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进入21世纪,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进行大量补贴,同时启动阳光工程培训,在这大好形势下,县农机校抓住培训时机,对农业机械驾驶员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农机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做出了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向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政策,做好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针对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为了不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还要让他们学到新知识,学校派教师下乡讲课,到农机驾驶员家里,到农机修配厂、农机修理部、配件商店,进行一对一讲课,围绕上述培训目标,适应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尽其才,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现实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的教学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销售能力为一体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试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试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要加强考核,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篇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全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研究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和广大企业以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坐不住的紧迫感,围绕既定目标任务,抓早、抓快、抓实,以必胜的勇气和实干的作为,全力夺取一季度工业经济“开门红”,为全年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2月1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安排部署了今年工业经济工作,并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年,虽然我县积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力促工业止滑稳增,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两项指标名列全市第六名,成绩很不理想。会后,县工信及相关工业部门要认真反思,深入分析2019年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研究制定工业经济发展措施,全力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客观来讲,我县工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全县大部分企业基础比较薄弱,规模小、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对工业经济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好企业、大企业不多,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对县域经济有较强支撑的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
二是产业层次低。整体来看,我县除新能源以外的工业仍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结构“一少、两多、四低”现象较为突出,即:骨干企业少;企业分散经营多、小企业多;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对财税贡献低、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品种少,附加值低,没有形成强势产业,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禁不起市场价格波动,直接制约了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
三是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不足。通过各方努力,虽然在大用户直供、配售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受电力体制和政策的制约,工作推进难度大,优惠电价政策落实力度小、受益企业少,能源企业增发上网和能耗企业节本增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电价改革仍是我们当前提振工业、助推招商破题的难点和主攻的重点。
四是企业复产难度大。随着自然保护区整改、环保达标门槛提高和金融信贷政策趋紧,资源、资金、环保达标,成为影响企业复工复产的三大难题,严重制约了我县传统矿产工业和煤化工产业,特别是自然保护区资源类项目的清理退出,既影响了现有企业的生产发展,又影响了工业招商,对我县金属矿产、石材、硅材料产业影响很大。
五是企业融资困难。根据统计情况,我县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6.6%,受市场价格波动、产品价格下跌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影响,部分企业运营困难,周转资金不足,只能停业歇业。加之,各大商业银行逐渐加大了金融风险防范力度,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部分中小企业达不到授信标准,缺少有效抵押和担保,均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县2018年工业企业项目和生产经营需求贷款**亿元,实际贷款**亿元,不足需求量的**%。
六是园区基础设施薄弱。科学合理的工业园区应该是集生产、科研创新、交通物流及各类配套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园区,目前我县的工业园区建设单纯依赖政府性投资,在吸纳社会投资方面机制不活、办法不多。园区创新能力欠缺、配套设施不全,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仍然不够协调,园区承载能力不够强,产业聚集度不高,还不能满足大工业项目的入驻要求,园区规模效应还没有真正体现。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供水、供电不足的问题,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及企业达产达标。
七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持续用力不足。个别乡镇、部门抓工业经济氛围不浓,服务意识、责任心不强,各自为政。特别是项目落地建设和企业基本建成后,一些职权职能部门,官本位意识强烈,不尽职、不担责,推诿扯皮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工业经济部门发展工业眼界不宽、思路不活,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产品市场需求研究的不深不透,对周边县市区竞相发展的趋势认识不清,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尤其是个别部门项目审批过程中,层层设槛、互为前置,不能设身处地为企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资业主积极性,制约了工业经济发展。
今天的会上,***将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强调六个方面的具体意见:
一、下定决心,旗帜鲜明狠抓工业经济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经济发展的铁律,这几年,**的财政税收自给率达到31%左右,大部分还是靠转移支付,现有的财政税收中,工业税收占比在三分之一,但**历史上财政税收最好的时候工业税收一度占到一半左右,这也充分证明要想过好日子,就必须旗帜鲜明的抓工业。
(一)发展工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工业是创造增加值最多、对地方财政贡献最大、吸纳就业岗位最大的产业,工业的增加值与GDP增速、小康指数增长也是呈正向对应关系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保持一个地方发展后劲的关键,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依靠工业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发展工业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2018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没有1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主板上市企业;而且企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企业上,受各种弃风限电因素影响,对全县的工业增加值影响较大,其他工业企业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抗风险能力弱。按照市上的整体要求,**要打造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增长极,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通过工业环节,切实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将**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三)发展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必由之路。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是反映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我县工业发展基础、交通条件、生产要素较好,但这几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政策收紧等因素,工业经济萎缩明显。要扩大全县经济总量必须加快工业发展,只有工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形成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带动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二、群策群力,加大生态产业培育力度
今年,我们要按照省市“2018年小试身手、2019年实现大发展、2020年大见成效”的目标要求,全面动员全社会力量狠抓工业产业培育,全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层次,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全面增强工业经济抵御经济风险能力,力促十大生态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持续优化清洁能源产业。通过积极争取,国家能源局同意今年启动风电二期二批部分项目,必将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恢复生产。我们要抢抓这一重大机遇,加快衔接上网接入、电力输出、业主确定等前期工作,力争风电二期二批部分项目尽快启动建设。要坚持外送、内耗、储能“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在电力输出上,要进一步开拓湖南、江西等受端电力市场,争取利用吉泉直流、哈密至重庆以及青海至河南直流等特高压工程“搭车外送”酒泉电力,确保河西750千伏第二通道加强工程建成投运,进一步加强新能源电力运行调度,最大限度增加新能源上网负荷,力争新能源上网负荷较2018年提升10%,发电量达到120亿千瓦时以上。在就地消纳上,要加快增量配售电改革进程,尽快完成配售电公司组建、柳沟煤化工产业园区增量配电网建设等相关工作,全面开展配售电业务,有效缓解新能源电量外送难和高载能企业用电成本过高的尴尬局面,为重点企业节本增效和工业招商提供电价政策支持。同时,要扩大参与直购电交易企业范围,力争2019年直购电达到2亿千瓦时以上。在新能源项目建设上,要全力推进华能5万千瓦平价风电上网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加快常乐电厂、中能御电储能项目建设,积极衔接、主动争取,对接落实30兆瓦热电联生物质发电、电解水制氢、大数据、云计算等项目,重点抓好风电二期二批320万千瓦项目落地,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矿产品加工、石材是我县的传统支柱产业,要按照循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牢固树立循环发展理念,以资源为纽带,以精深加工转化增值为根本,对传统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打造**特色品牌,实施以品牌拉动生产和销售战略。重点培育和盛辉、恒隆、中发、玉石山矿业等石材加工企业,引进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石材异形件、雕刻件、造型件等高端石材产品,实现新型建材产业的绿色化和科技化发展;重点支持腾飞、晋恒、西脉矿业、古堡泉等传统企业实现技改提升,鼓励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同时,要通过提高资源及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全力推进传统矿产品加工企业开工复产;要立足**农业优势资源,鼓励昊泰生物科技、冰雪果业、鑫诺甘草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三是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产业。装备制造业是我县的优势产业之一,要抓住国家、省上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的机遇,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要抢抓风电二期二批项目获批机遇,强化互保共建力度,组织风光电装备制造企业及配套服务企业恢复生产,推进佳能生态光伏支架生产线、恒瑞达和睿程节水管材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建成投产,支持顶松机械技术改造、酒钢长城塔筒装备制造生产线、瑞尔力及科耀塔筒生产线工艺改造等项目,力促塔筒生产企业扩大规模、转型升级。要争取1-2户企业入选全省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提升我县智能制造水平。
