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农业发展前景

篇1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条件

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三、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1、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2、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篇2

关键词:生态效益 循环农业模式 食用菌种植

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面积少、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因素是制约我国农业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步伐。食用菌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是采用循环生产的农业模式,它主要是推进农业资源向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

一、我国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

(一)循环农业的特征

减量化:节约农业资源的使用,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农业垃圾”的再次使用,提高农业产品的利用率;再循环:农业产品利用后的再次循环。

(二)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意义

循环农业模式是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利用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特点,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有效地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资源匮乏O问的眼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目标,循环农业的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这也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循环农业提高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农业循环经济是构建社会循环经济的重要因素,所以,循环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循环农业在发展中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循环农业模式任然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型专门人才的短缺、农户文化素质不高、模式的规划不全面、资金的匮乏导致循环农业模式发展规模较小,在当前的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高,未能形成成熟稳定的发展氛围。

(四)对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提出的措施

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指导,制定一套长远发展计划;结合相关法律条例,完善循环农业的管理体制和运用机制;要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专门性技术人才,加强对该模式的深入研究力度;要致力于保护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食用菌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的分析

(一)食用菌种植的循环模式

食用菌种植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技术,它是以循环利用为核心,变农业废弃物为农业生产的原材料,食用菌种植产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它主要是把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业垃圾循环再利用,例如:农业秸秆、果皮碎壳等都是食用菌种植的原材料。

1、“农业垃圾”的第一次利用

食用菌种植就是把那些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的“农业垃圾”通过菌丝体在纤维霉素的融合,将“农业垃圾”中的纤维素等成分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种植出人们可以食用的绿色、健康的食用菌产品。

2、“农业垃圾”的循环二次利用

已经分解过一次的“农业垃圾”还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把废弃物加入农田中,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促进农作物的健康发展,还能作为家畜的饲料。食用菌的种植就是“变废为宝”,充分的利用了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垃圾的再次利用

家禽的非编其实也可以利用到食用菌种植之中,在农业的生产中,食用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农业生产中废物的多次循环利用,实现了食物链的良性循环。

(二)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

食用菌种植产业是人类循环农业发展重要产物,在我国未来的市场中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食用菌产品是含有高蛋白有机物绿色健康的食品,它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它不仅能起到保健作用,还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人们对食用菌产业品的需求两越来越多,所以食用菌种植产的发展前景很广阔。而且食用菌种植产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型产业,它的生产利润是最高可达到产值的75%。

(三)食用菌种植产业的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方面:

我国每年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是很庞大的,2015年我国的秸秆产生量达到7.5亿吨,如果把这些秸秆焚烧,将会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生态环境。通过食用菌种植的方式,有效的利用这些“农业垃圾“,变废为宝,不仅能解决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土地的肥沃能力和改善土壤结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经济效益方面

食用菌种植可为农户带来很大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安徽省庐江县为例:近年来,庐江县大力推广开展食用菌种植这一新兴产业,到目前为止,该县建成食用菌专业村50多个,发展10亩以上园区100余个,总面积累计达2万亩,菇户1万户,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到2016年年全县基地规模已达到2.5亿盘(袋),产量达23万吨,创产值22亿元。,该县不仅注重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发展效益效益,同时还注重将食用菌种植产业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延长食用菌种植产业链条,形成了“秸秆―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蛋白饲料―畜禽养殖―粪便肥料―还林(田)”的“绿色产业链”,这不仅促进生态环境与产业的互促共赢的局面,同时还实现了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循环,提高了“农业垃圾”的循环利用率,促进了化工原料、交通运输、包装、印刷等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结语

综上所述,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秸秆和家禽粪便等“农业垃圾”处理困难的问题,通过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为食用菌种植提供了原材料,节约了种植产业的成本,同时,还达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强,王鸿磊,邹积华,崔从光,宋俊芬,慕美财,高民,马云飞.以食用菌种植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

篇3

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机遇和优势

1.1 政策机遇良好

2010年5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为农业发展,特别是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生态循环农业以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为前提,以沼气为纽带,将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生态循环农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3 农业资源区位优势明显

奇台县气候条件独特,光热水土等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宜农土地200万(667m2),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在163万(667m2)。适宜生产优质小麦、玉米、啤酒大麦、裸仁南瓜、打瓜、豌豆、糖料甜菜、油葵、高淀粉土豆、各类杂粮、辣椒等各类蔬菜。粮草充裕,畜禽养殖规模大,年内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310万头(只),出栏牲畜206.7万头(只),家禽1100万(羽),是做大做强生态循环农业的天然宝库。此外,奇台县距首府乌鲁木齐仅200公里,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

2 奇台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奇台县现有户用沼气池6734座,完成“改池、改圈、改厕”配套建设4200户,建成生态温室3000座,生态家园生态循环经济示范村5个,温室沼气生态示范户260个,2010年将新增700户。主要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和“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使沼气、标准化养殖小区、无公害基地和沼气“四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快,为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如金奇万头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奇台县鑫源种猪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建设总容积为1600 m3,每座大中型沼气池年产沼气21.5万m3,可为300户农民供应清洁能源,年节约煤炭585 t,年产沼液1.4万t、年产沼渣661 t。通过加工转化,使畜禽粪便得到集中处理。奇台县秸秆还田量为872 t,堆肥量为9.1 t,秸秆青贮量达到14万t,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4万(667m2),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0万(667m2),以上措施的实施,减少了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了不合理使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思想认识不够.技术体系还有待完善

目前,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到位,还不了解生态循环农业的实际意义,因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愿望不够强烈。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尚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能涵盖“生态”、“循环”全部内容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2.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据2008年开展的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现今种植业污染主要有农用地膜、化肥和农药。地膜年用量13.7 t.残留量1.95 t;农田化肥年使用量462 t,使用量仍然偏高;养殖业污染表现在农村人畜粪便的处理方面不到位,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影响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2.2.3 秸秆循环利用率有待提高

奇台县是农业大县,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年秸秆产量为24.6万t,因各种原因,部分作物秸秆被焚烧、随意丢弃,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用作其他方面的有163.1 t,因此。秸秆循环再利用空间比较大。

3 奇台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3.1 制定发展规划,理顺发展思路

按照奇台县委提出的“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以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产品为着力点,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和无工业“三废”污染等条件,高标准、规范化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3.2 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和技术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采取新闻媒体、农业信息网、农技110、发放资料等方式,深入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引导群众树立生态安全和资源再利用的观念,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营造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3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完善技术体系

