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的统计学方法

篇1

关键词:兴趣;方法;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37-01

钢琴作为一种乐器,在现代社会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学习钢琴的小朋友日益增多,让孩子们学一门特长,陶冶孩子的情操成为家长们的一种共识。

在学琴的过程中。小琴童们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搜集的主要问题加以讨论。

一、学琴中遇到的问题

(一)关于复调作品

许多孩子反映,觉得小步舞曲、二部创意等复调性作品是最为头疼的作业。识谱难,指法难,配合难,想达到熟练的弹奏状态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二)音乐性

很多孩子在学琴的初期,学习识谱,触键,节奏,速度等等,关于音色则很少讲到。家长经常会觉得,孩子能将作业弹得很熟练,但是却并不好听。

(三)关于练习曲

钢琴考级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为了考级而不是爱好学琴是很常见的。考过十级的学生就不再继续学琴了是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过一两年后,学生甚至弹不出一首完整的那些曾学过的练习曲。

二、教学方法的侧重点

很多小朋友反映说,她们开始是喜欢学习钢琴的,但是慢慢的,随着新鲜感的逐渐淡化和学习难度的增加,弹奏的都是哈农,练习曲之类枯燥的曲目。让他们对机械性的重复这些单调的音乐产生了厌烦。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探索的动力,在培养儿童的兴趣中,家长和老师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天生对钢琴感兴趣的孩子很少,所以后天的培养很重要,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家长,简单来说就是要看到并鼓励孩子的进步,让孩子能将这种赞美转化成学琴的动力。

1.抽象变实物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呈阶段性,其中2-7岁的幼儿特点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缺乏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老师尽量将音乐中抽象的知识比喻成孩子们熟悉的实物。

2.协作,合作

钢琴一对一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因材施教,但也会让孩子在弹琴的过程中缺少一种综合能力。例如孩子经常为了识谱而顾不得节奏,弹琴速度忽快忽慢等等。对于这种现象大学中钢琴集体课的经验可以拿来借鉴,让孩子们互相配合四手联弹,分声部弹奏以及给歌曲弹伴奏等,在互相配合的过程中既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乐感节奏等。

3.兴趣之间要有结合点

三分钟的热度是人的共性,那么,怎样让孩子弹琴的兴趣保持下去呢,我们不妨试着找个沟通的媒介。比如在讲到莫扎特的作品时,我给学生讲了莫扎特小时候由于弄丢了父亲创作的乐谱而第一次作曲的故事,立刻引起了孩子的兴趣,他记住了莫扎特的故事,讲给父母还有其他的小朋友听,并将对莫扎特的崇拜用在了学习莫扎特的钢琴曲中,这种方法调动了他学习莫扎特作品的积极性。

(二)教材的选择

很多钢琴教材以训练技巧为主,容易让孩子产生枯燥的感觉。因此,对什么样的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就至关重要。例如巴托克的著作《小宇宙》,每一首练习曲都是一首民间歌曲或者是根据民间音乐改编的乐曲,这些有旋律的音乐极大的缓解了孩子在练琴中觉得枯燥无味的问题。

三、音色,音乐性

(一)关于单音

钢琴发音的构造就像跷跷板,学钢琴和玩跷跷板一样,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汤普森以断奏入门,要求手腕带动手掌抬起落下,从简单的“落滚”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

(二)关于连贯性

学会辨别音色后,就要注重音与音之间的倾向性和连贯性。两个音之间是有联系的,不单单有各自的独立性,还要有横向的倾向性。

钢琴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将这种对音乐的热爱用于课堂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渴望。钢琴艺术的学问博大精渊,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积累经验,为学生,为钢琴教育做一份自己的贡献。

篇2

医学统计学是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 结合医药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 研究实验设计和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科学, 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等诸多领域。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现代科技工作者做科学研究或撰写论文, 很少看到不用统计学。

与此同时,如果统计学方法应用不当,不仅不能准确地反映科研结果,而且还可能带来错误的结沦。Rosenfeld 等比较了不同年表的文章,在20 世纪90年代以后有更多的文章使用了统计推断,而且比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多因素分析等也更多的应用于临床研究中,但同时也存在使用统计方法欠妥或叙述不清的情况。

因此本文将对医学科技论文常见统计学方法的正确应用进行讨论,希望加强作者的统计思维,进而提高期刊论文的统计质量及学术水平。

2、统计学方法的内容

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方法及检验水准是统计学方法必须描述的3 方面内容。SPSS (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和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 是全世界学术界公认且最常用的两大统计软件包[6]。检验水准即A,表示组间实际无差别而统计结果判断为有差别,犯这类错误的概率[1]。实际工作中常取 A=0.05,表示本次研究计算所得P 值必须小于0.05,才能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方法的准确描述是科技论文科学性的关键所在。统计学方法一般包括统计描述和组间差异性检验(即:假设检验) 两部分内容。

