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篇1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考核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

1.1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式与政策”课。所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统一的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形式与政策”课虽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因为该课程紧扣时事热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1.2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广泛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多媒体工具的引进,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直观、迅捷地把握知识要点,扩充相关课外知识。尽管教学模式的改变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少数思想政治科目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利用度不高,甚至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简单地将多媒体工具变成了黑板的替代品。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是非常低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必须要关注时事,不断更新思想观念,要能够利用多媒体工具,有效地表达和宣传与教材知识点相关,并与学生所见所闻的现实生活能够紧密结合的各种新观点,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迪和带动作用,才能进一步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1.3教学组织

目前,受教学条件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一般采用大班、合班的形式上课。这在客观上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由于上课学生人数多,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难以做到兼顾,尤其是在组织课堂讨论和其他相关实践活动的时候,这种情形及更加明显。

首先是学生听课的状况。调查显示,在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能做到始终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仅占18.6%,近69.1%的学生的态度是感兴趣的内容就听,不感兴趣的就不听,转而做其他的事情。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所授内容的吸引力,将处于这种半认真状态的学生吸引过来,积极参与课堂。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板块。

其次是课堂交流互动情况。由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采用,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时间充裕了很多,可以o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也能有更多时间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但因为每堂课学生人数众多,再加上一些学生本身不善于当众发言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课后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相互抄袭的情况,不少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

1.4教学效果反馈

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反馈反应机制,才能更好地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对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持很满意态度的学生大约占11.6%,而持较满意态度的则达到53.6%,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则认为课程重复性太大,没有什么兴趣。同时,在对该门课程比较满意的学生中,有54.9%的学生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导向正统,但缺乏吸引力,有20%的学生则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对生活有指导意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60%的学生认为能够帮助自身树立正确的观念,而又18.4%的学生表示理论过于抽象,不知道如何才能学以致用,另外,也有12.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其工作和学习没有太大用处,不如专业课实用。

从调查所示的教学效果反馈数据来看,现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近七成的学生能起到有效的积极作用,而近三成的学生则效果不大。在国家,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之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程度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更进一步努力。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方式非常灵活,包括笔试、课堂讨论、小论文等,上课态度也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一般每位教师都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2.1考查

教师一般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查。对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其论文写作的能力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再加上网络尤其是网络中搜索引擎的广泛运用,相当数量的学生采取从网络上下载相关问题的小论文来蒙混过关。在这种情形之下,如何设置论文题,怎样激发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杜绝抄袭现象,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的一个重要课题

2.2考试

2.2.1开卷模式

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上采取了开卷考试的模式。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考试试卷的方式考核,二是以书面回答教师所提相关问题的方式考核。第一种模式更加普遍且便于操作。其次,开卷考试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背诵抢记过程中解放出来,这使学生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会更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而不是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囫囵吞枣式的记忆。

2.2.2闭卷模式

闭卷考试模式是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考核模式。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2.7%的学生从未在考试中作过弊,而高达67.3%的学生在各种考试科目中存在过作弊行为。考试作弊是一种严重违背纪律和道德的行为,这种数据比例显示,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需要在这个领域加大力度,同时,还要对考试方式和考试制度进行调整,做到以良好的制度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化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53-01

自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一个独立二级学科以来,其“科学化”、“学科化”、“体系化”建设明显加快,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方便取得了重大进展,以成为理论学科以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毕竟是一门新型学科,不仅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化研究,而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会不断提出新课题需要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论与科学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虽然已经确立了概念体系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规律、结构功能、价值体系、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主要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收到了明显效果。但是,除了这些成果还要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准确充实完善外,学科的理立论基础,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理论,还有待深化与系统。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深化提炼突破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需要从根本上回答一些人存在的“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

