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耕地资源减少的情况下,调整好农村耕地区域面积结构,合理利用农业资;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还要加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其安全生产的水平,努力做到将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符合质量标准;调整就业结构,要将农村的劳动力尽量的转移,将种植业的劳动力逐渐的转向农业的加工服务业或是非农产业分流,同时这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要积极的引导农民合伙经营,推广联合种植的生产模式。
二、小城镇建设问题
1、坚持走小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以及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共同抓。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融合到一起,在从中找出二者的结合点,不仅要寻找小康城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自身的特点,同时也要发现乡镇企业本身的优势,在建设小康城镇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
2、强化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要把重点放在把握建设上,尽量避免平均用力,要采取科学性、现实性对小康城镇进行可行性的规划,正确看待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的现象,将这一现象尽量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扭转过来,从而提高小城镇规划质量工作。
3、创设多元化投资体系。由于政府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市场经营模式,在经营城镇的过程中增加的投入,不要限制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合理的把投入的资金用好,加强招商引资。
4、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步伐。第一,强化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对于长时间、稳定的居住在小城镇的住户,要为他们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手续。第二,强化的使用制度,在小城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实行统一制的管理和经营。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比较低的问题
1、重点突出农业科技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技术产业。第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全面对外经济的技术合作,在与合作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改善环境,从而吸引投资商。第二,重点开发有实力的技术企业,让这些有实力的技术企业成为真正的龙头企业。第三、为一些中、小性的技术企业创作有利的发展条件,培养他们着装的成长。
2、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突出技术的创新,对传统的工业进行改造和提高。第一,采取使用新技术的措施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同时还要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质量。第二,大力发展并引进一些高新技术,将促进技术和农业资源的优势互相融合到一起,同时政府要给与一定的帮助和支持。第三,尽快的研发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第四,大力促进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创造发明的兴趣和热情。
3、将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的位置还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包括农作物良种化、高效养殖科技、农产品加工技术、避灾农业科技、农村科技引导与培训。
4、提高科技意识观念,为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强化科学研发建设发展的力度,并创建完善的专家顾问体系机制,与此同时,大力提倡科技人员的参与和做好技术服务的分配,尽量的发挥科技人员的潜能。另外,还要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结束语
篇2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现代农业带来了一些困难。我国近年来开始倡导城乡经济共同发展,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农业产业规模开始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呈现粗放形式在发展,加之现在工业的不断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最后总质量,所以很难满足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国际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已经开始向农业渗透,所以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新时期发展下必须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研究和实施。
一、科学合理增加农民收入
虽然我国一直加大对农业建设的投入,目的是想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经过实际调查发现,尽管如此,但是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偏低的问题也一直表现的较为明显,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加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建设的不断发展,把过多的经历都放在工业发展的问题上,所以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开始把经历和目标逐渐放在工业生产上,使得农村劳动力明显减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情况,农业收入相对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国城乡收入一直未能达到真正的平衡,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放在合理增加农业收入的角度上,有效增加农业收入。现代工业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限制性的影响,但同时也可以作为农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增强我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发展目标,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将农业与工业进行较为有机的结合,在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加工,最终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使得工业的基础设备以及结构布局适用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步伐,同时还有效的减少了工业废水对农业带来的不良影响,最终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以特色为目标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农业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为了实现农业的发展地位,所以开始加大对农业技术发展的研究,同时也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在逐渐开展,农业经济想要获得增长表现加强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扩大。新时期农业发展状态下要加快对农业特色目标的实现,首先要对种植土地进行科学合理选择,尽量选择基础好的、带动性相对较强的农业基地来开展农业种植工作,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提高农业用地的高效率水平效果,提高了农产品的种植质量,使得农村农业结构开始向集中区域开展,可以将有效地农业用地发挥最大的实际效果,符合我国国情,同时要合理进行适配以及灌溉要求,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建设农村水利工程,有效实现农田灌溉要求,提高农村生产标准。
三、开创农业科技创新局面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了对农业建设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农业想要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加快对农业的科技引导。农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会受到来自自然天气的影响,一切人为的影响都可以进行有效地根治,但是自然因素却存在较多的难以捉摸性,要求新时期要加强对自然气象的预防工作,有效减少自然灾害的产生情况。同时加强对相关农业药物进行研究,在农村每年因为对农药的不良使用都会出现农产品减量的情况,所以保证药物的合理化是十分必要的,扩大农业涉及范围,建立科技工程,在研究农田水利、科学播种、合理栽培以及发展节约型农业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开展,是我国农业形成安全集成的发展局面。
四、强化对农民的培养力度
人是一切行为发生的主体,这一点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更是如此,农民一直是农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农民的素质建设决定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程度。新时期想要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对农民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创新知识能力,同时改变农民在进行农业种植是存在的误区,多多鼓励大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农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提高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对周围农民进行知识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现代农村人员与时俱进的意识。
篇3
一、首先是形成了一批具有农垦特色的优势产业。比如,农垦的粮棉胶乳种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黑龙江、内蒙古(大兴安岭、海拉尔)、吉林、辽宁、湖南、湖北等主要产粮垦区,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产加销一体化的粮食产业体系。目前,农垦粮食生产能力达1500万~1700万吨水平,粮食商品率达到82%,提供商品粮占全国的近7%。海南、云南、广东三垦区天然橡胶产业持续发展,总产量占全国的70%。大中城市垦区和部分东、中部垦区的牛奶产业也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其次是培育了一批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截至2003年,农垦系统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达518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587.4亿元,其中超亿元的龙头企业85家。各类产业化组织直接带动农户约182万户,农户增加收入37亿元。近5年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万。
三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农垦的各种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中,仍以加工企业和专业市场带动的组织形式为主。同时,一些垦区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组织,有力地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经济发展
