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管理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管理信息化

篇1

一、建立医院行政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传统的医院管理主要是采用简单的办公软件进行处理们,但是对于大型综合性的医院来说,其科室众多部门和项目也较多,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细化。再加上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想要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医院的领导层开始从引进专业的医疗人才、增加设备的投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随着医疗组织国际化标准的制定,医院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始逐渐表现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信息化无疑是现代社会经济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继续发展并且逐渐步入了更高的层次,因此在各大综合性大医院都以医疗为中心建立信息化的行政管理措施。

(一)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医院的管理模式之一。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经营性组织,但是其本质上是接触患者的病痛让患者重新走向健康的生活中,因此全新的医疗科研成果的掌握对于医院的医疗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巨大的帮助,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第一时间将自己的优势资源进行公告,比如很多医院建立网站,通过网站能够将自己擅长的领域展示在网站的信息栏中,供患者进行阅读和了解。通过信息系统的能够实时的展示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加强医患之间的良好的沟通、构建良好的医院文化等。

(二)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监督各个部门之间的运作。

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加快和外界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能够通过在线浏览检查的方式来监督各个部门科室的工作情况,可以通过信息公告栏了解医院的出勤情况,同时如果有紧急任务或者时间上的更改等,可以及时的采用电子传输、电子公告栏等方式来进行通知。节省了口头传达对于时间的耗费,以及电话传输对于资金方面的浪费等。不仅提升了医院的行政管理的效率同时还降低了管理成本。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及时的收集更新信息,完善和充实医院变化发展的信息,确保了信息传输的实效性,保证了医院宣传的力度等。

二、医院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一)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服务。

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给医院的整体运行和全面管理提供决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是一项信息密集型的工作,通过信息管理能够大幅提升卫生服务的效率,但是在综合性大医院中分设有财务科、放射科、医务科和药械科等,这些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运行,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分享,让各自为政的各部门逐渐形成一个信息孤岛。在我国信息化管理的起步相对较晚,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设时将其主要的目的简化成减少文件的处理、提高管理决策和进行资金的周转等用途。随着信息化管理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临床和辅助中,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二)为医院的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在过去的几年间,信息化技术给存储、计算和数字化技术等领域均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这些领域共同进步的情况下医学技术和医学的管理也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信息化技术催生出信息化个性医疗服务的学科,从而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在管理过程中医院更是通过基础设备和信息系统处理医疗文件,并且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记录信息系统。这也是信息化医院行政管理最主要的特点。

三、医院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的作用

(一)简化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构成,提升专业素质。

医院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福利经营性事业单位,在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医院不仅仅是一个医疗保健机构,同时还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的复杂系统,虽然行政管理不能在短期内提升其经济效益,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行政管理人员的构成进行简化,同时还能够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通过信息技术及时共享管理方面的资源,提升管理者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另外通过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够让行政管理人员随时随地的进行自我提升,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开拓和创新。

(二)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般在医院的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其待遇非常低,主要的原因是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无法直接和经济效益进行联系,作用不够凸显加上工资待遇不高,即便是在院内进行的职称评定也几乎无法被真正的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的任务却比较繁杂,事无巨细,继而导致工作人员的没有足够的工作激情,缺乏应该的执行力。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将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这样一来其工作的内容和任务量就会减轻,工作人员从繁忙中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心情也会逐渐变得欢乐和开心,因此工作起来也会更加的有动力。除此之外信息化管理模式中嵌入激励机制,分别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满足行政管理者的需求,通过鼓励、引导和奖金的方式让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再一味的消极,而是更加主动的开拓进取从而全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解决缺乏经验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难题。

由于医院内部行政管理部门很少受到院领导的重视,因此就导致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其专业性不够强,因此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这样的行政管理团队不仅不会对医院的发展提供帮助,甚至还会制约其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坚持尊重他人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新入职的员工通过信息管理模式能够快速的熟悉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从而迅速的为医院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使得工作人员明确其职责。

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各级一定要做到不能够缺位、错位甚至是越位,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将每一位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标注,这样所有的员工在清楚自己的职责之后便能够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五)改变医院的传统管理模式。

通过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即网络化管理措施能够实现向患者和工作人员进行集成化的管理目标,因此在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重组和变革,将医院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创新,使得医院内的各项信息资源更加快速畅通的传输,满足医院内部所有工作人员的使用,让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顺畅和直接,这样便能够有效的提升管理的效率同时还能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信息化;小型项目;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631(2010)05-0107-03

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校作为教育、科研机构,拥有大量信息化建设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人才。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学生队伍来进行简单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以较低成本完成部门内部工作流程的信息化。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内部信息化建设以软件项目为主,通过对现有手工业务流程的梳理提炼需求,组织开发团队进行软件设计、编码、测试,最终实现业务信息化,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作为信息化项目的管理者,这种小型的以学生为主要开发力量的软件项目在需求管理、过程控制、人员管理、质量保证等各方面都面临一定的挑战。

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项目管理面临的挑战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内部信息化软件项目以学生为主要开发力最,具有项目规模较小、开发人员较少、开发人员流动性较大、项目维护周期较长等特点。因其规模较小,看起来比较简单,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项目管理和过程控制,最终无法得到项目预期的效果。作为甲方――部门信息化负责人员,在这种类型项目中面临的挑战有:

(一)项目需求不能确定

小型项目在开始的时候不能做到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只有一个大致的目标和方向,很难做到明确、清晰的需求定义。随着项目的逐步展开,需求必然会不断地产生变化。而做到经典软件工程的需求变更管理需要引人变更申请、评估、决策、回复、实施、验证等多个过程,这对于资源受限制的小项目来说是不现实的。

针对办公室小型信息化项目的特点,如何管理好需求,保证最终的项目结果符合预期的目标,这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主要的挑战。

(二)技术选型存在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项目以学生为主要开发力量,学生在进行项目研发时通常会追逐最新、最热门的技术和方法。而忽视实际的项目需求。如果项目在开始的时候选择了不成熟的解决方案和技术。项目的大部分资源会被耗在技术细节上,而不能很好地用来满足项目的需求。

小型项目从功能到性能方面的需求通常不会特别苛刻,往往利用现有的成熟方案就能解决问题。管理开发团队,确保其采用合适的技术和框架来满足项目需要,当技术路线偏移时及时做出调整,这是项目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临时组建的开发团队水平不一

