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今农村发展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浅谈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较落后。许多语文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本阅读、课文理解上面,而没有将开发学生们的智力以及想象力作为教学重点,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致使他们在人才竞争中惨遭淘汰。另外,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就目前农村教学活动来看,很多非专科毕业的大学生走上讲台,以至于将错误、偏执的观念传授于学生们,这样不仅不利于开发学生们的智力,而且还极易指导学生们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
2.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无法驾驭。当今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为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们高尚的品格,进而满足当今社会型人才标准的需求。然而目前语文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思想以及落后观点的影响,以至于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难以驾驭,很难应新课程标准而改变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试析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滞后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目前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尤其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更加低下,以至于农村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队伍水平落后,致使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阻碍。另外,教师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观念落后,以至于他们不愿意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致使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素质综合能力均得不到提高。因此,需要探讨一些有效方法以及对策来解决目前农村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推动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与落实。
三、探讨改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以及建议
1.扩大师资及其队伍力量。首先,要积极引进专业学科毕业的大学生,并且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以及教学能力考核,使得教学教师能够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要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师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队伍水平,从而为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2.教师需要不断地增加自身阅读量。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文学方面的阅读量,并且将自身所阅读的文学信息传授于学生们,使得学生们在有限课本资源的背景下能够获得新的文学“血液”,从而使得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的熏陶,进而为学生们形成高尚品格打好基础。
篇2
论文关键词农村人口流动;单身赴任;中国;日本
论文摘要剖析了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和日本单身赴任现象的产生背景与现状,并比较了2种现象的异同点,指出2种现象各自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期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进而早日实现社会和谐和文明。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却形成了长期的高速和非均衡发展现象。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民工潮”现象,正是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收入差距大的产物。农村人口纷纷流入到发展较快的大中型城市,为流入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但由于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使其遇到了各种社会歧视及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在其就业和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日本著名的家庭社会学家望月嵩在其《家庭关系学》中指出:所谓单身赴任指的是企业的雇佣劳动者,本来应当与家人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工作的需要而不得不离开家人,单独到较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它是由于产业化的发展而导致工作场合与家庭所在地出现分离[1]。日本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采用的终身雇佣制度,保证了员工被雇佣的长期性,但员工随时都要面临成为单身赴任者。这些单身赴任者适应了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却给其自身带来了诸如子女成长教育、妻子就业等家庭问题。
1、对农村人口流动与单身赴任现象的剖析
1.12种现象产生的背景与现状
中国的农村人口流动现象与农村的土地资源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作用日趋递减有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促使其中一部分涌入城市务工或生活,社会上对这一部分人有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的称呼。多年的发展证明,他们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中占30.3%,建筑业中占22.9%,第三产业如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占21.7%以上。据预测,未来5年还将有至少1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和严峻的发展趋势,必须深刻地认识这一群体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日本长期存在的单身赴任现象,是日本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和企业实施终身雇佣制下的必然产物。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促使日本企业的规模得到迅速的壮大,国内外的生产基地、办事机构的扩建与兴起,促使企业员工的内部调整频繁起来,出现了众多的单身赴任者。日本多数企业所采用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部工会制的经营方式,使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泡沫膨胀以及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迷期,企业也没有进行大批裁员,而是通过企业内部调动来调整各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员工配置。
