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黑天鹅图书荣誉出品的《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现实篇)的渠道信息遭到泄露,各家渠道抢先预售,打乱了黑天鹅图书原先的出版计划。为了防止盗版图书充斥市场,黑天鹅图书将该书的预售时间提至2014年6月13日,并计划在两周时间内由近及远在全国上架。
在前所未有的巨变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需要知道未来的趋势,顺势而行,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富在滚滚洪流中瞬间消失―人们终将理解这句话的真实意义。
我们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2013―2015年,中国房地产将在辉煌的光环中黯然谢幕。在这个阶段它将完成铸顶的辉煌瞬间,并为惨烈的下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之于世界,就如同鄂尔多斯之于中国的情形。
2013―2016年是最纠结的一段时期。一是过去的很多问题累积到了现在,而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二是解决的难度、阻力越来越大;三是时间越来越紧迫,而相关决策的缺失,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的执行力跟不上中央的要求,容易导致一些问题在纠结中继续搁置。
在所有令人纠结的问题中,房地产或许是最纠结的一个。
房子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坐在房子里面的人,其财富在不断上涨,甚至可以不劳而获;而房子外面的人无论如何努力,都离房子越来越远,生活的幸福感被沉重的房租剥夺……
在中国的房地产政策沿革中,有两个时间节点必须特别予以重视,一是1998年的房改,二是2003年的房改。这两次房改对中国的房价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1998年房改
1998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虽然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但经济增长处于低迷状态。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中国经济走出低谷,中国政府启动了住房市场化改革来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带动房地产发展,进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对于民众及房价走势而言,这次房改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确立了新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即“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这一设想兼具了效率和公平。
此次房改根据当时民众的收入标准做了以下划分:最低收入家庭约占10%―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约占80%―经济适用房;高收入家庭约占10%―商品房。
由于经济适用房为住房供应主体,房价涨幅很小。根据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报告,1998―2003年全国商品住房每平方米的价格只增加了343元,2003年的房价大约是普通家庭收入的4~5倍,比较符合家庭承受能力。
2003年房改
2003年,中国遭遇“非典”疫情冲击,前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长下滑到6.7%。于是,由建设部起草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出台,明确地把房地产业列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房价正是从“18号文”开始,步入了飞速上涨的轨道。
2003年之后,商品房取代经济适用房成为现有住房市场的主体。由于房价过高,无论效率还是公平都没有实现。
房价永远都是一个区域问题
人们在讨论房价的时候,总喜欢以一个整体的概念去讨论,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房价永远都是一个区域问题。
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力量是:资源吸引能力(决定房价不同区域的阶梯分布)和财富的创造能力。
我们判断中国房价的时候,必须从区域房价开始看,因为中国房价的区域差异是极其明显的,其未来走势也是如此。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源向上海集中,进而从上海向江苏、浙江扩散,“长三角”的房价也随着资源走:上海先涨,而后带动江苏、浙江的房价上涨。
从财富累积的角度来看,上海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给上海带来快速的财富积累,而后,上海的崛起带动起江苏、浙江的经济发展,江苏、浙江也快速实现财富的创造和累积,房价紧跟着上涨。
我们再来看看京津冀地区。这个区域的增长极在北京,而北京是一个政治中心而非像上海那样的经济中心。北京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上海,北京的财富创造能力和财富累积能力也远远比不上上海。因此,北京的房价无论是涨幅还是绝对价格在2003年以前都远低于上海。
但是,北京是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在中国的经济政策当中处于吸纳、汇集资源的位置―全国的优质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京,这种优势是其他地区不能相比的。但这也决定着北京无法像上海那样,通过制造业的扩散把创造财富的能力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因此,在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迅速崛起了,而在北京的周边却出现了一个贫困带。
中国之于世界,就如同鄂尔多斯之于中国
鄂尔多斯与温州是中国两个非常典型的代表!
前者是资源富集的城市,后者是资本富集的城市,而这两种资源富集之地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当这两类城市的房价出现下跌,其信号意义非常明显!