四是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做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硅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目标,以三新硅业为重点,协调解决好电价、环评等问题,借助湖北联投资金、管理、技术优势,持续抓好二期4台电炉续建、高纯硅材料加工等项目,力争上半年开工建设,同步启动上市工作,将三新硅业打造成行业内最大的龙头企业。全力推进新哈矿业碳化硅生产线环保设施改造,力争年内开工复产, 全力扶持金德矿业、荣鑫矿业等石英砂精深加工企业达产达标。要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产业,优化中药材种植布局,稳定扩大枸杞、甘草、苁蓉等地产药材规模,支持中药饮片、制剂加工,扶持金兴棉业、昊泰生物、立林生态等企业开发新品,加快中医药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要强化数据信息产业,依托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五中心”城市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扶持壮大数据产业运营主体,打造我县对外开放合作交流平台。
三、加大招商引资,凸显工业项目带动效应
招商引资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培育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的主要渠道。各相关部门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更大更好的工业项目,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一是做实项目谋划储备。各相关部门要认真研判分析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向,深入研究县域优势资源,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围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先进煤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精准谋划一批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谋划一批优化产业布局的新兴产业项目;谋划一批承接高端产业和重点产业转移的重大项目,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增加工业项目储备,支撑我县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紧盯3个500强企业,围绕新能源、煤化工、硅材料、矿产品等工业企业,突出结构优化、规模发展、延链补链强链等环节,精心论证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立足新能源产业招引弃风储能、高载能、装备制造等项目着力解决弃风限电和就地消纳问题;依托大用户直供电交易,立足三新硅业,招引多晶硅、单晶硅拉棒切片、光伏硅板等项目,补足硅材料产业链短板;依托柳沟园区增量配电网项目,立足淖毛湖优质煤炭资源招引煤制燃油、煤制气、尾气处理等项目,构建煤化工产业间大循环、企业内小循环相结合的循环链条。同时积极鼓励工业类企业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转型升级,积极联合大型企业合作项目,拓展自身业务范围的同时实现企业转型,力争全年动态储备工业项目80个以上。
二是强化招商素质提升。各乡镇、各部门要把骨干力量配备到招商和项目建设工作岗位上,加强招商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招商人员的培训,不定期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土地、环保、财税政策及产业政策、优势资源等招商知识培训,保证每位外出的领导干部要充分了解项目方需求和招商项目的工艺流程,认真做好外出招商准备工作,不断提高招商工作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招商队伍。要严把签约项目审核关,对一些难以把握的项目准入,项目签约前,组织相关部门对拟签约项目进行分析研判,重点分析项目技术装备水平和投资强度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县产业布局、项目环保、安全条件和风险防控能力、项目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等基本情况,保证签约的每个项目都能落地建设。
三是抓好产业精准招商。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等战略机遇,落实加强精准招商的意见和重点优势产业包抓方案,围绕优势产业链、中国制造2025、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形成内外资一起引、大中小一起上、引资引智引技并举的招商局面,争取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落地。要时刻关注掌握中东部产业转移信息,依托国家、省上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主动开展产业对接合作活动,争取与中东部省市建立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在开放合作中引进更多优势企业和优质项目。抢抓华东、华北等地区高载能产业转移和长三角经济转型、产业梯度转移机遇,采取项目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精准招商。各乡镇、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提高招商引资积极性,全力推进树泉能源煤炭分质利用、一源环保型煤二期、凯瑞环保二甲醚、中蓝防爆板材等项目落地开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达产达标、后续评估工作,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管理,实现引得来、建设快、出效益的“双赢”效果。
四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要坚持“储备项目抓开工、新上项目抓进度、在建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投产”的推进机制,集中精力研究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行项目包抓责任制,建立工作台帐,紧盯时限要求和投资进度,按月汇总分析,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度推进。要注重建立跟踪服务机制,落实谁包抓谁负责,谁招引谁协调责任体制,主动与各部门对接,并联抓好审核备案、规划选址、土地预审、环境评价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建设。要抢抓煤化工产品市场回暖机遇,走集群化发展路子,强化煤化工延链补链,重点实施恒泰艾普兰碳尾气综合利用、山东树泉300万吨煤化工等产业链项目,加快一源80万吨环保型煤、淡水河谷、福盛能源煤化工项目改造提升,打造上下游衔接、产业链互补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进投资4亿元中能智慧储能项目,力争4月份并网运行,将建设成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铁锂电化学储能电站。按照多能互补、规模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常乐电厂建设进度,争取年底建成调试,2020年一季度正式运营。
五是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三重”“三一”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 继续坚持“五个一”机制和“三帮一联”制度,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推行“一站式”“一张网”服务模式,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各职能部门要明确服务事项,在招商项目签约后,由各项目包抓单位及时组织召开项目业主和相关部门对接会,协商项目推进方案,制定落地流程,明确核准程序、核准条件及办理部门,实现项目业主与服务部门无缝对接,坚决杜绝官本位思想、工作中不尽职、不担责和推诿扯皮现象。各审批部门及行政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并联审批,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特事特办制等工作制度。各项目包抓单位及时跟进、积极协调,及时报告项目办理进度和办理时限,说明未能按时办结的理由,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办法。按照行业对口、属地管理要求,建立重大项目联系服务机制,指定专人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个性化、全程化服务,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实施。各项目包抓单位要全员参与帮扶企业发展,将时间、精力、人力集中投入到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上。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项目、具体问题入手,采取领导包办,专人盯办的办法,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环评、安评、土地等方面的问题,以具体问题的解决助推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
四、创新驱动,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增强创新能力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要求。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
一是大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经济发展后续支撑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提升、工艺改造、资金整合、人才引进等自主创新活动。全面支持三新硅业、昊泰生物、金兴棉业等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加强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高水平实验室和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质量认证等创新活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以新技术新产品抢占市场先机。工信局要制定支持全县工业企业创新的扶持办法,县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工业企业创新进行扶持,今年要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实施技术创新项目3项以上。
二是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要深度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认真落实“互联网+”行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在矿产品加工、煤化工等原材料行业开展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集成应用试点,促进集约生产和节能减排;在装备制造行业开展产品设计与生产制造智能化试点,促进产业高端发展;在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开展产品质量追溯和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试点,提升产业竞争力。工信部门要牵头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支持“工业云平台”“装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中小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等平台建设,协调推进企业上云,增强企业信息化和互联网融合创新能力。
三是不断增强园区集聚能力。工业园区是工业振兴的主战场。我县只有1个资源综合利用园区,但未获得省级批复,这是我们的短板。下一步我们要借鉴酒泉经开区和玉门工业园区管理经验,积极申报省级示范园区,制定出台支持工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意见,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推动工业园区企业主要指标全面回升。以酒泉经开区、玉门经开区等国家、省级园区为例,借鉴学习人家的经验,按照高起点规划、集约化建设、循环式发展、园林式美化的要求,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产业培育承接能力。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赋予园区更多自主发展空间,探索建立投融资平台,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推动园区扩总量、提质量、绿色高效发展。工业园区管委会要切实承担起园区建设、运行等职能作用,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和产业集聚、功能配套、循环发展的理念,统筹考虑园区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主动抓好政策落实、招商引资、企业帮扶和服务管理等工作,不断提高园区综合发展水平,为入园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打破园区基础设施单一投资渠道,创新园区筹资新模式,重点完善园区道路、供水、排污、绿化等配套工程,切实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要在园区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上下功夫,在配套引进生产、生活服务行业上想办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金融、信息咨询、宾馆餐饮服务、物流配送等行业入驻园区,整体提升园区档次。
