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高速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高速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问题,世界经济的失衡恰恰是中国这个后起之秀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改善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弱势地位的绝好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关键是要充分学习和利用
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规则,在自然资源控制权和定价权、国际贸易自由化、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利用高额外汇储备等问题上制定出一系列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战略,从而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
世界经济在不均衡中高速发展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大势,不同的观察者基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高速发展。
过去近十年来,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接近历史纪录。但是,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的失衡。这种不平衡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保持着高水平甚至创纪录的贸易逆差,这实际上是得益于它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因为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如此高的贸易逆差一定会带来国际收支的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其二,为了弥补贸易逆差,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世界上平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吸引了大量资金。正是这种贸易和资金上的双逆差,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基本格局。这样的基本格局,不仅带来了令人深思的世界经济道德问题,即穷人在补贴富人,中国在补贴美国,也带来了世界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忧虑。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处于弱势
中国作为一个赶超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且在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的大势下表现尤其明显。这种弱势格局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以下三个方面尤为突出:
第一,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人均自然资源储量和产量高度稀缺(中国资源储量不稀缺的品种屈指可数,其中包括稀土矿),日益依赖国际市场的供给,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进口大国。然而,中国不仅在国际上基本还没有成规模地获得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也没有有效地获得以资源为价值基础的大公司的非控股股份,甚至在国际原材料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价格谈判权还很低。
第二,尽管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顺差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之一,但是,中国在国际贸易问题上却常常处于被动为本国贸易迅速发展而辩解的状态。在WTO的多边谈判中,中国的声音非常微弱,甚至被印度这样的国际贸易地位远低于中国的国家所掩盖。
第三,尽管中国是当今世界一个主要的资金输出国和储蓄剩余国,中国经济的总体储蓄率和储蓄总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中国经济整体对外的储蓄盈余和资本流出却以美元为主,辅之以欧元和日元,而不是以人民币为储蓄形式。这意味着,整个中国经济将承担巨大的汇率波动风险。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尽管中国是储蓄大国,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却是一个弱势国――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顶多是一种地区化而非国际化的货币。所以,中国的对外储蓄只能以美元等外币计价。当美元汇率贬值的时候,美国的债务在缩水,这就是中国经济巨大的损失。
世界经济失衡就是中国改变弱势地位的最好机会
事实上,当任何一个后起经济大国面对这种经济实力日益上升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不相称的局面时,她必须而且只能通过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打破。
换言之,如果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既没有巨额的贸易逆差,也没有大量的资金流入,而中国经济也没有如此高的过剩储蓄和资金外流,那么,国际贸易体系、资源定价体系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就没有任何理由改变,结果便是世界经济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失衡,恰恰是中国这个后起之秀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改善我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的绝好机遇。
具体说来,正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资源进口大国,才使得中国有能力组织其资源进口企业与资源出口国进行集体谈判,提高我们的资源定价的谈判能力;正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和贸易顺差国之一,才使得中国在贸易谈判中有发言权,并起到独特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了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剩余,才使得中国有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而有可能影响国际金融格局,才有可能逐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部分资源的所有权、控制权,或者相关公司的部分股权;正是因为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使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才使得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化的货币,从而打破国际金融和货币市场的基本格局。
在用好现行规则中改变格局
必须看到,以中国经济短期内作出牺牲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只是为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要转化成现实,必须通过中国政府、企业、学界的共同努力,包括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一系列政策和战略的引导。这其中的主要原则有三条:
第一,要仔细研究世界经济中各主要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包括资源所有权以及控制权的获得,资源产品的定价、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和进程,国际金融与货币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只有真正搞清楚这些基本规律之后,中国经济才能够打破现有的格局,变被动为主动。
第二,要打破中国目前经济地位上的弱势,必须严格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运行规则和体制办事。原因很简单,由于中国是后来者,不可能要求、至少是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现行的规则。在现行规则中,中国尤其要研究基本的、短期内改变可能性很小的规则,包括资源定价的期货市场运作,国际贸易中基本合同和交易结算的原则,国际经济中发行证券的基本原则,各国中央银行的基本运行规则(包括外汇储备资产运用的规律)和相互的政策协调机制,国际贸易双边及多边谈判的基本规则,等等。
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条是,要充分利用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规则,利用当前的不平衡性,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来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从而占据更好的国际地位。
具体说来,中国政府与民间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仔细研究,认真论证,争取有所突破。
第一,在资源定价问题上,可以考虑要求中国主要的资源进口企业自发而非政府组织地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同时建立相应的期货定价的基金,包括吸引一部分外资。在资本项目限制的情况下建立这种基金,有利于帮助中国的资源进口企业获得更好的定价权。同时研究世界资源性跨国公司运行的基本规律,可以考虑动用部分外汇储备,适当参股于此类公司,不仅对冲资源价格上涨的风险,而且通过进入此类公司的董事会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它们运行的经验,为中国未来建立跨国资源性大
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国际贸易问题上,要把握中国的根本利益,要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进一步的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我们处在世界生产链的低端,在外资与外贸方面,我们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以此,中国应该成为一个独特的桥梁,扮演一个独特的角色,成为一个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谈判桥梁,努力促成下一步国际贸易自由化谈判的成功。在这样的谈判中,我们应该比以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道德性宣传上定位更高,比以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更加务实。中国应该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第三极,超脱于他们之间的争议,成为世界独特的新的领导力量。