1、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为产业化架起坚实桥梁。一是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并引导使其发展成为带动和组织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品生产的购销集团公司,更好地带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2、积极扶持各类重点专业市场。进一步完善以县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乡镇交易市场为补充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
3、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持续动力。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要采取鼓励企业兴办绿色基地、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等多种办法,引导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建立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以分散风险,提高效益。
4、加强科技服务引导,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加速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推动力。一要加强以改良品种为主的农业科技攻关;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目前,随着农业发展和国企改革都步入新的阶段,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面临着新的课题。
首先是如何深化改革,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要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进集团化经营。在现有龙头企业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既是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采取资产重组、并购、拍卖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并使之成为农垦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柱。
二是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使优势更优。农垦优势产业大体可以分为战略优势产业和一般优势产业。战略优势产业主要包括粮食、天然橡胶等产业;一般优势产业是指除战略优势产业以外的其他优势产业。要通过资源整合和集团化,形成以战略优势产业为核心、以一般优势产业为骨干、新的优势产业快速成长的产业发展格局。
篇4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重要性;形势;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压力巨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扩张不仅使得城市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极大破坏,极不利于农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情况来看,工农业污染严重,导致农村人口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因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正确。采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经济的生态化、高效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路。
1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的当前生活质量,还将决定其未来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农村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情况来看,不仅耕地面积减少,且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生活生产污染加剧。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粗放式、污染式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的污染形式,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还能逐渐走出一条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极大改善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生存环境[1-2]。
2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2.1耕地面积下降,能源水源不足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首先表现在耕地面积下降和能源、水源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原本较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急剧扩张和农村建筑占用耕地现象频发,使得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北方农村的水资源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巨大需求。这就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受阻,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3-4]。
2.2生活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
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废弃物大量增加。由于国家和政府在相关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不够,且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不足,导致无论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还是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电子废弃品、电池等均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到环境当中。土壤和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农业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3工农业生产加剧生态环境污染
为降低生产投入成本,避免对城市造成环境污染,化工业企业往往将企业建在农村地区,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野三废冶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污染不仅造成粮食减产,一些耕地甚至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同样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化肥、农药等药物的使用不仅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还造成对农村土壤和水质、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
3改进生态环境基础上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
为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首先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对农村人口的农村生态环境科普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并使其认识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传统落后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人们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消除乱砍乱伐和盲目发展行为。同时,加强学校教育,从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3.2强化立法监督,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
强化立法监督,一方面落实生育政策,避免人口数量激增造成人均耕地数量的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在强化普法力度的同时,对于恶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厉监管和打击。如明确工业生产中废弃物处理细则,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
3.3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
由各级政府牵头,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并通过宽松的政策制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同时,通过政策手段,推动环境产业的发展。如一方面让企业享有环境治理收益权,并享有环境治理的资源再利用权,以有效激发企业的环境治理热情,并极大推动环境产业的发展。此外,通过生态农业试点县和村的建设,发挥其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县和村的农村人口投身到生态农业建设当中。
3.4加大科研力度,开发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
当前农村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水平仍较低,其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上缺乏明确方向和技术指导,为此,政府应通过资金投入以加大科研力度,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加强生态农业应用型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大其在农村的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能够认识并懂得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从事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此外,不断优化农村环境,抓住当前的生态旅游热点,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既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能扩大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范围。
4结语
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当前和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政府在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的同时,强化立法监督,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此外,还应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开发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并有效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激发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引领农民走上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5]。
5参考文献
[1]王春萍.论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44.
