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新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1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9.9%。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发展的成就为世界瞩目。
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障碍,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如果说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围绕经济总量增长为核心的话,未来将是总量与结构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增长与发展并行的伟大变革时期。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判断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有人均收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等,总体判断,我国处于由工业化中后期迈向工业化后期、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中上等国家的阶段。在成功实现“低成本优势―中低端制造业―投资+生产”推动的第一次增长浪潮之后,我国面临能否成功迈进由“创新优势―高端制造+服务业―创新+消费”推动的第二次增长浪潮的重大机遇期,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我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变化。1952~2010年的59年中,我国经济总量保持了年均8.3%的增长。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1万亿元,已经超过日本,经济规模居于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8.31万亿元,具备了比较雄厚的物资基础。2010年按当年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已达到5880美元,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我国已实现经济起飞二十多年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大体上都经历了起飞准备、起飞、走向成熟和大众消费时代等几个阶段。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完成了起飞准备阶段,已经成功实现经济起飞二十多年。当前我国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支持经济较快增长的条件,包括消费结构变化、中间需求变化支持国内需求增长加快;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产业结构变动和资金、劳动力在产业间活跃重组;资金和劳动力供给增加;具备了支持供给持续增长的物质技术基础,形成了支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制度及社会环境;具备稳定开放的国际环境,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推动外贸结构变化,促进比较优势转变等等。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我国产业结构、制造业实力以及出口结构来看,可以认为我国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主要根据是:第一,在农产品总量迅速增加的前提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明显下降到2010年的10.1%。第二,在人口总量增加3亿的情况下,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到2010年的50.05%,城镇化率达到49.95%。第三,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比较强大。第四,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在出口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在出口商品构成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大幅度提高。第五,经济结构的变动,呈现出由满足基本需求为主转向逐步适应消费升级和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这是工业化加速阶段的新特征。
消费和出口提速带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
1998~2010年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居民住行消费升级提速,融入全球化以后世界经济长期景气带动外需高速增长,资源禀赋优势带来全球产业转移,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特征形成,带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在此期间,高速增长行业明显增加,经济增长热点显著增多,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有:房地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石油工业、建筑业、金融业等。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处于金融危机及其后续的调整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同时也蕴含着重大机遇。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经过世界各国政府努力,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已被初步稳定,一段时期内呈现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双轨恢复”的迹象。但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方面长期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国不仅没有解决其全球竞争力下滑的问题,反而由于过度依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侵蚀了全球对美元的信心。部分新兴经济体刺激过度,引发了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风险等诸多新的问题。国际上,全球经济和贸易失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危机后的全球治理格局并未体现新兴经济体不断上升的实力和影响力。因此,不仅大震之后必有“余震”,而且如果全球不进行彻底有效改革,或许需要更大的一次危机来释放风险。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将在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长期来看全球化不仅不会倒退,还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跨国、跨境交易更加便利。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全球贸易和投资还会继续增长。这将有利于我国继续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释放增长潜力,加快发展进程;有利于我国充分吸收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人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竞争优势;也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重要国际资源和技术。但近期看,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仍会抬头,贸易保护措施可能增加。
当前正处于康氏周期的低谷,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处于“萌芽期”
为了重新获得竞争力,发达国家都重新回归再制造化,并正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比如传感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等若干重要领域酝酿新的突破。在实现技术赶超及利用新技术加快发展等方面,我国具有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等优势,可以藉此在某些技术领域迈入领先行列。另一方面,新一轮技术革命时机还不成熟,目前的一些新技术尚难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的实体经济恢复还没有形成。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随着全球减排责任体系和制度安排的逐步形成,以及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迅速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发展趋势或发展模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将会不断增大。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减排将促进能源和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将在新的背景和条件下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并对全球产业分工及贸易格局产生影响。我国面临发达国家转移部分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的新机遇。非洲、南美洲、中亚等地区的一些历史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将会加快,以印度、巴西、南非和中东某些国家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仍会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既对我国构成了竞争压力,又为我国扩大外部市场空间创造了条件。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必将迟早引发全球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我国发展的外部阻力将增加