第三,特别重要的而且极具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是笔者近期反复讨论的:要利用好中国当前高额的官方外汇储备和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压力,变坏事为好事,以这两项基本因素为后盾,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或大企业(如中石油)债券,从而推动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进入到国际主要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中,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在国际上培育人民币的二级市场,将以人民币升值投机为目标的短期资金引导到二级市场上去,从而避免资金冲击中国实体经济。这一做法最重要的目的是大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争取在10年内让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成为世界主要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交易金融工具,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资产的标杆。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国际金融市场上中国经济的弱势格局,才能一步步地使中国经济远离由国际收支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危机。
第四,利用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在保证应付中国经济短期国际收支波动所产生的需要之外,集中进行管理。比如,可以鼓励中国企业在国际上集中购买一些核心技术的使用权,然后在国内逐步零售,以此避免国际上产生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指责,也使中国在购买知识产权市场上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而不是企业分头购买,丧失了议价能力。
篇2
【关键词】贸易顺差 人民币 升值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对外开放方面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人民币升值问题。中国作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币升值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世界经济危机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保证贸易出口额都采取本币贬值的措施,而人民币不降反升,这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雄厚实力。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不能简单的说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不利。从长远利益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有利的,只是要把握好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机会,尽力减少损害面。
一、人民币升值的客观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升值问题也应运而生,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处理好人民币升值问题是中国能否保持高速发展的关键。要想处理好人民币升值问题,首先要正确、客观看待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国际竞争力提高推动了人民币升值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国民生产总值年年创下新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攀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最大优势是人力资源丰富。制造业迅速发展,已在世界经济链中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国际竞争能力日见突显,这客观上要求人民币升值。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0)和国家统计公布的相关数据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增长速度更加迅速,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要求人民币币值也要相应的提升。这不单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肯定,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贸易顺差扩大要求人民币升值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外贸顺差迅速扩大。大规模出口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创下了大量的财富,也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加。自199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呈现顺差局面,特别是2005年以后,中国贸易顺差额持续扩大,给中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如表2所示,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为1019亿美元,2007年中国外贸顺差额为2618亿美元, 2009年顺差额1961亿美元,外汇储备更是持续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23992亿美元。持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加剧了汇率、财政、通胀和政治等外汇治理风险,而要规避这些外汇治理风险需要实施如财富基金的战略投资、藏汇于民、外汇储备多元化和扩大内需等有效措施。为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减少储备的汇率风险,人民币也应适当升值。
注:表中数据分别摘自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治理局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三)世界主要国家货币贬值推动人民币升值
美国的金融体系是非常发达的,美元又是世界通用货币,世界各国持有大量美元外汇。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支柱,美国出现经济危机,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的货币均开始贬值。美国经济的衰退必然导致美元的贬值,这无疑推动了人民币的升值。2010年欧洲的债务危机又将欧洲经济推向深渊,致使欧元兑美元汇率大幅下降,这又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提高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
人民币的正常升值有利于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就像日元升值一样,虽然日元升值有可能抑制日本经济增长,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始终抵制日元升值。日元升值提高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国际外汇储备中的重要币种,由此所带来的利益是长期存在的,中国应趁此机会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美国不断地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风险转嫁到别国。人民币升值后,可以增加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话语权,可以有效地阻止美国的风险转嫁。
(二)改善进口贸易条件
中国进出口贸易连年保持巨额顺差,以美国为首的贸易逆差国家以平衡贸易为理由,不断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中国目前正进入重工业化时代,对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需求迅速增加。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恢复时期,美元仍有不断贬值的可能,将直接促使国际市场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这对中国以后的发展极其不利。中国的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其说中国是出口贸易大国,不如说中国是廉价出口国内资源,长此以往中国将变成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人民币升值增加中国购买力,可以进口更多能源和原材料,丰富中国贫乏的稀缺资源。同时,进口增加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需的增加又可降低中国对外国市场的依赖度。
(三)降低出口成品的生产成本
在经济学理论中,本币币值的升高使国内的商品价格相对昂贵,国外商品的价格相对便宜,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的进口。中国大部分出口产品的原材料都来自于进口,进口成本降低就间接的降低了出口成本。另外,中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小于进口,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大于进口,并且由表3可以看出工业品的出口顺差大于初级产品出口的逆差,实现贸易盈余。当人民币升值后,国外初级产品价格会更加便宜,中国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网站
(四)优化经济结构
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原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保住原有市场份额,就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和模式,向高科技生产进军。企业可以较之以前用更少的钱购买进口设备,有利于企业设备的淘旧更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人民币升值促进企业研发高新尖技术,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
(五)有利于增加国内财富
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国内所有财富都会有所增加,包括居民手中的货币财富、固定资产、国内资源等。由于我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其大部分是美元,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失一部分外汇资产,然而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国内总资产的增加肯定会大于外汇的损失。人民币升值后,中国购买力增加,可以从国外大量购买国内稀缺资源,为今后的国际资源拥有奠定基础。
(六)降低外汇储备的风险
截止至2011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仍居世界第一,大量的外汇储备给中国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人民币不升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还会高速增加,而就目前形势来看,中国的经济还会保持高速发展,作为经济符号的人民币迟早会升值,一旦升值将给中国带来更大的风险。现在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导致外汇储备缩水,但从长远利益分析,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
篇3
【关键词】经济周期 相关性 延展性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沿着其一定的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整体上呈现出“高位平缓”的特点,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经济增长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千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特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总结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点、分析引起这些新变化的深层次原因、预测今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以及总结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对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极为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
