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茶文化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茶文化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茶文化的概念

篇1

关键词:美学理念;传统茶典籍;翻译方法;茶文化

我国是“茶”的国度,茶文化发展至今,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古代出现了很多传统茶典籍。事实上,茶典籍是古人对茶文化的记载和总结,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世界上第一本茶书,《茶经》记载了唐代及唐代之前的制茶工艺和饮茶风俗等内容,使我国茶文化正式以文字的形式得以流传。我国传统茶典籍是对华夏大地茶文化的再现,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学是有关“美”的学科,美学与翻译有着较大的渊源,要想真正使译文被国外读者接受,译者在翻译茶典籍的过程中也应该将美学思想考虑在内,确保文字表述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英文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本文仅从我国传统茶典籍的英译文本出发对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

1美学与翻译

1.1美学概念

西方哲学家鲍姆加登于18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了美学的概念,在其看来,美学的研究面向为“人类情感规律及感觉”。从字面上来看,我们不难理解,美学是围绕“美”所展开的学科,由于美学是对人情感规律的研究,因而其在某种意义上发端于哲学领域。美学思想一经提出,就在当时的哲学界引起了激烈讨论,随后包括伊曼努尔•康德在内的哲学家对美学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并使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事实上,美学有着多种形态,比如语言论美学就是其中一种具体美学形态。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方美学思想在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运动传入国内,并对当时人们的认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就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及西方美学以及自身对于美学的态度和看法。

1.2美学与翻译的联系

古人曾就翻译发表过诸多观点,比如学者严复曾将翻译要点概述为“信”(客观明确、忠于原文)、“达”(自然流畅、通顺明了)、“雅”(文字优雅)三点。事实上,“信达雅”这三字真经既体现了古人对于翻译的看法,同时也透露出自身对于“美”的一种追求,这其中事实上就蕴含着翻译与美学的关系。国际知名学者刘宓庆在《当代翻译理论》一书中就提到了“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的观点。翻译时两种文字的合理转换,是译者的脑力劳动过程,因而翻译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翻译不仅应该遵循原文(源语)的内容,而且还应该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对文字进行处理,从而使译文更能够被受众所认可。除此之外,人们需要注意不同的文体,比如文学类文章(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科技说明类文章(科技著述)等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译文风格,确保译文能够使读者产生阅读欲望。基于现代美学视角,译者在翻译文章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主体,从而使之符合美学理念,更好地深入到每一个受众的心中。

2传统茶典籍翻译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传统茶典籍(隋唐到清代)不下100本,比如《茶经》([唐]陆羽)、《煎茶水记》([唐]张又新)、《采茶录》([唐]温庭筠)、《大观茶论》([宋]宋徽宗赵佶)、《茶录》([宋]蔡襄)、《茶疏》([明]许次纾)、《续茶经》([清]陆廷灿)等著述就颇具代表性。这些传统茶典籍是对我国茶文化的反映,透过茶典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脉络,并自觉树立文化传承意识。根据近年来国内茶典籍的对应译文来看,其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问题:

2.1译文对“美”的重视程度不够

茶典籍是我国茶文化产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古人在撰写茶典籍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语言的美感,这主要体现在“用词考究”、“句式工整”、“韵律和谐”、“修辞准确生动”等方面。比如,在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这句话对比鲜明,句式对仗工整,隔行交互押韵,给人一种形式和音律的美感;“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这句则注重排比和押韵,朗朗上口。我国茶典籍乃古代文人雅士撰写而成,茶典籍的语言几乎到达了古代文学语言用词的程度,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对原文充分理解,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句式、修辞和用词等方面的特点。但是纵观时下一些译者的译文,我们不难发现其对“美”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说,译者在翻译茶典籍时并未对原文的语言美、句式美、音律美等加以考虑,他们只是运用最为通俗的语言将其译出,导致原文的美感大打折扣。

2.2忽视茶文化的比重,使外国受众不明就里

中外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每一种语言背后都对应着特定的文化。因而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受众来讲,理解我国茶文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之处。正是由于茶文化的存在,茶典籍才洋溢着美的气息,浸润着美的氛围。可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很多茶典籍译本都未对茶文化加以考虑,译者只是简单将原文译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特征比较明显的词汇则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比如说,很多译者将茶典籍中的“五行”译为“fivephases”或者“fiveelements”,事实上这种译法会让外国受众一头雾水。五行是我国古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用以指代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要是简单按照字面含义进行翻译,那么外国受众就无法深入了解我国的茶文化。再比如说,对于诸如“水方”、“漉水囊”、“鹾簋”、“熟盂”等在内的茶名、茶具名的翻译,译者要么采用音译(汉语拼音),要么用外国物品对应的某一词汇进行直接替换,这种生搬硬套的翻译方式使原文中的文化美感大大流失。

