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

篇1

摘 要 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就必须改变以往单纯的以生理健康、身体健康为导向的教学。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育锻炼,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亦师亦友,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本文就旨在探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基于多维健康观,在心理健康导向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多维健康 心理健康导向 教学探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学科以往的教学理念,只单纯的注重学生的躯体健康,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对学生全面的考核。而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如今,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有抑郁症、强迫症、狂躁症等心理问题在中学生比例正在逐年升高,这些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学科作为中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门独立学科,应该努力探索如何使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以心理健康为导向进行教学。

一、探究学生心理特征,洞悉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刚进入中学的初中生实际上对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兴趣很浓厚。但是,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就出现闲散懈怠的表现,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下降。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教师应该进行教学反思。因为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所以学生出现兴趣减退的情况并非都是学生单方面的问题,不能都归咎于学生。教师也应该从自身方面出发,探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洞悉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心理因素。进一步研究探索就会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在课堂上,在获得了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在学生自行练习的过程中,应该从一旁进行指导,学生动作完成的标准、漂亮,应该加以表扬、赞许。即使动作完成的不标准也不能打击学生自信心,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而应该鼓励学生多练习。另外,随着教学的深入,动作难度增加,教师应该予以说明,告诉学生,做的不好没有关系,属于正常情况,让学生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可以经常举行一些小型的体育竞赛,可以让全员的参加的活动更好,比如拔河、跳绳等等,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又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些措施,既能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学科情感,甚至形成终身体育的心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必备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教师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心。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最原始的表现,关心他们就要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抽出时间来跟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体育教学中,对于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加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关心,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只有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出感情,才能使学生在更轻松更愉悦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

三、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忽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要使自己的教学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筹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等等。

而且教师以往采取的体育学科教学模式,采用单一的体育学科评价标准(体育成绩的评定),制约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的评价标准应该致力于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应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不仅包括学生的体育成绩,还应包括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等。至于谈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时刻把握好师生角色的变换。教师在讲授完课堂内容后,应该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指导,在活动中观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心理需求,以便随时改变教学策略。

四、结语

总之,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基于多维健康观,特别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活动伴随人的一生,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心理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教师应顺应时展的需求,在多维健康观念的指导下不断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四有新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体育学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良,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工作,还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它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做最好的老师——实现自我发展的55个途径[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11] 赵光权.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吉林教育,2009(8).

篇3

一、全面渗透,整体推进

初中阶段是小学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步由少年期向青少年期过渡,因而在心理教育方面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少数学生,开展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身心潜能充分发挥。为此,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做到年初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年终进行全面总结,由校政教处、团委具体全面负责,分年级有重点实施;在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和政教处、团委,要增进心理教育的意识,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

二、开设课程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制度保证。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学生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与原有思想品德课、生理卫生和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外,学校还利用活动课、主题班会等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报告、辩论、座谈等,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其高尚情趣,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与学生一对一地交流沟通,开展个别辅导。针对个别学生而展开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具体方法主要有设立热线电话、个别辅导、心理咨询等,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关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为情感纽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初中阶段,学生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开始又分析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关心和抚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不再把教师看作绝对的权威,而是更注重其理智的作用,把教师看做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辅助力量,教师对他们的奖惩和激励作用逐渐降低;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的普遍性开始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针对上述新特点,在教育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再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流。最后要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建立网络,形成合力

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是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但部分家长往往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家长提高心理教育方面的认识,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支持,这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取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总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方能促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无数事实证明,成就最大者与最小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认真分析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时做好初中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充分发挥潜力,学会克服这种消极心理,培养学生乐观进取、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适应社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的挑战。

篇4

【关键词】研究;心理问题;初中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被试来自宿豫区实验初中、关庙初中、丁嘴初中、大兴初中四所学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问卷回收总数为389份,有效回收率97.25%。

