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知识归纳总结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姆定律知识归纳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欧姆定律知识归纳总结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56-01

一、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学习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电学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重点考查内容,所以能否教好欧姆定律关系到之后对中考的重点知识复习,更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于物理学的热情。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微量变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们对于自己发现的问题会比老师直接教导的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在欧姆定律的学习中最经常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要把电路的认识与画电路图、连接电路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开阔学生的思维,加强对电路的认识。物理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只有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更好地完成授课。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单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是最基础的概念。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这部分则比较重要,需要重点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是基本的电学测量仪器,明确这些仪器的使用与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后期实验的正确性与对知识的理解。以上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又是进一步学习欧姆定律的基础。

三、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这部分知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了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三者相互关联的关系。教师在实验中要让学生理解电流随电压和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多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是采用固定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的变化的处理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物理学中常用这种方法。欧姆定律在初中只讲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分析和进行电路计算的基础,是初中电学的重点知识。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学电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想要研究欧姆定律必须要建立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欧姆定律,做好演示实验,归纳、分析、概括实验结果,使学生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所以,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是这部分知识中的重点实验的基础。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初中学生水平有限,对电流、电压的概念要求较低,并没有下准确的定义。因此,电阻的概念就成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要多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和温度,它用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的比值来表示是为了测量的方便,与外加电压、电流无关。同时,教师一定要纠正一些学生经常出现的电阻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的错误概念,也就是对欧姆定律的错误理解。欧姆定律在学生头脑的建立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认真做好演示实验,用实验来探索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是第一次。首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研究方法,本实验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即“固定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固定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连接如图(图略)所示的实验电路时,要将具体接法演示给学生看。可以先从电源正极开始,按电流方向依次为电池、开关S、滑动变阻器R′、定值电阻R、电流表串联起来组成一个闭合回路,最后将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R两端。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电流必须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进电表,负接线柱流出电表及量程选择,电流表与R串联,其示数等于通过R的电流。电压表与R并联其数等于R两端的电压。

运用欧姆定律可以推导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跟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及电压分配跟导体电阻的关系,具体推导如下:

在串联电路中:I=I1=I2;U=U1+U2;由欧姆定律公式I=U/R,可得U=IR;U1=I1R1;U2=I2R2将这些式子代入上式得:IR=I1R1+I2R2即R=R1+R2;也就是说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在串联电路中:I=I1=I2;由欧姆定律公式I=U/R,可得:I1=U1/R1;I2=U2/R2;将这些式子代入上式得:U1/R2=U2/R2 变换一下形式得:U1/U2=R1/R2;即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跟导体电阻成正比。

四、结束语

通过对物理教学内容的分析、思维方法、能力训练的具体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初中物理教师掌握欧姆定律的基本理论方法,更好地驾驶物理教材,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把重点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的问题,学会用等效法分析复杂电路。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

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

篇3

关健词:电压表;电流表;电阻;滑动变阻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227-01

测量电阻是初中物理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考察学生能力的热点命题之一。伏安法测电阻就是用一个电压表和一个电流表来测量待测电阻,因为电压表也叫伏特表,电流表也叫安培表,因此,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就叫伏安法测电阻。它的具体方法是:用电流表测量出通过待测电阻Rx的电流I,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U,则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求出待测电阻的阻值RX 。通过对各省市中考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测量电阻除了用伏安法来考查外更多的是利用伏安法衍生出来的其他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方法,常见为单表(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它们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欧姆定律,串联、并联电路知识的能力。以下是笔者对初中物理人教版中常用到的几种单表测电阻的方法进行梳理。

1.安阻法测电阻

安阻法测电阻是指用电流表和已知电阻R0测未知电阻Rx的方法。利用的是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知识。如图1所示是安阻法测电阻的基本电路图,图中,我们先闭合S1,断开S2记下电流表的示数为I1;然后我们再闭合S2,断开S1记下电流表的示数为I2,然后根据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以及欧姆定律有: U0=UX即: I1RX = I2R0所以RX= I2R0/ I1根据这种方法可以延伸以下的情况:1.1 电路图:图2

