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如何合法化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借贷如何合法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民间借贷合法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民间借贷合法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自2011年4月以来,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频发。2011年9月,温州信泰董事长胡福林因高利贷出逃;2011年11月,济南市的两个在建楼盘舜耕名筑和东城摩尔,因开发商“跑路”和被查封而停工;2012年3月,常熟鲤鱼门酒店董事长周思扬、苏州凯维隆贸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顾春芳在欠下巨额债务的情况下相继跑路。全国各地的“老板跑路”事件频频发生。
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全国工商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90%的中小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而小微企业这一比例更是达到95%。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没有各方认可的信用等级等原因,导致其难以从银行筹集到资金。于是,他们将筹资的渠道转向了民间资本。据调查,跑路的企业主几乎都参与了民间借贷。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年化利率非常高,有的企业的实际民间借贷成本已经达到100%,而做实业的中小企业利润率不过3%~5%,大大低于民间融资的利率。资金链一旦断裂,停产、关门甚至“老板跑路”都会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浙江,尤其是温州,存量民间资本数量巨大。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温州市存量的民间资本已达到6 000亿元,其中参与民间借贷的就有1 200亿元。
这种情况下,如何让民间资本合法地流入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使民间借贷规范化和阳光化,就需要架设一座桥梁。
(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2011年10月,总理视察温州期间,浙江省和温州市提出了把温州作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请求。10月底,温州市起草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申报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请示》,递交到央行。2011年11月8日,温州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宣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的一个主要文件和八个配套文件。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
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温州的金融改革综合配套试验,全国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都在关注,中国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合法化将从这个试点方案正式起步。
二、在温州金融改革中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遇到的问题
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民间借贷危机倒逼的金融创新举措,是打破金融垄断的破冰之旅。试点改革将以前不受监管的、存在灰色地带的、靠隐性手段运行的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这将对民间借贷的有序运行起到积极作用。温州金融改革是试验,是创新,是在探索中前行。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快钱文化”融入温州民间资本,使其不愿扶持实体经济
温州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风向标,其民营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其他地区民营企业的信心。希望通过温州金融改革,引入大量民间资本来扶持实业,给民间资本以合理的名分,恢复民间借贷的信心。
然而,“快钱文化”已经融入温州的民间资本,投资者习惯了“投机”,习惯了追逐虚拟经济下不正常的高收益。投资者可以放高利贷,温州民间高利贷的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投资者也可以抱团炒房、炒煤、炒棉花、炒大蒜,短期内便可获得高额回报。投资于实体经济,回报率低、见效慢,投资者往往不满足于正常的回报,他们在快钱文化的诱惑下,看不起行业的平均盈利。因此,如何吸引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民间资本不愿进入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投资大大减少,曾经的“温州速度”降下来了,温州总体发展速度已明显滞后于浙江其他地市。2011年8月开始的全球经济低迷的浪潮又波及到了温州。温州民间金融生态遭遇生存危机,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个别企业家跑路或自杀。温州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
温州人具有游牧民族的性格,他们有一种“骆驼精神”。估计有160万温州商人遍布全国各地,大约有40万温州商人闯荡海外。追逐利润是资本的本质,在温州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的预期下,温州民间资本很可能绕道温州企业,投向可能带来更高回报的异地企业。上海一位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人士表示,“温州本地资源匮乏以及产业面临空心化,其他地方受国家鼓励新兴行业要比温州当地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纺织业更受PE的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温州本地企业不受温州本地创投的追捧,而温州本地创投偏好外地项目股权投资。因此,温州本地企业发展的滞后使创投无处着力,资金外溢的可能性加大。
(三)“温州模式”发展遭遇瓶颈,民间借贷合法化难当重振温州经济之重任
温州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面镜子。温州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低模式”:低成本、低附加值、低水平模仿。几十年了,温州中小企业层出不穷,但是自主创新少,低水平模仿多,闻名国内外的大企业少之又少。现在,全球经济低迷,经济环境变数大,“三低模式”难以为继。辛苦积累的资金无法助推产业升级换代。仅凭温州金融改革试点,民间借贷合法化,恐怕难以完成重振温州经济之重任,而应多管齐下,打出一组综合拳,出台更多配套措施,温州经济才能从“温州模式”的藩篱中走出来。
(四)温州的民间借贷文化,可能使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的运转遭遇困难
2012年3月28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3月29日,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注册成立。中心有22位股东,其中8名为自然人。现在已经有4家融资中介机构入驻该中心。温州的民间借贷文化就是依靠熟人私下交易,现在要摈弃这种方式,并非一时就能实现。另外,大家都比较要面子,不愿意让第三方知道自己在借钱,所以可能不会接受这种公开登记的民间借贷方式。因此,温州的民间借贷文化,可能使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的运转遭遇困难,甚至会是“死水一潭”。温州民间借贷文化的重塑可能尚需时日。
(五)温州的金融改革试点将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不能完全解决
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融资难、招工难、用电荒等问题,融资难、融资贵只是其中之一。温州的金融改革,为民间资本找到了政策性的良好归宿,为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但是,温州金融改革将民间借贷合法化、阳光化,并不等于完全可以解决民间借贷问题,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能还会长期存在。
三、在温州金融改革中针对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相应对策
温州金融改革,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民间借贷合法化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要解决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温州企业必须“调结构、转方式”,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增加企业投资吸引力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的“三低模式”已经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瓶颈。要突破瓶颈,重现经济发展的活力,吸引“嫌贫爱富”的资本,温州企业必须依据国家政策导向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国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应该加快开辟新兴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努力加大研发力度,着重培育自己的品牌,转向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加快产品转型升级。积极创新将民间资本转化为科技资本、产业资本的地方资本市场。资本逐利是其天性,当温州本地企业重现活力,民间资本将会注入本地企业,外溢的资本也自然会回流。当然,现在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多,机遇与挑战并存,调整与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企业需要做好经历阵痛的准备。
(二)政府应出台措施,加大力度,多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
中小企业是温州整体经济的中坚力量,他们兴,则温州经济兴;他们衰,则温州经济衰。政府从政策层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是当务之急,是民间资本流向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的敲门砖。第一,温州民间资本丰沃,却是泡沫制造者,民间资本似乎更多地与“炒”连在一起,温州本地的创业投资却是一个资本的“贫瘠之地”,与民间资本的发达程度严重脱钩。政府应出台措施,留住喜欢“炒来炒去”的民间资本,系统性地引导民间资金流向,使其投向实体经济,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企业研发与自主创新。第三,从“税”和“费”两方面给中小企业减负。根据国家对企业结构性减税的政策,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适当减免对中小企业的行政事业以及社会团体收费,对高科技创新企业税费可全部减免。第四,政府可聘请专业培训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培训,培育他们的风险投资意识,提升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温州十二条”只是为温州金融改革搭建了框架,政府需要出台更多可行措施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只是为温州金融改革搭建了框架,指明了方向,政府需要出台更多可操作性的细则和措施。这次改革,是一次金融创新,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中有太多的问题值得去发现和探索。例如,民间借贷的利率能否市场化的问题。实行浮动利率可吸引民间资本的流入,但是也有可能导致外地资本涌入,形成制度套利。能否搞“利率特区”需要政府的智慧。又如,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问题。“温州十二条”明确支持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通常来说,中小企业债券的风险会比较高,甚至被人们认为是垃圾债或高收益债。企业债券的门槛应该设多高比较合适?如何保证中小企业债券能够顺利融资?这些问题,同样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也等待着市场的检验。
长期以来,温州的实体经济只是充当了融资的平台,实体经济的低收益难以承受昂贵的资本成本,资金并未进入到实体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去。通过温州这次金融改革,希望民间资本能够流向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笔者也希望通过民间借贷合法化,为民间资本找到合适的和满意的投资渠道,更希望这次充满着勇气与智慧的金融改革试验能够成功,并尽快推向全国。
【参考文献】
[1] 王子.温州金融改革:民间借贷行为面临新取舍[J].中国企业家,2012(8).