[2]范稚莲,莫良玉,冯礼就,等.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2):286-289.
[3]王树峰.发展生态农业与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北京农业,2014(27):266-267.
[4]于家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解析[J].吉林农业,2014(2):6.
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方针;对策
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从最开始的粗放型转变成了现在的集约化,并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福音。国家在加强加大新农村建设方面做足了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已经有目共睹。但是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不平坦,随着我国对城市建设的加快,工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农业发展也因此受挫。所以国家提倡环境保护,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其中,在农业方面,诸如加大农产品的附加值含量、因地制宜选择农产品类型进行栽种等,都是改善农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本文将针对我国农业经济在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措施建议。
一、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相关技术落后,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低下,部分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在技术研发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农业机械的普及率还比较低。而且,我国有的地方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对农产品的各项指标的相关知识了解得比较少,偏远地区的农民虽然世代耕种,但是对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却知之甚少,无法根据市场情况判断农产品的实际收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城乡差距大这一现状,很多农民都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留在家里耕种的人越来越少,进一步破坏了我国的农业结构。
(二)农村的产业化组织能力弱,生产规模偏小,收益不佳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幅员辽阔,但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就是人均种植面积较低。这体现在我国南方的种植业中尤其明显。南方多山地丘陵,能够用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很少,而且在我国大部分农业地区,仍旧以传统的手工农业为主,先进技术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普及能力较弱,所以农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就相对较低。此外,我国在农村和乡镇成立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也很小,经营质量和员工素质无法与时俱进,所以在竞销方面缺少足够的竞争能力,这样就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收益,对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下降,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因为无法正常发展而从时代大潮中落伍。我国目前的农业依旧以种植业为主,但是种植的农作物中,传统粮食作物居多,经济作物较少,在经营生产过程中缺少对未来的规划,也缺少更为科学的经营模式和生产举措,这也会导致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如今的社会市场上难以为继。
(三)缺少农业类生产资源,生态环境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目前所知,我国的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对环境索取的无所顾忌,诸如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大肆毁林开荒等,这种行为使我国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急剧缩小。同时,工业的发达也给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造成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空气质量差,温室效应日益明显,农作物的成长环境遭到破坏,收成自然就会一年不如一年;水资源的减少对于那些喜水类作物来说更是致命一击,加上毁林开荒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的整个生长环境都为之受影响。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高楼大厦的修建对土地的要求日益增多,许多农业用地都被征作城市建设用地,这样一方面使得农业用地减少,也使得农业的生产率降低。城市化致富了一批人,也影响了一批人。因为城市化,许多农村子弟进程务工,放弃在家耕种的念头,所以会有大批农村的土地被闲置,时间一长,这些土地被荒废,土壤肥力也会下降,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措施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就是将农业的健康发展和环境生态的发展和谐地统一起来,实现互惠公平式的发展。一方面能够使农作物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市场上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技术应用也能跟上时代步伐,实现技术性操作的普及;另一方面也要保障环境的不受污染,生态建设能够顺利开展,并且逐步改善目前的生态状况。因此,做到这些,就需要各种因素综合起作用。
(一)重点保护自然资源并加以呵护利用
农业发展要进步就必须采用先进技术,但是先进技术的采用与否要和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不能顾此失彼,给生态带来困扰。工业化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所以要在既实现城市化又要顾全农业的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城市化建设中,要节约用地,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研发新技术,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保证经营的农作物生产多样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将技术研发和制度制约相结合,防止因为温室效应对生产造成更大伤害,尽全力保护我们的空气和水等求之不得的宝贵资源。此外,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控制也要更为重视。例如,在农作物培育中,要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的侵蚀,保护土地、水和大气的空气洁净无污染;禁止为了单纯追求利益而大肆破坏生态的行为;对各类能够进行回收再利用的资源进行再利用,减少浪费。要做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就要注意相关专业技术的研发。科学技术永远是解决生产力落后现状的首要关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在合理的适用范围使用合理的技术资源,时刻保证环境不受到污染,这就需要选用高效、无污染、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农作物,再根据每一个地区的实际生态现状,从中选取适宜种植的作物进行培育。
(二)制度层面要给予充分保障,做好后盾
我国针对农业发展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这些政策导向中,需要注意的有:将农业生产和市场销售实际情况及其发展前景结合考虑,做好农业发展的规划,对不适宜农业健康发展的规划进行调整,一切以可持续发展位基准;注重相关农业法律的完善,对不正当经营行为和不健全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整改;从制度层面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对员工进行严格培训,实行绩效考核等,提升其综合素质;企业和社会上的技术研发机构或者高校团队联合,共同在技术和人员上加强管理。
(三)加快发展生产农业的力度
生态农业的基本就是能够实现环境和效益的共赢,实现循环再生。这种农业形式的日益被采用已经看到了成效。诸如充分开发新的清洁能、资源循环利用、因地制宜等。
