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

篇1

【关键词】窄带;物联网技术;市场趋势

一、窄带物联网发展背景

窄带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其实试下各种信息传感需求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对于接入互联网的人与物之间的智能互联,实际上从2000年左右,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其技术飞跃的不懈追求。我国工信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是我国目前对于窄带物联网连接技术的准备基础。NB-IoT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公共事业应用场景、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消费领域等。这种低耗能、广泛连接领域的物联网连接技术,是在目前全国广域范围内的物联网要求能够实现覆盖能力、节能性、安全性、标准性、服务质量、建网方便程度、生态系统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超越其他技术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NB-IoT势必成为未来广域物联网的主流通信技术。

二、窄带物联网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在外物互联的大趋势之下,物联网和窄带连接技术已经开始了逐渐的普及,其工作和连接原理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目前,物联网技术拥有非常显著的商业价值,因此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高度重视。窄带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进展,是建立在面向长距离、低速率、低功耗和多终端业务的技术基础之上开发研究的,其基础原理是基于窄带技术标准的快速处理协议的接入基础之上进行的。窄带物联网其实是一个基于物联通讯技术的技术,利用高速率的视频监控技术,将中速率的智能数据传输和连接终端,实现至少约物联网连接占三分之二的连接需求。窄带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是在未来网络的组网中进行彻底的融合,将蕾丝于物体潜入窄带的数据卡,实现集合的通讯模块的功能。比较有难度的就是其协议需要实现速率的合理选择,在基站的建设上需要支持电话和微信的高带宽需求,同时也要支持物联的频谱资源应用。从技术层面看,解决物联网的覆盖深度,也是需要能够借助基站,使用单电池的多年应用,甚至可以达到5-10年的应用,是能够有效解决窄带物联网成本的终端需求。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量产规模是有限的,能够解决模组价格的技术成本,可以考虑监控通信终端的设置,并且结合纳入升级和试点的标准。

三、市场趋势

今后做窄带物联网已经可以不再需要复杂的组网过程,可以通过在融合整体的移动通信技术的过程中,建设更加能够适应多元化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组合一个更加具有广域特点的局域网,就可以有使用基站的覆盖房难喝角度,解决更多的功能性问题。选择巨大基数的来按揭终端喝数量级别,建立使用于多个窄屏的接入终端。在窄带物联网的扇区设置中,我们可以安排十万个物联终端进行连接,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确实需要并且能够接入数量的问题,这个精确的技术属性确定,是未来物联网技术所需要做到的实际工作内容之一。在进行窄带物联网开发的过程中,最有市场前景的就是产业链的两头,对于设备制造和模块的通信增长,可以带来潜在的经济利润。另外,在平台运营的运营商而言,构建完善的支撑系统来帮助用户进行智能化管理,在对于物联中戴安的爆发式增长的时候,选择合理的计费和统计方式,就可以对网络发展带来更好的商机。

四、结束语

窄带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渐接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具有更低成本的网络连接技术,已经潜移默化的增加了流量利用的空间,不仅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连接可能,而且还可以为物联网的运营商带来更多的计费模式,窄带物联网是可以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给人们带来个性化连接服务的基础,而且可以为客户节省不必要的连接成本,从而必然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研究窄带物联网的技术基础,实际上就是希望能够结合更多盈利模式,为市场发展和不同客户提供服务、并促进运营商获利的双赢过程。

参考文献

[1]许剑剑,梅杰,ZulfiqarHussainPathan,曾剑秋.物联网发展驱动因素分析与前景初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52-57.

[2]廖睿祺.思科物联网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3]苏美文.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

篇2

基于政策的支持以及向好的市场前景、巨大的发展潜力,农村市场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一片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蓝海。

一、农村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性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金融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传统金融解决缓慢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恰好以其“快速”的特点予以弥补。因此农村市场对互联网金融具有极大的需求性。

(一)传统金融金融机构在农村成本高、覆盖率低,需要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在农村,金融机构设置的网点大都在县级地区。农民存钱、取钱、汇款,还要专程跑到县城,十分不便。而互联网金融天生具备普惠属性和跨越地理鸿沟的能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金融下乡将极大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高对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农村存在三难现象:借款贷款难、买好东西难、赚钱难,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改变这一现状

多年以来,农村都有相当一部分涉农贷款需求未被满足,关键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户信息在央行征信系统中的缺失。同时,农户也缺乏传统金融机构放贷所必需的可抵押资产,导致银行很难把钱放心借给农民。但农民在农业生产、添置房产、婚丧嫁娶时,又有借款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信贷模式以及P2P贷款模式可以帮助农民缓解贷款难这一困境。

农村不缺资源、项目,也不缺市场,但是缺乏供、需的有效衔接,因而出现了买难、卖难的现象。物联网、电商平台、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及销售成本,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市场供、需信息的不对称。

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电商交易额达1800亿元。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支付支撑。只有具备成熟、稳定、安全的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才能在农村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从而真正解决农村买难、卖难的困境。

(三)在农村,依旧是以农信社为主体垄断性的竞争局面,需要借助互联网金融打破此格局

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竞争仍不充分,以农信社为主体垄断性的竞争局面并没有被打破。此外,服务空白也非常突出,很多中低收入者、贫困群体还未能平等享用到金融服务。如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机构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大互联网金融巨头切入农村市场后,必将带来农村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打破以农信社为主体的垄断性竞争局面,提升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在农村市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有利条件

(一)新时代的农民思想新潮,乐于接受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事物

新一代的农民大多为80后,接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思想新潮,乐于尝试、接触新兴事物,对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蚂蚁金服日前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新增的农村余额宝用户就超过2000万,并因此增收7亿元。可见,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已经具备了广大而良好的客户基础。

(二)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宽带下乡”、“信息下乡”、“三网融合”等工程加速了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络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

随着技术的进步及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步健全,广大农村居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逐步提高。而互联网技术在农村扎根,对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普惠程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又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普惠金融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前期影响。

(三)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日益互联网化,农村网民众多,益于互联网金融的推进

如今,网络已成为农户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大潮正加速渗透进传统的农业生产、营销、服务、金融和生活领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仅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

总之,农民的生产、生活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互联网的使用也越来越娴熟。而互联网金融恰恰要依托于民众对互联网的熟悉和使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互联网化奠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软件”基础,无疑极大的有益于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推进。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困境;对策

一、生态农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1.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压力大

生态农业生产对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生产环境约束趋紧直接影响并制约生态农业发展。不正视农业的环境治理,整体上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导致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已经主要不是人口的压力,而是农业生产方式、农村人口结构和农村产业发展和转型所导致的。由于工业发展中对于环境承载能力的透支,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代价,重金属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在产量至上理念的推动下,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耕地及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禽畜养殖业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农业生产的排放物已经成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现实的挑战。生产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亟待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复,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逐利冲动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相对于工业生产而言,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自然灾害、天气、病虫害等不确定风险的影响,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工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程度高,信息透明度好,相对更容易进行质量追责。农产品的生产供给者数量众多、来源分散,流通环节中的加工、储存、运输、分销等环节均存在安全风险,对农产品质量无从追溯或追溯成本过高。逐利思想的诱导和市场秩序的缺失,致使一些急功近利的生产者竭泽而渔。生态农产品生产标准严格,但实际操作中监管存在漏洞,经销商随意标注生态标识等违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处置。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秩序不规范叠加,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破解信息不对称亟待整治认证领域乱象,打击假冒生态农产品,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增强交易信任。

3.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

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是提高农业安全水平的关键。投资现代生态农业投入的资金大、成本高,投资回报速度较慢。只有当生态农产品能够得到足够的回报,农业从业人员才有积极性恪守生态农产品的严格要求。生态农产品定价面临顾客的购买欲望与价格之间的反差,虽然消费者都想享用优质农产品,但面对相对较高的成本和售价,部分人群只能是望而却步,市场前景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需要细分市场精准定价。生态农产品如果定位于高端农产品,高端消费者为了食品更加安全,愿意也有能力花费更多的代价。但仅仅面向高端收入群体,受众面较小,市场前景不宽。如果定位于中高端农产品,必须将规模做大才能保证投资收益。部分农产品价格涨跌频次高、波动幅度大,分散生产的农户在承担价格风险上缺乏避险手段。

4.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

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巨大、种类繁复,数量众多、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风险承受能力弱,面对市场缺乏议价能力,被迫依靠低廉的价格和粗放的产量谋求生存空间。农产品重要特性之一是“盲点商品”,仅从外观很难判断其质量高低,市场上既有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情况,也有鱼目混珠投机取巧的现象。销售者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而缺乏议价能力的农民只得以量取胜。数量至上影响下的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抗生素与食物添加剂的滥用,工业化原料、准工业化原料等诸多种类的东西,披着增加产量的科学外衣出现在农业各个生产环节。一些地方出现生产上的“一家两制”双重标准现象,不同用途的农产品采用不同的方式生产,用于出售的首要标准是高产,用于自己吃的首要标准才是安全。

