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的优势

篇1

关键词:比较优势农业家庭经营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的二十年中,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步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二十年中我国始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国营工商业方面,虽然有所成就但一直未能有质的突破。1980年代初期,的出现使得中国的改革出现了新的生机。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切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三大产业的分工来看,农业是最基础也是最特殊的部门。“农业是唯一生产食品的部门。没有钢或煤,甚至没有电,人类仍能生存,但是绝对不能没有粮食。大多数制成品实际上都有替代品,但粮食却无可替代。”农业的基础作用在于它是维系社会生命活动的本源,而其特殊性则表现在它的不可替代。

农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态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基于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组织来实现的;另一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通过计划安排来实现的。在发展的初期,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以市场的形式来组织农业活动,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则选择通过计划来开展农业生产。然而无论是选择哪种发展方式,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过分依赖工业和第三产业,导致农业发展与整体发展结构不协调,甚至是滞后不前反而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为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发展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使得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共同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农业因具有内部规模不显著、劳动的监督和度量都极其困难的特点,而成为一个适宜家庭经营的产业。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这就意味着我们拥有更低的农业生产人力成本。从北到南,我们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广大的耕地,这就为农业发展的多样化提供条件。同时,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也为我国建立大规模的家庭经营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提供极大的便利。由于家庭成员之间拥有相近的价值观、较强的凝聚力、共同的利益目标,这有利于降低监督管理和决策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劳动的优势互补。我国农业的发展完全可以基于这种特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逐步建立地区间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经济蛋糕的变大可用于改善每个人的状况。由于地区间物质资源的差异及人们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水平的不同,人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和效率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比较优势的存在总会使得每个个体都有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以最低的成本进行自己最擅长的劳动,获得更多的产品用来进行交换与贸易,从而使家庭与家庭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农业生产更具活力,这也为促进其他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持。整个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农业生产能得到更多的社会产品,人们能够用于选择和消费的产品就会增多,由于需求的不断增加又会促进供给的增加,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制造出更多的社会产品。同时这也是一个技术不断革新,资源不断优化整合的过程。用于消费和贸易的产品多了,在同类或者相近的产品中就会出现竞争与优胜劣汰,这有利于产业的快速升级,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家庭经营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而市场自发的调节又存在固有的缺陷,这就使得资源与技术得不到完全有效的利用,市场信息会产生滞后。所以仅仅依靠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是不够的,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计划的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进行的调控主要不是以保持经济稳定,抑制通货膨胀而进行的。在家庭经营模式下所进行的调控更多的是运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整合分散的资源,共享技术,减少地区间交流与贸易的障碍而进行的调控方式。

农业作为最基础最特殊的产业,它对经济发展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重要作用。在发展的后期,工商业会逐渐获得优势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业对经济的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及外汇贡献都会有所减少,但唯有产品贡献是不会减少的,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品贡献显得尤为重要且不可取代。

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家庭经营式的农业发展模式,可是更好的改善个人、地区及国家的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利用家庭式经营模式自身的比较优势把农业对经济的产品贡献作为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形成地区间特色鲜明又可以互相扶持的农业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2]M・吉利斯(Malcolm Gillis)、D・波金斯(Dwight H. Perkins)、M・罗默(Michael Roemer)和D・斯诺德格拉斯(Donald R. Snodgrass)(1996):《发展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0页

篇2

关键词:旅游观光;农业背景;油菜产业;发展实践;思考

1卓尼县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旅游观光,近几年正是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主要因为:第一,现阶段相关部门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在推动卓尼县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其中还要融入相关的服务元素,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能力。第二,还要结合近几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情况以及比较关注的要点,使旅游观光行业最大化符合现在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于近几年卓尼县人民的消费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更多的人都比较注重追求多元化消费理念,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既可以满足人们现在的观光需求,还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旅游活动参与的机会。第三,在现阶段卓尼县整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绿色、生态、环保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想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就必须要站在人们需求方面出发,尽量符合现代化人们的需求理念以及思想理念,进一步开展旅游观光活动。为推动卓尼县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牧民增收和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为主线,以脱贫攻坚为总基调、以农业生态旅游为新举措,全力打造以旅游促脱贫,以农业促旅游的新型旅游特色新格局。进一步丰富卓尼县旅游活动内涵,有效提升卓尼县旅游发展水平,在打基础、兴产业,助旅游中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建设从2016年到至今公路沿线油菜基地旅游观光带,营造东窗风景廊道,推动旅游景观特色化。旅游环境优质化、旅游活动多样化,全力将油菜连片观赏带打造成为旅游性强、知名度高,可持续的特色旅游风景线。因此在卓尼县S306省道沿线的完冒镇、阿子滩镇、柳林镇、木耳镇、纳浪镇等5个乡镇进行集中连片种植油菜观赏带。将5个乡镇发展成为绿色农业与观赏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带,其中分为杂交油菜种植区和小油菜种植区,形成“可览、可游”的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带与集“自然、生产、休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近几年以油菜观赏与艺术字为亮区,充分利用卓尼县S306省道沿线农业观光带的优势,每年的艺术字种植也将成为推动“旅游兴县”的助推器。在完冒镇的卡洋村川地设计种植了藏文“卓尼”以及象征着流经卓尼领域的洮河和大峪沟三角石的卓尼标志图案,其中藏版艺术字“五彩卓尼”占地面积7.33hm2,每字平均占地1.83hm2;卓尼标志图案占地面积9.65hm2。

2卓尼县油菜产业发展的劣势和优势

据调查表明,根据卓尼县现阶段油菜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油菜产业在种植过程中极为方便,并且在这方面的投资较少,只需要简单撒种就可以实现预期的种植效果。同时,在种植油菜期间,不会使用过多的劳动力,有着较低的人力成本,并且在油菜生产管理过程中,不会花费过多的精力进行管理,为油菜产业实施产业化和规模化提供了更有效的保障。如果整个油菜产业形成较大的规模时,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时,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观赏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就现阶段而言,现在的油菜产业经营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劣势与不足之处,这也是引起种植农户的高度重视的主要内容。油菜花在盛开季节时可以为旅游业增添一道绚丽的风采,并且有着较好的观赏效果,可是油菜花还存在着花期较短的缺陷,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油菜花来吸引游客,那么一旦花落之后,就不会具备更好的旅游产业经营价值。

