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哲学发展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治哲学发展观

篇1

关键词:古希腊政治哲学;现代政治哲学;当代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

一、 古希腊的政治哲学

古希腊是西方的政治哲学的发源地,西方哲学在古希腊实现了它的第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关于政治哲学的主题及其他一些主要问题都已经有了雏形,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也日趋深入全面。政治哲学在理论上和思想上的丰富多彩性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体现。当时的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具有两个最为基本的特征,其一是为政治哲学家们所主张的政治哲学观念找到一种终极性的依据,这是第一个特征。其二是政治哲学的原理、观念、原则以及相关理论受到当时的政治实践影响,多以城邦政治为中心展开的。

正义是古希腊的政治哲学中一个最为基本的主题。毕达哥拉斯学派运用“数”来解释万物的本原,追求和谐,而且用数的关系来表示和谐。在他们看来正义就是数的平方,因为平方数是由若干相等的部分组合而成的,这便是一种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战争具有普遍性,正义就是战争。但是关于将正义看作和谐还是把正义看作战争这二者之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一时期古希腊另一位著名的大哲学德谟克利特认定国家的利益高于其他一切利益,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国家与其他学者的国家在性质上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民主制度他所积极主张的,只不过他的这种民主制度的根基乃是等级制度与奴隶制度。

柏拉图的思想是古希腊政治哲学的高峰。他一方面从其哲学立场出发以其哲学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正义以及其相关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理想的社会基本结构。柏拉图对正义的探讨乃是他的全部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的方法也就是他的辩证法,问答加归谬的方法,借以找到所探讨的事物本身,而后者在柏拉图看来就是理念。柏拉图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理想国》的主题就是正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与柏拉图不同,主要体现在他关于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研究和他关于理想国家的观念上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所以他们必须生活在一种政治共同体之中。城邦是一种自然的制度,是从最自然的人与人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人的一切言行都以某种善为其目的,因此,人类的联合体也同样是以善为目的的,城邦是一种最高的联合体,以最高和最广泛的善为目的。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我们了解到,政治哲学一方面与所处社会、历史环境的哲学思维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限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乃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滥觞,也是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源,虽然历经批判,但是即使在当代的主要政治哲学流派里面,人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思想的影响。

二、 现代政治哲学

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覆载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马基雅维利所处的十五、六世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马基雅维利被称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为现代政治哲学提出经过系统论证的基本观念、概念和方法的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社会契约这样一种理论设计确立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方法,既然某种外在的神的旨意和先天的道德规范是不存在的,那么人世间的规则就必须由人自己来订立。而人之所以具有这种资格,乃是因为他们的自然权利。从自然权利到一个国家的主权,霍布斯完成了人类依据自己的理由来建立社会或国家及其规则的理论论证。洛克也是通过社会契约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产生,与霍布斯不同,他认为,即使在自然状态之中,人们也都能够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而所以要订立契约以建立公共权力,乃是因为自然状态是不稳定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公共权力拥有立法、行政等权力。卢梭关于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和个人权利等问题的一些主要观念是与洛克大体一致的,然而后人对卢梭的评价却意见纷歧而至于大相径庭,最极端的观点将卢梭看作是现代极权主义的祖师。后一种评价的最主要根据就是卢梭提出了公意的观点。卢梭认为,建立国家或社会的目的乃是社会的公共幸福,但是只有公意能够按照这个目的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

康德的实践哲学深受卢梭的影响,这就是对人的尊重,而这一点奠定了康德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从而也就奠定了其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人是目的。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的,但是这并没有使他的政治哲学更具现代性,他的政治哲学既太受其哲学体系的束缚,也太受他所在的那个王国的局限。黑格尔虽然也强调自由,注意到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但在他的政治哲学里面,国家才是至高无上的东西。黑格尔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的方法论上的影响,与社会契约论相反,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将人类社会的制度看作某种客观的、外在的因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必然产物,除了顺应这种规律,人的其他活动都几乎是无足轻重的。

现代政治哲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与现实激烈的革命和其他社会变迁而导致的冲突一样,不同派别之间的观念也始终处在于针锋相对的斗争之中。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派别和斗争的内容有其变化,但基本趋势是越来越晚期,两大派的阵营的分野就越鲜明。

三、当代政治哲学

我们这里所谓的当代与现代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界限。这个当代相对于西方思想和社会的巨大转折而言,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而就整个世界在基本方向方面突然之间趋同这一历史现象而言,当是在二十世纪末开始的。后一种变化对当下的世界以及对未来的人类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但是它尚未在政治哲学里面反映出来。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在于,政治哲学实际上在十九世纪末开始衰落。尽管如此,在这一个时期仍然出现了一些对当代社会产生不小影响的思想家和学派,他们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多数是在批判现代社会时提出来的,比如,西方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而自由主义传统的思想家通过批判专制主义和计划经济而深化对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解,发挥那些体现了重大的现实意义的观点。这些批判、观点都是颇有价值的,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导向政治哲学的复兴,但并没有达到这一步。