[2] 曾刚.“温州试点”影响几何还待观察评估[N].中华合作时报,2012-04-12.
[3] 叶檀.警惕温州金融创新走偏[J].中国经济周刊,2012(4).
[4] 温州悖论:泡沫制造者缺席创投盛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4-14.
篇2
关键词:民间金融;必要性;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64-01
1 民间金融的内涵
民间金融,就是为了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活动。
民间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资金供求者之间直接完成或通过民间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完成的债权融资。主要运行形式有:(1)农村信用社;(2)农村合作基金;(3)合会;(4)民间借贷;(5)私人钱庄;(6)民间集资;(7)小额信贷。
2 我国发展民间金融的必要性
(1)中国现状需求民间资本。
工厂倒闭、农民工返乡、楼市控制、物价上涨……现在中国面临各种经济问题和就业压力的挑战。这个时候,保持经济增长,就不能只靠中央投资,要靠企业投资,要靠企业投资,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就要让企业有竞争力,占领和扩大市场,同时能够吸收劳动力。民营经济灵活而且大多在服务领域,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2)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迫切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基本上已经解除了对民间资本进入的“”,目前,民间金融已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尤其是国民经济急需发展的核心领域发挥作用。民间投资不仅能进入工商业、中小企业,而且也能进入航空业、房地产、金融服务业等。实践证明,那种限制民间金融发展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对于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现在讨论的重点并不是限制或不限制的问题,而在于如何发展。
3 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途径分析
3.1 民间金融的公开化与合法化
(1)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营造民间借贷发展的法制环境。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
(2)清晰界定民间借贷范围,推动民间借贷走出灰色地带。帮助灰色金融合法化。从权利义务、准入条件、投向范围、利率水平、违法责任等方面健全规范。
(3)打击违法金融活动,保障民间借贷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和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行为,维护民间借贷发展的良好市场秩序。
(4)发挥税收调控功能,鼓励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3.2 运用市场化方法构建民间资本运行的自组织系统
3.2.1 引导民间资金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融合
(1)如何更好地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是一个政策和措施相结合的系统工程。第一,要完善商业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第二,发展规范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地方性中小金融中介机构;第三,健全促进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这包括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构成体系,大力发展区域性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地方性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第四,拓宽中小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以股票融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开辟债券融资渠道;有条件地规范发展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
(2)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民间借贷发展的服务环境,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一是在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将征信体与服务对象由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延伸到公民个人,使征信服务社会化,成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让民间借贷主体通过征信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对方的信用状况,规避借贷风险,减少借贷纠纷。二是加快中介体系建设。鼓励公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开展民间借贷合同公证、民事纠纷法律咨询、代拟民间借贷合同等业务,为民间借贷提供法律中介服务。三是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控。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民间借贷发展动态,较为准确地把握其规模、流向、利率变动情况,及时向社会各界动态信息,引导民间借贷理性发展。
(3)创新借贷运营模式,营造民间借贷发展的组织环境。针对民间借贷固有特点,可选择三种发展模式:(1)社团互助型借贷模式。借助各种社会团体,延伸借贷双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扩大民间借贷筹资面。(2)个人委托型借贷模式。充分发挥银行及专业投资机构的信用中介功能,大力开展个人委托信贷业务,归集个人富余资金,为民间借贷主体双方牵线搭桥。(3)自主投资型借贷模式。引导大额民营自有资本成立“只贷不存、自担风险”的民间小额贷款组织,从事放贷业务,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在确定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同时,又保障民间资本的充分权利与利润空间,才能有效引导、推动民间资本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融合向更积极方向发展。
3.2.2 解决我国现有金融体制效率低的问题
(1)支持民间金融发展,将其合法化并成为支撑地方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成立民间金融管理组织,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民间投融资体制,解决民间资本供给与民营经济需求的“结构错位”与市场失灵现象,搭建民间资本供求的桥梁和通道,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3)开展民间金融创新活动,允许发行民营企业债券与股票,成立区域性投资公司,如产业投资基金、行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提高民间投资效率。
(4)建立必要的民间融资制度,限制民间违规融资,规范引导民间信贷、民间投资的发展。
民间金融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发展民间金融,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不仅是扩大民间投资、增加就业的需要,更重要的,它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进一步发展、健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金明,朱瑞雪. 浅谈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和发展建议[J]. 中国城市经济,2011,(18) .
篇3
关键词:民间金融 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
民间金融指处于国家部门规范和管理之外的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改革开放后我国民间金融市场逐渐繁荣,在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产生了融资借贷不规范、高利贷盛行、民间标会倒会、崩盘等诸多风险,民间金融风险防范备受关注。
一、民间金融风险简介
民间金融风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金融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资产损失的不确定性。民间金融市场由于非规范化发展和缺乏监管,容易发生风险积聚。所以我们应该把握该市场的本质特征,不能一味的要求一个无风险的民间金融市场,要正确看到盈利和风险关系,从民间金融市场的区域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民间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都有一定的风险,而民间金融风险不同于正规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其风险主要有制度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制度风险是指民间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受到国家法律制裁而导致资产损失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是指宏观经济及金融形势的变化导致的借款人偿债能力下降而遭受资产损失。非系统性风险是指民间金融市场上借款企业或个人特有的风险,取决于贷款人对借款人私人信息的掌握及对其违约行为的约束能力。
二、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民间金融市场的过度膨胀
经济抑制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指的是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如在我国,虽然商业银行网点数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但在农村或城市远郊还是有很多空白地带,面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是门槛高、手续繁琐复杂。一方面民间资本急剧增长,急需投资途径,钱花不出去;一方面民营企业急需资金,倾向数额更大、期限更长的贷款,钱借不进来。正规金融市场的种种矛盾导致了民间金融过度膨胀,贷款规模增大、期限增长,金融风险增加。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民间金融市场规模和风险都有重要影响。如为2008年,为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出台了4万亿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这为民营企业注入了强心针,很多企业开始大肆借贷扩大生产规模,盲目扩张使得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后来为遏制物价飞涨,央行取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信贷控制措施,信贷紧缩使得很多民营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大批倒闭,民间金融风险也空前高涨。2013年大型国有银行出现“钱荒”,随后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利率市场化揭开新的篇章,可以说这对民间金融的冲击不容小觑,需要更加注意对民间金融风险的防范。
(三)监管体系的滞后
我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民间借贷的合法性,但不肯降低银行业的准入限制,大量的民间金融活动被迫转入地下。金融当局消极的态度使得民间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处于无具体负责的部门监管、无详细的法律法规限制,无有力的行政手段介入的“三无水平”。事先的预警防范机制严重缺乏,所以当民间金融大案要案出现时,政府往往只能做一些亡羊补牢的工作。
三、我国民间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民间金融合法化
要加强民间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首先就需要金融活动的合法化和公开化。首先以法律的形式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要在法律上对合法和非法的民间金融活动有明确的界定区分,如利率高低、规模大小等,对于那些非欺诈性的民间金融活动应尽量承认其合法性。其次要引导民间金融采取合法的规范化的经营方式,如引入公司化管理,实现对民间金融活动的适度监管。
(二)完善金融体系