3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近几年人们生活品质持续上升,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元素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在此期间,各个行业的发展已经在传统经营理念上发生了一定的改革。人们在以往农业经营理念中,都比较重视农作物的种植。可是现代人们思维理念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原生态发展,旅游业也成为了现阶段人们生活的新型消费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都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充分认识到了大自然生活元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客观上最大化的满足了人们对绿色生态的向往。

篇3

[关键词] 发展旅游农业 实践 体会

丰顺县位于粤东中部,梅州南端,毗邻潮汕,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辖17个镇(场),总人口6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3万人,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县。近年来,丰顺县按照“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思路,加大了资源研发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的力度,开发了一批以自然、田园观光为主,寓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基地,旅游农业成为富民强县的一个亮点项目。2011年共接待游客109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9.6亿元。

一、农业生态旅游现状

丰顺县地处潮汕与梅县中间,是梅州南大门、潮汕后花园,生产生活既有客家传统,又有潮汕习惯,从北到南跨越温带和暖温带二个气候带,属季风性气候, 地形多样,气候适宜,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有全市最高山----铜鼓峰,有温泉18处、河流、水库,资源种类多,适合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结合山区实际和自身优势,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生态旅游,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商贸的概念,把特色作为最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努力构筑资源有效利用、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群,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开发建设农业旅游示范园区。通过花卉、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作为主导产业,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走出一条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新路子,农业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目前丰顺县以田园、自然风光为主体的农业旅游基地有:以自然田园为主的黄花村(教授村)旅游区;以自然观光为主的龙鲸河漂流旅游区;以花卉、高山茶为主的铜鼓嶂农业生态旅游区;以高山茶为主的韩山农业生态旅游区;以客家特色为主的八乡山农业生态旅游区等。

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主要措施

1.坚定信心、明确思路

近年来,县委坚定改变传统农业 “小生产、粗经营、低效益”的信心,明确以旅游农业为着眼点,充分利用我县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基础,将旅游农业提升到社会大系统的角度进行深度发展,实现资源整合。

2.制订规划、出台政策、加强引导和宣传

一是确立长远发展观念。聘请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优势农业进行专题调研,谋划丰顺县各地适宜发展的农业项目和品种,编写《丰顺县优势农业发展规划》,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依据。与此同时,制订了《丰顺县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规划农业生态旅游区13个,涉及16个镇,为发展休闲旅游业打好基础。 二是出台政策激励和加强宣传。出台了对发展观光旅游基地的行政村及农户给予资金补助、农业保险等政策,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优质水果评选活动等。三是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农民发展观光农业基地的积极性。县政府积极引导扶贫资金与扶贫项目,大力引进生态旅游投资项目,加强对农村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还在观光基地规划、道路建设、亮化、净化和解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方面提供各种服务,提高农民发展观光基地的积极性。

3.抓观光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发展农庄经济

去年,县政府为提高农业基地的可观光性和吸引力,在原有农业观光基地的基础上,又引进投资1亿1千多万元,新规划建造农庄及观光基地5个,让游客行程、食宿、休闲观光安排更系统更科学。

4.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示范特色基地发展

结合乡土特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特产品,创各级名牌,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进一步提高传统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

5.加强在技术、资金、发展思路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

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开办休闲旅游农业讲座、休闲农业基地建设、从业人员上岗培训等农民素质培训班;建立相关专业协会,形成集团优势,有组织地引导游客前来观光。

6.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

结合创建“平安丰顺”“和谐社区”“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营造以文明待客、热情服务的旅游农业服务质量和旅游农业环境。

三、几点体会

1.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

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以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2.要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

丰顺县农业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加强开发和管理的基础上,要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和制作宣传片、光碟等进行大力宣传,同时也要走出去,到外省市作宣传,拓宽知名度。

篇4

一、漯河市农业现代化基本情况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综合效益日益提高

漯河市按照“调优品质,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原则,立足市场,因地制宜,推进各类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使主打农产品的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总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1、着力扩大优质小麦生产规模。近几年,漯河市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80万亩左右,总产基本稳定在150万吨以上,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比重,各地依托、龙云、北徐、雪健、金源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加工优势,积极引导各优质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回收合同,采取统一提供种子、集中连片种植、统一收回购买的形式,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等优质粮食作物生产。

2、大力发展无公害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依托龙云集团、俊生实业等蔬菜生产、粮食加工企业,建设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市已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56.7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500亩,建成面积达1.55万亩的全省最大的省级出境蔬菜备案基地。同时,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模式,使漯河市经济作物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漯河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63万亩,其中瓜果蔬菜面积达到110.7万亩,每亩效益达到2800元;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达到8.2万座,每亩效益突破5000元,部分可达万元以上。漯河市各类间作套种面积167万亩,占总面积的50%以上,复种指数更是达到260%以上。

3、强力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充分发挥双汇、北徐、金运等畜产品加工优质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引导这些优质企业采取和农户签订生猪购销保护价收购合同,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赊销饲料等形式来发展生猪规模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来建立自己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了漯河市畜牧规模化养殖的空前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470个,年出栏生猪317万头,生猪规模饲养比重达到85%,畜产品优质品种率高达9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以上。全市新培育养殖区100个、规模养殖场1000个、养殖专业户1万个,带动生猪出栏超过800万头。

4、加快生态林建设,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林业产权改革步伐,在漯河市掀起了林业建设的,并以提高林业建设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优质无公害的林果、苗种生产基地,使林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市已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25万亩、种苗花卉基地2万多亩、经济林基地12万亩,林农复合经营面积16万亩。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有力,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680个,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80%的农户不同程度的进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每户每年收入增加4300多元,临颍县王岗镇建立小辣椒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营销等服务,建成了占地200多亩、年交易额3亿多元的小辣椒专业市场,成为豫南最大的小辣椒产销基地,合作社成员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比普通农户高30%以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双汇集团、集团、北徐集团和龙云集团等一批拉动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4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5家。同时依靠批发市场和农民经纪人,形成市场带动经济利益发展的新模式。漯河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达8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2万多人,年经营额达30多亿元。