测量方法:

①S1合,S2开测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②S1 、S2闭合,测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③Rx=(I2-I1)Ro / I1

图1图2图3

1.2 电路图:图3

测量方法:

①S1合,S2打开测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

②S1、S2闭合,测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Rx=I1Ro/(I2-I1)

图4图5

1.3 电路图:图4

测量方法:

①S接a时电流表示数为Ia;②S接b时电流表示数为Ib

③Rx=IaRo /Ib

4、电路图:图5

测量方法:

①S1、S2闭合电流表示数为I1

②S1闭合,S2断开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则Rx=I2Ro /(I1-I2)

对于以上安阻法测电阻,可以归纳为利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或利用电源电压不变作为恒量,然后利用欧姆定律知识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待测电阻的。

2.伏阻法测电阻

伏阻法测电阻是指用电压表和已知电阻R0测未知电阻Rx的方法。利用的是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的知识。

如图6所示就是伏欧法测电阻的原理图,在图中, 我们让S先接时a处,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a,接着让S接时b,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b ,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以及欧姆定律有: Ub/ Ro=( Ua-Ub)/ Rx ,所以Rx=(Ua-Ub)R0/Ub

图7图8图9

根据这种方法可以延伸到以下的情况:

2.1 电路图:图7

测量方法:

①S1、S2闭合,电压表的示数为U1

②S1闭合,S2断开电压表的示数为U2

③则Rx=(U1- U2)R0/U2

2.2 电路图:图8

测量方法:

①S1、S2闭合,电压表的示数为U1

②S1闭合,S2断开电压表的示数为U2

③则Rx= U2R0/( U1-U2)

对以上伏阻法测电阻,可以归纳为利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都相等作恒量,然后利用电源电压不变特点及欧姆定律知识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待测电阻的。

3.利用单表(电压表或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测量待测电阻阻值

3.1 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测量待测电阻的阻值,如图10所示,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至a端时,用电压表测量出电源的电压Ua,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至b端时,用电压表测量出Rx两端的电压Ub,利用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以及串联分压原理,我们可以得到:Ub/Rx=(Ua-Ub)/R0 ,所以Rx= UbR0/(Ua-Ub)

篇4

关键词:电流表 电压表 滑动变阻器

在近年来浙江省的科学中考题目当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判断问题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呈现,尽管分值不大,但对学生的电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较高,加之面对复杂多变的电路情况时,学生往往不能对此类问题进行合理归类,导致其思维混乱,无从下手,失分率较高。下面笔者在具体实例中对此类问题进行归纳和解析。

一、由开关闭合、断开引起的电表示数变化

例1:如图1所示电路,当开关闭合后,判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解析:开关闭合前,电路中只有R1一个电阻,电流I=U/R1。开关闭合后,R1和R2并联,I=I1+I2=U/R1+U/R2,I1不变,I变大,即电流表示数变大。

例2:如图2所示电路,当开关闭合后,判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解析:开关闭合前,电路中R1和R2串联,R总=R1+R2。I前=U/R总;开关闭合后,R2短路,电路中只有R1,此时,I后=U/R1。由于U保持不变,R1+R2>R1,所以I前

例3:如图3所示电路,当开关闭合后,判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析:开关闭合前,电阻R和灯泡L串联,R总=R+RL,电压表测的是电阻R两端的电压。UR前=U-UL,I前=U/R总。开关闭合后,灯泡L出现短路,电路中只有电阻R,UR后=U,I后=U/R。U保持不变,所以I前

图1 图2

图3 图4

二、由滑动变阻器调节引起的电表示数变化

例4:如图4所示电路,闭合开关,滑片P向左移动,判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解析:R1和R2串联,R总=R1+R2,U=UR1+UR2。P向左移动后,R2变小,R1不变,R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I=U/R总,电源电压U不变,I变大,所以电流表示数变大。再根据欧姆定律UR1=IR1,因为I变大,R1不变,所以UR1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

