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的价值观

篇1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基础、加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体育价值观是支配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认识基础和精神支柱、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和丰富理论研究的需要等5个方面阐述体育价值观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 价值观 全面健身

从世界范围的体育发展轨迹来看,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是当代体育发展所展示的新潮流。在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体育已从少数人专门从事的职业和少数社会成员享有的消遣和娱乐方式,扩展为现代人终身体育的需要和生活习惯。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关系的转化。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思想文化观念,它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各种事物和行为的判断,让个体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向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方向或目标去做[1]。体育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特殊形态,是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现象对人或社会的重要性所持有的认识和评价,是支配人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认识基础和精神支柱。大学阶段是各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就体育而言,大学生有没有一个健康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当前抓紧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不仅有利于学校制定正确的体育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得我们所开展的体育教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需求朝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体育不仅要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而且也要满足人的需要,为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平衡发展服务。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内部和外部、微观和宏观的各个层面深入剖析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及其这些特征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原因,及时提出正确处理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终身体育协调、均衡、全面发展的关系[3]。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理论框架,并且指导我们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让终身体育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一、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基础

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水平。在终身教育思潮发展的影响下,教育家们提出了“终身体育”这一概念。曾有外国的教育家明确的指出:“应该更好的使体育和整体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把它从单纯的肌肉作用,及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它与智力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会的和公民的活动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国外的一部分体育教育理论的先行者也指出:“具有延续的、终身性的体育运动,这就是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综上所述,我们所提出的体育新价值观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只是在传统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长期被人们所忽略。在现代社会中,终身体育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人们正常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且必将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上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它将决定着终身教育的基础。相对于学校体育的传统价值观来说,终身体育价值观是一项长远的效益,是对传统体育价值观效益层次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对体育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需要,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是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涵,也是近年来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热点。纵观学校体育的历史,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与社会的发展总是息息相关的,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也是紧密相连的。社会进步必然要对人才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标准势必就会发生变化,学校体育目标也就必须相应地做出调整。毋庸讳言,作为以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社会化为己任的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思想还是体育价值观念,都要顺应社会潮流而转变,要使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个性的优化、竞争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其它课程难以替代的优势,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和满足时展的需求。

三、体育价值观是支配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认识基础和精神支柱

体育价值观与学生自我的体育目标是一致的,只有具有了这种一致性,体育活动才有意义。人们只有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才有可能主动地选择它、利用它,以满足自身的体育需要。人们的体育行为总是在一定的体育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很强的健美体育价值观,才有可能为了达到健美的目标,主动选择各种各样的能够促进健美的体育运动手段去进行实践运动。一个为减肥锻炼的人与为健康锻炼的人,虽然同样认真的做着同一个动作,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所以,他们所期望的与可能实际获得的结果也大不相同。体育价值观是人们自己制定体育目标,选择体育活动形式的基础。

四、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加强国民的体质水平,国务院适时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计划》),提出了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经过努力,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明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群众体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全国人民的关怀。《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转变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和领导下,各种群众性的体育和娱乐活动不断推出,一股势不可挡的体育热潮在我国大地兴起,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广大群众从中深深地体味到体育价值的存在。因此《计划》的实施对转变我国大众的体育价值观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丰富理论研究的需要

未来社会对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当前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因。随着素质教育思想提出以后,通过反复的讨论和理性的思考,人们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素质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学校体育思想也打上了素质教育的烙印,学校体育纳入了素质教育体系,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学校体育价值观的重新审视,使学校体育与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起了更广泛的联系,体育的多功能特点也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等.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杨文轩等.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杨闯建.河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现状及培养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篇2

论文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大量的带有很多商品意识的新观念随之出现了。因而,深入探讨现代人体育价值新观念,不仅能直接掌握人们对体育所持的观点、态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又能间接了解人们对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方向和内容。对于体育决策学、社会学、未来学、管理学、训练学和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前言

所谓体育价值,是人们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总的认识和评价。伴随着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的日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家庭负担的逐渐降低,可供消遣的余暇时间增多,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以及多渠道大容量的社会宣传,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评价,已远远超过了“增强体质”的范畴。

深人探讨现代人体育价值新观念,不仅能直接掌握人们对体育所持的观点、态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又能间接了解人们对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方向和内容。对于体育决策学、社会学、未来学、管理学、训练学和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很高的指导性意义,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2、现代人的体育价值新观念

2.1体育社会化观念

随着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逐渐改善,人们对参加体育运动的自我要求日趋强烈,人数不断增加。“时间就是金钱;健康即是财富”的观念,人人皆知。所以,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高雅的社会活动。据报道:原联邦德国仅体育协会会员就占全国人口的25 %,美国有70%的人关心体育发展,42%的人每天参加体育活动。

随着体育人口增加,一些传统的观念,得到了重新的解释。如:对人体美的欣赏的改变,为适应现代审美观点的要求,符合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各种要求。“终身体育观”同商品一样渗透到社会、家庭和消费市场的每个角落。人们需要参加体育,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体育人口骤增的同时,人们期望得到活动的空间和物质保证。这些期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就更新、更高。因此,对体育社会化的理解,不能仅看体育人口的增多程度,还要看:国家管理机构设置是否健全;国家对体育的投资情况,体育消费的比例;体育生产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等等。不考虑上述各种因素,体育社会化发展可能存在盲目性。社会化体育的发展需要领导、组织,需要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要借社会的支持,才能长盛不衰。

