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农村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

篇1

大通县目前正处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有些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而且这种转化通常是被垄断的,这种做法在全国各地是非常鲜见的,农民在得到一定补偿后,便永久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矛盾不断加剧。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新的政策,既保证国家建设用地,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给失地农民以妥善的安置。

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农民用土地入股也可以,合营也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甚至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推进城镇化一定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是城市带动农村的最重要的体现,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在城市的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逐步实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

目前,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还较大,已经成为我县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会落空。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已占了大头,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真正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实现政府办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农村卫生事业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医疗价格不断攀升,农民医疗负担重,有病看不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很普遍。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关系

当前,在金融研究领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备受关注,但是,从相关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都是从工业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关于农业角度的研究少之又少。农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关系。因此,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加强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农村金融发展概述

(一)农村金融发展历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村金融处于恢复阶段,并初步建立了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1996年,农村服务性金融体系得到初步完善与发展;第三阶段,从1997年到2005年,农村金融体系进入改革时期,其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强化对金融风险的预测与控制;第四阶段,从2006开始,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立足于创新,要求在现有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从而建立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其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农村的大部分贷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上的贷款很少,这就致使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规模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金融机制不够完善,其缓慢的发展速度致使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无法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创新性成果推进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2、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2.1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前,有必要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当前,金融机构在进行农业贷款时,除农副影响值为正以外,对农业以及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都为负值,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这就充分说明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只有正确的把握好二者间的关系,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推上崭新的高度。

2.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前者对后者增长机制的影响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样就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渐丰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增加自身的吸储能力。而储蓄率的提升就会使储蓄份额不断加大,这就带动了农村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资本的流动性变强,进而金融风险得到分散,而储户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随着在金融机构取得现金,这就使储蓄率下降。利率是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储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无论储蓄率升降,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到了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通过“转化率”的方式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储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金融投资转化,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时,其投资的转化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具体转化过程为:金融体系首先通过吸储的方式,实现成本积累,通过支付信息成本来实现对所吸储蓄的控制,这样实现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就获得了利润。而在所获得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控制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无法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利润的转化,因而便以存贷差的方式转入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商。在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的运作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本的降低,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这就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奠定了基础。

2.3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优化。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金融结构不完善的制约,这就需要合理地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充分发挥企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而言,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融资上,通过贷款和存款两种形式的融资来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资金。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的增长也越来越迅速,仅靠贷款和存款两种形式的融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需要,这就需要调整和优化农村的金融结构,适当地增加融资渠道,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方式,为农业经济服务。政府要深入考察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优化和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在农村基础建设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打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哲学分析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

党的十报告强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①这是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则依赖于健康、有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一条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路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乡村向城镇化发展,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向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转移,是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它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有利于农户联合与合作,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有利于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农业公用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获得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率,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路径。辩证唯物论关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径的探索也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不改变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性质”为前提。党的十报告强调:“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②这一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正确认识,为我国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从国情出发,从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在不改变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性质,并能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还能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对的发展,③因此可以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模式不同,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也不同。目前,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分为分散流转模式和集中流转模式两大类。

分散流转模式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分散流转模式以互换、转让、转包、出租和代耕代种等流转形式为主,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低水平模式。该模式由于主要发生在单个农户之间,且往往是从已经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的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户手中,流转到没有能力转移的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户手中,具有流转随意性较大、规模较小和时间较短等特点,虽然该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土地的弃耕和撂荒,但却难以使土地成片,难以实现规模经营,从而对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影响不大。

集中流转模式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集中流转模式包括企业投资模式、农民集资入股合作社模式、托管模式、抵押模式等,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高级形式。该模式“可以把家庭优势与合作经营的优势结合起来”,④具体表现在可以通过合作社土地的规模开发与集约经营,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及区域经济形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集中流转模式体现了农业合作制的特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合作制的运用,是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前提下,以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农业等方面发展为方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多种农民合作制形式,将分散的单个农户组织起来,将农业的产、供、销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及市场化等,这是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⑤

因此,各地不能只关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比例,而要从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出发,依法、合理、有序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集中流转模式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但是,因为地理环境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性,所以还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去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的要求

贯彻“以人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人的全面发展”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理论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实现的主导性要素是广大农民,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地方政府不能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借口,去损害农民的利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时,一方面要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把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出发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农户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

注重中国传统土地文化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传统土地文化中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影响,这既说明当今的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也说明中国传统土地文化有着历史的继承性,二者形成了这对当今我国农村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模流转的阻力。同时,考察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要看是否有利于先进工具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要看是否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因此,要注重中国传统土地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要求人们系统地看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目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任务紧迫。这就要求各地在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必须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均衡,使生产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等;要巩固与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技术的科研及推广,提高农民种植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育职业农民;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同时,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形成生产、加工与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⑥

结语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合理与有序流转,是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各地应着眼于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需要,发展适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以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作者均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十二五’规划背景下河北农村城镇化建设与管理问题及法律对策”的阶段性成果,2011年度河北科技大学校立科研基金项目“土地经营权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2457204D-36,XL201157】