水平不一问题在学生团队中尤为突出:团队是临时组建的,团队成员的水平如何在真正投入工作之前都不能得到有效的评估。开发人员之间的水平差距将会对项目带来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①不熟练的成员拖慢项目进度;②水平差的成员写出的代码质量得不到保证;③没有标准的开发规范,成员各做各的,导致项目难以维护。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都将受到影响,最终将会成为项目失败的一大诱因。

(四)开发人员流动性大

学生因其课程、学业问题。很难保证所有团队成员自始至终的参与。这就对项目的开发过程控制提出很大挑战:如何保证团队成员更迭不会对项目进度、质量造成影响。如何保证项目过程中积累的领域知识能够在团队成员之间有效传递,这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发人员流动性大。这对项目后续的维护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项目完成后有新的需求时,往往找不到当时的开发人员j如何才能保证新的维护人员能快速掌握项目的开发技术、工作原理,这需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尽早考虑。

(五)项目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因为项目规模较小、功能简单。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功能的实现上面。而忽略了质量问题。在这种开发状态下,没有正式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只有开发人员针对自己开发模块的简单验证,项目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而质量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从一开始就严格的对质量进行把关。项目在后期就会陷入不断回头修正缺陷的状态,无法提交有效的工作,甚至有重头返工的危险。

所以必须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把质量控制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关键任务。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保证项目的质量。

(六)开发进度不透明,不能有效控制

按照传统的软件开发瀑布模型,软件开发需要经历制定计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运行维护等六个阶段,这种模式对于能遵循规范进行的大型项目也许能够适用,但是对于需求不明确、人员不稳定的小型信息化项目来说却不能有效工作。

尤其对于以学生为主要开发力量的团队来说。如果不能看到项目的实际产出物。就不能真正掌握项目的进度。项目可能永远停留在设计阶段:或者团队成员会常常给出“做的差不多了。就等着集成了”这样的答复,而实际的集成却迟迟不能完成。

要保证项目按时完成、实现期望的功能、保证良好的质量,就必须对项目整个开发进度进行有效控制。做到项目进度的实时、可靠控制。

二、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项目管理方法研究

分析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项目的特点,我们需要一种更“敏捷”的项目管理方式来实现项目目标。在这里我们结合一些敏捷软件开发方法论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以下几点针对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方式:

(一)使用迭代方式组织项目开发

要保证项目成功。首先要解决需求问题。小项目通常比较仓促,不会有详细的需求分析过程;在项目初期只有一个大致的目标,不能很明确要完成的需求是哪些;随着项目的不断进展项目的出资方和承担方才会不断加深对项目需求的认识,需求随着时间不断地深化、细化。管理随着项目逐步展开而变化的需求,是项目管理中要应对的主要挑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使用迭代式开发来组织项目,达到有效管理需求的目的。

如图1所示。迭代式开发的定义为:迭代包括产生产品(稳定、可执行的产品版本)的全部开发活动和使用它必需的所有其他元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开发迭代是一次完整地经过所有工作流程的过程:需求工作流程、分析设计工作流程、实施工作流程和测试工作流程。

在应用迭代式开发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并分析、设计、实现过程,但是测试和需求确认是必须要做到的。应该尽量缩短迭代周期,快速的可验证版本。随着对迭代版本的验证,需求可以得到确认和细化,在项目早期没有想到的需求以及不明确的需求会逐渐的清晰起来,最终得到切实符合需要的结果。同时,需求变更带来的

风险也会相应的降低:在对迭代结果验证时及时纠正偏差的理解,不会把错误一直延续到项目的后期。使用迭代式开发还可以有效降低技术选型不当带来的风险,如果在早期的迭代中发现选择的技术不适合用来满足项目的需要,可以及时进行调整。

(二)慎重选择技术方案

在项目建设的初期,必须对目标进行细致调研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实现方式和技术。技术选型应本着以下原则进行:

1.选择成熟、稳定的技术和方案

如前文提到的,在选择技术和方案时。工程师或学生往往都倾向于选择最新、最热门的技术来充实自己,而项目的实际需求往往会被忽略。而新技术由于其出现时间较短、测试不够充分,存在难以配置、缺少文档和由其自身问题因产生的使用问题。相对于新技术,成熟的技术、框架和方案因其使用广泛、出现时间较长,比较容易理解、掌握,在遇到问题时有充分的资料可以查询解决。对于行政部门信息化的小型项目来说,完成项目目标、实现预期需求才是根本任务,不应该把项目变成团队成员的学习班,在技术选型时一定要选择适合本项目的最成熟技术。

2.充分考虑扩展性和集成性

信息化管理系统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不是以前单一的一个管理软件了。现在一个部门往往使用多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如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0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等。

因此,在新的信息化系统建立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系统的集成如何把本部门实施的各个信息化项目有效的集成起来,减少信息化项目上的重复投资,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果,是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工作。

为此,在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选型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这个系统集成性的问题。要考虑所即将采用的实现方式。有否提供丰富的接口,可以跟其他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交流。

(三)制定并贯彻开发技术规范

小型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人员水平不齐以及人员流动较频繁的问题,尤其是以学生为主要力量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项目,人员稳定性更得不到保障,项目的质量和进度都会受到人员问题的影响。而引入开发技术规范(对于软件项目来说也就是编码、过程的规范),并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和审核可以有效的解决质量和进度的问题。

1.规范技术来保证项目的质量

针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开发人员,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并推行开来,这样就增加了一个对开发技术深入理解的过程,在约束水平较高的开发人员的同时也能显著的提高水平较低人员的工作质量。水平较高的开发人员在进行开发时往往会倾向于炫耀自己的技术,选择一些别人难以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自己负责的模块。而这样很容易带来一些不可预料的影响,项目质量将受到影响。通过对技术规范进行约束。采用标准的方案来解决常见问题。这样更加稳妥,项目的质量更容易得到保障。

而对于水平较低的开发人员来说,技术规范可以为他们的开发进行指导。模仿标准方案来解决开发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保证令人满意的质量和进度。

2.规范技术来保证项目知识的传递

针对项目人员流动过快,统一的技术规范可以帮助新来的团队成员快速接手之前团队成员遗留下的工作。

如果没有遵循技术规范。在开发过程中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提交风格迥异的实现方式和结果。一旦某个人员离开工作岗位,那么接手他工作的新成员必然很难理解前任的实现方法和思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理顺工作。知识延续的效率得不到保障。最终拖慢项目的进度。