3美学视阈下我国传统茶典籍的翻译方法

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身的美感,当然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其在发音、字形和含义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美感。译者在对我国传统茶典籍进行翻译时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确保译文能够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并最终上升到艺术范畴。本文仅从以下三方面对美学视阈下我国传统茶典籍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3.1把握译文“音律美”

音律美是文字的“声韵规律”,通过文字发音的改变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国古体诗就十分讲究音律美,诗人在诗句末尾运用相同的声韵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当然,传统茶典籍也不例外。大部分古代茶典籍都由文人雅士撰写而成,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字功底,在行文过程中也十分重视音律美的把握。比如说,“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茶经》)押尾韵“uan”;“金乃水母,锡备柔刚,味不咸涩,作铫最良”(《茶疏》)押尾韵“ang”;“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大观茶论》)押尾韵“i”。在翻译此类具有音律美的句子时,译者同样应该对译文的音律加以考虑,灵活运用英文中的头韵和尾韵进行翻译,确保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和谐通达。3.2注重译文“形式美”

就传统茶典籍来看,其中很多句子对仗十分工整,比如运用四言短句进行列举和说明;还有一些通过长短句式的变换,使原文读来更加明快有力。举例来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茶经》)就按照前四后三的形式进行排列,使读者一目了然地明白不同地区的茶叶在色泽上的区别。“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开口以待”(《茶疏》)按照四字小短句进行排列说明,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当然,译者也可以按照原文句式的特点进行翻译,将句式的对比、对仗和变化展现在外国读者眼前,使他们同样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但需要注意的是,译者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形式美”,而应该在不破坏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对译文句式特点进行处理。

3.3表现译文“意境美”

古人在饮茶过程中十分讲究饮茶环境,他们试图通过饮茶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饮茶环境事实上与饮茶意境是相挂钩的,自然的饮茶环境会使人沐浴在一片宁静和谐的氛围中,给人的内心带来美的享受。我国古代茶典籍除了记录制茶工艺和茶具茶名发展历史之外,还对饮茶活动和饮茶意境等进行了描写。事实上,饮茶意境不仅与饮茶环境(茶室布置)相关,同时还与茶自身的色香味等因素相关。古人通过观茶色、嗅茶香、品茶味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由衷地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要想将茶典籍中的意境美展现在外国受众面前,事实上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茶意境源自我国饮茶文化,而外国受众处于其他文化背景中,这就给他们理解茶文化和感受茶意境带来了一定的难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对其进行引导,为了确保外国受众真正感受到我国茶文化的魅力,译者在必要时应该加入注释说明。

参考文献

[1]赵素娟,董国栋.略论茶典籍的对外翻译与文化传播[J].福建茶叶,2016(8):313-314.

[2]姜欣,刘晓雪,王冰.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2009(5):291-296.

[3]王君.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1-43.

[4]郑欣.美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简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189-190.

篇2

关键词:陕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01-03

Abstract:Through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works for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Shanxi, this paper carries out research on the major issues exist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work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Shanxi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n based on this, it further purposes detailed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Shanxi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Current situation;Strategies

地理标志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议题。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法国的香槟葡萄酒和干邑酒。由于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品质与自然环境条件、文化背景、生产方式和加工方法密不可分,因此国际上地理标志保护所涉及的产品种类主要以农产品为主。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总面积为20.58万km2,地形南北狭长,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东西。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3个地貌区。气候横跨了3个气候带,自北向南依次形成了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3大区域由于自然条件和不同文化影响,各自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其中:(1)关中地区自然条件良好,地势平坦,受中原农耕文化影响,特色优势农产品主要以小麦、玉米、果蔬、生猪、奶牛等产品为主;(2)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日照充足,雨量较少,受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特色优势农产品主要以山(绵)羊、杂粮、红枣等产品为主;(3)陕南地区地处“楚头秦尾”,受巴蜀文化影响较大,再加上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汉江和嘉陵江贯穿其中,因此当地特色优势农产品主要以茶叶、水稻、中药材、桑蚕等产品为主。

虽然陕西省农产品“名、优、特”品种资源丰富,然而由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开发与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相应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并未完全实现。因此对当前陕西农村经济建设工作来说,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进而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坚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1 陕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发与利用现状

近年来,在陕西省农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与大力推行下,作为“三品一标”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了长足发展。当前陕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发与管理工作表现出以下特点:

1.1 保护品种数量丰富,区域覆盖全面 截至2014年上半年,陕西省已登记保护了46件地理标志农产品,受惠区域基本覆盖了关中、陕南和陕北地区大部分区域,其中:关中平原包括19件,陕南山区16件,陕北高原11件。