三、结束语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工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社会各方人士、各个组织部门的协调配合,既要从政府层面加以管理,又要小到每一个普通的经营着、员工的培训。只有从各个方面都做好调控工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继续下去,实现人民和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卫星.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371-12372,12375.
[2]刘宇新.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北京农业,2014,(36):313-313.
[3]黄黎平.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2013,(6):10-11.
[4]张桂荣.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5,(18):69.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前言
在当今国民经济体制升级转型的背景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农业,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而“互联网+”的提出,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农业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已成为提升农业经济,实现农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1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意义
1.1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产品的革新
在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对推动农业经济产品的革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把握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优势,可实现先进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生产模式以及技术应用经验的有效渗透,从而实现农业产品数量与品质的整体提升[1];把握互联网所具有的创新性特征,可在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上,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的不断革新,从而丰富农产品种类,增强农产品经济效益。此外,把握互联网所具有的全面性特征,可实现农产品从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系统化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优化发展,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
1.2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农业生产、管理以及营销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经济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力,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经营这对市场变化情况的掌握,为生产者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经营者经营管理决策实施提供有益参考,保证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适宜性、科学性,从而提升农业经济效益[2];互联网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构建互联网商务平台,可大大简化农产品交易流程与效率,扩大交易渠道,在节约流通成本的同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3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下,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创新与改革,使农业经济发展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理念与科技元素。在此过程中,农业生产者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农业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规模的调整。同时,基于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发展现代化农业经济。
1.4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者综合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生产者可依据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先进农业生产理念、生产与加工技术、销售方法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提升。从而在思想上、行为上得到革新,增强自身综合素养,推动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2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其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因此认知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依据时代特色与发展需求,实现农业经济的优化发展至关重要。
2.1实现各项资源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整合利用
资源的整合利用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特色,促进农业经济优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农业经济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对此,在发展农业经济时,需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发展当中也要积极贯彻国家的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农业生态文明的实现来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向前推进一大步。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可以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技术支持,还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建设方式推广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恰当应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大力推进集约化农业发展模式,贯彻落实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方法,确保农业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2.2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持,而在科技的辅助支撑之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拥有了强大的动力。要积极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秸秆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重要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完善有关配套设施,并进行大范围的示范和推广,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逐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标准以及技术规程,加强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使其能够更好的胜任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
3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彼此之间具备相互推动作用,而且只有实现了二者的协调发展,才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和综合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为了更好的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工作,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走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龙晶.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7):168-171.
