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训练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科特点;训练学;研究发展
针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口号的提出,中国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增加学生体育的宣传力度,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人民对运动健康认识的深化,社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据调查,现在中国的体育教育体系不是很完善,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整个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水平较低,一些大学更注重体育训练学的理论知识学习,注重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训练强度。另一方面,一些学校重视体育训练,加强学生的运动强度,但缺乏专业体育训练学的知识储备。最后,体育训练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很不协调,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体育训练学是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整个体育训练培训计划进行优化,培养出体育训练学的知识储备丰富,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的学生,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寻求。
1.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
1.1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内容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这门学科在2003年提出并应用到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但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传统理论对体育教学指导和运动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活力学术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二级学科,它与体育学科的其他二级学科有显著的区别,它更注重体育训练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精神培养,更是体育科学的精髓。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保留了传统体育教育学学科对体育运动理论知识的重视,也注重运动实践训练,研究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而去发掘训练和运动中的一些规律,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种综合科学与实践的体育教育学科,在社会的应用中非常实用。
1.2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
体育教育训练学最初出现的时候,被定义针对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训练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学科,换句话来说,体育教育训练学主要包含:“体育”、“教育”以及“训练”,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应该是体育学、教育学与运动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研究教育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伴随着教育和研究的深入,教育学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吸收各个方面的自然科学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另外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使教育更实际、更全面、更明显。高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项目、体育科学体系、体育教育以及体育发展的方向的学科,体育学非常注重体育的推广,完善体育科学体系,优化体育学科结构。综合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更侧重于教育学。通过体育等手段达到学生教育组织的目的,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专业课程指导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增强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的掌握的目的。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具体内容就是把体育学、教育学和运动学的理论知识和规律运用到体育训练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和偏好,设置适当的训练方案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的运动,以此达到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培养目标。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高校体育和自然科学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社会学科,包含体育的本质。
2.中国体育教育训练的研究发展趋势
2.1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服务
自从中国的运动员在2008北京奥运会中获取成功以后,国家教育部门和广大观众回顾了国家体育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机制,更提出了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从“精英”向“大众”转变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体育教育训练的机制、体育训练具体办法以及体育部门组织形式的改革。世界首号体育强国———美国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奖牌很大一部分由大学生获得。这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体育教育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在国家体育战略调整中,需要为高校运动员提供辅助训练服务和发展模式的一些学科,改变其服务功能是体育教育训练的主体。传统来说,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总体是为培养日常体育教学训练人员提供服务。但是伴随着国家对高校培育高水平运动员要求的提出,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将往辅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方向靠拢。纵观世界上的一些体育强国,比如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他们在高校中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主要是为了本国或者本校运动员服务,这些专业为体育训练提供了必要的科研支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美国春田学院以及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等,它们都发挥了本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优势,充分地为竞技体育提供了优质的服务。随着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逐步转型,中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将有很大的变化。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从以前的单一培养体育训练员逐步转变体育科学和技术支持。体育教育与训练课程在转化过程中,首先是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科研支持,提高运动员水平。体育可以转化为真正的表现,实现生产的同时。运用体能训练的各个环节对高校运动员进行学科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高校运动员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平台,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真正把体育训练学和教育学联系到一起。
2.2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性
作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大趋势以及科学进步的重要表现,教育学科的综合化性越来越强。这种大环境对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化发展是由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自身优化和社会环境需求共同决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可以与心理学、生物学等其它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它的研究发展将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其包含内容非常广泛,是其他体育教育学科不能比拟的。在中国各个领域全面发展、与国际紧密交流的今天,体育教育训练学必须要扩大自己覆盖的领域。综合延展的方法是强化学科竞争力非常有用的手段,对于本来就是综合其他学科而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来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就要进行更多方面以及更深层次的学科综合,以增加自己的活力。
2.3强化关于生源选拔制度研究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质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均具有直接影响。在各高校均积极扩招的环境下,想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则需要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冷静面对扩招问题,学校在对自身师资力量以及就业需求等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切合实际制定相应招生计划,真正做到重质不重量。同时学校在关于学生入学选拔过程中,也需要提高选拔自由度,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将其作为是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学生选拔过程中如果单纯的依照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入选标准,那么并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成才及就业。在目前招生考试过程中存在重文轻武问题,则需要结合考生及社会实际需求,对目前的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选拔力度,在进行生源选拔过程中不但要加强理论知识选拔,同时也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免出现“纸上谈兵”问题的出现。最后在实践能力中,运动技能则最重要,属于基础技能,不管是教学还是健身均属于是技能知识经验的传授,强化训练主要目的也就是提高竞技运动成绩,教学、训练以及指导均能够促进促进运动技能发展。所以在生源选拔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严格的学生运动技能考核制度,以能够确保学生能够满足运动技能方面的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均具有真才实学。同时严格的学生运动技能考核,也能够为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招生考试制度设计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真正做好学生质量控制,选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样突出的学生,提高生源质量,促进体育教育学的健康发展。