学科理论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为什么各个社会、各类人群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和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的社会与国家没有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在事实上都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这既是一些人存在的疑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探究的本源。如果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彻底解决,就会使一些人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只在我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外在施加的误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以关于人与社会本质理论为指导,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辩证,从本源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与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二是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为什么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各有不同,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相对性,正是这些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普遍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是什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者的研究各有侧重,也各有表述,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专著中,作了研究与概括,但还需要系统和深入。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能动性理论、实践论与灌输论,都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导,但这些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研究者,以理论为指导,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研究、概括其本质与规律,而不是对理论进行阐述,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艰巨任务。

从文本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这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研究的新特点。通过对马列经典原著的研究考察,来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可谓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创新,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正确方向。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文章中使用了大量关于“宣传工作”、“政治宣传工作”、“政治鼓动”、“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等提法,这些都是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他们认为,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强调思想和精神对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

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质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建构科学、有效的引领机制是引领工作的重要环节。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理论热点。所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实质就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领”不是“强制、压制、控制”,而是“引导、吸引、凝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质,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和凝聚”人心,是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令人信服的力量,让各种社会思潮自觉向你靠拢,在多元和差异中凝聚共识,增强社会各阶层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在最大程度上形成价值认同。而“吸引和凝聚”的前提是“认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本质上是对意识形态的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离不开有效的教育和传播。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应放在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互联网等新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问题上。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研究依然要重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网络用户总量持续攀升,互联网也成为现代人特别是青年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会在拓展青年群体生活空间的同时,引发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现代化带来了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由于技术、竞争、政治、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影响,人们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也;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与新思路的研究中,推动不同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如何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研究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3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篇4

摘要: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存在诸多观点,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本文试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理论入手,重点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彰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反思与建构。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客体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主体性的客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该活动系统最重要的关系,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教育者主体学说。该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仅仅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而客体是指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通过对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引起客体认识的转变,进而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双主体学说。该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和个人。按此说法,教育者是当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会进行自我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受教育者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多主体学说。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国家主体,是这三者的统一体。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多重性,并提出:国家是本体性的主体,教育者是实践性主体,受教育者是自我教育主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彰显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思想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能够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品德要求和标准。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有层次性的,它要同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需求,在让受教育者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个性化发展。在现代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正在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需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

2.“育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提倡发挥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更加要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和全面发展。

3.网络环境下客体主体性的扩展

现代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创造性,以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体性。网络化条件下,大学生能够自由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这极大地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反思与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的核心是受教育者是否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为弄清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反思。

1.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哲学反思

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时,有学者忽视了主体和主体性的区别。将主体性等同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而,有必要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如何彰显,它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决定的。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主体和客体概念,是为了让我们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到主体和客体在它们的对象性关系中,双方相互作用的机制、过程和运动轨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而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2.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定位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有着鲜明的政治性与强烈的意识形态价值诉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探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教育主体性的争论。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强烈的意识形态价值诉求已经说明了忽视或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时,首先必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独特性出发,建构符合其逻辑前提的学科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学科体系中的理论自治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基本要素。提出理论自治概念,就是要求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学说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内部其他合理成分之间的相容和统摄。但是当前的理论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还学理上还未形成共识,论者只是自说自话,没有更加深入的探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泛泛而谈的原因之一。另外。关于主客体关系的学说观点没有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内部其他合理成分之间的相容与自治。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客体性的主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主体性的客体。这样,一方面显示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主体性,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现实的人出发。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规定及其定位,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同理论之间的整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

参考文献:

篇5

(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和碰触,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样化明显增强,社会上呈现出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一直存在我国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一些极端思想重新出现在社会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程度的受着影响。在部分大学生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有:缺失理想信念、歪曲的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含糊、社会责任感较差、诚信意识淡化、集体荣誉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退化、心理素质差、就业压力大等。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各界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二)沉溺于网络生活,现实生活虚拟化

