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网球运动 社会价值
一、社会进步对网球运动的发展和影响
网球运动必须坚持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网球运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受根本上受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决定着网球运动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向,也制约着网球竞技的发展能力。
网球运动和其它的体育项目不同,贵族运动是人们从它诞生到发展至今的特定称谓,无论是球拍、场地和网球,都需要运动员以一定的经济水平为基础,能为网络运动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是社会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可以为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网球运动已经不再是高层人群从事的运动,已经普及到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较好的物质基础使更多的人参加到这项运动之中,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二、网球运动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
网球运动与社会发展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每个单元都为社会做着贡献。它的主要贡献有四个方面,一是在经济方面,网球比赛的票房价值很高,涉及到广告、赞助商的赞助、电视转播权的出让和网球旅游等等;二是在人的方面,通过网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也加强了人口素质的提高、球员与观众、家长与学生、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联系等;三是在社会活动方面,通过网球培训和交流,推动了各种文化的交融;在精神文化层面,还涉及到网球与民族意识、网球比赛的文化欣赏、网球的礼仪规范、网球与道德伦理等。这些方面都产生的推动了网球的社会价值,给社会带来了一定效益,使我们生存的社会更加完善,使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高。为推进全民健身,增强全民体质,开辟多元化的休闲娱乐方式,把更多的社会成员带入到网球团体中来,是网球对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服务方式。要提高网球运动的技术水平,在各项顶级比赛中获取胜利,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服务,一种端正社会价值观、满足社会情感、倡导时尚行为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益工作。
三、网球运动的社会价值
(一)从网球运动的教育价值方面看,网球运动担负者培养人的责任,它具有终极价值、过程价值和培养后备人才的价值几个方面。
(二)从网球运动的政治价值方面看,可以体现出其作为政治手段的价值、外交手段的价值、作为社会稳定手段的价值。
(三)从网球运动的社会价值方面看,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对于社会的价值的角度,网球运动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有直接经济价值(网球产品、门票、赞助、电视转播等)和间接经济价值(相关产业收益:酒店、旅游、运输等)两个方面。
(四)从网球运动的文化结构方面看,网球运动其有独特的文化结构,它是礼貌、文明、高雅、时尚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
四、网球运动社会价值的构成和解析
(一)网球运动的教育价值得以显现。这项运动是向人们传递团结协作和文明诚信精神、相关技战术知识和学校教学中极具价值的教学素材。按照昌荣的教育理论,网球运动能够促进学习者在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属性这种属性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所以说网球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
(二)网球运动的政治价值作用突出。这项运动及它的礼仪和规则,这都体现了普世意义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法治”。这些价值观念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体政治存在的基本构架,对政治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网球运动的经济价值日趋明显。马克思说:“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并将围绕这一目的展开各种体现社会价值的活动,展现着由社会价值决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网球运动恰恰也以自己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体现着网球运动的经济价值,为推动社会发展做着积极的贡献。
(四)网球运动社会文化价值影响深远。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角度看,世界各国、各地区都非常注重政治、经济开放,文化交流面向未来,以期实现在保持其原有文化特性的同时,形成一种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内涵,以满足社会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是文化发展对社会价值的基本需要。网球文化的发展过程贯穿于网球运动发展的始终,是有效有序的,在容纳各种体育运动,获取百家之长的同时,还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与特色,朝着社会发展的目标踏实迈进,它不仅具有全球性的特征还有多元性的表现,也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休闲健身运动的需要。
五、结语
网球运动不仅寓身于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之中,而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之中,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享受。
参考文献:
[1] 纪进,徐雄杰.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之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篇2
论文摘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了竞技体育与人社会化的关系,得出竞技体育活动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学长期、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写道:“社会化就是一个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通过社会化,社会文化才得以积累和传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发展人格、自我、角色借用。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然经过一定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
社会化从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开始,并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指“生物人或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个人适应生活的整个过程。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从而逐渐学会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最终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而体育活动特别是竞技体育能促使人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特别是竟技体育活动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同时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这种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形成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从而使我们发现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现代社会中,竞技体育对人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重要,它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引导人们融进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给少年儿童分配社会角色,并提供尝试各种机会,促进个性的形成和人格健全发展。
2、社会化内容与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2.1对杜会化内容的不同理解
社会化是个人必须的,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的社会化有不同的理解: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部分。从而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这里社会化实际是一种文化内化进程。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习的文化模式。人类行为是由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共同决定。从人类最初期行为来看,婴儿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与他人的早期接触中形成的。因此,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为儿童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做了准备。
从社会结构来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承担一定的角色。按照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他将自我分为2个部分,在第二阶段中:“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形式:模仿、嬉戏和群体游戏。这里嬉戏阶级实际上儿童装扮角色,角色借用指人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动,但并不真正理解所借用角色的意义,却开始重视他人的要求从而为熟知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更好担当角色转化奠定基础。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基本冲突。因此他强调在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他认为儿童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人格终其一生而不变。虽然受到以后许多人的批评,但我们认为他所强调儿童在家庭中社会经历对儿童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正确的。同时他认为人格的形成是“本我”、“自我”、“超我”3个部分协调均衡的发展,一个人才能保持正常和健康。
从以上不同分析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2社会化的内容
2.2.1传授生存的基本知识技能
人的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开始,家庭承担重要责任,不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促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使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2.2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构成特殊个体鲜明特征的思想、情感与自我观念的特殊模式。“自我”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艾里克·艾里克逊认为人格发展8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认同危机产生,对此处理得好会产生稳定的认同,形成完整的人格。这里显然把人格作为一个整体,但实际人格形成受家庭和社会两个最重要方面的影响,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复杂和多元,从而使人的性格多层次、多角度。
2.2.3形成良好社会角度
社会化的内容使教育社会成员按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不仅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康的互动。
2.2.4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用社会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社会良好的运行,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包括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如风俗、习惯、法律等。
2.3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最早起始于劳动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就带有祭礼性质,但已具有民族节日竟技性质。由宗教习俗的催发、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显示,形成古奥运会。这样竟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不仅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完善人格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内化竟争的意义。
总的来说,竟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人竟技体育的社会化阶段。指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影响,认识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加人其中。
第二阶段: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指青少年通过参加竞技体育,在身、心、群诸方面发展起来为日后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2.3.1通过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在婴幼儿教育期间,家人用练习坐、爬、站、跑等基本身体活动;在少年时期,各种游戏扩展孩子跑、跳等各种能力;青年时期,不仅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对健康形成良好的态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这些早期有益的训练,为他们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竞技体育对儿童社会规范形式的影响
竟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是它的鲜明特征。虽然竟技体育活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但毕竟通过游戏、娱乐和运动体现出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又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由于规范培养使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因而各种体育竟赛活动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而且儿童对体育竟赛中竞技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早期(幼儿期)在集体游戏中各自做一些独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5岁左右),对竟赛中活动游戏规则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游戏规则。后期(10岁左右)开始了解规则真正意义。开始重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价值,使游戏和比赛更为公平。开始协商游戏变更规则,一旦竞赛开始,绝对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们协商、自治的结果。