二、生态农业改革的路径探索

1.强化科技支撑,锻造动力引擎

以科技创新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和重大技术推广,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使用更少剂量的化学农药和肥料,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实施综合的农场管理。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院所、大学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生态农业选址在土壤质量、灌溉水源、环境空气等方面必须符合安全标准,加强农业用药安全管理,减少化肥使用量,即使牺牲产品的品相和产量也要保证符合生态标准。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武装生态农业生产。推广3G智慧农业物联网远程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利用云计算等新手段将互联网从桌面延伸到田野,实现农业生产与大数据智能衔接。以优质种苗产业化开发、推广温室智能系统、工厂化水产养殖、现代设施化畜禽养殖为手段,有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根据农民培育需求变化,调整培育对象和培育内容。侧重培育需求更强烈的新型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在做好传统农业生产培育的同时,加强农业产前和产后的培育,增加农产品销售、管理、品牌建设等针对性较强的培育内容。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使其增强抗风险能力。

2.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农业品牌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莱瑞莱特指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占有统治地位的品牌。”随着产能过剩的凸显,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企业经营策略从重视生产到重视营销,再到重视品牌建设不断演进,力图从众多的供应商中脱颖而出。品牌是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对消费者的承诺,消费者的认同是品牌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品牌有助于建立质量安全与信誉管理的载体和约束机制,可以减少搜寻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品牌产生的溢价效应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生态农产品应具有与其他同类商品的明显差别和鲜明特征,正是这种差异性将这些产品与同类商品在消费市场中区分开来。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为满足顾客需求,重视顾客需求调研,掌握和引领顾客需求,企业才能找到进步之阶。随着消费层次的提升,人们的消费心理有所改变,从单纯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向更加关注商品包含的情感价值、美誉度等。新品牌主要关注品牌创建,求新求变以形成品牌资产,老品牌主要关注品牌维护,延续消费者对老品牌的正面回忆和情感。

3.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农民增收能力

建立和完善市场利益分配机制的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生态农业必须使农户得到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推广和发展。农业增效仅依靠土地流转增加规模化程度是难以实现的。农民增收不仅取决于产量增加,更取决于价格形成及其背后的市场力量对比。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仍然是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说明大规模集中经营并不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障碍的万能灵药。解决分散生产与庞大市场对接风险的精髓在于,如何以社会化服务为中介帮助农民顺利进入市场,如何建立符合多元主体意愿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农民的议价能力需要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台湾、韩国、日本等东亚农业发展模式限制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目的在于侧重保护农民的收益。在适度规模农户和小农户的现实基础上,以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市场对接、安排生产、提供技术和金融服务,农民合作组织可以从农民急需的生产服务项目入手,提供机耕、供种、灌溉、植保、收割、储运、分拣、保鲜等服务,发挥规模优势获取一定的盈利空间。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通过农民组织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掘农村社会资本熟稔的潜力,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农业农村。

4.丰富营销渠道,拓展盈利空间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是市场而不是企业。囿于生产标准的严苛要求,生态农业存在产量较低、耗时较长、成本较高、销售渠道狭小等问题。资本为了逐利进入农业,需要通过销售实现优质优价,获得预期的回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业态,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建设公益性的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为生态农产品提供便捷的流通平台。采用直销、直供的方式,将农产品销售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节省流通费用。推行农产品直接进社区的方式,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关系。促进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稳定销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锁定消费人群。以国际市场带动国内生态农产品销售,按照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标准生产和销售优质农产品,没有农业国际化就没有农业市场化,也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通过电子商务开拓生态农产品市场,借助网络平台把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展现给消费者,提升产品的透明度和知名度,使消费者更方便的了解产品信息,增强消费者信心。

篇4

1.资源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

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现辖三县三区,36个乡镇。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228.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4.34万人。全市土地面积4042平方公里,全市土地类型多样,山、水、平原兼备,拥有耕地面积187万亩,可养水面51万亩,林业用地88万亩。气侯温和,雨量充沛。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多种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市成为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绝大部分消费者希望能购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我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发展迅猛,截止目前,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37家、认证品种84个、产地监测面积15800.3公顷、核准产量108384吨,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3家,认证品种42个,产地监测面积338565.5亩,核准产量128883吨。

2.政府推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关系到农业经济效业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更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市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关心支持下,我市从多方面入手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提高我市农产品档次,增强我市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马发[2009]11号)、《关于印发促进产业转移若干政策的通知》(马发[2012]1号)(暂行),对获“三品”认证企业、各级标准化项目实施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工作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

二、现状

1.抓产地保护,净化生产环境

首先是逐年分区域开展产地环境动态监测,先优势农产品产区、特色农产品产区,再到一般农产品产区,基本可实现产地环境动态监测五年一循环,为建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是建立产地监控和评价机制,监控农产品产地安全,消除环境污染。再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措施,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奠定环境基础。如在水产养殖业,坚持“以鱼养水、以水养渔”的生态理念,大力推广“种草、投螺、配养、稀放”的水产生态养殖模式,提高了饵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农业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了渔药的使用量,保护和改善了水体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赢。在种植业,大力推进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专业化防治模式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药、肥料使用量,提高农药、肥料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保环境。

2.抓投入品管理,严控生产源头

一是以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兽药为重点,加大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力度,保障农资产品质量。2012年全市共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1736家次,出动执法人员5042人次。查处案件23起,涉案货值14.09万元,罚款5.6万元。结合市场检查,开展农资产品例行检测,实行检测结果与依法查处有效衔接,2012年全市共抽检农资样品203个,其中,农药85个、肥料70个、饲料48个,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47%、82.86%、100%。对不合格肥料经营者进行了处罚。二是开展小农资店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评价工作,创建放心农资店。按照证照合法齐全、管理制度规范、具备生产经营条件、依法诚信经营、商品明码标价、台帐记录健全、接受社会监督、科学为农服务等条件,对农资经营店进行综合评价,公示评价结果,引导广大农资经营者规范经营、诚信经营。同时,建立农资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农资企业进行登记存档,进行教育处罚或媒体曝光。三是创新农资经营服务方式,鼓励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经营服务等多种经营模式,严把农资产品质量关,保障农产品安全。同时,开展植保专业化服务,实行统一供药、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技术、统一检查防效、统一收取服务费的“五统一”服务。2012年全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103.1万亩次,比2011年递增84%。

3.抓农业标准化推广,规范生产过程

第一本着“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着重制定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操作类地方标准,尽可能做到生产全过程标准相互衔接,全覆盖、系列化、易操作。目前,全市共制定地方标准30多项,其中,省级标准3项。第二积极创建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优先在全市水产品、奶牛、蔬菜、水果四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指导督促建设主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做到有专门组织、有管理制度、有操作规程、有监督检测,并建立完整档案,实现质量可追溯。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标准化示范区82个,其中,国家级18个、省级28个、市级36个。第三鼓励争创品牌,提高产品档次。指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农业“三品”和名牌农产品,并加强认后监督管理,保护品牌声誉。

4.抓产品检测,保障消费安全

首先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市级监测为骨干、以县级监测为基础、以乡镇监测为补充、以企业自律性检测为主体的农产品检测体系。依托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卫生局等社会检测资源,创新市级检测运行模式,实现有效检测。其次突出重点单位、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开展检测工作,并注重定性检测与定量检测相结合,节约经费,扩大检测面和检测频率。第三方面注重发挥检测信息的作用,严格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引导消费,督促企业自律。2012年全市共抽检农产品样品8741份,其中,蔬菜、水果样品6470份、畜禽产品6128份(其中,生鲜乳7份)、水产品159份、粮食11份。抽检合格率除蔬菜、水果为99.98%,其它均为100%。

三、对策

1.强化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要强化协调管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监督管理工作。(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各级农业、新闻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氛围。(3)增加投入。农产品质量建设从标准的制定实施、检测机构的建立、例行检测工作的开展,到农业环境、投入品的整治等等都是公益性、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4)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今年计划建立市级农业物联网,利用农业物联网与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技术优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从生产到餐桌全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2.抓责任主体,强化企业自律

