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篇1

【关键词】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建设标准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不断腾飞,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正要求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互相协调。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城市发展非常迅速,而农村相对落后。因此,国务院曾经多次指出,在符合规划的条件的情况下,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必须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并依法抓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因此,就如何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显得至关重要。结合近年开展的建设用地复垦的实践证明,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可以改善与促进农村的环境建设,而且可以进一步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

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现状

农村闲置的土地作为农村宝贵的资源,如何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城乡统筹的关键。虽然在全国城乡统筹试点的政策下,各地都开始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城乡发展的农村土地复垦模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但是,在土地复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没有建立农村土地复垦效益评价长效机制,加上乡村的发展规划滞后与复垦资金没有保障等因素的影响,给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们关于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内容还不完善与全面,复垦工程规划标准的确定与土地的情况还缺乏了解,还需要对复垦工程规划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为了更加合理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提供参考,促进城乡统筹更好地开展,我们还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与资金的投入,将复垦充分与乡村规划衔接起来。

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建设措施

我们必须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使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复垦工作变得更加科学与合理。

明确目标和责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

进行用地复垦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多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尤其是要统一乡镇以及村级干部的思想。只有充分认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狠抓落实,落实每个工作中去,最终获得成效。另外,还必须研究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具体政策,进行统筹考虑与规划,并且严格实行土地管理制度,落实建设用地复垦的责任制,进行有序复垦,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状况,而且要考虑到今后建设用地保障的需求,实行有计划复垦。此外,根据土地管理形势的变化,对复垦管理方法及时做出调整,并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进一步加快建设用地复垦步伐,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开展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而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大废弃土地的复垦力度。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城镇建设规划,制定企业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城市规划整治是要坚持原则。结合农村新社区建设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实行项目区管理制度,使用地布局更加集约与合理。

切实摸清可复垦底数,严格规范各类资料建设

建设用地复垦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并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系统性工程。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摸清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可复垦的底数,明确的用地性质,掌握符合复垦条件的建设用地数量与分布地区,严格把握复垦的范围与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有序复垦。此外,必须建立建设复垦的信息数据库,根据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复垦的总面积,统筹考虑,制定好具体规划实施方案,经验收合格后的项目,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把数据资料存入数据库,并规范各类统计数据报表,科学合理的归类资料,切实做到数据准确。

落实协调工作,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建设用地复垦工作通常会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利益。因此,要想做好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注意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一定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在加强乡镇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的同时,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经济的奖励,并做到责任落实与职责明确。此外,抓好中心村规划落实,落实好基础设施建设,并切实做好群众思想和服务的工作,确保基层的利益不受侵害,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多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充分考虑到乡镇和村的利益,才能落实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

强化监督,切实提高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的质量

建设用地复垦的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工程项目。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的项目招投标平台,严格按照招标设定的指标进行施工建设,经过规范的招标程序,严格把握质量验收的标准,保证项目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监管网络体系,对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提高复垦质量,确保工程建设的施工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目标和责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快建设用地复垦步伐,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切实摸清可复垦底数,严格规范各类资料建设,落实协调工作,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除此之外,还要强化监督,切实提高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的质量,以促进城乡统筹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施炳良.农村建设用地如何复垦[J].中国土地,2005(9).

[2]鲁春阳,文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1(5).

篇2

[关键词] 山区特色农业 存在问题 应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38-02

一、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区的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土地破碎,经济落后,一直是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加工,经营规模小,因为没有大规模的机械收割,气候变化无常,有三里不同天之说,农民利润很低,目前的山区还是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农民工被迫离山进城发展,山区农业发展缓慢。

二、山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缺乏,手工效率低下

目前山区很多地方仍然是用手工播种、收割,有些因为地形的困难现状无法使用机械收割,致使庄稼收货效率低下,遇到旱灾涝灾的情况则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说现在农民工赚不到钱,大量农民工迫于生计进城谋生,留下老人与小孩在山区,农民工大大减少,人员与效率的低下使得山区农业发展缓慢。

2.二度加工困难

农民收好粮食后,只能处于粮食未加工状态,无法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农产品的深加工几乎是处于空白状态,小规模作坊式加工如今仍然广泛存在,可是农民却收获很低的利润,如果我们对产品进行包装、加工,产品的增值空间会很大,但如今这种增值状态我们却无法达到。

3.市场体制僵硬

如今的山区还一直是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加工,因为山区地形地貌的限制,与城市的道路不通,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得更加困难,再加上农民的知识不够高,无法在市场中占得有利地位,一直以来都处于卖方市场,只能依靠卖家的主导,而农民们在这样的局面中则处于不利地位。