鄂尔多斯的房价为什么跌得那么惨?
因为鄂尔多斯是一个资源输出城市而非资源输入城市。鄂尔多斯既缺乏上海那样的依托实体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对资源的凝聚力,也缺乏北京那样的依托政治中心地位而产生的对资源的行政汇聚力,它是一个纯粹的资源输出城市―这里的资源依旧是广义资源的概念,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当然也包括资本。
依照这种代表性往下推导,那么,不久之后,与鄂尔多斯比较像的太原(资源型)等城市及其同区域内再低一级的城市,房价就会随即见顶,而与温州比较像的深圳(资本型)等地区的房价会陆续跟着出现明显的见顶回落征兆。
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
趋势一旦走出来,就犹如一匹狂奔的野马,人跟在它的后面,无论多么努力,都难以再追上它。只有走在前面,骑在马上,抓住缰绳,才能与之前行。
如果以前不关注未来的趋势演变,还能够在随波逐流中找到机会的话,那么,在正在到来的全球巨变中,这种盲目的做法将导致无可挽回的错误。
当下与未来的风险和机会在哪里?中国经济未来的大趋势将如何演变?面对未来的大趋势,投资者该如何做选择?企业家应该如何决策?
本书以权威的数据,对照经济学、金融学、地缘学等理论,通过与现实、历史的结合,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贯通,展望国内与国际大趋势演变的必然方向。所有的逻辑都基于现象的真实源头与权威数据所代表的真实信息推导出来,这或许会对趋势爱好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
太多的疑问,太多的问题,我们都将通过梳理逐一找出答案。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思维;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24-02
低碳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体系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暖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新概念。如今,低碳经济不仅是指政府的一种政策向导,更是人类越来越追寻和尊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推行,终究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低碳节能的大趋势对中国传统高能耗产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如何大幅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已成为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企业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同时,这一大趋势也催生了新兴的行业和商业模式以及革命性的新能源方式,为中国企业跻身世界领先企业行列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积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目前,正值国家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时期,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法律的支持,注重绿色低碳经济的立法、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政策氛围。企业在此背景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政府从观念更新上推进低碳经济,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合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切实贯彻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的思想。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当前这种社会氛围和政策引导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积极推行低碳经营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2.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是我们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之一。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当前宏观政策的引导,企业就应该有相应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目标,如创造多少绿色产品、实现怎样有效的长效机制以保证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建立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稳定的减排技术支持等。如房地产业界发现了推出“低碳建筑”的可能。王石说,按照中国房产市场的销量,如果开发商对商品房进行统一精装修,每年将可以减少1000万吨的建筑垃圾。万科在接下来的几年将以此为方向作出努力。而像锋尚集团,近年也提出了“输出节能产品开发的技术和管理”的定位。
3.从点滴做起,不断推行和宣传低碳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低碳经济对前期资本投入的较高要求,导致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集团等遭受危机打击最严重的一些银行同时也是低碳经济中最大的资金来源。壳牌石油公司也承认,风能和太阳能“在与新的组合项目争取投资机会的竞争中步履蹒跚”。因此,一些新能源虽然符合低碳要求,但成倍增长的运营费用直接导致走向市场时难以立足。但是,企业可以考虑先从小事做起,从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先避开前期大成本的投入,比如企业可大量使用节能灯泡、节能水管,环保材料做成的办公用具等。
二、充分发扬创新精神
1.积极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目前,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所使用的原料含碳量极高,企业应该积极进行探索、创新,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知名家具品牌都已经在家具制品的某些部位使用了纸做的蜂巢板。因为,这种蜂巢板产生的“替代”效益是惊人的,每1吨的蜂窝纸材料,可做成30~50立方米的蜂巢板,用以替代同样体积的实心木材。据统计,国内家具行业每年消耗木材有1亿立方米,如果蜂巢板能够替代其中的20%的木材用量,就可以节约木材2000万立方米,也就意味着12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而且,蜂巢板的特殊结构(类似蜂巢的六边形空心结构)与实心木材或板材相比,成本可以降低30%以上。
2.积极探索和研发相关新技术。思科公司就通过网真这样高清晰度的远程IP视频会议产品来减少航空旅行次数,仅此就已减少了1000多万立方米的碳排放量。而像丰田等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镍氢电池之后已经集中资源投入到下一代汽车动力锂电池的研究之中。未来,柴油电力混合动力轿车的研发上市亦将把交通领域的“低碳”目标再次提升。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3.注重低碳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支撑,但企业目前大多忽略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新能源领域人才现状为例: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当中受到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不超过50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全国仅有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另外,传统的创新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存在对某些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无法认定的尴尬现实。
4.建立和完善企业绿色会计体系。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绿色会计的研究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凤毛麟角。企业可尝试在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增加自然环境的内容,特别应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增加绿色资产、绿色费用、绿色效益的确认,并研究各种方法进行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以及通过有效的绿色信息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