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获取学习知识和信息方面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它使大学生在学习、业余生活、思维、娱乐以及语言习惯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还给大学生在网络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虚拟世界里大学生可以张扬个性和自我,享受一种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很多大学生昏天暗地的沉溺于网络世界里出不来,各高校关于网络事件时有发生,这种整日沉溺于网络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如何让大学生能够摆脱这种虚拟网络的生活方式,分析和辨别网络信息,加强和抵制虚拟世界带来的诱惑,更好的利用互联网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从小在家一直得到父母宠爱的独生子女。在进大学之前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搞好,在这种应试教育观念下,家长和社会忽略了对学生健康的人格、坚韧的毅力、生存能力以及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在这种环境下,不少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享受、懒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伴随着他们进入大学生活。大学校园里他们又同在一个起跑线上,大学生活的自主性、独立性、竞争性都需要他们自己面对和解决,对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暴露出来,曾经的马加爵事件让心理界警醒。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人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值得重视的课堂。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创新,主要体现在要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还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创新

要把发展放在首位科学发展观明确了21世纪要让我国人民生活得更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离不开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和。90多年的艰苦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的出路和希望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皆系于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为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谋划了新的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有新突破,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人、怎样培养关系着党和国家安稳恒久、中华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十胜利召开后,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最新教育方针和政策,正如十报告中提出的:“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1〕因此,我们要把培养人放在重要位置,把培养大学生的品德放在首位。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摇篮,受教育主体是学生,因此,在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人格塑造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手段。在现实教育中,受教育者都是被动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需求脱节,脱离了学生实际,单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效果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教育模式要从以往空洞、抽象、政治的说教中走出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直面人生,全方位认识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要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采用讨论法、启发式、辩论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支以人为本、高素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会得到遵循。重视和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充满活力的学生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中进行自我锻炼和教育,同时在参加各种管理中服务学校和同学,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中搭起桥梁和纽带,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发展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党和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赋予了重望,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许多人和不少部门共同参与、完成。从协调性方面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党办、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团结氛围和工作局面。教师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和教育学生;学校管理工作围绕教学服务,为教学提供严格的日常管理和周到的服务态度;后勤要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多为学生着想和办实事,使学生在优质的后勤服务中接受教育。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要协调配合,全社会要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家庭要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参与教育;学校要努力办好教育,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满足当前需要,重大问题能得到立竿见影的解决,又能放眼未来,确保工作得到发展的工作机制和领导体质。防止工作出现前松后紧、半途而废、相互拆台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建设校园文化,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统筹兼顾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环节,在方法创新的实践中就是既要重视部分,又要把握全局;既要抓住一般又要兼顾个别。各级党委、政府要在行动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而不是迎接上级检查时才临时应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职业,潜心研究,把课上得精彩,传授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在校大学生都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性。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和时事动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材体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但体现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且还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继承和发扬,还要对世界各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民主素质教育中的优秀部分进行学习和吸收,面对21世纪的飞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教育的改革与稳定相适应,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想适应。

篇6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高度契合

主体性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基础教育新思想,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课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可见,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是其主要目标之一。其理念与主体陸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真正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实施主体性教育,需要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社会主体,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主体陸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二、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领教学关系

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领教学关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将师生关系定位为“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让“讲台”成为师生课堂民主、平等交往的“平台”。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陸,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而不是扼杀、摧残。

当然,强调民主平等并不是要求教师“退位”,学生“登基”,不等于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责任。相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要坚持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艺术(含评价艺术)的把握,能适时地因势利导,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把教转化为学,以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

三、教学设计要兼顾学生主体和课程标准要求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要在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的同时,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现课程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2.教学內容设计

在教学內容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主体要求,尽可能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1)教学內容要生活化。课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教学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高中生群体;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对于生活,正如鲁洁教授所言:“它是用学生的眼睛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构成学生自身的生命活动。”因此,从社会生活,特别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籍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从而加速学生主体性的成熟,缩短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期。

(2)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教学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材这个主体媒介所进行的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往返流动、交互传递获取的过程。学生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参与程度如何,除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等诸多因素以外,还受制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的落差,即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如果落差过大,学生就可能失去招架之力,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相反,如果落差过小,学生就会感到索然寡味、如同嚼蜡,逐步形成厌学心态,失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转贴于