四是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发展。本土民营企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税收、就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加大本土民营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力度,用足用活激励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在规划、用地、资金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加大信息、技术和市场开发等服务,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特别是要加大对传统产业扶持力度,鼓励本土企业互保共建、互助促销、抱团发展。本土民企和企业家也要根据自身优势,找准定位,稳步发展,不盲目扩张,进一步把主业做大做强,把产品做优做精,把品牌做亮做响,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深度研判,全面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去年,市上确定实施工业企业复产达标升规三年行动,确定我县三年新入规10户企业目标任务,我们也要对这些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帮扶,促进工业止滑稳增。全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我县获得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奖励资金72万元,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态度和决心,同时,下一步县委、县政府也将按照《酒泉市激励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精神,配套扶持企业的发展。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停产企业复产、减产企业达标、规下企业升规的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力度,落实“一企一策”培育扶持措施,促进工业企业成长壮大。
一是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措施。去年11月,国办下发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从“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等七个方面提出“推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26条举措。省委、省政府也相继出台支持非公经济、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也制定了促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明确了要素配置、财税支持、融资服务、人才引进等九个方面的70条措施。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研究,加大宣传和政策解读,把中央和省市各项政策传达到位,把支持发展的思路举措细化到位,精准有效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形成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合力。同时,要充分用好融资贷款,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承接中央和省上的金融政策,运用好金控融资担保、产业工程贷款等平台,积极争取信贷规模,加强与市担保公司合作,加大项目、企业和产业发展融资贷款支持力度,弥补我县项目、企业资金缺口,保证重点企业按节点及时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二是落实落细包抓帮扶责任。要继续落实好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协同配合责任制。包抓领导和责任部门要经常深入企业、现场办公,高效务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指导企业加快发展。要落实好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方案和服务保障协议,推进企业互保共建,引导企业技改创新、升级管理、拓展市场,推动企业增产增效。近期各包抓领导和责任部门要及时对节后企业复工复产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进一步摸清企业生产情况,县工信局要及时对因环保、安全、矿权等事项影响开工复产的企业进行梳理,协同相关部门逐项解决,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达标运行。
三是巩固达标升规培育成果。2018年,全县新入库规上企业4户,但是也有部分企业由于生产不足成为了退库企业,反映出我们在巩固升规企业成果、扶持规上困难企业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到位。今年要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思路,在抓好“小升规”企业帮扶的基础上,加大现有规模以上困难企业“保一批”措施力度,县工信、统计等部门要严密关注并重点监测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刚刚达到2000万元的重点企业,各包抓责任单位要对当年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的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尽最大努力让这些企业保持在规模以上水平。同时,县工信、统计、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单位要督促企业切实做好复产、达标、升规培育企业的数据报送、运行监测和情况分析,要将新入规企业列入精准服务重点对象,在要素保障、项目申报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
四是强化工业运行监测。要继续实行工业运行监测调度,县工信、统计部门要建立统一协调、快速灵敏的预测预警机制,探索新的监测技术、统计方法和手段,按旬对工业运行进行监测,每月对运行情况作出分析,及时掌握国内外经济金融政策动态变化对我县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指导企业搞好资金投向和产销衔接。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全县入规后备企业监测库,通过支持停减产退规企业恢复生产“返一批”、推动工业项目投产达标“增一批”、培育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长一批”、帮扶规上困难企业“保一批”、实时监测企业发展“补一批”“五个一批”措施,紧盯列入2019年“小升规”重点培育计划的伟莹建材、弘也水泥、三元冶炼等5户企业入库,确保年内入规。
六、强化措施,切实保障工业经济抓实见效
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必须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措施实,各相关部门要不断优化经济运行监管方式,及时发现、创新解决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困难问题。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落实。县工信部门要按照十八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发展预期目标,制定工业保增长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单位,靠实到具体企业和项目,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推进,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实施、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扶持,切实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力争全面完成年度目标。
二是强化节能监察执法。提升工业能效、降低工业企业能耗,不仅事关工业企业自身能源成本问题,也关系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推进节能减排是当前工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在工业经济发展中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强化《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宣传落实力度,积极指导督促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推动工业企业产业升级和节能降耗,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要全面强化节能监察执法力度,通过专项和常规监察执法措施的落实,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和用能用水效率,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发展。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协调。“煤、电、油、气、运”等要素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各乡镇、各部门和各要素保障单位要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生产运行,加强沟通,密切协同,着力强化工业经济要素支撑。发改、工信、交通等部门要加强与铁路、公路运输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大宗工业品内输外运通畅无阻。住建、工信部门要继续深化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在保障民生用气的前提下,为企业生产用气做好服务保障。发改、能源、工信等部门要密切与电力部门协调配合,全力优化电力调度,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篇3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1)22-0102-01
自动化生产是新时期工业经济的先进理念,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均是工业自动化的具体表现。积极推广智能制造技术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 传统制造模式的缺陷
不可否认,传统手工制作对当时的工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倡导科技创新的今天,传统制造技术却显现了多方面的缺陷。
①生产质量低。我国工业包括重工业、轻工业等两大类别,重工业指的是采掘业、原材料加工等,轻工业则指化工等行业。传统的工业制造生产依赖于手工操作,许多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如:机械制造行业靠手工打造金属物件,产品的尺寸、形状等指标很难达到高水平。
②生产时间长。传统工业制造因缺乏先进的工艺流程,制造人员几乎凭借个人经验制造产品。对于一些先进的制造工艺未能及时采用,如:采煤行业中煤矿开采工艺落后,造成矿工每天的煤矿开采量量少,且矿工需持续工作12 h以上才能保证足够的产量,作业时间超出预期范围。
③生产效益少。企业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投入工业制造,但由于生产产品质量不达标,成批产品无法走向市场销售,这造成企业出现货物囤积现象。此外,由于质量问题引起的各种补偿问题均给企业经营造成很大的阻碍。早期我国工业呈现出生产投资大,回收效益少的状况。
④生产设备缺。根据我国工业发展历程可知,早期工业产品的制造生产70%以上均依赖于手工操作。这不仅是国内工业技术落后的表现,也是工业生产设备不足的象征。由于缺乏机械设备从事相关生产,手工制造才会一直占据工业产品加工的主流,制约了工业自动化进程的加快。
2 智能制造技术的工业运用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工业经济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全国各地开始积极开展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经过近30年的技术改革,我国的工业制造生产已经掌握了自动化、一体化、智能化等多项技术。有了先进技术为支撑,我国的工业经济效益开始翻倍增长,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中的运用更加普遍。工业生产自动化中引进智能制造技术的优点如下:
①人机操作。智能制造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人机操作”,企业在制造高精度、高要求、高质量的产品时,必须要使用智能化操控系统保证自动化生产的质量。如:机械制造行业中,对于金属产品的精度要求十分严格,若依旧安排人工制造加工时无法达到精度指标的。企业可利用计算机与数控设备建立连接,用计算机编程后输入程序指令,机械自动化生产可保证产品精度符合要求。
②自动设计。智能机器具有强大的推理、预测、判断等功能,制造设备可参照接收到的数字信号或程序代码设计工业产品。产品研发人员把某个产品的重点参数及程序代码输入智能机器中,则可通过自动设计将产品模型显示在计算机上,让企业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投入生产。如:许多企业采用CAD、proE UG等自动化设计软件,获得的产品模型更加精准。
③虚拟生产。虚拟技术依旧以计算机为核心控制,并结合信号处理、动画技术、智能推理、数据预测、模拟仿真等功能,对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模拟。虚拟化模拟生产可及时发现设计产品存在的问题,对生产制造工艺做进一步改学原料比例调整提供依据。
3 结 语
总之,随着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企业致力于扩大生产规模,制造产品的数量相比之前更多。面对这种状况若依旧采用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则难以满足生产效率指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孟俊焕,孙汝军,姚俊红,张秀英.智能制造系统的现状与展望[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5,(4).
