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篇2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协调路径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进而为现代农业构建一个绿色农业新蓝图。

1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1.1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我国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实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先进农业生产机械的有效利用,使农业生产具备更高的效率,转变过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提供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想使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就必须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在现代化理念基础上大力开展机械化操作,从而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得以全面建成并且良好发展。

1.2推动农业综合能力发展

要想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的农业生产能力,对现代化的农机技术进行大力推广,进而做好农业各种先进技术的传播工作,帮助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充分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了解其规律,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进而使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此外,还需对各种新型的农业技术进行不断拓展以及应用,使过去传统的农业面貌得以改善,进而提高农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帮助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1.3构建绿色农业新蓝图

只有不断转变农业理念,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对绿色农业需求量明显提升,因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对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广泛推广,将自身农业发展观念进行不断转变,从而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农业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理念,打造一个完善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未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协调路径

2.1融合发展理念

在未来,农业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便是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基础之上所建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应当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契合,紧密结合农机技术推广的理念,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以现代农业技术作为实际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对农民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为其讲授各种全新的农业理念,对其分析当前农业发展趋势,进而制定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计划。结合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将农业市场化信息进行紧密结合,对新型农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使生产力得以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使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使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格局得以不断改善,进而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2.2拓展农业服务领域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宣传并且推广农机技术,不断扩充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内容,对其技术引领方法、技术引领途径进行不断拓展,进而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具备更为广阔的覆盖面[2]。与此同时,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还需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以及管理优势,与相关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合作,进而改善传统推广模式。此外,还需做好农业发展理念的利用工作,对各种有效的发展信息进行不断提炼,在推广时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促进农机与地方农艺结合,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2.3构建新型推广体系

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农机推广体系,对“互联网+”这一发展理念进行充分利用,通过网络传播农机技术,在网上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培养现代化农业机械以及信息化农业技术人才,扩展农机技术推广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3

始于19世纪中叶,其内涵最初被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界定为“大学的延伸”,即把大学教育的工作延伸到校园之外。到20世纪初,农业推广教育开始传入美国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推广教育陆续传入世界很多国家,并以不同名称和形式出现。虽然农业推广教育在不同时期被不同国家定义为不同名称或不同形式,但其中心涵义一直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授到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农业推广人才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即农业推广教育是培养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有能力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所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的人才[1]。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实际上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与农业技术长期趋于停滞的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则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伴生的,除了农业内部内生机制有限的技术创新外,更多的是得益于农业外部科技发展从而对于农业内部有效地技术注入。因而,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抑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现代科技、信息、管理以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推广已经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们在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职称、学历偏低,农业技术技能比较单一而且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等问题依旧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推广作用和有效性的发挥。调研显示,我国现有农技、兽医、农机、水产、经营管理等五大推广系统,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推广体系,全国共有农业推广机构189502个,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885021人,但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仅占3%、中级职称人员仅占18%;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42%。省级农业推广系统有研究生学历的占4.4%[2]。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相关比例,特别是知识、学历层次则要高得多,比如美国州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53.7%具有博士学位、37.3%具有硕士学位、9%具有学士学位。县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1.3%具有博士学位、43.3%具有硕士学位、55.4%具有学士学位[3]。相比之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培养农业推广系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自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设置和开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相比,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加侧重于应用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其内容基本涵盖作物等农业各个门类十五个领域。近年来,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全国年招生规模已突破10000人,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人才的涌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随着农业推广硕士规模的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比例不平衡。

从整个农业推广硕士十五大领域报考、录取看,各领域间差异较大,一些传统技术性的农业推广领域,报考人员较少,而一些对农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经营管理科学等领域报考人员相对较多。据统计,2009年全国总共有403个领域点,平均每个领域点录取人数为18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平均录取65人,林业领域平均录取27人,最少的草业领域仅平均录取4人。仅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录取人数就占总录取人数的45.8%以上[4]。目前,这一趋势仍然在延续和扩大。