三、山区农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如今落后的山区农业现状,发展特色山区农业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特色山区农业,是山区从贫穷转向富裕的必经过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过程。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于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牢固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把着重点放在提高农民利润上。

1.政府支持,政策支持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外面的农业发展的优秀经验和技术,也可通过加大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的投入来达到目的。此外,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服务,可以通过修订完善政策措施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交通方面,政府应加强山区公路的建设,从而解决通行和运输难的问题;水利方面,政府应完善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可以多挖井、开沟渠,改善农民的灌溉条件,从而提高土地的粮食产量,提高山区农业效益。此外,政府要注重农业机械的及时更新和替换,开发当地山区的能源建设,优化农村的能源结构;政府更要注意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开发荒山、保护天然树林、退耕还林等方式来进行家园的保护和绿化。

2.突破束缚,改革创新

要想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的局面,根本方法就是解放思想,改变思维方式,挣脱农业发展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简而言之,即创新。创新可以创造高收入、提高利润效率。而想要达到此目标,首先应做的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即把农业发展方式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变到依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利用率上来,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资金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同时,山区农民们可以走组织创新土地和规模化经营之路,从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向土地规模经营转变,由单一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起来创市场转变。在有偿、依法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集中土地流转,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土地从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

此外,我们可以引进优秀人才来西部山区创业,还可以开展劳动力培训,同时引导有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实行科技农业也是一项措施。

再次,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可以通过一些专门院校和科研机构,培育农产品的良种,或研究开发加工、储运、保鲜和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同时可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攻关,从而建立一批标准化、高效益的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

3.扩大市场,延长产物链,打造品牌

修建道路,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公共服务,扩大信息来源,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以防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在农业管理体制上尝试一定的创新,市场调节优先化,灵活有序的市场调节可以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部门进行资产、组织和职能调整,创建服务于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也可以实现一定的创新,如可以通过加快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流通来强化市场化进程,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解除地区间、行业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封锁,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加快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调控制度,改进市场运行监测手段,建立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储备和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有效调控。

此外,延长产物链,对产品进行二度,三度,四度的加工,寻找产品的附加价值,要调动当地有能力的人创办深加工工厂企业,对外部的信息做到及时掌握,真正意义上做到“卖方市场”。

打造品牌,在信息化非常发达的当代社会,品牌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只有突出了品牌,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特色农业,并且去购买,真正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四、总结

总之,要想使山区农业发展的更好,实现特色山区农业是最好的方式。而要想实现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关键就是实现山区农业的现代化,即用现代化设备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和产业体系提升山区农业的发展水平,用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发展,用现代化的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另外,也可以通过培养新型农民方面来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业发展问题,因为人是农业的创造、引领和受益者。新时期、新方式、新农业。走功能多元化、经营集约化、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即生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发展山区农业,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尹静,王金霞. 浅谈如何发展山区特色农业[J]. 中国农业信息,2012,21:139.

篇3

一、全面了解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管理

山区农村的孩子具有特殊性,他们父母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便外出了。可以说,他们童年是有所缺失的,由于他们家庭一般相距较远,并且离学校也遥远,这都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挑战。近年来山区农村优秀教师不断外调,加上学校条件差、设施落后,学生和家长不重视教育,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减少。可以说山区农村班主任工作并不好做。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就要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地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管理起来才能有方向。

二、挑选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精心挑选班干部,教导他们简单管理班级。如果班干部能力强,还能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而且班干部还是班主任了解班级的重要渠道。因此,班干部的选择马虎不得。在挑选班干部时,选择那些思想品德优秀、学习态度好、学习成绩良好并且在班级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放手让班干部独立工作,培养他们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又能减轻班主任的工作。

三、重视养成教育,建设良好班风

山区农村的小学生大多没有上过幼儿园,因此,小学是他们受教育的开始阶段。这时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从《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着手,也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童歌或者口号,让学生学会爱国、知礼、守法的优秀品德,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社会,报效国家。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一个班级的学习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激情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应注意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要真诚对待学生。班主任平时也不要不苟一笑,要多和学生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一定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师生之间不能缺少信任,班主任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不能对学生进行欺骗,这样对学生的价值观不利。多关怀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学生只有充分相信教师,班主任才能在班级树立自己的威信。

