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蓬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思考
一、我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开辟特色运行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我市在国家级标准示范区的基础之上,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能够有效实现经济利益合理分配的产业经营模式,如“一体化样板基地”、“紧密型生产基地”、“松散型生产基地”、“公司+种植大户合作社”等。
(二)注重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富农工程。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二者紧密结合,围绕我市苹果、葡萄、畜牧、水产养殖四大特色领域的发展,组织一批拥有技术的人员深入到种植一线,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农业示范基地的生产建设中,或以个人创新、技术承包的形式参与到特色农业、优势农业的发展中,全面促进我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使用,进而提升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
(三)推广农业产业化项目,打造农业特色园区。烟台苹果是山东干名优特产之一,其以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技术,逐年扩大市场份额,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渔业养殖捕捞方面,因引进大菱鲆等新品种,并形成相应的生产能力,加速了周边区域乃至整个环渤海湾地区大菱鲆养殖产业化的发展;肉鸡标准化养殖实现以沼气为纽带的集养殖、种植、生物能源、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酿酒葡萄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使蓬莱市成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和全国三大优质酿酒葡萄产区之一,辐射带动了全国酿酒葡萄品种的升级换代及高端葡萄酒品质的提升。
二、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业经济在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在龙头企业规模、品牌建设、监督监管、产业规划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上、下游的走向;而在农业中,龙头企业的发展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向影响着农户与市场的关系。当前我市农产品行业中,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并且多数企业还处于“小、散、低、弱”的状态,但当前我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均无法对行业结构调整起到任何作用。
三、我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三农”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格局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我市应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契机,捋清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加强服务监管,大力推动我市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现代化、产业化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创收。
(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1、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做强做大。在全市范围内树立学习典型,或在周边市区寻找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优秀经验,以推进我市龙头企业的的加速发展,并实现数量和质量上的突破。制定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以推动我市本土企业的发展;引进高新农业产业技术,促进现有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促进现有企业之间兼并和重组,逐步扩大企业的规模;利用民间资本,在现有企业中培育出新的龙头企业。2、树立品牌意识。在现有企业中选出优质产品,以其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并大力扶持,促进该品牌及产品的推广和扩张。在品牌选择时,要重点扶持具有蓬莱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建立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市场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产品品牌。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与农产品生产的有效结合,实现科研院校与企业的强强联手;积极引进、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与企业、与农户实时对接,使新兴技术在实践中进一步实现其价值。另一方面,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在创新或研发方面做出的努力,或是在品牌方面的成绩,可通过相对应的奖励办法给予鼓励。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电子商务;契合度;前景
一、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农业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商品或服务的出售、电子支付、物流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互通性实现了快速可靠的电子化商务交流。以此为例,农业电子商务就是以农业生产和贸易为基础而发生的农业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农业产品推广、管理、买卖交易、物流和客户关系维护等,利用网络系统作为支撑,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完成销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与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息息相关,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迟缓。虽然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补贴和鼓励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这种政策的持久性和实用性并不强,补贴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更没有办法建立健全的农业产业模式。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归根结底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是我国自古以来都以种植业为主,这是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造成的。传统观念中,五谷基本上代表了农业产业,虽然其他种类农业产品都在建国以后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比重还是非常的少,达不到均衡发展的规模,有很多农业产品需要进口,达不到国内需求状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不规模。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和西方社会的最大的差距;我国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不能形成规模化,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中的工业现代化和销售、管理层面向现代化发展,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三)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低;这和上面讲到的第二点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家庭式的农业生产制约了农业发展之间的互相协助和发展,造成了现在机械程度底,效率低下等突出的特点,家庭小农经济是我国现在农业产业的主要模式。
(四)市场化发展效率低。农业产品中相当一部分产品的销售都要有季节和保鲜方面的考虑,所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产品不能更加合理高效的完成整个流通过程。这也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三、两者契合的意义
农业产业是关乎国民生活日常的重要产业,农业产业发展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问题。电子商务是已经被证明改变了中国很多产业格局和产业发展的极有效率的发展平台,所以在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瓶颈的时候,与电子商务的契合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契机。新鲜血液的注入会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农业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农业产业链十分长而且复杂,而且农业产业在现代技术手段上的落后造成了农业产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涉农的企业甚至到一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电子商务可以搭起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将市场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农业产业的各方手中,企业通过网络安排生产、宣传、分配资源;互联网将所有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各方的手中,缩短了所有相关商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营销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效率。
(二)打破传统限制。农业产业传统中交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地域限制极为明显;而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产业中各地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的市场限制,形成了国家级甚至跨国市场体系,是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三)实现农业产品流通和产业的规模化。电子商务采用的网络化的交易平台可以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集中在一起,集中形成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以在一起将各自的少量的产品集中起来与物流配送中心合作,进行批量化的配送,使得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利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且弟子商务平台上规模化的需求的会使得农民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社或者是成立企业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统一定价,质检、分级,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使得农业发展达到新的层级中去,规模化的实现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有质的提升。
四、实现两者契合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农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已经被证明改变城市生活和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是否也能去改变农业产业的发展呢?农业产业和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都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就要求电子商务要能够与农业产业有很好的契合度才可以,所以必须要解决目前阻碍两者契合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中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较低的集中化表现在生产单位大部分都是较小家庭单位等,造成没有集中的产品集散地,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没有形成统一定的产品标准来对产品进行定级和定价,所以就无法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模。这就要求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将先进的产业思想和产业文化植入农村农业产业体系中去,制定相关标准和品牌,以政府牵头农民组成企业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生产和贸易,形成集中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来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并且形成更加标准化的产业发展。
(二)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农业产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和小农经济思想的作祟也会阻碍农业产业集中化的过程,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的限制会阻碍电子化的进程,所以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对于实现农业产业的电子商务化契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中,政府的公信力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资源,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来对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知识思想灌输以及相关技术的培训,指导他们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与先进电子科技的结合。
(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由于政府财力物力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相对成熟的城镇和产业中,致使农业产业没有资源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网民弄够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政府要能够合理的调配社会资源,将资源倾向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覆盖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扶持农业产业网站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成本降低到合理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农业产业在我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农业产业在中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形势,所以农业产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会给农业产业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刚,王巍,石宇良,马兴.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对策研究[J].北京 农业,2011(03).