2.农业推广硕士人员结构的不平衡,农业推广一线特别是基层科技人员比例偏低。

从近几年招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的来源看,真正来自农业和农村基层一线的科技人员不足1/6。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现代农业推广过程中如何实现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和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有效结合,影响现代农业推广的前瞻性、时效性、引领性、实效性的充分发挥。导致农业推广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就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单一的传统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需要。农业推广也开始更多的集中在非物质形态的技术和知识的推广上,因而,在农业推广各个领域中,一些“软科学”领域的报考、学习人员相对较多基本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其次,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领域宽泛,职业背景要求不具体,因而,近年来农业推广硕士报考生源中非涉农类的人员相对增多,其中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占有相当比例,特别是行政干部比例较高,真正工作在农业推广一线的报考人员少。因此,一部分培养出来的学员难以胜任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工作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学员无意于农业推广一线工作,仅仅把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作为改变自己学历结构、进入涉农及非农行政管理机构、晋级增资的渠道和砝码。再次,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目前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功利化、学术化、培训化倾向,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中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物化技术领域,囿于传统的物质技术的传承模式,缺乏现代农业面向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所必须的市场分析、信息处理、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术;而农业推广硕士中的一些软科学领域,则缺乏必要的农业物质生产技术的了解和把握,特别是对于部分非农专业背景的学员来讲,存在较大的知识缺陷,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农业推广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国家政策优惠对于吸引基层农技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支持力度还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的人员普遍待遇较低,工作任务繁重,经济压力大,如果没有国家政策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持,仅仅依靠基层农技人员个人的力量难以承受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成本,使得部分希望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来提高自身的学历结构和知识层面的广大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望而却步,导致基层生产经营一线高层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偏低。

三按照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原则

结合现代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非均衡发展虽然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但是就农业推广的功能以及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有鉴于此,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应该逐步改变目前的非均衡发展格局,适应现代农业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推广人才的需要。

1.适当调整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的内容结构。

具体来讲,对于一些传统农业领域,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的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的推广领域,适当增加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分析、农业信息处理等相关内容,拓展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视野,使得他们从单一的农业技术研究、指导、服务与咨询向农业科技与信息化、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相结合的综合发展之路进步;而对于一些侧重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推广的“软科学”领域,尤其是一些非农学校、非农专业生源相对集中的领域,除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开拓、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内容外,也应该适当增加基本的农业应用技术、知识等相关内容。这样,既突出和体现了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的特色,又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内容的结构调整,使得所有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学员在知识结构上能了解和把握相关农业推广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农业推广硕士各领域特点。

2.克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功利化问题。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问题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克服这一问题必须要多方面通力合作,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培养机构来看,切忌急功近利。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和完善办学机构各方面的设施和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实力和水平,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合作,实实在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忌盲目扩张;从学员方面来看,应该尽可能招收那些有志于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学员,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案例研究、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既能够也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来看,必须严格按照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制度和规范,从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加强对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办学机构、办学过程、办学效益的监管,杜绝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形式化、功利化。

3.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双重作用。

篇4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完善自我,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2.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3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3.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3.2 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3 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

在早些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形式主要以农业科技园的形式出现,但是农业科技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科技园,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实验区,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数量在我国是庞大的。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把分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由零到整,对农业科技更好的管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的优化依赖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就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技园只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衔接,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很多形式。

4 结语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我国为推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所要做的准备如下:强化政府推广农技创新的公益性,改善推广体制,优化推广方法以及推广组织等,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1).

[2] 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

篇5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6-0011-04

农业现代化,近些年虽然已不再是人们谈论的新话题,但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在不断推进中,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探讨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反思,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尽管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千差万别,但是,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即农业的生态系统、技术系统以至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农业工业化以至现代化方向的一致性,是由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形态按照自然界物质运动形态发展的固有次序循环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这种客观规律的普遍性决定着各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方向的共同性。综合化以至生物化,即农业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组织和管理方式都趋向综合化以至生物化,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总趋势。