1.22种现象的异同点
1.2.12种现象的相同点。从这2种现象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都是在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化进程加快中壮大起来的。正是由于移动人口的努力与付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充当着振兴国家经济发展这支队伍中的主力军。2种现象都属于人口移动的范畴。出于生活、工作的需要,这些雇佣劳动者不得不单身或携家眷离开本应长期固定生活的地方,开始了异地的生活和劳动。
1.2.22种现象的不同点。①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使人们的脑海里早已存在“市民”与“农民”之分,对这些自发进入城市务工、生活的农民来说,在其就业及子女上学等方面均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此外还要承受户籍制度限制下产生的社会歧视。而日本的单身赴任属于企业内部的调动与整合,日本的一元经济结构为“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就业、福利等方面提供了公平的空间。当在日本国内的居住地点发生变化时,人们只需要到流入地的市政府(市役所)办理简单的住所变更和迁入登陆手续即可成为流入地的新居民。子女的就学问题也大致如此,就学地点的灵活性、转学程序的简洁化,成为中日两国现状的重要区别之一。②2004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近1.2亿,其中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从性别来看,男性占66.3%,女性占33.7%,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同时长期在外务工的比例增加,实际收入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流动人口的显著特征[3]。望月嵩在《家庭关系学》中指出,日本单身赴任的工薪阶层大都是40岁上下、在公司已担任一定的管理职务,且家庭较为稳定的雇佣劳动者,大多都是从大城市前往中小城市或农村,在那里尽单身赴任义务的时间累计约达3~4年[4]。2001年,据日本厚生省产劳综合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每月回家2~3回和几乎每周都回家的比例占总调查对象的61.1%,这与公司员工的定期休假制、日本交通的便利和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调查还可以看出,男性单身赴任者高达98.8%。因此,这2个群体在成员的年龄、性别、劳动的时间长短及流入的趋向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③中国的农村人口流动者大部分都是外出打工,当今社会称他们为农民工。“农民”是一种身份,“工”则是一种职业,农民身份与非农职业同存于一个行为主体之中[5],他们虽来自于农村,但脱离了农业生产,流入到城市以后,满足了城市对劳动密集型、体力型、低技术型工种的需要。而单身赴任是企业系统内进行工作调配的一种现象,大多数的单身赴任者属于企业的白领阶层。所以无论被调配到哪里,都是从事企业的内部工作,是企业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一项举措,可见这与中国外出打工的农民在身份、社会地位及服务对象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2、2种现象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农村人口流动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对流动者的家庭而言,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效应。正面影响有:农民的外出务工,有效地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改善留守在农村家人的生活质量;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社会先进文化文明,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改善,便于构建和谐的乡风村气;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认识并学习到很多在农村未曾接触的新事物,促进他们日常行为处事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负面效应表现在:影响到现有的城市管理体系,增加了城市的管理力度,尤其是城市的社会治安及环境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加大了对城市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压力,表现为城市的住房问题及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等;青壮劳力的外出及当今农村土地的闲置现象严重地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386199”和“空心村”现象日趋明显;留守子女的成长教育及农村老人的赡养、医疗问题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凸现出来。
作为日本社会独有的单身赴任现象,不仅可以被看作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工作与家庭之间对立和矛盾的一种表现。他们为了工作舍弃妻子,对公司无私的奉献精神,很多日本人把此视为日本的一种“民族精神”而加以颂扬,这是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从家庭的夫妇关系、子女成长教育的角度来看,单身赴任未必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对于留守在家的妇女们来说,需要承担家庭里的家务劳动、抚育子女及邻里亲朋好友相处往来等一系列对内对外的事情,不能与丈夫共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不能互相抚慰对方心灵的创伤,长期天各一方的事实让家庭很难温暖[6]。这也表现出现代家庭中子女教育功能的减弱,妨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无论对哪个年龄段的子女来说,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和相处,得不到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长期的孤独感,会导致情绪的不稳定,久而久之就会表现出反叛倾向。另外,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单身赴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日本的出生率。对于那些育龄夫妇而言,常因两地分居而拒绝生孩子,或尽量少生孩子。有效地解决当今日本社会存在的少子高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日本,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及雇员本人要求废除单身赴任的呼声越来越高。
篇3
>> 农村大龄男青年娶妻难问题研究 “云”女友:模拟解救大龄男青年 大龄文艺男青年之歌(续) 大龄文艺男青年之歌(三) 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城镇化”问题 大龄未婚高校女教师婚姻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出路探索 关于男青年的服装问题 农村男青年结婚难问题探析 美国男青年曹操 男青年的疾病 务工未婚男青年性知识和婚前现状调查 460例乡\镇幼儿园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 专为当今男青年提出的禁忌 男青年被迫异乡寻妻 单身男青年结婚购车巧规划 文艺男青年靠兴趣创业 文艺男青年的专业流浪记 武艺:“武林萌主”蜕变男青年 文艺男青年的八种腔调 男青年求爱信(1999)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7.5.
[2]李致江.对我国光棍与光棍村现象出现原因的解析与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1):217-218.
[3] 贾兆伟.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欠发达地区男青年婚姻困难问题分析――以分水岭村为例[J].青年研究,2008,(3):37-42.