2.4强化培训方案研究
学校在进行人才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以能够为国家及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基于目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则需要对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及学分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免出现课程重复开设问题,合理提高选修课课程数量,以能够为学生选择提供更大自由度,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可以加大一些实践课程或实践培训课程,以促进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以及业务能力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观念。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增加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程,同时也需要基于专业训练课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现代技术和比赛实践经验结合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技术训练课程,不但要进一步提升本专业水平,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他相关专业的技能水平。在选修课程开设过程中,其中需要加大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学习,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 篮球训练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53-01
高中体育作为体育基础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角度看,篮球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行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篮球教学是实现这种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特殊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心理也已经趋向成熟,这个阶段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相当重要。篮球训练作为体育课上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等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 高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相关特点
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应该以育人为中心,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如学生的思想品德、运动天赋、运动技能等,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学生的篮球运动潜能,还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激情。同时,充分利用篮球教学的集体性质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高中篮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性教学,让学生对篮球产生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所以说高中篮球训练是一个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学生在掌握篮球的正确运动方法时,还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发现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
2.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高中学生大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日常文化课学习任务重。高中体育作为一门非高考核心科目,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压力,而体育也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获得愉悦。篮球作为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在学生中拥有着相当大的群众基础,篮球运动也是学生课余活动时最主要的项目之一。高中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中要注意从篮球运动中发掘快乐,如开展一些教学游戏,通过游戏使一些纯理论化的知识被学生掌握。
3.注重学生的团结合作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要求运动员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努力。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如开展比赛,把学生分为两队,在比赛中让学生了解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心理训练
体育项目能够锻炼身体是毋庸置疑的。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面临各种压力的同时如何能不丧失自我对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日常的文化教学中强调的是高考的重要,而体育课则可以让学生身心放松。在面对众多课程的时候,学生心理易产生一些偏激情绪,这就需要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注意时间的分配
篮球运动是一项消耗体力的运动,在高中体育篮球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的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众所周知,人在强烈的运动后身心都会感觉疲惫。高中生毕竟是以学习为主,在强烈的运动之后,容易影响学生正常的上课情绪,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合理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
三 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积极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所追求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朝着德、智、体、美的方向综合发展。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身体素质的塑造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保持强健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充分的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备,开展多种体育活动。
2.优化篮球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老师要合理的安排活动锻炼的时间,丰富课余锻炼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体育锻中来。可以播放一些外国精彩的NBA赛事,讲述一些篮球明星的辉煌成就,逐渐激起学生的兴趣,教授一些篮球方面的技巧,辅以一些奖励的手段拓宽篮球群体。
3.合理运用篮球技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
老师可以研发一些关于篮球的酷炫动作并运用到篮球活动中,以满足高中时期学生追求外在的心理,从心理上靠近他们的需求。
四 总结
篮球运动,考验运动员的速度与灵敏性,是一项耐力与力量较量的运动。高中时期是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已开始走向成熟,在高考压力下,学生不得不完成繁重的作业。体育课成为学生释放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高中体育篮球训练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3
一、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
所开展的训练工作必须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是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有效性的基础。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等多个方面均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时,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相应的也要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分别进行考虑。
首先,在生理方面,小学生的免疫力较低,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普遍较差,生长发育的速度比较快。因此,在开展小学生体育训练工作时,就应注意要合理的施加训练因素,让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始终处于超量恢复原理的控制之下,以确保小学生健康素质的顺利高效提升。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机体肌肉中水分含量较高,蛋白质的含量较少,所以,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就应以动力性的练习为主,以克服学生自身体重的各种跳跃练习和轻负荷的练习为主,以爆发力的训练和协调性的训练为主,尽可能避免负荷过高的力量练习,以免出现骨骺提前骨化的问题或是引发骨骺炎,影响到小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训练工作的成效,降低训练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严格控制小学生体育训练的强度。对于小学生体育训练工作来说,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是主要的,运动成绩则应放在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之后,切忌为了在短时间内追求训练成效,采用高强度的训练,让体育训练成为学生的负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消极的影响。
