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篇1

关键词:契约理论 企业审计 需求分析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审计是产权结构变化下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更多的是对缔约各方产权信息进行明确界定。因此契约审计理论对企业审计需求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下将从契约理论和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入手,对如何引导企业高质量审计需求进行论述。

一、契约理论的意义概述

契约理论建立在交易成本、产权以及委托三种理论上。一是在交易成本的理论体系中,企业的主要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交易中的各项费用,以差别的方式将企业治理结构与交易特征匹配,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二是产权理论则围绕交易费用展开,主要对企业产权安排和结构变化对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进行研究;三是委托理论将企业看作委托人与人之间对风险分配的契约安排,为了避免人出现道德风险行为和逆向选择,委托人通常会以契约行使对企业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从而避免人挥霍企业财产,增加成本。

上述三个理论分支并非相互完全独立,在契约理论的大背景下,其相互之间存在补充和制衡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契约的广义概念囊括了任何市场交易行为,将其全部视为相互存在的契约关系,并作为企业发展的研究基础。企业的审计需求决策会对契约各方的关系和经济行为造成影响,反之,审计需求方与企业的契约同样会影响到审计需求决策,这也是企业内部契约各方博弈的均衡结果。

二、契约理论下的企业审计需求分析

(一)经营者和企业的审计需求

企业经营者直接控制着企业大部分经济资源,且在信息领域占据主要优势,但在契约理论下,企业经营者仅仅属于人,对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并不具备直接的内在需求,其需求只属于在政府法定审计条件下的需求。但企业经营者的对高质量审计信息的需求存在变动,在企业成本收益的影响下,经营者仍然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行为,若高质量审计带给企业的收益高出成本时,经营者仍然会对高质量审计存在需求。

(二)股东的审计需求

企业大股东和小股东属于一组相对的概念。大股东与经营者同样不具备高质量审计的内在需求,但由于手握股权,大股东能直接对企业经营进行干预,例如采取内部审计的措施把控住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尤其是在目前审计委托制和股权表决制的背景下,企业审计权实质上是被大股东掌握,其是否有高质量审计需求,取决于企业审计对其收益的影响。而小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微乎其微,难以影响到企业经营行为,而高质量的企业审计对其而言,意味着可提升对人的监控力度,从而可对经营者和大股东某些自利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有效维护自身收益。同时,企业剩余风险通常是有小股东在承担,因此本质上而言小股东强烈需求高质量审计。

(三)政府部门的审计需求

政府部门与小股东的弱势地位不同,其具备强制监督权,同时,政府部门的高质量审计需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审计需求行为。为了履行自身的行政责任,维护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同样对高质量审计有明显需求,需要高质量审计为行政决策提供帮助,对企业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因此政府部门会对审计质量表示持续关注,但在监督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审计工作本身,而不是展现出对某类会计师事务所的特有偏好。

三、引导企业高质量审计需求的措施

(一)推动市场发育

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来源于高度市场化的经济,因此要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的改革,尽量减少行政干预,保证需求者能顺利表达审计需求,从而对企业的高质量审计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对于企业发行证券而言,在上市资格、发行数量、市值等环节上最重要的不是政府的审批,而是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企业面对的是整个市场和广大投资者,因此在对证券市场化进行改革时,我国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模式,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在证券市场中的估价效应,推动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坚实需求,但这项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因此还需完善配套法律。例如完善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为高质量审计需求创设法律环境。为了杜绝二者合谋,私吞外部投资者资金,法律还需针对这一问题出台对应的惩治措施,增大造价、合谋的违约成本,从而满足投资者的高质量审计需求。

(二)保持政府监管的独立性

政府监管部门需随时保持独立性,以公平、公正、强制的第三方地位开展监管工作,从而引导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一是形式上保持独立。政府监管人员不能与各种利益群体与证券市场主体有直接关联,应采取回避制度,严格避免这种关系的存在。二是实质上保持独立。政府监管人员需在法定职权条件下依法办事,切实公正的担负起监管责任。

(三)打破控制权市场

随着我国控制权市场日渐活跃,大部分投资者会更为重视高质量审计信息在企业控制权估价中的作用,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也会日益凸显。因此,在推动企业控制权市场化的同时要打破企业控制器的垄断,引入外部市场监督约束机制,并将其作为对大股东和经营者自利行为的可置信威胁,促使其履行契约,并对高质量审计提出主动需求,从而将有利信号传递给整个市场,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值。

四、结束语

企业的审计需求实质上是企业各个契约方博弈的均衡结果,契约作为对利益各方进行联结的一种机制,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条件下可诱发需求者产生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并转化成企业的内在需求。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需求主体难以通过契约对真实需求进行表达,具体可通过推动市场发育成熟、打破控制权市场垄断、加强政府监管等途径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制衡力,保障企业高质量审计需求的路径通畅。

参考文献:

[1]付书博.审计中的理论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商业会计,2016,(7):79-81

篇2

关键词:河南省 复合型外语人才 特点 分析

一、概述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中国与亚非欧国家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通航、通路、通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河南省地处中原,依据有力的历史、交通、资源和产业优势,成为中心线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河南调研指导工作时提出,河南省在工业、农业上均需与欧盟等地区深化国际项目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构,同时以人文合作促进经济合作,将河南省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推向国际。在此新形势下,河南省对高质量复合型外语人才必将产生新的需求。