[4] 郑晓丽.贫困山区大龄青年成家难现象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1):93-95.
[5] 李凤兰,杜云素.透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难问题[N].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1(4).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发展措施
一、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3.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二、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思想素质等“软件”具备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来运行。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篇5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任何时候,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因此,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生产活动的起点,是其他劳动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发展滞后,农业效益低下,农业发展方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中的市场竞争。2000年8月,《南方周末》发表了河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指出了农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集中反映了农村农业发展的现状。由于农业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制定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鼓励、引导农业的健康发展,以真正发挥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梁漱溟的农业发展思想对当今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梁漱溟是一个以农立国论者,主张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并且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只能以农为本,走“从农业引发工业”之路,并不能向欧美那样,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从商业发展到工业”的路子。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强调农业支持工业,以牺牲农业来换取工业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对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们应以梁漱溟的农业思想为借鉴,逐步认识到农业和工业不是一对矛盾体,可以两手抓,既发展好农业,又带动好工业,实现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求得工业的发展,努力做到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最终达到工业、农业共同发展、共同强大的目标。
(二)扫除农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梁漱溟认为,当时农业的失败,是外面强加于它的压力太大;除了国际压迫且不计外,国内就有四大障碍,必须去除才行。所谓四大障碍,即治安问题、运输问题、农民负担问题和灾害问题。他认为,农业发展最要紧的就是革除这些障碍,并且认为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来担负扫除这些障碍的责任。其实,在农业得到一定发展的今天也是一样的,政府仍应努力扫除影响农业发展、进步的障碍,努力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今的国家和政府应维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坏境,使得农业的发展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其次,应千方百计地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做到既能很好地预防好“天灾”,也能尽最大可能减少一些“人祸”,提高农业抗御各种灾害、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使得农业能够健康发展。总之,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需要政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以及农业取得的成绩与进步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因此,虽然时过境迁,但梁漱溟的农业发展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三)引进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梁漱溟指出,“所谓促兴农业又包括两面的事情:一是谋其技术的改进;一是谋其经济的改进。”所谓经济的改进,就是求生产费用的最低与生产产值的最高,这主要是通过各种合作来实现。所谓技术的进步,就是求生产的品质与数量的进益,诸如改良种子,防病除虫,改良农具,改良土壤,改良农产制造等等。此外,梁漱溟也十分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他认为中国的民众主要在农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推动农业的发展,改造农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对农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伴随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需要,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保型农业、循环型农业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并重视,农业的发展模式应由原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而这些的实现,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科技的进步了,农民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使农业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最终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在当今,我们仍需要努力着手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努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使农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保护好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耕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土地不仅与农业密切相关,也和农村、农民密切相关。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土地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耕地不足问题,即人多地少;二是,土地使用不太经济问题;三是土地分配不均问题。并认为土地问题问题不在土地,而在人与人之间,调整社会形成政治力量,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前提。在这里,梁漱溟所指的土地其实主要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梁漱溟先生所提到的土地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现阶段,我国土地问题的表现主要有:耕地减少迅速,耕地保护压力大,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污染和生态退化现象普遍存在,耕地违法占用、低效占用现象严重等。因此,在当今我们仍需思考梁漱溟在当年思考过的土地问题,争取从立法、制度、规范等各方面严格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人们耕地保护意识,提升耕地利用效率,遏制土地违法行为发生,把耕地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不仅关系农业的健康的发展,也关系着中华子孙的长远利益。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平面媒体;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0-0070-02