篇3
1 引言
改革开放35年来,以“均田制”为特征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甘肃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收入增加和地带性差距的缩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是由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并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做相应调整。随着人们吃饭问题、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承包责任制固有的制度缺陷,如土地“细碎化”现象严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规模不经济、农户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等问题渐露端倪,农业比较效益随着农产品产地收购价格的低迷和生产成本的上涨呈不断下降趋势。受利益博弈的影响与驱动,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纷纷弃地脱农,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出于对农村土地大量撂荒、新生代农民非农化转移和将来中国“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战略考量,党的十明确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甘肃作为西部的一个农业欠发达省份,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滞后于全国及其他地区,且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省内14个市州的地带性差异及内部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鉴于此,如何围绕甘肃农业现代化建设,创新农业体制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就成了当前我们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利用实地调研、个案解析与效率指数测比的方法,对全省不同农业片区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水平进行聚类与梯度划分,总结提炼“高梯度”地区的成功经验与路径对策,以为甘肃“低梯度”地区的发展与赶超提供经验借鉴,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2 甘肃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现状、个案解析与梯度划分
甘肃作为西部一个比较典型的欠发达省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业在历史性解决吃饭问题、温饱问题后,驶入了特色定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甘肃立足区位条件与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现已初步形成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规模化生产基地,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主的苹果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以庆阳为主的瓜籽、小杂粮规模化生产基地,以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为主的五大优势蔬菜产区和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杂交玉米、瓜菜制种、酿造原料规模化生产基地。2014年,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960多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4.6%;从事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的农户达到235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8.5%;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1000多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65家,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1400多万吨,加工转化率达49.5%。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基本覆盖全省特色优势产业。以马铃薯、中药材为例,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062万亩,鲜薯产量1600多万吨,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一,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鲜薯产区和最佳种薯繁育基地。现已建成有一定规模实力的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12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57户,年加工鲜薯430多万吨。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83.69万亩,产量98.37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五大道地药材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60%、50%、60%、25%。现已建成中药材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63家,年加工中药材20多万吨。农业区域特色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甘肃农业分散经营、低效重复、竞争乏力的状况,而且催生出许多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为甘肃现代农业的提速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甘肃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依旧不高,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普遍存在单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基础条件差、抗风险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基于现实的考证认知,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必要通过甘肃不同农业片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个案解析来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共性特征,以为甘肃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甘肃不同农业片区农业规模经营的个案解析与经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甘肃不同农业片区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实地调研与个案解析,我们发现,“十二五”期间,甘肃以区域特色产业定位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整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省内不同农业片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参照已有研究,结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与核心特征,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将劳均耕地面积、劳均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综合起来,用指数法构造农业经济转化效率指数,并以此分析甘肃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地带性差距。通过对2014年甘肃不同农业片区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水平的效率指数测算。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划分为4个梯度。第一梯度:河西绿洲农业灌溉区和沿黄农业灌溉区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最好的地区。第二梯度:中部旱作农业区和陇东黄土高原区为次好地区。第三梯度:南部山地特色农业区为次弱地区。第四梯度:甘南及祁连山高寒生态牧区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最差的地区。如表2所示。
众所周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是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手段是通过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变革创新促进农业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优化配置。从实地调研和表2的对比分析来看,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滞后的县区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甘南、陇南及祁连山区,也有一少部分分布在中部干旱地区和陇东黄土高原区,这些地区山大沟深,土壤贫瘠,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民受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发展现代商品农业的意识淡薄,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少,农民的职业化程度低。河西绿洲农业灌溉区与沿黄农业灌溉区所辖县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整体发展水平高,农业经济转化效率高。中部旱作农业区和陇东黄土高原区近年来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增加和农民职业化程度的提高,以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草食畜为主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体呈上升态势,从全省来讲,处于次好地区。
3 促进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提升发展,必须按照全产业链经营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品质为根本,以科技为支撑,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构建农业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经营体系。
3.1 围绕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公司制农业企业是引领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主导力量,这意味着,农村各类经营主体的状况,特别是带动引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的状况对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影响巨大。从课题组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凡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整体水平也比较高;凡是以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为此,要推动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上水平、上台阶,必须着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建设,加大对联户经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公司制农业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引导不同经营主体沿着产业价值链进行基于专业分工的深度嵌入与合作,使农业资源特别是农地资源、资本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优化配置,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与经营风险,着力提高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3.2 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职业化水平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没有固定模式,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经营主体可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实践不同的经营模式。目前甘肃比较典型的农业规模经营的模式主要有业主经营模式,即业主通过拍买“四荒”土地或成片租用农民的承包地成为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市场引导模式,即在一些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价值高的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村。合作社组织模式,即通过合作社把从事相同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农业投入品供应、统一技术指导服务、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定价销售的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入股模式,即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为企业的股东,企业将入股土地进行整治和连片集中,进行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企业订单模式,即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引导农民按公司的标准要求进行订单生产,建立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以上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职业化水平,为农业规模经营的提升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应不断完善,总结推广。
3.3 健全农地管理机制,促进农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
