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市场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机市场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机市场发展报告

篇1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启动农村消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能,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结合本地实际,现浅谈我们工商部门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村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 认识农村市场状

中兴镇地处我市腹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我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我们通过对该镇部分农村、农业、农民的了解一窥我市农村市场的现状。

(一)、生产状况:该镇人口2.66万人,面积约53.78 平方公里;主要农富作物有猕猴桃、茶叶、花卉等;其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就地、就近的简单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同时该镇存在的个体家庭生产、分散自主经营、壮劳力外出务工的现状,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我们不难发现,该镇农民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应有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的技术指导,其产品大多数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销售阶段后,农民没有明确的、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更不要说定价话语权了。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该镇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

(二)收入状况:据统计显示20xx年,中兴镇农民人均收入为 5726 元,而同期我省农民人均收入为4121元,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虽然该镇农民年均收入高于省均、国均收入,但较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000元)而言,仍属偏低水平。从该镇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又只有通过城市实现,因此使得留乡农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日渐加剧。而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需不足、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其中多为农民工)使这些情况更加突出。该镇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

(三)、消费状况: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然而从当前该镇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较为普遍,农村商品市场仍处于初级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该镇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一是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较低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价廉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必要的消费知识(常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其主要原因就是价格低廉。“首求价廉、再求物美,如若不美、自认倒霉”成为农民较为普遍的消费心理,这也折射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和无赖。

二是对经营利润追求和市场条件与农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追求。如果在基本利润追求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尽管近年来,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一些大型商业资本逐步进入农村市场,如红旗连锁、老邻居等,但在该镇农村仍普遍存在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商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即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杂、数量少,有的农家小店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和经营知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这种现状无疑使商品质量的保证成为一种奢望。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工商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工商部门在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着缺失。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经营随意、地处偏远,就我们现有的人员和装备而言,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 场成了假冒伪劣、三无商品的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一些规模企业介入规范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准入难度和经营障碍。

营造适宜农村商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工商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是我们对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实施长效监管的目标所在。并通过监管,保证农民在其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人在经营范围内合法从事经营,从而促进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那么作为我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应对现状建立农村市场长效监管的机制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 剖析市场化监管网

尽管我们有着依据“三定”方案而做的监管职责、监管流程、监管网络、监管机制,但客观上却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情形,如家底不清、职责不明、无照频出、隐患时现、监管乏力。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既有主观上存在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的情形,也有客观上存在着人员、装备不匹配的情形。

从金信工程数据库得知,我局有各类市场主体有29918户,实际存活约1.3万户左右,其中重点监管(餐饮、食品、娱乐、农资、危化等)对象(实际存活)约占总数的15%;面对监管对象多、涉及行业多、突发事件多、各类隐患多等现象,加之我们自身人员结构僵化、年龄老化、知识退化,因此,认识上还存在着监管不可能到位、无法到位的想法。

这是我们认识的一个误区。

因为按照统计标准,工商人员与监管对象比例为1:240 为理想监管比例,以此推算我局(仅以各工商所人员为基数)监管对象的临界点应在1.8万户左右。按照分类分级监管标准,对我市约20xx余户重点监管对象,也是有条件覆盖的。另外,由于我们自身对监管对象基础数据的不清、不详、不准,尤其是无证无照部分的统计更是“难得糊涂”。所以我们在黑网吧、游戏厅、卡拉ok等文化娱乐市场监管、无证无照餐饮、旅馆监管、燃气经营监管等方面表现为对监管对象的茫然,表现为不知监管对象有多少?无证无照有几许?在何方?监管措施的漠然,表现为巡查不到位,检查不知措(施)等。这是我们认识的盲区。

客观上我们确实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加之近年来业务知识培训少,表现为至今不明市场主体分级分类监管的具体规定等,尽管办公装备在不断更新、充实、提高,但监管工作的效率却并未随之提高。呈现的往往是巡查流于形式,整治处于被动、应付、监管置于应接不暇、疲于奔命的情形。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立长效监管制(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分析农村市场监管之现状和对中兴镇农村市场情况的调研,我们意识到要想建立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就应夯实监管基础,传承监管措施,拓展监管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增收,构建市场主体自律、工商监管他律、舆论监督参与的农村市场长效监管体系。为此,我们认为:

(一)夯实监管基础,完善监管措施。

运用金信工程的功能,进一步理清我市市场经营主体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依托“经济户口”,积极引导经营者,特别是食品、农资等重要商品经营者建立健全购销台账制度、不合格退市制度、质量承诺制度等自律机制。切实推行猪肉等重要商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同时传承既定的监管措施,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使“红盾护农”已成为继“12315”之后又一个让政府满意,农民拥护的工商品牌。

实施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有照监管与无照监管相联系,传统监管与网络监管相衔接,固有监管与创新监管相并举,粗放监管与精细监管相统一,事前规范、事中监管与事后处罚相结合的全程监管措施。

(二)规范经营行为 建立监管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落实监管与服务等四个统一。着力引导市场主体自律。要让市场开办方第一责任制度建设逐步覆盖我市所有有形市场,继续在重点经营户中推行并完善“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质量承诺、问题商品下架下柜等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推进食品放心店、农资放心店建设,引导消费者到有质量保障的经营场所购买消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对坑农、害农的典型案件及时予以曝光,扶持发展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确保农村市场的商品和农资质量。以此奠定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通过积极引导和培训,发挥工商“七机制”、活扶农致富农,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市场规范有序。

1、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实施好“经纪活农”工程。一要大力推广各类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适应市场需要、农民欢迎、机构完备、机制健全、作用突出的农民专合组织。二要引导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切实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实现扶农助农致富农。

2、加强合同监管,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实现一县一品等特色。深入农村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20xx年初,我们通过开展6期农村经纪人培训,在全市农村起到了积极地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我们还把“守重”活动延伸到“订单农业”中,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延伸到“订单农业”中,在涉农企业中开展争创“守重”活动;以此增强涉农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辐射力,更好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转变观念搞服务,认真执法促监管。目前,由于大部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弱,识假辨假能力差,维权体系不健全等因素,致使农村部分地区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倾销地,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工商部门要想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就要转变观念搞好服务。依托“12315”这一平台,逐步推进“12315”维权进市场、进商店、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畅通农民消费申诉举报渠道,真正做到让农民“投诉不出村,维权在家门”。

要根据农村商品消费特点,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农村市场特别是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各类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为名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及农业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违法广告和虚假“致富信息”广告的打击力度,防止农民上当受骗。以此发挥工商部门在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建设中的他律功能。

积极引入和建立消费者、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等舆论监督,促使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有效运行。

篇2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具更新速度和新购数量急剧增加,农用机械迅速向大型、新型、节能方向发展。如何解决农业机械“三包”期内和“三包”维修期后存在着的各种问题,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是摆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根据上级有关要求,近期,对***市农机维修服务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和实地察看,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的现状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78家农机维修网点,承担着全县农业机械的维修任务,其中综合维修点152家,符合条件并取得《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有104家。农机维修从业人员377人,有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325名。维修网点技术等级绝大部分属于三级,每个网点的从业人员一般为1-5人,占地面积一般在60-80平方米左右。2013年全市维修收入为1644.5万元。维修方式为换件维修为主,维修设备以手工维修设备为主,设备简陋,如小型电焊机,小型吊车、气泵、台钻、手电钻、扒胎机、小型电动设备等。从业人员中,文化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技术等级以初级为主。另外,镇(办)村基层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基层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规模较小、维修设备落后、维修人员水平不高、维修质量差,配件不齐全,致使农机户农业机械维修保养难。这些问题的存在,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农机化发展的需求。

二、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情况

市农机局严格把好农机维修行业市场准入关,依照行政许可程序和《农机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把办理所需材料一次性告知农民,受理后及时到现场进行审查,符合开业条件的按时办结。并且把农机网点信息及时上传到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全国农机维修管理系统。