1.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我们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综合测量》量表,了解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共100题,每一问题有“是”和“否”可供选择,凡是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分量表分高于8分视为该方面有焦虑倾向;总焦虑分在65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视为存在心理问题。

(二)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

(三)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学生与家长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避免问卷调查带来的不全面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

2. 调查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耐挫力差。

3.性格方面:(1)自卑孤独型。这类学生在交际中孤僻、骄傲、交往范围小,不主动,不愿意同其他同学交朋友;(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抗挫折能力差;(3)自私狭隘型,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自我意识极强,易与人形成隔阂。在交际中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自身人格的不协调,不和谐。德、智严重分离。

5.青春期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初中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问题等。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归因

1.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1)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方法,他们在与同学相处时常遇挫折,或受到团体的压制,或受他人的排斥,或失去朋友时他们会感到痛苦与烦恼,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2)自我评价不客观。初中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这种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结果,容易导致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性生理成熟与心理相对不成熟的冲突。初中生产生对性知识的探索以及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在不良社会环境作用下,就容易过分追求性刺激,给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使之处于悔恨、自责、自卑、焦虑不安等情绪状态中,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问题的发生。

2.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的父母,时常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初中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3.学校教育不足的影响

(1)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教师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2)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

(3)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教育方法不当,不能够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对犯错误的学生缺少尊重,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其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4)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表率作用差,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

4.社会方面

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由于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而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被学生负面的接受了。由此造成中学生长期接受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冲突。使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3. 结果分析 我们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初中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如良好的教风、班风、学风、校风,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教学方式、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等。

教师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关注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心理品质,提高初中生的交际能力。

(二)抓好学科渗透,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

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如:课堂上面向大多数;给每个学生显示才能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发现闪光点,目标定小点,活动多一点,反馈快一点;帮助学生消除焦虑,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持以恒心。

(三)建立和谐亲情,优化初中生健康心理

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尽量与家长保持联络,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调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也可组织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经验,以增强教育的效果。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和谐的亲情关系,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建立心理档案,消除初中生心理障碍

为了及早发现初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初中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五)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

篇5

【关键词】中学生 小学生 常见病

为了了解旺苍县中小学生常见病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旺苍县2010年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资料进行抽样分析,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从2010年旺苍县所有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表中,随机抽取10所学校(其中城市小学、初中各2所,高中1所,农村小学、初中各2所,高中1所)19099名学生的健康体检情况进行分析。

1.2 方法

按照卫医发[2008]37号《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对视力不良、龋齿、沙眼等进行检查及结果判定,测量升高,体重以《1985年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为肥胖、营养不良的评价依据。统计分析用 检验。

2 结果

2.1 总患病情况

此次共选取中小学生19099名,其中视力不良5768人,视力不良率为30.2%;龋齿1645人,龋齿患率为8.61%;沙眼987人,沙眼患病率为5.17%;营养不良2867人,营养不良率为15.01%,肥胖1364人,肥胖率为7.14% 。

表1 2009年旺苍县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

2.2 视力不良情况

视力不良率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女生高于男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学生,差异均有卫生统计学意义(x2=543.2、120.6、2117,均P

2.3 龋齿患病情况

龋齿患病率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6.172、313.2,均P

2.4 沙眼患病情况

沙眼患病率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女生高于男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高中生高于小学生,差异均有卫生统计学意义(x2=822.6、9.358、43.475,均P

2.5 营养不良患病情况

营养不良率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女生高于男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学生,差异均有卫生统计学意义(x2=30.155、11.534、71.849,均P

2.6 肥胖患病情况

肥胖率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男生高于女生,小学生高于高中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卫生统计学意义( x2=62.893、10.323、9.287,均P

