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18 17:3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加强产业生态引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高原生态环境给人以良好印象,高原特色农产品给人一种生态优质的感觉,大理州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在大理州应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产业,推进无公害生态农业建设,如高原蔬菜、马铃薯、茶叶、蚕桑、水果、荞麦等高原粮食产品,还有独龙牛、乌骨鸡、小耳朵猪等高原特色畜牧品种。对这些高原特色产品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加强高原地理标志工作建设,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大理州云龙县,其最大优势是原生态。因此,可以大力挖掘云龙县具有原生态内涵的特色优势资源,通过生态化、市场化运作打造大栗树原生态绿茶、诺邓火腿、天灯乌骨鸡等原生态农业品牌,同时,云龙县依托国家林业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核桃种植基地,云龙已成为6.67hm2以上核桃产业大县,据统计,2014年核桃产量为4.25万t,产值12.07亿元。这些原生态品牌不仅在本地受到欢迎,同时也热销省外。
1.2多措并举,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理州农业属于典型的山地农业,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要扬长避短,采取多种措施,齐头并举,切实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大理州地理及气候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模式,致力于生产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比如祥云县在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就进行了有益探索,大力发展优质蚕桑、烤烟、畜牧、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积极效果。第二,大理州生态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要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倡导推广有机化肥和生物农药,尽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农业生态环境被污染。要实实在在地把大理州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经济优势,有效推动“三农”发展。
1.3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云南省山区具有相当丰富的景观资源、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先天优势。当前,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已然发展成大多数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大理州作为云南典型的农业州,更是如此。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截至2013年底,大理州已经发展了农家乐172家、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园300个,特色客栈358家,总收入达36.5亿元。一方面,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比如漾濞县的“漾宝”牌、“傻哥”牌核桃食品,南涧县的“土林”“无量山”茶叶品牌,都远近闻名;另一方面,丰富观光农业项目,建设综合性农业观光带。弥渡县的弥渡花灯表演、漾濞的核桃文化节、以及大理州的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都是比较好的例子。
2结语
篇2
关键词:梅州市;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应对措施
1 制约因素
1.1 发展机制不相适应
农业产权制度改革较滞后,改革后的成效不明显,农业土地流转困难,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不具备城乡对接条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制约了农业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
1.2 产业体系建设不健全
受保守观念和资金条件制约,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家庭式经营模式比较明显;农业商品加工带头单位的量很大,可是生产方式落后,没法带领大家一起,生产线小,种类不多;普通的简单加工比较多,高水平、高效益的复杂加工不多;普通的商品多,名牌商品较少。
1.3 服务体系不完善
底层农业技术推动机构单一,农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做到全面,无法建设主动高效的技术农业生产体系。农业带头代为、务农人员职业配合规划推动效果不明显,使得许多务农人员的生产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没有播种、培育以及收割整体的服务,务农人员抵抗市场危机的实力不够。
1.4 物质装备条件差
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但是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民因为资金原因拒绝接受农业科学技术产品,没有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薄弱,部分农业从源头就出现污染,存在的隐患较多;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1.5 自主发展能力弱
务农人员的文化水平一般不高,缺少体制化的经历过现代化的农业职业培训,使得务农人员认识领先科学技术的意识淡薄,许多务农人员没有足够的技术,创业想法缺失,年轻农业劳动力往城市转移,就业压力增加,农业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更愿意往大中城市发展,导致部分地方有田无人耕,农忙季节找不到人的窘境,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 应对措施建议
2.1 深化农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2.1.1 加强农业地产以及屋舍产权体系的整改,成立责任划分清晰、归属明朗、运转流畅的农业产权体制,改善并推动农业生产力,改善贸易中的安排资源的制度,慢慢减少城市和农业二元体系的矛盾,重点推进农业资本的个体化,加大全新工业体系、农业产业体系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寻找解决“三农”困难的合理办法。
2.1.2 加强农业产权体制的发展,能够给发展优势个性化的产业做出资本以及生产力的保障,可以搞笑的推动当代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进步。农业产权体制的整改会按照法律明确农业用地的拥有方以及使用方,农业合作模式以及农民个体也会根据法律获取用地的所有权凭证以及土地使用权凭证。农民能够凭借土地权属凭证,一方面能够建设用地轮流模式,为经济组织以及社会整合资源,为改善有针对性的农业的进步做出经济保障;第二能够用用地当做资本加入股份、给予别人营销的方式,进行别的产业的发展;第三能够使用变更用地归属,增强用的轮流速度,推动用地朝着模式化营销发展。想要圆满的推动农业产权体制改善产生的便利因素,建设生态农业旅行事业,建设用农家乐作为核心的周边产业的高速进步。
2.2 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
2.2.1 增强产业模式化进程。努力建设品牌良好,范围特征清晰,利润更大的出色农业商品。首先要促进“一乡一牌”或者“一庄一拍”产业规划,增强个性化的农业商品模式,产生更加强势以及特点突出的行业链条,建设整个省份以至于整个国家的关键的出色粮食、出色茶叶、出色果蔬、高级食用油以及深层次生产的厂地。其次要促进当代农业园林的开发,建设一定得产业规模化、进步整体化、操作贸易化、销售高端化、制度集中化的拥有着领先优势的技术标准性、景色优美的当代农业模范生产区。
2.2.2 促进农业商品深层次处理。招商“汇源”等资本丰厚、技术领先的农业产业生产带头单位,进行推动广东新大地、裕丰食品、长乐烧酒业、嘉丰农业、广东富农、康奇力药业南台药业等加工型龙头企业扩大生产,主动发展全新商品,拉伸产业体系,改善其农业商品种类缺失、生产体系不足的状态,开发一部分引领作用大、产业范围广、生产体系长、工程进度强的农业商品生产单位“航母”。
2.2.3 农业商品流通市场化。搭建“大宗供销+市场专柜+社区直供+电子商务”4大流通平台。在大宗供销上,打开梅-广、梅-汕、梅-珠-澳绿色产品生产销售整体的贸易途径;在贸易柜台中,在卜蜂莲花超市等全国连锁店设梅州特色农业商品专柜;在社区直供上,建立华南农业大学社区直供店等;在电子商务上,设定范围化的农业电子商务生产区,建设“实体经营同网络经营”相结合的农业商品展览经营通道,并能够凭借穗梅针对性的帮助扶持建立“穗梅农业电商联盟”。
2.3 抓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2.3.1 建设全新的农业技术开发结构。努力达成同升级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同成立梅州农业基础开发基地。一方面能够推动农业研究机构不停的进行生产学习研究的成体系的,努力达成在新种子培养、科学繁殖、有效培育、植物灾害的减免、环保工作、农业商品深度开发等角度的研究中的得到全新的进展。另一方面想要推动带头单位同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府合作,开发农业科研基地,自行发展牌子,增强公司的实力,产生全方位的基础开发高效模式。
2.3.2 提升科学效果转化的速度。首先要主动开发以优势农业商品和优势产区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为重点,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新方式,建立科学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学技术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二是积极鼓励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种养户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2.4 抓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
