产总值9050亿元,江苏则实现了12451.8亿元,两省的差距为3000多亿;但2009年,江苏实现了34061亿元生产总值,浙江则为22832亿元,两省的差距超过了1万亿。在人均GDP的优势上,浙江也在日渐衰退,在2003年,浙江人均GDP曾远远领先于江苏,但在2009年,浙江人均GDP为6490美元,江苏人均GDP为6475美元,仅和浙江相差15美元。

说浙江经济发展动力出现过早衰退并不尽然,但浙江的经济发展动力呈现了疲态,却应引起重视。“浙江经济多年来持续深度回落,在国内经济竞争中呈现明显颓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如此认为。2001年至2008年浙江经济增速从全国第6位跌落到第22位。浙江工业增速自2004年6月至今持续下滑,这是近年来的罕见低谷。

浙江这几年较低的投资增长中,制造业投资比重相对更低。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郭占恒指出,浙江“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中产业类项目比重只有13%,近3年制造业投资比重比江苏、山东低8~10个百分点。2009年,在经济增速上,江苏增长了12.4%,山东、广东增长了11.9%、9.5%,而浙江仅增长了8.9%,同时,浙江在长三角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自2003年达到33.43%以来呈持续下降状态。这显示出一向以成长速度快、质量高的浙江经济出现了弱化态势。

差距是如何拉大的

为什么近几年浙江经济增长与发达省市相比出现了相对下滑呢?关键是近几年来浙江经济的发展引擎―房地产的起伏造成的。从近几年来看,房地产业飞速发展极大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日益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正也导致了浙江经济对房地产业产生了依赖症,并且越来越严重,甚至到了房地产业“伤风”,浙江经济必“感冒”的境地。

从近两年来看,浙江经济随着房地产的起伏而剧烈波动。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房地产一旦下滑,浙江经济增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如2008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浙江经济增速一度下滑到全国倒数,尤其是2009年一季度增速只有3.4%。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浙江全省房地产严重低迷的时期,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全省楼市成交量大幅下滑,如全国楼市风向标的杭州一度日成交只有几套。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浙江楼市迅速崛起,甚至可以说是疯狂上涨,成交量大幅上扬,尤其是杭州高峰时达到日均成交300套以上,甚至到了10万元炒房号的疯狂局面。而浙江经济增速也正从这时迅速回升。

毫无疑问,随着房地产的疯狂上涨,业已透支了未来很长时间的成长性,再加上国家严厉的调控政策,房地产业的黄金10年即将翻过,今后可能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这对于浙江经济来说不是好消息。并且近10年来,浙江大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纷纷进入房地产领域,导致企业资金都陷入地产领域,严重削弱了浙江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同时,作为浙江经济主体的民营经济,从最近几年来看,由于国内大环境所致,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浙江经济的成长性。8月29日,全国工商联“2010民营企业500强”榜单,500家企业2009年利润总额尚不及中移动、中石油两大央企,4.6%的利润率也远低于平均16%的利润水平。

这张榜单足可以证明中国民企发展为何始终做不大。首先是民企对于进入垄断行业望穿秋水,却一直可望而不可及。2005年“非公36条”出台,曾令民企欢呼雀跃,但随后几年实际推进的情况令人失望。2009年施行的4万亿刺激计划,则被认为引发了中国出现一轮“国进民退”潮。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跟踪调查,中国企业500强前100位的名单中,民营企业数量在近几年持续下滑。一方面民营企业多年来在中国企业100强的数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影响了民企的发展,在双重压力下,中国的民营企业遭遇了发展中的“天花板”。

由于国内大环境所致,导致浙江民营企业很难再进一步做大做强,要么是维持原状苦苦支撑,要么是转行涉足房地产业,要么是产业转移到中西部,这些都会导致浙江经济发展势头出现衰减,这也是浙江与广东、江苏、山东经济总量差距拉大的原因。

另外,浙江资源缺乏,尤其是可用土地资源缺乏也是浙江发展差距被拉大的原因。相比于山东和江苏,浙江可用土地资源是江苏的1/3、山东的1/4,这导致浙江工业用地严重不足,许多企业想做大但因没有用地指标而不得不外迁,导致产业空心化。相比浙江,江苏有广袤的苏北平原,苏南企业大量北迁,使得江苏经济发展腹地巨大,发展后劲很足。同时,山东既有土地资源,又有大象级的国有垄断资源性企业支撑,实力雄厚,就这样浙江差距被慢慢拉大。

寻找浙江经济发展新动力

浙江如何摆脱经济发展疲态,为经济创造新的动力,从而实现转型升级、经济快速成长呢?首先应开始从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从而获得发展的新动力。目前,浙江省取得了经济转型升级、海洋经济发展及民营经济创新等三大国家级改革试验区(点)。通过国家层面的规划、土地等要素资源倾斜激活民间投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相关部门正在对国家赋予的诸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试点等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身份,做进一步的政策措施推进,以期从制度上取得突破,推动浙江经济走上新的征途。

2009年,浙江人均GDP超过6400美元,在全国省份中是最高的,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个阶段,经济可能启动新一轮快速发展。同时,2009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超过2.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更是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成为中国首个农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省区。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提出,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到2020年超过55%,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如浙江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民间金融基础,学习新加坡和香港,积极打造中国民间金融中心。《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也提出,打造“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以杭州、宁波、温州为核心,建立3个功能互补的金融集聚区和辐射区。事实上,近几年服务业发展日益成为浙江经济快速成长的新动力。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浙江起草编制了生物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核电关联产业、物联网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等9个专项规划,并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重点和推进举措,以带动浙江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目前来看,浙江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还不错,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的确促进了高科技企业等新兴产业的大发展,据统计,目前浙江新兴企业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并且还产生了如阿里巴巴、中南公司等一批较有影响的大企业。

篇2

“双十一”本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但现在却演变成了“狂欢购物节”。2016年“双十一”主流电商成交额再创佳绩,天猫成交额1207亿元,比2015年增长32%,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此外,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双十一”当日的销售同比也大幅增长,小米、华为、暴风科技等公司的全网销售量也继续高歌猛进,这种新经济形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令世界惊叹。逾千万家网店,上千家物流公司,数千万人就业,这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其实就是新经济,它的成长速度超出我们的预料,其活力与能量也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消费型经济正在起飞,中国新经济已经开启新的消费时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新经济”虽是2016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已逐渐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可以说,新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重构全球化新格局。而在中国国内,“经济快车”经历了多年高速运转之后,近年来开始适度放缓,低端高耗能产业,已经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各个行业都面临转型升级需求,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找到下一个掘金点,又如何转型,这无疑是新经济需要摸索探讨的问题。譬如在文创产业方面,台湾转变得更早,做得更精细些。很多去过台湾的朋友,都会感受到台湾文创产业的精彩与多元。在台北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笔者亲眼见到一个喝水的铁壶衍生出来的系列产品和文化,叹为观止。还有台湾的农业观光产业,更加体现出文创与传统产业的完美融合,普通的水果、蔬菜一下子变得有了故事,有了身份和身价。他们已经将生意做成了文化,通过品位来创造产品的价值,而不再跟低层次的价格比拼。一个文化产品,就能打造成一条产业链,文化与产业有效结合,能带来巨大的价值。从近几年台湾发展的个案里不难发现,整体经济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时,就需要文化创意产业跟经济紧密结合。这其实就是新经济的魅力,也是我们下一步该努力的方向。就河南而言,不沿边不靠海,创新创造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更需紧紧抓住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要素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行创新,以带动推动产业、产品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打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性发展的新经济产业。