遵循了技术规范的开发工作,采用一致的实现思路,可以保证项目知识的有效传递。即使人员变更。新来的人员在现有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也可以轻松的理解前任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快速接手工作。同样团队之间人员的变动也可以更加顺畅。不会对项目的进度造成过多影响。

3.定期审核技术规范执行情况

制定了技术规范后,管理人员要保证技术规范被切实执行,这就需要定期的技术审核。可以结合迭代式的开发过程。以每个迭代周期为审核周期,定期对技术规范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审核。审核时对违反技术规范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级别:违反第一等级规则时,工作将暂停,项目将无法进入测试和生产阶段,直到问题解决。第二等级主要是指一个预备阶段。在下一个迭代内。此等级的问题会上升到第一等级,因此在此之前应该将这些问题解决掉。第三等级问题不具实质危害。这个等级只是建议解决某些问题,但在上升到其他等级前,这些问题不会对工作造成影响。

如果管理人员无法满足技术要求,可以组织技术人员互相审核或指定某一个人员来负责,负责人要定期轮换,保证每个人的工作都得到控制。对于软件项目。还可以采用针对代码的自动审核工具,提高审核工作的效率。

(四)测试驱动开发

质量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除了制定技术规范外,我们还针对软件项目引入测试驱动开发技术。来保证项目的质量。同时使用测试驱动开发技术,还可以使得项目应需求变化时能快速得到响应。

测试驱动开发起源于xP法中提倡的测试优先实践。测试优先实践重视单元测试,强调程序员除了编写代码。还应该编写单元测试代码。在开发的顺序上,它采用先编写测试,再编写代码来满足测试的方法月。这种方法在实际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使得测试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测试。而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测试驱动开发关注软件的单元测试,在开始进行编码之前先编写测试代码。在实现功能之后可以立即对其进行验证。采用测试驱动开发方式进行项目,会强制开发人员在实现功能之前先考虑如何验证它们,那么一些不合理的设计再付诸实践之前就会被识别出来,这样既保证了项目能预期的质量,又节约了项目返工来带的时间开销。

由于有自动对项目实现进行验证的单元测试积累,在项目需求发生变化而需要改动代码时,只需要运行所有单元测试就可以知道这次的改动会不会对软件其它模块带来不可影响。这样可以快速完成代码的调整而不会造成潜在的质量问题。

(五)引入持续集成技术

同样针对软件项目,可以采用持续集成技术来保证项目的进度实时可见、可控。持续集成是一种实践,是持续地编译、测试、检查和部署源代码的过程。在许多持续集成环境中。这意味着每当源代码管理库中的代码发生改变时,都要执行新的构建。持续集成过程如图2所示:

使用持续集成技术能有效降低风险。许多的项目和团队在实践中证明,持续集成实践能使缺陷更快被发现和修复,使开发更加迅速。延迟集成的问题在于时问难以估计,项目进度无法有效控制。在项目最紧张的阶段之一把自己置人了一个盲区。此时即使没有拖延也轻松不了多少。持续集成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长时间的集成不再存在,盲区被彻底消除了。在任何时间都知道项目的进展,什么能运转,什么不能运转,系统里有什么明显的缺陷,这些都一目了然。管理人员也可以尽快得到反馈,针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因为快速短周期的集成,项目中新引入的缺陷也能被尽早发现,这样要追踪和修正这些问题也就容易了许多。这样最终的结果是项目的质量和开发速度都会得到加强。

三、项目计划数字化管理系统实践

项目计划数字化管理系统旨在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实现建设项目执行的全数字化管理。系统主要用于跟踪建设项目的经费执行进度,实时了解和掌握各项目的执行进展,加强监督和管理。项目单位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申请执行项目计划,及时了解执行进程。职能部门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流程审批和过程跟踪,实现部门内部数据共享,对建设经费的执行进度实现了实时监控,便于统筹管理经费,同时,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流程。

本项目是一个典型的软件项目,目标是建成部门内部主要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分布式业务处理。在项目开发的初期,我们制定了以两周为一个周期的迭代开发计划,并选择了比较成熟的Java以及B/s技术。同时参考《实现模式》一书,制定了我们项目的编码规范和评审计划。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始终要求采用测试驱动开发技术并搭建了持续集成服务器,在每次主要功能提交后自动集成。

通过6个月(3个迭代)的努力,我们成功完成了部门内部业务的信息化,已经正式上线,由于采用了迭代式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深化需求,最终达到了项目建设的目标。为部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带来卓越改进。

篇3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新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为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模式与手段方面提出了具体化要求。既要确保学院信息化建设符合社会的整体形势,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综合性管理策略。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状况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

20世纪末,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相应的带动了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不但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而且也提高了对复杂信息的应对及解决能力。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固有的行政管理形式和内容,信息流通仍然较差,对于资源的浪费现象也尤为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办公效率停滞不前、并有持续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为了顺应时展,而对自身布局做出的一系列调整,多校区办学化的兴起与发展,更要求其在行政管理模式上的提高。显而易见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符合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当下,只有建立行政管理与之相关的信息化体系,才可以使得大且杂的管理类信息得到有效的处理,才能真正的提高办公效率,优化布局结构,使信息化的行政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真正的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加强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从目前来看,由于各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规模程度、自身建设等存在诸多差异,致使其行政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水平不一。鉴于传统管理模式的根深蒂固,致使诸多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理念与方法。不能对信息在收集整理与传递应用等环节,加以整合和优化。由于其自身欠缺专业化的技能和素养,不能对自身加以完善和提高,只满足于简单的人工或者半人工化信息处理的工作模式,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只停留在简单操作层面。从整体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人,任何高科技手段的实施,同样离不开管理人员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所以,除了引入专业性信息化人才,还要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高职院校在信息化背景下行政管理工作的进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加快信息化进程。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新途径

(一)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在方法上的创新

从目前来看,加快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层面的发展,主要在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主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建立与行政管理相配套的信息服务系统。增加社会认识与了解大学的途径,不但能够对大学热门学科以及校园建设进行关注,还能积极参与大学在教育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随着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即CERNET的创立,校园网络已经基本上覆盖了全国各大高职院校。但由于管理人员技能有限,导致其内容和形式过于贫乏;再加上更新速度较慢,给使用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基于以上网络利用率较低的状况,应该加大对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的引入程度,网页由静态转为动态建设服务页,实时最新的教育类咨询,结合当下热点及时进行更新,并将相关技术引入到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设专门的建议板块,收集来自学生、社会人员等各行业的不同反馈意见,从而更加完善行政管理工作,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渠道。第二,在信息化条件下,重视对院校历史数据的分类整理,通过先进的联机分析和处理技术,建立强大且完善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加便于对历史数据的充分利用和查询。尤其是对于院校领导层而言,通过历史数据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教育、教学、文化建设以及科研成果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对今后工作方向和策略有所调整。还能够对在行政管理岗位上,表现突出的相关管理人员予以表彰,激发其工作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在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加方便信息的互通互联和行政工作的协同化管理,应该从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整体出发,建立集成化的院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教育相关信息的采集和编码标准进行统一定义,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最新技术进行统一规划,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监督化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