王强陈秀文温洁邹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三、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低碳是一种时尚,同时更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是人类的自救。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威胁下,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又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相得益彰。一个企业要长盛不衰,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强,能够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诚信度高。
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1)法律责任。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2)经济责任。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和就业等。(3)伦理责任。如内部的追求零安全事故、零职业病,外部的参与公益事业等。然而随着环境保护(主要针对气候变暖)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节能减排、减耗完全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主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1.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因此,国内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经济大战中占得先机,同时也考虑到中国资源短缺这一现实,企业就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重视未来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2.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也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在“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之下,中国尽管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原则上,显示出大国风范。
3.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高甚至高达五成的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打入世界的关键。
4.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中国能否从经济大国跃升为经济强国,与能否很好地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息息相关。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人做起。
总之,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下,企业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顺应当前时展的潮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经济和社会整体出发,发展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工业、低碳交通等,引导低碳消费,努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金莹.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新探[J].财会研究,2010(23).
[2]赵铨.气候变暖、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J].江苏造纸,2010(9):2-8.
[3]黄家顺.刍议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J].江汉论坛,2010(12):49-52.
[4]马学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J].城市住宅,2008(5):24-25.
[5]姜建军.低碳经济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J].今日国土,2010(4).
篇3
一、支持和鼓励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发展提供法律的缘由
对于海峡两岸的贸易发展实际而言,从法律法规的层面颁布相应的刺激和鼓励政策十分必要:这不仅是为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本身的推动,同时还是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战略规划实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内在趋势。具体而言:
(一)更好地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全体民众的日常生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体制落后、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大陆地区来看,实体经济发展缓慢,传统行业整体发展前景不明朗。尤其是近年来房产经济发展泡沫的负面作用逐渐爆发出来,内陆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且出现较大规模的股价暴跌等不正常金融现象。从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由于台湾地区对自身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原因,其十分重视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导致过早将传统工业及制造业转移,但是由于后续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及时,导致了其在后续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洞期”的产生。因此,鼓励两岸贸易发展,不仅是为大陆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同时也是台湾地区发展经济,安全渡过经济发展空窗期的必然举措。
(二)更好地实现对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顺应
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去一体化的趋势,并且借助世界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成熟而逐渐扩展至世界各国。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自然无法置身于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大趋势之外。而台湾地区作为我国固有领土,是我国经济发展宏观大局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为了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之中,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腾飞,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必须从经济立法的层面上为我国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更好地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
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下,区域间经济发展与合作成为各个国家应对一体化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普遍选择和对策。从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东盟“10+3”、“10+1”成为当前主流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和组织。然而,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由于地缘政治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愈演愈烈,而台湾由于历史原因在国际舞台上十分受限,这对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而言十分不利,而这种原本就处于的劣势地位最终会冬至台湾地区在所在地域内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地位。因此,我国大陆颁布的鼓励政策,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更加是对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支持和鼓励,也是我国长久以来坚持的基本经济发展战略方向。
