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

篇1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进程;困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178-02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是一个国家实现城市化的“先锋”。加速城镇化是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和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的推进器。基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我们要善于总结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困境

11城镇化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制度不完善一些城镇规划的编制缺乏科学、充分的研究和论证,规划与实际发展脱节,建设又与规划脱节。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不严格执行城镇规划、随意改变规划和违规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规划丧失了调控城镇发展的刚性。同时,由于受行政区划影响,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各城镇仅按照本城镇行政区划做城镇规划,难以从区域经济角度考虑,难以做到与相邻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12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对外辐射能力还比较弱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与国际普遍规律相比,我国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集中的人口比例明显偏低,城镇群发展刚刚起步,城镇之间联系交往程度还不高,城镇聚集程度还较低,人口总规模还比较小,人口吸纳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国城镇一般都还处于人口和产业的集聚阶段,对外辐射能力还比较差,郊区化和分散化的趋势虽然也存在,但还不十分明显。

13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除原有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也开始形成。

14城镇化进程中忽视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城镇化发展速度和城镇经济的规律,也要重视社会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各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是把城镇化发展速度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对社会协调发展关注不够,造成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城镇失业人口增加、失业率升高,社会保障发展缓慢,覆盖范围太小。社保基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保险社会化发放不能有效实施,资金缺口迟迟不能弥补。城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长期不能解决,成为制约人口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

2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措施

21必须转变城镇化建设思想彻底走出“人口只有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的认识误区。城镇化不仅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同时也包括向县域小城镇的转移以及农村社区向城市型社区的转变。中国人多城(市)少、城市承载力不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这一现实国情决定了仅靠单一的大城市根本无法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只能选择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多元化、低成本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2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化建设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的蓝图,决定着城镇未来的发展。要推动城镇的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深入研究各城镇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产业基础、承载能力、发展前景,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的城镇规划,充分展示城镇的历史内涵、现代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化建设。为此,城镇化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规划统领城镇化,提升城镇设计和建筑水平,明确城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并加强对实施规划过程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障实施规划的有效性,防止和制止实施规划过程中的随意性。

23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议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领导小组,通过高位推动,纲要引领,顶层设计,把新型城镇化推向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加强发展建设、公安、国土、财政、民政、计生、统计等部门的合作,形成多方协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二是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制定全面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指标体系,定期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有序发展。三是城镇化的发展不得不改变现有的传统政策与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其城乡统一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制度。逐步疏通现有的管理体制,降低农村劳动力进程居住的成本。另外,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好医院、市场、学校、住宅布局,方便人们的生活,使城镇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4增强产业聚集功能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投资、技术和对口支援项目,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产业配套,推动产业聚集,提高产业的关联度。要着重培育2~3个有经济规模、有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创造条件。同时,要依据各自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为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

25拓宽投融资渠道,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立起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是建立城镇发展建设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经营。二是加快城镇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乡镇财政新体制,增强镇级财力,逐步提高中心镇政府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和调控能力。三是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和支持城镇建设。促进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开展对有稳定收入的进城农民在购房、购车和其他消费方面的信贷业务,拓宽金融服务领域。

综上所述,城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应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风俗、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城市规模的城镇,因地制宜、因城制宜地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走出我国自己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0).

[2]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篇2

关键词:港口;城市经济;发展

一、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分析

(一)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1、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宜宾港口经济的发展,宜宾港强大的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已逐渐发挥作用,宜宾港不仅带动了宜宾市及其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银行、保险、贸易、中介服务等生产业,以及旅游、餐饮、商业、会展等消费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宜宾港已与宜宾市以及周边城市群之间形成了“港兴城兴"的良性互动,港城实现了共同繁荣和发展。

2、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港口作为内外开放的窗口,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引进新兴技术,调整优化城市投资结构,从而促进规模效益的形成,也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3、促进了城市GDP增长。港口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城市解决了就业问题,随着宜宾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规模增加,旅游餐饮、信息技术等行业随之发展,这就推动了宜宾市城市经济的发展,GDP也得到快速增长。随着宜宾港的快速发展,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拉动了宜宾市内需,而宜宾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消费能力,与此同时,与宜宾港相配套的金融保险、贸易、服务等相关行业也得到发展,近几年,宜宾市GDP也在逐渐增长。

(二)城市经济对港口经济发展的影响

1、城市经济促进了港口产业群的发展

港口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于经济腹地,城市作为港口设施发展的载体,成为产业发展的依托。宜宾市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活力是宜宾港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点,决定着港口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当宜宾市经济高速发展时才有利于促进港口产业群的形成,而产业群的发展也需要依托于宜宾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港口的基础建设

港口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这就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今年来,宜宾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港口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因而吸收社会资金的能力差,再加之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的减少,使得资金短缺的矛盾愈发突出,因此这就需要依托于城市的支持,目前宜宾市为大力发展港口建设,不断加大对港口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宜宾港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

3、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港口规模经济的形成

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港口经济规模效益的形成相辅相成,城市经济发展了,相应的在人、才、力方面的资源更加丰富,从而能为港口经济提供更多的资源,在资金及技术方面可以为港口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而港口经济发展了,产业结构合理了,那便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

二、宜宾港发展存在问题

(一)宜宾港工业化程度不高

宜宾港于2009年建立,2013年1月升级为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起步的时间较晚,从目前来看,宜宾港的工业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性项目较少,且目前入驻宜宾港的企业较少,因此未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另外,宜宾港工业化功能未充分的发挥,在物流、信息等方面现代化程度不够,受传统发展模式影响较大,同时工业的布局和结构优势作用发挥的不明显。