想要从根本上防范民间金融风险,就需要完善的金融体系,正规金融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是可以共存共发展的。我们要转变观念,辩证的看待正规金融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的优缺点,细分两个市场的市场定位和服务人群,放宽金融行业的准入限制,改造民间金融。如鼓励民间资本创办以服务中小经济主体为宗旨的中小金融机构,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下活动。
(三)加大政策支持
民间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相比较国有大型正规金融机构来说,绝对是弱势群体,在吸收储蓄、风险控制及盈利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有的民间金融机构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就铤而走险进行非法集资等活动。所以必要的国家政策支持和倾斜,可以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能有效的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做到更完善的风险防控和监管。如可以给予民间金融机构税收优惠、放宽经营范围、增加政策性再贷款等。
(四)优化投资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也迅速增长,人们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多,为了抵制通货膨胀,实现财产保值,人们对理财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及其有限,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所以不法融资才能蛊惑人心。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越来越困难,有的民营企业不务实业而热衷于民间融资,这也加速了民间金融市场风险集聚。只有优化人们的理财途径,优化民间资本的投资环境,才能让民间资本重新回归实业,有效防范和化解民间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付爱莲.民间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温州金改 民间资本
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概述
2011年9月开始,温州纷纷传出老板“跑路”事件。回顾事件,09年上半年,信贷制度宽松以鼓励投资,企业纷纷加大融资规模。但在10年下半年政策收紧,银行收贷,导致高利息的“过桥资金”被短债长用,民间小额贷款崩盘,最后企业资金链破裂,并形成连锁现象,而这资金链极其之长,使得众多企业信用破损,老板“跑路”。小企业融资困难,不得不采取民间借贷的方式来发展自己企业。不断的跑路潮会给浙江尤其是温州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灾难,使得国家开始重视温州民间借贷的问题。2012年《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由此温州金改拉开序幕。
温州金改,把充裕的民间资金从地下引导到台面上,赋予民间借贷合法地位,将民间借贷引入金融体系,具有相当大的破冰意义,标志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改革正式破冰。金改不仅可以帮助温州企业开拓资金来源,满足金融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路意义,其中对于民营银行而言,破题意义重大。
温州金改,至今以施行近两年,社会上褒贬不一。温州企业融资正出现两极分化,政府主要扶持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则因贷款门槛和银行警惕性大幅提高,融资愈来愈难。加之过去两年中政府更多地寄望于基建投资而相对忽略实体经济,改革成效远不及预期。但也有声音指出,金改是一场特殊的“边缘革命”,肩负探路使命,金改以稳健为基调,强调对风险的控制,五年才可能实现一个阶段的转变,现如今还无法体现出金改的成效。
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意义
使得民间融资阳光化。民间资金一直活跃在温州市场上,但民间融资处于没有合法化的灰色地带,此次金改将直接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在金改过程中,温州推出衡量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的“温州指数”,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研究起草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建立民间融资法律保障。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融资主体特别是法人实体进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开展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试点,引进一批中介机构入驻,提供民间借贷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登记等服务,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促使民间资金的运作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氛围更加宽松,将有助于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
有利于修补实体经济。金融业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使得温州民间借贷市场出现混乱,金改无疑将使金融体系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并修补实体经济。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转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融资。以银行为主的主要金融机构,它们的放贷对象主要是有稳定收入的国营企业和稳健的政府机构部门以及拥有丰厚资本的大型公司,出于收益与风险的综合考虑,无法为提供中小型企业提供所需的信贷款项。通过金改,民间资金走入合法的信贷市场,拓宽了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渠道,大力扶持小微金融机构,有助于修补实体经济,对温州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温州金改实施的不良现象。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受限,不具优势。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是此次温州金改中最大的亮点,但在金改中却未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相关限制,不得不说这是金改中的一大问题。由于个人和企业掌握的信息不够多,资金盈余者和短缺者在寻找投资和融资渠道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交易成本较高,降低了民间资本放贷的吸引力。并且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增加了投资风险和融资困难。民间资本分散在大量民营企业和家庭中,只能进行小规模的投资,资金不具备规模优势。上面讲到的几点,都使得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受挫。
没有切实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虽然温州金改看似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但是很多小贷公司所有者认为改革只是改改样子,并未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换句话说,即使放低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门槛,很多小贷公司也未必会愿意走上银行的那条路。究其根本,还是利益在作怪。就目前而言,很多中小型企业急需资金却无从获取,于是小贷公司发放的几倍于市场利率的贷款也被默然认可了。从已有的现金所获取的丰厚的利润驱使着小贷公司宁愿向长远发展,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口碑来确保长期的稳定超额利润。尽管金改为企业开拓了民间融资渠道,但是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前提下,中小型企业仍然不得不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没有达成金改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
三、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温州金改实现了民间借贷的合法化,但是由于中国的利率没有真正的市场化,削弱了金改的效果。金改本意是通过将民间资本从地下隐藏状态引导到阳光状态,为中小企业发展融资,但由于银行基准利率和市场供求造成的真实利率的严重差距,使得民间资本被银行的高额利润吸引,大幅提升利率,使得企业融资成本反而加大。所以,利率市场化在温州金改中是无法回避的改变。同时,既然要推进民间银行,那么社会信用必须要重建。温州曾经出现的商人跑路等现象,动摇了民间借贷赖以生存的信用根基。信用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通过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长期积累社会信用,以促进民间借贷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综上,温州政府应该在坚定既定方向的同时,大力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同时重树社会信用,突破,将改革深入的进行下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认为,温州金融改革的破题意义重大,可以使得民间融资阳光化,修补实体经济,以完善民间资本的运作和提升市场效率。现阶段的金融改革虽然存在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受限,不具优势、没有切实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的漏洞,但是,金融改革总体来说前景还是乐观的。现在金融改革改处于过渡期,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市场逐步规范,改革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诸葛隽. 担保链难题该如何化解[J].浙江经济,2013,(7).
篇5
国务院正在研究开展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这一举措意味着中国在放开资本管制上又前进了一步。而上述一揽子改革措施发出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中国政府正在推进金融改革,而且在试图引导更多资本流向私营和小型企业。
温州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富裕城市,以民间金融活跃著称。有分析指出,此次试点昭示着向金融系统开放式改革迈出了新的一步,将有利于化解民间金融风险及拓宽国内投资渠道。同时,开展个人境外直投试点为合理引导资金外流开辟了一条出路。
国务院总理在会议上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环境明显优化,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就在4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谈及打破国有银行垄断地位的讲话。表示,国有银行获利“太容易”,若现金短绌的民间企业要能适时取得资金,就要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
民间金融阳光化
3月28日下午,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飞往重庆,甫下机,手机赫然有20多个未接电话和十几条短信,他感觉,有大事发生了。
确有大事。国务院常务会议是日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其中批准实施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了诸如如何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等有关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12项主要任务。
“去年10月温总理来温州调研,我向总理提出建议,温州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总理当场首肯,要浙江省拿出改革方案,报国务院批准。至今短短五个月时间,方案就批了,温州成为全国第一个金融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抢得先机。”周德文告诉记者。
在温州经营一小额贷款公司的陈道中当晚兴奋得一夜未眠,与几个朋友饮酒相庆。“盼了好几年,这下小贷公司算是彻底见阳光了,以前多少还有点像地下工作者。但我觉得步子还是小了点,比如小贷公司应该可以放开吸收存款,利率市场化也可以明确下来。”