2.2多维体育观

体育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从小体育观向大体育观的根本转变过程。

人们对体育价值观念的认识,是从过去的“狭隘体育观”中逐渐形成现代人的“多维体育观”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不仅从个体功能和生物角度认识体育,而且还从体育对社会、心理、经济、人类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休育本质功能等多角度,多学科地认识体育。它比以前更为清晰、正确和全面。它对于当今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各个层次上的决策,体育科学研究,以及群众体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起来讲,现代体育多功能表现在:(1).体育能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时尚和社会风气;(2).体育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凝聚力;(3).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发展生产和经济;(4).促成全面教育,为社会培养身心强健,适应力强的青年一代;(5).促进人们的心理平衡,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6).培养现代人的竞争观念和不断奋发向上的斗志;(7).加强各国,各民族和人际之间的交往;(8).发展社会文化,提高人们消遣、娱乐水平;(9).医治疾病,创伤,健力强体;(10).探索人类生理极限,发掘发展人体潜力。

2.2.1体育劳务商品观念

体育属于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许多体育劳动也是以活动形式直接满足消费者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从现代经济角度看,体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是消耗性部门,而是一个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产业,这个观念,长期以来不被我们所认识,如今正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其表现除了被人们已证实过的: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减少医疗费用和工时损失;刺激体育产业的发展外,还有以下几点更新的认识:

1).体育劳务是商品。凡是用来交换的体育劳务都可以成为商品。那么,体育人才、比赛、旅游、技术咨询、信息传播,以及体育疗养、游戏、教学与训练等等体育劳务,都可以成为商品,进行有偿服务或交换。对此,现代人已经有了许多尝试。早在1987年9月,大连足球学校与首钢公司达成了一项运动人才有偿转让协议,该校将1972年龄组的15名足球运动员,以每位30 , 001)元“价格”,转让给首钢。这个例子,就使30多年来,一直反对“运动员商品化”的我国各级体育决策者和传统观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烈的“商品观念”的冲击。

2).体育劳务付费符合商品交换原则。体育劳务既然是商品,它就具有生产性和交换性。同物质商品一样,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目前人们认识到,搞体育也要有经济观念,体育也要强调投人和产出。过去几十年来,我国体育的行政型、供给型的管理体制,暴露出经费短缺、经济力量不够的矛盾,已成为体育发展的障碍。在体育劳务商品观念的影响下,体育劳务市场的开放、体育技术成果的转让、体育科研的有偿服务、专业人员的有偿培训、体育劳务的出口、体育设施、场馆管理的转变等等,已经在开展起来。如:早在1986年全国仅体育场馆的收人就高达4,800万元,场馆总收人达到百万元以上的省市有13个,3 , 001)多个可供开放使用的场馆中,有234个收人大于开支,全国场馆自给率达40%。采取收费的做法,不但提高了场馆利用率,还积累了资金,实现场馆经费自给,减少国家补贴。同时也减轻了国家负担,有利于发展体育事业,更方便了群众。又如:湖北省有些业余体校,把初级业余训练由国家拿钱“请来训练”的模式,转变为“自费”、“收费”训练,得到了社会支持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2.2.2体育培养竞争观念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重要素质之一。现代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似于体育中的比赛。在机会相等的条件下谁的节奏快、反应及时、竞争意识强,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获得胜利。人们发现,培养竞争意识的最好手段是参加体育运动。

2.2.3体育产业的发展,能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体育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定量的位置,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其体育实力往往也很强大。反过来,随着体育运动的加强,经济又会受益,体育事业的开展,体育设施的发展健全、人们余暇时间增多,都有力地刺激了体育业的发展,如体育旅游、体育服装、体育器材,运动营养食品和各种各样的体育经营业等等。美国的“体育复合体”每年可以创造1000多亿美元的利润,其经济收人仅次于占国民经济收人第一位的汽车业。在国际上,甚至主办大型运动会也成了点利的手段,23届奥运会主办单位就净赚2.15亿美元。24届奥运会利润达到3亿美元以上。

2.2.4体育社交功能观念

体育具有大众化和社会化的特点,它也成为提高商品知名度,拓展市场的良好媒介;它可以打破国界、语言的限制,促进睦邻友好,增进民族团结,加深人际了解。例如,乒乓外交,丰田公司系列体育大赛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效益等等,就足以证实这一点。

2.3学校体育时空延伸观念

体育在学校中是人人必须接受的学科,它对于培养现代人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过去人们对学校体育时空观的认识比较狭窄;教学观念单一,只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学生走向社会后,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终身体育观的出现,学校体育的思维度大大地延伸了,空间更加广阔。学校体育已从教学的、教育的、社会的、生物的、心理等多维空间加以考虑。既注意近期效益,也追求长远效益。就其学校体育教学观念讲,更新的主要表现在:

1).从单纯的身体教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转变,注意学生心理、群体意识和社会性发展;

2).从被动的体育教学观向主动的体育教学观转变。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注意发展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强调培养个性。

3).从统一的体育教学观向灵活的体育教学观转变。一改过去全国一本书,共上一样课的做法,把死板的教学大纲,变为灵活多样的大纲,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区别对待,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满足了个性需要,适应现代人身心发展的需要。

