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海市嘉定区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以下简称嘉定联社)成立于1956年,在58年的发展历程中,久经磨练和考验,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上世纪80年代,嘉定联社及其运作实体――嘉定区工业局曾为嘉定的财税、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起在改制大潮中,嘉定联社众多下属企业转制,到2006年,仅存为数不多的几家参股企业。近8年来,嘉定联社坚定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找准适合自身特点的多元产业发展道路,企业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截至2012年年底嘉定联社共有各类参股企业19家,产业遍布制造业、房产租赁业、金融服务业、汽车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净资产3.93亿元,年销售收入15亿元。近年来,嘉定联社先后被授予全国集体经济先进联社、上海市文明单位、嘉定区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金奖、嘉定区劳动关系和谐模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发展多元产业的途径
(一)积极服务、加快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改制以后,嘉定联社参股的制造业企业仅剩佳艺冷弯型钢厂和天灵开关厂,联社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平台参与企业管理,与其他股东方紧密合作,积极主动地为参股企业发展服务。嘉定联社作为嘉定区区管企业,一是着力发挥自身在政策信息上的优势,在政府和企业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及时向参股企业传达国家、上海市及嘉定区的重要经济、产业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导向;另一方面积极为参股企业争取政府政策的支持,帮助企业创立上海市著名商标和上海市名牌产品,帮助参股企业开展人才招聘,帮助参股企业争取政府扶持资金。2010年以来,嘉定联社共为参股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90.5万元。二是着力发挥自身在资金方面的优势。为参股企业提供优先和优惠的融资贷款服务,帮助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解决发展的后顾之忧。到目前为止,嘉定联社向参股企业共提供各类贷款共计4000万元,成为各参股企业发展壮大的坚强后盾。
在嘉定联社作为股东方的大力支持下,佳艺冷弯厂和天灵开关厂以创新为驱动力,着力提高企业技术能级,加快推动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升级,促进嘉定联社先进制造业产业板块的快速发展。
上海佳艺冷弯型钢厂着力抓产销量和产品技术水平两个提升,将产品种类从高能耗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型。自主研发生产的多种复杂断面型钢产品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入“十二五”时期后,年产销量达到20万吨以上,年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位居全国冷弯型钢行业产销量排名前三位,也是业内产品规格最为齐全的企业。
上海天灵开关厂有限公司采取“全球引智”战略,通过与施耐德、ABB、西门子等国际知名电气企业的技术合作,研发生产出中压环保气体绝缘开关柜及其智能化气箱系列产品,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局面。从一家规模小、实力弱的“厂中厂”发展成为年创利近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企业。
(二)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稳步发展资产租赁业
面对改制企业遗留下来的一批旧厂房,嘉定联社本着盘活存量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按照“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的转型理念,加以改造出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渐渐发展起房产租赁产业板块。
一是改造物业,腾笼换鸟。嘉定联社把原嘉定机械厂、原联社大楼等地块和建筑进行改造出租,引进了一批如艾芙一大酒店、华勋假日酒店、水门汀夜总会等大型休闲娱乐企业,得到嘉定市民的欢迎和认可,使原来偏僻的厂区转变为嘉定休闲娱乐的热门地块之一。2007年嘉定联社又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原华厦铁路部件厂厂房的改造建设,打造出嘉定第一家创意产业园――沸城创意产业园。在获得租金收入改善企业现金流的同时也赢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二是新购物业,筑巢引凤。在改造现有资产的基础上,为做大资产租赁业务,嘉定联社开始加大投入,新购物业资产。2007年,在嘉定工业区收购了正塔和忠珩两地块总计110亩左右的土地,用以筹建厂房。2008年,投资878万元收购了江苏如东2800多平米商铺。近年来,优先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入驻,日本堀场仪器、美国宣伟涂料、上海瑞尔实业等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先后入驻嘉定联社的物业厂区,联社的租金收入从2006年的600万元左右增加到2012年的2500万元左右。目前入驻联社物业的企业共有60余家,注册资金合计达到1.56亿元,职工人数1971人,年销售额达到5.7亿,上缴税收4816万元。
(三)发挥优势、开拓进取,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
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嘉定联社打开思路,大胆探索发展金融服务业。2010年,嘉定联社发起成立的嘉加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挂牌经营,标志着嘉定联社在发展金融服务业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嘉加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是嘉定联社在新时期发扬联社系统经济联动的传统,以“互惠互利、共荣共赢”为目标,续写集体经济辉煌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嘉定联社各成员单位的积极响应,各成员单位踊跃入股。
嘉加小贷公司的成立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包括联社成员单位在内的众多中小企业,为其筹融资解决困难,帮助成员单位更好的发展。
嘉加小贷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5000万元,嘉定联社参股20%。近年来经营情况较好,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左右。在此基础上,2013年年初嘉加小贷公司完成了增资扩股工作,注册资本达到了1亿元,嘉定联社的股权比例提高到38.25%。
除小贷公司外,嘉定联社还参股宝盈典当行(参股26%)和嘉定民生村镇银行(参股4%)。在短短几年间,从无到有发展起了金融服务产业。
三、发展多元产业的体会
(一)发展多元产业有助于企业稳健经营
“三足鼎立”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结构,这也比较形象地说明了以三大产业为支撑,嘉定联社的经营业绩才能够处于稳健发展的状态。发展多元产业在宏观经济紧缩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性,有效避免了“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向好时,可以充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近年来,嘉定联社坚持多元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连年平稳健康增长。
(二)发展多元产业扎根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合作
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是目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具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各自优势。就嘉定联社本身来说,具有政策、信息、资金的优势,同时也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现阶段要发展多元产业只有借助其他所有制经济的优势(特别是民营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共同富裕。
这样的发展思路也通过实践获得了检验。佳艺冷弯厂、天灵开关厂等企业正是在各股东方提供自身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的情况下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绩。
(三)发展多元产业依赖于顺应宏观经济大势
企业发展要看清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顺势而为能够事半功倍。嘉定联社正是看到先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所以着力引导参股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水平,以提升产业能级为关键,发展制造业板块;正是看到城市化进程的潮流,所以逐步发展壮大房产租赁业务,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正是看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契机,所以大胆探索发展金融服务业,打开联社经营的新局面。
四、今后的发展设想
(一)实现各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
嘉定联社发展多元产业,要注重和加强各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达到“1+1+1>3”的效果。设想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一是实现金融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在现阶段凭借小贷公司等金融服务业企业的资源,优先提供融资保障,支撑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在今后以参与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相关运作为平台,加大其他优质制造业企业的收购投资,并将现有制造业企业包装上市,实现制造业板块和金融业板块的双赢。二是实现资产租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相互促进发展。继续以现有物业资产为基础,做好承租企业的服务稳商工作,对瑞尔实业、堀场仪器等优质制造业企业,探索参股投资的机会。同时继续投资购买物业厂房,甚至建设工业园区,吸引先进制造业企业入驻。
(二)探索发展新的产业板块
企业发展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嘉定联社在继续发展现有几大产业板块的同时,要以前瞻性眼光,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做好预案和调研。初步设想在现有“3+3”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为“4+X”产业发展模式。即在现有三大产业的基础上,以马陆驾校为支撑发展汽车服务业板块。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提升,汽车行业的赢利点正从制造向服务转移,马陆驾校作为嘉定地区最大的驾驶员培训学校为发展汽车服务业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也要积极捕捉市场信息、国家政策,研究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实现嘉定联社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基础工作支撑多元产业发展
篇2
(一)西部产业集群化的概念
所谓西部产业集群化是指国家为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而开展的专门针对于西部发展现状的一系列产业集群化政策与措施,旨在提升西部经济实力,实现全国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平衡与共同发展。由于西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其地区基础设施较为短缺,社会事业发展速度缓慢,在经济的模式上还处于较为封闭的落后阶段,为此,为提高西部经济实力,响应国家开发西部的号召,以此实现西部早日复兴的计划,我们必须对西部实行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概况
随着国家对西部开发的日益重视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逐步实施,一代又一代有志人士投身于西部开发建设,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与不断的奋斗,现在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化程度已初现成效,一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较好的区域已经通过将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作为依托的方式,形成了初具产业集群特征的雏形。其中主要代表有: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的旅游产品企业集聚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新疆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石油基地;四川德阳装备机械产业区;攀枝花—六盘水煤炭—冶金工业基地;贵州—成都—重庆制药业走廊(其已出现了以中小企业自然集聚而成的制药企业生产体系与原材料供应体系);内蒙古牛奶产业集群;贵州怀仁、四川泸州小酒厂集聚区(其主要侧重于对酿酒技术、原材料供应方面的开发与生产)。从具体的调查来看,这些西部企业产业的集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未来西部地区大范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形成与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
1.产业集群有利于强化西部地区经济特色与优势。根据西部具体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模式,集群经济以其内部高度精细化分工与因地制宜的特点,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配合与共同发展,它所侧重的方向是对企业群体规模与技术、资金等要素的综合利用,以此建立适合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团体。这一特长极大地有利于对西部地区本地经济特色与优势的强化,有利于西部创立出属于自己的区域品牌,进而实现集群内企业与产品的质量与经济的提升。