例5:如图5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R滑片P向右滑动,判断各电表示数变化的情况。

解析:先根据“三步走”法分析电路的联接方式,再判断各个电表的测量对象,再判断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以后,各个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通过滑动变阻器R、电流表A1和电阻R1和开关S回到电源负极,三者为串联。电压表V2直接接在电源两端(电流表A2视为导线),所以测的是电源两端电压。电压表V1直接接在R1两端(电流表A1视为导线),所以测的是R1两端电压。因此,I=IR1=IR,U=UR1+UR。R总=R1+R。

P向右移动后,R变大,R1不变,所以R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I=U/R总,电源电压U不变,R总变大,所以I变小,即IR1和IR都变小,再根据欧姆定律UR1= R1IR1,因为IR1变小,R1不变,所以UR1变小,最后根据U=UR1+UR,得出UR变大。因此,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都变小,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测的是电源电压,示数不变。

例6:如图6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R滑片P向右滑动,判断各电表示数变化的情况。

解析:根据“三步走法”,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通过A2,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依次通过电阻R1、电流表A1、开关S回到电源负极,电阻R1和电流表A1为串联,所以电流表A1测的是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一路通过滑动变阻器R、开关S回到电源负极。可以看出电流A2表处在干路,测的是通过电阻R1和滑动变阻器R的电流之和,电阻R1和滑动变阻器R是并联的。电压表V1直接接在电阻R1或电源两端(电流表A1和A2视为导线),所以测的是电阻R1两端电压或电源电压。电压表V2直接接在滑动变阻器R两端,所以测的是滑动变阻器R两端电压。以此,I=IR1+IR,U=UR1=UR。

P向右移动后,R变大,R1不变,由于U=UR1=UR,而电源电压不变,所以UR1和UR都不变。根据欧姆定律IR1=UR1/R1,UR1不变,R1不变,所以IR1不变。同理根据欧姆定律IR=UR/R,UR不变,R变大,所以IR变小,I=IR1+IR,所以I变小。因此,电流表A1的示数不变,电流表A2示数变小。电压表V1和V2示数不变。

图5 图6

图7 图8

三、由敏感电阻变化引起的电表示数变化

例7: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R是一个定值电阻,Rt是一个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见图7曲线图),当开关闭合且电阻Rt所处的环境温度升高时,判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解析:在图7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和Rt是串联的,总电阻R总=R+Rt,U=UR+Ut。电压表测的是电阻Rt的电压。根据曲线图可知,Rt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当温度升高时,Rt的电阻变小,而R不变,所以R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I=U/R总,电源电压U不变,I变大,同理根据欧姆定律UR=IR,R不变,I变大,UR变大。再根据Ut=U-UR,所以Ut变小。因此,电流表示数变大,而电压表示数变小。

例8:将光敏电阻R、定值电阻R0、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和电源连接成如图8所示电路。已知光敏电阻的阻值会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闭合开关,逐渐增大光敏电阻的光照强度,判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解析:如图8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0和光敏电阻R是串联的,R总=R0+R,电压表测的是电阻R0两端的电压,U=UR0+UR。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闭合开关,逐渐增大光敏电阻的光照强度,Rt变小,R0不变,R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I=U/R总,电源电压U不变,R总变小,I变大,根据欧姆定律UR0=IR0,R0不变,I变大,UR0变大。所以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的判断问题,首先要判断出电路连接的形式以及电压表、电流表的测量对象,再分辨是由哪种情况引起的电表示数变化,最后综合运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去推断。同时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也要多总结归纳,化繁为简,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

篇5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

篇6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提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基于这一理念,人教版教材突出了规律的建立过程. 但在教学中发现,由演绎方法建立起的部分物理规律之中,存在着以特殊模型为前提演绎得出一般物理规律的现象;而对于由实验归纳方法建立起的部分物理规律之中,教材往往直接指出如何进行归纳,而没有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

二、 对几个物理规律的重构建议

在人教版教材中,《动能定理》《焦耳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三个物理规律都是以特殊模型为演绎起点、通过理论演绎建立起的一般规律,而演绎方法的规则是由一般到特殊,故教材的呈现方式隐含着逻辑问题;《楞次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方法建立起来的,但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时,没有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是直接提示学生通过“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来进行归纳. 有鉴于此,建议对它们的呈现方式进行重构.