五、制订合理的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管理需要班规。这就像国家的管理需要宪法一样,班级的管理也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服众。班主任在制定班规时,应该确保合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山区农村小学生的特殊性。班规包含班级的管理体制、各班干部的职责、班级活动等,还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六、充分利用各种班级活动

首先要定时开班会,每次班会都有一个主题,班主任引导,然后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想。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提升班级的凝聚力,还能通过班会教育学生人生道理或解决班级问题。必要时要召开家长会,因为多数小学生的监督人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可能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不懂得如何教导小孩。而家长会的召开不仅能让班主任更加详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还能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班主任就能通过和家长的交谈,为学生的发展想好对策。同时也要提醒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家长适时监督学生的学习。

七、培养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

对于班级中学习成绩比较拔尖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引导教育,让他们成为班级的榜样。这样很多学生都会向优秀的学生学习,班级学习风气非常良好。还可以鼓励优秀生帮助后进生,形成“一带一”的局面。这样不仅能提高班级学习水平、营造学习氛围,还能提升班级凝聚力。优秀生在教导后进生的时候可以温习学过的知识点,这样对课本和解题方法就会有更深的体会。而后进生也能从优秀生那里学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懂得优秀生是如何变得优秀的,这样会加强班级的竞争气氛。学生之间不仅相互学习和竞争,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

山区农村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有挑战性的工作。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多方面考虑,山区农村孩子具有独特性,工作方法不能大众化。要多关怀这些留守儿童,相信他们,多了解他们。懂得利用班会、家长会还有一些学生活动,制订合理班规,实行赏罚制度,重视养成教育,树立良好班风。这样才能为我国山区农村建设培养更多人才,推进国家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尚华.班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J].才智,2010(14).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教师资源

一、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一)学校规模小且分散

由于边远山区的交通非常不便,加上当地的及经济较为落后,使得山区农村小学的规模非常小,有的学校只有一至两间教室,并且由于人口比较分散,各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偏少,因此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教师身兼数职,此外,多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教学条件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边远山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当地教育部门对于辖区内的农村小学关注程度也不够,相对的教育资金投入较少,导致教学设备陈旧不堪,甚至一些学校都没有音美教学用的设备与题材,教学环境的不足也影响了正处于发育期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二)粗放的教学管理模式

因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学生生源越来越少,学校教学设备的短缺,加上学校在管理方面也不能够进行创新,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学校采用一种粗放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者根本没有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进行考虑,这也是严重制约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近几年,国家对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地增加。但是,对于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力度跟城镇小学相比还是非常薄弱。因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自身的教学设施的落后,学生们都不愿意在农村小学上学,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来,会使得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和城镇中心小学差距越来越大。

(三)师资力量薄弱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原因的影响,导致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进行任教的教师非常少,一般来说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师主要以当地的中老年教师为主,这就导致在教学的方式上与城市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原始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和传统,这与教育改革后的一些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具有非常大的差距。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师中大多数以都还是最早的高中文凭,虽然后期有些中年教师拿到了大专和本科的文凭,但那也与正规的师范毕业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由于生源少,很多教师从农村小学中调走,而且一些学校没有新分配的教师进行教学,使教师资源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这无疑更加重了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压力。

(四)工作环境差,设备陈旧

由于边远山区的交通不便,为一些去山区教学的教师生活上带来了非常多的困难,很多教师一心想着往城镇小学调入,这样造成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下降,没有进行工作的热情。同时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边远山区的教育投入力度,但现阶段农村小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的条件依旧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对于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能够及时更新、添置,尤其是教师宿舍、食堂等一些关系到日常生活的设施得不到改善,一些在边远农村进行教学的老师要步行或骑自行车才能到达学校进行上课。

二、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应统筹社会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对于国家一些关于扶持边远山区教育的政策,相关的教育部门必须要本着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原则,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均分,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首先,对学校的相关教学设备进行更新,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其次,对于山区中一些贫困户应加大扶持力度,使那些真正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接受到义务教育。

(二)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大部分边远山区中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现状,进行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加强与城市重点小学的沟通交流,搭建一个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交流平台,通过这种创新教学的模式,实现农村教师走出去,城镇教师带进来的教学活动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镇小学的教师可以带学生去体验农村小学中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加强学生们的交流。地方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努力促进农村小学的教育改革。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对于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教育,我们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与教育程度的不同,必须要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更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才能使农村小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社会文化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管理

在进行农村教学编制的选择时,应考虑到实际的农村小学的情况,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制定,对于那些不能够坚持在岗的职工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于那些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要进行奖励。另外,教育部门要不断规范农村小学的管理,从而使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不断的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问题,只有进行一些实质性改变,例如对教师的日常生活方面及工作环境方面的改善,才能真正的使更多的年轻教师愿意投入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去进行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改变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韦名高.我国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境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6,(11):93.

