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特点

篇1

在对凉城县旱作农业现状进行调查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以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增加饲草料作物比例,压缩粮薯作物比例;引进和推广抗旱省水的作物和品种;集雨补灌技术;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抓好传统的抗旱耕作措施,逐步推广免耕少耕技术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凉城县;旱作农业;现状;发展对策

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难点。张蓉等提出应以种植结构优化、科技措施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地膜覆盖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以政府为引导、科技为支撑、区域治理为基础、产业化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对策[1]。康志文提出旱作农业十项技术,其核心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高农业用水[2]。旱地农业必须走传统蓄水农业与现代节水技术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地产量低而不稳、效益低的实际问题,采用节水技术可明显提高产量。发展集雨农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旱地水源的主要途径[3]。以秸秆覆盖、少免耕加表土作业组成的保护性耕作体系,适合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条件,可以取代翻耕为主的传统耕作体系,有力地推动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6]。施肥能够促进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7]。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8]。本研究从凉城县实际情况,探索了凉城县旱作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

1凉城县旱作农业特点

凉城县位于中西部,处于中温带,属于半干旱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3023h,年平均气温5.3℃,≥10℃有效积温2430℃,无霜期90~125d,年平均降雨量427mm,年蒸发量1938mm,是降水量的4~5倍,且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凉城县是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大县。

1.1旱作农业比重大凉城县是以旱作为主的地区,全县总土地面积3458km2,总播种面积6.4万hm2,旱地4.8万hm2,占75%,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2.08亿kg,其中旱地生产粮食1.5亿kg,占总产的72%,旱作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气候十年九旱,旱作区植被稀疏,地形起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问题,面积达2500km2以上,水土流失地区的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旱作区。降水量427mm,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别是春旱成为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1.2水资源短缺全县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调查资料表明,虽然近年来水浇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农业用水范围增大,但大面积的水浇地还在大水漫灌,水分利用系数为0.35左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粮食降水利用效率只有3.29~9.32kg/(hm2•mm),其中小麦3.03~8.32kg(/hm2•mm),玉米4.34~13.72kg(/hm2•mm),谷子2.70~5.16kg(/hm2•mm)。因此,采取积极的节水措施,进一步增强水危机的意识十分重要。

1.3旱作农业区基础设施差旱作农业区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全县坡耕地面积近5万hm2,相当一部分坡耕地还在顺坡耕种,水土流失严重。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仅为46%,大中型动力机械80%老化。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肥料,使旱作区土壤养分状况严重失衡。在有机肥方面,积造肥基础设施差,建设标准低,影响农家肥的积造数量和质量提高;秸秆还田量少,通过各种方式利用的秸秆只有可利用秸秆总量的30%左右。在化肥方面,施用量地区间不平衡和N、P、K施用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产地区化肥施用量过大的问题仍然存在,而广大的旱作农业区和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化肥用量偏少,使旱作耕地土壤肥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4节水新技术普及率低旱作农业区节水农业新技术普及率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的旱作农业区化肥施用量偏少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30%的旱地不施用化肥,平衡施肥技术的普及率更低;二是虽然地膜覆盖技术节水、增产作用都十分显著,但推广面积较小;三是抗旱水源和抗旱设施不足,遇上旱灾90%的旱地没有有效的抗旱手段,只能望天等雨;四是抗旱的优良品种少,优良品种普及率不足70%,杂粮杂豆种子退化严重。

2凉城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传统的农业保墒增墒技术越来越不受重视,农田培肥也逐渐轻视,重视投入轻视技术,重视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土地越重越薄,土壤肥力越来越差,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渐变低。

2.1传统农业保墒措施不再重视习惯上的秋雨春用、春旱秋防、精细耙耱、三九磙地、顶凌再耙耱等传统技术已经不再有人关注。

2.2生育关键期补灌坐水点种是一项比较经济的补灌技术,是在播种期土壤干旱采取的抓全苗、促壮苗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春播期间干旱严重,增产十分明显。但由于缺乏省工省时的技术和机具,目前,推广面积有限。