【注释】

①②《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页,第9页。

③詹慧龙:《农业农村发展的观察与思考》,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④茆荣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3页。

⑤毕美家:《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制度研究—基于合作制的经济学与经验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9~180页。

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SWOT分析

2010年,张掖市甘州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化、信贷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与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方式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亟待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张掖市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农业在张掖市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面对我市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资金不充足等诸多因素,农村金融创新具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本文将通过SWOT对比分析法,提出张掖市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弥补内部劣势、应对外部挑战。

一、张掖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特点

1.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供给服务呈边缘化趋势。2.农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弱化。3.以民间借贷为主的内生金融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抑制了农村金融深化。4.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5.金融支持“三农”力度逐渐加大,涉农特色金融产品增加。

二、张掖市农村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我们以2011年张掖市《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运用SWOT方法,分析我市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内部形势,以把握机遇,应对外部挑战,此次问卷调查以张掖市为调查总体,样本容量为150户农户,其中村支书15户,散户135户,总人口622人。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内部环境

1、内部环境中的优势

(1)农业是张掖市的主导产业。张掖市是甘肃省典型的农业城市之一,农业生产和发展制约着张掖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根据我们对150户农户共622人的调查,劳动力人口为367人,其中,外出打工人数131人,占总人口数的21.06%;务农人数236人,占总人口数的37.94%,农村居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养殖业。

(2)农户对农村金融需求增强。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58.67%的农户认为最影响农民增收和致富的原因是资金不足。有46%的农户认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支持农业在传统农业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因为体制原因未能形成金融支持农业的完整的体系,致使农民在金融支持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成本高与收益。据调查显示:在150户调查样本中,有106户农户有借款记录。占总数的70.67%。其中亲戚好友借款的有54户,借款总金额为216.3万,平均年利息为3.71;向金融机构贷款户数为98户,借款金额为517.5万,平均年利率是9.00;向民间借贷组织贷款的户数是13户,贷款金额为36万,利率为13.33%。截止2010年底张掖市农村贷款满足率仅为43.53%。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事业,加大信贷力度,是支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3)农业改革亟需金融支持。根据调查结果,有54.67%的农户认为,该村发展最好的措施是农产品深加工和专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和专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上繁荣,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只有做好金融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才能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内部环境中的劣势

(1)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浅薄。(2)农业基础条件仍然薄弱。(3)农民现代意识浅薄。(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3、外部环境中的机会

(1)张掖市甘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甘肃省唯一示范区。金融工作和金融支持是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资本基础,只有把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与调整信贷结构、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才能积极支持张掖市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

(2)各金融机构逐渐将目标客户转向农村。基于我市农业发展现状,大力支持张掖市“一区三基地”的建设;加大对玉米制种、肉牛养殖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的投入和支持;对涉农中小企业降低信贷审批门槛,适当降低浮动利率,扩大涉农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补贴政策,充分满足涉农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4、外部环境中的威胁

(1)在调查中,农户认为金融机构贷款存在的问题是有:不了解、利率太高,贷款期限太短,额度太小,缺少担保,门槛太高,手续复杂等,但是56.67%以上的农户认为,影响过河妨碍农户贷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太高、贷款额度太小、办理贷款申请手续复杂、缺少担保。

(2)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压力加大。由于受大风沙尘、低温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影响,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加大;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种植、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市场风险加大;农民收入连续高位增长,实现持续增收的空间缩小,压力增大。

(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色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占有率、辐射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基于SWOT分析的张掖市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提升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农村金融发展。(四)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五)改善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六)提高对龙头企业的甄别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杰.转轨经济中的盅融中舟及其演进个新的解释框桨[J].管理世界,2001(s):90―99

[2]黄泰岩,王捡贵.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1(3):47 j5.

[3]乔癣曙农村经济垃展的宝融约束及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3):l9 22

[4]杜朝运.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OO1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村旅游,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挪威首位女性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还有待提升,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作为“无烟产业”,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湖南省在农村发展旅游业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但是,湖南地形复杂,既以丘陵地形为主,又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山清水秀,加之我省大多数农村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在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潜力非常大。

二、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湖南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拓展旅游空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贫致富及促进城乡交流、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至今,在我省迅速升温。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在生态环境等方面却透露出不少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广大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居民生活,损伤居民利益

当游客数量的增多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超过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时,必然会扰乱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景区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地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外来资本的注入,会使农村居民丧失本应由他们经营的旅游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旅游者分享当地公共设施侵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等。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农村居民非但没有在农村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困扰,使原有平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被破坏。这样最终会造成农村居民对游客的抱怨甚至仇视。

(二)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偏僻山村,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

(三)污染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品质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的增加会产生各类废弃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例如,随着农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于各类交通工具向农村地区涌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造成农村旅游接待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则会造成水体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随意丢弃垃圾,还会造成农村接待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蚊蝇成群,污水、污物随处可见,结果就会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四)盲目同质开发,导致建设性破坏