二、高质量外语人才在河南省发展中的作用

在河南省“一带一路”经济文化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高质量的外语人才起到了桥梁及保障作用,尤其是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先进技术引进、企业产品推广、文化项目合作等方面,能够为河南省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随着“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线路建设的深入,河南省的经济文化市场必将更加繁荣,同时其向外性特征也必将更加显著。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深厚文化素养、丰富商业知识、娴熟专业技能、良好服务意识的高质量外语人才既能为满足河南省经济文化项目“走出去”的外向性需求,也能为河南省打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投资环境提供助力。

三、河南省高质量外语人才的需求特点

经过对2014年、2015年、2016年河南省春季大型综合人才招聘会的走访调查得知,市场对单一语言性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极低,一专多能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受到市场的极大欢迎。河南省对高质量外语人才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随着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外向性延伸,各企业对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类外语人才能够帮助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掌握行业精尖科技,在经过国际交流培训后成为企业内部的技术带头人,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加快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模式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型。

2.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增多,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国际行业发展动向,接受最新的行业信息,提高企业国际贸易的时效性与利润率。同时借鉴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不断发展的国际合作中,掌握现代经济运行方式,为企业节约交易资本与周期,提高资金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3.具有娴熟商务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在企业的国际合作过程中,外商接待、合作谈判、产品推广、会展布置等商务活动不断增多。具有娴熟商务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具备丰富的国际商务和贸易知识,了解广泛的异域文化习俗,能够运用合作企业所在国家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心理习惯与之交流洽谈,提高企业国际合作的成功率。

四、河南省高质量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现状

河南省现有高校一百一十余所,每年大约有本科毕业生二十余万人。这些毕业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等复合型外语专业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每年不超过八千人,占总毕业生人数的极少部分;第二类为语言文学类外语专业毕业生,每年毕业生不超过一万人;第三类为非外语专业毕业生,构成每年本科毕业生的绝对主体。第一类毕业生由于具备外语与专业双重技能,故而较受用人单位欢迎。第二类毕业生以语言文化为学习目标,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知识面狭窄,语言理论深厚但运用能力不够强。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机构英语教师等语言类职业岗位。由于缺乏外语之外的专业技能,这类外语方向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并不很受欢迎,用人单位更愿意招聘英语功底较好的专业类毕业生。第三类毕业生是每年人才招聘会的应聘主体,就业方向多种多样,涵盖厂矿企业、对外贸易、文化旅游等各类机构单位。但第三类毕业生的外语能力普遍不强,无法在短时间之内熟练应对工作中的涉外事务,甚至是工作中用到的外文说明都需要借助工具软件及书籍才能看懂其含义,距离用人单位急需的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距离尚远。这部分毕业生需要根据所从事的岗位,重新学习职业外语,这就使这些毕业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很难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影响了他们在实习期的工作表现,拖慢了他们的职业上升进程。综合来看,河南省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中,只有极少部分称得上是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其他绝大部分毕业生无法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省对于高质量外语人才的需求。

五、河南省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现状成因分析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校对于占毕业生绝大部分人数的第二类、第三类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与现阶段河南省对于人才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相对用人市场需求而言,这两类毕业生的知识储备都存在短板,知识结构单一是其共同缺陷。较多的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偏重学术研究能力,轻视应用实践技能。这一培养目标已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使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形成“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才”的尴尬局面。

2.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对于占毕业生数量绝大多数的非外语类毕业生而言,现有的课程结构阻碍了其成长为符合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复合型外语人才。在河南省本科院校的现有课程结构中,公共外语课程是非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而公共外语课程在整体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还在逐年降低。极为有限的课时使得学生的外语知识技能基础不牢,为后续的外语学习,乃至工作中外语技能的自我提升带来较大的阻力。另外,公共外语课程开设时长有限,一般集中在本科学习的前四个学期,甚至是前三个学期,除了河南科技大学等少数院校开设行业英语课程之外,对于河南省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这就意味着本科阶段的外语课程已经结束。在学生进行专业类课程学习时,由于没有与所学专业相融合的外语课程,学生很难具备专业内国际交流的语言能力,这就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国际视野、行业精尖信息的接受交流能力等职业提升的必备素质。

3.课时分配不够合理

河南省大多数本科院校给予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同样比重,即大一、大二学习基础类课程,大三、大四学习专业类课程,同时理论类课程比重远大于实践类课程比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不甚合理,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带来阻力。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而言,有效的学习时间只有前三年,第四年的学习时间往往被考研、实习、应聘等活动大量挤占,学习效果较之前三年明显较差。在此情况下,如果依旧保持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均分四年时间的话,就会形成基础类课程所占时间偏多,本应占有较重分量的专业类课程实际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的情况。此外,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用来进行理论类课程的学习,用来学习实践类课程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样的课程结构使学生远远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知识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内化为技能,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畏难不前、缺乏必要工作技能、工作能力低下的情况。

4.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以试卷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已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出动态的不均衡性,每一个学生都无法做到每堂课都保持同一种状态。以往的试卷式考核方式片面地截取学生某一种状态下的学习表现,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整体性评价。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下,如何对学生形成连贯的、动态的、客观的评价才是科学考核方式应体现的要素。

六、总结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为河南省提供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机遇,也对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河南省本科院校应以服务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以用人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培养导向,对自身人才培养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发展中针对自身不足找出发展对策,做好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 金融外语人才 需求