在信息化条件下,科学化的效能评估体系能够对相关人员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监督和控制。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在其内网设置相关的监督板块,是考核其行政管理能力的有力方式。根据高职院校自身情况,建立一套适合其行政管理模式的效能评估体系,能够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通过一系列奖罚措施,能够调动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并不断完善其管理手段,丰富管理内容,促使管理更加高效。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要定义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判定原则。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其行政管理效能的评估和判定,应该遵循为行政管理服务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以方便院校开展具体工作为指导方向。也可以利用网络建议板块收集不同的建设意见,进而对体系加以很好的完善,不断深化效能评估体系的建设。其次,制定的判定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兼具量和质的标准。量的标准体现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对于各种资源的损耗程度,例如,人、物、财力以及时间等因素的考察标准,则需要将行政管理效果放在院校的整体运行中去把握。以院校的整体利益和广大教职工要求为考核的具体点,也可以利用内网投票方式进行考核,例如细分的考核点,管理协调性、灵活度、有效性以及满意度等等,能够对管理效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更具有参考价值。再次,要采取具体有效的效能判定方法。主要包括:

1.费用判定法。准确核算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例如人、财、物等相关资源,根据节约程度以及产出比来进行科学判定,分析管理效能高低程度。

2.时效判定法。根据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实际所用的时间来进行评估,显然,在同等条件下,所用时间越长则表示效能越低下。

3.协调判定法。根据行政活动反应的灵敏度、矛盾和冲突状况以及人、财、物配置的合理性来对行政管理活动效能进行判定。

4.民意判定法。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听取各人员意见,从而作为参考建议对管理活动效能进行判定。当然,对于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效能的评估,一定要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遵循服务原则,经过实践活动不断对体系加以完善,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策略和方法,有步骤的推动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

(三)信息化背景下注重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

1.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服务意识

在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有力的带动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发展,并随着其在行政管理层面程度的提高,也为信息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在目前情况下,由于多校区办学化的兴起与规模化发展,导致信息处理量越来越大,直接增加了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量。因此,相关行政人员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服务意识,即使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也依然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资源,为行政管理服务,主动搜集与工作及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增强对传统媒体以外的相关网络媒体的关注程度,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方面的道德规范

信息化时代在进入上个世纪末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广泛应用,更要求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增强自身的道德规范,并且此规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而具有丰富的时代性特征。在享受信息化便利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相应的挑战和考验。例如,信息的共享与独占之间的矛盾,社会化的监督和个人隐私自由之间的冲突等问题,这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此,基于当下网络的开放性,以及虚拟空间沟通的隐私性等特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自觉用道德规范为标尺对自身加以管理,坚决抵制垃圾信息并防止有害信息的干扰。用相关的信息法律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同时,也要加强抵御计算机病毒的水平,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做一名合格的信息化行政管理人员。

3.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

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的沟通与决策作用日益明显。面对量多且杂的信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把握与处理能力。第一,通过利用多渠道与综合性的信息采集机制,运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和技术工具。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同时,不断培养自身获取与工作相关信息源的能力。第二,通过对信息的科学分析,增强自身在信息整理与辨别及筛选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信息对实际工作管理的价值与重要性。第三,也要具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对OFFICE软件的熟练运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当下高职院校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必须首先强化作为主体的行政人员的能力及素质,除了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要以信息规范做为道德准则。以行政服务为宗旨,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工作,并不断对自身加以完善,为做一名合格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而努力。

作者:王晴 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区扬.探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创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29-230.

[2]吴琳.浅谈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培育[J].黑河学刊,2012(5):150-151.

篇4

1构建学校管理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学校管理工作信息化是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相应的办公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件传输、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应用现代技术,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过程。为了提升办公效率,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和办公经费情况,开始逐步引进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校园办公平台,从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纸质办公状态向无纸化、数字化办公转变。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的办公习惯和人员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校园信息化平台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存在功能使用单一化,软件开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工作人员思想上的墨守成规和长期以来养成的工作习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地扭转和改变。特别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同志更是在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方面存在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在现代化的办公平台面前依然沿袭旧有的习惯和方式,不但没有提高办公效率,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些弊端和问题呈现在学校管理者面前,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推动行政管理工作在网络信息发展环境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推进。因此,学校行政管理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从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素质、改善行政管理环境等方面着手,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以支持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2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提高行政办公效率

为了切实推进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首先就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围绕科学实用性目标,搭建实用高效的信息平台。要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内网运行速度;在有需要的场所、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在办公软件的选用上,要广开言路,充分征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使得相应办公平台模块的设定符合工作需要和绝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才能让大家更易于接受,也才能切实地提高办公效率;否则会失去调研基础,其作用只能是适得其反。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培训,由专业人员细致入微地进行讲解,教会大家具体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具体操作几个工作日之后,再组织一次专题的培训,结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答疑解惑。只有经过这种讲解与答疑的双重安排,才能让大家较为顺畅地对软件平台的使用在短时间内高效能地熟悉和掌握。

3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化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一方面是通过制定制度对人员进行要求,因为科学的方案和计划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为了保障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落实,就需要结合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予以保障,通过制度的约束,细化工作的流程,强化工作的要求,引导工作人员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带给工作上的便捷,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同时将工作的执行情况与个人绩效考核相挂钩,通过这种约束机制促使工作人员逐步由不适应变为习惯,从而激励工作人员积极进取,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是对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依据工作需要,制订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从网络安全、软件升级、信息更新等方面都制定详细的规定,做到定期维护、及时更新、有效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以上两方面同时强化管理,才能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