1.2 农民增收明显,品牌效应凸显 国内学者周曙东、张西涛通过对比陕西、山东、辽宁、宁夏等9个省份的苹果成本收益数据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申请地理标志可以使苹果的成本纯收益率提20.78%。自2003年“陕西苹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后的5a中,陕西每年苹果汁出口总值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截至2010年,“陕西苹果”平均售价每年较上年增加0.20元/kg,苹果生产县农户人均收入达2 400元以上,苹果的单位售价和生产户收入比2009年分别增加了15.7%和20%。

2004年紫阳富硒茶实现了陕西省在茶类地理标志保护上“零”的突破,当年紫阳富硒茶的总产量就增加了52.3%,产值实现了“翻两番”的增长。2013年11月,紫阳富硒茶年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1.3 初步形成具有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 陕西苹果在2003年获得地理标志后,2011年被评为全国最有价值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并于2012年11月在欧洲成功注册。2009年“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了7.04亿元;2010年“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攀升至9.6亿元,到2011年升值为10.25亿元。

1.4 产业集群优势初现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韩宇东的2010年的研究显示:“陕西苹果”在2003年获得保护后,推广应用30多项技术标准,苹果优果率达到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销售价格、667m2均纯收益、果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3.2%、192.6%、136%,连片种植总面积已达到53.33万hm2。还建成了18万hm2全国最大的绿色苹果基地,出口注册果园5.33万hm2,获得欧盟和中国互认的有机认证的面积7.67万hm2,年产15万t,大大增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从品牌影响力来看,品牌众多,品牌影响力较小 陕西省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位居西北第二,但是真正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并不多。由于陕西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户分散经营使农产品品质差异较大,无法获得市场认可。同时由于开发的地理标志产品比较分散,导致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2.2 从品种分类来看,种类重复,完善的品种体系尚未形成 从陕西省3个不同地区来看,关中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化、产业化程度较高,因此地理保护标志所涉及的农产品主要以水果等园艺类为主,较大的发挥了当地农业资源、文化优势。但是农业先天基础较差的陕南、陕北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开发与利用表现出较大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品种体系的不全面:(1)开发品种集中:陕南、陕北地理标志所涉及的农产品品种相对比较单一,尤其是陕南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开发的农产品产品主要围绕茶叶和中药材产品2种。开发产品种类的集中,不仅增加了农户可能面对的市场风险,甚至可能催生不同品牌之间无序竞争;(2)开发体系不健全:陕南淡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但是当地注册受保护的农产品没有关于渔业养殖;同样陕北除了“衡山羊肉”外,再没有其它草牧业类的产品。

2.3 从产品生产来看,初级产品比例较大,深度开发不足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链条过短,经济效应无法发挥最大化。欧美国家农产品产后值与自然值的比例为3∶1,美国达到3.7∶1,德国较低,为2.7∶1,而我国还不到0.5∶1。以茶叶为例,在日本茶叶年产量仅9万t左右,但是日本围绕“茶”主要原料,形成了茶饮料、茶食品、茶药品和茶工业系列产品,兼有融茶道、茶历史、茶科技于一身的茶文化、茶旅游,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而且对宣传茶叶,促进茶叶消费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日本,茶产品人均年消费量约为1 500g,是中国的近4倍。日本茶叶深加工率达到40%,目前我国茶叶生加工率仅为10%。陕西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绿茶的初级产品加工上,产业链条过短导致茶叶综合利用效果较差。不仅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茶叶加工链条相比也显得较为粗放落后。

3 对策

3.1 立足资源禀赋和文化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地理标志品牌 优越的农业资源禀赋、悠久的人文品牌是组成地理标志的关键要素。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必须立足陕西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富有浓郁陕西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具体措施:(1)利用陕西“坐拥秦岭”的地理优势,积极促进对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人工开发和利用工作。围绕“绿色秦岭”的创意理念,完成相关系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开发与建设工作;(2)注重文化品牌的塑造:陕西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开发和利用上,应注重对相关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整合,打造特色鲜明、文化深厚、品位不俗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而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3.2 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伴随着陕西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职能日渐剥离,形成了围绕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其他服务性产业。因此各级政府应利用政策引导,积极鼓励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农业服务部门,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农业生产、加工、运输、营销等领域注入新动力,迅速延伸当地农产品加工链条,加速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现代农业的主要趋势,是产业化经营。各地要大力发展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

3.3 转变观念,构建体系全面的地理标志 当前我国农产品地理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阶段。自2007年农业部首次颁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以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然而部分基层政府对此缺乏正确认识,贯彻落实时往往忽视市场规律和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在申报品种的选择上短视现象突出,“什么见效快,申报什么”,无法对当地农业全面提升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必须结合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开发与建设工作进行长期、科学规划,科学统筹当地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体系内容,全面实现当地农业的总体效益。

参考文献

[1]韩宇东.陕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现状调研报告[J].品牌视点,2010(05):56-58.

[2]王恩胡.陕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经营战略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18):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