二、合同法中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鼓励原则的体现
所谓的鼓励原则是指在不违反宪法及基本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经济交易行为提供方便和自由。由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特殊化,这种鼓励原则所代表的方便和自由,往往正是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合同法为了确保海峡两岸经济的繁荣昌盛,增加贸易交易总量,特从以下三个方面提供了经济贸易的方便和自由。
(一)细化无效合同的相关规定
对于无效合同的认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多种行业和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行为从我国合同法对无效合同的认定来看,最初的无效合同是指那些“违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合同。这种定义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并且内涵模糊,容易出现多种可能性情况的延伸,造成经济贸易行为中合同签订工作的不通畅。但是颁布新的合同法之后,关于无效合同的认定更加细致,更加明晰,有效防止了其他模糊性情况的出现。合同法则在原先法律条纹的基础上,将无效合同的范围扩展到了签订形式、签订目的、签订主体人等弍层面。表面上看,对于无效合同的规定范围的扩展增加了无效合同产生的可能性和范围。但实际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为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合同签订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一旦无效合同的定义条款变得清晰明确,那么只要在上述规定的五种情况之外的情形下所签订的合同就是有效合同。因为经济传统、法律法规以及语言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中合同订立过程往往耗时较长且容易出现法律层面的模糊问题,而合同法的颁布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这种混乱现象的出现和产生。为两岸经济发展的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对于合同形式的规定更加自由和宽松
合同法为了充分促进和鼓励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在合同形式的规定方面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从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两岸业务往来正朝着更加复杂、更加多元、更加大量、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在比如资本原作、股份投资等经济活动中,常常商机转瞬即逝,并且对于贸易行为所耗时间有着更加细致和短暂的客观要求。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使得合同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放款了对合同形式的相关要求。一方面,合同法认为经济活动中各项因素变换激烈,因此在合同制定形式上可以视情况而定,不必仅仅局限于书面合同,其他形式的合同也可以在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使用。并且明确规定,只有在当事人约定签订书面合同以及我国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需要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下才必须签订书面合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这就为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合同签订的便利。另一方面,我国合同法还对合同的批量使用和标准化制定提供了使用和推广的空间。对于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而言,相同领域内的经济贸易活动往往在签订合同的内容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正是模式合同的产生和应用的基础。之前处于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严格管控的考量,模式合同的使用范围和签订条件都有较为明确和细致的限定。而合同法认为,规定模式的合同的应用与传统其他书面合同的使用并不冲突,这为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一些重复的经济贸易行为得以借助规定模式的合同的签订迅速完成,提高了两岸经济贸易行为的效率。
(三)对主体不合格合同的独特看待和处理
我国合同法对于签订合同两个不同主体有着更加明确的要求:“人超越权限签订的合同无效”。尤其是对于法律意义上的不合格主体所签订的合同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基本的立法精神认为,法律行为和法律问题应该尽可能全面地、真实地考量各个相关因素。因此,在海峡两岸经济贸易中,对签订合同的两个主体的考察应实事求是,这也是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中,如果某一个合同的签订主体存在不合格问题,那么具体该合同是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还需要相关执法部门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评估。这对于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发展而言,充分兼顾了两者之间的易变性因素,保证贸易合同的签订是有效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而合同法对于主体不合格合同效力的特殊规定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法律精神,同时也是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一种不违法法律基本原则的兼顾,是合同法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鼓励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
三、海峡两岸如何充分利用法律优势实现自身发展
一是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注重海峡两岸贸易发展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中的贸易行为常常集中在旅游、中药材进出口、茶叶进出口等固定的领域内。因此,分析两岸经济贸易发展情况,进行标准化合同制定,能够为两岸贸易发展的标准化和模式化提供基础和前提。二是遵循新合同的相关固定,在海峡两岸贸易发展往来的过程中,忠实合作伙伴的选择。对于合同订立的主体资格进行仔细审定是签订合同的必要准备工作。为保证经济行为的合法以及合法利益的保障,应尽量避免与不合格法律主体之间签订合同,这样的合同虽然不等于是无效合同,但最起码是带有经济风险的。三是积极扩展两岸经济贸易发展领域,采取更加自由、灵活的合同形式,一切为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便利。合同法对于合同形式和签订程度有着更加自由和宽泛的规定,因此海峡两岸在进行贸易行为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自由和空间,尽可能提升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效率和规模。
四、结语
篇4
2009年一季度以来,中国A股市场一路飘红,不但轻松突破2500点年线,随后又一路震荡上行,最高冲过2600点。经历了去年的大幅下跌,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了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今年的整体表现极为抢眼。事实上,股市的表现始终是经济的晴雨表。国家相关政策、充裕的市场流动性以及宏观经济数据的环比改善是推动股指上扬的三大因素。
我们认为,在流动性方面,银行的信贷率虽不会保持一季度般高增长,但也不会很快收缩。从目前各方面情况来看,宏观经济处于一个向好的过程,虽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但是经济数据环比改善的趋势是明显的,对应到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也是如此。因此,市场中短期内下行的空间比较有限。
近日银监会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贯彻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方针,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可以预见的是,必将对拉动消费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储蓄率较高,消费能力偏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恰好相反。随着社保体系、医保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国民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大,消费能力也将越来越高。《试点办法》的出台,会对改变我国居民长期以来相对保守的消费习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有望促进我国个人短期小额信贷率的提高。