篇4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近年来,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经济依旧首位产业发展不强、要素制约普遍存在等问题。通过出台工业经济工作意见,对2020年工业经济发展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安排,有利于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2020年工业经济工作要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抓发展规划,做实工业项目库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家居制造、生态板材等首位产业及配套项目落户中部家居产业园、绿色板材工业园。统筹首位产业与主导产业发展,加快轻纺、材料与新材料项目向姚李工业园布局。二是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首位产业集聚。坚持以产业联动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重点,加快培育两新产业,积极谋划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材料与新材料、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抓招商引资,拓展延伸产业链
一是突出首位产业招商。围绕定制家具、成品家具、门窗、家居板材等类别,重点引进投资额大、带动力强、成长性优的知名品牌项目。全力引进五金、门板、包装材料、线条、封边条等配套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二是提升项目引进质量。紧盯与家居产业密切相关的数控加工中心、智能家居系统、材料与新材料等行业,建立健全“两新”产业线索项目库,争取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
(三)抓项目建设,做大工业总盘子
一是实施“积树造林”工程。建立签约项目库、落地建设项目库、投产达效项目库“三库联动”机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严格落实“七个一”制度,加快建成一批产业项目。二是加强项目建设调度。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分类指导,精准调度,排出项目进度表,规划项目建设路线图,一个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月调度一次。
(四)抓龙头培育,打造行业小巨人
一是狠抓重点企业帮扶。立足中至信家居、科凡智造家居、冠特家居等现有企业,引进国内知名家居企业,着力打造家居企业“主力部队”。围绕丽人木业、东盾木业、伟杰板业、管仲木业等行业领先企业,打造板材企业“先头部队”。二是着力抓好工业企业递次纳规。开展企业递次纳规行动,对新纳规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培育一批新增长点和龙头企业后备资源。
(五)抓转型升级,推动生产绿色化
一是引导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和考察活动,组织参加各类展会,走访行业领军企业,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引导本土企业家进一步开拓视野、解放思想,培育一支想转型、敢转型、会转型的企业家队伍。二是强化政策支持。鼓励传统板材企业“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借壳营销”,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合资建厂、贴牌加工、生产板材基材等方式,推进低附加值的建筑模板产业向高附加值的生态板、欧松板、木工板和木地板等产业逐步转型。
(六)抓创新驱动,增强竞争实力
一是推动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柔性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及软件著作权等专利申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引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品牌影响力,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七)抓运行调度,稳定工业基本面
一是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坚持做好工业运行精准分析预测工作,督促企业据实报送统计数据,及时发现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大会商研判力度,加快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二是着力化解疫情影响。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出台的减税降费、金融支持、设备补贴、就业补贴等扶持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兑现奖补资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八)抓主体培育,壮大工业生力军
一是着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充实完善在外人才信息库,开展主题招商活动,定期开办专题培训班,引导群团组织及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返乡创业工程,开展各类宣传和表彰活动,树立一批返乡创业典型。二是不断增强民营经济活力。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完善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链条,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九)抓营商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
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能简则简、能并则并、规范高效”原则,推行证照分离、先照后证改革,优化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二是深化“四送一服”帮扶。紧盯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人才等普遍问题和土地、办证等历史遗留问题,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全力予以解决,破解企业发展后顾之忧。三是建立困难企业帮扶台账。严格落实困难企业鉴别推送、把脉会诊、分户包保、联动共治、实效通报五项机制,全年诊断帮扶困难企业10户以上。
(十)抓要素保障,提振信心解难题
一是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扶持作用,落实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降费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支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二是扎实做好用地保障工作。按照“确保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针对项目建设需求,提前谋划争取土地、林地指标,加大报批力度,保障工业用地需求。三是着力破解人才瓶颈。线上和线下联动,多渠道企业用工信息。深入落实人才引进各项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鼓励企业柔性引进人才。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帮助企业培养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工人。
篇5
[关键词]工业结构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24-01
一、柳州市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柳州的工业所有制结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例大,非公经济所占比例小。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比例过高,非公有经济发展过慢,经济总量过少直接影响着柳州整个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及整体运作的活力。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重轻工业发展比例失衡。按照我国沿海城市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若使工业经济协调发展,重轻工业的比例应各占工业经济总产值的一半。而柳州重工业企业的数量、产值、利润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均远高于轻工业企业,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衡。
2.轻工业内部发展不均衡。柳州轻工业产业中仅有烟草、化工、纺织业发展有一定的规模。但其他传统轻工业,如造纸、建材、日化等产业,近年来利润额不高,部分轻工业企业近年来存在亏损的现象。总之,轻工业内部发展较好的大中型企业与其他轻工业产业连带性弱,其他工业企业不注重信息的更新,共同导致柳州轻工业企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3.新兴产业发展受限。柳州现今仍旧将劳动、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集中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工业部门,极少部分的生产要素向深加工、高技术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部门流动。柳州高等教育学府少,限制了工业企业与各大院校间进行新产品研发和对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的合作机会。资金、技术、人才稀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柳州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
柳州工业产品品牌少,较为知名的名牌仅有两面针、金嗓子、柳工、柳汽。知名名牌企业在生产产品时不注重工艺的提升,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品牌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弱,致使工业经济运行存在质量问题,影响工业经济效益。
二、促进柳州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在工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促进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政府应当放宽非公企业的市场准入领域。对于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限制的投资领域,应鼓励非公资本投入。进一步完善税收、信贷方面的政策,拓宽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推进信用体系的建设。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第一,制定和完善有关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的政策,并加以实施。第二,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进一步集群发展和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第三,鼓励工业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制定有关技术创新及节能环保方面的奖励性政策。
3.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首先,加大对本科高校和专科院校的投资,培养高知识型人才。其次,加大对新兴工业的投资,促进资源节约开发、环境保护,促进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加大对R&D投资,生产出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
(二)发挥企业在工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对于柳州的工业企业来说,在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的时候必须明确现在的市场上需要高、精、新、尖的产品。工业企业应当把握这个机会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信息共享,创立品牌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发挥研发及技术创新在工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加大研究发展新产品的力度。R&D对一地区企业生命具有重要的造血功能,是企业活力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我市重工业企业应当维持市场竞争的地位,扩大加深公司的技术能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轻工业企业应大力发展新业务,改善其工业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
2.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技术创新。(1)明确技术创新的类型。发展时间较短,技术要求较高的高新科技产业,以开发新产品为目标,获取利润。重轻工业企业比较适用于工业创新。在对其工艺进行创新时,要注重提高原材料的质量及利用率,进行原材料的创新。(2)明确技术创新的战略。在柳州近70%的工业企业选择模仿性创新战略。但模仿性战略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
三大支柱产业适合采用自主创新的战略。自主创新要求企业拥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创新经验与资金作为支撑。柳州三大支柱产业以前均借以引进技术发展自身企业。就目前看,若三大支柱产业继续采用模仿性战略会导致产值增长速度放缓,不利于提升品牌的价值。
五大传统优势企业,适合采用模仿创新战略。柳州五大传统产业技术陈旧不纯熟,从业人员中高科技人员所占比例低,这就需要通过购买专利技术的方式引进技术,在利用新技术进行生产一段时间后,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得出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模式。
新型企业适合采用合作创新战略。这些企业适合与高等院校、研究院进行合作,推动其技术创新,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机率。
【参考文献】
[1]柳州年鉴.