2. 4竞技体育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特别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竞技体育活动,使儿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别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表现之一,也是一个人成材的需要。因此竟技体育活动的良好协作关系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伙伴关系。
2.4.1竟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
竞技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了距离。中国的乒乓球外交不仅打开封闭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阂,也开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体育也是人生友谊使者,不仅增进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变人的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活动不仅改变、调整人的良好心态,同时也可以缩短人际交往距离,为现代人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渠道。
2.4.2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合作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因为现代社会要获得成功必须相互协作,同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而隔阂的产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碍,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社会型能力。如足球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员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发挥。所以经常性参加各种竟技体育活动,既加强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个体团队精神培养。 转贴于
2.4.3竞技体育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
竟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而竞争的过程是他们身体素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自我展示。而这种竟争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道德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不讲门第、不排尊卑;最讲法制、不循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以“公平”为原则,是人的社会化形成的良好途径。
2. 5竞技体育对社会角色的影响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和规范,对某种角色的承担,都要外显这个角色的特征。因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而竞技体育活动,为学习社会角色提供有利条件。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如足球比赛,每个队员分别承担前锋、后卫、守门员等各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定权利和义务。每个角色有获胜的权利,也有遵守体育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义务。
获得角色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体育活动中,通过承担各种角色的经验,不仅提高和增强体质,而且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有时在比赛中,有意让某人担当超出其本人能力的角色,不仅提高本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促进个性发展。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必要的社会构成。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对人的社会化意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使儿童体验到通过个人努力不仅可以成功扮演角色,从而体验到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竞技体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
3.1竞技体育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的人格的盆要方式
以身体健康为目的,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在当代社会化过程中,体育是克服现代文明病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人类进人文明社会后,因文化而获得的高雅,以及经常出现的因文化而导致的畸形,使人类脱离自然。在人们与自然疏远的过程中,受损失最大的是人体运动。其结果造成人的片面和非协调发展。而竞技体育能使人身体和精神全部参与运动,充分体验到人体运动的乐趣,为造就完善的人格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途径。
3.2竟技体育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必须具备良好社会环境。而竞技体育对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竞技体育是集聚社会力量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容易为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和信仰的人们普遍接受,为不同的人提供发挥精力的业余活动场所,减少和避免人们把精力用于危害社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3.3竞技体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
各民族的文化、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竞技体育总是和国家民族的礼仪庆典活动同时出现。升国旗、奏国歌,还是点圣火、发誓言、敲钟、放鸽群、撒鲜花、授勋章,虽然表面形式相同,但文化内涵千差万别。大型竞技体育活动还要进行团体操、音乐舞蹈表演,这一点与古代竞技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相近,有渊源关系,如奥运会开幕式,融人主办国的文化,在社会化进程中,使人产生认同感和‘.自我”感,这一点是其他社会活动无法比拟的。
3.4竟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影响
体育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道德又是一种对青少年影响至深的职业道德。竞技体育所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而竟技体育推崇的公正、竞争、协作、团结、诚实等道德观念正是人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对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重要影响。可见,竞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些潜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
3.5竟技体育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社会的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在社会化过程中,现代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对现代人要求的社会性格与竞技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用竞技体育来培养社会成员或未来社会成员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活动往往容易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结论
(1)竞技体育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竞技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2)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3)竞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
(4)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青少年从身体、心理、群体等方面发展起来,为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5)竞技体育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产生作用影响人的社会化。
篇3
[关键词] 竞技体育 青少年 社会化
竞技体育进入学校体育领域,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克服传统体操教材的形式化、集体化和造型化,许多国家提出了人们的身体运动应该是以个人的身体为目标的教育,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体操改革运动。竞技体育正式成为教育的内容,与体操。舞蹈并列为主要体育教材。由于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远远超过体操,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竞技体育也是教育社会成员克服现代社会文明病的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竞技体育及人的社会化概念的阐述
1.竞技是什么?竞技是具有强烈抗争性质和游戏特点的比赛活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但是,竞技与体育是有区别的。人类的竞技意识远远早于体育意识。让我们从其本源来看竞技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自古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爱玩与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追逐游戏。原始时代的儿童经由游戏学到许多关于如何作一个成年人的事,如跑、跳、投、射箭、骑马、泅水……这些游戏逐步成为一种程式化的竞技,其规则的日益严密和完善,使之变为成年人也乐于接受的趣味无穷的游戏──运动竞赛。有人把Olimpic Games译“奥林匹克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应以为错。
2.人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那么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呢?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全过程无非是在不断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因此,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个性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社会化只是确立个性的过程。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出现的。因此,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学会顺利扮演这一角色的本领,熟知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
归纳起来,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二、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
竞技文化,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古希腊由于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紧密相联,带来了频繁的战争,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也促进了检阅和炫耀体力的竞技活动的高度发达。
真正含义的近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竞技体育,强烈追求明确的一定的功利目的,而且,这些功利目的是公诸于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注重个人的物质奖励和新闻舆论知名度,因而也会得到广告。就业方面的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等社会效益,也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这种表彰和奖励均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前提,是对运动员教练员辛勤劳动的肯定和报偿。
三、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所起的积极作用
竞技体育对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特殊的作用:1.它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而且一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2.它是青少年的主要社交场合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3.它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广大青少年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得到启示和鼓励。
四、竞技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
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2.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并通过裁判、仲裁、公众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人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3.体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体育运动是许多儿童少年和青年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人把能够进人运动员行列作为一个中短期的生活目标。对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应该珍惜的权利。社会要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利,也有义务在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及时引导他们选择新的生活目标。
4.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与规范。担当了某种社会角色,就要表现这个角色的特征。可以说,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
五、结束语
体育这种文化对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社会化,不仅能提高人们对身体、生命、环境和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而且还可以在内化竞争的意义、规范、道德等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上的各种竞争活动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卢元镇.希望在于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17-18.