(三)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年加工转化粮食400万吨,占全省加工转化总量的11.1%;全市肉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占全省的40%,其中猪肉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国的25%;年加工转化蔬菜5万吨,禽蛋4万吨,植物蛋白2万吨。以粮食深层次加工、肉类精细化加工、果蔬成品化加工、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五大主导产业体系,行业涉及食品工业的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有效地吸收并转化了本地的农产品,提高了附加值,并且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市场聚集、区域发展的规模效应,为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漯河市政府出台了《漯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后,各县区建设园区的劲头很大,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各类农业园区79个,其中市级10个,县(区)级19个、乡(镇)级50个。基本形成了以露地蔬菜、设施农业、林果花卉、食用菌、水产养殖为主的区域化特色产业格局。以天翼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现代园区,大力引进了国内名品、优质蔬菜瓜果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利用组织各种生物工程新技术,实行工厂化育苗,成功培育了一批各类质量优异的种苗,除满足我市生产需求外,还可以销往全国各地。舞阳县文峰乡园林花卉示范园先后引进开发了日本断枝杏、美国大香梨、优质紫薇、优质银杏等特殊品种,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十分喜爱。召陵区老窝镇引进了葫芦嫁接西瓜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西瓜重茬问题。郾城区新店镇引进的伊人黑玫瑰、正源农业公司建立的供港蔬菜基地,品种优良,市场供不应求,效益十分可观。农业现代园区的发展已成为漯河市农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亮点,也推动了全市基础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农业科技进步推进有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漯河市共有1500多名科技农业人员参加了农业科技承包活动,占技术人员总数的80%,承包项目达到1082个,项目区每亩经济收益达到2000元以上。引进推广了美国西芹、以色列蕃茄、球茎茴香、太空辣椒、草莓、葡萄、花卉等名优特新品种140多个。实现了小麦品种的第7次更新换代,玉米品种的第6次更新换代,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漯河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漯河市生猪、肉鸡、蛋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90%和87%以上。组培育苗、胚胎移植、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目前,漯河市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由漯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来看,其主要是通过优质农业企业带动、丰富的农业组织形式、合理的农产品布局、创新的农业技术来推动漯河市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一)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推动农村规模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在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在确保承包地农户合法权益、稳定收入的基础上,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倒包反租、以地易地、以地换股等形式,稳步推动农村规模化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类企业的发展及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合理的流转,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对农业的基本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乡村电力、乡村教育、乡村医疗卫生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力争到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积极实施配套设施,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采取奖励补贴的办法,由市财政将县级以下配套部分补助给配套单位,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三)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和领导,明确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的带头作用,规划好农民教育培训,设立农民科技教育的培训专项基金,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通过培训使农民都能够掌握1至2门实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使中青年农民充分发挥优势,由“劳力型”转变为“智力型”、“创业型”,加快推进其向劳力农民向产业工人进一步到技术管理人才转变的进程,通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优质企业的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切实落实税收、资金、信贷、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审查公布一批发展较好、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各类优质企业为市级重点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促使其规模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其带动作用。

篇5

把有机农业与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有机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态环境为背景,以有机农业为依托,为人们提供观光、体验、度假等广泛参与形式的新型旅游形式。通常有机农业旅游的内涵有四方面:一是到生态环境中旅游;二是旅游活动的开展以有机农业为依托;三是促进有机农业、农业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提高旅游的参与性。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感悟中感受愉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一度兴起的城里人到农村“住农房、吃农饭、干农活”就是体验式旅游的雏形。人们开展旅游活动大多是为了扩展个人视野,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或者获取个人生活范围以外的信息。

有机农业生态体验式旅游适时填补了都市人“回归田园、回归内心、回归原真”的“回归”情结需求,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可以给人们提供一方净土放松心灵、感受自然。有机农业可以融入沟通、互动和消费等体验方式以及精神享受,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体验式旅游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城乡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无锡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现有产品类型

无锡“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展现无锡“岸青水碧、蔬果飘香”的江南鱼米之乡农业特色,依托我市丰富的自然山水和农业物种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集生态、文化、教育、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农业休闲基地,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适应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无锡旅游要以“旅游城”建设为目标,以发展定位为统领,以发展战略为抓手,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无锡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无锡成为“最适宜旅游休闲度假”的国际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无锡应打破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实现和谐共生、成就新型农业特色示范,加快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推进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有机农业,并打造有机农业的多功能景观,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文化性、娱乐性生活的多维体验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娱乐主题的休闲旅游。

目前无锡市正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到2015年,基本形成锡东生物农业、锡西优质果蔬产业、锡澄高效设施农业、宜南特色精品农业和环湖休闲农业等五大现代农业板块。但高品质的有机农业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开发,产品同质性高、功能单一、档次较低;目前供应的有机农业产品结构单一,经营粗放,档次偏低,缺乏精细化经营;现有产品多打观光牌、生产牌,配套设施少,游客往往乘兴而来、阑珊而归;目前已开发游憩产品以同质性高的农家乐为主,缺乏更加深化的娱乐、休养、运动、消费等游憩功能。仍停留在对休闲农业资源的低层次运用,不够重视生态融合。

据初步调查,目前无锡市以有机农业为主题的产品类型如下:

(一)主要依托农产品销售

如龙寺生态园,主营采摘茶果(杨梅、水蜜桃、醉李、枇杷、葡萄等)、湖边垂钓、品尝太湖美味、木屋品茶等项目,附带烧烤欢聚、CS拓展、帐篷野营。另外还有阳山村、天蓝地绿休闲农庄、“尚田”农业、“好壹家”主题农园等。