结合奇台县气候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重点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研究总结利于本县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将秸秆还田、生态沼气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等诸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农业固体废弃物堆肥无害化处理技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中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整合集成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4 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结合牧民定居工程,继续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一次性规划,让牧民长久受益;结合日光温室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小区的发展,推行“畜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这两种模式都要以沼气清洁能源利用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沼气建后服务体系,提升沼气池运行水平和质量,发挥其联结畜禽养殖、温室蔬菜种植的作用,促进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生产沼气、沼液和沼渣,解决农户炊事照明用能需求,清洁、卫生、无害化的沼液、沼渣用作农作物肥料,保证农产品品质,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此外,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探索并推行“农作物种植一畜禽养殖一畜产品精深加工一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模式、“畜禽养殖一粪便一沼气一有机肥一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生态循环链、“农作物秸秆一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多种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

3.5 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生态农业品牌

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落脚点放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环节,创造满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建设重点生产基地,严格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操作,推行生物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及机械防治技术,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使农产品达到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各个环节中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生产基地认证,开展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确保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篇4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保护好江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江西省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省有林地面积1036.6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9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05%;全省淡水已养殖面积33.72万公顷,淡水鱼类170多种,产量较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鲤、鲫、青、鲢等30多种。农业一直是江西的优势产业,在过去的岁月里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商品肉、农副产品出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农业科技推广和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传统农业正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生态农业前景可喜,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

二是要走农业特色化道路。就是要根据各地市的气候、土壤、温度等地理自然特点,按照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一市一品”或“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集中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并以高标准设施化栽培和工厂化生产,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农产品,扩大优质高档产品出口。围绕绿色化和特色化的要求,以现有区域性蔬菜产区为基础,在城市形成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竞争能力强、市场潜力大、规模化生产的优质高效蔬菜和奶业生产基地。粮食、油料、生猪、花卉等要主攻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和品牌优化,提升良种化率和产品优质率。以南丰蜜桔和赣南脐橙为重点的水果,要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保鲜、储藏和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培育和发展水果优势产区。以全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养殖淡水鱼为主的养殖业,要逐步形成若干个鱼类、蟹类、虾类的繁殖养殖基地,有目的地遴选几个繁殖点予以扶持,实行集约化经营,实行生物链的分层养殖和立体养殖,提高单产和养殖密度,形成产业化规模。

三是要走农业科技化道路。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效农业。深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推进一批以智能型为方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先进设施的完善配套,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之成为良种、良苗生产和高新农业科技的孵化器,提高其示范、辐射能力,为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围绕优势主导产品,有重点地选择建设一批专用农产品和特色产品良种繁育和引繁中心。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积极推广新型绿色肥料、新型高效低度农药、病虫害综防、新型农业机械、保鲜储藏设施、先进仪器设备配套及有关成套实用技术,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效果。继续推进和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建一批以专业性区域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农技推广形式。培育适应专业化生产需要的各种民营科研推广企业,促使科研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巩固提高现有森林覆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观光林业,推进林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篇5

关键词:设施葡萄栽培种植;发展;前景分析

1适宜葡萄设施栽培种植的自然条件

民勤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县境平均海拔1 366m,光照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3 028h,有效积温3 149.40 ℃,无霜期162d,年平均气温7.80 ℃,平均昼夜温差15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且耕作土壤多以沙壤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优良,土壤渗透性好,地温上升快,非常适合设施葡萄栽培生产。

2葡萄设施栽培经济效益及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2.1经济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葡萄生产标准的规范及国家对农药残留与有害物质检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强制实施,优质鲜食葡萄生产必将向少喷农药甚至不喷农药的地区转移。而民勤县乃至河西地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对于生产绿色无公害、高档、大粒的晚熟等耐贮运优质鲜食葡萄有着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

葡萄是比较耐旱的作物。利用民勤县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红地球等葡萄晚熟品种推广栽培,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苗木前期露地生长,后期设施保护地调控生长,使葡萄在日光温室内达到1年栽苗,2年结果,3~4年进入盛果期,亩产2 000kg以上,果实在12月底到元月中下旬采收上市,比正常地区和露地栽培苗木延迟采收90~100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21%~23%,产品冬季不经贮藏,新鲜上市,极受市场欢迎。

2.2市场前景

2.2.1产品进入大市场限制因子。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壁垒逐渐失去作用,代之而来的是“绿色壁垒”,即用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卡”市场。农产品要进入大的流通市场,必须是无污染,食用安全,优质有营养的产品。可以预见的是:大宗直接食用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在5~10年内在每个产区将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并由此会诞生一批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同时这已是保障农产品走无公害栽培道路的关键所在。

2.2.2贮藏保鲜葡萄与新鲜上市葡萄的市场空间竞争分析。经过冷藏保鲜的葡萄目前在国内保鲜技术上,全部采用SO2浸润式和洗涤式杀菌来处理的。经过长期贮藏的葡萄果品表面残留着大量的SO2分子,对人体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而利用设施保护延后栽培的葡萄是依靠树体保鲜的,就有效的避免了这个难题。产品是绿色健康的,在葡萄生长后期配合使用套袋技术,使产品无农药残留,安全卫生,降低了病虫危害,果粒美观;果肉质量佳,味甜可口。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利用保护地种植出来的葡萄将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

2.2.3规避风险,政府引导。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设施栽培葡萄乃至设施农业,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形式。产品一方面填补了市场空白,但同时也受到了市场控制。不可否认的是,在现阶段,低价农产品还占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优质优价的产品销售目标要锁定于大、中城市,要着眼于开发外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高质量、高价位、高效益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这一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将起着积极的“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

3发展设施葡萄栽培的理由及前景展望

3.1理由

3.1.1由于民勤县地处两大沙漠交汇处,一年四季风大、沙多,还伴有沙尘暴,经过长期治理,有一定的改善,但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对于规模发展葡萄等其它农作物产区规划是一大难题,所以,要使得葡萄种植成功,结合当前有利的发展机遇,发展葡萄设施栽培种植是必然要进行的一个产业。同时,也丰富了民勤县区日光温室经济林的栽培种植资源。