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对中国的经济和A股市场的支持力度比较大。第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主要集中在投资上,未来还可能出台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这是市场相当期待的。
我们认为,泛消费行业投资价值巨大。在申银万国二级行业分类中的81个行业,有60个行业属于泛消费行业范畴。所谓泛消费行业,不仅包括直接消费品,也包括为消费品提供原材料或生产资料的间接消费品。
看好消费,其实是维持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大方向、大趋势的一种判断。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结构上已经失衡,对出口、投资的依赖较多,消费的比例相对较低。通过内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未来的趋势,而消费增长基金的设计和投资方向,就是为了迎合这样的趋势,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
篇5
大陆方面为应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3月24日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力度及影响。4月21日,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同时正式挂牌,未来大陆在“3+1”自贸区战略中将在4个自贸区内大幅改革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海关监督、检验检疫等管理制度,并施行缩小版负面清单管理及统一的市场监督。这些举措势必有助于加快建构大陆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其中对台湾影响最大、机遇最多的当属一海之隔的福建自贸区,其最大特色在于对台湾经济产业的全面对接,并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在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上发挥关键作用。
福建自贸区涵盖平潭、厦门以及福州3个片区,在功能定位上各有分工。其中,平潭是目前大陆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未来还将建设为自由港和国际旅游岛,而厦门因服务业发达,将主打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发展国际航运中心,至于福州则将发展与蓝色经济有关的海洋经济试验区,同时还将创新海关监管、建立单一窗口、全面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两岸产官学界预期随着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推展,未来将为台湾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和机遇。
首先,从大陆方面的相关决定可以发现,为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陆方面将会调整现行的《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及《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相关行政审批程序,并改为备案管理。今后在上述“3+1”自贸区申请设立台资企业,将不必再向大陆方面规定的部门或者地方政府提出申请,并可省去45天的等待批准时间。投资行政程序的简化,显然可以有效防堵因行政裁量权所衍生的贪污贿赂弊病。
其次,大陆各地方政府对自贸区最主要的期待是能大量吸引企业投资,提振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各种竞争机制在各地方政府之间将发挥作用,投资贸易自由化趋势亦有可能更加快速。面对此一发展大趋势,台湾方面的自由经济示范区若迟迟未能开展,即无法与大陆方面的“3+1”自贸区对接,届时台商为了生存和发展,恐怕会掀起新一波的“大陆热”,竞相赴大陆投资设厂,抢先攫取自贸区机遇,并以之作为平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再次,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4个自贸区皆位于沿海地区,且与大陆倡议主导的“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特别是福建自贸区,未来将会形成强大的磁吸作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相对目前台湾岛内较为守势的两岸经贸合作制度,必须作出较大幅度的自由化安排,才能符合变动中的外部形势发展和挑战。闽台两地同根同源,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重要节点,更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也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在大陆倡议主导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中,台湾方面理应借力使力,重视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为岛内经济发展争取最大利益。
篇6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种大背景和大趋势下,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重大发展课题。
善于从市场变化趋势中捕捉商机。变化就是机遇。我们要时刻关注市场的重点、热点变化,围绕国家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调整企业市场布局和业务结构,从中捕捉发展机遇。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层面看,2015年及“十三五”期间,中国铁路依旧保持高位建设速度,尤其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城际铁路、城市地铁发展充满活力,潜力巨大。
能够从自身优势分析中精准定位。专业就是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企业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对施工企业来讲,差异化竞争将成为避免“同质化”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因此,选择一种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相关多元”发展战略,对新常态下每个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篇7
近期,在听取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明大势、看大局”至关重要。总的判断是:“十三五”正处在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历史节点。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关键是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十三五”规划重在把握走向服务业主导的基本走势
从国际经验看,由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取代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一个国家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必由之路。2015-2020年是我国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6年,能否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作出正确的选择,不仅关系到短期内的稳增长,而且对实现中长期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1、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我国已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未来几年,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趋势,加快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工业产业升级,将决定我国的经济竞争力。目前我国生产业占GDP只有15%左右;相比之下,作为先进制造业强国,德国生产业占GDP的比重在45%~50%。建议:“十三五”要把我国生产业比重从15%提高到30%~40%。