3、统计学方法的正确选用

统计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设计、数据资料类型和变量值的分布。计量资料常用u检验、t检验(.配对t检验)、 F检验;计数资料用 检验;等级资料、偏态资料或不明分布的资料可用秩和检验等。每种显著性检验方法均有其适用范围, 如方差分析(F检验).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且各总体方差齐, 否则不宜作方差分析, 若改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则会降低统计效率, 故常在可能情况下, 通过变量变换(如对数变换、平方根变换、反正弦函数变换、例数变换等)使资料转换为正态分布, 以满足方差分析或t检验的应用条件。医学期刊中最常见的是t检验和 检验, 这两种方法误用也较为多见。

3.1重复t检验

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又称多重比较)不宜用t检验, 因为重复数次,t检验将增加第一类错误的概率, 使检验效率降低。此时宜用方差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用两两比较方法..(如.SNK、LSD、Duncan法等)。对于同一对均数间的差异, 用t检验无显著性, 而两两比较可能有显著性, 可见错误选用统计方法将推出错误结论。

3.2行列标 检验误用

行列表 检验用于2个或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比较, 它要求行列表中不宜有1/5以上格子的理论频数T

3.3需要注意的统计学问题

3.3.1无足够的统计学信息

论文中未说明统计方法和 取值, 无均数、标准差或率及t值、 值等统计量, 甚至未作假设检验直接下结论。不少临床医学论文作者只在文中提及P值大小并据此推断结果的显著性。实际上, 临床医学研究关心的是各组之间结局(如疗效)的差别大小, 而不单纯是统计学显著性, 因此应同时说明检验方法、 水平、统计量值、P值和可信区间, 以便让读者了解所用的方法和结论是否适当及其临床的实际意义。

3.3.2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是统计描述的重要工具。统计图宜少而精, 应按资料性质和分析目的选用适合的统计图形, 统计图虽直观但不能代替精确的数据或统计量同。统计表宜简单明了, 层次清楚, 一般采用三线表。常见的统计表运用不当有.. 标题复杂或过于简略甚至无标题, 辅助线过多, 标目繁杂, 层次不清。另外, 表内不宜留空格, 暂缺或未记录可用“…” 表示, 无数字用“一”表示, 数字若是“0”则填明“0”。

3.3.3统计软件使用的误区

目前计算机应用已十分普及, 统计软件的使用也非常方便, 但软件只能解决计算问题, 并不能替代人脑的统计思维。根据资料的分布特征和数据特点选择统计方法, 正确地解释分析结果并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科研工作者在做统计分析时必须首先掌握的, 计算只是一种工具。有了诸如SASA、SPSS等高级统计软件包, 复杂了多元分析如多重回归、多因素方差分析等已变得十分容易, 于是一些作者片面追求使用高深的多元统计方法且多种方法一起用, 误以为统计方法用得越高级, 文章水平越高。实际上如果使用不当, 多元统计方法使用得越多, 错误可能也越多。一个精心设计的临床研究, 资料可能用简单的t检验或 检验就足以说明问题, 若滥用多元分析、结果会适得其反。

4.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医学研究中必须正确运用统计学,这是科研工作的科学性所决定的。搞科研,首先必须尊重科学。借助统计学这个有用的工具,可以去探索未知事物,揭示和阐明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1]于国艺, 周晓彬, 王俊. 医学论文常见统计方法误用分析.编辑学报, 1998;10(3):132.

[2]杨树勤, 主编.卫生统计学.第3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45-147.

篇3

在医学论文写作中,医学统计学方法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正确使用能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并使科研成果更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可靠性。反之,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误用,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质量,反而会使读者产生误解,甚至有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近年来,医学统计学方法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统计分析结果表达已成为医学论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然而从近年发表的论文来看,有不少作者对统计方法的使用还不熟悉,实际应用中统计方法滥用、错用和误用的情况时有发生[1]。据国外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对不同医学期刊的调查,有统计学错误的论文比例最高者达66%,最低者也有20%[2-4]。国内有学者对5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985年统计错误的论文比例为24%,1995年为36%[5]。这些调查研究均说明统计方法误用的严重性以及正确应用的紧迫性。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针对医学论文的科研设计与统计方法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6]。这种研究有助于及时了解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方法的应用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学科研工作者应用统计方法的水平。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已发表的医学科技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希望能引起各位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共识与重视,促进我国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

1 统计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统计设计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研究工作应遵循的依据。常见的统计设计问题有:忽视组间均衡性,样本缺乏代表性,样本例数不足,未设置对照组,未随机分组,未提出统计分析方法等。针对以上问题,在科研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即“随机、对照、均衡、重复”的原则[6]。