4).从传统的体育竞赛教育观向培养竞争意识观转变。把单纯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转变成为培养竞争意识的方法。让体育的竞争思想,迁移到学生头脑中,以便适应社会化大竞争的需要。

3、小结

1).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下的体育价值新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情况的发展,可供消遗的余暇时间的增多和现代社会工作与自身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

2).现代体育运动的价值是多维的,多功能的和多样化的。

3).现代体育运动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并且日益商业化。体育劳务是商品,它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创造财富,经济效益可观,在国民经济总收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4).现代体育运动在和平年代,对于培养现代人必备的竞争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培养方法和手段。

篇3

摘 要: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价值观量表,考察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价值观的关系。结果表明:1)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价值观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行为方式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分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对健康的担心”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3) 相关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的大多数维度都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价值观;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402-03

The Rel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Values of Sport Major Students

LIANG Ri-zhong, CHU Yue-de, WANG Ying-ch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General well-being scale and the values measuring form were administered to sport major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and values, Sport major students had higher score in sexu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than general stu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port major and general students hav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two respects.

Key words: values; subjective well-being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已明确指出: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1],常能体验到幸福感的人就是一个心理健康成长的人[2],因而它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指标,幸福感高则心理健康水平高[3]。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是个性心理的核心成分[4]。价值观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5]。笔者认为,体育专业的学生与其它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有着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但由于所接受专业课教育以及所处的学习环境不同,他们的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可能存在着某些差异,为此,笔者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为开展本地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西高校在校二年级本科大学生为被试,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6份,有效率为89%。被试年龄范围18~24岁,平均年龄为19.6岁。其中体育专业266人,非体育专业270人。

1.2 研究工具

1.2.1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GWB)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问卷可以计算总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国内段建华对量表进行了修订[6]。问卷共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和松弛与紧张6个维度。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在0.69~0.89之间,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1.2.2 大学生价值观量表 本量表是由张宏如编写的一种自陈式的大学生价值观量表。量表包括社会目标、个人目标和行为方式3个维度。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在0.76~0.83之间。

1.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搜集问卷,当场收回问卷。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检验 以价值观的3个维度为组内变量,以体育和非体育2个专业为组间变量进行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内变量的主效应显著( p

表1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的平均数(M±SD) 比较

注:*** p

然后,分别考察在价值观的3个维度上,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社会目标上,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存在显著差异( p

2.2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比较 计算个体在问卷所有项目上的得分,体育专业总得分为81.37,非体育专业得分为79.28。总体来看,两类人群的得分均高于量表平均分(75),说明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体验到了更多的积极情感。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学生总体幸福感总体得分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经检验显示差异达到显著( p

2.3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以主观幸福感的6个维度为因变量,以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F(6,529)=4.16,p

表2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数

( M±SD )比较

注** p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体育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关系,体格、体能、健壮等因素占据优势,身体自尊水平较高,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相貌感觉较非体育专业要好,对健康担心的程度较少,因而得分较高。另外,可能还是因为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压力方面较非体育专业学生轻松,非体育专业学生课程多,还要有英语考级,多数同学认为压力大,运动与锻炼的时间少。这也是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对健康的担心”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的原因。

2.4 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计算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之间的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相关(N=266)

注 **p

价值观的社会目标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存在显著相关,与“松弛与紧张”相关不显著( p>0.05),价值观的个人目标则与主观幸福感的“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驰与紧张”六个因子全部相关显著,行为方式除了与“对健康的担心”因子负相关(p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价值观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价值观的社会目标、个人目标和行为方式3个维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存在显著差异;

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高于非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健康的担心”高于体育专业大学生;

3) 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大多数维度的相关达到显著的水平。

3.2 建议 1) 注重人格塑造,培养健全人格。体验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人格对这种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人格教育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人格结构,从而培养体验幸福感的能力。

2) 加强价值观教育,改善大学生幸福感。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因而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稳定的,因而要加强结合多方面力量的参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03.

[2] 谭春芳,邱显清,李焰.初中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23-726.

[3] 王雁,王春萍,孙延超,等.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受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67-69.

[4] 邱礼会吉尔.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篇4

高校扩招后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不仅只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发展,而应考虑他们今后健康工作40年、快乐生活一生。因此,研究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探讨体育教学一些规律性东西,从而对促进我们体育教学有一定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重庆交通大学04、05、06级三个年级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学校专业限制,男、女生比例为4:1。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采用不记名发放问卷共300份,每个年级100份。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回收率100%。2.数理统计法,所有原始数据均经过逻辑归类统计处理。3.文献资料法,查阅并分析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现状分析。1.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充分认识。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充分认识,尤其是对健康的身体与肩负的重任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未来的使命,对自身的体格、体能等方面的要求有了较高的认识,认同率达到88.6%。这和我国多年以来推行“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改革密不可分,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健康工作40年、快乐生活一生这一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2.塑造健美身材和培养社交能力已融入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之中。从表1第4、5类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较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与健美、体育锻炼与键心等紧密结合并联系起来,塑造健美的身材、健康的心理,充分体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爱美心理。同时追求体育活动中身心的紧张、刺激和同学间交往的平等、自由、无拘无束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3.社会的发展和激烈的竞争需要心理压力的释放。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校园已经融入整个社会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深造、评优评先等诸多方面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从表1第6、7、8类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把体育活动用来缓解心理压力、抒感,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己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4.体育价值观理解的偏差。一部分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将短期目的确定为终端目标,如果一但实现,他们锻炼的热情和欲望也将随之消失,这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具有消极性和盲目性的一面。