近年来,惠农政策的呼吁声不断高涨,尽管国家政策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直观的“信息差距”,尤其是城乡信息传播上的信息差距还是不能被忽视的。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往往是由城乡间信息传递的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方式的不平衡上。如何在城乡信息不平衡的状况下,切实把握好媒体发展方向,缩小信息差距,在农村市场中开发出一个中国平面媒体的发展“新机遇”成为重要的话题。本文将从城乡信息不平衡的视角探析中国平面媒体在农村市场中的发展机遇。
一、城乡信息不平衡的表现
(一)传播对象选择的不平衡
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影响着大众传媒对传播对象的选择。城市与乡村两类截然不同的受众群,这种城乡信息传播特质影响着所属媒体的经济效益。因而,在广告商和电视节目制作、者瞄准的“目标受众”中农民基本不存在。大众媒体更在意主流人群,而不是消费能力偏低的农民群体。诚然,城市读者本身的购买力雄厚,因而能够大大地提高广告的影响力。但是这样的读者定位造成的结果是:当今的大众传媒不是“大众”的传媒,而是专指城市传媒,没有农村传媒的余地;他是富人的传媒而不是穷人的传媒。笔者根据《中国新闻年鉴》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中国新闻年鉴》统计至呈现到2008年卷,所以本文所选数据截止到2008年):表1显示,涉农类报纸数量在全国报纸总量中,从1980年到1985年有个“拐点”,从188种上升到1400多种,但是涉农报纸种类所占份额呈现下滑趋于平缓趋势,所占百分比从1990年到2008年基本处在不超过2%的水平。显然,信息资源集中流向强势群体,那些并不能带来最大价值的人群被忽视,那些贫困偏远的地区渐渐成为信息的荒地。传媒对经济利益的单纯追逐,客观上造成了大众传媒对农民群体的排斥和歧视,造成了信息资源分配上的不公正。这种从报纸源头上就造成的城乡信息不平衡现状,为中国平面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传播议题选择的不平衡
暂且不谈大众媒体对于农业新闻报道表现出的同质化问题、选题单一等问题,不谈农业信息过多,农业新闻过少的现状。从新闻采编人员的角度说,随着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趋向在发生着变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优渥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不少可能已经“贵族化”和“精英化”,自身的阶层属性使他们在价值取向、情感认同上与社会的精英阶层构成了“内群体”,有天然的亲和力。各种大众传播媒体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似的受众群,将目光聚焦于掌握着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与文化品位的“强势人群”、“主流人群”。农民们是属于弱势群体,鉴于生活背景、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媒体从业人员往往不能真实全面地报道发生涉农新闻,常此以往,这种不平衡的议题选择,造成了更深的城乡信息传递的不平衡性。
(三)信息接受者文化素质的不平衡
1.读报阅报习惯未形成。援引一组调查数据,武汉市政协2005年对全市8个郊区、40多个村、1500个农户抽样调查显示,农民订报户只有13.3%,订杂志的只有1.5%,市场近乎空白;连武汉这样副省级城市农民订报数都如此之低,其他的县市农村报刊订阅量就可想而知。笔者也曾在天津市蓟县某两个富裕程度有区别的农村做过一项调查,数据仅供参考。
以上表2,周次是以2010-12-31日为起点,每7天为一个周期,对读报人数做的统计,表格中的数字表示阅报人的数量,数据来源于村委会记录。由表2可以看出,所调查的两个村镇,富裕程度较高的孟家楼村千人报纸拥有量仅约为8%至9%,而文明程度一般的东小许庄村,千人报纸拥有量仅为2%至4%,这一数据与我国千人报刊拥有量不足8%的结果相比,所调查的两个村的人均报纸拥有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两个村的订报种数均是五种,孟家楼村建有书屋,但利用率不高。由表2可以显示,笔者以2010.12.31日为起点,每7天为一个周期,对这两个村两个月内的读报人数做了统计,据调查,他们的“有效周读报人数”仅达到了平均3.3人,而东小许庄的周读报人均数不足两人。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加上农业报纸大多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报纸在农村的市场正在逐步“荒漠化”,而此时的城市受众,早已将订报、阅读电子报刊作为再日常不过的东西,信息接受者的文化素质差异影响着平面媒体在农村的发展状况。2.数字鸿沟成阻碍。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会影响到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按照传播学中的“反馈机制”,如果媒体传达出的信息,能够被受众顺利接受,那么媒体会继续做迎合受众口味的新闻与报道。在这一点上,城市受众鉴于城市人本身的优势,其平均文化程度、新技术的接触频度通常会优于农村受众,这就使得新技术传播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文化差异的形成,影响着媒体在报道内容上的选择。在当今全球媒体多种渠道“大融合”的背景下,平面媒体鉴于经济效益,在议题的选择上往往会较少地报道“三农”方面的新闻,甚至忽略农村群体这部分受众,这与其他媒体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二、使农村市场真正成为平媒机遇期的策略
针对以上在城乡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不平衡的表现,结合实际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受众分层
谭英教授带领的团队曾针对农民了解信息的渠道做过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低收入型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以电视和人际为主。中等和富裕型农户获取科技信息渠道日渐丰富,且富裕型农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主要以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报纸)为主,相关书籍或其他媒介为辅。获取信息的意识积极主动。”结合低收入型农户与中等、富裕型农户的本身获取信息的不同渠道,我们发现,类比于城市受众和农村受众的分类方式,开拓农村市场,依然采用受众分层的方式也许会更行之有效。平面媒体可以针对不同层级的受众群体的特点,“主攻富村富户,在报纸采编、发行过程中注意分析农村乡镇的经济特点,以种植、养殖等科技示范户为突破口,穷乡找富村、穷村找富户,有的放矢的进行。”
(二)深入实地
这一点是针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媒体可以分批循环派出职业精神较高的记者,深入到艰苦的地方、深入到农村进行一线采访。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实业家范长江,就是扎根到艰苦地方获得一手资料的典型。另外,“记者的报道方式应从精英视角向平民视角转变,农民、农业生产者、农村基层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经营者,他们对三农问题最有发言权,他们发出的声音最具真实性与权威性,媒体应避免以城里人的眼光看农村的变化,避免用俯视的眼光评头论足。”记者应该注意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报道新闻,不要主观地认为农业新闻跟生活在城市中的“我”较远,就不去报道、不去接近,不能仅凭自己对新闻的接近性而去区分所在媒体对新闻的接近性。
(三)加强村镇书屋建设
这项措施主要是从提高信息接受者的文化素质出发。众所周知,村委会是村民依赖的一种组织形式,加强村民的读报意识,培养村民的读报习惯,村委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借助镇政府对于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的支持,多多开办一些“图书小屋”、阅报栏等场所,鼓励村民去主动看报。村干部可以定期统计村民对哪类新闻信息有所需求,及时上报请求订阅该类报纸。当然,这也需要当地邮政部门送报及时,确保村民能够看到具有新鲜性的新闻。
(四)跨越数字鸿沟
中国双重过渡(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的最大的挑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这一进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其主体――农民在受教育程度、知识、能力、技能方面的巨大差距,是如何较快提高其教育、知识、能力、技能水平。“家电下乡”惠农政策的提出,让许多农村家庭拥有了电脑,但是农民朋友没有计算机基础,不会上网。针对这一点,村镇可以定期搞网络技术培训,让村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阅读电子报刊。另外,农民朋友自己应该不断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善于利用媒体获得外界信息,尤其是当平面媒体真的不断进入农村市场时,应主动地去了解有用信息,提高自身思想意识,逐渐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