总之,新经济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和专门研究的领域。现在我国新经济的初步形态已经形成,多个省份在“十三五”规划中,都将新经济列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广州最大的创新在于,将主导产业的规划发展与城市战略塑造紧密结合,通过聚焦“三中心一体系”(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对全球高端资源的集聚能力。新疆瞄准了新能源、新材料、石油石化和输变电装备等10个战略重点,推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北京则在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新能源、高效节能等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河南在新经济发展上着墨更重,将全力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张牌”, 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经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换过程中,我们不能再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必须探索经济管理新的路径,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坚持战略聚焦,厚积薄发,要让政策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等倾斜,大力发展新经济。特别是要树立问题导向思维和互联网思维,要具备敏锐的嗅觉和快速纠错能力,不能坐着等、站着看。要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引领新常态中有所作为,使我国新经济增长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让“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篇3

关键词:新常态;金融创新;发展

前言

在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这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也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反映。福建自贸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便是福建在新常态下孕育出的新机遇。建设新福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何在?创新驱动是必然选择,而金融创新是其重要内容。

一、当前福建省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福建金融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体系。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银行“躺着挣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而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手段仍然在起着主要作用。省内的其它投资工具发展并不成熟,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大。另外,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经济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泉州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更占全市九成以上。[2]中小企业因为质押条件不足等问题的限制,获得信贷支持一直较难,目前,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福建中小企业资金紧缺问题更为凸显。部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较突出。当银行信贷紧缩,人们对于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寻求直接融资渠道就成为唯一的途径。民间借贷便由此迅猛发展,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但是以长远来看,企业必然要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加重企业负担,缺乏有效监管,诈骗案屡禁不止,骗贷,跑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财富的创造者,中小企业是我省市场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这些年福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转型升级。不少企业发展遇到了新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无论是立足企业自身发展,还是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必须要依靠金融创新驱动。由此可见,通过金融创新驱动省内经济发展已刻不容缓。[3]

实践证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之根本,是社会财富增长的动力源泉。改进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服务,加快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仅是完善金融体系的战略需要,也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金融创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传统金融的创新

1.创新发展银行业

金融业包含着巨大的金融创新需求:银行信贷领域。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使银行净息差收窄,银行享受制度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面对创新经营模式的强烈需求。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业务和产品结构,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金融理财市场已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竞争的热点。扩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高净值客户,增加理财业务收入,是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同时,未来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层出不穷,给金融服务模式带来创新变革。[4]商业银行需要同步适应产业格局的调整和升级,构建符合自身禀赋优势和市场定位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既是市场中的竞争参与者,更是实体经济中的金融服务供给者。[5]这需要商业银行将创新思维贯穿于经营理念、产品研发、服务提供的全流程之中。模式创新,为企业融资提供便捷通道。针对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开展存货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证、订单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差异化、有针对性的产品和金融服务。产品与服务创新。金融产品能够有效契合创新型行业、智力密集型行业的运行发展特点。提升服务创新,自主创新显著改善了银行的服务体验。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渠道完成交易项目,更多的业务离开了银行柜面,使客户体验到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务。

2.创新发展普惠金融

银行业通过自身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满足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降低普惠金融运营成本;通过监管创新,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健全风险分散、补偿和转移机制,构建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产品创新,降低服务门槛引导银行业机构按照“普惠”原则,创新金融产品,缓解小微企业、“三农”贷款客户担保难、贷款贵等突出问题。小微企业贷款抵质押物由传统的较为单一的不动产,拓展到机器设备等动产,商标、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应收账款等其他资产。[6]在加强监管前提下,扩大民营银行试点,允许更多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民营银行开闸的政策东风,鼓励民间资本在高新区发起成立民营银行,专门为高新科技提供融资服务。近年来,我国银行、保险和证券互相渗透,金融业综合经营渐成趋势,应在改善监管基础上,积极稳妥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业竞争力。鼓励互联网金融、小额信贷组织等创新性金融业态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发展,以P2P 融资平台、第三方支付和“众筹”股权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各种业态迅猛发展,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在内的小额信贷组织也发展较快,这些创新性金融组织和业务在改善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3.盘活民间借贷融资

当前我国社会融资成本高,主要表现在民间融资的高成本。市场上的民间借贷利率远远高于央行基准利率。正因为银行体系内外的巨大价差,推动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追求高额的回报。我国一直存在着银行借贷和民间借贷两种融资方式,民间借贷使大量民间闲置资金得到有效利用,且为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个人与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帮助,达到普惠金融的目的。建议从金融制度创新出发,出台关于福建省民间融资管理的条例,通过为民间借贷提供登记、公证、资产评估等法律保障,打造一个规范的金融信息平台,从而保障民间资金得到合理高效利用。针对民间借贷引发的经济纠纷甚至暴力事件,建议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的法规实施细则,不仅可以盘活民间融资,也是防范民间借贷引发的社会危机的良策。探索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民间借贷组织成立小型银行,取缔“地下钱庄”,使民间借贷行为在阳光下进行,允许其在国家法律和各项金融监管制度的约束下吸收民间资本,服务中小企业,活跃民间金融市场。

4.打破传统融资格局

福建经济多有产业集聚的现象,比如:晋江的鞋业,南安的器材,安溪的茶叶等。针对此类特征,可以逐步完善产融结合联动支持机制。由于产业集群内一些高成性的企业更易获得直接融资,因此,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各类金融工具,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切实改变融资信贷化的单一结构。首先,引进先进融资工具。由于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债券融资的要求,可将捆绑发债的理念引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创新中小企业集合融资模式。金融机构要利用自身资源,汇集集群内中小企业合力,以集合为切入点,为企业提供信用增级服务。建立产业投融资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根据区域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多个专业化发展基金。同时,充分发挥各类投资基金的中介作用。最后,可以发展企业联盟基金。由政府牵头联合大企业协同出资,设立企业联盟专项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深入进行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市场、产销、要素的整合,发挥协作和规模效应,不断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区域品牌影响力。[7]

5.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

资本市场是培育大企业大产业最好的通道。充分利用我省上市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做大;同时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推动福建省优质企业快速发展。加大力度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在拓宽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并购重组等方面施展本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以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为主,抵押物不足、信用能力先天不足。民间金融市场新机遇。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租赁金融等新型金融市场的出现和民营小银行的率先崛起为福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丰富的资本支持。在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快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为创新创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加快推进股权发行机制改革,支持新兴产业的融资,加强新三板市场建设,实现竞价交易,专门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投资平台服务。支持创新金融业态的发展,设立股权众筹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

