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的管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效防范经济犯罪,不仅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廉政制度,更主要的是要保障这些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当然,保障措施多渠道,比如纪检监督、职代会监督等,但有效发挥审计监督是保障措施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审计监督不仅限于财务收支的检查,主要是从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和评价。为此,审计检查的重点由过去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经济责任审计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履行经营管理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目的是全面评价被审计人的职责的履行情况,作为干部任用、使用的参考依据。
一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1 审计目的的特殊性
区别于其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主要负责人履行职责的评价,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审计的结果作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以及奖惩的主要参考依据。
2 审计内容的特殊性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还包括一些专案审计和专项审计,主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进行重点审计来全面评价。其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内部管理状况、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事项、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任期内的事项,原则上不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3 审计方式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离职前,对其任职期间的审计,重点是对企业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有效性主要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对任职时间相对较长,通常实行任期内审计,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审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目的是保护企业负责人和维护企业利益。
二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如下:
一是有利于确保企业的财经秩序的稳步运行,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是有利于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通过对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决策情况、执行法律法规和行业的有关规定、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实施监督和检查,对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以规范,预防经济犯罪行为。同时也起到教育和警戒作用。
三是推进依法经营的必要手段。对企业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将其行使的权力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预防其失职、渎职、越权和,促使其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四是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民主管理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充分发挥职工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决策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三重一大”事项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面,是对企业负责人行使权力的有效监督,凡是涉及“三重一大”内容的,检查其是否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决策,是否存在“一言堂”现象,是否存在营私舞弊情况,有利于克服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
三 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存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现象
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数年,但仍有少数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干部管理方面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评价和任用干部时不参考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2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不强现象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上,“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审计。虽然推行了任中审计制度,但任中审计所占比重偏低;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应用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3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透明现象
国有企业虽然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制度。但现实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局部公开,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正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迎来了新的契机,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1 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有效评价企业负责人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负责人的任用与提拔,涉及干部人事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很难有效开展和深入。因此,以审计报告、审计要情等多种形式向领导报送,为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取得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注、重视和支持。
2 加强任中审计力度是加强审计结果运用时效性的关键
审计工作在当前难以做到“先审计、后离任”的情况下,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补救措施。为此,将任中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作为干部评价的主要方面,促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意识。
3 注重审计结果的有效发挥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真实合法性财务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国家审计发展的一种必然方向。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也越来越被重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国有企业审计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的分析,结合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现状,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具体途径进行探讨。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审计机关积极深化国有企业审计,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向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延伸。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把专项审计调查当作开展绩效审计重要的方式,目标主要是立足于服务企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