1971年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标志政治哲学在当代的复兴。第一,罗尔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提出新的价值主张和规范,第二,建立了自己的方法以论证自己的主张,第三,从外在的方面来说,罗尔斯的理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诺齐克针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重新论证了自由至上主义(个人权利至上主义),提出最弱意义上的国家的主张,而像泰勒、桑德尔等人以黑格尔哲学为背景主张和重新论证共同体(社群)相对于原子主义式的个人的重要意义。在欧洲,哈贝马斯的理论也因与罗尔斯的直接论战而突现出他的折衷主义的特点。政治哲学的这次复兴运动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景尚不明朗,但是这场复兴所引出的争论似乎没有上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争论的那种尖锐和针锋相对的气氛。它所表明的究竟是问题太过困难而无法解决,还是问题无需解决,尚需要我们的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1]张翠:浅论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与内涵嬗变[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1期;

[2]李淑梅: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理性建构方式及其启示[J],求是学刊,2006年03期;

篇2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哲学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作为党员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科学发展的能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一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哲学结合起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要在学习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重在发展,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的任务更加繁重,掌握新知识、提高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

篇3

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探索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社会发展问题,有助于对园区社会发展中的发展与代价、所得与所失作出客观评价,进而从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寻求解决园区社会发展问题的良策,推动园区社会协调发展、良性运行。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探究我国园区发展的内涵,对推进园区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其中蕴含着对以往发展与代价的深刻反思,同时深刻体现着对坚持人本化、协同性、科学发展的价值追求。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园区社会发展,观念要先行、发展要协同,剔除非科学的单纯经济增长的昔日光环,打破来自观念上、体制上、行动上的各种障碍,在以人为本原则下,按照科学发展方式实现园区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园区发展内涵

的认识来源人们对园区社会发展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园区社会发展内涵的研究而逐步深入的。但是,人们对园区发展内涵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并非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而是通过对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与不同社会需求层次的研究、分析才达到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价值哲学角度哲学把社会界定为“善”的集合体,认为社会发展意味着一种道德的上升运动,即由过去的“恶”向未来的“善”的实践过度。哲学视角坚持以社会元发展理论(即社会发展观)研究为社会发展研究的理论支撑以及基本出发点。其中,价值哲学强调价值与手段的统一,把社会发展归结为人类为其社会追求并付诸于实践的、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创造性活动,把发展视为一种趋“善”的过程,认为发展并不简单地等于进步,二者之间的差异还涉及到一个“代价”:它是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人类为社会进步所做出的牺牲、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后果。12代价与社会发展相伴相生、亦步亦趋,就社会总体发展而言,代价的付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代价是永远不可避免的,问题的核心是在发展与代价的博弈中,如何用“有为”的代价取代“无为”的代价。回归我国园区建设,如果发展目标符合规律,采取的手段合理,运用的防范措施具有超前性,那么,社会发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付出的代价;如果园区社会发展超越了合理代价的“度”,就会制约经济发展,付出过分代价。价值指向趋善过程必然要面向人本,所以只有把人的发展和价值提升作为园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尺度,才能对其发展起到积极科学的推动作用。2.经济学角度经济学认为,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与动力。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经济学主要探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采取哪种社会发展模式更为合理,而这又取决于基本国情,特别是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情况。物质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落脚点,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物质的选择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14在此基础上,坚持以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为基础衡量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看生产力是否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是否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生活水平是否得到真实的提高。此外,经济学视角的社会发展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其重点是要解决人口、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而社会发展理论的重点则是解决社会本身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理念、规律以及发展质量等问题。以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式建构起来的园区社会,从经济学视角来探讨其社会发展,涉及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社会、社会与发展、发展与环境等关系,只有社会发展目标与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本质相一致,只有坚持园区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全面围绕提高园区生产力水平、提高园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提高园区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核心目标,才能实现园区的科技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社会学角度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涵盖于社会学研究视野之内。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即注重研究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几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社会是社会关系的集合,对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研究始终是社会学坚持的价值理论取向。社会学从人本角度出发,将社会发展看作是从物质到精神的社会关系由个人向社会整体的自由延伸,即由个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带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社会存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与最终的价值落脚点,认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最高级的社会发展形式。这种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价值取向,一方面把社会发展的真实意义复归于人,认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强调以关注人的终极目标的人文取向为一个健康、现代的社会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从人与社会发展的同一出发点探讨社会发展才具有真实意义。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的价值同时又内涵了其终极目标在于从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多种状态下解放出来,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应当是按照人的需要、人的本性而进行,经济与科技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15在此意义上,园区社会发展应始终把“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不断提高园区教育水平,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为“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提供宽松、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