鉴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和我国学者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通行做法,本文选用GDP增长率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来分析问题。采用“谷―谷”法(从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最低点到另一个最低点)可以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GDP增长率划分为四个周期:1982-1986年为第一个周期;1987-1989年为第二个周期;1990-2001年为第三个周期;2002年至今为第四个周期(见图1)。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波动幅度大,周期短,前两个周期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创造了12.3%的波幅,正如图1中出现的“高位―平缓”型波动。“高位”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力”增强,“平缓”说明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增强。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刀阔斧让持久封闭的中国经济一时难以接受,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政策成效开始显现出来,百废待兴,以至于在1985年经济增长达到16.2%的高位,迫使中央“急刹车”。第二周期是第一周期的延续,其动力同样源自于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无限活力,但由于1989年经济自由化思潮的蔓延,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急速下滑。在第三周期中,市场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又一次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推动了国民经济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增长。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下滑。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三个周期主要是由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造成的,那么第四个周期则是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无限机遇,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中国全面国际化的开端,从此中国走上了一条稳健而高速的国民经济增长之路,不断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神话。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大幅波动到高位稳定增长的一个优化过程。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同时也经历了与世界经济相磨合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以及代表世界经济方向的美国欧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性经历了一个从几乎不相关到相关性小,再到相关性大的过程。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予以分析。
首先,对1980-2007年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GDP增长率折线图进行分析(如图2)。
图2清楚的描绘出了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整个20世纪末期所表现出的大幅震荡与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很不协调,只有在进入新千年以后,其走势才出现趋同的迹象,也就是说,新千年以后我国经济才成为世界经济的一角,才真正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
为了再次验证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程度,笔者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对中国GDP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GDP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相关度检验,分析后得出的相关系数R2(见表1)。
表1相关系数反映出的我国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经济的相关性正好与第一个模型所显示的趋于一致。在上世纪末期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很低,其发展的趋势几乎没有趋同性。而在新千年,即第四个周期开始后的几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达到0.7019的水平,欧盟的相关性也达到了0.5772的高位。之所以与美国的相关性没有显示出来,是因为次贷危机给美国造成了最为直接的经济下滑,这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是个特例。经济周期不能全面的反映两国经济的相关性,但这并不能否认中美两国经济存在高相关性的事实。
第四个周期高相关性是有原因的。新世纪的到来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效,政府的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也得到了补充和完善,这一切让国外资本看见了中国开放的诚意,同时有WTO协议的保障,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FDI开始大量流入(如表2),并且带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使外来者获得了真正的实惠,于是便出现了良性的循环,其他各种与国际相融合的项目也快速发展起来。就国内而言,全面融入世界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也看到了比国内市场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以及国外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诱使国内企业大胆的尝试“走出去”战略。出口进口大幅度增长(见表2),技术、管理、理念的革新,人才的交流如火如荼。所以新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保持着极大的相关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官方网站,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依据当年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中间价(人民币兑美元)计算得出。)
在当前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下,这种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与相关度能不能延续下去,能坚持多长时间呢?在我国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分析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国内外多种因素。
国内因素。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化体制改革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无限的活力,特别是市场化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产品、技术等)。中国内地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内需增长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空间大,这些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另外,中国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这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达不到的。所有这些因素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国际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2002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经济增长屡屡突破历史高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美国,通过降低储备率等措施以及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进口的增长已经填补了次贷危机带来的损失(第三季度GDP增长3.9%)。日本从“失去的十年”中刚走出来,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欧盟一体化进程加速,资源整合效果凸显,经济增长同样强劲,2006年出现3.2%的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不会低于3%。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砖四国”2006年的增长贡献率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东盟经济发展前景明朗,非洲经济也出现的久违的好转。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世界经济只会平缓的波动,预计2007、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和4.5%。这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新一轮周期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波动性将会与世界经济保持更加紧密的关联性。世界经济的增长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和空间,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合轨迹。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但同样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会与美国一样决定世界经济的走向。尽管在今后的几年我国经济形势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明年下半年或后年),但新一轮周期将会延续,我国经济将继续在高位平稳波动并与世界经济的波动遥相辉映,并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铂金:宏观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Nordhaus W: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J].Reveiw of Economic Studies,1975.
