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篇1

(1)乡镇文化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国家建设中的发展需求,将社会文化进行发展,但是在农村文化发展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不仅文化资源缺乏,一些文体活动设备、文化活动也缺乏,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慢慢的进行退化,为了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展,将乡镇文化站作为文化发展的阵地,进行文化宣传,组织文体活动,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2)乡镇文化站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思想。

农村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结合,农村文化的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要将党的思想进行贯彻落实,乡镇文化站将党的思想、方针和文化发展政策进行宣传,让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认识、技术掌握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将其素质和道德素养进行提升,将农民正确的生活观和和谐社会的思想进行提高。

(3)乡镇文化站为农村群众进行服务。

乡镇文化站为农民群众进行服务,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将文化服务进行落实,对社会主义文明和文化的繁荣进行加强和促进。动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实现自我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并带着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参与。

2乡镇文化站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1)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国民经济在不断地增长,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必然产生的,文化活动中心从基层进行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根据乡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等条件,进行多样、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发展和农村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就会更高,乡镇文化站结合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将群众的生活进行丰富,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节目演出等。

(2)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长期进行的产物,它为农村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文化活动中心的负责人要有一定的艺术认识,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是将乡镇文化发展和农村特色进行结合,创建具有合作、团结性的文化活动,将农村不同方面的文化进行结合建设,为建设特色乡村文化奠定基础。

(3)体现对公共文化活动进行的多元化构建。

在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中,可以将群众文化活动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活动,一个是阵地文化活动。阵地文化活动主要是对老年休闲文化、儿童艺术文化、知识讲座等,而社会文化活动主要是针对一些风俗、节日庆典等进行文化活动的举办。乡镇文化站的作用是进行普遍性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现行的面貌进行改善,形成特色文化。

(4)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音符,为群众建设文化净土。

文化活动中心按照不同年龄的文化需求,举办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学习的中心和场所,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将一些不良习性进行改善。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市场配合,将盗版的教材、读物等进行清除,对群众的文化生活环境进行净化。

3结语

篇2

关键词:文化带头人;新疆;文化

一、前言

文化带头人就是有热情、懂政策、有一技之长、能带动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基层文化志愿者,既是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文化阵地的维护者。文化带头人具有懂文化、懂政策、有特长、会组织四个特点,以农村公共场所(或农户院落)为文化阵地,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既为本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又带领周围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新疆地区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

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新疆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城乡基层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必须把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以现代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头脑,以现代文化培育新农民、以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疆地区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适应新疆特殊区情的需要。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地域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辖14个地州市、98个县市区(含4个直辖县级市)、120个街道、924个乡镇、180个国有农牧场、1741个社区、8688个行政村;人口3500万,由维、汉、哈、回、蒙、柯等47个民族成分构成;世居民族13个。多个民族跨国分布,新疆文化阵地的争夺历来与周边非理性宗教势力交织在一起。农村文化阵地争夺“一强一弱”、“一冷一热”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是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致使新疆文化工作具有“战场属性、政治属性、边疆属性、民族属性”。

因此,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二、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的意义

(1)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重大战略部署的需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选择,是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逐步形成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立足实际,推动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迈向文化发展大区,实现新疆基层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跃升的重大举措。

2012年8月,围绕全面加强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化家园―万村千乡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育工作的通知》(新文社发〔2012〕25号),确定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新时期新疆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也为开展这项工作明确了方向。目前,新疆已启动“万村千乡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育工作,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按照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确定了7个试点县(包括地区),以“展示新成就,描绘新蓝图,欢庆十”为主题开展了乡村文化带头人竞赛活动等。对于进一步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施新疆文化发展战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建设与全国同步发展,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巩固新疆乡村一线文化阵地建设的需要。新疆地域辽阔、民族成份众多,但人员稀少、分布稀散。乡村一线文化阵地,多数被沙漠、戈壁自然分割,成点状分布形成了相对固守的传统文化圈。特别是在“双语”欠发达的状态下,建立新疆“乡村文化带头人”队伍,对于丰富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宣传文化工作切实做到“到人、管用、有效”,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促进农村群众学习现代知识、培养现代观念、接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现代文明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文化惠民效能的需要。明确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新疆的发展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了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基层,除了加强、提高文化馆、站、室的场所文化服务外,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工程如何由点及面延伸到农户、覆盖到村民,怎样通过培育形成一支扎根在乡村的文化带头人队伍带动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其成为乡村文化工作的主力军,宣传文化工作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达到切实“到人、管用、有效”,既是我们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探索的新课题。而开展农村“文化带头人”工作,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