陈道中说的“走到阳光下”,直接体现在“十二条”中的第二条,即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最大兴趣点也在此。他告诉记者:“对民间金融,最大的意义是合法化、阳光化、规范化。过去我们把民间金融一律当高利贷、乱集资来打击,现在从政策上为它正名,给了它合法性。”
“十二条”中的第一条,显然也是对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明确。第一条规定: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
事实上,全国首创的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正处于最后准备阶段,可能将于4月中旬试营业。这家由鹿城区22家企业投资600万元的登记服务中心,首次让民间借贷浮出水面,对其实现备案管理。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总经理徐智潜对记者透露,中心已与宜信、人人贷和速贷邦谈妥,这三家机构正在登记入驻登记服务中心。
“借贷双方产生借贷行为,我们免费引导他们登记,包括还款记录等都要登记。原来借钱不还,只有借贷双方知道,现在就会有个借款逾期记录,借款人的信用就会受损,这样就会帮助降低借贷风险。不碰资金、不承担风险,是我们中心的原则,我们只是引导双方面对面交易的平台。”徐智潜介绍。
此外,借贷登记中心还将邀请公证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担保机构、银行结算等服务机构入驻,借助专业团队形成强有力的配套服务体系,减少借贷双方法律纠纷和借贷风险。
借贷登记信息服务平台也是国内首创,由全球网负责开发运营。该网策略规划经理宋杰也告诉记者:“试运营阶段,平台主要功能是登记。以后会逐步纳入对资金的监管。”
在“十二条”中,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等,是为小微企业、“三农”融资拓宽通道。而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培育地方资本市场、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等条款,则在引导资金供给与需求对接的同时,注重为丰裕民资“开闸泄洪”。
“此次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有三点意义:一是针对前段时间民间游资狼奔豕突的状态,不是堵,而是疏,等于给民间融资在正规或准正规金融领域开个口子,避免出现由于金融层面的波动造成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二是民间资本不仅在国内有更多出路,还可以出海,这使得投资组合更多元化,也有利于资本进出更加均衡,避免由于人民币的过快升值压力和热钱向国内堆积,导致国内资产泡沫化加剧。三是在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上有些创新。因为实体经济面融资偏难,冀望这样改革,把流动性引导到实体经济上去,使资金供给和需求的撮合更加完美。”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也对记者分析。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3月29日表示,目前相关部门正考虑推出二十几条“一揽子”政策,引导不同层次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服务于温州的实体经济。张震宇甚至列出了一套针对不同层次投资者的“理财计划”:对1万~10万元的投资者,可投资固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相关部门正在考虑把部分市政项目拿出来,以每股1万元作为投资起点,让普通工薪阶层参与。拥有10万~50万元的投资者,可投资中小企业私募债。
记者实地查看了位于民航路上的温州股权运营交易中心。遗憾的是,这家成立一年多的股权交易中心颇显冷清。大厅难觅登记或交易者身影,硕大的电子板上,循环播放着共8家股权托管登记企业和3家挂牌交易企业的信息。一工作人员透露,至今只有朗诗德一家企业成功交易,共转让400多万股股份。平时也偶有人来问询相关事宜,“不是天天有”。
在周德文看来,冷清有多个原因,包括股市不景气拖累、人们不习惯于通过股权去融资、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而“此次综合改革是一个最好的契机,有望完善、修订一些条例,把它推上去”。
但陆磊则认为此类金融创新步伐并不大,“股权交易市场是零散的、非标准化的交易,跟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很难说有根本上的区别。至于地方债券市场,上世纪90年代搞过,发行地方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地方企业债券,由国家发改委和央行审批,现在温州也很难说市场容量有多大”。
放开更要监管
对金融业“虎视眈眈”的温州民资,因不能在金融机构中取得控股权就多怨言。而小额贷款公司由于不能吸收存款,也多觊觎最终转制为持有金融牌照的村镇银行。此次“十二条”,虽未赋予小贷公司吸储权,但在张震宇的解读中,民资将比肩国资,同样能够控股村镇银行,具有破冰意义。
目前在银监会的规定中,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张震宇认为,此次“十二条”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发起就是可以控股,这打破过去由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制度,董事长可能就由民营企业主来做。还有个突破是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转村镇银行,具体的条件、门槛,银监会会出台相关政策,但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享受同等待遇”。
陈道中即为此说欣悦不已,“我已迫不及待地考虑下一步发展方向,争取尽快转制为村镇银行”。
位于温州大道开元大厦15楼的鹿城捷信小额贷款公司,是温州最大的小贷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有8亿元之多,去年的贷款余额超过10亿元。面对记者“鹿城捷信是否最有希望转制村镇银行”的提问,该公司一负责人出言谨慎:“我希望实施细则早点出台,如政策出台,任何一家小贷公司都有希望转制成功。”
对此次并未触及开放小贷公司吸储权,该负责人认为理所当然。“省里放宽的政策”是指去年11月份,浙江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比率可达100%,但银行至今没允诺,鹿城捷信目前仍按照50%的比率进行融资。
可以预见,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将迎来迅速的扩张期。现有28家小贷公司的温州,已计划在三年内发展120家小贷公司、数十家村镇银行,实现中心镇以上全覆盖。
在放开的同时,曹凤岐提醒,风险防范问题也不可忽视。“小贷公司并不一定都要转为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相对风险小一些,靠注册资本贷款,且贷的都是小额。而转成村镇银行以后,信用度不够,吸储也比较困难。而土生土长的村镇银行管理并不是很强,很难防范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我的基本观点是,应该放开,但放开并不等于不要监管,不能一放就乱。”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则警告称,让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要慎之再慎,需警惕民资组建银行的风险。易宪容认为,民资进入银行业,在目前政府对银行进行价格管制及信贷规模管制的状况下,并不能有助于形成银行业的竞争机制,相反,由于民营资本缺乏长期演化而来的信用担保,其进入银行业的信用就得由政府来担保。这样,民资就不会惧怕进入高风险项目,收益归自己,风险或成本最终让整个社会来承担。在网络银行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它随时可以将居民存款占为己有而逃走。
建立村镇银行来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是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但易宪容对记者表示:“贷给小微企业无利可图,他们会做吗?能挣大钱的事情才会去做。很可能会把公众存款拿去炒房炒地,后果难测。”
篇6
关键词:金融改革;民间借贷;融资 ;中小企业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温州人率先走向市场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了温州模式。但是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民营经济都已蓬勃发展,温州原有优势不复存在,发展的资源要素得不到充分体现,经济发展增速逐年下滑。2011年下半年温州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跑路”事件,直接促成了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温州金融改革的十二项任务主要围绕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以及如何做大做强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展开。它开启了温州发展的新模式,将给温州推进改革创新、再创经济发展辉煌带来重大机遇。
回头看看:有不少教训值得反思。
温州金融问题的突出表现——“民间资本多而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而融资难”也是中国金融问题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找不到出路,另一方面众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盈利能力明显下降。特别是2010年以来,随着宏观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欧美经济环境恶化,以及人工、原材料的涨价、招工难问题的出现,中小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低于10%,有的只有3%—5%。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在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温州民间资本开始炒作房地产,进而陷入“炒”的模式,炒煤、炒矿、炒黄金、炒农产品……炒所有一切能炒的东西,直到最近的炒钱,以获取高额收益。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国家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收紧等,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暂停或减少对相关中小企业的支持,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促使中小企业转向非正规的、缺乏制度与法律保障的民间借贷市场,借款年化利率高达50%-100%,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最终致使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部分温州企业主“出走”,触发了较大的金融风险,从而危及金融稳定。
回头看温州民间借贷风波,有不少教训值得反思。过去几年在高额的预期利润下,不少做实体经济的温州企业主,经不起诱惑,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心态。他们把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转而流向房地产、资源、投机性的 金融活动等高杠杆、高风险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从而阻碍温州经济发展。在银根紧缩、股市楼市不景气的情况下,资本没有去处,人们开始炒钱,钱变成一种商品。他们的精神层面,亟待提高;诚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等价值观,需要重建。不过,联系温州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历来敢想敢干、先破后立的先行者勇气,温州有信心在金融政策中做出一番大作为,为未来全国范围内的金融体制改革闯出新路。
说说现在:金融改革要“三管齐下”。
对温州金融改革可以理解为:挖池子、建管道和强监管,三者并举。所谓“挖池子”,就是构建区域资本体系,让民间资金集聚到池子里来,据估计,温州民间资本有8000亿元,因为温州不缺“水”,要有蓄水池。所谓“建管道”,就是铺设立体化的投融资渠道,搭建多元化的金融平台。破除“玻璃门”“弹簧门”,细化相关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为民资谋出路,赋予民企更多的金融领域投资机会,放宽金融市场准入,为小微企业搭建融资渠道,开办金融超市,提供多种选择,为民间资金向实体经济引流提供通道。所谓“强监管”,就是制定游戏规则,让参与者守规矩,不碰到高压线,守底线,使金融活动合法化、阳光化、规范化。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良性互动,实体经济是经济之本,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否则,任由资本逐利性泛滥,会伤及实体经济,金融危机会祸害一方。
对金融改革的期待是:一是融资成本更低,投资者心态更成熟。民资集聚,渠道多元化后,希望改变资金的供求关系,使小微企业融资更方便,成本更低,不再饮鸩止渴,实体经济发展可持续,更稳健。期待投资者更理性,实现从投机炒作到价值投资的回归,从追求赚快钱到追求长期回报的转变。二是金融机构能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投资主体多元化后,通过竞争,让金融机构为国有银行的服务,提质提速。存贷款的营业窗口服务,等待排队不再漫长,不明不白的收费越来越少。总之,希望金融生态越来越好。