一是建立全市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档案,确定重点监管对象。二是及时加强对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的宣传培训,让他们知法、懂法、遵法,增强其第一责任主体意识。每年我们都组织对农产品、农资生产销售企业的质量管理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及“三品”认证监管等相关知识培训。三是加强监督管理,要求生产销售企业严格实施相关制度,并进行服务指导。如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种养大户是否建立农业投入品采购和使用记录台帐、是否按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是否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重点指导督查实施生产记录制度、自检制度、不合格农产品报告制度、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和进货记录制度的执行情况。四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单位”授牌活动。凡能自觉执行相关制度、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无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的单位给予授牌。

3.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

依据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加快制定适合我市推广应用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做到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到“十二五”末,力争制修订市级农林地方标准4项:《土鸡田间养殖技术操作规范》、《土鸡林间养殖技术操作规范》、《稻田培育幼蟹技术操作规范》、《蟹塘鳢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范》。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已初步建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骨干、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基础、市场(企业)检测点为网络,形成统一权威、分工明确、定位清楚的市、县(区)、市场(企业)三级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施对产地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有效检测,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市民消费安全。

4.抓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篇5

目前我国工业化已进入到从中后期到后期迈进的阶段。全球物流、电商物流、综合物流的叠加,让我国物流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显著提升。从2010到2030年是物流行业的凸显期。未来十多年,是整个国家物流业完成体系、优化结构、大规模国际化和由大变强的时期。

物流规模

目前,中国和美国已成为全球货物的双枢纽。全球物流的规模变化,带来目前全球经济中心向亚太转移,特别是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也非常迅速。无论铁路,还是高速公路,上升都非常快。目前1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已超过美国。中国高铁里程排全球第一。未来整个铁路里程,最终目标要达到20万以上的铁路里程。

网络零售占整个全社会的零售增额的10%,预测到2020年,网络零售占全社会零售16%,成长空间非常大。网络零售业目前中国已超越美国、日本、英国。

传统外贸年均增长不足10%,跨境电子商务却保持30%以上增速。我国20多万家小企业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做买卖,年交易额超2500亿美元。中国正和美国一起成为全球跨境电子商务的中心。在由互联网重塑的国际贸易格局当中,中国不仅抢得了先机,而且为贸易增长增加了新支点。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向中高转变,最近这几年,GDP平均增长率达7%。

2012年到2015年工业增长率连续下行,投资增长率也是连续下降。基础设施投资近期保持相对稳定,相对以外呈现较低水平,房地产投资,在2010年2月达到顶点,并已进入拐点。这意味着工业结构正在发生结构性调整。

与此同时,区域政策也进行了调整:更注重区域间的联动发展;更注重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协同发展,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更注重推进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发展,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更注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国土空间开发的科学性。

中国正在努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关键一点,就是以大城市为主导,中小城市相配套,到城乡一体的战略。目前我国每年的城镇化推进是0.9%。一个城市人的消费能力是农村人的3倍,所以城镇化推进也对物流业空间分布要求很高。

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将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GDP将在2030年达到占全球28%,成为全球第一。第二、三分别是美国和印度。

中国到2030年会成为全球贸易中心。我们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中国和日本,中国和德国,和印度、韩国的双边贸易会排全球前五位。这对中国国际物流前景非常大。另外对物流业影响非常大的,整个中产阶级群体,到2030年将会达到49亿人,这对物流业会提出更高要求。

参差不齐

中国将进入工业化后期,信息时代已经全面展开,全球竞争更加激烈,全球连接要求更高,全球创新更加活跃。

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物流业随着制造业发展,也迅速成为向世界第一物流运输大国迈进。其中有一匹黑马:快递。快递量2010年时是排世界第三,每天1000万件,而2014年我们一天的快递量达4500万,超过美国。

然而,中国目前尽管是物流大国,却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物流业整体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物流系统性综合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末端网络薄弱,基础设施结构短缺,现代化设施比较少。例如,仓储就是相对薄弱的,中国真正的现代化仓储仅15%,而美国仓储设备是中国的4倍。如果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贸易强国,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产品具有高品质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二是具备使产品走向世界的贸易体系、营销体系。目前制造业、农业、商贸、电商和物流这块联动能力不足,甚至成为瓶颈和短板。

同时,我国信息化也相对滞后,具有国际化不强,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弱等诸多问题。由于信息化不到位,很多供求信息无法快速、准确的送达至需求方。导致车辆利用率低下,行业内普遍存在车辆空驶、半空驶状态,中小物流企业生存能力前景堪忧。而信息壁垒同时导致价格不透明,运力企业利润空间过小等问题。

另外,没有统一的行业信息化标准出台也成为物流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各地、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战,独立运营。使得全国信息化建设进度参差不齐,无法统一。

何去何从

面对广阔的市场及目前物流业的诸多问题,未来我国物流业该如何发展?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物流业的诸多问题,可以预见我国物流业未来9大趋势为:向西、向下、020、移动化、生态圈化、融合、平台化、供应链化和高科技化。并根据此提出我国物流业总体发展思路:根据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国际国内、统筹城乡的要求,以“完善体系,优化网络,调整结构、整合资源、联动发展、一体化运作、价值创造、节能环保、惠及民生”为着力点,以更好的体制和政策为保障,构筑中国面向未来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

到2020年,物流服务体系应有较大完善。形成3-5家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国物流企业集团和全球供应链服务企业集团,拥有大批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中小物流企业群体。

到2030年,物流服务体系应达到全面完善的阶段。物流结构全面优化,物流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物流资源全面协同,物流国际竞争力全面增强,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改善,物流现代化全面进展,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全面体现。

到2050年之时,我国物流业发展应达到“无所不在,无所不备,无所不涵 ”的水平。

我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完善和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组织网络、运营网络、信息网络和供应链网络;着眼于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安全等,构建绿色物流和可持续供应链体系;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最新信息技术,实现安全、高效、灵敏、实时、可控、可视、人性化的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通过创新,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政府也在政策方面给予物流业大力的支持。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促进、推动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为企业降低税负,营造好的商业环境,建设统一市场。

物流企业间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渠道、营销、供应链等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由这些价值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或价值体系间的竞争,即商业模式的竞争。

可以说,21世纪企业想成功需达到两点:“创造稀缺、难以替代”。而对物流企业来说,需做好干线网络、支线网络、配送网络的布局,具备更高的流程,更强的创新能力,和不断持续改进的动态能力,这样才能在全球价值链当中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篇6

关键词:生鲜电商;O2O;活鲜宅配;传统电商模式

一、绪论

生鲜产品具有需求量大、毛利润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生鲜电商作为电子商务中一个新兴的领域,因而备受电商巨头青睐。但因生鲜产品不易保存、产品损耗率高等原因,国内学者对生鲜电商这个特殊的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生鲜电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仍不明朗,商业模式也正在探索之中,而且由于消费者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生鲜产品自身的独特特性,对普通民众而言通过网络购买生鲜产品的方式仍未普及,生鲜电商亟待推广。但随着生鲜电商的蓬勃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生鲜电商运营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选择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中比较特殊的生鲜电商为切入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的研究方式,对生鲜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国内生鲜电商O2O模式主要问题分析

1.生鲜电商O2O模式的内涵界定

O2O即Online to Offline,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O2O模式相对于传统电子商务模式来说,其最大的区别在于O2O模式是商家可以通过线上进行宣传推广,以实现吸引顾客进而帮助消费者完成消费决策进行网上购买的目的,使其通过线下实体进行体验、消费。

2.国内生鲜电商发展O2O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生鲜产品不易保存、产品损耗率高等原因,因此相比其他电商模式,生鲜电商O2O模式有四大优点。

第一,O2O模式将传统电商的线上优势和线下优势完美结合。既具备传统电商模式普遍具备的跨时空、无边界、海量信息的线上宣传优势,又具备可以在线下实体消费体验产品服务的优势,大大的提高了商家的可信度和成交量。

第二,配送成本低。生鲜具有不易保存、产品损耗率高的问题,单品冷链物流配送成本较高。生鲜O2O模式可以小区为单位在线下设立门店自提点进行集中配送,在方便客户提货的同时也缩短了配送时间、降低了配送成本。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部分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以提供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价格,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

第三,线下实体体验反馈效率高,可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消费者到线下实体进行体验消费后,可实时的将体验后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商家,商家针对消费者的意见可及时进行改进,以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增加用户黏性。

第四,消费者可快速完整地获取商家的商品信息和优惠活动,而且最主要的是其价格低廉、购买方便快捷,购物体验佳。

长远看来,生鲜O2O是一种既能满足消费者对生鲜产品品质的高要求,又能降低交易、配送成本的一种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配合,以最快的速度将最好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生鲜O2O是生鲜电商的一个重要出路。鉴于以上优势,生鲜电商选择O2O发展模式就成为其必然选择。

3.现阶段国内生鲜电商O2O模式的主要问题分析

生鲜电商行业被称为电商新蓝海,但同时也面临着生鲜产品缺乏标准化等缺陷,要保证它立足于电商市场并提高生鲜电商市场的占有率、渗透率,我们将面临哪些困难呢?