2.3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还有降低湿度的功能,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早开花结果,增加产量、减少劳动力成本等作用。在旱作农业地区推广应用其保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凉城县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农民认识水平低,覆膜机具不配套,费时费力费钱,所以推广难度大。

2.4选用抗旱作物与品种筛选适宜的抗旱作物和品种是增产的内因,选择具有抗旱耐旱的优良品种对于旱作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凉城县能够种植的作物种类较多,但由于比较效益和种植机具等问题,目前主要以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为主,一些培肥作物和耗水少的作物种植较少。

2.5轻视有机肥近年来,凉城县旱作地区施优质农家肥平均不足500kg/667m2,化肥以二铵基施为主,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低,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严重下降,抗旱抗逆能力显著降低。

3凉城县旱作农业发展对策

凉城县总的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单一,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旱作农业的重点是保墒、蓄墒、防旱抗旱,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使有限的水资源达到最大利用,提高水分产出率。总结多年来的旱作农业成功经验,吸收引进当前先进的旱作农业技术,做到两者有机结合,为凉城县旱作农业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3.1旱作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目前,旱作农业主要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以玉米、杂粮和马铃薯为主要作物,生产链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根据当地自然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旱作区域的种植业应由目前的粮薯作物为主逐渐改为粮草作物轮作种植,增加饲草料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改为以饲草料发展为主;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改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以农促牧,农牧结合型种养结构。

3.2抗旱作物和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品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选择具有抗旱耐旱和生育期耗水少的作物及优良品种对于旱作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凉城县要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合旱作地区种植的抗旱品种,逐步代替过去种植的一般品种。

3.3集雨补灌技术针对凉城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于7月—9月份的实际,在土质较好的丘陵山坡地,发展雨水集蓄微小工程,将有限降水集中使用,如坐水种,生育关键期补水等。坐水点种是一项经济实用技术,选择适宜机具,稀薄作物每穴坐水0.5~1kg,待水下渗后,点籽盖土。根据每年春播期间降水情况,区域内旱情分布情况,坐水点种面积差异较大,春播期间墒情较好,无需坐水点种。

3.4有机无机肥相结合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不仅能满足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而且能改良土壤,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使作物根系发达,能充分吸收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实现以肥调水。近年来,凉城县旱作地区增施优质农家肥,化肥施用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因地因作物施用。近几年,凉城县还引进推广了以有机质≥45%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以弥补人畜粪尿的不足,年施用量在300~500t。

3.5大力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保墒作用显而易见,已被农民所认可,并且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只局限于在稀播作物上采用,今后要不断试验研究,在其他密植作物上使用。与生产覆膜播种机厂家合作,研发适合在密植作物上使用的覆膜播种机,以扩展地膜覆盖栽培的作物种类。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与半膜覆盖栽培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增温、集水、保墒作用,在旱作地区推广双增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要大力推广,并且要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以逐步代替半膜覆盖。

参考文献:

[1]张蓉,张卫军,李作宏,等.通渭县旱作农业发展实践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5(3):89-92.

[2]康志文.山西省旱作农业发展战略探讨[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3]王新安.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4]赵惠芳.河北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2(5):67-69.

[5]张苏林,王谊.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是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出路[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9(1):90-93.

[6]高焕文,李洪文.可持续机械化旱作农业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57-62.

[7]许旭旦.旱作农业中的合理施肥及其生理学基础[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2):51-55.

篇2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农业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农药三个推动。

篇3

>>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研究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特点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的承包体制障碍及对策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广饶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田东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汉中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cn=E0103,2015-08-07.

[2]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10245.htm,2015-03-04.

[3]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08863.htm,2014-03-04.

[4] 刘守英. 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J]. 行政管理改革,2013(12):27-31.

[5] 张昌尔. 湖北: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强农强省的重要抓手[N]. 农民日报,2014-07-09(1).