“一带一路”的英文全称译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简略翻译是The Belt and Road,缩写为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5年3月2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正式启动。它将充分利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相关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对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的定位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通过北线:珲春―吉林―长春―满洲里―俄罗斯―欧洲发挥作用。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睦史和现实看,“中东铁路”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条支线,100多年间从未间断过运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绥芬河至满洲里、哈尔滨至大连构成的“丁”字型干线铁路,已经成为联结亚欧的重要贸易大通道,在国家实施对俄沿边开放战略和我省开展对俄经贸合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4月,正式提出了构建“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设想。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大气候下,黑龙江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正在积极抓南联,促北开,开拓多元化市场,扩大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黑龙江区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对金融外语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量需求日益凸显。在上世纪50年代末,舒尔茨等著名经济学家在深入研究教育以及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后提出,在经济进入比较发达或发达阶段以后,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源和人才的数量质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黑龙江要加快发展,必须注重对外语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大批量的培养和引进,注重外语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提高质量,鼓励现有人员提高层次,积累经验,同时引进和培养高质量的金融外语人才。

黑龙江区域对外语人才需求的数量将大幅增加。跨国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势必需要更多的高层次口笔译人才,而高端外语人才正是我国当前严重缺乏的人才之一。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与推进,黑龙江省凭借地缘优势,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的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中俄在航天,国防等领域的经贸往来也会日益频繁。对外交流合作与沟通不可避免地需要外语人才起到桥梁的作用。在引进外资,学习外商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国际市场信息中都离不开外语人才。

黑龙江区域经济腾飞不仅需要引进来,更需要走出去。黑龙江省具备沿边地理优势,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承接了多个对外承包工程。将来还要扩大对俄投资力度,根据能力、实事求是开展对俄投资,同时开展合作吸引国外企业共同参与对俄投资。在推进“龙江丝路带”建设中,黑龙江省着力构建哈俄欧铁路跨境运输体系、打造哈(满)俄欧通道、哈(绥)俄日韩陆海联运通道和哈连日韩陆海联运通道,完善黑龙江省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借着“一带一路”的春风,黑龙江走出去的步伐将会更加稳健。黑龙江区域对外经贸的拓展必然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外语人才。

旅游业是黑龙江区域的又一大特色产业,其作为无烟工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涉外旅游,需要外语人才的有力支撑。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旅游业和相关产业收入增长比例为1:43,旅游业增加一个就业人员,相关产业就会增加五个就业机会。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业资源,四季分明,冬天有独具特色的滑冰滑雪项目,夏天清凉,松涛阵阵,秋天浩瀚林区呈现五花山色,大自然的美景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然而,外语人才的缺乏成为长久以来制约龙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外语人才的助力,引进来,走出去,没有高质量的外语人才,都将是一句空话,外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极大地影响着黑龙江经济腾飞的速度与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质量。

在外语人才有质和量双重需求的今天,外语人才市场却表现出尖锐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对外语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大量外语专业毕业生求职饱受挫折,很多人不得不转专业,做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究其原因,很多外语专业求职者无法流畅表达,无法听懂稍快的语言材料,对其他专业一无所知,对国际贸易规则缺乏了解,这些都令用人单位抱怨不已,不可避免地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寒流。时代呼唤高质量的外语人才,然而按照旧有教育模式所培养出的“外语人才”却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带一路战略要成功实施,需要的是有深厚语言功底,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外语人才。

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外语功底深厚的高端外语人才。我国有数亿人有过外语学习的经历,但是真正掌握了一门或多门外语的人却如凤毛麟角,同声传译人才供不应求,高质量书面翻译人才严重缺乏。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企业在业务活动中对外语的应用和需求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提高。不同于以往简单的E-mail交流,外文资料的解读,合同的翻译等这些较浅显的要求,现在和今后企业将参与常规化的贸易洽谈,经常性的客户回访,涉及长期的驻外合作等,这些都对外语人才提出较以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读写,更要听说能力过硬,能够实实在在地担负起协助双方交流沟通的重任。

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但精通外语,而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对外经贸交流本身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与特定经贸活动相关的,所以只具备外语知识尚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既懂外语,又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双料”人才才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外语人才的教育计划中,始终是将外语归为文科一类,重文史轻科技,外语人才的理科知识普遍薄弱,缺乏科技知识储备,对科技发展也缺乏应有的兴趣和关注,自然无法胜任各种专业勾连交错的实际经济贸易工作需要。

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既拥有外语知识,又了解外国文化,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传统,社交礼仪,交际习俗等,可以在国际交往活动中避免误会,增进感情,提高交流的效率和谈判的成功率。此外,外语人才在经贸活动中起着沟通作用,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外语人才能否顺畅地开展工作,推动双方合作,实现共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黑龙江省要振兴发展,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等硬实力,更要依靠包括外语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软实力。在“一带一路”的新的契机下,外语人才的重要性更为凸显,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经贸合作的展开,各类企业对高质量,高层次的外语人才的需求必将日益增长,相应地必将催生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质量;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新企业会计准则,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此举被认为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实质性趋同,会计界和资本市场投资者对此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经过2年多的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其规范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又是否符合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特征?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认为高质量会计准则应符合三个标准:第一,要以公认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核心概念为基础;第二,准则必须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供投资者在不同期间进行公司业绩的分析;第三,准则必须严格地解释和应用。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葛家澍根据利维特的观点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细化为九个方面:第一,一项准则的制定,首先要在立项、和实施时间方面,作出恰当的选择;第二,一项准则的基本结构应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第三,一项高质量的准则,从术语的定义、确认标准、计量属性选择和对披露要求都必须清晰、明确、易懂、严密、完整;第四,制定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当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规则为导向;第五,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有组织保证;第六,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出台必须有一套公开透明的应循程序;第七,高质量准则要求在执行、解析和运用中能保持严格的一致性;第八,一项准则是否高质量要经过一定实践,并通过专家和公众的评估;第九,要使会计准则高质量,还需要若干基本的、必备的环境条件,如准则制定人员的素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高质量审计准则等一些基本结构。