2、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的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城镇化红利”仍是“十三五”扩大内需的突出优势。我国正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十三五”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60%以上。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54.77%,估计未来几年仍会以年均1~1.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达到60%左右。“十三五”时期加快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升级,意味着有近4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意味着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突破。这将为现代服务业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3、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大趋势。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接近40%,预计到2020年占比将提高到45%以上,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可能达到50%以上。服务型消费的快速增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预计消费总规模有可能从2014年的30.7万亿元扩张到2020年的45~50万亿元。
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应为 “十三五”的约束性目标
从工业转型升级、城镇化转型升级、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看,2020年我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十三五”如果能够顺势而为,实现这一转型,既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又能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1、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尽管服务业在过去几年发展较快,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比,现代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尤其是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成为突出矛盾。
(1)服务业滞后带来结构失衡的矛盾。2015年一季度,我国服务业占比达到51.6%,但与发展水平相近的金砖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服务业相对滞后,服务供给短缺,导致“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不断凸显,客观上加剧了投资消费失衡。(2)服务业市场开放严重滞后。过去36年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工业开放,服务业虽然也在放宽市场准入,但某些行政垄断尚未打破。社会资本很难进入教育、医疗、通讯、金融等领域;(3)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占外贸比重12.3%。这一比例远低于2013年全球平均19.6%、美国22.1%和印度26.5%的水平。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2、“十三五”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1)到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未来几年,加快投资转型,扩大服务消费需求供给能力,服务业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是有可能的。“十三五”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1~1.2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5%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50%,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格局;(2)生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十三五”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生产业占比力争实现倍增;(3)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初步测算,如果“十三五”要使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就需要服务业增长年均在10%左右。为此,应把服务业实现年均两位数的增长作为“十三五”重要的政策目标;(4)服务业规模实现再倍增。2008-2014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13.1万亿元提高到30.7万亿元,扩大了2.3倍,实现了规模上的倍增。如果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更大一点,使服务业的增速再快一些,“十三五”实现服务业再倍增不是没有可能。
3、形成服务业主导新格局牵动影响转型发展全局。(1)形成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十三五”服务业年均增长10%,可以带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为保持中高速增长奠定重要基础;(2)形成新增就业不断扩大的新常态。“十三五”服务业年均增长10%,将吸纳新增就业1000万人左右,成为吸引就业的主要渠道;(3)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新常态。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不仅是形成新一轮创新创业潮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将为创新创业开辟巨大的市场空间;(4)形成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到2020年,如果服务业主导格局基本形成,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将不少于4亿人,服务业就业比例有望达到50%,由此将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5)形成绿色发展的新常态。服务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较低,可以有效地摆脱重化工业的路径依赖,形成绿色发展的新常态。如果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能源消耗量将下降14%左右,SO2将减排18%左右。
实现服务业主导转型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十三五”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加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激发市场的活力、社会的活力、政府的活力,进一步形成推动转型创新的合力和动力。
1、加快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开放。我国服务业发展不缺市场需求、不缺资金,关键在于市场开放,重点在于激活社会资本。把破除行政垄断作为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点,尽快放开服务价格管制;改善研发、物流、销售、信息等生产业市场环境,促进生产业大发展。
2、以“一带一路”为总抓手加快服务贸易强国进程。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十三五”从服务贸易大国走向服务贸易强国,重在加快服务贸易开放。(1)把提高服务贸易比重作为“十三五”对外开放的重大任务。2013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例达到20%,我国服务贸易在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仅为11.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建议“十三五”即到2020年,服务贸易总额要超过1万亿美元,占外贸比重提高到20%;(2)把加快服务业开放作为双边多边自由贸易的重点。以“一带一路”为总抓手需要确立两大战略目标:一是抓住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新机遇,扩大服务贸易比重,初步实现建设服务贸易强国的战略目标;二是以生产业“走出去”为重点带动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初步形成中国制造业全球布局的新格局。建议把握服务业市场开放的主动权,推进国内自贸区“提质扩容”,以促进服务贸易为重点加快双边多边自贸区建设,以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为重点形成国内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新平台,到2020年,服务贸易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3)把教育、医疗、健康、金融和文化娱乐作为加快服务业开放的重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人们对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发展模式不断质疑。