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这既是军事斗争的结果,更是经济发展竞争的结果。如果说21世纪全球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的话,那么这种变化首先是从经济格局开始的。如果全球经济大国之间实力差距日趋缩小,美国若要继续主导全球政治格局将越来越困难。按照历史的经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随后必将迟早引发全球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核时代到来以后,世界大国间相互自杀式的战争已不太可能,取而代之以“经济战”为主,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能源资源、区域组织等领域广泛开展竞争。未来全球地缘冲突可能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阻力增加。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
从国内条件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促改革、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压力将有可能持续加大。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内需潜力巨大,但释放内需面临一系列体制性制约
“十二五”及更长时期内,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时期,巨大的需求潜力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特别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使庞大的需求潜力分阶段释放,从而使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更长时间。但另一方面,在收入分配、财税体制、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工业化升级和城镇化潜力的释放还面临诸多障碍。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内外需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引擎转换的重要转折点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内外需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外贸增长将稳步趋缓,相应地内贸比重将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中,北美的地位将下降,周边陆上邻国和各大洲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提升。内贸结构方面,随着国内各大经济区间分工的细化和合作的加深,国内区域间的贸易将日益活跃。
居民消费结构将继续较快升级,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
预计“十二五”期间以住、行改善为主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活动会继续较快推进,消费需求会继续较快增长。预计“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年均增长4.5%左右;年均新建住宅11亿平方米左右,较2003~2008年的年均水平增加4亿平方米左右。预计家庭轿车保有量年均增长25%(2003~2008年为51%),2015年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将达到5139万辆左右,较2008年(1938万辆)增加1.6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不包含价格因素)。
区域发展格局日益合理,区域功能定位日益明确,区域发展差异逐步缩小
“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将成为崛起最快的区域,占全国的GDP比重将由2009年的19.3%上升到2015年的22%。西部开发区将由18.3%上升至19%,东北振兴区将由8.5%上升至9%,东部沿海地区将由53.8%下降至50%,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将明显提高。国内各大经济区之间分工日益专业化和细化,区域功能定位日益凸显,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制造业基地转移的过程中将迎来高速成长期。
人力资源新优势正在形成,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将逐步显现
未来几十年我国总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状态。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预计2015~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人。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素质劳动者群体队伍预计将不断壮大。此外人口老龄化将加快到来,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高达1.6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1.9%。
生态环境状况局部改善,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以来,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治理和保护的力度明显加大,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甚至有明显改善。但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控制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与此同时,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呈现增多趋势,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工业化与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的形势,将使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经济体制具有独特优势,但深层体制矛盾依然突出,深化改革任务更为迫切,难度也更大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已经形成了既独具特色和优势、又符合市场经济通行规则的经济体制,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弊端的深层次原因集中于体制与机制方面,涉及收入分配、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各方面。
篇2
一、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主要特征
1.贸易规模特征: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近年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2003―2008年,出口额从39.72亿美元增长到194.71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40.77%。进口额则从115.98亿美元增长至249.07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6.92%。高新技术产品已经成为北京主要的出口产品,近三年,占北京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但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占北京进口总额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17.7%下降到2008年的11.6%。
2.贸易差额特征:贸易逆差较明显。近年来,北京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一直远远高于出口额,这使得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一直为较大的逆差。这与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一直呈现顺差且顺差额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一致。从全国来看,2004年顺差额仅为40.2亿美元,2008年已达到737亿美元;而北京逆差幅度虽然有一定的缩减趋势,但2008年仍存在54.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比2006年减少了19.4亿美元。
