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救援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防救援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防救援的认识

篇1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之地,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此,高校应优化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采用柔性化的管理方法,为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给予人才一定的发挥空间,因此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推广与应用。本文从柔性化管理基本内涵的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高校开展柔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柔性化

高校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存在着思想较为落后等缺陷,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要求我国高校相应部门应致力于推广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更新资源配置,最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柔性化管理模式在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中是可行的,因此高校应提高对其的重视。以下就是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柔性化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柔性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柔性化管理方式要求管理者在实施管理工作时要将人性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原则,即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关爱。然后通过此方式来激发被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其能主动完成自身的任务。柔性化管理较为注重向被管理者灌输道德意识,然后通过道德引导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活动中。与此同时,柔性化管理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亦可挖掘出被管理者的潜在能力,此方式更为适用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二、高校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较为单一,且由于其思想较为落后的原由,导致在其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常出现逆反行为。因此,随着高校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相关部门应着重开展柔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顺应时代的要求,最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其次,由于高等教育工作本质特点,其从事教育的人员更为需要一个自由空间来发挥其自身潜力,因此传统的管理方式会限制教育人员发展,促使其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在此背景下,高校相关部门开展柔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调动从事教育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并促使其在工作中能更好的挖掘自身潜力,为高校教育做出更多贡献。

三、高校开展柔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有效对策

1.确定柔性化管理理念。为了更好的开展柔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首先高校相关部门应确定柔性化管理理念,促使传统的管理思想能得到转变。其次,高校在确定柔性化管理理念后,应开展相应的会议对此管理理念进行宣传,从而确保高校全体人员都能提高对柔性化管理理念的重视。再次,柔性化管理理念在制定的过程中应注意转换管理者身份,促使管理者在柔性化管理中成为引导者,然后通过理解、尊重的方式激发从事教育人员在工作中能更为积极主动。柔性化管理理念的制定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凸显出从事教育人员在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由此来为教师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其营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空间,最终致使教师开发自身主观能动性,为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2.实施柔性化奖惩措施。为了强化高校开展柔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其也应根据柔性化管理措施实施的具体情况来完善相应的柔性化奖惩措施。但是在制定奖惩措施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内容的制定符合柔性化管理理念,然后通过此措施的制定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且亦可通过此来规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教育行为,最终促使教师在柔性化的管理方式下能得到进步。其次,柔性化奖惩措施的制定,要求高校要针对其传统考核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并根据教师教育方向不同等选择不同的考核制度,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应实现考核结果的透明化,进而让教师保持良好考核心态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高校教育共同发展与进步。

3.创造柔性化的高校文化。为了更好的开展柔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要求高校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营造一个柔性化的文化氛围。柔性化文化氛围的构建可促使高校更好的实现柔性化管理目标,并致使教师在此氛围中能不断的激发自身主观能动性,做到与他人交往时彼此尊重,同时亦可促使高校管理部门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能做到对人才的尊重。对于柔性化高校文化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高校应根据其发展目标来制定一个知识互享平台,为教师营造一个自由空间,促使教师在此平台中可进行相关的学术讨论,开拓自身思维,各抒己见;第二,高校在开展管理工作中,应注意对教师个性化特点进行保留,并对其给予一定的理解与宽容;第三,高校也应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交流空间,让教师体会到高校管理的柔性化,最终促使其能积极投入到教育行列中,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综上可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在其发展中应致力于开展柔性化管理模式,并转变管理者身份,使其在管理中成为教师工作的引导者,从而促使教师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能激发出自身潜力,积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为高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吉克跃林.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系统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3(6):112-114

篇2

关键词:应用型医学人才 培养模式 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24-01

根据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1]。我院近几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当前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

1 实施“一目标、三结合、三并重”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计划

我院从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入手,以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协调发展,在关键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才优势,创建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多途径地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实现校内教育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科研与管理并重、检测与监督并重。

2 构建“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双师素质”的教师,是指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2]。我院立足于实际,着力构建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我院鼓励教师参与在岗培训、学术交流,开展教学、科研能力培训。并开展“传、帮、带”等措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帮互学。同时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管理部门和卫生监督所聘请高技能、高职称人员任兼职教师,以指导实习、专题讲座等形式承担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任务,将业内最新成果、技术带入课堂。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我院聘请国内名家来院讲学,并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为加强教师的培训,采取骨干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培训以及到市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工作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教师。并先后举办了双语、PBL、TBL教学等教学观摩。为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先后引进了2名留学归国人员和派出多名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访问研究,同时学校每年都举办高级英语口语培训班。在职教师硕士以上学历超过了80%。保障了教学队伍充足、结构合理,提升了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3 优化教学手段,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在新课程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我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进行现场PBL示范交流,并定期在校内举办PBL、TBL培训班。鼓励教师采用PBL、TBL、双语、案例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案例讨论与录像观摩、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的方法。经过我院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3]。为此我院培养方案中设立了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课外实践学分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早期接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很早就深入社区、医院等地开展研究和调查。同时我院减少了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等不同层次的实验。不同层次的教师分别担任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利用国际贷款增加了大型设备,增强了实验室的功能。我院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的和对外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这些措施增强了学生项目设计、实施、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了就业率及考研率。

5 建立巩固教学实习基地,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为了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我们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巩固现有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致力于省内外主要卫生防疫机构、医院的联系,建立了一些高层次的实习基地,并按照我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了带教实习规范和专业实纲,适当增加了学生基层防疫部门和医院实习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实习基地的情况设计毕业论文,并以实习带动就业。

6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多元化培养

从低年级开始,每名教师带几名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化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并从中发现优秀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导师制使学生很快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些学生脱颖而出,考取了国家重点院校重点学科的研究生,或走上了管理岗位。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改革和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现场工作能力、实践技能、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科研创新等能力。我们在今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将再接再厉,为高质量地实现我国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音乐人才培养 服务地方经济 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已基本形成以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的基本格局。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办在各地州市,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特征。地方性高校办学特色的切入点,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地方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抓住“地方”两个字做文章,立足地方、面向社区、服务经济,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高校苦练内功、扬长避短的办学理念。

2006年以来,笔者所在学校启动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在研究和实施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构建了“多元+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总体研究目标要求,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整体设计、分模块同步展开的方式,主要通过多元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多元能力培养环节的设置、能力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对接等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环节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多元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

根据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围绕省级“多元能力”这一中心,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平台,开展多元能力的培养。

围绕“校内平台”,研究课程设置,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与实践课程间的互动作用,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形成音乐、艺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课程结构。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围绕“校内平台”,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落实和完善“一赛二会三体验”的实践教学环节,苦练专业基本功,为能力“多元化”打下基础。

围绕“校外平台”,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文化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部门、社区及农村的合作,拓展对外实践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音乐作品表现能力、节目创编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具体服务,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对接。

通过这两个平台的锻炼,让学生的能力达到“在讲台是称职的教师,在舞台是合格的演员,在非专业岗位上是文艺活动的多面手”,把他们培养成为“知识多元、能力多元”的应用型人才。

二、多元能力培养环节的设置

搞好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对于巩固专业基本功,实现音乐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包括“一赛二会三体验”三大模块。

一赛:该环节指每年一届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分5项:声乐演唱、钢琴演奏、舞蹈作品表演、指挥、自弹自唱。面向全体音乐专业学生,要求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每人至少参加3项。通过各单项的初赛、复赛、决赛的选拔来总结比赛和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全面提高教风、学风。该环节利于学生提高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

二会:这一模块指各类专题的教学汇报音乐会和校内重大晚会。教学汇报音乐会指以各教研室为单位举行的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教学汇报演出;校内重大晚会主要指学校接待重要来宾、举办重大事件特别安排的演出活动。“两会”既可检验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又可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锻炼学生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三体验:指艺术全能体验、知识创新体验、社会实践体验。

艺术全能体验就是指毕业班的实践活动,包括毕业实习、毕业晚会及学校“五个一”工程的实践项目。毕业晚会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有专业课程进行综合型的艺术检验,其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活动的所有程序、主题确定、内容安排,锻炼学生音乐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学校“五个一”工程包括“一首声乐作品演唱”“一曲钢琴演奏”“一个舞蹈作品表演”“一段自我介绍”“一堂音乐课”,实施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巩固毕业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阶段,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中熟悉基本的组织教学程序,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评课能力得到锻炼。艺术全能体验可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创作能力、艺术表现能力。

知识创新体验指学生自编自演各类节目参加学校节假日庆典、校园社团文化节等活动的文艺演出。这类演出主要锻炼学生在节目内容、形式等方面自己选材、选表演形式,自己组织演员、考虑活动组织程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体验主要指校外演出、当地采风、社区辅导等。校外演出是指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与政府部门、媒体、公司企业等单位合作的演出活动。通过这类演出实践,可把学生拉到群众中去,把节目带到社会上去,接受群众和社会的检阅,这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地采风指学生们参与整理、挖掘当地传统音乐文化如地方戏、宗教音乐、民俗音乐、民歌等音乐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守护、保存、传承、发展,让学生了解当地音乐文化,创造、编排出更多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更好地为地方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区辅导指学生走向社区文化单位、农村学校,辅导当地中小学生的课外音乐学习和社区群众文艺活动,这是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的就业形势使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人要面向非专业岗位,如大中小学的团委、学生会,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等。因此,落实和完善“一赛两会三体验”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建立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构合理、内容完备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现能力“多元化”迫在眉睫。特别是通过广泛的校外演出、当地采风、社区辅导等社会实践体验,让学生了解当地音乐文化市场、当地音乐文化特点和社会发展状况,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具体服务,成为能力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有效途径。