(二)对学校现有体育条件能否满足学生成材需要的分析。1.对体育实践课教学普遍认同。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实践课教学普遍表示满意,一年级的基础教学课能对学生身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是对中学阶段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二年级所开设的专项选修课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强体质、发展能力,更主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更深入的学到一己之长,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2.体育理论教学是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形成不可缺少的环节。从表2第3类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非常迫切,对我们现阶段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不满意度达到65.3%,这是对现阶段体育教育的一个冲击。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能完成几个动作,更重要的是要在理论上对所学技术有一个延伸和提升,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应引起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的注意和重视;3.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竞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仅能增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精神,而且能满足课余文化和社交等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能满足学生对个人情感的最大抒发。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习压力无法参加体育活动,到了大学校园被这种气氛所激发,从而产生了兴趣和热情积极投身于体育活动中;4.提高和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高等教育改革已在各高校深入展开,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一直未能受到足够重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课程设置的原因,高年级未开设体育课,在场地、器材的使用上和活动组织的开展,都无法满足高年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这也是造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想不牢固的一个原因。所以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适应现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结论与建议

(一)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体育价值观是大学生实施体育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大学生能否形成和贯彻“终身体育”的关键。但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在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终身体育,促进体育社会化、终身化,特别是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上尚存在不足和滞后,需要给予正确指导和大力宣传,通过体育课程、讲座、群体竞赛、大众传媒、家庭等综合因数,在校园乃至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使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终身体育理念为大学生所认识、理解和接受。

篇5

关键词:社区体育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主义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体育具备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具备激发灵感的力量,体育有着团聚社会人群的独特功效,是无可替代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种团聚社会人群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苦苦探寻的真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能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群众体育的兴起,社区体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社区体育文化也逐渐成为凝聚社区群众的向心力,成为社区群众沟通、交流的内驱力,在为社区群众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社区体育文化及其传播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将社区体育文化传播有效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充分挖掘社区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社区体育及其发展

(一)社区体育定义

社区体育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发展强壮,主要是指以基层社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惠及社区全体成员,且满足社区成员体育需求,密切社区群众之间相互联系的区域性群众体育。可以说,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社区体育与城镇化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崛起,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以说,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的核心问题,而社区体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群众的精神面貌及生活质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社区体育的发展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社区体育与体育强国

从1952年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至今,体育强国一直是几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梦想。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结束,后奥运时代已经到来,“人文奥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众所周知,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各项体育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因此,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追求,并使体育运动的成果能够转化为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既是群众体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体育强国的核心要义。而社区体育恰恰能够满足最广大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拓展了群众体育的广度和深度。

二、社区体育文化传播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

(一)社区体育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是在社区体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且为社区广大群众接受的一系列价值观的总和。就内容而言,主要分为社区w育物质文化、社区体育精神文化、社区体育管理文化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和谐”就自然而言地成为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社区体育文化以“和谐”为中心,辐射物质、精神、管理等方面,从而形成完善的社区体育文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社区体育文化传播的群众性和大众化

随着全社会体育意识的崛起以及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加,体育运动也逐渐成为展现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窗口。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社区体育也就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社区体育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在接地气、贴近群众生活、灵活性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能够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机结合,从而产生共鸣。通过社区体育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通俗化、具体化、大众化,扩大其社会认知度,探索社区体育文化传播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内在逻辑,进而形成思想共识。

三、社区体育文化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社区体育增强社区居民的心理认同

以社区体育为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以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凝聚社区正能量,以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为载体增强社区群众的心理认同感。因此,社区体育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具备承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坚实基础。同时,在社区体育开展实践中,具有涉及面广,参与群众多的特点,可以说,社区体育是接地气、贴民心的典型,社区体育将全民健身运动进行有机结合,找准时代的对接点,能够与群众产生共鸣,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和体现到社区体育的宣传报道之中,努力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结合起来。

(二)社区体育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

在社区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社区体育实践精神的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在实际工作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社区体育点点滴滴的实践之中,融入社区体育的宣传、组织、实施等具体过程之中。应该说,社区体育精神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具有内在一致性。用社区体育的凝聚力、创造力,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从而以社区体育为载体,满足大家的生活需要,促进社区每一个人的完善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

(三)社区体育文化中蕴藏着无穷的“和谐”正能量

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体育继承了体育精神的真谛,同时又拓展了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而社区体育文化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不断兴起的新型文化类型,是体育强国战略下的必然产物,从而使社区体育文化传播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体育要充分发挥其本身具有的功能,进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文化建设,传播社区体育文化中所具有的“和谐”正能量。

四、社区体育文化传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社区体育的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社区体育来源于群众的体育实践,因此形成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社区体育文化。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全局意义,推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实现跨界整合,融合发展。2015年1月20日在南京召开的国家体育总局全国群体工作会议指出:按照国务院的相关要求,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10年左右的时间(2025年)增长到5亿,占人口总数1/3以上。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人心,以群众喜闻乐见体育活动为抓手,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外化为群众耳熟能详的肢体语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社区体育参与者。

(二)社区体育的规则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众所周知,规则是各项体育活动开展的前提,也充分体现了体育的公平性。各项体育活动都是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的,当然社区体育也不例外。社区体育规则作为广义的制度不断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社区体育文化的内核,是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使体育的规则意识在民众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中成为约定俗成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准则。进而探索规则意识与法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保障机制。