4转变观念,将信息化与日常工作有机融合

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社会的更好发展。物质资源不会自动地产生效益,只有人充分利用资源开展活动,才能在活动中出效益,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社会。作为现代先进科技的信息技术,只有在充分运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最大的作用。在学校管理中,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促进数字化管理,达到最优化的管理效能,是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学校的行政办公人员充分认识到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实需要和长远效益,需要每一个工作人员及时转变观念、认可接受,相关的领导者科学引导、大力推进,最终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促进数字化管理,达到最优化的管理效能。而信息化技术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确实已经收到初步的效果。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提供学校公共基础数据查询、信息检索等服务,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信息的及时沟通,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造成工作中的撞车和资源的浪费。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架构起了校园的内网和办公平台,在文件传输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已经得到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还有待于深层次的挖掘和实践,如在后勤服务保障和教务管理中的应用都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中可以开发应用信息交互软件,一方面通过各个计算机的终端分布广的特点,可以及时收集到校园内各个部位出现的需要维修的问题,既可以将问题及时快速地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化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又可以弥补后勤人员定时巡查所存在的时效性差和覆盖面窄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交互软件的使用,可以很便捷公正地对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考核,从报修时间到维修完成再到使用者的反馈意见,一系列的数据能够很客观地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在教务管理工作中也同样可以应用信息交互平台实现课程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进行听评课等工作的开展,既能够实现课件资源的共享与相互的交流,又可以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网络空间,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样,行政工作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宣传,可以展示工作的成果,让职工和公众对学校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使得职工和公众通过这个信息渠道对学校工作状况发挥一个监督的职能,也有利于学校的行政工作人员在这种氛围中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加积极努力地去开展工作。

篇5

关键词 信息化;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5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进入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新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和计算机应用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信息技术使人们以更快捷便利的方式获取并传递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渠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新的积识,掌握新的技能,并把新的技术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使之对工作和生活产生良性的推动作用,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肩负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职责。为了更好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学校应该主动从内部开始改革,从管理与教育教学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创新管理,因为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1 构建学校管理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学校管理工作信息化是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相应的办公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件传输、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应用现代技术,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过程。为了提升办公效率,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和办公经费情况,开始逐步引进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校园办公平台,从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纸质办公状态向无纸化、数字化办公转变。

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的办公习惯和人员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校园信息化平台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存在功能使用单一化,软件开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工作人员思想上的墨守成规和长期以来养成的工作习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地扭转和改变。特别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同志更是在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方面存在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在现代化的办公平台面前依然沿袭旧有的习惯和方式,不但没有提高办公效率,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这些弊端和问题呈现在学校管理者面前,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推动行政管理工作在网络信息发展环境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推进。因此,学校行政管理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从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素质、改善行政管理环境等方面着手,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以支持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2 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提高行政办公效率

为了切实推进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首先就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围绕科学实用性目标,搭建实用高效的信息平台。要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内网运行速度;在有需要的场所、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在办公软件的选用上,要广开言路,充分征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使得相应办公平台模块的设定符合工作需要和绝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才能让大家更易于接受,也才能切实地提高办公效率;否则会失去调研基础,其作用只能是适得其反。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培训,由专业人员细致入微地进行讲解,教会大家具体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具体操作几个工作日之后,再组织一次专题的培训,结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答疑解惑。只有经过这种讲解与答疑的双重安排,才能让大家较为顺畅地对软件平台的使用在短时间内高效能地熟悉和掌握。

3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化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一方面是通过制定制度对人员进行要求,因为科学的方案和计划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为了保障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落实,就需要结合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予以保障,通过制度的约束,细化工作的流程,强化工作的要求,引导工作人员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带给工作上的便捷,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同时将工作的执行情况与个人绩效考核相挂钩,通过这种约束机制促使工作人员逐步由不适应变为习惯,从而激励工作人员积极进取,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是对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依据工作需要,制订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从网络安全、软件升级、信息更新等方面都制定详细的规定,做到定期维护、及时更新、有效保障。

实践证明,只有以上两方面同时强化管理,才能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

4 转变观念,将信息化与日常工作有机融合

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社会的更好发展。物质资源不会自动地产生效益,只有人充分利用资源开展活动,才能在活动中出效益,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社会。作为现代先进科技的信息技术,只有在充分运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最大的作用。在学校管理中,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促进数字化管理,达到最优化的管理效能,是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学校的行政办公人员充分认识到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实需要和长远效益,需要每一个工作人员及时转变观念、认可接受,相关的领导者科学引导、大力推进,最终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促进数字化管理,达到最优化的管理效能。

而信息化技术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确实已经收到初步的效果。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提供学校公共基础数据查询、信息检索等服务,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信息的及时沟通,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造成工作中的撞车和资源的浪费。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架构起了校园的内网和办公平台,在文件传输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已经得到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还有待于深层次的挖掘和实践,如在后勤服务保障和教务管理中的应用都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

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中可以开发应用信息交互软件,一方面通过各个计算机的终端分布广的特点,可以及时收集到校园内各个部位出现的需要维修的问题,既可以将问题及时快速地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化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又可以弥补后勤人员定时巡查所存在的时效性差和覆盖面窄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交互软件的使用,可以很便捷公正地对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考核,从报修时间到维修完成再到使用者的反馈意见,一系列的数据能够很客观地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在教务管理工作中也同样可以应用信息交互平台实现课程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进行听评课等工作的开展,既能够实现课件资源的共享与相互的交流,又可以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网络空间,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同样,行政工作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宣传,可以展示工作的成果,让职工和公众对学校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使得职工和公众通过这个信息渠道对学校工作状况发挥一个监督的职能,也有利于学校的行政工作人员在这种氛围中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加积极努力地去开展工作。

5 查漏补缺,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化工作

任何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进社会的更好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由于其共享性、开放性,致使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这些问题,有可能会给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带来工作上的障碍甚至是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如何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现状与特点,通过对安全风险的分析,采取多层次、多方面的安全管理方法来保障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和畅通,是行政管理工作部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篇6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政府;行政管理;挑战;对策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知识取得了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得我国迈入了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外界提供服务和信息已成为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政府要想更好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作用,对外界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在新郑管理中,就必须正视信息网络带来的挑战,要积极的做好应对工作。

二、信息网络化的概述

信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真实反映,它包括文字、数字、符号、图片、图表等。信息网络化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狂下下,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信息网络化有着许多不同点。首先,信息网络化实现了无时间和空间障碍的交流和传播。在网络化环境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交流;其次,信息网络具有共享性。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开放式使得网络信息可以实现共享;再者,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1-2]。对当代政府而言,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办公手段,大力推进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简化办事程序,向社会公共信息,提供便民服务,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途径。虽然信息网络化发展给当代政府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政府管理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政府职能的转变,为了更好地发展政府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政府就必须积极应对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3-4]。