(1)生鲜产品缺乏标准化

由于生鲜产品其独特特性,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相、口感、甜度等指标难以清晰识别和划分等级,故其存在难以标准化的问题。而且,相比于线下购买时的精挑细选,消费者无法通过线上购买的过程获得充分的感知和认可,当实物和线上宣传产生偏差时会带来顾客满意度低等问题。

(2)无法做到全品类销售

由于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成本高昂、损耗率高等原因,所以多数商家只能通过销售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来分担成本。而客单价低的低端商品,则因成本较高的原因令商家敬而远之。生鲜电商商家无法做到全品类销售因而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也是目前生鲜O2O模式面临的一个难题。

(3)冷链物流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冷链物流存在着设备不足、设施陈旧、第三方物流发展落后、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以及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配送难等问题。冷链物流制约着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不完善的物流体系和基础设施导致物流成本高昂。生鲜产品的生产主体及其物流运作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冷链仓储的库存条件控制难度大,容易造成生鲜产品的变质。

(4)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不完善

生鲜产品不仅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易变质、易损耗等特点,而且涉及的产业链条也相对较为复杂。在产品流通过程中极易产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这就要求生鲜电商建立全产业链的监管体系,从产品的种植采摘源头到产品的配送实现全过程把控。然而目前的生鲜电商正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无法提供品牌质检报告和食品流通许可证存在着很大安全隐患。

三、“獐子岛”联手“京东”的生鲜电商O2O模式案例分析

1.獐子岛集团联手京东“活鲜宅配”兴起的背景

2014年4月26日,獐子岛与京东集团在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利用京东商城平台推广生鲜产品,由此獐子岛集团将联合京东商城全面布局O2O消费服务新平台。两方深度整合O2O垂直供应链,构建资源直供终端、原产地直面消费者的供应链平台。

据了解,上市公司獐子岛集团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京东集团为国内最大自营电商企业。双方的友好合作,预示着京东集团开始进军生鲜电商行业。生鲜O2O模式既简化了销售环节又节省时间、成本,将为消费者提供最经济最便捷的生鲜购买方式。

2.獐子岛集团生鲜电商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獐子岛集团联手京东集团发展生鲜电商O2O模式有以下优点:

(1)可减少流通环节,使消费者获得更优质的消费体验

新鲜度是判断生鲜产品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新鲜与否则主要取决于产品的配送时间。为此,京东通过O2O模式将线上线下融合,去除中间商,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原产地直达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将最优的产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给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消费体验。

(2)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带来价值

目前,京东在全国及同城配送方面的战略布局已初步完成。京东此次携手獐子岛集团发展生鲜电商O2O是一次模式上的革新,不同于当前行业内以较为主流的团购O2O模式。京东携手獐子岛打造的生鲜O2O模式,对“生鲜养殖商-水产批发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传统生鲜销售渠道进行了供应链优化,减少了中间商,构建了生鲜产品直达消费者的通路,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带来价值。

3.獐子岛集团生鲜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冷链物流成本高昂

发展生鲜电商的关键是拥有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高昂成本,让很多想要发展生鲜电商的企业望而却步。据统计,生鲜冷链物流成本是普通物流成本的两倍到三倍,所以迫于成本压力,全程冷链物流并不普及,更多的是半程冷链物流。即便如此,当前生鲜电商的冷链成本也占到销售额的四分之一以上。所以,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就是实现冷链物流规模化。

(2)环节复杂,供应链整合难度大

生鲜电商的运营涉及方方面面,管理与控制较为复杂,如进货、仓储、装配、物流、客户维护等环节都需层层把关。而生鲜产品的损耗随着配送时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为减少损耗,我们就必须建立更多的门店以缩短配送半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货源优质性与稳定性以及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等。

(3)用户忠诚度难提高

生鲜产品易变质、难保存、损耗大等特性,导致消费者很难建立起忠诚度。而配送时间、温度直接影响食品的口感、外观及新鲜程度,如若生鲜产品与客户预期不符会导致用户体验急剧变差。此外,消费者消费观念较为传统,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忠诚客户的培养需要长期用户体验积累,提高用户消费黏性,以稳定的货源和优质产品来消除客户的怀疑态度。

四、生鲜电商O2O的发展对策

1.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和基础设施

较为落后的冷链物流和仓储设备导致生鲜物流效率低以及冷链配送成本高等问题,阻碍了生鲜电子商务的发展。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和基础设施需要加大对对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配送基础设施投入,引进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并普及推广,实现生鲜产品信息化管理。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不仅降低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也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上为我国生鲜电子商务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生鲜电子商务企业可通过多渠道与可靠的生鲜产品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从生鲜产品源头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以保证供应渠道所提供的生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避免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3.建设O2O社区

O2O社区模式的建设是未来生鲜电子商务的主流趋势。线上线下相融合的O2O社区模式即通过线上完成支付购买,在线下实体店提货体验。生鲜电商商家可按地区划分签约实体提货点,消费者可凭提货码到线下实体提货点提货。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实现消费者取货时间上的自由,也可以降低配送成本优惠消费者,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

五、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开始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技术,互联网经济正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向发展。对于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者们来说,我国生鲜农产品行业的O2O电子商务领域仍是一片蓝海,是一个新兴并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战略选择。电子商务模式O2O模式,是电子商务经营发展的一个趋势。生鲜电商O2O模式的应用将会及时给各方带来收益,这种多赢是巨大的,将为价值链上各方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虽然,生鲜电商物流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存在冷链物流体系和基础设施落后、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不完善等许多问题。长远来看,做好O2O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必然是生鲜电商的一个重要出路。并通过獐子岛集团携手京东实例进一步对生鲜电商O2O模式进行探讨论证。最后为发展生鲜电子商务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只要科学定位、不断创新、逐步完善冷链物流,生鲜电商将与物流、农产品标准化相互促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在文章的结尾笔者对未来生鲜电商的发展进行展望。我们必须加快对冷链物流体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以及建设O2O社区平台,以促进生鲜电商O2O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片蓝海,生鲜电商发展将越发成熟,成为未来互联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欧伟强,沈庆琼.我国生鲜电商O2O模式发展探析[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42-45.

[2]宫谈飞,张良,毕建平,班慧.国内外生鲜电商运营模式分析与启示[J]. 商场现代化,2014,27:27-30.

篇7

关键词 物联网;唐芯一号;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45-04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核心技术的突破,陕西目前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2009年由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亮相博览会,作为包括无线传感网(WSN)、无线个域网(WPAN)、有源RFID、短距离无线互联系统等在内的物联网产业链上的技术核心,“唐芯一号”是中国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物联网名符其实的“中国芯”。

“唐芯一号”的问世,突破了我国射频电路、模数混合电路、超低功耗等集成电路的设计、验证和测试技术瓶颈,是我国第一颗2.4GHz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这对于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及应用、争取自主知识产权和占领物联网国际制高点意义重大。据了解,低功耗射频片上系统芯片的设计和研发难度非常大,此前只有美国和北欧少数公司拥有类似的产品,射频芯片一直被业界视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物联网研究发展现状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世界各国正在加紧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力争在新一轮信息产业的革命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美国国防部在2000年时就把传感网定为五大国防建设领域之一,奥巴马上台后,更是把物联网研究提上了新的日程。欧洲物联网大会于2008年在法国召开,其重要议题包括未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挑战,物联网的隐私权等内容。日本政府最近也出台了数字创新项目——ICT鸠山计划行动大纲,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等也加快部署了下一代网络技术实施的步伐,与物联网相关的全球信息化工作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

物联网应用非常广泛,比较典型的有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医疗健康、公共安全、智能消防、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有研究机构预计,这一技术将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预计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为了在第三波世界信息产业浪潮中能与世界一流的国家在技术上同步,中国也非常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开始研究传感网;2009年8月,总理在考察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要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网中心,发展物联网。同年11月在首都科技界大会再次提出发展物联网,各地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纷纷成立物联网联盟。2009年11月1日,北京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40余家机构共同参与,联盟计划未来3年,使北京中关村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中心。武汉于2010年4月25日,在东湖开发区提出创建“智慧光谷”,其他省市区也纷纷成立物联网联盟,如广东、杭州、成都、河南、陕西、上海、无锡等。“感知中国”物联网联盟于2010年6月26日在无锡成立,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60多家单位自愿缔结,以期共同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陕西省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其“十二五”规划已把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来推进。2010年8月,陕西省物联网实验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主要开展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2011年4月6日,省政府又批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陕西省物联网示范园”,同时,与陕西烽火通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共建“国家级物联网应用产业园”。