农业综合化是现代以石油为主要动力和高度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及设施化农业向未来生物化农业的过渡阶段。综合化农业不仅在技术上把非石油能源为主要动力的综合机械化、自动化、水利化、良种化及设施化有机地组合成综合的农业技术系统,而且把现有农业的生态系统改造、重建、提高或新建成综合的生态系统,把现有的农业经济组织管理改革或完善成综合的经济系统管理。它将现代农业发展的所有成果集中起来加以综合化和系统化,一方面使人类农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又为向生物化农业过渡在技术上、生态上和经济上作好准备。因此,综合化农业以至生物化农业是比现代农业(包含石油农业)先进得多、高级得多的农业发展阶段,它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新方向。那么农业的发展为什么趋向综合化?其原因我们认为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规律,二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发达国家农业是以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农业。其工业化进程是如此之高,以致无论从生态上还是从技术上和经济上来看,这种农业的发展都在趋近自己的极限。如何突破这种农业的固有极限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新的解放,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的综合化,正是为了适应现代农业求得持续发展的这种客观需要,把各农业学科的单科单项知识组装成整体知识,把各学科、各领域、各部门和各种相互矛盾的要求、信息和力量结合成一个有条理而协调的结构,把农业中的各种生态的、技术的和经济的因素或分量组合成一个达到最优水平的完整体系,使农业生产持续达到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规律,就像社会生产的其它一般规律一样,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农业生产都要共同遵守的。当人们能从经验和科学上认识它时,农业生产就能持续发展;当人们不认识它时,它便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用饥饿、危机、灾难以至文明的没落和毁灭来强迫人们去承认和遵循它那严格的质的规定和量的界限。在古代农业中,有些地区如恩格斯所说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一些地区居民,由于只知道向自然索取,而不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结果都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整个地区的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都沦为衰落和消失。科学家们对世界上许多地区文明消失的原因进行了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业土地的退化是其主要原因。如中东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的消失,主要是由于排水不良而造成灌溉系统的淤塞;我国的黄土高原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农业生产的发祥地,也是由于长期不适当的耕作而造成了土壤侵蚀严重,以致现在复垦都遇到很大困难。当然,世界上也有一些地区,特别是我国、日本及朝鲜的一些地区的传统农业,经历了两千年、三千年乃至四千年的漫长岁月而没有出现地力衰竭,就是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经验上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重要性,创造了保证土壤的永久肥力、产量的不断增长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无与伦比的农法。但传统农业中对物质变换的认识仅限于经验,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现代人类要能避免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所遭受的第一次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惨重恶果,就只有抢在第二次全球生态危机之前把目前单一的农业生态系统改造成综合的农业生态系统;就只有把单项农业技术合理组装成综合的农业技术系统,利用多项技术措施之间的正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来突破其现有的极限而进发出新的生产力。

农业的综合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生产规律的要求,也是科学技术进步规律的要求。近代农业科学在这一百多年来的发展中,在经历了一个分化的过程后,开始出现综合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内在表现是:在细分化过程中某些分支学科之间的共同特征使他们联合起来,某些学科积累了大量的实证知识而开始系统化,在细分化的纵深发展中出现的下级层次的学科需要上级层次的学科加以概括。所有这些趋势导致横向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和系统科学的层出不穷。这些综合性的农业科学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而这些学科在农业中的应用又反过来推动农业的综合化。

现代农业的综合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农业的工业化到农业的反工业化。在发达国家的现实条件下,农业的集中化开始向自己的对立面――分散化转化,小农场令人惊奇地增加起来,原来一直盛行的以大并小的趋势开始转变为成化大为小、大小联营的趋势;农业的专业化也开始向自己的对立面――兼业化转化,兼业农户普遍地发展起来,原来作为伴随专业化主流的一股支流,兼业农户在农业中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现在却变得相当重要了;农业的标准化和同步化经营曾经一度具有压倒的优势,但现在优势在转变成劣势,它的优势地位在被它的对立面――多样化和多元化经营夺去;农业的理化集约化自工业化开始以来一直是占主导地位,但它的主导地位现在开始动摇了,不得不给它的对立面――生物集约农业经让位;单一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工业化过程中建立的“独立王国”,更是还没等巩固下来,就受到它的对立面――复合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挑战。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中的工业化和反工业化这两种倾向也都在同时并行,互相补充,再也不像当年发达国家农业沿着传统工业化的单轨道来实现现代化了。

第二,从农业的城市化到城市的农业化。战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农村沿着“农村城市化”的方向

发展,但“物极必反”,现已开始出现振兴城市农业,把市区内的农业当作城市内的一种产业、甚至主要产业来发展,或者新建农工一体化的田园城市,或者开辟家庭菜园,或者鼓励市民兼营农业等的趋势,许多西方学者都把这看成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和一条捷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为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弊病,也正在走城乡综合发展的道路。 第三,从农工对立化到农工一体化。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内部的许多环节逐步分离出去,独立成为专业化的农用工业部门,并用一个市场把前者同后者在供求矛盾中对立起来,当二者之间的对立尖锐得对双方都不利时,只好联合起来,组成“农工综合体”,或“农工商联合企业”。这样“分久必合”是所有实行农业工业化的国家共同的现象,工业相结合的综合化农业或农工综合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已不可逆转地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强大趋势。