(3)教学内容还要有梯度,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愉悦,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体验了成功的滋味,才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教学形式设计

学生主体陸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陸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影响学生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达到优化,使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决定着它们的诸多条件相互促进、紧密结合,进而主导学生的身心发展。

4.学习方式设计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陸,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寻找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内容,并对合作学习的对象分组、过程要求、激励策略等进行设计,以确保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课后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业的设计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一要突出多样性,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如:讲故事、演小品、演讲赛、辩论赛、讨论会等。二要突出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把政治学习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布置作业还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例如可以布置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等作业。三要突出合作性,如以小组为单位,出政治小报或专题黑板报等。四要突出实践性。如学过《公民的储蓄》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假如你家中了100万大奖,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家庭特点与需要,制定一项家庭投资方案。五要突出自主性,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自己从练习中选择作业。

6.教学评价设计

(1)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其价值取向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与甄选,而是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强调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倡导过程性评价。即将评价重心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要求评价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篇7

关键词:初中 思想政治课 多媒体 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77-02

初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还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思想政治课课堂,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学生学习“如鱼得水”。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对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力等这些问题,是政治教师在多媒体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多媒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1.1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快乐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是不需要强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凡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更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课堂效果会明显提高。

教师若巧妙利用多媒体便可以顺利地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趣味化,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把深奥的内容变得浅显化,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在政治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一课时,我给学生演示了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学生顿时惊呆了,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看到了MTV真实传神的画面,扣人心弦的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这时,教师要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恰当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多媒体技术的伟大与震撼。最终理解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

1.2 运用多媒体,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把政治教学内容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恰当演示,学生边听边看,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政治中的重、难点的彻底理解。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信息传输量加大了,知识容量增加了,学生多种感官充分调动参与教学其中,这在开发学生智力、加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课件在政治课堂上的演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结构,真正做到了浓缩精华,减时增效。

例如,在讲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一课时,教材上的“呆板图像”一转眼就变成了课件中的“灵活图像”。随着鼠标的轻轻点击,动态的图像在屏幕上及时出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形被动画版神奇地显示出来,课堂教学的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之间的内在联生动地揭示了出来,通过这节课的精彩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确实达到了简练尽显精华的效果。

1.3 运用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开拓智力,培养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树立主动探究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要首先学会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做到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多媒体问题情境。这样在教师的合理引导、积极启发和激励之下,在多媒体的结合之下学生要学会主动地探究性学习,教与学做到了有机的结合,教学效果不断加强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最大化的培养。

《消费者有哪些合法权益》一课便是政治课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把《中国质量报告》《今日说法》等栏目录制下来的相关案例精心挑选出来,展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从多媒体画面中认识到底侵害了消费者什么权利。

2 多媒体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2.1 多媒体可用,但切忌多媒体滥用

媒体教学与学科结合后,确实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进步,但运用多媒体课件还需认真比较,精心运用。在教学中,对于多媒体与学科结合的教学设计和制作,我认为好的课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最易理解和接受的媒体手段,不应单纯过分青睐教学手段的新颖,无目的的加入过多的图像、动画,这种胡乱搭配,随意使用的结果只会造成主次不分,使课堂显得杂乱无章,无益于教学。有时课堂虽然绚丽多彩、气氛热烈,但学习目的和效果并不一定能达到。

2.2 注意多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的优势是信息量大,内容广泛多彩,能明显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一味追求使用多媒体,而摒弃使用传统媒体的做法也是不足取的。传统媒体能提供可感知的事实材料,更方便、更直接。

两者教学并非水火不容,恰恰相反,两者应做到有机结合,两者要取长补短,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政治教学、为学生学习服务。

2.3 教师讲授与多媒体运用的有机结合

媒体运用并非越多越好,以媒体教学取代教师讲授并不可取。政治课具有思想性、情感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讲授过程不仅只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课堂的传授还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开发的过程。若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上课教师成“放映员”,教师做不到及时讲解,势必会影响对学生的情绪调控,难以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教师主导作用还要做到极致。