(二)主要依托旅游

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养殖、素质拓展、会议服务、运动(有氧跑步,田园骑行)、写生等项目。如红沙湾农业观光区,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无锡市乡村旅游示范单位,主要种植茶叶、枇杷,采摘、烧烤、农家乐。

(三)依托自然资源、地方文化

如马山古竹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近有湿地、远望青山,毗邻灵山景区,设有精品民宿,农家餐饮,地方名俗文化体验等项目。雪浪山生态观光园,以薰衣草观赏为主;山联村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景区;鸿山都市农业生态园,突出“泰伯故里”、吴文化发祥地的亮点等。

(四)依托农业文化、科普

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以农业文化、科技、产品、模式、展示为基础平台,主要经营亲子体验、政商会务培训、生态采摘等农业旅游产品。

(五)主要依托房地产开发

如“田园东方”,国内首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农村融入都市文化,适应城里人体验农趣的市场需求。(图1)

二、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类型

有机农业带给旅游者带来最高层次的享受是深度的互动体验,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探索,是身体的调养与心灵的愉悦,我们将这些非物质的感受统称为“生命感悟”(启示),如个别领先的有机农业推出的“佛法农禅”(例如:有田)、“慢生活”。

游客的体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称为“4E”(Entertainment,Education,Escape,Estheticism),即娱乐、教育、逃避与审美。游客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逃避现实),接受不同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娱乐),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教育)。

(一)娱乐体验

娱乐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愉悦身心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旅游体验之一。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节庆活动、历史文化,在有机农场可以打造多元主题活动,游客可以与家人共聚天伦,与朋友谈天说地,在不同乐趣中放肆快乐。游客通过观看各类演出或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使自己在工作中造成的紧张神经得以松弛,让会心的微笑或开怀大笑抚慰心灵的种种不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

(二)教育体验

游客在旅游中见识到的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点,总会以其独特的自然知识或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技艺等令人耳目一新,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过程当中。有机农场面向核心家庭开展了形形的亲子活动。来自城市的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栽种、采摘、烹饪等环节,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植物成长的点滴。游客在田间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等食物,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知识,并在亲自躬耕于农田时体会到种植和收获的乐趣。

(三)逃避体验

工作的压力、日常生活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复杂、生活空间的拥挤与喧闹使人们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养性,忘却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的真实自我,远离都市,与田野、清风为邻,净化身心灵。近几年农家旅游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游客的这种需求,到农家体验田园生活,可以使游客在相对淳朴的人际关系中放松自我;在与自然、田园零距离接触中体味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在平淡、与世无争的状态下重新发现人性的美好。

(四)审美体验

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游客在感受名山大川姿态各异、人文建筑的高超艺术之美时,就是获得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通畅、忘我感觉的过程。乡村建筑、稻田、菜园、花田、鱼塘等农村元素,以其独特的色彩、肌理、线条、尺度,都能给都市人提供别样的形式美感受;田地劳作、渔舟晚唱、节日喜庆等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又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表现美。

三、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规划与发展的方向

有机农业旅游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与本质表现,比如乡土味、文化味、人情味,这三种味道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有趣味,包括趣味运动、趣味教育、趣味劳动、趣味营销等等,只有趣味性在各个环节得到体现,才能调动顾客深度体验的积极性和快乐感。自然就能达到“值得回味”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促使消费者做一个津津乐道的义务宣传员,能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并最终促成回头消费的目标。

(一)发展目标

提升一个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功能与品位,大致有六个方向,一是山与水的交融,这是满足空间审美的主观性与普遍性;二是城与乡的互动(城乡要素的对流),这是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性与重塑性;三是动与静的结合,这是统筹乡村休闲的舒适性与趣味性;四是古与今的对话,这是保持文化传承的连贯性与鲜活性;五是中与西的合璧,这是匹配信息社会的时效性与开放性;六是情与景的升华,这是掌控细节处理的艺术性与灵活性。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服务的个性化、灵活化,以及更多的体验和参与。有机农业旅游开发在吃、玩、住、行、养生、运动、教育等方面,如何更好地增加体验值?有机农业的规划开发,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传统景观。将“农业资源”和“体验经济”相结合,从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定位等方面,为目标客户设计个性化消费特征的旅游产品,以适应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

1、从资源中转化价值:无锡“山、田、湖、城”的基底上,有很多珍贵的资源。如“隆元”、“太湖明珠”等知名地方大米品牌;“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和“韬湖鲜”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产业集群;阳山水蜜桃、马山杨梅、璜土葡萄、阳羡茶叶等规模化优质茶果产业;无锡太湖花都、锡山高科技园、阳光农林、红豆杉科技产业园、农博园花卉市场等。因此,立足无锡“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特色,注重挖掘和弘扬江南鱼米之乡的农耕文化资源的积淀,注重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教育、休闲等功能,形成一批森林和湿地生态景观、休闲体验农庄、乡村度假基地、农业科普基地,充分展示现代有机农业新形象,吸引市民前来体验旅游。

2、从趋势中把握方向:无锡已经告别资源依赖的时代,深度体验之外更需要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回归。旅游已被提升为转换心境的生活必需品,产品的供给亦应随之走向精神层面,关注外在景观的基础上、注重文化内涵、回归人性成长,从视觉感官升华为精神感悟――关注人文回归层面需求,从大众走向小众――关注细分市场及潜力市场。比如瞄准家庭市场,围绕亲子活动、儿童教育等目标开展亲子DIY活动:陶艺,扎染,绘本阅读,烘焙,烹饪,艺术手工课(树叶、果实),涂鸦,或者以动物,植物,农业,儿童训练营等主题教育。

3、从市场中挖掘机会:充分深挖增长市场、积极引导潜力市场。分析客户群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了解他们需要吃什么(农家饭、下午茶),需要怎么住(酒店、民宿、帐篷,是否过夜),喜好什么活动(农事体验、观光、采摘、运动)。注重互动及体验的核心家庭,偏好商务度假的政企团体、青睐个性休闲的青年情侣;潜力市场包括,期盼颐养天年的财富长者,关注健康有机的养生之客,需要社交休闲的商务精英,热爱文化体验的国际游客。