3.1.2日光温室葡萄栽培,配合滴灌设施,节水率可达28%,可以有效的缓解民勤县区“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矛盾;也符合钱学森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沙产业技术路线。同时,可以有效的缓解压缩耕地面积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

3.2前景展望“治沙”、“沙退人退”、“保护绿洲”,意味着要在一定的较长时期内,发展草畜、种树,退耕还林,退耕退草,“关井压田调结构”,压缩耕地面积,这些举措归根到底还是“节水”,为恢复生态。这样,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就是合乎目前民勤县情的;同时也加快了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步伐。日光温室葡萄种植进入盛果期亩产量一般稳定在2 000kg,春节前后上市每千克售价在12~16元,亩收入可达2.40~3.20万元。比较效益是种植辣椒的8倍以上,小麦的12倍以上,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能给农民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篇6

[关键词]中国火龙果之乡 罗甸火龙果发展历程 发展优势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6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23-01

一、前言

黔贵大地是优良农业物种的理想发展之地。罗甸更是贵州天然的农作物养殖温室。十二年罗甸致力于火龙果的产业发展之路,从引进到大面积推广,从品种单一到自主培育多种优良品种,从不知名到名声在外,都让罗甸火龙果成为了贵州省政府推动精品水果发展的重点项目。罗甸火龙果产业发展的历程展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其产业前景广阔,采用初级产品与精深加工产品相结合的方式,做大做强指日可待。

二、中国火龙果之乡——罗甸

罗甸位于黔贵之南,接邻广西,地处南亚热带气候。该县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了年均气温在19摄氏度左右,年日照时长1350-1520小时,年降雨1100-1400毫米,全年霜降期仅为一个月左右的独特气候资源。而且罗甸县土地资源丰富,这些有利资源完全符合原产于中美洲的火龙果生长需要。这种绿色健康的精品水果被引入罗甸,其产业前景非常宽广。截至到2012年8月份,罗甸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约5万亩,每亩产量在八百到一千三百公斤,实现产值两万元以上,成为了全国闻名的中国“火龙果之乡”。

三、罗甸火龙果产业发展历程及优势

1.发展历程

罗甸县于2001年成功引进火龙果种植项目,通过对火龙果的生态适应性和丰产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让火龙果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孕育成长起来。六年内罗甸对火龙果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已经获得了可喜成效,先后培育出“紫红龙”、“粉红龙”和“晶红龙”等优良品种。2007年,罗甸县全面推广火龙果种植,还获得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11年罗甸全县火龙果投产面积0.6万亩,2013年年底预计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随着“十二五”规划的继续深入,罗甸县火龙果产业会得到迅猛发展,预计五年后达到全县火龙果盛产期,实现年产量突破22万吨大关,预计年产值达23个亿。

2.发展优势

2.1适宜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发展的保障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罗甸县种植火龙果的有利气候条件,除此之外罗甸的土壤为喀斯特石灰岩发育的石灰性土壤。酸碱度呈现中性或者微碱性,特别适合火龙果的生长。

2.2火龙果自身营养价值

火龙果的营养价值不胜枚举,富含大量营养元素的火龙果还有保健和药用价值,对降血糖控血压、血脂等方面有极好的功用。这些优点为火龙果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2.3政府引导,全县联动式发展优势

火龙果产业已经作为贵州罗甸农业发展的主力,从县政府每年不低于二百万元的转向资金扶持,到种植大户的贷款贴息,再到省级果树科学研究所和财政、农业开发等各部门共同推动,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对罗甸火龙果发展事业的支持。通过长期专家论证《贵州省火龙果优势区域布局暨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已经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火龙果产业成为了罗甸县“十二五”规划重要内容,依靠“政府推动、项目支持、群众参与、部门联动”,将火龙果产业做大做强。

四、罗甸县火龙果发展前景展望

1.发展从起步到中期阶段过渡

罗甸火龙果产业经过了12年的发展,已经从初步阶段进展到了中期全面发展阶段。这一转变,会对全国火龙果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也需要加大罗甸自身产品优势,拉开与同类产品的区别,占据市场最大份额。高速发展的阶段必须加强管理,把罗甸建设成全国火龙果培育、种植、销售的重要基地。

2.创新发展火龙果产业

没有转型和创新,火龙果产业不会形成恒久动力,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也就站不稳脚跟。后期发展更需要对火龙果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套措施”的要求,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采取集团承包的工作方法,推进火龙果项目建设。以项目捆绑和农户自筹两种方式相互结合,以公司带头与农户自产自销相结合,以专业种植带动农户种植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创新式发展。

3.树立品牌,开辟罗甸火龙果产业新理念

罗甸后续工作要以打响品牌,致力于广泛宣传为主。侧重于罗甸火龙果自身品质、口感、生态、环保等特色的宣传。加快推动商标注册和申报国家级别农业标注化示范区及火龙果地理产品保护标识等工作。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流会、科研展销会甚至生态旅游等项目来提高罗甸县火龙果的知名度。依靠互联网平台以及相关报道平台来全面促进罗甸火龙果在广大消费群体中的认知度,提升市场占有率。

4.持续研发新品种

单一品种在市场上不能够获取优势,火龙果新品种的引进是今后罗甸县火龙果发展的重头戏。黄皮白肉火龙果的发展要加快步伐,抓好新品种选育工作,可运用引种、嫁接等方式进行培育研究。与贵州省甚至外省市科研单位挂钩,共同进行此方面的探索,不断发现新的优良品种,完善培育技术。在开发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现有品种栽培,提高火龙果品质和口感,以产品质量稳固市场。

五、结束语

火龙果产业的发展关键还是在领导重视、政策扶持,只有切实加强对火龙果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统筹协调,将政策落实到位,形成一体化的发展体系,才能促进罗甸火龙果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另外罗甸要围绕火龙果产业发展加大力度推进边缘产业,如包装、储存、再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形成配套产业链,相辅相成的促进火龙果产业上台阶。