印制了农机维修网点调查表和农机经销企业服务情况调查表,根据表格要求,逐项检查落实情况,维修网点没有规范的限时整改,填写完毕后分项汇总,全市维修服务行业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我们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抽调执法人员,每年结合“315”打假宣传日活动开展春季农机打假,在三夏生产前和三秋生产前,进行专项农机市场打假活动,还不定期的开展农机质量监督活动,有力地保护了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但是,农机维修管理也面临着困难,农机维修管理工作没有专职人员,只有兼职人员,这就难以保证农机维修的日常管理。同时,与管理配套的办公设施不到位,物力、财力等的欠缺也牵制着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开展。作为农机维修网点的行政主管部门,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经费不足,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限制。

三、推进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加强配合,狠抓落实。农机维修管理农机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围绕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根据省、市有关贯彻《规定》的文件精神,我们积极主动与工商部门加强业务协调和配合,对农机维修网点分类搞好调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并通过分解落实任务,强化年度考核,促进了《农业机械技术合格证》的核发和有效管理。

    2、严格行政审批。对申请农机维修经营者,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实行了经营资格审批制度和维修网点的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程序和条件审批,严格执行《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搞好实地检查和等级审定。认真落实农机维修工就业准入制度,搞好农机维修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主要农机维修人员基本做到了持证上岗。

    3、加强了对农机维修网点的依法规范管理。组织开展了农机维修网点清理整顿和农机维修打假活动。我们每年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市农机维修网点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重点对无证照经营、不按规定等级范围承揽维修业务、使用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维修质量低劣、维修设备、检测器具达不到要求及维修人员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等各种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取得了明显成效。

    4、建立强有力的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和扶持制度。***市农机局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力量,通过推广培训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机维修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修理设备和仪器;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遵纪守法,诚信服务;同时积极扶持帮助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范围,加强技术人员培训,逐步提升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维修高新农机具的能力。

5、全力搞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农机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农机修配站的工作重点。为切实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农机技术人员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宣传车、散发宣传品等方式,加大了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力度,在进行宣传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农机维修点、配件供应点的维修工人和销售人员、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广泛动员,积极发动,鉴定过程中严格程序和标准,不弄虚作假,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6、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开展农机维修业务。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定期从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农机维修网点中选调技术人员到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技能训练,培育一批高技能农机维修人才。支持引导生产销售企业投入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与农机维修网点联合开展售后服务和零配件销售,优势互补,增强和拓展农机维修网点服务功能和范围。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市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绝大部分为三级综合农机维修点,维修力量薄弱、设备手段简陋,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经营场所比较简陋,只有简易的维修车棚,露天维修等现象还比较普遍,维修人员安全消防意识不强,维修环境较差,许多维修点油污到处都是,不注意环境卫生,因此,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挫伤了维修从业积极性。

    2、维修服务不及时。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农业机械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许多新的大型机具,如秸秆打捆机、大蒜收获机、饲料加工机等新型设备,而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由于对新这些新机具不了解,甚至还有些没见过,无法对这些机具进行维修,由于大多数农机生产厂家在市内没有设立维修服务点,必须由厂家临时派技术人员来修理,费时费力,尤其像收割机和打捆机等机械还会延误农时,错过最佳作业时机,影响机手效益。

    3、农机维修点数逐年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各种货车、农用载货汽车在农村的大量涌入,汽修、农用车修理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加上汽车修理相对农机维修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导致乡镇农机维修点,逐步转换成汽车修理和农用车修理,从而导致农机维修点数量不断减少,而现有的农机维修服务能力跟不上农机装备迅速增加的需要,尤其在农忙季节根本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

    4、农机维修市场还处于分散化、简单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农机维修点多数以个体经营为主,个体维修网点规模小,大多数是只能承担大中型农用机械的零修和一般保养以及小型机械、半机械化农机具的修理。能够承担大型拖拉机、内燃机、联合收获机械等大型作业机械恢复性修理的维修点很少,还没形成专业化、集团化、分工协作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农机维修市场在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远落后于农机销售市场和农机作业市场的发展。由于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引导,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难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维修合作服务组织和区域性维修中心。

5、重用轻养。许多农机手对农业机械管理和维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农机使用中存在不按使用说明磨合保养,至使农业机械带病作业,零件超极限磨损,故障频繁,使用寿命缩短,最终是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严重威胁着农机的安全生产。

6、农机维修后备人员严重不足。由于维修行业是脏、累的工作,满手沾满了油腻,现在的青年对此项工作不感兴趣,缺乏正确的引导。

五、提高农机维修市场服务能力的建议及对策

1、加强农机部门执法的权力。要建立完善可行的监督协调机制,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检查农机维修网点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合法经营,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农机配件质量是否合格等。对无证照或证照不全和不按时参加年度检审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农机维修市场,促进农机维修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认真做好农机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及其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农机维修就业准入制度,培养农机维修后备人才,全面推进农机维修人员持证上岗,促进农机产品“三包”维修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建立农机维修检查人员的培训制度,定期对农机检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农机维修质量优劣的辨别能力。

3、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的资格审批和监管力度。要认真执行开业资格准入制度,对证照不全、技术不达标的网点严把审批关。同时,对违规开业的网点要加强监督检查,一经发现严肃处罚,并责令其整改;拒不整改的,一律取缔。要用法律手段逐步淘汰一批落后网点,促进农机维修行业向标准化、先进化方向发展。

4、支持引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开展农机维修业务。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形式,定期从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农机维修网点中选调技术人员到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技能训练,培育一批高技能农机维修人才。支持引导生产销售企业投入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与农机维修网点联合开展售后服务和零配件销售,建立农机4s店,优势互补,增强和拓展农机维修网点服务功能和范围。

5、搞好技术培训,提高修理工的技术素质。农机部门要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采取理论授课和指导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训内容要紧跟形势,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经常向网点提供一些有关农机修理、保养等方面的技术资料,普及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修理工的技术素质。此外,要严格实行技术考核制度,促进维修质量提高。

篇3

关键词:农机质量;监督;投诉

1农机质量监督与投诉工作内容

根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管理办法》的规定,农机质量监督与投诉是指:依据农业机械投诉者反映的质量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质量督导、质量调查、公布投诉结果等措施,从而达到解决纠纷,促进农业机械质量提高的活动。监督和投诉的内容是: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引起的争议等。

2当前农机质量监督和投诉工作呈现的特点

农机质量监督和投诉工作量增大。经过多年的发展,肯定地说农机质量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机质量的满意程度逐年提高。但是因为农机保有量的增加,数量大且品种多,因此农机监督和投诉的工作量不降反增,相关的基础工作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尤其是农忙时节,农机化监督和投诉的工作量大增,应加大对此方面工作的重视。群体性投诉案件增多。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农机保有量大增,农机品种多样。部分新产品投入市场,但是因为产品及使用问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群体性投诉案件增多。具体分析投诉产生的原因:产品质量问题。某些企业的产品确实存在问题,如偷工减料导致零部件质量不合格;因为企业快速发展,片面追求产品数量导致忽略了产品的质量;企业管理水平有限,对产品质量把关不严格,导致售后压力大;个别企业新产品问世,为增大市场占有量,很多产品细节未完善就推入市场,导致产品存在安全隐患。以上是因为企业的原因导致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投诉率上升。使用者的原因。农机的使用者水平不一,部分使用者不能按照操作说明规范操作,导致农机的质量问题放大,这是投诉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很多农机使用者初次购买农机,没有使用经验,使用水平可想而知,导致农机产品故障频发。针对某一机型的使用情况来看,存在不同地区,产品投诉量大不相同的情况。当然这里有产品适用性的问题,也存在使用者不当使用问题。另外就农机的保养与维护,也有未按照说明书操作的行为,导致农机具不能正常使用。农机使用者维权意识增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机使用者的维权意思增强,这是社会的进步。农机使用者遇到农机质量问题,不再忍气吞声,而是理直气壮地找销售或生产厂家,维护自身权益。对问题纠纷解决不满意,通过农机质量管理、工商等部门、或各类生活热线解决问题。售后服务投诉增多。农机销售数量、品种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农机销售企业集中于城区,售后人员数量有限,但是农机使用者广泛分布在乡村,售后网点及售后人员数量的滞后,导致农机售后服务无法及时跟进。