篇6
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经济地理条件,一些地区长期保持传统农业占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工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类工业经济后发展地区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这类地区若能把握时机,处置得当,就有可能乘势而上,后来居上,否则,就会失去宝贵的发展机遇,重新拉大与工业经济先发性地区的差距。因此,适时制订对策,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摆在工业经济后发展地区面前一个十分现实而急迫的任务。
(一)
由于经济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原有经济发展基础的局限,后发展地区工业经济成长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第一,发展速度相对领先,但基础仍然脆弱。这类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长期来国家投入不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弱小,经济整体实力处于中下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这类地区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及其影响力相对较弱,加上经济发展滞后,人们穷则思变,求富心切,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因此市场取向的改革起步较早,工业经济凭借市场拉力,从小到大,发展速度相对领先,以较短的时间跨过了工业化初期,进入或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但是这类地区发展基础脆弱的问题也明显存在,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人才、技术准备不足,工业经济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呈放大态势,属典型的速度型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第二,加工工业比重大,但稳定性较差。这类地区资源条件较差,一般无富集资源可作依托,本地区财富集散面窄小,市场容量不大,因而产业选择大多是单位产品原材料需求量不大、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加工工业,形成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区域外的发展格局。一方面,原料供给、产品成本受制于上游产品供给状况及其价格的变化,企业增支因素多,消化任务重;另一方面,产品销售受区域外市场变化的影响,反应敏感,起伏较大,不利于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但城市大工业发展滞后。长期来,这类地区几乎没有大的国有工业,仅有的一点工业,也是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期兴办“五小”工业而形成的地方国营小企业,以及由小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城镇集体工业,没有可能进行工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本原始积累。这类地区改革开放后的初始发展资金,完全靠推行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提供。的推行不仅为工业发展积累了初始资本,还为其作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先期培训。“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成了这类地区发展的主旋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镇集体工业也在传统法制外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工业化步伐大大领先于其它地区。随着城乡集体工业的发展,产业转移使家庭工业应运而生,成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私营工业也有所发展。因此,这类地区较早地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率先在这类地区起主导作用。但城市大工业由于受资源、资金和原有基础的制约而发展缓慢,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成为这类地区经济布局的一大特色。
第四,中小企业成为发展的主流,但主导产业不明显。这类地区由于工业发展的初始资本来源于农业,来源于民间,必然带有量小、分散的特点;体制上也因为刚刚开始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和市场经济知识还比较缺乏,资本原始积累十分不足,因而中小企业成为企业组织构成的主体而优先发展。相反,由于国家投入少,全民工业薄弱,大企业、大产品的发展一直是薄弱环节,不但数量少,企业规模、素质和整体实力与工业经济先发性地区相比,也均处于劣势。正是这样的企业组织结构,造成产业离散度大,主导产业不明显,规模经济效益也不理想。
第五,块状经济特色明显,但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不强。这类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启动点是乡镇工业和城镇集体工业,一户帮十邻、一村带一乡的扩张式发展,成为重要的发展形式,造就了一大批“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一县一品”的块状经济,形成了不同层次、区块式发展、多样化的特色经济格局。由于以若干特色产品为龙头发展块状经济,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促进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的发育,而市场的繁荣,又支撑工业的快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共同发展。工业与市场的兴起,同时推进了现代中小城镇的形成和繁荣,继而进一步带动和支撑产业的发展。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城镇建设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块状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但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大工业发展相对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也相应滞后,因而形不成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十分薄弱,经济的二元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
后发展地区工业经济特殊的成长背景所决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轻型经济结构,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这类地区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为增强,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业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开放型经济也已达到一定程度。但其先天不足所造成的“低、小、散”的弱点,如果说发展初始阶段曾被强劲的发展态势所掩盖的话,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国内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今天,其消极作用就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和充分了。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低,缺少自己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连续下滑;企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装备差,经济效益不高;区域经济产业层次低,传统工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和行业结构雷同,缺乏发展后劲。因此,在近些年中,与已率先进行结构调整的工业经济先发性地区相比,又呈现差距逐渐拉大的态势。若再不抓紧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将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
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是一个涉及解决深层次矛盾,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目前,围绕支柱产业,依托现有企业,组建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程度,努力抢占规模经济的制高点,增强竞争优势和发展实力,已成为工业先发性地区结构调整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不少工业经济后发展地区争相仿效,把它作为自己调整结构、治理“低、小、散”问题的重大举措,其结果,不但与工业经济先发性地区、结构调整后的优势相比较仍相对处于“低、小、散”的境地,而且由于照搬工业经济先发性地区结构调整的方式,在调整过程中还留下了严重的隐患。一是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在新的水平上再次大量出现,不但形不成自己的优势,还造成资金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工业后发展地区产品离散度大,没有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搞集团、上规模,带有很大的理想成分,容易忽视市场的导向,给企业留下可怕的“胎里疾”;三是这类地区既无大企业可依托,又无巨额资本积累,行政推动往往成为组建企业集团的主要手段,板块式的拼凑,使存量资产不能有机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还可能放大劣势,拖垮原有的优势企业。这些调整过程中所隐藏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同时迸发出来,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工业经济后发展地区的结构调整,决不能不顾条件和基础,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必须从自己的特殊性出发,扬长避短,注重特色,以己之长,克人之短,以“田忌赛马”之策,赢得竞争和发展的主动。
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自己独特的结构调整之路,必须正确把握和发挥工业经济后发展地区的特殊优势。从工业经济成长的特殊进程看,这类地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形成较早,国民经济市场化水平相对领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发性优势;工业成长总体历史短,产业构成新,国有工业的历史包袱相对较轻,对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和困难,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在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后发性优势;工业与流通、企业与市场结合比较紧密,市场配置资源所构筑的区域经济特色比较明显,在独特的行业和领域,具有相对的整体优势;城乡工业化进程相对领先,作为发展主体的中小企业生机旺、活力强、机制活,在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支懂管理、善经营、敢于改革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家队伍、经营管理者队伍和技术开发队伍,在同类企业竞争中占有相对优势。
工业经济后发展地区的结构调整,就是要凭借上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资产存量优化重组,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调整之路。
(三)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结构调整的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多种优势的集中体现者。如何保持、发挥并进一步发展作为工业经济后发展地区发展主体的中小企业比较优势,是这类地区结构调整的关键。这也就是后发展地区工业经济特殊成长背景所决定的结构调整的特殊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世界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集中与分散两大趋势并存,以追赶科技进步为前提的中小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一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多阶段共生共存共溶,以及后工业化地区存在的诸多发展优势,为处于开放中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换以及跨阶段、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加工技术的专业化、小型化日趋成熟,为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育与逐步成熟,十几亿人的巨大消费需求扩张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以生活消费品生产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必将产生强劲而持久的市场拉力;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消费结构的层次性,以及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压力的存在,为相对领先发展地区的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转换时间和要素资源;五是跨国公司和国际大集团在我国直接投资企业的存在,工业经济先发性地区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随着科技进步和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必然进一步细化分工、扩大合作,这既为大、中、小企业的联合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中小企业通过跳跃式发展上升为大企业、大集团提供了机遇。
由此可见,发挥中小企业优势既有需要也有可能,显然是工业经济后发展地区结构调整现实的明智选择。但面对众多的中小企业,切入点或启动点的确定,又成为举足轻重的一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个结论应该由市场来下。企业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大小。无论是适应市场,还是创造市场,最终都集中在由市场决定的产品本身,即要由产品的现实市场占有率和预期市场前景来决定。因此,产品理所当然成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或启动点,结构调整必须从优势产品的培育、发现和发展开始。