(二)宜宾港规模经济未形成

港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宜宾港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足,同时,由于宜宾港工业化程度不够,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人才及资金 的匮乏,影响了创新性项目的发展,加之,目前宜宾经济虽然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城市的经济效率依然低下,城市功能发挥也不够充分,故制约了产业群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宜宾港口优势发挥不明显

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港口应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几年,宜宾港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川南地区中小港口较多,且产业具有同质性,因而宜宾港优势作用发挥的并不明显,另外,宜宾港在高新技术发展,创新项目上尚未有所突破,故未发挥其在带动城市高新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四)城市经济对港口的带动作用较小

三、宜宾港推动宜宾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树立“以港带市,港市发展”的观念

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港口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为港口经济提供了支撑,因此在港城发展问题上,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即港口的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发展为目标,而城市经济要为港口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要广泛的宣传,加强学习,使大家逐步树立港城共同发展的观念。

(二)进一步推动“港城联动”,完善港口功能

港口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宜宾市城市经济的发展需依托宜宾港的现代化来完成,包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群的形成,完善宜宾港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推动“港城”共同发展。另外,要完善港口的功能,港口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系统,港口不仅要发挥其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优势,还要发挥其辐射功能,即在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因而宜宾市要围绕港口城市发展需求,来进行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港口发展要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方向,形成合理的港城发展的架构。

(三)转变政府职能,协调发展港市布局

政府在港城协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仅应加大对港口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还要转变政府管理的理念,在港城规划中要整合各种资源,合理布局。在制定政策 时,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港城协调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还要加强协调、沟通和交流,在港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因此,宜宾市政府要积极发挥其协调的职能,促进港城协调发展,另外,还需积极探索,建立港城发展的协调机制,为港城协调发展提供法律方面依据。(作者单位:宜宾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张爱龙;青岛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城市经济发展;融合

生态公益林作为林业生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有着相应的推动与保护作用,因此,建设好生态公益林,能加快新农村建设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实现。

1 简述生态公益林的概念与特点

1.1 概念分析

生态公益林作为城市生态环保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指在生态位置相对重要,生态状态保护需求大的地方,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供森林生态以及社会产品等多种生态林业服务的方式,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生态公益林有着相当大的经济份量,特别是在林业管理信息化、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作用,其中,还包括有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资源与国防林。

1.2 种类分析

生态公益林从整体的发展来看,具有三种相应的类型。一是特殊生态公益林。如在湖南的张家界地区,这些山区景色相对秀丽,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森林、林地、数目发展繁荣的情况下,构成岩石尤其是严重荒漠化的影响,在公益林植被生长地区,这些总体的公益林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自然与人文遗产的特殊保护地区,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2 分析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融合性

2.1 城乡一体化生态模式的形成

通过生态公益林的整体建设,在城乡经济格局大发展的大前提下,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各大要素,在生态林业发展、产业机构调整、绿色环保、健康活力等多方面形成整体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相结合,形成整个管理的综合效果。

2.2 城市魅力的增值点

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全面建设,将各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因素注入到整个管理之中,形成城市发展的后花园。将城市发展需要的疏林地、低产、低效能的农村林业发展壮大起来,在城市发展的绿色通道中形成具有生机活力的源泉,给城市发展树立生态环保的样板城市,对于整个城市生态建设的整体形象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全面改观城市的整体面貌,提升城市发展的品味,更好的吸引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法繁荣发展。同时,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可以调节城市工业发展中污染的形成对空气的影响,恢复森林条件下的自然气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形成良好的气候现象,保持良好的城市空气湿度,减少污染现象的发生,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整个城市的生活品味与民生福祉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2.3 环境改善的关键点

生态公益林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有着很大的作用,能吸引更多人融入到城市之中,并在城市森林中休憩、养生,通过自然保护区等城市森林公园,构建环境改善与城市融合的关键之处,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共享。同时,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持垂直温差的变化,并发挥城市森林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方面的效果,加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管理,防止林地逆转。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相对适应性强的开垦、采石等管理方面的制度,形成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有效措施运用,并突出在城市环境改善中的每一个关键因素,形成综合管理的系统化模式,这些因素都能强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的发展局面。

3 探讨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管理措施

3.1 强化生态林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具体的管理中,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技术手段,形成责任管理,制度约束的整体模式,尤其是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队伍建设,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相关知识培训,规范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的行为准则,保障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按照正确的要求履行自身的管护责任,及时的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给予完善和纠正,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管护效果的提升。

3.2 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科技能力的提升

生态林公益林的维护管理工作是一项任务量较大的工作,其工作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对管护工作实时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要加强管护科技能力的提升,不断的引进相关科学技术,简化管理维护工作的复杂性,可以对重点区域的林木建立起电子监控系统,通过电子画面的实时传输,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快速获取到管护信息。通过现代技术融入,更好地发挥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围绕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整体融入,实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发挥出生态公益林的整体效应,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自己范围内专门划定一个或多个区域,在其内部实行比其它地区更加开放的政策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建立高效能的管理系统,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引外资和技术的投入,并带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对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与作用力。城市经济开发区在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规模、速度上都显示了强大的影响效应与辐射功能。创办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战略举措。我国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战略选择,其目的就是要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分工,引进世界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经济。

关键词:开发区发展环境

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整体概述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指以较具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在其交通便利的地方(港口或海陆空交通枢纽)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用减免关税,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惠方式,发展贸易和转口贸易;利用国外资金或技术,发展加工业或其他经济事业,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引进先进技术,达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种特定的经济区域,我们称之为城市经济开发区,很显然,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1.城市经济开发区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具有自己的核心城市。