我省部分地区由于对农村旅游开发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精品少、同质性的开发比较普遍。各个景区盲目开发、任其发展。出于经济目的,有些景区热衷于饭店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重开发轻保护等。一些农村居民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急功近利从事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甚至破坏当地动植物资源,导致珍禽异兽被大量捕杀,林木被伐,造成当地动植物种类减少,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协调功能减退等。在农村景点的开发、道路的修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中,有些地方未经科学论证与 规划,盲目开发、超载使用旅游资源,使农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在景区出现开山炸石、填沟埋壑、砍树毁林的严重现象,造成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以至于因山洪爆发,塌方毁路等灾害时有发生。

(五)对农村人文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第一是对农村文物古迹的破坏。由于农村闭塞、偏远,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但随着农村旅游的盲目开发建设,致使一些珍贵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毁坏,加上游人对文物古迹的践踏、触摸、乱刻乱划,破坏了文物古迹的原始风貌。第二是农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严重。城市文化随着城市游客的到来单向传入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农村文化势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农村习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农村文化被扭曲。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例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

三、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第一,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之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合理规划。做好近期安排与长远计划,对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环境影响和效益评价,进行环境承载量的科学评估,严禁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超负荷使用,以避免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第二,鉴于农村旅游业一般都具有季节性、旅游旺季时间短的特点和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为了确保农村地区的经济利益,应不断创新,将旅游业与农业生产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采取农旅结合的“双腿走路”的方式较为稳妥。第三,要突出“农”。很多地方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将原有的农家小院拆了,建起来了一幢幢的楼,并且按造城市酒店进行装修设计,但是结果却使得游客越来越少,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弱。其实,只要硬件设施能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反而要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将乡土风情融合到服务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够脱离‘农’这个字,否者农村旅游业注定要死掉。

(二)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加强环保

发展农村旅游业,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扶持农村旅游的政策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在安全、规划土地、税收、道路交通、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学规划,把农村旅游项目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布局当中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项目、基础设施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不同原因,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将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由于游客发生空间位置转移而导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观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应通过对交通工具的改进、燃油品种的更换等方法加以解决。

(三)全民参与,大力宣传引导

鼓励和支持本旅游区农民全面参与旅游活动,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当地居民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使农村更加和谐,使农民逐步改变对游客的不满情绪及冷漠的态度,使他们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对其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增强当地居民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营造对游客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提高他们对不良现象诱惑的抵抗力。因此,当地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使他们广泛参与到旅游服务、旅游政策规划的制定、旅游活动的监管等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认识水平和参与能力。一是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二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培训,提高不同类别群体的参与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都具有参与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主要就是环保问题。环保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投入不够,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发展农村旅游业,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更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支撑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所以在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投资力度,加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旅游厕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五)建立机制、完善体系,促进环保法制化

一是旅游局、发改局、招商局、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水利局和统计局等部门要紧密协调和配合,与各乡镇齐抓共管,共同制定生态环 境保护政策和规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切实保护好农村旅游业的环境。二是实行乡镇(部门)责任制,各乡镇应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三是明确旅游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四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和人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

(六)打造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都市人向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农村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到底该如何将农村生态旅游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呢?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出谋划策,打造自己的特色,给游人提供的绿色的农村生活体验。比如,在吃的问题上,肉,现宰现吃;螃蟹,现捞现煮;豆腐,现磨现吃;蔬菜,现割现做。在住的问题上,清一色的仿古生态农庄,处在绿树、瓜、果、菜园之中。在行的问题上,使用畜力交通工具,如马拉车、牛拉车、狗羊等拉车。在娱的问题上,有垂钓、采摘、捕蟹、温泉浴、冲浪等多种绿色娱乐项目。在购的问题上,景区销售的都是游客自己采摘与垂钓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这样,既以特色营造竞争力,又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省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各级政府部门只要对其负面效应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农村旅游业一定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88

[2]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

[3]谷明 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

篇6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创意农业,就是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和科学设计,打造资源节约、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农业发展新形态,走出一条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1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

乡村休闲旅游指旅游观光者依托自然乡村空间环境,以领略美好乡村奇特自然风光、突出人文景观为目的,集观自然风光、乡村休闲度假、民俗娱乐、农家购物、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形式[1]。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乡村热”形式的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引导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家人、朋友、同事的自由组合下,结群到农村体验乡村生活,倡导游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更趋多样化,乡村旅游也随之异军突起,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提高农村经济新的衍生形式,以其功能多样、资源利用高效、消费需求新兴而被业界视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据成都市旅游局的《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成都市接待乡村休闲旅游游客达9519.18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数的49.75%,收入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06亿元),同比增长24.25%。创意农业旨在突出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注重把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加工过程、生产方法等融入文化再造、旅游提档、产业升级,从而打造具有浓郁“乡愁”意境的产品和市场[2],并以独特的创意农产品或农事活动,传承并打破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形态,达到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包容发展的最佳效果。