1. 对动能定理的重构建议

(1) 教材分析

动能定理是通过理论演绎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具体过程如下:

由牛顿第二定律F=ma=m及功的定义dW=F?dx得F?dx=m?dx=mv?dv,

将上式积分有W=mv22-mv21.

教材据图1所示的物理模型,运用牛顿第二定律F=ma与运动学公式v22-v21=2ax进行理论演绎,得出W=mv22-mv21,并直接指出此式即为动能定理,纵观上面的推理过程,其逻辑关系实质如图2所示.

上述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是牛顿第二定律,小前提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由此演绎得出的W=mv22-mv21的适用条件自然是与小前提相同的,因此,我们不能将其称之为动能定理. 尽管教材此后也就物体受多个力作用及曲线运动情况作了说明或提示,但仍然不是对动能定理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故有必要对其呈现方式进行重构.

(2) 重构方案

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在高中阶段不可能运用理论演绎的方法建立起动能定理,为此,建议根据分类方法,分别就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两类情况设计的递进性问题链,变理论演绎为演绎与归纳相结合,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发现”动能定理.

类型一:直线运动

问题1 在图1所示的水平面上,如果物体与水平面间有摩擦力作用,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与什么功相对应?

通过对此问题的探究,把W=mv22-mv21的适用范围推广至多力做功情况,此时的W为合外力所做的功,同时能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即: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适用变力、曲线运动情况?从而生成新的问题.

问题2 如图3所示,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运动,在l1、l2段分别受到水平力F1、F2作用,则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量与什么功相对应?

通过对它的探究,引导学生建构起多过程问题中功和动能变化量的关系,并把单过程中的合外力功W扩展至各过程中功的代数和,从而加深了对功W的理解.

问题3 如果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水平作用力F是变化的,则物体的动能变化量又与什么功相对应?

这是由问题2衍生出的直线运动中更为一般的问题,通过问题2的启发,学生能运用微元法进行演绎推理,并得出W=mv22-mv21.

在上面三个问题中,对应的物理模型都是在水平面上的运动物体,对于其他类型的直线运动,学生也容易得出W=mv22-mv21的结论,从而通过问题解决建构起直线运动中功与动能变化量间的关系,那么此结论对于曲线运动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我们就发现了一条新的物理规律,由此生成类型二的问题.

类型二:曲线运动

问题4 从高为H处将一物体以一速度v0沿水平方向抛出,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以此问题为支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科学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实践表明,学生对此问题能从两个角度进行探究,一是运用“猜想—检验”模式,先提出假说“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然后运用平抛运动知识进行检验;二是运用微元方法,化曲为直,进行演绎推理. 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要建立一个新的物理规律,还需要对一般的曲线运动进行分析,从而衍生出问题5.

问题5 如果物体做曲线运动,且受到变力作用,则物体的动能变化量又与什么功相对应?

对此,学生运用类比方法得出W=mv22-mv21.

在对以上两类问题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归纳,进而在问题解决中建构起具有普遍意义的动能定理.

2. 对焦耳定律的重构建议

(1) 教材分析

在物理学史上,焦耳定律是由焦耳通过实验归纳方法得出的. 而在新教材中,没有重现物理学史,而是以电流通过纯电阻元件为前提,通过理论演绎方法对其进行重构,具体的逻辑关系如图4.

显然,上面推理过程的大前提是普遍适用的电功公式W=IUt,小前提是电流通过纯电阻元件,因而得到的结论Q=I2Rt也只适用于纯电阻元件,而由实验归纳方法建立起来的焦耳定律是适用于任何电路元件的,故需要对其呈现方式进行重构.

(2) 重构方案

尽管运用理论演绎方法在建立焦耳定律时面临逻辑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完全重现焦耳的实验归纳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运用实验归纳方法时,要面临诸如实验类型、精度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建议运用理想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方法来建构焦耳定律,具体内容如下.