篇7
1、青海省发展农业特色经济的思路
1)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根据青海省实际情况,建议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重点发展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宽空间。按照这一发展思路,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农户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在此基础上,要解决好标准化生产的问题,标准化是特色种植业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选择一批种植业发展较好的县市作为生产示范点,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为标准化生产推广做好探索和准备。
2)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农产品加工是实现特色产品由初级向特色转变的开发途径,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秉承地方特色和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依托科技实力,开发出独具优势的新产品。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扶持地方龙头企业,促进其做大做强,推动整个地区农业特色化建设的进行。
2、青海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对策
1)各地市要因地制宜,发挥地缘优势,开发优势农产品。为了推进“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的发展思路,各地市要开动脑筋,通过不断地创新实验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业品种,应地制宜地开发优势农产品,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在优势农产品不断壮大过程中,要建立原产地的保护机制。推广经验告诉我们,一旦优势产品打出品牌之后,各地山寨品牌会纷纷流向市场,以次充好,这样给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会带来种种不利。由此,要进行特色产品的原产地区域界定、命名以及品牌标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
2)重点扶持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推动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了推进“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的发展思路,地方政府要本着“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势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同时,还要培育和扶持地方上较为规范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水平和服务水准,大力推进农业订单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实现农户与企业发展的双丰收。
3)政府发挥职能作用,企业发挥自主性,为青海省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篇8
[关键词] 农业 黄冈 建设 新农村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730万。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农业农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同全国乃至湖北省相比,发展不够仍是黄冈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2007年,黄冈全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3295元,这不仅大大低于全国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的水平,也低于湖北省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的水平。
一、黄冈市农业发展现状
1.黄冈市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黄冈地处大别山南麓,物产丰富。北部山区盛产茶叶、板栗、甜柿、药材、花生、红薯等,南部沿江湖区盛产莲藕、萝卜、山药、大蒜等。其中,黄冈的花生常年产量达5万吨以上,红安县已成为湖北省花生第一县;茶叶常年生产面积20万亩,已开发多种名优茶叶品种86个,英山县已成为全国茶叶之乡;板栗面积达120万亩,总产量超过4万吨,罗田被誉为全国板栗第一县;中药材基地面积6.67万公顷,开发出药材产品50多个,蕲春李时珍药市已跻身全国17家国家级药材专业批发市场;烟叶生产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产量1万吨以上。
2.黄冈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黄冈的农业生产大多还是依托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营机制落后,已严重影响了黄冈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发展壮大,不能充分发挥出优势农产品的特色品质和品牌效应;此外整个黄冈市的财政能力非常有限,资金的缺乏和投入不足也制约了黄冈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对黄冈传统农业发展的机遇
1.新农村建设可以为黄冈传统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从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到2008年,中央用于“三农“的支出已从3397元增加到4318元,这足以表明中央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决心。据统计,2007年国家支付的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共计人均为18元,比上年增加12元。
2.新农村建设可以为黄冈传统农业发展带来持续发展的智力保证。要想更加深入和扎实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为此,黄冈市专门成立了农民技能培训协会,本协会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此外,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力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维权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农民不仅可以分享国家的农业补贴资金,还可以学到促进农产品增收的方法,真正地搞好黄冈的传统农业。
三、在新农村建设历史机遇下,加快发展黄冈传统农业发展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就要作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狠抓优质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根据市场需求,扩大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明显的茶叶、板栗、药材、烟叶等优质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培育特色产业。继续巩固扩大红安县优质烤烟产业,主攻质量,提高单产,进一步发挥烤烟在帮民致富、助县增收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扩大蕲春县中药材种植规模,以公司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大批药农增收致富。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扶植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加快形成以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依靠科技,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对黄冈而言,尽管黄州区的水产品、红安县的花生、罗田的板栗、英山的茶叶、蕲春的药材等初步形成了系列加工,但仅仅只是一些最初级、最零碎的加工,远没有达到系列化和精深化的程度。因此,农产品系列加工的潜力非常巨大。在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应用高新科技对农牧畜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走科技兴农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3.大力培植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就黄冈市而言,由于地处华东经济全与武汉经济圈结合部,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条件便利,辐射力强,适合建立一定规模的农村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农业发展的速度才能更快,规模才能更大,效益才能更好。
4.积极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黄冈市自1984年率先在湖北省创立第一个专业合作社以来,全市供销系统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组织、开办各类合作社38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这些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直接为农民增收达1000多万元,所生产的产品甚至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因此,我建议政府积极支持这一新生事物,从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及市场网络给予大力的支持,努力把黄冈的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雪荣:2008年黄冈市政府工作报告[J].黄冈市政府门户网站,2008-2-24
[2]孙彩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J].江汉论坛,2004年第7期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对策;沈阳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09-02