6.结合本土金融优势

基于福建特殊的对台地位,改革创新促进闽台融合,福建责无旁贷。因此,加强闽台离岸金融合作、在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方面,相关政策涵盖引进台资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业务合作、便利跨境融资等。例如,在金融机构准入方面,为台资法人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开设绿色通道,降低台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明确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这为金融业发展带来了难得契机。金融要加大支持力度,以跨境金融创新为主线,促进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推进产业对接,加强海洋合作,拓展经贸交流,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深化与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贸金融合作关系。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是自贸区建设的关键领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省的综合优势,鼓励金融创新,加快步伐推进自贸区投资和金融自由化。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服务,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8]福建省民营经济发达、民间金融活跃,为构筑“海丝”核心区金融创新试验平台,致力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创新,培育新型金融市场,探索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发展,打造金融开放的示范区。

三、新兴金融的发展

1.发展互联网金融

作为新兴的创新型行业,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模式越来越多,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成为了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引擎。对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新常态而言,就是永远在创新中发展。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也真正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实现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和服务新常态下的发展优势。2015年5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福建省和阿里巴巴将在“互联网+”的诸多领域展开合作。阿里巴巴将在互联网经济领域的立体化产业发展优势和福建省在产业、资源、环境、政策、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在跨境电商、农村电商、闽货网销、电商人才、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民生、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旅游服务、互联网+拍卖、互联网+政府采购、互联网金融、“信用福建”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将阿里巴巴核心技术平台作为福建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推动福建省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共同打造中国互联网经济示范区。同时,通过P2P贷款完成投融资业务的速度和效率高于传统金融机构,P2P作为新生事物,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服务。互联网产品的创新发展,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丰富、高效的金融服务,为推动普惠金融贡献了力量。

2.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科技金融就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的推动,而科技的进步需要金融的助推。在金融的助推下,科技产业才会呈现出新的面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指统筹科技和金融两个资源,为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而设立的综合平台。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沟通和增值服务,提高投融资效率。[8]目前,上海,天津,苏州均已经成立了相应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福建省需致力于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沟通合作,专业增值服务。科技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标兵,一直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科技金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与之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科技金融是建立这个体系的最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明确把资金链和创新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完美融合。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孵化、成长等阶段提供了支持。为了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平稳、快速发展,建议在监管政策方面,考虑科技金融业务特殊性,对科技支行的监管政策进行差异化调整,单列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适度放宽科技支行的不良贷款容忍度。[9]

结束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的媒介作用和资金的推动作用,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也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必须把金融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强化金融创新驱动。在强大的创新驱动下,金融业将在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出重要推动作用,实现服务实体经济与自身战略转型的双重目标。新常态下,福建省要想更快更好的发展经济,并且依赖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那么就必须重视传统金融的创新,抓住新兴金融的发展。金融创新可视为推动金融系统向更有经济效率的目标发展的动力。着力化解长期制约创新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资本的强有力支持,科技成果便得不到从研究到应用的高效发展。我们需要保持着开放的心态,积极接纳金融创新的新生事物,才能在新常态下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邵秉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改革与创新.国际融资.2015(1):31-33.

[2] 程琦.建设新福建.聚焦两会.2015(3):20-21.

[3] 文振新.加快创新驱动提升服务能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环境.北方经济2015(3):12-15.

[4] 苑德军.强化金融创新驱动.财经论坛.2014(12):78-79.

[5] 阎庆民.以创新驱动助力新常态.中国金融家.2014(12):17-18.

[6] 周民源.创新驱动广为覆盖探索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中国金融家.2014(8):70-73

[7] 郭文义,郑一龙.区域产业集聚与金融创新支持策略―以福建省莆田市为例.金融纵论2011(9):12-15.

篇4

【关键词】管理创新 循环经济 发展

一、前言

纯碱工业的生产多为重工业性质,产业规模大、生产流程多,是化学工业生产中的耗能大户。在循环经济普遍得到重视的今天,对于纯碱工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单个化工企业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的发展,从战略的高度探讨优化纯碱工业的方式,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在纯碱工业的发展。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当前的化学工业已经能够通过宏观产业布局与未还企业的发展等方式,推动废物的综合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发展方式,主要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推动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循环经济引入纯碱化工的发展,能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使污染的产生量与排放量最小化,从而增加生态效益,推动行业的不断发展。

二、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与现状

(一)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以清洁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以节能、降耗、降污等为目标,通过管理和技术等方式,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循环经济的主要是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变成为循环利用、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化工企业而言,通过将原料与产品形成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传递,能够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与产品损失,合理使用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生产,减少原料与中间产品的损失,提升回收效率;产出清洁产品,确保生产制造过程以及生产产品对人体、生态环境无污染。将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相结合,能够在企业运行整体的基础上,对中间过程进行优化管理,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提升产品的耐用性。

(二)循环经济现状

我国的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当前的生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化工生产设施较为落后、化工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导致循环经济增长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技术、设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适应,但是当前我国化工企业生产的设备相对落后,为了提升生产效益,一些企业采用相对便宜的原料进行化工生产,而且化工生产设备的管理不严格,造成跑冒滴漏等现象,影响化工生产效益,造成环境污染。以纯碱生产为例,国内的纯碱生产工艺包括案件发、联碱法与天然碱法三种方法,其中氨碱法是传统生产工艺,具有单位产能投资小的优点,但是废渣量大且难以处理,联碱法具有生产废渣少、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但是投资较大,天然碱法受资源分布的制约较为明显,我国的联碱工艺排除含有氨,因为废水排放量大,容易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设备利用率较低,生产管理理念落后,造成企业的能耗较大,节能技术推广程度不足。化工生产循环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生产资源的高校利用和循环利用,制约了化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创新措施

(一)系统观创新,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循环经济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等构成的完整体系,为了推动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增长,需要整合化工生产资源,消除化工生产消耗量较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增大生产规模,鼓励企业合并,逐渐减少高耗能的小企业数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化工生产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树立大资源观与大发展观,从大局出发的角度整合化工生产资源,积极构建管理创新体系,通过社会化投入与市场运作将化工生产与环境所形成的一条完整的体系,促进化工生产循环经济的增长。在化工生产规划过程中,需要将环境、生产工艺、化工设备以及配套政策相结合,对化工生产工艺与设备进行检测,对于化工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在确保化工生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维护生态平衡,从而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促进化工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生产观创新,加强产业投入与设备更新

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尽可能的节约自然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绿色环保的目标。循环经济上增长需要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统一,为了达到该目标,需要创新当前的化工生产观,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使用优越的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同时关注化工企业上下游的关系,使整个生产-经济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减少资源的消耗。为了推动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进行生产,从企业、产业以及社会层面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增长方式,从企业方面,尽量加强设备与生产的管理,减少企业的消耗;从产业层面上加强产业的循环经济发生,集中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社会的层面上,考虑产业的集群效益以及产业链的形成,将上下游的产业形成网络结构,是通过管理形成产业集群网络,以统一的产品标准与规格进行生产管理,上推动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是确保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采用管理以及技术等方式减少生产中的浪费,提升企业生产效益,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化工生产设备与生产方式发展不完善,导致当前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推动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增长,需要从系统的观念、整体的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考虑化工产业的开发与管理,对于化工生产环境进行保护,将化工生产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整合,减少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消耗,确保化工产业的集群化,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家平,孔令丞,籍魏.石化产业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循环经济效果[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2(1):8-13.