(三)社区体育文化承载着改革创新的时代脉搏

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常规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具有内在生命力。正如所说:“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化与常规化之中,而社区体育文化正是时代的产物,社区体育文化的传播则承载着时展的脉搏,同时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能够很好的模拟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其发展的速度和形式紧跟时代的步伐,具有营造社会氛围的功能。

五、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模式

(一)社区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纽带

社区居住的不仅有成年人,青少年也往往是社区体育的参与主体,利用节假日,青少年和家人参与社区体育,可以是对学校体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同时,社区同家庭紧密相联,可以说,家庭是构成社区的细胞。由此,通过社区体育的开展可以将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起来。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效结合,在社区体育的事件过程中,结合时代精神,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改革创新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将社会与校园融为一体,从而将广大的青少年与社会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二)以学校体育为载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规化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展现了人类的力量、智慧、自身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2014年2月,在索契看望参加第二十二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要把每个人的梦和“体育强国梦”融入“中国梦”。而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培养青少年的个人梦,就得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系列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使承载着“中国梦”的学校体育活动成为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模式

以“全民健身运动”的国家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社区体育在连接学校、家庭之间的积极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将在社区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和谐、友好等道德L尚广泛传播,并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每一位社区居民的心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常规化。从而真正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模式。

参考文献:

[1]解红晖,金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探微[J].湖南社会科学,2016,(05).

[2]周永奇.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3]邵锦梅,李雷.体育文化建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9).

[4]纪飞凤.社区体育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8).

[5]刘晓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和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0).

[6]李鸿江.体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北京教育,2014,(08).

篇6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从价值的定义,需要、价值观和动机之间的关系,需要和价值观的类型等方面研究得出观看体育比赛的10种价值:享受、社交性、认同性、地位、道德、精神性、认知价值、审美价值、仪式价值、没有或消极价值。

关键词 观看 体育赛事 价值 需要 动机

根据现有体育观众相关的文献研究得出,动机驱使消费者观看体育比赛。被研究的动机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些方面:享受运动表现、欣赏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团队努力、运动的审美价值、社交、与家人互动、团队隶属关系和替代成就。这些研究提供了关于人们有参与比赛动机的洞察力,但是不一定能提供人们有观看体育比赛这一类型价值的洞察力。价值是“刺激行为反应动机的主要认知元素”[1]。当动机可能变得世俗的或者情况具体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迁移有所延伸。因此,研究观看体育比赛的价值将会为体育赛事管理者提供有意义,可能更好的理解参与或不参与体育比赛的动机。

本研究探讨观看体育比赛的个人价值观。之前研究中,运动设置中的价值观的概念采用宏观社会学角度讨论的,并且主要集中在参与者,旁观者的研究很少。体育观众的研究有参与运动的球迷的调查[2],而不是一般体育观众的价值观。本研究是探索体育观众个人价值观的初始阶段。

一、 价值的定义

结合不同学科的“价值”的定义,本研究表明,与观看体育比赛相关的价值观是“符合个人的人格需要和社会要求所设想的理想目标”。威廉姆斯提到,“在其分析的意义中,价值的核心不是在生物体,也不是在可以立即观察的世界,它的核心是所有科学的抽象概念”[3]。使用“设想”是强调价值的重要部分来自于认知,而不是直觉和情感。概念也说明了一种价值观是持久的,而不是异想天开的或一夜间可改变的。罗克奇提到“持久的”是价值观一个重要的本质。“理想的目标”是威廉姆斯、克拉克洪、施瓦兹的“理想的”和伍德拉夫和施瓦兹的“目标”的结合。“理想的”可以指需要、欲望、兴趣和偏好。 “个人的人格需要和社会要求”是威廉姆斯的人格需要和罗克奇的社会要求相结合。一般情况下,这两种要求包含施瓦兹的三种普遍人类要求。一个人的人格包含生物有机体和人际协调,社会要求包含社会机构对群体福利和生存的需要以及部分人际关系。

二、 需要、价值观和动机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包括人类欲望或需要的一种层次“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4]。人们需要水和居生存并对朋友、自尊、娱乐,也许还对知识、审美、自我实现有强烈的需要。需要是价值观和动机的最初来源。罗克奇说“价值观不仅是个人需要,还是社会和机构需要的认知表现”。最重要的是,人类价值观比动机是主要地包含、更持久的、普遍的在一种更抽象的层次,并可能影响动机。能量是需要的根本问题而行为的指控是指“一种行为的为什么的探究”。行为的为什么与定义为评估标准目标个人的人类价值观相关似乎是合理的。价值观可以指出一种行为方向并“激励动机表示行为反应”。总之,动机和价值观来自需要。动机是需要引起的,但又比需要有更多情境。价值观不仅是需要的表现,还是融合社会要求的需要的转变。至于价值观和动机之间的关系,价值观作为标准刺激和引导关于行为反应的动机。