2.产业集群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于地区经济而言,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其主要发展动力。而产业结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当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水平,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专业化基础上规模报酬的增长,最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3.产业集群有助于强化西部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在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关键企业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与引导主体。在区域发展中,关键企业可以通过对非核心企业的作用分离,引领配套企业发展,并相应地提高集群内部相关中小型企业配套能力。这也就意味着通过提高区域产业集群化程度,其主体企业可以采用规划发展、制定相应战略目标的方式,实现对西部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强化,以此提升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4.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产业间的互动性与关联性。产业集群,就其实质来看,它是一种集协同合作发展与相互竞争于一体的自组织结构体。一方面,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内企业相互之间形成长期稳定、密切联系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克服组织、生产功能间结构性约束;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将区域内同类企业聚集到一起,以此加强企业间互动以达到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进而改善产品质量,形成核心的竞争力。长期的观察与实践经验表明,西部通过构建具备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大大提升了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互动与关联,进而为企业动态而持久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我国西部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通过之前的研究,我们对西部现如今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发现,西部产业集群正处于快速发展与不断推广繁衍的过程中。但就目前全国集群化发展总体情况而言,我国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相较于东部地区集群程度而言,还很不成熟,还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
(一)西部产业集群发展单一,相互竞争薄弱我国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的依托为现有的区域资源与原有的产业基础。在实际运行发展过程中,企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引导,通过创新推动、知识溢出、投资促进等东部先进的产业集群方式发展的实例很少,这也就造成了西部产业集群发展过分单一化,相互之间的竞争力薄弱。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地理与环境的制约,其产业集群在内部分工协作、技术创新与资源共享技术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主导产业配套能力、集群内部分工协作能力较弱,产业链还很不完善,造成了西部集群整体市场占有率偏低的现状。
(二)西部产业集群数量少,集群效应不强西部战略开发之后,我国西部已经依托于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在地理资源丰富,区域具备较大优势的地区发展起了部分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西部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数量较少,一般都以零星状分布于各地。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东、西、中部产业集群数量之比为79:9:13。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西部集群的初级性,远远没能发挥出其产业集群资源集聚、高效发展的集群效应。
(三)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制约,国际接轨程度不高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外界条件的支持极为重要,良好的交通运输、通信交流与稳定的电力供应能够极大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与进步。但就目前西部环境与发展软硬件环境而言,由于西部地理限制与原始经济水平的影响,其专业市场较为匮乏,区域集群品牌尚未形成,在企业相关机构与部门的教育培训上投入较少。同时,由于软硬件综合条件的弱势,使得西部在国际上投资发展速度缓慢,在国际上集群产业市场占有率不高,加剧了西部难以获得集群高速发展的现状。
(四)西部集群产业内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资源配置低效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其专业化分工生产的规模化经济生产实行力度。就我国西部而言,由于其发展渠道的单一,产业间配套协作能力的低下,造成了我国目前各地区产业结构的雷同。支柱产业集中程度不高的现状。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主导产业链条不完善,在集群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关系薄弱,在生产、运输与营销的过程中管理力度不到位,资源的配置利用率很低。
三、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区域分工机制,实现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根据西部自身发展的特性与本地优势资源,通过建立区域分工合作的方式,对于原有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加以集中重点培养,以此形成优势产业,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例如,针对西安、重庆、兰州等高校集中,科研机构多的地带,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对于新疆、内蒙古等畜牧业高度发展的地区,发展形成以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基地;对于广西、四川、云南等雨水充沛地带,发展水果生产产业集群;对于西部原有的能源、石油、化工天然气工业更应该加以重视,通过在原有生产区域内延长生产链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完善优势化生产,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之下,西部地区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广阔的国内与国际市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下,西部地区应当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向导,积极利用自身特点,参与到国际经济之中,大力发展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借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与教训,摒除以往仅从资本形成方面考虑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局限,以更为广泛与全面的角度,把握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重点,通过培养、发展、升级产业集群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招商选择,保障集群质量化发展西部的发展需要招商的支持,在实际实施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其招商项目予以仔细的考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利用好全球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吸引瓜果公司与国外著名企业的方式,将高技术、高潜力的加工制造业与研究技术向西部转移。实现集群意识的强化,转变传统保守思想,积极做好与东部产业对接的工作,以此完成对西部开发的任务。
(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想要推动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实现因地制宜寻求资源发展,我们必须做好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推广与发展工作。要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体系。就目前具体事例而言,西部一些知名品牌,如“伊利”和“蒙牛”、“红塔山”等,其产品在某些程度上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与综合企业竞争力,但从品牌发展而言,其还主要停留于企业品牌初级发展阶段。为此,为支持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化转型,我们需要加快发展与塑造西部地区区域品牌,以此引导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分工合作,实现特色产业优势发展的目标。
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问题
0.引言
对于体育产业化而言,最基本的要求便是需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在不违背体育活动基本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将体育的功能、作用有效展现出来,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全面发展。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如规模小、产值低以及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等[1]。鉴于此,本文对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问题及加强策略进行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潜在问题分析
1.1规模有待扩展拓展,产值有待提升。就目前而言,国内体育产业化尚且在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在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体现最为明显的便是规模较小、产值较低,这些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及时、不到位而造成的,比如场馆的建设、维修养护等,均表现为建设力度不足。
1.2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对于体育产业来说,归属于一项经济活动。在此项活动中,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状下却存在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比如相关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低、配置结构不合理等,这样便进一步阻碍了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
1.3产业关联度不高,国际发展趋势不明朗。在国内,学校体育产业往往是单一形式的运作,和其他产业沟通、协作前景不明显,这就造成了产业关联度不高,难以获得其他产业的支持。与此同时,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在国家发展趋势上也不够明朗。以历届奥运会为例,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态,但是在学校基础体育配置、教学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差距,这便造成了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在国际发展趋势上不够明朗。因此,加快学校基础体育教学是一项急需解决的工作。
2.加强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探究
2.1合理经营,稳健拓展规模
一方面,需对学校体育产业化进行合理经济,充分遵循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协调体育产业化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不冲突[2]。另一方面,稳健拓展学校体育产业规模,在掌握学校体育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加大该项产业的建设资金,购进现代化设备、设施,同时对体育项目合理拟定消费价格,使体育项目的开展能够满足各阶层的人群,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
2.2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在上述分析中,认识到从业人员的充足对学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推进作用。因此,便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对于学校来说,需注重高素质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并确保这些人才能够满足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需求,能够制定合理的方案,优化体育建设项目,能够使学校体育产业化的管理得到有效强化,进而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2.3努力提升产业关联度,紧跟国际发展步伐
对于学校体育产业来说,倘若一直采取单一化的运作模式,则很难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因此,需努力提升学校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比如电视广告、交通通讯、场馆建设等,学校体育产业方均需要与这些产业密切沟通、协作,从而使学校体育产业建设得到有效强化[3]。例如可以通过电视广告加强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宣传工作,通过场馆建设行业可以购置优质的设施及设备等。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距离体育强国尚且还有一段距离,为了尽快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加强学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上述提高的提升产业关联度的要求以外,还需要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校体育产业方面的发展,借鉴其他国家的优势,充分应用到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建设过程中,在充分了解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人才培养、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同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相信从各个方面做好,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将能够实现与国际接轨,进一步为我国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梦打下扎实的基础。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因此,便需要合理经营,稳健拓展规模、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提升产业关联度以及紧跟国际发展步伐等。除此之外,本人认为,还需要充了解学校现状,使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符合学校整体发展需求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将更具发展前景,进一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祖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政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8-41.