4、从产业中延展题材:针对不同的客户群需求开发旅游,兼容历史,并蓄文化,融合自然,将一切吸引元素打包为可销售的产品,如亲子运动,主题游乐,品质会奖,自然感知,精致度假,健康疗养,科普体验,有机食品,企业培训,文化休闲,高端运动,私人社交。

(二)资源评价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首先掌握游客的基本信息,包括游玩次数,距离,交通工具,游玩目的,人数,年龄,文化程度,然后理解游客对景区满意的地方,需改进的地方。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景区的资源吸引力、市场影响力,以科学地实时调整开发项目。

篇6

一、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

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随着种植业发展不断步入新时期、新阶段,对种植技术的依存越来越紧密,同时对技术进步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是高产。高产、超高产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应用将成为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焦点和重点。二是优质。提高产品质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程保优技术的研究应用是优质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三是轻简。轻型手工操作、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操作等轻简化技术将越来越成熟,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四是精准。农作物播种育苗、田间肥水管理、化学调控、有害生物防治等技术操作力求精细准确,实现程序化、标准化。五是集成。学科之间、项目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交互运用,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技术体系。六是立体。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条件,实行间作套种,特别是种养结合型立体优化模式研究应用,成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七是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三品”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发展加快,要求无害化、绿色、环保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

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和区域两级体系,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体系的层次性,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聚集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三是要实施人才结构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实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4.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在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篇7

一、引言

现代旅游业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过程中,吸引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乡村景观的向往,推动了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尤其是在推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塑造了乡村地域的多功能景观,改变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基本格局,促使乡村景观开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乡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这种基于传统农业的服务性产业,是一种多维度及多层面的旅游体验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休闲度假旅游外,还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乡村间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成为野外探险、打猎和钓鱼,文化与传统旅游等一些区域的乡村民俗旅游活动。

二、洛川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一)洛川县果业概况

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由境内有洛河穿过而得名。洛川县原辖5个镇、14个乡;2000年,调整为6个镇、13个乡。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洛川现代果业建设成效显著,苹果精深加工、农资产品加工、饲料肥料加工等果畜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提速。相思川森林公园及旅游环线建成投用,万凤塔祈福纳祥景区开工建设,洛川会议红色旅游项目申报立项。

全县苹果从1947年至今已有苹果面积5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洛川人均占有苹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国榜首。果农人均年纯收入在2011年已超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4%,是陕西省人均纯收入的1.3倍。2011年,国家农业部与陕西省合作,在洛川县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地苹果批发市场,共同打造引领中国苹果产业的“航母”。 2013年,编制了《洛川苹果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新建苹果出口基地2万亩,有机苹果基地1万亩,高标准果园1.46万亩,挖除弃管残败园6570亩,建成现代苹果标准园31个。全县苹果产量达76万吨,产值40亿元。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国际市场现状。

通过积极实施名优品牌战略,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及部省名优奖170多项,获得了英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智利、泰国等7国及欧盟有机苹果出口认证。品牌的创建,有力地提升了洛川苹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洛川也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作为主导产业的“洛川苹果”,品质好,口感佳,已经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和聚焦点,更是市值超过40亿的“金字招牌”。

2014年3月25日,美媒称洛川苹果征服美国市场,美国农业部数据:美国人消费的苹果汁有60%从中国进口。来自陕西洛川的苹果征服了当地市场,而这为苹果原产地的果农们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美国果农面对中国洛川苹果的来袭失去了传统竞争优势。

洛川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无工业污染,是世界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已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指定苹果冠名权20多个,同时,洛川海拔平均1100米,秋高气爽,是休闲避暑的最佳去处。搭乘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已举办七届)东风,推出“来洛川采世界最佳苹果”赏果采摘月活动。

2、国内市场现状。

洛川发展苹果产业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举世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食品安全(苹果)示范县和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示范县。

2012年9月21日至23日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将在洛川隆重举行。恰逢洛川苹果成熟季节,广袤洛川大塬呈现“红果满园”景色。为此,特决定举办“苹果之都,休闲胜地”金秋赏果采摘月活动。

因此,洛川苹果现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能够为后续打造以苹果资源为主导的农业旅游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三)现状分析(SWOT分析)

优势:洛川苹果种植面积广,全面采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产量大,品质优秀,色泽红润,口感极佳。并且洛川已举办多届国际苹果博览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劣势: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品线宽度过分狭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尚未形成完整的苹果产业体系。乡村旅游不发达,对外宣传力度小。

机会: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这为洛川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由此开始扩张产品线,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各类资源,正是迎合、满足了旅游者的这一需求。

威胁: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较多,竞争力较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容易被替代。

(四)洛川苹果产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问题

1、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果业发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有待转变。

目前,洛川苹果生产高度专业化,土地资源消耗严重,依靠规模扩张已无潜力,常规的生产和旅游经营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同时对于当地居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也存在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转向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2、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自然和生物灾害更加严重,保证苹果产量、质量基础上发展果业相关产业旅游要素,需要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提高果园装备水平,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使当地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涵盖一定的高科技要素。

3、乡村旅游市场消费升级,苹果生产、产品、工艺等更受旅游者的关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优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洛川苹果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工艺化水平精高,这些都是现代都市居民热心关注和积极体验的重点。因此提升苹果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确保产品安全,满足旅游者体验感和消费力度的难度越来越大。

4、乡村旅游富民强县的目标,迫切需要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洛川县重点打造苹果加工物流,文化创意,关联农资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挖掘县内为资源,开发国内外市场,农业旅游已经势不可挡。

三、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现状分析

(一)洛川苹果产业开发模式

2014年以前,洛川苹果一直都是以简单、单一的模式在发展,根本没有合理的利用这个优势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洛川苹果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中国也是个接待量很大的国家,所以在旅游方面,政府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满足来自四方的游客,并且旅游产业与农业存在高关联度,随着产业的高度化,产业融合能使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升级。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洛川苹果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生产的低成本又使洛川苹果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强大的科技依靠和政策支持又为陕西苹果加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洛川苹果有着优越的内部发展环境;但另一方面,洛川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又存在着品牌形象差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有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自身能力,如何建立并改善陕西苹果的品牌形象, 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加快陕西苹果的产业化步伐不可避免地 成为洛川苹果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陕西苹果农业旅游产业产业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发展思路