[4] 王少平:我国实际GDP的时间趋势与周期演变[J].经济研究,1999(7).
[5] 邹卫星、房林:我国经济增长的特征、可持续性与潜在增长率估算:一个综述[J].经济学家,2007(4).
[6] 王守坤、常云昆、梁文凤:中国GDP年度数据的周期性分解与制度阐释:1978-2005[J].经济学家,2007(4).
[7] 刘恒、陈述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2003(3).
[8] 任志祥: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
[9] 姚红烈: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研究[D].四川大学,2006.
[10] 崔友平: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7).
[11] 浪南、刘宏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7(4).
[12] 余芳东: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测度以及中国贡献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7(10).
篇4
【关键词】 亚太经济地位 亚太经济状况 成员国经济关系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的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亚太经济已被公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如果亚太实现贸易和投资的极大自由,亚太的各价值链将形成极大规模的资源配置,必然会给亚太各成员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推动国亚太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亚太自贸区的建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APEC各成员国的自贸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这是一种高质量、强约束的制度性合作。另一部分是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一种自愿、灵活、开放、浅制度化的东亚方式的合作。剩余的成员国则是二者之外的,形成的双边的多变的自贸区。亚太自贸区自2006年被提出一直难以有所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就是各国有着较大的利益分歧。APEC的21个成员国在历史文化、经济水平、国家体制、资源禀赋等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差异,各自出于本国的利益需求,因此形成了很多双边的,三边的,次区域的自贸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大程度上的市场开放则意味着对本国市场的巨大冲击,国外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国内,本国的企业就会面临严峻挑战,甚至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因此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考虑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因素。而发达国家需要的则是宽松的投资环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商品原料,所以美国试图通过TPP进行全面开放和边界内规则的统一。所以推进亚太自贸区的建成,处理好各个成员国的利益关系成为关键。
亚太自贸区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今的APEC已涵盖28亿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球的57%,对外贸易总量占全球的46%,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的重要动力,亚太经济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由1994年提出的茂物目标就可以看出,实现贸易自由和投资的自由化对于每个国家的重要性。亚太自贸区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和资本总量的增加,还会促进技术的创新,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拉动本国就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于发达国家而言,自由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将加速资本的运转,利于寻找廉价的劳动力和商品原料。亚太自贸区将加速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高速运转,形成极大规模的资源配置,促进人员,硬件软件的高速流通,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为亚太自贸区夯实基础。亚太自贸区成立的前提就是各成员国建立起战略互信,对外贸易中考虑到并且处理好每一方的利益,才能促进亚太经济的增长。大力加强亚太伙伴关系,共同规划发展愿景,打造合作平台,应对全球性挑战,谋求联动发展,继续发扬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打造发展创新、利益融合、增长联动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为实现共同进步、发展、繁荣的亚太梦想而不懈努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亚太地区长期保持强劲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将促进亚太地区实现平衡的、包容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推动亚太地区经济进一步融合。
亚太自贸区的建设任重而道远。APEC成员数量多差距大,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因此亚太自贸区的建成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承认各经济体之间的差别并作出相应的差别性待遇就显得尤为重要。支持各经济体的全方位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帮助发展中经济体提升能力,实施有效的能力建设,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克服合作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但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威胁全球贸易自由化风险不断积聚,进一步加强交流和经验分享,培育亚太经合组织透明开放的规制环境;支持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发展绿色经济,蓝色经济,走绿色低碳,高效发展之路;各经济体在支持自己本国资本发展的同时,也应适当减少贸易壁垒,使本国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成长,使亚太经济和谐稳定中不断发展。在亚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发挥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三者的互补作用,探索新兴领域,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开展经验交流,务实合作,巩固亚太地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地位。
篇5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之欲出。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的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以开放性、全球性、高效率、低成本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改变着传统的商务活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配送速度和信息反馈。电子商务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决定着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因此,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同时,两者的发展也直接关系着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状况。
1 现代商务活动的内涵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顺应网络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大趋势,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了大的变革,给现代商务活动赋予了新的方式和意义。简单来说,现代商务活动指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最佳配合完成的商务活动。目前现代物流的发展给电子商务全方位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也朝着专业化、科学化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方向发展。
2 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SWOT分析
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直接受到两者协调配合发展程度的影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SWOT分别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能让大家对现代商务活动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2.1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现代商务活动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运作方式的高效率上,但同时各种软硬件资源和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也制约着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步伐。
优势S:(1)电子商务将促进现代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使现代物流活动具有网络化特征,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现代商务活动中还是以有形商品作为交易的主要对象,网络实现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的要素,唯独物流这一要素是交易完成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现代物流产业的不断改革升级和发展也促进了商务活动的发展。
