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的对策

篇1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130—03

2007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保监会联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我国开始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4年多来,试点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迄今为止,各地试点的探索离预期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进任重道远。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面临的难点和对策选择基点问题有关。对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难点和对策选择基点加强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险的难点

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经营按照经营模式从大的类别可以分为强制性政策保险和自愿性商业保险。自愿性商业保险即是由保险机构完全按照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以盈利为目的经营的保险;强制性政策保险即是由保险机构根据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在政府资金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下开办的保险业务。从我国近年的试点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都属于自愿性模式的商业性保险业务的范畴,其推进工作尚存在较大难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人们需要的物品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私人物品,第二类是公共物品,第三类是具有非排他性于竞争性的公共资源,第四类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属于准公共物品,体现在:

1.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在效用上具有不可分割性

现代化的大生产本身是一种高风险的生产,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一旦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其影响范围广泛,受害人数众多,由此产生的巨额损害赔偿费用不是一般企业所能负担的,许多企业可能因无力承担而破产。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以保险的方式实现了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在众多潜在污染企业之间的共担和分散,使传统的个人责任原则下的“损失转移”转化为现代社会责任原则下的“损失分配”、“损失分散”,责任社会化。其受益者不仅是投保的企业,而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因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的效用是不可分割的。

2.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消费上具有不可排他性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消费上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同于一般的保险产品,购买者只要支付了价格就取得该产品的所有权,并可轻易排斥他人消费这种产品。由于环境资源是“公共物品”,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消费过程中无法在不同消费者间进行分类分割,很难也不可能将没有为保护环境付出成本的消费者排除在外,或者说排除成本太高而没有实施的价值。

3.供给和需求的双重正外部效应性

经济学上,如果单个经济单位从其一项经济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被称为“正外部性”。正外部性在于产品的某些效益估值没有被视为产品需求的一部分,于是,边际社会收益就超过了私人边际收益。环境责任保险的构建和运行表现出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准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由于环境责任保险会增加环境效益这一产品的供给,消费者也将获益,并且会产生外溢效应,因此,环境责任保险的正外部性,就是环境责任保险消费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如果政府对投保不进行补贴而由投保企业承担全部保费,又会使企业保险消费的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投保企业和社会分别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各自的环境责任保险最佳均衡量,就会导致私人的最佳消费量小于社会的最佳消费量,出现商业性环境责任保险的需求短缺。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具体操作上的一些问题,使环境责任保险的赔付率和经营成本较高,导致商业性保险公司遭受亏损的威胁。而代表社会利益的政府,用很小的代价就可获得保险带来的好处。因而,商业性保险公司承担了部分应由社会负担的成本,保险生产的边际私人成本高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却小于边际社会收益。商业性保险公司和社会分别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原则确定环境责任保险的均衡量,就会导致保险公司的最佳生产量小于社会最佳规模,造成商业性环境责任保险的供给不足。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环境责任保险服务属于准公共品范畴,如果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置于竞争的市场上,既不可能有有效需求,也不可能有有效供给。“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短缺”的双向限制严重阻碍了环境责任保险的持续发展和快速增长。

(二)环境污染风险的特殊性

就保险企业而言,环境污染风险是一种新型的风险,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财产风险和人身风险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因果关系的不易确定性

这种不易确定性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一般来讲,在只有一个污染源的情况下,排污单位排向环境的污染物是多种污染物的混合物,经过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的采样、化验和分析后即可明确哪些污染物超标以及是哪些污染物造成的危害;而在多数情况下,同时存在多个排污单位,也就有多个污染源,这就首先要确认是哪一个污染源造成的污染,是所有的污染源还是某一个污染源。在现实生活中,当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者排放较多的污染物时,附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域养殖等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但农作物被污染物危害后产生的症状,常与病虫害、用肥过量或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和农药用量不当等所产生症状有相似之处;畜禽类、鱼类污染所受损害与流行性瘟疫也往往容易混淆,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篇2

[关键词] 养殖 环境污染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 X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65-01

目前,随着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和残留问题日渐突出,畜禽废渣(畜禽粪便、畜禽舍垫料、废饲料、散落的羽毛等固体废物)、病死畜禽及污水、恶臭气体等养殖业终端污染物得不到无害化处理,既污染生态环境、土壤、空气、水源等,同时还孳生了大量的苍蝇、蚊子、蜢等,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同时也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养殖场污染物的概况和治理对策两个方面来对规模化养殖的环境污染进行简要分析。

一、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概况

1.主要污染物。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粪便、污水、臭气三个方面。根据测定,一头生猪日排泄粪尿量6公斤,1000羽肉仔鸡每天粪尿的排泄量在160公斤左右,此外,在养殖过程中,还存在着冲洗圈舍等其它潜在的水质污染源,如粪池排粪道、舍外储粪池及病死畜禽处理区等,这些场所只要一下雨,都会有大量的污水产生。同时,养殖中产生的硫化氢、氨气等刺激性气体及其它非常难闻的气味散发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有甚者,笔者曾经看到报纸上介绍在国外有奶牛场奶牛放屁引起火灾的新闻报道。由此可见,对于养殖业的污染物我们应该加以高度重视。

2.污染物的主要危害。一是对水质的污染:污染物除了严重危害人类用水外,高浓度的畜禽有机物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长,而使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严重影响了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有的养殖业主将污染物排放到海里面,使得海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90%的畜禽场周围的河中鱼类濒临灭绝,有机污染十分严重。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仅污染了地面水,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渗入到地下水中,它可使地下水中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使水体发黑、变臭,失去使用价值。二是对土壤的污染:由于畜禽粪便中残存的铜、锌、砷等微量元素在土壤中过量集聚而造成危害。当土壤中砷酸钠达到40mg/kg时,水稻减产50%,达到160mg时,水稻不能生长,灌溉水中砷浓度达到20mg/kg时水稻颗粒无收;当土壤中铜、锌分别达到100-200mg/kg或100mg/kg以上时可造成植物中毒。笔者曾经看到有少数的鸡场周围常被鸡粪或污水浸渍的地方草木不生,地面以下50cm深的土壤都呈黑色。三是对人畜的危害:一旦水土受到污染,有害物质会在农产品中残留,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和其它动物。同时,由于粪便的处理不当,使得养殖场周围是臭气熏天,既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体健康、人口素质造成不良影响又使畜禽机体抵抗力下降,影响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极易造成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造成污染源的原因。一是由于养殖业主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片面认为“养好猪、鸡是自家的事,环境保护是大家的事”,因此在建场一开始就将粪便的排污口面向沟、河,缺乏贮粪等必要设施和管理。有的养殖场甚至搞几条排污通道,在领取证照时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排放,一旦验收合格证照到手后立即改成其它的排放通道。二是化肥在农业上的大量使用,使得本是“农家宝”的畜禽粪肥越来越少有人问津;三是由于高铜以及砷制剂都具有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减轻仔猪腹泻使猪皮红毛亮等作用,而被一些规模养殖场广泛使用。同时由于拮抗作用,在使用高铜、高锌时必须适当增加铁、锰等的添加量,从而导致畜禽排泄物中残留大量的矿物质及药物。四是在畜禽粪便的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方面,虽然有关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受种种因素影响都未能得到较好的推广。例如沼气发酵,由于电器的普及,燃料的供应,照明、烧饭不依赖于沼气,再加之沼气还有一定的腐蚀性,建沼气及配套设施虽然政府有一定的补贴,但是那点补贴微乎其微,对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吸引力,再加上鸡粪中的贝壳粉(或石粉)含量较高沉淀在沼气池内每天清理比较麻烦。