2“中国酒村”的基本情况

“中国酒村”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邛崃临邛街道文笔山村,距成都65km,项目规划面积533.33hm2,总投资15亿元,以“酒香里的中国、记忆中的老家”为主题,以邛崃千年南丝路农家酿酒工艺为文化基础,对现有川西民居实施升级改造,打造集“邛崃原浆文化体验之旅、红高粱种植酿酒、农家花海田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展现独特原酒文化为主题的川西平原乡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酒村”规划建设12个功能区域,分别为:大梁酒庄、田园迪士尼乐园、万亩红高粱观光公园、迷你香猪园、大梁农耕园、酒疗SPA水景酒店、二十四孝养老院落、未来水世界乐园、天府水浜渔村、太阳部落梦幻乐园、丝路酒寨以及酒坊民居安置街区。这些不同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旨在为每一位远离都市喧嚣的游客能在这里随农家俗、酿农家酒、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田园耕种、酿制原浆老酒、寻找儿时的记忆。随着“中国酒村”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仅2015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余万人次,单体旅游收入总额达3000多万元。

3“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

3.1.1“以农养酒、以酒促旅”的模式促进了创意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循环融合发展“中国酒村”在打造过程中,突出农业主线,把周边农民的农业生产用地通过作物折价、货币补偿、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了使用权流转133.33余hm2,专门用于种植酿酒原材料红高粱。游客以认种红高粱的形式体验种植、收割、酿酒的乐趣,通过“种酒粮、醅酒窖、事酒艺、兴酒礼”等一系列身临其境的活动让游客了解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3.1.2“回味童趣、回归田园”推进乡愁记忆与农耕文化深度结合按照“嬉戏田园一天,穿越时空千年”的理念,把农业生产的末端附属品稻草编制成变化多样的各种动物形状,建造一个纯稻草主题文化的“农村新型迪士尼乐园”,在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又在山水田园间亲身感受滚铁环、扯陀螺、荡秋千、跳皮筋、跷跷板爆米花等传统老游戏的无限乐趣,找寻孩提记忆,重归故里田园。

3.1.3“体验农事、农耕教育”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以亲子系列为主题,父母带领孩子种高粱、探酒坊、碾水磨、进厨房,通过这些农事体验活动,把碾米、磨面、榨油等传统手工技艺一一呈现,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感知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与快乐,让城里的孩子在劳动中接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再教育。

3.2“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进程中,充分吸纳前人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经过4年多的成长,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2.1生产的适度经营规模效益不明显过于分散的经营方式,将会造成投入产出比的偏离,产业链条局限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缺乏农业工业化过程,创意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值空间相对狭小,因此缺少规模化的企业等市场力量的跟进,将很难投放市场,树立高端品牌,从而将大大限制其资本运作的潜力。

3.2.2创新力度不够大有重复传统农家乐的趋势,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偏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缺乏一定的科研投入、技术储备和厚实的农业发展土壤环境。

3.2.3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协同融合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宏观愿景和远期发展目标,还没有利用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块金字招牌进行创新品牌的宣传与推介,缺少全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开发理念。

3.2.4缺乏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资本、技术、人才、运作机构的充分培育还没有从教育、科研、人才、政策、市场等方面为创意农业市场化开发创造条件成熟的外部环境[3]。

4创意农业发展的模式探究

在分析了“中国酒村”创意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后,我们不难发现,农业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呈现多层次创意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里,要实现农旅互动发展,融合多种产业元素催生新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十分必要。

4.1“花卉+婚庆”模式,打造“世界爱谷”把花卉的培育生产与婚庆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室内婚礼的束缚,在绚烂鲜花的芳香和美丽阳光的交相辉映中举行浪漫婚礼,在花熏大道感受七彩浪漫童话花海。推出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推进花卉深加工与鲜花延伸品再生;打造婚纱摄影胜地、婚礼举办天堂和温馨蜜月洞房;形成集花卉养生、保健、美容于一体发展的世界爱谷特色花卉婚庆游憩综合项目。

4.2“苗木+休闲”模式,打造美丽生态新村把苗木作为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规划的有生资源,在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种植旅游观赏性强、开发价值高、景观效果好的优质苗木,不断提高苗木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景观苗木进行搭配种植,突出苗木种植的空间视角,形成情景化的景观效果,把游客带入一种心旷神怡、如临其境的林木郁郁丛生的美丽生态新村[4]。

4.3“果业+创意体验设计”模式,打造创意瓜果王国以“微果园”的模式,由企业主把果园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小块,游客可以根据个人对水果的偏好、不同的季节、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认种一块果园,平时由企业主代为打理,游客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照料自己的果园,并在瓜果成熟季节实地感受采摘之欢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对瓜果进行创意设计,形成以瓜果果实、果树、花朵及其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也可以“以人代物”,把鲜活的人打扮成瓜果形态,感受异样之美,并在游客用餐时的餐具、座椅、房间的包装设计中融入瓜果元素。