1.1不遵循或不重视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随机化既要随机抽样,还要随机分组,并有足够的样本量作前提。然而,在医学论文中许多作者对此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论文中统计处理随机化不突出,随机化缺失情况比较常见,有的论文甚至将随机误解为随意、随便,不采用随机化处理方法,导致结果缺乏可靠性。还有些文章中没有提出“随机”抽样的设计与方法,没有排除标准,给人随意选择病例之感,且病例数少,因此没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结论不可靠。部分文章虽然注明了“随机”,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随机化研究或两组间的例数相差甚远,不符合随机化的一般规律,没有临床参考价值[7]。

1.2缺少对照研究或对照组设计不合理

正确设立对照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设立对照的意义在于说明临床试验或实验研究中干预措施的效应,减少或防止偏倚和机遇产生的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发表的论文对照组设计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有些作者对某种新药或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观察研究中,不设对照组,缺乏对照观察,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令人怀疑。有的文章虽然设立了对照组,但在分析结果时,却没有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而仅将各组间的自身前后进行比较,从而使该研究失去对照意义。对照组选择不当,还表现在两组间重要的临床特征和基线情况相差太大,无可比性,如性别、年龄、病情、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等不一致,如有些论文将健康人或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结果受到非处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倚或系统误差,使结论不可信[7]。

1.3均衡性原则掌握不够

均衡性原则要求实验中的各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要尽可能保持一致。特别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临床特性一定要在组间分布均衡。各组间越均衡,可比性越强。有些作者在对病例进行分组时,忽视了均衡性原则,两组之间没有可比性,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具体表现在:有的文章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应统一指标没有设在均衡的水平上。对治疗组情况交代的比较详细,而对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不予交代,或所选对照组的年龄与治疗组不在一个年龄段,影响了作者对指标的观察[7]。

1.4重复的原则掌握不好

所谓重复,一是指重复试验或平行试验,二是指各样本组的例数要有一定的数量,即样本的例数要足够大。虽然随机化是增强非处理因素均衡性的重要方法,但当各组内例数过少时,尽管采用了随机化分组的方法,也难以保证非处理因素的均衡一致。在随机化分组的基础上,只有样本例数足够大,才能使非处理因素均衡一致,同时也才能使抽样误差减小,增强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一般来说,在随机分组的前提下,样本例数越大,各组之间非处理因素的均衡性越好;但当样本量太大时,往往又会给整个实验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同时也会造成浪费。为此,在实验设计时,还应保证在实验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的样本例数。一般说来,计数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20~30例,计量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5~10例。在多因素分析时,一般认为样本例数至少为观察指标的5~10倍[8]。

1.5样本的含量

样本的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样本量过少,则抽样误差大,结果可靠性差,且经不起重复验证;反之,盲目加大样本量也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同时也造成非抽样误差增大。故应在保证研究结果精确可靠的前提下,确定最小的样本量。如某篇论文报道某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实际总例数为10例,其中6例有效,于是作者得出有效率为60%。显然,有限的病例数不能充分说明该药是否有效,作者贸然得出结论,容易给他人造成假象甚至误导[9]。

2 统计方法选择与使用不当

在选择统计方法之前,首先应确定研究资料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只划分其类别而得到的资料为计数资料,也叫定性资料,如根据治疗结果计算出的治愈率、阴性率、阳性率等。测定某个具体数值而得到的资料为计量资料,如血压值、血细胞计数、血氧分压测定等许多物理诊断和化验检查的结果。目前,医学论文中计数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χ2检验,计量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假设检验方法均有其适用条件,应根据资料特点来选用最适当的方法。均数与标准差分别是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和离散趋势的指标。能否选用“均数±标准差”来描述某一资料的分布特征,关键看该资料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当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应将资料转换使之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后再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否则用秩和检验。有些作者在使用t检验时,未考虑到上述适用条件而盲目使用,造成统计学处理不当或统计学计算错误[10]。#p#分页标题#e#

2.1统计指标应用不当

2.1.1描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描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平均数指标(算术均数、中位数M等)和变异指标(标准差s和四分位数间距Q等),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对于非对称分布资料,算术均数不能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采用中位数描述。一般地,正态资料或对称资料用描述,偏态资料用M和Q来描述。在不能确定数据的分布类型时,应选用M和Q进行统计描述。四分位数间距Q是75%分位数P75和25%分位数P25之差,即Q=P75-P25,所谓百分位数Px是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部分,理论上x%的观察值比它小,(100-x)%的观察值比它大,中位数M是50%分位数P50。、s、M、Px与Q可通过统计软件直接输出[9]。