从我国审计实践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发展并不如意。实践中,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表现在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和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两大方面。大多数的绩效审计项目都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或者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给予一些关注,其目的主要是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能够对被审计企业的经营情况有所表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包括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及对各种资源的运用,审计时需同时涉及诸多方面。既包括财务部门,也包括生产、销售、采购部门等其他业务部门,还涉及后勤服务部门;既包括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活动,也包括其他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
(二)审计标准的多样性
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的绩效不仅仅涉及经济效益,还有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衡量可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而管理和社会效益难以从数量上概括,需运用定性标准,多角度综合评价。
(三)审计方法的灵活性
不仅要采用传统的、通用的财务审计方法(如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而且更多的是采用统计分析、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固定成本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工程概预算评价、环境分析、体制/运营模式分析、咨询等多种分析法、评价法,有的甚至采用定性综合评判法等。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对象、目标的不同制订不同的审计方案,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
(四)审计结论的建设性
绩效评价结果是企业经营成果、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成长性的综合反映,通过全面评价被审计企业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经济和有效程度,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途径
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在企业绩效审计方面,审计机关已经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推进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就必须转变企业审计发展思路,创新企业审计模式和工作方法。
(一)制定适当的企业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 只有选择好评价标准,建立合适的参照系,才能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对于绩效审计标准的确定,笔者认为一是参考已有的行业标准。每个行业各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特点,很难为每一行业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二是被审计单位制定的一些控制制度、管理办法等。被审计单位为加强管理制定的控制制度、办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也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分析制度制定和执行中的缺陷,评价管理责任;三是国家制定和的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目标、指标,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规范、技术标准等。
(二)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大局,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创新企业审计模式,改变目前企业审计技术方法,使审计监督融入国有资产管理之中,有效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当前应拓展企业审计新思路、新方法。绩效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等技术方法以外,更主要地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调查研究可以用来调查事实、收集信息,也可以用来收集对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在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座谈会法,征求关于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想法。同时,有针对性选取部分人员发放问卷调查表,围绕审计评价来设计各项指标,使审计人员更广泛的听取意见,收集资料,为深入分析,准确把握问题实质提供依据。
(三)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审计队伍,为企业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审计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税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要具备公共行政管理、计算机技术、环保知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知识、工程管理、数学等其它学科的知识,这并不是要求每个审计人员同时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而是要使审计队伍总体知识结构多元化且科学平衡。这不仅需要吸收引进多学科的专业人才,而且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多途径地对现有人员审计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审计业务熟练的骨干人才,保证人员素质和结构满足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优化; 审计环境; 方法; 努力方向
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内外部因素的总和,是影响审计机构完成其自身职能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集合。和谐审计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在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框架安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职能作用;二是内部审计的职能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同,并与其他部门或个人形成良好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让全社会更加理解审计、相信审计、支持和配合审计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各部门理解内部审计,并支持审计工作,以此改善审计环境呢?笔者就西山审计处在优化审计环境方面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抓住机遇,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近年来,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地理的分布越来越分散,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样化,企业的管理越来越多级化,这种变化趋势及其结果,导致企业最高管理者越来越感受到需要一套专职的专业化监督系统,来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执行,内部审计有了发展的机遇。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迅速组建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形成了以集团审计处为核心,延伸到基层单位的三级垂直审计机构网络。集团本部设处级审计机构,负责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业务规范,编制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组织和实施对本企业及本企业所投资的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的财务收支、资产质量、经济责任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所属子分公司成立了21个审计机构,其中7个子分公司成立了独立的审计科室,14个子分公司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并设置专职审计员,许多三级核算单位如多经系统的各核算厂点都设置了兼职审计人员,负责对本系统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计系统在西山集团审计处的统一管理下,分工负责,执行统一的执业标准、运用统一的审计程序,近五年中完成包括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工程结算、经济责任、合同管理、专项审计等各类审计项目625项,审计规范了金额27 470万元,提出审计意见1 107条,审计建议1 813条,为企业改善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环境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未来。西山集团审计机构建立伊始,内部审计自身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查账,审计报告往往放在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上,审计报告对报告使用者缺乏吸引力,更不能引起管理层的关注。许多单位不知道还有审计部门这一机构,审计人员也都抱怨部门在企业中没有地位。