[2]李琳.边远山区农村学生英语兴趣培养[J].好家长,2016,(03):97.

[3]肖红才.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辍学的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篇5

关键词:山区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思考

山区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如何提高山区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山区农村教育的现状、特点及造成教育滞后的原因的分析着手,探寻提高山区农村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山区农村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1.山区农村教育的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办好山区农村教育的难度更大,一是办学条件简陋,有的校舍严重不足,有的教学设备差,信息技术教育落后;二是尊师重教的风气不浓厚,虽然经过长期努力,人们的意识不断提高,但仍有不少家长、群众存在诸如重男轻女和“会不会读书不要紧,只要长大会挣钱就行”的迂腐观念,影响了学校教育与家长教育的密切配合;三是教师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2.山区农村教育的特点

目前山区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年龄越高,性别比例的差距越大,男生多,女生少。教师年龄老化,“半路出家”的偏多,科班出身的比例偏少,教师素质偏低。

二、造成山区农村教育滞后的因素

目前,山区农村教育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校舍紧缺,办学条件差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办学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随着小学生人数不断减少,相当一部分村小学呈萎缩状态,教师难配备,课程难开全,教育难管理,质量难保证。农村中小学危房虽然基本消除了,但由于教育经费短缺,不少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差,很多教室存在破课桌、破板凳、破讲台、光线暗等“三破一暗”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些村小学仍存在危房,校舍严重不足。有的小学十几位教师办公、住宿在同一座教室,有的小学住校生在教室里白天上课,晚上住宿,条件异常艰苦。

2.信息技术一片空白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落后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作为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校均按标准配备了网络教室、计算机室、远程教育等,并实现了校校通。这对开阔师生视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会带来极大便利。然而山区农村有的学生却从未接触过这些东西。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农村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办教师转编的教师和代课教师比例大。我县有一个镇小学有教师192人,其中民办转编的90人(含民办再进修达中师学历),代课教师45人,实际第一学历为中师学历的为57人。虽然民办教师中有一些素质较高的,但相当一部分是当年未经过考核和培训就上岗的“赤脚”教师,至今仍习惯于因循守旧教学,缺乏创新开拓精神,代课教师比例大,占23.4%,由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不愿从事仅800多元工资的代课工作,从而导致聘请优秀代课教师困难,已聘请的代课教师相当部分教学能力偏低。

4.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

目前,大部分民办转编教师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绝大部分年龄在55岁以上,以本镇为例,除中心小学外,其余村校公办教师平均年龄为56岁。这些老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对实施新课标有相当的抵触情绪,习惯于老经验、老方法,致使教学改革难以推进。

5.长期指导思想封闭,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由于山区农村长期以来以“分数论英雄”,包括主管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均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了新课程的实施和新课标的推进、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很多教师存在“学生只要考好就行,别的我不管”的错误观点。

教育要培养的是“英才”,而不是“庸才”。这就要求考核的指挥棒改变方向――由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

6.教师队伍不稳定,业务骨干为数很少

山区农村环境恶劣,生活艰辛,这是不争的事实,外来的教师在此难以扎根,待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能力比较强时就往县城或城郊调。另外,新补充的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也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手”,教学经验缺乏,而且能力素质也有下降的趋势,这也不能不使山区教育难办。

三、解决山区教育滞后的对策

1.做好布局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许多教学点学生减少,甚至无学生可教。有的地方校舍建好没几年,学生却没有了;有些地方则出现了大量“麻雀学校”。这种分散办学的格局使本来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严重浪费。调整布局,集中办学,创办寄宿制小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应在教师队伍中营造一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善于学习的氛围

目前,由于山区农村尊师重教风气不够浓厚,而且教师多半是民办转编,他们中存在着一定的小农意识,他们思想保守,缺乏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努力、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一股良好的师风教风,如何能有一种良好的班风呢?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学生。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比如,赣县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开展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和“办人民满意教育,树行业新风”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

(2)制订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杠杆。要从德、能、勤、绩多方面评价教师,努力倡导一种甘当人梯、乐为红烛的师德精神,逐渐树立教师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扭转考核方向,不宜把考核成绩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好坏与否和教师优秀与否的砝码,应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