①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影响焦耳热的物理量有R、I、t

②理想实验的设计及其思维操作

设阻值为R0的用电器通以电流I0,在时间t0内产生的焦耳热为Q0,依据等效思想,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其他情况下产生的焦耳热与Q0的关系,进而建构起Q与R、I、t的大致关系.

问题1 在电流、电阻不变的情况下,探究焦耳热Q与时间t的关系.

理想实验:如图5,在电流I0、电阻R0不变情况下,在两个时间t0内产生的热量Q之和即为2t0时间内产生的热量Q1,故有Q1=2Q0,由此可见,Q∝t.

在上面设计的理想实验中,为探究焦耳热Q与时间t的关系,运用了倍增方法和控制变量法,把待探究的时间设计为t0的整数倍,便于学生发现焦耳热Q与时间t的关系,下面两个理想实验的设计思想与此相同.

问题2 在电流I0及时间t0一定的情况下,探究产生的焦耳热Q与电阻R的关系.

理想实验:如图6所示,在电流I0及时间t0一定的情况下,电阻为2R0产生的焦耳热与两个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后在时间t0产生的焦耳热等效,也即Q2=2Q0,故有Q∝R.

问题3 在电阻R0及时间t0一定的情况下,探究产生的焦耳热Q与电流I的关系.

在运用理想实验得出Q与R、t的关系后,要探究Q与I的关系,可用倍增方法构造出电流为I0的情况,以便借助上面的结论进行思维操作.

理想实验:在电阻R0及时间t0一定情况下,通以2I0的电流时产生的热量为Q3,根据等效思想,其产生的热量等效为阻值为2R0的两电阻并联后产生的焦耳热之和,见图7. 由问题2知Q′3=2Q0,而Q3与Q′3的关系为Q3=2Q′3,也即有Q3=2Q′3=4Q0,故有Q∝I2.

③焦耳定律的建构

在对上面的理想实验的思维操作基础上,再运用综合方法,可建构起焦耳热Q与I、R及时间t的关系为Q=kI2Rt,其中常数k可由实验确定,从而运用理想实验等科学方法建立起焦耳定律.

3. 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重构建议

(1) 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思想是通过理论演绎把能量守恒定律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基于这一思想,教材以纯电阻电路为前提,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起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其逻辑关系如图8所示.

从上面逻辑关系可以看出,理论演绎的小前提是纯电阻电路,大前提是能量守恒定律,因而导出的E=IR+Ir及I=也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但是教材紧接着又由只适用纯电阻电路的E=IR+Ir推出适用于一般电路的E=U外+U内,这就产生了逻辑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其呈现方式进行重构.

(2) 重构方案

在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理论演绎时,应该遵循理论演绎的规则,即从一般情况出发,导出相应的规律,然后再运用理论演绎得出纯电阻电路中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具体方式如下.

对于图9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方框内元件性质未知,电路中的电流为I,路端电压为U. ①在时间t内,外电路中消耗的电能E外为多少?②在时间t内,内电路中电能转化成内能E内多少?③在时间t内,电源中非静电力做的功W为多少?④根据能量守恒定律,W与E外、E内的关系是什么?

对于上面四个问题,学生依据有关功和能的概念及能量守恒定律得到IEt=IUt+I2rt,对其整理后得到E=U+Ir,其中,Ir是电源的内电压,故此式也可写成E=U外+U内,这两个关系式即为一般意义上的欧姆定律,它适用于一切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有U=IR,则有I=. 这是纯电阻电路中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4. 对楞次定律的重构建议

(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编写是以问题与问题解决为纽带,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意在突出科学探究,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其教学流程如下:

其中重温的实验如图10所示,而且运用草图记录相关信息,以便归纳出楞次定律.

在运用图10所示的实验进行归纳时,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从众多的物理现象及实验因素中寻找归纳的方向,对此,教材直接提出:“是否可以通过一个‘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来表述这一关系”,以此引导学生归纳出楞次定律. 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怎么想到从原磁场方向与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的关系进行归纳的?