[2]郭鹏,庄相宁.氯碱化工发展循环经济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氯碱2014(10).

篇5

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陈杰介绍说,北京市目前共组建了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跳台滑雪共8个项目16支冰雪运动队伍,其中运动员164人,教练员11人。既包括张昊这样有经验的老将,也不乏NHL第一人宋安东这样的极具潜力的年轻人。

成立仪式上,花样滑冰名将张昊作为运动员代表从北京市副市长张建东手中接过了象征北京男子花滑队的旗帜。“我现在是北京队的一员了,我很高兴,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北京队在以后的比赛中争取很好的成绩。”张昊说。

19岁,1.85米的宋安东,作为运动员代表,在成立仪式上发言。如今他是北京男子冰球队的队长。头顶NHL中国第一人光环的宋安东,是一个北京孩子。“我出生在北京,成长在北京,今天能够穿上胸前印有北京字样的球衣,心中满满的都是骄傲。”宋安东说,“6年后,争取和队友们一起在2022年北京的主场上有所作为。”

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传统体制内的专业运动队组建和管理模式,对于这些冰雪运动队,北京市体育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北京市冰球协会和北京世纪星俱乐部有限公司组建队伍。这样的方式,是北京市在发展冰雪运动的新形势下,一种创新之举,它充分发挥社会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发展格局。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定制的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到,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便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拟定了路线。马克思也认为,把握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随着快速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总量发展到了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生产水平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见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直接证明了科技创新对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有促进作用。浅谈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具有实效性的帮助。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指的是运用创新方式创造新的知识、技术,改革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产品。当前人们所接受的科技创新指的是熊彼特的科技创新理论,包括:使用新产品或者新的产品特性,推动科技创新;运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还有推动新的经济发展市场的开发,引导新的原材料来源和新的材料供应方式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的是国家为解决社会矛盾而进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可以是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也可以是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在“以人为本”基本理念之上,坚持以民优先的民主发展方式。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与我国当前的政治、文化、生态等相结合。

(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1、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建设理念。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出现了先进行经济建设而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建设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是不可逆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科学发展道路,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落实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支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经济发展问题,逐渐解决我国基本社会矛盾。但是经济建设出现了自然资源和资本建设过于急躁的现象,而科技创新便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转变为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低开发、再利用以及再循环。

3、落实科技创新是经济建设的动力

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键工作,当前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特别是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后,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可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

二、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

(一)重视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科技进步作为国家战略来实现的。这要求把国家战略目标保持在科学技术进步上,提出科学促进经济发展观,高效落实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牢牢把握住科学技术的投入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保持科研经费在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以上。提高国家的自主科研能力,提出二次创新模式,即以自主科研能力为主要的创新模式,又要发展政产学研究的多元模式。加大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的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落实素质教育,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只有普及了素质教育,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把握好了人才竞争,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浪中稳步前行。人口素质建设是人才竞争的核心,人口素质建设包括体力、智力、文化以及科学、政治素质教育。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加大素质教育投入能够直接提升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发展的效益远远大于增加劳动力数量带来的效益。可见,要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落实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前提。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人口结构

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率的高效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人口结构是走新型城市化到道路,创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这要求我们完善城市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就业几率,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实现城市的结构优化。

(四)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把握住人民生活就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能够反馈于人民生活。可见两者相互协调,引导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它是我国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这要求我们明确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理念,把握两者的重要关系,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国人的基本素质;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创新;碳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4-0019-07

一、引言

中国政府签订哥本哈根协议进一步推进了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必将产生对商业银行创新产品,服务的需求。商业银行投资低碳能源产业,不仅促进了低碳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增加自身新的盈利增长点。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已经把“碳金融”作为环境保护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通过遵守金融界可持续发展自律规范,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积极对低碳项目提供贷款和推出低碳投资业务,可持续发展报告,从而支持经济向“低碳”转型。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目前,全球碳减排资源大部分都在中国,使中国成为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有限,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只有少数商业银行关注“碳金融”。从国际碳交易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从事的业务仍然相对单一,而且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在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滞后。因此,目前国内对碳金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建立以低碳交易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碳金融体系。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规范的碳交易市场。金融机构通过协助排放权交易所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推出碳交易衍生工具,以此来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

(2)创新信贷业务管理机制,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支持低碳产品和项目的发展。

(3)多元化、多角度拓宽低碳项目融资渠道,降低其筹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本文试图通过对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了解,探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同时,分析各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及开发“碳金融”创新的具体途径。

二、经济向“低碳”转型激活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

自2003年2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以来,“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一词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

2005年11月,英国利用其作为八国首脑会议的东道国和欧盟轮值主席国之便,把气候变化问题列入八国首脑峰会的主题之一。并于同月召开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由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以“向低碳经济迈进”为主题的高层会议。2006年10月,世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他在《斯特恩报告》中指出,如果全球每年投入GDP的1%,可以避免将来每年损失GDP的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近年来,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纷纷接受低碳经济的概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或者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其一直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

在这一背景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其实质是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关系的不断“脱钩(decoupling)”,即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出“不平行”的现象。如果经济增长率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称为相对脱钩(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呈现稳定增长,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减少,称为绝对脱钩(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全球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不同时间段的脱钩情况不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绝对脱钩现象。其中以英国最为突出,近几年来一直呈现绝对脱钩特征。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强脱钩是完全可能的,但实现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发达国家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都曾出现过波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更为现实。

世界经济向“低碳”转型对金融创新的要求并有力地推动了金融创新。据IPCC第三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评估,通过采取提高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可减少5亿吨~3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年,若把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45ppm-710ppm,全球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将控制在全球GDP总量的3%以下,但区域间的减排成本可能存在巨大差别。能源、交通、建筑业、工业、农业、林业、垃圾处理等部门都存在减排潜力。其中能源部门、建筑业、工业和农业的减排潜力相对较大。总的来说,越早采取适当的减排措施,成本就相对越低。到2050年,若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90ppm~710ppm,全球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将占全球GDP总量的5.5%~10%。《斯特恩报告》也指出,要想大幅度减少排放就会有成本,到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大概占GDP的1%。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减排成本会明显不同,但每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不断“脱钩”,每个行业实现利润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不断“脱钩”的途径都是通过发展低碳能源等朝阳产业,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来实现的。因此,温室气体减排的巨额成本也意味着是低碳能源等朝阳产业的发展良机。IPCC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仅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就会超过20万亿美元;《斯特恩报告》预计到2050年,低碳能源产品的市场价值可能会达到每年至少5000亿美元;联合国(UN)预计到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需求达到1000亿美元;从事太阳能领域研究和咨询的公司s01ar Buzz预计到2010年,全球清洁能源的投资达到186亿美元~231亿美元;气候小组(The Climate Group)预计到2015年,全球燃料电池和氢电池市场的投资达到150亿美元。

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发展低碳能源产业等朝阳产业,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而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则起着集聚巨额资金、调剂资金余缺、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因此,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必然会产生对商业银行产品/服务的新需求,进而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银行通过创