3 讨论

3.1 视力低下 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一直处于常见病的首位,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上升的趋势,与国内一些报道[1]一致。这可能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面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升学压力相对增加,课业负担随之加重,户外活动相对减少,从而导致用眼过度。小学生的视力低下检出率年平均上升速度高于中学生,可能与一些家长没能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片面强调外在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关。这一现象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城区学生视力下降高于农村学生,与2000年体质调研结果[2]一致。这可能与近些年来电子游戏、网络的盛行有关,县城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接触这些相对较多。在视力低下的防治上,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学校和家庭物质环境的改善,让学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拥有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

3.2 学生沙眼检出率为5.17%,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与国内一些报道[3-4]一致,但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与国内一些报道[3-4]不一致,这说明我县沙眼防治工作有待加强,以农村为重点,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授沙眼防治知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展对学生、家长有沙眼防治知识宣传,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学生的不卫生行为。提高家庭卫生水平,提倡一人一巾一盆,有条件的要用流动水洗脸,避免交叉感染,以配合学生沙眼防治工作。

3.3 肥胖 学生肥胖检出率年平均上升速度成为常见病之首,肥胖与中小学生长期的膳食营养状况有很大关系[5],其次,肥胖还可能与缺乏体育锻炼、遗传等因素有关。提示在今后学生的健康教育之中,要大力开展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采取科学膳食+有氧锻炼+建立健康饮食行为等综合措施[6]。

3.4 本次检测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5.01%,女生高于男生,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与国内一些报道[7-9]一致。营养不良对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前者可致发育迟缓,影响健康与智力。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分析其原因,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阶段,需要的热量和消耗能量都在迅速增加,加上中学生学习负担加重,若没有合理的膳食,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引起营养不良。而女生营养不良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易养成挑食、偏食的习惯;大年龄女生为追求苗条,节食减肥造成营养摄入不足;青春期月经失血对营养素需要量增加,均可导致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而中小学时期正是青少年身体、发育、智力完善、免疫功能的形成及完善的最佳时期,营养不良就可导致发育迟缓,影响健康与智力。因此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确保学生、家长及教师掌握更多的营养知识与生 长发育规律,了解合理营养的重要性,改进膳食结构,纠正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在11~14岁阶段应加强营养补充,保证学生的生长发育需要和健康成长。

3.5 龋齿,中小学生的龋齿患病率不稳定,口腔健康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龋齿检出率高于中学生龋齿检出率,提示今后要做好小学生预防龋齿工作, 在龋齿的防治上,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在开展口腔防治工作中,要特别优先选择窝沟封闭技术;此外,还要不断提高龋齿充填率。

参 考 文 献

[1]李泽民,陈柬.青岛市学生近10年来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5.

[2]杨贵仁.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2-3.

[3]赵宏艳,刘敏,吴立新,等.唐山市监测点校学生1999-2003年常见病患病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68.

[4]刘金英,张振民,王进力,等.泰安市1985-2000年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36.

[5]杨勤.中国儿童的营养现状及其膳食营养指导.中国妇幼保健,2005,20:406-408.

[6]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7]曹俐.徐州市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03.

篇6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问题 对策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道出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但这个健康,人们常常侧重于身体有无疾病,而忽略心理上的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认识越来越清晰,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那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如何能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心态,心理教育就首当其冲了。我是一名中学教师,面对的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时期。这个阶段的他们,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在人生的旅途中,这是一个身体和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充满希望又令人烦恼的时期,更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重视的不仅仅是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还应当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对广大初中生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历经这十几年的教学和深入接触学生,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总结,本人归纳了初中生常见的在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等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1 探讨、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频繁出现。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社会和时展的需要。而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质之上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可以制约或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影响其他素质的发挥。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随着生理上的巨变,他们心理上也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定的时期,这时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经常出现矛盾,性需求与规范约束的矛盾,这些矛盾冲突使得扔中生极易产生心理及行为的偏差。2008年6月份,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有41%的初中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20%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说明初中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嫉妒自卑、任性孤僻、学习不良、考试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青春期闭锁心理、社交困难、吸烟饮酒、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厌学、网瘾、玩游戏等。从我校初中生的现象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2.1 学习类。学习作为学生时代的主题,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亦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我校初中生表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考试焦虑等。