[6] 胡琼瑶. 湖北经济30问:农产品加工业能否持续领跑工业增长[EB/OL].http:///xw/jj/201508/t3337770.shtml,2015-08-03.

篇4

关键词:农业产品;市场营销;批发市场

国外农业营销的先进观念引入我国,农户、农产品企业、合作社等的营销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研究市场,开始运用不同策略推出自己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等,至此,农产品的发展进入了市场营销的新阶段。

一、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特点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各类专业市场,分布广泛。改革开放初,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仅有2385个,1990年时为9750个,其后,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2.3%,至2001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数量发展到了27167个,并且农产品市场的类别繁多,门类齐全,包括粮油市场、干鲜果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肉食禽蛋市场等,其中部分市场的年成交额达到了亿元以上,规模较大。当前,全国主要农产品产区,基本都建立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并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相关市场功能。

第二,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并向周边辐射,以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覆盖产地与销地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渠道。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交易方式主要以摊位制为主。大部分农产品是以生产者―批发商(可以有几道批发环节)―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模式进行流通的,而农业中介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农户与市场间的联结,推动农业市场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超市作为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迅速发展起来。90年代初期,超级市场作为现代零售市场的一种营销业态,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型超市一般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然后直接向其进货,这样,不仅缩短了流通的过程,降低了流通的成本,也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而且定期推出的特价菜价格还优于农贸市场。因此,超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零售等环节的职能,再加上其本身的特点,如舒适的购物环境、标准化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方式、良好的信誉等,使其成为农贸市场有利的竞争对手。

二、我国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加大对农产品营销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在下一个阶段,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战略规划,应该把重点转移到着力提升市场质量的关键点上,争取在更高层次建立起全新的农业营销体系。

首先,对各级农产品市场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营销现代化、市场化的要求,改革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战略布局。其次,重点加强各农产品产区批发市场的建设,提高生产区域化程度,形成集中高效的产地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合理布局,建立起完善发达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完善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有效联结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集散市场,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产品的快速集散,保证供应。再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网络营销的建设。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包括农产品实时监测系统、市场结算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以及交易信息网络平台等。

第二,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实施营销品牌策略。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优质的品牌对于促进产品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体现在它的外在符号、社会信誉上,更表现在它优良的产品质量与服务上。因此,实施农产品品牌策略,既要注重其品牌建设,更要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相关服务,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第三,积极推动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积极鼓励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各种营销专业人员等,将农产品与市场有效联结起来,缩短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提高效率。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的专业经纪人,以现代的市场营销理念对农产品营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实施,推动农业营销的发展,将农民引向大市场中,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

第四,政府对农产品营销的政策支持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农业经济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发挥自身作用,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完善市场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如采取补贴等财政支出的手段支持蔬菜等季节性农产品的流通,为农产品营销构建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其次,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行为,保护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将农业营销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合理推进。再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与监测标准,把产品安全与质量合格摆在突出位置,向市场提供优良的产品,以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与形象,这也是成功实施品牌策略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家为农产品的营销创造了越来越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创新、自我完善,推进农业产品营销能力的健康发展,逐步实现市场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吕一林.市场营销教程(第四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韩国;农业;信息化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韩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就把农业信息化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政府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重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1986年,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投资高达20亿美元,占政府投资总额的7.7%。到1994年又颁布《农渔业振兴计划和农业政策改革计划》等两部重要法规,以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手工劳动为主的韩国农业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其深层次问题凸显出来。在此情况下,作为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韩国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形成了“专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模式。其次,鼓励私人企业投资。农村的信息主干网(带宽)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的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负责,政府给予经费补助。

负责韩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机构是1992年成立的农林水产省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AFFIS)。该中心是由农林水产省的10个下设机关团体共同出资组建的财团法人,组建后的运行维护费用由政府预算安排。目前,AFFIS已连接与运营有关的机关团体信息通信网26个。加入AFFIS的会员7万名。1962年,韩国建立的农村振兴厅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农村振兴厅主要负责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生活指导以及农民的培训,并建立起中央、道、市郡、邑面四级组织机构的一体化指导体系。近年来,农村振兴厅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将上述一体化指导体系连接起来,为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提供信息支撑。