新其价值链,调整其竞争策略,确保其能适应环境变化,提高其内部价值链的整体协同效应,并获得竞争的核心能力。由于低碳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具有良好表现,商业银行投资低碳能源产业也会增加自身新的盈利增长点,比如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数上升幅度不足100%,而新能源环球指数(NEX)指数上升幅度约为270%。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呼唤金融创新

我国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势头对碳金融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其特点是“富煤、少油、有气”。可以预测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持续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结构,导致目前我国成为世界碳排放大国。根据统计数字表明(见表l及表2)碳氢类能源占我国能源结构的90%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在2005年共排放二氧化碳约53亿吨,即422163万吨(煤炭)+100255万吨(燃油)+10541万吨(天然气)=53亿吨。其中,消费煤碳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的比重为79.2%。显而易见,煤炭消费是我国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

从全球的角度看,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8%上升到2005年的19%(见图1),预计短期就会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尽管按人均水平我国比许多其他国家要低,但在世界政治中,作为一个单一政治实体,我国必须承担更大的减排义务。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能耗效率以及相应的碳排放效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可以为世界的碳减排作出贡献。但是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现状看,当前则首先要选择降低碳排放强度,即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_

假设目前的政策和技术环境不变,从2005年以后10年中,即从2006年到2015年,重化工业占GDP的比重按2000年到2003年的平均速度增加,2016年达到了上限,以后就不再增加。我国的碳排放增长率的轨迹如图2,4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6%。图中,2016年前碳排放的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主要是因为重化工业的比重持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到205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为623亿吨。如图3所示。

这比2005年碳排放量的53.3亿吨增加了十多倍,显然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数字。趋势预测表说明,如果我国不坚持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创新,不仅会带来许多问题,碳排放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可见,我国传统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十分巨大,未雨绸缪,我们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要看到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碳金融创新的推动和影响,二者相互促进。

四、商业银行实践“碳金融”的创新方法

商业银行作为联结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纽带,担负着定位稀缺资源投向的重任,对经济具有强烈的激励与扩张作用。因此,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实践除了与其他企业一样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及消除自身日常运营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和影响外,更主要的是支持企业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资金转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通过信贷和投资行为间接地影响各个行业(企业)项目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废水(废弃物)排放,为企业进行“低碳”实践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成为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引领器”和“推进器”。在这方面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创新实践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主要是把提供“碳金融”作为环境和社会责任承诺的一部分,通过遵守金融界可持续发展自律规范,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积极对低碳项目提供贷款和推出低碳投资业务,可持续发展报告来开展“碳金融”实践。

(一)创新经营理念,遵守金融界可持续发展自律规范

联合国环境署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以下简称《声明》)和“赤道原则”,特别是“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们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建立了金融机构新的行业基准,要求金融机构对于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核调查义务。截止2007年12月31日,来自37个国家的178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声明》;来自五大洲21个国家的57家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宣布实行“赤道原则”。尽管签订《声明》的银行比宣布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更多,但宣布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都是国际主流银行,在全球银行业的规模、业务量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赤道原则”在金融界更广为人知。全球100强银行有29家既宣布了接受“赤道原则”,又签订了《声明》。25强银行有15家既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又签订了《声明》。由此可以看出,国际主流银行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纷纷开始使用国际通行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评估标准和术语,增加自身资金远离高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贷款或投资的安全性。

(二)创新银行业务,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推出低碳贷款业务

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为应对信贷中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国际主流商业银行都积极开展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通过环境风险(高能耗、高污染)识别和预评估筛选出合乎环境要求的贷款项目,并在贷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监测。荷兰合作银行对贷款项目环境风险的识别、预评估和贷款项目的筛选过程(图4和图5)可以清晰地反映国际主流银行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程序。此外,由于借款企业可能面临突发性的环境风险或者出现违反环保法规及贷款约定的情况,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贷款期间,会对贷款的环境风险进行动态监控。监控方法包括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要求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等。对低碳消耗项目积极提供贷款。国际主流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低碳消耗项目的贷款。例如:10年来,富通银行(Fortis)提供了大约20亿美元的贷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15年来,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提供了大约45亿美元的贷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2007年3月,美国银行(Bankof America)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发起了一个10年期、总金额为200亿美元的环境可持续性贷款行动,支持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低碳技术开发,使得金融业经营模式逐步落地。2007年5月,花旗银行宣布在未来十年将加大对清洁能源项目和开发替代能源项目的贷款或投资。总的来说,全球主流银行重点关注三个领域的投资机会:首先是能源效率管理领域,如高效建筑、建筑材料、能源储存与转化、低耗能设施等;其次是可再生能源领域,如生物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燃料电池能等;再次是水资源及废弃物管理领域,如水净化、海水淡化、回收循环再生、废物发电等。

(二)创新银行产品,积极推出低碳投资产品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低碳投资业务主要是通过设

立“低碳”基金投资低碳消耗/环境友好型项目或公司。国际主流商业银行设立的“低碳”基金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 挂钩低碳消耗,环境友好型公司表现的基金

目前可供借鉴的主要有:

(1)荷兰银行推出的挂钩“荷银气候变化与环境指数(ABN AMRO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 Index)”基金。该基金使投资者可直接追踪低碳消耗,环境友好型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

(2)荷兰银行推出的“荷银低碳加速器基金(ABN AMRO Low Carbon AcceleratorFund)”。该基金直接投资于那些未上市,但致力于低碳消耗和提高能源效率(如使用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和生物燃料)的大公司。

(3)德意志银行推出的挂钩“德银气候保护基金(Deutsche Bank DWSKlimawandel Fund)”和挂钩“德银DWS环球气候变化基金(Deutsche Bank DWS Climate ChangeFund)”。这两个基金互为补充,依据“温室气体减排”及“适应气候变化”两大气候变化议题,集中投资于适应气候变化或者在提供环境友好型产品,服务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公司。

(4)汇丰银行推出的挂钩“汇丰环球气候变化基准指数(HSBC Global ClimateChange Benchmark Index)”基金。汇丰环球气候变化基准指数包括气候变化指数、低碳能源产品指数、能源效率和能源管理指数、供水,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理指数四个子指数,旨在反映和追踪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获益的公司(从事太阳能、风能的公司或生产节能汽车、循环再造水的公司,如全球最大的独立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 AG,全球最大的工业废水处理公司Veolia Environment)的股价。

(5)瑞银集团推出的挂钩“瑞银气候变化战略证书(UBS Climate ChangeStrategy Certificate)”基金。获得瑞银气候变化战略证书的公司是20多家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公司。(6)中国交通银行推出的收益率与三只水资源和两只铀能源组成的全球股票篮子表现挂钩基金。

2 参与碳信用交易市场的基金

目前主要有:(1)巴克莱银行推出的挂钩“巴克莱全球碳指数(Barclays Capital Global CarbonIndex)”基金。巴克莱全球碳指数是第一个跟踪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系统中碳信用交易情况的基金。

(2)瑞银克拉里登人民银行推出的挂钩“瑞银克拉里登二氧化碳减排认证(Credit Suisse ClaridenLeu?s C02 Certificate)”基金。该基金使投资者获得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中碳信用价格浮动的资格。(3)瑞银推出的挂钩“瑞银世界排放指数(uBs WorldEmissions Index)”基金。通过瑞银世界排放指数,投资者可以跟踪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系统的碳信用交易情况。