2.1.2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有绝对数和相对数。绝对数是原始资料经汇总得到的小计或总计数。相对数是两个有关的绝对数之比,主要包括率和构成比(百分比)。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分母较小。分母较小时,相对数的可靠性不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宜直接用绝对数进行描述而不宜计算相对数。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二是将构成比误用来说明事物发生的强度。构成比只能反映事物的内部构成,不能说明事物的发生强度。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各种因素。由于生物现象的变异较大,各种影响因素又错综复杂,研究常是抽样观察,使事物本质差异与抽样误差混杂,故需用统计方法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其规律性。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造成统计学上的偏差或失误,就很容易把本来成功的结果当成失败而放弃,或把失败的教训误认为成功的结论而加以宣传。在进行科研设计时要严格遵循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能留下隐患,否则,再高明的统计学专家和统计学软件也无法弥补科研设计缺陷造成的损失。总之,统计学分析在医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意义重大。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应注意识别、总结有代表性的、有借鉴意义的统计学领域的缺陷、失误或错误的多发点,特别留心易出现统计错误的险区,从而使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减到最低限度。认真检查、仔细核验,尽量避免上述错误,必要时还可以请统计学专家帮助把关[12]。

2.2统计方法描述或选择不当

统计方法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性[12]。临床资料的结果变量可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对象按两种属性分类,如生存、死亡,治愈、未治愈,有效、无效等,通常转化为率。如果是两组间的比较,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其校正公式,如果是多组间率的比较,则采用行×列表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指对某一个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得到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通常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当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也可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法。

2.2.1统计方法描述不清

医学论文中常可发现作者未交代所用的统计方法,如是配对设计的t检验还是成组设计的t检验,是Ridit分析还是χ2检验,是作相关分析还是作回归推断。统计方法交代不清或根本不予交代,使读者对论文结论的正确与否无法判断。有的作者只提一句“经统计学处理”后,就写出结论。有的甚至直接用P值说明问题,笼统地以P<0.05或0.01、P>0.05便称结果差异有无显著性,P值的大小不说明差值的大小,它还与抽样误差大小有关[13]。因此,还应写明具体的统计方法,如有特殊情况,还应说明是否采用了校正,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的可信区间,注明精确的统计量值和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

2.2.2假设检验方法交代不清不交

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不清楚是医学科研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如果不交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读者就无法考察论文的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是否正确,无法核对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每一种假设检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条件和严格的适用范围。对于同一组资料,采用不同的假设检验方法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将配对设计的资料按成组设计资料的方法处理,将会损失样本提供的信息、降低检验效率,可能使原本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14]。在论文写作时,不但要交代选用的是什么统计学方法,而且统计学方法要尽可能具体。如选择t检验,要说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选择方差分析时,要说明是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还是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对于四格表资料,应说明是一般四格表χ2检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及四格表资料的精确概率法等。

2.2.3统计方法选择常见错误

①误用χ2检验。χ2检验有一定的适用条件,n>40且理论数(T)>5时,可用一般χ2检验;n>40,但至少有1个T>1且T<5时,可用校正χ2检验;n<40或T<1时用χ2检验的确切概率法[15]。②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在医学期刊中常会出现将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多组资料的比较应该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当各组均与一个对照组比较时采用Dunnettt检验;当各组相互循环比较时,则常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检验,又称q检验[16]。③配对t检验与成组t检验误用。大部分论文只注明采用t检验,而未注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常用于处理前后的自身对照,即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的比较;成组t检验适用于成正态分布的两个小样本均数间的比较。④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时未用非参数检验。t检验F检验等适用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且有确切的测量数值的资料,而非参数检验(如符号检验、秩和检验Wilcoxon法、秩检验-KruskalWallis法、Friedman法、Ridit分析、Seperman相关等)对资料无特殊要求,对按大小顺序、评分、等级、反应程度甚至色调深浅等资料都可进行分析比较[17-18]。因此,对于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用F检验,方差不齐时可用变量变换,或采用秩和检验;对于两个小样本均数的比较或处理前后的比较,方差齐时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19]。

3结果解释时存在的问题

统计分析的结果是无效假设或是不能无效假设。无效假设在一般的统计检验为两组总体参数相等。无效假设只能说两组总体参数不相等而并不能说两组相差很大。两组相差如何要对可信区间进行研究观察后得出。由于统计检验不能得出差别的大小,因而结论不能说“有明显差异”或“有显著差异”,也不能说“差异非常显著”,更不能说“差异明显”。在国外的统计书籍上的英语表达为“significant”,它的正确意义应当是“有意义的、有重要性的”。俄语为“Значмый”和日语中的“有意”也是这个意思。国内只有极个别的英汉词典把“significant”误译为“显著的”。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等[20]。在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时,有些人常常根据P值的大小作出对实验效应差别程度不同的专业结论[21]。例如某实验研究,比较甲、乙两种治疗方法对某病的治疗效果(假定甲法的疗效优于乙法),若得到“P<0.001”,则认为甲法极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0.01”,则认为甲法非常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0.05”,则认为甲法显著优于乙法。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错误的理解了统计学中P值的概念[7]。统计学上根据假设检验原理推算出来的P值表示拒绝特定的无效假设可能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P值的大小并非指差异的太小,只能反映两者相同或不相同。P值越小,说明越有理由认为两种处理方法效果不同,而不能反映对比的两组或多组之间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大小只能根据专业知识来确定。此外,甚至在部分投稿文章中未交代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未见应用统计学的迹象,仅从各组数据的均数大小做出了统计推断。医学期刊论文中暴露出来的统计学错误,从表面上看是编辑部和审稿者把关不严所致。事实上,即使审稿时发现了上述错误,也无法改正。因为实验设计的错误只有在科研工作开始之前才有可能得到纠正。即使编辑工作者能够阻止有严重统计学问题的,也仅仅是治标而已。如何使广大医学论文作者在医学研究中正确应用统计学,提高科研质量才是治本[7]。#p#分页标题#e#