2.4.1 加强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排灌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进一步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增强抗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快中低产田地的改造步伐,通过生物科学技术技术和工程建设等多途径提升地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现代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篇3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农业在享受丰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化肥、农药的滥用,土壤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增多,农产品的药物惨流量也不断增加,食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1、农业循环经济的概述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实现农业经济的“低碳”、“高效”、“可持续性”发展,以此作为目标循环利用经济,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能够保障生态环境的重复利用,节省资源,尤其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人口众多的今天,越来越依赖农业资源,随着大力发展农业,基本满足了庞大的人口对资源的需求,但是也出现了资源的国度开发和浪费现象,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尤其是农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所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迫切需要的,农业循环经济遵循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整个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相结合,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日后的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
2、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农业循环经济体现的是经济高效、可持续性、生态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是高投入、高消费和低利用率的模式,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效的利用资源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现今资源充足但是存在各种问题,在农业循环经济中资源到产品的过程中有效的得到利用,产品到废物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产品的过多导致产品的实效不能使用,导致了大量了浪费,严重的资源浪费是我们禁止的,但是对于众多的浪费,不作出任何措施体现的是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不能体现现在倡导的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作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能够对资源重复利用,所以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业循环经济的高效利用,在先进的技术发展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被更新,先进的技术不断的得到更新和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更加体现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的消耗自然资源来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用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来促进的经济的增长,避免了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体现了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绿色农业带来的经济增长。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个模式,涉及众多的环节,收到政治、教育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因此存在众多制约因素。
3.1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少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模式,与现今的农业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概念时,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其中的含义,并且与当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相同,很难被接受和实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当前所倡导的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对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污染环境;在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和理论知识,无法开展和实施,在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虽然技术可以得到创新但是无法成功的开展也是一大问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对环境保护意识非常淡薄,传统的模式是在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条件下实施的,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换来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严重污染了环境,不符合绿色经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3.2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政策和技术支持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大项目同时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改变国家经济生产模式的方式,成功实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利处,因此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提供资金实施此项目,并且得到技术支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好坏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国家息息相关,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支持;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支持才能彻底的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政策上对农业循环经济大力支持,深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宣传农业循环经济,使得循环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了解最基本的农业发展观念,政策上支持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服。
3.3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农业循环经济再给国家带来高效益的模式下,需要的是人们的参与,全民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养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积极的去参与到建设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现今的情况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度不够,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益不能马上看出,所以在政绩的驱使下,只是做够表面功夫并没有深入切实的发展,从而导致给人们不好的观念;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够了解,不能够掌握其中的技术知识,无法开展,从而放弃了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教育水平和对环境的重视度不够,无法理解循环经济带来长期的益处;农业循环经济是对污染环境的源头作处理,由于现在的农业生产大多是农民,教育水平低,无法理解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持一贯的生产模式,盲目生产,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浪费。
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改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模式,我们要认识到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要提出长期的发展战略,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和不断的学习。
4.1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
政府积极学习和贯彻农业循环经济战略,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建立各种补贴,促进农业的发展符合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鼓励绿色发展,政府的扶持和鼓励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
4.2积极宣传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个新型的发展模式,因此需要人们充分认识,认识不到位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使人们抵触和反对,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带来的益处,由于新型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无法得到显著的效果,在此阶段可能会有很多人放弃,因此,需要让人们积极正确的认识,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在宣传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咨询中心,新型的模式难以接受,如果需要接受还要系统的学习,难免产生疑问,建立咨询中心可以协助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全面开展农业循环经济。