篇4
一、相关概念界定
社会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二、《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现状分析
(一)《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数量。《中国体育报》2010-2014年7、8、9三个月的体育新闻报道总数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报道数量最多的是竞技体育,达到52.9%,而社会体育所占比例只有17.4%[5],可见,社会体育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此外,通过对体育专业其他新闻报道进行调查发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在社会体育报道方面,都没有《中国体育报》数量多,由此可见,关于社会体育的新闻报道,远远少于竞技体育。
(二)《中国体育报》中社会体育报道标题分析。新闻标题的质量对于提高新闻稿件的阅读率有很大的影响,现如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观看报纸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人们会抱着娱乐休闲的目的观看报纸,这时,新闻标题的新颖、独特、简洁就成为关键。如何通过简短的标题,及时抓住读者的视线,成为当前新闻报道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体育报》有成功的经验。《中国体育报》在报道社会体育时,标题语句简短,语义明确,口语化强,能极大的引起读者的注意,如《甩不掉的羽毛球》、《水上排球》、《见缝插针,快乐健身》等,均体现出新闻标题的通俗化、大众化[6]。
通过对《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标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体育报》虽然在社会体育的报道数量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在报道社会体育过程中,仍然是尽心尽力。
三、《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竞技体育报道过多。在各大媒体新闻中,竞技体育都占据绝对的中心地位,不管是在新闻报道数量方面,还是在新闻报道质量方面,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都无法与之相比较,可以说,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竞技体育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悬念性、对抗性,能引起人们关注,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市场,与之相比较,社会体育缺乏热情,更是一些“平凡事”,很难引起大众的注意,缺乏相应的市场[7]。除此以外,造成社会体育新闻报道数量少的原因还在于,社会体育的新闻报道质量远远比不上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并没有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仅仅是被大众所熟知,民众还没有对社会体育有深入的关注,这就需要新闻报道加强社会体育宣传,提高社会体育的影响力,让大众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实现我国的体育强国梦。
(二)报道形式单一。《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新闻报道大多以消息为主,关于社会体育的评论、特写、专访等内容少,通过对新闻报道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评论、特写、专访等形式的新闻报道属于更深层次的新闻报道,能让大众深层次了解认识事物,对提高大众的关注力有极大的帮助,在这方面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体育报》报道形式单一、报道角度不全面、缺乏深入挖掘,从而导致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的读者少。
四、《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实现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综合发展。对社会体育新闻报道而言,要提高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就需要协调好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从当前情况看,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竞技体育呈现一家独大的现状,不管是报道数量,还是报道质量,社会体育都无法与竞技体育相比较,因此,要树立全新的体育传播理念,将关注重点从竞技体育转移到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综合发展上,只有转变体育新闻报道观念,才能逐渐改变民众的体育观念,提高对社会体育的重视力度,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的作用。在新环境下,单纯的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已经不能满足民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体育新闻报道必须加大对社会体育的重视,注重对社会体育进行深入报道,实现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齐头发展,通过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合作竞争来促进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报道策划水准,加深报道深度。在进行社会体育新闻报道时,应提高报道策划水平,加深社会体育报道的深度,提高文字写作能力,全面体现出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的内涵。在新闻报道成稿之前,必须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对热点社会体育进行有效、合理的评论,从而获得良好的报道效果。对《中国体育报》而言,可以在前期对社会体育活动进行组织、策划,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跟踪、采访,在活动后期进行加工、评论,这样报道出的社会体育内容必然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这对提高社会体育的影响力有极大的帮助。
篇5
关键词:休闲体育 社会价值 传统体育 休闲属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91-04
休闲体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到目前为止,关于休闲体育的研究可谓内容丰富,众说纷纭。人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休闲体育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休闲体育的定义为例,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大多数人均能接受的定义或者解释,但大家对它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下,人们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统称。相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它注重娱乐、健身及休闲,通常,休闲体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非功利的活动方式;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一定的经济能力和没有压力的活动环境。本研究从休闲体育在当代的社会价值人手,展开对中国传统体育休闲属性的探讨。
1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
当今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休闲体育正以其不同于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竞技体育是一种精英体育,在更高更快更强中宣扬一种人类追求永恒持久地超越对手与自我卓越性的社会理想;而休闲体育则是生活化的体育追求,远离竞争,是一种自愿的、积极的休闲生活方式。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器将成为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新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50%的时间用于休闲,未来的5~10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体育的兴起发源于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发展带来的休闲需求浪潮,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求,这在中国更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休闲体育因其特有的功能正在发生作用,也即将发生更大的作用。
1.1延缓人体衰老,保持创造性
人力资源空前的丰富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优势,但人口老龄化却是一大社会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最先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的提出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实际出发的,但导致的人口老龄化却又是一大社会问题。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起步晚,速度快,老龄化地区间差别大。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24.3%,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老少比是28.2%,年龄中位数是30.8岁,说明中国从2000年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左右,老年人口比重几乎翻番,老少比约是2000年的2倍,老龄化程度是世界之“最”,真可谓为“未富先老”。因此,延长国民的生命力,保持长久的创造性成了社会持续发展之必需,休闲体育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它远离功利,因其着重健康的视点,延缓人体衰老,长久地保持人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持久的创造性。
1.2直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同时生存的压力又让人类重新认识休闲体育的价值,休闲体育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2000年美国体育与娱乐总营业额高达4000亿美元,超过房地产与国防开支,而且如此巨大的产业几乎没有需要美国政府掏钱。体育休闲产业被列为美国大产业排行的第11位。英国政府每年从体育休闲产业得到的税收是24亿英镑左右,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开支的五倍。休闲体育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由于对其投资的机会广泛而灵活,与曾经主导世界经济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部门相比,有明显的主导产业发展的优势。比如投资一个高尔夫球场可能需要上亿元,但投资一个传统的跳绳场也就需要几万元。这种独特的产业优势对于以北京市为首的“退二过三”(即减少和集约第二产业,强化第三产业)的产业调整战略中,缓解就业压力、经济增长压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休闲体育产业也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休闲体育也可以间接的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促进消费,而消费的结构优化、层次的提高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居民的体育消费等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主要受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的生活水平。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1%下降到1997年的55.05%;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6.66%下降到1997的46.41%恩格尔系降低,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明显提高,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度。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人口基数大,生存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仍然很大,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这种竞争给人造成的生理、心理压力没有减小,而是与日俱增,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又由于营养过盛、不均衡、运动不足、环境恶化、生活方式不正确、心理压力加大、社会关系复杂等原因,而出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神经性疾病、“精英症”等,中国的医学工作者经过研究宣布60%的中国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又可谓“未老先衰”。通过休闲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冰释疲劳、恢复精力、缓解情绪、消除郁闷、释放能量、减轻思想压力和增长见识、开阔思想境界”,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休闲参与价值正在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识,成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通过体育方式来休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而休闲体育远离竞争,给现代人提供一片逃离现实社会的天地,提供一种消遣遁世的心情,留下一个自我疗伤,恢复的机会,从而真正使人能够做到身体、心理的统一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健全的人力资源。
1.3教育功能
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休闲娱乐的心情,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又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局部地区的动荡不安外,世界总体上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尤其是矗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中国,《帝王世纪》中记载:“帝尧三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其中的“击壤”指的就是一种投掷类游戏,可见,太平盛世使人产生休闲、游戏的心情,但又要看到安定的大环境里仍有潜在的不安定因素。由于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人体的承受能力也日益如竞技体育般被推向极限,社会不安定因素相应增加,犯罪也居高不下。发生在中学生中的逃学、早恋、青少年犯罪现象,让家长们伤透了脑筋;而发生在高校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中的自杀现象更令人们震惊;近视眼出现在低龄儿童中的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身体、心理素质不能不让人担忧,所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人在现代化所创造的极其丰硕的物质财富面前,不断地张开愈加贪婪的大口,在无度的欲望中付出了‘异化’自己的代价,这不仅仅加剧了自由时间被更多的挤占,而且使人最大限度的远离了自由”。“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自己的全部生活节奏几乎都是按照工作的节奏来安排,即我的生命表现为工作。更进一步,当我们说‘机器也工作’或‘国家也工作时,工作本身变成了与主体没有什么关系的纯粹客观的运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使得人们成为了工作和学习的机器,压力之下造就了孤立、白闭、缺憾、偏执与自私的个性,在美国,临床抑郁症已经成为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在十名工作的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人受影响。每年损失的工作天多达两亿个。世界精神健康联合会在大会所发表的报告说,如果不采取行动,精神、神经和行为失调增加的速度之快足以在2020年之前超越公路意外和暴力,成为早天和失去工作能力而无法工作的主要因素。人们所热衷的竞技体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但它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抑制的球迷骚乱的困扰。“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是的,休闲可以使我们有意义地生活。”休闲体育以其令人喜闻、乐道、愿尝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向人们传输一种“游戏规则”,一种生活道德,一种人生健康的追求,这种亲身经历的游戏体验,胜过千万遍枯燥、单调的说教。也把人们从工作学习的压力下,拉入到现实生活中,使人能够以不同的视角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利于塑造更完美的人格,增加社会安定的系数,减少违规、叛道、犯罪现象。