简而言之,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亦是说,排除其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能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就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高质量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决策。会计信息的质量是通过一系列质量特征来体现的。美国FASB在其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了系统阐述,其中重点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中立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我国在《基本准则》中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了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在众多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主要的质量特征,增加相关性和可靠性能使会计信息这种产品更加有价值,对决策也就更有用。其中,可靠性更是有用会计信息的基础,正如葛家澍所言“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内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对投资者也是毫无用处的。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属性,即会计信息若是高质量的,则首先必须是可靠的,当然也要符合质量体系中相关性等其他质量特征。

(三)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

高质量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种种标准,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准则才能产生。Auther Levitt 曾形象地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会计信息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图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好比性能良好的照相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真实、清晰的财务图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排除其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属性分析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如愿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呢?以下结合具体准则本身和实施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应用。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要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用于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持有期间当市场向好,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时,一方面要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上升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当市场下跌时,一方面要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下跌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上升收益或下跌损失都只是潜在的,即未真正实现的,待金融资产被处置后才算是真正实现的投资收益。因此,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上升收益只能是一种浮盈,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下跌损失只能是一种浮亏,都是潜在的、未真正实现的,在处置之前,损益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有违“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但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将浮盈计入当期损益,即将不确定的收益计入利润表中,高估了金融资产和企业的收益,低估了风险。

其次,有违“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将浮盈或浮亏计入当期损益,会高估或低估资产的价值,同时抬高或销抵企业的正常利润,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功能,与《基本准则》第十二条可靠性的质量要求规定是相违背的。

具体准则的规定违背了基本准则的原则规定,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界定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没有作出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

“控制”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同时,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仅对是否具有“控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从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情况看,对“控制”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部分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重大影响”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将“重大影响”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但实务中应如何界定具有“重大影响”,很难确定。有的公司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对持股1.49%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采用了权益法核算。

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区分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合理确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划分标准不同,使得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比较随意。如有的公司中期报告中披露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年底又由于管理层认为报告期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不能准确归集到相对应的研发项目且研发产品受益期相对较短,而将开发支出冲回。

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使得上市公司在实务中难以应用,导致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执行情况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理解性

此次颁布的38项会计准则,有些准则是在旧准则的基础上修订出台的,有些准则是全新出台的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目的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的趋

同。其中很多内容是参照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翻译过来,一些条款句子过长,文字晦涩难懂,再加上相应的经济业务在中国并不普及,对此一些学术界的专业人士都难以读懂,更难以去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能读懂并加以应用,可操作性也就无从谈起,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寄望必然难于实现。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高质量”迈进的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离“高质量”仍存差距,当务之急,准则制定者、监管层、学术界和实务界要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共同朝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

(一)加强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当致力于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重新评估,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次、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指南,消除公允价值应用中的种种负面影响,达到既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能保证或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化会计信息的功能。

(二)增强具体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只有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才能使上市公司在应用过程中减少误解,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对于如何判断“控制”和“重大影响”,可以考虑在会计准则层面,从行业特点、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往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情况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详细的操作性指引,以便进一步规范执行中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又如,对于开发支出资本化的问题,从规范会计准则执行的角度,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对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进行进一步细化,并提供更多的案例指引。

(三)协调中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都可能不同。因此,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应该在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时,认真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领会到的精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真正适合于中国的会计准则,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会计准则的协调。否则,将会带来很多实施上的麻烦,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唯有如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才能向高质量会计准则大步迈进,也才能在其规范下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9(05):2-9.

[2]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2000(12):2-8.

[3]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16-23.

[4] 葛家澍.“高质量”是否能增加为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质量特征[J].财会学习,2008(01):21-23.

篇5

关键词:货运改革;铁路物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20

0 前言

自物流在上世纪引入我国以来,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铁路物流作为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构成,人才培养是基础。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货运改革背景下铁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自身看法,旨在为铁路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提供借鉴。

1 货改背景下铁路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代物流的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不单单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并未进行专业领域的具体划分。物流人才与物流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我国物流人才储备发展。站在物流人才的培养层面,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与成熟,多数物流优质人才引自国外,足以说明问题所在。

物流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逐渐得到重视,物流领域的专家呼吁在高校以及各类培训学校开办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于是,我国的教育体系还是培训机构都已经加强了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兴起一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热潮。虽然在建设力度上明显提升,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师资力量短缺、培训体系缺乏先进等问题,依旧影响铁路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2 货改背景下铁路物流人才培养策略

2.1 做好铁路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总体规划

作为铁路企业而言,在总体规划当中应该将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包含其中,协调物流运输人才需求以及物流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者协调统一的基础之上,展现出良好的人才培养价值。具体做法如下:(1)铁路企业可以在高校拓展设置铁路物流管理专业,并对这一专业提供资助与扶持,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机制,既满足铁路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满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输送目标,实现双赢;(2)铁路企业可与行业协会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支持行业协会定期举办从业资格与职业培训,建立属于铁路物流行业的职工终生教育系统,跟随物流体系的变化与专业发展要求,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2.2 开展各种形式的物流职业教育