篇4
[关键词] 后奥运经济 体育产业 发展对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同时也给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际上研究奥运经济公认时期一般为10年左右,即从奥运申办成功到奥运会后。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主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时一般都会有一个经济发展的热潮。但是,当奥运会后,随着这种短期的膨胀型的需求衰退,举办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需求不足、供应过剩造成的经济压力,奥运经济中的对体育产业消极效应将更明显,包括体育旅游和商业等迅速陷入衰退、体育场馆闲置、体育从业人员的失业人数增加等,这就是后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我国奥运经济期从2002年奥运申办成功算起,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到2012年期间即进入“后奥运经济期”,如何克服“后奥运经济期”对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的“低谷”效应,使中国体育产业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更效率地发展,笔者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深入发掘奥运题材,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业
奥运经济会对其举办国和举办城市最快、最直接的收益来自于体育旅游业。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2004年希腊奥运会给希腊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l1O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 。比之于历届举办城市及相应的国家,中国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因为全球各大媒体从申办到承办全过程的报导客观上为北京为中国旅游业做了一个长时间的免费广告, 即能激发更多的外国人来京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吸引广大国内游客去奥运村、“鸟巢”、“ 水立方”等著名奥运场馆游览,这种旅游需求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所以即使在后奥运经济期,奥运仍然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长效题材,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这一题材设计一系列有卖点的新线路、新项目、新产品,让更多游客来参观奥运场馆和设施,进行休闲、娱乐和度假,从而使体育旅游成为时尚,成为热点,使奥运会这个人文旅游品牌经久不息。
二、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
我国现有的体育法规尚不健全,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组成,但基本上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应该加快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以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些省市出台了一些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比较宏观,覆盖面较窄。我国应当出台与《体育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可以明确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能,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和相关的法律责任。完善竞技表演的法规,通过对各种竞技体育表演的立法来保护竞技体育参加者的权益,规范体育竞技赛事的赞助、转播、广告等事宜,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首先,培育和开发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运动员通过体育竞技表演来满足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欣赏需求,体现了市场上的交换关系,这就形成了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我国在足球、篮球为代表的体育竞技比赛中,建立了以主客场为主的体育经营性赛制,通过票务收入、广告收入、电视转播权转让收入等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次,发展体育培训、咨询等中介市场。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培训、咨询的机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国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健身运动培训、咨询中,通过培训武术、散打、游泳、健美等体育项目来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事业。目前,我国的体育彩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开展,我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使其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化运作专门管理人员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培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要加大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应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体育学院专门学习等一系列渠道进行培养,并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资格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五、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们要利用举办奥运会契机,积极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强势企业,培养国际竞争优势。如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通过内部机构重组实现了资源优化和管理优化,逐步向国际市场迈进。另外,积极增加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是有效提高体育产业、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能力还较差,体育产品行业必须同其他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使产品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先进理念,同时,对一些货真价实的产品应积极通过广告、促销等一系列营销手段,以质量和诚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入,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
参考文献:
[1]曹克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现状;问题;北京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42-03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问题是现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增强经济总体竞争力,提升综合实力的优先发展产业。北京高技术产业从1995年开始迅速发展,其在地区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提高,但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增长速度下降,产出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有所下滑。如何分析和看待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制定今后一个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一、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高技术”(High Technology)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对当代世界前沿科学探索和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发明的概括,现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发现基础上发明的技术,是对国防和社会经济意义重大的技术,是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它涉及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新能源、新材料七个技术领域。高技术的使用往往带来经济超常规发展甚至是跨跃式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大意义。
在高技术的概念基础上,形成了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它是指已形成的产业中技术密集程度明显高的产业,是按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群体的技术密集程度划分的,不是按具体产品的技术含量划分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高技术产业的五个特征是:研究与开发(R&D)投入强度大;对政府具有战略意义;产品和工艺老化快;资本投入大、风险高;R&D成果及其国际贸易具有高度国际合作与竞争性。根据上述定义,OECD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列出高技术产业包括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共四大类行业。中国结合本国国情和现阶段产业发展状况,将高技术产业划分为以下八个大类:核燃料加工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公共软件服务业。
二、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中最具有生机活力的产业部门之一,也是北京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一)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增长较快
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从1995年的66.7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58.09亿元,年均增长19.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幅(16.4%,按现价计算)。北京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也快速增长,从1995年的212.8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 186.67亿元,年均增长25.3%,更加快于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北京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二)企业个数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北京高技术产业企业个数1998年为511个,此后,企业个数波段式增长,到2004年超过1 000个,到2007年达到1 163个。平均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值规模也不断增长,从1995年的0.21亿元到2007年的2.74亿元,企业平均规模翻了十多番。
(三)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R&D经费支出由1995年的1.05亿元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28.99亿元,科技活动人员由1995年的9 741人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17 677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也不断扩大,从1995年的2.97亿元扩大到2007年的39.4亿元。
(四)技术进步更加注重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
2004年是北京高技术产业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最突出的一年,达到26.36亿元,比1995年到2003年各年技术引进经费的总和还要多。此后的几年中,北京高技术产业更加注重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其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也逐步加大。到2007年,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达到3.65亿元,首次超过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同时,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也增长较快,达到3 943万元,是2004年165万元的23.9倍。
三、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规模快速增长,近两年有所回落
1995―2007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均快速增长。但在2008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为显著,增加值和总产值均比2007年有所回落。尤其是在2009年,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来之不易的“V”型反转的关键时候,北京高技术产业并未跟随整体经济一同实现恢复增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实现3.7%的增长,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相比2008年进一步下滑,仅为2 748.52亿元。
(二)相对比重从2001年开始波段性下滑
北京市近两年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的下滑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高技术产业在工业和地区整体经济中的比重波段性下滑的必然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4.3%开始快速上升,到2000年达到最高值34.2%,平均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然而从2001年开始,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开始逐渐下滑,到2004年时达到一个阶段性低点24.9%。此后,随着北京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个比重又有所回升,到2007年时达到33%,但仍然没能超过2000年时的最高值。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北京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很快下滑到28.4%;2009年虽然北京经济整体回升较快,但这个比重继续下滑到25.4%。
与上述比重变化趋势相类似,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但由于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整体比重不断下滑,因此,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滑速度更快,比重更低。到2009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49%,这个比重仅仅高出1995年0.06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14年中的最低值。
(三)高技术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均衡
从2005―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见下表),北京高技术产业中的行业按其所占比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公共软件服务业这两个行业。北京高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公共软件服务业,这两个行业加起来就占到北京高技术产业的60%多。第二层级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这三个行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相差不大,都在10%左右。第三层级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和核燃料加工业。这三个行业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比重不超过4%;信息化学品制造业比重不超过0.3%;尤其是核燃料加工业,只是在2005年有0.2亿元的增加值(比重仅为0.04%),此后的年份中北京不再涉足此行业,它在北京高技术产业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四)产值利润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高技术产业不仅相对比重不断下降,而且其产值利润率也也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0―2005年,北京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利润率(=利润/产值*100)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产值利润率从2000年时的8.49%下降到2005年的4.54%,平均每年下降0.8个百分点。2006年和2007年,北京高技术产业产值利润率有所回升,到2007年达到5.80%,但仍然远远低于2000年时的水平。
四、结论和建议
高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优先发展产业。近几年来,北京高技术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部分第三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挤压,其在工业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有所回落,并且其产值利润率呈现总体下滑趋势。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个人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北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视和发展高技术产业:首先,政府应该继续加大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使更多的科研工作人员和更多的科研经费向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倾斜;其次,应该更加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改造和消化吸收,尤其是要通过自主创新来促进技术进步;最后,北京应进一步加快知识产权(下转225页)(上接143页)的转化力度,使得自主创新的研发成果能够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利润率。
参考文献:
[1]刘志迎,叶蓁,孟令杰.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5).