2.城市经济开发区是以实行一定经济开放政策为特征的特定的经济区域。

3城市经济开发区市场运行的主体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化企业。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吸引外资投入的密集场所。同时城市经济开发区也是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与局部先行一步的统一体。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更新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被作为工业项目的附属与配套设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建设,首先进行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开发与建设,使其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弓}国内外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城市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程序打破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理顺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为其它城市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又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经济开发区设立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进行企业经营机制、人才管理制度、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及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试验,以产生新思路、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符合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科技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植示范样板,提供成功经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规模兴建对加速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具有战略意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不仅是一个政府扶持下的工业化运动,也促进了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一部分农业用地转向以工业为主的领域,这是一国经济走向繁荣的表现。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仍然高达70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不经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产业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等一系列后果。现在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量出现,则是继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又一次工业化、城市化热潮。开发区通过非农占地,招商引资,从而扩大了老城镇的发展空间,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农民转让土地的收益,为其开辟第二、三产业创造了条件。开发区集产业开发、商贸经营、文化和生活设施为一体,随着开发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把开发区建成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型城区,推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城市经济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开发区除了自身经济高速增长对当地所做的贡献外,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现状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分布、区位特征具有明显的沿海倾向性和经济中心趋近性。从大的区位来考察,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约有80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约占15,西部地区仅占5.从小的区位来讲,几乎所有的城市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交通便捷,靠经济中心、自然条件好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开发区集中在沿海并依托区域经济中心的特征,表明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推进和宏观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

现在,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性质级别基本上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不同级别的开发区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对开发区的支持上。国家级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国家为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实施的需要而设置的,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中央政府的长期政策倾斜。中央一般采取资金与政策交互支持的办法,诱使开发区良性发展。使国家级城市经济开发区完整的规划得以循序渐进并具有良好的远景。而省市一级的城市经济开发区,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权力弹性有限,因而地方政府对开发区建设的推动力较小。因此,我国目前城市经济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方型城市经济开发区上。开发区类型的广泛性是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内容创新的体现。但类型的纷繁复杂将使开发区的建设难以形成统一的策略。

苏州、深圳开发区以其独有的投资环境优势,在国内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前面。首先他们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环境,以苏州开发区为例,其许多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非常健全,而且每个环节都有若干企业在合作和竞争,这对吸引外资而言,是十分具有优势的环境因素。如在电子计算机行业,台湾最大的8家笔记本电脑企业中的6家以及大批零部件厂商都己经进入苏州,外

商在苏州生产笔记本电脑可以在当地采购到笔记本电脑95的零部件。据台湾明基电脑公司的资料,一大批电脑配件厂商已追随明基公司到苏州及周边地区投资,目前在苏州及周边已经有了600多家供应商。深圳开发区在鼓励大型中外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并鼓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通过许可证贸易、零部件采购、OEM、委托加工等形式使许多中小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形成服务、配套关系。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在深圳开发区形成规模经济,并产生集聚效应,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环境因素。其次他们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圳开发区在区位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毗邻香港,港深两地已实现24小时通关,两地合作非常紧密。深圳的蛇口和盐田港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货物进出的两大重要港口,这对出口型外资企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并且目前已有80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因此,深圳便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深圳开发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尤其注重发挥这种区位优势.苏州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亦十分明显,它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距上海仅90公里,到南京200公里。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同时,苏州一上海是海关总署批准的全国三条绿色通道(直通关)之一,通关简捷便利,上海到货可直达苏州通关。还有他们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企要求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渐高,尤其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深圳市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十分注意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并先后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等六部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和条例,有效地以法律形式保护了企业的知识产权。这对深圳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来说,形成了环境优势。苏州、深圳开发区外商投资环境除上述优势因素外,还有很多其它的环境优势,如人力资源市场非常便利和灵活,尤其对深圳开发区来说,其劳动力市场已形成立体的层次结构:既有科技管理人才的供应市场,也有很多技术工人的劳动力市场;在优惠政策方面,也较为灵活。苏州和深圳开发区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两个开发区,可以是我们发展我国城市开发区的楷模,我们在对于其他开发区的发展上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但它们独特的自身优势又是我们无法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该补长取短,充分发挥各个城市开发区的特色,有利于它的发展。

优化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结构的主要措施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产物,但它同时又是对外开放走向全范围、全方位格局的一个过渡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势必要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推进,逐渐演变成经济特区,我们优化和评价其投资环境,就是为了使开发区更快、更好地良性发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其微观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大大延缓了我国整体宏观投资环境的形成,必然会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效应。因此,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在宏观和微观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优化宏观和微观投资环境就显得日益重要了。

①在结构调整中迅速扩大经济总量。结构调整具有量与质的双重规定性,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开发区来说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但对我国几乎每一个城市经济开发区来说,其结构调整都必须和扩大总量结合起来,以量的扩张带动结构调整,以结构的调整来推动量的扩张。一定的经济总量是结构调整的载体,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结构优化就成了无源之本.同时,又要通过调整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增强经济实力。扩大经济总量最根本的是扩大利用外资的总量,但在目前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我们也应该把吸引国内资金放在重要位置,面向国家各部委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招商。

②调整外资来源,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外资一直以港台投资为主,其资占大多数。十多年来,港资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投资项目超过16万个,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占内地实际利用外资的56.同样,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区港台投资也是外资的主要来源,由于港台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这样的外资来源就决定了开发区的外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的局面。开发区要在全国外资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优化与评价调整中作出大的贡献,就要借鉴其他国家,如新加坡等国家吸引外资的宝贵经验,实现外资来源“多国化”。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跨国公司集中了巨额资金,技术水平很高,管理现代化。我们应在继续巩固扩大港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招商的基础之上,主动向欧美拓展,加大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区投资的力度,更多地引进外资大项目,使开发区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