参考文献

篇7

作为东道主的四川省今年展示主题为“现代农业新成就绿色生态新农村”,展区包括农业精品馆和特色农业交易馆两个部分。农业精品馆展览面积1.15万平米。整个展区通过现代化、多样化、全景式综合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突出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开拓大市场和打造大品牌,充分体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展区布局分为七大板块。除序馆外,将21个市、州划分为成都平原区、川中丘陵区、川南地区、大巴山区、大凉山区和川藏高原区六大板块,相关市州设置独立展示区。展位设计采用对称造型,主体部分为圆形,两边副馆为椭圆型,整体大气恢弘,协调统一。寓意时光飞驰,四川农业只争朝夕、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整个展区以绿色、白色为主色调,搭配黄色,绿色蕴涵自然和谐,象征低碳环保,寓意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性、持续性、协调性,白色与绿色有机融合,凸显清新、活力、环保的风格。为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另外设置了近万平方米的“特色农业交易馆”,近300家农业企业参展。

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农业设施、高水平农业组织、高水平农业科技和增强上海农业影响力、带动力、服务能力的工作要求,全市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结构布局日益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农产品安全监管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和服务功能逐步拓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框架基本形成。

展望“十二五”,上海农业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着力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北京:都市农业成果丰硕

北京展团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主题,以企业及合作社为载体,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展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北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进入“十二五”,北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北京加大对农加工项目、品牌的培育和扶持,积极推进涉农企业上市工作,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上市板块,增强涉农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次展会北京展区布展的知名企业有:顺鑫农业、三元集团、燕京啤酒、大北农等多家上市农业企业,涌现出御食园、德青源、东升方圆等一批有上市潜力的企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扩大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展会上的大兴西瓜、平谷大桃、昌平苹粜、房山磨盘柿子、门头沟纸皮核桃、怀柔板栗、延庆葡萄以及蜂产品、黄芪茶等系列特色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天津:餐桌供应质量可靠

本届农交会天津展团以“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为展览主题,主展区展位以蓝色为基调,体现了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特色,以实物、图片、文字为展览载体,展示天津市十一五期间沿海都市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成就,体现了“三区”联动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城乡一体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此次天津共有24家企业参展综合展区展示,2家单位参加园艺作物标准园展区展示,14家合作社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区展示,共计300余种名特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展出,体现了天津市居民品种多样、质量可靠的餐桌供应,也反映了天津市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上取得的突出成效。

海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近年来,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海洋渔业基地,仅鲜果品种就有芭蕉、菠萝、菠萝蜜、橙子、番荔枝、番石榴、柚子、红毛丹、黄皮、荔枝、青椰、糖棕、红椰、榴莲、龙眼、芒果、人参果、木瓜、香蕉、马来葡萄、杨桃、腰果、山竹、柠檬、酸豆、蛋黄果、猴面包、西番莲、神秘果、橄榄、槟榔等30多个,早已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欢,此次展会大部分种类都有带到成都展示,很多前去参观的消费者都一饱了口福。海南冬季瓜菜生产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我国冬季瓜菜供应重要生产基地。2010年冬至2011年春冬季瓜果菜出岛量540万吨,畅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

海南展区所展示的产品,重点突出热带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其中绿橙、水晶柚、菠萝蜜等产品是仅产于海南的珍稀产品,各类蔬菜品种,是我省供应全国冬季市场的主要产品。各类农产品加工品,突出体现了海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优势、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

河南:天下之中物产丰饶

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也是重要的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工业正在河南大地上描绘着壮阔的产业长卷。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走进超市,全国每10个饺子里有4个产自河南,每10个汤圆中有6个产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产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河南生产采购。

为了充分展示河南省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交流,今年,河南展团共有17家企业和15个农民合作社参展,省综合展区中有双汇集团、好想你枣业、张仲景药业、联泰食品等知名企业进行展示展销。此次展出着力凸显中原农业大省特色,充分展示名优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山西:黄天厚土物华天宝

山西有着其它省份无法比拟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古老文明。因而,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美誉,其产品享誉国内外。主要特色农产品有小米、荞麦、莜麦、豆类、芦笋、中药等;主要干鲜果有苹果、梨、核桃、红枣等;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牛、羊、鸡、马、驴、鸵鸟以及养蚕、养蜂等,各类农产品资源580余种。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面积达2100万亩,累计认定产品标志近1100个,认证数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余家,大小企业总数约2800家,销售收入约312亿元。目前,山西众多的干鲜果、蔬菜、畜产品、小杂粮等及其深加工产品,正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彰显独特的竞争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江西:红色摇篮绿色生机

江西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间,江西

生态农业前景可喜,绿色农产品成为重要增长点,积极推行“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美好景象。2011年上半年,江西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旱涝灾害,保持了农业生产平稳增长,为实现全年农业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早稻总产达167亿斤,同比增加16亿斤左右:蔬菜面积420万卣,同比增加14万亩;新开发果园面积25万亩,达到600万亩,产量有望增长30%,达到350万吨;肉产品产量达169.6万吨,同比增长2%;水产品产量达94.8万吨,同比增长0.2%。

江西,长江之滨、鄱阳湖畔冉冉升起的一颗绿色明珠,这里山川秀美、水净田洁、生态优良,自古就是全国的“鱼米之乡,绿色之源”。江西积极实行绿色崛起战略,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培育了赣南脐橙、南丰蜜桔、江西大米、江西绿茶、泰和乌鸡、鄱阳湖大闸蟹等一大批绿色农产品,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2083个,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已经成为了全国名符其实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本次农交会,江西省对展区进行了整体特装,既安排了江西农业发展成就展示区,还组织了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赣州市虔橙果业有限公司、江西万载千年食品有限公司、江西彩云食品有限公司等18家优秀农业企业到会展示展销,推出了鄱阳湖水产品、赣南脐橙、江西大米、江西绿茶、广丰马家柚等特色优质农产品。

辽宁:满族风情大海气息

瓜果飘香,谷粒如金,在金色的季节里,辽宁展团带着优势、优秀农事企业,带着辽宁农业“十一五”发展成果,更带着4200万辽宁人的深情厚意和诚挚祝福,来到了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蓉城。

本届农交会,辽宁展团组织30家企业参展。其中,有省级龙头企业16家,地市级龙头企业10家,优秀中小型企业4家。参展展品丰富,产品类型包括种植业17家,畜牧业6家,水产业3家,其它类型4家。在专业合作社展区,辽宁有6个优秀专业合作社带来了他们的优质小杂粮和水果蔬菜产品。

这次展会,辽宁展团为蓉城人民带来了以满族民俗为特色,以展现满族风情、满族文化为主基调,以牌坊造型作为骨架,以中国红为主颜色的布展风貌,配以红色灯笼、霓虹灯,使参观者进入展区仿佛走入了清代的商业街。不仅是展示区的布置独具匠心,展销区更具特色,大连海洋岛水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展销台布置成海洋中的军舰,生动特色,吸引了很多前来参观的消费者的关注。