篇8

一、注重教学细节,向课堂要效率

1、注重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新课标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学生感悟、教师同时学习并进行点拨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抓住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常用寓言故事、歌曲、笑话、热点问题等导入新课,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和形象生动的导入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情趣,较好地体现了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

2、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因此,优化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教学中,我向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针对近日中日关系问题上出现的磨擦,我国一些大学生联合起来抑制日货,甚至以各种方式冲击日资企业,以示爱国之心。这是真的维护了我们国家的利益吗?果然,一石击起了千层浪,学生多角度的问题思考,加上我的点拨,不仅明辨了是非,而且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3、优化课堂小结,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的境界。一是优化“结束语”。好的结束语要求概括教学内容精粹而又便于学生记忆,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如在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用“棒子”、“鞭子”、“筛子”六个字概括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使学生终生难忘。二是让学生作小结。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改进教法,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有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尝试。比如说,注重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通过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阅读、讨论、精心设计板书、放教学录像、投影、录音等,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充满了好奇心,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比如说,我们在讲授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时就联系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行教学。

导入新要讲求“强力度”,传授新知要讲求“参与度”,巩固练习要讲求“多角度”,课堂总结要有“高浓度”,课终时要促使“联想”,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桥梁和纽带,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保证。要做到“四导”,围绕“四变”,体现“四度”。(1)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2)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达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的目的。(3)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4)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达到变知识为能力进而升华为觉悟的目的。

三、注重媒体运用,实现课堂“自主交互”

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多,内容又枯燥,而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教学会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全新的境界,会增强学生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感受和理解,起到较好的教学作用。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相关的情景,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引出问题进行分析,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图表、挂图、幻灯片等,运用投影仪、录音、录像、影碟等,有条件的地方则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的教师单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夸大多媒体的效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技术操作演示课过程,由原来的“满堂灌”演变成了“满堂放”,教师变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看员”,整个过程不给学生留出思考和笔记的时间,抑制了学生思维,忽略了教与学的互动。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

四、注重课外活动,坚持系列化、经常化

篇9

实际的教学过程,往往表现为教师提出问题,同学生一起来思考。把设计好的问题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是一个极具教学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的工作,关键的是要找到恰当处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实际结合的具体方式。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环节的事,而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新课程教学的思想,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是教师所预设的教学过程的计划展示过程,具有可控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一个由于师生的双边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而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而,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展示就不只是一个预设于课堂教学之前的工作,更是一个贯彻于教学全过程的需要适时调整的工作。

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展示,因为教师个人知识与能力素质的不同,也因为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的技术环境等的不同,必然会显现出个性分明的特征。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基本风貌主要是通过这一工作环节的开展而呈现出来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问题展示的策略多种多样,这里仅就主要的几点谈些看法。

一、问题情境的营造

情境设置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要求,设置必要的情境是课堂教学中问题展示的必要前提,这也是发现学习思想在教学中的一个体现。“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在一种与发现法教育思想相符合的情境中完成对既定学习内容与任务的贯彻,当然要算作是课堂教学的比较理想的状态了。

情境设置的具体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展示,而展示的手法可以是教师的复述与讲析,可以是学生搜集的相关材料的交流,可以是一个借助多媒体技术的音像资料,可以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情节表演等。所运用的材料可以取之于教材本身或对教材所述材料的进一步加工,可以是取之于现实生活中的最新材料或典型案例。比如,在探讨“运动与物质的相互关系”时,教材选用了《坛经》中记述的“仁者心动”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慧能“仁者心动”的错误在于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也可以深入一步,提出两个小和尚所说的“风动”和“幡动”在哲学上犯了什么错误,从而引起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联系”一节的内容前,先放上一首歌曲“说句心里话”,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军人要安心于边防,需要哪些条件,军人安心于边防工作又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结果。从而引导学生体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基本原理,为整节课教学的进行营造良好的开课气氛。