二、治理规模化养殖业环境污染的对策

1.政府要高度重视。畜禽污染已成为农村自然环境以及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目前国家和地方已经实行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但对于畜禽的排污物的处置还没有严格的规定和处理方案,建议政府要将畜禽污染的管理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制订和实施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2.加强宣传和培训,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严重性和治污的重要性,提高畜禽规模养殖场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管理水平,针对养殖户环保措施不到位的现实,要像对待养殖技术那样开展环保技术培训,提供各种污染治理技术信息。要经常进行畜牧业环境监测,并在媒体上公布达标排污情况,实行舆论监督。

3.加强对畜禽排污物的综合利用。一方面可以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发展家庭农场,合理利用畜禽粪便,既提高土壤肥力又提高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发酵加工,干燥后实行袋装化向城市提供,作为花草树木的肥料或蚯蚓的食物。

篇3

近来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投诉问题。2013年1至11月份共受理环境投诉841件,其中大气污染433件,占51%;水污染258件,占31%;噪声污染97件,占12%;固体废弃物污染43件,占5%;辐射污染10件,占1%。从统计数据看,大气污染仍是群众举报的热点,其次是水污染和噪声污染,再次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和辐射污染。

大气污染投诉主要是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石油化工厂、水泥厂等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尘、废气等有害物质问题,以及生活炉灶、采暖锅炉耗用煤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焚烧秸秆产生的烟尘问题。水污染投诉主要是工矿企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城市地面的污染物随地表流入水体造成的污染问题。对噪声污染的投诉主要是建筑施工的噪声问题,这与近年来市区房地产逐步升温密切相关。城市规划不周,新建工业区接近生活区,产生的工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以及娱乐业“三厅”噪声扰民问题也是噪声污染投诉的来源。固体废弃物污染投诉主要是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未妥善处理的采矿废石、选矿尾矿、燃料废渣、化工生产及冶炼废渣等,以及由此延伸的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问题。辐射污染投诉主要是广播电视发射塔的建设问题和高压输电线与高压电缆、高压升压站与降压变电站的污染问题。

造成环境污染投诉不断、数量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排污单位不遵守环保法规,没有办理环保手续就开工生产;有的是工矿企业没有配套污染防治设施,或防污设备损坏无法使用;有的是规划布局不合理,工矿企业离居民区过近。环境执法能力不足,相关部门配合不力,环保宣传教育不够,群众对某些问题不了解等,也是造成环境污染投诉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环境污染投诉问题的对策

为了及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投诉数量,需要着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规划布局

明确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区等不同功能区的范围和布设要求,在规划住宅区和商业区时要充分考虑周边和区域内各种污染源对其生活功能的影响,并对周边可能存在的污染源作出限制性规定。

(二)多方齐抓共管

联合规划、环保、公安、工商、文化、城管等职能部门,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各种管理手段,全方位地进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并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三)完善工作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行政处罚权限,完善各部门相互之间的执法协调和配合机制, 规范环境纠纷处理、事故处理程序、应急处置方案和人员管理体制,公开处理反馈承诺时限,充分发挥综合执法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法纪律的教育,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切实维护环境执法部门公正、廉明、高效的形象。要切实履行职责,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敢于执法, 严于执法,排除各种干扰,坚决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五)强化公众参与

在现阶段,群众的环保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环境法制观念。环境管理部门要提供更多的公众参与机会, 在制订有关政策、进行城市规划、审批建设项目时,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正确的应尽可能予以采纳。

(六)加强宣传教育

篇4

1畜牧养殖的主要环境污染

1.1水质的污染

没有经过任何科学处理的粪便、禽畜尸体或药物等,就近排放,这对水体的质量会有很严重的影响,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危害。

1.2污染空气

禽畜本身会散发出恶性气体,这种刺激性气体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很严重的污染,从而影响周边人群的正常生活。

1.3传播疾病危及人的生命

禽畜与人之间也会传播疾病,如禽流感,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造成畜牧污染的因素

2.1禽畜本身的异味

从目前的科技手段看来,这种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因为解决的措施比较昂贵,很难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

2.2污水

清洗养殖场环境和粪尿产生的污水,处理这些污水的方法分两种,一种是在进行过滤等综合处理之后再次利用,另外一种就是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由于这两种方法的成本太高,对大部分畜牧养殖企业来说很难承受。

2.3粪便

大部分粪便都是直接还田,当然,有的牧场也采用了一部分先进的方法来处理粪便。但是由于禽畜粪便含水量较高,致使这些措施都很难实施。目前,畜牧养殖场大多都采用治理末端的方法来解决粪便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禽畜粪便带来的问题。

3防止养殖污染的措施

3.1加强对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

要解决污染问题,首先要大力宣传治理养殖污染的重要性,让百姓充分认识养殖污染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养殖污染的治理活动。国家在污染治理方面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大力宣传贯彻,尽全力去付诸实施。

3.2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生态养殖模式必须要在畜牧场选址的时候考虑进去,并且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其地形/地带进行严格的观察,不能只考虑到养殖场本身的需要,更多要考虑到的是周围居民的问题,距离问题一定要考虑好,远离居民区/河流/和高速公路,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大化,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

3.3加强管理和监督

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对养殖场的污染处理细则做了明确规定,对污水的处理标准和综合利用给出了明确的目标。

3.4新养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养殖场的发展必须制定严格的规划和标准,若是不达标禁止其进行经营,在获取许可之后,养殖场必须具有污染处理的管理和技术措施,这也是养殖场必备的条件之一。