3搞好农机质量监督和投诉工作的建议

3.1完善法律制度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农机质量监督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依据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法律法规条款并保证法律法规的执行,特别是制定国家或地方的,专门针对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建议不仅赋予农机质量监督部门监管权,也要赋予其一定的行政处罚权。这样不仅有法可依,也可以增强监督管理的法律效力。

3.2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建设

农机质量投诉质量监督体系是一个从省级到县级的完整的结构。并逐步以县(市、区)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为依拖,建立健全市、县、乡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实现农机质量监督和投诉工作的资源共享,及时有效地掌握和处理相关事件。根据农机使用者的投诉与建议,对农机“三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渠道,做调查,解决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向生产企业反馈。如果问题严重,向农机生产企业所属的政府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3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队伍是开展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提升农机质量监管的队伍建设。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3方面。思想上,牢固树立服务于民的思想,不断提升监管队伍的思想素质。提升监管队伍的业务能力。管理队伍要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熟悉掌握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强监管手段和设施建设,利用高效、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完成对监管对象的技术检测。

3.4加强对农机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篇4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4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据这个总体要求,必须坚定不移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把发展农业机械化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和谐发展。笔者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根据多年工作的切身体会和深入思考,认为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和谐发展,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1 构建和谐的农机推广体系

建立全面覆盖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必须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农机推广工作,建立适合地方特点、容易为当地群众所接受的农机推广体系。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主导产业生产需要,抓好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市场引导、政府扶持、项目带动的有效作用,积极争取政府、农民、企业多元化投入,整合有关农业机械化资金、项目,集中力量,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农业机械化综合技术试验示范,促进各类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配套运用,探索适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发挥农机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优化人员结构,构建多方协作、适应市场需求、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要充分调动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能手、企业的积极性,参与示范园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示范园建设标准,扩大示范带动效应,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构建和谐的农机应用体系

加强农机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效益,是发展和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根本目的,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建立和谐的农机应用体系,不能局限于传统种植业领域,还要立足于大农业,即在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生产全领域实现全方面发展,不能局限于农业生产的上游环节,还要紧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中下游环节延伸。同时,引导农民科学购置农机,既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又要结合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机械所要承担的农业生产任务;既要避免购买了农机缺乏实用价值,又要防止能力过剩、机械闲置、资源浪费等现象;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合作组织,降低农机购买风险,提高农机利用率,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增加农机应用收益。

3 构建和谐的农机服务体系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和谐的农机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服务、技术服务和扶持服务。农机工作涉及到的相关主管和服务部门要制订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加强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农机用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农机使用对象主要是农民,他们普遍缺乏专业知识,遇到技术上的难题往往束手无策,农机专业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好技术服务工作,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是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站的工作关系和管理关系,规范乡镇农机站建设,要着力抓好“五有”建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必备的办公设施和设备、专业队伍、工作经费、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功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县级农机服务机构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增添设施、整合资源,逐步把县级农机服务机构建成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综合服务能力强、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服务型机构。三是培育服务组织,开拓服务领域。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其他扶持农机的政策,大力发展实体型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农机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协会和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搞活农机服务市场,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位、系列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做好信息采集、处理和工作。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利用阳光培训工程、农机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的实施,结合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4 构建和谐的农机安全体系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农机安全生产涉及到千家万户。因此,加强农机安全管理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机制,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解决农村农机安全生产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一是强化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县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是国家在基层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组织,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农机安全管理措施;负责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包括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年检、核发牌证;负责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年审、核发证照以及对其违章行为进行纠正处理;负责道路外农机事故的勘察处理以及农机事故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工作;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二是加强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建设。在稳定乡(镇)农机站机构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高、精通农机业务的乡(镇)农机化工作队伍。三是构建农机安全村,聘任农机安全管理员。利用村委会和农机安全管理员熟识基层农机安全生产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农机安全生产治理,对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缓解农村农机安全监管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农机安全村和落实村农机安全管理员,使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以加强源头管理,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5 构建和谐的农机质量体系

农机质量是农业机械化的生命线。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是农机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等标准的实施监督工作,设立农机质量投诉点,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的质量调查与投诉监督,建立农机质量信息制度,督促企业履行“三包”职责,改进和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保证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努力做好农机投诉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行为,规范农机具交易市场,推动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的提升。做好农机维修网点的调查、统计和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资格认定工作,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篇5

1.1农机质量投诉监督

1)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2002年起全省农机管理系统共设立了省级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机构1个,州(市)级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机构16个,县级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机构129个。初步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网络,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农机质量投诉体系。

2)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情况。2005-2013年全省各投诉监督机构共接收农机用户质量投诉199件,受理198件,结案198件,结案率100%。其中受理拖拉机投诉125件,占总投诉量的62.1%;农机具50件,占总投诉案件的25.3%;联合收割机15件,占总投诉案件的7.6%;柴油机8件,占总投诉案件的4%。2005-2013年,我省未发生补贴机具质量重大事故和群体投诉案件。

1.2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

2009-2013年,省农业厅对16家本省农机生产企业开展了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工作,涉及动力机械、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六大类农业机械。质量保障督导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用户、现场查看生产企业等方式,对农机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及执行情况、企业质量承诺的兑现情况、企业售后服务情况以及补贴机具的推广鉴定情况和使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等方面进行现场检查和考核评价。通过质量保障督导,促进了我省农机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

1.3农机质量调查

2006-2013年,全省开展了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手扶拖拉机、微耕机、茶叶机械、水泵、喷灌机、水稻插秧机、半喂合收割机等补贴机具的质量调查,质量调查以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为重点内容,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由用户填写农机产品质量调查表。通过质量调查,掌握了产品的整体质量状况和行业发展动向,为我省农机化快速、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较准确的管理和决策依据;促进企业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达到了增收的目的。通过质量调查可以看出我省农民对补贴机具质量状况反映较好,对服务质量总体满意。

1.4农机重点检查

从2005年我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以来,省农业厅每年组织开展全省农机综合检查工作,农机综合检查工作以各县自查为主,省农业厅对部分州(市)、县(市、区)进行重点抽查,综合检查以补贴机具质量作为检查的重点内容,从受益人情况调查、实施情况调查、补贴农机产品质量和投诉情况调查等多个方面进行检查和督导。

1.5农机推广鉴定

截至2013年,全省有64家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238个农机产品通过了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检测,获得了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其中耕整地机械80个、种植施肥机械11个、田间管理机械16个、收获机械2个、收获后处理机械40个、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5个、农用搬运机械6个、排灌机械23个、畜牧水产养殖机械8个、动力机械26个、其他机械11个。农机推广鉴定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我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选购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了信息。

1.6农机支持推广目录

2013年,省农业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根据促进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推广农业新技术与加快农机具更新的原则,确定、公布了2014年云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共有11大类379个产品进入目录。云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结合了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需要,是对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的补充,一批为烤烟、咖啡、茶叶、橡胶、蔬菜等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服务的农机产品进入云南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提高了农民的购机热情,使我省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1.7农机维修质量监管

为加强我省农机维修管理规范化建设,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省农业厅积极组织农机维修服务,规范农机维修市场,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截至2013年,全省共发放综合一级、综合二级、综合三级和专项维修点《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3096本。完成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操作工等8个工种4048人次初、中级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报农业部有关部门审批,核发了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1.8农机质量报告

从2005年我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以来,省农业厅每年组织相关单位编写年度农机质量报告,报告从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质量调查、重点检查和质量保障督导等专项工作开展情况,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工作情况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我省农机化质量状况和各项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2存在问题