1.4有利于建构体育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现象。人们受金钱的驱使、权势的诱惑,逐渐的失去了宝贵的体育人文精神。竞技体育被过度的吹捧和异化,比赛结果可以纵;“黑哨”吹掉了多少运动员为之奋斗一生的梦,也吹冷了多少热爱体育的人的热情;为了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多少人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还有随科技而不断“进化”的兴奋剂现象市场经济中,为了经济利益,人们以牺牲体育利益为代价,体育的人文精神被扭曲、抛弃,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悲哀。而人性化、个性化和生活化的休闲体育则远离功利,真正能够实现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是以人本身为目的、以人的存在为目的、追求生命本真的一种全面的放松与悠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回归,这有利于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重新建构。
2中西方差异――制约西方休闲体育方式中国化的根源
正是由于休闲体育如上的功能,它的兴起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然而中国目前休闲体育的发展多侧重于产业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化运作,忽视了休闲体育消费的主体的消费要求,大肆宣扬的一些西方休闲体育的项目未必适合中国的现状。
2.1经济条件的制约
中国的经济改革虽然得到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还要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还很低,居民消费水平有限,用于休闲方面上的消费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休闲体育消费的开支通常占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消费的30%-40%。美国的休闲产业十分发达,据估算美国人用于购买休闲用具与器材和参加休闲活动的费用高达3500亿美元,其中有相当比例用于购买体育器材,参加体育俱乐部和观赏体育比赛等。在这3500亿美元之中,95%都是由赢利机构承担休闲服务。而根据卢元镇的报道,在英国,运动休闲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7%,而在俄罗斯为1.9%。1996年韩国国内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市场的消费总额为26900亿韩元。而中国1996年体育参与者全家体育消费平均在200元以下者占86.08%,100元以下者占58.31%,这一消费水平基本上保持在体育的实物消费水平上,如购买运动服和简易体育器材用具,用于体育劳务消费的支出比例很低,在体育参与者中仅有8.6%的人到经营性体育场馆去进行体育消费的意向。而对经营性体育娱乐场馆的门票,城乡居民目前只能承受较低的价格,且人们到经营性活动场馆去参加活动的次数还十分有限。我国现有的200多个高尔夫球场,其中8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还有一些项目如滑翔、跳伞、冲浪、热气球、骑马、保龄球、一些健身俱乐部等,由于受经济、设施与场地、地理条件等限制而难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2.2思想观念的制约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休闲体育的重要性,但由于从“吃饱”到“吃好”的新的生活方式过度太短,人们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电视电影依然是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占73.53%,阅读小说、报刊、杂志占了44.04%,而从事体育活动的比例只占26.68%。一些人可以花几千元买一双鞋子,却不肯花几元钱买份体育报。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有生病的人才锻炼,自己去锻炼怕别人说闲话。以上这些制约因素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对于推广休闲体育是客观存在的障碍,尤其是新兴的一些西方的休闲体育项目,如高尔夫、滑翔、跳伞、帆板、热气球等。而相应地,中国传统的休闲体育却因其项目种类繁多,对经济要求水平低,普通老百姓都可参与,对场地的要求也可因需因时因地制宜,可变性大,而且很多项目对年龄、性别的要求没有或不明显,可以说是老少皆宜、贫富皆适,如毽球、蹴鞠、秋千、拔河、跳绳武术、太极等。这些项目深深地植根于中国,老百姓的思想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推广。因此,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体育,发扬其休闲体育的精神是时展之需要,也是社会进步之需要。
2.3场地条件的制约
虽然我国幅员广阔,国土面积达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但体育场地使用面积人均仅为0.6m2,而世界发达国家平均超过了2m2,美国更是达到人均14m2。如此差距对于参与锻炼身体的百姓来说,如杯水车薪。尽管如此,近些年新建的体育场馆多数是供正规体育比赛使用的“灯光球场”、“游泳馆”和“游泳池”,这些能够真正为百姓所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不能全盘地借鉴西方休闲体育的发展模式,而应该更多的“返身向内”的从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的体育生活方式中探寻满足中国人需要的休闲属性。
3中国传统体育的休闲属性
3.1不倡“争”、“竞”,寓教于乐
中国疆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的民族,而且在历史上,政权较之其他民族更为稳定,这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儒家的道德原则注重“仁”、“礼”。“仁”就是爱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王者对其臣民要实行“仁政”,体恤民情;臣民为了君国,必要时要“杀身以成仁”,思想的核心即为“为人”、“克己”、“无争”;“礼”的功能在于实现人群的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根植于儒家文化之上的中国传统体育,重“怡情”、“健身”、“修身”、“养性”,不倡“争”、“竞”。“君子无所争,必也射手。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力气很大,但“不以力自矜,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也”。中国传统体育还注重教化作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射、御就重视通过一定规范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学生尊重礼法之习惯和精神。
3.2天人和谐,重在体悟
“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是讲人与自然是一致的,和谐统一的,因而人的行为举止等,都要与天地变化同步,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总规律。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气一元论”的生命观得以产生。“阴阳调,而百病消”,中国哲学把生命视为天地阴阳之气的产物,认为“人与天地应”,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是相互影响的,“平地注水,去燥就湿;施薪均火,去湿就燥”。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天和人既然同质同构,它们之间也就必然可以在“同类相感”、“以类相招”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在对体育场地与氛围的要求上就因需而变。静,则寻找相对安静的居所或户外,静心修养,调神凝气,如太极、垂钓等,要求的环境是静、美、雅,偏爱秀丽的风景,怡人的风与和煦的阳光;动,则寻找热闹的场所,或集市,或聚集的邻里,呼三呵四,嘻笑怒骂之声也甚为常见,为的是互动、展示与发泄,如蹴鞠、舞龙、舞狮、龙舟等。参与者,身置其境中,把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3.3动静相宜,体意相投
西方古代哲学认为物质具有惰性,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必须加以推动力它才动,但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动中有静,静中蕴动,动静结合,是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概念,其蕴含的深刻哲理日益被现代的科学家们所接受,宇宙运动学说,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其体现。中国古人主张在动态中把握阴阳平衡,进而达到中和,要动静结合、适度,认为动中有静,静中蕴动。静,并非一团死气,而是蕴含着变化。动中又有静的趋向。
中国的养生术中有“中和”之说,“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养生所指的“和”有三层含义:人与天和,人与人和,人与己和,既注重保持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又注重人体自身内环境的和谐、统一,华佗所创造的五禽戏,就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有突出特征的动作,而力求做到身体各个器官都能够得到锻炼。
老子讲“正言若反”。就是说,一句话听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积极的含义。孔子也讲“叩其两端”。即遇到问题,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是辩证法的大家,可是他们所讲的并不一样。老子强调和谐,赫拉克利特则强调斗争。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讲对立的统一,特别注重统一,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中国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和谐统一的体育思想。
篇6
关键词 全球化 世界体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一体化 多元化
一、前言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和居住地区在中国西部,以及中部的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对这些地区实施了西部大开发计划,为了加入到全球经济中去,这些地区在加速经济重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以赶上发达地区的同时,其文化意识、思维模式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全球化的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伴随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迅速地传到这些区域,外来发达地区的社会生活方式迅速覆盖了落后地区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在体育领域里,作为当代体育主流的世界体育的传播速度超过了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发展速度,使民族地区本来发展就不平衡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渐失去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教育中的地位,以至出现生存危机。笔者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于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的考虑,强化地域性、民族性特征,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是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战略优势
(一)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按照“每周至少参加两次活动,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这一体育人口的划分标准进行调查,2003年公布的结果: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次数每周3次以上者,占36.87%;周1-2次者占15.16%,合计为52.03%;而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大多在30-59分的区间,合计为89.89%,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人口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习惯和大量的体育人群将为该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生产、军事、民族认同等方面的功能已经不再明显,但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功能更加突出。在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仍是现代社会的一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我国现代体育的组成部分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同时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财富之一。
(三)民族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来充分利用同国内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贸易优势,其中重要的便是旅游业,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是旅游开发的内容之一。
(四)信息技术的全球一体化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信息流动更加直接迅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向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扩大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传播和社会影响。
三、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
在世界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的过程中,兴奋剂、赌博、运动伤害、暴力事件等弊端也随着国际体育竞争而突出,引起人们对现代体育的目的、任务、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重新认识,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回过头来,利用本国的传统体育来促进大众体育的开展,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开发的深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世界体育共存互补的局面是能够得以加强的: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首先是文化学价值和体育价值会被进一步揭示和肯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造,主要是价值的转变,重新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并利用现代科技理论对各种机制进行研究。
(二)民族地区将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来发展自己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将沿着固有的发展方向逐步完善和规范,规模和精细程度会更大更丰富。
(三)规模越来越大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会刺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和项目建设,提高其竞技水平。
(四)民族地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使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人群得以巩固和增加,同一种活动在民族内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会逐步缩小,那些已经列入竞赛项目或者正处在竞技化过程的活动,是对现代体育的一种具有地方色彩的补充。
(五)在地区性和全球性的交流范围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音乐,服饰等一道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交流的先导和媒介,成为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结合,直接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并承担起招商引资的任务。
四、结束语
按照社会历史学的规律,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就越是世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它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自然也包括在这条规律中。保持、强化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抵制自外而来的全球一统的力量,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本能。从根本上说,全球体育一体化和多元化的潮流是两种并行、互斥又互补的过程,多元化是对一体化的刺激和弥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善于利用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种种有利因素来促进自身的多元化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亚洲开发银行."迈向2020年的中国"第三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报告草案[Z].2001.7.