4畜牧养殖污染处理的主要办法

4.1清洁生产

在禽畜养殖方面必须运用科学与合理的养殖技术。从饲料方面来说,绿色无污染的饲料才是符合国家需求的,从一方面来说,绿色的饲料不仅可以使禽畜健康的成长,使其体内不含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残留;另一方面,绿色的饲料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多余或者过期的饲料不用经过处理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从棚舍环境来说,必须要清洁,最大程度上减少因为环境因素导致的禽畜生病问题,比方说在通风供暖设备中就可以增加空气净化措施,这不仅对场区环境有很大的好处,同是对禽畜产生的空气污染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处理作用。

4.2清粪工艺

摒弃原来的末端治理方式,将粪便进行干湿分离,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来将粪便进行冲洗分离,这一分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染源的数量和处理难度。因为可以将干湿粪便分开进行处理和利用,大大减少了粪便处理方面的成本,而且处理之后的粪便还可以进行二次利用,为养殖场带来二次收益。

4.3生态畜牧

在畜牧业发展的同是将其与种植业和渔业密切结合,将禽畜排放的粪便进行发酵,发酵之后可以将其用在农业、渔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不仅让这三方产业共同发展,同是还减少了污染处理的费用。生态循环是生态畜牧的最终目标,因为只有实现了生态循环,才能产生最大化的利润和最低的污染,这不管对养殖场本身还是周边环境都是很好的影响。

4.4循环经济

篇5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保护;供需冷淡;立法执法

一、 引言

研究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始终无法脱离政府支持,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15);而试点范围的局限性也并不匹配事故频发、损失严重的现状,影响了制度长效机制的发挥(盛和泰,2015)。针对上述问题,吴冲(2011)建议将渐进性环境损害行为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骆少鸣(2014)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险公司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或者发行巨灾债券等方式激励保险供给。综上,国内学者对制度试点进行了详尽研究,但针对市场供需冷淡现象的根本原因少有分析。另外,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已实行一年有余,目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的运行情况如何,政府还应采取哪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索。

二、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发展与现状

1991年,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自大连、长春等重工业城市首先推行。由于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限,试点的市场规模小、费率高、承保范围窄、赔付率低,到九十年代中期已近停滞。2007年,辽宁、江苏等省份在危险化学品、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重新推行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后,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相继完善为试点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13年,环保部联合保监会《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在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行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5年,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加大了对企业违法排污的惩处力度,并将环境质量纳入官员的考核评价,还首次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当前的试点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供需主体多由试点地区地方政府划定。尽管《环境保护法》修订案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自愿保险,但各地大多划定了鼓励或应该投保的行业及企业范围,并以制定试点名录的方式间接强制投保;此外,承保公司亦由试点地区政府确定。另一方面,保险产品和服务则遵从普通商业保险的规则。例如,产品的保险责任主要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引起的直接损失,包括第三方所遭受的人身伤害和直接财产损失,为控制污染物造成污染损害而带来的清理费用以及被保险人在事故发生后为应对诉讼而支付的法律费用,而累积渐进性的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害多被列为除外责任;产品价格上,环境污染责任险费率按照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一般高于其它商业险种的价格水平。

尽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绝大多数地区都再次陷入僵局:投保企业需求疲软,保险公司供给不足,较实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数量,责任险产品杯水车薪。可以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想要做到全面推广和真正落实还面临着较大挑战。

三、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面临的问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自推行以来一直依赖于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市场供需双冷的态势一直难以扭转,根本原因值得深思。

1. 需求疲软。国际经验表明,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违法排污的成本,即政府的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说,这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政府的环保力度。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需要依靠低端制造业,这些行业往往高污染高能耗,因此政府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取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成为增长的主引擎,随着产业结构向高端服务业过渡,高污染制造业将逐渐遭到淘汰。因此,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环保措施和力度也往往悬殊(Tesfaye,2013)。

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埃塞俄比亚,促进经济增长是第一要务,即便牺牲环境也在所不惜。原则上,企业必须获得政府颁发的许可证才能排污,而公民也拥有污染索偿权。但实际中,政府没有设定具体的排放标准,造成污染规制形同虚设;同时,法律规定公民索赔时无权要求环保部门或污染企业公开相关数据,更无权状告政府环保执法力度不足。相形之下,发达国家则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瑞士就是典型代表。为了做好污染预防,瑞士法律不仅详细规定了企业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对厂房、设备的环保要求,还要求企业必须在开工前就为可能遇到的环境问题做好预案。此外,瑞士对于违法排污的惩处力度较大,企业必须承担第三方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支付环境清理费用,严重时还需承担刑事责任。

不同于不惜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贫困国家和有能力将增长让位于环境的发达国家,现阶段中国需要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因此对环境污染的惩处力度往往较轻。比如,在立法方面,《大气污染防治法》对于污染事故单位的罚款金额上限仅为50万元人民币;另外,企业只需缴纳显著低于经济利益的排污费就可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在执法层面,地方政府往往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使得法律体系本就并不完善的污染治理更打折扣。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制约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政府只能选择在保证经济增长的约束下最大化对环境污染的打击力度。

(2)政府的环保力度影响企业保险需求。政府对于环保的态度和力度主要体现在相关立法执法上,这又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进而影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需求。如果政府的环保态度强硬,对于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惩处严格,并要求企业向受到事故影响的第三方支付较高的赔偿金额,则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需求将增加。简单的经济学分析能够更清楚地进行说明。

假设某企业的产品价格和销量外生,分别为a和y。企业生产可以选择使用环保或者不环保的设备。选择不环保生产设备的总成本为c,导致污染事故的概率为p,带来损失为w,法律规定的罚款和赔偿比例为θ(即赔偿金额为θw),保险公司提供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为α。因此,企业采用不环保生产设备进行生产且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预期利润为:

π=(ay-c)(1-p)+(ay-c-θw)p=ay-c-pθw

可见,如果企业的产品价格和销量外生,不投保企业的预期利润将取决于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概率和事故后需要依法支付的赔偿金额。如果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视作总体,则特定企业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p由总体的分布性质决定,可视作外生,因此,当事故造成的损失额w一定,企业的预期利润完全取决于法律所规定的罚款和赔偿义务,即θ。

当政府的环保力度较弱,企业为污染所承担的处罚和赔偿比例θ极低甚至趋近于零时,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与否对预期利润完全没有影响,企业自然不会考虑购买成本更高的环保设备,也不需要通过投保来分散污染事故带来的罚款和赔偿风险;反之,当政府的环保力度较强,企业的预期利润将与其所承担的赔偿比例θ负相关,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p=1),企业的利润为:

π=ay-c-θw

若θ<(ay-c)/w,则π>0;若θ>(ay-c)/w,则π<0――也就是说,当政府环保力度较强,企业需承担的罚款和赔偿比例θ>(ay-c)/w,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使用不环保设备且不投保的企业将面临亏损,因此需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分散风险,保证无论是否发生污染事故都能正常经营。不过,由于生产设备环保与否会影响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险公司将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收取差异化的费率。

假设企业产品价格和销量仍旧外生且不变,分别为a和y。企业以环保设备进行生产的总成本为c′(c′>c),引发污染事故的概率为p′(p′

四、 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对策

首先,加大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目前,中国只有《环境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两部基本法规涉及到了环境污染赔偿的相关事宜,但都未明确规定企业应承担的罚款和赔偿标准,其他作为具体执法依据的行业环保法规对污染企业的处罚也都数额较小或者非常模糊。立法环节尚且如此,受到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地方政府的执法力度只会更加堪忧。因此,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需要在环保领域的立法执法上更加严格,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环境事故主体应承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并且切实强化责任的追究,提高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

第二,完善环境保护责任保险发展所需的配套条件,为增加保险供给提供支持。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设计和定价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对评估的标准、程序、机构、费用等均未形成规范,且不同行业所需的评估方法各不相同,这些无疑提高了保险公司经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成本。考虑到市场需求的数量本来就达不到大数法则和规模经济的要求,供给曲线弹性较低又使得供给对费率提高并不敏感,只有尽快完善制度发展所需的基础配套条件,切实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才能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供给的增加。对此,可以学习江苏无锡试点的成功经验,借助社会机构的力量实现风险评估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此外,还应建立统一的环境污染事故损失核算及理赔标准,保证理赔环节有据可依,促进环境保护责任保险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双轨制”困境与解决方案[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47-51.

[2] 骆少鸣.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发展及推进策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J].福建金融,2014,(4):11-15.

[3] 盛和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应有之义[J].金融博览:财富,2015,(6).

[4] 吴冲.我国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需要攻克的几个难点[J].上海保险,2011,(7):24-26.

[5] 阎建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J].中国金融,2015,(10):22-23.

篇6

关键字: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治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增加。目前许多家庭都会对住宅进行精心的装饰装修,然而人们在享受优美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遭受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侵扰。值得我们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室内空气质量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控制室内环境污染。

室内环境中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质有多种,装饰装修造成的大体有苯、TVOC、氨、甲醛、放射性和氡气,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些有害物质只要是来源于装饰或装修材料,那我们要想对这些有害物质进行预防,从源头上控制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室内环境污染源种类

1、甲醛

甲醛是国际上公认的潜在致癌物, 在室内释放期长达3~15a, 特别是在装修一两年内, 可引起室内超标。当室内空气中含量为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0.6mg/m3时引起咽喉不适或头痛;浓度再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当室内空气中达到30mg/m3可当时导致死亡。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最终导致免疫功能异常, 肝损伤、 肺损伤及神经中枢系统受到影响、而且还能使胎儿畸形。 据流行病学调查,长期接触甲醛的人,可引起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肤和消化道的癌症。

2、氡

氡(radon)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无色、无味惰性气体。氡气在水泥、沙石、砖块中形成后,一部分会跑到空气中来,会被人体吸入体内,在体内形成照射。氡的12射线会致癌,WHO认定的19种致癌因素中,氡为其中之一,仅次于吸烟。规范中规定,I类民用建筑室内限值定为200Bq/m3,II类民用建筑工程室内限值是400Bq/m3。

氡的分布很广,它存在于家家户户的房间里。据检测,美国几乎十五分之一的家庭氡含量较高。调查结果表明,室内氡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房基土壤中析出的氡。在地层深处含有铀、镭、钍的土壤、岩石中,可以发现高含量的氡。这些氡可以通过地层断裂带,进入土壤和大气层。

(2)从建筑材料中析出的氡。1982年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建筑材料是室内氡的最主要来源。如花岗岩、砖沙、水泥及石膏之类,特别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易释放出氡。

(3)从户外空气中进入室内的氡。在室外空气中,氡被稀释到很低的含量,几乎对人体不构成威胁。可是一旦进入室内,就会在室内大量的积聚。

(4)从供水及用于取暖和厨房设备的天然气中释放出的氡。只有水和天然气的含量比较高时才会有危害。

3、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挥发性有机物(VOC)是指饱和蒸气压>70.91Pa或沸点9℃的有机化合物,如芳香烃、脂肪烃、卤代烃和含氧烃等。TVOC是一种人体神经对非特异性刺激的一种量化指标。从广义上说,室内任何液体或固体在常温常压下自然挥发出来的有机化合物都属于TVOC,TVOC在室内空气中作为异类污染物,是极其复杂的,而且新的种类不断被合成出来。TVOC中除醛类以外,常见的还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二异氰酸酯等,主要都来源于各种涂料、粘合剂及各种人造材料等。

我国《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中规定室内空气中TVOC浓度限值I类民用建筑工程为0.5mg/m3,I类民用建筑工程为0.6mg/m3。

室内空气中TVOC含量的大小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室内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室内材料的装载度、室内换气次数(即室内空气流量)。在高温、高湿、负压和高负载条件下会加剧TVOC散发的力度。

二、针对TVOC普遍检测方法

1、原理

用Tenax―TA吸附管采集一定体积的空气样品,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保留在吸附管中,通过热解析装置加热吸附管得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解吸气体,将其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2、仪器及设备

(1)采样器―流量稳定,流量范围0.1~0.5I /min;

(2)热解析装置―― 兰化所热解析炉TJ一618;

(3)气相色谱仪――Agilent 6820带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4)毛细管柱―― 兰化所1urn×0.32mm×50m石英柱,内涂覆二甲基聚硅氧烷,柱操作条件为程序升温5O℃~25O℃,初始温度为5O℃,保持10min,升温速率5℃/rain至250oC,保持2min;

(5)Tenax―TA吸附管――内装200mg粒径为0.18~O.25mmTenax-TA吸附剂的玻璃管;

(6)标准品――苯、甲苯、对(间)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乙酸丁酯、十一烷标准溶液。

3、测试方法

在采样地点打开吸附管,与空气采样器人气口垂直连接,调节流量0.1~0.41/rain的范围。用皂膜流量计校准,采集1~5L气体,记录采样时间、流量、大气压、温度,做好标记,尽快分析。用热解吸气相色谱仪分析0.05、0.1、0.5、1.0、2.0mg/mI 一系列的标准溶液,以各组分的含量(ug)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分别计算回归方程。对样品吸附管,以标准系列相同的分析方法分析。