三、能力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对接

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是培养音乐文化传播使者的摇篮。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地方经济服务紧密相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培养方向,立足本地,辐射周边乃至全国,为农村、城镇、区域性的音乐教育、文化管理、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输送大批合格音乐人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突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音乐专业办学体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手段。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与文化部门合作下的科研服务、与旅游部门合作的地方旅游文化服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与本地教育系统合作的教育服务,以及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的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服务等主要形式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1.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下的科研服务

随着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多层次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和更加直接。为了真正落实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转化,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工作者,应该把当地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传唱传播、创作实验、演出推广等,都作为文化实体强化其学术价值,在交流中建设,在建设中交流。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下的科研服务,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下,发挥当地高校的优势,与当地文化局、群艺馆合作,建立当地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参与整理、挖掘、研究当地传统音乐文化,对其进行守护、保存、传播、发展。把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与开发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与资源,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对研究开发地方在全国有影响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丰富、光大地方文化精神,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具有现实意义。

2.与旅游部门合作的地方旅游文化服务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音乐传媒活动的丰富多彩,使社会对地域音乐文化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地域音乐文化艺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域音乐文化的社会存在和传播也真正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地域文化能否较好地利用已成为吸引更多游客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音乐文化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丰富广大游客的旅游生活及现代审美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把地域音乐文化融入到教学和实践中来,与当地旅游直接服务,是非常有效而实用的措施。在教学中,发挥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和民间文艺创作人员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定期请他们表演、传授,让学生掌握这类地方音乐文化,为再现和创作当地音乐表演形态打下坚实基础。实践方面,利用节庆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到当地节庆活动点和旅游景区体验生活,直接参与民间音乐活动,收集索材、资料,为今后进行精心加工、改编、创作出优秀的旅游宣传音乐作品提供保障。

3.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

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主要指与政府部门、媒体、公司企业等单位的合作演出。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可以与需求单位协作,根据各单位活动主题,有组织地创作、编排各类雅俗共赏、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这类合作演出是学生服务社会、学以致用的有效方式,是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衔接点,更是体现地方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措施。同时,这类演出既可丰富地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位,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又能体现地方高校服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4.与本地教育系统合作的地方教育服务

基础教育服务是地方高校教育服务的核心。在音乐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地方社会教育服务方面,主要是指练好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和素质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为此,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应把提高未来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师资培养的重点。我们主要通过音乐专业教学基本功比赛、校内演出与排练、教育实习、毕业班“五个一”工程等途径,训练学生“唱、演、编”的专业基本功,培养学生驾驭课堂及集体活动组织能力等全面的教师素质,为学生今后站稳讲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5.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的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服务

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把地方音乐文化纳入到教学研究中,带学生到农村田间、民居小巷实地采访民间艺人、歌手,听他们演唱当地民间曲艺、山歌小调;定期聘请当地剧团的演员、艺人、民歌手来讲课,将地方音乐文化口传心授给学生;并在声乐、舞蹈等课程中将地方音乐文化如民歌、歌舞、戏曲等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地方音乐文化的精髓,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地方特色。有了这个基础,师生们可以针对广大农村的现代农村文化意识及生活方式相对滞后的局面,组建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和演出小分队,与当地农村、社区合作,结合当地风俗,利用节假日定期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创作、编排出更多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开展“大学生与农民心连心、与市民心连心”慰问演出等活动,把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和时代的主旋律带到社区和农村去,服务社区和“三农”,有效地为新农村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地方高校音乐办学在地方现代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服务的培育、形成及其净化、规范、提升等方面是否能较好地起示范和导向作用。实践表明,地方大学与地方政府、地方大学与行业、地方大学与区域的关系将日益密切,地方大学只有走出“象牙塔”,主动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向公众传播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才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便是教育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健.试论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12).

[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2003(7).

[4]金清云.办好地方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1(3).

[5]杨建明,崔雪冬.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篇4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农学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陈宏涛(1977- ),男,天津人,天津农学院农学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天津 300384)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沿海都市型农业背景下农学学科特色专业质量建设标准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e02-0901)中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8-0100-02

随着农业科技和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模式。同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变革,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这些外部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变促使地方农业院校农学专业需根据自身的性质、现实发展状态,找准专业特色和优势,科学、准确地进行专业定位并适时调整。天津农学院农学专业积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展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农业经济建设和地方农业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质

1.行业性。从知识结构来说,面向“三农”,根据农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构建知识体系。由于应用型本科是以行业为中心设置专业,不是面向具体的职业岗位(群),专业口径应更宽,专业基础理论则应该更厚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作物生产的专业知识,例如大田作物耕作栽培、遗传育种、农产品贮藏及加工、技术推广的知识,从而具有发展潜能和技术创新能力。

2.应用性。从能力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不仅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社会性。从素质结构来说,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如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交际能力等。

二、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着力点

1.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由于重理论轻技能、重教学轻实践,致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业能力较差。应从实际出发,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强化素质教育,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满足社会需求的动态培养。随着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推进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正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一味与重点大学看齐,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将新农村建设需求作为“中心”依据,强调“地方性、应用性”,形成自己的特色。

3.强调体系优化的科学培养。遵循农业教育发展规律,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专业特色,使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应在重视动手能力实践性培养的同时又重视理论基础的教育,避免延续应试教育②。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形成创新的意识。

4.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目前大学生内心的主体性意识比较强烈,如果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就会使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丧失,影响创新精神的形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统一规格、千人一面,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活化人才培养机制,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三、天津农学院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与进展

1997年开始,天津农学院农学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回顾与思考的同时,以“学校—学生—社会”为主线进行调查研究,探讨高等农业院校素质体系,教育思想转向素质教育,根据人才培养状况和需求,确立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城效型、复合型农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界定了“增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内涵③。

2000年后,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我国成功加入wto,尤其是农业生产形势的巨大变化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改变,农学专业以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结合天津地区的特点和学生对就业及个性发展的需要,研究都市型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学生在21世纪综合素质提高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1999~2004级近400名农学专业学生参与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施方案的试行,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知识结构更完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从2005年“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开始,是农学专业建设质量大幅提升的阶段,也是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形成阶段。为适应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建立了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两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农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专业朝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方向,确立了“三创一基”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创造、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基本技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的确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的管理与社会需求接轨,凸显出为地方农业经济社会服务的特色。

四、培养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1.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立足于地方实践需要,服务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面向“三农”、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农业人才。科学构建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现“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根据天津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在专业方向设置等方面以“农”为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过程,对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等诸多方面进行适当调整,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作为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主线,从而培养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转贴于中国

中国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随着社会需求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夯实基础、拓宽领域、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使课程体系具有“通、实、广、跨”的特点。通,即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打通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比重增加,使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广,即将教学面由产中向产前、产后拓展;跨,即增加跨学科选修课程种类,鼓励学生修双学位和跨专业选修,拓宽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专业课程从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遵循专业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学生继续深造做好积淀;另一方面,根据天津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种类设置课程,同时也设置了反映学科发展和交叉边缘的课程,如“作物育种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开设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课程“分子生物学”;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等诸多要素的综合应用型“农业推广”课程;为了让学生了解大农业,整合了“现代农业概论”,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进一步拓宽了专业知识向产前、产后延伸。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设了农业分析、作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工程等实验室和植物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特用作物改良工程中心、天津中日水稻品质食味研究中心(天津市级研究中心)。加大了大型仪器设备和农科类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实验室对全体农学专业本科生开放,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加强学校与社会、专业与经济建设的联系,利用社会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资源,构建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先后与农业企业共建了七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外实践基地。

在教学中做到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田间生产实践三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践、设计性实验相互衔接,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所有的实验教学都编制了教学大纲,实验开出率100%。充分利用本专业的教师全部在主持或参加市级以上课题的有利条件,让学生较早参与教师的科研实验和课题研究,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形成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专业实践”三元结构的教学模式。譬如在近两年教师的28项科研项目中,吸纳了全部农学专业本科生。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科研团队合作。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注重专业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爱岗敬业,优势互补。引进人才既看学历、职称,更注重实际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职业道德,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参与性的培养。农学专业已拥有专任教师21名,其中教授10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3人。近两年,教师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被sci、ei收录12篇,申请专利2项,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23项,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5.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有效地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会为载体,积极引导社团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专业实验竞赛、文化创意大赛、创业大赛等科技竞赛平台。组织学生申报天津农学院科技创新课题,安排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学生课题项目的指导教师。通过课题立项,学生科研积极性提高,有效地培养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近三年来,本科生申报学校科技创新项目45项。同时,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其中在核心期刊9篇。考取研究生数量比例稳定在30%左右。

6.建立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推行学分制,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反馈系统,做好教学督导工作,定期对教学文件、试卷及实验的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教、领导听课等制度形成多条教学信息交流反馈途径。严格考试管理制度,考试方式由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口试、论文、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结合。在考试内容上,侧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五、结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天津农学院农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应充分发挥农科专业优势,紧紧围绕沿海都市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专业发展方向。按照注重社会需求特点、同类互补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原则,突出专业方向的特色建设,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注释]

①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8.