参考文献:
[1] 谭英.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郑保卫.媒介产业―全球化 多样性 认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贾乐蓉.新世纪大众传媒的发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摘要:水利建设是兰山区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美丽新兰山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兰山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
关键词:水利工程;问题;解决措施;美丽新兰山建设。
建设美丽新兰山是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兰山区着眼长远做出部署,充分体现兰山区委区政府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兰山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兰山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程管理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河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河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住着洪灾的危险。
2、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
3、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据调查,2008年某县水管单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9%,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的对策分析
1、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
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3、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4、项目带动,加大投入促水利
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和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强国家投资项目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项目区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是把涉水支农项目有机结合,确保重点工程、重点区域投入。坚持突出重点,加强计划、财政和农口各部门的协调行动,将涉水支农项目资金捆起来,对重点工程、重点区域加大投入。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在每年财政资金预算安排上,专门列出重点水利建设资金,确保节水续建配套和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大公益型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力度,调动基层和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
5、民办公助,激活民资投水利
转变基层和群众单一依靠国家投资办水利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放开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权,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制订出台了多种形式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办法和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小型水利工程,政府以奖励的方式实施补助。
篇8
(一)土地制度僵化无法满足市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需求谭宗宪认为“在规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家庭经济形式,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便能形成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1]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近完成,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农村,客观要求灵活变通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按照市场机制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以吸收国内国内的过剩产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也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仍在固守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很难满足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城市过剩产能转移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二)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延续着种地打粮兼营副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常形成农忙和农闲两个时段。虽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农民一年中的忙、闲比例不尽相同。但是,显而易见,农闲时节是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闲置与浪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直生力军。农民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却导致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农民的土地投入、劳动时间不断缩减,使得农村单调的产业结构长期无法改变,甚至出现土地撂荒、举家进城的农村困境。究其原因,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遂导致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加剧了农村的衰落。所以,单调的、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又一瓶颈。(三)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过低我国基础教育在投入和办学质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在师资规模、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办学质量上要远远优于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生源流失的现象,一些学生基础教育未完成就迫于生计走上打工之路。农村的文盲虽基本消失,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使用和转化能力就相对较低,使农民很难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民变通经济体制的思想活力,无法生成其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技术能力。当今,科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及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与支撑。总之,现代农业必然是科技型、技术性、智力型的新型农业,当今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是农村教育水平长期落后所导致的。农村僵化的土地制度、单调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基础教育和过低的农业科技含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还面临着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其根源与以上四个因素直接相关,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发展问题。