经济危机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毫无疑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当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抓住战略机遇,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国际上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英国2003年了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又于2009 年7 月了《低碳转型计划》;美国于众议院2009 年6月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2005 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美国政府投巨资于生物能源,太阳能设备等新能源产业,鼓励企业实施自愿减排。日本于2008年提出要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于2009年8月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 除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外,巴西、墨西哥、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我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甚重,从1986年至今已经续出现了22个全国性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农业生产损失巨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未来30年内,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仍处于推进在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速度的阶段。13亿人改善生活质量也将有一个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生产、消费和流通中的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高排放的温室气体,产生严重后果。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将低碳经济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思考,并履行我们的“世界公民”的责任。
(三)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强调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高能耗、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经济”则强调了这种新理念根本上不排斥发展。因此,广义上,“低碳”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发展,而是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盈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
(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所以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煤、石油、天然气是高碳能源,对大气变暖影响极大,必须开发新能源,建立低碳能源产业。建立生物能源,利用沼气技术,发展沼气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潮汐能、 地热等能源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二)明确政府在低碳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我国应从组织、管理方面解决目前低碳教育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去,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重要职责,使低碳教育由目前的个体自发行为,变成政府行为。政府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低碳教材体系,加大低碳教育的师资培训。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可以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一要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二要提高“高碳”产业的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的影响。三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以降低GDP的碳强度。
(四)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有效的政策建构是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度安排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先导。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系统的专门的低碳经济制度与政策,现有政策也仅体现在节能减排措施之中,且以行政手段为主。显然,制度与政策的不完善成为导致我国经济长期陷入减排治理缺损的重要根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加以深度推进:第一,加强低碳发展立法,完善法治,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强化环评制度和能评制度,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第二,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策向主要依靠市场为主的政策转变。第三,完善现有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第四,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 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有序引导低碳消费。
(五)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应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我国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我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篇9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问题;解决措施;发展趋势
经济学是一门系统的社会科学,主要对当前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展现出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发展状况、发展原理等,其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思维能力,还需要学生具有必要的社会经济分析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我国经济学教学模式、理念、方式等都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导致经济学教学效果不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缺乏等问题,无法有效实现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亟待相关人士财务措施予以解决。