2.1质量投诉监督机构不健全、投诉监督工作不规范

尽管全省各州(市)、县(市、区)都相应成立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分站,但是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大部分没有专门办公用房和办公设备,投诉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工作变动大,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相关法律法规、农机专业知识匮乏、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等情况,有的投诉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不够,责任心不强,不能及时报送农机质量投诉信息。

2.2部分农机产品质量较差

取得部、省级农机产品推广鉴定证且由各级农机部门推广的农机产品,其产品质量是可靠的。但广大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市场销售的农机产品种类多,品牌繁杂,部分农机产品粗制滥造,材质差,构件薄,刚度不够,安全防护装置和安全警示标志没有或不符合规范。特别是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农机产品为了降低成本,采取用旧件拼装,私自改装,以劣代优,减少工艺工序,仿造名牌等方式,不顾产品质量,一味追求低价抢占市场,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2.3部分农机产品适应性不强

由于农机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性能和成套性差,导致我省大中型农机具与小型农机具相比,小型农机具偏多,大型农机具偏少,运输机械过多,田间作业机械少,动力机械与配套农机具的配套比例低,不能发挥机械的全部效益,影响了农机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2.4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质量不高

农机维修网点点多面广,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维修点的零配件进货渠道也是五花八门,质量难以控制。究其原因,一是维修网点多部门管理。我省农机专修点不多,绝大部分农机维修点是兼修点,主要修理汽车,同时兼修农机,而且绝大多数维修点都取得了交通部门发放的《汽车维修技术合格证》,农机部门很难对这些网点进行证照管理。二是维修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证出多门。维修从业人员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是汽车修理工,有的是《电焊工》,农机部门对修理人员培训鉴定的难度较大。

2.5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不完善

根据《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农机销售者要对农机产品质量负责,但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厂家与销售企业互相推诿,售后服务差,水平低,致使农民购买农机需要“三包”时得不到应有的服务与补偿。售后跟踪服务和零配件供应不够及时;存在拖延、搪塞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主机和配套发动机企业“三包”服务人员存在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三包”期外配件不易购买,配件价格高的现象时有发生。

2.6农机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

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民的农机购买能力比较低,在购买农机过程中大多以价廉为首选,这种消费意识与行为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温床”。加上农机用户对农机产品的使用性能、可靠性以及适用范围不了解,也弄不清生产销售单位的情况,对整个农机市场产品无法做比较。更突出的是,农民的维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是制约农机投诉少的原因之一。国家虽先后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全省也相继成立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分站,但农机用户法律知识有限,甚至很多农机用户有嫌投诉麻烦、自认倒霉的思想,有些用户等到想通维护自我权益时,又错过了投诉期限或找不到原始证据。

3发展对策

3.1健全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

健全完善我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是加强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关键环节,没有体系的支持,投诉监督信息不可能及时全面地收集汇总上报,也难以进行准确的农机质量分析,定期质量信息、引导市场的工作目标就无法实现。要结合我省农机产品特点、农业生产要求和农机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做到“四有”—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使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机械化中心工作。

3.2加强对投诉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加强对投诉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从投诉业务程序、法律法规知识、投诉案件处理方法、信息化应用系统使用等方面开展业务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成为农机相关法律法规的专家,更好地开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切实维护农机用户的合法权益。

3.3加快完善标准体系

加强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是提升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农业机械化标准工作起步晚、投入不足、基础性研究薄弱等原因,导致农业机械化标准协调配套性不强,有些领域、环节的标准尚属空白,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我省要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鉴定、推广、监理部门在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快地方农业机械化标准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以国家标准为龙头、农业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支撑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和管理需求,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3.4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引导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省农机用户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方面明显滞后于我省农机化事业发展。大多数农机用户对于《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有的农机用户甚至不知道购买的农业机械在“三包”期内可以享受免费的“三包”服务。因此利用农机用户购置农机、2.15活动等时机适时向广大农机用户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在出现农机产品质量纠纷和人身伤害事故时,能够及时到有关部门投诉,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5规范农机生产销售、作业、维修服务

篇6

关键词: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0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将传统的人力、畜力作业转变为先进的机械作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要积极推进农机化技术的创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 国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现状

近些年来,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高度机械化,无论是农机具的配套上,还是农业的产业结构都是较完善的,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生产体系。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将会创造出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以及生产出技术更高的农机具,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 德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而且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的研发新技术、新农机,近些年来,德国的农业机械已经实现了大型化和大功率化,这很好地适应了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首先,复式作业机和联合作业机出现发展新,如:免耕深松、灭茬、施肥、播种1次完成的机具的制造,多种高性能机具前后挂接的联合作业机,集收割、捡拾、压捆、装载为一体的牧草收获机,集去叶刨掘、收获、清土、装运为一体的马铃薯收割机等机械的推广与使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效率,而且也起到了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其次,保护资源环境的农业机械的生产,这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的的生产。如:深松灭茬圆盘,属于保护性耕作。喷灌机械利于节水。再次,高新技术的大幅度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如:卫星定位、激光制导等技术。

1.1.2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美国具有人均耕地较多、农业技术水平较高等特点,农业的生产方式是大规模集约化经营,为了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美国研制出了很多大型高效农业机械,如:青饲料联合收割机、74~340kW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等。

1.1.3 英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英国属于中等规模集约化经营,为适应此生产方式,英国主要以生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

1.2 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状况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发展,不断地将激光技术、产量计量器、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等高、新、光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上,从而使农业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如:微波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杀死了农作物上的昆虫以及干燥谷物。

2 国内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2.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1.1 市场上新农机产品不断增多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国内农机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各种新农机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极大地促进了农机业的发展。如:80型拖拉机、70型拖拉机、迪尔天拖自60型拖拉机、72型拖拉机等多种型号拖拉机的热销,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与喜爱。

2.1.2 特色和个性化产品的不断涌现

随着农机事业的高速发展,农民开始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农机不仅质量上要有保证,而且对外观、机具内部布置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以拖拉机为例,近几年,流线型拖拉机逐渐涌现,并已成为一种时尚,同时将人机工程技术应用到农机具的室内布置和形式上,致使特色和个性化产品不断涌现。而且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一些企业的目标是逐渐打造一批在质量、性能、用途、外部形态、内部布置均满足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机械,从而使农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再加上积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总结出了采取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接下来以农用传感技术以及电子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进行分析:

2.2.1 农用传感器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农用传感器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准确的、迅速的评价农产品的生物学性状和活动,而且也有助于实现机器工作状态的准确监测,以便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控制。近几年,我国对农用传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而且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显著。如温度传感器的使用,不仅解决了温度测量不精确的问题,还有助于粮食的烘干和储存。

2.2.2 电子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使用,使农业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成为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就逐渐发展起来,且发展十分迅速。如:电子装控装置在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具上的应用,农机操作者可以随时掌握机器的工作状态,以便及时的对其故障进行检测,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机的使用安全。

3 结语

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业机械逐步向精准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这不仅能够提高农机的工作效率,降低农业成本的投入,而且促进农业的稳产高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立群,孙福田.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

[2] 姜涛,李树军.我国农机科研事业的发展研究[J].农业机械,2007(9):120-134.