台湾:宝岛风物两岸情谊

本届农交会台湾展区以“台湾好礼――走读台湾农业农村”为主题,综合展示台湾农业农村的总体面貌、风土人情以及两岸农业合作成果。

展区由大陆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和台湾中华基金会共同组织,邀请台湾彰化、南投、高雄、台中、台南等地区的基层农会、渔会、社区等10余个农业组织、团体参展。将重点展示四部分内容:一是台湾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的呈现。突出台湾农业社会“好礼”的传统“呷饭’坪口‘‘奉茶”,现场提供由彰化县二林镇台粳九号稻米制作而成的台湾知名小吃卤肉饭,以及日月潭红茶等。二是台湾农业再生和创新利用的案例展示。现场开展利用废弃物梅枝加工成铅笔的DIY自制体验活动。三是台湾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集中展示台湾茶叶、米酒、梅醋、糕点等69种特色农产品及加工品。四是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示。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宣传祖国大陆出台的惠台农业政策,介绍展示祖国大陆在14个省(区、市)设立的29个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总体风貌。

陕西:稳粮优果兴牧扩菜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代的陕西人民秉承了祖先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片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富饶上地上勤劳耕作着。陕西坚持“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以实施农民增收七大工程规划为统领,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问和渠道,提出了“十二五”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3%以上,到2015年达到7160元以上的目标。

果业是陕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陕西在果业产业发展上实施“苹果北扩西进,猕猴桃两头延伸,特色品牌全面开花”战略。陕西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近年,陕西果业发展实现了六个第一,即:陕西苹果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面积第;陕两被认证绿色果品面积居全国第一:陕西有机苹果面积居全国第一;陕西苹果而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陕西节果浓缩汁产能、出口和创汇均居全国第一;陕西猕猴桃面移{和产量居全国第一。

如今,陕西特色果业、百万设施蔬菜等现代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其中,果业种植、大棚设施蔬菜、生猪和奶牛养殖走上了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标准化之路。

本届农交会,陕西从全省11个(地)市、区申报的4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中挑选了30家具有代表性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参展,产品有享誉中外的白水苹果、陕北红枣、周至猕猴桃、户太葡萄、汉中大米以及紫阳富硒茶等百余个品种,力争在本届展会上产品销售、推介、贸易签约等取得好的成绩。

福建:区位优势外向农业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常青,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具有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质资源。加之区位条件优越,闽台农业合作源远流长,发展现代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丰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标,伞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本届交易会福建展团共有26家农业品牌企业和8家农业合作社参展,通过实物图片和内容丰富的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充分展示福建特色的茶叶、水果、蔬菜、畜禽等名牌产品,展现我国海峡西岸现代品牌农业风采、展示福建外向型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成就。

内蒙古:美丽草原广邀宾朋

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拥有草场13亿亩,约占本自治区总面积的一半。全区养牛数和畜产品绵羊毛、山羊绒和驼毛产量居全国首位。河套、土默川、西辽河灌区盛产春小麦、马铃薯、甜菜、胡麻等,河套蜜瓜饮誉天下。大兴安岭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土特产有:蘑菇、猴头、发菜、黄芪、甘草、小茴香、黑瓜子、地毯、毛皮等。成立6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和“强农、强牧,惠农、惠牧”政策指引下,农牧业经济取得丰硕成果,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内蒙古农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自身实际,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精深加工。确立了乳、肉、绒(皮革、皮毛)、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等六大主导产业。2010年有29

家企业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33个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享誉国内外。全区“三品一标”产品已达到2477个和38个。

本届展会上内蒙展团共组织39家企业上百种农畜及特色产品参展,它们当中既有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有近年来成长起来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本届农交会上,内蒙古展区发出了热烈的邀请,欢迎到内蒙来,欢迎共同建设保护内蒙古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云南:特色产品远销五洲

云南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茶叶种植面积552万亩,产量20.7万吨,面积居全国第一位,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甘蔗面积442万亩,产量1750万吨,均居全国第二位;咖啡面积50万亩,产量5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并分别占全国的97%、98%;鲜切花62万亩,产量65亿枝,居全国第一位,并占全国的60%;天然橡胶面积730万亩,干胶产量33.06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面积988万亩,产量106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五位;蚕桑面积140万亩,蚕茧产量4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蔬菜面积1110万亩,产量1490万吨,居全国第六位,是全国重要的反季蔬菜生产基地;肉类总量488万吨,居全国第九位;淡水水产品产量48.2万吨,其中:罗非鱼产量9.6万吨,居全国第五位;食用菌产量3.2万吨,居全国第一位;核桃面积超过1500万亩,产量24.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

云南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云南特色优势农业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目前已经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374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700个,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儿个:认定名牌农产品164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抽检合格率达100%。云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农产品出口实现快速增长,过去五年间,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超过25%,2010年出口额达13.5亿美元,位居西部省区第一位,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出口额达6.9亿美元,同比增长21%。云南农产品出口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次展会云南省精心挑选了36家最具代表性的云南企业参展。参展展品包括花卉、粮油、蔬菜、蚕丝、茶叶、野生食用菌、名特优果品及加工产品、林产品、生物制药、畜产品、蜂产品、调味品、酒类等20个大类近300个产品。

园艺区:展示现代农业前景

近几年,农业部紧紧围绕提升园艺产品质量和效益的目标,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强化行政推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指导服务,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标准园创建已成为发展园艺产业的重要抓手,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提升了园艺产业的竞争力,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展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

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展区位于2号馆,共58个展位。其中,公共展区4个展位,重点展示标准园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内容以及优质、安全、高效的成效。各省展区54个展位,重点展示各地标准园创建的技术模式、经营模式、质量管理模式和成果。标准园展区采取统分结合的设计模式,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以绿、黄两种颜色为主体颜色,体现标准园安全高效的创建目标;公共展区以中国古代城门为主体设计结构,配以大气的LED显示器,古典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体现标准园集成技术提升水平的技术路线;各省展区顶部的围板紧紧相连,与综合展区融为一体,体现标准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思路。

保障园艺产品稳定供给,提升园艺产品质量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指导服务,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推进由“园”到“区”、由产向销的拓展,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国际展区:洋味十足