谈谈未来:温州面临最好的历史机遇。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不仅为温州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而且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国家战略在温州的实施,为温州大建设大发展大转型提供了重大契机。现在,温州是改革发展的热土,温州应抢抓机遇,紧紧抓住强化投入、城乡统筹、优化环境等重点工作,全力以赴推进转型发展。
篇7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外向出口日益面临严峻压力。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并不算慢,但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仍然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在此情形之下,政府和各大国有银行纷纷出台了信贷紧缩政策,借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带来的融资风险,由此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业已存在的融资形势更显严峻。我国金融机构和民间财团,尤其是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早就意识到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出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考虑,也需要引导、扶持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借以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层次,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有鉴于此,各大商业银行已经推出了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如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以中小企业存货质押贷款、以账款质押贷款以及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等,并在此基础上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国内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出台的金融创新产品也的确收到了明显效果,但对于从根本上缓解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仍然只是杯水车薪。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非中国所特有,很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的特定阶段都曾出现过类似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显然有着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某些共性因素。然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却在于我国特有的金融体制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基本实现了对除资金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但却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管控对金融体系实行国家垄断。于是,国有垄断的金融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需要之间一直存在强烈冲突。加之,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落后,一般采用家族式管理,既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甚至一般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银行不倾向于为中小企业贷款也就无可厚非了。可以说,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企业资本运转的规律使然,也有政府管制金融的宏观背景,还有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总结起来,约有如下数点。
第一,我国的金融管制限制了资金的市场化流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健全。从根源上讲,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是由我国比较严格的金融管控造成的。在现有金融体制下,我国货币市场上的货币利率并没有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而实际起作用的是由政府制定的管制利率。管制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资金,垄断了有限的金融资源。同时,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却难以有效满足。此外,我国的国有金融机构基本垄断了资本市场,非公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既面临制度困境,也难以在高度垄断的资本市场中求得发展,导致中小企业融资不仅渠道狭窄,而且成本很高,甚至超过了规模和实力远较中小企业为强的国有企业。
第二,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既难以实现供需对接,也推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信息分析进行风险评估是一切金融行为的必备步骤。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广泛存在于企业与银行的融资活动之中。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可谓了如指掌,而银行则很难通过外部渠道对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产权结构、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信息进行了解。如此,在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中,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优势,而银行也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银行因而会通过抬高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来降低贷款风险。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情状之下,中小企业即便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其成本往往也会较国有企业高。因为,银行在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对贷款风险做出有效评估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增加资产抵押和提升贷款利率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第三,我国金融结构以及中小企业的自身情况也是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题的重要根源。每个国家的金融结构设置都要服从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公有制经济是国家金融体系优先扶持和保障的基本对象,因而对中小企业融资相对不利。我国的国有银行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非公有制银行及中小银行货币资源有限。近年来,国有金融机构虽基本完成了市场化和公司化改造,但仍未能改变其垄断地位,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而广大中小企业则始终处于金融资源分配的边缘位置。另外,中小企业寿命较短,旋生旋灭,自身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经营管理落后,财务报表残缺不全,产权归属紊乱,信用等级较低,也没有合适的抵押担保。中小企业的特点、经营现状与发展潜力等自身因素也是导致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重要根源。
二、金融创新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的效能
(一)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融资渠道
无论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还是民间融资的合法化,都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并有力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当前,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存量极大。然而,传统的居民储蓄存款收益很低。因此,将居民手中的大量闲置资金通过合法的路径集中起来,既可以有效拓展我国的金融资源社会基础,也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宽裕的金融资源。实现民间融资的合法化,如批准设立小额借贷股份有限公司,为民间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之间架设一条合法的融资纽带,既能为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体系提供一条合法路径,也可为中小企业在传统的银行融资外提供了一条额外选项。
(二)金融业务创新可以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有效压缩贷款时间
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程序复杂,周期过长,无奈之下,只好对银行贷款退避三舍。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传统途径,可以将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纳入金融服务创新之中,通过引进先进的金融设备和专业的金融人才,为中小企业融资成立专门的审批团队,提高贷款融资的审批效率,有效缩短中小企业融资的时间周期。另外,民间社会资本合法化和金融化后,非公有制的民间金融机构和广大中小银行,其主要业务对象便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些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及时而准确的风险评估,并通过严格的业务流程和高效的审批途径,极大简化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并大大缩短其融资周期。
(三)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贷款形式
传统上,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一般只有抵押贷款和信用借款两种形式。而中小企业既无银行方便管理的固定资产予以抵押,也无法在信用等级和信贷道德上给予银行以充足保证,由此导致银行因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过大而不予放贷。通过金融创新,银行可以以贸易融资、物流库存抵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预收账款融资等创新形式,灵活处理中小企业的融资抵押和信用等级问题,在尽量分散和化解贷款风险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创新性融资路径。对于民间合法融资渠道,则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资产情况和社会信誉,采取更为灵活的融资路径,通过创新抵押、中介担保等形式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双方都能接受的融资方案。
三、通过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
(一)为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各大商业银行可以在充分整合现有金融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发行理财基金、政府债券等创新性理财产品,尽可能多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可贷资金规模,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门机构。如可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开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性质的分支机构、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的特色支行,可在各商业银行总部或综合部门分设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营销部门,甚至可以考虑到中小企业数量密集而金融服务相对空白的乡镇开设乡镇支行和信贷公司。以银行的机构创新、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和多途径的信贷服务。