“均田制”导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弱化了农村土地的经济功能,事实证明,难以形成致富途径。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必须按照市场化配置原则,健全农地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政策引导机制。出台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商品农产品原料基地的相关政策,多管齐下推进土地流转。二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农地规模化经营奖补机制,吸引更多农村能人和经营大户参与农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准入机制。要对进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种植大户、企业业主的经营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和资信评估,对大宗土地流转实行登记备案和流转合同签证制度。四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依靠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县区仲裁、司法保障,有效化解农地流转过程中的矛盾纠纷。五是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或托管中心,以土地托管为载体,对农村撂荒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托管发包、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将承包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种养大户流转。
3.4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规模经营主体的科技支撑
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为此,必须从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转变科技服务方式入手,进一步强化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科技支撑。一是以“十二五”期间省农牧厅确定的2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组织专门的科研团队,明确首席专家,为区域优势显著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提供科技攻关与服务。二是建议省上将武威黄羊镇打造成甘肃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省农垦集团的优势,整合人才、科研与土地资源,为河西绿洲农业区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示范指导。三是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促其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技术集成与产品研发。四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普及推广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提高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科技应用能力。
3.5 拓宽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
甘肃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因资金短缺,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为此,必须下大力解决规模经营主体筹资难、融资难的问题。一是根据甘肃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把财政支农资金真正用在甘肃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关键环节上。二是参照省上已成立的能源、交通投资公司的做法,由财政注资成立专门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通过与信用社、银行合作,推出更多适合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担保贷款产品。三是以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等投资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四是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扶持单体规模实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使其在更宽领域内筹资融资,以解决其经营规模扩张所需的资金。
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产业化;发展
1农业经济增长的概述
我们常说的农业,它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及渔业。农业经济的增长,马克思认为一是增加农业积累,二是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性经济,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的增长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的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发展计划,如优良品种选育、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主体建设等计划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局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水平和实现脱贫攻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发展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之下,近年来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十分快。但也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通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使一部分以粮食为主的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精品水果、换季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方面受土地流转影响,规模化程度不高。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优先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农业产业的耕地比较分散,不便于统一布局和管理。农村多数还处于“小而全”的生产模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由于受政策、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招商引资困难。要振兴农村经济必须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
2.2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每个领域的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的都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品种繁育、栽培管理、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技术服务跟不上。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绝大多数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面临就业形势的压力,招录的基层农业服务员都没有限制专业,一部分人根本不懂农业生产,人员素质和专业类别参差不齐,造成了严重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的局面,致使发展农业产业技术指导不到位,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山区农业,部分地区原有的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没有产业路,机耕道少,路网难配套,机械耕作难度大,缺乏专业市场,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发展农业经济相当困难。
3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农业经济要发展,必须做到产业规模化。把当地的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集中起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即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势,也可实行农户自行组织,其目的在于加强资源利用,统一生产标准,抱团拓展市场,把农业产业发展好,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2实行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公司+基地+入股分红”发展农业经济。把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农业产业,可按照“3115”模式分配,即:30%分配给农户,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作为风险金、50%归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所占利益可再分配给农户)。这样既能发展农业产业,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空壳村,多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力度
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精心培育良种,在农村已经种植精品水果、绿色蔬菜、脱毒马铃薯、中药材及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定和建好良种繁育基地,采取引进和自育的方法,增多繁育品种和提高繁育品种质量。二是要建好基地,结合当地现有的各种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建好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养技术和产品质量。三是办好龙头企业,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办好龙头企业,着重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创造出适应市场和消费需求的产品,延长利益链接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3.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市场经营的客观要求。首先要搞好规划,、精心选点、合理布局、坚持标准,使农业市场建设按计划、分步骤、郜标准地顺利进行,加快建立和形成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完整体系;其次要在各类市场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等高级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5加大市场经济主体培育力度
培育市场经济主体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把农民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农民对推动的长期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农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民加公司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三是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四是要切实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五是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更加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二是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要给予政策扶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三是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种经营,拓宽生产经营门路;四是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及市场管理,不断提升其主体地位。
3.6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篇5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就是要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组建新型经营模式。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现代化的农业机具,这些机具能成倍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农药、化肥、良种,并能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因此,工业化社会中的农业生产必须采用规模化经营的生产方式。土地规模利用会造成大量原有涉农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尚无力吸纳那些因失地而被迫向非农转移的农业弱势群体时,强行完成土地流转和规模扩大,只能使失地农民的境况更糟糕,这也不利于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未来发展,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采取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统筹安排失地农民在农村就地城镇化以适应我国城镇化进程并维持社会稳定。