二、园区科学发展的内涵

社会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园区科学发展问题,特指以园区社会为载体的,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不仅为园区建设指出明确的方向,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延伸。首先,经济发展是园区建设的要义所在。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园区,应时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带动能力与辐射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物质保障。其次,人的发展是园区建设的核心目标。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园区科学发展应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时刻做到把“人”的发展作为园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赚钱”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实现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科学发展。再次,把系统性建设作为园区科学建设的基本要求。一要着眼于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系统“四位一体”的全面思考,实现园区经济建设、政治民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二要着眼于社会各系统间以及各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三要摒弃以“人对物的直接追求与无限占有”为特征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和以资源生态被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牢固确立“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最后,把统筹兼顾作为园区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园区所具备的社会实体特质,决定了其内部存在着不同阶层与群体,只有通过统筹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兼顾物质资本扩张与社会分配,才能实现各结构层次间的相互和谐。因此,园区的科学发展不仅映射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旨,同时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园区科学发展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内含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辩证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等社会哲学特性。我国园区的科学发展是对以往先进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变革与发展,是应对园区发展问题与新时期园区发展新要求的认知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园区建设中的深化与运用。因此,园区科学发展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以高新产业化为主导的园区经济建设。以产业化为主导的园区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一种现代性制度创新。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园区经济建设,一方面,强调以获取由地理空间上的产业聚集带来持久长远的经济外部效益;另一方面,强调以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长期互惠互利关系为纽带,通过园区企业的交流开放、协作共赢,形成独具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同时,注重利用优越的社会政策,构建规划合理、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发展环境,有效整合园区社会的经济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二是强调以民主法治化为基础的园区政治建设。以民主法治化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建设,既是园区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园区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又是园区科学发展的要旨所在。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园区现代化民主精神、营造园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氛围、建立园区和谐的政治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要确立园区的法制地位,使发展园区民主政治、保障园区公民权利、推进园区社会事业、健全园区社会保障、规范园区社会组织、加强园区社会管理等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道路。三是强调以创新精神为背景的园区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园区社会文化建设,既蕴含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又具有园区社会独特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文化特质。创新文化是在高科技产业化的物质生产和科技创新中形成的园区文化特质的核心要素。园区通过发挥文化的整合、导向与塑造功能,从园区独特的创新文化背景出发,不断发展先进文化及其所形成的园区社会主导价值理念,实现以创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园区文化特质在个体认知、情感、行为不同层次上的内化,激发园区社会的创造活力。四是强调以公民福祉提升为宗旨的园区社会建设。园区社会建设不仅是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切入点,而且与公民福祉紧密联系。公民福祉提升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实现基本消费平等化为要义,保障就业、提高个人收入和不断完善园区社会保障体系;应以保障人人享有发展的成果为根本,科学地进行园区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应以园区社会体制改革为前导,以扩大公共服务为指向,以完善公共管理为手段,以人的价值提升为目的。五是强调以社会进步为目标的园区和谐建设。加强园区和谐与社会进步,是园区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园区社会和谐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不仅体现在以社会生产力和人的发展为基础,还体现在以和谐发展的方式整合园区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和各种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园区社会进步的全部意义在于努力使园区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可能变为现实。而促进园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自身及其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

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本会计人本主义以人为本

步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纷繁复杂的竞争背后,竞争的实质开始从自然资源竞争、资本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竞争。相应的,人力资本开始超越物质资本、货币资本而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部分。把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展开会计问题的讨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以人为本,将人本思想贯穿于企业会计活动的始终,强调会计工作对“人”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过程及其结果核算的人本会计,日益引人注目,地位越来越重要。新时期,从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各行各业逐步得到贯彻,人本会计学研究开始了更快的发展。

一、概念的界定

基于人本会计学的潜在适用性和对会计学发展具有的革命性预期,进入21世纪后人本会计研究的发展开始活跃起来。人们对人本会计的试探性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于玉林教授,徐国君教授和王海兵观点。于玉林教授(1999)认为,人本会计学是指会计人员与进行会计事业相关的思维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以及培养会计人才规律的知识体系。他着重把人本会计学研究限定在研究会计人员自身发展和其思维行为的研究上,凸出了对被传统学术研究忽视的会计人员自身的研究。徐国君教授(2004)将人本会计定义为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会计。在国内对人本会计研究概念的界定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放大概念的限定,以求不引起争议,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策略。但如此大的概念对人本会计的研究发展很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王海兵(2005)把人本会计定义为会计工作对“人”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的核算。这种观点在徐国君教授的研究基础上具体化了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人本会计研究内涵。

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竞争,最终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会计人才的竞争尤为突出,会计行为的规范,会计行为机制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对于企业实现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企业人力资源一样,客户资源也已成为企业的一项宝贵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已成为许多企业的首要价值取向,对利润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上。基于此,我认为,人本会计学是以组织内的会计人员及其内部的其他人力资源和外部的客户资源为研究对象,对以其思维、行为和价值体现及其核算规律为具体研究元素的计算、记录、分析、报告和监督的活动,并为有关方面提供对“人”这一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过程和方法,以实现社会、组织和个人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这样对人本会计学概念进行分解如图1所示:

界定完概念,我们从哲学思想的角度对人本会计进行研究。人本会计有其自身发展的哲学基础,而从这种基础升华起来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直接对人本会计学的研究起直接指导作用。通过对人本会计概念的的界定和哲学基础及指导思想的建立,初步形成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研究框架。

二、人本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一定的哲学基础。人本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为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范畴,具有哲学、心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的含义,其中哲学上的含义是最基本的认识(徐国君,《会计之友》,2004)。

“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也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制度。人本主义是一股普遍持久的社会思潮,始于十四五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近代的人本主义,首先确立“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其次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再次突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把人看作是自然界进化的目的和自然界中最高贵的东西,按人类价值观来考察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物存在的尺度”表达了最早的人类中心思想,这种对理性力量的强调显示了人对自身价值、自身力量的自信。