[2]谢朝阳,吴永林,程正中.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4).
[3]叶蓁,刘志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5).
篇6
[关键词]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主导产业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青海省柴达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其生态系统脆弱,发展方式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推动,亟需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产业体系,为青海乃至全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青海省海西州境内,辖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委、冷湖行委、茫崖行委,国土面积2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6万人。试验区成立以来,相继建成投产盐湖开发、纯碱、碳酸锂、甲醇及铁矿采选、煤炭开发等4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以融合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工业、新能源、高原特色生物等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个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循环产业布局和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各工业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布局逐步明晰,为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试验区还建立了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逐步加大了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在工业经济规模中的份额,万元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逐年下降,为全省最低水平。此外,针对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技术难题,成熟了一批工艺流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二、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一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结构以资源性重化工业为主,主导产业基于产业链的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规模少、成熟度不高,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产业关联传导效果不明显,缺乏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产品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同时,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清洁生产形势严峻,促增长与降能耗矛盾突出。
二是现有产业结构中基础型产品比重大,多处于产业链源头和资源集约开发、循环利用的初级阶段,各产业之间融合较少,在产业层次、成长速度、市场集中度、技术进步、产业关联带动作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范围、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
三是地理位置远离技术、远离市场,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依靠自身研发难度大,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深度开发水平偏低。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共性问题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尚待突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项目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才、技术和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从试验区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明确功能定位,结合区域特点,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构建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特色生物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产业为培育重点的多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融合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突出强调资源综合利用,注重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绿化度,推进绿色发展,建成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发挥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进一步完善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盐湖化工,融合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特色生物,形成以“七大”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电解金属镁生产基地、太阳能发电基地,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碱业生产基地,区域性油气化工基地、煤化工基地,国内重要的锂深加工基地和新材料生产基地。到2020年,试验区形成政策完善、体制完整、机制良好、联动发展、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带动和示范作用明显,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典范和窗口。
四、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的构建
(一)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的盐湖化工循环型产业体系
盐湖产业是试验区主导产业,总体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进一步扩大钾肥生产规模,发展氯化钾、硫酸钾、碳酸钾等钾盐产品,丰富钾盐品种,建成全国最大钾肥及钾盐生产基地。以镁资源利用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金属镁、镁基合金、镁系阻燃剂、镁系阻燃材料系列产品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金属镁、镁基合金等镁盐生产基地。以钠盐资源开发为重点,发展纯碱、烧碱、硫化碱下游产品产业群,推进尾盐的综合开发利用,建成全国碱业生产基地。锂盐产业,重点规划碳酸锂、氯化锂、锂电池及其正负极材料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碳酸锂系列产品基地。硼化工产业,重点规划建设硼酸、硼砂、硼酸晶须材料产品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硼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加快锶盐的开发利用,突破初级产品生产模式,发展金属锶、锶铁氧体、锶盐晶须等化工、电子和磁性材料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锶盐产品生产基地。平衡盐湖化工副产的氯气、氯化氢气体,与油气化工和煤化工相结合,发展聚氯乙烯和其他含氯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建成全国新兴聚氯乙烯生产加工基地及氯(气)盐产品生产基地。
(二)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金属产业体系
着力推进盐湖钾、钠、镁、锂、钙等轻质金属与镁基合金等新材料产业快速、有序发展,重点规划金属镁一体化、金属锂等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锂、锶等轻金属产品基地。以此为基础,积极发展镁锂合金、压铸镁合金、锻件镁合金,管、棒、型、线、板材用镁合金,铸锭镁合金等新型材料;以碳酸锂为原料,延伸发展锂盐、金属锂及合金等深加工产品;以碳酸锶为龙头,进一步发展锶系列产品,发展高质量锶化合物以及金属锶、锶合金和锶盐晶须材料等新型材料。重点发展电解铜、铅、锌及黄金等产品,同时加快发展和延伸深加工产品产业链。钢铁产业发展普钢、特钢等产品,培育形成青藏高原区域性钢铁生产基地。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废弃物的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三)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体系
首先,提升产能,积极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其次,发展炼化产业,提质量,增品种,满足青藏两省区需求。再次,以平衡氯气和氯化氢气体为主链,生产聚氯乙烯、聚丙烯、环己酮等下游产品,推动与盐湖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原油加工过程中副产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四)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前提的煤炭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围绕煤炭的清洁利用,大力发展煤化、能源等下游产业,重点开发煤焦化、煤焦油、粗苯加工、焦炉煤气甲醇、煤矸石砖、煤制合成氨/尿素、煤制烯烃等下游系列产品,构建煤焦化一体化、IGCC煤电化一体化、煤盐化一体化、煤焦化冶金一体化产业链,加快推进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发展,实现电、热、燃料、化工产品的多联产,促进盐湖、煤炭、天然气、冶金等产业加快融合,建成以煤化、能源、盐化、冶金相结合为特色的新型煤化能源基地。
煤焦化产业链,重点采用焦炉气制甲醇、多元料浆气化技术,加快建设煤基多联产项目。煤电化产业链,加快原煤开发,建设百万吨煤制烯烃、热电联产、IGCC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项目。煤盐化产业链,以盐湖化工副产物作为煤化工和盐化工的结合点,加强产业链融合。煤制烯烃产业链,拓展烯烃下游产品产业链,规划树脂、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项目。煤炭建材产业链,综合开发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炼焦煤渣等副产物,发展热电、建材等产业。
(五)新能源产业体系
试验区太阳能、风能、未利用荒漠土地资源丰富,具备建设大型太阳能、风能发电的优势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区域新能源资源优势,以太阳能、风能开发为重点,探索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积极有序开发新能源,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试验区特色鲜明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试验区新能源发展基础条件,综合考虑试验区能源需求状况和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坚持产业化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和风力发电项目。推动硅资源、光伏产业、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构建“装备制造-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风光互补、水光互补-产业消纳”循环经济利用产业链,形成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推进大电网外送。同时,积极探索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新材料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多年来柴达木地区盐湖化工产业的发展基础,并结合镁、锂、锶、硼等盐湖矿产资源及其他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发展以盐湖化工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规划建设镁系合金、镁系阻燃剂、镁质耐火材料及其下游产品等新材料产业群;开发硼系、锶系列新材料产品,建成全国盐湖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围绕试验区油气化工、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聚氯乙烯、丙烯等产品,发展以油气、煤化工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规划建设氯化聚氯乙烯、聚苯硫醚、高性能聚丙烯、玻璃纤维等高性能改性塑料、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产业群。以格尔木钢铁一体化项目为基础,依托柴达木地区丰富的铁、铜、铅、锌、黄金资源、石灰石及硅、锰、铬、镍、钼等资源,发展以金属冶金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重点发展特钢、模具钢,开发铜、铅、锌高纯金属、合金和粉体材料,研发和生产电子铜板带等各种压延产品、特种型材、电子材料等产品。重点围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以碳酸锂为原料,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重点开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磷酸铁锂等绿色电池材料。循环利用矿山废石、洗选废渣、冶金废渣、电石渣、磷石膏、粉煤灰等二次资源,发展以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基础的新型建筑材料,规划建设煤矸石墙体材料、隔热材料、氧化镁水泥、粉煤灰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群。