3.贸易增速特征:增长速度大幅降低。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且出口增速显著大于进口。但是,2005年后,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出口增长率从2005年的67.4%直线下降至2007年的23.1%,2008年则更是低至13.9%。进口增长率则从2005年的27.1%下降至2008年的12.2%,且出现一定的波动。这说明不论是北京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还是进口增长速度都逐渐趋缓。
4.商品结构特征: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居绝对主导地位。高新技术9个领域中产品出口规模与增速发展不均衡。其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是北京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要领域,二者合计出口占到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左右。特别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2006―2008年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9.73%、81.36%和78.44%。其次为航空航天技术产品和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其他领域产品出口份额较小。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出口所占份额有一定的增长,从2006年的2.85%增长至2008年的3.95%,而航天航空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则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7.26%逐渐下降至2008年的3.09%。
5.贸易主体结构特征:外资企业占主要份额。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主体类型来看,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在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合资企业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76.2%,独资企业出口占17.7%。且外资主要集中在电子、微电子、通信等行业。相比之下,内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规模较小。近年来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而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其他类型企业的出口所占份额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2000年私营企业出口额几乎为零,到2004年已迅速攀升至115.30百万美元。
6.贸易方式特征: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北京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绝大多数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5%以上。这说明北京目前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是加工性质的,即进口零部件,特别是关键或核心部件,加工组装后再面向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出口,利用的仍是国内相对便宜的劳动力。
二、原因分析
北京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出现了实质的、有效的提升。但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距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对外贸易仍存在较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仍较弱。一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科技活动人员数以及专利申请数等指标能够反映该地区所拥有的科技资源比较优势。2007年北京R&D人员全时当量为204668人年,占全国的23.9%,科技活动人员45.01万,占全国总数的近10%,受理发明专利数31680,占全国的87.8%。可以看出北京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优势明显。R&D/GDP值能够反映一地区R&D强度,2006年、2007年北京R&D/GNP为5.51%和5.64%,而同期全国的这一数值为0.77%和0.85%,2003年美国R&D/GDP的值为2.6,日本为3.15,北京的R&D强度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甚至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北京虽然拥有很高的科技资源优势,但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却较弱。通常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即TC指数来衡量某行业国际竞争力,即某行业的贸易差额与该行业贸易总额的比值。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TC>0时,说明i国(地区)第j种商品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强;当TC
其次,外资高技术企业对技术进步的贡献有限,且限制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提升。北京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体为外资企业,且主要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这种大规模进口核心部件和资本品,再大规模出口最终产品的贸易方式,会限制国内企业对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使国内企业被锁定在微笑曲线利润最低的阶段,可能造成产业自主开发能力萎缩或被排斥,技术依赖倾向增强。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的大多仍是高技术产品生产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生产环节,而将附加值高的设计、研发、营销等环节留在发达国家内部,因此,我国所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少。而且,外资企业的配套主要是在外资企业间进行,人员流动也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有很大的局限性。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统计研究,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输出技术流向呈现“一九”格局,近九成流向国外公司总部。2001―2006年,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流向国外技术合同成交额90.05亿元,占总数的88.32%;流向国内技术合同成交额11.91亿元,仅占总数的11.68%;而且这些有限的技术转移也都是成熟性技术,而不是最先进技术的转移。
再次,缺乏自主品牌与国际营销渠道。目前,北京许多高技术企业仍停留在承接白牌、贴牌、定牌(OEM)业务上,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加工贸易方式使得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及自主营销渠道。外资企业通常将营销环节牢牢掌握在手中,造成国内企业产品销售严重依赖外商,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利润与发展空间有限。部分内资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产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最后,中小科技型企业对外贸易面临融资难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速度。截止2008年5月底北京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计22563家,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型的高技术企业。企业规模决定了这些中小企业很难通过直接融资(发行股票、债券)解决资金问题,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以及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数据显示: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约占95%,从金融机构的贷款占约1%,而从全国来看,这一比例分别为85%和8%左右,说明北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从金融机构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发利用金融资源的能力滞后。此外,由于我国担保制度刚刚起步,担保机构少、担保基金小,政府担保或商业担保均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以上因素造成了北京中小科技企业缺乏进一步扩大规模、发展国际业务的资金。1999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正式启动。北京市也实行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制度。但是,由于北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导致均摊到每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基金资金量非常有限。1999-2007年,北京累计有1304家中小科技型企业获得了基金支持,累计金额87549万元,居全国首位。但仅以2006年为例,平均每个企业获得的资金只有3.2万元,远低于全国水平14.68万以及上海的25.66万3,这说明北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获取政府支持时处于明显劣势。