4.3培训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技术的支持,因为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是技术的化身,结合了现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必须有技术的支持才能实施,新型技术中涉及到如何平衡施肥、如何使用生物农药、如何做到生态平衡发展,让人们了解到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技术的培训是最根本的实施方法,使理论知识得到应用,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层面,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迈出重要的一步。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长远看来带给我无尽的益处,需要我们重视和发展,综上,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涉及各个方面,注意多个因素,在政府支持下,开展新型发展模式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模式,需要大家的支持,彻底改变以往的生产模式指日可待,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虽然现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们要时刻保持这个观念,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使更多的人了解循环经济带给我们的好处,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我们要不断的创新,把先进的技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不断的发展和探索,得到符合我国生产现状的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会更上一层楼,更加生态。
【参考文献】
[1]法玉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
[2]李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3]孙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J].农业经济,2012(09)
篇4
关键词节水农业;政策法规;发展模式;普及技术;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2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48-01
淮北地区处在黄淮海大平原的南侧,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综合自然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要求,淮北地区农业生产必须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将节水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为了实现节水技术服务于农业、有利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针对农业节水进行探讨,现结合淮北地区的水文地质、农业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及多年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将该地区节水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1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及农业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相应的农业节水保障体系。对农业节水所发挥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充分认识[1]。对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在实施农业节水过程中的的责任和义务及大中型灌区的法律地位和性质进行明确,并对水费制定的原则及计收方法进行确立。对一些经济法律方面的诸如节约水资源转让、农业节水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明确。各地按照政策法规尽快制订适宜该地的《农业节水管理办法》《农业节水工作条例》,以明确农业节水的具体政策,增强其可操作性。
2调整农业节水发展模式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过程中,应将农业节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并协调各地的水资源、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并在我国当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业节水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2]。结合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自然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确定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阶段的农业节水发展模式。应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使其成为事实上的节水主体,将节水与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融为一体,促进农民的增收。只有实现农民的增收,才能提高其从事再生产、进行节水投入的积极性[3]。
3推广普及节水技术
水资源的稀缺,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一定的,而可供饮用的淡水总量就更少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这种现象称为水资源短缺,其可引起农业的减产,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应推广节水技术。
3.1普及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
渠道节水防渗工程中的渠道防渗衬砌的形式直接影响工程的寿命和防渗效果,采用混凝土贴面浆砌石防渗结构,抗渗效果优于普通浆砌石。具有施工简单、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与普通浆砌石相比,其造价低;抗渗效果优于普通浆砌石,单位长度渗漏损失流量小于50%;外观上石面不外露,适宜制成各种流线型造型,水力学条件优越;较普通浆砌石渠道而言,输水时间短,灌水轮期平均缩短1.5 d(据灌区调查)。单位长度渗漏损失流量小于50%,即可使农业生产灌溉达到节水的目的[4]。
3.2大力推广地面灌溉节水新技术
在经济作物种植区、经济发达地区及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应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如微灌、喷灌等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小口井加喷灌这一技术已成为目前淮北地区很好的节水灌溉措施。据统计,目前我国使用这一技术的面积有300万hm2,其中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部分地区发展很好。这项技术具有省水、省地、省工、节能、省投资等优点,值得在淮北地区进一步发展推广。
3.3应用地膜覆盖技术
该技术节水效果较为突出,年覆盖面积已超过666.67万hm2。但是,多年来使用地膜覆盖技术,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该项技术的突破口取决于对全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制和使用。
3.4其他节水技术
淮北地区普遍易发生春旱,为了有效地实现节水,应在工厂化育苗和移栽等技术方面有所进展。另外,号召人们合理用水和重复利用也是节水的有效办法之一。水污染也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节水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防止水污染。
4结语
总之,要抓节水,就应对节水技术的集成化和企业化进行加强。就目前而言,应给予节水机械工程、喷滴微灌、旱区设施工程、节水用覆盖材料、低压管道输水、节水型种子、节水用化学或生物制剂等企业一定的扶持力度,以大力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实现农民增收。
5参考文献
[1] 田满银.浅谈混凝土贴面浆砌石的施工与防渗效果[J].科技与生活,2010(24):88-89.
[2] 刘林贵.农业节水增产技术措施[J].呼和浩特科技,2010(3):28-29.
篇5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简介
休闲农业最早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园区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有组织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目前休闲农业正在向更加多元的方向迈进,如日本的市民农园、英国的市民在农家打工、美国的创意田地等。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世界休闲农业成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农村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乡村旅游是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19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的。在人类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后,人类生存生活的空间也呈现出“钢筋混凝土化”,加上所谓“文明和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安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村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向往,此时乡村旅游的出现恰逢其时。我国乡村旅游的出现,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是大多学者比较认同的时间。[2]随之,各地开始纷纷效仿,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与农业结合产生了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形成了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文化村、生态农园、古村镇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的功能大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其中一部分已具备休闲度假功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附近。