三、信息网络化对政府行政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促使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使得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而那种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信息网络化环境下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必然会给社会的发展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理念,如果政府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依然采用以往的管理方式、方法,信息就难以贡献,势必就会影响到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推动“电子政府”的建立,无政府主义现象可能泛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政府逐渐认识到网络的优越性,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政府也将成为主流。虽然电子政府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但是网络的自由性,使得公民可以随意的利用网络来传播消息,尤其是那些虚假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无政府主义可能泛滥,不仅影响到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严重时还会引发社会矛盾。

(三)对政府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更要的要求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里,对政府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素质和较强的服务意识。政府行政管理的目的就是引导社会主义公共事业更好的发展,为人们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行政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素质不高,势必就会影响到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实现,从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网络化发展对政府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网络信息化安全问题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网络化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步伐分子利用网络来散播摇篮、虚假信息,当这些虚假的信息被传播后必然会引起一定的社会响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二是政府在依托计算机网络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政府相关信息很容易受到网路黑客的攻击,从而造成重要信息的丢失,从而引起系列问题。

四、信息网络化环境下政府行政管理的对策

(一)明确政府职能,摆正政府角色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政府行政管理环境也发挥了巨大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调节者和推动者,在网络化时代里,政府要明确其职能,结合时代背景,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将政府职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同时,要改变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方式,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行政管理信息的共享。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要适当下放权力,将以往那种事事亲力亲为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鼓励者,制定有效的政策来调动社会一切力量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二)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在明确政府职能,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后,政府应当积极的结合时代背景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要建立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对那些与信息社会不相适应的官僚型行政体制进行结构性变革,要精简机构,完善人事制度,加强行政管理监督,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维护社会市场秩序,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的更好发展[6]。另外,政府明确目标,健全各种管理机制 政府在贯彻落实规章制度时,应当明确自身的管理目标,完善绩效标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公务员培训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

(三)培养专业的人才

网络时代里,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必然会带动政府行政管理的革新,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行政职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政府应当山里利用高新科技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一方面,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培养,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纵能力和水平,为政府行政管理培养一直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强化素质教育,注重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只有行政人员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才能更好的发挥职能,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行政人员应有的作用,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7]。

(四)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格外重要。首先,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引导人们合理的利用网络传播信息,提高他们的正确舆论传播意识;其次,要加快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如《互联网信息管理条例》,要明确网络行为人的职责,进一步落实实名制,对那些违法范围行为给予严厉惩处,同时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立法加以完善和改进,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另外,要加大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以技术为依托,提高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8]。

五、结语

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给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使得政府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实现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然而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政府行政管理理念、方式也发挥了重大变化。而政府行政管理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行政职能,就必须结合网络信息化给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明确政府职能,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素质教育,提高行政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社会事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普.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忻超.我国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对策分析[D].河海大学,2003.

[3]许正兴,运用电子政务改进我国行政管理的路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

[4]于浩.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管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5(03):127-130.

[5]张一迪.信息社会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06):90-91.

[6]孔祥雯.浅谈网络时代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08):56-57.

篇7

摘要:档案信息安全是办公室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保障工作。本文从制度管理及信息化下的数据管理讨论了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7 个保障措施:电子文档归档及管理制度;安全保密制度、数字档案查询利用制度;档案数据管理维护制度;数字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数据网络和信息设备维护使用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关键词 :档案信息化电子文档安全保密制度网络安全

1 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的安全策略

①电子文件是指单位在内部管理和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产生并存储在光盘、硬盘等载体中的,可进行网络传输,并且可作为参考资料通过计算机系统调阅和使用的文件。②只有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文件以及超媒体链接文件才可作为电子文件进行归档处理。③从归档方式来看,电子文件支持逻辑归档方式,同时也可进行物理归档。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逻辑归档可将原电子文件直接移交档案室归档,不必调整其存储方式或存储位置。而物理归档则需要借助可脱机存储的载体,先将源电子档案网络传输到该载体中,经由其转换加工再移交档案室。按照存储载体的类型,笔者首推光盘,另外还可以用磁带、硬磁盘等。软磁盘也不适合长期存储数据。由专用软件生成的电子文件必须按照通用格式转换,然后存储在指定磁盘。④电子文件归档时,机读目录、相关软件、其他说明等应与相对应的电子文件一同归档保存。⑤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集中处理+电子档案存储数据资料+ 数据有效管理”的方式,实现对档案资料“一次采集、反复利用、信息共享”。⑥归档方式由“纸质”变“电子”。一改以往每年发一份表格,要求每人填完后装入牛皮档案盒就了事的方式,创新建立专门档案管理系统,由专人负责录入管理,一人一档,定期校验和转存,实行档随人走“终身制”。⑦时间由“短期”变“长效”。新建立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更具有连续性和长效性,可做到随时可添加,随时可变更,随时可查阅,有利于长期保存。摈弃了以前填一年管一年,资料填报不持续完备的缺点。⑧需销毁的电子文件必须编制销毁清册,经上级批示后统一销毁。销毁保密等级较高的电子文件时,若其所在载体上的痕迹不可擦除,应该一并销毁其载体,确保不留任何痕迹。销毁一般性文件则可逻辑删除。行政管理人员负责监管电子文件的接收、保管和鉴定销毁工作。

2 安全保密制度

①办公室行政人员必须对数字档案系统的登录帐号、密码保密。另外,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应该用数字+ 字母的形式设置登录密码,且不得少于八位数,每隔一段时间修改一次。非单位内部计算机未经上级批示无权登录档案管理系统。②除业务档案以外的电子档案只允许单位内部查询。③使用者本人可查阅电子档案资料,未经上级批示不得外传。涉密档案禁止网络共享。

3 数字档案室提供各类非涉密室藏档案查询

①非单位内部人员,未经本单位领导批示不得调阅本单位档案资料。若须查阅档案资料,经批示后由本单位后台管理部门授予访问权限方可进入系统进行调阅。单位内部人员可通过提前申请的帐号登录兰台档案管理系统,根据需要调阅电子文件。②根据档案的保密等级,系统按照登录权限将单位内部人员分为三类,即普通用户、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③可以对外开放的文件有的设置了限制条件。比如调阅数字档案时,要求调阅人提前通过网络递交调阅申请,经档案管理人员审查后自由调阅,调阅人不得擅自转载文件资料。而纸质文件则要通过上级批复再进行调阅。