②瞿志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8):5.

篇5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专业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and Practice of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op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ZHAO Jinfang[1], FU Zhanpeng[1], ZHAO Xiao[1], GAO Wa[1], LONG Congping[2], WANG Jinhua[1]

([1] College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2] Hubei Jiayu Yuyue No.2 Primary School, Xianning, Hubei 437000)

Abstract How to train professionals Biotechnology top creative talents, is a major challenge Hubei University of biological disciplines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faces. Based on my undergraduate school of biotechnology nature, status, combined with the main problems that exist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rgeted training measures put forward my school-related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op-notch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op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raining program

随着生物科技发展的需要,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已由简单日用产品及工业原料产品的发酵拓展到使用现代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以获得高附加值产品,这就需要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2010年3月,国家教育部启动“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开展生物学等五个学科率先试点,力图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①生物技术专业侧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来,一些高校都在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沈阳师范大学马纯艳教授②对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国防科学科技大学刘志明等对该校生物技术专业进行全方面改革与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相关培养措施。③西南交通大学韩旭东等对行业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目标和特点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④

此外,湖北大学等地方重点高校也在探讨并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者普遍认为精英教育对地方重点高校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985和211院校以外的本科院校在某些方面同样具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覆盖多个学科门类的省属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坚持以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梯级多元、分类培养、协同创新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逐步培养出一批适应行业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创新型人才。

1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具有带动作用,能够引领本专业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整理质量。同时也可提高专业竞争能力和吸引优秀生源。(2)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可彰显湖北工业大学轻工特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学科优势,进而提高优势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形成良性循环。(3)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本科教育具有辐射效应,培养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和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推进行业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2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及培养目标

2.1 人才培养思路

在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我们以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通过产-学-研合作研究,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行业型人才;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采取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实践训练的分段培养方式,创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倡导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和交叉学科上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冒尖。

2.2 培养目标

针对湖北工业大学轻工办学特色,强化学科交叉知识和前言知识的储备,以科研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依托,强化生产实践,创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兴趣浓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推动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

3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1)建立“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程设置按生物内涵或应用领域进行模块化组装;倡导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加大研讨和报告,代替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模式;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大自主实验量,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将科技前沿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坚持“强实践、善科研、求创新、特色化”的思路,制定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同时开设创新教育系列课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的掌握;注重生物学相关知识的更新,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联系性、交叉性、综合性,体现我校生物学科特色,体现生物技术专业的时代特征。

(3)建立专业导师制,指导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培养科研能力。采取“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湖北省绿色轻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以教师高水平科研课题为依托,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为目标”的发展原则,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把学习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4)建立教学、科研、实践 “三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通过高校、行业和企业的紧密协作,依托我校发酵工程学科的专业优势,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工程能力及实践技能,突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预期。

(5)加快创新教师团队的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前提是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师资队伍。本专业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以名教授授课为主,青年教师为辅,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和改革,保障教师能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进行深度的科研研究,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地方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批号:校2012022);地方多科性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批号:校2007014);“适应武汉生物谷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生物类课程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批号:省2010225)

通讯作者:王金华

注释

① 刘齐军,柳珑.《生物学基础》课程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 75-77.

② 马纯艳,卜宁,李学军,李莹.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构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28(4):561-564.

篇6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下,灭火救援活动发生率不断提高,积极做好灭火救援行动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消防人员的伤亡,并且能够提高灭火救援的效率。现阶段,因为受到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影响,在灭火救援行动中安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故此,本文着重探究其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为实现灭火救援行动安全管理有效性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灭火救援;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灭火救援行动比较普遍,在整个灭火救援行动中消防官兵需要面对各类突发环境,具有危险性,根据公安部消防局不完全统计分析,在近几年,牺牲在灭火救援行动中的一线消防人员数量接近300人,每年有大量的消防员在灭火救援终受伤、致残。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则需要加以重视,需对灭火救援行动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基本准则,做好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工作,为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行保障。

1.现阶段灭火救援行动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1缺乏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与了解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下,灭火救援行动的危险性逐渐受到关注,并表现在四点,其一是各类高层建筑出现,结构较为复杂;其二是大型活动中人流众多;其三是危险品种类众多,不确定因素、危险性加大;其四是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这一系列的因素均会对灭火救援带来影响。除此之外,虽然在近几年当地政府部门重视消防工作,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仍旧缺乏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与了解,甚至认为灭火救援只是消防部门的工作,如此一来则忽略了各单位联动的力量。与此同时,因缺乏对安全管理的重视与认识,在面对复杂火灾事故的时候缺乏判断,工作部署不到位,安全管理问题出现。

1.2缺乏对安全技能的掌握

现阶段,虽然消防部门出台了各项规定,但是其执行效果不容乐观,虽然强调了灭火救援安全性的重要意义,但是并没有针对实际的发展情况开展安全评估测试,且照本宣科内容较多,没有进行实践训练,长此以往则会导致消防人员缺乏对安全技能的掌握。其一是在理论学习方法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灭火救援方法,导致学习内容不具备针对性;其二是无论是指挥员还是战斗员灭火救援安全管理经验不足,无法在实际救援行动中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其三是缺乏对灭火救援行动的评估,对于发生的各类惨痛教训无法及时汲取,没有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其四是缺乏对消防装备性能、参数以及使用方法的掌握,没有真正形成人与装备的最佳组合。

1.3指挥员与战斗员缺乏基本素养

其一是消防队伍人员结构不科学,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情况下都是采用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担任基层指挥员,让高中毕业生充当战斗员,这些人员不仅缺乏实践经验,并且指挥能力不足,战斗性不强,如果仅凭借着满腔热血是无法做好灭火救援工作的。其二是因为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基层岗位更替的比较快,这种情况下指挥员与战斗员培养周期比较短,灭火救援经验没有得到传承;其三是没有全面开展灭火救援业务培训工作,并且更趋向于形式化。

2.新时期灭火救援行动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对策

2.1提高对灭火救援安全管理的认识与重视

在新时期,各级部门需要对当前火灾以及救援任务的基本形势进行分析,提高对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与了解,还需要从现实出发,清楚的了解到灭火救援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理念,做好预防工作。从另外一层含义分析,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领导者还需要对整个灭火救援行动进行负责,要积极做好灭火救援的准备以及消防员伤亡工作,这样一来,才能从实际上将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好,才能尽可能的提高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2提高消防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灭火救援过程中容易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更新观念,紧跟时展的要求。根据分析,在灭火救援终出现消防员伤亡现象最大因素是消防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比如像气体泄漏现场出现盲目扑火,或者在灭火救援终出现二次燃烧等,没有经过仔细侦查进行现场,对建筑物的结构了解不清楚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针对所存在的现象开展灭火救援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消防人员的安全意识。

2.3做好实战训练工作

第一是需要积极更新传统的观念,要将日常训练与实战演练相互整合,在提高消防人员身体素质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其基础业务训练。且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与现实密切关联,可以在真火、浓烟等条件下开展,实战的内容包括了侦查、救人、水枪阵地设置、进攻路线等,这样便可以提高消防人员的综合素养。第二是需要加强对各项装备的学习,尤其是在近几年,新装备与新器材出现在消防部队之中,因此为提高消防人员的使用能力,需做好装备学习工作。第三是要积极创新训练方法,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严格按照参训人员的实际水平针对性的开展各类训练,经过实践证明,只有采取有效的训练,才能真正提高消防人员的素养,能够使其在复杂的环境下提高应变能力,减少伤亡现象。

2.4制定完善的消防安全制度

第一,因为火灾发生不具备规律性,所以消防部队需要制定科学的消防安全制度,要从根本上保障消防人员能够遵守安全制度,并且在消防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出色的完成消防救援工作。第二是需要进一步落实好安全责任制度,一般而言,在消防事故发生之后,相关责任人是十分重要的,制定安全责任制度才能将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才能为国家培养出责任心强的干部人员,才能减少火灾的发生,降低消防人员伤亡发生率。

3.结语

灭火救援是一项比较危险的行动,很多情况下会导致消防人员牺牲、伤亡,所以需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将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出发,提出解决对策,从根本上保障灭火救援行动的有效性,维护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曹振.浅谈灭火救援行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消防界(电子版),2015,02:61-62.

[2]吴晓敏.灭火救援行动中消防员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6,07:55-57.