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多次召开审计人员会议,并在下发的审计工作安排中,强调内部审计人员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倡导“以为争位、以位促为”的先进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站在大审计上看待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在开展传统审计工作的同时,加大经济效益审计力度,围绕“风险、管理、效益”做文章。在日常审计中,运用全方位的监督评价体系,对企业产、供、销、人、财、物各个环节实行符合性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寻找大大小小的内部失控点和容易失控点,并提出促进整改的合理化建议。一份份审计报告受到领导的关注,为审计装备了优厚的办公条件,内部审计在集团内部有了知名度。其他管理部门进行日常性工作,都要抽调审计力量,求得审计人员帮助;制定管理制度和办法时,也要事先征求内部审计的意见,内部审计的地位日趋提高。
三、坚持客观,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内部审计过多地强调独立性,强调监督职能,使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形成敌对关系,双方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致使正常工作很难开展,更谈不上内部审计“咨询顾问”、“经济伙伴”的角色体现。我们不断更新审计理念,正确处理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建立审计监督与审计对象、业务部门的伙伴关系,使审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结合,避免孤军作战。在每年的审计论文研讨、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中,我们都邀请基层主管审计的领导或部分单位的经营领导参与,让他们切身融入审计工作中,逐步了解内部审计,加强了彼此的经常性沟通。同时,在审计工作中,转换了思维方式,把工作目标定位于促进治理,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提高效益,定位于一种高层次的服务。在查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对于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向管理决策层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执行过程中因理解偏差和无意识的错误,表现出应有的理解,提出一些更可行的改正措施。靠着真诚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态度,消除和减少了被审计单位的对抗情绪,许多单位纷纷与审计部门联系,主动要求帮他们把关,内部审计获得了被审计单位的广泛支持。
四、与时俱进,建立完善的微观环境
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审计良好的微观环境,通过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是内部审计工作者获得支持、开展工作的保障。
为保证审计工作有序进行,有章可依,西山审计处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审计署、省内审协会、山西焦煤审计部有关内部审计法规的规定,结合西山实际,先后组织制定了《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处理处罚暂行办法》、《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内部审计项目责任管理制度》、《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办法》、《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办法》、《审计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等业务管理制度,规范了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为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业务操作提供方法和依据,也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在处室管理中,我们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来抓,花费大量时间,对原有的一些制度进行甄别筛选,将行之有效的继续保留,对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部分进行修订和完善,又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一些制度,经过归类汇总,最终编辑成《审计处内部管理制度》手册。该手册涉及行政管理、精神文明、党务工作、工会工作四大部分,分别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工作纪律等方面作了规定,该手册作为激励和规范审计处全体职工工作的行为准则,对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营造良好氛围和文明工作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拓宽渠道,塑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在提高人员素质方面,我们本着“提高人员素质,发展业务专长”的原则,按照“厚专业,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多渠道开展工作。其一,进一步发挥各类考试的导向作用,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称晋升、学历教育,以考促学,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二,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近几年,每年都要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各类培训100多人次,通过走出去或者请进来的方式,让内部审计人员了解到新的知识领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能够对照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考虑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以及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和努力的方向。其三,广泛发动,积极组织了集团职工技能审计工种大赛。通过大赛,给全体审计人员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选出了优秀审计人才,使大赛成为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实践课堂。其四,积极整合审计资源,吸收基层审计人员联合审计,采取上下联动式审计模式开展审计项目,寓教于审,在工作实践中锤炼审计人员。其五,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论文研讨活动,让审计人员从审计业务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对某一理论进行探讨,对某一观点进行评述,对某一经济现象根源进行剖析以及对某一审计方面进行经验介绍。理论研讨会的多次举办,激发了广大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理论研究,探索内部审计新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热情,理论研讨的氛围对每位审计人员促进很大,经过互相学习不仅了解到当前的内部审计理论水平的前沿,而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今后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也能吸取他人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智慧和经验,大大推动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向前发展。其六,坚持开展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评优活动。集团内部审计机构每两年举办一次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从审计立项、工作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取证资料、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审计复核、审计承诺书、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审计档案各方面制定工作规范和评分标准,首先由参评项目组主审进行情况汇报,再由评委根据评分依据进行评分,最后按评分结果评选出获奖项目。获奖项目主审要在全集团审计人员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通过评选活动,互相交流了工作经验,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为推进集团公司整体审计工作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审计人,必须懂得审计环境和审计工作的辩证关系,适应审计环境,改善审计环境,深刻认识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所在,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工作方法和审计技术,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促进本部门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夏海生.浅议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苏州审计,2007,(10).
[2] 吕建聚.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机制与作用[J].煤炭经济研究,2004,(3).