(二)注重信息技术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构建以下几个信息管理系统:一是生物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包括生物信息数据库、水稻基因组数据库、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遗传数据库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生物学科学研究。如,基因和蛋白质结构分析、遗传分类和基因搜索、基因结构和功能分析、DNA图像处理等。同时,建立作物基因资源管理系统,用来收集、存储和管理物种资源的信息,特别是收集和管理水稻、大麦的基因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信息网络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二是作物育种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连接农村振兴厅的每个作物育种研究所、国家作物试验站等。利用这一网络,育种工作者交流育种信息,提高育种工作的效能。三是动物改良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连接农村振兴厅的相关家畜改良研究所、国家家畜研究所、动物基因改良中心、家畜改良办公室等。利用这一网络,研究人员共享动物改良信息,从而推进动物改良的研究。四是农业科技文献信息系统。该系统存储和订购国内外大量科技期刊和书籍,拥有农业科学图书馆、综合农业大学、汉城国际大学等单位的网络借阅服务。图书馆网络化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图书采购、编目和入库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为农业研究工作及时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五是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农村振兴厅的信息技术研究人员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将计算机与Internet网相连接,农场主在家中通过Internet就能实时控制温室。六是农场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农业气候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系统、实时气象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系统、农产品出口信息库和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库和服务系统,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支持。七是农场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将农场财务、农产品销售、农场经营管理计划、农场资金预算管理等内容纳入该系统中。它涵盖6.8万个家庭农场、50种农作物诊断数据库。以此积极推动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现在,许多农场主已直接通过互连网进行交易。

(三)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来推广农业技术。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利用远程教育系统推广农业技术。该系统是视频会议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它用专用网与公用In.ternet网相连,可通过电讯实现点对点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换和单向的多媒体信息广播。该系统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工作:一是通过因特网会议系统对农民进行培训,主要讲授农业技术。二是进行农业技术咨询。农户将各种技术需求提交系统,系统管理员整理和归纳农户的技术需求,通过查阅现有文献资源来解答或请农业专家回答,最后将结果显示在网页上。三是利用农村振兴厅的网站和地方农业技术中心网站向农场主提供信息。主要作物长势信息、病害虫预测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和农村生活信息。与此同时,政府还重视农村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不仅进行计算机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开设计算机农场管理等课程。政府还通过投资、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到2010年,农村计算机的普及率将为100%,即每个农户平均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

二、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如,农村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农业信息库和数据库相继建立,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软硬件技术正逐步发展,农业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还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信息资源匮乏、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借鉴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以此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组织的作用,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一是制定比较优惠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将农业信息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根据农业自身的特点,选定部分目标,重点扶持。二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应把农业信息化所需的启动性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中,建立农业信息化专项基金。同时,在政府统一规划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对农业信息化进行投入。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外资,以促进农业信 息化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初具规模;市级以上农业部门也有选择地组建了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并以县乡为节点支持县乡入网建设。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还存在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缓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构建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产品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四是建立有利于促进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管理组织,主要负责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生活指导以及农民的培训等工作,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组织机构的一体化指导体系。