Abstract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how to crack problems of poor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productivity force,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transformation,is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innovation scho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i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brought about a lot of influence were analyzed and expatiated,and tak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the practical way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ere explored,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building a complete working system,establishing multi service platform,seeking more investment subject.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practice;countermeasures;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时期,需要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促进内生增长,其中最主要措施之一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此背景下,农业高校作为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断优化各项科技投入资源,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然而科技成果实现的转化效益还远远低于科技投入。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大约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但是转化率仅有30%~40%,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平衡[1],转化驱动力弱,转化途径效应不明显。如何破解农业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力、不畅的难题,探索其有效转化途径,是创新强校及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
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 机遇
1.1.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我国农业已经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实质是科技农业,以现代科技引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2]。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农业发展已进入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高校是服务农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和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以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科技创新确定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为现代农业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这就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了加快推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实意义。
1.1.2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力的法律保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国家及部分省市已陆续出台了一些政治措施,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创新创业,调动了各类创新主体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动性。2015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施行,将加快高校科研潜力的释放,促进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创造性。2016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重点从促进研发机构、高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等3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细化。
1.2 挑战
近年来,各涉农高校在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积极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西农模式”“雅安模式”“新农民学校”模式等[3],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身局限性,导致部分优秀成果没有达到很好的转化示范。因此,如何加快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加快其转化必须面临的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总结多年培训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培训工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工作,探索创新型农民培养模式
2014年3月,在昌图基地成立了昌图新农民学校,截至目前,生猪养殖从业人员培训已覆盖了9个主要乡镇,近2年先后在黑山、西丰、法库、铁岭等县区针对主导或特色农业产业推广新农民学校培训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围绕辽宁省农业区域特点,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培训模式,即“请上来”到学校,以“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青年农民上大学”“农民企业家培训班”等多形式的中长期培训班开展培训;“走下去”到县区开办“新农民学校”,到乡镇开展“两动式”基层培训,即农民走动学习,专家按乡镇滚动授课。通过“新农民学校”培训模式,构建初、中、高三级的“金字塔型”多层次的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体系,实现培养新农民,培育新市民,不断为农业科技服务注入新鲜血液,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养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储备。
3 对策
3.1 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备的工作体系
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农民接收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有区域性、周期性、公益性和社会性[8],特别是具有一定的科技风险性[9]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10]。这就需要农业高校有稳定、长期、可行且具有激励作用的运行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正确定位,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方面是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协同创新。其次,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构建一个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从组织、平台、队伍、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再次,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11]。
3.2 建立多形式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产学研紧密结合,需要建立有效的、不同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农业高校通过整合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或成果转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快培育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对其加强指导和监管。也可通过建立网站、微信、QQ群等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探索新的科技成果传播途径和方法。
3.3 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寻求更多投资主体
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建议国家通过补助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各农业高校要积极与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地方确立高校专项科技服务配套经费。还可争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等的社会资金的支持,拓宽投融资的渠道。
4 参考文献
[1] 何淑群,古秋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关键策略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213-214.
[2] 张来武.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三农”[J].中国软科学,2014(1):6-10.
[3] 李澎,岳喜庆,王海龙,等.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310-311.
[4] 李东,李澎.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9(4):20-21.
[5] 刘双清,胡泽友,王奎武.农业高校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5,15(1):44-47.
[6] 杨帆.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15.
[7] 杨冬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路径探析:以驻济高校为中心[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4,10(1):10-13.
[8] 杨征,陈淳,孙雄松,等.影响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3):67-69.
[9] 杨辉,张永强.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模式及影响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12-414.