4对策与建议

众所周知,统计学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试验设计、资料收集与表达、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正确地运用统计知识,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应起的作用。然而,在已出版和发表的一些学术专著和论文中、通过评审的科研成果和答辩的学位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忽视、轻视和误用统计学的现象[22]。

知识应完善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保证统计学应用的准确性。为此,可定期聘请统计学专家对审稿人员进行统计学知识培训。科技期刊的群体效应理论[23]认为,期刊编辑的专业结构应多元化,以利于编辑互相学习,实现知识互补。医学期刊编辑部可考虑聘用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编辑。编辑应将医学统计学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通过多种方式,如自学自修,参加讲座或培训班学习统计学知识,有条件的编辑部,如医学院校学报编辑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编辑参加本科生或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也可鼓励编辑人员在职攻读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这样,可以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统计学水平,最终使编辑和审稿人都能够发现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错误,并指导作者修改,正确进行医学论文中有关统计学分析的描述[24]。另外,有关职能部门或学会可组织与医学统计学相关的培训班,聘请统计学专家讲课,对编辑人员进行定期统计学知识培训,加强科研设计、统计学知识的学习[19]。

4.2加强医学统计学专家审稿

医学研究论文专业性强,经常涉及统计学处理问题,有时会遇到统计方法复杂的稿件,这不仅需要本学科专家审稿,而且需要医学统计专家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论文所报道的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学期刊编委会中应有统计学专家,专门负责稿件统计学方面的审查工作。

4.3强化作者的统计学意识

篇4

【关键词】 肺炎 心肌酶谱 心肌损害 小婴儿

肺炎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常合并多脏器损害,最常见是心脏损害,心肌酶谱是临床常用反应心肌损害的指标之一,对87例肺炎患儿心肌酶谱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7例肺炎病例均为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006年1~12月住院治疗的患儿,男48例,女39例,年龄1个月~7岁,其中1个月~1岁共49例(男29例,女20例),>1岁~3岁共20例(男11例,女9例),3~7岁共18例(男8例,女10例)。有心音低钝或心率改变的15例,婴儿组9例,幼儿组3例,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组3例。对照组为同期上呼吸道感染的门诊患儿40例,男19例,女15例,4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病例选择方法 肺炎组按《儿科学》第4版肺炎诊断标准确诊,且除外原发性心脏及其他系统疾病。对照组按《儿科学》第4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确诊,且除外原发性心脏及其他系统疾病。

1.2.2 心肌酶谱检测 肺炎患儿在入院24 h内采集标本,对照组在治疗前采集标本,抽取静脉血2 ml送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谷草转氨酶)、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CK-MB(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及HBDH(羟丁酸脱氢酶)。

1.2.3 肺炎组分组方法 按照年龄分为四组,1个月~1岁为婴儿组(1组),>1~3岁为幼儿组(2组),>3岁为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组(3组)。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余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q检验,以P

2 结果

2.1 肺炎组与对照组心肌酶谱CK,CK-MB,AST,LDH,HBDH阳性例数和阳性率的比较 见表1,两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肺炎各年龄组与对照组心肌酶谱值的比较 见表2。对照组心肌酶谱CK,CK-MB,AST,LDH,HBDH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内,肺炎分组与对照组四组间,心肌酶谱CK-M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肺炎是小儿一种主要的常见病,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1]。肺炎时由于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和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氧和感染中毒症状,细胞缺氧时,胞浆内酶系统受损,不能维持正常功能,导致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不全,可引起多系统功能障碍[2]。其中以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和突出,心肌细胞对缺氧耐受能力差。心肌细胞受损,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酶释放增多或溢出增多使血清心肌酶含量升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肌酶谱检查已成为测定心肌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2],AST、CK、LDH及HBDH在急性期均可升高,但有非心脏因素影响,CK-MB是心肌特异性胞浆同工酶,正常血清中含微量[3],心肌细胞受损入血致血清中含量增高,对判断心肌损害有高度特异性[4]。

本资料显示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变化率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4-1536.