二、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农业建设、科研管理、产品加工、休闲度假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一批休闲农业产品,吸引了众多城市居民和部分外国游客参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发展优势(1)本身资源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景德镇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独特优势,也是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资源和基础。景德镇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且光、热、水配合良好。盛产稻谷、蔬菜、茶叶、香菇、油菜、花生等。景德镇市是江西省商品粮、林业、茶叶和蔬菜基地。浮梁县是全国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县,也是江西省唯一的茶叶标准生产县;乐平是全国的江南菜乡,乐平梅岩种猪场是全国标准化养猪场;德宇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这些都为景德镇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2)政府加强了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江西休闲农业是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农业、农村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经开始实施,该规划明确了一系列有利于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结构调整等,同时要求加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现在景德镇政府日益重视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用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来指导实际开发,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目前,德宇生态园、玉田湖风景区、翠平湖休闲度假区、杨湾风景区等都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得到整合。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政策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但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仍然有限,且大部分是民间资金,这样的资金投入常常会导致有一点钱作一点事,很难去执行良好的规划,造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难以上规模,因而扩大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的整合,全方位、多层次地整合势在必行,凡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应纳入整合范围,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2、存在问题(1)模式单一、雷同化,休闲农业基地相对分散,使乡村旅游缺乏吸引力。现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大多是在农家乐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挖一个水塘,养殖一些鸡鸭,种几亩蔬菜就被当作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了,这种农家乐形式可以说形式上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可复制,造成了大多数经营模式的雷同,从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说,只是根据出行远近与菜肴口味做一个综合考虑罢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更加结合地域特色,发掘创意和体验,使游客得到心情放松与内心的愉悦,从统筹规划的角度也应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根据地理上的分布做合理的规划与布置,从而达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2)未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每一个地域,在历史进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特征,文化是地域的身份标识,也是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4]那些有着深刻地方特色烙印的农业文化,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与其他旅游相区别的特征,那些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是游客们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最高的精神体验,同样,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也是需要依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载体,来得到继承与发扬。休闲农业是一种体验经济,要求经营者更新思路,推陈出新,迎合市场,而目前大部分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显然还没有跟上市场的进程。
三、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大力挖掘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景德镇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度不够,吸引力不足。应深度挖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系统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景德镇可开发的资源很多,如颇具特色的瓷文化、茶文化、易文化、傩文化、道教文化、秦汉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延续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流传于民间的婚丧嫁娶、修房上梁的传统习俗,风味十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江南祭祀茶神仪式上的歌曲发展过来的浮梁茶歌,仍传唱至今,此外还有沧溪、严台古村落文化、乐平的古戏台文化等,这些资源目前很多都没有被科学的利用或是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运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搞好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休闲农庄在建设中要强化规划意识,整合资源,规范发展,突出特色。一是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近期与远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要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打造景德镇旅游品牌。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
3、拓宽资金渠道,使社会资本与休闲农业资本完成对接发展休闲农业的各种投资方式中,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多见。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以区域性基础设施为投资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也应以此为重点。另一方面,要吸引企业或公司的资金开发休闲农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的吸纳力度,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投资休闲农业开发。
篇6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在考虑自身生存问题上的重大进步。
过去,在农业发展中片面强调水资源开发,着眼于当前的增产。而持续性农业发展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关心的是在开发灌溉水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农业后劲,而不是随意破坏农业环境。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粮食作为政治武器的运用,并不新鲜。国外有人叫嚷“谁来养活中国?”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适当进口一点粮食以调节国内市场,过去这样做了,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但绝不能把解决粮食问题寄托在别国身上。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化肥供应,培育良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等。但必须指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这是关键所在,重中之重。现在的水浇地,一般单产可达7500―15000kg/mZ,而旱地750―1500kg/mZ还难保。所以,只有有了水,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再配合其他增产措施,才有可能大幅度增产粮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又怎能有效地保障粮食稳产高产?没有水,光和热再好,施肥再多,也不起作用。不管作物品种多么优良,农田管理多么科学,政策多么正确,一次大旱,可以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场大水,可以冲得荡然无存。水旱灾害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粮食、财产和生命,即使动员人民群众抢险救灾,化险为夷,每年也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水利刮目相看,并重新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的科学发展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改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水利工程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5.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含英.政企分开,建立现代水利企业制度[J].中国水利,1994,(3)
[2]相昆.95年水利工程发挥巨大效益[J].中国水利,1995,(11)
篇7
[关键词]:旱作;节水农业;西北干旱区;措施;意义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Dry farming agriculture is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develop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Wu Wei [1]Cao Ruifang[2]
(1 Ningxia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Survey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Yinchuan Ningxia 750001;2 Ningxia Huarun Landscape Industry Development Group Co.Ltd,Yinchuan Ningxia 750001)