(二)注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促进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融合。应构建生物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包括研建生物信息数据库、水稻基因组数据库、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遗传数据库等信息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收集、存储物种资源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二是注重动植物生产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作物远程实时环境监控报警系统、优质农产品产量预测系统;建立作物生产管理系统,收集和作物生长与病虫害信息;研建园艺产品的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自动管理系统。另外,还应建立作物育种信息管理系统,即通过网络将每个作物育种研究所、国家作物试验站和农业试验站等机构连接起来,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交流信息的平台,从而提高育种工作的效率。在畜牧业方面,应建立动物改良信息管理系统,即通过网络将家畜改良研究所、国家家畜研究所、动物基因改良中心等有关家畜改良的机构连接起来,为动物改良人员提供交流信息的平台,促进动物改良的研究。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新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包括谷类、蔬菜、果树、花卉、牲畜、蜜蜂、兽医、农业机械等。其中,农业土壤信息库包括原始土壤详图数据库、稻田和旱地土样状况等。另外,还应建立有害生物管理信息系统、昆虫资源数据库、病虫害样本数据库等。四是大力推广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建立农业生产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如,畜舍自动化调控、农产品冷藏等;建立农业气象信息数据库,开发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动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开展电子商务。

篇6

关键词:农业发展;差异比较;经验借鉴;中美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美农业发展差异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3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开始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截至2014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粮食产量达到60,702.61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58,343.5亿元,占全国GDP的9.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相当落后,在农业发展的许多方面存在着错误和不足,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发展的不同方面,比较中美农业发展中的差异,找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不足,明确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借鉴美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美农业发展中的主要差异比较

中美农业发展中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结合中美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人口现状及土地制度、农产品结构及产量状况、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现代化状况、农业基础设置及科技投入、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重点比较中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以明确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探索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中美土地制度及人口状况比较。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美国的土地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占世界第四位,中美的土地面积相当。截至2015年底,中国耕地面积20.23亿亩,人均耕地1.480亩;美国耕地面积28.23亿亩,人均9亩,约0.6公顷。2015年我国期末人口为13.6782亿人,其中:男性70,079万人,女性66,703万人,农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城市化率为56.1%,农业从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还在20%以上;而美国2015年的期末人口为3.2136亿人,其中男性人口15,865万人,女性人口16,271万人,农村常住人口5,785万人,城市化率约为82.61%,农业从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约为1.85%,人均种地约3,000英亩,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在土地所有权制度上,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以国家所有制为主,而美国的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国家所占有的土地很少。

(二)农产品结构及参量状况比较。中国的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谷物、高粱、大豆、马铃薯、棉花、油料作物、花生、糖料、甘蔗、蔬菜等。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702.61万吨,其中小麦(包括冬小麦)24,628.84万吨、玉米21,564.63万吨、稻米(早中双)20,650.7万吨、薯类产量3,336.4万吨、豆类产量1,625.49万吨、油料产量3,507.43万吨等。美国粮食总产量约500,000亿吨,美国的农产品种类与中国不同,美国农产品以玉米和小麦为主,玉米约占总产量的80%,小麦约占总产量的10%。但比较人均产量,中美的农业发展状况就完全不同了,2014年中国的粮食亩产约为400公斤,美国同年度的平均亩产为510公斤;2014年中国农村的人均产量约为4,437.91公斤,美国农村的人均产量约为155,588.75公斤,美国农村的人均产量是中国农村人均产量的35.06倍,说明中美农业发展的差距还相当大。

(三)中美农业生产方式比较。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历史背景的影响呈现出差异化的生产方式,主要以、集体合作社和国营农场为主。大多农村采用低级的家庭生产方式,一些有经济基础的农村开始实行集体合作或农场生产经营方式,在边缘区域特别在、内蒙等地还有规模比较大的国营农场,但我国国营农场的生产效率极低,生产经营效果也不及家庭联产承包。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48,600多万公顷(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下同),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86.2公顷。目前,美国的农场大约有200万个,每个农场的土地规模为200公顷左右,农场数量下降了60%多,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全国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率下降到2%以内,具有很好的农业生产经营效果和效率。

(四)农业现代化状况比较。中国农业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半手工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中,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除了播种和收割以外,其他劳动还是手工为主,致使中国农村的现代化水平相对不高。美国农业在20世纪4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60年代实现了翻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过程的机械化,70年代完成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从生产到收获的机械化,现在已经把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农机以及农业管理,其农业现代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人均种植3,000英亩土地,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最高亩产超过1,000公斤,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农业,在这方面值得我国借鉴。