篇5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盆底肌康复  作用

        为了解孕期健康教育在推广盆底肌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提高女性对盆底肌康复必要性的认识,我们对2009年7-12月在孕妇学校接受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的孕妇进行了授课前后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7-12月在我院孕妇学校接受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的孕妇,共182例。

        1.2  方法  将设计好的盆底知识问卷和孕期保健知识问卷发给所有的对象,并讲解填写的方法及要求,包括孕次、产次、年龄、孕周等。接受健康教育后,所有对象再次填写盆底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82份,回收182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数据统计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82例孕妇的年龄为22-35岁,平均28.30岁;孕次为1-6次,孕周22-38周,平均28.52周;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上73例,大专50例,高中或中专30例,初中14例,文化程度不详者15例。

        2.2  健康教育前孕妇盆底肌康复知识与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

        2.3  健康教育后的知晓率  孕妇接受健康教育后盆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96.67%,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为97.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见(P>0.05)。

3  讨论

        3.1  提高女性对盆底康复认识的必要性  盆底康复治疗是一种无辐射、无副作用、见效快的一种无创物理疗法。经过妊娠和分娩的女性,不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十月怀胎的过程已经使盆底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初期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或小腹坠胀感、尿频、便秘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将渐发展为尿失禁(轻度:咳嗽、喷嚏、大笑或提重物时就发生漏尿;中度:走路快就会尿湿裤子;重度:站立时都会发生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给妇女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中国女性约有1/3遭受尿失禁之苦[1]。国际上普遍认为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对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近几年才引进并开展盆底康复技术,并已引起国内妇产科专家的高度关注,成为继妇科肿瘤、内窥镜后的又一妇产科亚学科。

        我院对在孕妇学校接受健康教育的孕妇在授课前进行了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前有85例孕妇的盆底肌康复知识知晓率<40%,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40%为0例,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健康教育前孕妇对盆底肌康复知识的认识不足,知晓率明显低于常见保健知识的知晓率。

        3.2  健康教育在推广盆底肌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虽然孕妇对盆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但是在接受盆底康复知识健康教育后,她们对盆底相关知识的认识明显提高。由本文数据可见,健康教育前有46.7%的孕妇对盆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40%,健康教育后孕妇对盆底相关知识知晓率上升至96.67%,与保健教育后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97.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盆底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

总之,我国近年来才引进盆底肌康复技术,人们对女性盆底

        相关知识的认识普遍不足。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使孕妇盆底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目前,我院已将盆底肌康复治疗列为孕妇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之一。 

篇6

[关键词] 宫颈糜烂;leep刀治疗;保妇康栓

[中图分类号] R71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054-02

慢性宫颈炎是已婚妇女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宫颈糜烂、息肉、黏膜炎、腺囊肿及肥大5种病理改变,其中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表现,常见于生育年龄妇女。文献报道[1],多达60%的育龄妇女患有慢性宫颈炎,异常的阴道分泌物等给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心理障碍。宫颈糜烂是宫颈癌的诱发因素之一,及早治疗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于2005~2008年采用leep刀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9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2008年在本院就诊的180例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21~49岁,平均35.3岁,治疗前均行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及宫颈TCT细胞学检查,排除急性炎症和恶性病变。其中,中度宫颈糜烂105例,重度宫颈糜烂75例。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leep刀组)84例和治疗组(leep刀+保妇康栓组)96例。Leep刀仪器采用美国Aaron1250型号;保妇康栓由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诊断标准

按乐杰[2]主编的《妇产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轻度:指糜烂面小于宫颈面积的1/3;中度:指糜烂面占宫颈面积1/3~2/3;重度:指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2/3以上。

1.3 临床表现

患者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后出血和血性分泌物,可伴有腰骶部疼痛、下腹坠痛等。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行leep 刀治疗,于月经后3~7 d进行治疗,无需麻醉,术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充分暴露宫颈,选用环形电极,环形切除宫颈病变组织及部分宫颈组织,深3 mm,宽2 mm。如出血较多影响视野,可用纱布压迫止血,尽量使创面平整,然后再用球形电极混凝止血。术后创面涂湿润烫伤膏,为收敛、抗感染的作用,同时填塞纱布一块,次日取出。术后口服抗感染药1周,禁2个月。治疗组:采用leep刀治疗同前,术后第5天加用保妇康栓阴道给药1粒/d,连用8 d,下次月经结束3 d后再次给予保妇康栓,1粒/d,连用8 d。

1.5 疗效标准

治疗后2个月复查,治愈:糜烂面消失,宫颈光滑,色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显效:宫颈糜烂面积较前缩小>50%,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有效:宫颈糜烂面积较前缩小