③调整投资方式。目前开发区外资企业以合资、合作、独资为主,这样的投资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我们可以偿试拓展利用外资的方式,比如:对那些规模大、投资额度大、技术复杂、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我们可以采用BOT的方式利用外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在条件允许时,偿试发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特别是在目前开发区吸引外资整体思路转变的背景下,此举更具现实意义。还有,在开发区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大举借外债的力度来利用外资。解决地区区域结构、资金到位率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④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二是开发区的特点和优势,如港口、淡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则最适宜于发展大运输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工业:三是开发区如何为其依托城市的结构调整服务;四是开发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根据这些因素,编制开发区产业导向。再根据产业导向实行定向招商,增强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以上就是针对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优化。

结论

该文通过对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发展国家或地区经济为目的,对其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优化。同时,希望该文能对建立中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桥经济

2开发区资讯

3赵丽商场现代化20__-5

4中国经济网-开发区

篇5

2007年以来,全世界遭受由美国次贷危机而袭来的金融风暴,各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我国经济也不例外,而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经济当然首当其冲。面对全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了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2008年11月,面对急剧恶化的国际金融形势,中央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出台了十项具体的“扩内需、保增长”措施,开启了“4万亿刺激计划”的序幕。在国家一揽子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初步遏制了增速快速下滑的局面,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的一年,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2009年年初,我国政府提出了8%的经济增长目标,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得这一目标越来越接近现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第一季度的6.1%上升到了7.9%。扭转了连续7个季度减速的趋势。三季度我国GDP增长8.9%左右,呈现明显的逐季回升的态势。专家估计,四季度可能达到10%,全年实现8%的增长目标已无悬念。

2009年我国城市经济虽然经历一定的曲折,曾呈现波动和起伏,但目前出现四个方面的向好发展。

1.城市生产总值增速稳步回升

1-2月,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3.8%,3月份增长8.3%,4月份虽有所回落,但5月份又继续回升,增长8.9%,到6月份,增长10.7%,进入第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的势头仍然不减。而且在工业生产领域中,60%以上的行业生产增长加快,在工业产品中近60%产品获得增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下滑势头在2009年2月份见底,3-6月份连续4个月回升,在经济回升过程中,投资和内需替代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上半年,在GDP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第三季度GDP增长3.8个百分点。特别是10月和11月,形势更加喜人。

2.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继续增长

城市是全国的消费中心,占全国消费总量的约80%。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而且内需增长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亮点,即商品房销售增长明显,汽车销售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1.7%和18.1%。预计全年的汽车销售总量超过1300万辆。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走强,城市家庭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汽车,同时受到政策的利好影响,我国二三线城市的汽车增长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因此,汽车产业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而我国城市将进入汽车“全民消费时代”。

3.经济结构调整正在积极推进

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中调整城市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从而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2009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任务和目标。许多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受冲击比较严重的城市,如,资源型城市、工业基地城市和结构比较单一的城市……等,更加重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围绕保增长、促升级,重点抓好工业结构调整。

在工业结构结构调整中,按中央部署和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一是认真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三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增加贷款规模。四是积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建设创新型企业。中央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主要用贴息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五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同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并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科技投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广技术、研发产品、创办科技型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产化水平;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4.城市居民收入稳定,民生得到改善

由于城市经济在整体上不仅企稳回升,而且继续平稳增长,因此,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居民的就业和下岗人员的安排,居民经济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提高了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同时城市政府改变了财政的支出方向,更加重视城市民生建设,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进一步增加。上半年在财政收入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同比增长29.2%,中央财政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支出增长49.9%以上。

从上述情况可见,2009年对我国城市经济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年初延续2008年以来的城市经济的低迷状态,进入了低谷,在中央的正确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城市的努力,摆脱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向好的方向发展,成功应对经济世界危机。

二、2009年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综观2009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和趋势,并与过去历年经济发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成为我国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不仅城市经济的外向度逐步提高,而且就少数城市来说,产生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因而在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特别明显,蒙受的损失十分可观。痛定思痛,转向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全国及各城市经济增长是在内需的带动下逐步回升的。国内需求加快增长是经济回升的主要原因,在上半经济增长7.1%中,内需拉动10个百分点,外需负拉动2.9个百分点。消费在国家政策的促进下持续较旺。前7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

(二)坚持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经济发展目的

只有充分就业、扩大就业才能保障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就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判断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2009年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66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分别为315万人和9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和93%。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目标的9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2万人,完成全年500万目标的8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100万目标的120%。

与此同时,2009年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城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过城市财政和其他途径,实行多种优民惠民政策,着力解决关系城市居民的诸多民生问题,如,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公共服务、交通出行、住房保障、失业救挤……等问题,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说,城市虽遭遇了世界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

(三)增加投资进一步完善城市市政设施建设

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中,由于对外贸易的萎缩,国家和城市更多地依赖于扩大内需和扩大投资来拉动经济,所以中央在一揽子计划中增加了4万亿元的投资。2009前三季度,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扩大了就业,刺激了消费,活跃了市场,有利于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后劲,克服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部门。在国家和城市的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投资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如,城市机场、市内交通、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铁路、城际高铁、能源设施、环保项目、生态建设……等。这些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四)加速了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步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并不显著。应对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良好时机,所以,许多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加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设施落后、产能过剩、产品过时、缺乏市场、严重污染、耗能过大的产业和产品,对厂房陈旧、设备落后、经营方式过时,以及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产业,进行改造和再建。如,广东省进行“三旧改造”,即对旧厂区、旧城镇、旧村庄进行改造,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加工业的科技含量,节约集约企业用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同时,调整城市经济的地区结构和类型结构。2009年城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小城市和中部地区城市的发展较快,这些城市由于外向度相对较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借助于正确的政策和决策,加速了自身的发展。所以,从全国来看,中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快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五)考量了城市财政制度和结构体系