人本会计应当充分吸收“人本主义”的主体思想。把人作为会计的首要要素,将人这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将人力资产价值置于资产的重要地位,将劳动者的价值作为劳动者的权益引入会计等式。开发人力资源付出的成本转为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也作为劳动者所有者权益的构成。这样做,不仅能保全人力资本,而且能进一步完善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公司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权利的维护,将使内存于人体内的脑力和体力的价值通过人的劳动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人力内存于具体的个人身体,这个人自然对其拥有所有权。人本主义对人的价值和理性力量的强调,可以认为公司对自身员工资源的控制是可以通过薪酬激励、契约和信用关系等达到的。人本会计的核算就会相对的稳定,人本会计的发展就有了基础。

人力资源是物质财富创造、利用的主体,离开人的劳动,物质财富就不能创造,即使是机器运行,也离不开人的设计和操作。人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以劳动者权益的形式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合理的。会计的目的服从于企业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增长不过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才是目的,物只是手段。如果财富的增长给人带来的是痛苦,我们就应该改变这种增长方式,同时企业作为市场经济里面的基本单元,要致力于实现人的价值,满足人追求快乐的需要,彻底改变那种劳动给予人的只是痛苦的现象。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本会计在21世纪的确立和大力发展是必要的。

三、哲学基础“人本主义”的升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大大超越了人本主义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基于人类发展的趋势和对发展阶段的精确定位,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种思想不仅仅是超越人本主义思想,而是对在它基础上的一种质得升华。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存在以下三个质的不同:

(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将人本主义对“人”的抽象理解扩大到具体的人,即全体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从人的实践出发去揭示、阐明人的本质,不仅看到“人自身”,还看到了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关系,看到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本主义只看到人的自然的抽象的“共同性”的地方。因此,“以人为本”从来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凝固的。因为,现实的“人”总是多样的,他们的利益总是多元化的。基于国家社会的“以人为本”发展观,既不是以君主或资产者等少数有特殊地位和利益的人为本,也不是由这样的人给人民群众以恩赐式的眷顾,而是由全体人民通过国家社会的发展方针来行使自己作为主体的权力与责任,同时也享有应得的权利。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的虚幻性,赋予了现实与时代的内涵。在我国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启蒙时期的人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基本理念,而是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为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指明基本的价值导向,即以人民大众的全面利益为本。重在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环境、文化、经济与政治全面发展的理念;不是仅仅着眼于一部分人眼前的迫切需要,而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作了巨大的改进,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系统发展观,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完全超越传统人本主义的片面性和虚幻性。

(三)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坚持了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把人视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和手段。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人文境界是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整个发展理念和发展框架将过去注重“物”的发展逐渐走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经济、政治、文化、卫生、教育、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

总之,科学发展观在对“人”认识的层次、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不仅丰富完善了人本主义的内涵,而且修订了人本主义理论的缺失。

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学研究框架

人本会计学的内容具有交叉性。它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的内容。这种交叉性带来了理论的前沿,但容易产生研究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因此,需要统领全局的科学指导思想。人本会计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把人本主义的思想进行了升华,科学发展观具备了作为人本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就人本会计研究来说,应该把企业的会计人员及其内部的其他人力资源和外部的客户资源纳入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促进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和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将客户资源进行核算管理,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企业发展的中心,最终实现自身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的研究,从哲学思想角度得到人本会计学研究的框架图(图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学研究从人本会计研究的三个研究对象出发,运用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最终实现社会、企业和个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得诠释这个研究框架,笔者具体的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对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事业中的思维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及培养会计人才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在任何有经济活动的单位里,都需要有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与核算的会计人才,而会计行为的规范,会计行为机制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运行和效果。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会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研究,把会计人员的个人全面发展与企业的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用会计的方法和语言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会计人才作为人本会计研究的重要方面,分析现有会计人员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情况,揭示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人本会计学研究会计人才培养的得一条红线。培养大量优秀诚信的会计人才、协调规范会计行为、树立科学的个人发展理念和遵纪守法的思维将是人本会计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之一。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对企业除会计人员之外的人力资源的研究。人力和资金是生产的两大重要资源,现代企业投资方式中,两者都具有产权性质。因此,在现代企业会计核算中,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对企业的经济成长和企业价值增加的贡献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最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适应性、协调性等其他物质资产所不具有的特征的资产。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富足的大国,在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上,应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人本会计研究应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具有人本意识的全面会计核算。通过会计核算编辑企业人力资源表,使其和企业三大财务报表一样成为展现企业实力和经营好坏的报告。另外,从个人、企业和国家三方发展的角度确定人力资源的资本化、评估增值、价值核算、退出企业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主动性、积极性为主轴,充分体现一切依靠员工,一切服务于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的思想。最终通过人本会计研究,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服务于人才发展和企业价值增值,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目的。(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对企业客户资源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满足顾客需求已成为许多企业的首要价值取向,对利润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上。与企业人力资源一样,客户资源也已成为企业的一项宝贵资源。因此,企业必须像管理其他资源一样对顾客进行静态和动态管理,做到像了解公司商品一样了解顾客,像了解库存变化一样了解顾客的变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本会计在研究客户资源时,不仅要以满足顾客对产品本身的需要,而且要努力追求零顾客成本即降低顾客在交易中的金钱、时间、精力和其他方面的损耗。通过人本会计对客户资源的研究,产生的客户资源会计报表将更好的方便企业决策和公众对企业的了解,最终促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可以预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人本会计将在具体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范围里取得丰硕研究成果。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会计学面临着许多新任务。传统会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开始显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目前会计学领域酝酿着一场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飞跃.这次飞跃很可能产生会计学意义深远的第五次革命((张文贤、邵强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然而,这种变化需要会计理论的全新突破。理论的突破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系统科学的人本会计学研究框架的建立,将举步维艰。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历史和现实国情的需要,将有力促进人本会计学的研究。对人力资源极为丰富的我国来说,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这种研究将更好的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以更迅速的走在世界前列。不远的将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研究体系将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体系融会贯通,交相辉映。