(2)新形势下对传统商务活动从内容和方式上的变革,为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共享,细分市场并集中优势的企业发展模式,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中能不断完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劣势W:(1)物流与电子商务不能很好地接轨,作电子商务的,埋头于开发新的信息技术,重信息网轻物流网;作物流的,埋头于车辆的利用率,忽视了信息共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导致配送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拖延交货期、出错等现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快速、准确、及时的现代物流服务要求。
(2)缺乏十分专业的人才。国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新的体系建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成为目前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巨大障碍。
2.2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现代商务活动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机会O:(1)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信息全球化的大趋势。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给现代商务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电子商务信息和物流信息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现代企业的标志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现代企业商务活动方式的不断变革,能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零距离,实现产销一体化趋势,大大降低中转成本使企业和消费者互惠互利。
(2)网上市场的不断扩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目前中国网民已达5.13亿,这无疑给现代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客户基础。网络覆盖面和用户群体的不断延伸,使得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商务形式。
威胁T: (1)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得不到有效保证。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是对传统“钱货两讫”、“一手交钱一手交物”的面对面交易方式的变革,而把资金流、商流借助虚拟网络加以实现的前提是消费者对网络安全和消费模式的信任。但这正好也成为了制约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一个因素。消费者对陌生商家和网络交易模式的抵触心理给现代商务活动的进行发起了很大挑战。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现代商务活动需求不足,而且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大批功能单一的企业服务范围窄,纵向发展尚浅,横向联合薄弱,不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在时间性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
3 现代商务活动发展的几点对策
3.1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展现代商务活动自身电子商务与物流自身内部优势与利用世界经济大环境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状态,但是我们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加强商务活动中的内因建设,突出特色,突显优势,把握机会。
3.2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外部机会来弥补目前国内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自身发展中的弱点,通过企业不断创新和科研,使企业扭转乾坤,改劣势为优势从而获取新的生命增长优势。
在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融合协作发展至关重要。电子商务促进物流的发展,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保障,两者共同推进现代商务活动的发展。目前现代商务活动在良好发展趋势中遇到的劣势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关注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要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改变传统物流的运作方式,促进物流信息化,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加强物流中心的功能建设。只有不断完善物流基础平台系统和电子商务配套的物流配送服务系统,才能促进现代商务活动高效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圆.现代电子商务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特点[J].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1.10
[2] 蒋云.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广西轻工业.2010.9
[3] 崔泓.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10
篇6
前言
中国的各类企业的经济收入都有下滑的趋势,因而在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衰微现象。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率较低、中国经济受外贸影响会有所回升、中国经济“信贷泡沫”现象严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等几个角度分析了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文末对全文进行总结。
一、世界经济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增长率较低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的新格局是“一超多强”,这种经济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未来的十五至二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低于百分之八,这就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活跃市场、促进经济的增长,以此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高速发展。
二、中国经济受外贸影响会有所回升
当今社会,不仅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压力和挑战,就连一些发达国家也刚刚走出全球经济低迷的谷底,处于漫长的经济恢复时期,而且还有可以出现轻微的经济波动。欧美国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些国家的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受到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中国经济也会随之而获得增长。中国经济在近二三年内处于“库存化”状态,投入在房地产和基建等项目上的资金仍在增加,所以,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有所上升,但这并未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的趋势。
三、中国经济“信贷泡沫”现象严重
就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可能存在相当严重的“信贷泡沫”,而且中国企业负债累累,高居世界榜首。中国各行各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都处于下滑的趋势中,国家必须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创造性地寻找激活经济低迷现状的方法,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中国的金融系统和银行也应该提前做好预警,降低风险和隐患,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四、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经济增长率却在逐年下滑,到期央票数量接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做出了调整,放宽了运转的条件和空间。据统计,在2012年,中央银行的社会融资为15.7万亿,货币投放量为2.7万亿,而到了2013年,社会融资达到17.29万亿元,货币投放量增加8.89万亿元。此时,降低商行的法准金是一项明智的政策决策,而且即使再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也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困扰。IPO的重新开闸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但要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处于瓶颈期,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其优势作用。放松货币政策可以使贷款资金流向地方政府、房地产和腐败企业,不能增加制造业的经济收益。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中的货币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只有通过降准、减息才能减少融资成本,进而增加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由此看来,适当地放松货币政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但应该关注宽松政策下资金的流向问题,避免使资金在地方政策、房地产和某些企业中的滥用。因此,国家需要大力改革政府体制和官员升迁机制。
篇7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冲击
1.全球需求减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将陷入漫漫“寒冬”。这说明这次金融危机是历史上最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急剧减少,使得国际贸易全面萎缩,增速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下降9%。