(七)高原特色生物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在生物农业产业,一是依靠技术和设备引进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植物资源加工产业,提高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以牦牛、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柴达木山羊及藏系绵羊等为重点,通过合理布局形成饲料加工、架子牛饲养、肥育牛饲养、有机肥加工、成品肉分类处理生产系统,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三是依托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的副产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有机食品、功能食品及制品,重点发展骨、血、皮、内脏、蹄、头等原料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牦牛软骨素、血红素、血清蛋白粉等,开发高附加值的有机食品、高档生物制品。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特色的中藏药用植物资源,以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重点发展白刺、锁阳、秦艽、大黄、红景天、羌活等中藏药药材GAP种植,以形成规模化的原料供应基地。大力发展药材提取物加工工业,开发中藏药饮片、超微粉、有效活性提取及新药、特效药产品,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近期重点发展锁阳、秦艽深加工产品,远期发展红景天、羌活等。
生物环保产业,从治理荒漠化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发展高效生态产业,积极发展沙产业,重点发展枸杞、白刺、罗布麻、甘草、黄芪、锁阳等沙生、旱生、荒漠半荒漠草原区和风沙区草种和树种。同时,形成人工栽培的药食两用植物等中藏药材的优质原料基地,近期重点发展枸杞、罗布麻、白刺等;中远期发展甘草、菊芋、黄芪等。
五、结论
篇7
一、西安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特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西安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偏向于两个方向,从产业发展针对的人群来讲,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部分是在校的学生。另一部分是企业白领,从产业开发的项目来讲,主要集中在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用品消费两方面。分析其消费人群,通过走访和翻阅文献资料,大体总结如下:学校众多是西安地区非常鲜明的教育特色,数十所高等学校都聚集在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近些年的高校扩招,西安地区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所以很多针对学生群体消费的宣传和消费内容就被众多的商家搬到了学校和学生聚集人数较多的场所。与此同时,随着西安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白领生活日益成为西安城市市民生活形态当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所追求的自然、时尚健康的生活内容成为众多体育产业商家研发的目标。所以,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所大量消耗的体育服装、体育赛事、体育宣传等等都有了充足的市场群体,白领所开展的假日休闲娱乐活动、健身健美娱乐活动等等都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西安地区近些年大量涌现出的各种不同规模的健身俱乐部也反映出市民对于健身需求的增加,在体育产业的发展道路上,众多的商家看到了市民健身的需求,使得俱乐部化的发展成为西安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对于体育服装的消费,从不同的款式到不同的价格,西安市中低高档体育服装的消费基本上呈现一比一的关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体育服装消费市场中,产业的发展呈现不同层次的并进。
二、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特征
随着西安市逐步提升自己城市经济水平的同时,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据调查研究报道,2000到2005年,西安市对于体育服装的消费大体上呈现高档服装与低端产品的消费数量在一比一左右,随着时间的延续和发展,我们调查发现,在目前的产品消费市场中,对于高端体育消费和低端体育消费的比值在逐年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在提高。(2)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加剧了产品的市场竞争,使得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3)地租的上涨也是消费出现重新选择的原因之一。(4)物价上涨和收入的增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消费观念的改变是消费内容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西安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每一个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有其客观存在的因素,西安的经济发展在借鉴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1)西安地区高校的发展 ,带动了西安的交通、旅游、通信、餐饮、娱乐等等行业的发展,调查中有人给我们阐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出现封校的时候,西安很多高校周围的各种商业活动瞬间进入寒冬季节,很多商家甚至坦言,没有学生,他们考虑关门休整几个月。由此可见,高校的学生是促进一个片区甚至整个西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便利的交通是连接东西方向贸易活动的枢纽。对于西安来讲,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感是与生俱来的,便利的交通极大的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3)优厚的教育储备资源促进了该地区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高校如此密集的西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无疑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西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已经初具规模。
四、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趋势
根据调查,我们大体上对于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趋势做如下的概括:(1)休闲娱乐业会成为体育消费市场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拥有大量高等学历人口的城市来讲,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日渐清晰,一方面健身娱乐是下班之后的健身健美运动会成为众多城市白领工作之余活动的首选,因为运动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节日休闲体育会成为众多家庭聚会的内容之一。户外体育运动可以放松疲惫的身体,也可以让亲人在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所以这些活动无疑会成为时尚和潮流。(2)体育产业的消费在以往服装、体育用品消费上会进一步加大之外,对于高档体育用品和时尚运动项目的开展也会成为城市的新亮点。因为对于年轻人不断涌入的西安来讲,有活力有朝气的生活方式会逐渐的给城市带来新的气息。
五、西安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全面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使其在第三产业当中的市场比重愈显重要,作为体育产业的从事者来讲,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掌握消费者心态之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刺激市民的消费欲望。
六、建议和意见
篇8
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市经济高速发展,既具有持续性,又有一定的波动性。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多年来,深圳全市GDP由1979年的19638万元增长至2001年的19081500万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广州,GDP年均递增31.2%,这样的增长速度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附图
图1 深圳市各年份GDP增长状况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信息年鉴(2000年)
从深圳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来分析深圳经济的发展态势,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间,由于大量资金涌入,又由于GDP基数还较小,各年的经济超高速增长,大多数年份的增长率超过了40%,但此一阶段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振荡性,这既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关,又与投资增长的不稳定性有关,表明深圳经济发展在当时仍然很不成熟,未能从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的投资分配的“空投式——镶嵌型”发展,转化到依靠城市经济系统的自增长能力(资金自我积累)和投资环境吸引力(吸引外部投资)的阶段。
1990-1995年是深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阶段,GDP增长率相对稳定于30%-40%之间,表明深圳经济系统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加上国内国际的有利形势的因素,使深圳经济继续保持超高速发展势头。
1995年后的深圳经济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0%以下,随着我国经济的“软着陆”,经济过热的势头受到宏观调控抑止,深圳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经济环境仍然较好,1995、1996两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9.4%和18.9%;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深圳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深圳市政府在经济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经济素质进一步提高,1997-2001年,GDP增长速度保持在13%-14%之间。
2 深圳产业结构演替