篇7

【关键词】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能力;对策

1 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现状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赋予消防部队火灾扑救、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的法定职责,对消防部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各种大型商场,物流及大型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火灾和灾害事故的增多,于是消防部队也从以前单一的灭火工作成为如今的多功能队伍,救援任务不断增加,难度不断提高,都是对消防部队作战能力的挑战。

2 如何提升救援作战能力对策

2.1 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增强消防意识

虽说消防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工作,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不但要把理论知识完全的灌输到消防人员中去,也要增强消防人员自觉学习理论知识的意识。让消防人员对消防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消防观念,知道进行消防教育是为以后的消防战斗作好完整的精神准备。消防人员要在思想方面充分意识到,消防救援是一个持久战,尤其是遇到现场复杂,火灾严重,救援时间过长的时候更要突显消防人员的心理素质。

2.2 加强消防官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锻炼

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消防人员来说时刻准备着冲在灾害现场的第一线,在灭火的同时要身背各种防护工具和手拿消防器材,动作要敏捷,反应要迅速才能够更快的完成消防任务,这些都需要消防人员过硬的身体素质来完成。但现在很多消防单位的体能训练只是为了达标,没有认识到消防工作对体能的要求相比于达标要高得多。如何更好提高消防人员的身体素质,就要改变以前单一的训练内容,要将训练内容多样化,科学化,并对如何加强身体素质能够制定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案,希望能在器材的选择上,训练的内容上和本身的消防工作紧密联合,或者聘请相关的体能专家对消防队员进行一个专业的体能训练。

在身体素质加强的情况下,心理素质也不容忽视,在火灾现场伴随消防人员的往往都是浓烟、高温、爆炸或者毒气,而这些极易使消防人员心理产生烦躁,注意力难集中。有调查显示:在参加较大火场的救援消防员中有50%在战斗过程中出现情绪高度紧张,甚至感官失灵、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所以对消防人员进行特殊的心理训练,提高消防人员心理适应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救援现场有更好的心理素质来提高作战能力。

2.3 加强对器材装备的更新,熟练使用以及维护

我国经济在发展,相对应的城市的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大型商场、超市、各种办公楼、生产型企业等也在高速增长,伴随而来的大火灾机率也在增加,而这些地方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危害也很大。能够高效的处置火灾现场,将人员和经济损失减少到最少是目前消防救援工作的首先目标。先进的消防装备对于提升消防人员的战斗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越来越复杂的救援形式,各种突发状况,往往给冲在第一线的消防人员心里上造成负担,配备先进消防装备可以消防人员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为挽救生命,减少损失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复杂的事故现场,如果没有配备合适的消防应急装备,不但难以控制火势的发展,就连消防人员自身的生命安全也可能得不到保障,这样反而降低救援效果,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2011年2月3日零时30分左右,沈阳皇朝万鑫酒店发生大火,火灾是因为燃放烟花不慎引起楼体外部燃烧所致。大火从3层裙楼燃烧到20层以上。报警后5分钟,多辆消防车也迅速到达现场,展开救援。两个高架水枪升空虽然达到几十米,仍然对高处大火无可奈何。一座200多米高的大楼,消防高压水枪高度不够,水和泡沫打不上去。大火很快蔓延,四周全部起火。大火于2月3日9时才被扑灭,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如今城市里到处是高楼林立,高压水枪只是消防设备的一种,但也是必备器材。楼越造越高,救援也越来越难,相应的各种消防设备也要更新。强化消防科技创新,需要大力推广先进的消防设备,如生命探测仪、快速堵漏器材、新型防火阻燃材料等消防新产品。在更新消防器材的同时也要同时给消防人员配备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适用性好的个人防护装备。

配备了先进的消防装备当然首先要知道如何能够更好的使用,越来越多的高技术消防设备正逐渐取代传统消防器材的地位,所以熟练运用消防设备已经成为消防人员的必修课。

先进的消防设备虽然带来高效率的救援工作,同时也要重视器材装备的维护保养。如今的高技术消防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于以前老设备的维护程序,而是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维护程序来操作,否则即使表面看起来依旧如新,而里面则是问题百出,万一在救援现场出现故障,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2.4 加强实战演结经验,提升战斗力

对于消防部队来说是经验是取决于现场救援效率的关键因素,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单位对消防队员的训练只是停留在常规训练上,要想提高一支消防队伍的救援能力,除了总结以前的作战经验,吸取火灾救援中的经验教训,训练的科技含量也要相应提高。让消防人员能更多的参与实战演习,也就是加大实用性训练,增加应用性和适应性训练,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多的积累作战经验而且能使消防人员熟练运用消防器材即使遭遇大规模或者特殊的灾害现场,也能凭更多的演习经验来进行更好地判断并实施现场救援,提高消防人员的战斗意识和作战能力。

3 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因为如今的灾害事故日益严重,处置难度越来越大,消防部队救援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而火灾现场也是人为所不能控制的,要想消防队伍真正成为一支优秀的救援军,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激发消防人员的战斗力,培养消防人员的现场应变能力,不断更新消防部队装备器材,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探讨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人民的利益冲锋陷阵,解救危难。

参考文献

[1]张青婵.当前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10,26(4):1272-1273.

[2]陈欢炼.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行为涉及到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4(12):1991-1993.

篇8

关键词:火灾救援;伤亡;救援伤害;改进办法;减少伤害

中图分类号:X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但是在城市建设高度发展的同时,各种不规范建设设施也为城市消防安全埋下了大量隐患。近年来全国各地火灾事故频发,救援难度不断上升,在救援中伤亡情况时有出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在现实中,火灾危害巨大,轻则损失财物,重则伤及性命,所以救援人员往往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这也就使得救援指挥常常失去理智,盲目求快,为救援工作埋下隐患,通过对过去救援中出现伤亡的案例分析不难看出,人祸之害亦是不可小觑的。

二、火灾救援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挥人员指挥不当,造成救援工作混乱。火灾救援工作是一项艰巨而责任重大的工作,需要的是各个救援人员的团队合作,其中指挥员更是起着核心带头作用,是救援队伍的中坚力量。作为队伍的指挥者,在救援过程中就要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在进行火灾救援的同时也要时刻考虑到队员的安全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指挥员往往盲目求快,在救援现场不能及时准确的把握灾情,在对火灾情况尚未做出正确的评估,对二次伤害的潜在威胁考虑不到位的情况下武断指挥只会置我们救援人员于危险境地,最终引起不必要的伤亡。在每次总结救援经验的时候,我们的指挥人员真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

(二)消防人员对火灾现场和救援过程中存在危险情况认识不足,警惕意识有待提高。火灾救援工作过程中各种危险情况复杂而紧急,诸如爆炸、倒塌、毒气、辐射等等情况都时刻危机着消防队员们的生命安全。但遗憾的是这些并没有能够引起我们消防队员高度的重视。面对危机情况,他们往往凭着一腔热血只身勇闯火海,挽救人民的财产和生命于危急,这虽然对救援能够起着巨大的帮助,对自身的保护却远远不够,也是造成火灾救援过程中,大量出现救援伤害的一大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改进。

(三)消防装备不足或装备不规范,救援过程中业务技能操作不熟,面对紧急情况处理不当。在消防救援中,消防装备一方面是进行火灾控制,另一方面也是为消防队员提供必要的防护。但目前在消防中普遍存在着装备不规范,为了省事和活动便利,不按要求使用装备的情况,在火灾中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在救援过程中极易受到伤害。

三、减少救援伤害的对策

(一)加强消防人员救援专业知识的教育学习。消防技能知识的学习对消防员而言非常重要,在救援工作中,我们很多队员正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消防知识,做出错误的操作,才使得自己和队友深陷危险而不自知,最终酿成严重后果。针对消防队员进行灭火战术理论、消防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让我们的每一位优秀的队员都充分而熟练的掌握消防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和他人,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二)加强消防演习,熟练设备操作,增加实践经验。灭火救援工作毕竟属于技术性操作性的工作,在实际中靠的是对现场情况的判断、观察、临场应变等综合的把握,靠的是在危险情况面前保持冷静和果断的处理能力。然而这些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可以在书本上学到的,前辈的经验交流固然重要,但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亲力亲为。救援如打仗,正如兵家言:平时多流汗,上阵少流血。说的正是我们的队员应当重视和加强平时的模拟实践演练,在训练中加强对突况的应变能力,以及对灾情的判断能力,同时加强队员之间的团队意识和相互之间的配合默契,方能在实际救援中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三)加强消防队员防护设备配置,为消防队员提供全方位身体防护。防护设备可以说是解决救援伤亡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在国外救援中是非常重视对救援人员的个人防护的,一般会为单兵队员尽可能提供完善的个人防护设备,将外在自然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尽最大限度的保护救援人员免受火烧、爆炸、辐射、碰撞等的伤害。我们要想真正改善消防队员的工作状况,也必须下大力气,加大对消防设施设备的投入,除了购买大型设备之外,更需提高单兵装备水平,为消防队员提供完善的消防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改善消防队员的生存环境,减少消防救援伤害。

(四)加强安全教育,增强消防队员自我保护意识。在消防灭火救援中,消防队员自我安全意识也是影响伤亡的一大重要因素,很多消防队员往往满腔热血,缺少安全意识,在对火灾现场未进行必要勘察的情况下,盲目冲入现场,往往受到不可挽救的伤害。因此对消防队员进行安全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提升他们对火灾现场的判断能力,提高各种安全技能,另一方面则是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现代火灾救援情况往往非常复杂,如液化气扩散引起的中毒和爆炸,大火长时间燃烧引起的建筑物倒塌等二次伤害对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这都需要我们的消防队员们引起足够的警惕。