(二)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融资合法存在,同时加强监管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积聚了大量闲散资金,如何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并与中小企业建立起信息关联,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出路。政府可以改变过去严格管控民间金融的做法,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资本成立中小银行以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中小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民间私人银行规模较小,运转灵活,资金来源广泛,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运营现状和信用状况等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可以更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民间私人银行还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灵活确定贷款利率,形成价格优势,从而有效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以市场化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的既有局面。
(三)通过成立融资担保机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式
中小企业融资一般采用抵押担保和信用借贷两种方式。中小企业既没有银行喜爱的固定资产以提供有效质押,其信用道德也难以在银行的等级评定中取得较高认可,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因素。因此,无论银行还是民间私人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担保取得质押标的。政府可以鼓励有条件、有资质的金融机构成立融资担保公司或在银行成立相关的附属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人的角色,以自身的专业服务,分担和化解银行的贷款风险,有效提高贷款效率,同时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企业、担保机构和银行的三方互动与合作共赢。融资担保机构还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拓展服务,以自身的理财优势,对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提出优化建议,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运营管理,通过中小企业业务的改善和经营的提升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四)降低中小企业的上市门槛,通过资产证劵化实现中小企业的融资社会化
篇8
关键词:民间金融;区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02
1国民间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
1.1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广义上来讲是所有民间金融活动的总称,狭义上来讲是指没有民间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参与的,借款人与贷款人直接进行的金融交易行为,借款人要直接承担项目失败和违约风险。由于民间借贷较为分散,缺乏连续性,因此其规模较小。民间借贷主要包括民间自由借贷、民间集资、企业间借贷等形式。民间自由借贷是民间借贷最为主要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民间集资指的是个人或者企业通过筹集社会上分散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消费的总称。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民间集资的主要使用者,通常这类企业通过企业内部员工募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补充企业流动性。企业间借贷指的是部分企业需要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部分企业有闲置的资金,双方的借贷活动是一个双赢的交易,需求资金的企业可以获得资金用于业务的扩张,资金闲置的企业可以利用闲置的资金用于获得利息收益,这类借贷行为主要发生于中小企业。
1.2民营金融
民营金融是相对于正式金融机构的非官方的金融机构,其与民间借贷有着相似的机制,但是其金融交易活动更专业、更富有调理、有较好的连续性。其主要形式包括私人钱庄、民间合会、典当行和小额信贷公司。民间合会是我国农村较为普遍的一种融资方式,指的是基于地理位置、血缘关系、为了满足消费和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合作互助的非正式金融机构和融资方式。
私人钱庄具有相似于银行的功能,专门从事资金流通业务。相比民间合会,私人钱庄也是具有区域性,但是其吸收资金的范围更广,资金规模也更大。我国民间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民间合会、民间自由借贷、民间集资、私人钱庄、典当行、小额信贷公司等。这些民间金融形式从简单的不组织的模式逐渐发展到更加有组织、标准化的模式,再到已经进入金融监管范畴的小额信贷公司,从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民间金融正在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2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2.1数据的选取
本文对民间金融对区域性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选取安徽省1993年至2012年12年民间金融规模(IF)及GDP总量作为分析对象。
2.2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GDP的对数化数据INGDP和民间金融规模的对数化数据INIF进行ADF单根检验,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ADF检验结果表1所示。
通过表1所示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NGDP和LNID测试值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均大于相应的临界值,因此原序列是非平稳序列。DLNIF和DLNGDP在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均大于相应的临界值,因此可以看LNGDP和LNID序列都为一阶单整。
2.3协整检验
LNGDP和LNID序列都为一阶单整,因此对其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利用E-G两步法对LNGDP和LNID进行协整检验,对LNGDP和LNID建立回归方程,然后对方程的残差进行ADF检验。方程如下:
LDGDP=4.331377+0.57707LNIF+ε
(13.79437)(13.02656)
R2==0.9041
其中LNGDP为被解释变量,LNIF为解释变量,ε为残差。
对方式中残差ε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残差ε为平稳序列,LNIF与LNGDP之间是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安徽省民间金融的发展与GDP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方程可以看出,民间金融规模每增长1%,相应的会促进0.57%的GDP增长。
2.4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上述检验的结果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探究LNIF和LNGDP之间的因果关系。表3为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通过表3的GDP和民间金融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GDP和民间金融是彼此的格兰杰原因。
2.5实证分析结论
通过对安徽省民间金融规模与GDP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民间金融没增长1%,相应的会引起GDP增长0.57%,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GDP和民间金融是彼此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民间金融的发展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地正向推动作用,同时经济的发展使民间金融更加多样化发展,刺激其规模的扩大。
3促进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
3.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民间金融合法化
我国民间金融法律法规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民间金融的持续稳步发展,我国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法律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规范其发展、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民间金融合理的生产和发展空间,使其成为金融体系不可份额的一部分。通过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进行管理,可以便于对民间金融规模进行测算、管理和把握民间金融的发展态势、作为经济和金融调控政策的依据,同时能减少民间金融发生纠纷的可能性。
3.2扩宽民间金融的投资渠道
通过扩宽民间金融的投资渠道能更加充分地利用民间资本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民间金融之所以利率较高时因为其风险较高,如果民间金融机构能够有效降低其风险,那么民间金融的利率也将下降。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是民间金融机构降低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投资渠道多元化能提供民间金融机构更多的选择,对不同的风险水平的借贷主体给予不同的利率,能有效降低民间金融机构的风险。通过对民间资本的金融化改造,将民间资本纳入到整个金融体系中进行统一管理,使其流向国家鼓励的实体经济,例如将民间资本引入到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参与一些企业的并购和股份制改革中去,降低民间金融的经营风险。
3.3加强民间金融组织的建设
民间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规模较小、较为分散、监管缺失、缺乏保障的民间合会组织很容易由于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而导致投资者的损失。这类组织又不发被完全取缔,但是任其发展又会对经济、金融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将其纳入金融监管体系中来,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管,才能真正防范其风险。
参考文献
篇9
民间借贷乱象愈演愈烈
金钱永不眠――这是好莱坞电影《华尔街2》的一个副标题,道尽了金钱身上逐利本能的敏感嗅觉。然而金钱在奔向各种投资市场的同时,往往会被高额收益所蒙蔽,不再考虑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进而视风险为无物,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如今,在中华大地上乱象频生的民间借贷,便是最好的印证。
浙江温州,一直以其雄厚活跃的民间资本蜚声海内外。温州人向来富有冒险精神,敢于追逐利润。自古以来民间借贷就非常发达。在最近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做的一个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中小企业则有60%左右的企业参与其中。温州的民间借贷可谓无处不在,牵涉到每家每户。最近一年,民间借贷在原先不怎么普遍的浙西、山东、江苏、内蒙等地也兴旺起来,不少市镇都涌现出一批以高利贷和民间集资为主业的担保公司,不少企业和家庭卷入其中。