对于铁路物流的一线职工来说,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是根本,也是工作重点所在。但随着工作角色的逐渐转变,职业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转型升级,为拓展物流职业教育形式提供保障。作为铁路企业,可以开办与拥有一定数量的物流职业教育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针对性的培养铁路物流专项人才。物流职业学校的建设,首要目标是为我国铁路物流输送人才,当然也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优质人才,最终目的是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流人才储备量的全面提升。

2.3 引入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模式

国外的先进物流管理经验可以借鉴,为我所用。目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流认证体系有美国与欧洲两个部分,为充分适应中国物流业发展需求,对其中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面做出适当的修改,结合我国物流业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环境差异,在培训与考试环节融入具备中国特色的物流典型案例,力求贴近中国国情。这样才能够完成对国际经验的转化与处理,适应我国的发展目标与发展状况。不论是铁路企业还是高校都应该将学习与借鉴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专业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物流培训模式,完成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为货运改革提供支撑。

2.4 构建高质量物流专业团队

铁路物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在上文的现状与现存问题中对师资团队的影响已经有所涉及。但毋庸置疑,只有高质量的物流专业师资团队,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从具体实践中来看,大量高校以及培训机构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师资队伍质量堪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优化:(1)加强师资队伍职业资格认证,高校应该积极的吸收高质量人才,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门槛,这样可以在根本上改善师资团队专业化问题;(2)依托信息化平台,铁路企业可以开放社会招聘,引进外部高层次物流人才,为企业转型奠定坚实基础。铁路货运企业在货运改革的背景下应该消除传统制度的壁垒,开发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激发企业自身活力。

3 结论

综上所述,货运改革背景下铁路人才需求十分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加快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培养价值与培养目标。笔者相信,在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投入力度不断强化的前提下,铁路物流人才培养势必得到推动,发展也必将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印丽雅.新形势下铁路物流人事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以中铁快运人事管理为例[J].物流技术,2014,(23):118-121.

篇6

0前言

从审计与会计工作的实践角度来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以及该制度能否得到完善的实施,能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直接影响,也就是说,一套完善的审计制度可以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反过来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也可以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带来积极的帮助[1]。在我国目前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还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这就让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1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背景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是进行融合筹备资金的主要交易平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定的机制对社会上闲置的资金进行收集融合,然后将这些资金流入到发展良好的公司中去,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机制会增强市场上资金的流动率同时实现对资金的高价值利用。健康的资本市场体制不仅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还能对金融风险进行一定的规避。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相对标准的投资方向和高价值的决策向导,优化社会上闲置资金的配置率和利用率,使资本流向发挥更高的价值。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能真正体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果,从而帮助企业经营者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企业经营现状进行一目了然的分析,然后根据现状对企业发展进行相关决策和方案的制定。可想而知,如果会计信息出现质量不佳的问题,必定会对企业的发展和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机制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建立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之上的,两者“互惠互利”,共同为建立完善资本市场体制做着巨大贡献。西方先进国家就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长达多年的研究和分析,已经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我国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未能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就内部控制审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的影响进行综合的阐述。

2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影响的意义所在

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影响不仅能促进内部控制理论与会计理论相结合同时还能维护资本主义市场稳定和促进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上述文中也提及内部控制对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生产发展和资本市场建立的巨大影响,但是如果将内部控制与会计理论进行结合,在此前提下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将会更高,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的影响可以对内部控制与会计理论相结合推向一个新的进程。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对其企业的发展和市场资本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影响可以将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提高,优化市场闲置资金的配制,维护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从而促进我国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讲,研究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质量影响不仅具有值得借鉴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3审计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3.1审计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统一性

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结果对于公司的总体财务报告能够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尤其是当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了更高的关注,企业的审计质量也相应地得到学界以及实务界的高度重视,二者之间的关系趋向于越来越紧密[2]。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计的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二者之间实际并不存在着直接联系,但是,会计审计内容往往关联到财务报表所必须依赖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有会计记账所必须参照的记账凭证以及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记录。那么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具有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具有较高质量的审计之间实际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当质量不高的会计信息和质量不高的审计结合在一起时,就能够让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受到极大的关注,甚至会遭到信息决策者以及投资者的深度质疑,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与经营活动的开展都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若在另一种组合形式中,质量较高的会计信息和质量较低的审计就会共同拉动会计信息朝着低质量方向进行转移。这是由于部分公司为了保全自身利益,会采取将经济业务虚构化等方式粉饰报表,让原有的财务活动不能得到维持。所以说,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审计质量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若要想将两者进行硬性的分离将极其困难,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审计质量是彼此重叠、彼此关联的。

3.2审计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也存在冲突性

部分公司出于对自身某种利益的诉求,其提供的财务报告不能将投资者的综合信息需求作为披露财务信息的一个直接标准[3]。这种行为会造成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披露工作不具体且不真实,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其利益诉求也不能得到保障。这种情况也是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的质量同审计质量存在冲突的具体表现。一般情况下,如果非标的意见比较多,那么就说明当前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仅仅依据这个现象并不能完全说明审计的质量高低。在财务重述的情况没有发生时,若审计师在工作中能够严格的依据审计准则来完成审计,那么提出任何类别的审计意见都将是无关轻重的。不过,会计信息的质量优劣会与会计信息及其准则的符合情况直接挂钩。也就是说,若财务审核人员能够根据审计准则展开审计,并给出了标准且无保留意见的一份审计报告结果,那么就能够确定会计信息已经得到了公允[4]。