(五)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队员之间的默契,在救援过程中提高相互协作相互救助能力。在救援过程中,消防队员深入危险境地,这种情况下除了依靠自身之外,能够为他们提供最直接帮助的就是他们的队友们,队友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提高救援效果,减少伤亡的重要条件。救援工作是终究靠的是团队,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只有提高队友之间的默契程度,在战场上相互帮助相互配合,避免单兵深入危险区,在出现险情时能够及时的得到救助,也是减少救援伤害重要方式之一。

四、结语

消防灭火工作处处充满挑战和危险,火的破坏力使得救援人员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在救援中,出现险情和伤害所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还是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很多可以避免的伤害,使我们的消防人员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获得安全的保障。广大消防工作者如能够积极总结成功及失败的经验,认真对待每一次救援,时刻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合作意识,伤亡事故必定能够得到有效规避。

参考文献:

[1]李来宝.灭火救援中消防员伤亡案例引发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4):209-213

[2]张小生.关于减少灭火救援伤亡的分析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3)

篇9

关键词:消防 救援

1、造成消防指战员灭火抢险救援伤亡的主要原因

在灭火和抢险救援过程中造成消防指战员伤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主观因素所致。结合以往伤亡事件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1 执勤任务繁重,救援现场复杂多变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灾害事故发生几率明显提高,消防执勤任务显著增加。以笔者曾经在齐齐哈尔市公安消防支队工作为例,2005-2007年参加灭火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等活动执勤出动数量同比增加近3倍,而支队官兵编制人数却没有增加,现役执勤力量发展严重滞后于现代社会发展和消防执勤需要。执勤任务的成倍增加和执勤力量发展的严重滞后使得消防队伍承担超负荷的执勤任务,外加南方酷暑天气和北方冬季冰雪天气持续时间较长,给官兵的执勤训练和处置灾害事故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有时使官兵无法对危险进行正确评估和判断,造成伤亡。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急剧加快,国际形势的日趋复杂化,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爆炸、高层及地下建筑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事件、自然灾害频发,处置难度不断增大,对参加灭火抢险救援的消防员生命安全的威胁也显著增加。1998年3月5日,西安煤气公司液化气泄漏事故,造成参加抢险的7名消防官兵牺牲,10名官兵受伤;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纽约的“9.11事件”中,造成2800多人死亡,其中消防员死亡349人;2003年11月3日的湖南衡阳大火,造成20名消防官兵牺牲。

1.2 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思想麻痹

灭火抢险救援中诸如爆炸、倒塌、毒气泄漏等危险性存在于战斗的始终。部分指战员对各类灾害事故特征和处置对策日常研究不多,缺乏了解,辖区“六熟悉”掌握不到位,造成了在灾害事故处置过程中,对处置对象认识不清,对客观存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思想麻痹;在战斗展开前灾情侦察不细,对所处置对象的具体情况不明,在战斗展开过程中未能对所处在的危险性进行正确的评估、预测,出现了决策的随意性和作战行动的盲目性;在一线作战中未能严格按照处置程序和动作规范操作,造成灾害进一步扩大;在一些地下坑道、竖井等充斥无色无味的毒气(煤气、一氧化碳、沼气)场所群众中毒救援中,现场存在大量危险因素,消防员安全防护意识不强;以上情形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发生意外。2005年,某省境内处置液氯泄漏时,由于疏散距离远、耗时长,气瓶气压不够正常使用,在返回途中有的同志呼吸困难,未离开危险区就脱下面具出现中毒。

1.3 缺少实战经验,组织指挥不当

基层指战员缺乏实战经验是目前全国消防部队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方面,近几年来地方大学生干部人数在基层指挥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缺少带兵和灭火救援的实际经验,而从士兵中考学提干的人数在逐年减少,加上岗位流动快,具有丰富组训、管理和实战经验的基层指挥员人数较少。此外,干部编制少、警力不足,造成部分基层指挥员只能由年龄轻、成长期短、经验浅的干部担任,造成部队灭火抢险救援组织指挥人员素质发展不均,整体水平低下。另一方面,基层兵员流动快,许多基层单位,有丰富灭火救援经验的战斗员和战斗班长受留取士官名额的限制,留在部队到三期甚至不到三期就要退出现役离开部队,部队实战经验得不到有效积累。

实战经验的缺乏造成指战员面对特殊、复杂、的灭火救援灾害现场时,心理的承受能力跟不上,相应的临机处置能力差。只知道进攻,却不知道何时需要防守,何时需要撤退,时机把握不准。如某消防支队在扑救火灾中,明火已经基本扑灭,组织人员清理火场时,由于情况判断不明导致了3名消防官兵壮烈牺牲。

1.4 安全防范训练和养成不足

部分基层作战单位在组织练兵的过程中,不能认真贯彻“练为战”的指导思想,官兵日常技战术训练一味求“秒数”、“出成绩”,没有严格按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动作要领实施;由于辖区消防重点保卫单位多,实地演练任务繁重,造成重点单位演练图形式、走过场,对重点单位情况了解掌握不够,达不到提高实战能力的效果;实地演练模拟场景设置不真实,事故灾情设定、力量部署、战斗展开未立足实战,过于理想化,考虑灾情突变及部队的相应响应对策和有效防范措施严重缺乏。官兵未能通过日常的训练和演练养成良好的安全防护意识和习惯,在实战中常常因技战术措施不当或对危险认识不足,未严格按操作程序处置发生安全事故。

2、预防和减少消防指战员在抢险救援中伤亡的对策

2.1 培养指战员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平时要加强对消防员的安全教育,工作训练前后、节假日、重大勤务等的安全教育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要时时抓,处处抓,利用事故案例和防事故先进典型,进行正面和反面典型事例的经常性教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防范和加强安全管理的新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思想,只有在官兵牢固树立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才能解除官兵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做到警钟常鸣。其次是要加强对救援现场安全员的教育,要让他们时刻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能够时刻掌握现场情况,及时做出正确判断,避免事故的发生。

2.2 严格规范灭火救援指挥程序,时刻掌握现场动态

要规范火场和救援现场的指挥作战程序,科学调动力量装备,加强第一出动,按照处置方案或预案,实施计划指挥和临场指挥相结合,严格规范作战程序。作为现场指挥员,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要明确参战一线官兵所处位置的危险性。指挥员在灭火战斗中,要重点掌握侦察、救人、灭火等战斗小组的所处位置的危险性;在抢险救援中,要重点掌握侦检、救生、堵漏等战斗小组的所处位置的危险性;随时掌握和评估现场灾情动态,适时调整战斗部署,确保参战人员安全。二是要明确一线作战官兵的数量及个人防护情况,及时作好后备力量的替换和防护装备的补充。三是要明确对危胁作战官兵生命的灾害现场,一定要树立“救人必先保已”的忧患意识,确保人员出现不必要的伤亡。比如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出现人员已中毒昏迷、死亡现象时,要增强一线作战官兵的个人防护意识;楼层火灾已确定楼内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燃烧时间长、无人员被困,要确立外攻为主、堵截火势的作战指导思想;公路交通事故现场,要实施局部交通管制、扩大警戒区域为参战官兵增大安全施救空间的理念等等。

2.3 加强应用性训练和实战演练,提高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在组织技战术训练和实地演练中,要坚决纠正以往检查考核时将“秒数”简单等同于“成绩”,重“秒数”轻“过程”的不良倾向,引导官兵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和动作要领实施,抓好训练习惯养成,确实做到训为战服务。提高消防员的个人防护能力,加强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训练,熟练掌握各种器材装备的性能,特点和操作规程,使每一位消防员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方法,了解消防装备的性能、特点、操作规程、使用范围;才能在灭火救援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有效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辖区六熟悉,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要有预见性,有针对性的制定预案,加强演练,并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加以纠正。从而在实战中遇到类似情况就可以避免盲目从事、错误决策,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2.4 强化指挥员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灭火救援决策能力

提高指挥员的现场判断能力和临机抉择处置能力,指挥员应重点学习和研究灭火战术理论、消防技术装备、现代火灾扑救和常见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掌握责任区内主要灾害事故处置的对策及基本程序。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使指挥员在灭火救援中能充分估计到在各种事故处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掌握有关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方法,并能根据灾情的变化,适时调整部署,一旦发生险情能快速作出反应,确保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一些比较危险的救援行动,指挥员要充分做好救援的相关准备工作,确保灭火救援成功,防止事故发生。

篇10

【关键词】 绳索救援技术改革 标准体系 绳索技术标准 装备标准 装备配备标准

中国消防2000年左右引进日本螺旋绳技术,至今已有10余年没有学习、更新绳索救援技术了,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的缺陷日益明显,尤其在高空救援当中已经不能适应实战需要。螺旋绳技术与当前国际主流绳索救援技术相比,属于严重落后的绳索救援技术,开展绳索救援技术改革已刻不容缓。目前,国内一些消防部队已经开始学习引进北美、欧洲的绳索救援技术,一场大规模的消防绳索救援技术改革正在全国消防部队酝酿,改革历来都是一场攻坚战,这场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改革也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国内消防现役兵役体制、传统消防思维观念、战训工作发展模式、螺旋绳技术固有习惯、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等等。广义的绳索救援技术体系包括绳索救援技术及其装备配备、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绳索救援技术改进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还涉及到绳索技术装备制造工业及其产品认证,引入全新的绳索救援技术,一定会打破过时的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体系,对其造成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为了让更多的消防人员认识了解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体系现状,推动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改革,本文对中国、北美、欧洲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体系进行了粗略的比较研究,以期提供参考借鉴,抛砖引玉,引发此类标准体系的讨论与改革。