在应用方面,上海率先在浦东国际机场和世博园区建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物联网技术系统,并于2010年4月出台了《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方案基于上海发展物联网良好的产业基础,规划了上海发展物联网的目标、发展重点、建立示范工程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北京市近年来在城市交通、市政市容管理、水务、环保、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化监测与管理,为全面建设智能北京、感知北京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厦门市作为全国首个TD“无线城市”,在智能城市的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很大空间。具有射频识别(RFID)功能的西安世园会门票,使世园游客切身体会到了以RFID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魅力。

二、陕西省发展物联网的优势分析

(一)人力资源丰富

陕西省是国内开展物联网研究较早的省市之一,物联网的研究需要大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各类型人才。陕西的人才力量、科研力量和众多高科技企业,决定了发展物联网产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传感器、导航控制、加速度、光学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研发人才,科技综合实力雄厚。同时,陕西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都会培养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其中仅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在光学传感器方面每年就会培养几十名博士生,西北工业大学还将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据统计,全省物联网相关专业实用型人才近1万多名,所有这些都为物联网的推广与应用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研发优势明显

陕西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排名靠前,具有较为雄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开发能力。西安交大在传感器故障诊断方面、西工大在导航控制方面、长安大学在运输遥测管理方面、西安科技大学在煤矿传感安全监测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和雄厚的研发基础。传感器是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有众多的航空航天、兵器研究所和众多民营高科技企业,在传感器技术方面优势突出。其中,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航天44所的陕西电器研究所、西安中星测控、西安飞秒光电、西光厂、宝鸡秦明集团麦克传感器有限公司、宝鸡秦川测控科技公司、陕西宝城航空仪表公司等数家企业,在全国不同种类传感器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唐芯一号”的成功研制表明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不错的突破。同时,西安西谷微功率数据有限公司是国内2.4G有源RFID国家标准及2.4G RTLS实时定位系统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在煤炭、石油、电力、水利、地质等行业领域,陕西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原始开发能力居全国首位,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

(三)产业基础雄厚

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陕西省物联网相关的企业大约510多家,实现收入346亿,其中传感器相关厂家70家,实现收入23亿元,系统集成企业96家,实现收入68亿元,应用软件企业340家,实现收入122亿元,网络运营商共4家,实现收73亿元。在通信设备和网络运营领域,聚集了中兴、华为、大唐电信、西电捷通等大批优秀企业。在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唐芯一号”是物联网最关键、最核心、最上游的芯片技术,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同时,西安优势微电子有限公司参与了物联网产业国家标准制定,在行业规则制定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对陕西抢占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领地具有实际意义。在应用领域,西安中星测控的惯性、压力传感器及无线压力传感器在业界影响较大,陕鼓动力的感知工业远程诊断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计的铁路车自动识别系统技术也非常成熟。还有众多的无线网络、系统设备和系统应用企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三、陕西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统筹规划不够

物联网产业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需要跨地区合作、跨行业协作,这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或一个区域所能担当的,需要各地政府统筹规划,加以引导。陕西物联网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商业盈利模式尚不明确,市场需求不足,很多企业不愿投入资金用于基础性研发工作,此时,政府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陕西省政府虽然也在积极筹划物联网产业的战略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在产业引导,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在这方面,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它们通过调研后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本地区物联网产业有序快速发展。

(二)关键技术缺乏

物联网需要从核心技术研发做起,传感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之一,而传感技术的核心在国外,国内传感器80%依靠进口,每年的费用超过进口石油的费用。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江苏无锡大大领先国内其他城市,无锡定位于中国传感技术中心,集中研发传感网智能技术,并联合美国及国内其他机构发起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以期掌握物联网产业的话语权。

(三)规模化应用不足

虽然陕西省物联网有一些基础应用,如西安大唐电信有限公司研究的“感知矿山”项目可以实现对矿区的人员、设备、环境进行全面监控,但“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大规模行业应用不足。物联网应用多是特定行业的封闭应用,信息的管理和互联局限在较为有限的行业或企业内,没有形成真正的物物互联。同时,这些应用有着自己的协议、标准和平台,自成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出物联网的优势。受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制约,读写器和电子化产品标签价格居高不下,如射频标签价格根据标签种类和应用价格从30美分到50美分不等,最便宜的标签也在20美分以上。这显然无法应用于价值较低的单件商品,进而限制了大规模的应用,物联网的推广应用需要各个行业和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其价值,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链不完善

物联网的产业链构成复杂,涉及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最终用户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举足轻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呈现“中间强,两头弱”的特征,如下图。上游产业一直是产业链的咽喉,而陕西在传感器方面的核心技术还有待于提高。由于物联网产业化应用推广不足,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物联网运营商也没有发展起来,用户对物联网的认知还普遍缺乏,导致对物联网相关的产品需求不足,企业参与度不高,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四、陕西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陕西省物联网产业虽然有着较好的人才、研发和产业优势,但政府在人才激励、政策扶持等方面出台相关规划和鼓励物联网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还远远不够。面对迅速扩大的应用市场,以及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陕西省要以“唐芯一号”的成功研制为契机,以“立足现状、统筹规划、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为基本原则,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把握主动,进一步规划引导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一)政府相关组织机构要高度重视

2011年3月,陕西省制定了《陕西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陕西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区域优势,有所侧重发展物联网产业,与当地原有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核心技术开发、标准制定等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支持。成立物联网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科技人员进行物联网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相关研发企业进行政策性补贴。由政府出面,联合物联网上下游核心企业、高校院所,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或协会,使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能够开展交流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到发展“智慧长安”的物联网项目中,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力争实现“十二五”物联网产业达到1500亿元的目标。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物联网需要大量高端研发人才,陕西虽然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但人才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大学生和海归人士在陕创业,制定股权激励等扶持政策,聚集一批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和研发机构。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开设相关专业,依托大学已有办学条件,扩大学位点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加快物联网领域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招收物联网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以解决相关行业高端人才的需要。

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制定人才奖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攻克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权。

(三)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产业示范园

陕西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大唐电信、陕西烽火集团、航天504所等单位,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医药配送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实际的应用平台,促进物联网研发机构与该区的无缝对接,为物联网研发找到应用路径,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聚集效应,实现陕西物联网产业的领先地位。在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实施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一批示范工程,形成成熟的物联网行业应用和公众应用运营模式,着力打造西安物联网产业创新基地、西安数据服务产业区、宝鸡智能化传感器产业区、汉中航空及民用传感器产业区等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物联网产业园。

(四)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虽然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相关产业和企业参与意愿较强,但整个行业还缺乏一个成熟的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加快物联网的发展,关键是要真正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核心。让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环节和企业都从中受益,加强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提高产业链相融与资源共享。目前,陕西物联网产业整体分割现象严重,不利于资源共享,应加快构建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为关键环节的物联网集成创新产业链,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是一个较好的路径,即以物联网通信网络运营商为组织者,针对目标市场寻找价值定位,实现内外资源的整合,建立起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的价值网络商业模式。该模式的设计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能够调动最终用户的积极性,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篇8

关键词:物联网;仓储安全;智能物流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635-02

物联网的概念正式提出于2005年,它可以被认为是物物相连的智能互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可以将任何人或物按照特定协议的约定连接起来,并进行通讯和数据交换的一种网络,是互联网的延伸。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应用到了生产生活中,其应用遍及物流管理、智能交通、工业监控、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中国电信开发的“农作物温室综合监控系统”已经在湖南农科院下属的良种果茶培育繁殖中心进行了实际应用。江苏省无锡市90%的出租车已安装了“出租车辆智能调度管理系统”,通过定位空载出租车和市民的位置,提供免费的“叫车”服务,既提高了出租车载客率,又方便了市民出行。北京、黑龙江、海南等省份也开展了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智能电网等领域的试点应用。

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服饰性强,高温、高压操作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此外,化工企业的生产原料和成品的仓储和运输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发生泄漏,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结合化工企业的特点和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如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势必能够创造出更强大的新型化工企业,形成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1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核心技术

物联网系统一般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

感知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量传感器、RFID标签、摄像头等数据采集设备随时随地进行数据采集和获取。感知层所涉及的核心技术是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

网络层是建立在现有移动通讯网和物联网的基础上。将各种接入设备与原有网络相连,从而实现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网络层同时包括信息的存储及对数据的管理和处理的功能。因此,网络层的核心技术除了包括网络通讯技术以外,还包括有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识别技术等。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应用层提供了数据基础。

应用层的主要任务是将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应用需要,形成各类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构建智能化的行业应用。

2 物联网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结合化工企业的特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安全监控