2010年开始,民间借贷利率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根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监测数据,2010年10月份的民间借贷平均利率已经达到39.19%。随着2011年初的银根收紧,民间借贷又开始“量价齐升”,温州目前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是2到6分,有的甚至高达1角5,年利率达180%。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实业毛利润不会超过10%,一般在3%到5%,借高利贷很容易把企业逼上绝路。
民间借贷已经是暗流汹涌,危机四伏。当资金利率被炒得越来越高时,本来是银行信贷有益补充的民间借贷,异化成一场近似“庞氏骗局”的游戏,没有人关心钱去了何处,只盯着上家承诺的利率,满脑子做着发财的美梦。“庞氏骗局”得名于查尔斯・庞兹,这位1903年移民到美国的意大利人,编织了一个投资计划,从1919年开始以高资金回报率为许诺,不断吸纳新投资者的钱,并将其付给前期投资者。前期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投资回报,就开始四处宣称庞兹为投资天才,于是,更多的投资者携带更多的现金纷至沓来。而此时,这位“投资天才”却悄无声息地卷走了新投资者的钱财,逃得无影无踪。大约4万人被卷入骗局,被骗金额高达1500万美元。尽管不是所有的民间借贷都异化为“庞氏骗局”,但如此高的借贷利率,究竟谁能承受,又能撑多久,恐怕没有人知道。
从今年4月份开始,浙江温州、台州、衢州、宁波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中小企业老板“跑路”的事件,其中以温州为甚。有统计显示,目前温州至少已有9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其中9月份就发生26起。
据媒体报道,在内蒙鄂尔多斯,9月24日鄂尔多斯市中富房地产开发责任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福金自缢掀开了当地民间借贷危机的冰山一角,中富2.63亿借款,按照平均的3分利息(月息3%)计算,中富每月仅支付利息一项就需要789万元。几乎同时发生的已经进入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东胜区分局正式立案侦查阶段的苏叶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涉案金额达8.3~10亿的资金,甚至达到了13个亿,总受害者可能有4000人左右。
这些民间借贷崩盘案例故事略有不同,但结局却大致无二,顶层的人或逃跑或自杀,或破产或入狱,而底层的参与者,大都成为最终埋单者。民间借贷危机一旦处理不慎,极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导致一场中国版的金融危机,最终受伤的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并且将引爆社会危机。
“步步惊心”――或许就是对民间借贷危机的最恰当的形容。
民间借贷的资金链难以维系
自2010年10月,我国的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以来,央行已连续4次加息,8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15.5%上升到21.5%,中小银行则从13.5%上升为19.5%。不仅如此,9月初央行下发通知,将商业银行的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保函保证金存款以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等三类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预计冻结银行资金9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二至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而CPI指数一直高企,通胀压力不断上升,加息的步伐跟不上CPI的上涨速度,一年期存款利率调高至3.5%,但是实际利率仍然为负。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合理的利率应该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利率的波动,可以合理引导资金的供求:加息,可以将回报率低的项目淘汰,而负利率,一方面导致公众存款意愿降低,另一方面放大了企业的贷款冲动。
一方面是负的实际利率,一方面是银行可贷资金受限。双重因素作用下,银行资金成为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在有限的资金规模下,国有资本控股的银行自然在放贷时不可避免地会倾向政府和国企。一方面中小企业求钱若渴,愿意支付更高利率从银行贷款;另一方面银行又不能随意加息,导致资金供求矛盾更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下钱庄和高利贷的流行,是顺应了强烈的民间融资需求。从高利贷的供给方来看,大量公众为银行存款负实际利率而忧愁,高利贷的诱人回报自然会使很多人飞蛾扑火。
民间借贷规模如此之巨,总体而言资金来源一般可分为自有资金、担保公司等中介募集的资金、银行贷款、热钱这四部分。整个资金链可见图1。
第一,个人自由资金参与民间借贷非常普遍。在信贷紧缩、楼市调控背景下,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同时,中小制造类企业、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民间借贷空间迅速扩大。在温州,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在做借贷业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已经代替了炒股、买房,成为许多普通老百姓最重要的理财手段,鄂尔多斯更是流传着“只放贷不炒股”的说法。民间高利贷异常繁荣,利率持续居高不下,以致于大量个人自由资金参与到民间借贷之中。而在其中,还涉及到某些公务员的“灰色收入”,民间借贷某些程度上成为这些人的洗钱途径。
第二,实体经济的资金流入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利率已经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率,拥有充足的自由资金的国企非常愿意借贷以获取超额利润。同样上市公司也没有闲着。仅在浙江一省,就有9家上市公司展开委托贷款业务,这些公司往往前脚从公众投资者那里融到资金,后脚就马不停蹄地将资金借贷出去。例如香溢融通子公司通过宁波银行贷给浙江长兴众望物贸公司和长兴县振宇物贸公司的贷款利率均为18%,其给杭州地产公司东方巨龙和南通麦之香的委托贷款年利率更是高达21.6%,为当时银行贷款利率6.31%的3.42倍。2010年5月5日,ST波导向青海中金创司委托贷款9000万元;今年6月下旬,在半年报披露前,波导收回了中金创投的9000万元本金,外加1404万元的利息,而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净利仅为3515元,借贷收益居然占其上半年净利的40%左右!
第三,打着民间金融合法化的金融担保公司、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典当行等金融机构行高利贷之实。这些机构大都只在工商局注册或只经地方金融办审批,并未纳入央行及银监会监管,这些机构往往就是在从事高利贷生意。
第四,部分企业骗贷转贷,银行资金流进高利贷市场。海外融资成本很低,海外热钱也可能转移到内地,然后进行借贷。
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已经形成一个怪圈。借贷收益越高,越吸引实业家放弃实业,转而投入借贷行业,而高利贷规模越大,高利贷崩盘越快,坚守实业经营的企业倒闭也就越快。当借贷利率远远高于实业毛利的时候,民间借贷资金链的断裂已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民间借贷,如何治理?
民间借贷,该不该救?该如何救?人不能贪心,企业亦是如此。天上从来都不会掉馅饼,在贪婪的金钱欲望下,无视风险,对高利贷推波助澜的某些人和企业,苦果是自己吞,而不应该寄希望于政府和纳税人来背黑锅。因此,准确的命题应该是“民间借贷,如何治理?”
面对人民币不断升值、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不断增长的压力,以及不景气的欧美市场,中小企业必须要保持清醒头脑,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应专心于主业,选择经营方向上要做自己熟悉的行业,谨慎对待多元化。企业应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在财务管理上注重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量债务比,保证企业收益大于融资成本。对于高利息的民间借贷,尽量不予考虑,除非是企业本身具有良好的现金流,只是短期内资金周转上有困难,但能确保在短时间内就能偿还借款本息。
民间借贷自古有之,并非什么洪水猛兽,其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之外,但不意味着其具有原罪。民间借贷出现问题,政府部门不能不加区分地进行打压,把某些借贷行为简单粗暴地定义为非法集资案件,这是政府部门推卸责任的表现。
民间借贷应该得到其应有的正面评价,它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在企业融资无门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度过难关的“救命稻草”。民间借贷危机,其实质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长期积累下的爆发,是我国不合理的金融融资体系下的牺牲品。民间借贷宜疏不宜堵,应从源头根本出发,改变民间资本的尴尬境地,通过法律手段为民间资本验明正身,从地下走向地上,进行阳光化运作。在化解民间借贷危机的同时,此举还能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首先,对内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以核准和规范性监管允许符合条件的民间借贷机构进入正规金融市场,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利率真正作为市场对风险的定价而存在。一年前,“新36条”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新36条”出台后没有后续的跟进政策和保障政策,融资、行政审批、监督管理等配套措施不到位。“新36条”将仅仅是“看上去很美”,民间资本在金融行业准入上仍会遇到一些“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和一些“看得见、进得去”但一进去就被弹回来的“弹簧门”。笔者建议,将“新36条”落到实处,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并在一些领域能够适当降低入门条件,政策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第二,打破金融垄断。对民间借贷进行立法,允许民间金融合法化、阳光化、规范化,让“地下钱庄”走出灰色地带,纳入金融监管体系之中。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自上而下地打破垄断,放开民间金融监管,鼓励个人对个人放贷,企业对企业拆借,扩大直接融资领域,创新投融资方式。
对原先未纳入金融监管范围、涉及到存贷款业务的民间金融机构,应当由银监会牵头、地方政府配合,进行清理、整顿。对符合资质、管理规范、未涉及非法活动的,可以允许其在金融监管部门重新登记后在规定范围内继续营业。对正规的小额贷款公司,银监会也应适度放松对其从银行融资的要求。对于非法集资、涉及非法用途的高利贷行为以及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高利贷领域提供服务的支付型地下钱庄,央行、银监会与公安部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强合作,加大查处打击力度。
第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应适度调整。在应对通胀和经济下行压力并存的局面,财政政策应当接力货币政策,起主导性作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适当减税,调低出口退税和进口关税,将农业、物价补助与CPI挂钩,以及落实水利建设和保障房项目等。如物价持续处于高位,适度加息仍有必要,也应同步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央票发行规模,以有效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
篇10
【关键词】金融市场 改革与开放 民间金融 正规金融
一、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现状
民间金融在中国历史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温州地区,有曾经红极一时的“温州模式”。在2011年温州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老板“逃路”,企业倒闭。民间借贷危机最为严峻的是一南一北两个城市。南面的是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北面的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的民间借贷危机。在以前温州的民间借贷市场发展一直都很好,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温州模式在以前一直被国人作为典范,它的成功在很多地方可以为现代金融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那么为什么曾经风光一时的温州模式此次却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呢?它的产生有什么必然性吗?