2.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导致贸易保护措施泛滥,且频繁发生,贸易摩擦增多,阻碍了国际贸易发展。新一轮贸易保护将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综合化等特点,并且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扩散。2009年7月2日WTO了第三份全球贸易监督报告,指出89个国家和地区在2009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间共采取了245项新贸易措施,扣除由甲型H1N1流感引发的贸易保护举措,全球新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是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
3.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一定变化。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贸易方式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传统的贸易方式受到挑战,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已不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到挑战,如信用证、托收等结算方式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进口商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进口商欠款很普遍;使出口商的坏帐率越来越高,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采取更加安全、保险的贸易方式。
4.贸易融资困难。商业银行惜贷在短期内将成为其经营行为。虽然各国央行不断降息,向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但银行不为所动,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失效。国际贸易主要依赖短期信贷融资,但是,目前贸易融资市场形势已严重恶化,各国进出口企业获得短期信贷融资越来越困难。
5.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战后,关贸总协定及1995年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成功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然而,金融危机使得主要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WTO的原则、规则、制度等造成巨大冲击,也使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迟滞。同时,大多数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发展国际贸易的重点,轻视了多边贸易体制。
二、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贸易将逐渐恢复并走向繁荣。全球金融危机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但是,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低谷,因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周期性的,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必将走出低谷,走向复苏和繁荣,国际贸易也必将走向复苏和繁荣,尤其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将全面恢复并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目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形势分析,2010年上半年国际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将率先实现发展,2010年下半年或稍晚国际贸易将会进一步全面发展并最终走向繁荣。
2.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化呈胶着状态,且此起彼伏。从历史上看,贸易保护是经常性的,而贸易自由化则是短暂的。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虽然他们还认为贸易保护是有害的,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未来,贸易保护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贸易自由化也不会处于绝对统治地位,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从发展趋势上分析,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多数国家贸易政策的主流。
3.从国际贸易总量分析,发达国家所占的比例进一步下降,新兴市场国家的比例开始上升。以往的国际贸易,发达国家一直处于统治或主导地位。然而,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8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达到38%。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将进一步上升,并且将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4.国际服务贸易将高速发展。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由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10%上升到90年代的15%左右,进入新世纪以后则上升到20%以上,并且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仍然处于上升通道,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商业性存在、服务外包等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消退,国际服务贸易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5.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对象。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不断涌现,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些国家的主导产业。各国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未来,国际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在国际贸易领域则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6.跨国资本流动将持续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数据,2007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达78817家,其分支机构794894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超过70%。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出口的40%,技术贸易的70%,国际直接投资的90%。跨国公司开展的对外投资及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强化了国际贸易的垄断程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跨国公司也影响着国际贸易的结构。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持续并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7.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主导因素。目前,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此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成员国相互开放市场,是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成员国相互给予高于成员以外国家的贸易、投资优惠,这就给成员国带来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能极大地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50%以上,从发展趋势上看区域经济合作仍将持续、强劲地发展。
8.网络贸易将成为重要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出现,使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掀起了国际贸易领域的一场革命。网络贸易以其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简便易行,且无时间、地域限制,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等优势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超过20%。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全面收缩的情况下,网络贸易却呈现逆势上扬的趋势,未来网络贸易将呈现超常的发展态势。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外贸发展的对策
1.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虽然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任何势力都是不可阻挡的。因此,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要坚持的基本国策。同时,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在WTO基本原则、规则的基础上,改革外贸体制,尤其要重视国有外贸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应采用进出平衡的政策,努力增加进口。
2.坚持反对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且有泛滥和蔓延的趋势。近20年来,中国是遭受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措施有增无减,中国深受其害。2008年全球40%的反倾销行为、70%的反补贴行为都是针对中国的。因此,中国应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与多边贸易组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反贸易保护的协调机制,抵制并化解贸易保护的政策措施。同时,建立反贸易保护的预警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中介机构、企业的作用。
3.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扩大出口。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自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紧急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据国家统计局通报,到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它对GDP的贡献达7.3个百分点;消费虽然有增长,但消费仍然不旺,它对GDP的贡献只有4个百分点;外贸继续下降,但降幅收窄,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因此,中国应从宏观上调整三驾马车的关系,积极扩大内需,以此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保障。同时,努力扩大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扭转中国外贸继续下降的势头。