篇4
[关键词]提高 审计工作 质量
中图分类号:D9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089-02
引言
审计工作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即审计工作体现合法性、准确性、客观性和有效性的程度。它贯穿于企业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着审计的权威性,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利于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避审计风险,对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改革,提高审计机构的地位和威信都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企业审计质量在企业审计监督中的作用
提高企业审计工作质量, 是目前审计工作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 它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两个方面。审计工作质量是广义上的审计质量, 也是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 是指各审计组内部工作的有效程度, 它包括审计标准的制定和审计计划的实现, 审计人员的调配分工, 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问题的定性和处理, 对审计决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的回访检查, 以及对审计档案的装订和管理等全过程的审计质量。审计项目质量是狭义的审计质量, 具体内容就是对审计项目的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建议等一系列环节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以及能达到审计目的的程度。目前, 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不断深化阶段, 正在向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迈进。在这样的形势下, 提高企业审计质量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审计工作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业务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 是指处在一定环境中,由审计人员素质、审计实施程度和先进的审计方法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审计机关人员队伍素质明显提升,组织体制逐步健全,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促进了审计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加强研究、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在审计人员、审计组织机构、审计质量标准、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和明显进步, 这是得到大众认可的。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成绩和进步,与国家审计署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审计部门仍存在一些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的因素和问题。
2.1 对审计质量的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淡薄
当今,在审计部门中仍存在着对审计质量认识不全面、不到位的现象,审计人员质量意识不强,有着对审计质量不正确的理解。 比如,“只要审出问题,审计质量就是好的”“狠抓审计质量,管理出不了业绩”“审计不能太突出、太显眼”等错误观念和认识,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开展,这同时也反映出了审计人员自身对工作的责任意识不强。 责、权、利相统一,是审计制度有效运作的基本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就审计工作实际而言,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却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缺乏风险意识 ,导致行为不规范,做事随意为之,这样一来一旦出现审计过错,人人互相推卸,责任就无法落实到人,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形成非良性循环。
2.2 审计方式方法落后,技术含量低
在审计方式上,由于受观念、利益、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仍然是以上审下方式为主,同级审、交叉审、联合审、委托审等方式运用较少。 审计工作仍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日常审计工作直接面对大量的凭证、账簿及其他经济资料,受审计力量和审计时间的制约,审计抽查面有限,容易出现审计漏项和审计不够深、不够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质量和效果。好的技术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目前,虽说审计技术方法总体上不断发展,但与新的社会形势、任务要求相比,改进和提高的幅度还不够大。 有的审计人员审计方法运用不当或方法单一,抓不住审计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审计查得不深不透。 特别是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还很不成熟,实用价值高的审计软件数量比较少,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大力开展非现场审计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突破,计算机审计的开发和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利用网络传输审计资料也未普及,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2.3 审计质量管控手段与客观要求不适应
我国现有的关于审计质量的管控手段,有的已经与新《审计条例》和相关审计规定不相符,不适应现代审计的需求。比如说,在质量考核上,虽有《审计“经典案例”评定办法》和《审计工作质量考评制度》,但如何进行考评的思路和措施并不多,还处于下级推荐上级表彰阶段,不能达到评优奖优的实效。 具体来说,一是缺乏统一的、系统的审计质量考评指标和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考评办法,难以确保每项审计内容、每个审计环节都有具体的量化的评价标准,难以对审计项目进行单项和综合的考评,致使一些审计工作还缺乏统一衡量判断的依据,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降低了审计工作质量。二是责任界定模糊。缺乏激励与约束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审计部门质量责任的管理机制。 一旦审计出现失误或问题,还难以彻底追究责任,制约了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4 被审计单位缺乏配合,建议落实难度大
审计工作是一项需要责任双方相互配合的工作,并非是由审计部门单独完成的,需要被审计单位给予大力的支持和积极地配合。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不重视、不支持、不配合的情况。有的被审计单位为了局部或者个人利益,故意制造审计障碍,甚至以舞弊、弄虚作假等方式误导审计人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一些被审计单位就运用更加智能的手段来应对审计部门的审计,财务造假和经济领域违法违纪现象增多。有的单位即使接受了审计人员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但由于局部利益的驱使,在行动上却出现改得少、落实难等问题。 由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 完整性受到质疑再加上审计意见落实不到位,这就增加了审计风险,也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使审计质量失去意义。