2.1 产业结构转化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区域产业结构的演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反过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产业结构转化的国际潮流是产业高级化,其基本内容是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特区成立以来,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的快速变化,也是按此趋向发展。
表1为深圳市1979年至1999年第一产业的有关统计数据。
表1 深圳市各年份第一产业相关统计数据
附图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信息年鉴(2000年)
由上表可以看到,深圳市第一产业的发展态势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增长趋势变化大,发展速度不稳定。表明深圳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干扰,还未能达到稳步增长的阶段。二是第一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主要与深圳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
第二产业是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的主线。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到,深圳的第二产业的发展迅猛,为深圳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全市的经济状况。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虽然一直很高,但波动性并不大,这说明深圳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稳健,基础坚实,素质较好,抗干扰能力较强。
表2 深圳市各年份第二产业相关统计数据
附图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信息年鉴(2000年)
第三产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建市初期,由于深圳特区是我国首先实行开放改革的地区,吸引了国内外前来投资洽谈,旅游、贸易的众多客商,再加特区人口的迅速增加,刺激了商贸、旅游,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使第三产业从一开始就占居了重要位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06%,起点较高。20年来,第三产业虽然产值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也相当迅猛,但由于它从一开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往后逐年的比重变化较小,多年来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稳定于45%-50%之间(表3)。
表3 深圳市各年份第三产业相关统计数据
附图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信息年鉴(2000年)
纵观深圳市20多年来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农化趋势明显。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由于受城市化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所制约,其发展规模和速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因而比重逐年降低。开放以前,深圳还是个落后的农业社会,但到1996年,第一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6%,深圳已成为一个完全的工业社会。深圳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1993年以前,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相对快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三次产业构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变动上。1993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3年的 42.9%上升到近几年已接近50%。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已形成并行发展的格局。按发展趋势估计,第三产业在深圳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继续上升。
第三,不断优化和升级是深圳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趋势。深圳的产业结构以“三来一补”作为起点,经历了蛙跳式的演进,使幼稚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快成长为深圳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强经济与技术的结合,使传统产业逐步引退,高新技术迅速崛起,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不断产生新的经济亮点。近年来,深圳开始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由数量型、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化经营转变,走技术先进和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第一产业注重扶持“三高”农业、创汇农业,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第二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第三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全市第三产业上规模、上等级。三大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21:42调整到2000年的1.2:50.5:48.3,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四,各个产业产业内部的发展变化也相当明显。农业生产打破“以粮唯一”的单一格局,按贸工农综合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使农村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经营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向着新型化的方向转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则有不同的支柱产业。特区成立的前10年,“三来一补”的加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体,“八五 ”时期建筑业成为了第二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从1990年初起步,近10年得到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199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22.9亿元,1998年达655.18亿元,产值年均递增54.2%,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1%提高到 35%。随着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深圳已经形成了计算机及其软件、通讯、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在周边地区形成了很强的产业配套纵深优势。 深圳的第三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增长点,呈现出内容多元化、新型化和高附加值的发展趋势,金融、信息、旅游、商贸、房地产、仓储、运输等新兴行业已发展成为深圳的优势产业。到目前,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共同成为了深圳的三大支柱产业。1999年末,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到13.2%,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7.4%,深圳作为中国两个全国性证券市场之一和金融机构较多的城市,将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再以游泳业为例,多年来,旅游行业一直充满活力,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产业地位不断提高。199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700万人,其中,海外游客230万人;旅游收入150亿元,创汇11亿美元,占全国旅游收入的十分之一,占广东省的三分之一。旅游业已成为深圳二次创业中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1995-2000年连续6年中,深圳旅游收入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
2.2 深圳市产业结构演替的阶段判识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可以,从量和质的规定性两方面去认识这种联系。量的规定性指的是各产业的产出与投入规模的比例关系,质的规定性的核心是指产业结构的高度。所谓产业结构高度是指区域产业结构在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内在逻辑序列顺序向演进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或层次[1]。这种序列的内容包括:(1)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的产业逐渐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构演替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深圳产业结构演替的重要特点。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但这种规律需要人为把握,政府的牵引作用就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深圳市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引导、扶持、创造好的环境和服务上,制定了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政府作用的外在推动,构成了深圳市产业结构演替的内外动力。
3 结论
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结构发展演替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又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推动力量。本文所述关于深圳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替的分析,一定程度上正验证了此一理论。 【参考文献】
1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篇9
关键词 数字媒体 产业产值 知识经济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国外现状
数字艺术在全球的迅速蓬勃发展带动了数字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很多国家都斥巨资投入数字多媒体技术的研发。据Strategy Analytics 最新的研究报告《全球数字媒体和娱乐市场预测2004-2012》显示,全球数字媒体收入在2008年第一次超过电影娱乐收入(包括电视,电影娱乐,录制的音乐,游戏软件和广告)。
在美国,数字媒体产业一直是媒体产业的核心力量,占GDP的4%,总值超过4000亿美元。人们熟知的传媒巨头时代华纳、迪士尼等西方50家媒体娱乐公司牢牢占据着西方数字媒体产业95%的市场。美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产业细化、全球扩张。弗吉尼亚洲的数字媒体产业以艺术展览为核心辐射发展;洛杉矶依托电影重镇好莱坞,围绕电影文化艺术为中心大力发展数字媒体创意产业;有着浓厚的亚洲文化旧金山其数字媒体产业则朝着多元化多维度的方向发展。
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在每年产值超过600亿英镑,出口值超过80亿英镑, 产值占GDP的7.9%,涵盖广播电视、电脑软件、设计、电影、出版、音乐、广告到软件游戏和表演艺术等诸多领域,数字媒体产业雇员就超过195万人,成为英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产业。
以电子游戏、动漫卡通产业著称的日本,其数字媒体产业已发展成为仅次于汽车产业的第二大产业。日本目前数字媒体产业雇佣了近10万工作者,其配套的数码艺术教育与培训产业发展良好,每年有30多万人接受数码艺术教育与培训。
韩国数码艺术产业以游戏产业为龙头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目前已经超过汽车产业成为韩国第一大产业。
1.2 国内现状
1.2.1 规模增长迅速