(2) 重构方案

根据分类方法,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有如下三类:一类是外部因素(磁场强弱、磁场方向、磁铁运动方向、磁通量变化等);第二类是自身因素(线圈粗细、线圈的绕制方式等);最后是自身与外部相互联系的方式. 在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需要围绕这三类因素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出猜想,设计实验,修正猜想,最终“发现” 楞次定律,具体方案如下.

①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外界因素之间的关系

问题1 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变化快慢有无关系?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2 感应电流方向与磁感应强度大小有无关系?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3 分析图10甲和图11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设置问题3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两类电磁感应问题的共同的外部特性进行归纳,总结出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外部因素是磁场方向和磁通量的变化,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奠定基础.

②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自身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了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自身因素的关系,可设置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4 试猜测感应电流方向与线圈的粗细、匝数是否有关,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5 感应电流方向与线圈的绕行方向是否有关?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并把实验信息记录在草图上.

通过问题5,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通过控制变量法,在保证磁场方向和磁通量变化方式相同的情况下,设计出图12所示的实验对猜想进行检验,进而研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绕行方向的关系.

根据实验所记录的信息发现,在线圈的绕行方式变化时,回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也随之变化,但是线圈中的电流绕行方向是不变的,此时引导学生探究在线圈的绕行方式变化时,什么因素是不变的?

实践表明,按此方法重构后,学生能寻找到以“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为中介进行归纳,于是衍生出问题6.

③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内外关联方式之间的关系

篇7

1 所确立的核心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欲望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中的“核心问题”是一个问题或本堂课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设定了核心问题,还需要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更好的理解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任务的完成过程.通过这一核心问题或任务来帮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设置核心问题或任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头脑中缄默知识的存在,帮助学生将有关学习活动的缄默知识显现化并得到检验、批判和应用.缄默知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脱离认识主体,只有学生本人,尤其是他的缄默知识是发展自己认识能力的向导和主人.学生的已有知识对于新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核心问题的提出及脚手架的搭建只有建立在学生现有缄默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活动使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都获得更高的[HJ1.2mm]达成度.

比如研究课《欧姆定律》确立的核心问题:利用桌上器材,探究给定元件的I、U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及缄默知识产生的.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在导体两端加上电压,电路中就有了电流,且知道电流I与电压U有成正比的关系,这便是学生所拥有的缄默知识.再创设问题情景:是否所有的电学元件两端的电流I与电压U都有成正比这种关系呢?学生此时已被激发出好奇、求知的欲望,想要迫切的解决这个问题却对解决方法有些茫然,在这种氛围下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既使学生备感亲切,同时又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的认知指出了方向,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已有的缄默知识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学生活动原则是: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在前,应学习的知识与方法生成在后,即: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后达到知识的提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意义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体验学习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生体念,而且要用脑去思考探究,用心灵去意会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缄默知识,外化为行为习惯,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在做中学”和“在做中体验”,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学会分享和合作,从中获得积极的感受,促进了学生在语言和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发展.

在研究课《欧姆定律》实施过程中,笔者摒弃原来旧的教学方法(仅简简单单进行讲解,或让学生自习、背公式等),采用核心问题教学法,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伏安特性曲线上,在学生利用图象归纳得到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之前,先让学生利用给定器材,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元件的I和U的关系,在实验中初步体验I、U、R三者的关系,笔者观察到,学生在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对观察到的某些现象发出了兴奋的惊叹声(与已有的缄默知识发生了冲突).此外,笔者让学生分析测得的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取适当的标度,建系描出I-U的关系图线(此图线即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这就让学生将体验中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为后面的反思提升及运用反馈环节打下了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将活动中的体验提升为知识和方法后,教师应对学生获得的体验进行检测,让学生在运用中修正并内化所学知识,进入到新的缄默状态

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检测认为,预先制定检测手段使教学手段做到有的放矢,使检测与评估贯穿教学过程成为可能.检测内容与要求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检测结果则使教师做到教学状态心中有数.预先制定检测能为学生提供是否到达目标的检测机会,而减少教师的一言堂、不着边际的自我表演现象发生,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得到落实.