三、文化带头人工作原则,做好四个“相结合”

(1)坚持有序引导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各级宣传、文化部门以及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努力创造乡村文化带头人脱颖而出的机制,让更多的文化带头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2)坚持个人自荐与群众举荐相结合。选拔乡村文化带头人,既要看个人的特长,也要看群众的认可度。具备条件的,应及时纳入工作范围,赋予一定的工作任务;条件不够成熟但确有一定特长的,要纳入工作视线,加强组织培养,促进文化带头人梯次生长。

(3)坚持目标考核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参照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按照级别管理的办法,自治区设立“区、地、县、乡、村”五个级别的乡村文化带头人。各级可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建立本级乡村文化带头人的标准、规模和激励办法。

(4)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乡村文化带头人动态管理机制,自治区两至三年检验一次乡村文化带头人工作成效,命名表彰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

四、文化带头人工作目标要落实“五个一”

(1)把握一根主线。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工作,要始终贯穿“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主线,使其真正成为引导边疆各族群众变化变革创新,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建立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生活理念,传播现代文化的乡村文化带头人。

(2)抓住一个主题。紧紧抓住“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主题,让新疆精神在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中入心入脑入作品。

(3)建立一支队伍。按照行政区域层级,根据影响力的大小,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层层建立本级“乡村文化带头人”骨干队伍。各级乡村文化带头人队伍,要充分吸收非遗保护传承人,数量和规模可略大于本级传承人数量。乡镇和行政村的文化带头人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原则上,近期每个行政村应培养1至2名村级文化带头人。

(4)搭建一个平台。要把乡村文化带头人的培育、展示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职责范围,地、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每年要开展不少于1次的“乡村文化带头人”展示展演活动,选拔优秀人才。各个村委会,要以村文化室为阵地,科学管理村文化活动资金,支持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努力实现村级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5)创作一批作品。根据形势任务需要,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文化艺术作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活力。

五、结束语

文化带头人工作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去验证。结合新疆地域的特点,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文化工作到人、管用、有效”的目标要求,将培育“万村千乡文化带头人”这一工作作为带领我区基层各族群众转观念、谋发展最有力的抓手。充分发挥文化馆(站)等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阵地作用和“一乡一队”的人才储备优势,依托行政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切实规划、做好文化带头人工作,努力为全区基层培养一批懂文化、懂政策、有特长、会组织的乡村文化带头人,进一步把新疆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上来,汇聚到“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上来,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锦昆,杨立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509期.

篇3

[关键词] 美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07-01

随着安徽省农村城镇化和美乡村建设的发展,大量整村推动项目开展,“村改社”而形成的农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探讨的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置换、流转等方式,把现有的行政村界限打破,将地域相邻的几个村进行撤并,从而整合的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能停留于硬件设施的城镇化改造方面,更应发展新农村社区的乡村文化,发挥文化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作用。通过营造出类似城市社区的环境条件,使入住的农民以此为平台习得现代性而逐渐褪去其传统性,最终完成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角色转型。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我县某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采取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医乏,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社区的政治性建构的特质决定了国家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投资人主体。国家的资源持续性地输入到农村中,使农村社会状况得到了改观,并且表现出非凡的有效性,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所有事务,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且这种农村社区政治性建构的有限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如财政投入不足或者是分布不均匀致使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无钱理事”的困境、居民的有限参与不利于社区长效机制的建立、农民的被动参与使许多农民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等。

2.社区居民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技能,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和制约。文化素质较低和技能匮乏,社区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得居民的就业空间和条件十分有限,迫于生活压力,无暇顾及文化娱乐。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发展,只有在生产发展解决了居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后,居民才有精力和热情追求精神生活。

3.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对乡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有限的社会联系及狭小的生活领域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只要经济提升,就可解决所有问题,文化建设无关紧要。而且,对于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也是过于形式化,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至于效果和利用率的高低并不在意。据居民反映,农家书屋里面的书,对他们来说,大部分实用性不强,而且更新缓慢,真正会看的人只有少数;送电影下乡中所播放电影的内容并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很少有人会看,认为还不如在家看电视;而文化活动室在小区中通常是作为摆设用的。