4 档案数据管理维护制度

①认真做好文件的收、发工作,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保证归档文件材料完整、准确、系统;做好档案的统计、利用工作,对各类档案库存、接收、销毁、利用等进行准确统计,积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确保能为各局室的工作提供便捷的服务。②数字档案由档案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管理人员分别负责管理和维护,确保档案数据安全;③各部门数字档案经主管部门领导签字同意后由行政秘书交档案室统一管理;④非档案管理者不得修删数字档案;数字档案至少制作三套备份(一套硬盘,两套光盘),其中一套异地保存,另外两套分开保管;行政秘书应请示领导配备专用的电子文件柜,规范存放归档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

5 数字档案鉴定销毁制

①坚定数字档案时,首先由领导批示,从各部门挑选专业人员成立工作组,按照档案保管期限定期审查逾期的数字档案,就档案存毁给出专业意见。然后,工作组统计出不再具有利用价值和存储价值的档案清单,编写销毁清册。②档案鉴定工作组以报告的形式向上级如实反映档案逾期情况,并递交销毁清册。经批示后按规定流程将逾期档案一并销毁。但是销毁清册必须永久保存。禁止任何部门或个人未经批示擅自销毁档案资料。

6 档案数据网络和信息设备维护使用制度

①数字档案的使用和维护一律参照计算机操作规程操作。假设调阅时计算机突发故障,须尽快通知技术部进行排障,切忌个人盲目处理。②指派专人保管硬盘、光盘等存储载体,切忌将介质外接,也不允许在本单位计算机载体上使用外来存储载体。档案室的计算机未经许可不得上网操作或供个人娱乐。③做好防光、防潮、防虫霉、防火、防盗、防尘、防鼠、防高温等档案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章素文.浅析信息化档案管理安全防范之策略[J].科技信息,2011.9.

[2]王艳.如何确保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安全[J].中国科技信息,2010(09).

[3]马菲.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安全体系初探[J].湖北档案,2009(08).

篇8

关键词: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一、我国高校的“行政化”现象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讨论建设现代化大学制度,大学教育由一种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一种大众教育。但是,高校的“行政化”现象便伴随而来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曾表达过“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2010年2月28日,我国政府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就有着这样的表述,“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习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高校的“行政化”概念,我们可以对其有这样一个简单理解,即指在高校管理和发展中,使用行政手段加以管理,使得教育失去了其本身的专业性与知识性,造成了教育方式的简单化和偏门化。

我国高校的“行政化”不仅有政府部门对其管理的行政化问题,更有高校内部自身管理制度的行政化问题。首先,高校的教育发展无法由教育自己决定一切,因为大部分的教育资源掌握在少数的行政官员手中。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制度生存于一个行政化制度之中,政府对高校长期的行政管理,使得高校在校长任命、机构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试制度等很多方面都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力。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形成与运行,更是与这样的外部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二、我国高校的“行政化”现象的弊端

我国高校的“行政化”现象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很明显的给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教育制度的“行政化”势必会影响到正常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在行政人员的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师很难完全按照自身的教学理念来培养学生。教师在各种行政体制的条条框框下,被迫“适应”行政化体制教育模式。在这样的体制下,教育制度会蒙受重大的损失,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与阻碍人才培养的发展。

其次,教育制度的“行政化”严重影响着高校学术的发展和对知识的探讨研究。被行政化制度管理着的高校,每个行为都必须符合行政化的制度管理,学术与教育被当做是一种机构进行管理。高校中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本应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发展活动,却在行政化制度的管理下,逐渐丧失了其本身的发展意义。

最后,高校“去行政化”在这样的体制下推行显得困难重重。因为高校的“去行政化”现象,影响到了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相关利益,并且权力机关的变革一向是社会发展变革的难题。但是,教育制度在行政体制的管理下,失去了发展的活力。所以,高校的“去行政化”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三、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管理的途径

(一)政府规范自身行政职能,推动高校“去行政化”改革

高校推行“去行政化”管理改革,首先要理清行政嗔τ胙术发展的关系。我国高校中管理制度的行政化,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于高校的干预和控制太多,导致学校无法按照教育规律去进行人才培养和高校建设。所以,规范政府的行政权力,是推动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前提。

全国政协委员郑兰荪院士曾说过;“我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不在规模大小或院所系科设置,而在于大学独立、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等现代办学基本理念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而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与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完全发挥自主性,而是被政府行政部门指引发展。我国政府应当尽快转变自身行政职能和对于高校的管理方式,让行政管理的职能回归政府机构,让高校有更多的自由按照教育教学的治学规律来发展自己,以此推动其“去行政化”改革。

(二)扩大高校办学自,加大学术权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校“去行政化”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尽力打破行政化的文化传统,树立尊重知识、尊重学术的正确文化理念。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着知识、人才、发展等方面进行新型管理制度改革。

重视知识的作用与教育的本质,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创新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去行政化”管理就是要重视在科研一线的教师、教授等为代表的学术科研发展方向。在高校的管理中,不应以行政为中心进行管理,而应当以学术科研等力量为中心进行教育治学。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高校管理的透明度,接受政府、社会与民众的监督。

(三)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高校“去行政化”管理

高校的“去行政化”管理制度是教育教学制度上的一个重大改革,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监督管理体系来保障其推行。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下,真正使工会、教代会等组织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督促高校的现代化改革教育制度更加完善。

同时,对高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一个政府、社会、民众三方都可以参与的现代化监督体制,广泛吸收各方建议,摒弃以政府行政权力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去行政化”管理改革的进行。

四、结语

高校“去行政化”管理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政府、高校、民众等多方力量参与来保障实施。应妥善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科研的关系,改革和完善高校教育教学制度,推动高校“去行政化”管理,使高校能有自我管理的自由去培养人才、促进科研。

参考文献:

[1]计祝保.“去行政化”我国高校的必然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1(2):56.