4.4“鱼业+多元化渔乐体验”模式,打造百渔乐园和虾兵蟹将王国在传统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钓鱼、抓鱼、网鱼、摸鱼、打鱼融入相关联的其他乡土游乐方式,构筑一个乡土田园以渔猎文化为主题的游乐游憩综合体。同时,将鱼、虾、蟹、蛙、贝等进行象形设计,设计成为各种小屋、休闲座椅、景观设施、生活用具,真正地让你进入水产养殖的王国。

4.5“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模式,打造梦回“十八坊”以记住乡愁为目标,收集整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技术、耕作方式和传统劳作工坊,通过特定区域、方式再现作坊内部摆设、工具、工艺流程等[5],游客既可观看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亲身参与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体验劳作。

作者:龚贤 闫紫月 单位:成都行政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畅.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破解—基于湖南实践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6(4):50.

[2]李瑞芳.创意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发展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46.

[3]林炳坤,吕庆华.双钻石模型视角下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4):116.

篇7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30-01

【前言】农业机械化在实质上,可以看作是普及农业与非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的过程,起到了科技兴农的作用。众所周知,农民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体,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一部分从事劳作的农民,使得他们也有一定的其他经济收入。由此可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无论是对于农户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作用。

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中国农业机械化呈现一种上升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要成就。首先,我国农机的固定资产值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目前已经达到3000亿元之多。农机设备总量的增加是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的物质保障,同时也可以拓宽农机作业领域。其次,农机服务市场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在服务类别上由粮食作物拓宽到了经济作物领域,此外,还包含着畜牧业与养殖业等方面的服务市场。第三,劳动者的量与质发生了变化。农业劳动者从业比例占全社会从业者的比重,已经降到50%,在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在中国农民中有一大部分已是使用先进农业机械进行生产的新型农民,尤其是在一些东部地区更是如此。

2 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中国农业机械化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但目前来看仍处于基本实现的初级阶段,不可否认的我国仍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数量上占大多数,在一定层面上看,也能够反映出农业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仍存在没有根本性质的改变。

2.2 发展不平衡

首先,在环节阶段发展上的不平衡。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在耕种环节表现了较高的水平,但收获环节与耕种环节相比就显得不具有那么高的水平。其次,种类的不平衡。总体来说,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主要侧重在粮食作物方面,经济作物水平则没有显现出较高的水平。第三,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毫无疑问,在东部与大城市郊区等较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而西部与一部分欠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此外在粮食主产区机械化也呈现较高水平。

2.3 农业机械工业制造业水平与科研水平的不足

农业机械的制造对于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国也有着较多的农机制造企业数目。但总体来说,我国整个农机制造业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农机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作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软实力,在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也寻找着一些不足。科研院所与人才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从业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不足,导致一些较为核心的技术与高端的产品在研发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3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3.1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积极有效的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上加快步伐,进一步优化科技开发资源配置,同时需要发挥好农机科研院所的作用,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有重要意义。

3.2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化

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通过市场合理的配置资源,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一部分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机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对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化,可以通过拓宽农机服务领域等措施来实现。

3.3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完善的关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农业机械的购置上需要能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一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对农业机械的购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需要能够加大财政的补贴与扶持力度。

3.4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需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关于技术的交流合作,积极的借鉴国外经验。对于我国一部分有能力的农业机械企业,可以鼓励它们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如在境外投资办厂,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能够增加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份额,提升国际竞争力。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有能力成为世界农机化发展的亮点与新星。而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的努力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促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宝文.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展望――在第七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五届亚洲农机峰会上的讲话(摘要)[J]. 农业机械,2007,22:32-34.

[2]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部分发言摘要[J]. 农机科技推广,2008,10:4-11.

篇8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家乐 吕家围子

所谓的“农家乐”旅游,就是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这种旅游目前正成为现代都市人新兴的旅游方式。“农家乐”的兴起,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农民市场主体作用,促使农民进入旅游市场和参与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吕家围子目前农家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吕家围子屯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元宝顶子村,坐落于帽儿山脚下,距哈尔滨市82公里。黑龙江省旅游景点(区)为数不少,临近村屯甚多,吕家围子屯为什么能在农家乐产业上脱颖而出,棋高一筹,其中有什么秘诀?其经验又给其它村什么样的启示?我们在调查中一一得到了答案。