[Abstract]: Dry farming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s comprehensive use of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technical measures,which take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s its cor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layout of agriculture and cropping structu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adopting conservation measures of drought control and drought resistance, maximize using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e with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high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scientiously summing up with the masses long-term drought mitigation measures and experience in the arid zone, and 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implementing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base construction project, choosing some areas to promote water-saving different practically technologies, in the case of suffering from severe drought, it still showing a good increase production results. Therefore, 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with accelerating to conservation coated and rainwater-collecting irrigation for the dry farming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ry farming; Water saving agricultur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measures; significance
1概述
旱作节水农业,是指在旱作耕地上依靠和充分利用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集蓄水、改土、育林、节灌、改革耕制、选育良种等系列技术为一体的综合配套工程。充分集蓄降水,最大限度提高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
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西北干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加快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是解决制约西北干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2区域概况
西北干旱区包括黄河中上游、长城沿线以北地区和内陆河流域的陕、甘、宁、新、青等省区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属于干旱气候区和半干旱气候区。耕地总面积2.32亿亩,其中水浇地1.09亿亩,旱作耕地1.23亿亩。本区的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特征:一是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且季节分布不均,夏秋季节降水占年降水70%~80%。亩均水资源500~550立方米,单位面积耕地拥有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春旱、冬春连旱严重,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二是人口增加较快,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且不断恶化,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发展,尤其以长城沿线的风沙半干旱区为甚。三是该区域内有我国主要的农牧交错带,天然草场资源丰富,但过牧和草场退化严重。四是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人均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资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光热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适合特色旱作农业的发展。
3旱作农业相关节水技术措施
3.1覆膜保墒措施技术
地表覆盖是减少干旱地区土壤水分蒸腾损失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覆盖材料可以选用塑料膜覆盖、作物残茬覆盖及大田作物秸秆覆盖等。
3.1.1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
用不同种类的塑料薄膜覆盖在作物种植表面进行作物生产的栽培技术称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高地表土壤温度。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时,塑料膜与地表土壤之间存在微小空间,产生温室效应,能减少土壤中热量向大气中扩散,可使地表土壤温度升高3-5℃,促进覆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2)保持土壤水分。进行塑料薄膜地面覆盖后,由于气密性强,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较不覆膜作物的土壤墒情好很多;(3)提高作物肥料利用率。进行地膜覆盖后土温最高可达30℃以上,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动加速,促进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加速肥料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作物肥料的利用率;(4)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结构。进行地膜覆盖能减少土壤表面板结化程度,增加土壤间存在的孔隙度,使土壤质地疏松,土壤容重相对降低,透气性也相对增强,便于作物根系的发育和生长;(5)采用地膜覆盖能够减少作物间杂草的滋生,抑制杂草对作物的抢水抢肥过程,便于作物更好的生长。
3.1.2地面覆盖增肥保墒技术
通过增加地面覆盖物,达到节水目的。例如大田秸秆覆盖、种植绿肥等。在耕地表面覆盖地膜、秸秆等材料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降雨产生地表径流而造成的水分损失,起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使作物增产的效果。该方法既能保持土壤墒情,亩平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可达10-15 m3,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3.2设施农业节水灌溉
设施农业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和方法、用工程建设的手段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可以人为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环境和条件,使植物和动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使光、热、土地等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形成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周年生产,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采用先进的灌溉设备,根据作物生产过程中对水的需要,按时、按需对作物进行灌溉,产量高、品质好、节水明显,与常规灌溉相比,喷灌节水50%,渗灌节水75%,滴灌节水80%,同时节省用地15%,节省用工50%,节水节本增效十分显著。目前设施农业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
3.3田间耕作与保墒技术
3.3.1"三深"耕作法
(1)深耕。伏耕26.7~30厘米。(2)深种。与深耕相辅相成,使作物种子处在较深厚的土壤表层以下,提高其抵御旱灾的能力,如玉米等作物可将其种子播种到土壤以下10~13厘米。(3)深锄。在雨季前,玉米等作物定苗后,苗高33.3厘米左右,用镢头深刨23.3~26.7厘米,刨后土壤不要压实,使土壤间留下很多空隙,以便于容下更多夏季雨水,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3.3.2"四墒"整地法
(1)秋耕壮垡。秋耕时,先浅耕耙去根茬杂草,平整土地施足底肥,然后深耕(大于20厘米)翻下。(2)耙耱保墒。早春地刚化冻时进行顶凌耙耱,消一层耙一层,雨后再耙耱,播前还要纵、横、斜耙耱2~3次,使表土疏松,地面平整细碎,减少蒸发。(3)镇压提墒。春季干旱时,一般都要通过镇压提墒保墒。镇压顺序一般是压干不压湿,先压砂土后压粘土。风大、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的区域或地块尤其需要镇压。(4)浅耕塌墒。已经进行秋季耕翻的地,春季在播前4~5天,用不带犁镜的浅犁串,活土除草,让土壤踏实,耙耢后播种。
3.3.3"四旱三多"耕作法
(1)"四旱"。即在作物夏收后,早灭茬,破土保表墒;早深耕,纳雨蓄深墒;早细犁,破垡松土"匀墒";早带耙,立足于秋季收"全墒"。(2)"三多"。即多粗犁有利于晒垡纳雨;多细犁有利于破垡活土墒情均匀;多耕地有利于滴雨归田,表土封口防止蒸发,达到表土细绒无坷垃。
3.3.4深耕蓄墒
(1)深耕时间。适时深耕是蓄雨纳墒的关键,深耕的时间应根据农田水分收支状况决定,一般宜在伏天和早秋进行。对于1年1熟麦收后休闲的农田要及早进行伏深耕或深松耕。(2)深耕深度。耕翻深度因耕翻工具、土壤等条件而异,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一般耕深以20~22厘米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深到25~28厘米,深松耕深度可至30厘米。(3)深耕后效。深耕有明显的后效,一般可达2~3年。因此,同一块地可每2~3年进行一次深耕。
3.3.5耙耱保墒
耙耱是作物播种后在土壤表层进行的一项耕种措施,耙耱的主要目的是使土壤表层土坷垃碎散,地表平整,耕作层土壤上虚下实,以便于土壤的保墒和作物出苗生长。(1)耙耱时间。耙耱保墒主要是在秋季和春季进行。(2)耙耱的深度。耙耱的深度因目的而异。早春耙耱保墒或雨后耙耱破除板结,耙耱深度以3~5厘米为宜。耙耱灭茬的深度一般为5~8厘米,但耙茬播种的地,第一次耙地的深度至少8~10厘米。在播种前几天耙耱,其深度不宜超过播种深度,以免因水分丢失过多而影响种子萌发出苗。
3.3.6镇压提墒