2.1.1 厌学、逃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完善,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更为自由。但是,我们也常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孩子很聪明,如果把1/2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准能成学习尖子,可是他就是贪玩。讨厌学习,学习成绩差,经常开红灯以致于逃学。”在我学校不乏这类学生,这都是心理有困扰造成的学生厌学。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2.1.1.1 来自学生自身的人格缺陷。学生人格缺陷是造成目前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厌学学生的人格障碍大致有以下四种;①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心理动力。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优越,甚至于无后顾之忧,他们缺乏理想和积极的生活目际。②我父母是农村的,那个年代大字不识一箩筐,我也是遗传了这点,我天生就是笨,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虽然勤能补拙,但那毕竟需要时间,别人都走远了,我要赶也来不及了,不如放弃。存在这类想法的学生有较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特别是在某一事上,显得比别人落后,他们更显得消极。③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怒哀乐形于色,与同学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但也容易产生矛盾。一旦自尊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抵触情绪。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优越的家庭生活或父母的过分溺爱,造成孩子们缺少生活的磨练,他们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一旦遇到波折就后退,以致无法自己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这种人格缺陷不仅是造成他们当前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且更是有碍于他们的继续发展。

2.1.1.2 来自学校教育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过去,我们注重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教师是“主演”,要求学生听从老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一些学生就会厌学。再者传统的教学,老师更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注重“教”,而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满堂灌输,基础稍差、不想学、或者精神差的学生就在这一知半解或一窍不通中度过,结果到头来还是不懂,最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干脆逃学。可见老师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其次,片面追求升学率、优秀率、获奖率,忽视学习困难生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中学还是没有摆脱考试这个指挥棒,以成绩评优、评奖,以致许多老师在班级授课制中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去求得这些荣誉。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甚至于每个学期开学都织组一次考试,按成绩好差分加强班、优等班、普通班、职业班。这大大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觉得在职业班就是恶劣学生的表现。

2.1.2 考试焦虑。一是大部分学校的考试体制是一期一大考、一月一中考、一星期一小考。期末、期中、单元、各类比赛,甚至出现考试泛化现象。以上问题是由学校的教育结构、学校的指导思想、学校的教育方针的影响而形成。从理论上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但是给学生的感觉是时时都处在考试的紧张状态中,无形地给学生的心理加重了法码。造成对考试的恐惧。其次,我国目前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机构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绝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了升入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升学。有些家长或者老师常给学生灌输升上重点高中就

等于一个脚踏入大学门坎的思想,这种情绪反映在学习上,就会感到学习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出教育内容过难、无味,学生不感兴趣。因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到网吧、游戏厅等地方寻找不正当的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2.2 人际关系。

2.2.1 与父母的关系。我们常听一些家长埋怨说:“我这孩子有什么事都不愿意和我们家长说,宁愿跟同学诉苦或者与老师谈。”这涉及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个完整、和睦、民主的良好家庭给初中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归属港湾,孩子们时常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来自父母的关怀,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才愿意和父母沟通:相反,一个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从来不考虑孩子们是否愿意、是否接受,这就造成孩子们只知道听从、接受,而不会和父母谈自己的理想。从而造成了孤僻、专横的性格。另外,父母离异、家庭中的种种伤痕。都会给初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人研究认为:父母不和睦或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的恶劣性,不和睦的父母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会有一种被人抛弃和愤怒感觉,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并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了痛苦,他们憎恨父母、家庭,认为家庭是造成不幸的根源所在。