化工企业生产涉及物料种类多、性质差异大,各种原料、中间件和成品的闪点、爆炸极限、熔点或凝固点、沸点、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光稳定性等都会仓储环境和生产环境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物料的毒性、腐蚀性,对人体的毒害,在空气中的允许浓度等也会影响生产和人员安全。

传统的化工企业中,虽然也安装有测量温湿度、粉尘、气体浓度等环境因素的传感器,但往往需要人工巡检、记录,并定期通过纸质文档或电子文档汇总上报。这样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一旦发生危险情况不但不能及时上报而且会对相关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应用物理网技术后,通过安装监测环境的智能传感器对环境参数进行自动采集,并通过网络及时传递到安全监控中心和管理人员手机终端,一旦发生异常,立即报警。环境数据的自动采集在大大节约了人力的同时,还有效底保证了生产过程的安全,避免了灾害的发生。在化工企业中往往会有存放危险品的仓储区域,进入这些区域的人员应该穿戴专业的防护设备。为避免其他人员误入或者管理人员未穿防护设备擅自进入危险区域。可以这些安装红外摄像头,并运用视频识别技术对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识别,实现非法入侵报警。

2.2 智能物流

化工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成品由于其特殊性,往往需要专门的运输设备。在运输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泄露,将会对公共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运用物理网技术,可以给每辆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贴上RFID标签,把产品的名称、品种、数量、批次、生产者信息及其他必要的内容存储在RFID标签中。通过GPS车辆跟踪系统,车辆何时从何处出发、何时到达何处都可记录在案,并发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持终端。一旦车辆发生事故立即报告指挥中心,便于及时开展救援。另外,利用RFID还可以实现仓库的快速盘点,帮助管理人员随时了解仓库里产品的状况。

2.3 智能决策

物联网运用于化工企业需要建立“企业生产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将传感器、RFID标签、摄像头等感知设备自动采集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到该平台。各个车间的机械运转、气体、粉尘等环境参数,物资材料日消耗、现场隐患排查整改、产品发运等信息以及各类日报表,均动态实时地显示在监控屏上。平台还运用云计算技术和专家系统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和统计报表功能。同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不同的数据信息推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持终端上。除此之外,运用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原材料消耗数量的自动统计、耗能自能检测、生产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呼叫、人员识别与考勤管理等功能,使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真正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3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是未来IT发展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更便捷、更智能的模式。加快物联网在化工企业的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产业化实施,必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朱洪波,杨龙祥,朱琦. 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 俞文俊,凌志浩.一种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J].自动化仪表, 2011(8).

[3] 兰勇,张博.基于Internet的物联网系统中设备互联和实时在线技术[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1(6).

篇9

关键词:智能建筑 信息技术 3A系统 宜居城市

1. 引言

智能建筑的概念起源于1984年美国哈特福德 (Hartford)市建成的城市广场(第一幢智能大厦)。中国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但迅猛发展的势头令世人瞩目。北京发展大厦可谓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随后建成了上海金贸大厦(88F)、深圳地王大厦(81F)、广州中信大厦(80F)、南京金鹰国际商城(58F)等一批较高程度智能大厦。据不完全统计,至2001年底,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2300幢。目前在建的智能建筑大厦已转向大型公共建筑,如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如深圳图书馆和艺术中心,总投入约16亿元,智能系统占1亿元左右。外刊预测,21世纪世界一半以上智能化建筑将兴建在中国。

建筑物的4个基本要素是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智能建筑是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人性化环境空间。

当今世界,以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水平发展迅猛。将成熟和高度智能化的4C技术综合应用于建筑物,可以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控制中心,依托方便、快捷、高效的互联网、物联网系统实现建筑设备、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现代社会,业主、财产管理者对诸如费用开支、节能环保、生活便捷、环境舒适、商务隐秘、人身安全等方面越来越高的“宜居”要求使得智能建筑“生逢其时”,而建设绿色GDP、实现可持续发展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为智能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2.1 智能建筑的优势

2.1.1 智能建筑创造了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生存环境

智能建筑首先强调确保安全和健康,机房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将消防监控系统、烟感系统、自动喷淋系统及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实现消防监控和动作的智能化;通过中心机房搭载中央空调系统、空气监控系统及自动消毒系统,能监测出空气中有害污染物的含量,并自动消毒。

舒适度方面,机房智能控制系统搭载室内温度、湿度、照度监控和调节系统,可选择性地实现室内环境的人性化调节和自动调节,甚至能对背景色彩、噪声和味道进行控制,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较之传统的控制系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1.2 智能建筑更加节能

我们居住的房屋,空调、照明和家电系统的能耗很大,约占家庭总能耗低70%,而智能建筑通过计算机控制和处理,智能区分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和大气冷(热)量调节室内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根据国外相关数据,智能建筑可比常规建筑节能30%左右。

2.1.3 智能建筑能满足用户多种环境功能的要求

常规建筑是根据事先给定的环境功能进行建筑和结构设计。智能建筑要求结构设计除支持3A功能(建筑设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外,必须是开放式、大跨度框架结构,允许用户迅速而方便地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重新规划建筑平面。室内通信与电力供应具有很大灵活性,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在室内可分布多种标准化的强、弱电插座,只要根据要求改变跳接线,可以快速改变插座功能。这种设计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多种环境功能的要求,实现建筑物的多用途化。

2.1.4 智能建筑具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和工作条件

通过便捷的互联网、物联网终端,用户足不出户就可借助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音像邮件、电视会议、自动记录等多种手段及时获取国际金融和科技情报,实现信息检索和统计分析,甚至借助云端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存储。先进的通信手段为业主提供了便宜、快捷的工作环境。

2.2 智能建筑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根据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建筑智能化结构是由三大系统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信自动化系统(CAS);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实施的子系统包括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电话交换机、机房工程、监控系统、防盗报警、公共广播、门禁系统、楼宇对讲、一卡通、停车管理、消防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等。所有这些系统的有效运行无一不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关键信息技术领域有了可喜的突破。

近年来我国微电子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成功开发出863众志、龙芯等CPU;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也有所突破,在国际上独立提出并实现了优于现有其它结构性能的40Gb/sDFB+EA(带电吸收的分布反馈激光器)和SOA+EA(带电吸收的半导体光放大器)。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可调谐长波长探测器;在全固态激光器技术方面,我国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紫外六倍频全固态激光器和宽调谐全固态激光器;

我国近年来在高端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现了神威、银河、曙光、深腾等知名产品。在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的排名中,2004年曙光4000A排名第10,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软件方面,中文处理软件保持国际领先,我们自行开发了服务器操作系统,实现了桌面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今后电子政务的推开和开放源代码将为我国软件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中国已开展了NGI(下一代互联网)和NGN(下一代网络)的研究和试验,其中最重要的是CNGI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该项目已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IPv6试验网。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密码理论、密码算法、安全协议、网络安全和信息隐藏等技术发展很快。我国专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比如被国际同行称之为“肖-Massey定理”的相关免疫布尔函数的频谱特征。我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Hash函数的方法―――比特跟踪方法,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内电子政务市场,国产PKI系统已占主流。

中国有用户规模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由中国提议并得到国际电信联盟(ITU)和3G标准化组织3GPP通过的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成为国际3G三大主流标准之一。

无线通信技术方面,我国提出的WAPI(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性能上优于802.11i国际标准。此外,我国提出的SCDMA技术以其优良的性能价格比领先于其他无线接入技术,成为我国农村“村通工程”的首选方式。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我国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的推广获得了国际大学奖和企业奖,农业信息化示范系统及其应用获得了联合国的奖励。我国开发了“用于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系统结构和通信规范”,被列入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工业自动化的现场总线领域有了国际认可的核心技术。

尽管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总体水平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也正以令世人惊叹声态势飞速发展,且正在渗透到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的应用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新型城镇化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更离不开智能建筑的大力发展。

3.发展智能建筑为建设宜居城市“保驾护航”

3.1 建设宜居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且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之后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我国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同年7月,国务院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地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宜居城市至此成为我国新的城市理念。建设部科技司2007年5月通过《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以来,很多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通过争创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城市品牌,营造更好的创业与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由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大部分构成。在总分一百分中,生态环境指标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城市住房、市政设施和城市交通,体现宜居城市易居、逸居、康居、安居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的生态系统福泽子孙,而发展智能建筑的目标之一就是建造更加环保、节能的房屋,创造更加美好、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更好地适应了发展需求。

3.2 智能建筑能更好的满足宜居城市关于公共安全和生活便宜度需求

公共安全和生活便宜度是宜居城市评价标准中重要的两个指标,智能建筑完善的安防、监控、报警和物业管理系统为小区的公共安全提供了物质和管理保障,智能建筑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建设的职能管理系统可以根据环境和住户需要及时调整各动作设备,更加方便、快捷、节能地提供服务。