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2]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上,中央政府、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新型家庭经济要求当前的农村改革要立足我国农村此时此地的需要,能解决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新型家庭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点。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3]。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如以家庭入股集体经济发展村办企业,以集体经济入股其他经济实体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型家庭经济允许农民掌握较多的生产资料自和独立的产业经营权,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干预。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营个体,农紧密的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极大释放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刘茂松曾指出:“家庭经济实体跟企业却很不一样,它不仅不排斥自然经济,而且家庭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要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前提条件。因为家庭是建立在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实体”[4]。新型家庭经济灵活的经济结构搭配也为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制度、资源保障。新型家庭经济改变了农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兼营副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能实现农民的提效增收,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进城撂荒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系统性、结构性困局。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家庭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实现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灵活的经济体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品质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有效结合在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三、发展新型家庭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家庭经济融合了近年有关农村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各种新思路、新内涵以新的面貌与形式正在成为助推我国农村经济继续的新型动力源泉,因而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热情期待和欢迎。但是,新型家庭经济在各地的推广与普及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型家庭经济是政府服务下的新型农村经营形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真领悟自己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行政义务。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放松对新型家庭经济的有效监管,造成其无序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有负起科技扶持、政策引导、统筹布局、生态保护和法规宣传的行政责任;要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统制农村经济的计划经济思维,对新型家庭经济管得过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适当的生产资料自主支配权和生产经营的自。其次,新型家庭经济还是生态型经济。一些地方为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盲目引进城市和发达地区带有污染性的过剩产能,造成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植被破坏的环境危机,对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最后,新型家庭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真正内涵,将农民土地以私人财产的形式强行收购,然后以高价转让,或者据为己有从事独立经营,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及对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也违背了国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搞活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初衷。
四、以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篇9
关键词:农村;账务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090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现状
通过合作社进行管理是国外农村大多数采用的方法,于1995年在国际合作社联盟大会上制定的“合作社七原则”是此方法的理论基础。韩国主要通过实行“造村运动”,建立村民会馆,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来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的管理;日本通过“新村运动”由地方到中央改革农村财务,政府支持村民寻找大家关心的财务管理的议题,提出新的方案,激发村民的管理意识,寻求农村的自身发展;美国主要通过遵照规范、民主、科学的管理原则形成的“合作社”,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管理,保证农民既可以取得很高的经济利益,又可以行使民利。无论是韩国的“造村运动”、日本的“新村运动”,还是美国的“合作社”,在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上都体现了自身治理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特征,都为我们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1.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我党和许多农民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管理方面的缺陷和制度上的漏洞,我们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丁康耕和陈彩庆(2009)在《论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中指出: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农村财务管理监督不力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完善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的措施则是努力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积极实施村账委托乡(镇、街)代管模式和健全农村财务管理监督等。于楠楠(2007)在《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我国农村财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理财落实不到位、财务公开效果不佳和农村财务队伍不稳定。而解决的对策主要有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对财务的重视水平、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理财的落实、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的稳定性等。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更好的进行实践,工具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制作调查问卷,为了可以深入的了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把调查表分成了四个部分――观念意识层面、技术操作层面、人员素质层面与外部环境层面,每个部分设置了大约5~6个问题,总共23个问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