三、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实力。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根本点在于技术优势,不具有核心技术、先进技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首先,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创造适宜的土壤。包括对新办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财政优惠,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按企业当年销售额的百分比提取技术开发费用,提高研发投入与产出效率;其次,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密切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确立一批主导项目,特别是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自身的技术特色和竞争优势。此外,鼓励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同时,注意引进高水平科技与管理人员,使企业员工的总体知识和技能水平满足高新技术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再次,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产品的升级换代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的优势就会丧失,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因此,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情况,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不断对产品进行改进、升级和调整,及时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尤为重要的是将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相结合。与国外一些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还存在严重脱节。2002年,我国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仅为1∶0.08。企业的技术进步不能单纯依赖技术的引进,更应注重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落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建立自主开发平台,真正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2.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与出口产品结构。产品结构调整要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核心,围绕某一产业培育产业群,在实行梯度发展的同时,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一方面,重点发展和扶持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这样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行业,加大研发投入,使其成为带动整个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军;另一方面,也要逐步调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过于集中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状况,引导投资向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分散出口竞争,打造出北京特有的优势产业。如推动新一代通信产品、新型显示器、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等产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出台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建设医药出口基地,重点支持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出口;鼓励企业发展软件外包业务等等。
篇3
>> 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发展及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的加工出口区现状与启示 台湾地区电子认证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 探析我国民资商业银行设立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探析我国民营银行设立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小议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亲属》发展的若干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幼儿亲职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农业产业化政策及启示 浅议台湾地区产险业并购及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图书馆法律研究及启示 浅析台湾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学科专家/指导教师制度及其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校友服务实践与启示研究 台湾地区高校学位论文授权及开放存取的现状 简析中国台湾地区《终身学习法》立法背景及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市地重划公众参与方式的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小学品德测评实践与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历程与再造及其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0]吴斌.台湾就业怪相:七成毕业生待业七成企业招人难[EB/OL].台湾社会.环球网.(2010-09-14) [2013-01-22]. .
[11]台湾“教育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台湾教育部门户网.(上载日期不详)[2013-01-25]. [EB/OL]..
[28]徐金明,等.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改革发展的前瞻与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4(7):13-17.
篇4
[摘要]2012年年初以来,我国通货膨胀表现出总体水平较低、CPI温和增长、PPI持续负增长以及CPI与PPI持续背离等方面的特征。出现这些特征有国际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问题仍未解决、刘易斯拐点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等多方面的原因。新时期的通货膨胀特征可能对市场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在总结通货膨胀特征、原因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通货膨胀形势下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通货膨胀;特征;背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26-02
物价稳定是维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稳定企业生产发展和保障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重要条件,各国政策制定者都把维持适度的通货膨胀作为其政策目标。近年来,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正确认识通货膨胀表现出的新特征,分析新特征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当前通货膨胀的特征