通过材料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时不可忽视的另一项工作是教师对即将开始的问题讨论与探究的理论分析,这里有知识点理解上的分析,尤其是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讲析,也有对问题探究的方向性的把握与控制。这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的重要领域,课堂不是讨论会,政治课的许多理论内容,没有教师的必要的讲解与分析,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往往是难以科学与深入的。

二、问题的提出

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在问题提出环节中最需要注意的策略。通常直观性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而比这一问题层次进一步的问题多半就要由教师提出了。对于课堂学习中个别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困惑,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而由学生发问所产生的预设范围之外的问题,教师应发动学生共同进行探究解决。有时候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生却难以从自主学习中提出来,又需要教师提出来。

教师要善于从材料的展示或知识点的教学中自然地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缺乏足够的准备或能力素质,教师还要善于变通预设的问题,设置解决问题的“台阶”,使问题的难度接近学生素质的实际,这样对问题的探究才能成为可能与现实。

三、对问题探究过程的校正与反馈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通常难以一次性达到完善的程度,通常不能适应教学目标的既定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主要的就是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及时校正与反馈。

反馈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学生的解答可能不全面,但其中不乏合理而有价值的成分,需要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学生在准确解答的周边兜圈子,需要教师通过引导使其尽可能接近对问题的准确解答与表述。学生解答中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需要教师随时进行纠正,或提出一个有助于校正学生思维失误的新的问题。对个别在思维能力上较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在既定的任务之外通过追问提出深化一步的问题等等。

篇10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客体 主客体

主体、客体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用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①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在新时期,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新一代青年在思想上更开放、活跃,但是受功利主义和多元文化的不断入侵和扩展,呈现出了消极、错误的一面,这使得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重新认知、运用主客体这一哲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梳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者基本认为主要存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群体。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确立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并正确确立两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分歧和演化。主要观点有“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多主体说”、“主体际说”或“主体间性说”和“实践共同体说”等。对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充分尊重已有的研究成果,再做具体的分析、探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理论上,都是实践和认识的发动者,对分辨主客体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迷惑性,这要求我们在分析时要更小心谨慎。

一般看来,大家对于教育者成为主体的可能性异议不大。但是要意识到的是,马克思哲学指出“主体是人”,由此,我们不能直接否定受教育者成为主体的可能性。于欣指出:“虽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要是主客体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受教育者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存在,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具有相应的主体性。”②受教育者是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会主动进行思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体系,辨析其中的原理,要么为之所用,要么反辩抛弃,这些主动实践都是其成为主体的机会。正如,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主动探索自我解放的道路,并最终选择。因此,受教育者有机会成为主体。

其次,我们讨论主客体关系,有些问题需要探索,主客体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否一成不变呢?是否教育者成为主体就一直是主体呢?受教育者成为主体就一直是主体,又或是两者都一直是主体,更或者是两者都互为主体呢?应该都不是,这需要我们深入地辨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到其中的发展与变化。

再次,我们需要辨析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否就只存在一种或一对主客体关系呢?是不是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种或一对主客体关系呢?应该不止,哲学指出,所有事物都是存在联系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活动者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同时还有与之联系的其他事物、其他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个人思维、思想意识等,都与二者存在较多联系,也是形成其他主客体关系的要素,也应当被考虑。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界定标准辨析

主客体到底是什么,用什么标准界定,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必须是人,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发动者和实施者,客体是自然,可以是任何客观存在,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在主客体两者之间,主体是行动者,而客体是被动接受,主体具有主动性,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主动作用于客体,改造客体,从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客体具有被动性,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接受改造、被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③可以说,在主体客体之间是以实践为纽带连接在一起的,存在主动与被动,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关系分析界定主客体。