2009年初在全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城市经济实体,特别是工业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效益下降,利润减少,因而影响城市的财政收入。但是,按照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土地出让金构成城市财政的主要部分,有的城市甚至占相当的比例或主要部分。在年初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所以土地收益必然下降,在企业税收和土地出让的双重打击下,使许多的城市财政捉襟见肘,面临一定的财政困难。然而,从第三季度开始,由于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土地市场的迅速复苏和土地价格的上涨,不断涌现新“地王”,使有些城市的财政立即复苏。解决了财政问题。如,截至11月23日,全国7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同比超过100%。排在前20名的城市,总额高达6210亿元,同比增长108%。而排在前三位的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总额都超过500亿元。其地价收入超过历史上最高的水平。这也反映了城市财政体系和结构的缺陷。

三、对2010城市经济发展的展望

2010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最后的一年,不仅要园满完成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而且要为第十二个五年打好坚实的基础,开创有利的环境,铺垫好前进的道路。

2010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继续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落实和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相关政策,加大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一)继续保持城市经济较快发展态势

1.全面完成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各城市一定会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通过各种努力全面完成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不仅注重完成计划的数量指标,还会提高完成规划的质量指标,提高完成的质量。使城市经济得到更和谐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普遍会高于2009年的水平。

2.中小城市和城镇得到较快发展。根据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国际国内城市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变化规律,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在未来15―20年,我国中小城市和城镇会得到较快发展,其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经济总量中占居更高的份额,发挥更大的作用。

3.中小企业继续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力军。2009年以来银行重点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上半年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54.3%,比年初增长24.1%,比全部企业贷款平均增幅高1.5个百分点。政府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引导和带动了民间投资增长。中小企业具有大型企业无可比拟有优势,特别具有可以容纳更多劳动力的长处,更加适合中国特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所以,2010年我国城市发展中,中小企业是必须高度关注的生力军。

(二)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经受了2009年经济发展的考验,从理论到实践,进一步意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成为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从目前来看,全国各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普遍不理想,离优化产业结构仍有相当的距离。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相对滞后。在第二产业中新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仍显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效益低)普遍存在,有的还非常突出。所以,要求得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和健康发展,必须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种情况下,虽然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慢一些,一般会略高于全国或所在省区的水平,但2010年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会明显改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比重过高的城市,会努力降低其比重,而提升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比重,实现三次产业三二一的格局。

从地区结构来说,总的趋势还是东部地区城市经济的增长继续略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中部地区城市的增速幅度可能会高于东部地区城市。

(三)城市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压力和挑战

1.就业压力。待业人口主要来自于进城的农民工,城镇企业因各种原因下岗的职工,历年累积的100多万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和2010年毕业600多万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以及城市自然产生的新的劳动力。四个方面人员构成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存量和增量,给就业带来极大压力,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其具体人员难以做出精确的统计和估计。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与上季度末持平。但是,真实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取决于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就业压力转化为GDP的压力,因为GDP增长每减少一个百分点,至少导致540万非农人口失业。

2.民生问题。近几年城市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但是,由于民生问题积累的时间长、问题多、情况复杂仍然需要继续解决,既需要进行制度、体制和机制改革,又需要增加国家和城市财力,完善分配和支出机制。所以,2010年只能解决和改善医保、社保、住房……等民生问题的一部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资产价格上涨风险。由于制造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食品价格涨幅较低短期通胀风险并不高。可是,由于流动性过度充裕,利率处于极低水平,加上美元贬值压力等因素,出现资产价格过度上涨,面临资金流入和资产泡沫风险。

(四)房地产业成为突出和棘手的城市经济问题

房地产是城市经济率先回暖的产业,同时也是动荡不稳的行业,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有的矛盾非常尖锐和突出。

1.住房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人多地少,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许多农村区域改变为城市地区,大量农地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对住房刚性需求越来越大,经久不衰,因此,住房供需矛盾是长期的。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30平方米,接近甚或赶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城市住房需求的矛盾除了总量问题外,更多的是结构性矛盾,即,城市富有居民占有远远高于平均占有量的住房,而城市工薪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和新近进城工作的居民,或买不起房,只能望房兴叹。这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城市分配制度问题和缺陷的表现,不仅需要通过发展房地产或推行保障性住房政策来解决。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都是2010年城市经济的重大问题。

2.城市房价过度上涨。进入2009年第三季度之后,我国城市房地产价格扶摇直上,不仅一线城市如此,同时也波及二线城市。价格不仅超出一般工薪阶层的购买力,而且与土地的炒作相结合,脱离了正常的经济运行轨道,带来了经济运行的混乱。房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引起,在土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住宅用地的出让的楼面价格已经高达1.5万元,甚至超过2万元。如,北京11月份住宅用地楼面地价大幅上扬,直逼3万元(29859.39元),不仅创下了2009年新高,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篇6

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好”与“快”的关系。要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这个原则,切实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协调、快速、持续发展。

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突出重点。要从潍坊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抓住影响全局的重点领域,聚精会神,奋力进取,开创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要科学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工业强市,是潍坊科学发展的重点战略。潍坊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这个战略非常正确,近几年来,正是有了工业的科学发展,我市的经济实力才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我市科学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路更加清晰,即: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赶超战略,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优势产业、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带动战略,全面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加快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空间;积极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围绕科学发展工业经济的这几个战略要点,抢抓机遇,努力拼搏,掀起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轮热潮。