2.2.2 与教师的关系。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也是学生生活上的朋友。据调查反映有72%的学生都希望老师在生活中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和他们相处,希望老师对学生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初中学生年龄偏小,老师就成了学生心中的理想目标和公正代表。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老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对待学生冷漠,甚至横加指责,学生就会感到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到严重的创伤,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压抑、消极的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2.3 与同学们的关系。学校是一个大家庭,班里学生更是一家人,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同学之间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彼此关爱。初中生和小学生、高中生一样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外,也希望在同班或同级里获得被同学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有的同学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所以和同学的关系不融洽,甚至有时关系紧张,这样的情况又会使他们的孤独感越来越严重,却因为苦无对策而形成恶性循环。

2.3 青春期心理。

2.3.1 青春期闭锁心理。初中生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都日趋成熟,有些学生不善于跟父母、老师、同学沟通,心理的困惑和疑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表现出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较为特殊的问题。闭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处于消极情况控制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它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2.3.2 情绪、情感激荡,或彰显、或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会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初中生对外界的事物特别敏感,一个微笑可以使他们的情绪飞扬、极度兴奋,一段感人的话语会使他们激动无比、心潮澎湃。然而有时有的学生不管内心是激动、高兴还是苦恼、消沉,都不会轻易表露出来,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面对老师和父母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他们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变得焦虑与抑郁。

2.3.3 早恋。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身体发育加快,第二性征出现,生理成熟时间提前,出现性发育迅速趋于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现代的初中生与过去相比眼界宽了、想的多了,早已跳出了学校这个“圈”,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又处于青春期,难免会有青春的悸动。特别是受到社会上歪风的影响,他们认为谈恋爱是时尚、是一种潮流,不谈就是落后。再者从小学升入初中,意味着学生开始独立生活,父母可以不接送了,但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做好过渡工作,放手过早,又疏于管教。以致学生获得了很多可特别利用的个人空间和时间。另外,部分家庭的离婚大战和离异现实导致学生失去情感寄托和生活监护,从而为早恋创造了条件。初中生早恋具有自发性、隐蔽性、盲目性、矛盾性等特点,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的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3 学校教育对策。

3.1 开设心理辅导课。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就理应从心理上去排除,只有困扰得到了及时的排解,才会更有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领导应将心理课纳入课程日程安排,侧重心理卫生知识学习辅导。对学生进行科学用脑训练,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生活辅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处理自身身心发展变化和调节心理的技能,排除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克服如情绪、社交、休闲、消费、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可进行升学与择业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

篇7

一、学习类问题

初中生课程增多,学习压力随之加大,不少学生无法适应突然而来的变化,造成学习成绩下降,随之出现萎靡不振、缺乏自信、思维迟缓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青春期矛盾情绪

青春期的矛盾情绪大概有以下几类。

1.青春期闭锁心理。闭锁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主要表现是外表的锁闭与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共存且互相冲撞,没有发泄的出口,从而产生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

2.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具体表现为情绪时而强烈狂暴,时而温和细腻。

3.早恋问题。初中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分,但它引发的心理问题却十分令人关注。

三、人际关系问题

1.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合理与否,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养成。

2.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在初中时代,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目标,公正的代表。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和理解,学生往往会病态放大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3.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就流露出孤独感。

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及时加以疏导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初中生心理健康维护,势在必行。以下是对初中生心理问题提供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师生的互动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人做过一次随机调查,请学生说出他们理想中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其中89%的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83%的学生要求教师“知识渊博”。由此看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2.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更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特点,洞悉学生的心理。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问题要认真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及时给予合理的疏导。

3.加强书信联系。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佳形式。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特别适合用书信或者周记的方式进行师生对话。而对于教师来说,与学生书信往来,既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又能更全面、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学生进入初中后,学校就应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由学校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学专家主讲。这种讲座不仅能够让学生正视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还能把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教给学生。

2.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青春心理问题专线。与讲座不同,个别心理辅导注重的是个人的深层心理调整。有时,心理辅导老师是照射进问题学生荒凉精神世界的唯一一缕阳光。此外,为了完全解除咨询学生的思想顾虑,可以开展电话咨询。通过个别心理指导,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因心施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初中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宣传