1、加强产品品质, 强化品牌战略。品牌可以给产品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忠诚,可以给产品带来价格优势。对于农业旅游这一项产品也是如此,名牌产品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出口到国际市场,陕西苹果要想快速发展,取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产品品质, 扩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

2、调整单一结构, 深化产业发展。合理的品种结构、苹果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占有并开发市场,使苹果这一季节性产品突破季节限制,平衡市场供求,延长产品创利时间, 增加创利范围。使农业旅游突破季节性、单一化的特点。比如说, 加工用苹果的价格就远高于食用苹果,深加工的果汁、果酱等产品就不受季节影响。我们可以将这项制作引入我们的农产品观光之中,加深农业旅游的深度。

3、增加知识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应用于苹果产业资源的的生产、加工、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苹果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提升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改善营销管理,拓展发展思路。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随着市场的变革,国内外农业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多变的市场形势了,进行营销管理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以苹果为核心农业旅游的的营销管理,拓展新的发展思路。

四、总结

篇8

论文摘要: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解决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最终要落实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来。本文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意义出发,探讨了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教学是不是一种职业?教师是不是专业工作者?这是两个广受争议的问题。在古代,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自然也没有把教书视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后来随着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丰富和发展,教师职业才逐渐成为专门的科学的职业。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育工作作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此后,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教师成为专业工作者的观念也越来越为人所接受。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幼儿教师作为教师的一个部分,虽然正朝着专业化发展,但是在整个教师体系中仍然是最为薄弱的一环,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更多。因此,考察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地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而“专业”是个社会学概念,或称“专门职业”,是指一群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1]由此,幼儿教师专业化必须涵盖如下内容。 

首先,幼儿教师专业化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没有训练难以专业,甚至没有严格的训练也很难谈及专业的问题。而这种训练应该是由有资质、有实力的学校来提供的,同时国家也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其次,幼儿教师专业化强调幼儿教师的自主与主动性学习。这一方面要求幼儿教师在职前教育中习得真正的本领,另一方面要求幼儿教师在职后积极进取,接受继续教育或培训,因为学前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教师专业化绝不是静态的。 

最后,要有可供操纵的严格的专业标准,这种标准既是教师专业化培养培训的目标,又是评价幼儿教师是否专业的准则。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指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包括:(1)对儿童发展的承诺;(2)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3)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4)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5)领导和组织能力;(6)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2]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1.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及幼儿教育事业改革的迫切要求。知识经济的特点使得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对人类自身素质的依赖。要发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资源,只有通过教育。而教育功能的实现又体现在教师的发展上。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必然要求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2.幼儿教师专业化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从个体发展角度而言,发展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存在关键期。发展心理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适宜保育和教育,以后就很难弥补。幼儿园作为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微环境之一,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显得尤其必要。 

3.幼儿园教师专业化也是幼儿教师自身职业价值提升的必要途径。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幼儿教师要想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专业化发展是必然之路。 

三、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1.学历水平偏低,专业理论缺乏,专业训练严重不足。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农村幼儿师资中仅有36.4%的幼儿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层次,2%的幼儿教师甚至只有初中以下学历。[3]这说明,大部分幼儿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养,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幼儿教师不清楚幼儿的发展特点,不知道教育发展规律,无法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就很难发挥教师的作用。 

2.农村幼儿园多为民办教育,功利性较强,不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另外,幼儿教师本身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甚至部分幼儿教师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看孩子”而已,有吃有喝,不受伤,再学点儿歌,学几个字、几个数就足够了。 

四、影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1.农村幼儿教师大多数不是国家正式编制的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待遇较低。这就影响了这些教师的积极性,不愿意也舍不得花钱提升自己专业素质。另外,农村中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认识不清,不了解一个真正专业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因此,幼儿家长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农村幼儿教师要求不是太高。 

2.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培养培训模式的效果不佳。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存在与幼儿园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而职后培训模式更加滞后,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基地,更谈不上适合农村特点的师资培训模式和内容。 

3.农村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清晰的办园理念,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无法引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的内部动力不足,对自己的职业性质和意义没有深刻而理性的认识,往往不太注重自己专业素质与水平的提高。而部分优秀的幼儿教师又往往到城市幼儿园发展,使得农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更加缺乏。 

五、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明确职责,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推行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考查制度。凡申请者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人员,无论是否是师范毕业生,都要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并接受具体而细致的考核。考核内容除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能力外,还包括教育效果自我评估及与其他教师协作能力等方面。只有国家资格考试与考核合格者,才能具有任教资格,获得资格证书。 

2.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适合农村特点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首先,学前教育培养机制要针对社会需要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考虑到当前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实际。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机制,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以加强专业性。 

3.幼儿园管理者应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作为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最高目标,明确规定每个教师每年应参加学习提高的时间表,适当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为教师专业学习研究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4.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自身努力。农村幼儿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只有专业素质提升了,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才能获得更好的待遇。其次,应当主动参加各种适合发展的培训班,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运用到自己的保教工作中。 

总之,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运作机制,集中多方面的力量,才能使这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地开展起来。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将提升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为农村幼儿的发展提供正确、有效的帮助,也必将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素雯.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化[d].华东师范大学. 