三、热解吸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的改进

1、仪器设备的改进

针对上述方法多次经人工测量不精确的问题,在经过选取几家国内知名的色谱仪厂家的仪器做了大量的试验之后,对原有的气相色谱仪和热解吸仪进行设备改造。选取上海科创的HL800型二次热解吸仪和GC900气相色谱仪,其直接进样系统,采用吸附管不移动,移动的是热解吸装置,即把吸附管固定在一个通往色谱仪气化室的管路上,解吸时迅速将热解吸装置上推套住吸附管,以六通阀控制解吸样品的气流方向,最后载气将吸附管中解吸出来的气体样品直接送进气相色谱仪的毛细柱进行分析,避免手工进样方式产生的样品流失而导致常常检测不到污染物、谱图峰值很小的情况,使检测的准确度得到很大提高。而且样品没有被稀释,检测的灵敏度就比手工迸样方法提高了百倍。

2、检测方法的优化

采用分离性能较好的SE一30 50nHnx0.53mm×(1~5)um大口径毛细柱,用不分流进样。由于这种方式进样保证所有的样品都进入了毛细柱,非常适用于痕量分析及复杂组分的分析,经上百次的试验证明其有很好的定量精度和准确度。在试验中还总结出:由于没有分流系统,进样后没有对气化室进行大量载气吹扫,为减少初始谱带的扩展,载气一般应采用10~25mL/min的高流速:大口径毛细柱不可插入气化室太深,避免柱头与气化室形成的死角成为分析时鬼峰的根源。

四、室内环境治理方法

1、加强通风换气。

当通过检测发现室内空气污染严重时,应采用通风换气的措施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用室外的新鲜空气来稀释空气污染物,既方便,又经济开窗通风可以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质量,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大量的检测表明:开窗通风可以使室内的大量污染物迅速下降。

试验表明室内环境中的有害物质释放周期相对较长,其释放量和时间呈抛物线状,新房装修结束后不要急于入住,经过一段时间的通风换气也有利于室内有害物的排放。

2、吸附法

活性炭是常用的物理吸附材料。由于其具有空隙率高,比表面面积大、吸附性能好、吸附气体种类多和疏水性的优点,因此广泛用于空气净化领域。研究表明活性炭在祛除碳氢化合物(苯)、多种醛、有机酸、二氧化氮、氡方面具有很明显地效果。但活性炭使用时间一长,吸附能力会减弱,因此需要定期更换活性炭,或高温烘烤后可再重复使用,因此活性碳还具有可重复利用的特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有一种利用柚子皮吸附的方法吸附原理类似于活性活性碳,虽然其吸附能力远低于活性碳,但是也能吸附室内环境中的有害物质。

篇7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与对策

【分类号】:TU992.3

0.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着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分析,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是最为严重的,虽然在我国防治工业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实施下,这一工业环境污染程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受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实施力度的不足,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依旧是当前制约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强对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力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1.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工业文明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形成了我国环境问题特有的严峻性。目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不仅发生在工业区和城市之中,我国的很多农村城市也在蔓延。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已经很小,此时,企业若依旧不顾一切的追求经济效益,必定导致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迅速的崩溃。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成为了人们逐步开始考虑的问题,绿色意识逐步的使人们不由自主的承担起了保护自我生存环境的责任。同时,受我国所实施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影响,工业企业降低包括排污费在内的额外费用,是工业企业提高效益的实现。从这些问题出发,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的力度,是生态环境的要求;是适应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是企业追求合理经济效益的表现;是企业打破绿色壁垒,建立国外市场的有效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1]。

2.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

2.1企业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的不足

工业企业在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实施上,企业领导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不足的现象非常严重,并存在着很多的思想误差,认为环境污染管理就是对生产经营的制约,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环保行政部门的应付等。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领导不乏存在钻环保法和管理上的空子与漏洞,逃避企业在环境保护义务上的履行。同时,很多的事实也表明,工业企业领导重视环保的单位,在环境污染管理工作上的成效都是非常显著的,还促进着企业生产的发展,在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获取着一定的经济效益。

2.2环境保护资金支持不到位

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导致着工业污染程度的加深,使污染治理工作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虽然每年都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所取得的治理成效和人们的期望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和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整体功能不强等多方因素有关,其中,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从“污染者付费原则”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影响分析,工业企业是需要对自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负责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差,工业企业继续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依旧非常严重。

2.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体制上,初级加工企业占据着主导,以此导致大量资源消耗的产生。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西方国家相比较还不是很高,设备和管理水平都有限,这就导致着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依旧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阶段。在GDP能耗比率上,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依旧比较高。

2.4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制的建设,首先需要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上实施,然后从环境政策法律法规上实施[2]。但是,从当前我国环境法的构建上来讲,我国环保制度的构建和实施都处于一种初级阶段,法律条文的原则性太高,并导致着可操作性的低下。虽然,我国的环保制度针对工业所需要履行的职责和禁止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并没有给予法律责任上的具体明确,导致着环保执法力度的不足。

3.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对策

3.1建立完善的环保目标责任制

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分析,其就是一种法制经济,并要求社会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用法律加以控制、规范和引导,那么,从经验性立法向导向性立法的转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加强,注重对目前不完善的环保制度进行完善,确定环保目标责任制是一项必要的措施[2]。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进程中,环保体系中单项法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保护基本法内容的具体化,在环保制度的执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国外环境标准体系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并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和舆论监督机制,实施目标责任制,可有效的防止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蔓延。

3.2推广优质新型能源

对工业企业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使所需能源和其他资源的输入最小化,不仅可以减少工业企业废物的排放,还能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大力的研究和开发清洁能源,积极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目前以原煤为主的污染性能源结构向天燃气、电力等优质清洁的能源结构转变,加强能源领域中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更好的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3]。在地下水和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上,秉着慎取慎用的原则,多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有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可在满足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解决能源消耗对工业的企业环境的污染程度。

3.3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实施中,工业企业绿色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工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需要对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自觉的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以自身行动带动全体员工在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上的加强。其次,建立、健全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必要规章制度,以条文的形式激励企业员工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最后,加强企业全员的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让每一位员工对企业发展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以便日常工作中环保工作的融入。

3.4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现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对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力度,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业企业,经过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对我国的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可以最大化的改变我国工业当前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的情况。同时,技术的创新,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的产品层次、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含量,促进我国工业企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程度的加深。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背景下,工业企业迫切需要更高、更快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加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一环境背景的影响下,完善环保力度、推广优质新能源、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加强技术的改造和创新,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业企业绿色节能生产中的水平,改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和环保效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出现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群文天地.2011,(16):207.