第九届农交会国际展区展出面积1500平方米,共有近40家国外公司参展,主要来自美国、瑞士、日本、德国、加拿大、匈牙利、丹麦、英国、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产品涉及各类水果、蔬菜、种业、水产品、食品、调味品、农资产品、畜禽、乳品、动物保健品、各类农业分析、后期处理设备以及最新农业生物技术等。

本届展会除了先正达、杜邦、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等连续参展商外,又增加了一批新展商,如匈牙利国家展团、国际植保协会等首次在农交会上亮相,他们将展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农业技术和信息,同时提供新的农业合作机会,旨在扩大农业国际交流与贸易。

来自加拿大、英国、巴基斯坦、塞尔维亚、沙特阿拉伯、越南、美国、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采购商应邀出席本届农交会,采购意向包括有机大豆、果蔬、种子、茶叶、饮料等农产品;小型农机设备以及肥料、温室等生产资料。

专业合作社展区:农交会上新角色

为全面展示“十一五”期间合作社发展成就,本届农交会特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展示交易区。本展区以“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题,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就展示区为龙头,以各省合作社展区为骨干,以各合作社展台为主体,全面展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地合作社生产经营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

篇8

1创意农业大厦产业蕴藏新商机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按照目前人口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从现在的66亿增加到80亿。目前全球80 %的可耕地已被利用,而人口却以每年2 %的速度递增,土地和水资源的紧张使人类面临很大的生存挑战。

为了解决人类共同的发展难题,在大厦里种植粮食、栽种蔬菜的创意农业大厦产业,以其无限的发展空间、生长优势与高附加值,深受人们的青睐。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大厦产业成为应对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挑战的重要途径。

建造摩天大厦,在摩天大厦里种植蔬菜,令其变身为创意农业垂直农场,在大厦内养鱼、种菜、培养鲜花、栽培水果、发展园艺,饲养蜜蜂,通过无土栽培、气雾栽培、废水净化、雨水循环利用、有机生产、垂面种植、节能节水灌溉、太阳能、风能等技术,在空中再造田地,每层楼都是一片农地,让植物生长悬挂于空中,实现365天不间断地种植、收割,让大厦变成一个集生产、耕种、审美、创意、创作、健身、体验教育于一体的产业平台。一座30~50层高的摩天大厦大约可以为5万~7万人提供必要的食品。创意农业大厦产业是突破传统农耕理念,通过对现代大厦的科学利用,实现都市创意农业生产大厦化、空中化、智能化、低碳化、产业化,创造高附加值,占领高端市场,形成多层次空中农业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创意农业领域。开发创意农业垂直农场,发展创意农业大厦产业,必将成为人类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创意农业大厦产业的兴起,将来在摩天大厦里负责种植本楼层需要的食品的垂直园艺师将是令人羡慕的职业。

发展创意农业,是拉动投资建设与消费内需的契机。就投资需求来看,启动创意农业投资市场、创意农业市场建设和创意农业产业园区,还包括创意农产品的策划、设计、包装、开发,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垂直农场,打造空中花园,把农业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优势,建立起我国独特的创意农业产业体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建造空中花园有点像科幻小说中的故事,但在创意农业垂直农场,长满绿色作物的大厦可供都市达人在其中随意种粮养花。通过物联网控制气象条件和生态友好技术,可以24小时“日照”促进创意农产品的生长,实现巨大的绿色房顶效应,成为城市美丽的风景线。让农业向空中发展,减少运输环节中的废气排放,还能将原来的农田让给树木,而树木能够帮助我们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健康学教授迪克森・戴波米亚认为,我们对垂直农场的重视应该不亚于人类登上月球,它会让世界不再担心我们下一顿吃什么。在江西省南康市,农家屋顶成为“聚宝盆”。一些农民在自家屋顶上筑起小池,栽花,种蒜、葱和辣椒等蔬菜,养鱼、鳝和泥鳅,卖出了好价钱。南康市蓉江街道大树村村民钟祖平利用自己的屋顶养鱼,每年增收2 000多元。

创意农业的发展,为人们拓展了更广阔的休闲空间,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呈现出经营形态多样化、投入主体多元化、资源依托特色化、经济效益显著化、市场前景广阔化等特点。创意农业大厦产业将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通过发展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建设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培养创意农民,创意农产品深加工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文化的发掘和发扬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前提,科技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动力,农业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方式和规模的改变等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上海世博会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生活和家庭农场创意新技术。在上海世博会荷兰馆400 m的“快乐街”,分布着28个小房子似的小型展馆,其中“绿色室内设计”房屋由著名的荷兰设计师彼特・海恩・伊克用再生材料制成的家具布置而成;在“家庭农场”房屋,上两层通过LED栽培蔬菜和藻类,下层养鱼。黄瓜等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送到有鱼的水槽中,系统内部同时养鱼、虾、藻类、蔬菜等生物,各个养殖区在内部循环,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作为驱动系统的能量,形成一个整体几乎封闭的生态系统。飞利浦家庭农场利用水、有机废物和阳光生产生物,实现了在室内种植有机莴苣、黄瓜、无花果、甜菜和养鱼。生态环境优美、低碳特色鲜明,成为上海世博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对新兴的“城市屋顶农夫”来说,让自己感受亲手种菜的乐趣,体验现实版开心农场,是最快乐的事。也许,现在最酷的事是做一个投资者,在未来,最时尚的事则是做一个创意农民。

2宇宙空间站――“会飞的农场”

从1996年起,俄罗斯宇宙空间站(MIA)开始太空农耕的研究。该研究可使科研人员探索植物在太空特有环境下是如何生长变化的规律,研究目标是了解失重对植物所产生的影响,在近乎失重的条件下,植物“呼吸”、“喝水”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奥秘。美、日、西欧等国家已经着手设计新型太空农场。在“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宇航员播种的豌豆、小麦、稻谷、洋葱、兰花、郁金香等植物比地球上生长得快、成熟得早,其蛋白质比地球上的含量高。美国、日本的科学家着重将马铃薯作为未来的太空作物,种在飞行器中,供航天员食用。因为马铃薯营养丰富,适应性强,产量高,只需一小段茎蔓、一小块切片、甚至一片叶子就能成活。空间育种技术在增加产量、改进品质、美化环境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其产品的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创意农业美学特性和高附加值优势,已经引起社会、政府部门及一些企业集团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可以想象,未来空中农场不但能种粮种菜,还能饲养家禽家畜。人类在空间站长期居住和进行火星之旅时,只要种植面积足够,种上甘薯、小麦、豆子等作物,既能保证宇航员长期生存的需要,又能让宇航员把空中农产品当作风景来欣赏,生活其中的航天员将成为亦工亦农的“顶级农民”。