3.搞好人事制度改革,推进聘任制的实施

当前,大部分山区农村乡镇仍是实行校长任命制、教师派遣制,这种现状有一定的弊端:其一是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种“端着铁饭碗随大流的思想;其二是教师难于管理,他们对上级制订的制度的推行落实抱着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干好干坏工资照样拿,大不了就是考绩差少点钱,换个学校照样教书,又能把我奈何”?这种思想严重影响教师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和办学质量的提高,有的学校就在试行聘任制,高职低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使个别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差的教师淘汰或待岗。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潜力,便于学校的管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行教师聘任制度总的原则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科学考核、合同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聘任机制,形成竞争择优、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通过转换用人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不合格人员调整出教师队伍。

4.抓好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当前,实施新课标成为主流,面对世纪之交的各种挑战,对教师的素质做哪些要求呢?

(1)具有改革意识,富有创造精神。

(2)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质量观。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

(4)具有更高的社会文化科学知识修养。

(5)具备对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能力。

(6)具备对潜在课程进行设计的能力。

(7)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方法。

因此,要围绕这些要求安排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校本培训,使教师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基本功,以确保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分析,山区农村教育差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在于教育投入不足,群众的意识不到位,师资力量薄弱,考核机制与时代不适应,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山区农村教育一定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人民教育,2005(3/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对话.

[3]杜育红.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人民教育,2005(2).

[4]郭振武.学校管理.

篇6

关键字:贫困经济发展产业改革环境教育

三门峡卢氏县狮子坪乡毛河村是位于河南省最靠西位的偏远山区,全村178户,617口人,居住分散。介于交通与地理环境原因,经济发展落后,人均耕地面积处于全县最低,农作物产量低,主要经济来源极不稳定。近年,在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协助下,村民经济发展思路有很大变化。近年,有省委组织部派下的分包单位,全力扶助新农村建设,毛河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

毛河村党建工作原则及新农村建设规划

毛河村村办是一个年轻有活力有干劲,始终坚定以为人民服务为主责的领导班子。多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先进村。村长夏明云带领各村联委班子成员在招商引资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借资,垫资,敢想敢干,大力投入公路,村基础设施,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及村民居住条件和科教文卫等方面建设,初期规划近20年发展方向。

1.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交通。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问题一直困扰其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交流。近年,毛河村通过借资,垫资,已经通入近1300万人民币通入公路的修建,预计在2018年6月前将全面完成三条出境的主干道。方便人民的出行。

(2)住房条件。由于自然灾害及山区住房破旧分散等原因,毛河村按照新农村规划,扶贫建设69户房屋,将危房及过于贫困居住条件下的村民住房问题加以解决。不搬迁的加以规整,给搬迁户人均XX元辅助资金。为改善和丰富居民生活条件,毛河村正投资百万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包括村级办公室,大型舞台,洗浴中心,健身娱乐场所,超市,招待所,农家乐等设施建设。为实现对天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毛河村合理处理垃圾,牲畜粪便,实行厕所,沼气,猪圈等一体化,设沼气池,充分利用能源。

(3)经济发展规划。毛河村利用天然的水质,山林,规划并创新一批特色产业。毛河烧酒,毛河腊肉,食用菌,山货,烟叶,特殊养殖,有色金属,红色旅游及国家级森林公园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并产生产业链条,比如毛河烧酒,腊肉及旅游搭配,相互带动。目前,由于封山育林,毛河村食用菌产业停滞。烟叶,农作物则由于耕地面积过少而不能作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有少部分村民正在进行娃娃鱼等特殊养殖的试验,如果经验成熟将得到大力推广。毛河烧酒腊肉的制作是每家每户都熟知的传统手艺,急需招商引资,集中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进入最后审核阶段,它将解决大部分村民闲散劳动力问题。开采加工,出售成品,为期十年。十年后的人力资源则可以为即将开发的红色旅游业来服务。毛河村外出务工人员70余人,目前空闲劳动力200多人,村委也在动员村民外出务工,促进交流和提高村民的社会认知。

2.毛河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资金问题。自新农村建设及改革经济体制以来,毛河村的资金问题一直很难解决。除国家发放以及帮扶单位捐助的资金外,用于道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建设的资金多是村民,村联委集资,借资,垫资来进行运作的。招商引资没有成熟的进行。传统特色产业无法大规模组建。

(2)如何宣传。地处偏远,经过长期的半封闭,毛河村如何面向市场化经济的大趋势,推销自主品牌,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个问题。