一、当前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滞后。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学科内容复杂,理论内容丰富且较抽象。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假设基础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实践活动的延伸,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也不断延伸,这就加大了课程的教学难度。由于学生缺少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造成无法理解教学内容,教学难度较大。此外,我国在经济学教学过多注重理论教学,且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时间,其推导出来的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学生即便运用相关的经济理论也无法实现经济问题的解决,这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二)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高校经济教学方法单一,仍然采用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低,这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因此也就不具备独立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学习兴趣较低,学习缺少相应的主动性,无法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缺少现实性及实用性。经济学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基本依托,是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浓缩,因此必然具有较强的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仅介绍相应的经济学理论,课堂上很少提及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少,同时缺少相应的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单一、僵化,使得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及现实性,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二、经济学教学创新的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要想促进高校经济学教学实现有效的改革和创新,首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要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入手,高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致力于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经济型人才。要将办学的重点和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上,M一步增强全体教职员工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创办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类高校。
(二)创新课程体系。要根据当前社会生产的新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吸收当前经济领域研究的新成果,不断促进课程体系创新,科学整合课程体系设置,进一步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出发,及时淘汰那些落后于时展的课程和专业,从社会生产需要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促进现有课程资源的整合,增强学科和专业的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选用教材,适当增加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和内容,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双促进。
(三)壮大师资队伍。要努力壮大高校经济学教师队伍,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团结协作意识强的教师队伍。要注重发挥中年教师的骨干作用,带动和培养年轻教师成长进步,努力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要创新教师薪酬制度和考核制度,对那些创新能力强,业务能力突出,奉献精神足的教师,一定要在个人成长上关心关注,要在广大教师内部树立一种人人争先的氛围。要加强教师能力的提高和业务知识培训,尤其增强教师对前沿理论和知识的掌握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经济学教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课程体系的融合性。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经济学的研究已经不再受到学科界限的束缚,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内的经济学课程设置已经实现交叉融合诸多不同学科,因此,我国也在进一步加大经济学的教学范围及广度,经济学教学的知识领域已是必然趋势。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从未来高校经济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已经势在必行,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从一些国外知名高校的情况来看,教师已经逐渐从教学主体地位上解脱出来,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了解和满足,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促进,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经济学教学的主要趋势。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学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显著的提升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领悟到经济学的深刻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加深其对经济的理解能力,从而实现经济学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经济转型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
首先,整体经济从依靠出口拉动转变为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其次,产业的优化与升级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传统的过剩产能需要调整,传统的产业需要进一步推动技术革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培育,节能减排、可替代能源、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都可能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擎。再者,区域的协调发展再度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相继出台的区域振兴规划反映了宏观政策的这一取向。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我们看到的则是区域板块、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的相继登场和估值中枢的不断抬升。
经济转型带给资本市场的不仅仅是一个投资话题。目前,代表传统周期性行业的大盘股和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小盘股的估值差异达到历史高点。随着A股市场的调整,投资者又该如何看待这条投资主线呢?经济转型之年更应着眼长远,把目光转向3—5年后的中国。那时,我国将经历怎样的剧变?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要素价格,进而影响上市公司利润,并传导到市场估值?
首先,老龄化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的“人口红利”在2015年左右消失。这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抬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产业将走向衰退。而医疗保健、技术密集型产业、自动化/半自动化产业将逐步兴起。
其次,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项挑战。为实现我国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5%的目标,发展节能照明、智能电网、建筑新材料、废弃物处理等产业,将是今后产业政策的重点之一。
第三,资源瓶颈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对资源瓶颈,发展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在内的新能源,推动煤电一体化建设,改变我国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实施资源税改革,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政策。
第四,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路网建设、特别是高铁的建设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 上一篇: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 下一篇:医疗器械市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