1.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关于农业经营主体研究,罗必良认为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生产组织的重要形式[2];朱学新认为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3];李炳坤认为农业龙头企业在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应对激励的竞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不断完善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基础上,农业龙头企业将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力量[4];孙中华认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有重要作用[5];巴特尔认为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是农业经营形式的三大新趋势[6];陈晓华认为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7]。学者们对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主体和体制还没有实质性研究,而涉及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企业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研究尚未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农业经营主体,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整个体系实现四化建设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有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条件下,农业经营主体很大部分还是以小农为主体,然而小农细碎化的土地规模难以支撑起现代农业的经营手段与方式,当农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时,很难通过内部规模经济来降低经营的平均成本,这必然导致农业投入的降低或弃耕[8]。因此,发展和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而企业主导的农业合作组织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有效出路[9]。江苏常熟“田娘经验”与山东乐陵“希森”模式由两个企业主导,以合作社发展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显示,由龙头企业牵头,整合合作社与农户的方式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可以统筹解决土地流转、农民增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乡村治理等现代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2河北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通过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不仅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10]。按照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北已初步构建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力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河北农业正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等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主要包括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专业市场和农户等主体。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对电子商务认识及应用差距很大,目前农户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够,导致其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少,中介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分散,且应用电子商务情况的数据难以收集,因此在此暂不涉及农户和中介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市场适应性,资金规模相对其他主体要大,投资吸引力较强,带动农民从业的能力强,龙头企业所能带来的效益比其他主体所能带来效益之和还要多,其社会效益突出,是农业产业化中最典型的经营主体之一。2013年河北省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66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6家,有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16个。目前建有3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企业达1405家,形成了以乳品、粮食和肉类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818.3万户,参与度达53.2%,户均来自产业化经营的纯收入达7743元。具体情况如表2。通过表2可以得知,龙头企业的规模要明显高于中介组织及专业市场,体现了作为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河北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区域聚集,全省各主要优势产业均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形成了种子产业以大地种业为代表,乳品产业以君乐宝公司为代表,肉类产业以福成五丰公司为代表,果品产业以承德露露公司为代表,小麦玉米产业以今麦郎公司为代表,棉花加工产业以常山纺织公司为代表,食用油产业以兴龙粮食生化公司为代表,葡萄酿酒产业以长城葡萄酒公司为代表,中药材产业以药都制药集团为代表的不同产业龙头企业群。龙头企业集群不仅提升了产业影响力,而且有力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河北省农业电子商务现状研究可通过分析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来开展。
2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门户网站建设及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农业企业门户网站是一个集信息、互动和产品交易的平台。很多农业企业通过建立企业门户网站模式来宣传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及扩大销售渠道。本文以河北省2012年公布的454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调查样本,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称为搜索关键字,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进行详细的网络调查记录,如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有门户网站,记录其门户网站网址。根据调查结果,45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187家建有门户网站。再根据产业来分,河北的果品、葡萄酿酒、奶业、花卉园艺、棉粮加工、食用油、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建立门户网站的不在少数。葡萄酿酒7家中有5家建有门户网站,占比71.4%,果品一直以来是河北的优势产业,5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有41家拥有门户网站,占比69.5%,19家食用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中有11家建立了门户网站,占比57.9%,分类统计数据见表。农业龙头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解决目前多数企业存在的农业电子商务人才缺乏、投入资金有限等问题。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报告,截至2013年底淘宝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达到203.9万个,比上年增长24.9%,交易额超过500亿元。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在河北省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阿里巴巴网、中国供应商网和中国农业网这类B2B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企业店铺,有一些企业还在上面做国际贸易。还有一部分企业在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站开设网上商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8家(其中7家是在淘宝网开设网上商店,1家在阿里巴巴网开设企业店铺)的门户网站能够把淘宝网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整合进网站,通过导航条可以直接外链到企业在其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的店铺从而实现在线销售。
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政策建议
3.1鼓励农业企业自建门户网站及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涉农企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建门户网站,并加强网站商务功能的利用和开发。农业企业通过门户网站整合企业资源,整合供应商加入企业门户网站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服务分销商及最终客户,见图2。调查发现河北众多农业企业门户网站内容长期不更新,缺乏与用户间的互动,未能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对市场快速反应的特点。农业企业还应该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业务,通过淘宝网、阿里巴巴网、金农网等综合性高流量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在线销售。
3.2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联合经营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组织起来,发挥省内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利用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建立联结关系,联接的对象也可以包括农业大户或者农业合作社,从而集中小规模分散经营形成虚拟经济实体,实现规模化。联合的平台即为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使龙头企业门户网站由信息型改变为综合电子商务平台,众多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这种虚拟联合经营模式可以减轻农户对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户直接参与了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可以大幅提高生成效率。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等途径,逐步推进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3.3建设农业电子商务核心示范园区实现规模经营按照河北“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农业特色产业,指定优惠政策,在河北特色农产品聚集地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提升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通过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农企资源,完善平台交易体系,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生产新技术应用和优势农产品品牌化设计。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争取重点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农业大项目。园区内构建“科技+商业”的特色农业产业链,把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成农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化推广优势,打造河北省富有优势的生物种业、林果和蔬菜等优势品牌产业链。
篇6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主导产业 龙头企业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我国农业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要求,它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显着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观,是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发展到现在的产物。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地方农副产品为特色,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利用区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与市场接轨,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使农业由分散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把农民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农业产业化把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农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培育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基地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联基地、带农民、进市场,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农产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区域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优势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充当市场的载体和媒介,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重视品牌效应,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支持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四、适应产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注重培育和鼓励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让优秀人才流向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最终是依靠农民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懂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级各类的农业专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由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政府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农村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把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和产品购销等要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通过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和生产经营规模化。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生产经营,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确定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当地特色,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与组合,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合作组织)+农民”为组织形式,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集团,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1] 欧淑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0(9).