(3)科技人才。先进文化和技术知识紧缺。懂技术的人才太少,外出务工人员少,对外交流少,很难把生产推向灵活高端的进程。医疗,教育事业也发展缓慢。关键是人才的紧缺。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是个问题。

(4)环境保护。发展必定带来环境的改变。毛河特色产业离不开优质的环境资源保障。目前,已经封山育林,但开采矿山,发展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5)教育大业。贫困是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本,学生对只是的渴望,家长对教育日渐的重视,针对偏远山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和部分在职正式老师的职业态度,国家应给予关注和调整。

毛河村的发展总体上正处于瓶颈阶段,村领导带领村民积极地进行最基础的新农村建设,但资金,将来的出路,部分规划但未能预知困难的产业项目都紧紧的包围着这个偏远山区的村民们。村书记夏明云说:只要我们敢想敢干,作出成绩,自会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只要我们以诚信为本,自会得到投资者和来访者的信任和满意。

篇7

关键词:地理;大自然;资源;农村中学;特色产业

塘蓬镇山区位于廉江市西北部,毗邻和寮镇、长山镇和石岭镇,地处与广西英桥镇交界的边陲地带,土地总面积约1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林地5万亩,地形属丘陵地带,鸭姆河贯穿南北全境,风景名胜、地貌景观和特色产业美不胜收。大自然赋予我们得天独厚的天地大课堂,且当地学生出身和成长于农村,对乡村地理环境并不陌生,熟悉乡村的一草一木和千山万水,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果能够恰当地援引实际生活材料,作为地理教学中研究探讨的课题,则丰富多彩的乡村自然资源就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成绩,更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符合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宗旨。那么,该如何优化农村地理教学呢?作为一名山区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历来注重结合乡村地理资源进行教学,下面浅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就地取材,真实认识地理事物

真实认识地理事物是地理知识学习的首要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地理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而言,最大困境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过窄。自我担任高中地理课程以来,发现学生对诸多地理事物认识较为模糊,哪怕对身边常见事物也是一知半解,况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单纯在课堂上“满堂灌”,多数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求甚解,被动接受课堂知识,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因此,倘若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身边的乡土地理事物引为素材给予展示,问题必然迎刃而解。

例如,在学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章节内容时,课本当中就提及到地貌景观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引述由岩浆活动所产生的各类岩石物质。许多同学对火山活动感到十分陌生,却丝毫不会影响学习本章节的内容。

从大范围来讲,雷州半岛是世界上典型的火山地貌,加之受地壳板块运动挤压的作用形成塘蓬山区别具一格的地形景观。根据海拔高低,地形相应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两广丘陵是广东、广西两省区大部分低山、丘陵的总称,塘蓬山区则正属于该地形区的范畴。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都叫山区。当我在课堂上问及“塘蓬地区”所属地形时,学生则习以为常地误认为塘蓬山区的地形属于山地,而且这一看法根深蒂固。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形和参考科学数据,从根本上引导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的观点,避免今后再度混淆概念性名词。此外,在讲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中,地质内力作用所产生的各类岩石名称也为不少学生所混淆。素有“花岗岩石王国”之称的塘蓬镇,石材加工业是本地的特色产业,其中花岗岩和大理岩是该产业发展的重点。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课本中的彩色插图了解各类岩石的面貌,但效果不够直观形象。通过发动学生在自己的家乡寻找岩石样本在课堂上展示,更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比如,岩浆在巨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岩浆逐渐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如何区分侵入岩和喷出岩,对此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的一种,质地坚硬致密、强度高、抗风化、耐腐蚀、耐磨损、吸水性低,美丽的色泽能保存百年以上,为建筑材料之首选,成为当地口碑不错的特色产品,而玄武岩则属于喷出岩,不同的是密度不大,遍布许多气孔,不宜做建筑材料。如此一来,在两种样品的展示中形成鲜明的真实对比,从而让学生发现原来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将有趣的地理事物联系到课堂上,学习兴趣自然得到显著提高,好成绩也自然水到渠成。

二、基于理论,深度剖析生产活动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病。近年来广东高考命题呈现灵活变通的特点,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实际问题就成为重要之举。

篇8

今天的会议很重要,也很及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建设粤东经济强市的必然选择。龙门是山区县,在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午许书记已经作了发言。我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决策中要善于实施差异战略。龙门的经济不能与其它地方攀比,但龙门有龙门的特色,而且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要继续搞好。作为一个山区县,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认为要抓住“五个两”:

一、打牢两个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必须发展镇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要敢于给村委施加压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能满足于3万元,要给他们年收入10万元、20万元的任务。每个村至少要上一个项目,农业项目也行。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要在原来固本强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决不能放弃这一点去搞村容村貌建设,不能本末倒置。在农民增收方面,近几年龙门做了很多工作。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我认为还是要实施差异战略,除了发展特色农业,还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水泥建材业。

二、树立两个观点。一是规划先行,二是抓先进示范点。要搞好县城规划、中心镇规划、其它乡镇规划。要实施分类指导,抓好自然村的规划。搞几个样板村、示范村,然后以点带面地推进。

三、解决两个热点。一是“一保五难”问题,二是社会和谐问题。解决“一保五难”问题,县里的资金要配套。社会和谐问题也很重要,你们抓赌博、促和谐就做得很好。解决这两个热点,要做到三个集中,即:集中资金、集中项目、集中出成效。[原创作品]

篇9

关键词:山区;农机;问题;建议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

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低了劳动强度;二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机户增收与节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增长;三是农业机械化弥补和解决了因劳动力转移而使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实问题,促进了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是种田能手抓住机遇,采取承包和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管理,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利用上述五个特点,使中、小型农业机械在种植业主中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这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中的重要方面。

2存在的问题

2.1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平原和平坝地区,各种优惠政策也主要针对农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倾斜,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也主要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机化发展速度较快,且已基本趋于饱合。山区因地形复杂,田块分散,坡多路陡,一直是农机化发展的难点,各个方面也未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对这些地区的农机化投入甚少,包括近两年出台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也主要是以补贴平坝及大型农机具为主,使山区的农机化基础愈来愈薄弱,与平坝地区的差距也愈来愈大。

2.2近几年来,国家积极扶持研制和开发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特别是大中型农机收割耕作机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对山区收割耕作的农机具研制开发和试验示范的力量投入十分有限。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不够。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山区农民的需求,使研制和开发的种类不适宜山区农业生产,在农民中存在“想用而不知道用什么”的问题;二是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及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的缺乏,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在山区进行试验和示范,在农民中存在“想学而无从学”的问题;三是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力度不够。我县农机部门在培训农机操作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平均每年培训人数均在500人以上,但由于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培训工作不能深入开展,特别是对新机具的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技术培训相对较弱,致使农忙季节农机户不能有效实施机具的保养和维修,影响了农机具发挥最大效益。这些因素使山区农机化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现实需要。

2.3适用山区作业的农机具品种少,性能质量差,价格高,不能满足农村需要。近几年,一些厂商看到了山区对农机具的潜在市场,开始研制和生产微型收割耕作及其他农业生产机具。一方面,由于是启动新型市场,所以品种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利益的趋动及技术成熟度不高,新生产投放市场的农机具价格较高,性能质量较差,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供求矛盾。

2.4油料涨价太快,作业费用陡增,使用成本太高。近年来,油料价格波动较大,农用油料补助甚少,使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增加,相当部分的农户因油料价格居高不下而“望机兴叹”,甚至出现农忙买高价油或买不到油的现象。

2.5服务体系人员流失,无财政支持,服务功能消失,不具备基本的服务手段。一是乡镇机构撤并、人员遣散、资产平调,使原乡镇农机站及所属企业资产及人员严重流失,各项农机管理服务工作难以开展;二是乡镇村社农机行政性职能弱化,行政性收费大幅度减少,履行公益性职能的人员经费难以为继。各乡镇政府在撤并农机站时只重视接收财产现金,而对如何妥善解决站内管理人员及职工的待遇和后顾之忧采取消极态度,出现了部分乡镇原农机站职工集体上访等不稳定因素;三是现存的部分经营管理效益较好的乡镇农机站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观念陈旧、管理落后,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经营逐渐萎缩,不能适应市场竞争,业务和效益大幅滑坡;四是一些乡镇农机站为解决职工待遇和养老保险,变卖集体资产,造

成经营和农机业务停顿。

3发展措施

3.1积极引进、示范适合山区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农业机械,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确保山区农机化水平持续快速稳定提高。

3.2大力推广适宜山区的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一是加快地区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力度;二是以推广和使用耕整机作业为主导,解决小田块及坡地耕作问题;三是加强与农艺部门协作,大力推广小麦播种机、铺膜机等技术。

3.3树立农机经营大户典型。农机大户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农机大户指拥有农机固定资产在5万元以上,带动至少3人从事农机生产、作业、经营的农机业主,对农机大户的扶持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各乡镇农机协会,各农机合作组织在“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要在购机补贴、农机作业燃油补贴、作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传递、贷款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4建议