(4)中国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挂钩在欧洲气候交易所上市且目前交易非常活跃的“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2008年12月合约)”价格的本外币理财产品。该产品并不直接投资于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第五、中国银行推出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基金。

3 参与巨灾债券市场的基金

目前主要有:

(1)瑞银集团子银行Leu推出与全球巨灾债券市场挂钩的基金。该基金吸引了2,43亿美元参与全球巨灾债券市场。

(2)摩根大通集团推出的挂钩“摩根环境指数(JPMo~an EnvironmentalIndex-Carbon BETA)”基金。摩根环境指数的基础是与气候变化风险相关的高级公司债。这些公司债的贝它系数在the JPMorgan US Liquid Index(JULI)

(美国公司债市场基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气候变化带来公司的风险和收益。

4 参与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基金

最典型的是瑞银集团推出的挂钩“瑞银全球气候变暖指数(uBs Global Warming Index)”的基金。通过瑞银全球气候变暖指数,投资者可以跟踪全球天气衍生品市场上各种天气衍生品的交易情况。

5 挂钩可替代能源表现的基金

主要有:(1)瑞士信贷集团推出的挂钩“瑞士信贷集团全球可替代能源指数(credit Suisse GlobalAhemative Energy Index)”基金。通过瑞士信贷集团全球可替代能源指数,投资者可以跟踪多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瑞士信贷集团推出cs未来能源基金(credit Suisse cs Future Energy Fund),使投资者可以参与未来的能源生产和分布。

(2)荷兰银行推出的挂钩“荷银生物燃料指数”基金,使投资者有机会获得因生物燃料需求增长而导致的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收益。荷银生物燃料指数反映了七种与生物燃料生产相关的农产品的价格走势,七种农产品包括糖(35%)、玉米(30%)、豆油(16%)、小麦(7%)、芥花籽(6%)、豆粕(4%)、油菜籽(2%)。均为生物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材料。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低碳投资业务还包括绿色风险投资等。商业银行典型的绿色风险投资项目是花旗集团和世界资源所倡导发起“新风险投资”项目。该项目1999年在美国华盛顿正式成立,同年在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开始执行,对拉丁美洲绿色风险投资的兴起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四)报告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从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角度报告企业的业绩,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改善环境和社会业绩的行动、行动的结果以及未来的战略。越来越多的国际主流银行自愿、定期地在财务报告之外单独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以反映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业绩,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并接受社会监督,与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分享银行在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一些国际主流银行,如汇丰银行(HSBC)、富通银行(Forris)、花旗银行(citi)、苏格兰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道明银行集团(TD Bank Financial Group)除了自愿、定期可持续发展报告外,还积极鼓励其客户可持续发展报告。

五、结论及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发展低碳经济与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容不悖的,开放金融环境,坚持金融创新是赢得低碳发展竞争的重要途径,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重要的是调整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要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机遇。

1 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特别是对后发展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挑战。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又要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成长模式。从短期看“低碳”发展的交易成本或许会增加,但从长期来看赢得这场挑战必将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中国在未来的挑战中,应该坚持市场化改革及金融创新。

2 发达国家在研究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创新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走在前列,这些金融创新模式无疑为我们的金融改革与探讨适合中国的“碳金融”创新提供了借鉴。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要履行大国责任,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必须做出成绩。

3 金融创新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职责,就我国的金融体制而言,大型商业银行应该在发展低碳金融方面率先垂范。同时,政府进一步积极地开放、发展民间金融,鼓励民间金融的创新服务,以保证大型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创新领域表现出更大的活力。

篇8

摘要: 电力企业是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基础性产业,掌握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下,面向新的电改政策的实施,如何把握市场动向,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型企业发展方向,妥善解决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成为了电力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电力系统;营销策略;降损节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改善,对于电力供应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的不间断爆发,也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电力企业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应当针对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其健康协调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保驾护航。

1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的问题

1.1 电力营销策略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时代的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对电力企业的前途规划了新的蓝图。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主要依赖于电力营销工作,而在当下,电力企业电力营销工作宥于传统,在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国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在许多地区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能源匮乏和资源不足的问题广泛存在,电力供应不足使得电力营销工作始终处于起步阶段,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方面无法同电力营销需求相适应,加之缺乏精干优良的电力营销队伍,无法进行科学全面的市场调查,难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电力营销方案,从而导致电力营销工作不能真正从需求侧出发进行合理调控,缓解电力供应紧张问题。

1.2 资源能耗问题

能源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气候恶化,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的未来和发展与地球的未来息息相关,全球形成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倡建设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电力产业属于供能型产业,其健康运营有赖于大量的能源消耗,电力产品是电力营销的核心产品,良好的电力系统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电能的关键环节。一些电力基础设施过于老旧,电网设计多年不曾更新,电路老化问题等不仅造成了电能损耗,而且电力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在当前低碳经济的指引下,电力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全社会对环保的关注以及碳市场上碳价的波动,都会对电力企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冲击。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寻求多方面之间利益平衡,才能尽可能减少低碳经济对电力企业正常经营行为带来的影响。

1.3 办公管理制度问题

由于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性质,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的办公管理在许多方面与普通企业均有所不同。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其办公管理机构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病,如机构之间联系不足,人员冗杂,一些工作人员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热情有限,办公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效率低下,针对新形势下的电力企业办公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正确的认识,也就无从及时转变工作思路,部门之间不能充分沟通和交流,影响了办公管理工作应有作用的发挥。管理体制的缺漏和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严重影响着电力企业办公工作的有效性,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企业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阻碍了电力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不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作用,同时也使电力企业饱受诟病。

2 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策略

2.1 完善电力市场,倡导科学用电

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有目共睹,做好电力营销工作不仅是电力企业的效益目标,更是电力企业实现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外部市场挑战,也需要从电力营销策略方面入手,对电力市场结构进行优化完善,从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应依托国家进行能源C构调整这一机遇,转变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积极开拓市政,商业和居民用电等消费市场的同时紧紧把握工业用电市场这一主线,准确思想定位,做到电力生产和电力营销的有机统一,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力营销机制,关注客户需求,积极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创新和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建设,大力宣传科学用电理念,引导客户规范用电方式,加快和优化电网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使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2.2 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是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我国电力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百分之三十八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与全球平均水平,并呈现出增速快的特点,因此,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责任重大,传统电力行业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兑现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做出的承诺。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从多面入手,将低碳理念渗透在电力生产的全过程各方面,加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力度,全力应对低碳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降损节能减排是电网经济运行中的关键环节,应当参考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手段,采取提高供电电压,改善配电线路等方式,实现配电系统灵活化和系统化,引入碳捕集技术,发展新能源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电网改造,减少电网运行中的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智能电网,发展面向低碳目标的电力调度技术,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电力产品模式,提倡科学低碳个性化的用电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呼吁每一个人为低碳经济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电力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