篇8

[关键词] 环境污染 蓝藻事件 经济根源 对策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求,一方面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和能源,一方面又将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泄到环境中去。因此,环境既要向人类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物质资源和能源,又要接收、容纳并消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排泄物。伴随着地球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环境所能提供的能力、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超越了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时,环境质量就会下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损害。这时,我们就说发生了环境污染问题。

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了9.67%,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国家财力提升,但是总体上并没有摆脱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环境污染问题之一――水污染的导火线“蓝藻事件”终于在2007年夏天全面爆发了。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再一次把目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呈现在人们面前。何为“蓝藻事件”?皆因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引起的。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物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中含有适量的N、P等矿质元素,这是藻类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是,如果这些矿物元素大量地进入水体,就会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死亡以后,先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明显减少。接着,生物遗体又会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出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水中叫做“赤潮”。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出的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植物必需的矿物元素大量地排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池塘和湖泊的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而且会使水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严重地影响人畜的安全饮水。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县的水俣湾地区出现了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患者有痉挛、麻痹、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最后因无法治疗而痛苦地死去,人们称这种怪病为水俣病。科学家们后来研究清楚了这种病是由当地含Hg的工业废水造成的。Hg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和贝类的体内,人们如果长期食用这些鱼、虾和贝类,甲基汞就会引起以脑细胞损伤为主的慢性甲基汞中毒。孕妇体内的甲基汞,甚至能使患儿发育不良、智能低下和四肢变形。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在“腰包鼓了,楼房新了,但水黑了,病多了,心里害怕了”这条路上,承载了许多人不正常的攀富心态。在太湖不断的富营养化过程中,来自市民的生活污染占据着很大比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想到过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为太湖减轻一点负担。蓝藻事件告诉我们,保护环境有多么重要,我们尝到的好日子的时间还不长,然而,一个蓝藻事件爆发就可能悄悄拿走我们的好日子了,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否则,明天还会有红藻、黑藻、黄藻等等在等着我们。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提高,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尽管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水污染还十分突出,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这已经成为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一大痼疾,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造成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也众说纷纭,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和伦理的等,其中经济方面的原因应该是最基础和最主要的。一个显而易见且比较公认的结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直接原因在于污染者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将全部经济原因归结为这一点,因为环境污染问题牵涉到的,除了污染者以外,还有受害者和政府。从抽象的理论上讲,受害者和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应当是环境污染的当然反对者和制约因素,那么,为什么这些因素在现实中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使污染行为受到有效的制约呢?本文将运用博弈论这一数学工具,从经济学的层面对污染者、政府、受害者三方对待污染的态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环境污染问题是三方博弈的均衡结果

污染者、受害者、各级政府是参与环境污染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基本三方。博弈论对参与博弈的局中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个局中人都是“理智的”。而在面对环境污染和治理这一问题中,污染者、受害者、(地方)政府的“理智”集中合在一起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一集体“不理智”的博弈均衡结果。以下分别对污染者、政府和污染受害者三个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进行分析,从而具体地揭示造成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和难以解决的经济根源。

1.公共环境资源的无偿使用导致污染者没有治理污染的主动性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环境污染属于因负的经济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当市场中经济主体(企业)的生产行为带来环境污染时,事实上存在因污染而带来的社会成本。但是,在传统的观念和体制中,像空气、河流、海洋这样的公共环境没有明确的财产权,也就不存在环境市场和环境价格,这就造成了经济主体无偿使用公共环境资源,而不必主动承担或不用全部承担污染的社会成本的事实。同时,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一般的治污成本远远高出环境污染给污染者自身带来的损失。因而,如果没有外部的约束,污染者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显然不会主动去治理环境污染的。事实上污染者本人并不是不知道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有的污染者本人就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但是考虑到如此高的治污成本,有限的经济利润,所以污染者也就任其继续污染下去。

2.地方政府的“囚徒困境”使其缺失治理污染的内在动力

从理论上讲,政府应该是环境污染的监管者,有责任代表众多的受害者出面解决由上述市场失灵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在实践中,环境保护的任务是由各地方政府来具体执行的,在我国现有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和当地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比如,一些高污染的企业,每年上缴的税款非常可观,并能解决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这些高污染企业往往是当地企业的“排头兵”,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功臣与爱将,当地政府明知污染的严重性,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知道,在现有技术水平的条件限制下,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势必意味着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的下降,因此,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智”考虑,很容易成为当地企业的代言人,而不以众多环境污染受害者代表的面目出现。

更为复杂在于,环境污染问题通常不是由一家或几个污染者造成的,而是当一个地区的污染源数量达到破坏了环境的自身调节极限后造成的。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上面对的是“囚徒困境”式的局面,使得地方政府的“理智”选择只能是不治理或有限治理。

3.索赔成本过高阻碍污染受害者将反对污染的意愿付诸行动

我们知道,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由一个特定的受害者群体共同承担,但受害者通常并不是有组织、便于集体行动的群体。每个污染受害者如果个体单独向污染者索赔,那么索赔成本一定要大于其受污染而遭受的损失。即使个体受害者联手来对抗污染者,比如采取诉讼的方式,大家集资联合推选几个代表将污染者诉诸人民法院,可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包庇,官司不一定胜诉,因而,受污者也就不会自发地向污染者进行索赔,这就进一步纵容了污染行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虽然造成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污染者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但出于同样考虑,本来应该处于污染者对立面的地方政府和受害者个体,实际上也不会全力反对或治理污染。这样,博弈的必然结果就是三方均无足够的经济动机来改变环境污染的现状,打破环境污染这一均衡结果。

另外,除了中国粗放式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以外,中国政府产业政策执行不力和产业结构布局失当也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二、综合运用多种对策改变环境污染严重性的局面

既然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原因比较复杂,打破不利的均衡局面,彻底解决污染问题也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公共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公共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目前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把原本不具有产权特征的公共资源赋予一些产权特征,使不具有市场特征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市场特征,把不可度量的环境成本可度量化,以使环境的外部性合理地内部化,也就是说使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成本转化为实际的企业生产成本。这样,因污染的负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就会得以解决,用市场机制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形成合理的激励,引导企业合理地使用有限的环境资源。同时,通过市场自我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把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减少到最低。而要做到这一点,具体的制度安排可以考虑征收环境税。

2.推行绿色国民经济(绿色GDP)核算体系

从上述第二种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污染的障碍在于地方政府在对自己经济利益追求的同时忽视了他人的利益。用绿色GDP核算体系取代传统GDP,可以通过考核指标的变化建立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违约惩处机制,直接而有效地改变地方政府的治污利益得失情况,促使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联合起来,共同解决环境污染的难题。