镇压是指当土壤墒情不足时采取的一种抗旱提墒方法。镇压土壤提墒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提墒效果,当土壤表层出现薄薄的一层碎土时是采用镇压提墒的最适宜时期,土壤含水量过高或偏低均达不到预期效果。(1)播前播后镇压。为了保证种子在播种后能够顺利发芽生长,提高种子四周土壤墒情是比不可少的措施之一,镇压能够使土壤上下层之间的毛细管充分结合起来,促进下层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细管吸力移动到种子四周,促进作物种子的发芽和出苗。(2)早春麦田镇压。早春时期,土壤由于地温较低,经过霜冻过程以后会造成小麦分蘖节,不利于小麦的分蘖过程,若在此时采取适当镇压措施,不仅能够使土壤表层下降,堵塞田间土壤裂缝,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防御冻害,还能够使表层土壤紧实,减少小麦倒伏现象的发生。早春麦田镇压时间最好选择在中午前后进行,以免地表突然板结,影响麦苗的正常生长发育。(3)冬季镇压。冬季土壤表层聚团现象较严重,造成土壤间间隙大,水分损失较严重。在土壤开始冻结后将表层土坷垃碾碎整平,以便于土壤的保墒作用顺利实现。
3.3.7中耕保墒
中耕是指在作物生育期间所进行的土壤耕作,如锄地、耪地、铲地、趟地等。(1)中耕时间。中耕可在雨前、雨后、地干、地湿时进行,也可根据田间杂草及作物生长情况确定。(2)中耕深度。中耕的深度应根据作物根系生长情况而定。在幼苗期,作物苗小、根系浅,中耕过深容易动苗、埋苗;苗期过后作物逐渐长大,根向深处伸展,但还没有向四周延伸,因此,这时应进行深中耕,以铲断少量的根系,刺激大部分根系的生长发育;当作物根系横向延伸后,再深中耕,就会伤根过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特别是天气干旱时,易使作物凋萎,此时中耕又宜浅不宜深,因此,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培土不伤根"的经验。
4西北不同类型区发展措施
在本节选择黄土旱塬类型区、丘陵风沙类型区、西北内陆类型区3个类型区作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点区域,共涉及旱作农业县(场)434个,耕地面积1.9亿亩,其中旱作耕地1.1亿亩,占58.8%。
4.1黄土旱塬类型区
主要包括陕西中部及甘肃东部的83个县,耕地面积5032万亩,其中旱作耕地面积3588万亩,占71.3%;本区土地相对平缓,坡度一般小于5度。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450~650毫米,热量资源较丰富,农作物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土壤以黑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优良,蓄水能力强,但土壤有机质、氮、磷偏低,土壤肥力不高,降水利用率不足40%。本区是小麦、苹果等作物的主要生产区域,其发展措施:(1)进行耕地田间整治和土壤有机培肥改良,大幅度提高土壤对降水的蓄积能力;(2)实施保护性耕作和覆盖保墒等集雨种植,应用深松、少免耕和秸秆覆盖技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3)加快抗旱节水新品种和新组合的引选、繁育和推广,推广抗旱保水剂等技术;(4)建立节水种植制度,发展粮、经、果、草、菜间作套种和立体种植,降低种植业耗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4.2丘陵风沙类型区
主要包括陕北、甘肃中南部、宁夏中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中西部的240个县,耕地面积9654万亩,其中旱作耕地面积6894万亩,占71.4%。本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土壤以灰钙土、黄绵土、栗钙土、栗褐土为主,养分含量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是我国土地沙漠化最集中、最严重的地区。本区主要生产马铃薯、玉米、杂粮杂豆及蔬菜等作物,其发展措施:(1)加强旱作农田配套蓄水设施建设,增强农田抗旱能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单位耕地的农产品产出率;(2)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技术,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3)完善集雨农业蓄水技术体系,发展日光温室膜面集雨等,利用窑窖节灌设施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农民收入;(4)发展农田集雨覆盖栽培,推广双垄集流覆盖种植等技术,应用抗旱保水剂技术,逐步建立旱作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4.3西北内陆类型区
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的111个县(场),耕地面积4335万亩,旱作耕地面积716万亩,占16.5%。本区气候干燥,年降雨量50~250毫米,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000~3000毫米。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过度消耗严重,现有农业生产布局已经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由于农业技术与设施落后,水资源浪费很大,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本区是重要的粮、油、糖、瓜果商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优质陆地棉、长绒棉生产基地,其发展措施是:(1)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2)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微喷灌等田间节水技术,改革用水制度,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高棉花和优质瓜果等优势农作物品质和效益
5结语
西北干旱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技术方法简单实用,效果明显,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及小杂粮生产,加强垄沟种植、等高种植等田间集雨微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集雨覆盖种植、保护性耕作、抗旱保水、微(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种植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减少粮食种植亩产耗水量,努力实现节水、高效的产业种植模式;围绕蔬菜、水果、棉花及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喷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强田间中小型蓄水池建设,降低水资源季节性供给的影响,促进西部特色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
6参考文献
[1] 使名.旱作节水农业[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1,5:16
[2] 吴普特,冯浩,赵西宁等.现代节水农业理念与技术探索[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4):1- 6.
[3] 田万慧,陈润羊.西北干旱区节水型农业模式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47(3):47-50.
[4] 田万慧,陈润羊. 西北干旱区发展节水农业保障体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5:461-463.
[5] 朱玉春 杨瑞.西北地区节水农业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J].开发研究,2002,(1):18-21.
[6] 连振祥,吴明轩.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需实施两大战略..
[13] 张苏林.21世纪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出路:旱作农业+节水农业[J].中国水土保持.1999(6):25-27.
[14] 张爱胜,李锋瑞,康玲芬.节水型社会:理论及其在西北地区的实践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5(10):26-32.
7作者简介
吴伟(1984―),男,汉族,籍贯河南省信阳市。2010年6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所学专业为农业水土工程,师从李援农教授,研究方向为节水灌溉理论与新技术,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2012年8月入职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至今,主要从事设计工作,职称为助理工程师。
曾发表过的文章:
篇8
一、全市种植业行业协会的现状
据农业部门初步摸底,全市种植业已经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资产总额万元,成员户,种植基地面积达万亩。这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合作类型划分:专业合作社带股份制性质的个,专业协会个,专业联合会个,专业协会个,其他个。组织较为规范,影响力较大的有:平江大豆产业协会、华容棉麻协会,君山蔬菜协会,华容县蔬菜加工行业协会等。
从农业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政府牵头型。这种协会的会员大多数是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承担政府职能转变后的一些事务,经费、人员、交通工具以及工作范围等均依附于有关部门,一旦政策对协会失利,协会将自行解散,生存周期较短。如平江县大豆产业协会是由乡镇企业局组建,按当地政府的工作需要开展活动。
二是由企业牵头型。这种协会由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进行组织或牵头,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开展协会的活动,主要是加工、经营领域,有较强的生存优势。供销部门的企业改制大多数都形成了这个类型的合作社,基本属于这类协会。如岳阳市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协会、华容县蔬菜加工行业协会、华容县棉麻协会等。
三是由能人牵头型。这种组织是农民为达到经济的互赢为目的自发组建,协会规模小,以农户生产为主,基本上处于一种合伙经营的状态。他们没有固定章程、没有固定经费,联合到一块主要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临湘黄盖湖蔬菜种植协会、岳阳市花板桥市场的几个农副产品运销协会(蔬菜个协)等。
从作用上看,主要是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