4.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尤其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政府应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及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促进体系,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优化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并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知识、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对于中国来讲,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优化外贸结构的战略举措。因此,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和地方应增加对技术创新、技术研发的大规模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各地区充分发挥高新区的示范作用,使高新区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引进技术中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6.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跨国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到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万多家。通过对外投资,发展跨国经营,能在更广阔的市场上配置资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对外能源项目的投资,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有着特殊意义。因此,国家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对外投资。目前,应重视收购、兼并这一方式,同时,对外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资源、高新技术等项目上。
篇8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统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1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速普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的各个行业的统计工作带来了挑战。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不仅数据类型和来源形式都区别于传统统计工作中的数据类型和形式,而且其数据的新型模式也给世界的各行业的统计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会。由此,本文笔者针对大数据时代对我国的统计工作带来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并作出如下论述:
一、大数据的含义和特征
(一)大数据的含义
最早的IT行业的相关数据库领域提出了有关大数据的相关概念,其认为大数据是指其数据量的额度很大以及数据的来源形式和结构都是多样化的,其处理方式需要新型模式的处理系统,才能使整个海量多样化的数据信息资产具有强大的决策力和洞察力。从传统的数据的分类来看,“大数据”是指大量的数据信息无法应用传统的工具和流程进行处理和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权威的机构对大数据进行科学规范的定义,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的各个行业的统计工作和流程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二)大数据的特征
1.数据的巨大容量
数据的级别发生跨级,由TB级别直接升级到PB级别。大数据的海量的额度是传统的统计容量不可比拟的。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近几年,世界的整体信息量的储存的速度要快于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计算机的信息数据的处理速度则快于世界的经济发展速度。
2.数据的多样类型
数据的来源形式和数据结构类型都具有多样性。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普遍应用,使网络视频和图片等数据信息每天以高速的存储速度进行储存,但是用户无法全面有效应用这些数据。
3.数据的价值的密度低
海量的数据其内容量巨大,但其应用的价值并不是全部的数据内容,而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例如:公交车的车内录像,每天都进行着了大量的信息记载,但是,车内出现打闹现象。其车内录像的相关视频所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就是大量的视频数据中的仅一两秒与打闹信息相关的数据内容。
4.数据的处理速度快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处理挖掘技术与传统的区别很大,其数据的来源和承载方式是不同的,例如:电脑、手机、互联网等,这些载体的处理模式和方式与传统的方式有很大程度的不同[1]。
二、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工作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统计的影响
首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数据的收集方式。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是进行普查、问卷调查和抽样调查等。面对当今海量的数据形势,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客户对数据的收集速度和数量的要求。这就促使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式的转变。使数据的处理模式能够适应当前的海量的数据形势。其次,数据的分析模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数据在收集之后,进行随机的抽样分析。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抽样的分析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对数据的准确性的要求。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的系统模式逐渐形成了全数据的分析模式,使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淡化。传统的少量数据中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淡化,需要用户在进行数据的分析时关注数据的相关的信息关系,从而实现数据的价值化[2]。
(二)大数据时代对政府统计的影响
1.扩大了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统计的范围
我国传统的居民消费价格(CPI)的调查主要进行的是实体店,例如:超市、购物中心等服务消费场所的消费价格的调查。由于,近几年,网上购物和电子商务的相继产生和发展,居民的消费渠道增多,使其市场价格的统计范围扩大。仍以传统的统计模式则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形势需要。传统的CPI的统计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采取新形式的大数据的技术能够提高CPI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质量。
2.改变了传统的人口统计模式
我国的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传统的人口普查是通过入户调查、填写问卷等形式进行相关数据的储存。近几年,人口流动的速度较大,其传统的统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人口流速快的要求。利用大数据统计模式,能够高效的进行全国的人口统计。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大数据统计科学的机构体系
统计的相关部门依据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立大数据在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三个步骤相对应的科学系统的机构体系。数据的收集要以建立大数据多样结构化的信息积累为基础,对数据内容和数据间的关联性和匹配性进行整合和分析。使统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能够更加的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二)建立统计信息资源的分享平台
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海量的信息数据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分享。但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数据信息是没有分享平台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全方位的打破传统的信息隔离状态,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价值。政府机构需要构建可以进行海量数据分享、存储的安全平台,使全国跨地区和跨层级都可以在这个大数据的统计信息交流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送和整理,实现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应用性[3]。
四、结论
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悄然而至。为我国的统计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要利用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构建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数据信息的科学体系,促进我国统计工作的高速发展。本文笔者希望通过对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发展的相关内容的论述,能为统计工作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程开明,庄燕杰.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第十七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综述[J].统计研究,2014,08(01):106-112.