篇7

走马上任,初露锋芒

1982年,时年35岁、在宜宾县农机厂担任技术干部的魏常坤被调往宜宾县农机公司下属的农机修配厂任厂长。离开当时已经陷入困境的县农机厂,魏常坤不禁暗暗地松了一口气。然而,他到了农机修配厂,才发现情况并不像他所想象中那样乐观,这个仅有十几名工人的小修配厂也处于瘫痪之中,没有业务,工人工资也发不出。怎么办?魏常坤召集大家献计献策,集思广益,找出问题,推出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从坐等业务上门到走出去找业务,从冷漠应付到热情服务,调动起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农机修配厂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赢,职工的月工资一下子涨到了令人羡慕的100多元。

魏常坤救活农机修配厂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宜宾县、尤其是宜宾县农机厂引起了强烈反响。 “魏常坤是我们厂出去的,希望他回来振兴我们厂!”宜宾县农机厂的干部、职工强烈要求。“魏常坤是一名难得的管理才人,应该给他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创造新的奇迹!”宜宾县委组织部、县经委的领导如是说。1984年底,魏常坤带着组织的信任,顺应民意,重新回到他工作了13年有着深厚感情的宜宾县农机厂担任该厂的第四任厂长。

上任第一天,魏常坤审查厂里的资产报表,当他看见账上只有区区几百元时,不由得流下了难过的泪水。如果说他两年前离开时县农机厂的处境不妙,那么两年后,厂里更是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产品落后,销路不畅,资金无法回笼,全厂近三百名职工已大半年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人心浮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魏常坤迎难而上,召开全厂职工大会,掷地有声地说:既然大家信任我,推荐我担任厂长,我就不会辜负大家的殷切希望,让我们艰苦创业,绝地重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锐意拼搏,开拓创新,争取早日走出困境,闯出一片新天地。

魏常坤审时度势,通过调查研究,针对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急需大量排灌所用抽水机的现状,当机立断,安排全厂立即全力以赴,生产价廉物美实用的农用抽水机。此举果然见效,产品一经投放市场,颇受欢迎,供不应求。一年后,宜宾县农机厂摘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有了盈余。工人们不仅能够按月领到工资,还有了久违的资金,稳定住了人心,生产走上了正轨。

二度创业,及时转向

几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很多市县农机厂见排灌设备有利可图,纷纷争先恐后生产,致使农用抽水机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宜宾县农机厂受此影响,产品开始滞销,经济效益也随之逐步下滑。危机在即。如果再守着单一的主导产品抽水机一成不变,企业必将走进破产倒闭的死胡同。如何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推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新产品,让企业重塑辉煌,成了魏常坤牵肠挂肚苦苦思索的难题。一天晚饭后,魏常坤看见一处工地上几个农民用铁铲从四轮拖拉机的车斗里往下卸砂石,一边卸一边埋怨,说这车斗要是也能像翻斗汽车的车斗那样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魏常坤豁然开朗,拍手叫好:推出四轮拖拉机的自卸挂车,占领市场,可不正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魏常坤匆匆返回厂里,召集有关人员连夜开会,提出他的设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连续几天,魏常坤废寝忘食地泡在车间和办公室,累瘦了身子,熬红了眼睛,终于拿出了设计图纸。图纸出来了,要让它变成产品,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关键是需要投资。钱从哪里来?魏常坤向县财政局求助,送上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四轮拖拉机自卸挂车的美好前景和魏常坤的一片诚心打动了县财政局领导,出面向省财政厅借款30万元用于扶持宜宾县农机厂。有了这雪中送炭的30万元,宜宾县农机厂立即购买了一辆东风大卡车作研究参考,购置了必需的设备,生产四轮拖拉机自卸挂车。产品投放市场后,立即受到了广大用户青睐。魏常坤揉揉布满血丝的眼睛,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宜宾县农机厂在困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重新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光阴飞度,转瞬间进入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宜宾县农机厂的生产经营又遇到了新的瓶颈。几年间,该厂生产的七八万辆拖拉机自卸挂车占据了川南、川东北、川北和滇东北市场,订单日渐减少,利润随之下滑,企业虽仍能正常运转,却已开始显现颓势,如果不及时寻找出路,又将面临被市场经济洪流无情淘汰的危机。

既然再生产四轮拖拉机自卸挂车已没有多大前途,那就必须及时转向,另辟蹊径。魏常坤几经思考,毅然选择了有朝阳工业美誉的汽车行业,利用厂里现成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农用运输车。然而,农用汽车技术含量低,利润低,绝非长久之计。魏常坤思索道: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汽车的大量增加,必然需要大量的发动机配件,而且汽车发动机配件承担的风险相对小一些,一旦失败,也便于及时掉头。于是,宜宾县农机厂在生产了上万辆农用汽车后,果断地关闭了农用汽车生产线,向汽车发动机配件液压挺杆研制发起了全力以赴的冲刺。

鉴于当时厂里的经费极度紧张,为节约开支,魏常坤只好单枪匹马外出考察。考察期间,魏常坤不敢住条件舒适的宾馆标间,专找小旅店住廉价、条件差的四人间,不敢上大餐馆吃大鱼大肉,常常是方便面、馒头就着蔬菜汤充饥。汽车发动机配件技术含量高,不仅要求经久耐磨,而且要求安全性能良好,主机厂对配件供应商的审查非常严格。由于宜宾县农机厂名不见经传,好些主机厂根本瞧不上眼,往往是几句话敷衍了事,认为宜宾县农机厂根本搞不出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说国产汽车用的液压挺杆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国内一些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的大厂都没能搞出来,你一家生产农用汽车的小厂能攻下难关,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魏常坤偏偏不信邪,说那就走着瞧吧。世上无难事,只要功夫深。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能做到,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总有一天,我们厂生产的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一定会成为汽车主机厂的抢手货。

带着费尽心血挖出的厚厚几本考察笔记,搜集的大量相关资料和满腹感慨,魏常坤凡尘仆仆地回到宜宾县农机厂,顾不上休息,随即召集全厂中层以上干部和技术人员开会,进一步统一了生产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的认识。然而,要让设想变成现实,至少需要100万元。当时厂里的资金非常困难,连委托别人写项目建议书的钱都拿不出来。怎么办?魏常坤只好再次向县财政局求援,他自掏腰包,陪同县财政局局长考察了南方、北方的一些汽车市场,使得财政局长打消了顾虑,让魏常坤赶紧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交上去,县财政局想方设法筹集100万元,借给了宜宾县农机厂。有了研制资金,魏常坤信心倍增,向全厂职工发出号召:农机厂的生存和发展在此一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设备买到安装调试后,魏常坤牵头,组织全厂技术人员废寝忘食地进行攻关,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后,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宜宾县农机厂买来一辆大地车,换上了他们自己生产的液压挺杆,连续行驶六万多公里,没发生任何问题。实践证明,宜宾县农机厂研制的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性能优良,经久耐磨,安全可靠,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从1995年起,绵阳新晨、沈阳金杯、长城、福田等汽车发动机配件主机生产厂家相继用宜宾县机械厂生产的液压挺杆取代了同类进口产品,节省了大量外汇。

由于魏常坤在我国汽车发动机配件研制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1993年,他光荣地当选为四川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97年和2002年,又连任四川省第九届和第十届人大代表;2006年,当选为宜宾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199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宜宾县机械厂改制成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名气越来越大,订货单雪片般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飞来。拿着大叠的订货单,魏常坤不禁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当初的决策没有错,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没有白费,忧的是厂里的生产规模太小,远远无法满足汽车发动机主机生产厂家的需要。魏常坤敏锐地意识到,要摆脱产品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唯有产品上档次、设备上档次、质量上档次。1995年公司将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申报国家级新产品,当年就被批下。2005年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还被授予“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列入四川省重点科学技术计划、四川省火炬计划和宜宾市重点科学技术计划,获宜宾县、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被四川省科技厅评为实施火炬计划十五周年优秀火炬计划项目。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先后一共获得六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省、市、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向银行货款700万元,扩大了生产规模,随后八年,质量稳定,产量稳步上升,销售渠道畅通,2001年,公司生产的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突破了100万套大关。2002年初,公司里用技术成果产业化贷款1960多万元,加上公司的利润一起投入滚动发展,扩建了新车间,当年生产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一下子上升到350万套,利润达到了1000万元。2005年,公司生产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600多万套,产生利润1000多万元,税收800万元(上交600多万元)。