1.6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采用SPSS 13.0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术后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时间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leep刀治疗后因需经过渗出期、脱痂期,故创面愈合需一定的时间。经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不同时间创面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大量临床资料提示,约60%的育龄妇女患有宫颈糜烂。宫颈糜烂最常见的病因是单纯疱疹病毒(HSV-2)和人瘤病毒(HPV)感染,其中HPV16、18型被认为是宫颈癌主要的诱发因素,积极防治宫颈糜烂对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有重要意义[3]。目前对慢性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法有冷冻、激光、微波、射频等多种选择方案,但疗效不尽相同。其中物理治疗是以物理方法破坏掉宫颈糜烂面单层柱状上皮,使其坏死脱落,覆盖为新生的复层鳞状上皮,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Leep刀是一种新型的切除大块组织的电切疗法,它利用高频电刀里的电圈切除原理,对病变组织达到彻底的切除,且具有如下优点:①无炭化,不影响组织病理检查;②术中切除了易发生宫颈上皮内癌变的移行带,降低了术后发生宫颈癌的可能性;③宫颈有陈旧性裂伤、宫颈外口松弛、颈管外翻、宫颈肥大等可同时进行整形,更加美观。但有部分中、重度宫颈糜烂行leep刀治疗后存在创面愈合时间长、分泌物多、脱痂期出血或感染等不良反应。保妇康栓的主要成分为莪术油和冰片,中药莪术油具有行气、清热、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莪术油具有抗病毒、细菌、滴虫、真菌和抗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组织的异常增生,促进异常增生组织萎缩,对阴道黏膜无刺激,能改善阴道清洁度[4]。冰片具有开窍醒神、消肿止痛、清热凉血、去腐生肌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leep刀联合保妇康栓阴道给药治疗,术后出血和阴道排液明显减少,创面的修复时间明显缩短,统计学分析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愈率、术后4周创面愈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常秀梅.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5):92.

[2]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4:256-260.

[3]蔡永琴,李欢.红外光疗法结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7):593-594.

篇7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控制措施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诊断血液疾病的首选方法。血常规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1]。我院通过对180例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总结误差存在的主要原因,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月~6月收治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中男120例,女60例,年龄8~78岁,平均年龄(45.12±3.65)岁。

1.2方法抽取患者血液样本,并通过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其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报告记入病历中。同时对抽血部位、检测时间、存放温度、患者身体状况、仪器、试剂、操作人员、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记录。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x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储存温度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常温储存:红细胞计数为(5.5±1.5)109/L,白细胞计数为(5.8±1.4)109/L,血小板计数为(170.2±33.9)109/L,血红白蛋为(136.2±30.9)g/L。冰箱储存:红细胞计数为(5.0±1.6)109/L,白细胞计数为(5.3±1.5)109/L,血小板计数为(169.2±32.9)109/L,血红白蛋为(131.2±29.9)g/L。两组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部位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静脉血:红细胞计数为(4.4±1.4)109/L,白细胞计数为(5.4±1.4)109/L,血小板计数为(220.2±25.9)109/L。末梢血:红细胞计数为(4.9±1.2)109/L,白细胞计数为(6.3±1.2)109/L,血小板计数为(159.2±30.6)109/L。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放置时间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立即送检:红细胞计数为(4.0±1.5)109/L,白细胞计数为(5.1±1.2)109/L,血小板计数为(170.2±33.9)109/L,血红白蛋为(119.2±26.2)g/L。2h后送检:红细胞计数为(4.9±0.5)109/L,白细胞计数为(4.3±1.1)109/L,血小板计数为(210.2±32.6)109/L,血红白蛋为(126.3±23.9)g/L。4h后送检:红细胞计数为(5.1±1.2)109/L,白细胞计数为(3.8±1.1)109/L,血小板计数为(301.2±31.9)109/L,血红白蛋为(131.2±25.9)g/L。三组对比可知,立即送检的的白细胞计数比之2h送检、4h送检的数量明显更高,其他三项则比之2h后送检、4h后送检明显要低。2h送检与4h送检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作为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种检验方法,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严重影响到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的及时性,因此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至关重要[2]。①抽取静脉血。临床实践证明,比之末梢血,静脉血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方面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因为末梢血管径小,且存在局部温度过低现象,血液循环受到一定阻碍,因此导致数据比之静脉血存在一定差异[3]。②及时送检。由于血液存放时间过长,血液中的血小板便会产生聚集、堆积、肿胀等现象,致使血液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应在抽取血样后及时送检,保证结果更加准确[4~6]。

此外患者自身因素、仪器、试剂、操作人员等因素也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应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充分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性,进而提高病症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祈振军.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8,4(12):149-150.

[2]毕新民,孙淑玲,姜彩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来源与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09):575-576.

[3]周凤华.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08):182,184.

[4]汪学武.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88-89.