2.2 调查地区的选择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大,为了更具体的了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本文把河北省XX市作为调查的对象。选择XX作为研究对象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XX市地处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过渡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把它作为样本有实际价值。XX地区面积较大,南北差异明显。南部经济相对发达,北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第二,本论文的研究课题组部分成员来自XX,又来自农村,对XX地区的农村相对比较熟悉,也容易接触到农村的财务人员,选择XX调查数据相对简单也更能了解到实际情况。这些条件表明,本文选择XX地区作为调查对象是非常可行的。
2.3 调查问卷的分发、收集与整理
把制作好的调查问卷复印了200份。通过个人分发、走访、找人等方式把调查问卷发到了XX地区的农村中。调查的范围以双桥区的六个镇为主,其他区县也有涉及,共70个村子,包括双桥区的48个村子,其他各县的22个村子。让各个村里的财务人员真实的不记名填写,在半个月内陆续共收回了157份完整问卷,对这些问卷的答案进行了整理,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百分比的统计。并且把四个部分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单独整理,汇集成表格作为本文研究结论的重要依据。
3 数据的调查、来源和分析
为了准确地了解XX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把制作的名为“农村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调查表发给了XX各区、县200个村子中的财务人员,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真实、正确的填写了问卷,最后共收回了157份完整的调查表。根据统计和分析本文把数据总结成了以下四个表:
a:其中“自我满意度”是指财务人员对自己的评价。
在收回的农村财务管理调查表中,本文找出三个代表观念意识调查的问题。表1反映了农村财务制度在观念意识调查中的情况,从表中三个指标分别来看一下农村财务制度的现状。上级部门对农村财务制度重视程度还算可以,虽然有45.54%的人对其不满意,只有7.25%的人对上级部门的重视程度很满意,但是超过半数的人对上级部门的重视程度表示认可。自我满意度调查结果不错,有29.65%的人认为非常满意自己的管理,从这个指标可以看出财务人员的自信,可仍然有大部分的人对自己表现感到一般甚至有10.43%的人很诚实的表现出对自己管理的不满意。从村民的满意度调查来看,只有9.36%的人很满意现在的管理状况,32.52%的人都不满意,可见村民对农村财务管理有很大的成见,58.12%人持中立态度,可见他们有些顾虑,村民没有真正的民主管理的权利。
表2反映了农村财务制度中技术操作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是在逐渐完善的,因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37%的村子还经常存在“白条抵库”的现象,而62.51%的村子已经完全杜绝了这种严重不符合规定的做法。会计账簿是否完整的调查暴露出现在还有31.26%的村子还存在会计账簿不完整的情况,这个漏洞也是这四个指标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出纳与会计不分开也是农村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目前为止17.74%的村子还存在这样的现象,看来这个问题较棘手。现在22.66%的村子还存在报销发票不规范的情况,而只有39.19%的村子没有这种情况,说明这一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加强控制。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XX地区农村财务人员的学历比较低,初中水平占到了84.54%,高中水平10.34%,大学学历只有5.12%,比例很低而且很多从业人员的大学学历基本上都是在职考取的。在农村会计人员中有38.75%的财务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书,这种现状非常糟糕,对于农村财务制度非常不利。应该对这些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持证上岗,同时依靠政府出台一些强制措施双管齐下改变这种现状。不过,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XX地区农村会计人员变动情况不是太频繁只有8.49%的村子出现会计人员经常变动的情况,这个结果是很可喜的。这说明了我国近年来对农村财务制度的关注和治理起到一定的作用,会计人员随选举变化而变化的现状有所好转。
在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外部环境调查中,本人认为以上三点问题很具有代表性。从法规数量的各个比例来看,大部分人认为现在关于农村财务管理的法规数量偏少,由此可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于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立法。同时有26.47%的人认为上级部门监管程度太松,而认为上级部门监管程度很紧的人只占了11.97%,大部分人持中立态度。我认为以此来看,上级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农村财政的监管,必要的时候记账也不失为改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一个好办法。表中第三项数据显示,村民参与管理的意识也很弱,有39.23%的人都这样认为,只有5.98%的人认为村民有很强的参与管理的意识。由此看出村民参与管理的意识真的有待于提高,我相信如果农民的意识提高了,对农村财务管理将会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4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本人认为当今农村在财务管理方面确实有很多问题。由于人员素质不够高、技术操作的不规范和外部环境的不够重视,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已经相当混乱。要想解决以上问题,有以下几个方法:
(1)做好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
由于当前许多农村财会人员素质较低,培训工作是提高农村财会人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上级财务部门应该坚持定期对下属农村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渐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规范财会人员的会计操作。
(2)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把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当今我国农村财务制度还存在很多漏洞,政府应该及时立法弥补这些政策上的不足。各级单位也应该加强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学习,及时的把新规章制度传递给下级部门,让各项制度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
(3)推行财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
群众上访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财务状况不公开,推行财务公开可以交给群众一本明白账,减少农民对农村干部的不满有利于增进党群关系,也有利于群众对财务的监督,使农村财务的许多弊端暴漏无疑。
4.2 展望
本文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对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易懂的研究。本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查,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实践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真实的了解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这对以后怎样去它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财务制度一定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进步。
参考文献
[1]段志伟.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06,(6):1719.