中外合资 铸造辉煌

魏常坤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决定进一步扩展企业规模,铸造辉煌。资金从何而来,鉴于向银行贷款很困难,魏常坤想到了招商引资搞股份制这一条道路。他的这一设想,得到了市、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和支持,表示愿意为魏常坤牵线搭建平台。经市政府有关部门推荐,2005年初,旺来(台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长兴到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考察。通过实地参观和听取情况介绍,陈长兴非常感兴趣,深深地被吸引。没过多久,陈长兴带着三十几位台湾的有关专家再次来到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考察。陈长兴一行为魏常坤带领天工人艰苦创业,一步步做大做强企业,为中国人争了气的事迹所深深感动。旺来(台资)集团有限公司决定投资入股2660万元,占37.40%股份。出于对魏常坤和天工人的信赖,陈长兴主动提出他们不参与经营,仍由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有的班子进行管理,执行原有的一切规章制度。2005年12月29日,经国家商务部批准,2006年1月9日,经四川省工商局登记注册,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发动机零部件。

2006年,应陈长兴邀请,魏常坤专程赴台湾参观考察了两家汽车零部件厂,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这一年,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总产值4620万元,销售收入3987万元,创利润1625万元,税收1000多万元,还清了银行的全部贷款。

台商投资的2660万元加上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筹资金840万元建设的新项目已于2007年3月开工,可望年底投产。新项目投产后,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可达一亿五千万元以上,利税可望达到4500万元至5250万元。

宜宾天工机械股份公司所生产的另种一主导产品:汽车废气再循环装置(EGR阀),有助于我国汽车尾气的污染治理,使发动机尾气排放达到欧Ⅲ以上标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002年通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其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评为四川省重点新产品,并申报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实现了宜宾申报创新基金支持项目零的突破。2003年,汽车废气再循环装置(EGR阀),又列入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为使EGR阀科技成果产业化,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宜宾天瑞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专业研发、设计、制造EGR阀,目前已成功升级到智能化控制EGR系统。

篇8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突出整治重点,强化监督检查,依法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农资市场主体,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农膜、兽药、饲料、农机及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违法行为,推动农资市场秩序实现根本好转,保障春季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工作重点

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有7项,分别是种子(含种畜禽)、农药、肥料、农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农机具。

种子,重点是严厉打击和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未审先推、未在当地种子部门登记注册、无授权委托书、无质量检验报告及种子合格证,尤其是外省种子进入我县经营手续不全的假劣种子、包装标签不规范等违法行为,督促种子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索证索票、经营台帐,严厉打击哄抬种子价格、损害农民利益等行为。

农药,重点是严厉打击和查处违规生产经营和经营销售国家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生产经营假劣农药、过期农药、无登记证生产、添加未登记成份、擅自扩大使用范围、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证件、标签不规范以及“以肥代药”等违法行为。销售商点严格建立索证索票和台帐、信誉制度。坚决杜绝毒鼠强、三步倒等违法禁用药品,彻底查处经营不规范、人药同处等违规操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特别是我县地处陕甘交界,流动售药点较为严重,要加大对三不管地区流动销售的查处力度,要暗设举报人员,一有情况讯速出击,严防假药渗入我县市场。

肥料,重点是严厉打击和查处有效成分不足、未经登记、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等违法行为。

兽药,重点是严厉打击和查处经营假劣兽药、无证生产经营、有效成份含量不足、标签说明书不规范、夸大疗效等违法行为;加强禽流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口蹄疫疫苗监管,坚决取缔违禁兽药。彻底杜绝药混合经营,以人用药代替兽药、过期兽药、无批号兽药等混乱现象,确保养殖户用上放心药苗。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重点是打击和查处生产经营假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滥加添加剂、无证生产经营的饲料厂、作坊和预混料生产单位随意滥用添加剂,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生产企业和无注册商标、无检验报告单或检验室形同虚设等违规操作企业。严查在饲料加工和饲喂环节添加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莱克多巴胺等违禁品的行为,杜绝在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重点监测饲料中违禁药物、反刍动物中牛羊源性成份,强化对违禁药物及埋植剂的禁用监管。

农机具,重点是严厉打击和查处制售假劣农机具及零配件、盗用冒用转让农机推广许可证书、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及无推广许可证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农机维修监管、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着力清查农机零配件“三无产品”,净化农机市场。

农膜,重点是严厉打击和查处违反国家强制标准生产超薄农用地膜、棚膜和生产原料参杂使假等违法行为,开展农膜产品识假辨假维权知识宣传,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拒绝使用低价伪劣农膜产品。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自查阶段。各乡镇、相关业务部门要按照整治重点,认真履职,积极配合,属地管理,各自出动,认真做好农资生产经营者培训、督查。种子管理站对全县种子委托销售商和经营销售的资质全面摸底纠查,通过注册登记,种子抽检、送检,严格控制非法种子进入我县,让广大农民买上放心、可信种子。县农技中心和畜牧中心要对全县的农药、农膜、农兽药等经销门店进行调查摸底、造册登记。

第二阶段,抽查和督查阶段。对重点农资市场进行抽查和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及时整改,并进行跟踪监督。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活动结束后,各乡镇、各部门要向县农资打假办公室上报工作总结。

五、主要任务

(一)清理整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县农牧局、工商局、农机局、供销社等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依法加强对我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资质条件审查,保证我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资质条件达到法定要求。要在春耕前组织对我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清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吊销其生产、经营许可证、登记证;对无证生产经营的要坚决依法取缔。

(二)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县农牧局要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工作,提高农资生产经营水平。重点培训与农资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知识、农资产品防假、辨假和使用知识以及农资产品经营等方面知识。要指导、督促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实现农资质量全程跟踪和可追溯管理。

(三)强化农资市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原则,强化责任,县农牧局、工商局、农机局、农技中心、畜牧中心、种子管理站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辖区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散地及生产经营单位、门店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监管,对一些群众投诉强烈、市场秩序混乱的地区集中督办。对近年来群众投诉多,违法生产经营农资产品行为情节严重以及造成重大农业生产责任事故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监管,重点整治,彻底封堵假冒伪劣农资的流通渠道。同时,要严密监测农资价格和供应情况,对乘机囤积农资、哄抬价格行为,县工商局、物价局要坚决查处。

(四)加强农资广告监督管理。针对目前部分农资广告宣传不规范、内容不实、误导农民群众的现象,县农牧局、工商局、广电局要切实加强监督管理,认真开展虚假农资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广告宣传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虚假农资广告的违法行为。

(五)加强农资产品质量抽查。根据我县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在春耕前农资购销高峰季节,县工商局、质监局要对重点农资产品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抽查,重点监测群众反映较多、问题突出的区域、市场和企业。对不同农资品种实行产品质量定期定点监测和跟踪监督,准确把握当地农资质量状况,提高农资质量预警能力。要依法及时公布市场监督抽查和例行监测结果,引导农民正确选购和放心消费。

(六)狠抓农资案件查处。县农牧局、工商局、质监局、纪委、检院、法院、公安局、农机局、供销社、畜牧中心、农技中心、蔬菜站、种子管理站要组织精干力量,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严厉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对区域性制假售假行为,要实行集中整治,坚决果断予以查处,防止反弹。同时要加大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篇9

我国的农业跨区机械服务业起步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继联合生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实践中的又一重大突破。此后,农业跨区机械服务业从起步摸索逐步过度到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农业机械拥有量翻倍增长,农业机械总动力1978年仅有11,749.90千万瓦,到2013年,增加到103,906.75千万瓦;联合跨区机收面积不断扩大,跨区机械化俨然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色,也是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4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突破60%,机械总动力达到10.76亿瓦,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1. 农业跨区机械服务业的运作绩效

农业跨区机械服务业蓬勃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进步,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在农业实践中的典型体现。黑龙江日报曾报道,2014年度,北大荒股份853分公司到内蒙地区跨区麦收作业中,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标准、高速、先进等优势,实现增收1322万元,与人工收获相比,机械化具有不可忽视的绝对优势。