其次,在心理方面,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水平较低,很容易产生乏味或是厌烦情绪,以至于影响了训练工作的有效性,这一点在田径等较为枯燥的项目训练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时,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就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小学生感兴趣的训练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体育小比赛或是体育小游戏来开展训练,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自觉性,以此来促进体育训练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应注意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形象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实现对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培养。例如:教师对训练工作的热情,往往会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热情,而教师对训练工作的态度,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传达给学生,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待训练活动的态度。所以,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和形象,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要注意学生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利用成就感来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自觉性。良好的运动体验,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进行体育训练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就应注意通过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成就感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此来促进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让学生产生继续训练,完成训练目标的动力。例如:采用激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信心,或者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方法,提高学生在训练中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等,均属于利用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来培养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有效措施。
最后,应注意发挥学生在训练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巩固和促进学生的体育训练的自觉性。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和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在训练活动中的发挥,提高学生在训练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此来实现巩固和促进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目的。
三、要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
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是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时,教师就应根据本校现有的训练资源和训练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
首先,训练模式。根据体育运动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可知,科学的体育训练应该是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有助于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发展的,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体脑并用”的训练。分层合作、小群体训练以及探究式、发现式等训练模式均符合上述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时,为了实现这一点,在选取训练模式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年龄、现有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基础以及爱好特长和训练人数、学校现有的训练条件和训练资源,合理选择,灵活运用,以改变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提高训练有效性。
其次,训练方法。教师应注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训练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条件来开展越野跑训练以弥补运动场地狭小或是缺乏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自制体育器材,如自制沙袋开展田径训练,自制杠铃来练习手臂力量等等,以解决体育器材短缺的问题等等。
篇4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训练 兴趣培养 培养策略
新时代下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包括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体育教育和智育教育一样重要,《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基于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训练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开端,以鼓励学生自主合作训练为过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实施科学、全面的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稳定发展。
一、体育训练兴趣的概念与作用
体育训练兴趣指的是人们对于参与体育训练、体育活动有内在需求,包括情感、生理需求等的一种心理化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训练兴趣的培养。
二、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因素
(一)训练条件的影响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真正的需求,影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另外,部分高校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实施,在学校整体学科规划上,没有分配足够的体育课程时间,降低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学过多强调技术与动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缺乏联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以教师教,学生模仿为主,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不能享受体育课程的兴趣,就失去训练兴趣。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方面,影响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二是体育能力限制,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育基础差会导致学生更不愿意上体育课程;三是心理素质差。某些学生心理素质差,爱面子、娇气、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体育训练中害怕动作做不好被同学笑,导致不愿意尝试,害怕尝试。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形象气质和感染力,对于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而现阶段,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不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在体育知识、教学方法方面,也不努力学习和实践。由于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形象、专业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失去体育训练兴趣。
三、培养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策略
(一)深化学生对体育训练重要性的理解
针对现阶段学生不重视体育的问题,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训练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育训练的意义。没有健康的身心,就不能保障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教育中,要强化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结合优秀体育人才、典型案例,指出体育训练对锻炼身体的意义,让学生明确体育训练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二)改善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与配套设施
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与配套的体育训练服务设施是激发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基础,也是硬件保障[2]。契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发展情况,购进新器材,或者是收集与再利用部分机构的有用的旧器材,使得运动器械齐全,将部分废弃或闲置的场地开拓出来,作为体育场地、学生健身场所。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相关规定,学校提供良好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训练基础和保障,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三)丰富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是非常重要的策略。要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兴趣的培养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关,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深入,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和训练兴趣。为进一步契合学生对新知识、新项目的需求,需要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如引入竞技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与奥运盛世、联赛、大学生竞技比赛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联校比赛等[3]。
(四)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他们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性,在培养学生体育训练兴趣时,需要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差异,以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为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的运动兴趣、身体基础、体育基础、性格爱好及参与体育训练的动机等,制订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兴趣培养方案,并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制定阶段性的体育训练目标,引导循序渐进的进步,不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针对缺乏体育训练信心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勇敢尝试,并给予激励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努力会带来收获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对于体育基础较好、兴趣广泛且对自身要求比较高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掌握更多专业性竞技知识,并参与校内、校间比赛,在比赛场上升华自己的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融洽师生关系与营造良好训练氛围