二、对策

1.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成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笔者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尤其是乡村文化站应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争取专项经费;乡村文化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扩大企业在社区影响力的同时,社区获得文化活动经费,实现互惠互利;以文养文,进行文化经营,将其所得再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的活动经费要节约,开源节流。

2.实行文化建设责任制,使文化建设与政绩考核挂钩

受盲日追求GDP增长思想的影响,不重视文化发展,尤其是在农村,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在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建设中,实现了“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性设施的突破性提高,但是对于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却远远不足。据部分居民反映,本已规划建设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迟迟不到位。笔者认为应通过建立检查、考核、奖惩以及竞争上岗等制度来充分调动专业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3.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招聘,择优录用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社区专职文化管理服务人员;加大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建设中,开发业余文化人才资源,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免费培训文艺骨干,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卜的奖励;社区有关管理部门可与工业园及有关培训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居民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再就业能力;乡村文化站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把社区发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为社区居民进行价值观、法制观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特长,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篇4

江西自古就流传有“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说法,金溪县竹桥古村当年以造纸、印刷文明于世,素雅朴实,古风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是我国南方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蕴含了“临川文化”圈多种元素,涵盖了考古学、社会学、人文学、民俗学等,是一个没落封建社会农、商、儒并重,有丰富人文历史信息的“标本”。竹桥村曾获评“中国历史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 “全国最美古村落”。竹桥村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游的优越条件。

在回乡探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古村旅游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古村生态文化游的品位不高,娱乐方式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二是旅游企业散、小、弱状况明显,旅游产品特色文化程度不够,抗风险能力不强;三是由于交通不便、宣传范围和手段有限等原因,客源市场主要限于周边地区;四是古村的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还未完全体现,村民参与度不高,古村旅游管理和服务还有待提高和规范。

针对古村旅游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其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主要是五个“加强”:

一是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要着眼于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对乡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进行全盘扫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真实还原和发展升级古村文化。

二是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旅游策划、设计和组织管理,深入挖掘古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营造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乡土气息和氛围,增加古村旅游的文化含量、知识性和参与性。

三是加针对性宣传。一方面积极引入电视新闻媒体节目开展合作活动,并将其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打响知名度;另一方面要着重突出特色文化宣传,把古村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广而告之,吸引游客兴趣。

四是加强“景”“ 民”良性互动。推动古村旅游景区与当地农户合作,促进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古村旅游产业化经营,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民脱贫致富,反哺旅游文化发展。

五是加强综合交通建设。开通省内外直达国道和省道,并在交通标识和道路设计上体现古村文化特色,为游客创造“随时随地都能来”的交通便利和“未到其村先感其境”的心理场景。

篇5

【关键词】农村集体文化 农民自办文化 衰落与重建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一般由乡村文化协会或村民自发组织,以自娱自乐为目的,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农村乡土文化的重要因素。笔者利用参与“J市改革和完善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课题的机会,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对江苏省J市农村进行了有关农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状况的参与式观察和入户式深访。并于2010年1月对J市的农村进行了主题为“农村文化传播现状与需求”的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在J市12个乡镇中抽取了8个乡镇,调查对象为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拥有农业户口的普通农民。问卷发放按照各镇的农业人口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2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88%。调查结束后将问卷数据进行编码录入,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的分析。

J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较苏南的相对繁荣、苏北的相对落后,处于中间地带,在乡村文化发展上的优势和劣势相对平衡,更具代表性。以社会转型的进程而言,也相对更加符合我国普遍意义上的转型期乡村形态,故本研究的结论也可推及到我国大部分农业城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一、农村集体文化的衰落

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塑造乡村文化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现状令人堪忧:缺乏相应的文化组织,举办的活动很少且农民对此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1、农村现有的集体活动很少,种类也比较单一

如图1所示,调查问及的农民当中,57.5%的农民说自己所在的村子现在根本就没有集体活动了,29.2%的农民认为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已经非常少了,12.3%的农民觉得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数量一般,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举办一些,平时基本上是没有的,仅有0.9%的人认为现在村里的集体活动还很多。(见图1)