曾经的温州模式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管理严格和对风险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现金流就是他们的命脉,但是由于自身规模的原因,它不可能拥有非常雄厚的资金流,而对于那些银行中介机构也就是正规金融来说,由于这些小企业经营规模、资信状况和还贷能力有限,所以通常会审慎的发放贷款,不借贷、惜贷情况严重。而且审查程序和流程复杂严格。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中小民营企业无法在这些正规金融机构里进行融资,来投资实体企业,用于继续扩大再生产。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有一种金融组织叫“呈会”,就是把那些规模比较小,经营范围也比较窄,融资能力差的小企业的人组织在一起,大家把钱全部凑到一起,形成一个资金池,谁有急用都可以进行挪用,但是要按市场利息率计算利息,到期连本带利还款。这在当时很流行,通常都是熟悉的人或是一个宗族的人以这种方式筹集资金,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融资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事实。而且风险又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各个企业效益的提高,扩大再生产来说都是很有利的。至于风险如何得到控制,它们做的比较好,因为彼此都是一些知根知底的人,相互之间经营什么,每天都在干些什么彼此都相互了解,相比较银行放贷来说,它们这个组织管理起放贷风险成本更低,几乎不会出现坏账的可能。所以在温州这种模式被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当地经济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它的存在对正规金融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随着温州地区经济的发展,这种组织逐步被一些金融担保公司,典当行,资产管理公司等组织所利用。用钱生钱,因为放贷利率比市场上的利率高出好多倍,月利息5分或是1毛的都有,而且手续相对银行来说简单,而且也不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抵押。这种风险的补偿是通过高于同期银行放贷利率的方式得到补偿。尽管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但是这种方式的融资却给那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得到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又为金融风险的爆发埋下伏笔。因为这种非正规金融的融资行为没有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相互之间靠的是彼此的信任。一旦经营不善或是经济形势不乐观,收不回款项就无法准时还贷,就会发生连锁放应,波及范围就会相当之广,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潮,失业率增加。
正是由于在2011耐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国家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的打击力度,整治我国的民间金融市场。这种对于民间金融市场的一刀切,不断不会取到好的效果,还会使得中小企业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形势会更加严峻。2014年金融市场改革将会迎来那些可喜的期待呢?开放民间金融市场,让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降低门槛,放宽银行的准入机制,让民资开办银行,进入市场与正规金融进行竞争,发挥金融市场的效率,让资本流向收益更高的企业。
正规金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取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于工商业、农业、基建、冶金等行业发展给予了巨大帮助。但是正规金融的贷款发放条件过于严苛,除了国企和大型上市公司能够顺利的待到款项,而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却是不尽如人意。正是由于这种正规金融体制不完善,才孕育出民间高利贷的出现。
在民间有三种形式的高利贷,第一种是非法集资。第二是暴力高利贷。第三种是正规的高利贷。对于前两种必须予以坚决打击。但是对于第三种而言,我们是要给予支持的,因为它们的存在,一是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对银行放贷进行相互的促进,并规范相应的金融体制问题。二是可以给那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契机。因为依托于民间借贷他们能够比较容易获得贷款,投资实体,盘活企业而不至于倒闭。三是可以给中小企业得以喘息的机会,注入流动性,以解燃眉之急。
二、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互补机制
银行和企业应该是“鱼水关系”,银行应该支持企业发展,放水养鱼,但实际上现在的两者变成了“水煮鱼”的关系,很多企业认为银行将企业逼上了绝路。正规金融不完善或是不作为才引发非正规金融的出现,弥补正规金融的缺陷。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缺陷,无法满足正规金融的审核条件,自然也就贷不到资金,即使贷到款项,贷款大多是几个月或是一年,无法和企业的生产周期匹配,短期回笼资金无法填补占用的资金,企业为了还贷,自然会求助于民间金融,也就是高利贷,用于归还到期贷款。可是下一次的银行贷款发放时间间隔又是两三个月,而民间金融正是由于其程序简单,不需要抵押,可是借贷利息大多会很高,以弥补其风险,两三个月的高额利息负担会进一步加重企业的负担,循环几次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资金缺口不大增大,最后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多数中小企业都在指责正规金融的不作为,贷款期限过于短小,机制不合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大型国企,才能够顺利的待到款项,继续其资源垄断,发展壮大。
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时,也出台了一些利好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应该有更好的生存土壤,更好的营养令其快速发展壮大,因为其所作的贡献远大于其他国有企业。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就业量,税收规模等,中小企业这种实体企业在中国的伟大复兴中,地位独一无二。我国应该出台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政策。目前国外有比较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和效仿。如美国设立了联邦小企业行政管理局,这种组织专门负责帮助中小企业贷款,可以顺利使中小企业得到其发展所需的资金,帮助其扩大再生产,更好的抓住机遇,发展壮大。日本成立中小企业公库,这种组织是用来向中小企业发放长期贷款,它的利率比民间商业银行还要低2%~3%左右,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环境无疑使其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即使其自身经营规模和资金实力不够雄厚,其还是能够顺利的贷到款项。再比如新加坡,政府是想办法把这些中小企业的贷款证券化,组团上市,来给中小企业融资,帮助其发展。
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方向应该是更加开放化,更加公平化,透过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公平竞争,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效用,更高效、更快捷的为哪些需要贷款发展的中小企业注入新的血液,令其能够有造血功能。
民间金融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存在着,发挥正规金融应有的作用,这种“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于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发展至关重要,应当有效地建立民间金融的正规借贷制度,加速相关立法进程和市场化进程。
(一)正规金融的不完善引发非正规金融
金融抑制现象是非正规金融出现的根本原因。所谓金融抑制现象是指政府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金融抑制现象中,低利率导致存款的低收益,因而储蓄量很低。而由于利率由政府决定,银行不能根据项目的风险程度来决定利率,因此在一定的贷款利率下,只能选择风险性低的项目。高收益、高风险的中小成长型企业则很难获得贷款,这些日益壮大的中小企业只能求助于非正式市场。这样,非正规金融市场就出现了。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特点,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有哪些资金链有问题的企业才会想要得到贷款,来发展自己。这样一来就会千方百计地去筹集贷款,而哪些经营状况好的企业未必能够得到贷款。还有就是道德风险,有些中小企业从银行贷到款项后,投资实体企业,由于利润率较低,正常发展收益率比贷款利率还低,他们就会进行投机行为,投资一些风险较高的行业,如房地产,冶金等行业,来换取高额利润。一旦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发生连环效应。正规金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对于中小企业的放贷比较谨慎。这也是民间金融广泛存在的根本原因。
民间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之间是互补、替代和转化的关系。因此建立一种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合作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
(二)民间金融促进正规金融发展
已有的研究以及中国金融改革实践表明,民间金融的客观存在性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民间金融的“地下性”,它并不在官方统计机构监测范围之内。但从有关数据上看,现有中国正规金融规模和民间金融规模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正规金融发展比较平稳,而民间金融在近5年来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目前甚至可以达到正规金融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正规金融规模的增加并不是民间金融规模壮大的原因,相反,民间金融却可以促进正规金融的发展。原因在于民间金融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处于发展萌芽时期的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证券市场等正规金融部门顺利融资;而中小企业在萌芽时期从民间金融部门获得融资,发展壮大之后则倾向于向正规金融融资。因此,民间金融间接推动了正规金融的发展。
当前,民间金融的规模日益庞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民间游资庞大;二是中国中小企业众多,且大多中小企业无法顺利在正规金融市场融资,因此民间金融市场需求日益庞大。
(三)加强监管合理利用民间金融
在中国民间金融产生和扩张的历史过程中,尽管出现过高利贷等不规范行为,甚至在资金链断裂时出现崩盘从而导致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等不良现象,但随着金融市场制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尤其是沿海省份的改革与探索,其正向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业已成为正规金融的必要补充。中国民间金融体现两个方面的性质,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影响金融稳定的不良性。因此,对于民间金融,还需要进一步正确引导、必要监管、扬长避短、合理所用。
规范民间金融市场,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将有利于生产的民间融资行为区别于非法集资,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监管民间金融主体,建立正规借贷制度。对“标会”等风险性较高的民间金融主体进行注册监管,甚至可以将之“公司化”,在现行“一行三会”体系下建立相关的对民间金融调查、统计和监管部门,严密控制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引导民间金融发展,加快市场化进程。市场化程度越高,民间金融的市场供求机制越完善,资金利率水平和风险溢价越趋于合理。同时,高度市场化下确定的自由利率能为央行制定利率提供参考。
发挥正规金融指导作用,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如何促使正规金融来指导和带动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以及如何利用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两大力量来合理配置整个社会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民间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意见》明确提出,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