篇8

[关键词] 体格检查;视力低下;龋齿;肝功能检查;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c)-122-02

为了全面落实卫生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1],推动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向前发展,了解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制定今后防治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院于2009年10~11月对全市18 493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般检查,对19 009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乙型肝炎标志物和肝功能化验。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0月~11月对全市18 493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般检查,对19 009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乙型肝炎标志物和肝功化验。

1.2 方法

根据《河北省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培训手册》中的有关要求进行一般性检查;根据《临床检验操作规范》肝功抽血在学生早晨空腹时进行,结果判定以复检结果为准。参加体检的人员是获得相应职称的执业医师和护师并参加了石家庄市卫生局的专职培训。

2 结果

2.1 视力不良

采用统一的标准对数视力灯,判断标准为双眼视力均在5.0及以上为视力正常,4.8~4.9为轻度视力低下,4.6~4.7为中度视力低下,4.5及以下为重度近视[1]。视力低下检出阳性率随着年龄而增高,与学龄呈正相关关系,在51 036名体检学生中,检出率为43.3%,小学生为26.7%,初中生为65.4%。高中生高达68.7%,小学生一、二年级有部分为先天性屈光不正、散光等而引起的视力低下。

2.2 龋齿

检出率为4.6%,其中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6.5%,高中生为7.4%。其中,职教中心学校占11.1%,普通高中占5.1%。

2.3 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检出率为0.14%,其中,小学生为0.10%;初中生为0.40%;高中生为0.41%。

2.4 心脏异常

体检中心脏听诊异常检出率为0.004%,其中,小学生为0.600%;初中生为0.100%;高中生为0.050%。对心脏听诊阳性学生经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大部分心脏结构及血流未发现异常,及个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率失常者需立即治疗。

2.5 乙型肝炎标志物、肝功能检查

对初级12 084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肝功能和乙型肝炎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验[1],根据《临床检验操作规范》肝功能和乙型肝炎标志物抽血在学生早晨空腹时进行,结果判定以复检结果为准[2]。见表1。肝功能异常检出率为0.13%。

表1乙型肝炎标志物检验结果[n(%)]

3 讨论

从体检结果看,我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率比我国各地调查中小学生偏低[3];初高中生视力低下率高于小学生的监测结果与国内外诸多资料相符[4]。学生随着年级及年龄的增长视力低下率递增,初中生视力低下率的增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学生要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阅读和书写习惯,坚持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以降低视力低下的发病率[4,5]。

我县中小学生龋齿发病率高中生>初中生>初中生>小学生,这可能与普高及职高学生因住校晚间加餐有关,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定期检查,早期治疗,提高口腔健康水平[1,3,6]。

乙型肝炎标志物、肝功能检查:随着国家对产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措施的实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发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小学生发病率,小学生

脊柱侧弯的原因部分与长期坐姿不良有关。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生,要给家长讲明情况,及时进行治疗[7]。

总之,建议学校把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应有的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王俊明,程征涛.河北省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培训手册[J].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3]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8.

[4]王道桥,陈春英,徐延斌.2005年济宁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7,28(11):982.

[5]张海秀,田天明.夏县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9(8):78-79.

[6]何冰冰.715名青少年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7):56-57.

[7]王振堂,李中实,刘朝晖,等.北京市中小学生脊柱侧凸患病率调查报告[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9(17):69-70.