数量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民平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枯燥,生活变得很冷清,许多农民在访谈时都表示自己很怀念以前大家一起参加集体文娱活动的热闹时光。

在我们力倡社区关爱、邻里互动交流以解决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带来的人情淡薄、邻里疏离等现代文明症的时候,更应注意在农村避免上演同样的“悲剧”,由一个充满人情的熟人社会演变成一个人情淡薄的陌生人社会。通过力所能及地开展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对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的原因的调查,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如图2所示,大部分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活动的原因,并不在于喜欢活动本身,而是为了“能和亲朋友邻一起玩玩”,占59.6%;“和他人多交流,增进感情”,53.2%;“凑凑热闹”,34%。这足以看出集体文化活动对农民增强人际交往,巩固乡村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见图2)

2、农村缺乏民间的文化组织,难以开展集体文化活动

要想在农村开展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必须要有一些文化组织(如文艺表演队,各类文化协会等)来提供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保障,把村民组织起来开展各类活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组织十分缺乏,大部分文化组织只是满足于内部成员的自娱自乐,并没有担当起带领村民们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的职责,农民对其认知度较低。例如,在所调查的农民当中,村民所在村有业余文艺表演队的占25%,有文化协会的仅占15.9%,只有30.9%的农民经常参加业余文艺表演队组织的活动,而从未参加过农村文化协会组织的文化活动的村民高达62.9%。

3、农民“私性文化”活动的发展对乡土文化造成了冲击

所谓“私性文化”活动是指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家庭娱乐活动等,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而不是满足其他群体的文化需求。在所调查的地区,绝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有了有线电视,很多人家里还配有电脑。现代传媒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个体文化水平,把看电视作为平时主要娱乐休闲方式的农民比例高达90.5%。

然而,私性文化的发展,正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衰退,乡土文化瓦解的重要原因。例如,现在农民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打麻将,活动的地点也主要局限于自己家里和亲朋友邻的家里,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大不如前。如果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大部分农民也是以个体的形式自娱自乐,例如,有63.3%的农民选择“关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相关信息”来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另外还有58.1%的农民选择“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亲朋友邻一起玩玩”,而不是去参加或是组织这方面的集体活动。

二、农民自办文化――重建农村集体文化的关键

目前的农村文化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断裂”的边缘,在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体系正在瓦解,新的、适合当前农民需求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总体来说就是处于一种虚化的状态。要想弥合乡村文化的“断裂”现状,还得依靠乡村内生的、集体性的文化,而“农民自办文化”恰恰就是农村集体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

1、培养文艺骨干,发展民间文化组织,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动力

乡村中的文艺能人是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农民自办文化的领导者。目前农村的文艺能人数量明显不足,其中的青年人尤其缺乏,严重制约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在调查中,有65.5%的农民把农村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搞不起来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热心的、有能力的组织者”,而认为“村里年轻人对民办文化活动参与少”作为造成其发展困境原因的人也达到了60.9%。

宣传和文化部门应重视对农村文艺骨干,特别是青年文艺骨干的培养,邀请各类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对各村的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然后通过这些“老师”的传播和带动作用,在农村“以点带面”,培养出更大的文艺积极分子队伍,营造出更浓郁的农村文化氛围。

2、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场地、设备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

缺乏资金是制约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支持力度。调查中,有59.5%的农民认为政府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指导、帮助不够,导致农民自办文化难以发展。他们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例如,希望政府能够多请一些老师到农村培养文艺能人,多指导、帮助农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等。毕竟,农民自办文化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由于农民的组织管理能力有限,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发展,很难发展壮大。

政府应对各类民间文化组织进行管理和安排,让他们组成一个有机的农民自办文化体系,使他们分门别类,互通有无,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发展的重复无序,使其实际效益发展到最大。在遇到发展困难的时候,政府还可以给这些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帮助民间文化组织度过难关。

结语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作为乡村内生性的文化,是发展农村文化的根本动力。在目前的乡村生活中,集体文化活动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生存艰难,民间自办文化由于缺乏有能力的组织者,缺乏举办活动的资金来源和政策上的扶持与指导,发展十分缓慢和艰难,地域间的差距很大。