应该坦率地承认,作为工业经济后发展地区,一般意义的优势产品及其竞争优势并不存在,产品一般都具有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价位低的特点,主要是以中低收入阶层为消费对象的低档、低价赢得竞争的相对优势。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心理的变化,这种相对优势正在明显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特殊性上做文章,即必须从众多的产品中筛选具有相对优势和特殊优势的产品。具体地说,就是要实行专一化战略和差别化战略,或主攻特殊的顾客群,或着眼于产业链、产品线的优势细分区段,或以特定地区市场为主导目标,或在同类产品中确立自己的鲜明个性,等等。一句话,就是要做足产品“名特优”和市场“特殊性”的文章,形成“小商品、大市场,高科技、专业化”的具有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小型巨人”企业和企业集团或企业群体,在产业链中起龙头作用,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营造“小型巨人”企业、企业集团或企业群体,要紧紧扣住具有相对优势或特殊优势的产品,抓一批基础素质好、经营机制活、竞争能力强,有希望做大的企业;抓一批处于产业关键部位,能够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作用的企业;抓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要加大改革的力度,以改革促调整、求发展,通过存量重组和增量扩张,使这些企业规模合理化,形成规模经营优势;延伸产业链,形成以优势产品为中心,优势企业为龙头,直接投资和非股份安排、紧密和松散、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企业集团或群体,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整体竞争实力,再造新一轮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劲优势。
在围绕优势产品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同步有效地进行企业技术创新。从总体上说,中小企业一般都存在技术储备少、设施装备差的问题,其背后就是缺人才、缺资金。因此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解决人与钱,即技术源和资本源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两大问题只能依靠市场机制。一方面要实施开放的人才策略,培养、引进人才,组建或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的科技开发机构和队伍;实行合作攻关,维护知识产权,有偿分享成果,组织行业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采取技术参股、有偿转让、利益共享的办法,形成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技研究和开发队伍,解决企业的技术源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品牌效应和龙头企业的集聚作用,让有限的高质资产去吸纳、调动更多的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解决资本源的问题。从而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及管理,增强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保持国内的相对领先地位,并努力快速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四)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之相辅相成。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筛选、培育“名特优”产品,营造“小型巨人”企业或企业集团,更是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组织协调和行政推动。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调整发展思路。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结构不调整,整体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低等日益突出的矛盾就无法解决,增长方式也不可能转变。因此,必须统一对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现代化意识,使结构调整真正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并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指导结构调整。从工业经济后发展地区的实际出发,以产品结构调整为核心,实行企业组织结构及其他方面的相应调整,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有效地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2.实施名牌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要尊重市场法则和规律,从现有的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构成出发,注重创新,确定一定时期的优势产品目录和合理化发展规模,实施名牌战略,增强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要实行扎实有效的行政推动,如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制订扶持政策,组建科技服务和信息、咨询网络,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及公用事业部门责任,组织协调重大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产品开发,落实激励措施等,以保证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3.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要加快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够自觉接受市场导向、促进本企业产品优化、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市场竞争主体,激发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和长远发展要求而主动调整结构的内在动力,为经济结构优化构筑坚实的微观基础;积极理顺产权关系,推进存量资产优化重组,为企业的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提供现实条件和便捷途径;进一步改革公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公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不断促进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断提高公有资产的质量,充分发挥高质量公有资产的中坚和导向作用,发展优势产品,壮大优势企业,推进整体调整;加快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强化执法力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运行秩序,并发展、完善、提高中介服务机构,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
4.进一步增大经济开放度,扩大结构调整和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开放度,有利于进一步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管理,促进结构调整。在大产品、大企业均为弱势的工业经济后发展地区,更可利用对外对内开放,拓展结构调整空间,或与跨国公司、国内外大企业紧密联合,成为这些大集团的重要成员发展自己;或进入这些大企业的产业链,占有稳固市场,壮大自己;或在大产品、大企业的真空地带,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在开放中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结构调整的质量和效率。
篇7
一季度,**开局良好,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速,工业经济增长较快,投资结构优化明显,金融存贷款稳步提升,消费呈现换挡提速。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前列,顺利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1、单季GDP增速高位运行。
一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同比增长**%,是自2014年以来GDP最接近两位数增长的一次。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三次产业占比由去年同期的2.3:53.7:44.0优化为2.2:52.8:45.0。
2、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县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继续保持较快增速。
3、工业经济质效逐步提升。
一季度,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初步统计,实现利税总额**亿元,增长**%;其中利润总额**亿元,增长**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元,同比减少**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上升**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装备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增长**%,分别超规上工业平均增速5.4、4.4和6.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4、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民间投资(不含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6.9%,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6.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4.1%;交通投资同比增长1.1倍;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全市平均18.8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5、服务业增长较快。
一季度,实现服务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增长7.7%、金融业增长13.7%、房地产业增长8.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长1.3%、住宿餐饮业增长5.8%。
6、消费收入稳步提升。
一季度,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升。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全市平均**个百分点,初步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增速逐月下行的不利局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增值税调整对工业产销产生扰动影响。4月1日实施增值税率调整,制造业企业在增值税率调整前后的窗口期加快生产进度,提高可抵扣的进项税额,降低销项税额,进而增厚利润,而实际市场需求端没有显著回升。预期二季度前后等窗口期一过,工业产销将趋于正常,工业生产增速会有所回落。
2、投资基数变化带来投资增速波动。去年四个季度投资同期数分别是**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分别是**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季度节点的同期数起伏变化,二季度投资增速将明显加快。
3、房地产投资回落对建材等相关行业造成不利影响。初步统计,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同比下滑15.9%,而去年房地产投资整体较为强劲。房地产投资的较大波动,会滞后影响房屋销售,进而影响与此相关的建材家装以及汽车、家电销售等行业。
4、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一季度,德清出口总额**亿元,同比下降0.3%,比全市平均增幅低12.6个百分点。3月以来增速虽然比1-2月有所回升,但回升力度明显不足,后期形势依然复杂,对经济的后续增长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下一步打算
1、质量当先,强化管理。一是加大审核力度。各专业加强对节点数据的审核力度,关注数据波动大、上报异常的企业,加强指导和走访,适时开展执法检查。继续以质量第一为标准,加强指导镇(街道)全力以赴修改错误,补漏单位,重点抓好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核查。二是加强走访指导。建立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批零住餐、服务业企业名单,以提升数据质量、企业统计管理为目标,面对面服务,加强部门信息交换和企业潜力摸排,加强对新企业、新项目和“小升规”、“下转上”企业的实地踏勘和现场辅导。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完善工业、投资、贸易、服务业等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办法,规范统计行为。
篇8
近年来湖北省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随着“两型社会”的提出,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快平稳增长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为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制度的创新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省现有工业经济的道路发展,揭示了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度问题,为建立“两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湖北经济;工业经济;经济制度