一是改变农业经营方式。过去政府抓农业,在计划经济时期起决定作用,转型到市场经济后已是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公司农户”的运作,农民出卖的是生产原料和劳动力,收入有所提高,但无法分享农产品流通、加工等环节中不断增加的丰厚利润,农民对市场承担风险小,是被动者、局外人、边缘化的角色;“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龙头企业廉价反租农民的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农民的产品加工增值、土地市场升值,长远看剥夺了农民利用土地自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空间和机会;“公司专业协会农户”的运作,将合作制引入产业化,提高农民直接参与流通、加工的组织程度,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市场风险,又大大提高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谈判地位,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二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农民素质提高。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其成员充当了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行业代表的角色。对成员进行的技术培训,是行业服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不拘形式地传授技术,使一些高深的技术问题在生产和经营实践中变得通俗易懂,容易操作。农民即使无心学习这种新技术,也会因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自然“遵从”。
三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全局来考虑整个行业、整个企业和各个农户的利益,资金由少变多,技术由弱变强,规模由小变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级。协会相对农户来讲在市场竞争方面更有优势:第一,有能力对会员企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监管,较好地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品牌农产品规模小的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第二,协会出面与农户或龙头企业签订供销合同,使产品价格更趋于合理,避免价格大跌等伤农现象出现。第三,能够以价格约束整个行业,有效地解决行业内部价格无序竞争和质量上以次充好的问题,保障整个行业健康而有序发展。
四是促进了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过去,政府在农业上的示范对开拓农民眼界、提高农民的产品意识、普及相应的技术有一定的作用。但扶持过后,农民的热情也停了下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难以从根本上调动起来。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不同,从一开始就突出了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突出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农村是一种强强联合,对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很大。平江县中南有机茶生产合作社是年月由三市镇位农民发起建立,现有成员分布四个乡镇的个村,茶叶成了当地的优势产业。
从存在的不足看,主要是我市农业行业协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协会存在规模小、功能弱、活动空间不大等问题。发展不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组织比较松散,会员可以随时随地退出协会。大部分协会没有章程,没有纪律,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很少到民政、科协、工商登记。版权所有
二、农业行业协会扶持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市场与企业、农户之间的中介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对生产、加工、销售采取措施,比政府的行政措施有效得多。在全市农业部门的调查中,我们觉得扶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是有区域特色农业作支撑。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了一些万亩连片的农副产品基地和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这些基地的巩固和提高,更好地产生效益,需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通过农业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能解决政府想办而又难以办的事。
二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各类经济合作社是行业协会存在的基础。首先是专业大户有建立自己行业协会的愿望。专业大户农业生产经营的好坏,与家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迫切要求参加行业协会,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其次,同行业的加工企业、贩销大户有建立自己行业协会的要求。通过行业协会,及时了解信息,交流技术,整合优势,处理矛盾,开拓市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增值环节。
三是优质行业服务作保障。行业协会能充分发挥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行业代表的职能,能按不同层次会员的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能充分利用上级管理部门信息优势、流通网络优势,帮助协会会员开拓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建立会员服务联盟,让一些会员能从协会得到种子种苗、病虫防治、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三、发展岳阳市农业行业协会的思考
⒈分类引导优势区域建立农业行业协会。一是以种养大户为主体,建立农户之间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如我市的粮食生产大户就达到了多个,最多的种植面积达到多亩。他们是当地水稻种植的一面旗帜,有着榜样的作用,这些大户对农资、产品价格等各方面都表现得关心,有合作的意向。以种养大户为主体的这类协会,对内要要承担基地生产的一些协调工作,对外要处理好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二是建立农产品加工的专业协会。以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为群体,对内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对外处理好基地、市场的利益关系。三是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以农业经纪人、专业贩运大户、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农业信息组织为对象,建立社会化服务的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组织要发挥带动作用,乡镇以下要重点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⒉管好放活现有的行业协会。对县或县以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适当降低登记标准,放宽登记条件,并给予扶持和鼓励。对符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方向、运行基本正常的行业协会予以保留;对其中名称相近相似、业务交叉重复的协会,进行归并、重组;对行业特点不明确的综合性行业协会实施分立;对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缺乏行业代表性、长期不开展活动、不能代表会员利益、内部管理混乱的协会,依法予以注销或撤销登记。
篇9
关键词:普惠保险 财政补贴 政府监管 产品创新
一、农村普惠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各地区农业保险试点规模不断扩展,各地区的发展模式也逐渐形成。由于普惠性农业保险发展时间较短,各地区建立的农业保险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财政补贴、体系构建上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
1.县域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财力不足。我国农业保险的补贴中,中央承担补贴的40%,省级财政补贴20%,县域财政补贴20%,其余由农户自己分担。按照保费补贴规定,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的前提是省级政府财政预算到位;同样,省级财政进行补贴的前提是县市级补贴预算资金到位。由于部分贫困县域财政压力较大,有的地区财政减少了对本地农业保险的参保比例,这减缓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2.农业保险尚未建立巨灾风险防范机制。目前,我国农业巨灾风险规避体制尚未完善。巨灾破坏性强,风险发生较为分散。由于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投保农户不集中,导致发生灾害后农户不能及时、足额得到补偿。再保险市场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大量风险无法得到分散。一旦巨灾发生,保险公司将承担巨大赔付亏损。
3.保险公司不良竞争。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方面获取低保费,承担高风险,而国家财政的补贴只用于农户,并不对保险公司进行补贴。为了避免经常出现亏损,保险公司不得不提升费率,导致低收入的农户承担不起,承保率下降。
(二)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财政补贴支付能力是否匹配。我国目前农村老龄人口仍在不断攀升,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生活压力增大,家庭养老模式逐渐退化,认为国家应对老年人养老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于年满60岁的农民,政府政策为农民无需再缴费,每月可领取基础养老金。实行普惠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定要考虑国家财政是否有足够的支付力度。
2.保障水平低,投保积极性低。普惠养老保险制为社会帮扶性质的养老金体系,其保障的水平为补充型,仅作为农民养老的补助类收入存在,农村养老还需要其他的经济收入。很多农户由于收入问题,均选择最低档的缴费等级,加之部分贫困地区财政补贴力度不足,60岁之后获得的养老金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普惠养老保险制仍存在局限性。
(三)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经营模式难以确定。全国各地农村小额保险经营模式不尽相同,各有优势及劣势,经营模式难以选择。
2.产品供给缺乏,不能满足需求。部分保险公司把小额人身保险当作开拓农村市场的钥匙,而不具有可持续的长远发展规划。对农村市场仍旧存在误解,这样很难实现小额保险的公益扶质。并且在保险产品的设定上经验不足,开发上欠缺考虑实际情况,难以兼顾盈利与扶贫。小额保险仍需要保险公司加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创新水平。
(四)农村大病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未能与其他医疗制度恰当衔接。大病保险难与医疗救助之间恰当衔接。各省尽管在实施方案中普遍规定大病保险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补贴比例达到救助标准限额的20%,然而报销后许多患者依然难以承担重负。目前的大病救助资金不够充足,经济发达与欠缺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且患者获得医疗救助手续繁杂,间接成本较高。