通货膨胀反映的是物价总体水平,学界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有多种,主要指标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GDP平减指数等,其中应用最广、最受重视的是CPI和PPI。通过分析近两年我国CPI和PPI的走势可以看出,当前通货膨胀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总体价格水平不高。2012年1月以来,CPI均值为26%,PPI均值为-19%;2013年1月以来,CPI均值为25%,PPI均值为-22%。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完成2013年政府预定的35%的通货膨胀目标几成定局。其二,CPI温和增长,PPI持续负增长。2012年1月以来,尽管CPI始终维持在低位,最低值为17%,但低于2%的月份只有三个月;PPI方面,除了最初的两个月为正之外,其他月份都表现为同比下跌,在2012年9月,同比跌幅高达36%。其三,CPI和PPI表现出较长时间的背离。从2012年1月至今,CPI与PPI之差始终保持在32%以上,最大值达到55%,其均值高达45%。其四,CPI中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拉动CPI的主要力量,居住价格逐渐成为拉动CPI上涨的新的重要因素。2012年1月至今,食品价格平均拉动CPI上涨14%,对CPI上涨的贡献超过50%,而2013年1月以来,居住价格对CPI的拉动均超过05%。其五,生产资料价格下跌是PPI同比下跌的主要原因。2012年1月至今,PPI分类指数中生活资料平均同比上涨1%,而生产资料平均同比下跌26%,其中,加工工业和采掘工业的下跌尤为显著。
2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通货膨胀作为价格总水平的反映,其变动既受供给和需求等实际变量波动的影响,也受货币供应等名义变量波动的影响。具体而言,当前通货膨胀出现上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全球经济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尽管美国经济有复苏迹象,欧洲经济发展的紧张形势有所缓和,日本经济受“安倍经济学”影响有所起色,但美国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政府债务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欧洲方面债务危机的警报尚未完全解除,日本方面“安倍经济学”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并且上述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面临逐渐退出的问题,总体而言,全球经济形势尚不乐观。这对中国经济和通货膨胀水平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外需不振,从而影响总需求,进一步导致通货膨胀水平较低;二是受经济低迷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或处于振荡态势,输入性因素对通货膨胀起到一定的压制作用。
其二,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速下降,使中国经济总体增速趋缓。一方面,受国内刺激消费政策影响,消费增速并未有大幅下降,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然有限;另一方面,受“四万亿”投资后遗症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内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增速趋缓,总需求不振成为低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其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未解决。从具体行业来看,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的去产能化过程仍然步履维艰,上游供给过剩,下游需求不足,导致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表现在价格水平上就是PPI持续同比负增长。
其四,中国逐渐通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总体规模持续扩张,加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中国逐渐通过刘易斯拐点,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具体表现就是多数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连续上调,农民工工资水平持续上涨,表现在通货膨胀上就是服务类价格的持续上涨,这也直接导致商品篮子包含服务的CPI上涨速度快于不包含服务的PPI,从而二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背离。
其五,部分领域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上游价格向下游传导不畅。目前,在产能过剩行业,部分地区还存在行政力量主导的情况,为了保证就业和税收,即使产品价格下跌仍要维持生产,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失效,上游价格的下跌无法向下游传导,这也是导致CPI和PPI背离的重要原因。
3通货膨胀新特征的影响
通货膨胀水平较低以及CPI与PPI背离是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突出特征,这两大特征对经济发展存在重要影响,要主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会影响到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以及消费、投资决策行为。一方面,较低的通货膨胀会影响人们花钱的意愿,影响消费增长;另一方面,PPI持续负增长导致产品出厂价格偏低,企业利润下降,影响投资的积极性。通货膨胀对消费和投资的负面影响会延缓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大稳增长的压力。
其次,从政府的角度看,低通货膨胀为宏观调控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在复苏前景不明、经济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政府可以在不违背调结构、促改革大方向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刺激,而不用担心出现通货膨胀失控的危险。具体而言,可以在一些市场主体投资意愿较强、项目回报有保障的领域加大投资的力度,对于一些急需资金、风险较小的行业实施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
再次,CPI和PPI的背离可能会导致上游企业经营不利的局面有所恶化。一方面,上游企业出厂价格低迷;另一方面,CPI仍然温和上涨导致公众生活成本上升,进而导致企业员工成本上升,CPI中食品价格的上涨也会导致上涨企业承受一定的成本压力。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会导致上游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
此外,PPI持续负增长为抑制产能过剩提升了契机。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低迷是由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因此,要解决PPI负增长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着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通过降低产能解决出厂价格持续低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出厂价格低的时期降低产能也可以减少企业损失。
4应对通货膨胀新特征的对策
在当前新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形势下,为进一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首先,要在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一方面,在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扩大内需,消化制造业、采掘业和加工业的较大产能;另一方面,在劳动力持续上升的背景下要引导企业合理应对工资水平持续上涨的问题,充分估计由此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服务类价格水平上升所引发的物价上涨问题,采取微观的价格调整政策。其次,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如果经济持续下行,就需要把稳增长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刺激政策。比如,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为前提,重启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可以重点通过盘活货币存量的方式适当扩大货币供应,对于一些有利于调结构和稳增长的行业放宽借贷政策。再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特殊行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避免行政力量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干预;要加强市场配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上下游之间的价格能够有效传导,发挥价格调节市场的作用,避免价格传导不畅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J].金融研究,2010(6).
[2]李勇辉,王丽艳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OL].当代经济管理,2013(8).
[3]吴军,田娟结构性通货膨胀解析——基于当前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8(9).
[4]谢家智,张明工农产品价格预期异质性与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
[5]杨继生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J].经济研究,2009(1).