绿色GDP是扣除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损害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的,能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的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能给出各个地区的具体环境退化成本和资源消耗成本,并以此制订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在,通过近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在10个省市的试点,绿色GDP核算在我国进入了一个由理念倡导试点核算推进的重要关键时期。通过试点,检验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可行性,完善了核算框架和技术方法,并为全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人才、资料和经验。因此,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既非常必要,也切实可行。

3.建立健全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协调污染受害者行动

如果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种非政府的环境保护组织,由他们代表众多特定污染受害者群体利益,协调其行动,专门从事污染的索赔活动,将会把许多微不足道的个体力量汇聚成强大的环境保护力量,从而有效地限制环境污染,同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得到保障。为此要成立相关环境保护小组,一些人专门负责实地考察,找出环境污染的真正根源。一些人则负责把找出的根源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建议,并把这些措施建议反馈到相关企业部门,让他们尽快进行防治和改善,另外的一些人,则专门负责监督企业的工作执行,如有违纪的,马上对其进行罚款、警告等,再不改进者,则对其提起上诉,用法律手段强制让其执行工作,并给以其严重刑事处罚!

4.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中国可以学习日本和韩国的产业结构安排,把同类的产业集中安排布置,有利于节能,也有利于控制污染。

最后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环境污染的根本治理还要依赖于治污技术的突破。因为对于污染者自己来讲,事实上其本身也会因污染受到经济上和声誉上的双重损失,只是限于现有技术水平,在治污成本过高和利益驱动下失去了治污的动机。如果治污技术能够突破性进展,使得治污成本大大下降,甚至变废为宝,从治理污染中获得收益,那么,污染者自身就会在经济利益的激励下主动去治污,而不必运用外部的力量迫其就范。这一点在有些地方已经得到了实现,一些新兴的环保产业正在不断壮大。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发展还不成熟的阶段,污染企业的比例要明显大于发达国家,而且多数企业的治污技术还比较落后,研发能力还比较弱。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从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22.5公斤。因此,现阶段要实现治污技术上的突破,主要依靠企业的科研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必须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环保研究和产业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然,光有理论还不行,相关管路监督部门还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措施辅助坚实的理论框架,使之不致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第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要做到真正的平衡与协调,国家在规划和调整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时,就应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第二,落实官员的环境责任制,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在相关的法规中做出明确的细则规定,从而使法律责任的追究成为可能。除此而外,还应看到: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是紧紧关联在一起的。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新特点,是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所以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是贫穷的西部和广大的农村,这些地区为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导致贫穷和污染交合的恶性循环。要让生态脆弱的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生态而非经济发展的责任,就必须有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再次,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环保意识。环境保护的多年实践说明,没有民众参与的环保最终很难取得成功。目前,公众环保参与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从法律与政治上,建立一套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机制。特别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众没有能确实的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所以,我们管理监督部门应该要就此问题,设立相关有奖举报制度,如建立相关举报网站、邮箱、工作部门,让群众方便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共同保护和监督环保工作。最后,还要加强行政执法,强化了对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工业粉尘、主城区餐饮油烟控制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与重点企业工作联系会制度,共同协商和解决产生的环境问题,落实责任单位,反馈整改、完成情况。此外,还要不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从多方着手,全面防治和保护环境,打击了不法排污企业,使重点行业和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使环境污染防止工作真正做到四原则:(1)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3)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的原则,(4)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仅仅分析了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及相应的对策。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必须根据现实情况系统运用以上对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措施。而只有国家才能担当这一艰巨的系统工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中央政府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政策,逐步改变现行主要由地方政府管辖的环境保护机构来执行环境监管任务的方式,并且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以不同方式参与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切实保证各种环境保护政策的真正落实。

相信:只要我们做好每一步环境污染防止的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真正地把环境保护与治理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起来,环境的防治和保护工作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金振蓉:光明日报,2007

篇9

关键词农业生产;水环境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293-02

徐州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农业生产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生产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徐州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现就近年来徐州市农业生产污染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徐州市农业生产对水环境污染的现状

1.1化肥的使用状况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化肥对农作物增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农业生产已经对化肥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表现为化肥用量居高不下。根据2002―2006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期间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见表1。

由表1可知,徐州市2002年至2006年末实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化肥施用量(折纯)却逐年增加,年平均增加值为1.77万t。调查数据显示,徐州市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319.0、104.8、41.9、89.9 kg/hm2。徐州市施用化肥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0∶0.33∶0.13,全世界施用化肥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0∶0.46∶0.36。由此可见,徐州市生产中的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用量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十分严重,我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5%~50%[1],未被利用的化肥养分通过径流的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水环境,造成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土壤养分失衡。

1.2农药的使用状况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近几年,徐州市农药用量基本稳定,略有下降,但仍然偏高。统计显示,徐州市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为34.2 kg/hm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喷施的粉剂农药仅有1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液体农药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飘浮于空中[2]。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使用,大部分被浪费,而这部分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从农药种类结构看,徐州市常用的农药主要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化学农药,占总量的80%左右,其中高毒、高残留农药约占25%。生物农药仅占10%~20%。由于农药施用量大、毒性高、影响广、持续时间长,加重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使之陷入恶性循环。

1.3畜禽养殖状况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徐州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根据2002―2006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徐州市牲畜养殖情况见表2。

目前,徐州市畜禽养殖业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由于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禽粪便产生量大,而大多未经处理,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总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区域也随之变化。从养殖场产生的大量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每天随冲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1.4农膜的使用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农膜使用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先进技术,采用地膜覆盖作物可使农作物增产17%左右。随着大棚蔬菜的推广种植,徐州市农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但90%以上使用的是不可降解地膜,地膜的回收率极低,不足30%。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3]。

1.5农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

徐州是农业大市,全市秸秆资源丰富,每年产生的作物秸秆量达500万t以上,但焚烧和废弃率高,其中水稻、小麦收获季节秸秆焚烧尤为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中,不但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资源,而且污染了水源和空气,同时给泄洪、交通、航运带来安全隐患。

2农业生产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2.1完善农业环保法规体系,严格执法

我国现有法规对农用化学品污染防治作了一系列规定。今后,应继续加强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农业污染事故的技术咨询和仲裁,完善农业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加强对农业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2.2加强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化肥、农药、农膜等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农业生产污染,很大程度上是不科学、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因此,徐州市有关农业和环保科技部门有责任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把农业环境面源污染降到最小限度。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种类,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提倡使用有机肥、复合肥,既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又起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效果。积极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无公害农药,加强生物防治,实行综合病虫害管理计划(IPM)[4],改善农药的施用效率,提高农民对农业污染危害的认识。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部分取代农用塑料,是一种根治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针对畜禽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发展的特点,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求,按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大力推广畜禽养殖场清洁生产技术,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先进的清粪工艺和饲养管理技术,大幅度降低污染物产生量。