篇7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转型发展 跨越发展

一、深刻认识资源经济现状,为现代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现代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资源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自身经济特点,针对资源式城市的经济特点进行经济转型,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针对资源型城市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经济日渐衰落的趋势,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快经济转型脚步。针对资源型城市特点进行跨越式经济发展,为现代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资源型城市应对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对能源开采趋势进行分析,以能源经济发展趋势为基础科学地制定经济转型策略,以此为基础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了解资源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小型城市的发展中,能源开采、开发与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使得城市宜居水平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而招商引资工作直接影响到城市就业、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的分析可以得出,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普遍不好。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而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了城市粉尘、城市旱涝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加上能源开采的日渐枯竭,现代资源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资源型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城市发展环境的分析中认识到资源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以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三、深入了解资源型城市的地域特点,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目标

在现代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是现代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的关键。现代资源型城市应从自身地域特点与生态环境特点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调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的开展。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经济转型应从自身地域特点入手。针对地域所在地的气候特点、人文景观等开发旅游资源。同时,以旅游资源促进综合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发城市特有资源、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以乡村游、植被种植与保护、特色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进行改变,进而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加快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工作。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这样的经济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极易受到冲激,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应从基础工作入手。以资源企业的上下游经济为切入点,调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现代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资源经济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河津市为例,其原有矿产资源为原煤、焦炭、电、铝等能源开采与消耗性加工方式。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河津市目前加快了产品深加工的转型,以焦化企业转型生产化工产品,铝产品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产品,而转型铝产品深加工等方式,实现了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以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为基础,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

针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特点,现代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应将高新科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主导方向进行引导。结合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特点以及自身劣势引入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经济体系以及经济因素,以此为现代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奠定基础。针对高新科技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特点,资源型城市应从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入手。以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等方式进行招商引资。以此为基础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利用高新企业特点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以高新企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科技含量的增长,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技术的运用。

六、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

第一,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明确企业是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对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和原中央所属矿业、森工企业,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补偿社会保障、生态、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欠账。

第二,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型城市要统筹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转移剩余生产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各种职业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解决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对资源或濒临枯竭的城市,各级人民政府要施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解决资源枯竭矿山(森工)企业破产引发的经济衰退、职工失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三,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防止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私人成本社会化。

总之,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是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资源型城市发展空间;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林)区、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着眼于解决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抓紧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同时加快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解决好民生问题;要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政府要制定并完善政策,积极进行引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米尔,武春友.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

[2]张米尔,孔令伟.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吴奇修,陈晓红.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J].江汉论坛,2005(3).

[4]李堂军,孙承爱,庞莹. 我国煤矿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02(2).

[5]李友俊,汤凤丽. 资源型城市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途径研究 [J].资源与产业,2007(4).

[6]董锁成,李泽红,李斌等.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5).

篇8

【关键词】楼宇经济 城市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央商务区(CBD)发展计划得到了我国许多城市的青睐,但CBD终究是一个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还到不到发展CBD的水平,在此背景下,楼宇经济应运而生,我国城市通过对楼宇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城市产业的升级,这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楼宇经济特征分析

楼宇经济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学界提出的一种经济形态,直至其发展到今日,其主要指的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以商用楼宇为载体,以带动城市区域发展为目的的崭新经济形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税源等是其基本要素。楼宇经济特征分析如下:

(一)以商务楼宇为载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土地价格上涨迅猛,在这种形式下,城市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利用楼宇向空间拓展的特点,提升建筑的空间效益,楼宇经济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要求,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楼宇经济中,商务楼宇泛指商用楼宇和商务写字楼,通过商务楼宇引入企业,开发税源,从而形成稳定、良好的商业生态。

(二)依托于城市服务业和新型工业

产业的提升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服务业和新型工业的发展迅速,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依托于服务业与新型工业能够促进就业,增加城市经济的辐射力,从而促进了楼宇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的范畴极广,具体包括金融行业、广告策划、中介公司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开发、旅游行业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楼宇经济的本质逐渐体现为人才经济、信息经济、物流经济和财源经济。

(三)聚集效应

在城市楼宇经济中,商务楼宇不仅仅发挥建筑物功能,其更重要的作用是集聚人才、信息、知识以及资本,商务楼宇虽然占地小,但却集聚着丰富的知识含量、企业单位和资本,这种集聚效应和创新能力能够为产品和服务提升附加价值,优化产业结构。楼宇经济能够形成以商务楼宇为中心的“磁场”,吸引大批的企业和商业集团入驻,从而汇聚更多的人才流、资金流、商品贸易流以及商业信息流,在其内部形成了互相交织联系的大型商业网络,引发财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四)税源经济本质

CBD与楼宇经济的载体相同,但楼宇经济中,地方政府将楼宇作为一项税源来带动地方税收的增加,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是许多城市发展楼宇经济的根本动力。反过来说,地方政府会采取有力措施来帮助楼宇吸引企业和商家,促进楼宇经济发展,从而形成稳定的楼宇税源,例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建立楼宇招商机构等政府措施。这些政府措施会为楼宇经济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二、发展楼宇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确保楼宇经济发展均衡化

就目前来看,我国城市产业格局并不均衡,不同城市楼宇经济的依托产业差距较大,以楼宇经济中的核心产业金融业为例,金融业附加值在不同城市中差距明显,这是我国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导致的,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城市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把握好楼宇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化,以此来确保楼宇经济发展的均衡化。