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支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将其作为发展农村集体文化的切入口,以此来重新构建农村乡土文化,增强农民对农村社区文化的认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09YJ

C860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②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吴淼,《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⑤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⑥薛毅编 :《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⑦杨善华 编:《城乡日常生活:一种社会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⑧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2007(1)

⑨[英]雷蒙・威廉斯 著,吴松江、张文定 译:《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篇6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现状;对策

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旅游商贸的结合,特色鲜明的民俗体育展现巨大魅力,其发展道路越发宽广。但是,民俗体育的功利化倾向和传承渐衰问题日益严重,而且民俗体育尚未受到体育社会科学界和民俗学界的重视。因此,提高民众民俗体育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将能够使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

1 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在基础理论、民俗个案、民俗应用和发展对策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就,但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人们的传统时空观慢慢为现代时空观所代替,不可逆转的改变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威胁着民俗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传统的民俗体育游戏却难登大雅之堂,再加上民俗体育竞技性偏弱,难以纳入正规的比赛,造成其难以推广,而逐渐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民俗体育大部分都属于行为民俗,随着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使得乡村民俗体育正面临传承衰落的堪忧境况,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将使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人为民俗体育商品化,导致一些优秀的民俗体育面临衰退或消亡的局面。

2 民俗体育文化开发价值

民俗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心理及风俗等文化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是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通过长期体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为开发旅游资源,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开辟新途径。民俗体育从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我国体育文化,也促进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和推广。

民俗体育本来就属于体育的范畴,因此,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民俗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提高,加强人际交往,陶冶情操,是民间健身的重要活动形式。

3 民俗体育文化开发对策

3.1 加强宣传引导和组织开发

借助各种大众传媒手段宣传、介绍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价值特性,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工具的优势进行宣传,对大众的体育生活方式做出科学的引导,使民俗体育在群众中深人人心.通过宣传引导,人们认识到民俗体育的作用。加强民俗体育的组织与开发,积极拓展民俗体育的发展空间,加强政府政策、组织和经济的大力支持,将民俗体育推广到人们日常的体育生活当中。

3.2 加强队伍建设

民俗体育的开发、组织和推广离不开相关的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工作,民俗体育运动项目的继承、整理和推广需要一定的专业人员介入,加强民俗体育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和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是开发和弘扬民俗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基层的力量,有计划、有规划地进行民俗体育调查、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以树立和巩固学校和社会体育教育中民俗体育的地位。

3.3 提高娱乐审美性,增进现代性发展

民俗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其活动大都适于业余时间进行,且运动者和观赏者都能通过项目运动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只要我们注意发掘其中的娱乐审美价值,增进民俗体育的现代性,对其组织和形式进行不断地改革、拓展,这些体育活动必将显出活力而逐步走向世界为各国人民所接受、喜爱和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艳茹,汪普健,张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7):88-91.

[2] 田晓岫.中国民俗学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1-35.

篇7

>>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供给侧改革下的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 对发展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思考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金融支持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龙江文化”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的现状、挑战及路径 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黑龙江省乡村林业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 浅谈提升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9.01

[3]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R].2009

[4]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R].2008

[5]宋魁.建立黑龙江省旅游集散中心带动旅游发展[EB/OL].

[6]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2)

篇8

论文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这对做好今后的农村文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业费达113.66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长了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该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乙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

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去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就这“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撑起所管辖的包括乡镇在内的十几至二十几个村组的文化发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使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同时,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对现有的和新建的基础 设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乡镇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上成为了综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门业务的指导。由于体制发生了变化,相关问题还没有及时理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编制不落实,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解决,指导不到位的种种问题。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改善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法规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使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变卖文化设施,导致一些乡镇文化设施丢失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意识,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文化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篇9

引言

中国乡村景观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从韩国、日本、荷兰、法国等国家引进先进理论和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自己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景观分类、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景观旅游等八个方面。十六大以来城乡建设迈入了新的阶段,但是一体化进程似乎仍旧以城市为主导。乡村劳动力输出越来越大,在这些劳动力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同时关于城乡发展,乡村建设上的许多问题接踵而来,空心村、留守儿童、土地荒废无人耕种等等。单方面的号召城乡一体化显得毫无意义,如何留住“乡愁”同时又能让人们富起来?