1 绳索技术装备标准

1.1 欧洲绳索技术装备标准

在欧洲CE标准体系之下,有完备绳索及其装备标准,其最大特点与优势是绳索(小直径辅绳除外)与装备都有独立的具体标准,这一点远远胜于北美。欧洲CE绳索技术装备系列标准为欧盟各国通用,既有运动标准,又有工业标准,消防救援装备执行工业标准。欧洲CE绳索技术装备标准,具体详细,专业性强,技术性能优越全面。除了负荷强度要求之外,更重视其专业性能与功能要求。个人防坠落装备标准有:动力绳EN 892、静力绳EN 1891、下降器EN 341、挽索EN 354、势能吸收器EN 355、工作用腰带与定位挽索EN 358、移动止坠器(arrester)EN 360、全身安全吊带EN 361、安全钩EN 362、锚点装置的要求与测试EN 795、坐式安全带EN 813、绳索行进系统绳索调节装置EN 12841等等。除以上所列绳索和防坠落标准之外,还有其他数量众多的PPE装备标准。国际ISO个人防坠落装备标准均参照欧洲CE标准制定,足见CE装备标准的优越性,如:全身吊带ISO10333-1:2000、全身吊带修改件ISO 10333-1 AMD1:2002、挽锁和势能吸收器ISO10333-2:2000、自动回缩式救生索ISO10333-3:2000、垂直导轨和装有滑动式防坠器垂直生命线ISO10333-4:2002、带自闭与自锁阀门的安全钩ISO10333-5:2001、系统性能测试ISO10333-6:2004、单点锚固装置ISO 14567:1999、下降器ISO 22159-2007。

欧洲标准委员会对所有在功能上有关高空作业安全保护装备统称为高空防坠落个人保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gainst Falls From a Height),或个人坠落防护装备(Personal Fall Protection Equipment),防坠落装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动防坠落装备,如限制工作范围和工作定位装备;另一方面是被动防坠落装备,即坠落制停装备(Fall Arrest Equipment)。防坠落更倾向于对坠落发生后的保护、制停,而不是强调对坠落的防止,即相关措施与装备根本没有防止坠落的作用,不是预先主动的防止坠落发生,而是当坠落不慎发生后,使用缓冲设备使人员缓缓制停而不至于坠落地面,从而达到避免或尽可能降低人员所受坠落冲击力伤害的目的。防坠落是一种具有最终意义的被动保护措施,就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车辆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被动打开保护司乘人员。

1.2 北美绳索技术装备标准

北美的绳索技术装备标准是NFPA1983[1],即《安全救生绳和紧急服务装备标准》,也称为《消防作业用安全绳索、安全带和五金件标准》,该标准在北美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体系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技术体系装备发展的基础。北美没有个别独立的装备标准,NFPA1983标准是统一的、整体的装备标准,以负荷强度要求为主。NFPA标准要求1至3年更新一次,该标准近些年来往往连续几年都在更新,能够与时俱进,符合北美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发展要求。

1.3 国内消防绳索技术装备标准

1.3.1 国内消防绳索技术装备标准严重过时落后

《消防用防坠落装备标准》(GA 494-2004)是国内消防绳索技术装备标准,规定了消防用安全绳、安全腰带、安全吊带、安全钩、上升器、抓绳器、下降器、滑轮装置、便携式固定装置等九类绳索技术装备的技术性能和认证检测标准。该标准定义不准,应为绳索技术装备标准,或绳索救援个人防护装备(PPE)标准,绳索技术装备不都是防坠落装备,把整个绳索技术装备都当成了防坠落装备,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滑轮和一类安全吊带不属于防坠落装备。对防坠落装备的定义存在偏差,把防坠落装备解释为防止人员坠落的装备,偏重于主动防坠落,忽视了更重要的被动防坠落坠落制停,使GA494标准存在严重缺陷,导致用于消防训练与救援实战当中的很多“防坠落装备”并不防坠落,使消防员高空救援犯险作业比比皆是,严重制约了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尤其是高空救援技术的发展进步。

该标准装备技术性能主要是工作负荷和极限负荷,缺乏具体的、重要的技术性能要求。对安全绳性能要求只有最低破断负荷、延伸率、耐高温性能等3项技术指标,CE标准静力绳的技术指标超过10项,如静拉力、8字结结点拉力、坠落系数为0.3时首次冲击力、坠落系数为1时坠落次数(100kg)、皮滑动率、延展率(50-100kg拉力)、外皮百分率、内芯百分率、缩水率、每米重量、材质等,可见我们的标准存在很大差距。下降器没有最基本、最主要的防慌乱功能,即自动制停功能,没有这种功能的下降器不是标准的下降保护器,在欧洲绳索救援技术当中是禁止使用的。止坠器有反齿式和挤压式两种,这两种止坠器的性能要求也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的标准没有体现。对安全吊带尤其是作为高空防坠落装备的全身安全吊带,缺乏承重挂点负荷能力要求。缺少与止坠器配套使用的势能吸收器或相关挽锁,没有该装备,高空救援防坠落就是空谈。没有扁带、锚点装备等绳索技术装备。该标准已经10年没有更新,严重过时落后,《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GA 621-2013)和《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当中的绳索技术装备采购、配备和应用都以该标准为原始依据,造成了国内消防绳索技术装备配备的落后。

1.3.2 装备技术性能指标简单落后,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标准是软科学,是生产力,GA 494-2004标准生产力作用并不明显,造成了国产绳索技术装备的技术性能落后,该标准下绳索技术装备被称为国产低端装备,用于绳索救援尤其高空救援是不健全、不可靠的,只能在国内自产自销,而且主要针对消防部队。现在欧洲CE标准装备早已覆盖中国市场,国内装备毫无市场竞争力,将来学习引进欧洲绳索救援技术,必然是普及欧洲CE认证装备,对国产装备及装备制造产业将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近些年来,由于欧洲CE认证的品牌装备越来越受到国内用户的欢迎和信赖,于是仿制盛行,国内绳索技术装备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使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自残了民族产业的发展。这些国产仿货假冒CE认证,从外观上难辨真假,但是质量毫无保证,其故障率和损坏率很高,如果一旦用于高空救援训练与实战,难免出现安全事故。大量假冒伪劣装备畅通无阻,无节制地流入全国消防部队,消防部队缺乏防坠落装备知识和检验鉴别技术,无法识别真伪,又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导致消防部队埋藏了巨大的安全隐患。2014年5月15日,四川广安消防绳索救援训练架设斜渡救援系统时,使用电动绞盘紧绳,致使锚点处安全钩断裂飞出,击中一名消防员头部,造成该消防员当场死亡,这个事故案例深刻地说明了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落后,绳索技术装备安全问题突出,以血的教训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消防部队配备的防坠落装备已经整体上失去了可信度,消防部队引进欧洲绳索救援技术,或进行IRATA[2]绳索技术培训,教练一律要求使用欧洲CE认证装备,否则拒绝培训。很多基层单位的防坠落装备包里面装的都是国产低端和假冒伪劣产品,以后引进普及欧洲绳索技术,务必要开展全国防坠落装备大清查,甚至要清零直接从国际品牌商采购国际知名品牌防坠落装备。

1.3.3 绳索技术装备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GA494-2004标准技术层次不够

以往国内消防对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重要性和安全性重视不够,只有一种装备空气呼吸器属于强制性认证(CCC)装备,致使包括防坠落装备在内的其他所有消防员PPE长期以来都不是CCC认证装备,此类装备从2015年9月1日起才开始施行CCC证。由于GA494-2004的专业性、技术层次远远达不到PPE防坠落装备类所应具备的安全和健康的级别标准,与CE标准相差巨大,如果该标准不做实质性修订,不学习、引进国际一流水平的欧洲CE标准体系,那么国产PPE防坠落装备仍然不符合消防绳索救援防坠落装备所应具备的技术与安全性能,不建议作为国内消防绳索救援尤其是高空救援防坠落装备应用的首选。

2 绳索技术装备配备标准

2.1 欧美均无绳索装备配备标准

在欧美,绳索装备的配备都是常识性的知识,无需上升到标准层次进行专门的规定,只是在相关标准当中以参考建议的方式体现,都没有专门的绳索装备配备标准。欧美专业化、实战化的绳索救援技术能够使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完整系统的装备配备要求,可以根据不同的救援对象配备相应种类和数量的绳索技术装备。欧洲《IRATA国际工业绳索技术作业守则》(IRATA ICOP)为装备的选择配备提供了科学的建议,北美NFPA1006《技术救援人员职业资格标准》以附件形式列举了“技术救援人员的工具箱”,而且明确说明“该附件不是此NFPA文件要求的一部分,仅作参考。”欧美对于绳索装备配备的这种做法是合理的、科学的,鼓励因地制宜配备绳索技术装备,不禁锢头脑、僵化思维,留有充分发展和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