4.1提高认识,加大对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将山区机械化投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否则将会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村经济水平。

4.2国家对农机化购机补贴政策应作适当调整,根据各地农机部门调查研究的结果,通过申报确定补贴机具目录,同时根据各个山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扩大补贴范围,在最大范围内满足农户在购买机具中享受到国家的政策,加速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国家应加大对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在政策以及资金上向山区倾斜,适当增大山区农机购机补贴比例。农机政策研究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抓住已经存在的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提高农机购机补贴的额度,有力地促进山区的农机化发展,使农业机械在发挥提高农业效益重要作用的同时,成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之一。

4.4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农用油料供需矛盾,增加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机具及其他农业机械油料的补贴额度,进一步降低农机使用成本,提高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先进农业新机具新技术在农村的快速推广和运用。

4.5高度重视和建立山区农业机械开发、研制及生产,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山区的小型、微型农机具。

4.6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和示范推广的长效投入机制。

篇10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对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村民,没有办法参与村委会的选举,由国家选派到农村,因此大学生“村官”本身就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违背,大学生“村官”职位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大学生“村官”身份受到尴尬的境遇有因可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尴尬有很大的关系,这也经常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认同感较低,经常被忽视,话语权不重,对其工作热情带来了严重的挫伤。

(二)缺乏大学生“村官”持续性规划

从最近两年的政策来看,如《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给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三年任期过后没有工作保障,需要另觅职业,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呆不住的不良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极不稳定,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岗不再职的现象非常之多。

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呆得住,偏远山区如同其他地区一样,开出了一系列的报考优惠政策,如公务员定向录取、公务员考试加分、考研加分等,导致大学生“村官”只要求达到三年任期,并不注重在农村的工作绩效,也没有心思想要在农村干一番大事业,因此,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非常不稳定。

(三)没有涉及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特殊性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佳,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了生活上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下村之前已经习惯了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的城市,然而到达偏远山区后,没有了便利的交通,部分地区是泥泞小路,公共设施缺乏,办公设施和居住环境简陋,给大学生“村官”思想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首先要解决生活环境给其带来的心理偏差。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会较低,虽然大学生“村官”不可能拿到高的工资,但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会比不上其他地区,虽然说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在进入农村之前,就应该做好待遇不好的准备,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还是抱着在农村大干一场的抱负来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大学生“村官”没有在农村中有所作为,待遇又不好,根据激励理论,那么对于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正激励就会消失。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人际交往环境过于复杂。在偏远山区,宗氏观念非常严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群体构成一个宗氏群体,农村的人际关系由宗氏为基础向外延伸,并且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会随着姓氏或血缘的延伸变得疏远,出了家族关系以外,还存在政治关系、帮派关系、经济关系等错综复杂,农村的风气习俗,如宗教迷信、传统习惯等都给偏远山区的人际交往环境增加了复杂程度。

二、偏远山区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保障机制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如何,没有一套考核标准,在优化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没有监督保障机制来保障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性,以至于不能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长效性。目前来说,偏远山区并没有建立一套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仅仅是国家组织或者湖南省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制度体系,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执行,一方面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鼓励大学生“村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目前,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的评价在于相关领导机构的经验,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相关健全的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和评价制度,因此很难对大学生“村官”做出的业绩进行准确评价,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及时进行奖励,也不能对落后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纠正。

三、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

(一)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重要性

重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高校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偏远山区的形势,对大学生“村官”和偏远山区都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能减轻大学生“村官”到偏远山区后的思想落差,也给大学生“村官”任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减轻了难度。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经过了三年的任期后直接进入了当地的公务员系统,或者是走向了事业单位的岗位,因此,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是偏远山区的党政干部的重点建设力量。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有新的认识,(下转第70页)

(上接第68页)首先要使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呆得住、干得好,其次要为以后大学生“村官”转向党政机关做准备,把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重要位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不能准确把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根据偏远山区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举止培养成适合偏远山区发展的要求。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出现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偏离了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也不能建设大学生“村官”队伍,进而也没能起到发展农村的作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定向于使大学生“村官”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当的纪律和要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四、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间结合不紧密,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养一年一般只发生两次,并且是群体学习,地点局限于会议室,在理论学习时没有实践活动的辅助,在实践学习时没有理论学习的指导。对理论学习与时间学习之间的考核也是分开进行,并没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从而使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

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但是三者之间的沟通涉及到农村和农民的机会确实不多,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没有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处理农村事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多,因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充分利用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