第四,从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到城市劳动力返回农村。工业化国家在对农业实行机械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现象,但当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后,大量的石油能来取代劳动力对农场主就变得不再合算;相反地,吸引劳动力,特别是熟练的脑力劳动者到农村中来倒是成为有利可图的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农业高度机械化的国家近年来出现了城市劳动力返回农村的现象,有些国家的政府还采取措施促进这种变化,以解决因电脑的大量使用而更加尖锐化的城市失业问题。

第五,从微观的专业化到宏观的综合化。专业化是工业化得以进行的基本因素之一。农业工业化、专业化的程度越高,农业内部和相邻部门的分工就越细,农业生产中采用的工业化技术和工艺就越多。这样的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给各行各业造成一个高度利害相关、高度敏感的商业环境,便会使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储备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此情况下,各行各业在一定范围内联合起来实行综合性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唯一出路。当建立综合性生产成为高度工业化的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时候,农业生态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为把早先已经专业化的数种生产联合成统一的生态农艺生产线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综合化技术的出现,则进而为这些专业化的数种生产联合成统一的农艺生产线奠定了高级技术基础。

第六,从资源集约化到知识集约化。农业的工业化,实际上是以资源密集型的农业来取代劳动密集型的农业。随着农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资源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资源投入量和资源费用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农业产量的增加速度,致使农产品单位成本急剧上升,危及农场主的利益,农业的发展同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工业化国家接连发生农业危机,就在这些国家的农业“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向农业生产和管理的领域冲来,为高度工业化的农业展现了新的前景,使工业化农业技术革新的传统内容开始发生变化。国内外一些学者,甚至以这种变化来预测,农业将发展成下个世纪知识最密集的产业。

第七,从着重依靠不可再生资源到着重依靠可再生资源。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给农业输入的石油能超过了输出的食物能。这种能量上的赔本生意本来是不合算的,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农业,在石油供应减少和价格上涨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从而使农业的脆弱性得到了大暴露之后,人们才不得不承认,这样依靠不可再生资源的现象绝对不能再盲目地继续下去了。近十年来,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和农场的经济决策中利用再生资源的问题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利用农业有机废物和再生能源进行生产的农场越来越多,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地取代不可再生资源而成为农业的资源基础。

第八,从单项技术的应用到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单项技术之间及其同周围环境之间在生态上和经济上互相干扰和相互矛盾的情况,首先在化学防治与采用良种使作物和家畜极易受到病虫的侵害而需要大量施用农药;大量农药的施用又会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发展和生理小种的出现,这又使良种倍受其害而不得不放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也未从这个恶性循环中挣扎出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不得不承认:没有单一的病虫防治方法能说是绝对可靠的;也没有单一的良种能被证明是有持久抗病性的;必须以尽可能相互配合的方式利用一切适用技术才能解决问题。同样严重的情况也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机械耕作与施用化肥、机械耕作与调水灌溉与施用化肥之间的尖锐对立中。实践证明:把农业生物、农业环境、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农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农业尽管是一个古老的生产部门,但对这个部门生产的全貌,人类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自觉地去综合认识。古代的还是近代的重农学者,也只是依据直觉对农业的外表有些笼统的认识,虽然至今仍有其发人深省之处,但终究没有严格科学的实验作为依据,更没能上升为理论。后来一些农业科学家分别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做了分门别类的实验研究,虽能深刻认识农业生产中的某些事物,但一直未能突破当时经验科学中已经占统治地位的分工所形成的专业局限,从而也不可能对农业生产整体有综合认识。在科学史上第一次对农业的全面考察和总的思考,是一百多年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出的。他们对农业的综合认识,不仅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农业科学,而且为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为人类对农业的认识由分析发展到综合、由经验科学上升到理论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出现以前,他们之所以能对农业有这样的综合认识,是由于他们运用唯物辩证法这门“普遍联系的科学”来全面考察农业生产的结果。