3全新体验的屋顶创意农场

目前,在发展创意农业,实现传统农业突破的过程中,我们要解放思想,借助创意和创新智慧,大力推进创意农业产业建设。如今,创意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产业形态中,屋顶创意农场就是展现其魅力的舞台。

在加拿大怀雅逊大学,4名建筑系的华裔学生以多伦多市中区唐人街为设计主题,通过屋顶放置有机废物产生堆肥,栽培生长期长的番茄、黄瓜等蔬菜,建设城市屋顶创意农场。学生们希望唐人街变成每个人都想去的地方,希望人们知道,唐人街有很多特色名吃店和中式餐馆,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的地方,让大家都来关心农业,关爱农业,以创意农业与情感农业的理念为农产品寻求新的栽培方式和销售方式,实现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化,让大家热爱唐人街。有机废物放在屋顶,冬天的供暖系统产生的热量能够促成废物的分解,产生蔬菜和果树生存的土壤。市民在屋顶上种植蔬菜和水果,同时在大厦后面的室外停车场开办一个农贸市场进行销售。“屋顶创意农场的设计令唐人街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新颖的创意和出色的设计征服了评委,在2009年“活动的城市――国际学生建筑设计比赛”中夺得第2名。

创意农业是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刺激消费潜能,并且在消费中能让人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追加消费的产业。发展屋顶创意农场不仅可以达到美化环境,享受美食,挥洒汗水,种出创意生活的目的,还可以加强社区之间的合作,培养邻里之间的感情,更好地开展消费体验和消费教育。在城市大厦中回归田园,经营完全属于自己的绿色休憩之地,让亲朋好友分享绿色文化。上海世博会新西兰馆的屋顶花园鸟语花香,种满了新西兰珍贵树种、沙漠植物,以及有机种植的番茄、茄子、彩椒等等,尽显生态理念,展现了新西兰人的自然审美观,反映了新西兰创意农业的发展水平。

美国纽约的“鹰街房顶农场”是一家利用废旧仓库的屋顶建造而成的有机农场,种满萝卜、豌豆、西红柿和辣椒等蔬菜的屋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远远看去就像是大楼顶长出的美丽“发型”,俯视则如同一条五彩缤纷的巨型地毯,令人心旷神怡。农场平时将楼顶上聚积的雨水收集起来,通过渗透灌溉到蔬菜上,还拥有自己的蜂房、鸡舍。“鹰街房顶农场”种植的有机蔬菜受到周围社区的居民和餐馆的欢迎。

发展创意农业,要以创意农产品生产为核心,整合农村各类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坚持“聚集资源、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构建集“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高端、高值、低碳的创意农业产业,推动我国创意农业发展。

绍兴县杨汛桥镇麒麟村农民彭秋根发展创意农业,就是从屋顶种水稻开始的。彭秋根的几亩田承包出去后,有了时间,逐步将四楼屋顶设计成长方形,修建了水泥沟渠,安装了水泵,加固了屋顶,铺了防水油毡,改造成了屋顶农田。刚开始种西瓜,就收获了400 kg西瓜。后来种水稻,没有发生过病虫害,水稻长势好,家里冬暖夏凉,一季能收120多kg。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的世界屋顶绿化大会上,彭秋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屋顶绿化顶级专家共同研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作为“屋顶种稻人”――在屋顶种水稻创意生产方式的探索者,彭秋根被授予世界屋顶水稻最佳人物金奖。他栽培的屋顶水稻被浙江省农科院定为屋顶农业试验田。

创意农业大厦产业的兴起,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一场在房顶、阳台、花园亲手种植有机蔬菜的创意农业“大片”即将上演,生产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创意农产品将成为引领城市创意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创意农业将成为都市最时尚的职业。

篇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我国具有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尽管我国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数22%的人El丰衣足食。但人口规模迅速扩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生态农业产业化是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增殖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它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网络化链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生态农业与产业化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对小农经济经营形式的革命。实行生态农业产业化.把千百万分散的小农户联结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群.延长产业链.实行产品的深度开发.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和改造.可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促进农业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产业化同农业产业化一样.均可突破所有制界限.把国营、集体、个体融合在一起,形成多组织、多方位、多层次的经营体制,可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跨乡、县、区、省甚至跨国的联合企业可突破行业部门隶属关系的界限,将农、工、商、贸、科教等诸行业部门连结起来。2011年,我国已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1.1亿多亩,生产总量6547万吨.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个.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2010年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七年来,全国绿色食品系统以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效益的新路子: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现了有效对接.强化了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改善和稳定了农企关系,成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不仅有效地把“小生产”和“大市场”联接起来,把标准化与品牌化结合起来.把质量安全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发挥了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作用。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且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二、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化战略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至少有两条路径。其一是依托生态农业资源发展相对独立的循环经济模式.其重点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兼顾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如赣南的“猪一沼一果”模式等。其二是在原有的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健康农产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显然.前一种模式的优点是立足特色资源、变废为宝,但产业化程度不高,类似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后一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更为明显。而龙头企业是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角色,具有引领市场、带动农户生产的重要功效。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其实施生态品牌的进程。从我国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现实操作层面来看.通常是政府管理机构鼓励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绿色农产品标志、有机农产品标志,申报企业也必须具备前期基础.即两年农业产品生产基础.有一定规模且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基地。因此.现有的农业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是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路径。2008年,江西省120家省级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即绿色食品认证.占比30%:1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成为绿色食品企业.占比80%.“双十”食品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占比约39%。江西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随着龙头企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截至2010年7月底.江西省绿色食品企业达218家:绿色食品产品总数达685个,居全国第十位;全省拥有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7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900多万亩,列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合格率达99%;绿色原料基地带动农户190.2万户,户均增收500多元。江西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种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9市38个县,面积5.1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O%,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农业是该经济区重要的产业。长期以来.鄱阳湖是江西的“鱼米之乡”,是全国粮、棉、油优质产区,也是江西省水产品商品率最高、出口水产品和外销水产品最多的地区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大规模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例如.南昌国鸿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生猪.进贤县军山湖鱼蟹开发公司生产的绿色食品大闸蟹等。显然.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成为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从全国情况来看.自20世纪9O年代初期以来.伴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兴起,我国开始出现农业龙头企业创业热潮.它们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等经营模式.连接农户走向市场,从而发展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企业龙头。2009年初,全国农业龙头企业有8.15万家.其中.已经发展成熟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有1222家。而与此同时.至2010年,在农业企业中.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526家,产品6437个。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6.4%和3.9%。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中一部分条件良好的企业快速实施生态品牌战略.2009年,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6391家.产品总数为16748个.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5.1%和4.4%。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372家,比2009年增长7.9%。全国有效使用有机产品标志企业1202家.产品5598个。分别比2009年增长19.8%和13.0%。