由于我国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提高到4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在这期间利益重新分配,新旧观念相互碰撞,社会结构将发生剧烈变动,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而现代犯罪的特点大大增强了犯罪行为在时间上的突然性,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和手段上的对抗性,向传统的社会公共安全工作提出了挑战,对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年,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且呈现出高智商化、年轻化、集团化的特性,这也为小区的安防提出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的安防系统较之普通小区要求高的多,其物业登记管理制度完善、信息管理和交换系统完善、安防保卫系统完善、监控无盲点与报警联动,为小区公共安全提供了根本保障。

智能建筑小区的智能控制系统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不但为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提供了高效保证,更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及时、方便、周到和低成本的服务(例如智能家电控制系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4.结论

《2013-2017年中国智能建筑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建筑业产值持续增长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该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后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态势发展,2012年市场规模已达861亿元。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远低于美国的70%和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篇10

3W咖啡――成就一个圈子的梦想

2013年互联网金融正如火如荼席卷的时候,作为舶来品的众筹在中国大地上寻找着他本土化的运营模式。作为休闲和创意文化的咖啡馆,由于投入低,市场增值空间大,很快成为众筹的“如意郎君”,一时间,众筹咖啡厅乳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多数咖啡厅最终因为管理不善或者持续亏损,最终未能逃过昙花一现便销声匿迹的命运。而3W咖啡却能幸免于难,成为在众筹咖啡厅领域最后的勇士。

2010年11月底,互联网分析师工作的许单单在张罗年底聚会的时候提议搞个互联网自己的圈子,提议立马得到大家的响应,通过QQ群和微博消息之后,很快就募集到150万元的启动资金。为便于管理,他们成立了6个人的执委会,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一起共同管理。在店面装修上他们通过摆放一些与互联网有关的元素来凸现很浓的互联网氛围。与星巴克差不多的价钱,3W咖啡却推出几种优惠方式:一种是我们自己的股东,可以享受7折。其次是持有3W咖啡VIP卡的顾客,可以享受到8折的优惠。还有一种是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比如说我们有些合作的企业,如新浪、腾讯、微软,都在周边,如果拿着工牌来也可以打8折。

最终能让3W咖啡成功存活下来的原因还是在于他巧妙的运作模式,3W咖啡采用众筹模式,每个人10股,每股6000元,也就相当于每人6万元就可以参与投资,但投资人必须是互联网圈子里面的人,互联网创业和投资圈的顶级圈子正是3W咖啡立志打造的“圈子”,这正是3W咖啡高明的地方,在创始人许单单看来,6万元的投资回报多数人并不看在眼里,而3W咖啡所提供的圈子和人脉价值价值远在六万元以上。正是“圈子”和人脉价值的理念使3W咖啡很快吸引了一批豪华的投资人,包括乐蜂网创始人、知名主持人李静、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德讯投资创始人、腾讯创始人之一曾李青、高德软件副总裁郄建军等150多位。这其中既有创业者,也有互联网行业的员工及互联网企业的管理层。3W咖啡也因此被福布斯中文网誉为中国特色的众筹创业模式的案例之一。

3W咖啡很快以创业咖啡为契机,将品牌衍生到了创业孵化器等领域。下一步,3W咖啡已经在筹备其他3W咖啡分店。最终的希望就是希望它能成为一个互联网的圈子。做与网络相关行业的,比如说互联网行业投资,TMT投资的人,能把这个地方当做愿意常来的聚集地,这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三个爸爸――用情怀筹创造的奇迹

一个尚不知名的全新品牌能创造销售奇迹实在不易,而2014年,三个爸爸儿童专用空气净化器却多次刷新纪录。三个爸爸儿童专用空气净化器项目在京东众筹平台上上线以后,仅众筹开始半小时就达到50万元,不到一小时就冲破100万元,12小时内超过200万元;第29天,众筹金额便突破1000万元,成为中国首个千万级众筹项目。

之所以有这么骄人的成绩就在于三个爸爸自诞生之初就在讲情怀。三位创始人中,戴赛鹰、陈海滨去年太太怀孕,宋亚南去年孩子出生,他们希望为孕妇和新生儿挑一款最好的净化器,但是找遍中国的市场也没有找到能同时除pm2.5和除甲醛效果都做到最好的净化器。于是,他们决定组建净化器研发制造团队,为家人造一款真正能够保护儿童呼吸系统的空气净化器。三个要当爸爸的人自然是用爸爸精神为自家孩子造产品,使用的绝对是最好的材料和最先进的技术。而之所以取名叫三个爸爸,创始人之一的戴赛鹰说:“因为三人为众,三个爸爸既指三个创始人,更指全天下众多爸爸的关爱。”

为了这份情怀,在研发之前,三个爸爸通过对700多位10岁以下儿童父母做了调查,深入了解父母们的通电和需求,结果发现,除pm2.5和除甲醛是两大集中需求,于是,三个爸爸将“净化能力”作为产品的硬性指标,而“除甲醛和除pm2.5功效”,作为三个爸爸儿童专用空气净化器的两大核心优势。

他们采用最好的材料和最严苛的标准来确保每台机器在出厂前都经过PM2.5检测零颗粒的标准。在内测用户的报告中,针对PM2.5和甲醛,三个爸爸更是分别给出了“一小时内将20平米房间,将pm2.5值从489降为17”“半小时内将开着门窗的100平米的办公室pm2.5从302降到60”的给力数据和“一小时除醛CADR值高达119”。

效果如此优异的产品卖多少钱呢?在营销方面,三个爸爸借鉴小米的办法,把万元机卖到3999元,不到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不可否认,价钱也是三个爸爸众筹成功的关键因素。

之所以选择众筹方式,不仅在于通过众筹成功可以使产品走向市场,而且还能实现产品需求检验和营销宣传的效果。三个爸爸借助众筹平台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资源的优势,“我们不仅检验了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情况,也节省了很多项目推广和后期产销的时间及成本,更为我们培养了第一批非常忠实的用户。”“三个爸爸”空气净化器项目负责人戴赛鹰坦言。

房产众筹――世界第三楼,中国第一筹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房产众筹就开始来势汹汹,从最开始的营销推广性质,逐渐发展到投资理财和真正的众筹建房,当行业还停留在营销推广层面时,迄今为止国内众筹领域最为疯狂大胆的项目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家全球最大的地产开发商绿地集团与中国第一家专业房地产众筹平台中筹网金在4月25日宣布联手发起“世界第三楼,中国第一筹”武汉606绿地中心项目的众筹计划,总金额高达1亿元人民币。

这项众筹计划将拿出未来华中地区地标建筑、高达606米的摩天大楼――武汉绿地中心606项目的整一个楼层作为众筹的标的物,多期推出,第一期认购的价值接近1000万元,总金额接近1亿元人民币,由中筹网金将整个楼层分拆成为最小606元的参与投资份额,6份起售,也就是最低购买金额为3636元,每个人最高可购买606份,即上限为367236元。

据悉,本期产品一旦完成认购,众筹资金将由资产公司再招商银行设立的托管账户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给绿地武汉606项目组,并将第一期的房产所有权确权到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下,由资产公司为所有众筹人代持。在18个月内,资产管理公司会在合适的机会和价格将该房产出手转让,得到的销售房款将按出资比例返还给参与众筹的出资人,包含众筹的原始出资与后期产生的溢价部分。

其实在众筹发源地的美国,一家名为Fundrise的房产众筹平台因为发起了世贸大厦重建项目而一炮而红,并于不久前获得了人人网领投的3100万美元融资。而中筹网金的目标就是将Fundrise的成功路径在中国庞大的房地产和互联网市场重新复制一次和更接“地气”。

这起中国迄今为止前无古人的众筹案例,或许宣告着中国的摩天大楼从此将开启“众筹模式”。

房产众筹的本质是“凑份子炒房子”,人们最关注的众筹收益问题如何保证?武汉绿地营销总经理席明远解释说,一方面依靠武汉绿地项目组给予这个众筹计划的价格折扣,一方面在于远期这个楼盘会产生的增值溢价。众所周知,众筹的标的物越位于核心商业区块,越醒目越能吸引注意力,则前期众筹成功的概率越高,后期能获得的增值收益也越多,作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三的在建高楼,绿地中心武汉606项目是做房产众筹的最佳选择。