2.3 加强企业内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办公管理工作趋向复杂化和多元化,建立一系列与电力企业办公管理工作相适应和匹配的制度迫在眉睫。电力企业应当从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小处做起,从细节做起,加强企业内外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督促和调控电力生产和电力营销等环节,为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在办公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对企业办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保留现有制度中适应生产发展的部分,对于僵化陈旧,背离发展方向的部分予以裁撤,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和市场需求,学习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在管理制度创新中予以体现,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取舍。在人员机构建设方面,要敢于打破传统,突破常规,注重对工作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基层工作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增加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电力企业要与时俱进,把握好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办公管理工作中注重对新型管理技术手段的学习和引进,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和未来进行充分适时的评估,明确企业的短板和发展方向,使办公管理工作有理有据,有章可循。

结语 :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此方能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方挑战,为实现全行业和全社会共同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克生,王延海.基于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J].大科技2012(24):74-75

篇9

一、发展大园区,搭建平台蓄势赶超

我们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加快建设“三大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板块,为县域经济发展蓄积赶超能量。

一是全力打造煤焦电化工业园区。鸡东县曾是全国十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预测总储量66亿吨,但多年来综合利用率较低,未实现深度转化,资源优势难以发挥。为此,我们抓住全省打造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机遇,申报、规划、建设省级煤焦电化工业园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园区汇聚,构建涉煤深加工产业“集成板块”。目前,该园区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规划总面积475公顷,内设无烟煤深加工、煤焦电化、PVC树脂、煤化工4个特色产业园,现已入驻企业12户,实施项目18项,竣工投产10项,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其中,无烟煤深加工产业园以鸡东宝泉无烟煤炭有限公司为龙头,已投产120万吨洗煤和年产1.2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年产4万吨碳化硅新工艺节能示范项目,现已完成投资3.5亿元,预计2013年年末竣工投产。届时,将形成从无烟煤生产、洗煤、煤矸石制砖、煤矸石发电到碳化硅生产、超微粉、多晶硅和单晶硅的产业链条。煤焦电化产业园以鸡东北方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现已建成120万吨洗煤厂、年产5000吨粗苯生产线、2.4万千瓦焦炉煤气发电站,5万吨硅铁项目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2013年末煤气储备站建成后,将形成从原煤、选煤、焦化到粗苯,从焦油、焦炉煤气发电、硅铁生产到还原铁及钛白粉生产的产业链条。此外,PVC产业园和煤化工产业园,我县正采取分项招商的方式,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对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随着一批龙头企业的入驻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我县原煤将至少实现十倍以上的放大增值。

二是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区。鸡东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地肥沃,环境清洁无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多年来,我县农业始终处于“原字号”生产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难以提高。我们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以食品工业园区为平台,引进国内知名食品企业,承接食品精深加工的项目、技术、设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企业与农户双赢。目前,我县已组建成立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高标准编制了园区控制性(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引进全国500强企业2家。其中,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正在安装生产设备,预计年末竣工投产,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税金5200万元;正邦集团5000吨纤维玉米粉项目已完成厂区道路和厂房建设,预计年末竣工投产;博旺饲料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饲料项目已投资4691万元,完成主厂房土建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正在进行钢结构安装和成品库房基础施工,预计年末竣工投产。此外,汇源集团、光明乳业公司2家上市公司和北京蓝莓科技、琴海生物制剂2家筹备上市企业计划入驻。这些项目达产达效后,鸡东将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化大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快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

三是积极谋划贵重金属工业园区。我县地下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素有“龙江矿产资源大县”美誉,其中南部山区蕴含丰富的贵重金属矿产资源。但多年来,由于没有进行实质性勘探,储量无法准确核定,阻碍了开发利用进程。今年,我们谋划建设贵重金属工业园区,借助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加大地质勘查力度,提高资源勘探精度,对铜、钼、金、银等矿产进行整装勘查开发。目前,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在我县发现了一处中—大型铜钼多金属矿,现已投资4500万元,完成钻探1.5万米、槽探2万平方米,据初步估算,四山林场矿区可控制和推测铜资源量50万吨,钼资源量10万吨;已提交金资源量5吨、银资源量100吨。现第一地质勘察院正与有关企业洽谈合作勘查开发事宜,预计明年年底完成详查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全面开发利用贵重金属资源,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彻底打破“一煤独大”的局面,形成煤炭、非煤矿产、食品加工“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二、引建大项目,打造脊梁提速赶超

我们把项目作为财富之基、增量之源,集各方面力量引建重点项目,努力培植投资超亿元的“脊梁型”项目群体,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快速裂变为经济优势,为跨越赶超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立体招商引“龙头”。近年来,鸡东同其他城市一样承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每一场大的危机也都孕育着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能为后发地区带来跨越赶超的契机。为此,我们注重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鸡东产业的对接点,创新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点抓实“四个层面”搞招引,即决策层面谋思路,县级领导层面抓带动,部门、乡镇层面挖潜力,节、会层面抓推介,形成了立体式常态化的招商引资新攻略,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竣工投产率。三年来,我县先后引进江苏雨润、江西正邦等国内500强企业和一批知名企业,形成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共引进市域外资金25.6亿元,增加规模企业5家;实施重点项目92个,总投资107.6亿元,现已竣工投产51个项目,完成投资57.6亿元,结束了项目建设“山多峰少”的历史,形成“多业并举、项目林立”的喜人局面。

二是产业拉动壮“块头”。多年来,鸡东县始终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但由于产业发展模式落后,产业结构布局失重,导致项目虽然“铺天盖地”,但难以“顶天立地”,比较优势不明显,发展根基不牢固,生命周期短暂。为此,我们立足县情实际,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煤焦电化、非煤矿产资源深加工、食品加工、新材料和新型建材、新能源、北药“六大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精选项目、引建项目、做强项目,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以延长煤焦化、煤气化、煤电化产业链为核心,先后实施煤电化产业项目23个,初步形成了煤炭洗选、加工、炼焦、发电、化工项目群体,构筑起煤焦电化产业全面发展的主框架,形成链式开发、多路并进的新格局。目前,全县原煤年产量达400万吨左右,煤炭转化率超过70%。铜、钼、金、银、油页岩、硅线石等非煤矿产资源逐步从勘探普查向详查、开发、加工演进,非煤矿产资源产值占全县经济的比重由2008年的2个百分点提高到4个百分点。其中,我县油页岩资源不仅储量丰厚,而且出油率较高,达到10%以上,大连东瑞投资有限公司正准备联手央企开发炼油项目。依托我县丰富的农产品、畜产品资源,谋划建设生猪、蓝莓、水稻等食品加工基地,推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目前,万寿菊产品已由颗粒状态进入色素油提纯阶段;蓝莓苗木繁育基地已建设蓝莓示范田4处。此外,柔性石墨、石墨纸、石墨密封材料、动力电池负级材料、磨料、烧结砖、保温钢板等新材料产品进入实质性生产阶段,锂离子电池正在进行测试检测。产业和项目的有机捆绑,使优势放大、项目做大,产业集群和项目集群呼应并进。