(二)楼宇经济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城市文化背景、城市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的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等规划,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城市楼宇经济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但当前许多城市为了刺激楼宇经济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擅自修改城市整体规划,盲目的从楼宇高层和单位面积寻求高效益,使得楼宇容积率过高,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很可能给楼宇经济甚至城市的发展埋下隐患,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在地方城市楼宇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楼宇经济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协调和统一,楼宇经济规划要能够和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要符合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在把握好城市整体规划核心目标的前提下,促进楼宇经济的发展,保证楼宇经济的生态性、科学性、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楼宇经济的推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把城市发展的脚步走得踏实、稳定、持续。

(三)利用好政府的推动力

政府为了税源的稳定采取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来促进城市楼宇经济的发展,政府推动力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但过于依赖政府推动力会制约楼宇经济市场的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当前我国许多城市楼宇经济建设中就显露出了十分严重的政府推动痕迹,过重的推动力会使得市场的力量无处可使,一旦政府推动消失,楼宇经济将面临市场退化的风险,因此在城市楼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做好自身定位,积极发挥自身楼宇经济和市场的纽带作用,通过政府推动措施来引导商务楼宇招商引资,保持楼宇经济市场的创造力和活力,以此方能建立楼宇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例如政府可以政府可以参与楼宇经济规划,通过引进的经营性物业来促进楼宇招商引资。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分析了楼宇经济的五个特征,并从产业均衡发展、城市规划与楼宇规划协调、合理利用政府推动力三个方面研究了城市楼宇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提升地方城市发展楼宇经济的合理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部城市发展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中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明显。城市联合体已初具雏形,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圈还有很大差距。

中部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从吸引外资到旅游等,均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二、促进中部城市发展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1.城市发展差距拉大是区域矛盾的关键所在

当前的中部城市发展滞后,关键在于缺乏带动经济增长的要素聚焦点。中部与东部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根本地在于城市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2.发展城市经济是协调诸多矛盾的结合点

过去很多年中,中部城市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于其“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怎样发挥优势?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新的战略思路应当贯彻“重在点、兼顾线,带动面”的原则。其中的“点”就是指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中部崛起过程中解决区域战略与国民经济整体战略之间、环境及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发展之间、短期调控任务与长远战略发展任务之间、工业化发展缓慢与加快人民收入提高的迫切要求之间、结构调整与总量扩张之间、基础设施不足与战略性调整之间、“二元”分割的城乡经济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诸多矛盾的最优结合点。

3.发展城市经济还是积累工业化条件的必由之路

中部崛起应当首先造就自己的经济增长带头地区。在今后十五年或略长一些的时期中,不仅老的省会城市应当大力发展,而且要努力争取在每个省区形成若干个较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让这些城市成为当地的“先发”地区。与此同时,还要加快中小城镇发展,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推进乡镇合并,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综合性多产业构成和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另外,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把重点放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与高级化上。改善中部城市的投资环境,当务之急是改善城市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中部崛起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各地区造就若干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城市。

三、促进中部城市发展的策略

篇10

关键词:资源性城市 经济转型 河南焦作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Substract: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however, with the resource depletion and the 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roblem in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such as economic recession, more laid-off workers and social problems. These complex problems puzzl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Facing these problems, it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which is analysing the formation and economic potential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finding the way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n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arrying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resource-based citie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Jiaozuo City in Henan Province

引言

城市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产业、资本等各种要素也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城市的传统产业也在发生着梯度式的转移,其中,资源不仅是城市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还是城市不断发展壮大的巨大推力,然而面对各种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使得国内外许多城市不得不作出经济转型的重大决策。

城市转型是指基于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重大的结构性转变”,是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期内城市集中发生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变化和制度变迁。值得强调的是,城市转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自然演化的线性延续,而是一种跳跃式的、非渐进性的变化,是城市发展动力、模式、路径、形态等多方面的全面转型,不同于一般的结构微调和数量累计,而是从一种类型和方式到另外一种类型和方式的“突变”,是一种典型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焦作概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焦作拥有矿藏资源40多种,其中煤田可开采储量6亿吨,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市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95年,焦作市资源型企业有1233个,从业人数8.8万人,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90%以上。与此同时,焦作还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境内有焦枝、焦太、焦新、月侯四条铁路,河南省第一条城际铁路―――郑焦铁路正在进行建设。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焦作这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焦作曾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性产品,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和消耗,城市的发展逐渐需要面对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落、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量职工失去工作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整个城市陷入了发展的危机之中。因此,尽快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同时利用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是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2.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

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具有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单一、区位经济格局专业化等突出特点,所以资源型城市很难对市场作出灵敏的反应,具有一种“路径依赖”的特点,形成了明显的“惰性”。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必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成,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是按照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进行,资本、人才、技术以及企业家都是向着充满商机的区域聚集,这些资源的流动表现出一种“马太效应”。然而资源型城市资源衰竭、商机减少、企业运营成本过高,就造成企业家投资兴趣下降,资本流入减少。

2.1资源基本被完全开发,生态环境恶化

1980年河南的煤炭储量居全国第十,预计到2020年,将有总量超过4000万吨生产能力的矿井陆续报废。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长期以来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使矿产资源趋于衰竭。焦作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快速无节制、无计划的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地表塌陷、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可避免的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2.2再就业难以达到均衡,企业负担过重

焦作在转型过程中,因资源型产业逐步衰退和资源型企业逐步退出,产生了大量下岗工人,这些工人数量庞大,再就业技能相对较弱,就业观念落后,导致再就业相对困难。焦作原有的煤矿企业职工进矿定终身,从工资、福利、住房、劳保直至退休一包到底,然而企业如今一方面要减员增效,另一方面又要妥善安置下岗工人再就业,双重压力使企业苦不堪言。