篇5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新特征与趋势;我国发展策略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涵义和分类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国际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按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有四种分类。第一,过境交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机构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提供服务。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新特征与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增长加速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国际贸易格局也相应发生着变化。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为了应对全球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和公司经营战略,按照成本和收益原则剥离非核心的协作与生产服务业务,增强了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增长异军突起,特别是服务产品的生产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领域。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高科技化
近年来,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电子、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为主的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服务贸易结构也日益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新国际服务贸易浪潮产生的新行业不断涌现,一系列新兴服务方式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
3.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自由化
发达国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WTO多哈回合谈判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谈判中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这也充分说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已呈现自由化的趋势。服务贸易自由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服务贸易壁垒日趋隐蔽化。
自上世纪末以来,WTO成员间相继达成关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一揽子协议,充分显示了势不可挡的自由化趋势,服务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服务行业。与此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各国政府通常回避关税措施,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制度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或者政府对本国服务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使本国的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三、我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策略
1.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重
我国有一些传统服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服务企业利用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国的服务企业,应坚持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发展原则,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应把服务业发展重点逐渐转移到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结构,立足于未来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
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并且,整个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高,这无疑大大削减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可以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培训更多高层次的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国内服务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创新。
3.健全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体系
应尽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持。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并强化相关司法工作,同时应规范已有的部门规章,减少相互冲突之处及其中漏洞。完善立法还应从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制度接轨。
4.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
导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低下。因此,我国应该避步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格局。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降低不必要的门槛,创造公平竞争的氛围。根据入世承诺和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服务业开放规划,有步骤地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
参考文献:
篇6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新世纪中国会成为世界工厂吗
城市化:迈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
中国现阶段的重工业发展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理论分析
中国城镇残疾人就业实证分析
中国智力回流的动机研究
欧盟影子经济的测度及其意义
全球经济危机与就业的政治反作用
转型国家反危机政策比较及其启示
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
俄罗斯的空间不平衡:动态的和部门的分析
论中国“农民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
产业政策和政府能力——俄罗斯与中国的比较分析
俄罗斯地区人力资本状况测度的方法论
中国高耗能产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区域能源强度的影响
中国中部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世界银行对华贷款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贸易视角下俄罗斯政府采购体系的实证分析
与需求季节性相适应的生产管理过程的建模
威胁影响下的俄罗斯消费者市场评估
中国经济为何增长这样快——来自后发优势的视角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与调整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改革开放的四大新拐点
城市产业集群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德国为例
欧洲和中国的增长与结构变化:新的视角
欧盟政府间财政关系:一体化还是集权化
中国当前“教育深化”的经验分析与政策建议
第二代农民工的新特征及其市民化进程研究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
俄罗斯转型时期腐败问题的研究:测量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
俄罗斯2001~2007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互动
俄罗斯制度发展的基础——克服经济危机的前提
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
二十一世纪初发展经济学的新动向及其评价
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十年来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
国际油价波动与石油冲击——基于符号约束VAR模型实证分析
反映区域社会人口发展的综合指标——区域生活质量指标研究
金融抑制下的金融发展: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行为的分析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
中国公司治理的经验分析:法律制度环境、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