基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也必然是主动与被动、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最终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的两个群体都是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具有主动的意识,能够自觉对作用于自身的实践产生反映,做出应对。并且,无论哪一方都会自觉对这些反映和应答产生相应的认识,并做出对策,决定是否需要自身做出改变以应对实践和认识的变化。这些相对的主观能动迷惑了研究者对他们之间主客体关系的判断。对此,只有客观地分析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才能正确界定他们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主动是指人按照自主设定的目标,不依赖外力推动的积极行为,主动是目标指引下的自主实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界定中,我们只要判断哪一方是目标指引下的主动实践,哪一方是对外界变化的主观能动性的应对,就可以明确地判断出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对于其中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和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则比较好判定,可以通过结果思维判断以上两种关系。

此外,有些研究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其他的客观存在,如教材、资料等,能够成为构成主客体关系的要素。但这些客观存在都是非人类,从主客体的哲学定义来分析只能是客体,不会对我们的研究产生迷惑性。

三、如何运用好思想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

系统性地分析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是有效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但是,需要认清的是,分析和认识仅仅是第一步,只有正确运用好这些关系,才会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开展和科学发展。

1.坚持好主动性

教育者要认清自己的目标和职责,明确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的客体地位。教育者要牢记主动与被动、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最终实现教育与被教育。而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好主动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说,其根本属性是政治性。教育者必须确立主体的地位的思想,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避免弱化。教育者要从主观能动性上加强主体意识,而不是任主客体关系随双方的能动性随意转换,要确保自身在更多的时间内处于主体地位,即使是处于客体地位时,也是刻意而为之,是一种方式、方法上的运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在主客体地位转化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时刻坚持好主动性,及时调整,掌握主动权。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时刻保持主动意识,主动关注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及时适应客体的变化、进步和需求、要求,主动调整、改变,保持主体地位的相对稳定。

2.把握好互动性

主客体之间存在主被动关系,但这不并代表他们之间的全部关系,不是绝对的、唯一的关系,他们之间还存在的互动关系。“在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并改造了客体,同时,主体本身也被作用,被改造了。”④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当认识到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握好这其中的互动性,积极开展互动。互动性可以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到受教育者的疑问、需求和建议,并及时地予以解决和运用,从而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育者把握好互动关系,还要保持警惕,认清互动性并不代表转换性,防止被改造。同时,一定要把握好互动的尺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可以交流互动的,但是目标(方向)、要求和内容是不能互动的。

3.兼顾好平等性

主客体关系代表着一定的不平等性,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教育者要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好平等性。教育者尤其要注意人格上的平等性,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个体和集体。

兼顾好平等性,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害怕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能害怕,还要鼓励受教育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走上“填鸭式”、“单向灌输”的老路。

兼顾好平等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当今受教育者都注重自身个性的发展,教育者要多用交流、引导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批判眼光和行为,为受教育者个性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兼顾好平等性,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当今受教育者思维更开阔,思维更感性,更注重实践,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很高。教育者要注意到受教育者的这些真实需求,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多运用视频、图片、实例(事例)等感性更强的教育素材,加强教育实践,强化新媒体的使用,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预期。

4.利用好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教育内容(统治阶级思想意识)与受教育者个体思想意识相统一,使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内化的东西,成为以后实践的行动指南。

而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受教育者从接收、接受、消化、吸收到内化的漫长过程,实现这个目的、缩短这个过程的方法不仅仅是需要教育者的教授,更需要受教育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受教育者自身改造目标的自觉建立和实施,主动实现对自身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改造。因此,我们树立利用好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自觉性,及早将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研究,仍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解析主客体的定义,确立主客体在实践和认识中的具体表现与界定,同时需要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及其中存在的实践和认识行为。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第1240页.

②于欣.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述评[J].求实,2012(01).

③曹军梅,李兆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实践基础及其理论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1(08).

④马永东.论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科学理论的确立及其意义[J].前沿,2008(10).

参考文献:

[1]谢晓娟.从人学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演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8).

[2]赵子林.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2(07).

[3]周鑫.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幸福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4]曹军梅,李兆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实践基础及其理论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1(08).

[5]伍处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青年学生成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5).

[6]余保华.教育平等的主客体论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

[7]于欣.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述评[J].求实,2012(01).

[8]马永东.论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科学理论的确立及其意义[J].前沿,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