三是创新品牌造“拳头”。多年来,鸡东县规模以上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陈旧,产品缺乏创新,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强的关键技术不多,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为此,我们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扶持企业技改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打造高端化的企业品牌。三年来,县财政拨付科技创新和品牌创优专项经费2300多万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10户,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60余项,引进先进实用技术30余项,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5个,省级科技项目7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2011年,全县省、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分别达到9户和22户,实现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7.82亿元;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户和20户,实现产值22.2亿元,同比增长36.6%,工业增加值7.77亿元,占全县GDP的8.1%。更多的“鸡东制造”转化为“鸡东创造”,有力地捍卫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品牌。

三、营造大环境,优化服务合力赶超

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不断优化政务环境、金融环境和发展环境,形成“项目磁场”,营造“洼地效应”,确保企业建得成、养得大、做得强。

一是领导领衔,营造执行有力的政务环境。针对以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 “部署任务领导多、具体招商人员少”、“优惠政策出台多、实际问题解决少”、“签约项目数量多、投产达效个数少”的“三多三少”现象,我们从决策层抓起,制定《重点项目建设县级领导领衔负责制》,把重点项目落实到县四个班子领导成员和有关部门领导身上,实行一周一会办、一旬一盘点、一月一通报,及时解决项目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企业发展一路绿灯、全程畅通。三年来,县级领导共深入企业调研400余次,现场办公160余次,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用地、资金、供电等方面问题300余个。仅2012年第二季度,我县就通过已经落地的客商、企业推介,与香港灏天金融集团、大连东瑞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签订鸡东县鸡西煤田长安矿区煤炭资源开发、硅藻土资源开发等意向性协议,预计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亿元,逐步形成“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连锁效应。

篇10

深圳市政府提出“十二五”公共机构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要完成这一节能目标,必须对全市15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进行改造,需投入约15亿元。如何摆脱依赖财政资金实施节能改造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依靠市场、完善政策、建立标准、规划路径” 的“四位一体”工作思路,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解决问题。

(一)依靠市场手段,推动公共机构节能

依靠市场手段解决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难题,首选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就必须依靠节能服务企业。率先启动市民中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多家媒体宣传,并召开企业座谈会,听取对公共机构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深圳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改造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招投标流程以及资金支付的具体办法,并分批向社会公布了公共机构拟改造的相关项目,激发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搭建了企业―银行信贷平台,修改了合同中不允许抵押的规定,允许企业用合同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促使多家银行和节能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文件,对设备供应、节能量审核、工程监理、审计等单位的选择,给予了规定,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节能政策保障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驱动。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摆在重要位置,王荣书记、许勤市长先后作出批示,要求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方面要“敢想敢干,先行先试”。陈彪副市长作为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政策。市发改、财政、采购等部门挑选专业骨干组成研究小组,一起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具体办法和规定,先后出台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三年行动方案、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招标模板、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金支付流程、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政策为公共机构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建立标准体系,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以国家颁布的节能行业技术标准为基础,结合推行综合节能改造模式的实际和南方夏热冬暖的气候特点,提出了针对政府机关和医院、学校等不同类型既有建筑的改造需求标准;以项目基准能耗量为基础,根据项目大小不同,对参与投标企业的注册资金、融资能力、技术力量、案例个数等提出了不同的商务标准,形成阶梯档次,便于企业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参与相应项目;针对办公、教学及其他建筑等照明的不同要求,编制了单项LED照明系统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参考国家和省市的节能技术标准,专门在招标模板中增加了技术创新的加分条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研发独有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四)科学规划路径,保证项目有序推进

根据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目标要求,以能耗统计数据分析结果为基本依据,确立了“分批实施、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全市一盘棋,合理规划布局。把能耗排名前50名的能耗大户或能耗超过同类建筑平均水平的用能单位作为改造重点,区分项目大小、能耗高低和难易程度,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顺序,分批推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分为机关、医院、学校三大类,抓好分类指导,每类先抓一至两个点,摸索路子,积累经验,再在相应系统内推广。为提高推广效率,解决同一系统内项目节能效益“贫富”不均的问题,采取“系统打包”的形式,难易搭配,统一招标,有效避免了好的项目企业抢着做、效益差的没人做的局面。

二、实现合同能源管理招标模式“四个突破”

(一)突破项目申报难的障碍

长期以来,公共机构的能耗支出实行实报实销的财政制度。开展节能改造不仅工程技术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又不属于政府采购招标的范围,导致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热情始终不高,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如何让用能单位自觉申报项目,成为公共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首要问题。深圳市从转变观念入手,首先,转变“不能采购招标”的观念。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工程、服务、货物之外的第四种模式纳入到政府招标采购中,并简化审批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方便用能单位申报项目。其次,转变“申报难”、“立项难”、“审批难”的观念。积极向用能单位宣传合同能源管理知识,讲解新招标模式中立项招标、合同签订、监理检测等细节,让用能单位熟悉每个流程。最后,转变“干不干都一样”的观念,把节能改造任务作为市政府重大事项分指标到户,提出强制性改造要求,并实行问责制。通过转变观念激发了各单位的积极性,仅在第一期项目征集中,市直机关就申报了86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二)突破传统工程立项审批程序

市发改委简政放权,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审批权转移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全市申报的项目,发改部门仅负责项目备案确认。财政部门也简化了采购计划下达程序,由过去的对口管理用能单位资金的处室分头下达采购计划,归口为一个处室集中批量下达。优化审批流程后,大大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间,提升了行政效率,使多个项目、多批次集中招标成为可能。

(三)突破固有的招评标模式

坚持公开招标的原则,把过去由企业主导的价格谈判变为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价格,增加了透明度,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项目招标的具体实施上,着重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主推综合性节能改造。采用对用能单位进行整体改造的方法招标,不仅便于准确测定能耗基准,测算节能效益,也有利于不同技术优势节能企业之间的联合互补,推动节能产业由单一向综合发展。二是采用最优方案的形式招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兼具工程与服务的特点,且各个节能公司技术千差万别,难以确定标底,明确由各节能公司自行制作“节能改造方案”,并以“方案”的形式进行招投标。这样既无需财政额外支付能源审计费用和编制标底预算费用,又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发挥企业优势,最终由节能专家评选出最优节能改造方案,确保节能效益最大化。三是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招标模板。编制《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模板》,采取综合评分法,设定了年综合节能率、节能效益分享年限、资金效率、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四个核心指标来评价节能效果。四是实行“系统打包”项目招标。全市共有1700多家公共机构,项目多、能耗跨度大,若全部以“一事一招”的形式招标,会给政府采购部门造成极大压力,进度缓慢。为了提高项目招标效率,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发改、财政部门和采购中心采取以系统为单位整合项目,将同一系统的全部项目打包进行公开招标。

(四)突破财政支付瓶颈

财政支付难是节能企业对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望而却步的最大障碍。首先,固化预算,由财政部门按项目业主单位改造前原有的预算标准或能耗定额全额拨付给项目业主单位,用于支付实际发生的水电费、节能效益和节能奖励资金,解决“无钱可付”的问题。其次,明确支付流程,由项目业主单位负责向财政部门申报节能效益,并向节能服务企业支付资金。这种支付方法不但有效地化解了财政预算和节能效益分配之间的矛盾,而且大大激发了各单位实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