1引言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制度安排的效率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否快速转型取决于其内在的制度是否能匹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高耗能,低效率模式,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集约型经济为主的低耗能高效率的模式。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演进性,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把意识形态、产权结构以及政府等因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中,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对长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制度因素尤为重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政府制定的制度安排及政策保障,舍弃政府的制度供给及政策制定,政府也就无法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甚至管理,因此,政府转型也必然体现为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的革新。政府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向低能耗,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因地制宜的制定与时展潮流相一致的经济制度。本文通过对湖北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制度的分析,找出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制度问题,制度的创新不仅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也要适应经济发展,最终为湖北省建设“两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2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背景分析
2.1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背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湖北省形成了以工业为支柱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和制造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但是自2008年经融危机以后,湖北省的工业经济虽然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速,但增速回落,下行压力增大,截至2012年湖北省前四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31.5亿元,增长16.3%。湖北省为遏制经济下行趋势,着重打造武汉和十堰的工业化城市经济,其中武汉工业投资居全省第一,启建中华科技产业园,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随州计划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十堰大力推行工业兴市战略,实施“双亿工程”,建立工业园。
2.2湖北省经济制度背景以钢铁产业为依托的湖北省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丰富的钢铁、石油等资源,基于这一资源禀赋优势和地缘优势,建国后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湖北得以成为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地区之一,在此基础上,湖北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制度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却仍停滞不前,发展缓慢,经济体制还是原来的以重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到21世纪,湖北省经济体制开始转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仍是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支柱性产业。
3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现状分析
3.1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为加快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在“十二五”规划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制造业的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3年湖北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加大对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例超过43%。2014年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态势,总规模不断扩大。
3.2湖北省经济制度现状自全国“十一五”规划颁布后,湖北省为全面落实这一规划,2007年起加快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达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及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2008年为落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湖北省提出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十二五规划以来,湖北省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国有企业,科技体制改革,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是现有经济制度仍以高耗能低效率的工业为中心展开的,缺乏新动力,政策制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规划,经济制度没有贴合湖北省各城市的发展状况,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因此导致全省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武汉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过大,城市彼此间关系亲密度不高,每个城市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产业,不能建立品牌企业和完整产业链。
4湖北省经济发展道路转变中的制度问题分析
4.1全要素生产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被用于综合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其实质就是技术进步率。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界环境约束增加,全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出现下行趋势,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下行危险。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继续依靠以往的以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显然不可持续。由于传统的经济制度及政策倾斜,湖北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低,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湖北省的这种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制度没有充分调动产业的积极性,产业生产率低,各大工业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投入产出比较低,产业的技术落后,竞争力薄弱。
4.2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在市场中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政府职能来实现,政府如果没有正确的制定政策,履行职能,那经济体制也不会完善。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市场一体化,竞争性弱,这都是政府在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没有形成创新性投资机制吸引资金流入,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制定适合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制度。
4.3市场开放程度低,制度缺乏创新性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是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但是各城市之间存在壁垒,城市间市场开放程度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品的竞争压力小。湖北省地处中部,其地理位置使其置身于中国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外,在政策上享受不到这些地区的经济优惠政策,也不能与这些地区共享资源开放市场,因此对其市场开放程度影响较大。湖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快,其经济发展不再满足外生增长方式,而是应该以内生增长方式拉动经济发展,经济不再满足低效率的粗旷型经济增长,但是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制度发展仍存留有原来的惯性,市场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小,市场竞争小,城乡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等,正是这些制度和政策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转变的对策
5.1政府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创新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法制的规范保障,因此湖北省政府应该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四低四高”的经济发展方式[5],转变以重工业为主体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方式,加大对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以解决失业问题,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为建设“两型社会”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战略,发展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保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上的引导作用,制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机制,鼓励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努力克服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改革工业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多样性,建立以创新型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融合发展,实现高校科研实力转化成创新收益。同时注重对全省产业的质量升级,整改低水平产业,发展高质量产业,在推行政策、制度时注重对现行政策、制度进行科学评估,使其符合湖北省的整体发展环境,因地制宜的实施各项政策。
5.2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近年来,湖北省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经济水平提升,但是这种良好的发展靠的是粗放的、外延型发展方式支撑的,这种发展方式难以支撑湖北省跨越式经济发展。因此,湖北省应充分发挥教育大省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把要素投入产业转变为全要素投入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建立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降低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例,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加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更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撑,鼓励发展优质第三产业,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整改现有低水平的旅游业,结合高新技术,开发新兴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旅游产业。
5.3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破除城际产业壁垒,首先要实现城际间的城镇一体化,因此湖北省要大力推动二级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加大对二级城市的政策倾斜,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二级城市与武汉市的经济差距。湖北省要想实现产业集聚,就应构建湖北省的整体产业格局,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新能源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密集的产业带,同时开放合作,促进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互动交流发展,形成产业的跨区产业链,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园模式。更加积极的推动城际列车等道路建设,改善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节省经济成本,吸引企业投资。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集中的优质资源更多,为早日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应进一步的开放资源,让渡部分利益,在维持自身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6结论
湖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主要是依靠工业的转型实现,现有工业的高能耗低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不高,产业技术创新优势不明显,城市间城镇化差距大,产业壁垒存在,难以形成跨区产业链,工业产业园无法形成,产业集聚的作用发挥不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湖北省政府不仅要从自身的职能出发还要从市场出发,制定新的政策制度,努力抓住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全省工业经济制度的创新,着重刺激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科技投入,着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全省资源的优化配置,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促进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早日建立“两型社会”配套试验区。
[参考文献]
[1]史晋川,谢瑞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J]学术月刊,2002(5).