(1)节约劳动投入,增加农机手收入,促进农民致富。农业机械服务业的直接作用是机械代替人力,将大量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据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报道称,2014年6月中旬,全国已收获小麦面积3.07亿亩,其中机械收获2.81亿亩,机械收获率高达91.53%。6月16日当天全国投入麦收的联合收割机数量高达6.1万台,日机收面积达到399万亩。按照劳动人均每天收获1.5亩(即0.1hm2)的水平计算,相当于266万个工作日。这对于在城市务工、农忙时节返乡的农民来说,有效缓解了争劳抢时的矛盾。此外,使用联合收割机的成本每公顷要比人工收获低150~450元,大大节约了农业投入。

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区作业一方面解放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也给农机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一般而言,一台收割机的作业时间在单一地区是7天左右,而如果能错开收获的地域时间差,在两个地区作业,一台收割机的工作时间可以延长到15天,以此类推,高效能的联合收割机作业时间甚至可以延长到2个月。对农机手来说,单一地区作业转变为跨区作业,收入最高可以翻8倍,堪称“流动的致富工厂”。

(2)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劳动力结构调整。伴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跨区机收逐步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既为推动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条件,也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1台收割机跨区作业,除了必要的驾驶人员,还需配备3-5名人员进行装粮、搬运、维护等,2012年,跨区联合收割机数量总计为1,278,821台,开展跨区机收,可以直接转移劳动力600多万人次。如果再配备上中介服务组织、农机配件供应、维修等各类服务人员,跨区农机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就更可观了。农业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拓宽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3)减少粮食的损失和浪费[1],加快收种进度,增强农业抗灾抗险能力。农作物的人工收获一般经历收割、捆绑,装运、碾打和筛选5道工序,耗时长,人力消耗大,且粮食损失率高,而联合收割机可以精简工序,一步完成,大大降低粮食的损失和浪费。农业具有季节性、时效性、地域性等特点,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都是一项抢时任务,尤其是收获,是用工量最多、劳动强度最大的环节,常常与下一波农作物的播种紧密相连,这使得农民的劳动非常紧迫;而且,由于我国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的影响,水稻、小麦收获时节常常伴随阴雨天气,这更无疑增加收获的难度和损失,农民为了赶收、抢收耗费大量精力,甚至累倒。而随着跨区机收的发展,普通农户也能用上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8小时可收割15亩以上,一个较小的县城收获只需要3-5天时间即可,这比人工收获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有效地增强了农业的抗险抗灾能力,对多熟制地区的增产增收十分有利,保障了粮食的生产和安全。2014年“三夏”期间,全国麦收结束时间较13年同期提前4~5天,顺利为秋粮生产争抢了农时。

(4)实现市场对农机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跨区机收的优点之一是减少联合收割机的闲置时间,提高农机资源的利用率;单一地区作业,农机的运作时间有限,而实行跨区作业,有效错开作物成熟时间,也充分发挥了联合收割机的作用。201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0%,水稻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水平分别达到38%、81%,早稻的机收率高达74.8%,同比增长了5个百分点。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扩大示范引导、健全技术服务等措施,大力推进玉米收获的机械化,2014年全国玉米机收面积新增4500万亩,玉米机收水平超过56%。“三夏”期间,全国投入收获机械55万台,共完成小麦机收面积2.87亿亩,机收水平高达92%,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由图1可以看出,不仅仅东中部农用机械发展较快,西部也迎头赶上,农用机械总动力基本与中部某些省市旗鼓相当。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5)拉动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机投入机制多元化。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提高了农机利用率,缩短了农机投资回收期,不仅有效盘活农机固定资产,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农民自主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近几年来,随着政府政策和各项引导措施的出台,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措施的规范实施,农机拥有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国共支付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9.6亿元,补贴农机具110.5万台(套),受益农户97万户(数据来源于三夏跨区作业服务信息网)。从主要统计的产品来看,2014年1-10月,农机行业的主要产品产量有上升也有回落。其中,收获机械增速最快,为9.72%。而小型拖拉机的下降幅度最大,为13.05%;其次是中型拖拉机,同比下降8.36%。一系列现象说明,跨区联合作业已经深入人心,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势不可挡。

2.当前中国农业跨区机械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2.1农机市场秩序不规范,“散机”泛滥[2]。农机市场秩序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散机”现象泛滥,“散机”主要指没有参加跨区作业队、盲目自发参加外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其产生的主要动机是降低成本,一方面可能的原因是农机部门组织管理不力、宣传教育不到位,使一些农机手对组队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原因是中介组织不规范,跨区机收经纪人素质低,采取不正当手段要求农机手作业,通过多收费少服务,重复收费等多种手段谋求自身利益;最后是农机手自我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散机“的危害性,错误地将作业队当成约束,这些行为都严重阻碍了跨区机收向全面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2.2市场信息更新不及时,可利用率低。跨区机收作业市场信息的滞后、时效性差、可利用率低等,难以满足跨区作业需求。近几年来,联合收割机保有量持续增加,作业范围逐步扩大,农机手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某一地区机械的饱和度,多数仍是凭借经验和关系而向其集中,从而导致机车分布不均、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影响了跨区作业的有序流动。

虽然农机部门每逢年初会跨区机收市场信息,但反馈不及时、传导不畅通、范围窄等造成跨区作业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现阶段农机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数集中在初中毕业阶段,还没有形成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关注了解市场信息的理念,这给农机资源跨区合理配置造成很大的影响。

2.3农机手文化程度不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2012年,新疆塔城地区补贴购置轮式拖拉机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在3297名购机户中,文化程度情况如下:本科1人,大专9人,中专59人,高中41人,初中3166人,小学21人。从2010年农机事故起因统计,图2可以看到,农机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接受的培训不到位,对机械作业知识掌握不够,操作不熟练,处理问题不妥当等造成的农机事故、人身风险时有发生。但大多农机手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办理各种农机保险也不积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挽回损失、更无法提高抵御各类意外、风险的能力,更有甚者出现因伤返贫的现象,得不偿失。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机械信息网)

2.4政府管理和中介组织服务仍有待完善。我国跨区机收的产生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政府的参与是在跨区机收后期发展中加入的,中介组织服务的形成更晚[3]。政府参与管理和指导是一个逐步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农机部门经验的缺乏,政府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而且中介服务组织也很不规范、部分地区的中介甚至不具备经纪人资质,有的为谋取商业利润,不惜损害广大农机手的个人利益,也让农机手丧失对中介组织的信任而自发作业,这对农业跨区机械化、规模化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3.跨区机械服务业对农业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解决路径

3.1完善政府管理,加强监督,健全政策法律体系[4]。政府对农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与支持作用,政府管理方式的改变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发展跨区机械服务业的关键。政府在跨区作业中的牵线搭桥,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信息,还能协调与输入地地区及相关部门的关系,因此,完善政府工作成为重中之重。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跨区机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首要任务,要在跨区机收的组织、管理、服务和监督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制,各县市机关、部门要全面协调、密切配合,打击非法拦机行为,及时处理解决跨区作业中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对跨区作业农机手的管理,严格作业证发放手续和管理,禁止“散机”行为;要加强对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切实维护供求双方利益。在推进跨区农机化进程中,政府应加快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引导规划作用,加大政策支持、投入支持,切实做好法律法规和公共服务等,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2搭建农业信息网络平台[5],推动跨区服务信息化进程。时效性是农业跨区机收最突出的特点,成熟和完善的互联网络平台使跨区机收信息变得更为有利、高效。就图3中2013年东中西部部分省份主要农机拥有量来看,山东、河南小型拖拉机拥有量较多,若不采取跨区合作,势必造成农用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因此搭建跨区信息平台势在必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现有的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为平台,采取动静态信息结合、宏微观信息结合等多种方式,构建跨区作业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向各部门、中介服务组织、广大农民及农机手提供精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因此,要大力建设网络工程,各地农机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行政职能作用,组织培养专业人才,适时通过相关农业基层组织,了解第一手资料以建立健全基层信息采集网络。