三、 需要和价值观的类型

马斯洛提到七种基本需求:生理、安全、归属感、情感、尊重、自我实现、渴望认知和审美[5]。这些需要基本上是指个人的需要,除了归属感和情感需要可能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得到满足。在施瓦兹的价值观类型中,安全是指个人和集体利益两个方面,包括民族安全、家庭安全、归属感和其它。因此,施瓦兹的价值观体系中的安全似乎有更广泛的意义,并且可能包含了马斯洛的安全、归属感和情感需要。相比之下,马斯洛的尊重需要似乎更广泛,包括施瓦兹的自尊和能量。施瓦兹的价值观类型服务于集体利益(仁慈、传统、遵从),可能与马斯洛的需求类型不相似,但由于单个的仁慈价值观使两者有所交叉,仁慈的一部分可能与马斯洛的归属感和情感需要相同。总之,与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相比,施瓦兹的价值类型的动机似乎把重点放在成长需要(自我控制、能量、成就感)和强调服务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仁慈、传统、遵从、普遍主义)。但是,因为施瓦兹的价值观类型的动机包括集中单一的价值观,它们的意义可能多样且不明确。

卡尔的九种价值观中主要的五个类别:享乐主义(兴奋、有趣和享乐)、安全、社交性(归属感、与他人之间温暖的关系)、道德尊重(自尊、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成就感)。除了享乐主义,其它四类与马斯洛的安全、归属感与情感、自我实现需要相类似。施瓦兹提到“价值列表使用单一项目来衡量9种价值,它省略了普遍主义、传统和遵从价值”。基本上,这些价值服务于集体利益,不如,施瓦兹的价值体系中的仁慈、传统、遵从,卡尔的价值体系中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卡尔的价值体系所讨论的价值服务于个人利益或混合利益,重点不在集体利益上。同样,在罗克奇列表上的一系列项目(如,一个平和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平等和救赎),在卡尔的列表中是不包括的。卡尔解释了这些价值观“不符合所有生活的主要角色的普遍标准”。总之,与施瓦兹的价值体系相比,卡尔的更简明但并不包括集体利益的价值观。卡尔的价值观列表与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相平行,除了生理需要与有趣、享受、兴奋不同。因为施瓦兹和卡尔应用了罗克奇的列表,所以关于罗克奇的讨论与前边关于马斯洛、施瓦兹和卡尔之间关系的讨论相似。

四、 观看体育赛事的价值

享受。第一种价值观类型享受是选自卡尔的价值观体系,它可能来自于比赛状态下各种进攻中的娱乐、兴奋和愉悦感。

社交性。第二种价值观是社会性价值观。这一价值来自梅尔尼克的文章,从平台中搜索社交性:一种观看体育比赛的理论和Veroff, Douvan和 Kulka的五种价值观分类的一种。

认同性。Richins提到,财产有私有和公共的价值。私有价值是财产在自我形式和反省中扮演一种重要的角色,如,个人身份。

地位。就像身份,地位也是作为一种自尊提升的目的。地位价值也许是建立在三种背景环境下。

道德。体育观众的道德价值观是指从体育比赛观看中学到什么是好的、正确的目标。

精神性。第六种价值观是精神性。施瓦兹的精神性与仁慈和普遍主义有重叠部分,并没有出现一个共同动机的价值观类型。

认知价值观。认知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礼仪价值观,三种价值观被认为是内在价值观,也就是说,它们因自己而存在。

审美价值观。与认知价值观相似,审美价值观也是体育比赛自身存在的权利和终极体验。

仪式价值观。第九种价值观是仪式价值观。此价值观出现于初步研究中,这也许是只属于体育观众的唯一的价值观。

没有或消极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相反,没有或消极价值观意味着一个人否定了观看体育比赛中可以实现的任何目标,或者观看体育比赛有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Vinson, D. E., Scott, J. E., & Lamont, L. M. (1977). The role of personal values in market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41(2):44-50.

[2] 田庆柱.网络舆情对球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2):74-77.

[3] Williams, R. M. (1968). Values. In E.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pp. 283-287). New York: Macmillan.

篇7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ly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library in sports institutes, elaborated the core values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modern library especially in the sports institutes, and thought that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core value, which have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how to use the librar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sports institutes.

关键词: 体育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核心价值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library;educational functions;cor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316-01

0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学校特别是体育院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提供专业教育服务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过渡,原有的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亟待于提高。

1当代体育院校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体育院校学生基本素质问题体育院校的学生多数是从体校、运动队特招而来,与综合性院校学生相比,文化素质偏低,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他们大多注重本专业体育技术学习,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因此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有待加强和改变,应将原来僵硬的被动的服务模式变为主动多样的服务模式,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正确应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体育院校体育类专业特点体育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限制,开设课程注重专项体育技能的学习,缺乏系统深入学习自然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的时间和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教学实践重复性强,体力消耗大,休息和娱乐时间较多,学生性格好动难静,静心下来读书相对比较困难,系统地学习阅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与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相悖逆。

1.3 体育院校的培养现状传统观念认为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只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就算合格,这种观念早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单一的知识结构、狭窄的能力范围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本身已经不再是单纯技能竞赛,体育本身愈来愈多地渗透文化因素,体育正在成为一种文化事业而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这种趋势客观上要求体育院校大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人文科学知识,这也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说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人类的素质高低的重要条件。

2体育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核心价值

体育院校图书馆是为体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其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体育学院图书馆教育的核心价值为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间,它于不知不觉之时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甚至从背后看去也能充沛显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是课堂教育所不可能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而人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对体育院校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人文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自主学习能力又比较差,因此图书馆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提高责无旁贷。