徐仁茂: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推广改革[J].现代农业,2010(10).
苏永: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
篇7
(一)有利条件
一是有明确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城口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确定了按照“依托资源做文章、围绕特色求突破、合理布局壮规模、树立品牌促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用市场手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基地建设、品牌培育、产业效益上的突破,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全县林草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境内四面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水系发达,而且水质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海拔高低差2204.5米,气候垂直差异大。这些气候特点决定城口县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和多种动物栖息,因此被国务院命名为重庆市大巴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境内成土母质年代古老,富含硒、锌等稀有矿物质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酸碱度比较适中。特定的自然、气候、土质、水质等环境决定了城口县不但适宜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而且决定了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好,无污染。三是农业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近几年,城口县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打破传统的以粮为主的生产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创建了一批以“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鸡鸣茶”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政策推动、基地带动、企业促动,为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提供了基础。四是市场前景看好。城口是重庆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城口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生产加工的农产品鲜香可口、风味独特,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等特点,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几年来,城口县创建了以“重庆市城口县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公司”、“城口阜升酒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农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生产加工的“城口老腊肉”等十多个产品远销市内外,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呈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不利因素
从大的环境看,城口农业同全国农业一样,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轨阶段,农民弱势性和农业弱质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比之一大批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更显突出;二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供给缺乏弹性;三是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四是上述因素导致生产资金周转慢,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和资本利润率不高,对生产要素的集结缺乏吸引力。从小环境看,城口属典型的边穷小县,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不利因素。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二是龙头企业量少规模小,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市场主体弱小,带动辐射力不强,产业化步伐不够快,缺乏优势规模农业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滞后,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意识较差。四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含量不高。生产上,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产品加工上,多数农产品仅是初级加工,缺乏精加工技术,总体质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资金投入,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六是交通的瓶颈制约使城口农业产业发展远离了大市场,被趋利性极强的产业生产要素所抛弃,发展缺乏原动力。
城口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
城口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一方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差距上。贫困山区发展农业产业,必须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工作的“五大转变”。一是思想意识的转变: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抓农业产业。改变传统方式,用工业的理念,以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抓农业。要创新工作方式,用抓工业方法抓农业产业。以市场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促动、财政推动,以农业龙头化企业和种养大户为主力,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二是部门角色的转变:要由过去的“家长、主体”角色,转变为现代农业倡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三是工作方式的转变:要由过去的集体经济、个体经营实现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通过“两社两化”的组织,帮助农民提高集约化程度,对接大生产、大市场。四是体制机制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体制有了改变,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服务方式的转变。五是投入机制和渠道的转变:农业投入渠道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仅仅依靠国家投入转变为“国家、社会、业主”的多元化的投入。现在的情况是,国家投入总量在增大,而国家投入在整个农业投入中的比例在缩小。有鉴于此,要学会借力发展农业产业,即农业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政府的投入,要学会借力发展。借市场之力,瞄准市场抓产业;借业主之力,用业主的项目、资金、管理技术、市场理念和企业理念来推动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借社会之力,用活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借金融市场之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六是在市场经济和利益的趋动下,整个农业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都在转变: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专业人员在转变,左邻右舍部门也在转变,这些都需要从抓队伍建设入手,调整工作方式,以改革的态度来发展农业产业,以改革统揽工作大局才能适应新形式,同时也只有以改革的方式才能促使朝前看,不为当前的困难所困惑。
(二)科学筛选,精心规划,是谋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发展农业产业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前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是农村实现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城口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宜种宜养的生物种类繁多,但产业发展不能违背市场规律,产业的确定必需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因此,一要找准优势,要在自己传统的优势产业中优中选优,将那些叫得响、有市场、能做大的城口老腊肉,城口山地鸡,城口干果,中荮材,城口蜂蜜类森林食品等地方特色性强,基础规模较好的产业推出来,从中确定一至二个作为重点,精心培育。二是要科学规划,对优选出来的优势产业,要组织编制专门的发展规划,明确当前及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思路、产业布局、产业规模、政策支撑、项目支持及具体措施。一旦选准自己的优势突破产业后,就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农业产业发展才有希望。
(三)强化领导,真抓实干,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而农产品又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刚性必需品,因此,发展农业产业需要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我国发展到到今天,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的实力,但这一过程必需由政府来具体操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难以落实。强化对发展农业产业的领导,其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要在充分调研认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找准优势产业及其优势区域分布,制定出适合农民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可行的措施和政策,一届接着一届干,农业产业化才能大有作为。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要以能人带动、以技术推动生产,充分利用农业科普知识入乡进村活动、干部培训、多媒体、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及田间地头等多条渠道,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大胆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优势资源,新建、改造、嫁接农村农业产业。二是依靠各部门政策支援,整合所有力量支持农业生产。农业等涉农部门的相关工作都要真正植根于农业产业发展之中,全面改革,认真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清理带有部门利益和计划色彩的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相关政策,以推进农业产业的大发展。三是要按县委政府2008年度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整合所有涉农单位的资源,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人力推动农业发展。四是在工作模式上,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思路、一支队伍、一套考核办法.一抓到底”的指导思想,各部门都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一条龙一抓到底不动摇。五是在农业政策上适度支持,涉农政策上不做“减法”,努力做好“加法”。六是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深入农村,领办创办农业科技企业或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给农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七是要改进乡镇工作方法,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发展本土农业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业效益。八是要大力改善信用环境,拓宽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融资渠道,解决龙头企业和规模农户的融资难题。
(五)政策扶持,项目支撑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
发展农业产业,政策和项目的支持是关键。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离不开国家政策和项目的配套支持。特别是贫困山区,没有项目和政策支持,产业就不可能做大做强。由于项目资金始终是有限的,政策、项目支持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可采用“一抓二帮三放”的办法推进产业化进程。城口优势农业产业已确定,年度扶持政策已出台。一个产业的培育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关部门要策划相应项目,筹集资金,将年度政策变成一个时期的政策,下定一抓到底、不成功不转向的决心,全力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升级。对于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要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帮扶措施,对不同规模标准和不同的产业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大力促进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全面放活传统农业,让传统农民在公司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发展中学知识、变观念、长技能,实现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在财政资金支持上,重点要倾斜在品牌培育,市场拓展,新技术的推广。在品牌培育上,打好“绿色、生态”牌,做好“三品”申报和认证,打造效益好、知名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品牌。在市场拓展上,要注重培育农村经纪人和真正具有辐射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要围绕农业产业,抓好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和优势产业集中,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篇8