2.5 审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审计工作面日益扩大的需要。
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审计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预(决)算审计、资金管理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等都是审计的重要内容。企业物资采购审计的开展,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企业的审计人员多源于各级财务部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单一,综合的筹划能力、审计活动的组织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难以完全适应企业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提高企业审计质量的途径
审计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提高审计质量, 才能更好地行使审计监督权, 履行较高层次的监督职能, 维护审计的权威和声誉,促进经济健康的发展。
3.1 增强质量意识,提高人员素质
一是要抓好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意识是质量工作的前提, 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出来的项目质量的认识、了解、思想、信念、评价等,对审计质量具有很强的牵引作用。增强对审计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自觉完善各种审计行为、审计工作程序 、审计证据等各个方面。 因此,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审计质量对于审计工作水平、声誉以及审计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时刻绷紧质量这根弦,高标准严要求地从事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着力培养一种复合型审计人才,这种人才首先要具备政治、职业道德、文字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养, 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知识功底和相关业务知识,其次应当具有较强的宏观思维和分析归纳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并且能够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开展计算机审计。
3.2 坚持审计工作规范化
我国审计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以后, 审计署制定了一系列审计规范, 基本涵盖了审计业务管理和审计作业过程中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环节, 首先是以《审计法》为核心, 对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共同遵循的审计业务规则, 从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角度作了明确规定。其次, 以审计机关职责为核心, 对财政部门、金融机构、工交企业、商业企业、建设项目投资、行政经费、事业经费、农业资金和各项贷款、援款、捐赠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专业审计工作以及专项审计调查作出了
具体规范。再次, 制定了审计管理规范。这些规范, 只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以及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 审计工作才能不断规范, 审计质量才能提高, 审计才能充分发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
3.3 改善审计手段,实现审计信息化
在审计方式上, 彻底改变目前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的现状,积极推广制度基础审计,倡导风险导向审计。要把对“点”的审计转变为对“线”与“面”的审计,采取统一部署、上下联动的方式,按计划、分步骤组织行业系统审计。 要前移监督关口,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起来,实施全程同步监督。按照“总体设计、统筹规划、相互衔接、系统配套”的思路,确定重点项目,集中力量,研制开发超前创新、功能齐全的辅助审计软件,大幅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3.4 坚持审计现场真实性
审计工作的“重点戏”就在“审计现场”, 保证审计现场工作的真实性, 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首要问题。为此, 在实施审计工作中, 要向被审单位索取有关资料, 并针对被审单位的不同行业和特点, 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财务制度。审计现场的真实性, 就在于审计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是否真实, 要求审计人员应查深、查透, 切不可走过场。在核实了资产、负债和损益的基础上, 逐步检查有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经济活动。一般来讲, 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审计, 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所进行的财务收支审计, 它们两者是一致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是财务收支的综合反映。检查企业有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经济活动, 是对企业审计工作的深化, 这样做符合当前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较多的现状。为此, 要求审计人员针对以下主要情况开展审计工作, 以促进企业各项管理行为的科学合理: 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各项决策与执行是否正确; 横向联合和投资的对象、方式、内容是否真实、科学、合理; 各种经营方式在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与控制是否得当; 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及内部分配是否合理;是否能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等等。同时, 审计人员要针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计划执行、材料管理、设备管理、资金管理、经济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通过搜集有关制度材料, 确定控制点, 运用调查分析法等手段, 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 提出改进意见, 以此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5 抓住督促跟踪落实环节,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 上一篇:采购流程管理
- 下一篇:消防工程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