2.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体育院校图书馆通过推荐新书、宣传优秀图书,开展书评,组织专题读书等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良好的书籍来了解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所包含的智慧。通过一些生动有效、健康活泼的教育可以引导体育院校大学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科学认识事物、理性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正确面对社会中流行的各种思潮和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

2.3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体育学院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料和文献,教师通过图书馆的参考文献,可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阅览专业书刊资料,既可消化和充实课堂学习内容,又可开阔视野,加深对其主修专业的理解;图书馆还通过对知识的挖掘、整合与揭示,促进知识传播,提高图书馆的阅读利用率;同时促使教练员的教学观念转变及创新,为培养新型人才发挥作用。

2.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知识广博、富有创造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智力的提升和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图书馆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加强宣传,使学生及时了解馆藏文献,并通过《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等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掌握文献资源的使用方法,具备检索利用文献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使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具备搜集处理文献和信息的能力,并掌握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方法,打好终身自我教育的基础。

2.5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等体育院校是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三位一体”的专业院校,其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突出、知识全面、有较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一方面优化馆藏资源,不仅向读者提供体育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文献资料,还提供与之相邻的非专业知识、文史知识及科技情报信息等,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图书馆还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如跟踪形势及当前社会热点,在馆内或校内适当地方设置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专题周刊栏目,扩大知识渗透面和力度,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而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它通过向读者提供服务,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张树中.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8).

篇8

关键词:现代性;体育教育;终身教育

1引论

首先时出现在经济学意义上,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这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逐渐走向其他领域。在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下,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教育研究者应该考虑到现代大学的教育话语权问题,教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大学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的重要职责,在现代国际教育形势中是民族和国家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教育话语在现代的作用正如福柯所说,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教育面临的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建设问题。话语之所以受到各个学科的关注,是因为话语中聚集了意义协商、权利的平衡、利益的争斗以及意识形态的对抗等相互关系。现代教育话语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教育学话语作为社会文化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社会通过对教育话语的控制和束缚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

2“现代性”话语解读

“话语”这个词语在现代英文中的涵义是“穿越与分离”的意思,在西方文字中说话、解释与解说之意,是西方当代文论中的一个概念,在日常语言中,话语在人们的交往中被指说出来的话或者写出的句子,话语涌来表达信息、情感和力量。近年来,在教育研究中,话语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高频词汇,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随着后现代思潮在我国教育界的传播,“话语”逐渐在高等院校中流行,大学中的文人、教师、学生喜欢在自己与他人交流、课堂讲授中使用“话语”比如说以前常称之的理论与知识,现在已经改成话语。如科学话语、哲学话语、教育学话语、素质教育话语、教学话语等等。现代教育学话语逐渐取代以前经常使用的教育学知识与教育学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教育话语的概念是现代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伟大贡献。现代教育话语的产生式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内部因素是政治权利因素,外部因素是社会环境与社会力量的因素,现代教育话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

3现代教育话语权研究

现代教育话语的产生式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对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兴办教育,教育公平的概念就相当的敏感。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话语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教育话语体系却没有同步。这一问题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明显,我国要想成为教育强国,必须树立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教育话语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研究开始注重现代性的教育话语研究。在任何研究中话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中,话语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话语对学术与科研研究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教育界最流行的话语就是“素质教育”话语,推行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事情,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指导方针。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教育改革的浪潮逐渐在中国兴起,特别是在”三个面向”的提出之后,许多学校以此为方针进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为党和国家教育的主要方向。素质教育作为我国重大的教育变革,在改革进程中面对的不仅是根深蒂固的应试传统,还有就是来自学校、家长、学校的强大压力。素质教育话语是现代教育话语中的主要潮流和方向,在现代教育话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现代教育话语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现代性的教育话语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体现。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世界,还承载着知识、权利与教化的社会关系,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形成时现代高等教育的强国的重要内容,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结合本国的国情对教育话语体系进行再创造和再加工。是现代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普遍规律。在2016年的五四青年节上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路线,”必须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的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的背后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版成功的。“这就话也就指出了在中国进行现代教育话语提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循本国的国情和基本规律。其实,近年来,我国对现代教育话语的研究远不止素质教育与高等教育这些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教育话语在我国的发展是随着现代教育机制的形成而不断兴起。

参考文献:

[1]赵长明.法治理念下新时代刑警队伍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05).

[2]赵长明.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2015(09).

[3]赵长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安法学教育目标定位[J].山海经,2016(03).

篇9

论文摘 要:体育教师即是体育课程的执行者,也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体育教师为主体,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而教师的工作,教师施教的成功与否与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密切相连,所以作为主体的体育教师开发怎样的校本课程与其自身的教育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的关系探析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而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各个学校进行选择。这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在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充分的变通性,以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使课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发展个体差异性较大,在课程内容方面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的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如有的学校将舞龙舞狮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二、价值取向的含义

何谓价值?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或所值,像其他一切东西的价值或所值一样……即他的能力被人使用时应获得的报酬。”其决定性因素有三个:一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和性质,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空间;二是人们对事物的属性及其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认识,它决定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取向,影响价值的期望空间;三是实现事物价值的外在条件,它决定了实现价值的现实空间。其中,期望空间或更进一步说价值取向,既是可能空间向现实空间转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能由人来控制的、影响价值大小的环节。从认识角度而言,其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认识。

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也是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人们在工作中的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前提。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说明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三、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的特点