篇10

一、马铃薯滞销事件所体现的我区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因地制宜,确立我区主导农业项目

根据海拔1400米,无霜期100多天的地理及气候环境,我区确定了以奶业、肉业及薯业为指导,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其中部分农牧场也积极推进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进和筛选出了一批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的专用、优良品种。目前,我区农村己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区域,并涌现了一批马铃薯生产的专业场区、专业户。在优势集中产区,马铃薯已成为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形成特色区域,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以先进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引进和培育一些龙头企业是做强产业、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径。我区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种植户、基地联合发展稳固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在优势产区和基地引进、兴建了一批马铃薯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了以淀粉、马铃薯粉为主,加工马铃薯休闲食品为辅的加工体系。农牧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以区域示范促进整体农业经济的推进,提升了我区农业种植及经营水平。

(三)着重发展绿色农业,农业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近年来,我区加快了农产品的标准建设进程,形成了以绿色产品为龙头的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主要农产品生产制定了相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扩大了认证规模,仅我区赤峰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总面积达到1458.4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8.7万亩,而部分地区则着重发展马铃薯的优良品种种植,建立脱毒无公害种薯良种繁育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水平。

二、马铃薯滞销事件说明我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分散种植,没有形成区域化和集约化的模式

我区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农产品生产的重视,尚未形成真正产业化模式,如去年马铃薯价格暴涨,很多农户寄希望于今年,都加大了种植面积,可是今年的丰收却没有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不是因为农民的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而是因为中国的农户都是散户,缺乏市场信息的整合,容易突破限度,造成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暴跌的结果。这种分散种植,致使生产基地发展不平衡,生产规模化的程度低,无法形成区域化及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现代信息掌握程度低,造成产业链条不完善

我区并没有完全形成与加工相关的龙头企业,做不到自产自销,市场组织化、公司化的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小。而作为农民则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盲人摸象,靠瞎碰,生产面积扩大了,而良种繁育却没有保障,从种植模式、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获、贮藏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水平低,生产水平不高。对高产优质、适应性好、抗旱性强的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不到位,绿色产品的达标程度较低。

(三)政府缺乏政策上的指导,补给项目单一

我区政府对农业一直进行着专项扶持,但却缺乏有关市场预测上的引导,农民知道有政府补贴,就加大了种植政府支持下的农产品,造成突破界限、供大于求的尴尬情况。农户易依仗专项补贴来推测市场,加之我区大都是散户种植,无法整合信息,突显了政府补贴在这一问题上的误导作用。而近几年,我区随着农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由于缺乏相关补给资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滞后,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程度不变,生产规模发展不快,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前景分析

(一)我区特殊的区域及气候条件,为调整产业结构打开了新的出口

由于存在过度放牧及自然灾害影响的问题,我区整体上草原生态失衡,草场退化、沙化日趋严重,畜牧业成本逐年加大。在此条件下,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一直坚持的首要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道路,也为调整我区产业结构打开了新的出口,在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的同时,我区又引进了马铃薯种植业,作为其经营自身扶持的经济来源,为农牧民带来了更多效益。从近些年的效果看,马铃薯种植对自然和社会效益明显。它保证了土壤可持续利用,春秋两季的马铃薯选种和成品分类等相关工作环节也为我区就业提供了市场,缓解了压力,有利于农牧民增收。

(二)市场对绿色无公害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我区农产品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色无公害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我区由于天然的地理环境、盛产肉类及奶类食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加工及销售企业,并产生了自己的品牌如小肥羊等等。而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类似肯德基、麦当劳等以油炸薯条为特色的西方餐饮业,这也加大了我区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农民在市场引导下,积极投入到马铃薯的种植加工上,促进了不同类型产业的相互促进及转化,使收入呈多元化方向发展。按市场需求安排我区农业的生产,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突破了我区以肉食品加工为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增加了我区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我区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农业是第一产业,它制约着我区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我区在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一直没有放松对农业的重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农牧民增收一直是我区相关政策发展的重要导向,如在引导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我区还设立了鼓励种植马铃薯的专项补贴,这是融合了我区自然环境的条件及经济特色的结果,它对引导我区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促进我区农业的发展

(一)由“分散”到“集约”,完善我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我区地广人稀,土地沙化情况严重,气候条件复杂。农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整合有关市场需求信息,加大对优良品种培植加工上的投入,建立相关企业,使我区的农产品能在很大程度上依托我区的市场,避免对国家市场信息估计不准所造成的滞销情况的出现。在马铃薯种植问题上可积极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以此为龙头,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精深加工和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发展壮大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加工专用薯和食用鲜薯基地建设,形成加工、流通产业集群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马铃薯市场信息体系和销售网络,引导相关企业开展订单生产,让农业生产规模化,并且公司化。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提升农产品对市场的敏感度,促进我区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二)政府转变观念,积极促进由专项补贴到农业生产整合上的投入转化

由于我区农牧民掌握市场信息的程度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多加引导,这样可以增加农业经济发展上的抗风险能力。我区一直在农业发展上对个别项目有着专项补贴,这是增加农业投入的一个方式,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产品种植规模的无限制的扩大。因此政府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我区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认识,从品种上的补贴变为市场信息整合上的投入,如在农业统计上变事后统计为事前统计,将全国相关产品的种植信息汇集,然后让我区农牧民据此做下一次的种植决定,并促进农产品种植基地的形成。政府对农业要进行专项扶持,在农业生产物流上减免相关税费,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我区农业长期健康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