篇10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追求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其基础性作用更为显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和劳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双重作用下,农业生产所占用的自然和劳动资源正在逐渐减少。通过较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生产出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农产品,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全面追求的目标。农业经济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较结果,可以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如果单位农业劳动占用与劳动消耗所产出的有效成果的数量增加,就说明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较高;反之,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就低。而实际上,由于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的差别,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呈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就变得刻不容缓。当前,大多数评估方法都借助单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模型的构建也具有主观性、随机性的特点,容易导致对客观事实的误判。鉴于此,文章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与结构,然后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借助DEA方法,对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估,并给出了优化的途径。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估和效率提升,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与评价工作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相关成果不断涌现。徐选华(2002)对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评估和研究,建立了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并利用模糊识别理论对该地区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进行了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排序;刘新生、郑少锋、崔百胜(2003)通过研究表明,农业经济的投入和产出具有多样化的趋势,借助单一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农业经济效的发展效率。为此,需要通过计算综合指数的形式获得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效率;近五年来,与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相关的定量化研究相继出现。董洪清、李思(2010)通过研究发现,农业产出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长期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况,这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地区包括河北、安徽、山东、广西、四川等,需要引起全社会的注意[1-6]。
二、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结构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估时,指标体系的设置尤为重要。为此,需要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内涵,构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其重点在于把握系统内指标间的内在关联和相互统一,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成果产出之间的内在联系[7]。当然,在设置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指标的动态性考虑在内,注重实践指导性和操作性。
(二)指标体系结构
根据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估要求,需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构建指标集。期间,要对指标集的数量和质量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筛选出特性较好的指标,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在投入指标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生产的基本特点,所以人员和资金(可以通过土地面积或者机械总动力表现出来)是必不可少的[8,9]。这里,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投入指标设定为从业人员(万人)和机械总动力(万千瓦)两部分;在产出指标方面,由于农业产出的品类繁多,需要对总产量、净产量和商品产量等进行全面的计量。为此,产出指标选定为:单位面积产值(元/公顷)、物耗产值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人均收入(元/人)。
三、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综合评估——以中部地区县域农业为例
(一)方法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属于统计学、数理经济学和系统科学交叉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进行相对有效性综合评估的有效工具。该工具以相对有效性为分析基础,借助数学规划模型的构建与计算,对那些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被研究对象们进行相对效率的评估。借助DEA评估为“有效”的“决策单元”,已经达到微观经济学的帕累托有效状态。即“DEA有效”的被评价对象如果投入不变,产出已不能增加;或者产出不变,投入已不能减少。而对于那些评估中被确定为“DEA 无效”的被评价对象,其投入或者产出还可以进行改进,最终能够达到“DEA 有效”状态。
对“有效”的农业经济区域来说,其发展状态达到了“最优”,特征指标无需改进;对“无效”的农业经济区域来说,需要调整其投入或者产出,使之达到“有效”的状态
(三)数据选取
为了对我国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在河南省(DMU1)、山西省(DMU2)、江西省(DMU3)、湖南省(DMU4)、湖北省(DMU5)、安徽省(DMU6)选取典型的农业区域为研究对象,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其发展效率分析,相关数据见表1。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
将上述数据带入到规划(NJ)中,借助DEA2.0软件中的C2R模型计算结果见表2。
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可知,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效率是“DEA有效”的,其效率值为1.00,并且这两个农业区域的投入、产出冗余均为零,达到了“pareto”有效状态,投入和产出指标都无需进行改进。但是,剩余的四个被研究农业区域,其效率值均小于1.00,说明它们的发展效率是“DEA无效”的。其原因在于投入过多和产出过少。之后对其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改进,才能使其发展效率达到“pareto有效”状态,而改进的尺度要以表2中的数据为依据。
四、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优化策略
(一)合理配置从业人员,在人与机械之间寻求均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率,首先要分析和重新规划农业经济的投入,合理配置从业人员,在人与机械之间寻求契约点[10]。只有这样,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逐渐缩小,农业经济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可以对当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基础条件等产业布局进行综合性思考和定位,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和现代化。
(二)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全面提升物耗产值率
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全面优化投入的同时,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全面提升物耗产值率。为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县域城镇的极化效应与经济协调作用,借助多种力量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单位面积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将社会力量和政策向农业和农村方位倾斜,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突出农业区域优势,重点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效益,并以此为核心,大力发展高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行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等。
五、结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尤为关键。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不但在人员投入和机械化方面具有广阔的改进余地,在农民收入、单位面积产值、物耗产值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市场化)上也有显著增长。从这一点讲,要想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大发展,就需要在以上几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本文基于这样的忧思,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从多个层面给出了优化的措施和途径。当然,本文的工作是初步的,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还需加以修正和完善。如果能够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将会得到更有价值的结论,在指导实践方面会发挥更为直接和积极的作用。
- 上一篇: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性
- 下一篇: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