(一)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课程实践的指导性

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一整套关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的取舍、价值判断的信仰体系,属于价值观念层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师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取舍和价值判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因素。在贯彻教育发展思想理念和教育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类别的体育教师由于其成长背景、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了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与自己教育价值取向相一致的课程价值判断及相应的带有稳定特征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非同步性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教育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历史性和聚类性特征。我国教育改革前的历史时期内曾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注重纪律培养”、“注重体质发展”及“技术主导”等多种取向的形成、发展和占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体育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主流即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及教育状况的阶段性影响,在相同或相似年龄层次的体育教师中其教育价值取向又呈现出一定的聚类性特征。同时,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及调整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些曾经主导过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现今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相比已显滞后,与现在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已不相适应。但对这些教育价值取向的过分注重仍然在不同类别的体育教师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并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用与体育课程改革思想相一致的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四、影响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

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因素对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影响作用,如教师自身的年龄、性别、学历、教学经验、运动经历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及课程标准、计划和教材、学生的体育需求变化等诸多方面对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较大的影响。以往就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论价值取向的认识是不全面和系统的。而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全面系统地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引导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之间关系是密切的。一方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另一方面,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师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取舍和价值判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因素。所以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应科学合理地体现“健身育人”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的体育发展需要,在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承体育文化,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塑造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即从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向开发者和设计者转变,从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变。只有当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有希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着眼于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将着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体系新格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光为学生学校阶段的学习和成长着想,也兼顾学生今后的健康与发展,为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M].教育信息参考,2004,(7).

[2]沈建华.体育发展新论[M].百家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价值观;思想道德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面,对大学教师来说,善于利用手头上有效的资源,在课堂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铸造优良品质是应该担负的责任。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高职英语课文中的内容,使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又能受到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呢?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课堂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就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这套高职英语教材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

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在讲授第二册第七单元的“诚实”问题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对文中“员工应不应该向老板诚实地说明自己把老板委托他邮寄的重要文件不小心当做垃圾扔掉了”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千差万别。针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诚信的问题给学生进行了一次耐心而又深刻的教育。首先解释了什么是诚实,诚实的各种体现,和我们要诚实地八个原因,最后对他们寄语:“如果你不诚实,你就无法获得别人对你的信任,你就会毁掉你的名声,那样的话,没有人会和你做朋友,没有人会与你做生意。相反,如果你诚实,人们会尊重你并高度赞扬你。如果你欺骗别人,别人很可能反过来欺骗你。如果你讲真话,别人也愿意对你说真话。说真话将有助于你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记住:诚实是最好的品德。诚实总是上策。”由此使学生明白诚实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一个守诚信的人。

2.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要有感恩、宽容的美德。在讲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感谢母亲”时,教师先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为自己做过的最难忘最感人的一件事,然后一起学习文中作者的母亲所做的一切,接着道出了母亲所肩负的责任“除了给你物质生活,还教你如何做人”,紧接着顺势进行情感教育,指出虽然孩子与父母在对某些事物的态度上会有些不同,但对养育我们的父母要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讲第三册第三单元“宽容”这个主题时,教师随机地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同学们谈论了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对学生所不理解的父母的教育行为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沉思,之后学生得出了结论:虽然有时父母会表现得近乎冷酷无情,但是他们的做法是用心良苦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沉淀出父母那份诚挚的爱心,怨恨怀疑父母的爱是没有道理的,要学会宽容父母有时“不恰当”的做法。通过这样的教导,学生认识到了:学会了宽容就会保持拥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3.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心理健康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或问题。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在讲第一册第六单元那个脚伤未愈但仍然跑完三千米比赛全程的女大学生时,还有在讲第三册第四单元那个与癌症进行了一场生死斗争之后连续五次问鼎冠军的自行车选手阿姆斯特朗时,学生为他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所深深折服。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又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那个在奥运比赛颁奖结束后一个多小时(拖着他受伤还在渗血的腿)才到达体育场终点的坦桑尼亚人感动了全世界,并成为了奥运史上最伟大的倒数第一名。这些英雄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背后包含着运动员们多少的艰辛和汗水,多少失败和伤痛。从这些具体、生动的事例使学生们深深懂得成功之路的坎坷艰辛。激励着他们刻苦学习,增强意志力,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活动及训练课程实践

在此环节中,为了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主题演讲和编演短剧、单词比赛等多项活动。在学生学习高职英语第二册时,教师安排在每学一课前每个班都要出两名同学做本课主题的演讲,一个学期结束,参加过演讲的人数多达几十人,除了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之外,还使他们亲身体验了种种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在讲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一个甜美的爱情故事”后,教师组织了学生编演话剧,学生自己编,自己导,自己演,积极性非常高,有的班演的非常精彩,观看的人有的人甚至感动地流了泪。很显然,同学们对真爱的理解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他们的追求纯真追求美好的感情得到了升华。这对学生们以后对人生的态度和选择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次,在训练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行为习惯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如在《实用听说教程》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如何表达歉意、感谢和讨论东西方文明礼仪的异同,使学生们深刻地认识怎样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矛盾、什么是好的礼仪习惯、怎样做一个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除此之外,我们的英语教材中还有很多这些方面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大学生毕业时将直接面临社会的挑战,而社会对这些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仍然较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育者工作提出的要求之一。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宗旨,对大学教师来说,利用教材,在课堂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必定会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