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训练兴趣的关键。大学生虽然都是成年人,但是部分学生容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不喜欢老师也不会喜欢这门课程。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需要建构融洽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需要幽默、诙谐、亲近学生的语言教学、教学手段、方法专业,且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很快掌握。以情感投入、公平对待能让学生提升积极情绪,保持愉快的训练心境。还需要营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通过张贴体育海报,开展体育文化周活动,组织体育运动技能与知识交流会、校间友谊赛、秋季和冬季运动会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位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专业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训练与运用。如此营造积极的体育训练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六)改善教师形象气质与提升专业素养
为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还需要从体育教师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改善教师形象气质。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以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体育教师应该穿着专业的体育运动服装,谈吐诙谐幽默、举止动静得宜,穿着整洁、朴素,讲究卫生,以青春、阳光、运动、健康的个性形象和魅力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将自己打造成阳光、运动的快乐人才[4]。
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其次需要有较强的专业体育技能、良好的体育素养。由这两个方面组成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完善自身示范、讲解能力。规范教师的体育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既要教师自身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更要具备较强的传授、示范教学能力,且规范自身的示范动作,以艺术示范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
四、结语
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索事物的动力,良好的兴趣能推动人主动、自觉地参与某项体育活动,且养成参与体育训练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将体育训练兴趣培养贯穿整个大学体育教学阶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训练和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与能力,使得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关键部分;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训练兴趣是提升体育课程质量的关键,高校需要将培养学生训练兴趣置在重要地位,不断引导学生掌握训练技能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仙丹.高校体育训练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路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2]易晟江.探讨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
篇5
【关键词】中学体育 中学业余体育训练 问题 对策
一、现阶段中学业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1.业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存在矛盾
众所周知,现在的初中生文化课程的压力较大,因此业余体育训练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也正是学校、学生、教师以及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当小学升入初中时,不仅是学生的文化课程有所增多,且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的增加使得学生不适应,可能产生偏斜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体育训练方面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学教师和家长都将目光放在了学生的文化课程上,而认为参加业余的体育训练只是一种减压方式;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进行业余体育训练活动是耽误学习的一种表现,很多学生对某些业余体育项目非常关注,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后都被家长或者老师以耽误学习,影响成绩等为由所制止。
2.业余体育训练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
21世纪的学生大多个性鲜明,对待事物的看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其集中于某项事物的时间短。再加上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如果要按照传统的方式对其设定相同的体育目标,免不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因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影响,如果给基础较好的同学设定较低的目标,不仅不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更可能影响其对英语的学习态度;而如果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设定过高的目标,也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最终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这也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理论的目标。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懂得用恰当的沟通语言与学生沟通。知道用什么语言能拉近师生距离,哪些语言会阻碍交流。比如,在进行排球训练后,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想法和掌握排球技能的程度,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但有的老师为了满足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只是在课堂过程中讲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且在沟通过程中没能够注重自己的言语是否有冲突,这种沟通方式是完全不可行的。
二、加强中学业余体育训练的具体对策
1.创新业余体育训练的教学手段和内容
在当前的各个中学中,都能发现体育训练的方式和方法越来越丰富,并且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能对其优化,再加上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得到不断的开发,变得越来越丰富,不仅增加了体育课程数量,还加强了课程内容和人性化理念等方面的运用和贯穿。而且为了让更多学生喜欢上体育学习,业余体育训练都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设置的,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的安排、补充和调整,因而使得体育课程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更加体现了业余体育训练的个性化。
2.协调好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
业余体育训练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其业余性,要将学习与训练看作是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并非一个教学任务,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体育训练的实际状况,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实践和训练时间。对中学生来讲,过多的文化知识学习使得学生的头脑得不到放松,而身体活力充沛就去训练,即使大部分身体的支出较大,但脑袋却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当身体疲惫时进行脑力学习,大脑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此时人的体力和脑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配合。因此,良好的学习与体育训练关系能够处理好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更能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3.发挥学生个性,刺激体育兴趣
教师在编写业余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入一些实践活动或者小游戏的方式,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可以通过制订实践生活中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通过在实际的训练活动中参入体育竞赛、探讨体育明星等活动,不仅使业余训练活动更加活跃,更能刺激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采用合理的训练方式与手段,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等方式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的氛围与效率。而要发挥业余体育训练活动的作用不仅仅需要完成课堂的高效率,更要注重课堂后的自我完善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适当的训练活动反思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的自我成长,更是进一步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的训练活动过程中,教师们普遍都没有关注到这一点。体育教师应针对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来对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反思,调整好训练方法与训练内容,尽量契合学生的状态和实际需求,以及时调整训练目标,这样的业余体育训练才是适应学生主观与客观双重目标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总之,中学业余体育训练作为中学课程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的业余体育训练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在实际的业余体育训练课程开展中,应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与体育训练实际开展情况展开分析,最终制订出合适的业余体育训练方案。
【参考文献】
[1]邹东敏.中学业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08):29-30.
[2]李明.湖北省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及改革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中学,2004.
[3]吕坤.浅议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47.