[2]王秀琴.当前农村会计管理的对策思考[J].农村财务会计,2005,(4):2324.
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农业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农业的经济水平达到了相应的高度,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还会对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帮助。实际上,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农业的经济管理,这与当地农村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这一艰巨而庞大的工作。
1农业经济管理简述
农业的经济发展可以直接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并且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对农业、农业经济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广义上看,农村经济管理指的是一种管理活动,而这种管理活动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狭义上看,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与市场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想节后,然后根据国家在经济上当中政策方针,制定农业经济将来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工程当中,不只是要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当中需要的要素进行计划、决策、控制和组织协调,还要对生产资料当中的生产过程进行计划、决策、控制和组织协调,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规范化和法制化。
2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在,我国正在不断的提升综合国力,所以比较重视工业发展方面的经济管理,从而忽略了农业发展当中的经济管理,因此导致农业发展当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生活当中,农村不具备前沿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和认识经济管理制度,从而不能以很高的管理制度对农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进行管理,以致降低了经济管理水平。比如,在对农业经济的工作进行开展的时候,我们通常采用合作制的形式,这就会导致出现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进而引发经济纠纷,这些现象的发生就说明我们在管理制度方面不具备完善性。
2.2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
在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一支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队伍。但是,现在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对于能否开展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专业管理队伍的缺失问题。因为农村无论是在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还是管理水平上面,都不可以与城市相提并论,因此,就极度的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这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而言是硬伤。
2.3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当中,人们都是采取纸笔形式记录和管理数据,但是如果数据的工作量太大,就会在记录、整理方面出现一定的难度,从而降低了经济管理水平,并且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经济管理效果,这就体现出来农业经济管理的滞后性。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对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拿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管理策略,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加强重视自身管理职责
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息息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农业的经济发展提高重视,不只是要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引起重视,还要知道作为管理人员,自身应该具备怎样的管理职责和任务,在管理工作的实施工过程当中,管理人员要采用规范的方式进行管理。目前,国家正在大力的进行新农村建设,因此,当地政府应该要提高对农村经济重视度,清楚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并且要举办农业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培训合格了才可以上岗,在培训期间,要让管理人员能够明确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性,进而让管理人员充分的认识自身的管理职责。
3.2制定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每一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用管理制度进行支撑,这样才可以让工作的开展具备目的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们需要发展农业经济,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针则是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才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帮助加快新农村的发展,同时增进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第一,我们需要改革户创新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根据当今新农村的发展态势来改变管理方针,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必须要符合时代的当地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三点内容:首先,对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改变,在传统的农业结构当中加入经济结构,融入当今的经济发展木事,进而加快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然后,对农产品的外形进行改变,这是因为产品的包装盒食品的安全息相关,这种做法除了可以打开市场,增加销售量,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渠道;最后,在传统的农业当中融入新科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产量。
3.3重视民众利益,加强完善利益管理机制
在经济发展当中,民众的利益居首位,所以为了发展新农村经济管理我们需要重视和维护民众利益,解决矛盾纠纷,进而完善管理机制。
4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需要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为了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我们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期能够为国民经济我稳步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罗卫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问题与资助方向[J].时代经贸,2012(02):193.
- 上一篇:桥梁安装施工方案
- 下一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