篇9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总量将达到93亿,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亚洲。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将由现在的50%多增加到70%。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将成为亚洲内需旺盛与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给城市的承载能力与发展模式带来巨大挑战,但不管怎样,预计亚洲未来10年-20年经济发展速度仍将显著高于西方国家。
危机之后,亚洲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明显提高,中国、日本、印度作为全球三大经济体都在亚洲,使亚洲在世界经济所占份额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二战以后,亚洲先后经历了日本崛起、“四小龙”腾飞和中印快速发展三轮大潮,经济实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全球影响力明显上升。此次金融危机更加快了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步伐。
2009年全球投资的40%发生在亚洲,相当于美国和欧洲的总和。在世界零售销售市场,亚洲占三分之一,成为许多产品的最大市场,汽车销售占35%,手机销售占43%,能源消费占35%。亚洲股市占全球股市市值34%,超过美国的33%和欧洲的27%。以实际汇率计算,2009年东亚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达25%,超过了美国。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推动金融格局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基本上是美国和日本银行业力量角逐的时期,1970年全球前10大银行中,美国占7席,没有一家日本银行,后来到90年代初,日本占据7席。2000年以来到这次危机大爆发前,欧洲银行地位上升,新兴市场银行业高速发展。
这次危机后,全球银行体系和货币体系将会继续发生变革与调整,美元的霸主地位下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加速,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银行存款总额也将在未来几年超过美国,有望跃升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业市场,成为国际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虽然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但银行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功能没有变化,银行业筹集资金、配置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没有变,为客户提供账户、产品和服务的作用没有变,在经济调控中的重要地位也没有变。
后危机时代银行业经营制度与环境会发生很大变化,给银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与不确定性,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银行在经济低增长环境中如何持续盈利?在经济再平衡与转型中如何加快发展?在严格监管条件下如何经营管理?
应对这些挑战,不同的银行可能会有不同的策略与偏好,但不管怎样变化,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银行核心能力建设。
6月,英国杂志《银行家》评全球“最赚钱银行”,前5位中,中国国有银行占据了前三席。可是该杂志还有“最强银行1000家”名单,前5席中并没有上述“最赚钱银行”的踪影。最能赚不一定最强,国有银行痴肥却不强壮。
事实上,中资银行在核心竞争力上和国外银行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篇10
的确,中国速度催生了我们生活的快节奏。当今国人的生活节奏毫无疑问是世界最快的,“快”也许是每个中国人对自己生活的最真切感受。“快”似乎成了一种躲避不开的生活潮流——饮食“快餐化”了,娱乐“快餐化”了,阅读“快餐化”了……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这变幻莫测、甚至变幻无常的年代,人人思变,万物皆变,有的越变越好,化腐朽为神奇;有的越变越糟,化神奇为腐朽。真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快”的氛围中,我们欢欣鼓舞,但同时又有些失魂落魄——这种由高速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感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飞速行进的世界难以预料和掌控,我们好像走入了手段的王国而失去了人的目标。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客观上给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面对现实社会不敢去面对,但又深感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又不得不去面对。不知不觉中,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好大喜功、心神不定等种种浮躁心态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社会发展质量、还是个体生活的品质都在这种浮躁中大打折扣。
人们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不堪忍受生活的过眼云烟和飘忽不定,总要试图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找到理由和根据以便“安身立命”。如果说前30年中国的发展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数量的扩张”,那么今后中国的发展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获得“品质的提升”。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真正社会进步的标志应该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么今天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要充分关注每个社会成员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每个人都时时刻刻处在与世界的对话交流之中,质言之都是“我”在生活中,只有在“我”的感受中,才有真实的人类历史进步。所以,如何缓解中国速度带给每个个体的不确定感,让每个中国人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活出人生的精彩,感受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这是需要认真面对并予以破解的一个生活课题。
我们每个人要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切忌随波逐流。常言道“境由心造”, 生活与工作节奏的加快,常常让人面对生存与竞争的双重压力,现代人更容易身心疲惫,只能依靠自己悉心的调整。在急剧变革的时代面前,能否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迷失自我至关重要。市场经济催生了人的个性觉醒,但这种个性觉醒具有浓厚的“物的依赖”的片面性,甚至导致主体性的丧失。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作为个人的我们,一定要明了自己的切身需求究竟是什么,自己最为感兴趣的是什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弄清楚了这些基本问题就不会在眼花缭乱的现实生活中迷失方向,进而迷失自己。只有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不为物所累,乐观地应对并承担各种压力,守住并保持“自我”,才可能拥有并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掌握自己的品味,世界才会更加丰富。
要尝试着让生活慢下来,培养从容的心态,体验从容的生活。诗人荷尔德林呼吁人类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速度风驰电掣,现代人的生活像上紧了发条的钟难以停歇,离从容之境渐行渐远。而当我们在这个讲求速度的时代里一刻不停地向前飞奔时,一路上的好景色真的让我们来不及琢磨,甚至错过了生活的种种美好景色。而“慢”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即由直达目的的开快车到徒步旅行,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以豁达和欣赏的心态来感受周围的人和事,慢慢地享受生活,享受亲情、爱情、友情。这是对人生的一种高度自信,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从容的应对世界的方式。它会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人生的幸福。人生难得是从容,以从容去面对人生,会让自己在从容中获得豁达的心境,保持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