篇9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927-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贫困区

民族贫困地区的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中学生群体,具有民族和贫困两个特殊性。笔者对 民族贫困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为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进行心理辅导和今后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云南省香格里拉县虎跳峡镇初一、初二年级354名学生。发 放问卷354份,回收有效问卷342份,有效回收率为96.6%。其中男生172名,女生170名;初 一年级学生155名,初二年级学生187名;汉族学生93名,少数民族学生249名。年龄为(14.2 1±1.24)岁。

1.2 方法 采用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测定, 全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 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构成。各内容量表标准分≥8分,表明有一般不安倾向;≥9分,表明有 重度不安倾向。全量表总标准分超过65分及每个内容量表超过8分,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 心理问题,需制定心理辅导计划。

由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试,较好地保证测试的信、效度。结果采用 SPSS 10.0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342名初中生中,有137人存在焦虑,占总人数的40 .1%,问题严重程度依次为冲动倾向(24.6%)、恐怖倾向(21.6%)、身体症状(15.2%)、自责倾 向(13.7%)、对人焦虑(11.1%)、学习焦虑(5.6%)、孤独倾向(5.6%)和过敏倾向(5.0%)。

2.2 不同性别初中生各因子比较 民族贫困地区男、女生在对人焦虑、孤独 倾向和恐怖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学习焦虑和MHT总分上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女生 各因子分值均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生。见表1。

2.3 不同民族初中生各因子比较 汉族和彝族学生在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上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汉族和纳西族、汉族和傈僳族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不同年级初中生各因子比较 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在对人焦虑、身体症 状、冲动倾向、MHT总分和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二学 生各因子分值均高于初一,说明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初二学生 。见表3。

3 讨论

研究表明,云南民族贫困地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杨 洪猛等[1]对云南傈僳、景颇、怒族学生调查的检出率,也高于赵白帆等[2] 对云南高一重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但学习焦虑因子的检出率略低于施学 忠等[3]对郑州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说明民族贫困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 较差,但学习焦虑状况比内地学生稍好。究其原因可能是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家庭较贫困、交 通相 对闭塞,学生只能通过电视、外来旅游者等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而贫困等现实暂时难以改 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

调查还表明,民族贫困地区初中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这与张姣妹[4]、林 芝等[5]的研究一致。男、女生的差异与女生敏感、情绪易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 男生差、早熟等特定的心理特征和生理成熟较早有关。提示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 多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同一地区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汉族和彝族学生在对人焦虑和自 责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纳西族和傈僳族之间没有差异,与李辉等[6]的研究 一致。可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渐趋一致有关,同一地区的民族文化 差异已很不明显,因此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

调查还表明,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初二年级。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 ,而初二年级中有很多“普九生”,在社会上滞留多年,致使2个年级学生年龄悬殊,同时 “普九生”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说明随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学习等各 种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初二学生产生更多的心理矛盾,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也可能与初 二较初一课程深度、广度增大有关。因此,高年级学生及面临升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应成为教 育的重点对象。

4 参考文献

[1] 杨洪猛,高松,傅金芝.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 3,11(6):416-418.

[2] 赵白帆,储勇,刘梅,等.重点高中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5 ,21(6):420-423.

[3] 张姣妹,李菊芳.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 ,25(2):135-136.

[4] 施学忠,何春华,张焕峰,等.郑州中学生学习焦虑状况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 ,22(2):117-118.

[5] 林芝,翁艳燕.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 8(2):116.

[6] 李辉,张大均,廖全明.云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南师范 大学学报,2004,30(2):38-44.

篇10

摘要:当代初中生处于较高的学习压力以及较为复杂的学习环境中,自身的心理问题与日俱增。在现代教学改革环境中,我国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将思想品德课与心理教育工作相互整合,也成为初中思品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客观分析当前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合理作出应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有效性

前言:信息时代的靠近,既为大众提供了便利,但同样也滋生了一些不良因素。这些不良因素侵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脑海,对其思想以及心理造成了消极影响。并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都在不断提高。在过于紧张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环境下,很多人都会存在不同高度的心理问题。作为初中学生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引导者,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结合科学客观的育人理念,将思品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整合。

一、在备课阶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充足合理的准备是保证教育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在将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教师自然也需要做好适当的备课。