篇6
准备体育高考的考生,不仅要求体育高考成绩上线,同时要求文化成绩达到录取线,也就是说,有一条线没达到要求就是白辛苦。而许多人的观点认为体育训练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矛盾,即体育训练会影响学习成绩。如何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两者的关系,在时间、精力方面如何安排得更科学合理,且收到意想中的效果,值得每个考生和教练反复思考,认真对待,并处理好。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笔者所带高一年级体育考生(6名)。
研究方法
1)交谈法。在训练中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情况,根据身体状况,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
2)数据对比。每月进行一次的体育术科测试成绩(100 m、800 m、原地推铅球、立定三级跳远4项测试项目分数总和,满分100分。见表1)和每次文化月考成绩(班级排名,见表2)作对比。
结果分析
从这6名学生的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统计数据对比表可以看出,科学的体育训练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通过一年的训练,在体育术科成绩逐渐提高的情况下,文化成绩并没有退步,反而进步,在班级排名逐渐靠前。所以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并不矛盾,随着训练时间的加长,体育成绩与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系。从实践和理论上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时间根据体育高考的实际需要及特点,必须确保文化学习为主,坚持课余训练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体育训练必须在不影响上正课的前提下进行。每天安排大约2个小时的训练时间,即早练(5:50~6:30左右)、下午(5:00~6:00左右)。早上训练完要进行的是一天的学习任务,所以训练时间安排短些;而下午是在一天学习完再进行的,训练完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放松、补充食物、冲凉洗衣、恢复体力,因此学生能毫无顾忌地投入到训练当中去。这样的安排从时间上看既体现了长短的比重,也符合文重体辅的原则,体力、精力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它既保证了文化学习,也不影响体育训练。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安排运动量大、强度大的训练。因为没有正常的上课安排,所以学生可以专心地训练,没有后顾之忧,练完了就休息,可以说寒暑假是学生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的阶段。这样从各方面科学合理地调配好训练与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训练与文化学习两不误。
体育能对大脑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锻炼对促进脑的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功能有着积极作用,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大脑神经的反应速度较快,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较强。体育运动耗氧量大,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增加血液中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和红血球的含量,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改善大脑的功能,为学生的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
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为努力学习奠定思想基础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促进学生形成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优良的意志品质,为提高文化成绩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所以,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训练,不但不会影响文化学习,反而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促进文化成绩的提高。
结论
理论与实践都已表明,体育术科训练与文化学习并不矛盾。如果锻炼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或者方法不当,是有它不利的一面;只要合理运用时间,运动量和方法得当,体育训练就能培养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体育术科训练对文化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能做到体育训练、文化学习两不误。
建议
1)参加体育高考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体育基础和身体条件,且要有坚强的意志,能做到不怕苦、不怕累,同时能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参加训练。
2)对于学习,要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准和时间特点,不花太多时间、精力去学去攻太深太难的问题,应更多地学习基础知识,做到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作业、课后复习。
3)作为体育教师,不但要抓体育训练,而且要抓学生的思想教育,督促学生的文化学习,对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及时掌握学生的体育、文化、思想3方面的情况。
篇7
【关键词】高中 体育特长生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01-01
1.前言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高中阶段的学习是比较紧张的,特别是体育特长生。作为体育特长生,他们除了每天的课堂学习之外,还要每天进行大量的训练,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的提高体育成绩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然而,一些学校也存在着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关系上认识的不足,往往认为体育特长生应该以体育训练为主,文化学习可以为体育训练进行让步,可以是体育训练的附属品,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文化学习对于体育特长生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很多体育特长生在高考中发生落榜的情况都是因为在文化课成绩上的不够。
2.体育特长生的概述
体育特长生一般指那些热爱体育运动,在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上具有特长的高中生,他们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优异的专项运动能力。在学校参加体育队,并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训练。在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更加迫切。高中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所以说,切实抓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教育管理工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并且有着体育专长的新世纪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现状分析
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是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高中体育特长生在生活、学习和训练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普遍的现象就是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没有达到平衡,体育成绩取得了进步,文化课成绩却有一定的退步。这样是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全面人才的。因此,学校和老师需要正确的看待目前高中体育特长生教育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时刻关注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训练中的表现及心态,以找到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3.1思想素质方面的现状
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生,那么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的教育也自然与一般的学生不同。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人际关系相比一般的学生来说十分活跃。因为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他们会成为焦点,甚至成为别人崇拜的对象,愿意与他们交朋友的人很多。但这也导致了体育特长生交友标准的模糊,他们很容易感情用事,走向错误的人生轨迹。同时他们在思想上也比普通学生更自立,心智更成熟,更重江湖义气。
3.2文化学习方面的现状
高长生不能一味的只重视训练,而把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学习忽略,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学习、思想行为学习与体育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虽然在体育训练之后产生的身体疲劳对文化课的学习非常不利,但是这并不是忽视文化课学习的借口,我们应该合理安排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时间,明确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的主次关系,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导,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并重的原则。
3.3训练现状
目前的体育训练现状是有很多体育老师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体育特长生的身体素质认识的不够全面,同时也不能很好的调动体育特长生日常训练的积极性。还有很多体育老师忽视了体育特长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导致有的体育特长生训练负荷量过大,降低了其积极性。除此之外,体育特长生高考的成绩和日常训练的成绩有着巨大的差异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要使体育特长生更好的适应高考的氛围,同时体育老师也必须时刻对关注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情况。
4.加强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工作的有效措施
4.1注重教学理念的转换
要想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体育特长生创建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与训练环境,要求所有老师和同学能够正确的认识体育特长生。同时,也要帮助高中体育特长生正确的认识和审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训练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
4.2处理好学习和训练之间的平衡关系
处理好学习和训练之间的平衡关系,直接关系到体育特长生能否在考高中取得好成绩,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如果不能够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那么可能导致文化学习影响体育训练效率,或者体育训练效率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高长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所以,对于高长生来说,文化课程的学习任务不能过于繁重,但在完成训练之后,也应当给予适当的文化课程学习。
4.3注重体育训练的科学性
高长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老师一定要做好讲解与示范工作,尽可能全面具体的将所有的要领都细致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科学的掌握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训练。体育训练的科学性,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而且还能够避免学生因没有正确掌握训练方法而受害。体育老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努力将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有效率的有质量的按时完成训练任务,并储存好最好的状态,为下次训练做好准备。
5.总结
总之,高中体育特长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思想行为学习、文化课程学习和科学的体育训练。要想全面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的效率,必须鼓励学校领导和相关体育老师加强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了解,从而采取相关有效地措施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进行科学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最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巫雪英.训练体育特长生的几点体会[J].基础教育参考,2010,12:96.