农民工流动对产业转换的影响——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为例
俄罗斯能源政策与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地区公共产品的视角
篇7
[关键词]3G网络:经济:市场;应用
网络世界已经给人们生活的真实世界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传统经济学理论更多不一样的视角和新的挑战。网络经济学伴随着各种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而3G网络的发展为网络经济学的应用和完善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一、网络及网络经济学的概念
网络是指一组相互连接的结点和许多相互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在有形的网络中。结点之间进行物理连接。在虚拟的网络中,结点之间进行虚拟连接。西方网络经济学家给网络的定义为:“网络是互补的结和链构成的。网络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是不同的结和链之间的互补性。网络提供的服务需要两个或更多的组成部分”。
对于网络经济学概念,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也对网络经济的分类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把网络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网络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即网际网)的经济活动,如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不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即EDI的电子商务),以及网络投资、网络消费等其他网上活动。广义的网络经济是指以信息网络(主要是因特网,但不限于因特网,如内联网、外联网等)为基础或平台的,以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应用为特征的,信息与知识起重大作用的经济活动”。
二、网络经济学的研究的新阶段
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涉及网络外部性、网络效率与福利、网络产业管制制度、弱关系力量假设与社会资源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嵌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美国网络经济研究在1993―1997年形成第一阶段的发展,主要以互联网本身为研究对象,研究诸如定价、资源配置、网络标准兼容性和网络外部性等问题。1998年至今为第二阶段的发展,主要研究与电子商务经济学相关的经济问题,如网络营销与网络广告效应。
三、国内3G网络市场发展迅速
国内的3G网络市场的争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博弈开展得如火如荼,施展浑身解数在市场上抢夺客户群体。其中,中国电信是下手比较迅速的一个,同时也在对阵中占得先机。2009年7月的月报显示,中国电信6月份的单月上客量为237万户,较5月份的220万户增加了17万户,创今年新高。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电信的手机用户总数为3 928万户,其中上半年累计新增1137万户用户。今年二季度国内3G手机整体销量达到24.2万部,其中中国电信3G手机销量达13.1万部。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3G品牌采用以时长为计费标准,用户不用再去盯着令人心跳的流量了,这样的举措无疑吸引了很多用户。但是,这样一来,如果用户大量使用点对点的下载工具进行大量的下载,也给无线宽带网络带来了巨大的负载压力。不过,在3G的起步初期,这样的举措还是为中国电信争得了大量的客户。迫使中国移动也不得不尝试的打破它按流量计费的模式,开始试点按时长计费。
为了对3G网络增值业务进行更好的支撑,中国移动投入巨资建立了一系列的技术、管理和运营平台。在2G时代移动梦网的合作模式之下,中国移动与合作伙伴的分成比例基本为15:85、3:7或者5:5。而在TD业务发展的第一年,中国移动将不要收入,即不参与信息费分成,信息费100%都将归SP/CP所有。通过这样的举措来刺激SP/CP们的创新热情,加强与SP在TD业务创新方面的合作。中国移动正在积极征集3G应用为即将上线的Mobile Market作准备,作为未来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的重要平台,TD应用也将成为Mobile Market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3G网络支付的新特征
当一个当事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另一个当事人确没有做出补偿的时候,就产生了外部性,或者说,当存在“溢出效益”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将导致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偏离。最早提出外部性问题的是马歇尔,但是他没有明确提出外部性这一概念,而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的概念。马歇尔把企业内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为内部经济,亦即规模经济,随着产量的扩张,长期平均成本降低;而把企业间分工而导致的效率提高称为外部经济。之后,庇古在他的《福利经济学》中补充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
Roehet和Tirole在总结双边市场理论时。区分了“会员外部性”(Membership ExtemaHtv)和“交易外部性”(Usage Extemality),简单地说,会员外部性指的是某边上会员的增加会提高整个平台的价值,从而会使另外一边的会员获得正的外部性;而交易外部性指的是一笔交易会使双方都获得网络外部性。
利用双边市场的相关理论。3G网络运营商向用户收取一定费用,其中包括可变费用a和固定费用A。运营商向网络企业收取的费用包括可变费用b和固定费用B,通过3G平台实现的消费交易总额为M。如果M只与价格水平(a+b+(A+B)/M)相关,而与价格结构(a+A/M,b+B/M)无关,那么说明价格结构是中性的:如果在价格水平保持一定的情况下,M随着价格结构的改变而改变,表明价格结构是非中性的。
篇8
[内容提
>> 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履职尽责推进公安工作 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基层组织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临的困境与破解之道 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四个着力点 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 围绕“四个全面”服务“两大战略”努力开创政策法规工作新局面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四个全面”的哲学意义 班级管理的“四个全面” 做好“四个服务”,实施名牌战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解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与特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人学基础 “四个全面”: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性思考 统战工作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要发挥好四个作用 “四个全面”:习式战略布局新特征 宠物服务业的四个新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5-5-21
[2]杨卫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统一战线[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
[3]陶利江、朱旭旭.统一战线和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关系论析[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
篇9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向好,但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业态带来新经济增长点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综合国力。预计“十一五”中国GDP增幅将达10%,超过预期9.6%的年均增速。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0万亿元,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将超过35万亿元,经济总量超过日本。