4内部控制审计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4.1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评价产生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二者之间存在很多关联之处。尤其是当前我国内部的控制审计缺失、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规范性以及对于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度不高的市场大背景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被视为一种关键性的外部监督工具。通过对审计对象给予合规性且公允性的审计,并借助一种统一的评价体系能够让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变得更加真实有效。一般内部控制比较完善的优质企业,为了将自身与市场上的劣质企业区分开来,往往会主动地借助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来传递企业管理的高水平与高质量,从而获得资本市场以及相关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5]。

4.2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产生影响

通常,企业会通过建设与完善内部的控制审计制度来减少或避免外部审计师出具的消极审计意见为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这对于企业管理层原本对信息披露所具有的主观影响带来了有效的控制作用,还可以从根本上来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当下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与国外社会存在很大差异,国内的资本市场在运行上不够健全,对投资者的保护度也非常低,企业管理者往往面临只是很小的诉讼风险。久而久之,企业管理层就会挑选对企业有利的信息来进行披露,这种做法大大破坏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导致市场难以真正确定企业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真实度。

4.3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环境产生影响

要想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需要改善的是内部控制的大环境,构建企业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这里说的内部控制环境其实指的就是管理者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对控制工作展开有利的氛围,这主要归属于企业文化层次,通过影响企业员工之间的思想与行为,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意识与水平。更为关键的是,内部控制环境能够对企业员工产生影响,提高员工的主体性与自觉性,甚至还会扩展到内部控制因素上面去[6]。

4.4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备性产生影响

建设一套完善且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这套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主要就是将输出的信息返回来影响到信息的具体输入方面,继而在对信息的二次输出产生作用。其中,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体系的输出部分,相应的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输入部分,根据控制系统的各种信息反馈,就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由此看来,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显著联系,会计信息若是离开了企业控制系统将难以发挥出作用。

5结语

会计信息是一种性质非常特殊的企业附属产品,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契约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所在,会计信息在沟通委托人与人的环节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出现了一部分企业对于财务进行舞弊的案件,敲醒了人们的警钟,让人们得以意识到只注重企业财务报告本身是否可靠,而没有完成契约执行时的实际效果监督是不可行的。所以,企业需要运用囊括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在内的多种控制手段,才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屈颖.基于内部控制的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4):195,197.

[2]卫真.关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思考———基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视角[J].山西财税,2018(11):61-63.

篇7

[关键词]国际化战略 SWOT分析 团队战略视线 竞争优势

引言

为做到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战略,进而提高竞争力。全球经济背景下,国内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寻求机会。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将其在母国所开发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与技能转移到国外的市场,以创造价值的举措。本文以中国国际化过程中较为成功的w公司作为切入点,对其在国际化战略背景和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综合介绍,并分析了企I在国际化战略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一、w公司品牌国际化战略相关分析

(一)内部环境分析

w公司产品多样,行业地位优越;w公司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战略与工作制度较为完善,巨资投入研发领域;优质周到的服务和强大的营销能力,秉承客户需求是w公司发展原动力的服务理念;定位于低成本开发战略,w公司聚焦应用规模大、非核心专用设备的开发,掌握芯片技术,极大程度的降低成本:管理能力的匹配较弱,随该战略的实施,管理者及员工对国际化战略目标对理解能力分化,高层次管理者相对稀缺,在一定程度阻碍战略的发展。员工的战略可视能力较低,产生人才流失问题,不能充分发挥战略的指导作用。

研发与开发能力较强,W公司在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多个国家设立研究所,与研究机构紧密合作,成立创新中心,把领先技术转化为竞争优势;w公司有高效的资产运用率及较强的风险规避能力,综合财务状况较优。

(二)外部环境分析

国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全球主要通信设备厂商业绩全部呈上升势头,增长幅度较大。国际市场广阔的需求市场,极大有利于国内通信行业,尤其是将促进通信产品的出口,有效缓解竞争压力。

竞争对手分析,在竞争性产品的研发上,与国际大型电信公司相比,己初步具备与之争夺市场的能力,与国内的同类厂商例相比,在产品线、业务领域的竞争力上w公司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三)国际化战略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能够简明反映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w公司品牌国际化战略可持续推行的措施

(一)依靠政府扶持

民族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力国家软实力。近年,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扶持,在资金支持、行业限制、产业政策、人才鼓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寻求国际合作机会,为民族产业提供坚强后盾。优化国家对国际化战略,为企业国际化战略对可持续推行提供指导。从法律、文化、经济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保障质量,鼓励消费者优先采购国货,有效的促进民族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团队战略视线水平

在国际化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战略的制定者在将战略传达给战略执行者方面做得不好,战略的执行将受到损害。团队战略视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战略的可持续性,对战略目标对整体理解水平较高,有利于战略的执行力。应该加强战略可视化进程,对管理者及员工多方位培训,提高视线水平。通过战略会议,借助战略因果图,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可视化。将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到相应的部门,将部门目标对应到岗位,有助于提高团队战略视线水平。