(讨论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农业“十大产业”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区特殊的气候、地理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打造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全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扶持产业
结合实际,重点扶持蔬菜、马铃薯、畜牧业、经果林、红豆杉产业发展。
二、扶持对象
在全区范围内实施连片规模化生产(加工)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承包大户和个体农户。
三、发展计划和目标
从2013年起至2015期间,重点农业产业发展计划如下:
(一)蔬菜产业:在抓好已有1.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的基础上,每年新增商品蔬菜基地2000亩。2015年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建设达2万亩,即xx镇6000亩,xx镇5500亩,xx镇5000亩,xx乡1000亩,xx乡1500亩,xx街道、xx街道及xx街道共1000亩。
(二)马铃薯产业:稳定现有的15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积极推广脱毒马铃薯种植,并逐步扩大马铃薯高产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每年实施10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建设,2015年脱毒马铃薯推广种植达到90%,马铃薯产高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达到4万亩。
(三)畜牧产业:以生猪和家禽养殖为主导产业,调整养殖结构,以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促进养殖规模化;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养殖标准化;以加工为突破口,延长产业链,加快畜牧业发展,巩固现有规模养殖场,引导扶持每年新增1个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2个万羽标准化肉鸡或蛋鸡养殖场;建成肉猪加工厂和禽类加工厂各1个,全区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达60%。
(四)经果林产业:每年新增经果林种植20000亩,其中核桃种植15000亩,葡萄种植3000亩,其它水果2000亩。
(五)红豆杉产业:每年新增红豆杉种植5000亩,建设红豆杉产业示范园2000亩。
通过2013至2015年的发展,养殖业方面:全区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达10个,万羽标准化肉(蛋)鸡养殖场达20个,年出栏生猪30万头,年出栏家禽300万羽,年产蛋5000吨,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5%以上。种植业方面:全区蔬菜种植10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常年)达3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2万亩; 建成经果林基地10万亩,其中核桃基地8万亩;葡萄基地1万亩,其它水果基地1万亩,建成红豆杉基地3万亩。全区农业产业发展达到“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经济效益高、农民增收快”的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
1、从2013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以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并将上级投入的产业发展资金、区级支农资金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相结合,统筹支配,补助标准如下:
(1)蔬菜产业:新建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商品蔬菜基地(常年),对基地内所必须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全额补贴;新建10栋以上连片标准钢架大棚,每栋补助3000元;新增50亩以上连片商品蔬菜基地种植(常年),实行连续三年补贴,每亩每年补助300元;对原有100亩以上成规模的蔬菜基地给予每年每亩200元补助;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种植蔬菜(常年),每亩每年补助土地流转费100元。
(2)马铃薯产业:每年新增4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并对每年实施的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每亩每年补助100元。
(3)畜牧产业:新建成年出栏1000—1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15万元;年出栏2000—2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20万元;年出栏3000—4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30万元;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50万元;对新建成规模达到年出栏商品肉鸡5—10万只或年产蛋300—600吨的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10万元;对年出栏商品肉鸡10万只或年产蛋600吨以上的新建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20万元。年出栏300头以上肥猪的养殖场,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50元;肉禽常年存栏3000只以上,年出栏100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0.5元;蛋禽常年存栏2000羽以上,按实际产蛋量每吨补助100元;牛常年存栏100头以上,年出栏100头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80元;羊常年存栏100只以上,出栏1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50元;提高村级防疫员补助,每人每月报酬提为500元,由区、乡(镇)财政各承担50%,由乡(镇)管理发放;对引进的良种畜禽进行补贴,对新引进纯种公猪每头补助800元,纯种母猪每头补助500元,二元母猪每头补助300元;扶持畜禽加工厂建设,按照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跟踪服务,带动全区畜牧业的发展。
(4)经果林产业: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核桃每亩补助3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元;葡萄每亩补助18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400元;其它水果每亩补助4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100元。
(5)红豆杉产业:中心城区可视范围内退耕山头,由政府统一支付土地流转金,无偿提供给企业种植,种植成本及管护工作由企业负担,种植受益归企业所有。中心城区以外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0元。
2、凡当年评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建设交易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达到国家、省、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国家、省、市表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名牌商标、专利的企业(业主),给予申报费用50%资金补助。
3、鼓励金融单位积极向扶持对象投放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对于扶持对象为发展产业而申请的金融贷款,可给予部分财政贴息。
4、本补助标准为基本标准,随着财政增收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上级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可适当调增补助标准。上级有专项资金补助的产业,参照本意见执行。对科技含量高,单位面积效益好的在本标准外可另行给予奖励性补助。
5、区财政每年按照发展计划划拨扶持资金,若当年产业建设规模超出发展计划,超出部分所需扶持资金滚动到下一年兑现。
(二)税收优惠
1、龙头企业养殖和农林牧产品初级加工的,经税务部门核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2、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的所得,按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上述受风、水、火、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种、养、加企业,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对农技推广、农业科研所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服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所得税。
3、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业企业销售企业自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业企业生产、销售的种子、种苗免征增值税。
4、对农业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三)优化环境
1、对在区内投资兴办种植、养殖项目设施用地的,由国土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企业,区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申请国家、省、市的有关优惠政策。
2、相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农业产业化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和省级以上名牌认证和商标、专利。
3、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凡需在区外进行参展、产品认证、媒体宣传及产品促销等活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区有关部门套大力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4、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科研项目,经信、科技等部门要积极帮助申报科技技改资金。
5、确保农业产业化企业用电用水,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需电力扩容和用水的,水利、电力部门要优先安排。
6、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要抓好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的减负工作,并积极帮助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企业,区委区政府将予以表彰。
(四)技术保障
1、区委区政府每年将适时采取“走出去学习、引进来培训、区内交流讨论”等各种措施加强对技术业务人员、扶持对象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
2、区农业、林业、扶贫等有关主管部门要派出技术人员在种植养殖管理的关键时期赶赴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3、积极鼓励基地业主向外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的,政府可给予部分补助。区委区政府对于技术服务质量好 、效益明显的技术人员将给予适当奖励。
4、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时,要优先向从事重点农业产业的群众倾斜,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五)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区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产业发展工作组,各工作组由一名副县级以上的领导任联系领导、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为组长、抽调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各工作组负责在产业规划和本意见的框架内,制定具体的年度产业发展方案,经区政府研究后组织实施。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本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因地制宜细化工作措施,广泛发动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掀起全区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推进全区农业迈上新台阶。
2、强化齐抓共管。农业、林业、扶贫、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针对基地布局,优化配套建设水、电、路、沼气池、兽医室等基础设施,加快夯实全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发改、财政部门要抓住机会,积极争取上级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增强发展力量;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刺激产业发展;工商、质监部门要积极帮助、指导、支持业主开发名特优农产品,提升***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经贸、煤炭部门要出台以工哺农措施,发动企业采取自行投入发展和出资支持发展等方式积极参与所在乡镇、街道、社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既促进和谐矿区建设,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事司其职、通力合作,合力推进全区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五、有关政策
(一)基地建设必须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经区政府组织验收合格后再拨付相关补助。
(二)年度产业发展区域由区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有关业主要按照领导小组规划的区域布局产业。