3.3提高农机手专业素质,提高其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要高度重视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系统科学的农业科教体系,各农机部门要把提高农机手的专业技能作为己任,强化农民教育工作,采取适合农民需要的学历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形式,灵活办学,要充分利用各职业学校资源进行多形式、深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不仅要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技能,还要提高其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开展实施网络教育,通过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站等提供专业知识,强化农机手的信息意识,培养适应新世纪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机作业专业户。切实改变农机手闭塞落后的信息传递模式,使农民依靠网络信息组织引导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

3.4抓好农机安全工作,提高农机手安全意识[6]。由于跨区作业任务重、时间长,机器难以得到及时保养和维修,因而需要在主要农机流入区建设农机维护配套设施,为作业机手提供有效服务。而且,长期的高强度作业也很容易使机手产生疲劳,也是导致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此外,很多联合收割机机手安全生产思想意识淡薄,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机手参加跨区作业前,必须按照相关部门要求,办理农业机械、驾驶操作机手及第三者责任保险,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事故带来的损失。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同时,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主要包括规范操作和机械常识。对机手进行全面安全生产教育,时时把机手的利益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认真好做对操作技能、机械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常识、常见故障的应急处理措施等知识的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机手正确使用联合收割机、开展维修保养、排除故障的能力。

3.5健全体系,振兴现代农机流通业。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步入中级阶段,农机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更新换代速度逐步加快,对农机作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基础条件还比较差,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建立健全农业流通体系,加快发展与农机工业、现代化农业相适应的农机流通业成为当务之急。农机流通,又称农机供应,主要是指农机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和供应。农机产品应产销结合、开放经营。充分发挥主渠道和蓄水池的双重作用,在保证供应各种农业机械的同时,积极开拓各类经营业务,从而拓宽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领域,大规模经营农用机电产品,并提供深化的优质服务与售后服务,以实现农机流通业健康持续发展。

篇10

2009年,青海农机化工作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关怀指导和省农牧厅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农机化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为“六个持续快速增长”、“三个不断提高”和“七个方面亮点”。

——六

个持续快速增长

(一)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二)大中型拖拉机持续快速增长

(三)小型拖拉机持续快速增长

(四)特色产业机械持续快速增长

(五)农机配套机具持续快速增长

(六)青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机械快速增长

今年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较上年分别增加798万元、76万元和52万元,增幅分别为193.69%、108.57%和61.18%。补贴资金的加大,将促进青南地区农业机械的快速增长。

——三个不断提高

(一)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三)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不断提高

——七方面亮点

(一)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预计动力机械与机具的配套比由去年的1:0.81达到1:0.85。农业机械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功能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明显改善,大中型、优质的农业机械增加较快,区域布局趋于合理,资源利用率在提高,服务功能在扩大。

(二)加大了油菜机械化收获的力度

油菜产业是我省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是农业部重点推广的一项工作。针对我省杂交油菜面积大,收获难,浪费严重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机械化收割难题,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今年,我们配合企业在互助县举办了油菜收割机现场观摩会,为今后油菜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今年的购机补贴中,我们将油菜收获机械的补贴比例提高到40%,使今年油菜收获机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促进了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

(三)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加快推进

今年采取累加补贴的办法,将马铃薯机械机具补贴比例提高到50%,重点补贴发展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已补贴该机具199台。预计今年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和收获面积将达到5万亩。

(四)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促进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全省现有经工商部门批准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21个,其中今年新成立的就有9个。为了加快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按厅里要求,今年省农机部门派专人领办门源县北山农机协会。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生产。合作社将农机手与作业市场连接起来,有效的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了农机手的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二、三

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农机服务组织服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农机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

(六)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展顺利

今年安排省财政资金50万元,开展平安农 (七)我省农机企业的农机研发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如乐都光明农机公司在开发马铃薯、大蒜收获机的基础上,今年又研发了起垄机,适合山地的小型履带式马铃薯收获机和玉米脱粒机;民和县农机厂生产出了手扶拖拉机带动的免耕播种机;青海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出了环保灭鼠器。

二、2009年农机化主要工作

(一)精心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工作,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

主要特点:一是动手快、起步早。今年2月份,我们就对春播较早的12个县提前启动了购机补贴政策,4月份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比去年提前了1个多月。二是购机补贴目录的制订更加符合我省的实际。今年的购机补贴目录中,对挤贮奶设备、保护性耕作、卷帘机、马铃薯种植收获、微耕机等机具给予了累加补贴,加大了这些适合我省农牧业发展机具的推广力度。三是加快了资金结算进度,加强了信息上报进度。今年我们平均每月结算一次购机补贴资金,按农业部要求每半月报一次资金结算表、购机补贴进度表和购机补贴信息。四是加强了监督,督促经销商做好售后服务。今年我们到湟中、化隆、互助、门源等地检查购机补贴工作,及时纠正了一些地区不正确的作法,并对农民的所有投诉事件,均给予了解决。对购机补贴产品进行了质量、价格、服务跟踪,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了专项质量调查,调查机具46台,走访用户133户。五是今年的购机补贴工作向各农牧场倾斜,据不完全统计,各农牧场今年享受补贴资金500万元左右,基本满足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六是为进一步做好农机补贴工作,规范经销商的行为,加强监督管理。结合我省实际,起草了《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销商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经与省农牧厅相关部门商讨并征求了财政厅和经销商的意见后,已印发全省贯彻执行。七是在四月份召开的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上,认真总结了几年来全省购机补贴工作,肯定了成绩,交流了经验,对前三年购机补贴实施好的先进县进行了表彰奖励。

(二)抓好农机新技术,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

(三)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调研,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经营组织模式,着力解决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空壳”问题

(五)认真抓好机械化田间生产工作

今年,省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全省各级农机管理、推广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重心下沉,努力做好农机化生产、农机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作用是今年农机化生产的一大亮点,全省20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机具全,技术精,组织有力等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跨区服务,不仅作业质量好,而且效率高,在农机化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六)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集中优势推广重点技术

随着我省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我们在继续抓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入少、收效快的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蚕豆点播、垄膜沟植、旱作沟播、马铃薯机械化点播等技术推广的同时,加大了保护性耕作和结构调整之后形成的主导农作物杂交油菜、马铃薯、设施农业等支柱产业现代农机装备的引进和研发力度,做到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发展、重点突破。

(七)加快了温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八)充分发挥职能,搞好农机质检工作

今年省农机部门对农用挂车、犁、播种机、脱粒机、旋耕机等9类产品61批次,105台农牧机械进行了检测,出具鉴定、检测报告61份,检验合格率100%。对初次进入农机补贴目录的部分农机产品进行了地区适应性鉴定,对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进行了质量、价格、服务跟踪,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了专项质量调查,调查机具46台,走访用户133户。

总的来看全年农机化工作总体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贫困地区农民购买能力有限,农机购置补贴比例较低,有的地区工作经费不能保证,影响了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二是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量偏低,使得地方选择补贴的如脱粒机、小四轮拖拉机等产品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累加补贴量偏少。三是农用柴油涨价,农机作业成本上升。四是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机服务社会化程度低。五是农机维修管理工作落后,差距很大。

三、2012年农机化工作思路

(一)发展目标

(二)重点工作任务

1、围绕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争取更多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狠抓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落实。一是着力调整农业机械化品种结构。二是着力调整农业机械品质结构。三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2、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狠抓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一是抓好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农机手培训,搞好机具安全检查、维修保养及服务,大力推广普及节本增效和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搞好农机化生产。二是抓好信息服务,重点抓好农机跨区作业等。三是积极抓好农机化生产。四是积极培育新兴农机作业市场,引导开展马铃薯种收、油菜机收等作业。

3、围绕提高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狠抓农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一是继续推广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技术。二是抓好湟中、互助两年部级农机示范区建设。三是大力推广牧草种植、收获、加工机械化技术,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四是支持机具研发工作,对我省的农机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提高其创新研发能力。

4、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抓好全膜玉米、马铃薯机械化技术推广。

5、围绕提高农民素质,狠抓农民培训工作。一是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和农用实用技术的培训。二是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尤其是农机修理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三是继续抓好各项农机化培训工作,强化各地农机学校培训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