2.2 国内消防绳索技术装备配备标准

国内消防绳索技术装备配备没有单独的标准,统一在《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GA 621-2013)和《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当中进行规定,称为防坠落装备,后者依据前者而来。GA 621标准首次于2006年,在当时技术、装备落后,经济欠发达的的消防社会救援条件下,规定了绳索救援装备配备的标准,有力地推动了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绳索技术装备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绳索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以及国内消防绳索救援工作现实需要,该标准中绳索技术装备配备内容已经过时了,虽然2013年进行了标准修订,然而绳索技术装备配备部分并未做实质性修改,还是2006年以前的水平。该标准初始制定本身就存在诸多技术与观念的局限性,现在看来该标准的绳索技术装备配备是不标准的、落后的、笼统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直接导致了绳索技术装备尤其是防坠落装备采购配备的随意、混乱和错误,造成了指导僵化,极大地限制了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影响了国内消防绳索救援尤其是高空救援的安全。

2.2.1 僵化的绳索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弱化了消防高空救援能力

GA 621-2013标准是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在绳索技术装备配备方面却是有名无实,没有达到每人一套的个人装备配备要求,不是消防员个人装备配备标准,也不是班组装备配备标准。该标准规定绳索技术装备在配备数量上以班为单位进行配备,三种安全吊带和通用安全绳普通消防站每班2套/根,特勤消防站每班4套/根,防坠落部件都是每班2套。相当于一个班8-10人只有2个人或4个人的战斗力,绳索的不足又使战斗力折损,作战效能大大降低或丧失。防坠落装备配备数量不足,绳索尤其不足,绳索的配备绝对不能统一一个标准,而应根据当地实际救援环境(高度、深度、宽度等)需要自行配备,水域、山岳、洞穴、索道、城市高空等救援实战都需要大量的绳索。例如香港消防高空拯救专队的绳索配备数量为200米10根,100米10多根,50米10多根,25米10多根。个人装备随身穿着、佩戴,绳索和其他装备随车配备,救援人员根据现场情况取用随车装备与绳索。针对索道救援,在索道公司车站专设的救援装备仓库及附近的消防站要存放大量的索道救援装备及绳索,绳索长度与数量根据索道系统救援预案设置。标准对绳索技术装备的配备没有区分个人(单兵)、小组、班和中队的配备标准,同时也未区分训练与作战的配备标准。如果仅有个人(单兵)装备,没有班组或中队(团队)装备是不能够完成很多救援系统架设并且正常开展救援工作的。

2.2.2 安全吊带的配备标准增加了高空救援的高危险性

GA 621-2013标准规定一类安全吊带可以选配,二类、三类安全吊带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配备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这种规定看似灵活,实际上是一种危险的缺乏常识性的误导。一类安全吊带属于运动类装备,适用于紧急逃生,不能作为绳索救援装备,也不应列入防坠落装备标准及相关配备标准,作为选配装备,“选配”二字就意味着可以配备、默许配备。一类安全吊带当中的探洞安全吊带也可以用于高山或洞穴救援,但是从结构上与通用的一类安全吊带有所不同,属于极限运动的特殊情况;警察常常使用单纯的一类安全吊带,主要用于楼层突击作战,与绳索救援无关。二、三类安全吊带适用于救援,属于防坠落装备,二者均应配备,而不应规定“选择配备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一般性绳索救援二者可以选用,只要救援环境存在救援人员(高空)坠落的可能,就必须使用具有胸部和背部防坠落保护挂点的三类安全吊带。在NFPA 1006标准中,建议配备二类安全吊带和三类安全吊带,未提及一类安全吊带。实际上,二类安全吊带主要用于脚面有支撑的环境,在欧洲绳索救援技术系统当中几乎不用于高空救援,其设计本身不适合于长时间高空悬挂穿着,而三类安全吊带适合于高空悬挂作业与救援。在GA 494-2004标准、GA 621-2013标准和《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指导下,国内消防高空救援使用的安全吊带主要是二类安全吊带和简易三类安全吊带,绳索救援类消防操法和比武操法,加剧了这种不规范装备的固化和普及,加剧了消防高空救援的高危险性。

2.2.3 将8字环列入装备标准是个常识性错误

GA 621-2013标准将8字环列入了防坠落辅助部件,在《消防应急救援技术训练指南》(GB/T 29175-2012)标准中,也将8字环列为绳索救援技术训练装备,这与《消防用防坠落装备标准》(GA494-2004)标准是矛盾的,属于GA 621-2013标准的错误,也是国内消防绳索技术与装备体系的矛盾,导致消防防坠落装备采购配备当中8字环成了必配装备。在国内消防训练与救援当中,都将8字环、安全钩作为下降器来使用,这是螺旋绳技术的显著特点和最大缺陷之一。8字环属于运动装备,是没有相关技术标准的边缘装备,不属于个人防护装备(PPE),更不属于防坠落装备,在北美绳索救援当中,当前已经很少使用这类装备进行自主下降,在欧洲绳索救援全部使用自动制停下降器,8字环等非自动制停下降器严禁使用。安全钩不是下降器,通过使用意大利半扣或者下降结等绳结在安全钩上进行缠绕,增加摩擦力,从而控制下降速度,它与8字环一样,严重依赖于右手的操作,对操作者本身来说都存在极大危险,高空救援毫无可靠性,二者均严重违反了突然死亡原则[3]。

3 绳索技术标准

3.1 欧洲绳索技术标准

欧洲的绳索救援技术标准以IRATA工业技术标准体系《IRATA ICOP》和《IRATA总体要求》为代表,体现了当前国际最先进的绳索作业与救援技术,英国和国际ISO的同类标准标准均参照IRATA标准制定。《IRATA ICOP》的内容包括:项目、行动管理规程,人员培训与监督要求,器材选择、保养、检查要求,风险评估及作业方案要求,应急程序要求,质量与安全控制要求。《IRATA总体要求》,集中说明培训、考试、认证等要求。英国标准为《工业绳索技术作业守则》(BS 7985:2002)、《高空作业与救援教育培训守则》(BS8454:2006),ISO标准为《个人防坠落保护装备之绳索技术系统第一部份:作业系统基本原则》(ISO 22846-1)、《个人防坠落保护装备之绳索技术系统第二部份:作业守则》(ISO 22846-2)。

3.2 北美绳索技术标准

北美的绳索救援技术标准包含在NFPA1006[1]《救援技术专业资格标准》和NFPA1670《事故技术搜救操作与培训标准》当中,这两个救援技术标准规范了绳索、结构性倒塌、车辆与机械、水域、野外、狭小空间、沟渠等七种救援技术的操作、教育培训、专业资格评定等内容于要求,其中绳索救援技术属于基础性、通用性的救援技术,其他事故救援都会用到绳索救援技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两个标准规范和促进了北美绳索救援技术以及其他救援技术的发展,任何美国消防队员都必须通过基础绳索救援技术培训,绳索救援技术的培训往往需要伴随其它科目的训练。

3.3 国内消防绳索技术标准

国内消防还没有健全绳索救援技术标准,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与欧美相比,存在巨大差距。2012年12月31日颁布、2013年10月1日施行的《消防应急救援》系列国家标准,表明国内消防已经开始了救援技术标准化的进程,但是该系列标准未将绳索救援技术列入事故救援技术体系,弱化了绳索救援技术训练,导致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标准化进程发生历史系倒退。

3.3.1 事故救援技术分类忽略了绳索救援技术是应急救援系列标准的重大失误

消防应急救援系列国家标准存在诸多争议,其中《消防应急救援 通则》(GB/T 29176-2012)的争议是最多的,事故灾害类型沿用《抢险救援勤务规程》并略有改动,事故救援技术分类参照并引用了NFPA1006标准和NFPA1670标准的分类方法,将救援技术分为危险化学品、机械设备、建(构)筑物倒塌、水域、野外、受限空间、沟渠等七种,所不同的是用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技术替换了绳索救援技术,将车辆与机械救援技术改为机械设备救援技术,而作为救援技术体系基础的绳索救援技术被忽略、删除,犯了常识性错误。没有绳索救援技术,以绳索救援技术为基础的其他救援技术也就失去了支撑,使《消防应急救援 通则》乃至《消防应急救援》系列国家标准失去根基。虽然《消防应急救援 技术训练指南》(GB/T 29175-2012)当中作为基础训练提出了绳索救援技术,但是于事无补,那些依托训练塔的基础绳索救援训练内容,根本无法对水域、野外、受限空间、沟渠、高空等救援技术提供足够的绳索救援技术支撑。当前急需加强绳索救援技术尤其是高空救援技术,却未受到应有的认识与足够的重视,这正是该系列标准的严重不足和重大失误。不管这个标准执行情况如何,其对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的发展都是当头一棒,模糊了人们对绳索救援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为绳索救援技术及其标准化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削弱了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专业化、实战化训练,将导致消防绳索救援尤其是高空救援能力的退化。