[2]杨静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本在于提升制度效率[J].学术界,2010(11).
[3]王晓雨,姜晓琳.制度安排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之转型[J].学术交流,2013(08).
[4]石杰琳,秦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转型:角色转变和制度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
篇9
**中小企业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动力,以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为重点,紧紧围绕为企业解难题,为群众送服务,为基层办实事,重点抓了八项工作。
一、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我县实施意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做强钢铁产业,将冶金和石材、化工三大产业打造成为县支柱产业,由局领导带队组成3个调研组,深入全县20个企业广泛开展集中调研行动,逐企业、逐项目协调调度,多措并举抓落实。
二、扎实开展“帮企业、保增长”活动,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充分发挥我局“帮企业、保增长”职能作用,组织全县参加市银企对接会3次,达成合作项目12个,签约金额2000多万元,为我县工业产品开拓了市场。帮助中小企业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160万元,缓解了企业融资困难。
三、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工业经济整体水平。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制约发展的土地、资金等问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组织企业参加“9.15”**经洽会先进制造业招商等一系列经贸洽谈活动,为全县经济发展积蓄了力量。
四、努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大力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向国家申报3个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60万元。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把我县创业辅导基地建成省级重点创业辅导基地,入驻孵化企业20多家,安排就业人员近500人。
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成果惠及百姓。积极推进县中小企业局网站建设,加大服务企业力度。
六、着力抓好为群众送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尽心尽力做好扶贫帮困活动,集中开展了送科技、送信息、送钱物活动,为农家书屋捐赠图书30余册,帮助两河村解决20吨水泥修路,给北冶乡捐款3000元,植树绿化,发展“三化”。
七、高起点建设服务窗口,高效率高质量服务群众。瞄准“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优”目标,自今年7月启用以来,共解答群众咨询50余次,为企业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80余次,按时办结率100%,做到了零差错、零失误、零投诉。新晨
篇10
这次全市工业经济及两大任务工作会议是市委、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及市“两大任务”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去年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全市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会上,桂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做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是我们遇到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发展极为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工业经济经受住保增长保节能的双重考验,保持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工业经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市工业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呈现出较强劲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80.6亿元,增长20.1%;实现增加值47.2亿元,同比增长14.9%,增幅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二是规模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1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4.7亿元,同比增长22.8%,产销率达100.1%;实现利润7.2亿元,同比增长1.4倍;实现税金7.4亿元,同比增长3.3%。亏损企业比上年同期减少5户,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0.8亿元,同比减亏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成为工业增长的动力。
三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23个,完成投资26亿元。青铝自备电厂、西夏水泥公司70万吨熟料生产线、圣花米来公司循环经济等16个项目建成投产。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开工建设重点项目5个,建成大唐国际1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国电分公司15万千瓦风力发电和中广核1万千瓦光伏发电等4个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规划建设的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优化了我市工业内部结构,提高了工业经济效益,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四是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1.23亿元,建成新材料基地和嘉宝园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工程,新建园区道路8条16.7公里。新材料基地日供水1.5万立方米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嘉宝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园区服务功能明显改善,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五是打赢了节能减排攻坚战。出台了节能降耗预警调控方案,淘汰西夏水泥公司立窑生产线和黄河水电化工公司落后电石炉,有效遏制了能耗过快上涨的势头,顺利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市工业经济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支撑全局的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缺乏。工业倚重依能特征明显,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二是工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原料依附性初级加工产品仍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力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配套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全市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综合能耗年消耗标准煤5000吨以上的企业有24家,占规上工业的32.4%;24家5000吨以上能耗企业的能源消费量574.7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99.3%,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7.9%,降低产品单位能耗的空间十分有限。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信心
今年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一是中央宏观经济政策仍是积极稳健和审慎灵活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工作将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这将有利于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之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以及自治区“建设沿黄城市带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为我市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中央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这将有利于国内外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为我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更好地利用外资、技术、资源、管理等要素,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三是我市工业项目支撑将更加明显。随着铝厂自备电厂、金昱元公司入园建设项目、米来生物工程公司技改扩建项目、恒源砼业公司70万方商品混泥土等项目投产和在建项目速度的加快,将带动工业经济更好地发展。四是工业发展活力增强。市委、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业经济工作的领导,出台政策措施,“兴工强市”战略深入人心,抓工作的力度,促发展的措施十分得力,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既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既要把困难和风险分析的透彻一些,更要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抢抓机遇,奋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强化措施,全力做好工业经济工作
做好今年的工业经济工作,确保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5亿元、增长17%的目标任务,对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巩固经济回升基础,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突出抓好运行调度。一是科学分解指标。市工业商务局要会同发改局、统计局认真研究测算,将市下达的工业增长目标任务,科学的分解到规模以上企业,并逐户落实。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督促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确保完成全年工业增长目标任务。二是着力加强工业经济运行预测与分析。密切关注重要生产资料供需、重点企业运行走势和主要产品价格变动趋势,针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及时预警信息,引导企业科学组织生产销售,主动应对,增强经济运行调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防止工业经济大起大落。工业商务局、统计局要密切配合,对当月生产起伏较大的企业,要查明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统计局要严格统计执法,完善工业统计工作,及时、客观地反映工业运行情况。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要按照安委会的统一部署,组成检查组,深入民爆、冶金、化工、非煤矿山等行业和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督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工业生产安全。
(二)全力抓好产业优化升级。各有关部门要把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观念渗透到抓工业的每个环节,强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向上争取技改资金,切实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使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新工业项目论证要在增加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坚决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建设。各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重点产业的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和洽谈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引进资金、企业自筹、贷款贴息等途径,大力提升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层次,提高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特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化工行业,要加快行业内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的培育,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三)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新材料基地及嘉宝园区发展规划,着力实施《市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富硒食品工业基地;依托金昱元集团、圣花米来公司,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一要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新材料基地、嘉宝工业园区道路、供排水、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工程,进一步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实现骨干优势企业和优质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聚集,发挥工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二要加强入园企业项目管理。督促所有入园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尽快投产达效。三要着力解决园区企业用地问题。园区办和国土资源局要提前谋划,对园区基础设施和新上项目用地要按照国家、自治区的土地政策,在获批的前提下,尽快办理用地手续。
(四)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实施工业重点项目22个,其中续建15个,新建7个,总投资32亿元。一要全力推进重点在建项目。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要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建立限时制和责任制等制度,重点实施金昱元公司2万吨高效出口漂粉精、勤昌公司170万套汽车用重载荷圆锥滚子轴承和300万套高速列车轴承、中航郑飞塞外香公司5万吨有机米和1500万盒清真鲜食方便米饭、圣花米来公司8万吨食用调味品等20个新建续集项目,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要切实抓好新建项目开工。对已经核准的项目,要抓住关键问题,集中攻坚,突破难点,促使早日开工建设。支持金昱元公司与光大投资公司合作在新材料基地建设32万吨离子膜烧碱、40万吨PVC树脂、80万吨电石、100万吨水泥项目(其中:一期投资24亿元);支持青龙管业公司在新材料基地投资2亿元扩建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三是要力促竣工项目投产。及时解决项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其尽快投产达效。市工业商务局规划的22个工业重点项目务必要确保完成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