篇7
无论任何历史时期,古老的民俗体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对自身的文化进行改造、重构以获得更好地发展,都必须以传承为前提。民俗体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与浓郁的地域特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它在给民众提供健康和快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民俗体育还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体现了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它往往被人们升华为区域文化的标志,并被赋予强烈的情感。因此,民俗体育往往成为当地居民深入心灵和血液的文化滋养,居民对于其传承应该具有更为强烈的自觉性。本次调查也显示,有73.6%的居民非常愿意和愿意进行民俗项目的传承。这对民俗体育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访谈目的集中在生活方式变迁对目前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的影响。26.4%的受访者认为生活方式变迁对目前民俗体育的发展非常有影响,56.6%的访谈者认为有影响,这说明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现代生活方式对民俗体育的影响了。建国之初,民俗体育还残存一定的封建意识形态,而民众给予的是较好的原生态保护。改革开放之初,受变革了的时代环境甚至西方文化的影响,民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民俗体育异化”和“外来体育民俗化”的状态。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民俗体育利用旅游产业大力推广,不仅有效地扩大了民俗体育的社会影响,而且不断丰富着民俗体育的表现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认识、研究、挖掘。但是一些民俗体育活动异化现象加剧,也令人担忧。
2生活方式变迁对安徽民俗体育发展影响的分析
现代化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响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习惯,这是现代生活方式对民俗体育的最直接的冲击。当然,民俗体育本身的一些特性,也使其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时候,面临重重困难。比如,许多传统民俗体育来源于祭神和图腾崇拜,或者是祈福风调雨顺、自身温饱的文化语境。而今,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便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改变了传统民俗体育的生存环境;而传统体育自身口传身授的单一传承途径,则使得它们原本脆弱的传承方式在新的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岌岌可危。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曾经深远影响民众生活的竞技表演和民俗游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已经十分淡薄,转而倾向于现代体育项目和电子竞技项目。从而造成传承人链条断裂、传承的群众基础薄弱。笔者的实地走访对此更有切身体会。安徽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一度丰富多彩,在上世纪80年代还有叠罗汉、傩舞、徽州武术等众多民俗体育项目及大量的传习人,那时候的民俗体育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很多民俗体育项目已经濒临消亡甚至难觅踪迹。例如,花鼓灯是淮河流域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但是目前花鼓灯的群众基础迅速萎缩。本次课题组走访了拥有2700多人口的蚌埠禹会区冯嘴子村,了解到曾经该村75%的村民都会表演花鼓灯,现在由于人手缺乏,想组织一次大型的花鼓灯表演都已非常困难。民俗传统体育正在失去其发展传承的根基。
3安徽民俗体育发展对策
3.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人类正确认识历史、开展文化创新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宝贵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决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也不断升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从而为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民俗体育研究成为热门,诸多学者参与其中,众多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展现和升华。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5]。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安徽省的花鼓灯、傩舞、灯舞、火老虎、墉桥马戏等名列其中。在安徽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收录了东乡武术等12项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项目,以及花鼓等36项民间舞蹈。这些传统民俗项目,彰显着当地民众的个性和智慧,丰富着当地人的文化生活,是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借“非遗”东风,这些项目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乃至民间的广泛关注和大力宣传,民俗传统体育迎来了其发展的难得契机。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一方面,要对濒危民俗体育实施抢救性保护;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探寻传统民俗体育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使之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3.2走进社区体育
民俗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之中,是巩固民俗体育生存根基、提升其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5]。民俗体育的娱乐功能与健身功能,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民俗体育还具备社交功能和教育价值,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因此,民俗体育活动价值与社区体育的大众健身要求相吻合,完全可以借助社区体育这一平台来表现和发展自己。另一方面,民俗体育活动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条件规则简单,易于组织开展等特点,既能满足个性需要又具有大众化特点,容易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喜爱。这也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丰富了其活动内容,开拓了其发展渠道,从而形成了一种互动双赢的格局[6]。
3.3融入学校体育
民俗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同样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一方面,学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良好的场地设施和固定的上课时间,是普及民俗知识、培养民俗体育传承人的重要场所,也是民俗体育规范科学发展、普及提升、优化传播效果的必由之路。例如,安徽舞龙被引入到许多大中专院校的体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不断完善、快速发展,甚至走向了世界体育赛场。另一方面,民俗传统体育课堂,让更多人在了解、习练民俗体育的过程中,体会民俗体育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民俗传承与保护意识。将民俗体育引入学校,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现代竞技体育内容,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向娱乐和健身发展的目标。安徽民俗体育项目众多,经过筛选、加工走进体育进课堂,能给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特色与活力,形成独具地域风情的靓丽风景。民俗体育进入学校课堂,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首先是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展示场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逐渐唤起师生对于民俗体育的兴趣,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由个人及家庭再到社会不断扩大影响。当然,在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不断扩大其传播基础的同时,要注意对于传播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以确保传承主体链条的完整和连续。
3.4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时间和空间上,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民俗体育继承和发展的根基。千百年来,民俗体育一直都是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紧密联系的,它深入渗透于人们生活结构的每个部分,而且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构成。因此,民俗体育要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必须回归其本源———日常生活。当前,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原始的时节性和空间局限性已被打破,民俗体育项目的生存空间已经改变,这是导致其内涵逐渐脱离原有文化语境而日益异化的重要原因。在民俗体育回归生活的道路上,应该抓好岁时节令体育活动这一重点。我国的岁时节令是各种民俗民风的集中体现,是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期间举行的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更容易让参与者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直接的体会和深层的了解,从而激发起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成为民俗体育发展的推动力。
3.5借助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为了对民俗体育进行开发式保护,许多地区都依托民俗体育特色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扩大了民俗体育的传播渠道,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7]。龙舟竞渡是南方水乡最为典型的民俗体育活动,本身是作为对先祖的缅怀和爱国精神的载体而出现的,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完善,其社会功能不断丰富,其活动形式也更加规范,并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发展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形成了知名体育文化品牌。与之类似的还有潍坊的“风筝节”,从1984年举办以来,规模日益壮大,已成为国际性知名赛事。不仅很好地宣传了当地的风筝文化,而且为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安徽地区也有不少适合表演、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项目,如“叠罗汉”等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安徽同样也是旅游大省,有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等优质旅游资源,旅游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但是,相比龙舟和“风筝节”,安徽的民俗体育与旅游结合的力度较小,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探寻两者的契合点和更丰富多样的合作方式,逐渐打造安徽民俗体育文化品牌。本文来自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杂志。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展望
篇8
高校体育电子竞技引入课程资源1 研究目的