(五)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比较。中国的农业基础投入相对薄弱,国家主要投资重大基础设施,主要是水库、道路、山川河流改造等,农业生产的设备及生产环境改造等还需要农户投资,存在基础设施投资不够均衡的现象。其科技投入也有同样的现象,从投资的统计资料来看,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科技研发投入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不足1%,表现为投入的相对薄弱。美国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1950~2001年投资360亿美元;2014~2023计划投入480亿美元;在技术研发方面,2000年政府的投资为995.6亿美元,转移支出投资2,578.30亿美元;到2012年政府的投资达到1,524.20亿美元,转移支出投资为4,701.14亿美元。据统计,2015年美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在1.5%左右,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在2.8%左右,可见我国农业投入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六)农业环境保护及政策比较。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农村的发展仍处在用污染环境换取收入的阶段。尤其是养殖业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在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的压力下,农村环境污染虽受到一定重视,但治理效果还很不明显,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也相对较少。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农业环境保护,主要利用法规手段以及经济手段,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限制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行为,利用税收、信贷、补贴等手段,激励农业生产保护环境。同时,政府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倒“U”趋势形成。

二、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农业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样板,值得我国农业生产及管理人员学习与借鉴。通过以上对中美农业发展中关键因素的比较分析,明确了中美农业发展的差异,这些差异就具体表现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以下通过分析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归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一)以完善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为基础。美国农业的发展以完善农业法规和相关的配套体系为特征,实现法制化发展。在规范化过程中,定位“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把农业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我国经济发展中,过度追求城市化,对农村的发展不够重视,也缺乏规范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出现农业明显落后的局面。我国农业发展需要借鉴重视农业发展地位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实现农业的稳步发展。

(二)以普遍的家庭农场为发展形式。私人农场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一个明显的发展特点。美国的农场在发展中收缩,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12亿英亩,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213英亩;到2010年,美国的农场下降为约220万个,农场占地面积为9.2亿英亩,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为418英亩。美国220多万户的农场中,大约有350多万的农业劳动力,每个农场主平均经营400英亩(2,400亩)的土地,每个农场的劳动力平均为1.6个。发展农场,利用现代化手段从事农业生产,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现代化农场生产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全面的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是美国农业的一个明显特点。美国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实现较早,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这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美国农业已经开始应用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高尖技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农具以及农业管理,在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向现代化方向转移。这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美国农业的经验,尽快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是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以技术研发和科学技术应用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农业的发展得益于重视科技研发、研发投入以及科学技术应用。美国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保持高额的科技研发投入,研发支出投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2.5%以上,这种高额投入是技术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农业发展,今后应特别重视科技研发投入,尽快提升科技研发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充分利用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五)始终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的农业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从不同的方面制定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政策,通过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实现保护生态农业环境的目的,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是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也是其重要特征。要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环境污染预防,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环境才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要在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设计与实施,才能够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世界第一的目标,但在生产效率、生产方式、生产管理、生产效果、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与发达的美国农业还有很大差距。为了找到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针对存在的不足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本文重点从人口现状及土地制度、农产品结构及产量状况、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现代化状况、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农业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比较了中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分析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总结了中国农业发展中可借鉴的对策,对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需要进行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美农业发展差异比较分析以及可借鉴对策方面。限于本人水平所限以及积累的不足,本文的研究还很不完善,今后的研究应重视比较方法的研究以及实际情况的资料比较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促进本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楠.中美农业产业化对比研究及启示[J].产业经济,2015.30.