参考文献:

[1]崔凡:《论费耶阿本德的人本主义科学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1期。

[2]陈树林:《人本主义问题研究的困境》,《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3]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4]林耘:《批判与超越——从民本论和人本主义到以人为本》,《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5]于玉林:《试探21世纪“人本会计学”的发展》,《现代财经》1999年第1期。

[6]张文贤、邵强进:《会计学革命——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飞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篇5

一、概念的界定

基于人本会计学的潜在适用性和对会计学发展具有的革命性预期,进入21世纪后人本会计研究的发展开始活跃起来。人们对人本会计的试探性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于玉林教授,徐国君教授和王海兵观点。于玉林教授(1999)认为,人本会计学是指会计人员与进行会计事业相关的思维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以及培养会计人才规律的知识体系。他着重把人本会计学研究限定在研究会计人员自身发展和其思维行为的研究上,凸出了对被传统学术研究忽视的会计人员自身的研究。徐国君教授(2004)将人本会计定义为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会计。在国内对人本会计研究概念的界定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放大概念的限定,以求不引起争议,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策略。但如此大的概念对人本会计的研究发展很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王海兵(2005)把人本会计定义为会计工作对“人”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的核算。这种观点在徐国君教授的研究基础上具体化了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人本会计研究内涵。

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竞争,最终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会计人才的竞争尤为突出,会计行为的规范,会计行为机制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对于企业实现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企业人力资源一样,客户资源也已成为企业的一项宝贵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已成为许多企业的首要价值取向,对利润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上。基于此,我认为,人本会计学是以组织内的会计人员及其内部的其他人力资源和外部的客户资源为研究对象,对以其思维、行为和价值体现及其核算规律为具体研究元素的计算、记录、分析、报告和监督的活动,并为有关方面提供对“人”这一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过程和方法,以实现社会、组织和个人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这样对人本会计学概念进行分解如图1所示:

界定完概念,我们从哲学思想的角度对人本会计进行研究。人本会计有其自身发展的哲学基础,而从这种基础升华起来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直接对人本会计学的研究起直接指导作用。通过对人本会计概念的的界定和哲学基础及指导思想的建立,初步形成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研究框架。

二、人本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一定的哲学基础。人本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为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范畴,具有哲学、心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的含义,其中哲学上的含义是最基本的认识(徐国君,《会计之友》,2004)。

“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也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制度。人本主义是一股普遍持久的社会思潮,始于十四五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近代的人本主义,首先确立“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其次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再次突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把人看作是自然界进化的目的和自然界中最高贵的东西,按人类价值观来考察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物存在的尺度”表达了最早的人类中心思想,这种对理性力量的强调显示了人对自身价值、自身力量的自信。

人本会计应当充分吸收“人本主义”的主体思想。把人作为会计的首要要素,将人这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将人力资产价值置于资产的重要地位,将劳动者的价值作为劳动者的权益引入会计等式。开发人力资源付出的成本转为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也作为劳动者所有者权益的构成。这样做,不仅能保全人力资本,而且能进一步完善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公司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权利的维护,将使内存于人体内的脑力和体力的价值通过人的劳动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人力内存于具体的个人身体,这个人自然对其拥有所有权。人本主义对人的价值和理性力量的强调,可以认为公司对自身员工资源的控制是可以通过薪酬激励、契约和信用关系等达到的。人本会计的核算就会相对的稳定,人本会计的发展就有了基础。

人力资源是物质财富创造、利用的主体,离开人的劳动,物质财富就不能创造,即使是机器运行,也离不开人的设计和操作。人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以劳动者权益的形式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合理的。会计的目的服从于企业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增长不过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才是目的,物只是手段。如果财富的增长给人带来的是痛苦,我们就应该改变这种增长方式,同时企业作为市场经济里面的基本单元,要致力于实现人的价值,满足人追求快乐的需要,彻底改变那种劳动给予人的只是痛苦的现象。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本会计在21世纪的确立和大力发展是必要的。

三、哲学基础“人本主义”的升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大大超越了人本主义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基于人类发展的趋势和对发展阶段的精确定位,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种思想不仅仅是超越人本主义思想,而是对在它基础上的一种质得升华。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存在以下三个质的不同:

(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将人本主义对“人”的抽象理解扩大到具体的人,即全体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从人的实践出发去揭示、阐明人的本质,不仅看到“人自身”,还看到了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关系,看到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本主义只看到人的自然的抽象的“共同性”的地方。因此,“以人为本”从来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凝固的。因为,现实的“人”总是多样的,他们的利益总是多元化的。基于国家社会的“以人为本”发展观,既不是以君主或资产者等少数有特殊地位和利益的人为本,也不是由这样的人给人民群众以恩赐式的眷顾,而是由全体人民通过国家社会的发展方针来行使自己作为主体的权力与责任,同时也享有应得的权利。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的虚幻性,赋予了现实与时代的内涵。在我国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启蒙时期的人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基本理念,而是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为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指明基本的价值导向,即以人民大众的全面利益为本。重在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环境、文化、经济与政治全面发展的理念;不是仅仅着眼于一部分人眼前的迫切需要,而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作了巨大的改进,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系统发展观,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完全超越传统人本主义的片面性和虚幻性。