此外,学生得到的体验不但是感受、情绪,而且要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因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产生心灵的呼应而体验到其对自己的意义,且能将体验提升为知识和方法,运用于习题中.当学生能思路清晰地运用提升到的知识和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时,就意味着学生修正内化了所学知识,进入了新的缄默状态.

篇8

一、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1.识别和应用仪器能力的培养

学生识别和应用试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也是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需的基本能力,因为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初中物理的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基本上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弄清量程、分度值、零刻度及调节方法、使用方法。只有掌握这四点的基本知识,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仪器的完好及人身安全。

2.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做实验就离不开操作,操作能力也是学生素质的体现,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从以下几点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1)变示范为主动

初中物理每个实验中都有各自的注意点,如果老师进行示范性教学,可以让学生避免一些实验操作的失误,从表面上看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实验中有条不紊,但学生在实验中不能体验到一些由于实验失误所产生的现象,在物理实验中很少有对学生产生危险的实验,所以笔者提倡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到实验的注意点。

(2)变验证为探索

只重结果,死记硬背实验结论,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很不利的。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陈旧的做法是让学生们按照成像规律的表格,来做这样的实验得到不同类型的像,在新教材的环境下这样显然是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动脑,认真观察分析,通过自身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学生可在自己实验的数据中悟出成像的规律。

二、学生探索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

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篇9

【关键词】探究式兴趣实验设计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实验阶段,现阶段我们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注重科学探究,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因此,在物理课程中增设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1.探究式教学活动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其特点是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获得经验或知识,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学生活动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处于辅导地位;以学生的独立研究和作业为基本方式;总是从问题开始或通过分析资料提出假设,进行推导与实验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

把握住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状况和特点,对于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学生的兴趣大体有三种:一是对学习只是直接兴趣,他们只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但这种现象只停留在现象本身,并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原因的需要。二是对物理有操作兴趣,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如我曾对我校初中二年级两个班做过调查。当提供玩具电机,根据自愿的原则号召学生自己动手做小电扇,结果93﹪的学生都做了,这说明他们对动手操作具有浓厚的兴趣。三是对物理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中心已由了解怎样改变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理解它的实质,也就是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

鉴于上述分析,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其特点是新奇、具体、操作、实践。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视观察思考和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科本身特点的需要,也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培养学习兴趣的需要。

3.如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物理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挖掘物理学本身的潜力,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好动的特点,加强操作,在活动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参与中进行学习,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探究性活动以探究式实验为主,它的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归纳认识物理规律、训练实验技能,它具有让学生“发现”的意义,即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一定的物理规律。

3.1探究式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具有直观性强,具体形象等优点,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知识掌握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一种实验,把用语言不能解释清楚的物理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演示实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之兴趣浓厚。如上序言课时,我们为教学准备了丰富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我演示了“当烧瓶中水烧开的水停止沸腾后,往烧瓶上浇冷水,烧瓶中的水又重新沸腾”、“向倒置的漏斗中吹气时,里边的乒乓球不会下落”的实验,所有的学生都很好奇,对这些现象都很感兴趣。

3.2探究式学生实验

学生除了喜欢看教师演示以外,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好动性,也巩固加深了所学知识,还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从而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能在实验课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且发挥他们充分的想象力。另外,学生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实验必须在一定规则下进行,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懂得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所以组织得好的学生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满足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4.如何设计探究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4.1从实验原理设计活动

方法:教师提出需要学生研究的问题学生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填写报告

如物理教材的“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这一课。教师可先提出问题:“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可以用电压表测量,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电阻呢?”让学生分析,在学生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自然会想到先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再通过欧姆定律来计算电阻,这样就得出了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然后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画出电路图,进行实验。这样设计实验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欧姆定律,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4.2从实验过程步骤出发设计活动