通过对电子竞技进行学术研究,能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扩展体育学术研究内容及对象、增添体育学术研究的方法、拓宽体育学术研究者的视野和研究的空间、丰富体育大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会发现电子竞技具备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电子竞技能否引入高校体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电子竞技是个很新的事物,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论文或理论专著还非常少、甚至空白。所以,电子竞技方面的资料大多数来源于电子竞技正规网站和官方网站的信息,以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和数量,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特色之一。
2.2.2调查法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专家访谈等方法,同时结合数理统计,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主旨以及本论题分析和研究的就是一个关于电子竞技的“引入”问题,围绕引入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
3.1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的可能性分析
3.1.1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可以拥有固定的、高素质的、适合的参与人群。所以,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
大学生是高素质人群,多年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养成了较高的个人素质,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快的接受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些使他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具备了先天的优越条件。大学生们对于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对于电子竞技具有浓厚的兴趣,众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就是学习和参与的动力,是无法替代、无可比拟的动力,对电子竞技的浓厚兴趣就是大学生成为电子竞技固定参与者的最重要原因。
3.1.2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高校教师是从事组织和教学训练的最佳人选,所以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
电子竞技属于一项新兴体育活动。如果其走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负责相关的教学和训练。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较高,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知识、组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其他人群所无法相比的,正因为高校教师队伍的这种特点和优势,才能更好的引导、组织学生如何进行这项活动。
3.2 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的可行性分析
3.2.1 学校具备开展电子竞技的硬件条件
随着教育的向前发展,教育事业被社会认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据统计,电脑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在高校校园非常普及,高校拥有电脑和网络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他社会环境无法相比的,这就是高校开展电子竞技具备的硬件条件。
3.2.2 学校具备开展电子竞技的软件条件
电子竞技引入高校,必然会引发更多对电子竞技及其特点或作用的学习和研究。对电子竞技的研究会逐步深入,才能不断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尽快完善自身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便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才能不断更新自身内涵,丰富自身内容;才能具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这都成为电子竞技快速、健康所发展必需的软件条件。
3.3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的必要性分析
3.3.1引入电子竞技,进一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必要的
运动参与(发展)目标-电子竞技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部分原来没有运动兴趣、没有运动习惯,或者身体有疾病不适宜参与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体育活动等情况的学生,在电子竞技面前,人人平等,都可以参与。与传统高校体育的内容相比,电子竞技根据时代特点,会更吸引学生,被更多的学生所喜爱,会提高学生们对高校体育其它内容的学习和参与兴趣。
运动技能(发展)目标――电子竞技作为一项崭新的体育项目,有其独特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这些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练习,学生们以较快的速度以更高的质量掌握电子竞技的运动技能。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其他体育运动技能也具备促进作用。
身体健康(发展)目标――进行电子竞技的学习和练习,有助于消除学生的体力疲劳,缓解大脑皮层的疲劳,提高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发展)目标――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毅力等优良品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手段。
社会适应(发展)目标――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操作电脑是每个人必备的一项技能,学会应用网络,懂得网络是未来人生存的一个条件,开展电子竞技会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继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3.2引入电子竞技,作为高校体育发展有益的补充是必要的
引入电子竞技作为一种新教材,能补充和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使高校体育换发新的生命力,更吸引学生。还有一部分条件稍差的高校,自身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足,教师进行高校体育工作时,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没办法完成高校体育的任务。引入电子竞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将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可行的和必要的” 论题成立,电子竞技可以引入高校体育范畴。
4.2 建议
4.2.1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实际应用最好是在高校阶段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控制能力,只要加以正确引导,不会像未成年的青少年那样容易沉迷于电脑,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也是青少年人群无法比拟的。另外,大学生们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生活相对就宽松多了,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电子竞技。
4.2.2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具体落实工作应由体育工作者负责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方面的知识积累、组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其他人群所无法相比的,借助这种特点和优势,能够快速、高效、大面积地培养电子竞技方面的组织及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电子竞技领潮新主流运动[J/OL].中国网友,2002-07-15.
[2]对电子竞技的疏漏和误读[EB/OL].CEG官方网,2004-11-08.
[3]在高校电子竞技环境中成长专题综述[EB/OL].中国高校教育网新闻编辑部.2004-06-07.
[4]电子竞技行业发展的深层思考[EB/OL].CEG官方网,2004-11-08.
[5]从“体育强国”看“电竞强国”[EB/OL].CEG官方网,2004-09-14.
[6]电子竞技的产业化之路[EB/OL].CEG官方网,2004-09-10.
[7]电子竞技前景灿烂[J/OL].中国体育在线,2004-03-30.
篇9
关键词:需求;群众;体育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6―0049―04
1 问题的提出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型体育文化项目已经不再陌生,对传统的体育文化也不再感到新鲜。新颖、时尚、潮流、高科技等现代一些文化元素已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平常百姓家”,“尝鲜”、“追新”成为众多市民共同的心理趋势,如果这时还要大家一起来跳“广播操”、进行整齐划一的表演或健身活动,无疑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兴趣与爱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对体育文化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体育作为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之一,更应该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逻辑法、数理法等对群众体育文化及其创新进行研究。
2.1 文献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方正数据库,Baidu、sohu等搜索引擎收集、查阅、整理了大量的关于此研究相关的书籍、论文、信息等资料。
2.2 观察法
采用实地观察法,选择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现场观察,如:浦东陆家嘴街道的“海派秧歌”、长风街道的“健身手杖操”、沪东街道的“彩球健身操”、南码头的“扁鼓”、松江、徐汇地区的“排舞”等,进一步了解到群众性体育文化及其创新的内容与形式。
2.3 调查法
利用学术会议等机会,课题组访谈了国内社会体育学界知名的学者、专家10余人;选取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共26个社区,发放《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市民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剔除无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为87.8%,并进行了效度与信度的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众体育文化需求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使得人民群众已经不再仅仅满足现有的体育文化内容与形式,为此,我们就此问题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喜欢体育文化”的402名受调人群中对于问及“是否”有“比较固定的体育文化活动项目”时,286名受调者回答“没有”,占总数的71.1%。在对新型体育文化的态度调查中我们分为有固定体育项目和无固定项目两种类型。结果,对于“没有固定体育文化项目”的人群而言,有九成的市民“愿意参加或尝试新型体育文化形式”;对于“有固定体育文化项目”的人群,这个数字也接近二成。说明现在许多城市居民普遍有种“尝鲜”、“猎奇”的心理,只要一种新型的体育文化形式效果良好、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会有一定的适用人群或市场需求。
3.2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文献参考、专家问卷和现场调研,我们将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方法分为四种:原创、整合、重塑和引进。如表2所示,本文以创新方法为依据,并结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对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进行分析。
3.2.1 原创