通过对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对其整体规划设计的方法、新思路,从而为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前期提供理论参考。经过分析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将传统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将原有的单一的经济结构多样化,丰富当地居民的收入结构,为农民增收。让城市居民回归乡村、体验民俗、感受乡愁。

乡村田园综合体概念

从早期的观光农业,到现在的休闲农业综合体、农业旅游综合体再到田园综合体用“以人为本”的理想模式在当代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探索一种可能。它是在“生态农业”和“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都市周边乡村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充分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生活方式,恢复乡村独有的美丽与活力,成为新都市人的桃花源。

田园综合体特征

1.以一定的田园景观环境与农业生产生活为基础

田园综合体是在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与乡村农俗文化、农家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田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综合体形式,具有引领区域资源共生、聚合增值之特质。

2.以观光休闲功能为核心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旅游、娱乐等休闲活动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亲近大自然,领略山水之美成为人们的重点选择旅游度假目标。田园综合体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带动农业从单一第一产业往二三产业延伸。

3.以综合开发为主要手段

(1)乡村农业景观与休闲旅游的综合性开发。运用农林牧渔资源结合自然生态资源,营造优美独特的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农耕文化景观,将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进行合理结合,打造集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能够一站式满足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需求。

(2)打造以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休闲产业。将结构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向泛休闲农业产业化转变,其中包括旅游、休闲度假、地产、会展等在内的休闲产业的中和发展架构。

(3)将农业生产区开发升级将目标进行综合打造。将农业生产区产业升级,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从而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典范区”、“农业休闲示范区”等综合目标构架。

模式升级 带动乡村发展

1.产业经济结构多元化

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到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经济结构,开展农业种植与休闲娱乐体验将结合的开发模式,例如①营造农作物大地景观(例如油菜花),依托成片花海营造景观与婚纱摄影等娱乐项目相结合;②种植果蔬,将农俗体验与其相结合,上山采果摘茶、下地挖野菜、胡萝卜、花生,池塘边垂钓,将采摘果蔬学习制作农家食品等等农业休闲方式;③利用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如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星空庄园”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庄园,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乐趣。

2.产品模式升级

从单一农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例如①生态水产养殖度假区,利用自然水体发展养殖业,让体验者体验垂钓、观鱼的乐趣;②葡萄酒庄园度假区,利用种植葡萄发展葡萄采摘区,将成熟的葡萄进行酿造让游客体验从采摘到酿造葡萄的全过程体验其中的乐趣;③农俗体验度假区,以家庭为单位,闲暇时光居住在此,从事一些种花、种菜、修剪果树、采摘水果、蔬菜等乡间劳作,以此体验亲近自然的乐趣;④生态养生度假区,依靠山体种植茶树,通过体验摘茶,品茶感悟茶道,从中感悟禅意。

3.土地开发模式升级

从传统住宅到休闲综合地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空心村现状,由此,对于地产的开发形式分如下两种:①前期田园体验度假村运营地产。利用空余出来的部分房产在进行装修后以度假村的形式出租给游客,既为农民增加收入,又让游客更为深入的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大自然。②远期集养老、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配套休闲地产。

小结

田园综合体,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让城市与乡村各自都能发挥其独特优势。以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地产综合开发模式带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满足人们对于回归乡土的需求,让城市人流、知识流、经济流真正的反哺乡村。在现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田园综合体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蓝图,满足了时代的生态诉求与人内心的最初梦想。

篇10

[关键词]文化 文化自觉 大安 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031-02

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在“7·23”重要讲话中,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并进一步重申了“要建设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历史任务。下面,我结合参加长春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高级研修班的学习领会和工作实践,谈一下对大安地方文化发展的三点见解,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提升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大安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自觉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是对文化地位、作用、规律及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认识上的高度自觉和行动上的高度一致。

一是科学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发展的根本。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位置,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具体实践中,要自觉把文化发展繁荣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繁荣和谐新大安的一个基本要求,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二是正确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最核心的是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大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科学确立了“兴办地方大文化”的发展方向。兴办地方大文化宜坚持和把握好“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三个核心关键。“文化育民”就是实施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提振全市人民的“精气神”;“文化惠民”就是坚持发展文化为了人民、发展文化依靠人民、发展文化成果人民共享;“文化富民”就是实现文化与产业融合,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准确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文化”并不等同于“物化”建筑,有着内在的形成、发展和传承。我们只能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培育、倡导、营造文化的发展氛围,使其与市民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相融合,真正体现文化的发展价值。就大安而言,最重要的是立足于现实经济社会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在推进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善于积累、持之以恒,加快建设大安特色文化名城。