篇9

[关键词] 农业生态 观光旅游 优势 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在繁华都市的人们渴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摆脱喧闹拥挤的城市人群,走出狭小桎梏的街巷空间和困扰压抑身心的钢筋水泥框架,走进开放广阔的原野和乡间,回归大自然,尽情领略田园风景和乡风民俗,饱赏自然人的普通生活,释放劳累的心情,放松疲惫的身体,享受多彩多姿的生活。这种日趋强烈的渴望与需求,促进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也加快促进了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步伐。承德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重视并加快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一、承德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优势分析

承德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重的民族民俗风情,丰富的农业及生物资源,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1.独特的旅游品牌优势

承德市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突出表现为皇家特色和生态特色。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及皇家寺庙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5A级景区。全市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50余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已初步形成了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为中心,以京北黄金旅游线和京东朝阳旅游线为纽带,连接木兰围场、京北第一草原、金山岭、辽河源森林公园、雾灵山、蟠龙湖六大景区的京北黄金旅游带,成为京津的后花园和休闲度假胜地。2006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702.4万人次,总收入38.8亿元。近年来,承德把旅游作为旺市产业来培育,突出“皇家、生态和佛文化”三大特色,打造“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群、森林草原”三个国际知名品牌。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同时与近几年兴起的森林旅游、草原旅游等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新品,还可以延长承德旅游链条,达到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旅游大产业发展的目标。

2.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承德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有石有沙,环境清新,水质纯美,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是进行森林浴、日光浴、田园浴的最佳选择。在京津冀都市圈乃至更大范围内,承德的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和冷凉气候资源尤其具有竞争优势。与城市、平原迥然不同的山野乡间风格正是吸引城镇居民和平原人的最佳优势。建立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区,游人步行或骑马徜徉其中,真正给人以回归自然的享受。同时丰富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资源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可供游人采摘、品尝与购买,可有计划地开发成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苗圃、射猎区等,努力挖掘就能形成农业观光特色景点。

3.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

承德地处长城以北燕山腹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承德不仅人类开发较早,而且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沿革内容丰厚,是多民族聚居生息区域。承德曾是清朝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名山、秀水、园林、寺庙、城镇、村落,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浓重的民族民俗风情,深入挖掘都能折射出魅力无穷的传说和文化,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提供丰富而绝妙的素材。

4.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面向京津唐发达城市,背靠辽蒙广大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和京津冀辽蒙五省(市、区)交界地区的重要城市。承德市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既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环京津一线和环渤海二线开放城市,地理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可充分利用水源、地缘、生态、环保等优势密切合作关系,站在生态体系建设的高度,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区建设纳入环京津生态圈建设,吸引大批城镇追求时尚的高消费人群前来观光旅游和多方投资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具有浓郁山区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区,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区、河北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深圳世界农业博览园等等。这些园区内,为了突出高新农业的特点,着重栽植名优稀特果树树种和品种,珍贵稀有蔬菜和新潮时尚花木,养殖珍禽异兽等,并配合新兴设施设备以及采用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等先进栽培技术,以增添其示范引导价值。同时为了提高园区的整体效果,在绿化设计、道路规划、建筑风格方面也独具特色,并配置了一些园林小品和吃、住、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因此整个园区除进行生产示范以外,还具备了可供人们参观游览和休闲娱乐的功能。目前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已经发展成集生态农业、高效精品农业、生态旅游与园林绿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生态园林形式。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实现了农业、生态、园林、民俗等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显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开辟了新的旅游景区,满足了人们对旅游新的追求。现代城镇居民大多选择外出旅游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但各大主要旅游景区往往人满为患,尤其是节假日,门票及相关消费往往使人望而却步。选择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能亲近和欣赏自然的田园风光及人文景观,又能参与其中置身农园,亲手采摘购买花果菜,亲身垂钓骑马射猎鱼兔等鲜活农产品,亲口品尝廉价物美新鲜安全的农家风味,还能走进农家住进农家,感受淳朴亲切民俗风情。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区与城市环境和其他名胜景区形成了鲜明反差,正满足了当今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时尚,故此形成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三、承德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1.提高认识,把握良机

承德市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建设“旅游文化名城”的目标,因此,要从政策、规划、环境建设及土地流转等方面进行支持协调,改善和规范投资环境,狠抓项目落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政策扶持的同时,鼓励引导集体、个人多元化投资农业园区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技为本,重视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园区科技管理水平,促进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2.突出农业科技应用前景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农业科技的应用前景,展示出高新技术物化后带来高效益的巨大潜力,这是每一个农业观光园区的特色和闪光点,是吸引游人的主要景点内容,要尽可能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观赏性及艺术性。如设施农业,即能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进行果树、蔬菜、花卉、盒景等反季节规模化生产和无土栽培及工厂化育苗,生产精高农产品和种苗,提高效益,又能延长观赏期,变旅游淡季为旺季,增加旅游收入。

3.合理布局,突出城乡融合与景园融合

+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区的规划布局应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景点规划布局,紧扣城乡融合关系,力争做到田园中有城市,城市中有田园,同时按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现有园区进一步改造、扩建或建设新的农业观光园区,并与其他旅游有机融合。承德市区周围应紧紧围绕避暑山庄、外八庙、魁星楼、罄锤峰、森林公园、双塔山森林公园等著名景区进行合理布局,并向南部郊区扩展,突出重点建设2~3个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区。外县区应紧围县城和著名景点,如滦平金山岭长城、百草洼森林公园、丰宁白云古洞、平泉辽河源森林公园、兴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等,建设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满足人们吃、住、玩、购等需求,吸收城市整洁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突出山乡特色和风韵,增加参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4.突出多样性,坚持多产业一体化

承德应突出山区农业生产特色,珍禽异兽特色养殖,山乡农村生活、山区奇峰异石地貌等自然景观和山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挖掘满、蒙等少数民族民俗习惯,农具(推车、镰刀、锄头、犁等)和农村用品(纺车、油灯、织皮机、碾子等)发展过程展示,参与果、菜、花等采摘农活,植物、昆虫等标本制作,筐、篮、笼等手工艺品制作,农畜产品擂台赛展示会以及骑马、射猎、婚庆、舞蹈等活动,创造温馨、和谐、亲切、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使游人真正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同时开发有特色的农业及其它旅游产品,满足游客购物和纪念需求,使游客真正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5.增添人文景观,突出造园效果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乔、灌、草、藤等观赏植物造景,水系嬉戏景区,农屋、亭台楼阁等建筑、道路等,合理配置布局,做到步移景异,是农业观光园区的调味品,能唤醒和提高游人的审美意识和水平,提高园区品味。而旅游设施、项目和优质配套的服务是农业园区的核心,更应加强规划和管理。