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起步比国外晚了十年,但是,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从无到有,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后劲十足。现在已形成影像、动画、网络、互动多媒体、数字设计等为主体形式,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的产业链。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传统产业举步维艰,而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却呈现高速发展势头,特别是数字动漫、数字影音、数字展览、数字出版等领域的发展势头更是强劲。据有关统计,2005年,我国数字媒体产业产值达4000亿人民币,到2008达到9000亿,2010年达到15000亿,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
仅以上海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上海数字媒体产业产值已经从2003年的20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00亿元,数字媒体企业由过去的3000余家增加到现在的10000余家,增长势头强劲。上海世博会期间数字媒体有了极大的发挥,数字媒体产业迎来了一轮新的发展良机。上海正在考虑让数字媒体与传统的文化产业联姻,以形成一种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2011年上海单单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达278亿元。“十一五”期间,上海的数字媒体产业已经从不足300亿元的产值规模增至700多亿元。
1.2.2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在我国,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数字媒体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从创建产业基地到扶持关键技术研发,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海、北京、长沙、成都等城市相继成立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基地给了数字媒体技术发展以优质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将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并将继续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变革转型和信息服务的普及,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充分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继续扩大软件信息服务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依托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层次和水平。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数字媒体的内容平台”列为重点领域,科技部通过国家“863计划”在动漫和网络游戏两个领域率先进行了布局。
国家分管游戏和动漫产业的主要政府部门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本土游戏和动漫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严格监管和控制国外文化产品进口。
中国科技部将网络游戏纳入“863计划”,拨巨资支持游戏产业相关科研项目的研发。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就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宽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三方联合筹建的,可谓开了游戏产业“产学研一体化”体制的先河。此外,国家还斥资千万支持长宽、盛大、金山等10家游戏开发企业进行产业科研开发。
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印发的《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更是大力支持和推进国产动漫产业的发展。广电总局现已批准了北京、上海、湖南三个卫星动画频道,同时鼓励省级电视台和副省级城市电视台开办的少儿频道增加动画片播出数量,尤其是国产动画的播出量,因此扩大了国产动漫产品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动漫产业的发展。
此外,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游戏出版版权问题等有争议的问题,有力审查和监管互联网经营单位和进口互联网文化产品内容。
2 产业前景展望
根据全国数字媒体艺术组织的预测,未来五年内,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将增加5倍,相关技术贸易产品的市场规模将提高8倍。我国数字化通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相关软硬件技术产品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据保守估计,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已接近20万,同时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数字媒体应用也正在迅速增长,这成为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国已经正式进入3G商用时代。以高速安卓系统为操作系统的手持移动终端日益普及,WiFi热点覆盖越来越广,使用WiFi和3G移动网络技术的人们越来越多,网络带宽和速度已不是网路发展的瓶颈,“内容为王”可以说是3G时代的典型特征,人们需要更多更优质的合乎受众需求的内容和服务使人们真正享受到数字生活带来的便捷与高效。这就需要数字媒体产业进一步高速高效发展,并与3G技术的有机融合,为人们开创更美好灿烂的3G生活。
篇10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海南;橡胶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9-0025-04
天然橡胶是国家紧缺的重要物资,是四大工业原料中唯一可再生资源。海南是全国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橡胶产业是海南富民兴农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天然橡胶的配额管理、关税壁垒等行政手段渐趋淡化,海南橡胶产业将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十一五”期间是海南橡胶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是提升企业形象促进对外扩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企业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这种机遇和挑战,如何找准市场定位,压缩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是海南橡胶产业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一、国际天然橡胶市场供需格局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上对天然橡胶的需求逐年上升,但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天然橡胶的产量不能满足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天然橡胶交易价格持续上扬,天然橡胶供应紧张的形势日益明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全球天然橡胶消费势头上升
据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公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天然橡胶消费量达到874.2万吨,比2004年增长5.08%。而2005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为868.2万吨,比2004年仅增长0.43%。可见,天然橡胶消费的增速远远大于产量增速,产需缺口只能由消化库存来弥补
2.橡胶主产国出口资源受限
在全球主要产胶区和出口区的东南亚,由过去天然橡胶的初级产品最大出口国转变为深加工产品出口国。2002年,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五个天然橡胶生产大国已结成“五国橡胶联盟”,纷纷出台措施限制天然橡胶出口。加上近年来,日本、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等国家通过境外开发等手段积极抢占天然橡胶主产国的资源控制权,并试图利用其资源驾驶全球天然橡胶市场,进一步造成天然橡胶出口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
3.合成橡胶替代效应存在局限。合成胶在一些应用领域可以替代天然橡胶,但近年来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涨的影响,其替代作用不但难以平抑不断上涨的天然橡胶价格,反而成为推动天然橡胶价格上涨的一个因素。在天然橡胶主要消费领域的轮胎行业,合成橡胶替代作用存在局限,尤其是目前发展势头强劲的子午胎,合成胶使用量仅为10%,否则就会影响轮胎的使用性能。[1]
二、国内天然橡胶市场供需格局分析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随着我国经济和国防事业的飞速发展,天然橡胶的消费量和缺口量越来越大,已成为继石油、铁矿石及有色金属后的又一紧缺资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国天然橡胶的种植处于不利状态
橡胶的产出期和投资期较长,至少需要6-7年,大的企业集团不愿意在此行业投资,使得行业投资缺乏。同时,我国适合种植橡胶的土地约为1200万亩,现在已开发种植了1000万亩左右,但连片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资源供给增长潜力不大,橡胶产量大规模提升的潜力不大,资源供给缺乏。橡胶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规划、土地、资金等三大“瓶颈”问题,缺乏保障体系。以上三项“缺乏”使我国橡胶种植处于不利状态。[2]
2.我国橡胶的自给率逐年降低,已降至30%警戒线
据农业部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橡胶产量57万吨,消费量180万吨,进口量123万吨,自给率仅为31.7%,而消耗量占全球消耗量的21.5%。2005年我国橡胶产量为50万吨,消费量190万吨,进口量140万吨,自给率降为26.3%,消耗量占全球消耗量的21.7%。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世界大轮胎厂商普利斯通、米其林、因特异等纷纷到我国投厂,另一方面,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我国跻身成为橡胶工业大国的又一大原因。
3.三项资源的缺乏制约了橡胶产业的高速发展
一是热土资源缺乏。橡胶属典型的热带作物,我国热土资源仅占国土面积的5%,宜胶地范围不大,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三地。二是劳动力资源缺乏。割胶工作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生产活动,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近年来胶工出现大量流失或另谋职业现象。三是种植资源缺乏。我国目前已拥有近6000份橡胶种植资源,但仍不及世界种植资源总量的1/4。[3]
三、海南省天然橡胶供需格局分析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海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已达570万亩,年产量33万吨,分别约占全国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0%左右,已成为全国橡胶面积最大、年产干胶最多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但是,加入WTO后,2004年天然橡胶关税降为5%,2006年降为0,并在2005年取消了进口配额,进口胶纷纷挤占国内市场份额,而海南橡胶业的生产成本较东南亚国家高,在价格竞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使得海南橡胶业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4]
1.气候条件造成生长周期偏长
海南植胶区地处热带边缘,四面环海,台风频繁,不但影响了胶树的生长速度,而且每年的采胶时间也比东南亚一些产胶区少2个月左右,非生产周期较长,导致产出总量偏低,投资效益不高,有的胶林已改种水果经济作物。
2.种植布局造成产出效益偏低
在种植布局方面,海南胶树多数种植在海南沿海多台风地区,大部分品种不对口,不但产量低、生长慢,还为防风抗旱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支,从而增加了投资成本,直接影响橡胶产出效益。
3.加工规模造成产业优势偏弱