(三)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坚持了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把人视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和手段。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人文境界是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整个发展理念和发展框架将过去注重“物”的发展逐渐走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经济、政治、文化、卫生、教育、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

总之,科学发展观在对“人”认识的层次、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不仅丰富完善了人本主义的内涵,而且修订了人本主义理论的缺失。

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学研究框架

人本会计学的内容具有交叉性。它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的内容。这种交叉性带来了理论的前沿,但容易产生研究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因此,需要统领全局的科学指导思想。人本会计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把人本主义的思想进行了升华,科学发展观具备了作为人本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就人本会计研究来说,应该把企业的会计人员及其内部的其他人力资源和外部的客户资源纳入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促进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和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将客户资源进行核算管理,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企业发展的中心,最终实现自身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的研究,从哲学思想角度得到人本会计学研究的框架图(图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学研究从人本会计研究的三个研究对象出发,运用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最终实现社会、企业和个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得诠释这个研究框架,笔者具体的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对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事业中的思维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及培养会计人才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在任何有经济活动的单位里,都需要有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与核算的会计人才,而会计行为的规范,会计行为机制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运行和效果。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会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研究,把会计人员的个人全面发展与企业的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用会计的方法和语言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会计人才作为人本会计研究的重要方面,分析现有会计人员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情况,揭示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人本会计学研究会计人才培养的得一条红线。培养大量优秀诚信的会计人才、协调规范会计行为、树立科学的个人发展理念和遵纪守法的思维将是人本会计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之一。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对企业除会计人员之外的人力资源的研究。人力和资金是生产的两大重要资源,现代企业投资方式中,两者都具有产权性质。因此,在现代企业会计核算中,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对企业的经济成长和企业价值增加的贡献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最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适应性、协调性等其他物质资产所不具有的特征的资产。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富足的大国,在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上,应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人本会计研究应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具有人本意识的全面会计核算。通过会计核算编辑企业人力资源表,使其和企业三大财务报表一样成为展现企业实力和经营好坏的报告。另外,从个人、企业和国家三方发展的角度确定人力资源的资本化、评估增值、价值核算、退出企业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主动性、积极性为主轴,充分体现一切依靠员工,一切服务于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的思想。最终通过人本会计研究,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服务于人才发展和企业价值增值,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篇6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也只能通过发展本身来最终加以解决。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我们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否则就失去了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使我对今后如何研究工作、如何开展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同时也在此次学习中发现了我个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有扎实开展好工作的意愿,但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方法和手段弱化,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二、工作重点不突出。主要原因是在工作过程中,没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导致不分轻重、缓急、主次,精力投入不少,但是产出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学习程度不够。一是对知识认真深入的研究不够,走马观花,只是获得了一些比较肤浅的感性认识。二是知识面窄。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员要学点哲学、历史、经济,要研究党的重要理论文献,但是很多闲暇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没有用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我个人认为在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当然肯定还有其他问题。期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一加以解决。

借助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打算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事情,并坚持下去,培养形成良好的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

一、加强学习。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真正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为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学习途径上,要向书本学、向班子成员学、向广大领导干部学、向群众学,积累方方面面的经验。在学习范围上,要深入研究财经法规、深入研究会计核算办法,要学习点哲学、经济学、历史。要把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结合起来,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在学习方法上,要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做好学习笔记。

二、深入研究工作。无论是不是自己对口的工作,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增强对方方面面工作的认识程度,强化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要发挥创新精神,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载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研究工作的过程中要擅于抽丝剥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一个一直擅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人,进步也应该是迅速的。:

篇7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应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将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在线条的基础上,建立知识面,最后构建知识体系。广东高考《经济生活》一共有82个考点,分布在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政治生活》一共有51个考点,分布在行为主体国家、公民、政府、人大、党、政协、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中。《哲学生活》一共有77个考点,分布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一般理论知识中。《文化生活》一共有42个知识点,分布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与文化、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下面以《经济生活》为例构建知识体系:(见下图)

2、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知识点讲解不可能像一轮复习一样,面面俱到。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综观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经济生活》主要涉及价格、消费、财政、收入分配公平、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等考点。《政治生活》关于公民、政府、人大、党等行为主体的考查。《文化生活》涉及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等知识。《哲学生活》覆盖了哲学的四大部分,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近三年广东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哲学生活》第二、第三单元。(见下表)

3、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

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的主观题均有两道大题,每道题目涉及两个必修模块知识。2010年高考和2011年高考中,第一道大题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第二道大题考查《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知识。并且是经济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2012年高考实行《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组合,《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组合。经济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分析。可见模块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非常重要。

在二轮复习时要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经济生活》中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济生活》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政治生活》中完善四大政治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生活》中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哲学生活》中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党以人为本,在《哲学生活》中就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应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

4、注重答题规范、提高答题技能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高校安全队伍素质

中图分类号:G471.7文献标识码:A

Enhance the Quality of Defense in College Under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ZHANG Tiem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defense in college must develop with the times.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principles, take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guidance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as support theory and strategy guid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the domain to defend the quality, and explores the long-term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defense in college.