篇8

通讯作者:崔华

【摘要】 目的 了解曲阜市城区中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为预防常见病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降低常见病的患病率。方法 2007~2010年对曲阜市城区学校的37678名学生进行健康查体。结果 2010与2007年不同性别学生常见病患病对比发现,视力低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沙眼、龋齿、营养不良患病率呈下降趋势,肥胖检出率相对稳定。结论 城区学校学生沙眼、龋齿、营养不良等常见病患病率明显下降,视力低下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纠正,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城区中学生; 常见病; 发病率

为了解我市城区中学生常见病的患病情况,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曲阜市2007~2010年城区学生常见病的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来自2007~2010年曲阜市城区中学生的健康查体资料。

1.2 方法 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的要求对所有参加健康查体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对照标准对学生进行体质与健康监测。并对2007、2010年学生常见病的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学生常见病患情况 沙眼、龋齿、营养不良等学生常见病的病患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与2007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低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与2007年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曲阜市城区学校2007~2010年中学生

常见病患病率(n,%)

注:χ2值为2010年与2007年患病率比较的统计值

2.2 2010年学生常见病构成比及顺位 2010年学生常见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为视力低下,其他依次为营养不良、沙眼、龋齿及肥胖。

2.3 2010年不同性别学生常见病患病率比较 2010年共查体学生9127人,其中男4988人,女4139人。女生视力不良率为58.4%(2417/4139),男生视力不良率为51.4%(2565/498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6,P

3 讨论

近年来,曲阜市严格按照《全国学生常见证综合防治技术方案》的要求,坚持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并采取了一些干预措施,如宣传卫生知识和合理膳食,提高了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控制了学生常见病的流行等。2010年,学生视力低下、营养不良、沙眼、龋齿的患病率排在前列,提示这些疾病仍是今后中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室采光照明达标率有所增加,学生的视力低下患病率仍居高不下,提示学生负担过重,应加强用眼卫生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和环境卫生监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1]。另外由于大部分学生过度迷恋网吧,给学生的视力带来一定影响。女生视力不良高于男生,提示除女生生长发育较早等内在原因外,可能还与女生学习较为刻苦,用眼较多,课外活动及体育锻炼较少有关。

女生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男生,其原因一般认为女生多注意形体美,有意节食减肥,造成营养摄入不足[2],另外还与女生经常挑食、偏食和吃零食现象比男生更普遍,因而引起营养摄入不合理。应加强对学生及家长营养知识的宣传,强化学生的营养指导,在学生中提倡正确的审美观。

沙眼病患率男、女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沙眼患病率与学生卫生知识的掌握、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开展防治工作的开展有关。应该适时的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龋齿患病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与国内有关报道相符[3],这可能与女生爱吃零食、甜食、冷饮有很大的关系,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今后应加强对学生的口腔保健教育,引导学生多食纤维性食物和富含钙、磷的食物。

综上所述,曲阜市中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沙眼、龋齿、营养不良等有明显下降。但视力低下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呈上升趋势,今后应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预防学生常见病重要的是加强健康教育,要求学校、家长、学生3个方面共同参与,要从小预防,一旦发现常见病要及时治疗和纠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常见病的患病率。

参 考 文 献

[1] 徐亚林,罗爱香.六盘水市城区中学生视力低下状况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2:23.

[2] 许建武,黄少珊,许汉忠,等.2004年汕头市城区部分中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姚远航.预防医学论坛,2006,4:13.

篇9

>> 高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探讨 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职高专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一些见解 高等院校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优化 财经类院校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讲授改革探讨 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探讨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模式探讨 试谈高职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 三本高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统计学在非统计专业中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专业统计学教改探讨 独立学院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经济管理类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探索 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模式研究 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材改革探析 大数据时代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EB/OL],2011,10,19.

[2]苏文龙.浅谈高职、高专院校《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8(28):371.

[3]张克俭.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06):242.

[4]胡林招.解析统计及统计指标[J].经营管理者,2009,2:279.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192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吞咽训练组, 各96例。常规护理组中男55例, 女41例, 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69.23.5)岁。康复护理组中男53例, 女43例, 年龄54~76岁, 平均年龄(68.53.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规护理组 护理人员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 使其对吞咽功能障碍抱有一定的认知 , 积极配合参与到治疗及护理工作来。保证患者的口腔清洁 , 并确保其颈部的关节活动度及灵活性 , 进行主动及被动的颈部旋转运动 , 每日根据患者具体康复情况调整次数。

1. 2. 2 吞咽训练组 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实施的护理方法为:间接吞咽训练:空吞咽、吞咽小冰块训练;练习口唇、舌体、颊的主动及被动活动;模拟进行吞咽训练。直接吞咽训练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 帮助患者取坐位 , 口干者给予 1 ml 的水, 嘱其在30 s内连续吞咽3次, 在进食期间确保周围环境安静。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反复空咽、点头吞咽等多种代偿吞咽方法 , 提醒进食过快的患者较食物充分咀嚼后再进食, 将每一口的食物充分咀嚼15~30次以上。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在连续治疗 4 周的饮水试验结果及饮食分级情况 , 其中饮水试验结果评价等级包括正常、轻度障碍、中度障碍及重度障碍 , 饮食分级评价指标包括不能经口摄食、果冻状食物、糊状食物及普通食物。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实施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饮水试验结果对比 吞咽训练组饮水试验结果正常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饮食分级情况对比 吞咽训练组可进食普通食物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