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显著;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在逐步削弱;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体制和机制创新活力尚待释放;自主创新取得进展,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但发展仍滞后。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等。虽然中国自主创新取得进展,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仍然不足。总体来说,中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满足不了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规模上的大国地位不甚相称。中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自主品牌不多。而在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目前,中国研发投入不足,每万人中的研发人员数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归根结底是落实到产业发展上。近年来,全球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如服务业国际转移加速,服务外包发展潜力巨大、产业融合日益深入,部分制造企业向服务提供商转型、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等。新的趋势对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兴业态就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新趋势。服务业和新技术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是新经济增长点,产生了一些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态,如软件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动漫、文化创意等,以及随着产业链的重组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分化,以科技管理为支撑独立出来的如研发服务、工业设计、时尚调查等。
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如今也愈发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型服务业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在产业集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软件产业是创新性很强的产业,软件人员之间的沟通很重要,这使得软件产业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区,集群效应明显。可以从印度软件产业集中发展明显看到这一点。从1991年开始,印度开始建设软件园区,并取得巨大的成功。目前园区内的企业成为印度软件产业的中流砥柱,80%的出口来自于这些产业。以软件产业为例,新型业态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期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中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集群化发展。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大力度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十二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有利于创新环境的部署落实到各项政策之中,实现经济增长从依靠要素消耗到靠技术支撑进行转变。
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也要受到足够的重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逻辑结果,是突破经济运行高消耗、低产出这一旧格局的必然途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要力争形成工业与服务业“双拉动”的增长格局,以及工业与服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实质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竞争力;谋划经济的合理布局,将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有序梯度转移作为维护好既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以广东为例,作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已经稳居全国第一大省的位置,经济总量、实力、人民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广东率先采取措施,也赢得了先机。从广东当前的经济结构来看,工业企业众多,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业。
应对矛盾与风险
2010年的增长态势和动力格局将好于去年,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风险。
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需要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密切观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趋势,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篇10
1郑州市工业化发展阶段研判
目前国内外经济学领域,广泛采用钱纳里-库兹涅兹“标准结构”量化测度地区的经济和工业化发展阶段。钱纳里-库兹涅兹“标准结构”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包括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如表1所示。2015年,郑州市人均GDP达到10724美元(2005年美元价);三次产业比重为2.1∶49.6∶48.4;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19.6%;城镇化率为69.7%。依据钱纳里-库兹涅兹“标准结构”研判,郑州市当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尚未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同时,全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河南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如表2所示。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分别花了200年、135年,日本、韩国仅分别花了65年、33年,日本、韩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综合考虑技术进步等后发优势,预计中国将以较短的时间完成工业化,郑州也将在未来5~10年内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2郑州市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当前,郑州市经济发展呈现两大特征。一是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十二五”期间,郑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54∶43调整为2015年的2∶50∶48,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且对郑州GDP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8.2%上升为2015年的45.4%。二是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中传统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51.4%下降为2015年的40.2%,而四大战略性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36.2%上升为2015年的49.4%,成为郑州工业发展中的主要动力和新的增长点,如表3所示。电力发展方面,郑州用电结构也呈现调整态势。“十二五”期间受国内整体经济放缓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郑州工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经营形势严峻,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仅为4.1%,较“十一五”年均10.3%的增速下降明显。三次产业和居民用电结构由2010年的2∶72∶14∶12调整为2015年的2∶64∶19∶15,二产用电量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比重逐步下降,居民和三产用电快速增长。同时郑州市度电产值稳步提升,由2010年的9.8元/kWh提高至2015年的14.6元/kWh,领先于全省整体水平,这也表明郑州产业结构更好、工业效率水平更高。郑州电力与经济发展强相关,用电量变动更敏感、更先行。2001—2015年郑州GDP和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9%和10.0%,两者的变动趋势、波动节奏总体一致。郑州电力与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十五”期间为上升期,用电量增速大于经济增速,电力弹性系数大于1;“十一五”期间为波动期,电力弹性系数接近1,电量增速波动幅度较经济更明显;“十二五”期间至今为回落期,电力与经济增速同步回落,用电量增速回落幅度更大,电力弹性系数小于1,如图1所示。2010年以来,郑州市GDP基本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电力消费增速明显下滑,电力与经济发展呈现出背离的态势。经分析,高耗能行业不景气是导致两种背离的主要原因。郑州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始终高于50%,产值仅占郑州市GDP的24%左右。由于其度电产值明显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高耗能行业发展形势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影响幅度明显高于对GDP的影响。“十二五”以来,剔除高耗能行业后的郑州市GDP和用电量增速均呈波动下行趋势,且二者变动趋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经模型分析,二者增速相关系数达到0.9。剔除高耗能行业影响后,郑州GDP和用电量增速高度相关,背离现象基本消除,如图2所示。
3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