[2]韩啸,周云.中美农业合作空间研究――基于农业互补性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彭宇文,吴林海.中美农业科技体制比较与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

篇7

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经过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业和农村发生许多深刻变化。如农产品供求格局、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政策体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在我国已进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制定有力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我国谁来种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未来的大事来抓紧抓好。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重视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都发展很快。但面向留在农村真正种地的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要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大量农民工不可能都集中在大城市、关在校园里培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要求,让农民教育培训更加方便、快捷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探索送教下乡的方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新途径。

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应立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还应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民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实现不离乡不离土,方便、快捷地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开创农民培训模式。

篇8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ies appli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s the feedback of industry to agriculture, and improves the scientification, and imformatio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rn intensive agriculture is a systematical work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ovides support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Their combination will improve the value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 集约型农业;物联网技术;探索;研究

Key words: intensive agriculture;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exploration;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06-02

0 引言

“集约型农业”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模式,是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将生产力技术先进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管理,形成规模化集中生产经营,使较少的土地产生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从而解决我国原始的、分散的农业生产,最终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良农业、改造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竞争力和活力。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就是通过对集约型农业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实时、高效的监控,是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实现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集约化发展,从空间、组织、产业上完成农业基础设施、通信设备和信息化设施的重新组合,使农业发展进一步“高效、聪明、智慧、精细”,促使“三农”和谐发展。

1 我国集约型农业发展及其应用物联网技术现状

1.1 集约化农业发展现状

①东西部地区差异较大,制约农业集约化发展;

②平原与山部地区差异明显;

③传统思想观念决定着农业集约化发展进程;

④粗放型农业发展观念根深蒂固。

1.2 集约型农业发展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现状

1.2.1 西部地区 目前西部地区形成了以我国第一个农业示范区杨凌为龙头的高新农业发展模式,其覆盖整个关中地区,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结合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特点、农业种植特点等,利用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高新技术推动“三农”产业向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从空间、组织、产业上整合现有通信设备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使杨凌的发展“聪明、智慧”,探索我国“三农”信息化、城市智慧化和谐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实施西部大发展战略。

1.2.2 东部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的集约化农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进入推广期实用期,主要表现在:

长三角地区的集约型水稻生产区,通过农业机械导航控制技术研制而成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使农机驾驶员从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显著提高作业精度,避免重复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

通过实时采集大棚内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土壤温度、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并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我国集约型农业发展及其应用物联网技术意义

2.1 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意义

篇9

关键词:自动化信息技术;农业工程;应用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促进农业发展,实现自动化是其发展的根本。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特点来说,结构改造和技术的精细化和先进化应作为其基本要求。农业自动化信息技术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技术人员具有专业的操作水平,以促进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

地域特征对农业产量具有较大影响,利用自动化信息系统可对地域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测试,通过数据采集和储存了解地域情况。自动化信息技术是集地理科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学科,目前自动化信息技术能为使用者提供真实的三维地域信息。通过专业的平台建立,使农业生产地域管理更加精细化、降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外,在农业调查过程中,自动化信息技术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提供实时的图像分析,建立空间数据信息,使农业资源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辅助分析功能则有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业技术革新。

二、遥感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遥感技术以电磁波技术为核心,是利用电磁波的观测和分析对物体存在的环境进行正确的分析。遥感器的主要作用在于信号接收,实现对农业相关问题的管理和控制。遥感技术还实现了对农作物的长势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最终确定管理技术。通过这一技术,观测精度大大提高,其预测功能实现了对农作物的实时监测,对于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目前,全球定位系统是最为广泛的应用方式。全球定位系统即GPS系统,是农业先进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主要由空间导航卫星、地面监控站与接收设备组成。通过这一系统可对农业操作过程和设备进行检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实现了农业信息定位。目前,美国在这一技术的应用具有先进性,通过远距离的定位功能实现了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对于宏观调控和农业措施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四、虚拟仪器技术的重要作用

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以计算机基础为基础,仪器仪表测量为辅的模拟仪器。其功能在于通过对实际生产的模拟过程和记录过程实现对农业发展的了解。现代虚拟技术是农业智能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我国,农业播种中该技术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虚拟技术,可获得落种性能、平均值等特点,从而使操作界面合理化、可视化,促进农业播种技术的完善,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还可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植株的生长过程,从而实现对种植过程的指导。在农产品选种过程中,也可通过虚拟实验的方式实现数据采集,再通过智能化系统得到植株的种植过程。