篇10

一、发展现状

(一)食品工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市共有食品工业企业1211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计2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35.1亿元,同比增长45.53%;实现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36.3%;实现利税合计231.78亿元,同比增长53.8%。2012年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24.4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81个百分点,而且对于城乡居民就业、农产品产后转化、第三产业发展等农村经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8.4亿元,同比增长63.55%,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1.78%;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1.79亿元,同比增长44.28%,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8.6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9.59亿元,同比下降7.16%,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7.21%;烟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32亿元,同比增长40.1%,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2.34%。

(二)郊区农产品加工业情况

2012年,天津市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87.05亿元,同比增长29.79%;实现销售收入1278.43亿元,同比增长29.87%;实现利润总额171.51亿元,同比增长50.93%;完成出货值166.95亿元,同比增长15.84%,分别占郊区规模工业总量的20.85%、18.66%、18.49%、27.19%和26.45%。天津市郊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

二、主要特点

(一)立足本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全市建成了155个现代养殖示范园区和21个农业产业园区。粮食、蔬菜、果品、牛奶和水产品等产量质量稳步增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乳品行业中的市民巴氏奶产品、酸奶和部分乳饮料的原料乳,基本可由本地奶源基地解决,保证了产品质量与安全。如天津海河乳业有限公司、天津光明梦得乳品有限公司、天津中芬乳业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分别为4.2亿元、3.7亿元和1.3亿元,并吸引了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哇哈哈等企业集团投资天津建厂。

全市生猪出栏374万头、肉鸡800万只,可以为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部分原料。2012年,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天津众品食业有限公司、天津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吉亚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肉制品加工企业进入到全市食品工业50强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重点和龙头企业,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天津市腌渍菜及其调味品生产是农产品加工的特色和优势产业,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天津市酱菜等腌渍菜产品原料,如大白菜、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主要为天津市特有品种,来源主要立足于本地,同时在市外也建立了原料基地。如天津冬菜,原料为天津特产青麻叶大白菜品种。天津利民调料食品有限公司蒜蓉辣酱产品,年销售额为2亿多元,除本地大蒜基地外,在河北建有5000亩的辣椒等原料基地。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为15亿元,除在天津蓟县建有葡萄基地外,还在山东、新疆等地建有基地。天津中辰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以番茄和番茄酱为原料,2012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原料来自于新疆基地和番茄初级加工企业。

(二)做大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化发展效果明显

天津市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他们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资产重组,同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津洽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交流展示平台,包装和推出一批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了嘉里粮油、中粮北海粮油工业、中纺油脂、中粮肉食、广东温氏、河南众品和雨润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力打造了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了天津市的产业素质和规模化水平。

截至2012年底,全市市级和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02个,其中国家级18个,比2005年分别增加112个和8个。2012年天津市食品50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91%,比2011年增加4.7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6.65亿元。50强企业中,天津天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康师傅方便面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超过200亿元。50~100亿元的有3家,20~50亿元的11家,10~20亿元的10家,5~10亿元的13家。50强企业最低销售收入为3亿元。

天津市重点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提速,在全国领先。保健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8.88亿元,同比增长56.89%,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方便面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78亿元,同比增长48.88%,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食用植物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46亿元,同比增长82.5%,总量在全国排位由去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

(三)升级技术装备,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

紧盯享受型、小康型食品市场的需求,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力度。在乳品等行业淘汰了落后产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绿色、健康精深加工产品,使天津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得到明显提升。在企业总数减少23%的情况下,产值增长了45.53%,利税增长53.8%,利税增幅高于产值增幅8.27个百分点。

2012年底,全市有55个企业的13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3个企业的4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龙头企业或农业初级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和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

(四)以科技为动力,加快产业升级

天津市与国家“三院两校”和日本东京大学等科技合作,签订了天津市与“三院两校”面向“十二五”的科技合作协议。近两年,市农委、市科委在天津市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先后支持组建了天津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天津市食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植物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和天津市食用菌加工技术工程中心等,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天津)和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专业分中心(天津)等研发机构,以及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和有关研究院所共同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批科技成果和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应用,引领了行业科技发展,加快了产业升级。天津市在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成长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产品中他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领域、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三、基本经验与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市委、市政府切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7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郊区城市化、非农产业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都有了政策支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资金每年用于龙头企业的扶持总额超过6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资金达到1000万元。此外,郊区工业技改贷款贴息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继续向农业品加工业倾斜。

(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给企业和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形成了求新求变的观念、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争第一的氛围、加快发展的气势。有关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将资金、政策和项目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开发开放,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一批中外大型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相继上马了多家大项目,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势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实力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二是农产品初加工的较多,精深加工的较少,品种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尽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基地建设还不尽协调,产加销一体化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督察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加工企业的投资与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区县级以上财政应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财政专项资金,并按照不低于财政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研究出台引进重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补助与奖励政策,鼓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继续积极探索以财政拿一点、企业出一点和社会筹集一点等形式,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或组建担保公司,对加工企业的融资给予担保,不断扩大政策的覆盖范围。

(二)加强税费扶持

要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的税收扶持政策,认真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扩大其内涵。对加工企业引进符合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设备,建议经国家或市有关部门批准后,免征关税。应扩大“绿色通道”覆盖范围,降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管理费、卫生费、交易费和运输过程中的过桥、过路费的征收比重,保护流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加工企业的原料流通成本。

(三)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金融部门应做好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对其季节性收购农产品的资金需求,可在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办理。抓紧研究出台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抵押担保办法,允许加工企业以其收购的农产品与经过资产评估的机械设备、地上建筑物作为贷款抵押物,切实解决贷款抵押担保问题。要实行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融资机制,发展贴现业务,缓解加工企业资金困难。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利用天津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在同等条件下,证券机构应优先受理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并在配股和增发新股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围绕发展大集团、打造大品牌、重组大公司,从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上做文章,建设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聚集区及不同类型的食品和农产品产业园,把产业做集中,企业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