[2]曲景凯.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创新训练模式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04:24-25.
篇8
关键词:体育训练 运动竞赛 学生 身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45
体育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教学中一部分。通过体育训练与竞赛,学生可以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培养自信,勇于参与竞争,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中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体育训练与竞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进行探讨。
1 体育训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1.1 体育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感知力
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参加各种项目的训练时,学生需要对项目内容作出快速的反应,能准确地感知和判断各种动作,并配合自己的身体来完成各种动作。通过长期的练习和训练,学生就可以提升感知能力,同时使得学生的反应能力也得到提升,进而促使其变得更加的灵活和敏锐。
1.2 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现在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完全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训练中,学生要面临很多来自自身的困难和锻炼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克服自身因素和项目困难,就是在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这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1.3 体育训练有利于学生体格的发育
学生阶段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经常参加体育训练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对糖的调节和代谢,有利于脂肪的代谢,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同时,在参与训练时,经常要进行跑、跳、投等各种动作,而这些动作需要在关节、肌肉和骨骼等的互相配合下完成,所以有利于各种矿物质的吸收,进而促进学生骨骼的发育。
1.4 体育训练促进神经肌肉发育
体育训练能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神经系统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反应能力。同时,体育训练还能改善骨骼肌的代谢能力,促使机体运输氧的能力加强,从而保证大脑在紧张的学习中能获得充足的养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1.5 体育训练促进心肺功能发育
体育训练可以使安静的心率减慢,这就减轻了心脏的负荷,使心脏功能增强,保证冠状动脉有足够的血流,为心肌提供所需要的营养。同时,还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胸廓扩大,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使肺活量增加。
2 体育竞争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2.1 体育竞赛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竞赛中会经常遭遇失败、伤痛、打击和困难等不良问题,所以经常参与体育竞赛,可以使得学生不断地经受各种挑战和考验,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增强,意志变得更加坚定。
2.2 运动竞赛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思想品质
运动竞赛能体现出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学生参与运动竞赛就接受了这种精神,就要在竞赛中努力拼搏,为这种精神而努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此外,运动竞赛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这种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彰显了公义,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3 运动竞赛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
其原因主要有:运动竞赛中竞争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竞赛就要求学生更快、更高、更强,而在体育课和训练中,学生也必然要进行竞争,所以这种竞争意识在日常锻炼中就已经形成,更何况是在运动竞赛中,这种竞争意识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运动竞赛中合作、配合也不可少,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学生只有在比赛中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团结一致,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运动竞赛都有比较严格的竞赛规则。这是为了让学生能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来进行竞争,更加有利于促使学生竞争与合作精神的发挥。运动竞赛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意志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可以不断增加对自己和队友的认识,使自己不断变得成熟。
2.4 运动竞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性格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性,运动竞赛和个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适应能力是把以自己为中心的态度和行为转换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运动竞赛中学生要进行沟通、交流、合作,这都对他们学会人际沟通大有裨益,提升其社会适应力。
运动竞赛对学生的人格的发展是积极的、全面的,在整个竞赛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展现自己的才能,同时也学会了沟通和合作,能为共同的目标去拼搏。体育竞赛中,学生们要想获胜,就要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这无疑会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进而促使其踏入社会时更好地适应社会。
2.5 运动竞赛能给学生带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愉快的心情
学校体育竞赛可以发挥了其多样性的特点,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运动体验。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但是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兴趣。所以,参加多样性的运动竞赛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满足他们兴趣的需要,参与自己喜欢的项目并完成任务,可以促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愉悦心情和乐观的态度。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体育训练与竞赛不仅能增强体质,还可以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最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训练和竞赛可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升生命活力,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发挥,从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都达到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唐荣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0,(4).
[2]林启勇.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健康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3).