尽管还没有正式开售,但整个武汉606摩天大楼的建造成本大概在平均2.8万元/平米,市场对2017年交付的预估价在4万元左右,而众筹价格估计在2.6万元到2.8万元之间。用席明远的话说:“这是一个边际成本的价格,就是为了给众筹的参与投资人未来留足溢价的空间。”另外,席明远补充说:“摩天大楼这种项目持有五年以上才能达到收益最大化,大幅溢价也往往在建好后1-3年之内,因此在建好后,可能会在征得全体众筹多数意见以后,继续持有该资产。而以1年半为周期,2.7万元到3.5万元的增值空间计算,这个资产增值是非常可观的和可预期的。”

在中筹网金创始人兼董事长唐人看来,虽然当下房产行情不景气,但是从全球的资产管理经验来看,房产依旧是资产管理最好的选择之一,一方面房产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收益,一方面远期还能带来资产增值的溢价空间,并且长线的收益稳定性和收益都是最好的选择。而众筹的模式最房产,给更多想投资房产的中低收入人群一个参与的机会。

房地产众筹方面似乎从来不缺乏想象力,前不久万通国际老总冯仑宣布与众筹网签订独家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房地产互联网金融平台――“众筹筑屋”。其创立的出发点在于购房者有机会再土地阶段就参与房产项目众筹,获得定制化服务与更大的购房空间。与此同时,房产开发商可以通过众筹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并提前锁定购房客户,降低项目的销售风险与销售成本,去掉很多中间费用,有望将房价降低1/3。但是否能够在中国实行的通,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公益众筹――让爱回家

众筹的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互联网金融的范畴,他已经深入文化,科技,制造业,农业等各个方面,为传统的诸多领域提供了无穷的可能和创意。

2014年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节目在分析人士看来,即是非营利机构在经费窘迫时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进行众筹的成功案例之一,非营利机构的目标和成功依赖于互联网众筹的导向,也令慈善筹款活动不再限于传统上过于倚重于富豪大亨、社会名流的登台表演,令普通人也可能依赖互联网新媒体积极亮相参与。

在4月份发生的尼泊尔地震后,苏宁第一时间启动救灾计划,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国内知名灾难救援机构联手,通过网络的力量,汇聚众多网友的爱心,共同加入到尼泊尔和地震灾区的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中,也让世人看到了公益众筹的威力。

当时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一时间在苏宁众筹频道上线公益募捐活动,苏宁“阳光1+1”公益基金第一时间认筹50万元。援助地震灾区公益众筹行动的善款将全部无偿捐助给地震灾区,为此,苏宁还创新了对参与此次行动的用户的回报方式。此次公益众筹分为1元、10元、100元、1000元、10000元、100000元等不同档次,不管消费者公益认筹哪一档,苏宁都会进行1:1配捐同等金额的善款。同时,为感谢苏宁消费者的善意,苏宁还将给予捐赠者电子感谢卡、电子书等回报。

另外,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同时在苏宁公益频道上线了募捐活动,爱德基金会还携手苏宁前往当地驰援尼泊尔地震灾区。

而去年“四姐”刘涛在淘宝众筹平台上发起的帮助江西财经大学患有肝癌的研究生万怡星的众筹公益项目,仅40分钟,就宣告完成了众筹目标。刘涛的爱心万能包原定公益众筹目标为50000元,最后获得众筹资金103510元,达成率高达207%。

这次众筹的意义远大于效果,为明星发起的公益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业内人士认为,粉丝效应在文创(文化创意)众筹领域极具复制性。通过明星公益项目,杀入相应的细分领域,是让市场接受众筹的最佳方式。从淘宝众筹平台的成绩单上看,汪峰、好妹妹等案例均证明了他的这一论断。此外,利用粉丝效应还大量节约了推广成本“从一定程度来说,这种众筹模式相当于一种公益援助的一种创新。”

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中国公益众筹将达到100亿元,针对这一数据,互联网评论家丁道师认为,众筹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100亿远远不够,其规模到底有多大,不敢去想象。

众筹何以解“众愁”?

现在的众筹平台,其服务性能越来越弱化,已经逐渐成了单纯的售卖渠道。众筹平台由此失去梦想,逐渐没落。越是这样,众筹平台越想通过刷单来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于是众筹平台又再次掉入泥潭不可自拔。

文_本刊记者 李明敬

众筹像是给梦想插上了翅膀,一时间让无数人着迷,但是众筹在中国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让人们对众筹的现状感到忧心忡忡。众筹为何成了“众愁”?未来众筹又将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陌生人缺乏信任

去年底,李毅在微博上宣布:经营一年,亏损了。我不会再众筹了,这种模式似乎并不靠谱。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去年年初,李毅发起了一个众筹项目:在外面吃鸡肉总是觉得不放心,不如我们来开个土鸡馆吧,找49个原因做这件事的朋友。土鸡馆总投资30万元,合作份额100份,每份价值3000元,他自己占了51份,其余49份出让。消息一番出,不到3天就有49个人找到他,表示愿意参加这个“游戏”。于是,土鸡馆开业了。但是,众筹并没有达到初衷。李毅说,原来预期的是,49个投资者大部分会帮着宣传,土鸡馆的生意也会很好起步,但是现实却是几乎没人关心,他们只当这是“玩玩”。

为啥国外的众筹做得风生水起,但在国内市场却遭遇水土不服呢?益筹网CEO刘茂颖认为,创业者的创意点子和投资人的钱难以对接的根本原因,是双方难以建立互信。众筹的发起人和投资人互相并不熟悉,很难达成信任,做成生意。另外,有很多网友对项目的市场前景缺乏信心,所以也不敢贸然参与。

当平台沦为渠道

众筹网站的日子也不好过。艾瑞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年底,在权益类众筹方面,去年7月上线的京东众筹已获得31.6%的市场份额,位居市场第一;淘宝淘宝众筹占比8.9%,位列第三。分析人士则表示,到今年上半年,京东淘宝与其他几家众筹平台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基本已经形成两强割据的局面。而众筹平台却门庭冷落。,全国首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网,仅为400多个项目成功融资,另一知名众筹网站――追梦网,只有112个项目募资成功。而海色网、好梦网、点火网、淘梦网等众筹平台上线项目则极少,一般只有二三十个,有的甚至只有两三个。成功的项目筹资目标额多为千元以下。

点名时间CEO张佑分析称,现在的众筹平台,其服务性能越来越弱化,已经逐渐成了单纯的售卖渠道。平台最初是想做大,一方面在苦苦寻找新项目,另一方面又希望向电商转型、快速将项目变现,这种“忧愁”正是众多中小型众筹平台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后果是,项目数量增长较快,但是质量普遍不高,甚至出现了众多平台上项目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众筹平台由此失去梦想,逐渐没落。越是这样,众筹平台越想通过刷单来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于是众筹平台又再次掉入泥潭不可自拔。

众筹面临市场和法律风险

一般来说,产品众筹的风险很小,但是股权众筹却面临着市场和法律的风险。

由于众筹拥有比较低的门槛,所以参与人的专业性必然会参差不齐,可能对项目的好坏和市场前景缺乏了解。比如签投资协议,专业天使人或风投签的协议中,会设定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条款,但是众筹协议可不一定有。说众筹是一个人人都能参与企业管理的投资方式,但是事实是,由于投资金额不大,参与者很可能没有积极性参与为企业提供资源,而且那么多人管理企业也是不现实的。最最让人不放心的,就是投资后企业管理和盈利分红等过程可能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众筹投资人没有办法监督企业。当然很多股权众筹的项目在管理监督上有着明确的规定,这些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还有一点在开始时就要想到,那就是退出。退出机制对于投资者把控风险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是全身而退还是“自身难保”都看投资者自己的“手气”了。

从法律层面来看,谈起众筹的运作模式,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个法律名词:非法集资。一位法律界人士谈到众筹背后的法律风险时认为,现在的众筹模式确实具备了一些定义为非法集资的条件,但是目前的状况是,由于众筹行为属于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直接套用传统的行为规范会把一些新兴事物管死,不利于目前鼓励的互联网和金融创新。所以现在在立法和执法方面,还处于观望和研究阶段,如果众筹的行为不是集了钱跑了,酿成,还是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如果明码标价地以高回报为诱饵引诱资金流向的话,那就比较危险了。未来会对这方面进行专门的立法,目前这种状况的成因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原有的规范体系在逐渐地变化,而立法是永远会有滞后性的。

憧憬众筹新未来

在谈未来众筹之前,首先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众筹有没有未来?会不会像偷菜那样,偷着偷着就没了;会不会像网络聊天室那样,聊着聊着就没了;会不会像团购那样,团着团着就变成鸡肋了?众筹想要发展就要保持自己的核心属性,一个是大众参与,人人能有所收获;另一个则是项目所产生的价值和产权要归发起者所有。把握了这两点,众筹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