2.部分保险机构竞标不合规。根据招标的规定,公共服务招标的价格指标不得高于30%,但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强调降低保费、提高保障。所以价格的下调成了业务竞标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中标,在没有获得大病保险数据、没有科学调查的前提下不合理定价,且盲目扩大标的范围,违规竞标。无意中加大了自身风险。
二、农村普惠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补贴支持。过去的几年中,中央资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覆盖的保险标的也逐年增加。税收方面也对保险公司减免了所得税。但是目前补贴的范围仍然有限。美国的农业保险补贴比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按此比例计算,我国2012年补贴值应为1700多亿元,而当年实际补贴值为97亿元。与国外水平相比,我国补贴比例尚有提升空间。对于政策的设计存在偏差,一些地区的水产、养殖业例如鱼类、鸡鸭养殖等尚未被纳入。根据现行趋势,还需要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
2.完善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制定具体操作文件。中央多次敦促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加强防范巨灾危机的能力。目前依照《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通过建立政府、保险机构自身、社会组织参与构成的大灾风险准备金,从而使保险公司的承保力增强,使承包范围更加广泛,更有底气的面对巨灾风险。尽快完善中央、省市大灾风险分散制度的具体可操作性文件,使农户和保险公司遇到农业大灾时不再遭受巨大损失。
(二)农村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养老金筹集模式上,坚持以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基本原则,打造以社会保险为主,以家庭式养老、社区式帮扶为辅,逐渐与城镇的社会养老制度整合统一的社会养老制度模式。
1.强化财政补贴支持。在政府财政收入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加大补贴力度,既鼓励了农户的投保热情,也鼓励了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保证资金到位,形成差异性补助机制,增加基本型养老保险保障额度,根据缴费档次提供不同档次的补贴额度,给予农户以实惠。
2.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提升保障水平。个人缴费并不强制财政进行补贴,同时缴费比例分为多个档次,对于最贫困群体无需缴费,由财政给予最低保障代为缴纳。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可以用于质押借贷,这样也有利于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更造福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推广半商业经营模式――以中国人寿为例。简单来说既是政府组织,参与引导,农户投保,政府并不过度参与,保险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探索到有效的经验做法,在农村小额保险方面开拓了高效的发展模式:
2.加强产品创新与开发。设计合理的保U产品是满足农户保险需求的重中之重。不同地域的农村文化习惯、保险意识差异较大。在开发时应多方面考虑地区经济水平、购买力、实际需求、盈利赔付比率等具体情况,创新产品设计。对于产品要根据收入层次划分多个档次,以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需求,适销对路,提高产品适合度。
(四)农村大病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10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035-02
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程度的高低事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全局。2006年农业税全面取消以后,农村基层政府的可支配财力不断下降,农村公益事业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数量也有所降低。尽管中央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受农村合作精神匮乏及合作空间狭小的双重制约,广大农村居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仍是农村居民建设自己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严重障碍。因此,在“十二五”时期,要想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和农村全面繁荣,就必须以加强农民自组织能力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扩大他们的合作空间,大力提升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
具体而言,“十二五”时期提升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水平的途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水平提升
分工程度与市场范围有关。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过程中要想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进来,形成政府、市场、农民自组织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就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上升的基础上,农村市场范围才可能扩大,农民对农村公益事业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多元组织竞争供给的局面才能形成。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农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经营链条的延伸,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得到提升,农民有更大的积极性加入到龙头企业、合作社、中介组织中并获取农业信息和公共服务。在河南延津县贡参果(优质胡萝卜)蔬专业合作社,随着“种、加、销”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农业利润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合作社与种苗机构、蔬菜研究所、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联姻,引进推广抗病高产新种子,并在种植期间邀请这些科研机构的专家,实地进行科技培养和技术指导。”[1]这些措施逐步转变了当地老百姓传承几百年的种植理念,使得品牌农业和服务组织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公益事业多元竞争局面形成的原始动力,只有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提升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的行为主体才有利润空间,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农民自组织供给等多元竞争的局面才能形成。
二、以政府购买服务带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水平提升
农村公益事业市场化、民营化的实现形式很多,政府在民营化过程中仍大有可为。其中,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和购买者分离,政府通过合同外包的方式将公共服务的生产交给竞争性的私人厂商,然后再通过招标采购的形式购买其服务,就不失为一种增加生产环节中的组织竞争,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和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这一点上,成都市郫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与此颇为相像。2006年,成都市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所辖地区在乡镇机构精简和行政区划调整的同时,撤销部分基层站(所),组建片区服务站。部分区(市)县在落实这一要求时,只简单地一撤了之。比如畜牧兽医站,一说撤销就彻底解散了,而新组建片区服务站还不能完全担负起动物防疫、兽医服务等功能,引发了不少问题。但郫县的做法与其他区(市)县不同,他们既按规定撤销了行政、事业编制意义上的畜牧兽医站,割断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同时对原有的畜牧兽医站进行改革改制,使其以股份或其他方式存在和发展,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些改制后的畜牧兽医站与政府的片区站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使政府职能和社会化服务找到了较好的结合点,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不但畜牧兽医工作一点没受影响,而且有利于动物防疫工作的落实。片区服务站建立以后,郫县加强了对股份制形式并带企业性质的多元服务组织的指导和管理,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具体做法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既保持了新的畜牧兽医服务组织的稳定,同时还强化了服务功能。政府买他们的服务,让他们完成政府交办的一些公益性工作。”[2]
三、以外部资源输入带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水平提升
在国外的农场局制度中,正是由于国家外部财政扶持和驻县员提供的技术援助等选择性激励,农场主才有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农场局这一半官方组织才能得到飞速发展。又如在日本,农协主要涉足四类事业,即信用事业、共济事业、购买事业、销售事业。信用事业是指农协经营的储蓄、贷款和汇款等银行业务。共济事业是指农协经营的个人保险、损害保险等保险业务,购买事业和销售事业是指农协经营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汽车、日用商品的共同采购业务和农产品的共同上市业务。日本农协之所以能将经营范围铺的如此之广,其经济支撑就是它在信用和共济事业上的收益。20世纪90年代,日本农协被允许按照比普通银行高出1厘的利息吸收存款,并可以通过分红形式对会员变相支付实际上属于利息的内部利率,所以农协在吸收存款方面比一般银行有利。通过向其他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农协可以稳定地赚取存进贷出的利率差。“由于有信用事业方面的丰厚利润,农协才能维持其销售和共同利用事业的赤字经营。”[3]由此可见政府的外部资源输入和政策扶持对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公益事业提供竞争中的重要性。
- 上一篇: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 下一篇:关于土木工程的问题