2.3优化农田投入结构,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优化农田投入结构,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是实现农业由投入依赖型增长向结构优化型增长转变、资源耗费型增长向资源节约型增长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重要措施,可以将环境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2.4建立健全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滞后效应长,治理难度大,影响持久。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动态监测体系,逐步推行农业环境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业环境质量定期公告制度,对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及时的预测、预报和评价。

2.5加大宣传和投资力度

一方面,要把防治农业生产污染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氛围;另一方面,增加投资力度,要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企业家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消除农业生产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来,以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参考文献

[1] 王美玲.蚌埠市农业面源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J].治淮,2007(9):12-13.

[2] 李辉,姚丽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济宁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J].山东水利,2007(10):35-37.

[3] 朱国亮,梁强.农用膜引发白色污染亟须建立回收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2010(7):49.

[4] 黄雪萍.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5):45-46.

篇10

[关键词] 永德县 蔬菜田 环境污染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78-01

永德县位于云南西南部,临沧市西部,介于北纬23°45′-24°27′,东经99°05′-99°51′之间。东、北与云县、凤庆县及昌宁县毗邻,东南与耿马县隔南汀河相望,西同镇康县山水相依,西北与龙陵、施甸县交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霜期短,光、热、水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年降雨量1283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96.1h,太阳辐射总量133.58千卡/cm2,以海拔1500m左右地带为代表,年平均气温17.4℃,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0.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9℃,无霜期349d。一年四季均适宜农作物生长,是一块极具开发潜力的宝地。特别是蔬菜生产,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永德县有耕地面积42820hm2,常年蔬菜种植面积3291hm2以上,产量408510多吨。除县内自产自销外,近销邻县昌宁、施甸、镇康,远销保山、四川、东北,乃至邻国缅甸果敢老街等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内地污染企业不断西移,耕地不断减少,要以较少的耕地获得更多的产出,环境污染特别是蔬菜田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

一、永德县蔬菜田污染现状

永德县蔬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德党、永康、勐底、永甸等地。其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三类。

1.工业污染

永德县工业企业产要有永德松山水泥厂、紫胶厂,永康、永甸、大雪山三大制糖厂企业。其中排放量大、污染范围广、且带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是粉尘、烟尘、氟化物以及砷、铅、镉等重金属,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并直接或间接污染蔬菜,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据环保部门监测,永德县年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148.69吨,生活废气5.7万千克;工业烟尘排放量90.21吨,生活烟尘排放量30吨,粉尘排放量67.97吨;年排放废水2064400吨,其中主要污染物含量为:年化学需养量19314600吨,氨、氮排放量10.09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

2.农业污染

2.1 农药

2013年全县农药年使用量331.15吨(尤其以蔬菜用量较大),平均每hm2使用量为7.73千克。根据监测,农药残留量较大的蔬菜有豆类、瓜类、茄果类、白菜等。从总体看,农药的平均使用量并不高,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施用,使用技术不规范,部分地方污染严重,不仅增强了病虫害的抗药性,还伤害了天敌、污染了蔬菜产品,给人类健康带来较大威胁。

2.2化肥

2013年全县化肥使用量(实物量)57582吨,平均每hm2使用量为1344.75千克,其中氮肥21276吨,平均每hm2使用量为496.87千克。同农药一样,永德化肥对蔬菜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施用和使用技术不规范,使部分地方土壤板结,降低蔬菜产量,同时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不合理施用,会造成土壤、水体和蔬菜产品硝酸盐含量增高,污染土壤和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食用硝酸盐含量高的蔬菜产品会增加人体患癌症的风险。

2.3 地膜

永德县常年地膜覆盖面积7330hm2,年地膜使用量441.45吨,平均每hm260.23千克,且到目前为止未进行有效回收。其中蔬菜地膜覆盖面积在3000hm2以上,年使用地膜135吨,耕层中每hm2地膜残留量可达45千克,蔬菜地膜覆盖区“白色污染”较为恶严重。

3.生活垃圾污染

永德县日产垃圾24吨左右,主要污染城镇郊区(垃圾场附近),而蔬菜田也主要集中在城镇郊区。有相当一部分垃圾则成为农家肥的沤制原料,随粪肥进入菜地,对菜田造成直接污染,另一部分则通过污染水体和土壤间接对蔬菜造成污染。

二、永德县蔬菜田污染存在问题

1.缺乏环保意识

近20年来,城市建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加大了工业污染向农村的排放、扩散,大量未经处理的排放物给土地造成了极大污染。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直接引用污水灌溉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一方面污水直接污染作物、蔬菜,另一方面也使菜田生态系统更趋脆弱,导致病虫种类增多,发生和危害加重。同时由于耕地不断减少,产出压力增大,加之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使用量成倍增加,农业污染逐年加重。

2.菜农综合素质偏低

永德县没有大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分散性的生产、经营使技术指导难度加大,菜农生产技术难以得到较快提升。菜农种菜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少部分地方还存在违规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灌溉的情况,成为发展高产优质蔬菜的重要限制因子。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永德县现今还没有对蔬菜的生产、管理、销售、食用安全性等方面的规定,而国家、省、市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较差,缺乏相关的农产品市场监管运行机制,导致部分“毒菜”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危害消费者。

4.技术培训不到位

技术培训是最新科技成果能否得到推广的关键。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较少,且主要精力仍放在夺取高产上,技术培训不到位,科技推广力度不够,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蔬菜生产技术未得到及时普及。

三、永德县蔬菜田污染治理对策

1.加大环保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加大环保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提高保护和治理环境的自觉性。加强环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减轻环境压力。

2.开展工业和城镇生活垃圾治理

一是加大对排污企业整改力度,凡排污不达标企业,坚决“关停并转(迁)”,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实行永久性关停。二是抓住临沧市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战略机遇,逐步建立完善全县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力争使绝大多数生活垃圾均实现无害化处理。三是建立健全全县污水处理及其配套工程,不断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四是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物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增效。最终实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农民增收共赢的目的。五是加大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力度,所产垃圾做到日产、日运、日清,减少污染,保证城市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的整洁。

3.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广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等投入品,减少其使用量,生产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蔬菜产品,对地膜实行回收和推广使用可降解的新型地膜,减轻农业污染。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实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