(一)设定教学目标

正所谓,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主要群体是学生,所以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状态[1]。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学生为出发点,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保障目标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与心理发展状态。并且,教师所创设的目标一定要难易适中,也可保持一定的梯度性原则。让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既不会让学生产生过高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在创收目标时,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发展站。在总体角度上,创设总体目标;站在学生的个人能力上,划分不同层次目标。具体来说,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主要可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分别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能力目标。为了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这些目标的要点,在设定目标时,教师应尽量采用方便理解的语句,并应尽量简洁直接的对学生提出。

(二)选择教学内容

在备课阶段,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样也应该涉及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身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会出现其他的变化。由于青春期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也会产生不良情绪。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上,教师可将教学内容设定在以下6点方面。

第一,生理教育。让学生能够客观冷静的看待自己的生理变化,不会产生害怕或者羞耻心,保证其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第二,卫生教育。让学生可以站在卫生角度上,合理的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生理问题,了解青春期的实际含义;第三,挫折教育。当代初中生大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顺风顺水,很少遇到挫折。但是进入到青春期后,其所面对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会更加复杂。很多问题,障碍也会不断出现。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挫折教育以及心理引导,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如何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第四,品质教育。通过适当的心理带动,让学生养成个性质量较好的心理品质,有意识陶冶自身的情操;第五,分辨教育。初中阶段,很多学生都分不清好奇心与从众心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两者的抉择中出现混淆。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加以引导,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状态;第六,压力处理教育。初中生在学习中会有较大的压力,也很容易会把这些压力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影响自己的状态。例如,在考试前,很多学生会陷入莫名的焦虑,教师需要通过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平静的对待这些问题,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2]。

心理健康教育与常规教育不同,教师不能再利用直接的说教或者理论教学,对学生实施指导,而是需要站在实践或者生活的角度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实际的形式加深学生理解,比如生活体验法,活动体验法,自主探究法,都是比较适用的教学手段。

二、在教学期间,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渗透活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同点。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渗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因素,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健康活动的重点在于体验。当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在两者构成完整学习共同体的前提下,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基于学生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教师也可询问学生的真实想法,以此加深学生的认知,也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个人素质。

一般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比较多样。如辩论,表演,游戏,竞赛等,都能够较高程度满足该项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例如,在向学生传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首先,将学生划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扮演父母,另一组学生扮演儿童,两组学生一一对立,组成二人小组。在设定好游戏背景后,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在父母伴随下的幼儿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气味香甜的食物,却并没有极大的兴致,反而会产生哭闹的意识。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询问学生,儿童会产生这一情绪的原因。在此阶段,很多学生都会不知所意,也无法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所以,教师可以正式引入游戏内容。鼓励学生蹲下来,尝试站在幼儿的视角,观察商场中的物品。通过简单的观察,扮演儿童的学生,会发现爸爸妈妈眼中的世界与自己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也许在父母眼中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但是在孩子的眼中看到的只有一样的柜台,不同行人的大腿。在这种过于压抑的氛围内,孩子很容易会产生不良情绪。通过简单的体验,学生就能够理解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换位思考,强化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二)渗透体验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的加以心理健康体验。站在情感角度上,为学生解读思想品德中的一些问题。在此期间,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比较多样。比如其不仅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书本,在文字中汲取情感,同时也可创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角度上产生情感共鸣,加深自己的感受[3]。

例如,在青春期很多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也会因为自己身体上的一些变化而比较烦恼。例如,同班同学都快速的长高,但只有自己还身材矮小;自己身边的同学长得很漂亮,而自己却有小雀斑,青春痘;有的学生因为口音问题,而不敢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针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以小纸条的形式写下来,投到一个统一的大箱子里,有教师读出,并鼓励其他同学解答这位同学的疑惑,为其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以交流的形式,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悦纳自己,使之可以在自我重建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结论:总而言之,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于处于社会中的大众来说,其自身的压力也在不断提高。初中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在其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国家也需要适当的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备课阶段,还是教学阶段,都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莫佳慧.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2(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