[3]曲毅.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篇9
关键词:体育训练;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随着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已经成为国家兴盛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在我国的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运动员的要求要不断的提高,全面贯彻以生为本的训练理念。为我国的发展培养健康的、综合素质高的运动员。
一、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着时代的发展内涵,髌骨走位现代体育教育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体育训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健康,以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目标,从而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通过对学生的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学生的人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要求在体育的训练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关注个性在体育训练当中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体育锻炼的的本质和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发展的益处,运动体育训练中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全民的健身运动中,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方向
(一)重视学生健康素质的提升
我国的体育训练是跟随的苏联的传统模式,过分的注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体育知识的训练,对学生的人格和综合素质缺少重视,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加强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学生被限定在体育知识的框架之内,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育本身的多样化。以生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体育的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掌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的健康,这样才能以强健的体魄去服务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通过体育训练让学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更好的适应社会,从而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充分的开发个人的潜能,能够在多变的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创新活动。一切教育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体育训练的核心,也是体育训练的必然选择。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发挥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主体地位。体育训练具有完善人、发展人的功能,注重在体育训练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及独立性,也是对学生自主评定的综合体现。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重视在体育训练中通过体育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体育训练的发展需求,并在体育训练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采取不同的体育训练方式和手段,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发展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训练中受益终身,发挥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的不同运动条件、运动技能以及心理条件作出不同的评价,走出依靠学生成绩评价学生的误区,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训练的价值和意义。
三、以生为本的体育训练实现途径
(一)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随着新时期体育的发展,体育的教学理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以生为本的体育教育观念是在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形成一种新的体育教学观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在社会中的生命活动显得十分的重要,因此健康对于人来讲关于生命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的意义。因此在体育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通过体育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改革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训练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体育训练的目标而设定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育训练而实施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体育训练、掌握体育技能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因此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主体地位,教练适时引导,并采用多种方式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主体性的发挥。在选择体育训练项目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权利,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从当前我国体育课程设置上来看,课程的结构普遍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相吻合。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的基础课程只是作为体育技能训练的一个辅助课程,缺少对体育基础课程的重视,课程体系上缺乏完整的结构,在教学中缺少连贯性,内容比较单一,因此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对基础课程的诶兴趣,因此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体育发展得需求来设置科学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体系。体育课程的设置应当根据当前学生体育训练的水平以及体育综合素质发展中状况,适当的对不合的课程进行删减,综合课程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以生为本”评价体系
体育训练的评价体系可以检验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对体育技能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实现体育训练的目标。长期以来体育训练的评价体系主要学生的成绩为主,过分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的体育训练水平和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训练的能力和习惯。因此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体育训练的评价模式要结合学生的动态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评价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训练结果,又要通过评价看到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受到体育训练的乐趣和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体育训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从学生个体差异性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教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谭分全.以学生为本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22-25.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训练;倦怠情绪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体育课逐渐演变成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大学生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存在着严重的倦怠情绪,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进程,也为大学生带来了身体健康方面的隐患。大学生之所以会对体育教育训练产生疲倦与懈怠心理,可以从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寻找原因。也就是说,造成当前大学生体育训练参与感极低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大学生需要进行自我反思,社会以及学校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笔者将首先对当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造成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解决大学生的体育课倦怠状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况的比较
通过对年级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况的调查分析,笔者得到以下结果:大一年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处在中档,大二年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最高,大三与大四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最低。大一学生由于刚刚脱离高中生活,来到大学后,对于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好奇心,且不清楚大学课程的考核绩效标准,因此,在对待体育课时心里存在一丝敬畏,倦怠情绪会在此阶段得到些许抑制。而且由于大一学生在高中时代学习压力较大,对于体育课的参与度较低,因此在大一时期参与体育训练时,内心由于高中时形成的学科印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也就是说大多数大学生在接触大学体育训练之前,内心的参与期望便处在一个较低的数值区间,最终造成了大一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处在中档位置。大二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指数最高,这是因为大二学生经历了大一时期的懵懂与迷茫后,逐渐熟知了大学体育学科的考核绩效标准,因此内心变得十分圆滑,对于体育训练的重视度急剧下降,因而其倦怠指数达到了年级最高。在笔者进行调查的200个班级中,大一大二年级的体育课多为必修课,带有强制性意味,因此对于体育训练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必须参与其中,将倦怠指数持续拉低;而大三大四年级的体育训练课程多为选修课,是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设置,选择体育训练的学生大多是处于自身兴趣使然,因此,其参与体育训练时的倦怠情绪呈现出最低趋势。
二、男女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况的比较