1.“老大”支持奠基石。和吕家围子屯村民一见面,他们就说,我们能有今天,这是政府的功劳。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早在2002年,“老大”(帽儿山镇政府)就制定了吕家围子景区整体发展规划,投资50万元整修了水泥道路,投资40余万元新建了桥梁,投资20万元修边沟,建杖子。在政府的支持下,吕家围子屯共引进了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项目,推进了景区的建设,为农家乐后来的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外界影响转观念。农家乐产业并不是没有来由的。1990年,几位哈尔滨青年来帽儿山旅游,登山览胜尽兴到天晚,求助村民李永成家,愿花钱吃住一宿,不料想农家饭热炕头竟让城里人无限感慨,表示以后还会再来。于是屯里的第一家“旅社”由此而生,经济效益也不错。李家的变化也给屯里的人树立了样板,他们这个屯共有34户村民,地处偏僻,上数30年,还是靠吃“大锅饭”的落后小山村,李家变了,全屯人也都想变,于是争先效仿,很快就从“靠天吃饭”转为“靠山吃饭”,家家办饭店,户户是一景,发展农家特色餐饮,生意都很火爆,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同期,随着帽儿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全面提升,也相应的影响了农户开发农家乐产业的积极性,为后来吕家围子屯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农家乐村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良性发展成态势。吕家围子屯不仅依靠左临山右傍水的地理优势,努力打造“登山、漂流”牌的著名乡村旅游胜地,而且还以农家乐产业为龙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今的吕家围子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2100多万元,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并且每年都呈递增趋势。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使当地农副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地产的松籽、黑木耳、蘑菇、猴头、蕨菜等天然产品都卖上了好价钱。同时拉动了交通、购物等行业的兴起和消费,杂货摊床成了街边的靓丽风景,每到旅游的旺季,周边的元宝、太和、富民、红明等地的村民都从事到旅游服务业中来,一些妇女都到这里打工赚钱,这些农户年均收入都达到了万元以上。

二、吕家围子农家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吕家围子的农家乐新型产业虽然初具规模,值得推广,但我们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从中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站在全省的角度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让山村黯然失色。所谓吕家围子屯,实则就应该是“围子”,然而随着游客的增多,接待能力的明显不足,于是吕家围子开始大兴土木改建楼房,原有的草房拆迁了,包米楼子消失了,板杖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布阿什河两岸的新式楼房,由“围子”变成了“城市”,游客虽然吃住在农家,但因农味不足而常会降低新鲜感,吕家围子在发展中失去了最宝贵的乡村特色。

2.农家乐庄项目单调。农家乐饭庄是吕家围子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行业,对久居城市的人来讲,在吃(吃农家饭,喝农家酒),住(农家火炕)方面确实别有一番风趣。但这种农家生活缺少文化娱乐气息,家家如此,单一独调,久而久之,使人厌倦。况且,这种行业布局,也极易引起竞争大战,价格大战,给旅游添乱,为农家乐产业发展制造不利因素。

3.服务设施不够配套。一是农家乐室外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没有公共厕所,没有停车场地。二是金融服务设施不够齐全。特别是没有安装自动取款机,想刷卡无门路,只能随身携款,非常不便。

4.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由于农家乐产业来自农家,从业人员农民较多,无论从文化上,还是业务上都有欠缺的地方,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整体质量,在收费价格上也会出现大量问题。

三、吕家围子农家乐产业再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农家乐产业在发展中有广阔的空间。早在2006年,国家旅游局就把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这标志着旅游重点正在从城市走向农村,而围绕这一主题搞好服务,农家乐产业前景无限好,发展对路。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新型的农家乐产业之所以在吕家围子胜出,是“老大”(政府)对这一产业的眼光高,看得准,认识深,行动快。这说明旅游不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我们一定要重视农家乐这一乡村旅游的新资源,开辟广义旅游的新天地,以摆脱“观光旅游”的束缚,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做好农家乐产业这篇新文章。

2.投资多元化,改善农家乐单一状况。农家乐产业开发项目多,范围广,总体来说,需要资金大,对于一些大的项目的开发,应由政府出面,联合一些经济实力强的企业或个人入股,走股份制的道路。要大力提倡吸收外资开发,鼓励私人联合开发,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增添新的项目,搞活农家乐产业,应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进农家乐产业的快速发展。

3.合理规划,科学发展。由于农家乐产业是农户自发结合的一种产业,所以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重复建设的现象,因此应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抢着上。我们认为,发展农家乐也要同发展旅游一样,遵循“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特别是“娱”尤为重要,因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人已由最初的寻求特、新、奇、异等刺激,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探求,在这种状况下,农家乐要本着“立足于农,扎根于村,土洋结合,锦上添花”的原则,洋楼土饰,悬挂红辣椒、红红灯笼等,保持农家风貌,增添农家风趣。同时,增设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同欢共乐娱乐晚会等富有地方特色喜闻乐见的节目及场所,不但效果会更加,游客的满意率也会更高。在“游”中,如适量增加畜(牛、马),禽(鸡、鸭、鹅)场地,原始或老式耕具(犁杖、耙)等展区,既可丰富农家乐游的内容,又真正烘托自然或历史的回临氛围,更加突出农家本色。同时,结合“十二五”规划的深入落实的契机,增加一些取款机,垃圾箱等金融和环保措施,为游客增加快乐,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农家乐产业的发展创造辅助条件,巩固好农家乐产业的发展成果。

4.抓好人员培训,确保人员上岗质量。农家乐产业虽是民众之举,但服务能否到位,对发展旅游业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可小视。因此,对这支队伍中的人员要加强管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形象。针对服务人员的来源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要结合实际需要,有效突出技能培训,以适应农家乐产业进展的需要。同时,要进行道德、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遵纪守法经营。另外,应宣传和号召有胆有识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此项工作,改善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为农家乐产业注入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蒲姝.《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标准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式的互动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4).