(三)构建高质量的低成本优势

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高端需求不断提高,对企业构建高质量对低成本优势提出新的挑战。企业应不断技术创新,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满足高质量的需求与用户体验。研发实力不仅奠定力高科技企业赢得国际市场的基础,而且促进国际化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国内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国际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部分提现。企业国际化战略从制定到实施,很大程度是对企业管理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等全方位对考验。国内大型企业品牌国际化,承担着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任。也对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向国际,起到指导作用。

篇8

一、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的必然性

(一)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

由于档案管理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很多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导致档案管理部门形同虚设。而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也就是将档案管理工作委托给管理机构,这样即可降低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这也是档案管理外包的重要原因。同时,专业管理机构的主要经营业务就是档案管理工作,因此能够保证档案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专业性,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

(二)优化资源配置

档案管理社会化可以加强档案管理中的分工与细化,通过外界人员和专业管理技术提供高质量服务,同时推动中介管理企业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社会共同进步。再者,通过专业的档案管理机构可以有效的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并且可以融入社会资源,打造一个宏观平台,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见,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不仅是企业、组织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的表现

(一)集中统一管理

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档案集中管理。企业档案管理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相比企业档案管理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过去的档案管理中,档案通常是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根据档案级别、内容重要性、种类进行划分,如果管理不当就会造成档案信息混乱问题。而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能够实现企业档案集中化管理。由于档案管理机构具备专门的设备、人才队伍技术强,因此在管理中也更加科学,并且能够避免出现档案管理混乱问题。

(二)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

由于企业档案信息包括企业知识资产、信息资源等信息,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经济活动所积累的信息结晶。所以企业档案信息与企业资产有着很大联系,这就需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完整性、统一性、精准性、安全性。企业档案管理通常是采用一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实现管理工作,信息管理模式较为表面,无法适应当今网络发展要求。管理手法滞后性强,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在加上企业日常经营核心是经济效益,难免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无法指定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而档案管理社会化能够改善着一系列问题,管理机构为了能够提高更高质量的服务,全程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模式,从而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且,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可以为企业各个部门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管理服务,如果企业需要寻找档案信息,只需要将需求反馈给档案管理部门,即可在几分钟内将电子档案传输到指定邮箱中,非常方便,大大简化了档案信息查询流程。

(三)避免自带档案现象

此类问题主要是针对人事档案。自带档案就是工作人员将档案带离档案室,从而造成档案流失,并且会对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很多企业在录用职工时不注重档案管理工作,将档案留存在工作人员手中。人事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在保险业务、社会福利办理,还是在职位晋升中都非常重要,如果出现档案丢失问题,后果非常严重。而档案管理社会化由于是统一、集中管理模式,档案存在档案管理机构中而不是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从而可以避免出现自带档案等问题,如果需要调取档案内容,需要经过第三方管理机构,并对所带出的档案进行记录,限定时间要求带回。

篇9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质量;对策

我国就业服务人员数量和与日俱增的求职者数量始终不能成比例。如何更好地促进就业,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是关键。本文就对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进行了研究。

1 开展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再加上多种职业的不同发展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指导便应运而生。当前,职业指导已经发展成为众多求职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从作用方面来分析,职业指导能够帮助求职者尽快就业,而且在自身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取得显著效果。按照当前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职业指导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自身的职业理想。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唯独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2 当前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就业期望值也日益提高,不甘心自己就是单纯地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也渴望自己一毕业后就能够拥有一份白领的工作,有着高额的薪资,同时这些学生还表示,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标,自己宁愿在家里等待。从这个调查活动中,我们了解到当前的职业指导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求职者职业观念的指导严重匮乏。除此以外,部分专业院校在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时候,往往侧重于开大会、做报告等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具体的职业指导(如职业咨询、职业设计等),而且也未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呈现的差异,造成了职业指导的形式大于内容。

2.2 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当前就业市场的复杂化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从而对职业指导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具体来讲,职业指导专业化就是达到程序的规范化、方法的科学化以及手段的信息化等。然而,很多院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时候,往往大作表面文章,从而严重降低了指导工作应取得的效果,甚至还有些院校过分看重专业化,即使是一些可以省略的步骤也会将其变成不可或缺的东西,这样不仅严重降低了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效率,而且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3 开展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对策

如何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指导水平

职业指导要想达到更好地效果,组建一支专业知识扎实、社会经验丰富的指导团队是根本。第一,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指导队伍;第二 ,分领域成立教学团队。由于职业指导包括众多教育学科,要想提高专业化水平,成立不同领域的团队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切实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素质。牢固树立“服务学生、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努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最后,定期对职业指导老师进行培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够及时更新职业指导老师的知识结构,了解当前最新的就业资讯,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

3.2 促进职业指导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要想给予学生更好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容易就业,促进职业指导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就需要学生、学校、家长以及就业部门的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中每个角色的参与都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作用。学校的参与是为了能够重视到开展高质量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同时成立相关小组保证工作的具体落实。而且职业指导的老师要将职业指导的工作纳入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整个环节中,这样才能够促进高质量职业指导的系统化。

3.3 做到职业指导的针对性

首先,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都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应该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从另个角度来分析,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职业指导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厚爱,学生就能够基于教师职指导的基础之上,对自己有一个较好的定位。其次,职业指导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就要求摒弃传统的就业指导,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区别对待,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在了解了当前就业的具体形势,而且对自己的专业也有了详细指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容易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在就业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自我。再次,职业指导要紧密联系社会和用人单位也是很有必要的。要求职业指导坚持开放性指导,即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到学生的职业指导范畴中,让学生真正走入到社会中,并亲自感受当前职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前景。而且这也需要学校积累一定的社会资源,多与当地企业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以及实践,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