3.3.2 救援技术类型与灾害事故类型主要对应关系存在明显错误

《消防应急救援 通则》规定了救援技术类型与灾害事故类型主要对应关系,规定水域事故对应水域救援技术,山地事故对于应野外救援技术,井下事故对应受限空间和沟渠救援技术,实际上以上三种事故还应对应绳索救援技术,因为以上几种技术必都要使用绳索救援技术。同时,由于绳索救援技术的缺失,导致了高空事故(事件)救援没有对应的救援技术,于是让高空事故对应机械设备和受限空间救援技术,作为国家标准出现这样明显而低级的错误,是不应该的。NAFP标准中的高空救援技术叫高角度救援技术(High-angle Rescue Techniques),属于绳索救援技术的范围,删除了绳索救援技术,自然也就删除了高空救援技术。国家标准不重视绳索救援技术和高空救援技术,以致整个消防应急救援标准体系出现重大错误,标准本身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失去指导和规范意义。

3.3.3 绳索救援技术训练内容陈旧过时,训练指导发生历史性倒退

在《消防应急救援 技术训练指南》中,将绳索救援技术训练列为基础技术训练科目,而且与训练塔结合绑定,依托训练塔训练,没有实战训练,该标准强化和固化了落后的螺旋绳技术,这是非常明显的不足和倒退,基础技术训练中的绳索救援技术训练内容和应用技术训练中的野外山岳救援技术训练内容,陈旧过时,这部分内容不具有任何指导意义,将导致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训练再一次弱化、退化,训练与实战需求严重脱节,把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打回到十几年前的起点。

4 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体系落后的根源

4.1 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落后,导致技术与装备标准体系落后

我们现用螺旋绳技术是欧美几十年前就已经淘汰的绳索技术,该技术是基于本能的逃生自救与救人方法,技术简单,装备原始,适合作为消防基础训练科目,而不适合于高空救援,当前这种严重过时落后的螺旋绳技术早已不能满足绳索救援尤其是高空救援实战需要。基于这种落后的绳索救援技术制定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必然缺乏标准必须具备的先进性和指导性。由上文分析可知,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标准、装备标准和装备配备标准之所以存在明显的问题与错误,其根源就是绳索救援技术落后。落后的技术产生落后的标准,落后的标准又咬住落后的技术,阻碍技术的发展,形成“蛇吞尾”式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进行绳索救援技术改革才能建立健全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4.2 标准的制定脱离实践基础,导致标准质量不高,专业性不强

欧洲CE标准的起草是受到严格监管的,一个专家委员会授命编写适用于PPE范畴的健康和安全标准,这些专家要由欧盟成员国任命,都来自独立实验室或制造商,代表各国、各领域。而国内消防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的制定,主要由消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依托部门、研究机构的消标委制定,没有社会参与,也很少考虑制造商的利益和产业的发展。参与制定的专家、学者当中缺乏绳索救援技术本职专业技术人员,多数从事传统灭火救援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本身不懂绳索救援技术,尤其对国际最新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缺乏了解,标准制定的参与面太少,缺乏基层、社会广泛意见与实践基础。标准的制定是源自实践并指导实践,而我们标准的制定环境相对机械封闭,与实践严重脱节,这种环境下制定的标准难免出现观念陈旧、技术过时、装备落后,指导偏颇等问题,甚至出现明显的错误,使标准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价值大打折扣。

4.3 标准的修订机制不健全,导致长期使用过时标准,延误技术与装备的发展

我们的标准往往是一经制定完成便万事大吉,作为成果束之高阁,置之不理;或者一批人员完成标准制定,因工作岗位变动调整,失去对所参与制定标准的持续关注。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的应用方尤其是广大基层消防官兵,很少有人去关注标准本身并且对标准提出疑义。除非这个标准实在是不能将就了,才会通过行政方式提出,考虑修订,修订之后又不知何年何月再修订了,使得国内消防标准缺乏健全的标准负责制和标准修订维护机制,很多标准的修订完善跟不上,导致标准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和实战要求,过时的标准会直接阻碍和制约救援技术和装备的发展。NFPA标准要求1至3年修订一次,由于技术发展较快,实际上有的标准连续几年都会更新。而我们的《消防用防坠落装备标准》(GA 494-2004)已经10年没有更新,《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GA 621-2013)当中的防坠落装备部分已有9年没有更新。10年的时间,国际绳索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是很大的,而我们相当于画地为牢,把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限定在原地徘徊。

4.4 绳索救援技术专业外语人才缺乏,导致标准的学习引进缺乏专业外语基础

一直以来,国内消防忽略了对绳索救援技术、装备及相关标准的重视与研究,也忽略了对绳索救援技术专业外语(主要是英语)人才的培养,使国内消防严重缺乏绳索救援技术专业外语人才,对欧美先进的绳索救援技术、装备及相关标准的学习引进极其乏力,导致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装备及相关标准发展缓慢,长期处于一种封闭落后甚至是闭门造车的发展状态,陷入当前绳索救援技术体系与标准体系双重落后的泥潭。当前国内消防非常需要既懂绳索救援技术、装备及其标准,又精通外语,了解欧美救援技术与标准,能够进行技术和标准翻译的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专业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以前我们制定的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之所以达不到国际水平的高度,就是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当中没有这样的人才,而我们又没有面向社会征集这样的人才。消防部队外语人才不难找,而绳索救援技术专业外语人才最为稀缺。在2008年,中国消防协会曾经雇用一批外国语大学的学生翻译过20部NFPA标准,其中的NFPA 1983标准由于翻译缺乏专业性,最终无法将翻译稿拿出来示人,这就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如果不引进欧洲基于IRATA技术的绳索救援技术和欧洲CE装备标准体系,不培养和利用绳索救援技术专业外语人才,那么我们想在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领域赶上国际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

4.5 标准的制定缺乏一致性与整体性,导致技术与装备双轨走路,低效发展

在欧美,绳索救援技术体系与技术、装备标准体系都是高度一致、不可分割的,二者是一个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整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体系与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却缺乏一致性与整体性,是一个制约技术、装备发展的问题矛盾体。同一消防研究机构前后制定的绳索技术装备及其配备标准与绳索救援技术(训练)标准不一致,前者取法NFPA1983标准制定了防坠落装备标准,配备了欧系装备;后者却取消了绳索救援技术作为一门救援技术类型的存在,将绳索救援技术弱化为基础训练内容,固化了日本螺旋绳技术,使绳索救援技术退回十几年前引进日本螺旋绳技术之初的水平,使用最为简单原始的螺旋绳装备。

各级装备采购部门为消防基层单位采购配备欧系防坠落装备,而各级战训部门却一直主导过时落后的日本螺旋绳技术训练,使用日本螺旋绳及其配套装备,装备的产业化发展、认证认可及采购配备与绳索救援技术训练、实战是走两条路线,各行其是。欧系装备与日系技术互不兼容,螺旋绳技术用不上欧系防坠落装备,导致装备利用率很低,大量装备陈放在库房里锈蚀,白白浪费;绳索救援技术一直在基础性、低层次停滞不前,消防绳索救援与高空救援实战能力非常原始落后,这早已是有目共睹的社会共识。技术、装备、标准互不兼容,互不支持,国内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体系与技术、装备标准体系既不如北美那样系统完整,更不像欧洲那样博大精深,相差巨大,值得相关部门深刻反思。

5 结语

通过对中、美、欧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体系的比较研究,可知国内消防在这一领域的巨大差距和落后程度,取法乎上,学习引进欧洲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已刻不容缓。标准体系的先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应了绳索救援技术水平的高低,与世界主流绳索技术、标准、装备不相容的绳索救援技术体系必将被同化或淘汰,欧洲基于IRATA技术的绳索救援技术、装备及其标准体系是全球的发展趋势。国内消防进行绳索救援技术改革,不仅仅是绳索救援技术本身的改革,而是包括标准与装备在内的系统、全面、彻底的绳索救援技术体系改革。引进欧洲绳索救援技术,需采用欧洲CE体系认证装备,同时一定要引进、转化欧洲绳索技术与装备标准,与欧洲CE标准体系接轨,建立健全中国消防绳索救援技术与装备标准体系,这样才能保证绳索救援技术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

香港消防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绳索救援技术改革,全面学习引进了欧洲IRATA技术体系的绳索救援技术,创建了香港消防高空拯救专队,已成为大中国地区乃至亚洲地区,唯一一个全队员具有IRATA国际资质的技术最系统、专业性最强的高空救援队,为内地消防提供了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经典模式,其成功经验值得内地消防学习借鉴。其中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方面,就是香港消防没有任何现成的绳索救援技术标准、装备标准以及装备配备标准,也就没有这些标准的束缚,所以绳索救援技术改革进行的顺利、彻底。香港消防的经验启示我们,进行绳索救援技术改革,要突破现有技术标准、装备标准以及装备配备标准,标准的制定与执行部门要为绳索救援技术改革让行,并且积极引进、制定适应最新绳索救援技术的相关标准。

注释:

[1]NFPA:即美国消防协会(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又称国家防火委员会,成立于1896年,旨在促进防火科学的发展,改进消防技术,组织情报交流,健全防护装备,减少由于火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该协会是一个国际性的技术与教育组织,拥有150个学会、协会等组织的集体会员,75,000名个人会员,此外,还有80多其他国家的会员,负责制订防火规范、标准、推荐操作规程、手册、指南及标准法规等。NFPA这里指“美国消防规范”,它包括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灭火救援训练、器材相关规范(如1006、1670、1983)等,属于美国的消防行业标准,即全国防火规范体系(National Fire Code:NFC),现已得到广泛承认,并有许多标准被纳入美国国家标准(A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