[2]张明星.银色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0,(7).

[3]窦博如.2010.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景区规划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篇9

关键词:“互联网+”;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10.033

0引言

为了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乡镇地区的农业生产必须要实现高效发展,以推动乡镇农户经济收益的不断提高,带动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乡镇农业经济更应该适应新时展下的新要求,而信息化技术的融入正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一种高效的工作方式。对农业发展来说,能够有效帮助农业全面实现科学性、技术性的转变,帮助农业走向更高水平。本文分析了现阶段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我国乡镇农业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地应对措施,以期实现农业发展的健康稳定状态。

1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意义

关于“互联网+”的概念,当今学者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解,总结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功能增强和应用的拓展,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整套信息技术体系,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讲,“互联网+”是一种虚拟经济,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很多学者赞同“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例如互联网和传统电影院的结合就变成了现在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上购票、手机视频软件观影,互联网和医院的结合方便了医患之间的交流,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互联网+”方式[1]。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模式已经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已经成为时展的照明灯、引路人,它带动着社会的更迭变化,伴随着人类的进步成长。因而在农业领域中,“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不可或缺,具体来看乡镇农业发展应用互联网技术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农业的生产领域,实现“互联网+农业生产”的高效结合,推动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优化升级,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高效提升。其次就是在農业产品的销售环节上,以“互联网+产品销售”,通过构建信息化销售平台,拓展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有助于农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

2“互联网+”时代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2.1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不可获缺的重要途径,对农业发展来说,顺应时代要求固然重要,但拥有专业人才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农业经济专业人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对农业的发展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进而切实保证乡镇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因此,培养人才应当是“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领域的一大明显趋势

2.2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

在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也是当前农业领域呈现出的一大发展形势。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指空气、水、气候等农业生产的环境因素,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由于农业管理人员无法准确地判断天气,导致在雷雨天气出现时,无法及时补救造成农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收益。而信息化技术的引入轻松地帮助农业解决了这一大困难,通过生物技术对天气进行实时监测,农民根据精准的信息反馈,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有效避免了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提升农作物的成活率。

2.3农产品销售信息化

在农业经济领域中,“互联网+”的应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的应用推广,通过构建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使农产市场不断拓宽,推动乡镇地区农业经济领域的优化升级。具体来看,消费者通过观看网红或者明星的直播,利用手机设备实现线上互动。这种线上互动的方式相当于实现了销售者和消费者的面对面交流,不仅能够保证消费者对产品的全方位了解,而且还能使生产者及时地接收消费者的产品建议,不断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赢得更多消费者喜爱的同时带动农产品销售量的不断增涨[3]。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信息化意识不足

从当前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农业领域并不普及,大部分人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阶段,对信息化技术并不了解。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部门并未将信息化技术的优势真正落实到所有农业地区,导致部分比较偏远的地区思想落后,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

3.2信息化建设资金与人才不足

要想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足够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因为现阶段的农业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化的开发,就会使农业经济发展的起步遭受阻碍,不利于接下来的信息化建设。另外正是由于农业经济处于萌芽时期,因此人才的缺乏也是当前农业地区面临的棘手问题。

3.3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全

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有全覆盖的网络设施保障,而农村地区由于地方偏远,在网络建设上很难普及,另外,在网络速度上也不能达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这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同时,在农业的生产机械使用上,农村地区习惯于运用人力以及传统机械,新兴设备使用较少,大多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导致农村地区很难购买到信息化设备[4]。

4“互联网+”时代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探讨

4.1普及信息化建设理念

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普及,相关农业部门应该积极担起责任,落实宣传工作,努力实现宣传工作的有效性,达到宣传的最终目的。首先,对于宣传范围要真正实现全覆盖,偏远地区更要进行宣传,避免因为忽略造成部分地区的思想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内容上,主要宣传在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以及如何高效利用信息化技术,目的在于让农民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4.2加大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信息化技术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要重视农业发展,为农业的良好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资金做好分配管理工作,从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应该是互联网时代下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财政分配上,应加强这两个方面的资金投入,争取为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培养,提高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安排技术教师到農村地区进行专业授课,通过不断地传授新思想,推动农业发展出现更多的新兴力量[5]。

篇10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金融危机;农民工返乡;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225-02

2009年是中国宏观经济较为严峻的一年,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也开始不断显现。中小企业裁员解聘之风让众多农民工被迫集中返乡。大量农民工返乡,不仅使农民工面临暂时失业、收入减少的问题,还涉及到后续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显得尤为严峻。而在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帮助农民就业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同时这也意味着,在新形势下农民对接受职业教育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需求。