五、专家系统应用于农业工程

专家系统是农业生产系统之一,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在多个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对于农民的经验、种植技巧具有较好要求。而专家系统的建立实现了新技术的实施,是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专家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析农业生产常见问题,并形成数据,对种植过程形成专业的种植策略,对不合理的施肥和管理过程进行调节。计算机网络是这一技术的重要工具,通过互联网的访问,即可获得对应的数据信息,在信息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还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信息,也就是说,专家系统虽然解决了工作效率和技巧问题,但对于前期设计具有较高的要求。从这一角度分析,专家系统是人力与智能系统的结合过程,实现其积极作用需要操作人员具有专业的经验。同时,专业系统的建立具有复杂性特点,农业知识的建立要与其他知识进行分离,这也是专家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六、总结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自动化信息技术以地理信息系统、虚拟仪器技术和GPS系统为代表。未来,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当然,一些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技术和成本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实现其技术更新将对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理论;实践

农业发展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而休闲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类型,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要想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就需要农民及相关人员对休闲农业的理论进行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1]。

1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

作为开展休闲农业的载体,农村的环境、农业的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又以农业有的资源作为发展基础,依托于传统文化,以增进人们对于农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体验和感触为最终目的。因此,在发达国家,具有将服务性和生产性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已经逐渐普及,并且被人们所接受。在我国,休闲农业虽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也成为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由于休闲农业具有马克思休闲思想、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以及外部性理论作为依托和支持,因此在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必然是极其广阔的[2]。

2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2.1以农为本

农业作为休闲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到以农为本,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进行科学的规划,才能够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载体是农村所独有的自然环境,因此,政府应当在重点强调休闲农业的发展绝对不可占用农民耕地的同时,鼓励开展休闲农业相关产业的负责人对荒山、荒滩以及村内的废弃空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2.2因地制宜,创新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当通过对所处地区的历史、交通、资源以及区域特色等具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巧妙的结合,开展与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模式,例如农业主题公园等。而在城市的郊区以及景区的周边地区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时,应当做到因地制宜,突出所依托环境的特色,进行适度的发展。只有做到结合实际情况,对休闲农业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才能加强农业与生态的融合,由此提高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价值[3]。

2.3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生态保护进程

休闲农业正是依托于农业环境所产生的,因此,企业负责人应当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及加大对休闲农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逐步对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服务的高效化进行推进。与此同时,要想使管理呈现规范化的状态,完善的规范标准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为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负责人还应当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将负责休闲农业的讲解员和引导员纳入培训的范围之内,并且执行持证上岗的工作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量引进人才也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负责人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快对经营休闲农业的场所在水电、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并且通过对卫生间、停车场等辅助设施进行完善,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效果[4]。

2.4政府进行引导,创建示范区

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肩负起引导的职责,在进行规范化管理、宏观调控和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调动起有关部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将市场配置在休闲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进行最大化发挥。政府还应当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特性,通过对“最美休闲村”的称号以及休闲农业的等级等进行评定,从而带动全国的休闲农业进行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对经营休闲农业的主体进行鼓励,使其通过对资本、流动要素以及品牌的高效结合,达到创造知名休闲农业品牌的目的。而诚信作为企业经营之本,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诚信经营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心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效果[5]。

2.5保护环境

作为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开发和保护同行、生态和生产并重”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应当对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将保护环境作为首要目标,以此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而产生的全新农业产业,其特点在于融合了传统农业生产以及新兴的旅游两个功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休闲农业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农业生产的热点所在,并且对于推进农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旭,刘德法.科学发展现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5,11(04):43-46.

[2]许玉乾.科学发展现与人本经济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6(3):38-41.

[3]陈惠雄.人本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现点[J].财经论丛,2014,09(3):68-72.

[4]王冰,郝豫.快乐经济学研究进展及其公共政策内涵[J].上海经济研究,2015,13(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