Key words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llege security; quality

1 高校保卫队伍素质的内涵

1.1 素质的含义及分类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素质是人们在先天遗传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起来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素质可以分为三类八种: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2 保卫队伍素质的构成

根据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性质,保卫工作队伍的素质可以归结为三类: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素质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力、自我控制力、沟通和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研究表明,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是构成保卫队伍素质的要件。

2 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保卫队伍素质提升的要求

2.1 科学发展观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与利用人才资源,把发现、造就、合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因此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本化理念,明确人本化的要求,并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贯彻实施。协调发展是指管理工作要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等相协调,促进队伍的结构优化,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创造机会和空间,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设备和人员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实现资源的整体升值;就管理工作个体而言,部门为个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进修提高,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2.2 高校保卫工作自身发展需要提出的要求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政治性、法律性、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对保卫人员的素质有严格的要求。由于历史及人为的原因,保卫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工作环境和对象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和矛盾。尤其是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文化层次不断提高,特别要求保卫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从事专业工作需要的系统的专业知识素质,包括良好的观察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才能保障和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2.3 “以人为本”对高校保卫队伍素质的要求

教育部曾文件提出要求,从事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高,适应学校发展的整体态势,满足工作对象的基本愿景,维护学校安全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保卫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高校学生特点,尊重工作对象,转变工作方式,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将工作重心由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灌输和行为约束,转变为换位思考的具体生动的防范教育和行为指导。了解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教育。

有效实现所有师生的共同协调发展,学校要在解决硬件设施问题的基础上,为师生提供发展性辅导,即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更多全面发展机会。安全保卫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针对师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一方面,对普通师生要积极维护其合法权益,引导其放平心态、安心生活、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对于问题师生,不仅要让其认识到错误,还要尽力为其设计出路,不把问题人员随意推向社会。

保卫人员不仅要有发现和解决职责范围为内事情的能力,还要有用以影响和感染他人的素质。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处世方式,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和感染人;在工作中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用人格魅力影响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经常深入师生,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以保证学校教学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提升高校保卫队伍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高校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地,学生活动规律性不强,而且立场不坚定,受外界干扰因素大,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扎实的政治理论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政治理论包括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行动,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客观事物,辨别是非真伪;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教育规律办事等等。

3.2 强化业务水平

高校是培养各类社会有用人才的摇篮,要和学生有效沟通,要求安全保卫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不仅要熟悉而且要精通,不仅做执法和管理工作,而且还要为师生提供学习、就业、维权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同时,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是一门专业,有它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科学体系,需要安全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研究和掌握。

3.3 提高综合能力

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增多,懂得知识也越来越广。安全保卫工作者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具有权威性和人格魅力,增强工作效果,就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并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如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心理学等等。良好的知识积淀才能与师生有效沟通,才能教育人、影响人。

学校工作需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安全保卫工作涉及生命和自由,更需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始终正确遵循安全工作规律与个体成长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保卫队伍建设,提升保卫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实现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提升[J].人才资源开发,2010(6).

[2]申小蓉,张泽宝.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近年来,很多省份和地区有一些专科学校晋升为本科院校,很多在校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和思想方面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点。很多学生对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任意践踏,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打击、挫折,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或以伤害别人作为解决的方式。所以,“三生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1、生命教育

在高校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质是要帮助大学生们认识、尊重、并珍爱生命,高校通过对大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使他们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对高校的大学生们开展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们在思想上更加开放,独立,逐渐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念,当面对西方国家一些不健康或颓废的思想时,一些大学生们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也容易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我们周围一幕幕悲剧上演的时候,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正是这些悲剧,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所以,高校必须加强此方面的教育。

2、生存教育

在高校生存教育中,主要是强调如何帮助大学生们学习生存知识和技能,强化他们的生存意识,通过生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帮助大学生们设立适合个人的生存追求目标,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按照“适者生存”的原则,大学生要想真正地融入社会,那就必须得掌握在社会生存的各种能力,包括各种生存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对大学生很好的融入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当前社会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啃老的现象,这是高校在这方面教育缺失的后果之一,高校必须对大学生们进行必要的生存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自食其力。

3、生活教育

在高校中开展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们获得日常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实现幸福生活的教育。以人为本是当今大学的教育哲学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时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二、开展“三生教育”在新升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三生教育”的开展体系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的存在证明了我国以前过于偏重经济、相对忽视人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是应该尽快解决的,在摆脱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国同时借鉴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教训,最终提出了的新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可以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从“三生教育”的角度看,教育目标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按照人的特性和人的内心需要去实施,将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和谐及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学生当前发展的需要,又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景。

2、“三生教育”的开展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为了切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就要自觉判断和反思传统文化模式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对新的文化模式进行正确的认识,努力构建新方法、新思维、新理念,在头脑中形成发展理性的思维。自从高等教育普及以来,通过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我们又构建了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勤工助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拓展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为了加快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显缺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教育内容,另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们对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及内容尚不明确。因此,我们要做好“三生教育”,将教育工作逐渐从生命关照扩展到对生存和生活的全面关怀,使学生在困境中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确定人生目标。争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和谐统一的新型教育理念。