(三)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大户采取合法流转农民土地等各种方式发展规模化生产,引导农民以“股东”、“工人”或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生产和管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篇9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随着农业产业不断表现出来的集群化现象,农业产业集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产业集群理论早期研究和应用的领域主要是工业企业和高科技产业领域。随着分工的细化和经济的发展,涉农的企业越来越多,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农业产业集群。所谓农业产业集群,指的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等,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1-2]。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种植业产业集群、养殖业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农业科技产业集群。任何一个农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形成,都是与一定的农业资源优势、农业技术和生产水平优势相联系的。与国外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相比,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尹成杰,2006),但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有较强的农业资源和农业文化,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把中国农业“小而散、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引向专业化产业区,形成区域农业品牌优势,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一种借鉴思路和拓展模式[3]。近几年,国内逐渐兴起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形成机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角色定位及发展动向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周新德(2009)认为可将其分为孕育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并提出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地理集聚”只能称为“集”,只有实现“分工合作”并由此而产生的较强乘数效应才能称为“群”,即真正意义上的“集群”[4]。
对于农业产业集群模式,高峰、亓秀华(2008)认为主要有5种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市场依托模式、专业化小城镇模式、外来资金带动模式和主导企业型模式。不同的地区适应不同的模式,并认为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政府的积极政策引导、农作物的集聚种植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李君茹(2007)提出农业科技园区在空间结构分布上可分3个层次: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5]。郑风田、程郁(2005)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表现为关联性和互补性,很难用某一要素来评价和分析。集群内部的契约关系是普遍和频繁的,网络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中[6]。周新德(2009)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聚集过程是在流入效应、流出效应和乘数效应共同交互作用下完成和演变的。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孕育阶段,以自然资源优势为主的关键要素是产生流入效应的基础,乘数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在成长阶段,特定区域空间上的分工与专业化得到发展,乘数效应发挥较强作用,由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成长阶段带来了新的流入效应;在成熟阶段,集群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体系,乘数效应充分发挥作用,在原有流入效应的基础上,基于社会资本形成的创新网络又为集群带来了新的流入效应。在构建本地农业产业集群时应充分考虑农产品特点和当地农业资源禀赋情况,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鼓励农户创业,同时政府要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4]。赵天鹏,刘相兵(2011)认为可以把出于起步和扩张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称为初级集群,处于集聚阶段的集群称为高级集群,并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找出初级农业产业集群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提高初级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有效建议[7]。上述研究成果对我们认识、理解农业产业经济集聚的机理作出了基础性贡献。本文将从“动态”视角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并从形成机理的角度分析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因素,提出发展建议,使政策制定部门更好的认识集群形成机理、区位选择机制等集群内在生成规律,从而更高效更科学地制定决策。
2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物系统,有着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实质是现代农业分工体系的扩展,由此引起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增收就业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3]经合组织(OECD)将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农业产业集群必然涉及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3]。从农业产业集群定义出发,农业产业集群出现的标志应该是: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等相关组织组成有机综合体。在此有机综合体中,农户表现为关联企业农户,加工生产表现为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目标导向表现为市场导向、着眼国内国际市场。然而,农户和企业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聚集在一起的企业为什么会既相互协作联系又有效竞争?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中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促进其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可构建集群的形成过程的地心辐射模型。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可划分为3个关键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初级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化阶段,并且这3阶段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阶梯模型,而是以乘数效应发展的。在地心辐射模型中,纵向整合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因素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多样化和规模化,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的深入化,农产品价值链体系整体化;横向联合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商会、协会等联合作战形成的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行规等,此外,物流包装企业、金融服务业、技术创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也驱动了农业产业集群的顺利形成。
2.1农业产业集群初级阶段的驱动因素
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观点认为,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群的起始条件。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市场竞争因素。在农业产业集群化的初级阶段,分析、研究、确认区域的优势资源是最重要的。这需对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市场需求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考察、判断,找出地区的优势所在,或积极构建某种区位优势。
2.2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驱动因素
区位优势的存在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基础,只有这个基础还不够,中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优势农业都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只有通过现代化的产业发展途径,以科技为动力,用龙头企业来带动,寻求积极政策支持,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区域农业品牌逐渐形成是农业产业集群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能力、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和品牌农业的打造与维护都是驱动农业产业进一步集聚的力量。
2.3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化的驱动因素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标志是完整的、配套的产业链价值体系的形成,品牌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农业产业集群化阶段,在区域内产生大量相关加工、销售企业,龙头企业在全国或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步加强并稳定,产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确、联系更加紧密,甚至结成产业联盟,产业内企业通过合作和竞争,形成了一个坚实、稳定、联系密切的本地关系网络。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技术的持续创新、先进的发展农业产业的理念等。
3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3.1农业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分析确认优势资源
3.1.1从区位优势出发,发展特色农业
落差优势是为某区域所特有的、具有稀缺性的、对企业家具有极大吸引力的一个或一组元素的统称。落差优势可以体现为政策或制度优势、知识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历史的偶然事件、自然资源优势、基于当地区域文化的互信及合作机制、当地具有的商业传统或这些优势的综合。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过程通常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集群,所以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第一阶段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确认或构建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这一优势的确定以较大的落差优势为基础,资源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如加利福尼亚酒业集群、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集群,均依靠当地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结合高度的分工协作,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以法国葡萄酒产业集群为例,目前法国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高居世界第二位,种植面积达900000公顷。勃艮第产业区是其中最为著名的葡萄酒大产业区之一,勃艮第地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27000公顷,产量150000万升,年产葡萄酒2亿瓶。勃艮第属大陆性气候,其土质多样,不同山坡土壤差异大,甚至每座山的山腰和山脚的土壤都不一样,因此同一葡萄园的两个业主可以酿造不同风格的酒。这些使勃艮第成为世界上最令人迷惑不解的葡萄酒产区[8]。当前我国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多是以地理环境优势而兴起的。如新疆棉花产业和特色果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因素在于,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新疆棉花和果品的品质好、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
3.1.2挖掘和扩大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也是企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之一。市场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产生根源。市场需求为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量。稳定而且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农作物集聚种植的前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决定了农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如果能寻找到一个长期稳定的需求市场,农牧民就可以放心的规模化种养植。集群作为一个提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市场需求的存在是其萌芽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并且市场需求越旺盛、越挑剔,越有利于集群的出现与发展。意大利和法国酒业集群的出现是与两国都具有挑剔且需求强大的饮酒民族分不开的。当前我国以市场需求而兴起的农业产业集群还较少,可发展空间很大。