篇6

关键词:精准农业 管理技术 应用研究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过多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动力。但是,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是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壤酸碱度失衡,致使农产品质量日益下降。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这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农业战略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先进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的现状分析

精准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精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RS遥感系统等技术,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环境、生长变化状况、病虫灾害情况等。为分析、模拟农作物灾害的发展趋势提供具体的作物信息、数据,作为进一步解决作物灾害问题提供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各种智能系统,准确、细致地计算出精准治理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施肥灌溉、播种收获等生产管理方式。

精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先进管理模式对农作物进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经济和环境的最大利润。目前,精准管理模式的主要技术支撑即以3S技术为基础的多种数据系统为技术支撑的管理模式。包括:变量控制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等。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还有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精准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上农业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二、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精准农业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再加上病虫灾害,旱涝灾害等,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在世界农作物市场上占据优势,只有提高农业生产领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精准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化管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发展精准农业是世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成为了国际农业学、农业技术等高领域的研究对象,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新型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这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

发展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能源资源供不应求的现代社会,发展精准农业更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缓解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遇到的紧张局面。

三、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发展精准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资源利用不当、施肥结构不合理、信息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发展精准农业就要着重发展灌溉精准农业、节肥精准农业、精准设施农业。发展精准灌溉农业就要根据信息系统反馈的数据因地制宜地选择灌溉设施,开源节流,节约水源,解决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发展节肥精准农业需要系统分析、预算出恰当的施肥时间,施肥数量,以及肥料品种。发展精准设施农业就是利用机械设施改变或者提供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全面的农作物管理系统,在GPS和RS技术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准确分析数据信息,可以先建立实验基地对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统和土壤肥力系统,收集不同的土壤类型、作物类型、肥料的使用情况等做好统计分析,随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肥力变化状况,以便进一步进行管理。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协调好人力与机械的关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目的是为了增加我国的农业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及时引进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形成农业精准化的发展规模。

结束语:

信息采集技术、网络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共同构成了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精准化生产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生产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人力。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对农作物信息进行智能采集、计算、判断、分析、预测与预警等,以达到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目的。由于精准化生产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网络智能领域,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业产业也要考虑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状况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

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精准化农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争取在精准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1、农业经济与投资相结合

发挥和引导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形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各类股份合作企业。大力促进投资的有效利用,鼓励农民把资金集中起来,利用闲置资金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生产上,银行机构方面要放宽信贷政策,扩大信贷面以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投资。各级各部门引用资金或发展农业联营项目,向各种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倾斜,对主导农业产品和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农业型产业基地加大扶持力度。

2、农业经济离不开政策力度的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与体制创新,探索各种农业经营方式,寻找乡镇企业的优势,创造新条件,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本区域现有的品牌为基础,切实培养、组建和壮大符合经济规律的,加强乡镇企业的战略性,使发展较强的优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参加相关农业技术培训

农业部门更要支持建立更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的能力培训,加大农业教育基础和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农村中青年群体抓住参加农大、夜大、电大等技术培训机构的学习机会,扩展教育、深入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新观念型农民,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并开展多渠道形式的阶段性的技术与教育培训,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与农业知识的新型高素质农民。

4、以市场为导向,加事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对农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与调整,进行专业化生产,集多种经营方式于一体的经营方式,以市场为依托,带动农业基地生产,与基地农户联合,开成种植、养殖深加工产业,形成以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化企业运作机制。

5、加大“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带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都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依赖的东西。农业产业的品牌意义,需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性、消费都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定义,如市场价格导向与文化传统等,塑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头的品牌。目的在于如一提到蔬菜,消费都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品牌的其它属性,如价格、品种、质量等。建立农民广泛参与一些各种合作组织或博览会,这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巩固品牌形象有相当重要的熏陶作用,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人的身份人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6、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和调整结构,建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高效、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以从事农业相关的病虫灾害规律与防治的研究,进行农作物高产、高效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农业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等研究,以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真正目的。同时,成立以各省市级农业组织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开发,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完善技术咨询服务,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展第三产业的建设,以发展农业科技培训,信息技术服务为主。

7、提高土地的多种方式运用

在农业经济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最主要的运用方式,它主要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养分,从各种耕作措施和田间管理等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也有的地方进行种植植物进行改良土地,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地的营养成分,以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以增加土地的产出率利用率,促进农为经济的发展。

二、结尾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现代农业 必由之路 农机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9