二、增强文化自信,准确把握大安文化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文化自信是对地方文化价值的自我认可和充分肯定,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必须以理性眼光、务实态度审视和思考地域文化的本质和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对其抱有坚定信心,激发新的发展活力。

一是充分肯定大安文化发展的效果和成绩。多年来,在大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相关部门的扎实工作,大安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健全。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节日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丰富多彩。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辽代春捺钵文化等的研究和开发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些都集中展示了大安文化魅力,提升了文化影响力。

二是客观分析大安文化的优势和不足。目前大安人均GDP已达4200美元,物质消费所占比重开始趋缓,文化消费需求进入大幅攀升阶段,正处在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期和加快文化发展的机遇期。纵向比,大安文化的发展进步很大,但横向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够大,文化产品不够丰富,文化服务水平不高,以“文”“化”人的功能还不够明显。

三是充分认识大安文化的基础和潜力。从大安看,文化基础深厚、潜力巨大、特征鲜明,有原始自然的湿地文化、包容开放的草原文化、深远淳厚的民俗文化、古韵悠久的历史文化等,各色文化交相辉映,文化根脉扎实有力,彰显了气质独特的历史轨迹和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嫩江湾国家级湿地公园、牛心套保公园、五间房水岛乐园、月亮湖水库风景区、机车博览总汇、姜家甸草场、大安灌区水利枢纽工程、殷商汉书遗址、辽金半山遗址等开发建设都已初具规模,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历史古迹、现代文明正在逐步走向融合。

三、实现文化自强,突出抓好大安文化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文化自强是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的深化发展和全面提升,是文化软实力转变为实践生产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必须在理念上谋求创新、在行动上抓好落实。

总的想法和思路是:以大安市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以兴办地方大文化为目标,围绕大安厚重的渔猎文化、船帮文化、捺钵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加大对古建遗址、文化古迹、水系古韵的排查、保护和开发,加强对地域风俗、人文内涵、自然风光的整理、提炼和提升,加快对“饮食文化、酒文化、鱼文化”的发掘、培育和包装,实施文化营销和推广策略,放大文化的独有效应,做新、做特、做大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文化乐园,增强发展软实力,不断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工作中,就是谋划“发展三大文化”:

(一)发展城市文化

文化是创建“三城”的根本支撑。注重城市文化与自然、历史、建筑和革命传统的完美融合,建设休闲文化广场、构筑社区文化阵地、发展现代文明新区。要研究探索包装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要通过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城市雕塑、旅游景点、主题公园、人文景观等,再现一批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使大安产业文化迸发鲜活魅力、增添持久活力、注入不竭动力。要推出与发展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品牌文化。如探索依托春捺钵文化,打造“大安春游”品牌;依托嫩江水文化,打造“大安冬捕”品牌;依托“作家之乡”,打造“大安文学”品牌,等等。通过品牌效应,把传承久远的历史文明、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繁荣和谐的新大安,推介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大安、走进大安、建设大安、发展大安。

(二)发展旅游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们要加速文化底蕴、生态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全力塑造大安、推介大安、展示大安。规划湿地风貌景观带,打造“塞外水乡”;规划能源开发景观带,打造“风电走廊”;规划草原风光景观带,打造“瀚海绿洲”;规划民俗古韵景观带,打造“文化名城”;规划灌区水系景观带,打造“北国江南”,形成“五大景观带”。加快嫩江湾国家级湿地公园、牛心套保国家级湿地公园、五间房水岛乐园、东沟狩猎场、月亮湖水库风景区、机车博览总汇、姜家甸草场、大安灌区水利枢纽工程、殷商汉书遗址、辽金半山遗址开发进程,建设“十大风景区”。精心设计生态游、民俗游、乡村游、古迹游、冰雪游五大特色旅游线路;全力促成长白山、查干湖、嫩江湾、阿尔山串珠成链的旅游线路,打通“两大旅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