海南现有加工厂159家,普遍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加工厂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设备陈旧,污染严重,加工成本高;缺少技改资金投入,新产品、新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不高;大型加工厂建成投产后,存在吃不饱现象。目前海南销售产品主要以橡胶初级产品为主,橡胶深加工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偏小,下游产品少,产业链条短,缺乏新的利润增长点,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4.市场营销渠道偏窄
海南橡胶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电子商务中心,销售对象主要为中间商和零散客户,由于市场营销渠道拓展不力,在建立与国内外用胶企业的直接销售、实现产品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购销成本、加强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方面还亟待加强。同时,国际竞争激烈日本、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等国家通过境外开发等手段积极抢占天然橡胶主产国的资源,形成新的国际竞争格局。国内也面临着国营、民营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而且国内四大植胶垦区综合竞争力日益加强,从而加剧了同业的竞争程度。
5.社会负担造成综合成本偏高
海南天然橡胶的综合成本较高,除了最基本的原料、劳务等直接成本外,还包括社会费用等间接成本,与国际市场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如社会负担过重,各国有农场和企业要负担本该由政府和社会承担的文教、卫生、交通、能源、公安、消防、难侨和移民安置及当地政府的集资摊派等开支,致使干胶成本均达9000元/吨以上,其中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各占50%。[5]
四、加快海南省橡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干胶市场收购价格从96年每吨6千元持续上升至2006年的每吨2.2万元,海南要抓住国内国外天胶需求强劲的机遇和适应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的要求,顺应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海外扩张战略、产业升级战略、科技兴胶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具体来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努力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1.实施海外扩张战略,加快境外投资
实施海外扩张战略既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又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海南橡胶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快开展境外投资、境外生产和境外经营的步伐。同时也要注重把国外先进的橡胶产品深加工的技术、资金和管理引进来,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国内外互补,从而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壮大自身实力。企业要发展壮大,国家应给予四个方面的产业政策扶持。
(1)金融支持。国家应利用中国进出口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金融手段来支持海南橡胶企业走出国门和开展跨国经营,帮助海南橡胶企业取得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优惠信贷支持,以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2)资金支持。国家应对到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开展橡胶种植、橡胶加工的海南橡胶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如将国外购地费用、橡胶种苗中心、加工企业投产、员工培训计划等列入国家农业项目进行扶持,并适当支持项目资本金、政策性补贴和财政贴息,以增强企业自身经营能力。
(3)项目支持。国家应尽可能把海外生产种植基地项目列入有关主管部门的发展规划,将国外橡胶种植计划也纳入国内计划给予同等支持,通过驻外使馆沟通联系,使发展项目进入海外种植国农业经济合作框架,以解决企业在国外征地立项困难。
(4)税收支持。海外企业产品返销国内时,双重税收问题使得橡胶“走出去”却“回不来”。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给予免征关税和对企业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确保“走出去”企业与国外企业享有公平的市场待遇,从而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企业运营环境,以降低海外企业投资风险。[6]
2.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提升竞争能力
(1)深化推进农垦“三项改革”。海南农垦“三项改革”(二级企业退出国有、政企社企内部分开、开割胶园长期承包)的实施促使垦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得到了战略性调整。但垦区改革的步伐还有待加快,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还有待解决。由于“三项改革”在一定的范围内牵涉到地方政府利益的调整变化,必须与地方政府加强协调并取得支持,才能解决垦区改革所必需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问题。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打破海南农垦系统传统的农业经营和计划行政管理模式,整合海南百家国营农场资源,组建海南橡胶集团,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新的出资人管理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伙伴作为股东,按照现代公司企业制度进行运作,把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彻底分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企业机制。另外,集团公司要把优良的经营性资产橡胶产业剥离出来,把企业办社会部分包括学校、医疗、招待所等进行社企分离,确保农垦轻装上阵稳步发展。
(3)强化橡胶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把橡胶园转让经营和租赁承包给职工个人,引导广大职工采取个体、联户、合伙、股份合作发展自营橡胶。与此同时改革完善垦区国营农场土地管理使用制度,赋予农垦职工长期稳定的土地经营使用权。一方面可以精减农场、场队二级富余人员,更大程度降低综合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橡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生产管理积极性,对激活橡胶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突破发展三大“瓶颈”制约。海南要提升橡胶产业升级,主要问题是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三大“瓶颈”问题,即规划问题、土地问题、资金问题。海南省要从战略高度统一规划,确定橡胶产业发展规模,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在组织管理上,应建立一个负责协调的联席会议机构,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在土地问题上,可实行把已遭受严重破坏的低效胶林改种高效经济林的政策,对外来投资者和种植大户,政府应该对土地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在资金问题上,一方面可仿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加上银行低息贷款,结合扶贫工程,从多渠道来解决;另一方面,建立橡胶发展基金,支持橡胶企业进一步调整优化植胶和产品加工布局,培育企业自我完善能力。
3.实施科技兴胶战略,优化产业结构
(1)调整种植布局。海南的东南部是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登陆地区,为趋利避害优化配置,应实行橡胶发展东退西进的转移战略,在东部地区减少橡胶种植面积,而改种其它热带高效作物;西部地区则增加橡胶种植面积,为提高单产打好基础。
(2)调整加工布局。为了改变海南天然橡胶加工体系规模小、技术装备陈旧、整体实力不强的状况,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橡胶集中加工厂建设规划,推进橡胶加工布局调整。要通过许可证制度,逐步整合淘汰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产值低的加工厂,使加工厂年加工能力基本达到万吨以上。
(3)调整品种结构。由橡胶初加工产品逐渐向深加工厂产品过渡,大力发展浓缩乳胶和高等级专用胶,提高浓缩乳胶产品、高等级专用胶产品的比重。此外,适度开发橡胶新材料品种,拉长产业链(如大力发展农产品种植基地、农产品保鲜加工、家具制造业、畜牧业养殖加工,发展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等领域),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吸引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配件厂家来琼设厂,生产轮胎、座椅等汽车橡胶制品零配件,抓紧日益火爆的汽车市场机遇,提升橡胶产业工业化水平。
(4)整合科技资源。依托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所,抓紧整合三所一站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研部门为海南橡胶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作用。一方面,建立科技发展激励制度,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和条件;另一方面,加大科技研究经费投入,加大技术储备和人才引进,提高研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意识。
(5)加速成果转化。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推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强抗风技术、橡胶防病技术、微生物开发技术等生产科技项目攻关。积极推广橡胶新割制及其他实用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对天然橡胶胶木兼优及各类优势的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推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建立健全质量检测和监督系统,提高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步伐。
4.实施市场营销战略,拓宽流通渠道
(1)拓宽商务交易渠道。对国内中小散户采用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网上挂单销售,同时力争东南亚国家每年有上百万吨橡胶产品进网交易,力争建成国际化的橡胶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2)积极拓展直销业务。坚持以国内大型天然橡胶消费企业和主要消费区为重点,实现与直接用户对接,开展直销业务,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延伸物流配送服务。采取销售与物流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仓储设施,在海口和主销区设立橡胶仓库,并把海口的仓储业务延伸到主销区,为客户提供优良的物流配送“一条龙”服务。
(4)加强海外贸易业务。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国际橡胶资源,不断扩大海外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构建多层次的市场开发与营销网络。通过加工海外天然橡胶产品和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为国内终端用户提供境外橡胶产品和最新市场信息。[5]
参考文献:
[1] 天胶重启新一轮涨势[DB/OL]. http://qihuo.fooren.com/category/70004/2006/04/13/2006-04-13_308495_70004.shtml.
[2] 进一步发展海南橡胶产业[DB/OL].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06/01/339/.2006-01-20.
[3][4] 中国已成天胶最大消费国,内窘外迫危及产业[DB/OL]. http://www.mba.org.cn/MBAhtml/2811315919538-1.html2006-02-13.
[5] 海南橡胶面临产业升级挑战[DB/OL]. http://www.jincao.com/s/s0206.05.11.htm200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