篇10

自从启蒙运动以后,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涌流,“进步”已经成了人们心中不言而喻的观念:科技进步表明了理性的进步,理性进步和科技进步带来了经济增长,这一事实再加上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经济的发展到生物的进化——不断强化着人们的“进步”观念。这使人们相信一切都会进步的,一切都在进步着,一切都是进步的!这使得人们根本不再去认真思考“进步”的含义,似乎只要社会存在着,它就必然是进步的。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孔多塞甚至认为,历史的进步就表现为人类理性的发展,理性的进步可以统领一切进步;只要人类理性进步了,包括人类道德在内的社会的一切就自然而然地进步了。近几个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又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关于进步的信念,似乎科技的进步就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不仅被等同于科技的发展,而且被等同于经济的增长。于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就形成了一个公式——社会进步=理性进步=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人们还常常把社会进步与现代化相等同,似乎实现了现代化社会就当然进步了。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国家都致力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几乎都把全部精力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成了所有国家的共同追求;GDP的增长速度成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在当今世界,政治、文化、教育都在竭力为科技发展服务,因为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或者说只有科技才能推动社会的繁荣。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成了社会的强势话语之后,其他的一切都退居到次要地位了,当然也包括哲学和社会科学。在个人追求权力、地位、名誉、金钱、享乐、幸福,社会追求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市场繁荣的现实当中,哲学不是被当作无用的东西而遭到拒斥吗?作为社会的高雅文化形式的文学艺术不也沦为经济和科技的婢女而去迎合社会上的一些庸俗需求吗?教育不同样已经是去了它自身应有的传承知识、创造知识、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功能而凸现出一种工具特性吗?一些大众媒体和互联网不是天天奉献给大众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和时尚的娱乐节目来挑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满足着人们的感官刺激吗?天天忙于赚钱、忙于追求名誉地位、忙于享受生活享受幸福的人们哪里有时间、有兴趣去追问诸如到底什么是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人类是否需要有精神家园、人类拼命去发展科技到底是为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等等问题?

人类的生存固然离不开丰裕的物质生活,社会的发展固然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但人类生存绝对不是仅仅需要物质享受,社会发展也绝对不仅仅表现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生活或曰精神文明。我们不总是以万物之灵长自居吗?这灵长就灵在人类有精神文化生活而自然万物没有。如果我们仅仅看重物质生活,仅仅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那人类与野兽何异?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物质文明建设,舍此,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便失去了经济基础,任何其他社会活动也无法进行;一个社会同样也不可能没有精神文化建设,舍此,科技发展、社会发展便失去了目标。

其实,进步的社会必须有进步的道德水平与之相适应。普遍道德沦丧的社会肯定不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所以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更应该把道德标准包含在内,而不是用单纯的经济标准、科技标准或其他什么标准来衡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单纯的物质富有同样不是社会主义,普遍地道德沦丧更不是社会主义!一个社会是进步的或者落后的,不是以社会制度和物质财富的多寡来判断地,也不是以科技发达不发达来判断的,不一定经济落后的社会就一定是一个落后的社会——我们能说古希腊是一个落后的社会吗?能说中国的盛唐时代史一个落后的社会吗?判断社会进步应该有一个综合指标,它至少应该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道德、教育、公民的精神状况等方面,很难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来断定。否则,即使人人有汽车、家家有别墅,天天都可以吃“满汉全席”,但却失去了精神家园,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之间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用歇斯底里和狂歌曼舞来掩盖精神的空虚,用浅薄的感官刺激来掩盖精神世界的荒芜;开着轿车去、乘着飞机去贩毒。这样的社会能说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我们所追求的社会能说就是这样一种社会?

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等待理论上的争辩有了结果后再去行动,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在一定时期有其合理性。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面对着未来漫长的历史发展,我们总不能永远凭着摸石头去寻路吧?当我们行走在小河或浅滩时,大概还可以摸着石头走。但如果社会的航船行进在无边的大海中,根本不存在摸石头的可能时,难道我们就原地打转或者任由海浪把这艘航船随便冲向任意的方向?由此可见,社会发展需要导向,科技发展需要导向,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导向。没有这种导向,我们就不知道促进经济和科技发展到底是为什么以及怎样来促进它们的发展,就不知道社会的航船究竟要驶向哪个港湾。这种导向就是一种与几个世纪以来盛行的发展观根本不同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这种新发展观由谁来提供呢?当然是由哲学社会科学来提供的!一个时期以来,为了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有人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也是一种生产力。其实,何必要把哲学社会科学与生产力连在一起?哲学社会科学又何止只是一种生产力呢?我们不说哲学社会科学创造着社会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是一个社会绝对不可缺少的,也不说它也确确实实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则在于不断关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为这艘航船的前行指明着方向,它是社会前行的指南针,是社会进步的航标灯!虽然它所起的作用与科技的作用全然不同,但这种作用却是无可比拟的,是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应然存在”和“实然存在”之间永远都会有一定的张力,但这种张力永远都不能成为放弃对“应然状态”追求的理由!换言之,人类永远不能放弃对应然的追求,哪怕它永远都只是一种“应然” !而哲学社会科学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应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