[2]刘曜.高校“去行政化”的误区与新管理模式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70-174.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指改变以往单纯保存档案实体的形式,实现以档案实体的信息化建设向人们提供服务的方式。对档案实体进行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的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分类、加工和提取,从而提高档案的管理效益。如今的电子档案和传统的档案资料相比,它能够实现档案的修改、保存和查询,并且可借助于计算机实现快速传递,大大提高了档案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档案的管理成本。

但是,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真正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还是比较习惯于传统的手工操作,部分单位虽然安装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经常习惯性的只把一个人的资料输入计算机中,在进行资料检索和调阅档案时,仍然是手工操作。因此,我们现在经常所提及的“无纸化操作”只是流于形式,而未得到真正落实。所以,新形势下,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对档案的管理上必须改变以往的单一传统模式,必须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建设发展。

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档案管理的规划、管理平台的有效建设以及

对档案内容的数字化处理。但在当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中,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档案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档案信息更新速度慢,使用率较低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从而影响 了档案信息化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更新速度较慢

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职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模块设置更新较慢,导致一些新近的职工档案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从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人才的优化管理。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使用率较低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来降低管理成本和工作量,提高档案信息资料查询的快捷性与高效性。但在目前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的使用率并不高,影响了信息化平台作用的发挥。

(三)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在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并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标准,其综合素质仍待提高。如许多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他们的知识贮备和专业技能较低,同时由于档案信息需求量的日益加大,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在制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时,应该立足实际,应最大化程度的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出发,经过不断地调查和研究,从而制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从而能够在网络模式下,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发展。

(一)实现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档案文件进行保护的重要方式。档案的数字化应该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将档案的物质载体形式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从而建立档案的目录数据库,以提供服务。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办法应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相结合,通过相互补出的形式,以此来推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发展。

(二)档案信息化应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衡量当代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信息化管理标准,然后根据实际的发展需求来制定内部的管理标准体系,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完善档案的管理制度。其中,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应该满足实际操作的简便性,还应该符合国家的标准。其中,应该对档案及单位文件的着录项目、内容、数据库架构和格式等作出统一的规定,同时还应统一规范档案数据库管理的软硬件的数据指标、文档格式等。

四、加强和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与网络技术人员二者之间的合作与工作协调性

要保证高效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员对档案信息的录入与更新,还需要管理人员对信息平台建设的及时维护以及为他人提供优质化的服务。因此,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通过有效互通机制的建立

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与网络技术人员的合作,从而确保档案信息录入与更新的及

时性,促进信息化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在日常的管理中,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加注重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从而为他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平台推广模式的构建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为广大的信息需求者提供更优质化的服务,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建设平台的推广与宣传,以提升信息化建设平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还要借鉴一些大型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的先进经验,通过信息化建设平台使用效率的提高来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的人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进程。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职工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中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专

业技能的培训,让他们在计算机和信息平台使用技能的不断提升中促进自身综合

素质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档案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档案管理人员应树立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把“主动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把档案管理系统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系统紧密的联合起来,构建一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将各个部门的信息综合的统筹进去,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得档案的管理能获得来良好的系统效益和综合效益。同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档案信息要做到合理的分类、标引和管理,使档案信息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利用价值。此外,工作人员应注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科技和发展的需求,进而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当今档案管理工作者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语

综上,在新时期内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转变管理观念,提高服务意识,采取创新的手段,积极的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从而来不断提高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明明. 浅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创新[J]. 城建档案. 2013(01)

[2]周祥路. 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其完善[J]. 办公室业务. 2013(01)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概述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在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下,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奠定基础。

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会计电算化,使财务核算、分析、控制以及决策等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

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实时性。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此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与外部实时进行连接,不但可以与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安全交换平台交换信息,而且各项业务都能及时呈现最新财务信息,从而提高统计数据、监管的实时性;其次是共享性。下属单位只需依靠单位内网客户端就可以共享各种软、硬件资源,不但节约了办公成本,而且可以实现跨平台操作;最后是可视性。各种财务报告、财务单据将扫描进入财务信息系统,上级部门通过内部综合运用平台便可以查阅和处理各种财务信息。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硬件分析

一般而言,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技术模式主要包括四种:文件服务器模式(F/S)、主机系统模式(HOST)、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1.文件服务器模式

文件服务器结构的典型应用包括基于Microsoft Access、FoxPro 和Paradox等数据库的财务软件,它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授予使用者一定的访问权限,因此对数据的保密性非常严格,当用户的数量超过15个时,这一服务器的系统就开始下降,因此对于下属单位多、对集成管理要求高的管理系统并不适合。

2.主机系统结构

在我国某些国家部委的内部网络多应用主机系统,例如VAX-11小型机以及UNIX多用户系统等。主机系统采用连接大量终端的计算机,并不断向字符终端传回数据,用户通过与主机相连的字符终端在主机操作系统的管理下共享主机的内存、外存、中央处理器等设备。到目前为主,主机系统仍然是重要业务部门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硬件支柱。

3.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目前比较常用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包括Windows NT 4.0/5.0、NetWare 3.1以上版本、LAN Manager和OS/2V3.1。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中,客户端可以是一台PC机或一台工作站,一般运行DOS或Windows3.x/95/98操作系统。这种系统的应用任务由客户机和服务器共同承担,响应速度较快,系统扩展性较好,但其开发环境较为困难。

4.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浏览器/服务器(B/S)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结构最合理的IT技术架构。现在比较流行的DBMS有SQL、Server、Oracle、DB2和Sybase等。(B/S)的技术架构包括三个层次,即客户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服务层。客户端一般由微机担任,系统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在客户机上完成各项任务。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骤

1.制定总体规划

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首先要制定总体规划,除此之外,还要相应地制定年度实施总计划。制定总体规划的主要作用是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总体规划能够指导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保证各阶段的衔接和协调,从而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

2.创建网络平台

在制定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后,需要创建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网络平台,这是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创建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确定网络平台的总体目标,即以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模块的推广应用为总体目标,并能够有效整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资源;第二阶段是实现业务信息向财务信息的转换,这一工作以对本单位的财务信息分析工作为基础,并以财务预算软件为实现工具,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能够及时地、动态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第三阶段是对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进行审核,保证二者的统一性、同步性,运用预算管理系统实现对业务处理和财务核算的实时控制。

3.准备基础信息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便是准备基础信息,这一步骤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填报、归集、分类并汇总各种财务信息,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二是对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分类、对比和汇总,并建立两个平台,这两个平台需要实现实时互动;三是建立外部信息服务平台,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此外,这一信息服务平台还需能够快速生产输出其他网络服务功能;四是管理内部信息平台,内部信息平台主要是利用财务信息资源为专职财务管理人员服务,为其分析财务状况、各种财务指标和行业发展数据提供基础的信息,为基础预测和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提供依据。

4.分步骤实施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劳永逸,需要实时对这个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完成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的财务核算,包括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财务报表核算等;第二个层次是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在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资金核算的重点管理;第三个层次是财务决策支持信息系统。这个层次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依托人工智能和信息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储备的各种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这一阶段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高级阶段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