原创,即创造全新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的过程。相比较而言,它是程度最深、难度最大的一种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具有开拓性的价值同时也是非常稀缺的。根据2005年的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无疑,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上海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更是国内列前。因此,关注老年人健康问题,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老年体育不足的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刘建教授创造出“手杖健身操”,在推广后深受老年男性朋友的喜爱,曾在东方明珠表演过场面宏大的“千人手杖操”,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可以说,手杖健身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年男性健身操的一处空白,满足了他们喜欢健身操的需求,体现了原创型体育文化的价值。在2005年10月29日上海市长凤街道在长风公园大草坪上举行的“首届社区体育健身节闭幕式”上,来自各居委会的200名中老年男性朋友表演的手杖健身操成为了沪上一绝,得到上海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同年在参加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系列活动的“我们的家园――群众综合艺术成果展演”的155个节目中被评为12个优秀作品之一,并在东方网“东方新品系列合作活动”栏目中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在上海市首届广场中老年健身舞蹈汇演中获“广场舞表演奖”,并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举行的闭幕式上再次进行表演,获得好评。据统计,目前,在上海已有数万名老年男性朋友跳起了这套手杖健身操。
在所有的创新类型中,原创型体育文化创新的价值和难度无疑都是最大的。作为创作者,刘建教授为了手杖健身操的创作可谓费尽心血,从动作编排、绘制成册到音乐创编、剪辑,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个人进行原创活动,不但要求创作者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而且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坚韧的意志品质,只有具备这些优良的素质,进行原创型体育文化活动方有成功的可能。单兵作战在创新过程中。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将本人想法完全付诸现实的优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从2003年第一套手杖健身操问世以来,直到2007年,刘建教授才创作出第二套,时间跨度达到四年,从中也反映出“单兵作战”的创新主体在海派体育文化创新中的局限性。
3.2.2 整合
整合,即以某种文化为主将不同类型或性质的文化按一定秩序结合起来,在功能上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出新的体育文化内容、形式体系。整合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创新方法,在今天的上海出现了一项深受居民喜爱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海派秧歌,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整合的创新方法是分不开的。
海派秧歌在继承传统秧歌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为秧歌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海派秧歌的音乐是以“茉莉花”、“太湖美”、“紫竹调”等江南名曲为基调和主题,进行多方面的变奏和开展,并以交响手段来取得更为新颖、丰富、立体的音响效果;其中既有最具民族特色的抒情委婉的二胡独奏,又有优雅高贵和轻曼柔和的弦乐发挥。在动作的创编方面海派秧歌既汲取现有北派秧歌的特长精华又增加了江南的婉约秀丽。还兼收了海外的别样风情。如在传统动作“走、摆、扭”的基础上加入了拉丁、恰恰、斗牛等国外体育舞蹈元素,使其中西合壁、南北兼容、刚柔相济;在服装设计制作方面海派秧歌突破了传统服装不是大襟就是肚兜的样式,尝试采用民族与西洋结合的式样和色调,比如喇叭加中袖、掐腰斜襟短衫等更加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欢;另外在道具的实用上,尽管沿用了扇子和手绢,但是却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进行适当放大和加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种道具价廉物美、易做好买,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不必顾虑花钱太多,更利于项目的推广与普及。从2002年陆家嘴街道成立舞蹈队,到2003年第一套海派秧歌(梅园秧歌)面世,直至承办2007年11月13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泛长三角地区“浦东陆家嘴一梅园杯”海派秧歌邀请赛,经过几年的普及与推广,推进与发展,深受群众喜爱,曾在2007年作为群众文化活动比赛项目登上了享有声誉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
与手杖健身操“单兵作战”相比,海派秧歌的创作则是由一个创作团队组成,包括音乐创作团队,动作编排团队,服装、道具团队等,所有的成员共同组成一个社会体育组织协会――海派秧歌专业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群众文化科科长负责具体的工作。时至今日,由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海派秧歌创作团队已经完成五部音乐创作、三套动作创作,目前计划是一年出两套新品,十年出20套,可谓是年年有新品,年年跳新品。在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海派秧歌已经发展成为一项能够满足群众体育文化需求的体育文化项目。
3.2.3 重塑
重塑,是将原有体育文化的核心要义加以重新阐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原有体育文化发生质的飞跃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达到一种新境界以便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更能强烈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重塑是通过修正、完善和改造原有文化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论和价值体系,实现内容和形式的自我超越,使之能与时偕行,与世界潮流同步从而保持这种体育文化形态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农根国家,在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风调雨顺,舞龙便是人们为达到这一目的而祈求神灵保佑的一种方法。于是,舞龙与祈求丰年联系起来成为民间舞龙的主要文化内涵,而时至今日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舞龙运动传统的信仰价值变得毫无意义,要使流传千年的舞龙运动重新散发生命力,必须对舞龙运动的核心内容重新加以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舞龙运动在表演上、内容上、价值上发生质的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中国龙狮运动之乡”的上海浦东三林龙狮为例,在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塑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上海三林龙狮在继承传统民间龙狮文化的基础上集舞蹈的优美肢体语言、戏曲的定格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技巧的腾挪翻腾等多项文化艺术于一体,并辅以现代科技手段加以丰富想象和精心的安排,为古老的龙狮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如他们采用现代“光、电”技术使古老的龙狮运动散发出青春、时尚的光彩。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上海三林龙狮队敢于突破传统,打破自古“女子不舞龙”的习俗,成立了女子舞龙队,使专业、民俗味道很浓的龙狮运动真正变成了一项现代全民健身运动,而领命或受邀赴国外进行表演或传授技艺,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另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体育文化产业的运作则是上海三林龙狮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的又一典范。上海三林镇大胆探索舞龙文化的产业化运作,逐步形成竞技、表演、游戏、龙具制作、知识授课和培训等产业链,同时还将申请舞龙知识产权、出版画册及音像制品、吸纳企业赞助冠名等。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并进行各种演出,上海三林龙狮运动走上了一条改事业型传统体育文化为半事业半产业性质的现代体育文化产业之路,并且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上海三林有男龙、女龙、奶奶龙、娃娃龙、少儿龙、中学生龙等共20多支队伍,其中男子竞技龙20人,表演龙60人,学生龙8支,教师龙1支,幼儿园娃娃龙2条,每个中学各有男、女龙队,共青团干部有一条50米长女子龙、4条8米长的5人龙,舞蹈队有两条小手龙。参加舞龙队的人员年龄从4岁到60岁。全镇汇演时,一次可以出现十几条各色龙,接近200人参加,按照男、女性别、年龄的不同,各种龙都有自己的舞法。可以说,龙舞已经成为三林全体人的精神象征。在进行舞龙运动的同时三林人也不忘舞狮运动的发展,“三林舞狮运动在明清时就比较发达,最初的舞狮动作只有10多个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动作,期间经历了多个演变阶段,极具本土特色”。近年来,三林舞龙舞狮培训了3000多人次,现在镇上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舞狮队,形成了一群娃娃龙,舞狮队的成员也有梯形结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都喜欢这项特殊的运动,龙狮运动已经成为上海三林地区的全民健身运动。
3.2.4 引进
引进,即是吸收、采纳外来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体育文化先进形式与内容的主要部分,为我所用,被我消化,同时根据本国或地区的特点和民族特色进行少量的、必要的创作和改进,从而达到使之能够很好地适合本地居民进行运动的一种创新方法。对于一切外来的体育文化形式和内容在进行引进的时候都要抱着辩证的态度进行辨别和甄选,看其是否适应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准。当前流行于上海等地区的排舞运动(Line dance),就是一种典型的引进型体育文化项目。它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因其简单易学、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不需要特定舞伴等优点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来,2004年传人国内后很快就受到许多市民的喜爱成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众性体育文化项目,成为引进型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上海的排舞运动开始于2004年,在上海市体育局社会体育中心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其流行于申城并成为居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文化项目。
3.3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评价
“创新”一词带有中性的含义,即不论是促进人类历史进步的体育创造性活动(在此姑且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中性的)还是阻碍人类历史进步的体育创造性活动,都应视为创新。因此,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活动,从宏观上看,判断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主要尺度应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能否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城市的发挥。从微观上看,评价的内容应该更加具体化。表3是我国体育界专家
的看法。