3.1.3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因素在驱动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宁夏中宁当地已有600多年的枸杞种植史,在当地形成了深厚的枸杞文化:枸杞的历史文化、枸杞的饮食文化、枸杞的医药文化、枸杞的吉祥文化、枸杞的地域文化等。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盛产的名茶各具特色,蜚声中外,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声名鹊起,对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定贫困县在一跃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1.4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化中仍将起到支撑作用。产业集群是由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和信息网络交织所形成的完整的网络结构,它围绕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供应链为基础,以多赢为目标,通过前向、后向的垂直联系建立起企业之间的长期、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网络结构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促进协作,形成协同效应。在农业产业集群化过程中,农户、企业都无力构建这一复杂网络,政府在网络构建、发展、成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于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产业集群战略来推动其发展。为了有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通过集群化发展获得整体竞争优势,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并保持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地方政府通过国家与地方集群政策的有机结合,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稳定、可预见的市场环境。此外,农户与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保持有时也需要政府政策或行业协会的规范加以保障。减少或避免农户或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或违约行为,增强两者一体化程度。
3.2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品牌的营造与维护
3.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物品具有特殊性,通过市场运作很难有效供给,而公共基础设施又是制约产业规模化的重要障碍。很多品质优秀的农牧产品没能形成规模、没能走出当地的小市场,运输条件的限制是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政府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加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就可进一步提升区位竞争力和可发展性。一方面,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节约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集群内企业比集群外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也将促进公共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2.2营造品牌农业
易正兰,陈彤(2007)将农业品牌分为农业区域品牌(原产地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属于企业所有,可合称为农业企业品牌[9]。农业区域品牌源于原产地形象,具有区域品牌的特征:一是区域性,农业区域品牌代表着某一个地方农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区域具有排他性;二是品牌效应,农业区域品牌具有聚集效应,即由品牌带来的经济聚集及规模报酬递增能力。农业区域品牌是无形资产,是区域农业实力的象征,是区域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区域农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农业区域品牌与农业企业品牌存在互动关系。农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地域品牌对农业加工销售企业的发展起到高起点、高平台的作用,使企业产品和品牌更容易打入市场,赢得发展。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也会惠及到本区域的其他品牌和其他企业,如果龙头企业发展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到整个地区其他企业的声誉和发展。因而企业品牌发展与农业区域品牌间是相互支撑发展的关系。
3.2.3加大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
企业因市场需求及当地的落差优势而建立时,较易取得成功,某些管理运营良好的企业会成为企业群中快速成长的领先企业,由于领先企业成功经营的盈利示范性,会吸引其他企业模仿性跟进,结果,企业经营的初始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当然,与单独存在的企业相比,众多企业集聚在一起,虽然可能面临着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但所具有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分工互补、降低交易费用、知识共享或资源共享、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网络创新、技术外溢、劳动力市场共享、共享区域品牌、非正式交流等。这些优势的存在,可以克服单独企业资源及能力有限的缺陷,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外部竞争力和外部影响力,使企业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里发展,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据一项对外国投资影响的估计,在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区,群集存量每增加10%,该地区被未来投资者选中的可能性就增加5%~7%。在农业产业集聚区的投资也将产生此效应。
3.3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化阶段———用先进理念引领发展
3.3.1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
农业产业集群不仅是一个规模化的区域农业专业化经济体,它更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包含了生产养植户、加工生产企业、运输销售企业、中介服务企业甚至政府在内的利益共同体,这一网络组织结构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会由于长期的合作和交流形成的相互信任关系,减少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风险[4]。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还存在产业链条短、分工水平低的发展困境,但是农业生产是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对象,整个生产过程具有时效性,“迂回生产”程度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其技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的难度更大,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发展和完善产业链。
3.3.2技术的持续创新
技术创新类型可分为发明家型、实验室型以及创新网络型。创新网络型创新,指众多企业和机构相互合作进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这种创新模式比较适合发展期的企业,一家企业可通过与几家同类企业共同参与研发,共享研发成果而利用较少的投资取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此外,政府在技术创新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可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新品种、通过引进新品种来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种类的质量。区域内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必然提高农民的收益,使得集聚种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10]。
篇10
【关键词】诸城,产业化,经营
诸城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从1987年到1993年,在推行“商品经济大合唱”的基础上,为有效解决农产品产销脱节、城乡分割的矛盾,总结诸城外贸公司肉鸡产品贸易、加工、生产一体化的经验,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贸工农一体化”的做法,把外贸出口、农产品加工和基地建设连在一起抓,以及后来出现的寿光市以市场带农户为特色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1993年5月25日,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意见》,拉开了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序幕,并向全省、全国推广。
一、发展
从1993年到2001年,诸城市正式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当时诸城市正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企业实现了政企分开,转换了经营机制,企业活力增强,大多数企业由死变活,由亏转盈。诸城市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实施农业产业化,树立大农业观念,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领导方式,依据市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划分经济布局,狠抓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把农业的主要产业纳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提升
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适应经济国际化的新形势,加快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把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的国际化、标准化相结合,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完善产业化链条,产业化内涵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诸城市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近280家,固定资产250多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利税20多亿元,创汇近5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50多家,过10亿元的企业8家,过百亿元的企业2家,潍坊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5家,9家被列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化经营主体,发展起农民专业合作社1558家,家庭农场500多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增强,“三品”认证总量194个,建起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高效农业71.3万亩,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农产品流通抓好市场龙头建设,培育发展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已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153处,年交易额过100亿元,其中龙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带动300多家业户参与经营,年交易额达到40亿元,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农业部定点市场”,被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评定为全国“百强亿元市场”。在 “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民共兴衰”的诸城外贸和“制欲感恩、回报社会”的得利斯公司南北呼应、带动发展和诸城市退城进园政策的指引下,各大中小型企业纷纷向优势产区集中,集群集聚,在诸城市东北部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2011年,该园区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连续多年被省和潍坊市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被农业部、财政部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荣获“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示范市”、“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成效
1、农业产业化推动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使诸城市形成了以相州、贾悦、石桥子为主的蔬菜生产加工区,以辛兴镇为主的淀粉生产加工区,以桃林、林家村为主的绿茶、花生、辣椒生产加工区,以密州、皇华为主的花卉苗木生产区,逐步确立了以生猪、肉鸡、特种动物养殖为主导的三大养殖产业,形成了以昌城、舜王、林家村、贾悦、相州、密州养殖生猪为主的生猪产业区,以贾悦、林家村、皇华、舜王、石桥子、龙都、枳沟为主的肉鸡产业区,以舜王街道、密州、昌城、相州、龙都为主的特种动物产业区。
2、农业产业化推动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诸城市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抓起,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培植地方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地区聚集,以优势产品带动、以中心区域辐射,实行一调一个大系列、一调一个大区域,从而实现了产业布局以乡、村为单位的中小规模的突破,形成了一批跨村、跨乡、甚至跨县的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基地。
3、农业产业化带动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中枢,内联基地,外联市场,担负着农产品的市场问题。龙头企业为实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断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种子、加工设备等,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带动了整个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4、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民的整体素质
龙头企业的相对集中,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专业区面目出现的新型的城镇雏型,如得利斯村由一个居民不足百户、村集体积累不足13万元的典型落后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潍坊市首个电气化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十佳小康村”、“山东省十强村”。龙头企业的发展,使农民的现代意识、思想意识、开放意识都得到了改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
- 上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 下一篇:统计学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