方法:教师对实验步骤提出建议学生选择对比实验分析对比结果得出结论填写报告

如上述实验中,在学生明白实验原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提出建议:“当把电流表内接和外接时,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一样吗?”让学生选择对比实验,有的实验组用内接法,有的实验组用外接法,实验完后对比实验结果,讨论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内接法结果更准确一些,什么情况下使用外接法结果更准确一些,最后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实验中使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哪种方法能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4.3从学生容易出错的角度设计活动

方法:教师针对教材中某些“不许”、“不能”、“注意”等内容提出质疑要求解释为什么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如在学习电流表时,课本上有这样的警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针对这一警示对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能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让解释为什么,然后指导学生用试触法把电流表接到两节干电池的两端。这样学生通过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摆动,会得出:“当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时,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会很大”的结论。这样会损坏电流表,甚至会引起火灾。

通过这一设计,培养学生对物理有因果认识的兴趣,还能养成学生批判地吸收教科书上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的精神,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山西省教育科学院研究院 山西省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2005(第25卷第11期).

[3]阎金铎,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篇10

【关键词】物理复习复习方法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74-02

复习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复习可以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弥补和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与缺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以理解的共同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复习,释疑解难,补缺补漏。复习将有限的复习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注重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深化课本内容,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认知心理学表明,在某一知识领域中,一个中心概念,围绕着多个次级概念,这就是知识点。学生学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由点到面组织成有体系的知识,这是一种总结、概括的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过程和环节。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满足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的顺序,做到科学合理,建立健康的知识链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纵向的关系,也可以是横向的关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常常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概念和物理量,不能形成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因而很难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及时总结整理所学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成为有体系的知识。根据物理学的特点,抓住现象、概念、规律和应用四条主线,突出思想方法,把相关中学物理知识归纳成为一图一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掌握知识要点,明确物理学建立的现象基础及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做到泾渭分明、点面结合、体现思想、突出应用、一目了然,对于指导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欧姆定律》这一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欧姆定律这个中心,来整理这一章的基础知识,包括的基本概念有电流、电压、电阻,基础知识是如何用欧姆定律进行电路分析―电路中电压变化、电路结构等,这样就把电路中的各个知识点组织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二、突出重点抓关键,巧设习题抓训练

复习也要主次分明,次要的可略讲,一带而过或是让学生自己阅读;重要的应详细讲,一定要讲清讲透,要抓住关键。初中物理的力学和电学部分是中考的重点,是关键,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部分上。只有复习好这两大部分,中考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光学部分比重不大,但凸透镜是这部分的重点,应着重复习。课堂练习是教师训练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教师得到反馈信息的途径。练习平铺直叙,势必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练习过繁,对学生心理上是一个打击;练习过多,会使学生陷于题海,难于应付。复习课中的练习题必须要精心设计,所选练习题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每个题要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作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选习题既要照顾各个知识点,又要有梯度有层次,由简到繁、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

三、将实验探究引入复习课堂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提高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学科本身的重要内容。纵观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物理实验题的分数约占总分的20~30%左右,有些实验还渗透在其它题型中。所以,物理总复习要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的复习,特别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基本仪器和测量工具的应用。二是要使学生弄清各种物理量的测量原理、步骤、方法。三是不要背离了新课程标准,把书本上的实验奉若神明,照本宣科讲实验。不是简单地考查课本上的实验,而是立足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课本上的实验,以多种视角重新审视和组合实验。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应用物理知识型的问题越来越多,所以,物理总复习就更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益。

四、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复习

由于复习课一般容量大、难度大,内容是学生学过的,比较枯燥无味,要想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情况下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那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复习任务。这就要求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优化教学过程,以获取最佳复习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复习。例如,上面所说的系统总结方法,就可以将知识结构图或表格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出来,可以利用动画效果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还可以借助声音效果对特殊知识点进行形象模拟以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手段还可以及时将批改作业时所发现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复习时,将这些问题利用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观看,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总结归纳、纠正错误,最终解决疑难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节省时间和直观性强,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的创造性。

五、分层教学,培优辅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