在笔者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女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指数(3.17)高于男性(2.98),但男生与女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指数相差数值较少,且指数分值都高于2.5,男生与女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普遍严重,而女生的倦怠情绪高于男生。从上述结论可以总结出,男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问题呈现出十分严重的趋势,而且女生由于性格特点较为内向以及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思维敏感等因素,对于体育训练的好感度较低,参与欲望较低。也说明当前的体育训练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力较强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对体育训练进行变革,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疏导,那么体育训练之于大学生,将会变成最不甘愿的面对,训练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的总体状况的分析
(一)社会原因。受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观念影响,我国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以及由其引发的各种应试教育心理,“重文轻体”也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认知。社会普遍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是深远而深刻的,为了与社会普遍认知达到思想与行为上的合理衔接,也为了适应在此社会认知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生存规则,大学生们在中学乃至小学时期便已经形成了只注重文化课成绩,忽视体育训练的习惯,进入大学后,这种长期时间以来形成的惯性心理已经很难被改变。而且,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下,对于人才的考核标准并不涵盖与体育相关的素质考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只会按照人才考核标准对自己的各项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因而,大学生在接受体育锻炼时,不仅不会感受到体育训练对其身体健康的有利影响,甚至还会抱怨体育训练占据了他们宝贵的时间。这种深层次的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的养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若不在社会认知源头作出改变,那么,一切有关提高体育训练教学效果的改革也无法实现根本的效果转变。
(二)学校的原因。大学教育的有效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倚靠大学生的自觉性以及自我控制力而实现前进性的一种教学,极其考验学生自我认知的高度与深度,学生如果无法认识到体育训练为其身体健康带来的有利影响,自然会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参与欲望与热情,这时,就需要来自学校以及学校老师的教导,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以及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影响。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却忽略了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也忽略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现在,高校体育教育训练的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经历过小学、初中与高中单调的体育教育训练,原本期望能够在大学得到较为专业性与趣味性的体育教育,但是在进入大学后却大失所望。大学的体育设施由于更新速度较快,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新奇性训练需求;学校操场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扩招的影响,也出现了操场拥挤的现象;大学体育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松懈,对于旷课、迟到、早退等行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合理表态,这让参与体育训练的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也失去了敬畏感。上述种种现象现在在多数高校依然存在,这种体育教育训练环境的断层是大学生倦怠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学校如若不做出相应变革,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心理也会一直存在。
(三)大学生个人原因。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接收到的体育教育通常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且由于中学学校对于体育课缺乏一定的重视,使得文化课常常会占据体育课的时间,将学生们获得体育训练的机会强行剥夺,从而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肥胖、耐力不足、爆发力欠缺成为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真实写照。因此,大学生在面对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时,由于自身在体育训练方面的作为欠缺性,大学生为了不在同学与老师面前出丑,会尽量减少自己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或者在不得不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想尽快结束训练的情绪,往往对体育训练潦草了事。大学生自身对于体育训练不重视以及对自身体育素养欠缺自信心,不仅影响了体育训练教育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还会使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影响的是一个时代的未来。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为了扭转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不恰当认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参与度,打消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学校应该积极加强健康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对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并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身体健康对于自己今后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海报、组织相关体育活动的行为逐渐吸引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参与感。此外,随着与运动有关的综艺节目的热播,学校可以借助综艺节目的强大影响力,组织学校师生进行当下大热的“撕名牌”运动,通过全民参与,扩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广度,并以此加深大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的认知深度,减轻对体育训练的倦怠感。
(二)创设优良的体育教学环境,激发大学生体育训练的学习兴趣。学校良好体育训练环境的营造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参与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尽力实现体育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科学化建设,让学生在专业化体育训练环境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比如,针对学校操场人员拥挤的现象,学校可以进行操场的扩建,为学生建设专业性的塑胶跑道以及绿化草坪,以此提升学生的训练体验;针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老旧现象,可以对老旧体育器材进行拆除,引进新型的体育锻炼器材,既是为了保护学生体育训练时的人身安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改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由于其单一性与单调性的教学劣势,成为了影响学生体育训练体验好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予以大力整顿。首先,老师应该明确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训练的责任,让学生意识到参与体育训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不遵循体育训练规范的相应惩罚,在教学源头上做到不松懈。其次,老师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一些现代电子产品,来进行课堂教学演示,吸引学生参与兴趣。比如,老师可以利用运动手环,让学生了解到在运动过程中自己身体各项机能的转变,并借此让同学们了解与身体机能相关的专业体育知识,这样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感,相反,学生们由于迫切想要知道自身机能是否正常而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合理准确的判断,进而为学生提供以激励性语言为主的教学评判,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其倦怠情绪。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绪的养成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减轻大学生的倦怠心理,就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联合起来,共同为减轻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作出努力。比如,学校可以运用自身的相关资源,举办一场大学生及大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马拉松比赛,并邀请社会媒体进行报道。通过大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参与,可以改变大学生极其家长对待体育训练的负面情绪,通过社会媒体的大量报道,可以在社会上掀起有关大学生体育训练的相关话题,让社会大众意识到身体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从而推动社会人才招聘在人才考核指标中增加对身体素质的考核指标,由此推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待体育教学训练的倦怠情绪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也知晓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与大学生自身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实现大学生对待体育训练的态度转变,就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人四个方面进行诸如体制、模式以及认知方面的变革,以此来减轻大学生的倦怠情绪。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身体素质状况影响的不仅是个人的发展进程,还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动态,因此,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问题应该被予以高度重视,这是推动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商伟,薛峰.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对体育课投入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3(0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