2.3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形势持续低迷

焦作是因资源开发而兴建和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开采业往往在城市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计划经济时期,焦作被视为能源和矿产基地,城市多功能建设不足。由于过分强调资源的专业化功能,导致城市产业结构畸形单一,层次低下,主导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关联效益较弱,难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功经验

由于各国自然资源、社会环境以及城市发展阶段等都各不相同,各国实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时间段和措施也各有不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1以休斯顿为代表的美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美国休斯顿因为石油开采由一个小城镇逐渐发展成为美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20世纪6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业开始下降,休斯顿则依照市场规律,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延伸和拓展产业链,促进石油科研开发,加快企业重组合并,油气资源产业群逐步形成趋于完善,实现了规模效益递增,与此同时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建立了国家宇航中心带动了130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城市产业定位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市场机制在休斯顿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使资源能够更加合理有效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当地政府在转型过程中更多的是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具体的转型措施和过程主要依照市场规律和企业的自主选择。对于因企业被迫退出和企业合并的失业人员,在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条件下,其培训再就业等都由政府着重处理和解决。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持提高转型时期的社会福利保障,设立转型时期专项救济基金,以应对必要的紧急救援,使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能够比较平稳的过渡。

3.2以鲁尔工业区为代表的欧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

鲁尔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然而,上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地区陷入结构性经济危机,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双重挑战。面对危机,德国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末展开了鲁尔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工作,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方案。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分级设立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等职能部门,专门负责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综合协调,制定振兴的具体规划,发挥政府的投资导向作用,提供资金支持。

(2)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原有资源产业优势,形成多元产业结构。对于原有的煤炭、钢铁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对于钢铁业,则重在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同时,联邦政府也特别重视创新企业发展,尤其对生物技术、信息和环保技术以及科技型企业在政策上给予很大支持。

(3)开拓思路,勇于创新。鲁尔地区在对待历史遗产、废旧物改造方面做的比较有特色。它把各城市的历史题材挖掘出来,把文化保留下来,把不同城市变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公园,把工厂变成艺术馆,作为工业遗产的旅游景点。

(4)重视环保,注意形象。鲁尔地区经济转型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重塑了自己的形象。政府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比如严格制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广泛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

3.3国外经验总结

从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上面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和经验,在面临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需要转型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是世界各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围绕资源产业,使其产业链向后侧和旁侧延伸,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带来更高效益。

(2)注重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发达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改造振兴,非常重视资金和技术投入。在资金使用方面,应该全局考虑、统一调配、注重使用效率。资金的使用权应该更多的给政府而不是企业。另外,还应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遵循“严格监督,基层使用”原则。

(3)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需要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要形成政府和企业的双赢机制,重点是理顺政企关系,合理划分双方的职责和权限,在责任明确的基础上使双方能够各司其职。

(4)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很关键的。对因转型而造成的失业问题,政府负责安置、培训、再就业,以保证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稳定。

(5)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和树立新的城市形象。国家应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如对现有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进行财政补贴,企业复采已经报损的残留资源免征各种税费等。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努力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4、焦作的城市经济转型策略

4.1焦作城市经济转型的优势

(1)优越的自然条件。整个焦作山川秀美,有黄河、沁河、丹河、大沙河、蟒河和济河从境内穿流而过;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青龙峡、神农坛等旅游胜地;有嘉应观、妙乐寺等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焦作农业基础条件良好,粮食产量高,所产的优质专用小麦、特用玉米和四大中药在国内享有盛名。

(2)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太极拳为代表的焦作历史文化,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练习太极拳的人数超过 1.5 亿,其中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发展太极文化产业,对焦作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3)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除了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铁路交通运输条件外,焦作的公路密度也居河南首位,地方自筹资金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黄河大桥,使焦作成为豫西北、晋东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些都为实现焦作的经济转型提供了便利的运输和社会条件。

4.2焦作城市转型策略

(1)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焦作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选择。焦作一方面可以精心打造“焦作山水、太极圣地”两个世界级旅游品牌,开发影视城、工业特色游等休闲度假游,形成山水、文化、休闲三大特色旅游带,另一方面可以培育旅游相关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构建融“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大旅游产业格局。

(2)利用农业基础条件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焦作可以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工业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和订单农业等各种不同的高效农业,从而带动以农业产业化发展替代资源枯竭的问题,为大量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3)利用区位交通条件发展物流产业

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必将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焦作市地处晋豫两省的交界处,晋煤南下东运之咽喉要道,豫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焦枝、太焦、新焦、侯月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郑焦晋高速公路斜贯市境,公路连线成网,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工业化进程加快、商品农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及人流、物流量大增都为焦作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必将为焦作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由资源向导型向科技向导型转变

资源的衰竭是焦作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难题,合理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资源领域的科技投入,由粗放经营转化为集约经营对于缓解资源型城市的生存压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有效途径。对于煤城焦作而言,可以减少当地污染,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但科技人才匮乏且科技研发水平低,经济也不是很发达,不一定有足够的资金提供给科技转型,这就要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加大相关产业投资力度,真正实现经济由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

5.结语

资源型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随着资源消耗殆尽,产业转型是不可回避的。资源型城市应以更加开阔和动态的视角定位自身发展,调整城市产业经济规划,延长整个城市的经济生命周期,积极发展替代产业,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增长点,避免造成单一的产业结构,应该形成多元叠合的产业模式。这样,资源型城市的辐射范围更广,吸引力更强,才能更好的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张米尔,孔令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26-30.

[2]石秀华.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与比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105-106

[3]银华,高延绪,高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产业优势替代问题研究―盘锦个案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37-40.

[4]李 猛,张米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1):16-20.

[5]袁朱.我国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6):679-686.

[6]王志宏,李成军.煤矿城市经济转型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5(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