3.3.1 坚持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实际上是创新主体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指导下基于对群众体育文化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它以体育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促进体育科学的发展、创新和体育知识的普及等为使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反对迷信反对各种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因而它是一种具有高度创新性的文化。以价值尺度判断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实践,就是看这种实践能否实现人的价值诉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看创新成果是否具有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文明、健康、娱乐、和谐以及审美无疑就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社会价值;而形成体育文化产品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则充分体现了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经济价值。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应该是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体,两者合力才能保障创新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3.3.2 坚持历史尺度与时代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之一是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尊重原有体育文化本质”则是历史尺度的重要标准。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毕竟只是适应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产物,发展至今难免会有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时尚的文化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来.则会为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合与重塑时,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超过人民群众可接受的情感范围,不能丢缺传统体育文化的神韵,否则就会使创新过程迷失方向,因此,坚持历史尺度与时代尺度的统一,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又一尺度。
3.3.3 坚持群体尺度与整体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要坚持群体尺度和整体尺度的有机统一,就是坚持体育文化创新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坚持群体尺度,可以激发创新主体为某一类人群进行重点服务,使创新更具有针对性,容易突出重点,弥补空白;坚持整体尺度,则会使创新主体具有全局观,能够全面的看待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从而为整个人类的体育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因此,群体尺度与整体尺度都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中应该坚持的尺度,两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样才能形成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与整体性,从而有利于整个人类的体育文化健康全面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大学教育;体育教学;田径运动课;解决办法
前言:在我国的高校中,体育教学改革经历了近二十年,在最近几年里又推出了新课标,很多高校也推行了学生相对自主地选课措施,出现了以前在各级体育教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田径运动成了学生中无人问津的体育运动项目。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努力找出问题之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一、造成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被边缘化的原因
1、受到教学思想的不良影响。在以前,我国的体育课偏重于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巧与技能,整个课堂的组织形式基本上都是准备阶段、基本阶段和结束阶段组成,其教学内容基本上就是田径、球类和体操,外加部分劳动技能和军事动作,田径运动则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到了1978年,国家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大纲,强调了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自此,学校体育教学就进入了“体质论”时期,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其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在体质论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仍然还是田径运动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日益提升,人们开始了从心理、身理以及社会等层面对体育从自身出发进行了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因此,也出现了大量的体育教育的先进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有素质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等。进入新世纪,国家也颁布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纲要,引入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方法等等,也指出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先进理念,同时学生也有了自主选课、自主选老师等自由了,学生学习的自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这时,学生在面对大量的时尚的、新兴的运动项目可供自主选择时,自然就选择了新兴且时尚的运动项目了,当然也就放弃了毫不新颖的田径运动项目,因此,就造成了田径运动的边缘化。
2、来自田径运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评价的原因。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基本上都各单项运动的相关技术,教学任务就是促使学生去掌握田径运动中各个单项的运动技术,最后以运动成绩的高低就作为体育课的考核成绩。另外,对田径运动来说,从小学直到大学都是那些运动项目进行着毫无新意的不断重复,而运动技术的形成都是练习者个人经过大量的重复练习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集体练习所具有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而在课堂教学方面也谈不上什么活力与生机了,所以很我学生对田径没什么兴趣,当然田径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更有部分学校和老师则是把田径课直接作为体能课、素质课进行教学,没有培养学生的田径练习的兴趣。
3、来自新思想以及教学环境等等方面的原因。在经历改革的过程中,各行各业出现和吸收了很多十分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因为这些优秀的思想与理念,在我国的体育界也出现了十分一致的观点,那就是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使大学生受到娱乐、生活、竞技、健康、健身、体育等各个方面的体育教育,将以前的体育对人进行生物改造功能转变成体育对人进行人文关怀功能。所有这些思想与理念在高校中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另外,在教育金费大力投入的情况下,众多的高校在基础建设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的代现化场馆,再加之学生又有相当高度的自由选择运动项目的权力,并且又有相当多的选择项目,造成了他们不用在田径场上就可以进行很好的体育锻炼,从中体验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与无限魅力。
二、研究与分析相应的对策
田径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遇到如此问题,笔者认为原因不仅有社会的,也有自身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田径运动本身长期固步自封、没有与时俱进。社会的变化必然引发了人在思想方面的变化,人们都意识到了变则通,通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田径运动要在高校中进一步发展而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立住足,就必须要进行田径自身方面的改革。
1、明确当前高新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与最终目的,田径运动可发展的根本。人们为什么进行体育运动,首要目的依然还是强健身体,促使身体健康发展,而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第一也是促进学生体质增强,如此看来,强身健体依然是体育运动的目标,仍然不过时。田径运动的基本功能就是强身健体,并且运动技能相对较为直接、简单,能够很好地迎合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
2、全面重新认识田径运动是改革高校田径运动教学的基本保证。在现代社会要将田径所对应的社会价值,就必须要理解田径运动的作用就是培养和发展人们在摔、投掷、跳、跑、走、立以及平衡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另外还有提升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所必需的灵敏、耐力、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我们认识田径不仅仅是以前那种纯竞技性的观念,更重要的还要从强身健体功能方面去认识它。田径运动的内容十分丰富,练习手段也是十分多样,作为高校田径课的老师,我们要全面解放思想理念,摆脱长期以来对田径运动的狭隘认识,对田径运动项目进行大胆的二次开发,使之更具健身性和趣味性,从而使田径运动更具生机和发展的希望。
3、全面改革高校田径运动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关系到田径运动教学能否成功。就当前高校体育课中所设置的田径运动教学来看,普遍都在以竞技运动为基础的,这显然不适合现代社会人们在体育方面的需求以及对体育的认识。现代人们所要求的体育运动必须具备易操作性、自主选择性、时尚性、健身性以及娱乐性,使其在健身的同时还得到舒畅、愉悦的身心。客观上来看,现代大学生对学习田径运动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兴趣,只不过是因为有相当部分的高校体育老师在实施田径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将田径运动教学单纯地作为素质体能练习了,而缺少对学生在田径运动技能方面的训练与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当前高校体育老师必须选择出合适的田径运动项目,努力进行二次开发,使之能够充分迎合现代大学生在田径运动方面的实际需要,走出当前田径运动教学的困境,从而推动高校田径运动教学向前发展。
4、努力培养和提高田径老师的自身素质,是有效改革田径教学的重要的环节。无论教学方案和计划多么完美,最后的具体实施都必须要老师去完成,改革田径教学的整个过程其实质也是师生间进行互动的交流过程。田径老师作为田径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将思想理念加以转变,在课堂中引入全新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创新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地尝试,努力培养和激发出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浓厚兴趣。
总之,虽然田径运动在当前的高校体育中受到了部分学生的冷落,但作为高校田径运动教学的老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田径运动对现代大学生的重要作用,首先从老师自身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对田径运动的全面认识,其次才去克服社会现实中的社会原因,努力去培养和激发学生在田径运动方面的兴趣,从而推动田径运动在高校中健康发展。(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冯奇荣.高校体操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湖北体育科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