3.4 改进高校职业指导传统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篇10

—、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会计规则制定的有关背景

首先,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积极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作为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合作论坛,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强烈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希望G20各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会计国际趋同步伐。至此,会计准则制定问题被G20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治理结构层面,G20密切关注到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亟待增强——2010年6月的多伦多峰会上,G20首次明确提出应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独立制定的框架下,进一步强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参与;紧接着在2010年11月的首尔峰会上,再次强调要提高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不难看出,在G20的政治压力下,负责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被推到了应对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势必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其次,从IASB自2001年改组后近十年的发展来看。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在各国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因此IASB势必着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推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广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是IASB的利益所在。近十年来,在IASB的积极倡导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巳成为许多国家趋同的目标或直接采用的对象。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在GM的外在压力下,IASB在技术层面上要努力实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高质量,必然要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新兴经济体的适用性和公认性,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治理结构层面,也必然要进一步提升新兴经济体的参与度。

再次,从新兴经济体自身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来看。新兴经济体巳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新兴经济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比如我国会计准则早在2005年就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南非自2005年起,土耳其自2008年起,韩国自2011年起,阿根廷、墨西哥和马来西亚等自2012年起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些进展无疑是对IASB的支持,这些国家在会计准则制定和应用方面的经验能够为构建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提供宝贵的素材,理应在会计国际趋同中发挥重要作用,IASB重视新兴经济体的诉求也是理所当然。相比较而言,近年来美国、日本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的进展却不尽如人意。美国尽管早在2002年就与IASB联合签署了《诺沃克协议》,作出共同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而努力的承诺,但多年来进展缓慢而艰难,美国证监会计划于2011年作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准则体系的决定也一拖再拖,至今香无音讯。美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明朗对日本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也宣布推迟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决定的时间表。在这样的情形下,IASB必然将关注的目光逐渐转向广大新兴经济体。

二.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会计规则制定的主要途径

在国际会计规则的制定和发展中,利益斗争将长期存在,政治化程序不可避免。这在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会计规则制定的发展变化中也得以体现。

IASB于2001年改组完成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在其既定的治理结构和应循程序下,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进程,新兴经济体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从IASB主要机构的人员构成来看,美国和欧洲国家可谓势力相当,都占据了决策权的主要地位:在手握财权与人事权两大权力的19个受托人席位中,美国5个、欧洲国家6个;作为会计准则制定核心机构的IASB的理事基本由欧美把持;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委员会的12个席位中,美国和欧洲国家各分得4个;仅在为IASB和受托人提供咨询意见的咨询委员会的40余名成员中包括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见,在IASB发展的初期,准则咨询委员会是新兴经济体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施加影响的主要渠道。而今,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多年来美欧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22位受托人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受托人已有4位,IASB16位理事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理事也有5位,监督委员会中也将有可能新增来自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可见,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曰益显现,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是新兴经济体主动合作,构建沟通交流机制,协调立场共同影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比如,2011年7月,在我国的积极倡议和主导下,IASB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包括G20中新兴经济体国家及马来西亚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联络办公室设在中国,由中国负责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工作组重点研究探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尽管这一机构成立不过短短一年时间,但是定位准确,找准了新兴经济体共有的会计问题,讨论颇有成效。自成立以来,工作组先后通过三次全体会议,对公允价值计量、外币折算、农业会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目前,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形成的由我国起草的《新兴经济体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指南》报告巳得到IASB认可,IASB决定以该报告为基础制定相关的教育材料,尽快解决实务操作问题;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对“外币折算会计”的讨论成果得到IASB的重视,在5月下旬结束的IASB会议上,决定将外币折算会计纳入IASB研究项目,并以工作组的工作成果作为研究起点;工作组第三次会议讨论的农业会计议题,IASB也决定将其纳入短期议程项目,并在近期尽快加以解决,而工作组的讨论成果将为下一步农业国际准则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可见,工作组的有效工作成果引起了IASB的高度关注,将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议程确定及其改进提供重要参考,进一步增强了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就连IASB主席汉斯也在多个场合提及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并给予高度评价,称“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为充分了解新兴经济体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方面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平台”。

三是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和崛起,增强了有关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成为国际会计规则制宸中不可小觑的力量,而广大新兴经济体国家踊跃参与其中。比如亚洲一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25个成员国中,新兴经济体占据多数;再如拉丁美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涵盖了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这些机构在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做出了表率。

四是新兴经济体对会计的技术研究曰趋成熟,并积极向—IASB反馈以施加影响^在既有的国际会计规则制定权力分配框架下,各国博弈的重心转向在具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维护自身利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新兴经济体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深入探讨其在新兴经济国家的适用性,积极促使IASB能更多地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我国为例,IASB高度重视我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会计问题,先于2009年参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基本消除了与我国关联方准则的差异,又于2010年新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将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认定成本”入账,.并进行追溯调整,消除了A+H股报表中因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产生的重大差异,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IASB也日益意识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实现高质量,必须充分听取各方包括新兴经济体的意见。

三、启示和建议

第一,从技术上深入研究我国准则制定的相关问题。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但究其本质,“技术仍是会计准则的安身立命之本。尽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政治过程,但要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仍应当建立在充分的技术研究基础之上,以专业技术意见说服国际会计规则制定者。因此,我国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深入调研我国的实际情况,切实维护我国国家和企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