一、经济危机背景下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

在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发作之前,中国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到500万人到6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在全球蔓延,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在沿海和一些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城市,大量的企业倒闭和效益下降造成了大批工人失业。例如,去年10月份以来,由于金融风暴的袭击,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江三角洲,每天都有企业倒闭的消息传出。从10月份开始,广州火车站每天的发客量高达9万~13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企业倒闭裁员而失去工作的农民工。而在全国范围内,1.3亿外出农民工当中已经有485万人不得不离开城市,返回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形成的巨大社会压力,让我们更加肯定农村发展职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经济形势现状形成的对农村职业教育潜在需求的较大增长也增加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可能性。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农民工进城的门槛。例如,在2001年中国城市改革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户籍改革,全国所有的镇和县级市市区,取消“农转非”指标;把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与“原住户”一致。然而,虽然降低了外在的门槛,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缺乏相关的技术技能,仍然并不具备竞争的优势。2007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25个省份的46个县和24个大中城市,共5 130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2 655家企业统一开展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其中对企业的调查显示,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2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则显示,虽然有65.5%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却有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大批外来农民工又无法在工作地通过正规职业教育取得技能资格,这一方面减少了务工人员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对务工地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可见,为了提升农民工自身的竞争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具有接受正规教育培训的潜在需求。外来农民工可以在工作地接受职业教育,也可以由农村职业学校为城市培养、输送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而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来就具有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在目前经济形势低迷时期,这种作用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利用这段时期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加重再就业时把握就业机会的砝码,在时间和数量上稳住并推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部分压力。由此可见,对农村职业教育来说,这是一次可以使自身得以发展的机会。社会各方应当充分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好好地把握这次机会。

二、目前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受阻的影响因素

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虽然农民对接受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但是从中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却并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要想使中国的农村职业教育顺利发展,还需要突破种种阻力。

1.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

目前社会上,“重学轻工”、“重普轻职”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农村,上大学被认为是改变生存环境的最快途径,因此,如果想要改变现状,跳出“农门”,就要让孩子读高中、考大学。目前,社会上对生源几乎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是学习成绩好的上高中,成绩差的才会读职业学校,而且,就算读了职业学校,毕业了也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鄙视职业学校学生现象。所以,有些农村的孩子宁愿出去打工或者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去读职业技术学校。

2.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单一,投入经费不足

在中国,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办学的思想依然浓重,从国家到地方,分级别、分层面、分部门,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承担着办学的主要任务,这给地方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实际上,地方财政在对教育投入时,往往也更倾向于将经费投往普通中学,流向职业学校的经费相对有限。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职业学校办学资源缺乏,教学条件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师资力量也十分薄弱,这些都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受困的客观因素。

3.课程设置脱离农村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什么专业热就上什么,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不考虑农村的实际需求,更不考虑学校自身是否具备开办这些专业的能力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上更需要那些会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而目前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于是毕业生往往都会陷入知道一点又不太懂的尴尬局面。

三、抓住机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

1.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要想顺利得到发展,打破人们思想上对职教认识的误区十分重要。政府和社会对此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在校学生和家长以及在家待业的青年劳动力进行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导向,在思想上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一本最生动的现实教材,利用这本特殊的“教材”完全可以引导社会正确地对待职业教育。

2.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并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地方财政的教育投资适当地向职业教育倾斜。其次,鼓励个人投资注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个人投资,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能够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可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当然,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它比投资于普通高中能够更快地取得明显的收益,这一特点也使吸引个人投资成为可能。

3.课程设置上要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社会需要

一直以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会存在着是让农民留下来还是走出去的疑惑。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只要是对某个专业有需要就会存在这个专业的生存空间。因此,职业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能够体现出实用性和社会需求性,这就要求建立起一种以就业为向导的农村职业教育新体制。可以将不同学历层次和工作经验的劳动力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上也要有普及性和专业性的区分。例如,一些基础文化知识、法律常识、农村政策等内容可以作为普及性培训内容,而一些农业技术或者社会上具有一定需求的专业技术则可以由学员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留在农村的人员能够熟悉当前的农村政策,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引导农民勤劳致富,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从农村“走出去”的人员也具备了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竞争优势。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利,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如果利用这段时期给农民提供合理的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再转移做好准备,无疑将提高他们再就业时的竞争优势。

4.发挥职业教育在技术上引导农民自主创业的作用

在目前就业岗位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情况下,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应是解决农民就业的一条较好的途径。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当鼓励者的角色,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创业的农民予以优惠,而职业教育培训则可以在其中发挥技术支持和精神向导的作用。可以以职业教育学校为载体对农民进行创业宣传并进行专门的创业培训。对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和技术支持,必将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就业结构的优化,也将有效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另一方面,这也将大大提高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修伟,张丛,施维.农村职业教育:实用人才如何培养[N].农民日报,2007-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