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交叉技术,它将生物、信息、电子、管理和材料等技术进行了结合。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在传统的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吸收最高端的机械工程技术和农业技术,然后不断的创新使制造出的现代农业机械更加的可靠、先进、方便和灵活。所以,现代农业机械的制造又被称为“制造工程”。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的现代化不仅带式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的代表,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而且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和科技兴农的重要硬件条件和技术保障。因此,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制造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适应时展的要求。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作物的种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这就决定了现代农业机械制造的技术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作物的种类亦步亦趋的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别。主要是指农业机械设备的服务对象的区域性差别和农业机械设备的科学技术含量的区域性差别。农业机械的种类比较的繁多,而且农业机械在进行农业工作的时候通常具有使用时间较短、环境条件较差、农业作业较复杂、制造要求较高等一系列特点。这些农业作业中的特点,要求农业机械设备在制造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农业机械设备自身的特点,而且还要将农业的种植作物、农业的耕种制度、农艺技术等因素考虑在内,只有这样制造和生产出来的农业机械设备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的需求。

2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相比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的特征。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的农机生产和制造企业不能够紧跟先进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农业机械制造方面技术比较落后。目前,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许多农业机械制造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对农机设计的图纸、文档、图表以及二维交互式绘图进行了有效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这些企业都是采用的自动版的CAD软件或者是一些国产的CAD二次开发的软件产品,在CAD使用方面仍然有很大的不足。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对农业机械的设计仍然停留在图纸上,没有将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所以,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CAD软件的设计效率非常的低,很难发挥出较高的效益。并且,CAE、三维参数化的绘图软件以及CAM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设计环节中很少被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计算机服务的时代。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机械的管理技术方面,他们通常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管理。但是这种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方式在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的农机生产企业在用来进行辅助管理。虽然这种计算机管理技术已在某些大型农机生产企业的人事和财务方面小有成就,但是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制造和生产企业却屈指可数,并且这些企业的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并没有取得十分明显的企业效益。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在农机的制造工艺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没有采用先进的工艺和生产材料。其次,在农业机械制作工艺上的加工精度远远不够,对于农业机械的生产组织专业性不强。最后,对农业机械的结构研究还够先进。制造工艺方面的问题对于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是众多限制性条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

3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作为机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的制造必将运用现代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也即是在现代农业机械的制造中充分的运用现代数字化的制造技术、现代化的机械制造技术、现代化的机械加工技术、虚拟技术、再制造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制造技术等,来丰富现代农业机械的制造技术,提高现代农业机械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根据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可以对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1)在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传统的农业机械加工技术依旧是最主要的加工农机制造加工手段,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必须对这种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这种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超高速切削、强力磨削、高速切削、砂带磨削、超硬刀具、涂层刀具和磨具。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其他的方法对加工技术进行辅助的切削技术加工。比如,用先进的激光技术来辅助铣削和车削。(2)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将向着高科技之路发展,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都是都产品粗笨简单、价格低廉、性能差的发展之路,这样的道路将会被时代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给淘汰。所以,以后的现代农业机械发展以后应该是高科技之路,要在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运用各种高新科技。比如,高速齿轮和精密轴承等零部件的加工成套技术;精密锻造、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等近净成型的工艺技术;模拟软件以及优化软件技术等应用到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来。(3)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将从传统型的工作方式向着平行式的工作方式进行转变;将从多层次的生产管理向着扁平的网状结构进行转变。将技术创新作为农业机械生产中的第一信条,最终形成生产管理和生产制造一体化的农业机械生产经营模式。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入。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却分别为世界的30%和26%,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

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面前,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又一次显现出来,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首先是小麦产区的农民创造了小麦收获机具跨区作业的方式,在经过农户自发探索之后,1996年农业部等五部委首次在北方11个小麦生产省组织开展了跨区机收大会战,之后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小麦产区。

联合收割机跨县、跨省转场数百公里,平均单台单季作业面积由在本地作业的400~500亩增加到1000~1500亩,作业时间由5~7天增加到30~40天,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有效作业时间甚至能长达50天以上,作业面积达3000~4000亩。我国农户平均拥有耕地面积不及欧盟国家的1/40、美国的1/400的小规模农业的情况下,实现了小麦收获的全部机械化以及超过发达国家的农机作业高效率和高利用率。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